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品质

2024-10-19

学生思维品质(共12篇)

学生思维品质 篇1

摘要: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特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兴趣,思维,创新

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朝着不同的方向, 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同中求“活”, 发展思维敏捷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发散思维, 要求同中求“活”。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 而是灵活的、多样的。例如, 计算54+55+56, 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解法一:从左到右算54+55+56=109+56=165。解法二:运用加法交换和结合律54+55+56=55+ (54+56) =55+110=165。解法三:运用“移多补少”原理54+55+56=55×3=165。解法四:运用数的组成54+55+56=50×3+4+5+6=165。

同中求“活”, 它能使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发展和掌握新的解题策略,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体验创新的乐趣, 强化创新的意识。

二、同中求异, 发展思维变通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它要求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别的解决方案, 是一种多方向的、多思维的思维活动, 同中求异需要思维主体全面地看问题, 能把握问题的广阔范围, 做到思路开阔, 既能看到一般的、关键的问题, 又不忽略个别的、重要的细节,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 教学尝试与猜想的“鸡兔同笼”: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 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要解决这样一道抽象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根据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不均衡采取以下的解题策略。

(1) 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 寻找出问题的结果。根据条件的不同, 可以采用逐一举例的方法, 或先估计数量的可能范围, 以减少举例的次数, 或采用取中举例的方法。

(2) 画图凑数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方法。可以用“O”表示头, 接着假设全都是腿数少的动物, 并在圆圈下面画上腿, 最后把剩余的腿逐一添上, 就会很快发现它们各自的数量。

(3) 假设法。假设笼中全是鸡时, 腿的只数比实际少, 原因是把四条腿的兔子当成两条腿的鸡算了;则兔子的只数是 (54-2×20) ÷ (4-2) =7 (只) , 鸡的只数是20-7=13 (只) 。假设笼中全是兔时, 腿的条数比实际多, 原因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四条腿的兔子算了。那么鸡的只数是 (4×20-54) ÷ (4-2) =13 (只) , 兔子的只数是20-13=7 (只) 。

(4) 方程求解法。根据题意, 设鸡或兔子的只数, 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式“鸡腿的条数+兔子腿的条数=总条数”, 列出方程。

(1) 设鸡有x只, 那么兔子就有 (20-x) 只, 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2x+4× (20-x) =54x=13兔子有:20-13=7 (只)

(2) 设兔子有y只, 那么鸡就有 (20-y) 只, 根据同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4y+2× (20-y) =54y=7鸡有:20-1-7=13 (只)

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法什么策略进行解题, 前提是对他而言是合适的、合理的就可以。

三、同中求新, 发展思维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特是发散思维的本质, 创造就是独特, 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要同中求新, 必须冲破束缚, 打破常规, 富有创新精神。求新, 就要独立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累大量知识, 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汲取知识, 丰富自己, 是求新的基础。

学生在校学习,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识到自己的地位, 坚定自己的信念, 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努力展现自我。学生要认识到, 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别人能办到的事, 自己也能办到, 要勇于超越别人, 提高自我。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要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探讨, 不能只求一知半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观察,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概括、归纳等方法, 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0的性质有哪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1) 0是一个数, 是整数, 但不是自然数, 它比一切自然数都小。

(2) 在十进制记数法中, 0起到占位作用。

(3) 0是一个偶数。

(4) 0是任意自然数的倍数。

(5) 任何数与0相加, 它的值不变, 即a+0=a。

(6) 任何数减0, 它的值不变, 即a-0=a。

(7)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 差等于0, 即a-a=0。

(8) 任何数与0相乘, 积等于0, 即a×0=0。

(9) 0被非零的数除, 商等于0, 即0÷a (a≠0) =0。

(10) 0不能作除数。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特性。教学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质疑, 让学生进行散思维,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 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 加强思维的深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手、口、脑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多方位思考问题, 敢于让他们各抒己见, 进行思考、讨论、比较, 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特性, 使学生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并培养科学态度,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刘显国主编.能力培养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学生思维品质 篇2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灵活掌握了知识才能在做题、运用时得心应手。在数学的学习中灵活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把知识掌握得“活”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而灵活运用又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能更加透彻地了解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在基础知识上得到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最好途径就是一题多解。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可以利用的题型,让学生去探讨、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然后用尺子等工具,想一下怎样测量出角的大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通过体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所学内容。只有懂得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在做题的时候才可以创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灵活学习知识并学会创新,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的敏捷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速度为侧重点,以思维的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特殊与一般的结合,在熟练中求快,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选择。

学生思维品质 篇3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品质的独立性

思维品质的发展不能是盲目地重复,应是不断地创新,这就是思维的独立性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能不因循守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就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这便要求学生从小要拥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应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这便要求数学教师需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受书本和授课内容的约束。

二、启发联想,培养思维品质的运动性

在为学生解难答疑中,学生常问:“老师,这个问题并不难,为什么我想不出来?”产生这种现象,实际上并不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而是思维的方法不当。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调控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思维的自我训练技巧,掌握基本思维形式,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流畅性与敏捷性,广泛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运动性主要体现为思维的正向与逆向运动,纵向与横向运动。通过对学生的对比观察,我们发现思维的逆向运动比横向运动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割补或拼摆的方法,把新图形分解成能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图形,再用学过的图形知识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出示梯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个梯形可以怎样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提出了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横向运动的训练,他们学会了先想方设法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计算,个别学生还能把梯形转化为两个等高不同底的三角形来计算,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引导发现,培养思维品质的跳跃性

所谓发展,就是从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的跳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中,我们感悟到多角度的观察和敏锐的直觉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很多科学上的发明都来源于直觉的产生,再通过实验去加以验证。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跳跃性是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然后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教学“认识平年和闰年”一课,教师出示问题:“小华12岁了,只过了3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充分思考,推导出小华出生的这天一定是四年才出现一次。那四年才出现的这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从书上寻找答案,最后发现只有2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而闰年刚好每4年才出现一次。于是,学生们就可以推算出小华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日。学生通过此番训练,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使思维训练水准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开放教学,培养思维品质的发散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体,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面对问题时,思维能在瞬间迅速展开扩散,形成多种不同的思路,觅取多种解题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我们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态度,构建灵活的教学程序,通过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图多画、一题多解、一空多填、一问多答等思维程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以形成独特的视角。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顺向、逆向、肯定、否定、直接、间接等方面。

例如,教学“百分数练习课”时,教师先出示例题“白杨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面积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复习有关应用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之后,各小组到台上展示:

通过对比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们发现哪怕是相同的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五、题组训练,培养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题组教学是以某种解法为中心,使思维发散到多种相异的问题上去,使学生牢固掌握某一种方法、规律、解题思路。显然,这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例如,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出示习题:光明村生产大豆1200吨,生产水稻1500吨。①大豆是水稻的几分之几?②大豆占两种粮食的百分之几?③大豆比水稻少生产几分之几?④水稻比大豆多生产百分之几?此类型题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维发散到多个领域,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思考,领悟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科学训练,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当然,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进行系统地、综合性地训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注意到各种思维能力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思维品质 篇4

一、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质疑思考, 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 巧妙设问, 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

在“个人所得税”的教学中, 我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挣钱了, 希望多缴税还是少缴税?”有学生不假思索, 脱口而出:“少缴税!”有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表示了质疑:“谁愿意多缴税?为什么要多缴税?”很快有学生反应过来了:“收入高才有可能多缴税。”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超额累进计税方式, 在个人不同收入层次上纳税税率不同, 收入越高部分纳税税率越高。这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通过设疑, 教学内容自然而然过渡到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通过学习思考, 学生懂得了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不仅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而且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应尽义务, 我们纳税就是为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是光荣而自豪的事情;偷税漏税则是可耻的事情。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 既有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又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和升华。抓住教学关键点, 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质疑的问题, 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 进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设置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毛泽东说过,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中, 我以“莫比乌斯环”实验导入, 让学生先理解“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一下。一个莫比乌斯环沿着中心线剪开, 会成为几个环?大家的直观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圆环沿中心线剪开会分成两个独立的圆环;而莫比乌斯环实验结果却产生了一个两倍于原环空间的大环。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但是, 学生只是浅显地停留在了常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一感性认识层次, 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包含的哲学寓意。我沿着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逻辑, 引导学生探讨莫比乌斯环的来历和发展, 让学生思考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的内涵。

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学生对莫比乌斯环的制作很感兴趣, 我因势利导, 建议学生课下继续制作、探究莫比乌斯环,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如果把一个剪开的莫比乌斯环继续沿中心线剪开会怎样?如果在一开始制作时, 把一个纸带一端旋转360 度, 再沿中心线剪开又是怎样的结果?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我适时地把重点转移到了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思考上来。通过反思讨论, 学生们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通过回顾旧知, 学生们加深了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理解。有学生还提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哲学命题 (教学内容还未涉及此问题) 。

对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发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也实现了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 还实现了对其他学科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如逻辑思维、数形结合、创新思维。学生在深刻感受实践作用的同时, 更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为投身社会实践做好了准备。

三、创设情境, 提供方法,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思维感受, 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 (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 , 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在《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的教学中, 我借鉴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书中的案例, 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下列问题?

烧开水 (20分钟, 其中准备1分钟)

洗衣服 (20 分钟, 其中前期准备、收尾各需1 分钟)

煮米饭 (12分钟, 其中准备2分钟)

看书 (30分钟)

学生们得到问题之后, 迅速计算, 很快各种答案也竞相出现。大家是如何计算的呢?我请一个学生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计算过程, 并让他谈谈思维过程。大家比较认同三个步骤:先通盘考虑哪项用时最长, 再看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 还有考虑事情开始的先后顺序。

还有一个学生直接在黑板上画起了图形。

他用四条线段分别代表四件事情, 用长度代表时间。依次确定开始时间, 就形成了下图。

在板书的过程中, 这个学生不断附加新条件, 增加新假设。叙述过程略显繁琐, 但图形直观、简单, 一目了然。随后又有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四行若干列并标有序号的表格图, 每一行分别代表一件事情。

用深色代表用时, 直观感受, 一目了然。而且大家通过表格看到的思维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条件, 可以忽略的条件, 抓住的关键和重点。

通过大家讨论, 学生们不仅得出了正确结论, 而且在积极深度的参与中体会了系统优化的思维过程。这也正切中系统和要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对课本中较为深奥晦涩的概念和理论, 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和图形表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 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参与思维的过程和追求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有机统一的, 学生在参与思维过程中发现奥秘, 体验快乐, 收获知识、方法和能力, 体验成功的心理感受, 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学生思维品质 篇5

【摘 要】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2016年江苏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比中的观摩体会,分析高邮中学董金标老师“A Father and A Son”阅读课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及学生的课堂反应,尝试阐释思维品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英语学科;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5-0014-03

【作者简介】1.陈秋实,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2.董金标,江苏省高邮中学(江苏扬州,225600)教师。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就已探讨思维品质的问题。苏联心理学家们认为,思维服从于一般的规律,同时,不同人的思维特点又各不相同。[1]因此就必须把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出来,这些品质有: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在西方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细致性和再定义能力。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英语学科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和使命。我国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学生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2]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体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又可叫作思维的智力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3]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就英语阅读而言,只有具备深刻、灵活、独创等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做到阅读理解中的文本加工和解码,完成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例如,提炼、概括、挖掘信息的任务偏少,发展思辨性、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讨论环节被一再省略。高中英语教学不应止步于表层信息处理,应该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4]

在此笔者以2016年江苏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高邮中学董金标执教的阅读课“A Father and A Son”为例,谈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方式”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设问加引导,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5]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董老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多处设问,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例如,在 “Skimming”环节,学生需要“Go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work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one sentence”。这个要求非常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用一句话来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教师又给出了提示 “The main idea should contain 4 elements: when,where,who and what.”这一句引导不仅为学生概括全文铺设了台阶,也让他们认识到如何去概括类似的叙事故事。

又如,在 “Deep Reading” 过程中,董老师为让学生能够 “Read between lines”,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the father say ‘Hold on to me tight’?”这样一句不起眼的话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由于教师的设问,学生开始思考,并得出了结论:话语背后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此处,教师的设问本身就是一种引导,锻炼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提炼加变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原文中的父子对话是:

“I want to ride some more?”

“More?” the father said,mock-exasperated but clearly pleased.“You’re not tired?”

“This is fun!” his son said.“All right,” the father replied,and when a door opened we all got on.董老师设计的填空题“Every time the son asked,the father would answer,which indicated the father was a man.”是一条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在研究对话后,提炼出题干,并且将之变形为填空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答出了patient,nice,reliable等答案。这道题与江苏高考题型中的任务型阅读类似,都是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进行变式,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又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加发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S活动的创造性。它是在新异情况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教师自身首先需要具备创设情境的能力和发散的思维。针对文本,董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What would the observer probably do if he had a child of the boy’s age when he saw the train picked up speed and the father pointed something out and the boy laughed again?”教师打破文章原有的设定,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发挥想象,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发现加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的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

董老师在该阅读课中将“Critical thinking”列为一个单独的环节,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可见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讨论话题呈现如下:

What is the proper fami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your eyes? When you became a father or a mother,what would you do to give your child proper care and education? If your child failed to be the best and he/she was very upset,what would you do?

(Friendly tip: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answer questions one by one.)

问题旨在让学生阐释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在处理了整篇文章的信息后,许多学生会掉入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文中的父亲十分伟大,并且相当认同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在这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中,仍然出现了能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例如,课堂上,一位男同学表示他不认同文中黑人父亲淡化人种观念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应该让小小年纪的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的处境。如果父亲不教给他这一点,以后社会也会教给他,而那时的他将更难以接受这个现实。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无论是课堂中的学生,还是观摩该课的教师,都被这个学生流利的英文和清晰的批判性思维震撼。

董老师的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机会,连同下方的“友情提示”都在时刻告诉学生,要勇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此细节也能看出本堂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激活加拓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结论。英语教学中的“Brainstorming”就是一个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手段。董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类似活动――“Write down key words to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思维的敏捷性品质与前四种思维品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像前面四种思维品质那样有一个思维过程,而“联系”则主要体现在它是以上述四种思维品质作为必要前提的,同时又是这些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没有思维高度发达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就不可能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6]

结语

董金标老师的阅读课中处处可见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用心,也为广大的英语教师如何在阅读课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思路。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品质是关键[7],在研究教材、深挖文本、抓住细节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出能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

【参考文献】

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篇6

【关键词】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初中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折时期的特点,教师通过活动教具、作图等,从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猜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猜想的方法,并由特殊推向一般、从具体引向抽象,获得了相关的证明。这样概括过程,先使学生获得关于推理的一些直接经验,形象直观,有操作、有想象、有分析、有归纳,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获得定理的证明后,及时概括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及时升华。接着,让学生用刚刚获得思想方法去证明其它猜想,从而及时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了化归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将要解决的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概括。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长期坚持,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以及逻辑论证等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概括能力的培养,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或讲授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真正给学生以独立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思想空间,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括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数学概括的自身特点出发,在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述数学定义、定理或原理之前,通过可观察的(实物、图形、图表等等)、描述性的、可亲身体验的形式来传播新的思想,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试验、构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来学习知识。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在其中扮演自主活动的角色,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能自己去寻找需要的证据,获得能够反映自身特点的对数学原理的解释,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完成对数学原理的概括过程。我们应当把数学当作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当然,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要把它当成是一种语言、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应当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理解,而不要只是追求所谓的精确性。因为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精确而没有理解,理解但不精确的现象都不少见。通过死记硬背而一字不差地重述一个定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与理解一个定理划上等号。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正数与非负数、空集f和集合{0}、锐角和第一象限的角、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映射与一一映射、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隐蔽关系,优化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法等等。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

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例如,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无理数、π、е、lg2、lg3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各种面积、体积公式、基本不等式、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二项式定理、复数的有关公式、斜率公式、直线、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等等,都要做到应用自如。实际上,速算要领的掌握和熟记一些数据、公式等,在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数学技能的泛化就成为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学生思维品质 篇7

一、在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暴露数学思维

直觉一方面指对问题实质的直观洞察, 另一方面指我们常说的灵感.直觉思维是一种多维思维, 是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在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猜测, 是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1. 勤练双基, 引发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下意识的多发性的创造性思维.从表面上看, 与我们所学的知识沾不上边, 而实质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解题的基本技能, 往往会诱发直觉上的错误.因此要想在解题过程中有准确、创造性的直觉思维, 必须要求解题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夯实的数学基础.如2008年徐州市中考数学试题21题:

(A类) 已知如图1, 四边形ABCD中, AB=BC, AD=CD, 求证:∠A=∠C.

(B类) 已知如图1, 四边形ABCD中, AB=BC, ∠A=∠C, 求证:AD=CD.

要证明图形中的边、角相等,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说明边、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图形中没有三角形, 因此需构造三角形, A类题只需连接BD, 利用SSS证明三角形全等, B类题学生易受A类题影响也连接BD, 但是具备的条件是SSA, 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故应该连接AC, 由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说明结论.

2. 训练方法, 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的具体过程往往是不清楚的, 但往往在思维过程中会发现有类比、联想、想象及创造等思想方法的痕迹显现, 因此, 应从加强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入手, 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1) 通过一题多变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例1如图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试说明:S△OBC·S△OAD=S△OAB·S△OCD.

拓展变化一:如图3,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 O是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 连接OB, OD.试说明:S△OBC·S△OAD=S△OAB·S△OCD.

拓展变化二:如图4, 已知在△ABC中, 点D是BC上任意一点, 连接AD, 取AD上的任意一点O, 连接BO, CO.试说明:S△OAC·S△OBD=S△OAB·S△OCD.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问题的结构和解法, 还可预防思维定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 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例2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

拓展证法1:如图5, 延长BC到D, 过C作CE∥AB.利用平角∠BCD=180°来证明.

拓展证法2:如图6, 过点C作CD∥AB.利用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B+∠BCD=180°来证明.

拓展证法3:如图7, 过点A作DE∥BC, 利用平角∠DAE=180°来证明.

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 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 使之串联、综合沟通,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在使用“故错”和“顿捂”的技巧中暴露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企图完全避免错误是没有必要的, 相反, 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上的薄弱环节, 有利于对症下药;另一方面, 也能使学生痛切地、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之所在, 有利于自诊自治, 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1. 可通过设置“陷阱”, 诱使学生得出错误

针对学生在概念、法则、公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透彻而出现的错误现象, 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迷惑性的题目, 在易错的节骨眼上设置“陷阱”, 让学生不自觉地陷入歧途, 制造思维冲突, 再诱导学生在自查自纠中得出正确答案, 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更加深刻, 印象更加清晰.

2. 重蹈学生“歧路”, 有意出现错误

解题教学中, 教师可选择适时的时机, 有意识地跟着学生的错误思路解下去, 从而把错误暴露给学生, 再适时地点明错误之所在, 以引起学生思维的警觉度.

3. 适时引出错例, 引导学生独立评析错误,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题教学中可尝试一题多解, 其中掺杂着几种错误的解法, 让学生自己去评析几种答案的正误, 从而使其掌握独立解题的方法.“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只要合理利用, 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在错误面前要敢于正视错误, 挑战错误, 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8

语文学习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口语训练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个不错的平台。为了让他们能轻松地准备, 充分地施展, 教师倡议在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 讲述成语故事, 弥补他们对于成语起源与运用的认识空缺。当他们能自如运用成语时, 口语表达技能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了。演讲是一个创造性活动, 成败取决于学生对于演讲形式、演讲内容以及临场应变的把握能力。

再比如说, 同学们的课堂反映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各不相同, 课堂上总会有反映迅速, 表达力强的同学, 但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无闻, 回答问题时常常是被牵着鼻子走, 没等想好或组织好语言, 反应快的同学早已说出答案。我便提出, 拒绝随意说出答案。让脑子快的同学想得更全面, 更深入;慢的同学有时间思考问题, 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时尽量请不爱说话的同学, 以使他们拥有提升心理素质与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但是, 课堂上一一回答的机会毕竟太少了, 设置课堂讨论并展示等环节, 在小组内部同学们表达想法, 互相切磋, 取长补短, 探究的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与培养, 是潜在的, 也是在外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来的。因此, 教学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与古典文学时, 常常望而生畏, 这又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因此, 尽早培养学生的古文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使他们既能理解课内古文, 又能涉猎课外古文, 拓宽视野, 提高水平。教师可选择篇幅短小、趣味性强的课外古文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在每一篇新短文学习前, 这篇文章就好像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挑战者, 同学们的任务便是读懂吃透它, 这样便能打胜仗。同学们常在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跃跃欲试, 但独自完成时, 他们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了。因此, 有必要多安排古文阅读课, 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畏惧。面对一篇古文, 经过静心思考后,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接着便开展讨论, 同学们在不同理解的撞击中得到切磋和分享。当遇到矛盾互相争执时, 他们会寻求老师帮助, 得到点拨后, 正确的一方总是信心倍增, 情绪高昂。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当同学们讨论完后, 再次组织他们重新梳理, 巩固探讨成果并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阅读古汉语的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提高。努

写作方面, 同学们在实际作文中会出现以下不良的思维惯性:1、千篇一律, 缺少创新。2、语言刻画不细致, 大白话偏多。3、情感不真挚, 不能打动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孩子们的思维有时只停留在表层, 欠缺深度和广度。苦于材料有限, 无话可说。常常不能把理解的一点辐散成面。2、语言方面, 孩子们的语言感受力受到理解力的限制。3、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中缺乏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情感, 根源在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 我笔不能写我心。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试用以下方法解决:1、多做练习, 敢于创新。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 老师模仿说书人, 抚尺一下, “话说这位爱美的皇帝光着身子, 在百姓的哄笑声中, 硬着头皮举行完了游行大典, 第二天这条爆炸性的新闻传遍整个欧洲, 几个敌对的国家甚至还专门印刷了这位皇帝的裸体游行图片!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居然受到如此奇耻大辱, 他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说谎的臣子、爱听假话的皇帝、两个骗子、说真话的孩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孩子们展开想象, 发言非常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做一些发散思维的练习, 如向他们提问:“过一条狭长的河有什么方法呢?”他们的回答有:滑冰、游泳、缆车、海下隧道、架桥、飞机、乘船、绳索、羚羊飞渡等等。运用于作文, 旨在让同学们对同一题目能推陈出新。2、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广泛阅读, 逐步积累, 深度揣摩, 恰当运用。3、写出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 静心体会, 把不起眼的物写出风韵, 比如小镇上寒冷的夜景被学生这样描写:“冬天的夜晚的确有些寒冷, 北风呼呼地刮过光秃秃的树梢, 只吹得大树、小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冬天的夜晚显得那么寂静冷漠。道路上的人少了很多, 偶尔有几个人从我身旁走过, 也是步履匆忙。再看周边的房屋, 大多数都拉上了窗帘, 柔和的灯光透过窗帘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 人们可能已经在睡梦中了, 也可能正躲在暖暖的被窝里惬意地欣赏电视节目。再看马路, 川流不息的车不见了, 一辆车子开过以后, 要好一段时间, 第二辆车子才行驶过来。”学生善于观察并恰当使用修辞, 在平淡的语句中体现了自己的语言功底。

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9

一、善抓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石, 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 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二、逆向思维,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 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 推理严谨, 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 运用逆向思维, 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品质 篇10

一、用创新精神引领阅读教学

让创新精神走进阅读教学, 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这块芳草地上, 有许多教师开始了自己特色的阅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五步阅读法”等等, 就是创新精神的结晶。语文教师除了要学习教育家们的创新精神外,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尽快具备创造型教师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 创造型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还应具备以下非智力特点:有创造性动机,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热爱创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善于用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带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思想和态度。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 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 启动个人心智,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 对课文做出解读, 获得深刻独到的感悟, 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六训”, 即“引导——讲解——点示——拨挑——评价——规范”,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它不再是填鸭式,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法, 而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载体, 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质疑研讨, 启迪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只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全面思考、深入理解, 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并且这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 显然, 前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后一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课堂解疑是解决学生疑问的主要途径。有些疑问, 可能是个别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不具有普遍性, 但也不可弃之不管。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标明“这个问题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就会找到答案”, “这个词可以查词典解决”或简短地给出答案。他们尝到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甜头, 在下一篇课文预习时, 就更加积极、踊跃, 从而超额完成质疑作业。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自由品读, 张扬创新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教案相去甚远, 这时, 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路往回拉, 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结局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另外, 从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上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被教师的讲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 使阅读这种本应该是阅读者极富主观性的个体再创作过程, 成为机械、呆板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泯灭。总之, 教师、学生、文本三张皮的状况充斥着阅读教学的课堂。

有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 爬到一大半, 忽然跌落下来, 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 感叹道:“一只小小的虫子, 这样的执着顽强, 失败了, 不屈服;跌倒了, 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 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小小的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 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 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 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 可它就是不反省, 不肯看一看, 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再失利的话, 我应该学得聪明一点, 不能再闷着蛮干一气了,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 可不是虫子。”一只小小的虫子给了人不同的启迪, 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 人是有思想的人、有个性的人, 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 没有固定的模式, 尤其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有些夸张, 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 但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依归,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读还给阅读主体,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 这样, 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 形成合力,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价值和意义, 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充分的肯定, 使课文发挥最大的作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 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一句话, 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训练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篇11

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

再创造问题的设计与课堂教学观念紧密联系。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被动听课,死记硬背公式、法则,照搬照套例题,不会探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理论从何而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提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必须从设疑开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的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的法则的形成——技能的形成和应用这个顺序来设计问题。再创造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它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尝试。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教师讲解这些问题,而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梳理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式问题

自学能力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属于工具性能力,也是现代人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一种教学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的过程。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比学生毫无目的自学更有成效,其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通过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然后学生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

正如“自学教学法”创立者卢仲衡先生所说:“思维是认识过程中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要解决如何思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步思维。”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应是带着问题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而设计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以新带旧,以旧迎新——架桥铺路,穿针引线——注意变式,面向全体——加强反馈,快慢自主。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情景式、应用式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数学问题,传统编题方法是条件和结论的逻辑互动,条件不能多余,且结论只有一个。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跳出这种单一的问题设计模式。因为开放式的问题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创新和探索的空间,给沉闷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空气,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活力所在。每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开放性的数学题型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总是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

人能否适应社会,关键在于他能否发现、识别和处理各种问题。人一生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都不能从书本中找到现成答案,而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问题教学就是其中的关键。

在以问题为核心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新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让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最直接、最有利的对话交流平台。因此,教师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质疑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以自主探索问题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12

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剪拼, 交流合作, 发现可以从连结两边中点的线段剪开, 将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四边形边上, 可得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讨。

你是怎样拼接得到的?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同学们积极发言, 我适时地点拨, 并探讨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我又问:若这个三角形要四等份, 该怎么办呢?有不少学生马上比划着“这样, 这样……”

由平行定相似可得这其中任意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相似的, 相似比是1:2, 周长之比是1:2, 面积之比是1:4, 有四个这样的三角形有这个性质, (师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 引发思考) 。

如果继续这样分下去, 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你发现了什么?

如图1, 每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后, 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比多少?周长之比多少?面积之比呢? (1:4, 1:4, 1:16) ,

若这样继续分下去?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通过引导的步步深入, 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思维也愈来愈开阔……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梯形的中位线中:

如图2, 如果知道最上面和最下面的线段长, 你能求出中间各线段的长度吗?学生通过探索交流, 思维自然而然地发散开去……

在上面的图形中, 中位线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让学生明白, 中位线常存在于什么图形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 从一点到一面, 学生的思维也就提高了, 解数学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再如:如图3, 在梯形ABCD中, AD//BC, AD=a, BC=b, 若E1、F1分别是AB、CD的中点, 则E1F1=0.5 (AD+BC) =0.5 (a+b) ;若E2、F2分别是E1B、F1C的中点, 则E2F2=0.5 (E1F1+BC) =0.5[0.5 (a+b) +b]=0.25 (a+3b) ;

当E3, F3分别是E2B、F2C的中点, 则E3F3=0.5 (E2F2+BC) =0.5[0.25 (a+3b) +b]=0.125 (a+7b) ;若En、Fn分别是En-1B、Fn-1C的中点, 根据上述规律猜想EnFn= (n≥1, n为整数) 。

如果继续深入, 它还可以引申到我们学习的中点四边形, 连接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如果是等腰梯形呢?

如果原四边形是一般四边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如果原四边形是矩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如果原四边形是菱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如果原四边形是正方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教师提示:它们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发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舞台,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发现……但是实际教学中, 时间有限, 而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 独立地解决问题, 敢于质疑, 乐于创新。

如这样一个问题:矩形ABCD中, AB=6, BC=8, 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 得到四边形A1B1C1D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各边中点, 得到四边形A2B2C2D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nBnCnDn, 依次记这些四边形的面积为S1、S2、S3、……Sn

设S=S1+S2+……Sn, 试探究S1、S2、S3, ……Sn间的关系, 并思考若S的值大于47.808, 则n的值至少为多少?

这个问题放开让学生去想, 学生有许多创新, 有学生问外面图形矩形改成平行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是否还有这个结论呢? (S=48×[1- (0.5) n]) , 这个结论和“正方形等无穷均分面积”是一样的, 也有学生问在这个图形中它们的中心既然是同一个中心, 那我们可以以中心为原点, 适当地建立坐标系, 又可以和函数问题相关了呀?

当然如图4,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这个载体比较清晰地发现各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最后结果的得出还可借助数列中的一些规律解决。换种思维方法, 这个问题更形象地得道了解决, 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深刻性。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想, 不断的创新, 教师也能有些收获, 对学生来说, 知识得以巩固, 思维得到锤炼, 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积极面对困难,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教学创新改革下一篇:池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