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质

2024-10-20

池塘底质(通用4篇)

池塘底质 篇1

摘要:利用膨润土、腐植酸钠、黄腐酸吸附光合细菌制成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 通过对池塘水质指标和底质有机质的测定, 研究该底质改良剂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该底质改良剂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 水体中溶解氧 (DO) 含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化学需氧量 (CODMn) 明显下降, 氨氮 (NH4+-N) 和亚硝酸盐氮 (NO2--N) 的去除效果显著, 水体pH值稳定在渔业水质标准范围 (淡水6.58.5) ;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池塘底质有机质的积累。

关键词:底质改良剂,池塘,水质,底质

随着我国池塘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 水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 使得水产养殖业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如主要养殖品种病情严重且呈暴发性流行;滥用渔药导致生态脆弱, 水产品食用安全性下降;随着内塘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 养殖废水排放及由残饵、粪便、生物残骸形成的有机淤泥堆积, 使养殖水体有机污染不断加重, 养殖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等等已成为备受公共关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池塘底质的状况会影响养殖水体环境, 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水生生物的生活空间及水体物质能量循环的载体空间[1]。底质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其营养盐的主要来源, 通过营养盐的交换及物质再循环过程, 底泥成为生长在池塘底层的水生动植物所需营养盐的来源之一[2,3]。虽然水体底部的土壤或沉积物与水生动物生物量之间大多无直接关系, 但水体的底质条件对水质的影响较大, 因而也会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李卓佳等[4]曾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处理养殖鱼池有机污泥, 结果发现池底原有厚3~5 cm的有机污泥被分解, 并对鱼类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蔡惠风等[5]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 比较了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对池塘污染底泥的生物-生态修复作用, 结果表明, 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对池塘底泥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以VB997底泥微生物营养促生剂的修复效果最为理想, 同时几种微生物制剂和营养促进剂可导致上覆水硝态氮和氨态氮上升, 促进浮游藻类阶段性滋生。苏利等[6]还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底质对水质和红鲫 (Carassius auratus) 生长的影响。该试验利用黄腐酸-腐植酸钠-膨润土处理光合细菌形成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 比较水质指标和底泥有机质的变化, 探讨了该底质改良剂对养殖池塘底泥的修复作用, 以期为淡水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用腐植酸钠和黄腐酸由内蒙古永业农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膨润土和光合细菌从市场购买。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1年7月25日至8月4日在呼和浩特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渔场进行。试验设2个处理, 处理A:将膨润土、腐植酸钠、黄腐酸和光合细菌按质量比5∶2∶1∶1比例混合, 添加2倍水, 搅拌混匀, 吸附2 h后, 按15~22 kg/hm2泼洒至试验池;以不使用底质改良剂为对照 (CK) 。试验用2口池塘面积均为0.67 hm2, 水深1 m。试验期间未换水, 每天11:00左右采集水样和底泥样品。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p H值采用p H计测定;溶解氧 (DO) 用碘量法测定;化学需氧量 (CODMn) 用酸性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氨氮 (NH4+-N) 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氮 (NO2--N) 用N- (1-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测定;底质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池塘水体p H值的变化

pH值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由图1可知, CK p H值较高, 试验期间在9.0左右;而处理A p H值在试验第2天降低, 至试验第5天维持在8.5左右, 第6天后p H值升高, 说明底质改良剂可维持水体p H值处于有利于鱼类的生长范围。白天由于光合作用使得水体p H值升高, 中午达到最高, 这是试验期间p H值较高的原因。鱼类适宜的p H值为6.5~8.5, 呈弱碱性。若水体p H值高于9的时间超过24 h, 则会使得鱼鳃组织因受腐蚀而患烂鳃病。

2.2 池塘水体DO的变化

溶解氧 (DO) 是水产生物养殖的重要水质化学因子。水体DO含量在5~7 mg/L是确保鱼类正常生存繁殖、充分生长的条件;当水体DO含量为1~5 mg/L时, 许多鱼类虽可生存, 但生长缓慢;DO含量低于2 mg/L时, 鱼类停止摄食。由图2可知, 试验期间, 处理A DO为5.43~10.20 mg/L, 而CK为2.48~8.94 mg/L, 处理A比CK高, 表明底质改良剂可以保持水体中DO含量在5 mg/L以上, 有利于鱼类生长。

2.3 池塘水体CODMn的变化

水体中COD的含量是十分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据报道, 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可对鱼类产生直接毒害, 并导致水体的水质恶化[7,8]。试验期间, CK CODMn含量为5.57~15.03mg/L, 处理A CODMn含量为4.12~16.98 mg/L。由图3可知, CK的CODMn含量仅在第5~7天出现下降, 其他时间均表现上升趋势, 第6天下降率达45.57%;而处理A CODMn含量从试验第3天开始下降, 在第6天下降率达到73.69%, 到第10天下降率仍有4.98%。表明底质改良剂对水体COD有较强的降解作用且可持续到第10天。

2.4 池塘水体NH4+-N和NO2--N的变化

目前水质污染危害严重的主要指标体现在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过高[9,10]。水体中的分子氨浓度过高时, 可以通过体表渗透和吸收进入鱼体内, 使鱼的血氨升高, 导致细胞活动障碍, 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严重者可以致死。同样,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 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 使鱼对氧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 从而对鱼类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由表1可知, 处理A NH4+-N在第1~10天的下降率为15.73%~74.19%, 第3天降至最低, 下降率达74.19%, 而CK NH4+-N下降率为-3.81~38.98%, 下降率明显低于处理A;处理A NO2--N从第1天就开始下降, 第5天下降率达到63.44%, 第7天开始上升, 而试验期间CK NO2--N含量出现明显上升, 表明底质改良剂对水体NO2--N有明显去除作用且可持续6 d。

2.5 底质有机质的变化

由图4可知, 处理A、CK底质有机质含量在试验结束时均有上升, 上升幅度分别为15.65%、25.26%, 表明CK底质有机质的积累现象明显高于处理A。有机质在养殖池塘环境中积累现象较为明显。Ayub[11]和Green[12]发现池塘养鱼过程中表层5 cm底质中有机碳会逐渐积累, 周一兵[13]在研究移殖了日本沙蚕的虾池能量收支中, 计算得出, 平均有24.5%的有机质沉积于池底。李秋芬等[14]将从养殖池筛选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合到沸石上, 投放养虾池塘, 结果表明能明显改善虾池环境, 降低有机物的含量。该试验的结果也反映出这一效果, 采用膨润土、腐植酸钠和黄腐酸吸附处理光合细菌后泼洒至池塘中, 能减少底质有机质的积累。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水质污染危害严重的主要指标是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或者p H值不适和化学需氧量过高等。余瑞兰等[15]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鲫和鳜 (Siniperca chuatsi) 的毒性影响, 结果显示, 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高, 三者协同作用, 是诱发鱼类发病的主要因素。养殖水体中化学需氧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林林等[8]在试验中发现, 与对照组 (COD 2.0 mg/L) 相比, 试验组 (COD 8.0 mg/L) 对虾对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的易感性提高了1~3倍。试验结果表明, 在养殖过程中, 随着污染物质浓度的增加, 利用膨润土、腐植酸钠、黄腐酸吸附光合细菌制成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 将此底质改良剂按照15~22 kg/hm2添加到池塘中, 可显著降低养殖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氮、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该试验结果表明, 养殖水体中添加该底质改良剂, 可以改善水体水质, 稳定水体p H在渔业水质标准范围 (淡水6.5~8.5) ;水体中DO能够得到有效提高;CODMn明显下降, 水体中有机质得到有效降解;NH4+-N和NO2--N的去除效果显著, 最高下降率分别为74.19%和63.44%。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池塘底质有机质的积累。尽管该底质改良剂对不同水质指标和底质有机质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总体分析结果显示, 该底质改良剂对于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有较好的作用。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与水质调节 篇2

1) 增加耗氧量。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关数据显示, 养鱼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鱼的底泥耗氧量高出3倍。

2) 产生有害物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同时降低水体pH值, 为病菌、有害藻类提供营养物质, 也给浮游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后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2 底质的控制

一般来说, 养殖鲢鱼、鳙鱼、罗非鱼的池底淤泥厚度在20~30 cm, 养殖草鱼、鲂鱼、鲤鱼最好低于15 cm。因此, 每隔1~2 a最好彻底清淤、暴晒, 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卵;定期肥水、调水, 使藻相达到最佳状态, 防止水体过瘦或过肥。连续阴雨天时, 要勤开增氧机, 待天气好转后改良底质, 防止底质发生剧烈变化。

3 氨氮过高的表现症状

呼吸减弱、平衡能力丧失、侧卧、食欲减退, 甚至由于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而使渗透!压调节失调引, 进而起充血, 从而表现败血症相似的症状, 影响生长, 一般鱼类的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应控制在0.05~0.10 mg/L。

4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1) 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 而且与其存在的形式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不易进入鱼体, 毒性也较小, 而分子态的NH3-N毒性强。

2)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关系紧密, 一般温度和pH值越高, 毒性越强。在夏季高温季节, pH值大于9时, 易发生氨氮中毒。

5 亚硝酸盐来源及影响因素

亚硝酸盐极不稳定, 造成其偏高的因素主要是与水中的溶氧偏低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1) 溶氧高时分子氨会经过亚硝化细菌 (需要氧气) 的作用生成亚硝酸盐, 然后, 亚硝酸盐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 进一步生成无害的硝酸盐 (严格需氧) ;而一旦水中溶氧偏低, 反应就会停止, 造成亚硝酸盐大量累积。因此, 减少亚硝酸盐时一定加大增氧力度。

2) 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较低时, 硝化作用减弱 (冬季几乎停止) , 氨氮浓度较高;当温度升高, 硝化细菌活跃, 硝化作用加剧, 温度达到一定程度, 可引起褐血病。

池塘底质 篇3

国内外对池塘底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机械清淤、微生物改良和化学药物调剂等[8,9,10]。机械清淤主要是利用水下清淤机械清除池塘淤泥,但无法做到对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微生物方法虽然提高了底泥中富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但由于无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其效果难以稳定;化学方法虽然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化学品残留,由此带来诸多问题。

本研究针对养殖池塘底质的特点,研制了一种以太阳能为动力能源的底质改良调控设备——太阳能底质改良机,它能将池塘底部富含营养元素的絮状层提升至水体表层,特别使沉积磷元素再次进入池塘水体,改善底部水质环境。本文该机的机械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其将来的设计优化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结构

太阳能底质改良机由光伏太阳能装置、提水装置以及水面行走机构3部分组成。太阳能动力装置由2块太阳能电池板(长1.6 m×宽0.8 m)及支架组成,为提水装置的直流电机提供电源。提水装置由直流电机、不锈钢提水筒及涡轮组成,不锈钢提水筒可伸入塘底,底部为吸泥口,上部为水平朝向的出水口与池塘水面基本平齐。水面行走机构由牵引直流电机、带轮及钢丝绳组成,通过连接杆与提水装置固定连接。直流电机带动不锈钢提水筒内部涡轮旋转,进而将池塘底泥提升至水面,从出水口水平涌出,实现水的提升,同时水面行走机构带动整个装置在池塘内运行,实现对整个池塘的底质改良。

1.2 关键设备参数设计

根据设计的涡轮尺寸进行提水量的计算。

设计最大提水量Q=200 m3/h;设计涡轮的转速n=240 r/min;涡轮叶数3叶;涡轮半径R=160 mm;桨叶毂半径r=27.5 mm;涡轮工作有效长度L=R-r=160-27.5=132.5 mm;涡轮最大厚度80 mm,最大厚度弦长与中心的夹角为66°;轴向升高80 mm,涡轮旋转一周,轴向升高H=443 mm,由此计算出涡轮的升角β(图2)。

undefined

所以β=23.75°

undefined

涡轮的提水有效面积如图3的阴影部分所示:

undefined

每转计算提水量为:Q′=S×L=66 708×132.5=8.838×10-3m3

根据转速转化,计算提水量为:

Q=3×Q′×240×60≈382 m3/h

1.3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试验于2012年4—5月份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松江)试验池塘进行,池塘尺寸为100 m×50 m,水深1.8 m。在天气晴好的日间,将牵引钢丝绳通过水中行走机构固定在池塘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启水面行走机构和提水装置上的直流电机,观察、研究整个装置在池塘中的运行轨迹、设备运行与太阳能光照度的关系,以及对底质悬浮物的提升效果。

测试仪器:太阳光照度使用台湾泰仕(TES)TES1332A;电流采用优利德(UNI-T)UT61A万能表;涡轮转速的测量,由于涡轮每次旋转过程中均与不锈钢提水筒壁发生一次碰撞,发出声音,因此用秒表测量在单位时间内因碰撞产生的声音次数,即可得到转速;实际提水量的计算,提水筒切面为圆形结构,在其圆形切面上均匀设置3个测量点,分别用YSI多普勒流速仪测3个点流速V1、V2、V3,以该点流速作为所代表环形出水截面平均流速,根据Q流量=S1×V1+S1-2×V2+S2-3×V3,其中S代表所在圆环面积;总悬浮固体颗粒物(TSS)测定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第四版)》。

试验数据结果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质改良机运行状态

底质改良机在池塘中运行,主要通过水面行走机构来进行控制,采用导杆(杆长约6 m)将水面行走机构与提水装置固定连接。以太阳能为动力源,水面行走机构上的直流电机拖动牵引带轮与牵引绳摩擦的方式牵引提水装置;提水装置以连接杆长度为半径,在池塘内作螺旋线运动,由池塘一端向另一端运动,到达末端时,采用牵引钢丝绳上的接近开关控制,使设备自动往复行走于工作区域。通过水面行走机构,整个装置一个来回有效工作宽度约12 m,工作效率可达600 m2/h。当一个工作区域结束后,通过调整牵引绳在池塘两岸的位置,进行下一个工作区域的运行。太阳能底质改良机在整个池塘有效覆盖面积最终可达80%。在底质改良机向前运行过程中,可以看到从提水筒出水口有黑褐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水流出,在底质改良机的后面形成一道絮状物轨迹,并逐渐消散。

2.2 光照度对有效输出电流的影响

太阳能光照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光伏组件的光电流成正比[11]。光电流始终随光强的增长而线性增长,而电压基本保持恒定,因此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可由输出电流来衡量。在天气晴好的早晨,将太阳能电池板水平放置在太阳光照下,不受遮挡。随着光照度的提升,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电流开始逐步提升;当光照度较弱时,太阳能板输出电流不足以使直流电机带动涡轮旋转,整个装置则处于静置状态。当太阳能光照度达到13 000 lx时,提水筒出水口附近开始有水涌出,水面出现微小漩涡,即此时电流为直流电机启动所需的最小电流。此后,随着太阳能光照度逐步上升,太阳能板输出电流也随着上升,基本与太阳能光照度呈正比(图4),当太阳能光照度达到最大47 130 lx时,输出电流也达到最大值7.8A。

2.3 光照度对底质改良机运动速度的影响

在进行太阳能光照度与直流电机有效工作电流试验的同时,进行太阳能光照度与底质改良机运行速度关系试验。在试验中,直流电机开始工作后,带动不锈钢提水筒内部涡轮旋转,将水从池塘底部提升并从出水口水平涌出,在池塘水体形成的反冲力,但当光照度较弱,出水水量较小时,形成的反冲力不足以推动装置在池塘中运动,整个装置仍处于原地不动状态,直到太阳能光照度达到13 600 lx时,整个装置开始运动,对应运动速度为0.13 m/s,随着太阳能光照度的增加,底质改良机运动速度继续增加,两者基本呈正比关系,随着太阳能光照度的增加至43 130 lx时,底质改良机运动速度增加变慢,最后保持在0.31 m/s左右(图4)。这与运动中需要克服装置与水体的阻力有关,该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阻力与太阳能板输出动力平衡时,整个装置处于匀速运动状态。

2.4 输入电流对提水装置提水性能的影响

由于太阳能板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是提供直流电源,因此,利用直流变压器调节直流电机的输入电压,模拟太阳光照度改变太阳能板输出电流的变化情况,研究直流调速电机带动提水筒内涡轮的旋转情况,以及对提水流量的影响。由图5、6可以看出,输入电流与涡轮转速及提水流量均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随着输入电流的增加,转速与流量均随之增长。这是因为随着电流的增加,由于太阳能输出电压不变,太阳能板的输出功率也在增加。涡轮转速直接影响到提水量,当电流低于6 A时,涡轮转速与提水量基本呈正比例关系,随涡轮转速的增加,提水量也在迅速增加,但当电流高于6 A时,提水量的增加速度开始变慢。这是因为随着涡轮转速加快,提水筒中水流速度随之增加,造成紊流增加,水头损失变大,进而使提水流量的增加速度变慢。在直流电机输入电流3.80~7.58 A的有效工作状态下,涡轮转速分别为100~290 r/min,相对应提水流量为110~290 m3/h,转速与流量的最高值均在工作电流达到最高时取得。其中,提水流量的最大值290 m3/h超过了设计目标200 m3/h。

2.5 吸泥口至塘底的距离与吸泥效果

由于池塘底部存在“泥—水”分层现象,越靠近塘底,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越高,直至为塘底淤泥。因此,提水筒底部的吸泥口至塘底的距离,直接影响到对塘底泥水混合物的吸收效果。通过调节吸泥口与底泥表面的距离,测定在不同距离下出水筒出水悬浮物的浓度。吸泥口与池塘底部的距离直接关系到太阳能底质改良机对底泥悬浮物的提取效果,当吸泥口距池底5 cm时,提升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达到2 300 mg/L,随着吸泥口至池底距离的增加,悬浮物浓度急剧降低,并且呈现不规律变化。可见,吸泥口至池底距离越近,抽取泥水混合物效果越好。

3 讨论

(1)太阳能底质改良机提水效能与太阳能光照强度正相关。研究表明[12],太阳能光照强度在不同月份和季节会有较强的变化,意味着提水装置性能也将随之变化。本试验是在4—5月份上海松江地区进行,提水能力最大达到290 m3/h,满足最大提水流量>200 m3/h的设计要求。由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光照度在相同月份要明显高于上海,因此,提水装置在华南地区会有更高的提水量,预计到6—8月份,上海及以南地区太阳光照强度的继续增加,提水量也随之增加。

(2)水面行走机构是本设计的关键部件,针对以往增氧机、耕水机只能固定在池塘某个位置的缺点,本装置加入水面行走机构,通过钢丝绳将行走机构固定在池塘长度方向的两端,水面行走机构通过导杆带动提水装置沿钢丝行走,利用行程开关,可牵引装置作来回往复运动,因此增大了设备在池塘中的覆盖面积。同时,调整钢丝绳的位置,即可实现提水装置在整个池塘内运行,并且可控、可调、行走均匀。

池塘底质 篇4

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 也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容器, 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极易发生“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 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 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 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是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的关键。应用微生态制剂, 能显著增加水体透明度, 降低水体氨氮, 增加水体溶解氧, 抑制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调整水体浮游生物的结构, 达到净化水质, 消除污染物, 使养殖生物快速、健康生长。

从该技术在山东省部分地区的实施效果看,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能显著降低池塘养殖鱼类、虾、蟹类等的发病率, 减少养殖损失, 提高亩产量, 较大幅度提升池塘养殖综合效益, 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池塘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地处沿黄, 宜渔水面和荒洼地较多, 发展水产生产条件优越, 潜力大。实施、推广“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底质调控技术”, 可以较好地解决全区淡水池塘养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而促进全区低碳、生态、高效、无公害和绿色渔业生产的发展, 促进不断优化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提高池塘的产出力, 提升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实现渔业增效, 渔民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全区渔业更上新台阶。

根据项目要求, 2014年在吴店镇刘寨水产养殖小区进行了“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底质调控技术”推广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池塘及微生态制剂选择

1.1 试验池塘

为充分反映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 选择有20多年历史、主养草鱼的刘寨水产养殖小区作为这次对比试验的养殖场。通过筛选, 选取了成广显2个条件相近的池塘作为试验池和对照池。其中试验池10亩, 对照池8亩。

1.2 微生态制剂选择

山东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M原液作为试验用微生态制剂。

2 池塘放养情况及主要管理措施

2.1 鱼种放养

试验池和对照池都是以草鱼为主的放养模式, 设计产量为1 000kg/亩, 放养时间分别为2014年3月3日和2014年3月6日, 鱼种放养前均采用生石灰清塘, 未施用基肥。具体放养数量见表1。

2.2 主要管理措施

2.2.1 饲养管理 试验池和对照池均配备自动投饵机一台, 饲料使用单县希望牌草鱼成鱼料。

2.2.2 增氧设备 试验池和对照池均配备1台增氧机。

2.2.3 鱼病防治

5月份后, 开始使用鱼药, 对照池共使用杀菌剂7次, 杀虫剂2次, 试验池由于微生态制剂必须与杀菌剂间隔5日以上, 共使用杀菌剂5次, 杀虫剂2次。

2.2.4 加注新水

由于2014年夏天天气较旱, 池塘蒸发、渗水, 为保持水位, 试验池和对照池同时加等量机井水4次。

3 微生态制剂使用

3.1 微生态制剂扩种

塑料桶加井水40kg, 再取红糖5kg放入10kg热水中融化后, 倒入加好水的塑料桶中, 水温35~40℃时加入EM原液1桶 (4kg) , 搅匀后密封起来, 避光存放。从第二天开始可以隔一天松动容器口放气减压一次, 打开容器口时闻到有刺鼻子的酸甜味即扩培成功。扩种时间一般20~25℃需发酵7d;25~30℃需发酵5d;30~35℃需发酵3d。

3.2 微生态制剂施用

EM菌应在晴天上午使用, 因为EM菌的活化和繁殖需要耗氧, 防止造成池水缺氧。试验池从7月28日开始每15天用EM扩种菌液泼洒, 每次用量10kg。

4 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

由于受水质检测条件限制, 无法对试验池和对照池进行理化分析, 但是从养殖小区对EM原液的使用来看, 所有使用的养殖户都非常满意。2014年9月1日对试验池和对照池进行了详细了解。从表2可看出, 试验池相比对照池的死亡率降低了25.9%, 透明度增加了22.2%, 由此可以表明,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显著。

5 结论

上一篇:学习方式多样化下一篇:强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