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环境

2024-10-19

池塘环境(精选12篇)

池塘环境 篇1

近年来,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养殖单产急剧增加, 大量残饵及水生生物代谢物大量沉积, 氮、磷等营养成份大量富集水体, 水体的富营养化逐年加重, 加之养殖过程中大量施药, 使得养殖水体环境破坏严重;同时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使得养殖水质严重污染。为此, 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 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2,3]。

1 物理修复措施

物理修复措施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或材料对养殖水体的环境进行物理影响, 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方法。主要有开动增氧机物理增氧;挖除过多淤泥、搅动底泥主动改变底质环境, 或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通过换水、曝气、泼洒沸石粉和麦饭石粉吸附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等。

2 化学修复措施

化学修复措施是指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沉淀等各种反应, 使污染物能够得到分离或降解的方法。比如复合过硫酸氢钾, 它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氧化性很强的新生态臭氧, 对池底的高氧化杀菌作用明显、彻底, 能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同时该品释放大量的溶解氧, 能够迅速消除水中亚硝酸盐、硫化氢及氨氮等有害物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提高水体的碱性, 提高p H值, 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 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防止厌氧菌的繁殖, 且杀死致病细菌, 起到澄清水体改良水质的作用。但是, 化学制剂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即在改良水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次生产物, 加速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产品品质的退化。因此, 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用量。

3 生物修复措施

3.1 微生物修复

目前, 污染养殖水域生物的主要修复方式为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污染物分解释放氮磷等营养盐的方式。微生物制剂具有繁殖快、生命周期短、有机物降解速度快等特点, 还可以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由于微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降解有机污染的能力, 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单细胞藻类可以吸收利用的各种无机盐, 既达到了降解污染的作用, 又达到了促进水体生物生长的作用, 可有效消除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增加水体中的氧含量, 稳定水体p H值[4,5,6]。

目前主要有使用生物膜、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及直接投加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等几种形式。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大型绿藻、螺旋藻等, 微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EM等。使用方法:液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直接向池塘中泼洒, 固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前要在容器中对水培养激活后再洒向池塘, 一般每10~15 d施放1次, 才能保证有益种群的生长优势。生物制剂投放后一般不需要再大量换水和投放消毒剂。但应注意, 一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制剂, 并选择合理用量。二是避免二次污染。如微生物在降解和转化某些污染物时可能增加其毒性;用于修复水体的水生植物的腐烂物也可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7,8,9]。

3.2 水生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技术, 还可以净化水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效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如狐尾藻、凤眼莲等, 童昌华等研究表明, 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氨态氮的释放, 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二是吸附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 如芦苇、菱角、凤眼莲、茭白和满江红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过剩营养物质;三是抑制藻类的生长, 高等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有相互克制的特性, 它们主要通过资源竞争和化学作用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但应注意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 防止引发生物入侵。

3.3 水生动物修复

水生动物修复是指利用水域中的周丛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在摄食藻类和细菌, 控制水中生物群落的平衡性。一是投放移植螺蛳, 可以减少水中浮游生物含量;二是投放蚤类, 能有效除去藻类, 水蚤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被消耗;三是采用混养模式, 控制上层鱼、中层鱼和底层鱼的比例, 发挥“吃食鱼”和“肥水鱼”之间的互利作用, 吃食鱼的残饵、粪便培肥水质, 起到施肥的效果, 而肥水鱼通过滤食浮游生物、细小有机物, 起到所谓“压水”作用, 稳定水体的生态平衡。

摘要: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 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体,环境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安鑫龙, 周启星.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9) :1-6.

[2]敖礼林.大中型养殖水面的生态综合修复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23) :27-28.

[3]李纯厚, 王学锋, 王晓伟, 等.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S1) :310-315.

[4]王京伟.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07.

[5]葛玉凤, 张洁, 蒙君丽, 等.池塘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管理[J].河北渔业, 2008 (9) :87-91.

[6]顾永娟.渔业生产水域生物修复技术初探[J].渔业现代化, 2004 (5) :28.

[7]王园园, 泮进明, 谢可军, 等.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 2004 (5) :54-56.

[8]徐洋.海水生物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硝化过程的基础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0.

[9]张国海.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及其在海水人工育苗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池塘环境 篇2

跳槽面试失败那晚我下班回家,打开电视,想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忽然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了我。

那是一家国内有名的汽车工业企业与电视台合办的一场现场直播的招聘会――高薪招聘部门营销主管。担任评委的是来自这家企业的高管。

最后一轮是答辩。三位应聘者都知道,这是考验自己的最后时刻了。评委首先问了三位应聘者同一个问题。“你们都是所属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你们上有老总,下有部属,请告诉我们,在离职书上你们是如何写离职理由的?”

1号应聘者复述了自己在离职书上大段大段的话,称自己多年来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缺少满足感;3号抒发了自己为了个人前途而勇往直前的决心;轮到2号回答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还没有辞职。”

评委感到有些意外,“你来应聘,公司老总和同事知道吗?”2号答道:“我来前早就告诉了他们,我要来应聘,他们都支持我来尝试,并会观看本次招聘节目。”评委继续问:“假如你要离职,你该怎么填写离职理由,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2号答道:“我要进这家企业。”评委们点点头,对目标明确,拥有良好人缘基础的2号表示满意。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不被录用,你该怎么办?”其中两位应聘者信心十足,称将寻求下次的应聘机会;2号的答辩又让前两位大跌眼镜,“我将继续回原单位上班。”

对第二个问题,评委们没有作评,而是请节目主持人出了准备好的第三道题。

“你喜欢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还是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请说明原因。”

1号、2号迅速回答,愿做小池塘的大鱼,因为小池塘里大鱼能够有机会在较高的职位上得到更多的锻炼;而大池塘的小鱼则因为鱼的群体大,人才竞争惨烈,获得晋升的几率很少;3号也脱口而出,愿做大池塘里的小鱼;因为大池塘的环境更能挑战人,可以向优秀的人才学到更多本领。

主持人立即对3号发问,“请问你连小池塘的大鱼都不愿做,你有什么资格进入大池塘呢?”

尖锐的言辞让3号立即哑口无言。

主持人接着向1号、2号发起进攻。“请1号、2号注意,这里是现场直播,你们的领导与同事都可能在观看这档节目,所以必须真诚地回答,你们现在应聘的这家有名的汽车工业企业与你们原来的企业相比是小池塘,还是大池塘?”

这是一个极难解答的问题,不管回答小或大,都将遭遇评委老师预先设定的陷阱。1号想如果回答是小池塘,不但自贬身价,还会让来自这家企业的评委老师难堪,自然难以获得评委的青睐。于是,为了表现自己敏锐的思维,1号抢先答道,“我们应聘的这家企业,当然是大――池――塘。”刚一出口,便觉得自己失言。主持人立即抓住1号的话柄反驳道:“可是,你刚刚选择做小池塘里的大鱼呀?而你现在居然想进大池塘工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1号被驳得面红耳赤,嘴唇蠕动了半天,也没说出话来。

这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目光全都射向2号。都想看看深得评委们好评的2号如何解题。灯光下,2号显得有些紧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延用1号的答案。“是的,我们应聘的这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与科技含量,与我尚在服务的企业相比,它确实是‘大池塘’。但是――”

“但是什么?”主持人步步紧逼,不给人片刻喘息的机会。

现场所有的人都为2号即将作出的回答绷紧了神经,不少人认为他会像前两位一样出丑。但见2号临危不乱,灵机一动回答道,“但是――与日本的丰田、美国的奔驰等国际名牌相比,目前它还只是个‘小池塘’,我希望我有机会能与同仁们一道,将这个‘小池塘’做大做强,使‘小池塘’有一天能变成‘大池塘’,使这家企业走出去,从中国走向世界。”

2号精辟的言辞淹没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应聘的这家企业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既保全自己原公司的形象,又给足了评委们面子,同时也渗进了自己的主观愿望,表达了自己宏伟的抱负、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让其他两位竞争者容颜失色。

池塘越冬管理措施 篇3

一、清整池塘

1. 清除淤泥

养殖池塘经过一年的连续养殖(有的甚至几年),鱼类的食物残渣、粪便和池底的腐殖质以及随水而来的泥沙沉于池底,使淤泥厚度超过20厘米以上,并含有大量致病菌、寄生虫,在高温季节极易分解产生铵盐、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养殖鱼类大批死亡。因此,对于冬闲池塘可以放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保留底泥厚度10~15厘米即可,每亩再用100千克生石灰干法消毒,在泼洒生石灰后第二天充分搅拌底泥。消毒后不要立即注水,让池底充分暴晒、冰冻,彻底杀灭池中有毒有害物质。

2. 修整池塘

检查池塘是否有漏水现象、是否有老鼠洞等,若有漏水,要彻底堵漏,修好垮塌的池埂,保持池塘水位稳定。此外,清除池埂上多余的杂草,检查增氧机可否正常运转,查看进水口(管)是否有堵塞、排水口拦鱼栅是否需要修整等。

二、管理措施

1. 常加新水,深水越冬

冬季来临时,为了稳定池水温度和增加水体溶氧含量,须将池水水深加到1.8~2.2米,让鱼群深水越冬,避免水温的剧烈变化。池面结冰时,要及时检查冰下水位,加入新鲜水来排出冰化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20厘米),以提高水温,避免融雪、融冰导致的水温剧烈下降。

2. 适时投饵,合理施肥

在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常规鱼类的池塘,当表层水水温超过5℃时,可每7天投喂1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4%,且每月施肥1次,每亩用20千克粪肥或1千克尿素,使水质不要太清瘦,保持水体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

3. 坚持巡塘,查看鱼情

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查看鱼群是否有异常情况,观察池塘水色是否正常等。注意监测池水水质指标,坚持每10天测量1次池水溶氧含量,并减少人群在池塘周围的活动,保持环境安静。池塘冰面有积雪时,要及时清除总面积30%以上的积雪,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池面冰封5天以后,要及时打冰孔,检查是否有缺氧情况,方法是打开1个冰孔,30分钟后查看是否有水生昆虫、野杂鱼等游过来,若有表明池水已缺氧。池水严重缺氧时常表现为水体混浊、发黑、有异味,此时要及时加水,提高池水溶氧水平。

三、病害防治

冬季因并塘越冬,鱼群密度较大,容易发生各种病害。若发生水霉病、竖鳞病、波豆虫病和斜管虫病等,死亡率可达50%以上。

1. 清塘消毒

在屯鱼越冬前,每亩池塘可用15千克生石灰或10千克漂白粉干法清塘,或每亩每米水深用45千克生石灰或20千克漂白粉带水清塘消毒。转鱼操作时,要求不能损伤鱼体,鱼入池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消毒15~20分钟,以预防水霉病的发生;若发生波豆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可用硫酸铜(CuSO4·5H2O)与高锰酸钾按5︰2的比例(质量比)混合,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0.3~0.4毫克/升,以有效杀灭池中大量的寄生虫。

2. 加强拉网锻炼

加强秋季培育,进行肥鱼越冬。在并塘后冰封期前1个月或11月选择天气晴好时拉网锻炼1~2次,有助于鱼群适应养殖环境改变,增强鱼体体质,减少越冬时疾病的发生。

3. 加强防鼠害管理

池鱼并塘越冬,鱼类生长、摄食等节律变缓,部分养殖户常疏忽池塘管理,这为老鼠等敌害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捕食环境。为防止出现池塘漏水、偷食鱼、抓伤鱼情况,要求养殖管理人员每天巡塘,特别要注意检查草丛隐蔽处、池塘角落和池埂不经常走动处是否有老鼠洞,注意观察池埂边是否有老鼠偷食鱼后留下的痕迹,池中是否有鱼被抓伤后离群独游的现象。若有以上异常情况,要立即制止,不可粗心大意,任其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551700)

浅淡优化池塘养殖环境的关键措施 篇4

1 实施池塘开挖改造工程

贺兰县精养池塘中60%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的, 因多年来没有清淤, 养殖池塘池埂倒塌, 淤泥增厚, 水位变浅, 载鱼量下降, 养殖用水溶解氧降低, 有害物质含量上升, 病害时有发生。为优化池塘养殖环境, 确保养殖鱼类安全生产, 贺兰县从2003年开始, 广泛发动、鼓励渔民利用商品鱼销售后和鱼种池并塘越冬后池塘空闲的良好时机, 通过自筹资金和政府给予资金支持2种渠道, 对现有湖泊和旧池塘有计划地进行开挖、改造。水产部门制定了池塘开挖和改造技术标准, 要求开挖改造后的精养池塘面积为0.67~1.33 hm2, 水深为3 m以上, 保持坡比1∶3或1∶4, 当年投产, 产量要求每666.67 m2达到750 kg以上。为推进银川市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进程, 提高渔业基础建设水平, 加快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14年银川市共安排全市三区两县一市池塘开挖和配套改造任务667 hm2, 其中贺兰县高标准完成改造任务633 hm2, 超目标任务299.7 hm2, 占银川市总任务的69.9%。目前, 全县所有改造池塘均做到了当年开挖、当年投产, 无病害发生, 养殖生产正常。

2 加强池塘配套设施建设

完整的池塘配套设施包括进排水系统、电、路及管理用房等设施。目前, 贺兰县仍有个别渔场不具备最基本的进排水设施, 池塘排灌不畅, 不能及时加水换水, 容易造成水质恶化, 增加了鱼病传播的机会;电力设施陈旧, 电线老化, 变压器容量严重不足;池埂和路面太窄且没有硬化, 遇雨雪天气路面泥泞, 严重影响正常的养殖生产。为确保水质良好、排灌畅通、用电安全、运输方便, 水产部门要求项目实施场点在池塘周围建设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在池塘和农田之间开挖挡浸沟。将现有池埂和生产路拓宽硬化, 池埂宽至少8 m, 主路宽10m, 埂顶线直、路面平坦、塘塘通车。电力设施配套建设按照相关规程、标准及电力部门要求, 根据渔场实际用电量和电源容量情况, 规范架设电线, 科学合理配置安装或及时加装变压器, 确保用电安全及渔业生产顺利进行。

3 加大渔用新设备、新机械推广力度

截止2013年底, 贺兰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7 020 hm2, 其中池塘精养面积4 373 hm2、粗养面积2 647 hm2, 有各类水产生产场点688个。全县养殖池塘配套设施条件参差不齐, 绝大多数生产场点普遍应用的是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 且单位面积内增氧设备配置量不足, 存在耗能高、增氧水层浅、增氧量少等缺陷, 加上其他养殖机械也配套不全, 导致高温季节池塘缺氧、泛池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养殖产量不高、养殖效益低下。目前, 养殖生产条件优越、渔用机械配套齐全的场点很少, 全县共示范安装应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5套、太阳能底质改良机7台、涌浪机10台, 有12个场点安装了池塘微孔增氧设备, 近50个场点安装了手机智能遥控投饵机、增氧机设备。这些性能优良、操作快捷安全方便的渔业新设备、新机械, 通过在我县新明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场点示范应用证明, 有效改善了池塘水质, 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降低了饵料系数, 节约了人力、物力、用电等成本, 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小池塘》教案设计 篇5

现象1: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我知道现在是春天。

师:春天到了,细心的你发现什么了?

生:在上学的路上,我发现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生:我发现柳树发芽了。

生:我感觉到天气变暖和了,我们脱去了厚厚的棉袄,换上了薄薄的棉袄了。

师:春天多美啊,老师想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郊外找春天,想去吗?让我们一起唱着《春天在哪里》出发吧。

(老师边弹奏电子琴,边领着小朋友们唱《春天在哪里》的歌。

点评:

欢快的音乐声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了那春意昂然的大自然,孩子们尽情地歌唱着,仿佛已经置身于郊外,声音清脆而嘹亮。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象2:

师:伴随着歌声,我们来到了郊外,小朋友快快看,你看到什么啦?(揭开帷幕,露出了教师事先画在黑板上的小池塘。)

生:我看到了小池塘。

师:你看到的小池塘是怎样的呢?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小池塘。

生:我看到小池塘的水清澈见底。

生:小池塘边上长满了碧绿的芦苇,长长的,像小池塘的睫毛。

师:小朋友眼中的小池塘可真美呀!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我还看到,有两个小朋友也来池塘边郊游了。

生:我看到了小草变得嫩绿嫩绿的,草地上还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点评:

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传神地将课文中的画面简洁明了地画了出来。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不仅发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变化,而且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现象3:

师:小池塘就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他也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呢!这只大眼睛看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去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指名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这只大眼睛白天看到了什么?晚上看到了什么?

生:大眼睛白天看到了白云、太阳。晚上看到了星星。

师:通过这只大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现在,就请小朋友们上黑板来贴一贴,把你认为最美的事物贴在这幅图里,并能学着书上说一说。

教师提供太阳、白云、月牙、星星的贴图,学生边贴边练习背诵相关语句。

师:美丽的小池塘映出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还会映出些什么呢?那就请小朋友们将准备好的也一起贴到小池塘里来吧?也请小朋友们学着书上说一说你贴的像什么?

生:(贴飞机)飞机从小池塘上飞过,像一只小鸟。

生:(贴月牙)月牙倒映在小池塘里,像弯弯的香蕉。

点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刘老师的这一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让学生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的过程中发挥了他们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大自然的美与语言文字的美,同时也解放了学生的双手。

总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科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备课时必备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老师在执教公开课的时候,似乎不用到课件便视为落伍,似乎不用到课件就无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因此,许多时候我们会为用课件而用课件。

刘老师这节课就没有用到课件。她用自己的双手弹奏着活泼欢快的乐曲,让学生唱着歌儿进入课堂;她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美丽的图画,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大自然。一切都那么朴素,一切都那么自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理总是简单的、朴实的、明白如话的。我们的教学,当然也要追求一种简单、追求一种朴实,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炼教学艺术,给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写一手好字、也能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歌、画一副简单传神的图,让我们的课堂同样焕发生命的活力。因为:朴素也精彩。而精彩的背后是需要用我们扎实的基本功做后盾的。

萧萧池塘暮 篇6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池塘环境 篇7

1.1 水体富营养化

随着现阶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 造成许多大水面围网养殖、围栏养殖的取消及“退鱼还湖”等政策的实施, 促使淡水池塘养殖在我国养殖业中发挥了不可更替的作用。但是, 如今养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单位水体载鱼量的增长, 投放大量饲料及鱼类代谢物造成池塘水质严重污染, 而养殖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围河道, 导致了周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1]。

1.2 氮失衡问题

现阶段, 磷和氮在水体中的含量虽已满足富营养化的指标, 但是池塘中能够参与生产力活动的可用磷含量相对比较匮乏。这主要是因为在p H为7.5~8.5的池塘水体中, 磷的可溶解度偏低, 很容易被淤泥和重金属等络合。再者, 因为我国在池塘养殖中施用的氮肥远高于磷肥, 还有就是天然饵料及市场中商品饲料的氮含量更高, 这些都是导致池塘养殖氮含量失衡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 池塘养殖的污染主要来源于饵料及鱼类的排泄物。通过对池塘养殖水体氮循环过程的研究分析可知: (1) 因硝化细菌在硝化过程中其速度偏低, 从而换成亚硝酸盐, 这就导致氨氮浓度偏高; (2) 由于浮游生物对生长过程所需的亚硝酸盐含量要求较少, 这就造成池塘后期水质比前期水质环境要差, 从而氮的失衡对池塘水体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池塘水体内部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9-10月是水体污染最严重的阶段。水体中高含量的氨氮对鱼虾体内的酶进行催化, 影响其细胞的稳定性, 从而对排泄系统及渗透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鱼虾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严重时导致鱼虾发生抽搐, 失去平衡, 甚至导致其进入昏迷状态。而高浓度亚硝酸盐可将鱼虾血液中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亚铁血红蛋白, 高铁亚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 从而削弱了鱼虾血液载氧能力, 使鱼虾严重缺氧, 失去摄食能力, 情况严重的导致其失去生存能力。

2 治理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对策

2.1 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修复技术

现今,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修复技术主要有2种, 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2.1.1 原位修复技术。

其又称立体修复, 主要是在池塘水体的上层设置生物浮床, 在该浮床上种植一些水生蔬菜及其他植物来改善水体环境。在水体中通过投放生物来促进硝化作用, 从而为有益微生物提供固定生长环境, 使其能够较好的繁殖, 以此促进水体中氮的循环。同时, 在下层水体投放贝类等软体水生动物, 加强池塘水体营养的多重利用, 从而改善水体的整体环境。

2.1.2 异位修复技术。

其也可称为平面修复, 主要是把池塘养殖生成的污水排入人工设置的湿地, 通过湿地来改善水质, 以此达到水质净化目的, 处理后的净化水用于池塘养殖, 以此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2.2 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

该技术主要是把将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2]。当前, 这无非是解决池塘水质环境的有效办法。该模式的提出可以将两种技术优势和缺点进行互补。

从生态角度来讲, 池塘水体上层种植蔬菜不仅可以降低排污系数, 而且还降低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处理的负担, 减少人工湿地的建设面积。从实现经济价值来看, 水体种植的蔬菜可以改善该模式内部的收支平衡, 种植蔬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可以支付人工湿地建设的成本支出, 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建设淡水池塘合作养殖模式, 不只是单纯地将二者集合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加大合作养殖鱼类等水生物。如今在我国合作养殖的发展已初见成效, 主要是做好鱼苗采购以及成品鱼类的便捷销售, 更是要体现“好买好卖”的合作理念, 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兴榕.连城县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改造成效分析[D].厦门:集美大学, 2013.

池塘环境 篇8

池塘养殖是贵州省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绥阳县的池塘养殖面积较大, 常有鱼病现象发生。有必要了解绥阳不同类型的养殖池塘水质背景, 以及池塘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为池塘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和样品采集

贵州绥阳县的养殖池塘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贵阳试验站的示范点。根据池塘低质 (土质或沙质) 、水流交换周期、是否构建浮床植物系统等因素, 选择养殖池塘6个, 于2012年夏季和秋季, 采集水面下50 cm处水样各1次, 用于环境因子对比分析。采样池塘分别标记为1—6。其中, 仅池塘6为沙质泥;4和5水流交换周期均较长;1—3、4—5分别为水源相同且相邻的池塘。夏季采样约1周前, 已经在池塘2与5、以及池塘3构建了试验植物为空心菜 (Ipomoea aquatica) 的浮床植物系统, 系统面积分别占池塘面积的10%和20%左右。秋季采样时, 浮床植物已开始衰败。

1.2 环境因子测定

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3]对p H值、溶解氧 (DO) 、化学耗氧量 (COD) 、总氮 (TN) 、氨氮 (NH4+) 、亚硝酸氮 (NO2-) 和硝酸氮 (NO3-) 进行了测定。p H值用酸度计测定;溶解氧 (DO) 采用碘量法;化学耗氧量 (COD) 采用高锰酸钾法;总氮 (TN) 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 (NH4+) 用钠氏试剂光度法;亚硝酸氮 (NO2-) 用N- (1-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硝酸氮 (NO3-) 用酚二磺酸法。

1.3 实验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计算数据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差异性分析采用单侧检验。对不同季节养殖池塘的环境因子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环境因子分析

2.1.1 p H值

夏季, 池塘6的p H值最高为8.39;池塘1和2其次, 为8.38。秋季, 池塘6的p H值为最高为8.29;池塘1为8.24。夏季到秋季, 池塘1的p H值变化最大, 降低了0.14 (表1) 。

mg/L

2.1.2 DO

夏季, 池塘6的DO最高为2.84 mg/L;池塘4的DO最低为0.88 mg/L。秋季, 池塘2的DO最高为2.56 mg/L;池塘4的DO仍是最低为1.28mg/L;池塘6的DO为1.60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和5的DO, 分别由2.48 mg/L和2.28 mg/L, 变化为2.24 mg/L和2.16 mg/L, 都呈略降趋势。池塘6的DO随季节变化最大 (表1) 。

2.1.3 COD

夏季, 池塘4的COD最高, 为29.00mg/L;池塘5与6的COD次之, 都为28.78 mg/L;池塘1-3的COD均为26.00 mg/L左右。秋季, 池塘4的COD仍为最高, 为26.42 mg/L;池塘5和6的COD分别为23.42 mg/L和24.32 mg/L。池塘5的COD随季节变化最大, 池塘6次之 (表1) 。

2.1.4 TN和NH4+

夏季, 池塘4的TN最高, 为18.60 mg/L;池塘5的TN次之, 为18.40 mg/L。秋季, 池塘4的TN仍为最高, 池塘5的TN仍为次高, 分别为18.40 mg/L和18.00 mg/L。各个池塘的TN随季节变化均不大 (表1) 。

与TN类似, 夏秋两个季节, 都是池塘4的NH4+最高, 分别为1.84 mg/L和1.78 mg/L;池塘5的NH4+次之, 分别为1.80 mg/L和1.72 mg/L。各个池塘的NH4+随季节变化均不大。

2.1.5 NO2-和NO3-

夏秋两个季节, 都是池塘4的NO2-最高, 分别为0.020 mg/L和0.018 mg/L;池塘1、5的NO2-次之, 都分别为0.018 mg/L和0.016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的NO2-变化最大, 降低了0.005mg/L (表1) 。

夏秋两个季节, 池塘6的NO3-最高, 分别为0.014 mg/L和0.012 mg/L;池塘1的NO3-次之, 分别为0.012 mg/L和0.011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的NO3-变化最大, 降低了0.004 mg/L。

2.2 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2, 3) , 夏、秋两季, p H与TN、NH4+总是极显著负相关 (P<0.01) , TN与NH4+总是极显著正相关 (P<0.01) 。夏季, COD与TN、NH4+显著正相关 (P<0.05) ;秋季, NO2-与COD、TN、NH4+显著正相关 (P<0.05) 。说明随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注:“*”表示显著相关 (P<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 P< (0.01) 。

注:“*”表示显著相关 (P<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 (P<0.01) 。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采样时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对不同季节养殖池塘的环境因子进行配对t检验, 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发现夏、秋季的COD (t=6.707) 、NO3-值 (t=5.534) 差异极显著 (P<0.01) , p H值 (t=3.717, P<0.05) 差异显著。其他理化因子没有类似关系。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水源相同的池塘之间p H差异较小, 提示水源是影响池塘p H的重要因素。池塘4、5的COD与氮素水平最高, 提示池塘水质受水源与水流交换速度的影响较大, 这两个池塘可能有机物和氮素污染较重。而水源相同的池塘中, 又以存在浮床植物系统的池塘DO较高, 可能与浮床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高等水生植物Lobelia dortmanna, Littorella uniflora[4], Glyceria maxima[5]等可通过独特的通气组织将超过它们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从叶面运输到根, 多余的氧气被释放到根周围水环境。

秋季池塘水中的COD、NO2-与NO3-的和相对夏季均降低, 且秋季时, 池塘3的COD、NO2-与NO3-的和取得最小值, 池塘2与5的次之, 提示可能与浮床植物系统的构建及其所占池塘面积有关。吴伟等[6]发现构建占池塘面积20%的浮床植物系统一定时间后, NO3-的去除率超过65.0%。池塘6的DO随季节变化大, 可能与沙质底泥特性有关。

p H、TN、NH4+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示, 可通过控制某一环境因子达到调控绥阳县养殖池塘水质的目标。构建一定面积的浮床植物系统, 可促进池塘中有机质和氮素的去除和DO的增加, 从而优化池塘水质。

摘要:为了解贵州绥阳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的背景、季节变化规律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池塘, 在夏、秋季分别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 从夏季到秋季pH值的最大变化值为0.14。夏季DO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2.84 mg/L和0.88 mg/L;秋季DO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2.56 mg/L和1.28 mg/L, 沙质泥池塘的DO季节变化最大。夏、秋季, 池塘COD最大值分别为29.00 mg/L和26.42 mg/L。夏季池塘TN和NH4+最大值分别为18.60 mg/L和1.84 mg/L;秋季池塘TN和NH4+最大值分别为18.40 mg/L和1.78 mg/L。NO2-与NO3-的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005 mg/L和0.004 mg/L。结果显示有池塘存在有机质和氮素污染。水体的pH与TN、NH4+极显著负相关, TN与NH4+极显著正相关。COD、NO3-随季节发生极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控制某一环境因子的手段来调控水质, 构建浮床植物系统是优化水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时间变化

参考文献

[1]ANTONIO T, CARLOS M, MANUEL P M.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intensive aquaculture in marine waters[J].Water Research, 2000, 34 (1) :334-342

[2]Conley D J, Paerl H W, Howarth R W, et al.Controlling eutrophica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J].Science, 2009, 23 (5917) :1014-1015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4]Sand-Jensen K, Prahl C, Stokholm H.Oxygen release from roots of submerged aquatic macrophytes[J].OIKOS, 1982, 38:349-354

[5]Bodelier P L E, Libochant J A, Blom Cwpm, et al.Dynamics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root-oxygenated sediments and adapta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to low-oxygen or anoxic habita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6, 62 (11) :4100-4107

池塘环境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地衣芽孢杆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健康养殖中心分离自养殖池塘,经纯化培养后研制生产成粉状菌剂,菌浓度为109 cfu·g-1。初始放养黄鳍鲷的体长为(3.8±0.6)cm,初始体质量(2.37±0.25)g,体形完整,体色鲜亮,活力较强。

1.2 养殖条件

试验地点为广州新垦养殖场,属珠江河口水域,试验池塘均为土池,各池塘面积为0.54 hm2,水深1.2~1.5 m,各池均配置2台三体式叶轮增氧机。养殖水源为半咸淡水(盐度0.5~4.8),水体pH 7.20~7.80,水温25~33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池塘,各池塘放养黄鳍鲷数量为19尾·m-2。在养殖池塘进水消毒后3 d,试验组按15 kg·hm-2的用量施加芽孢杆菌制剂以营造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试验鱼入池后每15 d使用1次芽孢杆菌,用量为7.5 kg·hm-2,对照组则整个过程均不使用微生态制剂。试验从2006年6月24日开始至12月4日结束,从7月1日开始,每月的15号和30号施用菌剂。整个跟踪过程分为前期(6~7月)、中期(8~9月)和后期(10~12月)。过程中每30 d测定1次养殖池塘水体的NH3-N、NO-2-N、硝酸盐(NO-3-N)、TIN、POundefined-P、pH、水体和底泥中的芽孢杆菌(Bacillus)、弧菌(Vibrio)及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数量,并选择养殖前期和后期采集池塘底泥进行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正常情况下每次采样日期均安排在各月的28号,试验结束时计算各组试验鱼的生长率及成活率。

1.4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1.4.1 水样采集与样品处理 在养殖池塘设置4个采样点,分别于各点采集样品,再将各点水样混合均匀,采样时水体断面横向和垂向点位的数目位置尽量保持一致。用于水质指标分析的水样依照《海洋监测规范》进行装样和预处理。用于微生物指标分析的水样,保存在500 mL容量的无菌玻璃瓶中,预处理时在水样里加适量1%吐温,经摇床振荡后准确量取0.5 mL,以4.5 mL 0.85%灭菌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然后参考李卓佳等[8]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培养与分析。

1.4.2 底泥采集与样品处理 用柱状采泥器在池塘采集泥样,用无菌的药匙剥去表层约0.5 cm,收集5 cm以上的表泥和10 cm以下的底泥,采样时在养殖池塘设置4个采样点,分别于各点采集样品,再将各点样品混合均匀,保存于灭菌平皿中。所有样品低温保存迅速带回实验室,于4 ℃下保存待测定。用于微生物指标分析的样品作预处理时,准确称取2.0 g(干质量)泥样,溶于装有玻璃珠的40 mL无菌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在振荡器中振荡30 min后,以振荡后的样品为原液,取0.5 mL进行10倍稀释,然后参考李卓佳等[8]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培养与分析。

1.4.3 水质指标与微生物数量的检测 参考《海洋监测规范》所述方法(GB 17378-2007)对样品进行检测,水体pH和温度直接在采样现场测定,pH采用电极法测定(pH计为赛多利斯PB-10),水温以水银温度计测得;NO-3-N、NO-2-N和氨分别采用锌-镉还原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进行测定;POundefined-P以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得,底泥中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以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9]。样品中芽孢杆菌、弧菌和异养细菌的数量以平板计数法测定[8],其中芽孢杆菌和异养细菌的培养基为2216E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弧菌为TCBS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配制培养基时根据养殖水体实际pH和盐度情况对培养基做相应调整。

1.4.4 黄鳍鲷的成活率及生长率

成活率(%)=成活鱼数/放养鱼苗数×100%

体长增长率(%)=(终末体长-初始体长)/初始体长×100%

体质量增长率(%)=(终末体质量-初始体质量)/初始体质量×100%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各组数据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

2 结果

2.1 养殖黄鳍鲷的成活率及增长率

养殖6个月后,对照组黄鳍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为(47.2±3.3)%、(180.0±5.3)%和(1 755±109)%;试验组则分别为(65.4±5.6)%、(201.0±6.8)%和(2 067±98)%(表1)。各项指标相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8.2%、21.0%和312%。

2.2 池塘各环境因子的变化

2.2.1 水体pH和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 池塘水体的pH相对较为稳定,对照组的变化范围7.20~7.72,试验组为7.32~7.73,均适宜黄鳍鲷的健康生长。对照组pH总体呈先低后高的逐渐上升趋势,直到养殖后期略有降低;试验组的pH前、中期均稍高于对照组,到养殖中期开始逐渐降低,中、后期的pH均略低于对照组(图1-a)。但2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过程中施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促进池塘底泥中有机碳的转化(P<0.05),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池塘于养殖初始、中期和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分别为1.50%、2.13%、1.84%和1.13%、1.07%和1.35%,养殖中、后期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

2.2.2 NO-3-N、NH3-N及NO-2-N 水体中NO-3-N的质量浓度随养殖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前期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到中期水体NO-3-N的质量浓度急剧升高至0.788~0.806 mg·L-1,较前期的0.138~0.166 mg·L-1提高471.01%~385.54%。中、后期水体NO-3-N的质量浓度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达0.700 mg·L-1以上。其中试验组的NO-3-N质量浓度总体低于对照组,整个养殖过程中前者较后者降低12.99%~25.66%(图1-b)。对照组和试验组水体中NH3-N质量浓度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图1-c),至养殖中期NH3-N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分别为0.422和0.367 mg·L-1,其后略有降低,但中、后期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平均达0.361和0.311 mg·L-1。养殖过程中芽孢杆菌菌剂的使

用可显著降低水体中NH3-N质量浓度(P<0.05),试验组前、中和后期的NH3-N质量浓度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2个组的池塘水体NO-2-N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图1-d),但6~7月期间其质量浓度骤然升高,对照组和试验组NO-2-N质量浓度的上升率分别为33.33%和45.00%。此后对照组的NO-2-N保持在0.013~0.016 mg·L-1,试验组为0.009~0.012 mg·L-1,后者较前者总体降低25.82%。

2.2.3 TIN和POundefined-P 对照组和试验组水体中TIN的变化基本与NH3-N和NO-3-N变化趋势一致,峰值出现在养殖中期,达1.243和1.165 mg·L-1,后期均保持在0.950~1.300 mg·L-1的较高水平;相对而言,POundefined-P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试验组一直保持在0.024~0.028 mg·L-1,对照组7月的POundefined-P较6月提高65.28%,其后一直保持在0.037~0.039 mg·L-1,试验组的POundefined-P较对照组总体平均降低41.00%(图1-e~f)。

2.3 养殖水体及底泥中的微生物数量

池塘底泥中各项微生物数量指标多处于105~106 cfu·mL-1水平,远高于养殖水体的102~104 cfu·mL-1(表2)。

就养殖水体而言,试验组池水中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前期总体较对照组高53.93%,中、后期其数量则低于后者56.21%;弧菌数量于中、前期高于对照组47.57%,而养殖后期其数量较对照组低61.76%;由于定期施放芽孢杆菌制剂,整个养殖期间试验组池水中的芽孢杆菌数量总体较对照组提高15.34%。

试验组池塘底泥中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前期较对照组低54.35%,但在中、后期则较之高38.61%;整个养殖期间试验组底泥中的芽孢杆菌数量总体较对照组高26.37%。

3 讨论

3.1 芽孢杆菌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有不少学者对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脱氮去磷活性[10,11],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施用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及NH3-N、亚硝氮和POundefined-P的质量浓度[12,13],促进养殖水体中的良性生态循环。该研究表明,在黄鳍鲷养殖过程中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体环境得到优化,显著降低水中NH3-N、NO-2-N、POundefined-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其中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NO-2-N和POundefined-P质量浓度则总体较对照组降低25.82%和41.00%,NH3-N质量浓度在养殖前、中和后期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这与郝桂玉等[10]和刘波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杨艳等[14]认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O-2-N质量浓度,但对NH3-N则无降解效果,王彦波等[15]在鲫(Carassius auratus)养殖过程定期施加芽孢杆菌,可使水体中的NO-2-N质量浓度降低50%以上,而水体中的NH3-N则提高13%。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所选用的菌株不同有关,这与曹煜成等[16]在研究芽孢杆菌影响草鱼养殖水环境质量时所得出的结论类似。

3.2芽孢杆菌对池塘水体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影响

与海洋、湖泊等自然水体比较,养殖池塘是人工控制的小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理化及生物因子关系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波动变化中。养殖池塘中的微生物是该人工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及底泥沉积物中的细菌直接或间接受其环境内部复杂的理化及生物因子的综合作用。养殖过程中,添加外源的有益菌种,目的在于通过人工调控作用,优化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促进分解池塘中有机污染物,抑制病原菌的繁殖[8]。该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得到优化,促进底泥沉积物中总异养细菌的增殖,其数量在养殖中、后期较对照组提高38.61%,而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弧菌的数量在养殖后期较对照组降低61.76%,这与王彦波等[15]的结论相似。

伴随有益微生物数量的增长,池塘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该研究在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从物质转化角度来看,芽孢杆菌降解池塘中的有机质,有利于避免因还原性有机质氧化而造成的COD升高,减少水体氧消耗,更使之转化为可为浮游微藻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营养盐或小分子物质,促进微藻的生长与繁殖[17],进而通过优良菌相、藻相及菌藻平衡的共同作用使养殖池塘环境质量得到全面优化。

3.3 芽孢杆菌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芽孢杆菌对养殖生物的益生作用主要有2个方面:1)形成优良的菌相,促进池塘环境中的物质转化,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同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长,通过对养殖池塘环境的优化为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外部条件;2)由于养殖生物的胃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外部水体环境的菌群息息相关,水体中的优良菌相也可随水流进入水生动物的机体内环境,通过对外部微生物生态的调控,达到内环境优化的效果[6]。该研究表明,定期施放地衣芽孢杆菌De可使养殖环境得到相当程度的优化,促进养殖黄鳍鲷的健康生长,其中施菌组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8.2%、21.0%和31.2%。至于所施放芽孢杆菌对黄鳍鲷消化道内环境的益生作用以及饲喂型芽孢杆菌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池塘环境 篇10

目前,中华鳖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形态、区系分类、繁殖、发育等方面[3,4,5,6,7,8,9],在养殖技术方面还主要集中在人工控温养殖的研究[10,11,12,13,14],对于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较少,而对于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死亡率的研究还未见详细的报道。

本研究在于揭示中华鳖生态养殖的各个阶段的死亡率,及其在池塘面积、养殖密度、饲料投喂、日常操作管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探讨不同池塘环境(条件)下中华鳖生态养殖死亡率情况,以期获得中华鳖生态养殖的最佳池塘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南岸某中华鳖生态养殖场,选取大小一致的标准池塘30只,搭建同样的晒背台和饵料台,每个池塘水面面积1 500 m2,总试验池塘水面4.5×104 m2。所有池塘均为软泥底质,并且搭养一定数量的环棱螺、青虾、花白鲢和鲫鱼,种植的水生植物随机搭配种类,以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为主,部分池塘有少量的凤眼莲、浮萍、水花生等。

按照随机选取的原则,将所有池塘分为5类,其中A类数量3只,种植的水生植物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40%左右,池塘塘堤为土质,其他4类池塘塘堤为水泥。B类数量7只,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30%~50%,并且试验结束时池塘中仍有15%~30%的水生植物。C类数量11只,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10%~20%,试验过程中数量在不断减少,试验结束时基本上没有水生植物。D类数量7只,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E类数量2只,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但放养有损伤的幼鳖,其他4类池塘放养的均为健康、完整无损伤的幼鳖。

1.2 苗种与饲料

为了提高中华鳖生态养殖的存活率,孵化后的稚鳖经温室暂养,经过一个冬天平均体重达到100g左右,在第二年才放入池塘常温养殖。试验幼鳖放养日期为2009年6月12日,放养的幼鳖平均体重为115 g,其中健康、无损幼鳖84 000只,每个池塘放养3 000只,共28个池塘。有损伤的幼鳖6 400只,放养于E类池塘,每池3 200只。

试验中每个池塘均定时、定点、定量投喂相同的饵料,饵料中配合饲料和鲜活小杂鱼的比例为1∶3。除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外,试验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饵料一次,每次投喂的饵料量及配合饲料粒径随中华鳖的生长而调整。并且所有池塘均执行相同的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消毒、换水、水面清理等。

1.3 数据处理

试验从幼鳖放养之日2009年6月12日开始,2009年9月19日结束,历时100 d,试验期间所有池塘均未发生病害及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现象,每天早晚各记录1次每个试验池塘的死亡数量。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数据处理应用SPSS 12.0软件上进行。

每日死亡率=100%×单日死亡个数/放养时的总个数

期间日均死亡率=100%×期间日均死亡个数/放养时的总个数

2 结果

2.1 养殖时间与死亡率

将试验的全部30个池塘看作一个整体计算每日死亡率,对试验期间的100 d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用对数方程、倒数方程、二次多项式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进行曲线拟合。拟合结果显示(表1),4种模型的方程都极显著(Sig=0.000),但从拟合情况的优劣来看,对数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的相关系数(R Square)较高,而考虑到模型的简洁型,对数方程最适合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的试验结果。

根据对数方程的特点和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分布图(图1)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全部试验的100 d分为3个时间段。

Ⅰ阶段:池塘养殖第1~1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Ⅱ阶段:池塘养殖第11~8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Ⅲ阶段:池塘养殖第91~10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

图2显示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死亡率的3个阶段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Ⅰ、Ⅱ两个阶段的日死亡率呈极显著线性分布,并且Ⅰ阶段的日死亡率随养殖天数增加而降低的速度远快于Ⅱ阶段;Ⅲ阶段的日死亡率随养殖天数增加无显著性变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养殖阶段的LSD多重比较相伴概率Sig<0.001,说明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期3个养殖阶段的日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期间日均死亡率分别为0.078%,0.014%和0.002%。

从上述结果来看,在中华鳖生态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从温室转外塘养殖开始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10 d时间,要加大管理力度和保养工作,把生态养殖期的死亡率降至最低。

2.2 池塘环境与死亡率

5种类型池塘的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如图3所示,A类和B类池塘日死亡率最低,且随养殖时间的增加无明显的变化;C类、D类和E类池塘开始时日死亡率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加日死亡率迅速下降,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表2),B类和C类池塘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069,只有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差异,而A类、D类或E类池塘与其他类型池塘之间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池塘类型,中华鳖生态养殖期各个养殖阶段的日均死亡率如表3所示,A类池塘各个养殖阶段和整个试验期间的日均死亡率均为最小;B类、C类和D类池塘在Ⅰ阶段的日均死亡率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D类池塘,在Ⅰ阶段的日均死亡率是B类和C类池塘的3倍左右,达0.0996%,在Ⅱ阶段和Ⅲ阶段这3种类型池塘之间的日均死亡率基本上无差异;E类池塘由于放养的幼鳖有部分损伤,温室转外塘养殖开始的Ⅰ阶段有大量的死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这种死亡率快速下降,到养殖Ⅱ阶段和Ⅲ阶段时日均死亡率便低于B类、C类和D类池塘。

总体来说,试验期间中华鳖生态养殖期的日均死亡率A类池塘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池塘为0.0030%,依次为B类、C类、D类、E类,其中B类和C类差别不明显分别为0.0141%和0.0163%,D类池塘为0.0243%高于上述3种类型池塘,而E类池塘由于放养的是有损伤的幼鳖,其日均死亡率相对较高为0.0485%。

3 讨论

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即随养殖时间增加死亡率快速下降,当池塘养殖时间大于10 d之后其日死亡率随养殖时间增加缓慢下降,到达一定的养殖时间后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因此中华鳖从温室转外塘的时候要做好消毒工作,加强管理和养护,特别是外塘养殖刚开始的10 d时间。

影响中华鳖生态养殖存活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池塘环境是最主要的条件,本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池塘面积、养殖密度、饲料投喂及日常操作管理等条件下,在不同池塘环境条件下,中华鳖的日死亡率有显著性的差异[15]。A类池塘在各个养殖阶段的日均死亡率均最低,说明了土质池塘能充分模拟中华鳖的自然生存条件,不但能充分利用土壤的吸附作用调节水质,而且有利于中华鳖的活动,相对于水泥塘堤能减少中华鳖在爬行过程摩擦受伤,降低感染机率。

在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型水生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可以为幼鳖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栖息场所,在幼鳖受外界干扰时除了潜伏池底外多数可躲藏在水生植物之中,因此大大降低了幼鳖因为争夺隐蔽领地而互相攻击撕咬的频率[16],幼鳖受到的刺激少,发病的概率低,便能平稳摄食生长[17,18]。本次试验结果说明,B类、C类和D类池塘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种植不同面积的水生植物对中华鳖生态养殖的死亡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温室转外塘养殖的开始时期,有水生植物的池塘日死亡率有明显低于没有水生植物的池塘,并且30%~50%水生植物覆盖率的池塘死亡率要低于10%~20%水生植物覆盖率的池塘。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起到调节池塘水质的作用,并为中华鳖提供更多的天然饵料。但是,由于中华鳖的撕咬和鱼虾的摄食,沉水型水生植物数量在养殖过程中会不断减少,必需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生植物的管理,以防死亡的水生植物污染水质,并且适时进行补种保持一定的覆盖率,使得池塘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质池塘并且种植30%~50%沉水型水生植物能充分模拟中华鳖的自然生存条件,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良好、稳定的状态,可以营造出一个适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19,20],从而获得较高的养殖成活率。

摘要: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消失的池塘 篇11

不知道什么时候湖泊和池塘消失了,就像你看不见时钟的转动,消失的过程,缓慢到无法察觉。到侄辈们诞生,村里已无一片荷叶,一根菱藕,池塘变成宅基或农田,房子在臭水沟边毫无顾忌地生长。农村城镇化的口号声响彻全国,水泥铺向乡间小道,工业污水排进河里,钱流向腰包,田园诗意是奢望,健康饮水成为致命的问题。

失水的村庄,没有了灵魂与水性,令人窒息。回乡闭门不出,每每伤怀,童年的足迹无处可寻,到处都是垃圾和污水。小时候孩子们扔进塘里就会游泳,整个六月洗冷水澡,在池塘里打水战,现在侄辈们不会游泳,村里没塘,河里有血吸虫。他们这一代,在乡村成长,既没有城里的玩具、电子游戏、麦当劳、肯德基,也没有乡下摘荷采菱、摸鱼抓虾、玩泥巴的野趣,乏善可陈的童年,只剩下“好好读书”的教诲。

人们喜欢到人造的乡下休闲度假,追寻野趣,同时又无节制地毁灭自然,制造污染,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拆古仿古,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飞向哪里……

刺参池塘养殖 篇12

一、池塘选择与改造

1. 池塘选择

可用以前的虾池, 以长方形南北走向的为好, 面积30~45亩为宜。池塘水深1.5米以上, 底质为砂泥底或泥砂底相间的, 有利于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繁殖。南北两面各设一个进排水闸门, 以自然纳水的虾池为宜, 水源要求无淡水注入, 无工业污染, 特别注意周围不得有油污污染。

2. 设置人工参礁

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 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虾池泥质和烂泥底质, 达不到刺参的生活条件, 在水质无污染的情况下, 应设置人工参碓。做参碓的材料用石块、砖瓦、水泥管、碎陶管、旧轮胎、网片等。以石块为例, 在池底每隔0.5~1米投石一堆, 每堆0.5立方米左右。石堆覆盖的池底面积可占池底总面积50%~70%。堆石时尽量扩大堆中空洞量和饵料附着面积, 利于海参摄食和活动。稀软底质的虾池必须人为地创造悬空底质, 以适宜刺参的生长。

二、放苗前准备

将人工参礁设置后, 进水淹没参礁, 每亩施漂白粉10公斤或生石灰50公斤进行消毒。放苗前半个月将水排掉, 用60目进水网纳30~50厘米海水, 然后肥水。水质较肥可施芽孢菌, 用量15~20毫克/升, 水瘦的地区可施发酵的畜禽粪10~15公斤/亩, 或无机肥 (氮肥、磷肥) 2公斤/亩。

三、参苗投放

1. 参苗质量标准

参苗好坏直接影响海参生长和成活率。要选择不同海域的亲体培育出来的参苗。优质参苗体表干净、无黏液, 体态伸展活动自如, 不抱团, 肉刺完整、尖挺, 摄食量大、排便迅速成条状。

2. 参苗投放

放苗分春、秋两季, 一般水温在7~10℃时投苗较好。放苗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条件、天然饵料等来决定, 通常存池总量以1万头/亩为宜。春季应选择200头/公斤左右的参苗, 放养密度在50公斤/亩;秋季应选择500头/公斤左右的参苗, 放养密度在20公斤/亩。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春季放苗个体较大, 可直接投放到人工参礁中;秋季放养的苗种较小, 采用逃逸法, 将刺参放入网袋中, 用沉石压住, 把参苗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让参苗自然爬出。

四、日常管理

1. 水质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 水体交换量越大, 海参生长速度越快, 出成率也越高。要合理调节好水质, 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 透明度60~80厘米。刺参在水温10~18℃时生长最快, 春、秋季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 夏季在池水温超过18℃时, 池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 稳定和降低水温, 以利刺参夏眠。冬季也应加深水位至2米以上, 有利于稳定和提升水温, 降低外界温度对池水水温的影响。换水量根据季节和水质情况而定, 一般每次大潮时换水, 春季换水量在20%~30%, 进入夏眠后换水量50%~60%, 秋季换水量在30%~40%, 越冬前将水加至最深, 冬季不换水。海参为狭盐性动物, 适盐范围24‰~35‰, 最适盐度范围28‰~31‰, 严防盐度突变, 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3‰~5‰。换水时要注意盐度, 夏季要防止大量的雨水进入池塘。

2. 清除敌害

刺参常见的敌害有日本鲟、海盘车、虾虎鱼、海鲶类、猛水蚤等, 对5厘米以下尤其是2厘米以下的参苗危害较大。除了放苗前要彻底清池、进水口加过滤网外, 还要经常进行人工捕捉。

3. 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征及弧菌病等为最严重, 应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预防方法:一是在海参快速生长期, 每半月用生石灰消毒一次, 亩用量50~60公斤;二是向池中施放光合细菌或E M等有益菌, 以净化水质和改善底质;三是对已养参后池塘要进行彻底清淤消毒, 确保参池底质环境优良。

4. 日常观测

一是每天坚持早、晚巡池, 检查观察记录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及死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监测水质变化, 重点测量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关键水质指标, 定期检测其他水质指标, 根据池水理化因子的变化, 调整管理措施。

五、收获

上一篇:学生思维品质下一篇:围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