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方式

2024-09-21

在线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在线学习方式 篇1

近日, 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课题“一起学习乐园”——《基于C/S架构的小学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在京开题。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北京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 应邀出席了开题仪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在题为《网络教育革新学习方式》的开题报告中, 主张“聚焦革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习质量”, 并将此确定为课题研究的核心, 突出了时代特征与鲜明指向。王陆教授阐释了基于“一起学习乐园”的网络平台, 做出了“改变教学活动设计”的设想与方案。“一起学习乐园”的教师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具备智能组卷、即时评测、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等全面功能, 乐学版已经开辟“趣味学堂”、“特训营地”、“竞技场”、“挑战极限”、“我的地盘”、“学习部落”栏目, 成为孩子们乐而不疲的学习天地。其中, “我的地盘”是孩子们自我设计的天地, “学习部落”就是小学生体验的空间, “趣学课堂”、“特训营”、“竞技场”、“挑战极限”, 更是具有故事感、娱乐感。

开题会上, 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和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两所课题实验校的教师, 利用在线学习系统“一起学习乐园”给学生和专家们展示了两节示范课。本课题研究最大限度向全国学校开放, 各省市县课题实验校已经有2 0 0多所, 在线学习的教改研究引起了广泛参与的热情。

“一起学习乐园”以全新、互动、高效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人工智能高新科学技术有力支持下, 为我们带来网络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技术示范课上, 学生通过“一起学习乐园—我的地盘”, 学习如何“发表新文章”, 怎样在文章中“插入图片”, 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部落小伙伴的作品。孩子们认真学习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精心进行自己独特的图文编辑, 还在小伙伴的作品上“送花”或“扔蛋”, 写上赞美话语或小建议。最后, 他们向“5.12”地震灾区的小朋友, 送去一封封“六·一”儿童节的祝福信。在英语示范课上, 教师直接用“一起学习乐园”里的“乐教学堂”给学生组织了一次随堂考试, 学生们在各自的电脑前直接作答。在考试之后, 系统马上显示出全班平均成绩为7 3分, 其中有7名学生得到优秀, 而且系统立即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题目。教师在系统中找出答对题目的十几位学生, 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激动地站起来, 争先恐后地说“我会做”。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乐园”学得津津有味, 教师利用系统出题评卷分析备加轻松。

下课了,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在采访中,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在‘一起学习乐园’上做练习很有意思。”小梁同学说:“我每天都在‘一起学习乐园’里做一个多小时的题目, 感觉在里面的时间过得很快, 要不是妈妈叫我休息, 我还会在上面继续做题。”小胖子畅畅提高嗓门喊道:“我每天也做快两个小时了!这个对我帮助很大, 现在我觉得游戏对我没什么帮助, 那都是虚拟的。”三年级的雅洁说:“我最喜欢的是‘一起学习乐园’里的‘趣味学堂’, 因为在里面可以学习新知识, 练习旧知识。”一位“三道杠”正在利用下课仅有的几分钟时间抢着做题, 她告诉笔者说:“我现在已经有快一万的积分了, 再过几天就能升级啦。”

“一起学习乐园”——《基于C/S架构的小学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主要为我国中小学构建先进的在线学习系统。“一起学习乐园”不断地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充实题库, 已形成广泛、优质的资源。该软件注重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 同时, 与学校紧密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教育的连续性, 为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减轻负担。

在线学习方式 篇2

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是应该请教育专家来学校撒播先进观念的种子,应该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集中培训,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为了完成教案中事先设计的某个环节,或是达到教师的某一项本已脱离实际的目的,甚至冒着拖堂的危险,在那里说个没完,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

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作业和练习很有讲究: 针对性:

(a)要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作业内容,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层次性:

a,作业要有弹性,可分为基本、选择和超定额作业。

b,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拾级而上;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把分散的“知识点”连贯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c,在同一题目上“设台阶”,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受得了”。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使学生喜做乐做。创造性:

a,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解题所需的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刻板的运用,而是敏捷的思考、严谨的推理、灵活巧妙的方法。

b,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时间性:

a,科学地掌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应把作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

b,作业布置、批改、反馈要及时。超前性:

现在的课外作业,大多是对学生课内所学内容的延续,这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但学生仅仅做这样的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设计一些超前性的习题。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记”、“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地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学思路的转变——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新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方式及学习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3、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而不能学困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5、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6、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7、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有效学习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有效学习;愿学;善学;乐学;想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7-02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方式。”因此,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愿学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我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又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提问“图中有几个男孩,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只海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敢大胆的提问。如:教学“快乐的星期天”这一情景图时,除了让学生说如何分类整理碗、盘,还设计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明几点钟整理文具?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么小明只有语文书和儿童画报,而没有其他书需要整理呢?……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的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有效合作,让学生善学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要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组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交流、互动,发挥各自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积极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在教学“分类”一节课中,有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一个小男孩儿,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由于本课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动手操作的都是些水果、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等,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当出示此图后学生们更奇特的分类方法出现了。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討论,说说可以怎么分,开始他们各说各的,结果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小组的意见,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说一种分类情况,一位同学记录,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任务。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书包,我要求他们四人一组,先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将自己的分类标准、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言,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理解更全面,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让学生乐学

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堂就要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注重学生观察体验,让学生想学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以及如何使学生会选择从而为学习提供便利。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他们有效灵活的投入自主的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我准备了不同种类与用途的尺子,在众多的不同中,学生不约而同的发现了长度单位的相同之处,但是当我问到“校园里大树有多粗”时,在量法以及测量工具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想用小直尺一点一点量,有人要用钢尺量,于是我让意见相同的同学为一组,亲自去测量。通过实践,大家发现用软尺测量最适合。就这样,在选择与操作中,学生既认识了长度单位,又知道了该怎样灵活选择。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要让学生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与改进,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被接受式学习方式方法,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很快进入正常学习步骤。

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篇4

(一) 对学习方式的定义

关于“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即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中的活动细节。实际上, 在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双向活动中, 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为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二) 学习方式的特征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1. 自主学习表现特征

表现在: (1) 学生能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提出, 并参与评价指标; (2) 学生能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 学生能自我监控并恰当调适自己的认知活动。

2. 探究学习表现特征

表现在: (1) 学生能根据学科或实际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2) 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3. 合作学习表现特征

表现在: (1) 有学习小组或团队; (2) 有明确分工。可以说合作学习既是一个个体认知的过程, 又是一个群体交往的过程。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何不同

从以上对“学习方式”的界定和特征分析不难看出, “学习方式”体现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和投入程度, 它以学生的行为显现和价值趋向为判定标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 学生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 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情感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驱动下, 机械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拼命适应“课程要求”, 学得痛苦;在“发现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现在倡导“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是一种自我需求。研究证明,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学习方式,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习方法”则不同, 它表现在学生围绕某种“学习方式”的种种具体的、有效的、显现的行为, 前提是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即学生围绕着某一问题, 通过合理的“门路”、“程序”, 使出“浑身解数”“过关斩将”, 力求以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的。它泛指学生为获得知识与技能所采用的一切有效途径和手段, 包括听讲、读书、谈话、背诵、演示、讨论、练习、试验、设计等方法, 它是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的。教师作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 应该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积极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 从而实现学习效益最优化。而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须应遵循以下依据: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个人条件;场地器材实际。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特点, 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注重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善于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再次要积极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竞争的舞台;此外, 还要考虑到家庭因素, 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对于七年级以上的学生, 教师也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 指导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 制订和改进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等。

总之, “学习方式”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主张。无论何种“学习方式”, 都需要具体的至少一个或若干个“学习方法”来满足和解决, 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有效的与低效的或传统的与现代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来支撑 (包括学生运用业已形成甚至习惯了的“学习方法”) 。前者为宏观的、理念性的, 后者是须在此背景下选择实施的具体的、实用的“方略、技巧”。

案例:在自主探究中亲历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学习内容:掌握弯道跑动作技术 (水平三, 弯道跑第2课次) ;

学习方式:发现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

学习方法:情景、尝试、比较、实验、竞赛;

描述:课伊始, 教师安排了《开飞机》游戏 (学生成一路纵队手持“纸飞机”在弯道上做变速跑进) 和纸棒操, 并结合游戏情节和学生切身体会, 创设情景——听一听“小精灵”是如何说的? (放录音:弯道跑, 真奇怪, 刚刚加速就外甩。我的速度一向好, 今天咋就这么差?) 从而巧妙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第一次尝试:对于弯道跑教学, 教师摒弃传统的“示范——讲解——学练”模式, 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体验弯道跑, 首先解决弯道跑的“身体姿势应该怎样”的问题。让学生手持纸棒, 依次从直道跑进弯道并快速跑回各自的“大本营”, 初步体验弯道跑。

第二次尝试: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体会, 而是找学生骑儿童自行车演示,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骑车人的身体姿势、车的倾斜变化。联系生活实际, 初步得出结论: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小精灵”:弯道跑, 实在妙, 身体内倾别怕倒。两臂摆动有区别, 我却一时分不清, 分不清。)

第三次尝试:教师进而示范弯道跑技术, 让学生看一看“两臂的摆动有何不同?”再让学生在《看谁先回大本营》游戏中去主动体验和探究, 学生很快就能找准答案, 从而得出“右臂摆幅及力量要大于左臂”的结论。教师概括弯道跑的正确技术, 安排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小精灵”:弯道跑, 实在妙, 身体内倾别怕倒。右臂摆动大于左 (臂) , 跑速不比直道差!)

第四次尝试:通过组织《圆周接力跑》游戏, 进一步让学生应用并验证所学知识的可信度, 解决在弯道上跑如何取胜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和竞争精神。

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不乏三点:

1.没有独立的学习任务服从于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案例中的四次尝试, 体现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 从教学设计到实施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让学生亲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方式”, 摒弃了传统的“讲解示范—被动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 同一学习方式可用于不同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学习方法之中。

2.“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二者既不可对立, 也不能割舍。起码应该达成一点共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习方法”的选择, 一个标准, 那就是“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 在教师指导下, 一切“学习方法”的选择理应服务于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方式 篇5

上课使我们汲取重要知识点的关键,即使是我们本身所不喜欢的课程,只要任课老师讲解重要知识点,我们都要努力的听解传授内容,只有如此才能跟的上老师的讲课步骤,即使有一部分的知识点没有及时的了解清楚,我们也可以将之做好笔记标记起来,在后续的复习中去请教老师或自己研究出来,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并未之后的学习提供基础。

二、课后学习

在课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琢磨上一堂课的知识内容,也可以预习接下来的课程知识点,魏下一堂课的学习做最好的学习准备,发现课本之中的重点知识点,并以此思考在课堂学习时可能会重点讲解内容,在课前就将之学习理解,这样我们在上课时,就可以去重点的听解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带着任务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专注力与自身的学习兴趣。

三、考试

倡导主动学习 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篇6

一、自主制作时间轴

时间轴的制作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學方式,一来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时间轴的设计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然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针对每章节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制作简单的时间轴,之后,再进行章节之间的拓展,以加深印象,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总结,即: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五大块的主要内容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整理,制作成时间轴,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二、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方法之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是教师的责任,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同盟会是第一个统治阶级的政党?(2)同盟会和兴中会有什么不同?(3)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学习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多样化的,也是历史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主体性,从而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

功能。

参考文献:

陈爱忠.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8).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是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步骤, 是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语言的现实需求,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可以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拓宽知识的范围, 并观察和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习惯与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下册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安排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摆▲和○图片,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就是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 一部分是大数比小数多的部分,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让学生体会到要求大数有多少要用加法计算, 进而掌握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原理.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必须把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为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生掌握知识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 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当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指导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主动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并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实际出发, 在丰富的研究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得出数学结论.例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向学生提供了现实背景:14块糖, 平均分给4名同学, 每名同学分几块?让学生实际分一分, 利用对除法已有的认知和理解,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指导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为此, 在教学中, 我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 分享相互之间的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 我让学生6人一个小组,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这样的安排,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自己控制交流的过程与顺序, 自己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教师不去强调某种算法, 也不简单地评价谁的方法好, 而是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谁的方法最简便, 使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我喜欢哪种算法”.既要用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想出的每一种算法,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又要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四、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模式, 在广阔的时空中学习数学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个被点燃智慧的火把, 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学生学习就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的过程, 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 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生活, 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体会数学的魅力.

1. 超前开放, 让学生走进生活, 了解信息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只把教材看做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而是在教学新知识时, 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搜集有关信息, 让学生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 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之中.例如:我教四年级《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 让学生走进生活, 提出来“看谁跳得快”、“可以怎样组织跳绳”, 从而经历跳绳比赛过程, 这样不仅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空间.

2. 精心设计开放性题目, 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 提供学习时空

开放性题目,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有利于引导孩子从课堂走向生活, 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体验生活, 因为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数学题目, 数学原本就丰富多彩, 充满活力.例如:在教四年级《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有一堵墙和一根12米长的篱笆, 请你围戌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 怎样围它的面积最大?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第二天在课堂上请学生当小老师, 汇报研究结果, 教师将总结列在黑板上.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当围成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时, 面积最大.这一过程的设计, 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就在我们的眼前.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篇8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 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中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忽视发现、探究, 致使学生死记硬背, 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 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受别人在关心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就必须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例如, “洗发后如何护理头发”符合九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实验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 学生又很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只给出课题, 确定探究时间, 其余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完成。学生积极性很高, 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设计出能证明猜想与假设结论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最后在班上进行表述与交流, 同学们得出结论:选择带有护发液的洗发液洗发, 若用普通的洗发液洗发, 洗完后一定要用护发液洗清, 这样在洗发时才不会让洗发液损伤头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

二、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不爱学习的学生, 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 而是他们“不愿意学”。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年龄相近的学生在他们彼此接近的发展区内交流, 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助交流、互相尊重, 既充满温情和友爱, 又能给别人提供帮助, 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通过互相关心, 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智力搭配, 进行合理分组。可以把每组安排四名同学, 一名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 一名基础较弱、学习困难、不善言语, 以及两名成绩中等的。另外, 还要注意小组之间的均衡, 学习成绩要相当, 这样便于小组间开展竞赛。其次, 明确任务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里没有明确的分工,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每个学生就必然参与其中, 而不能游离于学习之外了。最后, 还要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评比积分的奖励机制, 通过组内自评, 组际互评, 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 激励, 导向作用。然后一月一总结, 表扬优秀组和个人。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例如, 围绕“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学习活动。如组织小组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并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作分类整理, 与学生进行交流, 使他们首先对水污染有理性的认识。随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 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参观结束后,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自制净水器的家庭小实验, 并采集家庭或学校附近河流、湖泊的水样, 利用自制净水器净化水。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活动, 不仅丰富了化学知识, 提高了调研、分析、写作、实验等的综合能力, 增进了小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就是“科学家”,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 而不是去接受教师教给的结论。因此, 探究学习是一个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的学习方式, 是能促使学生运用和发展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材,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将课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为问题提出并进行探究。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课本中直接给出了结论, 在讲课时不妨提出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如何选择仪器装置等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结果。

优化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篇9

一、注重情境创设, 让学生主动学习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 创设认知情景, 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创设“阿姨分饼”的情境:幼儿园阿姨要分饼给小朋友, 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饼的个数:8个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4次.) 4个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2次.) 2个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1次.) 1个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这时, 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饼, 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 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 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强化自主探究, 让学生主动学习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 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呀, 教学是一个过程, 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 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 学生已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课前, 可以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学具包, 让学生利用学具, 动手操作, 自己去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纷纷汇报了各自的发现.生1: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图1) , 这样, 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2: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开 (图2) ,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生3:我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图3) , 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生4:我能把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 (图4) , 这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2× (高÷2) ×2=底×高÷2……真是不能小看学生, 他们分别用拼、折、移、剪等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面积的计算公式, 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 达到了同一个目的, 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关注情感发展, 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在学习时, 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 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能让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并从学习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例如, 教学“认识方向”一课时, 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我决定带孩子们到学校的大操场上课.

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时, 孩子们欢呼雀跃, 操场上的数学课, 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呀!于是, 50多个孩子, 排着整齐的队伍, 兴高采烈地来到操场, 一路上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眼光.

孩子们按我的要求, 分成了四个大组, 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席地围坐在足球场上.我坐在孩子们的中间, 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小朋友,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方向?你们组所在的位置是哪个方向?”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孩子们回忆起了上学期所认识的方向:东、南、西、北.在此基础上, 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东南、西北等新的方位, 一张张的笑脸写满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 我们在操场上分小组开始了活动:辨一辨, 操场的八个方向;用新学的方位词说一说操场的情况;在校园里任选一个地点, 先确定一个方向, 再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

孩子们四人一组地四散开来, 有的在喷泉旁, 有的在假山边, 有的在球场上……他们或仔细地辨认, 或热烈地争论, 或静静地倾听, 10分钟后, 孩子们重又聚集在一起, 交流各自的发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的,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本课时, 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热爱的活动场地———操场, 将“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 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新颖, 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观察、猜测、交流、探究、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从东、南、西、北拓展到东南、东北……等方位,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起一个正确的方向体系, 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方位关系的相对性, 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活泼、有效, 使数学课堂更加有灵性、有生命力!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注重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从注重情景创设、强化自主学习、关注情感发展这三方面, 阐述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线学习方式 篇10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学习方式的革命 篇11

方式改变,成绩斐然

伴随着一批批高分低能的高才生的出现,社会揭开了“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式终将“寿终就寝”。

耀华中学实验班诞生于1988年,在中科院心理所教授指导下,对课程的设置、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实验班的宗旨是“用英才教育理论,开发那些智力优异少年的潜能,使其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采用互动方式已成为实验班的教学特色之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已经成为实验班办学的突出特色之一。

实验班自1988年创办以来共有八届毕业生,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果:2000年天津理科高考前4名均是实验班学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人数占全市人数的1/3; 连续参加数学中学生国家集训队; 大批优胜者保送到清华、北大、上海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中,仅92~95届的统计,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约60余人,占毕业班人数的38%。高考升学率为100%,升入重点大学率为99%,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约60人。在记者发稿之前,登录到耀华中学的网站,发现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智能机器人中学组班级主题网页、规定图形比赛、灭火比赛以及创新比赛中,耀华中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概括来讲,所有这些成绩正是对新教学方式的回报。

无线网络,无限乐趣

由于有70多年的历史,耀华中学校园内还保留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典建筑。随着Internet的普及,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对网络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校内很多建筑无法架设或不适于架设有线网络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全校信息化的步伐,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效率。实验班教室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挑战。但这不能成为阻碍实验班学生利用网络的理由,并且,这些学生更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事实上,无线技术已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聘普教专家、北师大天津附中校长、特级教师张鼎言所说的那样,“电脑是一种工具,工具的方便使用将会改变人们的使用方式。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将会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方式,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耀华中学决定在笔记本特招班教室部署基于IEEE 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络,并采用基于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方正颐和笔记本。原因如下:笔记本特招班教室是古建筑,该场所是不易于或者不能进行综合布线的,因此适合架设无线局域网;如果笔记本特招班需要扩招,由于端口数量的限制将导致现有的有线网络资源紧张,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不便,无限局域网则可以解决该问题;无线网络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可以较好地保护设备投资。

在耀华中学笔记本特长班教室内左、中、右部署了3个无线接入点,覆盖了整个教学区。这样设计,不但满足了师生们对无线局域网的使用要求,又使整个网络与现有的有线网络充分结合,便于网络管理和维护。无线局域网的搭建,使得体积轻巧、方便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青睐,由于具备完善的操作系统和大量附加功能,采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是可访问终端中非常理想的设备。

无线部署,省力省钱

需要交代给大家的是,无线技术的部署更加容易。从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所认识到的无线局域网显著优势以及耀华中学对于无线总保有成本的经济高效的评估结果中,耀华中学发现部署无线局域网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以45个点为例,我们通过附表可以清楚地发现无线的好处。

“采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重量轻,电池使用时间长,再加上结合了无线上网技术,对移动办公确实给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 天津市教委科研处处长王繁臻博士如是讲到。

方案概要

耀华中学成立于1927年,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该校已经建成了有线校园网,如1998年底建成百兆校园网,2000年底将校园网主干带宽升级至千兆。根据教学、教科研、管理、远程教育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类型齐全、信息丰富的耀华校园网信息资源体系,并在校园网上提供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应用,如网上信箱、网上教学等。随着无线技术成熟和发展,英特尔推出了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耀华中学正在积极开展无线校园网的尝试,目前已经为笔记本特招班(实验班的一部分,学生用上了迅驰移动计算,于是得此名)搭建了功能完善的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并通过方正颐和笔记本电脑亲自体验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学方式在改变,学习方式也在改变。

编辑题外话 >>

不要担心学生对新应用的使用潜力

记者在采访这个案例之前,一直有这样的疑问:牵扯到费用、技术等方面原因,迅驰移动这种新技术,对学校而言实际的接受能力有多大?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天津市电化教育馆教研员施威南先生用具体数字解答了我的疑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在天津第43中学,像这样的实验班前年招了2个班,去年招了4个班,今年计划招6个班,可见需求增长很快,并且,这样的学校在天津至少有几十个。就耀华中学而言,所有老师都将配上迅驰笔记本。天津如此,全国也应该类似。究其原因,学习的方式已经在逐渐改变,发散思维的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以及主动学习的建立等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并且,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在今年的高考中,学死知识的学生在考分中已经在走下坡路。重要的是,这些已经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这也就是IT新技术在学生中有很大需求的原因所在。评价一个新技术的成功与否,简单来讲,可以用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来衡量,看来,计算机在学校中的应用(尤其对学生)已经过了关,迅驰笔记本也不会例外。

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室,也不应该局限于8小时之内,它应该伴随在你的身边,随时随刻。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中小学生更应该如此。

在线学习方式 篇12

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的基础上, 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是无争的事实, 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 有的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 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听讲和听广播, 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 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说。有人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 而有的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 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得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 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 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研究发现, 中小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而不应该消灭他们的差异。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 第一天他教五个猴子学习一个动作, 其中三个一学就会, 其他两个怎么教也学不会, 第二天他改用新的方法教, 这两个猴子很快也学会了, 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 第一天一教就会的三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 相反, 另两个猴子一教就会了, 第四天, 把第二个动作没有学会的三个猴子找来补课, 改变了教法, 它们很快也学会了。这位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 二是要教会每一只猴子, 关键要找到适合猴子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学习的一面, 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 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因此, 根据学习方式制定的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学习方式的长处或学习者所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 二是针对学习方式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加以弥补。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习者, 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 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陪伴学习或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却可能因为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 出现社会干扰现象。而喜欢小组学习的学习者, 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 则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识别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爱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该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 以使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 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度的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 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 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于交际的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 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面对那些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一定要亲自操作, 以确保学习质量。

东西方教学与学习方式存在差异, 东方学生主要是听讲与接受式学习, 靠记忆模仿, 获得书本知识, 取得的是间接的经验, 西方学生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精神, 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优势, 但也存在问题。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题能力和勤奋与刻苦的学习精神, 我们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遵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我们的不足需要改革和加强;我国在分析了我们优势和不足后提出了这次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目标;“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硬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 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是说“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奥秘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 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 ⑴必须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 (包括智慧和情感) , 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相信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 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⑵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创设环境, 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罗杰斯强调, 只有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 才最持久、最深刻。“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可以说, 探索奥秘是人的天性。因此, 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

上一篇: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下一篇:装饰色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