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2024-09-15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

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素质教育的推进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笔者认为, 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 我将从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缜密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对思维的培养训练进行阐述, 谈一谈如何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基础, 而在化学学科中,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就表现在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是否足够深入, 深入到哪种程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 能够透彻地理解化学中的每一个概念, 理解化学的本质与规律;在解题中, 能够对题意作出认真地分析和判断, 然后灵活地解决问题。

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讲, 化学是一门新奇而陌生的学科, 那些化学符号、化学概念以及化学知识都特别陌生, 因此在学习中就很难系统地联系起来, 化学概念与化学原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性质的变化、试验方法与试验操作等都停留在机械孤立的状态, 思维总是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 这就会影响到思维的深刻性。还有一些学生对化学的思维仅仅限于对形式上的机械记忆, 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有严重的影响。

要使初中生克服离散性的思维方式, 逐渐培养化学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就应该逐渐地引导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化学的思维特点与规律, 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 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 并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维, 并能够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有逻辑地进行思维是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品质, 这要求学生在思维中要表现出相应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半成熟的阶段,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并不完全成熟, 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时常会出现混乱的状况, 难以正确地掌握相关化学概念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亦即缺乏条理和秩序, 这就使得思维缺乏逻辑性, 将直接影响到化学的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主要以描述性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理论为教学指导, 以互学反应的规律为教学线索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 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对所教学内容经常做归纳总结, 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 力求触类旁通。

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还必须监督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尤其是对知识重点要做到透彻理解, 对重要的结论、原理要牢牢记住, 并通过做一些精选的习题来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变得条理清晰、秩序井然了, 思维逻辑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化学是一门要求精密的科学, 因此学习化学或者从事化学工作必须具备思维精密性, 这是一种品质, 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 而这种品质则要从小要求和培养。

化学思维的精密性主要表现在要从量的角度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以及化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精密性既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 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和相关计算, 这就使这种精密性必须建立在已经掌握的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 而绝不可以脱离初中的化学知识系统去做那些偏、难、怪的化学计算。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精选一些典型的题型, 对学生进行思维精密性的训练。

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分析, 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熟练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而不会片面地理解问题,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的敏锐度和迅捷度, 亦即面对一个问题能够锐敏地感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然, 敏捷的前提是准确, 绝不可以为了速度而忽略正确性。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因为思维定式的原因, 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受到束缚, 打不开思路, 这就严重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学习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时, 很多学生都会受到“原子—分子—物质”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知识掌握和认识问题不够全面, 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敏捷性。

鉴于以上情况, 化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那些散碎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迁移知识的能力, 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变思维定式的局限。另外, 教师还要针对所学内容编写适量的练习题, 同时教会学生多种解题的技能, 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思维敏捷性。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还必须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 也就是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言堂”, 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另外,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总之, 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全体化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玉飞.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中学生数理化[J], 2007 (4)

[2]张韵红.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训练[J], 科学教育, 2008 (1)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8-17 阅读:24次 

关键词: 学生;思维能力;尝试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注重习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化学的必备素质。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为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抓住其本质和规律,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关于喷泉实验的习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直接给学生原喷泉实验装置,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只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情况;2对喷泉装置进行改造,去除胶头滴管,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3变换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如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如何进行,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笔者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有很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硫酸的学习是分时段完成的,先熟悉稀硫酸、然后了解浓硫酸。笔者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浓硫酸、稀硫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思维发散开去,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把思维集中起来,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一下子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笔者让学生一一进行补充,把他们的答案集中起来就相对完整了,学生实在想不到时,教师就进行引导,最终攻克难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训练。

3.注重实验设计改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推动知识发展。从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中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并没有“超纲”,而是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不需要花大力气、耗费过多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思维的独创性,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4.注重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例如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教学的重点,我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分析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我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能够用来构建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构建出一个原电池。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5.注重知识框架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例如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往往先讲授烃的知识,依次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然后讲授烃的衍生物,依次学习卤代烃、醇、醛、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但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抓住各物质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接成网,让学生对它们的转化一目了然,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以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为例,在传授这个内容时,可以借助实验,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完新制氢氧化铜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从得到的绛蓝色溶液得出葡萄糖的新性质;再对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通过砖红色沉淀让学生回忆乙醛的性质,然后比较葡萄糖与乙醛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建立起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浅谈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思维品质 培养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上。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离散性的影响,对于化学的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上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从而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的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其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就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的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再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但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怪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下转第148页)

(上接第147页)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的缘故,思考问题在方法上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足够数量的习题,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鑫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8-9期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4

一、培养思维的归一性,提高求同思维品质

求同思维是关注事物现象之间的共同点,揭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一种思维类型。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合成等,内容多,信息量大,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就得培养学生思维的归一性。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多引导学生从位置、结构、性质的角度思考,主动构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充分理解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根据已学的物质性质预测相关物质性质并用实验等方法加以验证。也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原理推测新和知识。

学生通过思维归一性的训练,比较容易学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遇到相关物质的性质时,容易构建知识情境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求同思维品质。求同思维既可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触类旁通,广开思路,归纳总结,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与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例如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三、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四、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多角度地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要求考生不仅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

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教师必须定时定量训练,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并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六、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宝贵的一种品质。通常我们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忽略非逻辑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要提高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逻辑思维,而且需要非逻辑思维,即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象为主要手段,来产生新想法。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5

(一)太仓市双凤中学 周小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

调而枯燥的课堂。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6

一、分步设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对问题能够由浅入深地研究,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等。我在化学情境教学中发现,教师若能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可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状态”。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教师应将难点转化成一个个逐渐深入的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层层深入直至把难点问题轻松解决。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把去掉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铜片和锌片的西红柿用导线相连接后,贺卡发出音乐声,以此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设问题情境作好了充分准备,然后由浅入深地进入问题情境。

问题:(1)为什么音乐贺卡会响?(2)这个装置既然形成了电流,究竟谁得到电子,谁失去电子呢?

然后再把原装置中的铜片和锌片都插入稀硫酸中,发现音乐贺卡同样会响,并且在铜片上产生氢气。

问题:(3)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铜片上会产生氢气?(4)电子移动的方向和途径是怎么样的?(5)要形成这样一个放电装置,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为更好地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原理,还可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原电池的工作情况和电子转移情况进行讲解。这样一层层地递进问题,每进一步都会使学生对整个知识难点更加清晰。整个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动力,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二、重置多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集中表现为:研究问题的形式多样、新颖、标新立异。目前,在化学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存在着多次重复讲解的现象,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越听越迷糊。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怎么“越教越傻”,其实是教师的教法没有激起学生的激情,没有使他们达到“活学活用”,反而使他们“走火入魔”了。如果在复习课上,教师不是把知识点重复一遍,而是创设原有知识的变式情境,唤起学生对旧有知识的记忆并综合运用。势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化学思维创造性,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实验中,我通过课本中的一个装置图(如图1)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除去CO2 中的水蒸气,装置中应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 。

除去CO中的CO2气体,装置内应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 气体从_________ 端通入。

(2)检验CO气体中含有CO2气体,装置内应盛放_________ 。

(3)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

_________ 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应从_________ 端通入。

(4)若要用此装置来测量气体体积,瓶内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__ 端通入,还需要用的一种仪器是

_________ 。

(5)若要用此装置做安全瓶,将它连接在气体发生装置之后以防止气体倒吸,此时瓶中无液体,气体从_________ 端通入。

通过类似题目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装置的许多用途,如:洗气、贮气、检验气体、测量气体体积等等。如此由点到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

三、主体探索——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集中体现为:善于思维多向发散,多种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积累。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来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来吸收知识营养,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但教师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把知识变得诱人,提高他们的“食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当然不同的学生,思维的动向、途径,思考问题的角度、层次,都有不同之处。把这些不同之处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综合,无形中会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复习铝这一节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1)以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2)从反应物的种类、操作要求和节约原料的角度出发,哪种方法更佳?

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从“用铝屑和稀硫酸反应后再与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反应”的角度考虑;有的从“用铝屑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再滴入稀硫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角度考虑;有的从“铝屑分别和稀硫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将得到的盐混合”的角度考虑;还有的从“先将铝屑燃烧,通入稀硫酸后再与氨水反应或者铝屑燃烧后,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角度考虑。学生对几条具体的解决途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为问题(2)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从题目来看,问题(2)对问题(1)的开放性结论从三方面作了限制,通过写化学方程式以及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就很容易在比较中得出:“用铝屑分别和稀硫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将得到的盐混合”为符合问题(2)条件的最佳方案。

教师创设情境,促动学生主动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探索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达到新的学习境界。

四、自我反思——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集中表现为: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明辨是非,找出问题的漏洞,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设疑之处,但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想当然就过去了。自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错误。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实际问题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对“通过实验检验淀粉是否已经水解产生葡萄糖”这一问题,不少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为往其中加入银氨溶液看它是否产生银镜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当然是有漏洞的,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1)这个方案同学是怎样想到的?(2)这样做银镜反应能成功吗?有什么漏洞?(3)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

这时,学生就会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一些学生会想到银镜反应必须在弱碱性环境下进行,而淀粉水解得到的溶液由于有20%的稀硫酸而呈酸性,必须先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再进行银镜反应。有些同学会想到:碱化溶液后的溶液滴在新制Cu(OH)2中加热,发现沉淀变红(其实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更加容易操作)。有的同学还会想到:为什么在检验CH3CH2Br水解后含有溴离子时,要先用稀HNO3酸化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还能有意外的收获,从而愿意养成好批判接受、去粗求精的好习惯。如此,将有利于他们健全知识结构,完善化学思维,发展认知能力。

五、逻辑推理——培养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集中表现为:学习过程中能应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在新的知识环境中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思维品质在化学学习中很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基础知识学得很好,化学性质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不能对知识做出正确的迁移,往往到后来连原先搞懂的东西都不知道所以然了。针对此,教师要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他们思维的整体性。

例如在复习“氯水的漂白性”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在少许的酚酞溶液中逐滴加入氯水,当加入一定量氯水后溶液褪色。再提问:(1)溶液为什么褪色?(2)有几种可能?如何证明你的结论?(3)从中你还得出什么结论?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7

一、鼓励不同见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碰到问题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摸索、探讨和研究。化学教学中, 传统的习题、实验, 频繁的考试测验, 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固然十分重要, 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思维活动常常被引向片面发展的道路, 只强化了应试能力, 机械记忆的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增加设计题型, 按照题型, 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可能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练习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对于创见的想法、独特的理解和解法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中, 常可以见到有些学生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问题的毅力, 急于向老师或同学发问;有的缺乏自信, 动不动就找参考书或跟别的同学对答案, 我们作为教师对这类不良习惯和现象应作相应的处理方式, 必要的点拨,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二、突破思维的局限性, 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教师只为学生被动灌输课本知识, 进行乏味的题海战术, 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 这不利于扩大知识面以及培养思维的开阔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墨守成规, 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 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提出一些开阔学生思维的问题, 来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在提问、举例、做习题还是做实验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研究题目的多样性, 注意化学变化过程中多种可能性的分析, 以便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师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研讨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 领受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能解决实验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让他们在勤于思考中获得知识, 在严谨探索中锻炼能力, 在严密推理中提高素质并获得终身受益的技能。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重视实验,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 善于引导学生透过化学反应现象, 认清化学变化的本质,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把课堂学到的知识, 拿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去证明, 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设置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活动课程, 使活动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深刻性。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做实验、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自己得到实验结果, 通过一次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寻求答案的毅力,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深刻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透过传授知识的逻辑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思维的逻辑性, 学生能把这事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 循序渐进有规律的归纳为一体,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是化学教学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上课时, 首先注意传授知识的逻辑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讲课提纲;上课板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必要时, 可把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要求学生对复杂的计算题, 列出所求量、已知量以及解题根据的思维过程, 使解题脉络清楚, 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加强解题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中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好胜心强, 教师应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 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 参与学习全过程。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并认真操作和思考,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善于分析总结, 敢于质疑,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熟能生巧, 对学生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最佳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教学密度, 使学生习惯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思维活动, 对学生练习既要求质量, 又要求速度, 对学生进行定时定量的进行练习, 这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极为重要,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不是能在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目的地组织教材, 研究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长期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将来以渊博的知识服务于人民, 报效于祖国。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分析、归纳、假设等思维的基本方法, 进行判断和推理, 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十分重要。

例谈高中化学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8

一、善抓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 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可见, 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 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 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 又要选点准确, 使思路畅通, 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如高考新课标卷第10题, 本题是原电池原理的具体应用, 应从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上去思考问题。铝比银活泼, 应作负极, 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银为正极, Ag2S得电子变成Ag, 所以黑色褪去, 电极方程式为Ag2S+2e-=2Ag+S2-;溶液中Al3+向正极移动, S2-向负极移动, 它们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2Al3++3S2-+6H2O=2Al (OH) 3+3H2S, 总的反应式是:2Al+3Ag2S+6H2O=6Ag+2Al (OH) 3+3H2S↑。处理过程中Ag2S变成Ag质量变轻。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 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训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以灵活运用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二、善于变通,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审时度势,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能多角度思考,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 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 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 只有善于应变, 触类旁通, 方能越关夺隘, 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 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今年的有机实验制备题中由环己醇变成环己烯, 其实就来源于课本中的由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 而其中的副产物二环己醚, 也来自课本中知识点的类比:副产物的二乙醚, 而像有机推断中的第二个信息反应应, 基本质是碳氧双键的加成, 可以从课本中的酚醛树酯的形成类比过来。努力提高学生快速吸收新信息, 并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快速准确,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他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 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 并加以综合运用, 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 不能答完卷, 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 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比如, 高考第11题有关有机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此题有两处转折, 因为其最终问的是能形成C5H10O2的化合物的酸与醇, 最终重新组成形成的酯有多少种。如果学生先迅速找出酸和醇的数目:

从上表可知, 酸一共5种, 醇一共8种, 因此可组成形成的酯共计:5×8=40种。从此题中, 发现考查的都是与C5H10O2的酯类同分异构体数目, 并且其解题技巧都体现在要提前记住烷基的数目上。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 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 锐意创新, 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 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 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四、标新立异,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 灵活新奇、独特, 有丰富的想象, 善于联想, 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 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 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 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 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 就能力测试而言, 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 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 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 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 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 不能丢开书本, 花大精力, 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 既浪费了精力, 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 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

比如高考卷第27题有关Li、Co的考查, 需要同学在非常复杂的流程中, 提取出Li Co O2中Co具有强氧化性的新信息, 并且由此完成相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并且还要继续推出它可以将盐酸氧化成氯气的的结论, 对学生吸收信息、转化信息、应用信息的要求不可谓不高。而28题, 更像是将选修中的内容迁移到必修部分来考查:第 (1) 小问中, 问到铝土矿的提纯, 其实是选修2———化学与技术课本中原有的知识点, 而第 (2) 小问所问的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是化学工业上的一种常见思考 (答题) 模式。

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品质培养案例 篇9

一、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兴趣 包括: 观察型兴 趣→操作型兴 趣→探究型兴趣→概括型兴趣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 其中前两种兴趣是暂时性兴趣,它们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第三种兴趣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属于稳定兴趣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全面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方面。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及其性质》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案例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属于危险性药品,在进行性质实验探究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前要提示学生使用腐蚀性药品时, 注意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师:在做实验时,我怎样才能防止浓盐酸或浓硫酸沾到衣物上呢?

生:“穿上防护服”,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白色防护服穿上。(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穿白大褂 , 所以学生会非常兴奋和激动。 )

师:将一瓶浓盐酸小心打开瓶盖,学生请仔细观察瓶口,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瓶口有白雾产生。

师:瓶口产生白雾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白雾更明显,更猛烈一些呢? )

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可以尝试对着试剂瓶的瓶口用力吹气。

师:这个主意挺好,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完成这个心愿呢?

生:对着瓶口吹气,产生大量的白雾。 (大家兴奋不已)

师:这位同学表现得积极、勇敢,希望其余的同学也能踊跃参与,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现。

在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 同样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把木条、纸张等有机物碳化,将木条沾上浓硫酸,木条立即变成黑色,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到白纸上,发现纸张变暗,怎样提高反应速率呢?

生:用酒精灯提高纸张的温度。

师:哪位同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呢?

生: 将滴有浓硫酸白纸小心水平放到距酒精灯外焰上方10cm~15cm处 ,在白纸上面滴有浓硫酸的地方立即变黑 ,甚至烂掉(学生观察到上述现象时,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可思议,顿时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水制碱》这节课,教师结合实验讲述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

案例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学习海水“制碱”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氨碱法”的工艺流程,了解到“氨碱法”的许多优点。但是,“氨碱法”存在明显缺点:回收氨气时产生的氯化钙会污染环境。有没有办法解决氨碱法的缺点呢? 怎样解决呢? 它是由哪个国家的化学家解决的这个难题? 投影展示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图片和生平事迹, 然后学生阅读: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发明“侯式制碱法”,他曾在美国留学八年,严谨治学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国极为落后的化学工业,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深入研究和革新制碱工艺,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他要求所有的实验都做到30多遍,这种做法一开始得不到他人理解,认为反复实验几十次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事实证明,大部分实验要经过20多次实验,其实验数据才能稳定下来,这样获得的数据才是准确和可靠的, 侯德榜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侯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侯德榜创立世界领先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制取碱的纯度高达98%以上,为祖国争得荣誉。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想,并以《侯德榜感动了我》为题,进行即兴发言。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热爱祖国、献身化学科学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和自觉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比天资聪慧更重要, 原因是所有的创造发明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实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下是借助《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尝试。

案例3酸碱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师要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巩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 教师往往把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低,而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高,当把盐酸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 仅需要大约三五滴盐酸溶液,溶液就会由红色变成无色。这样,尽管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由于缩短了实验时间,因而不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

教师应按照实验要求的浓度,配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然后学生将稀盐酸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滴一滴盐酸,然后搅拌溶液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并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学生慢慢操作大约需要加入25至30滴盐酸时,溶液才会由红色变成无色,当溶液变成无色,立即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学生非常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地滴加和搅拌,能够磨炼学生的耐性和韧性,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积极地改进和创新实验, 有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净化天然水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是分步进行的,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组装一体装置,学生兴趣会大大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装置或药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现行教材中利用的药品是铜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个实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推拉活塞的次数较多、活塞的摩擦力较大等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整套装置组装简单,操作简便,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准确。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 ,将其中一支装满硫酸铜溶液,塞上橡皮塞,取下橡皮塞把液体倒入量筒内,测得具支试管的体 积约为50m L;(2)将足量的白 磷放入具 支试管中部,塞紧带气球的橡皮塞,赶尽气球内的空气,连上胶皮管,夹上弹簧夹, 胶皮管的另一端放入量筒内, 在试管中部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白烟;(3)待反应结束稍等片刻。然后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装置完全冷却后,量筒内的硫酸铜溶液被吸入具支试管,取出胶皮管,然后读数,量筒内液体体积约为40m L,显然液体减少10m L,由此证明空气体积的1/5是氧气。

借助量筒量取具支试管内气体减少的体积, 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利用白磷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仅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进行,便于实验操作;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量筒,不仅有利于观察实验,而且能够吸收白磷蒸气,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和优化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设计或装置,增强实验创新意识,增加探究性实验,更换或替代实验药品和器材,注意实验的环保型和节约型,在没有经验的地方积累经验,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摸索答案。

摘要: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既重视对学生实验知识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化学实验品质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科学品质,包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科学精神等,将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认知系统的建构和发展,加强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形成教学新理念,如何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对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及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0

预习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服务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途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构成.”

预习行为规范的培养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习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自觉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然而,农村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不主动不自觉,这要求我们老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一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方式.

二、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独创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数学中的每个公式、每个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因此,引导学生探索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育学生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题多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一题多变,只改变同一题目的条件或求解目标,构成一系列新的题目,然后进一步求解.

例如,已知的值.在学生解完这道题后,引导他们对此题进行变式,得到如下问题:

这样,由一题发散为若干题,不断深化,既能强化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又能活化思路,启迪思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一题多解,深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解方程(x+1)(x-2)(x+3)(x-4)=144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3种方法去探索:

1. 把方程变形得(x2-x-2)(x2-x-12)=144.设y=x2-x,则(y-2)(y-12)=144,解得y1=20,y2=-6.

由x2-x=20,解得x1=-4,x2=5,而x2-x=-6无解.∴原方程的解为x1=-4,x2=5.

2. 令y=x2-x-2,则原方程变为y(y-10)=144,解得y1=18,y2=-8.进而求解得原方程的解为x1=-4,x2=5.

3. 令y=x2-x-7,则原方程变为(y+5)(y-5)=144,y2=169.y1=13,y2=-13,求得原方程的解为x1=-4,x2=5.

五、加强对题目错误解法的分析,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可有意提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辩论,适当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启发学生辨别真假,还可故意给出某些错误解答,组织讨论,让学生找出错误之所在和原因.

例如,初三代数题:已知x1,x2是方程x2-3x+5=0的两个根,求x12+x22的值.

解因为x1,x2是方程x2-3x+5=0的两个根,根据韦达定理:x12+x22=(x1+x2)2-2x1+x2=(1+3)2-2×5=-1.

对上述解法,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评判,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也培养了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总之,若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佳,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发展数学能力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觉思维、严谨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转变.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维品质;归一性;发散性;深刻性;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0-01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那么,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培养思维的归一性,提高求同思维品质

求同思维是关注事物现象之间的共同点,揭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一种思维类型。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内容多,信息量大,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就得培养学生思维的归一性。

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引导学生多从位置、结构、性质的角度去思考,主动构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充分理解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根据已学的物质性质预测相关物质性质并用实验等方法加以验证。也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原理推测新知识。例如,根据H2燃料电池原理就可以推测CH4等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了强氧化剂的性质就可以预测KMnO4、KClO3、浓H2SO4等物质的性质。

通过对学生思维归一性的训练,比较容易学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遇到相关物质的性质时,容易构建知识情境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既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提高求异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简言之,是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的思考方式。

例如,一道习题:某一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CO,HCL,CO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气体经过AgNO3溶液时有沉淀生成,再经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减轻,然后经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最后经过NaOH溶液,溶液增重。推断原气体的组成?学生要准确严密的思考不太容易,我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维,无水CuSO4粉末变蓝、NaOH溶液增重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可能?原混合气体会有哪几种气体组合呢?激活学生从多个方向去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然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原题进行改造,形成多种答案。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抽象思维品质

抽象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分类、判断、推理等思考方式,实现由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飞跃的思维。

瓦特发明蒸汽机,缘于他对火炉上的水壶在冒出水蒸气时的变化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懈的研究。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习惯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化学知识中处处都蕴涵着问题,学生能否根据原有的认知水平,经过抽象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质疑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呢?

一方面,我指导学生从实验操作、现象、装置、理论与实际中出现的矛盾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例如:NH3的喷泉实验理论上溶液应充满烧瓶,但实际却没有充满,为什么?在导管口点燃H2,火焰理论上是淡蓝色,实际却是黄色,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使用胶头滴管都是管口朝下,两喷泉实验中管口朝上,制取FeSO4时管口为什么应伸水溶液中?演示实验中多次用到温度计,但插入的位置不同,为什么?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糖尿病人的血液和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都偏高,如果你想检验一个人的尿液中葡萄糖是否超标,需要哪些药品和仪器?如何操作?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洗洁精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热水中的洗涤效果更好?有些化学问题很难用实验等方法加以验证,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抽象思维,例如富勒烯C60中碳碳单双键的求算,晶胞中原子均推法,加聚反应中消端位基处理,成环反应中环上原子数的求算等。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提高了抽象思维品质,从而提出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创新的问题。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形象思维品质

化学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直观,因而适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思考。例如:钠与水反应,观察煤油中钠的颜色、状态及切开后的颜色,并观察与水反应的每一个现象,同时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及相关性质。

其次,要提高实验的探究能力。课堂是实验的主要场所,在每次做实验前,要先做好规划,想好要创设的问题情境。如:这次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步骤?有没有其他改进的可能?例如:设计一套制取O2的方案,学生会设计出用KClO3和二氧化锰或KMnO4、双氧水、电解水等方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的改进、药品、仪器、反应原理、步骤等方面进行思维创新,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经过大家共同讨论,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让大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要指导学生修正方案或者纠错。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和药品,给各方案的小组创造选择的空间,学生人实验操作中,不断地给自己纠错,同时也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给自己创造新的机会,又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当然思维方式并不是片面的单独存在的,解答或思考问题时也应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化学教学中应该长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归一性、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技能。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并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科学问题,还要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教材,让化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快乐地进行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丽慧.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克山师专学报.2001(9):97-98;

[2]吴永强.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7(2):75-76;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2

个体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先天遗传的结果, 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已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与培养, 提出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听说读写”, 是对语文能力的具体化要求;“学会自学”, 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能力培养的内在核心, 则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的外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其内在当然是思维在起决定作用的。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必然会使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则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也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基本做法。长期以来, 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 而忽视了其思维价值。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 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 造成“千人一面编作文, 异口同声唱高调”的痼疾, 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 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指导, 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必须指导学生研究思维品质的完善。为语文教学展现广阔的碧海蓝天, 进而真正焕发语文教学的旺盛生命力。

从近年来的语文中考试卷里, 也可看出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已渐显突出。张为民先生就曾强调说, “一张语文试卷, 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 二是思维方法。”这是很有见地的。思维, 是语言的内在本质。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 科技文章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 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无不与思维有关。当然, 中考不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唯一正确的方向, 但它却能充分显示语文教学对本身发展的思考。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各种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 阅读的对象——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审美性, 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有歌颂积极乐观上进的诗歌, 有宣扬真实、善良、美好的小说, 有鞭挞虚伪、丑恶的戏剧, 有体现至情至美的散文, 深遂的哲言睿语令人折服, 浓郁的爱国情操令你感叹, 博大的父母亲情让你感动……抓住文学作品中这些美质美点, 不失时机地向心理健康方向开掘, 天长日久, 自然会水到渠成。

2.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作文教学一般包括大作文和小练笔。大作文是根据语文教材每单元所确定的作文, 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利用大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命题上, 提倡多样化, 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次, 把作文批改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提高鉴赏能力, 增进同学间相互了解和沟通, 使其在思想上写作上能够取长补短;再次, 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个性差异, 对下等生作文注意寻找闪光点, 给予激励、自信, 对于优等生要褒扬适度, 又要指出其不足。这样, 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又能避免骄傲情绪的产生, 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

小练笔相对于大作文来说随机性较强, 又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生活选择命题,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有指向性。如在集体劳动后写作《多出汗, 多吃亏?》, 在运动会结束后写《我的成败观》等。通过这些练笔, 挖掘学生的善良意识, 培养意志品质的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向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3. 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丰富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 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激励学生创造。语文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指导的得当。可进行诸如社会调查、自编小报、科技说明、现场采访、图书检索、网上查询、小创作、小制作、小论文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采珠摘宝, 受到刺激、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强化创新意识, 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上一篇: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下一篇:电信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