教学创新改革

2024-10-19

教学创新改革(通用12篇)

教学创新改革 篇1

高职院校如何与时俱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独特模式,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职业人才, 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是学院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准确领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向上面向职业岗位, 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普通教育;在教育性质上属于专业技术教育, 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 而且贯穿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 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技术培训, 只有正确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虽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但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别。其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所掌握的理论的含量和水平。在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 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要高一个层次;在掌握的实践技术和综合职业技能方面, 高职人才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进行“解码”, 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 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复杂工作系统的突发事件时, 有更强的分析、处理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动态发展特征, 其一, 从教育层次上看, 它特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二, 从专业设置看, 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涉及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行业。其三, 由终结性教育转向开放性教育, 随着学习终身化观念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已经延伸到高职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层次。

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创建人才培养全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是为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育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高职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 又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环节, 是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既包括学院办学实践、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实践、岗位技能的实训、高级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研究型实践。高职实践教学是一手牵着理论教学, 一手牵着学生就业的“巨人”。因此,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办学是否有特色, 有竞争力, 学生是否能“好就业、就好业、业好就”, 均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

(一)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观念, 科学地、系统地开发锻炼学生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地迈向职场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注重学有所用, 学了能用, 学了会用、学有所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践,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引导他们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才能达到这一培养模式的目的。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注意关联课程的前后教学衔接, 注重校内学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 同时注重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因材施教, 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迈向自己理想职业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教学团队以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联手施教, 持续培育。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力避普通高校教学方式, 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割裂, 任课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飞机播种式”育人旧习。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工程, 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 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人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是来自各个方面的, 是复杂的聚合产物, 假如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不沟通自己讲授后学生的接受情况及学习效果, 不了解学生能力是增强还是停滞不前, 那么这种教学育人方式是可怕的, 犹如飞机播种, 种子是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只能听天由命。

(二) 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联手育人

校企联合, 产学研结合,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即职业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密切联系, 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各自发挥优势共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理论,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经营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能得到专业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指导, 亲身体验各工种、岗位工作;通过劳动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经验, 培养动手、动脑的主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 学生就会成为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技术骨干, 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企业, 运行稳定, 客户评价较高, 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观摩教学, 让学生获得直观岗位职业感受;二是在不涉及商业秘密原则下, 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调研, 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三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岗位实训、专业实践机会, 协助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四是校企共建育人体系, 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方案等;五是“订单式”委托培养, 分享人才资源, 优先选聘合适毕业生就业;分享院校科研成果, 改进生产服务, 改善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

在实践教学中, 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首先听取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企事业管理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先决条件。其次, 主动扩大与企业的联系, 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 让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努力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践课时, 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企业说了算,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 制订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计划制订的方针应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动手能力, 特别是学生的实训细节, 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掌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 使学生在生产管理第一线通过观看、操作, 从失误中找出差距,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此外, 大力发展和学院开设专业有关联的校办企业, 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办企业从学院中也得到了人才的补充和智力的支持,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反哺于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 把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自于实践。高职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以下七方面改革创新:

1. 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有1/3以上甚至高达1/2。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育人使命, 在实践教学方面, 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以上岗、上梯阶为竞争策略, 培养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级职业人员。

2. 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学制实践学分。

加大实践环节比例, 在政策上进行保障和引导, 对于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践活动, 在规定的学期内和校内外定点教学实践基地完成规定实践项目的学时和学分。通过此举, 对实训进行必要补充, 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 在学习《前厅与客房管理》这门课时, 实践教学除了实训课以外, 还设计出前厅礼宾服务、接待服务、商务服务、住客服务、房间整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设备用品管理8个弹性实践模块, 设定为1学分, 让学生在利用周末时间完成40学时的实践, 大大辅助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不足, 效果非常好。

3.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 大胆探索“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高考后从报考专业方向那时起就基本规划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或事业方向, 只不过因人而异有一时冲动的, 有盲目的, 有模糊的, 也有非常清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更加清晰了, 开始憧憬自己美好未来, 显示出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处于对知识、技能的“饥饿状态”。学院和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笔者认为, 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 大一应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全面了解专业体系和树立正确职业理念阶段, 大二是能力训练阶段, 大三是目标岗位实践和就业上岗阶段。因此,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安排,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追求为核心的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就应该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解决基础, 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对学生进行“组团式培养分流”, 犹如高二文科、理科生分流, 但分流不拆班, 这是真正意义上职业人才培养的开始。以酒店专业为例, 三年大学毕业后, 同一个班的毕业生绝不可能干酒店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因此, 大二第二学期开始, 我们将学生按照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组团为前厅组、客房组、物业组、中餐组、西餐组、酒吧茶艺组、烹饪组、康乐组、市场营销组、人力资源管理组、行政文秘组、财务会计组、综合管理组等, 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可以选择1~3个团组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这样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下, 学生大二开始有重点学习, 瞄准目标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训练, 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进入目标岗位实习实践, 学生的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就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亚理工的人才品牌优势就会彰显, 职业名校强校目标就可实现。

4. 研发学院自己的实践教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高等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经老化, 学生通过教材已不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 无形中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 学院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从对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开发教材, 编制适合本校本专业的教材。教材既包括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态度、知识、技术、能力等, 还包括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的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等, 它可以是文字性的书本, 也可以是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新型教学媒体。这种独具特色的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方便直观、形式多样、模拟性强、真实感强,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5. 鼓励“五证离校制”。

即高职大学生既取得学历证书———毕业证书, 也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英语等级证 (四六级或公共等级) 、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广三强”特点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 , 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 并得到社会上同行业的考核认可, 走出校门就能立即上岗。

6. 建立学院三级实习实践体系和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三级实习实践体系是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前瞻性, 在教学比重中所占比例很大, 因此, 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 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三级管理体系为:

第一级为院级。主要承担职业人才能力分析和培养模型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调整,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和协调等管理事项。负责校企合作和校办实验教学基地型企业, 统筹院级学生创业公司管理。院级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开放、可以让各分院、系部共享, 以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级为系级。根据院级实践教学目标、计划、任务, 具体负责系部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第三级为专业课程级。根据一、二级实践教学安排, 分解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研讨、设计新的实践项目。

7. 建立专兼职教师共存的职业化教学团队, 改变一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到底的传统教法。

人有所长, 尺有所短。高职课程有些教学单元, 所需理论知识的深度并不亚于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 有些教学单元实践性非常强, 假如一个教师教到底,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 高职课程负责人以专职教师为主保持相对稳定, 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优聘各方面“学高、技高”的人员参与教学, 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确有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亦或从事某些模块教学, 此举既能整合优势师资弥补校内教师不足降低教学成本, 还可打造出系列“精品课”, 对职业人才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创新改革 篇2

本文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育;改革;建议;创新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极为迅猛。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等音乐课程,帮助学生们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声乐教育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提高声乐教育效果对改善音乐教育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方式过于老套、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声乐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完善声乐教学,推动音乐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

一、进行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声乐教学,非常不利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正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才要去变革,正如xxx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一个国家才能持久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将高效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使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持久发展。

二、高职声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

高职声乐教学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声乐课的重要性。

并且新的改革不断影响着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模式等。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一个通过专业的训练提高技巧,理论知识提高修养,多项教学课程与内容并重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一)声乐演唱基本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课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培养中,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只是一方面,另外他们以后要作中小学老师,就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使学生具有真正的声乐教学课外辅导能力。

(二)通过声乐作品赏析,提高学生声乐教学能力

声乐作品多如繁星,风格也大不相同,学生们要想全部演唱是不现实的。

学习声乐作品赏析这门课,通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声乐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声乐教学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的。

(三)通过开设声乐艺术实践课,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知识要运用到实践当中,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完成正常的音乐教学任务,还应该搞好第二课堂的声乐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声乐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增长和提高音乐修养和文明素质。

三、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端正声乐教学的位置

在现阶段的高职音乐教学中,许多的老师并没有把声乐教学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这是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教师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把声乐教学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进行应付,认真负责的教好每一节课。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性提高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力,要从思想上对声乐教育改革加大重视程度。

(二)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在高校建设发展中,不断要加强师资力量,同时对于硬件设备也要有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所谓一举两得。

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观看影碟、教师示范,为学生们解除疑惑,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进行学习。

教育工作者们要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才可以更加自由的学习知识,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思维便开始跟着活跃调动,在越快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展示自我。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产生属于自己独有的思维,打破传统思想,发展处理新事物关系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单单去满足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用崭新的理念来处理问题。

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就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不断进行声乐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学方法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拓宽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不管是哪一科目的教学,都需要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在高职声乐教育的改革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设置教学目标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去应付作业,机械地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这对不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

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放矢,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声乐教学。

(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声乐学习中,多多与他人交流对音乐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鼓励学生们团结协作,引导他们探究式学习。

老师可以用分小组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使学生们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这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的进行教学的讲解,并且在教材的使用上,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对于一些难点的部分,采用合适恰当的形式便于学生们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升自我,发展自己,并且培养与吸收一批年轻的教师团队,壮大教师力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能固步自封,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潮流,

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用于学习和补充,对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分析,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的思想不断跳跃与发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减少保守,在有限的书本知识上扩展想象,更好的展示自我。

改变传统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宣扬迷信思想,努力的为学生们打开思想的大门,让其心灵达到释放,创新意识得到发扬,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好的蓝天。

(六)加强声乐师资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比较薄弱的,这不利于声乐教学的长期发展。

因此,要想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就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因此,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有能力胜任,还要加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持久发展。

四、结语

《能源审计》教学创新与改革 篇3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F239.6-4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发布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編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发布。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審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8] 孙海燕,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5:167-168.

改革教学形式 培养创新能力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新意识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 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数学氛围, 尽快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进行教学, 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 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 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2元=20角=200分, 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2米=20分米=200厘米, 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 于是学生就得出2元=2.0元=2.00元, 2米=2.0米=2.00米, 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 形成悬念,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鼓励求异思维, 开发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让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并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 进行数学的再创造。这样教学可以举一反三, 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使学生养成探索习惯, 拓宽思维, 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1. 一题多变。

变形和变式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创新力的一种基本能力, 它能促进思想的变通性, 有利于知识的转换和重新组合。

例如:“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 今天借出46本, 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教师引导审题后, 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 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 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 今天借出46本, 还回25本。还有多少本故事书没有还?

(2) 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 今天借出46本, 还回25本。还回的故事书占全部故事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 一题多解。

教学时, 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 不受思维定势干扰, 勇于创新, 全方位、多角度的寻求解题方法, 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

例如:“计算12×25”, 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 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5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使人和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破戒解缚,创设氛围。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作文前读范文,讲技巧,定格式,提要求,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生机与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便捡拾了举起,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更何谈创新。鉴于这种情况,我主动革规破戒,解放学生,作文前只做必要引导,便使其“轻装上阵”,自由发挥,在作文课上,我尽量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的环境中才思维活跃,敏捷,想象才更丰富。对学生作文之中的创新性想法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写,敢于创新。

2加强交流,展现自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表现是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更会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每次作文动笔之前,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先“说文”,主要从定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谈自己的写作摘要重述。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交流,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阅读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中常会遇到无话可写,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作文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多渠道积累素材。

其一,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下有神。”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从阅读中学习方法,所以发动学生多订阅《语文报》、《作文报》、《创作作文》、《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二,多看。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作文前,我们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学生把积累的素材和观察到的景象诉诸笔端写成一篇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4全程参与,分层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在这“五步曲”中,只有“习作”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差,只要交上就“万事大吉”了。作文批发是教师的一项繁重劳动,可是往往费力不讨好,收效低。究其原因,是习作与讲评之间时间相隔大长,学生作文热情已退,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命题――预作――浏览――评改――改文――定评。缩小时间跨度,使环节变得紧凑,这样的做法,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浅析教学风格的改革与创新 篇6

一、教学风格的本原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教学风格问题引起关注,步入经验总结阶段,围绕教学风格进行的专题讨论逐渐增多;从90年代初开始,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与争鸣,为教学风格立论,促进了教学风格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对一位教师而言,风格的形成,即意味着成熟,此成熟为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日臻完美,教学效果获得了成功,是一切优秀教师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承认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特点,而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性化的教学。

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教学风格当中所蕴含的学识涵养、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要素,外化表现为教师的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色,而这种个性特色正是影响受教育者个性和教育成效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与其它教育影响力相比,个性影响力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还影响并支配着其它影响力的大小以及影响发挥的程度、强度。另外,教师的个性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具备立体性的,教师个性特色的丰富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选材,并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严密,但整个课堂教学却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以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著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艺术化程度提高的标志。教学风格形成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和得心应手,而教学的结巴、生硬与艰涩,则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待形成。在教师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模仿他人、独立实践、自我创造等环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品德修养、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还与学校的教学氛围也有很大关系。在尊重教师创新、强调教学艺术化的学校氛围中,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1、舒展个性,不断创新

教学风格是教师因在师生关系、情理取向等维度上的不同赋值而使教学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教师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这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认识前提。教师要对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知识多寡、能力高下、品德状况、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深人了解,与此同时,兼顾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个体的专业追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验证评价,逐步形成独特稳定、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时,决不能对他人教学风格进行照抄模仿,也不能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照搬沿袭,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大胆创造,以形成独特的、完美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的创造,既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与独特性上,也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格渐臻完美上。善于创造,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越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东西,越是能吸引人、打动人,越发具有迷人的魅力,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我的”教学风格。就如当今在中国流行的原生态音乐一样,之所以原生态音乐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个性是具体事物现实的存在方式,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规定,共性则是对某一类事物的逻辑抽象和理论概括,从本源上来讲,个性先于共性而存在。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立足自我的伟大创造,是教师鲜明个性的生动阐发与形象展示,教师理应在了解自己个性以及教学现实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其次,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完美。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教学风格的发展与完善,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永不驻足,不断超越,追求完美。立足自我,心仪完美,努力把自己的课堂变得至真至善至美,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渐臻完美。“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人为峰”。意志型教师更应该在对专业知识、人生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展示自己顽强品格,来引领学生对科学真理、崇高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进而把课堂变成锤炼学生意志的熔炉。

2、善于总结,不断反思

同时,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不是因时间推移而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善于反思,把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建立在科学认识、积极反思的基础之上。随着教学的开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必然的,这是因为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缘故。人类的诞生,自然具有了反观自身的本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自我才得以产生与发展。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控和体验的“自我意识”,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灵魂。正是在专业自我的关照下,教师的教学风格才得以形成。善于反思,形成教师教学风格,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教学风格的内涵、特點以及基本的教学风格类型,这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认识基础。否则,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将处于自在的状态。

因此,结合实际,科学认识,积极反思,及时反馈,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理智型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对世界、人生进行深人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把课堂变成启迪学生智慧的殿堂。□

改革会计教学深化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 就是一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并且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 从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教育。目前, 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培养身心健康, 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而会计教学作为传统学科, 更加需要用创新教育的全新活力来推动改革, 以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会计教学中深化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再不是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人才,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职业品质素养

人才交流会上普遍反映出,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之外, 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都是传统会计教学中所缺乏的。

2.专业胜任能力

人才市场、浏览网页、报刊等媒体的招聘条件上也体现出, 现在的企业招聘, 所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狭义上所指的专业技能, 更需要随机应变能力,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

3.综合运用能力

如今最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属于复合型人才, 并非纯粹是记账和算账, 而是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秘书、人事等可能都要做, 经济发展, 竞争激烈, 企业招聘会计人才的标准也水涨船高, 这些都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何在会计职业教学改革中深化创新教育

(一) 构建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 那么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

1. 增设发展课程,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摆脱传统学科模式影响, 为学生设计更符合学生兴趣和特点, 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 比如为开设“银行会计”、“出纳会计”等课程, 更加与现实需求接轨。

2. 教学安排, 理实结合, 培养全方位能力

专业课程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 以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 更重视感性经验;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 教材编排更新, 整合教学内容

会计准则数年便有变革, 税法内容更是每年都有变更, 教师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 力求将那些陈旧、重复的内容剔除掉, 强化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关内容。有的教材内容陈旧, 设计不够新颖, 版面排列不适合学生阅读, 这些都需要改革。

(二) 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 而更应该建立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书匠”, 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教育家。

1. 会计教师需要参加在职人员的培训、进修, 进行学历提高等活动, 了解新会计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变化;再有比如定岗实践, 定期进入企业实习等活动, 提高职业能力, 而非空有教学理论的说书人。

2. 学校为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应开展讲座学习, 书本阅读等活动, 让教师不断进步, 知识更新, 更可以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等都纳入评估体系, 更好起到激励作用。

(三) 构建创新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 “以书为本”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应是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伙伴.

1善于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另外给学生设一些探究性的质疑,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2、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沟通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展开讨论。例如, 在讲到对固定资产进行财产清查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账面价值记账, 而盘盈时则不可以, 只能按照重置价值记账等。

3、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团队能力

会计专业教学中, 越来越多引入沙盘教学课程, 这就是团队能力的培养之一, 在运用过程中, 既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 又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竞技的硝烟。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也可以创设合作的情境, 比如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

(四) 强化实践教学, 创建实训基地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课堂教学和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往往与职业教育特色不完全相符。为改变这种状况,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创办各类实训中心, 在“动”中强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得到综合应用, 进而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实际操作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 可以多开展各类技能比赛, 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 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为理论知识的调整、完整、升华提供依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就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工作性质、责任以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和道德品质。这种教学活动无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创新 篇8

一、教材分析

目前, 市面上出版的医用化学教材有多种,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使用的医用化学教材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由于敬海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用化学》第2版, 另一种是由薛会君、刘德云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用化学》第3版, 还有一种是由谢吉民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化学》第5版。应该说上述三种教材各有千秋, 各领风骚。现在出版的教材, 有的叙述详实, 表达准确, 但内容繁多, 学生不易掌握;有的提纲挈领, 言简意赅, 但近似大纲, 学生不易阅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要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强调“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适当淡化学科意识”, 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精神, 以适应21世纪我国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以上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们的教材既要短小精悍、突出重点, 又要适应医学、必需够用。可以说上述三种教材基本上是能够满足要求的, 问题是老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时数 (有的学校是84学时, 有的学校是72学时, 有的学校是48学时) 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合理的取舍。不管怎样, 我们认为, 以下内容应该作为必讲要点:溶液, 电解质溶液, 缓冲溶液, 胶体溶液, 配位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概述, 醇酚醚, 醛酮, 有机酸, 脂类, 糖类, 含氮化合物。

二、生源剖析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生源主要由三部份组成:高中理科毕业生、高中文科毕业生和三校生 (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 。这三类学生, 除了高中理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外, 其他的两类学生 (高中文科生和三校生) 都属于化学知识残缺, 化学功底较差, 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如何对这些同学进行有效的化学教育, 确实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开动一番脑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 或许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法探究

根据教材分析和生源剖析, 我们知道要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教育, 教学教法是非常重要的。单一的教学法是不能凑效的, 有效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一) 启发式教学法。

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贯穿到最后一堂化学课结束, 都要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重视化学, 学习化学, 热爱化学, 因为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化学是医学的基石, 医学是半个化学, 化学与医学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学不好化学, 就想学好医学, 那是不可想象的。同时, 我们相信每一个同学, 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 无论化学基础好还是化学基础差, 只要重视化学, 投入化学, 就一定能够学好化学。只要咬住青山不放松, 那你一定就能够获得成功。“永不言输, 决不放弃”应该成为学习化学的座右铭。

(二) 板书演绎教学法。

这是医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即:在黑板上祥略得当的表述概念, 推导公式, 演绎题解。应该说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老师的板书布置要规范合理, 字体书写工整漂亮。例如:酸碱质子理论、配位化合物、杂化轨道理论等重要化学概念及重要化学理论, 就应该在黑板上详细的阐述, 边讲边写边启发。 (1) 酸碱质子理论:为研究酸碱的反应及性质, 化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有3种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即酸是质子的给予体, 碱是质子的接受体。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而且解释了氨水的碱性。 (2) 配位化合物:由简单阳离子 (或原子) 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 并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或配位分子称为配位化合物。这个概念从定义看是比较复杂的, 实际上只要以一个物质为实例, 把它写在黑板上并分析它的组成, 学生对定义就会豁然开朗, 了然于胸, 容易记住。 (3) 杂化轨道理论:这一理论是学生最难搞懂的, 在讲解中要告诉学生注意三点并写在黑板上:第一, 为什么要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第二,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第三, 杂化轨道有哪些类型?由于价键理论不能解释甲烷分子的形成及其正四面体的空间构型, 即无法解释为什么该分子中4个碳氢键性质的等同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鲍林等人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杂化”就是混杂化合的意思, 杂化的目的是为了成键能力的增强, 因杂化后的轨道形状变得一端肥大, 在成键时更利于轨道的最大重叠;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在空间取最大夹角分布, 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 故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型, sp3、sp2和sp分别是正四面体、正三角形和直线形。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又如: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 渗透浓度, 缓冲溶液p H值的计算, 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等计算则一定要在黑板上进行推算和演绎,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学生才会明了, 也才能记得住。首先应给出准确的定义, 并用公式表示, 然后用例题进行讲解演绎。比如, 渗透浓度:这不仅在化学上, 而且在医学上都是用得着的重要概念, 应该详细讲解, 并进行例题演绎。渗透浓度是指渗透活性物质总的物质的量浓度。这里需要向学生讲明三点:其一, 什么是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就是能够产生渗透现象的粒子;其二, “总的”是指所有的微粒的浓度;其三, 这个浓度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而不能用其他浓度表示。

(三)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 目前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和使用, 尤其是受到年轻老师们的普遍欢迎。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 我们认为, 不能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法, 尤其是在讲分子的形成以及杂化轨道理论等内容时, 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 差生辅导教学法。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的高中文科毕业生和三校生大致占到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还多, 换句话说, 基础薄弱的学生数目还比较庞大,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学和辅导。除了老师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外, 还要求成绩较好的理科生对成绩较差的文科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辅导, 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四、学生反馈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每周上完课后, 都让学生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 对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从收上来的表格看,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以上四种教学法的联合应用是肯定的和满意的。笔者从事医用化学教学多年, 除了每周留意学生的反馈意见外, 期末时, 还要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和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 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持肯定意见。

五、成绩显示

从最近几年的期末考试成绩看, 不管是那位老师出题, 我们所教授的班级的卷面成绩都是比较理想的, 及格率较高, 符合正态分布,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教材分析、生源剖析、教法探究、学生反馈及成绩显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医用化学教学提出了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谢吉民.医学化学 (第5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篇9

一、变灌输式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但是, 一些教师受片面追求智育的观点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 一味地“灌”, 课堂上过多地凸显出教师的“教”。其实,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不是靠老师“灌”出来的, 只有在自己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过程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领悟, 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故乡》中捕鸟一段时, 就可让学生试着做, 让学生熟练捕鸟的动作;再如《安塞腰鼓》时, 可让学生模仿舒缓急促、高低起伏的擂鼓, 让学生的心跳和鼓声融在一起, 客观真实地领会那种激情, 这样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变单一灌输式的知识型教学为对学生有效指导, 也就是说教师借助形象思维和富有激励, 吸引式的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使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 使外来的精神养料通过自己选择、理解、吸收和重构, 真正成为活的有机体的组织部分。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兴趣。

二、变机械地学为探索性学习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要从教学中解脱出来, 积极进行创新教学。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让他们自己学。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 有很多东西要教给学生, 学生也要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 那样的教师就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 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变机械学习为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后, 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 借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 学生通过读书, 能很快了解到课文描写“三拳”时, 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但是这里还有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学生未必看得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感官这个角度探索。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很快就看出, 第一拳打在鼻子上, 被打者可以从嗅觉上感受, 但作者把嗅觉写的从味觉上能够感觉出来, 这一拳嗅觉与味觉相通, 实际上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在此基础上, 学生试看第三拳, 发现第三拳是触觉与视觉相通也用到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这种探索性的学习, 就是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具备了这种能力, 就能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获取未学过的东西, 自然会在将来有所创新。

三、变传统的教学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上完一节课是普遍存在的课堂现实。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 造成了教师以多讲多灌为主组织教学,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观和宏观的、不可见的和可见的、非实现的和实现的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 起到变静为动, 变远为近, 变复杂为简单, 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深化知识, 详解重难点, 把难点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例如《石壕吏》一诗中,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有位老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境图课件:图中一方凶如狼, 一方弱如羊。在教学时, 指导学生由文到图观察。通过观察、思考和想象, 把学生思维带到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的意境中, 从而恰到好处地理解了“呼、怒、啼、苦”的意义, 顺利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 容量丰富。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和网上写作等活动。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学会并善于使用网络资源, 让现代化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电影电视片也是丰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 以此弥补学生对人物认识的不足, 从而使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感兴趣, 记忆深刻。

四、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首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代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入语文课堂”。如作文教学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的重点是作文教学的改革, 作文的题材及写作技法都是创新的大天地。要引进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训练, 就要把语文课中的口头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汇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开展起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受文学的无穷力量。然后比较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 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变成全校学生的范文, 既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又让其他同学从中获得文学滋养;举行生活现象辩论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性语文活动, 这些大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 对于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增长知识和才干, 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深远意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尝试性地将语文课堂设置于教室之外, 将语文教学的阵地从课内尝试性地移向课外, 从而让学生感受大社会语文的教学风采。在功能上, 不单单追究智能目标, 而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身心和谐的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10

一、创设良好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推断和思考,那么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比赛、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功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行“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质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在如下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机会:(1)揭题质疑,即提出课题后便可以问学生:“关于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自学质疑,即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直线、线段和射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讨论质疑,即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后,学生再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4)总结质疑,即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并在课内解决。

三、诱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这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前奏,推断则是产生“创新产品”的工具。诱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两次猜想,第一次猜想,安排在复习引入阶段,在复习用数方格求长方形面积的前提下,出示一长方形,请学生们互相讨论猜想一下怎样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猜想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猜想安排在新授阶段,首先让学生完成苏教版第六册第96页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此时,诱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随后引导学生按97页的内容,再一次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猜想———推断———总结,这样不仅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填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怎样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学生很快完成下面的折法(如图1)。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看谁能找出其他的折法,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尝试后,又提出了下面的折法(如图2)。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而当一名学生给出另一种折法后(见图3),全体学生都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其发散思维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若过早止步于第一种方法,则将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猜想推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火花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摘要:本文提出应通过创设良好氛围, 孕育创新意识;鼓励质疑问难, 激发创新意识;诱导猜想,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余伟编写.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11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以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某一事件或问题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悬念激趣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灵活设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以情境激趣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创新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桥梁,以创新问题告终的。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教学后,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笔者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创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篇12

一、重视声乐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针对此,教师是声乐教学改革的主导性因素,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在具备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发展需要。

首先,科学编写教学方案。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声乐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一对一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声乐教学常常应用的。在教学形式方面,也是以教师说, 学生唱与教师唱,学生学两种。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与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声乐教学目标,但是在新课改不断实行的过程中,其中的不足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教学进度慢、课堂教学存在随意性以及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师教学进度难以保持一致。教学中出现这中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认为声乐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 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这样反而导致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与时合理性。实际上,声乐教学应当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不仅要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准备,还需要对每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体现出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据,教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教学效果的获得。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情况。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学生现有的整体水平是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选择恰当的教材。一般情况下,歌曲作品与声乐教声曲是声乐教材两个重要的部分,简单容易被教授的教材内容应当是选择教材的标准,这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高度重视。在学生训练达到相应标准后,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选择钢琴伴奏曲的方式让学生试唱。但是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伴奏曲目的选择,需要立足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上,同时还应当注意作品包含的内容,将含有积极向上、审美观念的作品深入到教学中。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可以获得提高,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演唱技巧的训练中。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声乐教学,教师在其中占据着主体性的位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如此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造成课堂学习的枯燥性,还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接受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充分展现出来, 教师培养学生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在一起。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简单的理论知识与练唱曲目所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教学。这样对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自我完善,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掌握声乐理论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才可以在教学开展中更好指引学生,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提高。在后期的学习中,教师重视声乐教学的时候,还能够提升在我艺术修养,完善声乐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提高生源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声乐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难以从这方面进行考量。教师在学生演唱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点。学生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开展教学,容易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对声乐教学逐渐丧失兴趣,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要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用创新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方法的选择,需要教师建立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合作教学与情景教学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特色化课堂教学。为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声乐作品赏析也应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经过对优秀作品的处理与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背景有全新认识,可以理解歌曲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四、结语

上一篇:农业继续教育下一篇:学生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