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多样化

2024-10-20

学习方式多样化(精选12篇)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1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 倡导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这些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真正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课堂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注重学习体验, 打造高效课堂

学习体验, 即要通过自身反复观察、实践、练习, 形成技能, 养成习惯, 有良好的态度、情感、观念。

1. 让学生“玩”, 体验“玩”和“乐”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课堂提供的“玩”其实是学生的一种媒介, 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我在给刚刚接触电脑的三年级学生教《操作计算机》一课时, 学生对电脑非常陌生, 于是, 我利用电脑里的“扫雷”游戏, 让学生来练习单击和右击操作, 通过单击可挖开方块, 右击可标出自己认为可能有地雷的方块。这样, 学生会感觉到学习电脑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 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 又激发了他们想要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的欲望。

2. 让学生“做”, 享受操作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失败和成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 我坚持一堂课只讲10分钟, 其余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和探索。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 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形成良好的操作行为习惯。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索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学会模仿, 在模仿中创新

模仿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儿童的语言、动作、技能、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而模仿之后就是创新。我在教《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时, 就是先演示, 后让学生模仿操作, 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画制作的方法。模仿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模仿、探究”的模式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 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游戏化学习, 寓教于乐

游戏化学习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科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的学习欲望最为强烈, 不会产生疲劳感。如在教《操作键盘》一课时, 我通过玩“金山打字”游戏, 让学生来练习键盘输入的基本操作。还有像“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活动, 学生不但在操作中掌握得快, 提高了技能, 还在玩游戏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

四、探究、合作, 培养自主能力

探究学习是根据自己的假想,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所以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不是教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操作方法, 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担任引导的角色。如在教《发贴与回贴》这一课时, 我试着让学生去发帖和回帖, 学生根据书上的知识, 然后试着一步一步发帖和回帖, 结果有的成功了, 有的失败了。最后, 失败的同学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一任务。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是分不开的,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所以, 学生更愿意用这一种学习方式去探索和研究。

五、设计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设计学习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 让学生去搜集、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完成作品的设计。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下册中的《主题活动1制作电子小报》《主题活动2创作演示文稿》和《主题活动3中国传统节日》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学习。如在教《主题活动1制作电子小报》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做的:4个同学组成一组。完成的步骤是: (1) 学生分组, 确定主题; (2) 明确分工, 搜集素材; (3) 确定版面, 完善设计思路; (4) 制作、调拼并完善。其中版面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由小组长协调完成。这样, 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素材,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六、任务驱动学习,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任务学习, 就是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并不断寻找信息, 提出解决任务方案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是听众, 是“接受器”。新的教学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 并探究解决任务的方案。如在教《美化文档》这一课时, 我提出两个任务:一个是插入艺术字“凤仙花开”, 另一个是插入一个五角星。学生带着任务去寻找、探索解决方案,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 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任务的解决和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和知识, 让探索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教学实践中, 我竭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同时,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真正落实“全员”“全面”的学习和发展。当然, 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多样,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海安县仇湖小学)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2

一、进展情况

1、开题论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在县教育学会的指导关怀下,我们学校课题组在去年年底就着手制订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并进行开题论证,报请县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县“十一五”规划课题。

2、课题培训

为了推进课题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能力我们邀请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县教育局、县进修学校、城二小学的领导老师来校,对我校课题组成员等骨干教师进行课题培训。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子课题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教师们明确了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必要性,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3、制订子题实施计划

本课题是个统领全局的总课题,我们在总课题的基础上,指导子课题负责人及有关的骨干教师,制订子课题实施计划。教师们利用暑假时间,少休息、多学习,制订了各学科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召开题组成员工作例会,传阅修改各子课题研究计划。

4、理论学习

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没有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科研科学有效。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尤其需要提高理论修养,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结合县教育局的通知精神,开展大学习活动,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撰写学习心得,进行体会交流,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文化修养。

二、主要做法

1、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老师们思想认识,使教师们明

确,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显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鼓励教师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

2、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专题研讨教学活动,展示了一堂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地探索,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3、本学期,学校对各年段进行调研,全面听课,即时评课,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把课题研究的方法推及到全校。

4、在进行县级“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时,我们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从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从眼前的教育对象着手,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不断提高反思、总结的水平。围绕课题研究从上课、写论文、辅导学生、教学质量、作讲座、写个案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榜样引领的方式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阶段成果1、2、我们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制订并通过了各子课题实施计划。在语文学习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发动教师积极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并将优秀文章上传到学校网站,供同学们阅读。

3、本课题实施的一年来,我校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县级交流获奖。

四、下阶段设想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非常渴望与专业研究人员对话,获得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我们邀请县进修学校教师来校指导。

鼓励教师写教育案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反思,提高教师写作水平。

落实骨干教师先行,展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课、观摩课,在游泳中学游泳。

学期初排出课题实施日程表,学期中举行课题阶段汇报活动,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情况调研,督促检查并指导实施。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3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原则是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构建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同时,注意将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就成了科学课教学中必须顾及的问题。

一、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建桥梁》一课中让学生动手做平板桥、拱桥、斜拉桥。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思索,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类似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的学习方式,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还以《建桥梁》一课为例,在测试平板桥、拱桥、斜拉桥承重能力的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1、什么条件变了,什么条件都不能变。(桥面形状变了,桥墩的距离不变,卡纸的大小厚度不变)。2、用垫圈做重物往“桥面”上放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地往上放,还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一个一个往“桥面”上放垫圈要放在“桥面”中央)。3、你知道“桥面”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当最后一个垫圈放上“桥面”塌了,那么“桥面”的承受能力就是除去最后一个垫圈以前几个垫圈的重量。)测试结果:拱桥和斜拉桥的承重能力大,平板桥承重能力最小。测试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看似简单,其实是很讲究的,本环节的三个注意事项很好地关注了各个细节,这些细节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学习方式,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建桥梁》一课要求学生创新思路自建新“桥”。教师提出思考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平板桥承重能力吗?要求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然后检测学生的方案并让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个环节既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也是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落脚点,可以说,前面所做的一切认知,都是为这一个环节服务的,学生在各种“桥”的认知和比照中唤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多样的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练习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己研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哪中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不一样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及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多样化浅探 篇4

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学习方式

1. 体验交流。

在综合性学习中, 一些情感体验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与换位体验, 它的优点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还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缺点是体验交流容易虚空和悬浮。所以, 教师在活动前应提出具体建议, 把体验交流的对象与过程尽可能分得具体可感和细致、可把握, 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分辨和提醒。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例, 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采访母亲, 可以选择以下的专题:母亲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的甘苦;母亲养育自己的酸甜苦辣;母亲对自己的要求和希望等。上课时, 请学生上台交流采访结果, 并且评出最佳小记者。

2. 影视欣赏。

电影电视以直观快捷、丰富强烈的形、声、光、电等输入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 形成大的现代信息冲击波, 从而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它的优点是吸引学生, 增加学习兴趣,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在影视欣赏的学习中, 学生很容易把它当作一种消遣, 观看之后留不下多少印象。因此, 务必在影视欣赏前明确具体要求, 如:写一篇观后感, 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说说感动的片段等;还有有些影视作品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等, 学生暂时不了解, 就会对其欣赏造成障碍, 这时, 教师就有必要在事前进行相关的介绍。以八年级上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例, 课前, 笔者预先准备好了《地雷战》的影像资料, 安排学生欣赏。之所以选这部电影, 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二是因为还可增强民族自豪感。结果, 教学后效果果然不错。

3. 社会调查。

综合性学习应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调查就成了学习过程中一种使用较多的有效方式, 它的优点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理解认识社会;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不足是耗时多, 一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如教学《漫游语文世界》时,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使之深入社会去寻找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这一方法就非常适合。首先, 要求学生走上街头去收集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口语交际中所使用的最新鲜、活泼的语言、广告语、商店招牌等。接着进行分类, 可以编“集锦”等。然后, 就选一角度进行调查, 如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随心所浴”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怎样看待街头店名、广告、标语中的错别字, 等等?在教师预先指导下, 学生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 同时, 还将调查时应注意的相关礼仪也教给了他们。结束后, 要求学生根据问卷写一份报告, 不用很长, 但必须有数据, 有结论。这一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一开始可以降低要求,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在日常教学中, 多数教师都只注重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也就是试卷上相关的综合性学习试题, 形式单一, 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多样化的学习效果呈现也是综合性学习方式一种必不可少的继续。

二、呈现综合性学习效果时所使用的几种方式

1. 作品展览。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的作品呈现方式多数都是一篇篇文章, 但也有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对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这些作品展览出来。如以《马》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笔者就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几大部分去搜集资料, 然后要求学生整合收集的资料, 自己找伙伴合作出一份精美的小报。通过评比, 把一些质量较高的列在学校橱窗内展览, 这样既展示了学习的效果, 丰富了校园生活, 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 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2. 演讲辩论。

不同的见闻需要交流, 不同的见解需要交锋, 演讲、辩论就成了学生综合性学习效果呈现的又一种方式。演讲辩论要求学生准备充分, 它对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很高, 尤其辩论还要求学生迅速归纳, 以分辨对方说话的矛盾处, 并找出其中的漏洞, 此外, 还要学会倾听。以《我也追“星”》为例, 要求学生就“中学生是否应该追星”进行一次辩论, 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他们相当感兴趣。笔者先把学生分成男女两方, 各通过民主推选选四位代表发言, 其余同学当后援, 男生为正方——“中学生可以追星”, 女生为反方——“中学生不应该追星”。辩论时, 学生们都运用了自己之前所收集的资料, 这也是一种收集效果的呈现。在辩论时, 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并能够利用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 虽然受能力及经历的限制, 辩论不可能像大学生那般激烈精彩, 但他们的口头表达、归纳反驳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 通过辩论得出结论——“中学生可以追星, 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不能盲目崇拜, 不能影响学习, 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尤其勤奋敬业的精神。”这也是对他们价值观的一种正面影响。

3. 知识竞赛。

综合性学习不仅强调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积累也是重点。学习内容不仅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竞赛是检验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又一简便易行的方式。以《探索月球的奥秘》为例, 在教学前, 笔者就布置学生去进行资料的收集。为检验效果, 就在课堂上展开了一次知识竞赛:选一学生当主持人, 每位同学设计一题, 把学生分为几个参赛队, 按照必答题、抢答题、互难题顺序进行。答题时, 出题的同学“冷冻”, 由他宣布答案。最后评出最佳题目, “智多星”等, 并颁发奖品。这样, 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累了知识, 也检验了资料收集的效果。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篇5

我认为评价学生要做到三个“多样”,即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样。

一、评价内容多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要只看重分数,这对学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一个个标准模件,我们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看看谁合格谁不合格。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我们常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认为,从评价的内容上,不要只注重一个用分数来衡量的结果,而更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课时修习等。换言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更看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课时修习等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时,他的学习结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进步了。

二、评价方式多样:考试,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似乎成了我们平时考察学生、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我们都知道,以目前的实际情况,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评价方式,作为老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但我们却可以换个角度来进行评价,透过分数看过程。除了考试之外,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建立成长档案进行评价,或者是作业评价等。

三、评价主体多样:其实,只有老师的评价是不全面的评价。评价的主体要多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浅谈高中化学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方式 多样性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确定一节课所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估计,以做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教”这一活动。可课堂教学活动一旦进行起来.教师面对的是知识基础不尽相同,思维活跃、想法各异的鲜活个体,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性教学设计难免会在一些学生身上产生偏差,此时,教师或教材的权威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会失落,这样会使“学”这一重要环节失去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便引导学生选择、运用多样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每一名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所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引起的,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教师应加以必要的引导或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方式的选择时应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如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学生特点等。其中学习目标又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知识内容可分为基本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发展简史等题材;学生特点是由其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认知方式、学习的倾向性及学习自制力等方面决定。从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学习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这在无形中就增大了选择合适学习方式的难度。对于高中化学学习而言。不可能有一种学习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目标、全部的学习内容和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或目标指向性,且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群体。

一、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长期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教师“灌输”,学生以听、记、模仿为主。由于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现代教学理论所垢病,甚至有对其抛弃的倾向。然而对一些特定的知识内容,接受性学习方式仍是较好的选择。对一般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如化学常识、简单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化学用语、化学史知识等,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准确陈述,精当的讲解,学生足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其优势,当然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相关感性认识。对于用接受式学习的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巩同复习,否则会有知识的遗忘。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给定或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理论基础,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那样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适合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或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钠、铝、铁、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或有机物中的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时,若要探究某未知物质的性质,可先根据已有知识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数据处理、作图说明等方式对其性质或结果进行表述呈现。除对物质性质进行探索外,也可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对某些化学原理或化学规律进行探究或验证,如元素周期律、晶体性质比较、离子键强弱判断、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分子空间构型等知识都是非常好的题材。就高中化学学科来说,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环境下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发现.教师知识情境的创设、对探究目标的陈述方式或对探究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提出的建议都会影响学生得出的最后结果。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应精心准备,注意自己的引导深浅适度,自己的提醒要适可而止,甚至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或语调,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产生影响。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照搬从教师或教材获得的信息,而是通过理解学习内容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形成新知识、掌握新的原理或新的规律。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自学不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为关键,起着点拨导向性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练习或实践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是前提条件,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总结新规律时更应起到催化作用,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应当进行练习反馈或点拨。自主式学习方式主要适用目标较低或内容较为容易理解的知识,如物质的分类,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些较为前沿的化学理论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好素材。另外,学生自主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是正确的、有用的、全面的,有的却不是,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纠错、完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合作式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将某一课题或某一任务分配给某一学习小组(此小组可以是班级中的自然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指定的小组,或者是学生自由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承担的任务充分收集资料、分析材料,进行各种尝试,然后开展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式学习能让学生在一起进行知识、思想的碰撞,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进同学感情。在合作式学习中,教师不能任由學生进行交流,应适时监督,在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得更充分,特别是学生采用此方法的初期。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当教师给出任务或提出目标让小组进行解决时,若教师不加干预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么发现有学生会写自己的作业,要么是仅有个别成员积极投入到合作式学习中,还有可能发现在个别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谈论一些

多样的学习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7

一、用“儿歌”提高认知水平

儿歌短小、精悍,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 前后、左右”时, 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 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 脚在下, 胸在前, 背在后, 两手侧平举, 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 一边做动作, 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 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二、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 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符合小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 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 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 其他孩子当顾客, 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乐中学’。”

三、设音乐, 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如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 在教学前配上贝多芬的《月光曲》的音乐, 通过音乐的熏陶,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插入表演,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 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小学生来讲, 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较难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让学生表演,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表演中不仅展示了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的天赋, 还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 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 可见, 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8

与基础教育领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广泛关注相比, 我国高校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是显著不够的, 尤其少见的是从具体的学科教学与职业体能教育的角度出发, 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具体操作的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民办高校《大学体育》课本教材为内容, 以专任体育教师及受众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通过互联网搜索大量相关电子期刊资料, 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 对资料进行整理、审核、分类、编码、汇总以及统计, 为该研究寻求突破口。

1.2.2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对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等有关情况进行实证性的客观描述。对个别典型性的案例及部分措施的实施进行后续调查, 检验其成效, 规范分析, 注重价值判断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2 研究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

在21世纪, 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高校推广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发展适应和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的教学准则提供了各类高校在各个层面开展改革的依据, 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等。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区分学生的先天差异, 锻炼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 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着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方向,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 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篮球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篮球是一个集体项目, 其特点是个人与集体的交流协作、队员之间彼此信任, 这些合作性工作的要素也使得参与这一过程的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顽强、自信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所有这些优势都是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合作, 学会尊重, 最终获得成功的社会人。因此, 把“合作学习”的思想融入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 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该研究在集前人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篮球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出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篮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项目, 具备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特性, 能将个人技术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将个人能力和集体战术相融合, 建立和谐合作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陶冶情操。

通过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笔者所在学校篮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对学生成绩的考评系统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改变原有的考评方式, 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技评、素质测试和教师评学等方法, 公正、公平、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更加“人性化”的考评体系。该研究立足于素质教育理论, 融于系统科学等相关研究方法, 构建民办教育与体育健身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比较体育健身学习方式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从外部管理引导与内部要素结合角度, 运用实验对照、行动研究等方法实现体育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及教师教学方式改进,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

2.2 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材内容选取:篮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 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 最终把球送入到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 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 技术动作多样, 富有吸引力, 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篮球运动, 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 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 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 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每个学生基础不同, 对教学内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此课是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的第一节课,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虽不复杂, 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 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他技术动作, 难度就相对较大。因此, 此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 巩固提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 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3 学习情况分析

此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 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篮球传接球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中。

(2) 运动技能:初步掌握篮球胸前传接球技术, 培养传接球的正确姿势。

(3)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的能力;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4)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5) 社会适应:通过个人思考, 集体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增强他们集体主义、克服困难的精神。

2.5 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传接球的准确性和快速能力。

难点:双手胸前传接球——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2.6 教学策略

此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篮球体育课上采用合作学习, 在学与教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篮球运动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不可能单打独斗, 合作学习同样也是强调了小群体的彼此帮助。在教学结构与组织中坚持以服务练习和教学为目标, 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3 研究结论

(1) 综上所述, 篮球运动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协调等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采用“合作学习法”的优势更加明显。

(2)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不同学习方式, 将课堂内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3) 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改进学生学习的质量。该课题的研究能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单一、片面的状况, 实现学习品格、学习习惯、方式的多样化并灵活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以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

(4) 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该课题研究有利于改革现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结构, 改变教学形式单一和学生健身方式僵化的教学现状,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健身的学习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符合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

(5) 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有利于活跃课内外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对于改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 具有直接的意义。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因此民办高校将“实用”和“体能”相结合的体育教学理念作为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 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特点, 而且“90后”学生群体的鲜明个性,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必发掘新的渠道,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此, 围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基本出发点, 从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角度, 探讨民办高校学生职业体能健身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体能,学习方式,健身,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6.

[2]金川江.21世纪民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6) :826-828.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9

通过调动求智欲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堂课开始的时候, 学生的精神还处于兴奋阶段, 人虽进了课堂, 心里往往还想着课间的活动, 这时老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连串有吸引力的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及时引导到课堂上来。如: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节课。一上课, 我让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问学生:“你们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有“三个角”、“三条边”等, 我再问“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后答不出来时, 就要求学生量出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 我迅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并把这些度数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积极动手, 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 使学生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趁机因势利导, 让学生把黑板上所写的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最后均得出为180°的结果。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 由老师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 让学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并画图进行进一步检验, 进一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加深记忆。

这样, 便使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手、脑、耳、眼、口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使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学“分类”这节课时, 为了研究分类的标准, 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物品 (颜色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生活中的物品) , 并说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积极动手。第一组结果:袋里的物品大小不同;第二组结果:通过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物品形状不同;第三组结果:物品有红的、有绿的、有白的、颜色不同……同学们通过动手, 找出了物品的特点, 分类的标准也就有了。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面, 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归纳结论,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合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例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它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而现行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背景较为平淡、枯燥, 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表现得很被动, 不易掌握。如果对其大胆创新, 赋予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 通过把所授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则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把例题的背景更改为本班学生。让学生说出本班男生、女生人数。这时老师说:“根据这些信息, 我们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是学生身边的问题, 所以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只见他们互相交流、讨论, 个个跃跃欲试。生1说:“我想知道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生2说:“我想知道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从同学们大胆、踊跃的提问, 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这样就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确保整个课堂在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由此看来, 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注重多维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所以, 我经常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来使学生牢固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从而调动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课堂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 全班有3名学生没有找对, 这时我并没有去批评、指责他们, 而是从不同方面肯定了他们。比如:“生1对自己很自信, 大家应学习他这种自信的学习态度”。“生2回答问题声音宏亮, 让大家听得很清楚”。“生3虽然没找对, 但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明他肯动脑筋, 学习的积极性高”。这些学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他们却锻炼了自己, 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增强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勇气, 学习兴趣倍增。

因此,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多维评价, 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中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使人成功地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力, 提高了敏锐灵活的思考力, 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所以,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学习就主动, 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反之, 学习就被动, 学习效果也不明显。只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教学多样性, 使学生常学常新, 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 不再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就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 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接纳和掌握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习作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篇10

习作评价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 习作评价应以激励为评价宗旨, 采用师评师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创设和谐开放的评价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强化互评互改

1. 出示修改范例

学生初步评改作文, 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阅读完全班学生的习作, 明确修改目标后, 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抄在幻灯片上, 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删、添、改、调换, 进行修改示范, 摆优点, 评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评改得不准确、不恰当的地方, 教师进行补充、点拨、引导。这样, 使学生在今后自己修改和相互批改中有法可依、有本可循, 培养了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 相互换读, 协商修改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 学生都能迅速地听辨出来, 并能提出修改意见。我在这里受到了启发,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完作文后, 我都要安排时间, 让他们先邀人互相换读, 协商修改。可两人一组, 也可几人一组, 由一人读, 其余人听, 发现问题互相研究, 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可向教师请教或去查资料。这样做, 既能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 作文水平、修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自己最满意的句子或片段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或让小作者自己上台在班上朗读, 并说说构思的过程, 旨在同学间互相发现、赏析和学习他人的长处, 进一步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以实现“课标”中的习作目标———“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 面批, 鼓励二次作文

教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作文, 听取他的修改意见, 容易对症下药, 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作文的重视。然后, 鼓励学生在第一次作文的基础上, 学习别人的优点, 取长补短, 进行二次作文。二次作文使学生学到了技巧、方法, 有助于养成向别人请教的好习惯。当然, 这样的形式每次只限几个学生, 依次轮换, 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与教师面对面交谈、商讨、评改的机会。

二、引导自评自改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 教师应提倡学生自读修改。可以安排早读课的时间, 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朗读。这主要是利用学生已形成的语感, 针对在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 如漏字、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或前后矛盾等问题进行修改。

1. 把握火候, 及时点评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每次作文要隔两周才讲评一次, 这样的间隔显然太长, 学生渴望了解习作成果的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冷淡。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师要把握点评的火候。习作课上, 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 教师要及时点评, 激发其写作兴趣;对学生的困惑之处, 教师要及时解答, 评写交替, 做学生习作的引路者、帮助者。习作一般可提前三天布置, 让学生先写好草稿, 收上来后粗阅概览, 了解习作的基本情况。到习作课的时候, 发下去评讲, 让学生趁热打铁, 修改誊写, 以便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 捕捉闪光点

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 教师都应找出来, 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 写作时的成功, 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 也对他们未来的写作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 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对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 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 都要给予鼓励, 培养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才能开发学生习作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 利用成果激励

开放的习作评价注重学生习作过程, 指导学生珍惜习作成果,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辟习作园地, 学生想写就写, 想贴就贴, 想评就评,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流露真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校内外的各种报刊投稿, 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评价,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4. 注重情感交流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当学生热爱教师, 热爱写作了, 他才会努力写出优秀的习作来。在开放性习作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挖掘每位学生习作中的个性因素。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爱心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读出教师对他们的爱。在评价中, 倡导用“情”去评, 去改, 去交流。对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以一种商量的预期提出建议和要求, 指导学生从更高的标准、更广的角度去审视, 去修改,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激发其写作热情。

学习方式多样化 篇11

一、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

小组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物理教材,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与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知道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弹性势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知道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思路等。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弹性势能与做功有什么关系?怎么才能使弹性势能变大?等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最后,我針对学生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以期能够保障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教法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显示出它在科学教育中的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对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用多媒体集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为一体的独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圆周运动”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相关圆周运动的现象,比如,摩天轮、车轮的转动、风扇、磁带、汽车过拱桥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中观察和思考圆周运动的运动特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促进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物理课堂,进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徐传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3).

求职方式多样化之下的现实选择 篇12

从早先的大学生就业包分配, 到官方术语中“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配置”, 再到时不时有媒体爆出的“拼爹式就业”, 甚至时下最流行的“大众创业”、“创客空间”之类, 似乎正在印证这句话:“规划人生, 却无法完成设计;向往未来, 却只能始于现在。 ”

(一)

还是回到身边事件。

我的老家是一个中部省份的农村, 80年代中后期, 村里走出了一个“上北京”的大学生。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乡亲相信, 这个人考入“除了北大清华就是他这个学校”, 这样“鲤鱼跃龙门”, 此后前途必定远大。几年后, 当大家还沉浸在他要在“北京当大官”的想象中时, 他被分配到了我们省某个政府职能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他的老父亲, 在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面前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得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沮丧。

后来, 有一年, 他回老家过年。听他提起, 那会儿在北京, 本来有机会留京进国家部委, 无奈当时没钱送礼, 而且也不屑于对毕业分配的老师溜须拍马, 因为这份书生意气, 最后分到了现在的地方。

当然, 包分配也能带来给人自豪感。我一个亲戚,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我们当地县城的民政局, 除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还分了房子, 让他的父母在村里出尽了风头。大家平时有什么要找他办的事情, 他也很乐意帮忙, 久而久之, 名声越来越好。

似乎,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在国家宏大包分配语境之下, 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想要发挥作用其实显得很微弱。

(二)

大概是从1998年开始, 国家不再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进行包分配了, 大学生自此进入人才市场。有人描述不包分配的种种好处, 比如摆脱束缚, 人尽其才, 让学用结合更好云云;有人则认为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还有的认为这是国家在抖包袱, 甚至还有个别大学生在尝尽了求职千般辛苦后, 含泪上书要求恢复包分配制度等等。

这样的争论到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平息。目前这样的认识相当一致:在市场经济时代, 双向选择是时代的产物, 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

国家政策投射到毕业时的校园, 则有一幅现实而生动的众生相:有人跃跃欲试, 成为“面霸”、“考霸”, 手握很多份OFFER, 还不停在BBS上发帖, 故意询问大家选择哪个好?惹来一大堆的羡慕嫉妒恨;也有人暗自神伤, 在被拒、“被鄙视”中煎熬度日, 迫切需要在绝望的空气中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来面对亲朋好友的关切眼神。

不过, 好与不好, 强与不强, 牛与不牛, 似乎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如同名人的传记一样, 前面还说他在放牛, 翻了一页, 就开始描述他是如何统帅三军了。这种迅捷的变化, 真是让人乍惊乍喜。

这种面向人才市场的大比拼, 当然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但有时候还与信息渠道有关。有些信息捕捉能力很强的人, 只要善加利用并保持勤奋的话, 也会在求职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也许过一阵日子, 媒体的目光又将对准2016年度国考。这十年来, 国考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也是大学生很主流的一种就业方式。

“铁饭碗”意识在大学生脑海中挥之不去, 以及每年不断刷新的国考报名人数, 这种变化, 不知道算不算由市场化就业配置带来的戏剧性的“倒挂”?

不得不说, 这种稳定、体面、有保障的职业, 对于农村或者中小城市的孩子来说, 是一种很强的诱惑, 以至于他们都要在这方面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最终幸运者榜上有名。那一刻, 如果不去畅想未来, 显得都是矫情。

诚然, 冲过千军万马, 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人不可谓不优秀。这种优秀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也是很强的, 尤其是当公务员头几年, 幸福感是很强的, 也是张罗同学聚会的主要倡议者。但这种较强的幸福感是否是可持续的?答案并不绝对。以我身边的例子来看, 有人将自己描述成“材料狗”;有人则感叹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是固定的, 与鲜活的社会脱节太久;有人则为自己半死不活的收入纠结不已, 艳羡着别人的高薪, 但一想到要走出围城, 又退缩了。

回到开头, 讲一个朋友单位的故事。听一个朋友说, 他们单位今年初公开招聘了几名大学生。主持这次招聘的分管领导对着其他人说, “通过公开招考进来, 我相信肯定是很优秀的”。几个月后, 他听见一名领导背后很不满地说:“还公开招聘进来?就是一个摆设, 眼高手低, 干什么都让人不放心, 尽坏事!”

在看似更好的选择中, 也隐藏着一些祸福相依, 而有时候, 它来得就是这么近距离和直接。

(四)

时下有一种很热门的求职方式:微信招聘。就是通过微信来发布招聘信息, 接收微信简历, 微信视频面试等, 都是靠微信来促成。今年三八节前夕, 深圳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该公司的招聘信息正文只有寥寥数字, 仅有公司名称、网址、电话、邮箱、联系人等最基本的信息, 但配图所透露的“约会补贴”等生活福利和转发即可领取38.38元红包的信息, 还是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 一夜之间在朋友圈狂转刷屏。

拥有熟人关系者是微信求职的最大受益者, 这种招聘其实就相当于“内荐”和“猎头”, 如果大学生加入的微信群中, 成员很多且其行业与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结合度较高, 则相对有效, 反之则效果就不太明显。

或许, 若干年后, 还有出现另外的依托于互联网的求职方式, 会让求职更为便捷。但这种基于虚拟化的网络方式, 也会给人徒增烦恼——比如某企业发布一则招聘信息, 应者云集, 不仅招聘人员工作量暴增, 而且众多求职者也会有“炮灰”的感觉。万一最终招的那个人不是真正想要的, 又要重来一遍, 费时费力。

不管怎样, 再热门的求职方式也未必能带来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尽管我们常常寄予厚望, 它会夸大求职方式的外在作用, 却低估了求职行动的意义, 更严重低估了求职的艰难。其实, 至少我, 或许还有其他人, 在毕业时都是没得太多选择, 只能选择了现实而相对有利的方式。

上一篇:馆藏分析下一篇:池塘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