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在线学习论文

2024-09-08

结构在线学习论文(精选12篇)

结构在线学习论文 篇1

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技术

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通过IIS服务,开发工具选用Drea mweaver 8.0等前台设计软件。表示层采用HTML、ASP、ASP.NET和VB Script技术,利用比较成熟的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提供了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

2 系统实现的功能

系统提供六大功能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功能如下:

(1)注册登录

主要包括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等。

(2)资源下载或浏览功能

主要包括课程主讲教师的简介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院系相关通知公告等;下载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等文件以及其他相关教学文件;下载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教材和参考文献及常用工具等。

(3)在线测试功能

网络学习中要相对加大学习评价,力主发挥其学习监控意义。基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跟踪、评价、反馈和指导,客观和积极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以促进学习,在动态的学习把握中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是在线学习测试和评价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个别学习中的学习者时,对需要不同课程及教学内容不断做出测试调整,依据测试评价结果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因此,在线测试及评价将呈现“智能导师”的功能。另一方面,教师省去了大量计算统计工作和宝贵的时间,而且避免了人工计算的失误性操作,使得考试分析更加便捷和客观。

在线考试系统是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必须建立在题库的基础上,题库既可以存储试题、命题,又有记录分析考试结果的功能,因此题库的建设尤其重要,也成为在线学习评价系统的根本。

(4)下载提交作业功能

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来发布相应的作业,又可以布置综合性的题目,题目允许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填空、选择、论述等。同时作业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普通文本、图像、视频等。教师可通过作业系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数据的编辑。

学生也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作业可反复修改和编辑。

教师可以采用自动批改或手工批改,同时也可以附以点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将被记入历史记录库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5)师生交流功能

与一般的文本聊天客户端程序如QQ有相同的功能,包括私人交谈和共众交谈两种方式。在私人交谈模式下,教师可以选定特定的一个在同一交流环境中的学生进行文本交流。也可以是一个学生与同环境中的另一个学生之间进行私人交谈。在公众交谈模式下如论坛的形式,一个教师或者学生键入的文本信息可以被同一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和教师共享。还可以E-mail的方式异步辅导及在线辅导,如学生对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意见、建议和教师的答复等。

(6)学生综合评价功能

包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和总成绩、课程设计成绩等查询评价量规、学习目标的呈现与修订、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和作品的收集、在线测试学生各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评价所需各类学习信息的在线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呈现与反馈,其功能如图1所示。

(7)自动答疑功能

分自动答疑与人工答疑两大部份。人工答疑主要采用E-mail、留言板、BBS等交互工具,学生提问和教师回答都可以做到尽量详细。针对性很强同步答疑系统还可以在网站中直接采用WEB聊天室、QQ聊天软件、视频会议软件(如NetMeeting)等交互答疑网络实时进行的,通过学生们的相互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当教师在线的时候,学生如果想答疑可以直接进入系统进行实时答疑,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空间,以满足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自动答疑主要将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有机地组织起来存放至相应的答疑库中,通过自然语言的语义理解技术来分析并自动的匹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动地给予问题解答的系统,其功能如图2所示。

3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3.1 模块设计

系统要实现以上的功能和任务,达到功能完善的在线学习。首先先建模,绘制模块关系图,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分解方法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对各个模块进行具体分析,遵循模块间低耦合,模块内高聚合的原则,从简单的静态网页到功能齐全的动态交互网页,使得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3.2 数据库设计

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库较多,建表使用SQL Server构建的数据库,包含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资料信息表、作业信息表、留言信息表、留言回复表、试题库信息表和知识库信息表等。各个表字段数据类型根据所存储的数据来确定,大于存储数据字节数,可使用ADO链接数据库。

4 结束语

B/S结构的在线学习系统运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实现学教并重,结构合理、可扩展性好,符合认知规律、交互性好,使用操作方便。

摘要:主要讨论开发一个独立的交互式的在线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网络教学环境。

关键词:在线学习,ASP,B/S模式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成新,王焕景.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坝村忠.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4]王燕.基于ASP的在线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出版地不详]:中国科技信息,2008(7):121-122.

[5]肖梅.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在线教学系统的构建[J].济南:科技信息,2007(19):78-78.

结构在线学习论文 篇2

桥梁的计算是一门各式桥梁结构内力的计算,竟而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现有的交通状况,地质条件,气候变化,材料的强度,桥梁的总质量等,做出一系列的分析论证,合格后方能设计施工。

我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猛,其规模和科技水平已紧随世界先进行列。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软件技术也日新月异,计算已经和理论,实验一起,并列为三大科学方法之一。随着桥梁跨度记录不断刷新、新的结构体系和组合材料的应用以及施工工艺的发展,计算分析不断遇到新的需求和挑战。桥梁结构计算往精细化方向发展,桥梁结构计算面临复杂化。例如逐步抛弃偏载系数的概念,采用空间影响(面)求解活载效应,梁、板和实体单元以及混合模型广泛应用,计算模型的自由度和机时都在不断增加。例如超长拉索结构的非线性问题及施工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非线性分析、墩水耦合振动分析、钢桥细节构造的疲劳分析、钢砼组合结构细部分析、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的车桥耦合分析、数值风洞计算等,这些问题都相当复杂。

通过对桥梁结构和构件设计的学习,培养进行小桥涵设计、施工计算、施工现场结构问题分析与处理等职业能力;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我们以后进行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同时在理实融合、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质的目的。

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评介 篇3

[摘要]本文对目前在合作学习上最有影响力的合作学习专家卡干的合作学习结构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卡干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的小组学习进行了比较,列举出了在应用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中的注意事项,指出了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成效。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卡干;嵌入式课程;学习者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0

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Structure Approaches,简称SA)是由著名的合作学习代表人物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斯宾塞·卡干(S.Kagan)创立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卡干教授开创了“结构”的概念,并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开办了教师培训机构。“结构”概念的提出为合作学习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一、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概念的界定

(1)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的定义

“结构法”中的“结构”指由卡干教授所创造的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一系列步骤和规定好的行为,与具体的学术内容没有关联。它是基于“嵌入式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设计。不需要對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大的改动,只需要把一种或多种合作学习结构嵌入到原有的课程中,有的结构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种教学设计方法学习内容可以灵活安排,步骤可以重复,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之间的活动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是一个基于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有效实现特殊学习结果的课程设计。[1]

(2)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结构”举例[2]

第一步:两个同学一组,指导者给受指导者一些闪卡。第二步:第一轮,指导者将闪卡中的问题和答案大声地读出来。第三步:指导者再次读出闪卡中的问题,让受指导者凭借记忆将答案讲出来。如果受指导者答对了,则可以得到这张闪卡,如果答错了,指导者读出闪卡中的答案,并将这张闪卡放在后面继续使用。第四步:第二轮,指导者只读出闪卡中的题目,让受指导者说出答案。第五步:指导者不向受指导者出示闪卡而直接提问。提示: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每轮闪卡数量不要超过五个。如果学生获得了所有的闪卡,则可以获得积分奖励。

二、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的基本原理

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有四个基本原理,被称为PIES原理:积极的相互依赖,责任到人,平等参与和同步互动[3]。

(1)积极的相互依赖

积极的相互依赖只有当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时才会出现;消极的相互依赖在结果之间存在负相关时才会出现。这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获益对别人也会获益时才会才会积极相互依赖,而当一个人的获益对别人是一种损失时就会消极地相互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大家是在竞争。

(2)责任到人

通过合作学习中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出现,例如在卡干结构中的及时配对分享结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个体,都要求公开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案,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逃避责任。责任到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责任到人并不是为了分散责任,而是让小组中的每一个都对小组学习作出贡献。

(3)平等参与

如果老师给每个小组2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老师无法预测他们两个是否平等地做贡献,但是老师可以实行时间配对的活动方式,提供每个学生一分钟分享而不是让一个学生来主导讨论,这样就可以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了一分钟的活动时间。由此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表达自己的机会,平等参与小组活动。

(4)同步互动

同步互动是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是有效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即采取所有的学生同步进行而不是一个个轮流来的方法来开展活动,同步互动可以有效避免形成小组和回答问题时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出现。同步互动的评价可以由学生参与课堂的百分比来衡量,一次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则说明学生的同步互动程度高,同步互动可以有效保证学生持续处于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

三、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优化学生发展的力量

从20世纪60年代末,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得到应用以来,其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卡干合作学习是教育研究中最重大的一次教育创新。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个体对自我的察觉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记忆和思想的反应,也就是说学生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了解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占主导地位、粗鲁、或者太逞能,他自己可能没有发现,但是从与别人的合作中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意识到这点。

(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卡干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被接受,被喜欢和被照顾的感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心。由此这些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朋友。学生也会更喜欢学校,班级,学习内容还有老师。更能理解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更尊重别人,也变得更有责任感,更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3)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无论知识如何更替,思维技巧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思维技巧包括概括、分析、评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技巧。脑科学表明不同的思维技巧在大脑的不同地方进行定位,在我们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结构进行学习时,大脑的不同部位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发展。具体而言,当学生在进行演绎推理的时候他们的右半脑得到发展。多种多样的“结构”可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思维技巧,这样可以促使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Dr.Spencer Kagan,Miguel Kagan.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 ,2009 Kagan Publishing.

机器学习的知识结构 篇4

关键词:机器学习,样本特征知识,操作性知识,推理性知识

0、前言

机器学习是模拟人类学习活动过程来完成进行学习。在机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应用的很重要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表示的方法很多,包括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发,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框架、剧本、过程等表示方法[1,2]。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Neches、Gruber等研究者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联系起来,从中寻找出知识概念的特征:它们都是依据某种类别体系,来表达实体、概念、事件及其属性以及相互的关系。将哲学上的本体概念引入到人工智能中,建立起关于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本体概念[3,4,5,6]。随着对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本体工程的概念。所谓知识本体是指对领域知识的共享概念模型和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那么对于机器学习,机器在模仿人类学习过程中使用到的知识有哪些形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1、机器学习知识的结构

机器学习是让计算机模拟和实现人类的学习的过程,目的是获取知识。机器学习中的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很小的子集,而且与人类知识的表示也区别。无论这种知识是概念、规则、定理等等,要使用在机器学习中必须要求知识的表示能够被机器所接受、应用。

不管人们对知识如何定义,在现在的社会中,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抽象是一种概念,一种定义(是对具体知识信息的定义)。因此,讨论一种知识首先是接受它的概念。

对于一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反映事物(即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外延是反映思维对象的范围,也就是指该概念适用的范围。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机器学习中的知识究竟是什么。这可以从机器学习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去分析。在图1中的机器学习系统,系统的学习部分从环境中获得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和执行部分反馈回来的信息修改知识库,提高系统执行部分完成任务的效能;执行部分根据知识库完成任务,同时把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学习部分。

机器学习系统实际上一个能自动处理数据信息,并能根据数据信息的变化或者对不确定的数据信息自动完善自己的数据信息处理方式。这里面包含两个含义:1、能够处理数据信息。2、能够改变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因此机器学习中的知识和它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分不开。数据来源于环境,而环境中的数据信息很多,如何去识别有用信息需要知识库中的知识。这时的知识是有用数据信息知识,也可以称为样本特征知识,它应该包括有用数据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是特征应该是指对数据集中数据分类的那些依据,它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机器学习中的知识。严格来说,它是知识的内涵。那么这种知识的外延是什么呢,它就是满足这种内涵特征的具体数据信息,也可以称为数据实体。当机器具备了这些知识之后要求它能够处理数据信息。处理数据一种是对数据信息分类,二种是对给出的数据信息做出决策。这是依据数据信息的特征推理出来的,也就是机器学习系统中的执行过程。因此,在机器学习系统中还要一类知识--操作性知识,它的功能是处理数据信息,由一系列推理规则构成。同时当环境变化后,数据信息发生了变化或者数据信息不确定的时候,对人类给定的原来给定的知识去处理这些数据信息可能得到错误的决定。因此要求机器应该具有学习能力,也就是能自我完善知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学习中的知识还需要一种知识--推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有两个功能1、获取新的数据信息特征;2、修改并完善操作性知识以及推理性知识自身。对于操作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它们是人类总结出来的定理或定义,然后按照某种具体的数学表示形式提供给机器使用。所以这些知识的内涵并没有包括在机器学习系统中,它只是知识的外延:一系列规则或公式。因此,在机器学习系统中的知识库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

样本特征知识。它可以是专家提供的;也可以通过学习方式,结合执行结果和从环境采集的数据信息对样本特征进行修改或增加。样本特征的作用是为数据信息操作,比如决策、数据分类,提供一个模本;同时为机器学习提供依据。

操作性知识。它的作用是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规则。

推理性知识。它的作用是利用环境数据,执行结果,样本特征等信息,在推理规则的作用下修改或增加原有知识库里的各种知识。

这三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图2中,知识库里面的知识划分都是围绕学习进行的。在机器学习中,学习是关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好执行结果。这需要改进执行方法。操作性知识是具体的执行方法,因此,机器学习最终是改进操作性知识。推理性知识和有用数据信息知识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它们为机器学习提供所了需要的知识信息。同时根据学习后结果反馈给推理性知识和有用数据信息知识,增加或修改原有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2、下一步工作

机器学习系统中推理性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机器学习系统的好坏判断是看它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保证机器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在现在的机器学习研究中讨论的都是如何提高机器的学习能力。本文对机器学习中使用的知识进行分类,使之能更好的为机器学习提供服务。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分析机器学习过程对不同知识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的阶段,可不可以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示方式,以及采用什么样的表示方式能更好的提高机器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 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第二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5

[2]、史忠植, 知识发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

[3]、Neches R, Fikes R, Finin T, Gruber T, et al.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AI Magazine, 1991, 12 (3) :36~56

[4]、Gruber T 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199~220

[5]、Sowa J F.Top-level ontological catego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J], 1995, vol.43 (5-6) :669-685.

数据结构学习总结 篇5

通过一学期对《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学习,大概的了解了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相应的一些算法。下面总结一下自己一个学期学习的收获和心得。

数据结构是什么: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数据结构重要性:

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必须在计算机内存储,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结构的实现形式,是其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此外讨论一个数据结构必须同时讨论在该类数据上执行的运算才有意义。一个逻辑数据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且各种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在许多类型的程序的设计中,数据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设计考虑因素。许多大型系统的构造经验表明,系统实现的困难程度和系统构造的质量都严重的依赖于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数据结构。许多时候,确定了数据结构后,算法就容易得到了。有些时候事情也会反过来,我们根据特定算法来选择数据结构与之适应。不论哪种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了数据结构,算法也随之确定,是数据而不是算法是系统构造的关键因素。这种洞见导致了许多种软件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常见的数据结构:

1.顺序表:

定义:顺序表是在计算机内存中以数组的形式保存的线性表,是指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数据元素的线性结构。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的方式存储就称之为顺序表。顺序表是将表中的结点依次存放在计算机内存中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中。基本运算:

置表空:Sqlsetnull(L)判表满:Sqlempty(L)

求表长:Sqllength(L)

插入:Sqlinsert(L,i,x)

按序号取元素:Sqlget(L,i)

删除:Sqldelete(L,i)按值查找:Sqllocate(L,x)2.链表

定义:链表是一种物理存储单元上非连续、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中的指针链接次序实现的。链表由一系列结点(链表中每一个元素称为结点)组成,结点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生成。每个结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存储数据元素的数据域,另一个是存储下一个结点地址的指针域。相比于线性表顺序结构,链表比较方便插入和删除操作。分类:单链表—用一组地址任意的存储单元存放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

循环链表—循环链表是另一种形式的链式存贮结构。它的特点是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指向头结点,整个链表形成一个环。基本运算:建立链表,插入节点,删除节点。

3.堆栈

定义:堆栈都是一种数据项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只能在一端(称为栈顶(top))对数据项进行插入和删除。要点:堆:顺序随意栈:后进先出(Last-In/First-Out)。基本算法:

置空栈:InitStack(S)

判栈空:StackEmpty(S)

判栈满:StackFull(S)

取栈顶元素:GetTop(S)

入栈:Push(S)

出栈:Pop(S)4.队列

定义:队列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只允许在表的前端(front)进行删除操作,而在表的后端(rear)进行插入操作。进行插入操作的端称为队尾,进行删除操作的端称为队头。队列中没有元素时,称为空队列。在队列这种数据结构中,最先插入的元素将是最先被删除的元素;反之最后插入的元素将最后被删除的元素,因此队列又称为“先进先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的线性表。

分类:顺序队列;链队;

基本运算:初始化队列 Qini(Q)

入队 QADD(Q,X)

出队 QDel(Q,X)

判断队列是否为qempty(Q)

判断队列是否为满qfull(Q)5.特殊矩阵

分类:对阵矩阵;三角矩阵;稀疏矩阵; 6.二叉树

定义: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有序树。通常子树被称作“左子树”(left subtree)和“右子树”(right subtree)。二叉树的每个结点至多只有二棵子树(不存在度大于2的结点),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次序不能颠倒。二叉树的第i层至多有2的 i-1次方个结点;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个结点;对任何一棵二叉树T,如果其终端结点数(即叶子结点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为n2,则n0 = n2 + 1。(1)完全二叉树——若设二叉树的高度为h,除第 h 层外,其它各层(1~h-1)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个数,第 h 层有叶子节点,并且叶子节点都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布,这就是完全二叉树。

(2)满二叉树——除了叶结点外每一个结点都有左右子叶且叶结点都处在最底层的二叉树,。

(3)深度——二叉树的层数,就是高度。性质:

(1)在二叉树中,第i层的结点总数不超过2^(i-1);

(2)深度为h的二叉树最多有2^h-1个结点(h>=1),最少有h个结点;(3)对于任意一棵二叉树,如果其叶结点数为N0,而度数为2的结点总数为N2,则N0=N2+1;

(4)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int(log2n)+1

(5)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各结点如果用顺序方式存储,则结点之间有如下关系: 若I为结点编号则 如果I<>1,则其父结点的编号为I/2;如果2*I<=N,则其左儿子(即左子树的根结点)的编号为2*I;若2*I>N,则无左儿子;如果2*I+1<=N,则其右儿子的结点编号为2*I+1;若2*I+1>N,则无右儿子。

(6)给定N个节点,能构成h(N)种不同的二叉树。h(N)为卡特兰数的第N项。h(n)=C(n,2*n)/(n+1)。

(7)设有i个枝点,I为所有枝点的道路长度总和,J为叶的道路长度总和J=I+2i。

二叉树遍历:

遍历是对树的一种最基本的运算,所谓遍历二叉树,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走遍二叉树的所有结点,使每一个结点都被访问一次,而且只被访问一次。由于二叉树是非线性结构,因此,树的遍历实质上是将二叉树的各个结点转换成为一个线性序列来表示。

设L、D、R分别表示遍历左子树、访问根结点和遍历右子树,则对一棵二叉树的遍历有三种情况:DLR(称为先根次序遍历),LDR(称为中根次序遍历),LRD(称为后根次序遍历)。

(1)前序遍历

访问根;按前序遍历左子树;按前序遍历右子树(2)中序遍历

按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按中序遍历右子树(3)后序遍历

按后序遍历左子树;按后序遍历右子树;访问根

(4)层次遍历 即按照层次访问,通常用队列来做。访问根,访问子女,再访问子女的子女(越往后的层次越低)(两个子女的级别相同)。7.散列

定义:若结构中存在和关键字K相等的记录,则必定在f(K)的存储位置上。由此,不需比较便可直接取得所查记录。称这个对应关系f为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按这个思想建立的表为散列表。

散列函数:直接定址法;除留余数法;数字分析法;平方取中法;折叠法。冲突处理方法:开放地址法(线性探测再散列,二次探测再散列,伪随机探测再散列)链地址法。8.图

定义:一种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

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逆邻接表;十字链表;邻接多重表。图的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深度优先遍历的思想类似于树的先序遍历。其遍历过程可以描述为:从图中某个顶点v出发,访问该顶点,然后依次从v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继续深度优先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完为止。

广度优先遍历:对图的广度优先遍历方法描述为:从图中某个顶点v出发,在访问该顶点v之后,依次访问v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然后再访问每个邻接点的邻接点,且访问顺序应保持先被访问的顶点其邻接点也优先被访问,直到图中的所有顶点都被访问为止。下面是对一个无向图进行广度优先遍历的过程。

查找算法

1.顺序查找:在一个已知无(或有序)序队列中找出与给定关键字相同的数的具体位置。原理是让关键字与队列中的数从第一个开始逐个比较,直到找出与给定关键字相同的数为止。

2.折半查找:首先,假设表中元素是按升序排列,将表中间位置记录的关键字与查找关键字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利用中间位置记录将表分成前、后两个子表,如果中间位置记录的关键字大于查找关键字,则进一步查找前一子表,否则进一步查找后一子表。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记录,使查找成功,或直到子表不存在为止,此时查找不成功。

3.分块查找:先选取各块中的最大关键字构成一个索引表;查找分两个部分:先对索引表进行二分查找或顺序查找,以确定待查记录在哪一块中;

然后,在已确定的块中用顺序法进行查找。4.二叉排序树:

定义: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 Tree)又称二叉查找树。它或者是一棵空树;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1)若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2)若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3)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查找:若根结点的关键字值等于查找的关键字,成功。否则,若小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值,递归查左子树。若大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值,递归查右子树。若子树为空,查找不成功。

排序算法:

1.直接插入排序: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将一个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个数加一的有序数据,算法适用于少量数据的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是稳定的排序方法。插入算法把要排序的数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这个数组的所有元素,但将最后一个元素除外,而第二部分就只包含这一个元素。在第一部分排序后,再把这个最后元素插入到此刻已是有序的第一部分里的位置。

2.希尔排序:先取一个小于n的整数d1作为第一个增量,把文件的全部记录分成d1个组。所有距离为d1的倍数的记录放在同一个组中。先在各组内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取第二个增量d2

3.冒泡排序: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至此第一趟结束,将最大的数放到了最后。在第二趟:仍从第一对数开始比较(因为可能由于第2个数和第3个数的交换,使得第1个数不再小于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一直比较到倒数第二个数(倒数第一的位置上已经是最大的),第二趟结束,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得到一个新的最大数(其实在整个数列中是第二大的数)。如此下去,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最终完成排序。

4.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5.直接选择排序:第一次从R[0]~R[n-1]中选取最小值,与R[0]交换,第二次从R{1}~R[n-1]中选取最小值,与R[1]交换,....第i次从R[i-1]~R[n-1]中选取最小值,与R[i-1]交换.....第n-1次从R[n-2]~R[n-1]中选取最小值,与R[n-2]交换,总共通过n-1次,得到一个按排序码从小到大排列的有序序列。

6.归并排序: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重复直到某一指针达到序列尾;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浅析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 篇6

【关键词】范例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观念,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的观念,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就一个具体的新知识的学习而言,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可知,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观念是清晰和稳定的。

一、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例如,在进行函数极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相关的观念,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数列极限的,是否真正领悟了函数的本质,等等,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强化其稳定性。

二、合适的情景有利于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要使学习者具有这种“心向”,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1、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

2、能造成认知冲突。这样就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

3、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

4、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难度是适宜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问题过难,学生没法入手,望而却步;问题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他们没有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

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越具体,应用的范围越狭窄,只能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也容易遗忘;概括性越高,其应用的范围就越广,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也有利于保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般性的原理,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必须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数学观念。例如,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这一类基本方法;象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归纳、演绎这一类思维方法;以及象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化陌生为熟悉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互化的思想、正难则反的思想、順推与逆推之结合的思想、动静之转化的思想这一类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四、重视整体性教学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层次分明的观念网络结构是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之一。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就必须注意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因此,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并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有利于知识的检索与应用。例如,学完三角函数的36个诱导公式之后,如果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那么这些孤立的知识是难以保持和应用的。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公式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最后概括为新的知识组快“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那么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得到优化。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集中且联系各个知识点的“组快”练习比分散、孤立的练习效果要好。

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 篇7

自21世纪以来, 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 全球最先进的社会已然成为一种全面的信息加工系统。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今天的城市建立于知识资源的基石上, 围绕大学和金融资本为中心, 基于媒体通讯网络构筑而成。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 带来了教育目的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今天的人们已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历史上产生的旧知识和成长、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往往需要未曾学习过的知识或自己创造新的知识。我们发现传统教育体制的知识传授系统承担不了这样的历史任务, 而移动学习的出现给这场危机带来了一线曙光。

我们围绕移动学习的讨论, 不仅仅是在讨论某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而实质上是思考我们教育系统的未来蓝图。

1 移动学习 (m-learning) 的定义

m-learning起源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bile Education"研究项目, 近10年来其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 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移动学习, 在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 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

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众多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移动学习。

国内外较权威的定义有:

(1) 芬兰的"Telenor 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 Alexzander 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3) Paul Harris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 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4) Chabra和Figueiredo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5) Clark 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

(6)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的定义是: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 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 (如手机等) 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取向无外乎以下3种:第一, 是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 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 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3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二, 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 只是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 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中, 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对移动学习的界定;第三, 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 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 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 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的观点。

本文作者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 呈现微型学习内容, 并利用片段化时间, 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

2 移动学习的特征

通过上述国内外较权威的移动学习定义的梳理和分析,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的特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16点:

2.1 学习形式的移动性

这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不再受传统教学固定场所和有线网络固定接入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步行中、行驶的汽车上进行学习。同样, 学习者不受时间的限制, 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而不必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育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同样, 教师也可在移动中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简而言之, 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2.2 学习设备的无线性

移动学习的技术设备必须具有支持无限传输的特征, 这是由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决定的。在移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只有基于能够无限上网的学习设备, 才能够自由、方便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

2.3 泛在性

这是M-learning区别于E-learning的一个根本特征。所谓泛在性是指任何人 (Anyone) 在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学习任何信息 (Anything) 。M-learning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 这也奠定了M-learning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2.4 学习方式的混合性

学习方式的混合性也是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移动学习模式提倡的是一种“混合性学习” (Blending Learning) , 即将E-Learning和教师主导培训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 它是对传统教学改革和对E-learning反思后变革的融合。

2.5 学习时间的间隔性

移动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没有整段的学习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内容, 方便学习者在移动中学习, 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零碎片段。

2.6 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 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这种学习过程的交互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形成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乐观态度, 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 发展学习者的个性等。

2.7 普及性

移动终端的大量涌现和普及, 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持有移动终端的人都可以成为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和教育者, 即使在偏远山区的人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从而使得教育得到普及, 具有广泛性。

2.8 定制式 (自主性)

“定制式”是指学习者产生学习需求, 向移动学习终端、远程专家或服务器发送学习请求, 得到相应的反馈, 移动学习终端收到应答后将其呈现出来, 供学习者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定学习内容, 这一特点不仅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也从移动学习的叙事结构 (从时间维度上解析移动学习) 角度反映了移动学习的特性。

2.9 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在设计和开发移动学习内容时, 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考虑采用多种版式, 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 (如残疾学习者、盲人) , 然后采用基于XML的共时多媒体综合语言系统 (SMIL) 可以顺利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分配和发送。

2.1 0 学习内容微型化

学习时间的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注意力较容易分散都要求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移动微型学习“不太适合运用于内容覆盖全部主题的学习情境, 但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

2.1 1 学习技术的融合性

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景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 实现了从有线虚拟学习环境到无线虚拟学习环境的转变, 这同基于有线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是有所区别的。

2.1 2 灵活性

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 移动学习都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媲美的灵活性。从学习时间上来看, 由于移动学习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内容, 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PDA、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移动中进行语音、视频、数据等信息的交流, 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零碎片段。移动学习使得教和学能够随时随地发生, 移动学习技术让学习者方便灵活地进入学习。从学习资源上来看, 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存储在互联网上, 可以及时更新, 为学习者实时地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

2.1 3 及时性

移动通讯设备可以使学习者及时获得信息、及时进行学习交流、知识共享、协作和知识建构。由于在移动计算环境下, 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马上学习, 因此移动学习又可称为及时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因特网, 借助移动终端及时进行辅导。

2.1 4 网络性

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计算的网络教育, 以移动因特网为平台, 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实现网络教学。因此移动学习是一种网络教育, 但又有其特殊性, 是网络教育的扩展。

2.1 5 跨时空性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 可以将自己最新的教学资料传到网上, 随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修改更新。2.16虚拟性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地组建虚拟学校, 虚拟教师队伍, 学生可以动态地组建虚拟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可以是动态虚拟的。

3 移动学习系统的环境结构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对任一正在进行的移动学习进行环境结构的剖析, 其媒介环境是基于Web 2.0和无线网络技术的, 其中的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介、学习资源是构成移动学习系统的必要因素, 如图1所示。在移动学习情境下, 这些要素富有了新的内涵和特征。

3.1 学习者

学习者在移动环境下进行学习, 不同于课堂情境下的学生, 他们通常在户外进行学习, 如工作现场、野外或交通工具上等。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 需要不断给予可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让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体验中始终有一种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感觉。

3.2 学习内容

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微内容” (Microcontent) , 即“小片段、松散连接、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载体。微型内容可以是一个小文本、图片图像、一段音频或视频小片段、一个小Flash, 或者就是一个链接。从内容来源看, 微型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新闻、一个即时短信 (彩信) 、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词条下的解释文本, 或是一个小游戏、一组微型测试题。

3.3 学习媒介

移动学习的泛在和交互的特点要求小型、移动方便、高速、高效的媒体终端, 如笔记本电脑 (Laptop PC) 、平板式电脑 (Tablet PC) 、基于英特尔Menlow平台推出的更具便携性能的超级移动电脑 (UMPC) 、掌上电脑 (Palm PC) 、个人数字助理 (PDA) 、口袋电脑 (Pocket PC) 、智能手机 (Smart Phone) 、ipod、Gameboy、各种电子辞典、学习机、图形计算器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泛在计算物品与设备, 比如可穿着的电脑 (Wearable PC) 和可佩戴的数字珠宝 (Digital Jewelry) 等等。

3.4 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资源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直接或改造的利用, 也可以是对巨型内容 (Macrocontent) 的分解或者抽取, 还可以是由统一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身份的特别用户 (Prosumer:Produce和Consumer的合成词) 通过各种媒介应用服务创建生成;可以是以人力资源存在的在线专家, 也可以是以信息资源存在的服务器。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学习者, 这要求在线专家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服务器中信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十足且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资源的质量将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4 结束语

学习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现代社会人才竞争越演愈烈, 使得学习具有了“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特点, 怎样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促进学习者快速、有效、个性化、愉悦地学习是值得教育技术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而移动学习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视域。

本文作者认为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2个方面, 6个要素。

4.1 硬件基础

(1) 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是基本条件; (2) 3G网络的构建和铺设, 这会影响到学习者使用时的媒体格式和信息传输速度; (3) 微型化、个性化、多媒化、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开发。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共同构建了移动学习的外部学习环境。

4.2 软件配套

(1) 如何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 如何建设丰富多样的微型学习资源; (3) 如何更为有效合理地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以使内容的呈现更为有趣。软件要素的配套建设使得移动学习得以发展和应用。这些影响或制约移动学习发展前景的因素和问题, 应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和产品提供商未来共同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摘要:移动学习, 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运用文献分析法, 首先梳理移动学习的概念;进而归纳出移动学习的“十六特征”;最后对移动学习系统的环境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以此提出了未来移动学习发展所应注意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移动学习,定义,特征,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媛.基于情境认知的移动学习变革[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6) .

[2]韩玲, 满朝辉, 邵文.移动英语教学的构成, 特征与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12) .

[3]李振婷.移动学习——熟悉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4]THEO 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Exploring Possibilities of Utilization of Narrations and Storytelling for the Designing of"Micro Units"and Didactical Micro-Learning Arrangements[C].The 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 2005.

[5]GABRIELE FRANKL.Mobile and Motivating:How Something Very Small Can Become Big[C].Microlearning Conference2006.Austral-ia,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 2006.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结构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学习困难组儿童共171例,均为随机抽取的本心理咨询门诊2000~2008年就诊的学生,其中,男生114名,女生57名;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6岁,平均8.9岁;本组均没有明显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这些学生均为老师或班主任根据其学习能力综合评定为“差生”而要求家长带来就诊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总智商≥70分。对照组儿童来自韶关两所小学1~6年级经家长同意、同学自愿参与的123名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班主任老师对其综合评定为“良”且无明显躯体和精神疾病者,其中,男生54名,女生69名;年龄6~13岁,平均8.7岁。

1.2 研究工具

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蔡太生等修订的,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4]对入组学生进行智力评估。操作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手册实施和评分。

2 结果

2.1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水平分布情况

171名学习困难儿童IQ≥90者31名(18.13%),80~89分者71名(41.52%),70~79者69名(40.35%)。另外,有39名(22.8%)儿童存在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其中,31名操作智商高于言语智商10分以上,8名操作智商高于言语智商10分以下,与对照组儿童进行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组儿童智力测试结果

学习困难组儿童的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各分测验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P<0.01),有显著性差异;其言语智商低于操作智商,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操作智商中知识、分类、算术、词汇、领悟5个分测验得分均低于同年龄组正常智商3个标准差左右。其操作智商中,填图得分最低,低于正常4个标准差,图形拼凑则在同年龄组正常范围。而正常对照组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均正常,各分测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即各能力发展均衡。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困难儿童不但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各分测验得分也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提示学习困难儿童可能具有生物学基础,与Mattison RE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中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分离现象,各能力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与程灶火等[6]研究结果类似,提示智力结构不平衡也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与学习困难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发展不均衡有关。但是,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组中有一小部分(18.13%)的智力在同年龄组正常范围(总智商90~109分,且各分测验均在正常范围),提示尽管智商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困难的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Hammill DD.On defin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A emerg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0,23(2):74-84.

[2]金星明.学习困难综合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2):102-103.

[3]程灶火,龚耀先.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31-33.

[4]龚耀先,蔡太生.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6.

[5]Mattison RE,Hooper SR,Glasserg LA.Three-year course of learning disord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classified as behavioral disorde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2,41(12):1454-1461.

学习古汉语应关注结构分析 篇9

一、词性、词义与结构关系

邢公畹先生在《语法和语法学》一文中说:“词、词组好比是零件、部件、机器;句子的使用好比机器在运转。” (见邢公畹著《语言论集》) 也就是说, 词、词组是语言中的静态单位, 正像任何物体由静态存在而进入运动体的时候都要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样, 词在进入句子后也要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 词性的变化。

古代汉语也同现代汉语一样, “词有定类, 类有定职”, 在使用上较现代汉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树”字, 成语“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树”是动词;“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的“树”是名词;“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的“名”是名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的“名”是动词;“隳名城, 杀豪杰” (《过秦论》) 的“名”是形容词。

(二) 功能的变化。

比如名词“日”字, 在作主语、宾语时意义相同, 而在“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中用作状语, 义为“每天”。又如动词“生”字, 在作谓语时, 是“产生、生长、生存”的意思;在作状语时, 如“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 是“活生生”的意思。

(三) 意义变化。

词在未进入句子而单独存在时, 是属于词汇范畴的, 往往一词多义。一来到句子中, 就要受所在结构的限制, 而变成单义的。如“穷”字, “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成语“穷饿无聊”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 而在“穷则独善其身”中则是“不得志”的意思, 在“而御六气之辩, 已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中是“尽”的意思。又如“亡”字, 词汇意义有“逃亡”“灭亡”“丢失”“死亡”及“外出, 不在家”等义项。在成语“亡羊补牢”中只能是“丢失”的意思;在“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六国论》) 中只能是“灭亡”的意思;在“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 中只能是“失去”之义。

不仅多义变单义, 还常因所在结构不同而发生意义的转移。如“冬雷震震, 夏雨雪”中的第“雨”字, 就不是名词“雨”的意思, 而是动词“降下”的意思。

(四) 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乖”这个词, 在“何在我而不尔, 与二气乖张” (梁武帝《思孝赋》) 是贬义词, 而在进入“乖巧”这个词组中后, 就变成了机灵、讨人喜欢的褒义词。

上述情况表明, 词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其词性、功能、意义及感情色彩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 学习古汉语就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法结构中的位置, 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词义、语意与语意重心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多句中必有一句为主, 多字中必有一字为主。”很显然前者指的是句群, 后者指的是句子。就是说一个句群中必有一句是意义中心, 其他句子都这个中心分布;一个句子中必有一个词语是语意重心, 是说话人着意要突出强调的, 也是句子的信息所在。

现代汉语是以逻辑重音表示句子的语意重心, 即从语音上加重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古代汉语也多是这样, 郭绍虞先生《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的“虚词篇”说, 助词加在句子中间, “语气上好似弛缓了, 语意却变得加强而沉重了”。“加强而沉重”, 就是通过句中助词的轻读而反衬后边的实词是语意重心。比如:“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天之亡我”“天亡我”, 都是主谓词组, 语法关系不变, 意思也一样, 但是重心却不同。“天亡我”, 主谓之间无助词, “天”重读, 语意重心在“天”;“天之亡我”, 助词“之”轻读, 这就反衬“之”后边的“亡我”是语意重心了。不仅从语音上分析是这样, 细品这一段话的文义也是这样。不仅句中加助词“之”是这样, 句中加助词“是”“而”“以”等, 也都有突出和加强后边实词的作用。

古代汉语不只是用加助词表示语意重心, 还有用词序倒装来表示的。如:“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这是突出强调谓语“甚”, 故前置。“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 这是突出强调定语“铿然有声者”, 故后置于中心词“石”之后。“凌万顷之茫然”, 这里把本属定语的“茫然”换作中心词, 就突出了“茫然”, 加强了语势, 使人感到长江更加浩渺。

另外还有变单词为复词表示语意重心的。如《尚书·泰誓》“尚犹询兹黄发”中的“尚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郡国诸侯愈益拊武安”中的“愈益”, 都是因为单音力量不够, 所以再加一个同义词使之变成双音, 就使得语意“加强而沉重”了。

三、虚词使用与神情语气

清初的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虚字者所以传其声, 声传而情见焉。”这是说虚词原本是语言中一种有音无义的声音, 所以需要这种声音, 就在于可以帮助实词表示神情语气, 如果去掉了这种声音, 实词就只能表义而难以表情了。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 都是既表义又表情的, 所以我们要从语法角度和修辞的角度理解虚词的功能。

如李白《蜀道难》写山之高险时用“噫吁兮, 危乎高哉!”, 其语气词连用, 表达当时李白看到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时流露出的惊惧的神情。又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称王后“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去看望他时, “入宫, 见殿屋帷帐, 客曰‘伙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这里的“伙”, 楚语为多, “颐”是“伙”的余声, 即现在说的语气助词。这是曾与陈涉一同佣耕的伙伴们对陈涉所居宫屋如此富丽堂皇的不禁惊叹, 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汉书》写这个情节时, 把“伙颐”的“颐”字去掉了, 只留下了实词“伙”字, 这样一开口就停止, 不仅使人感到像突然勒住一匹狂奔的马那样费力, 而且乡下人突然见到意想不到的情景时那种惊异的神色也会大减。

结构在线学习论文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简单句,轻松学语法

目前, 广大教师追求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创建,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英语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句子的类型、结构对学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组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 又能规范英语写作和书面表达。而对于句子结构, 学生倍感陌生, 教师们教起来也倍感头疼。

本文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 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句子结构”的教学, 让学生轻松学语法Structures of sentences。

一从图示法入手, 力求可接受性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第二外语, 没有语言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语法难度的加大, 两极分化严重, 好多学生对英语望而生畏。尤其是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 学生更感到无趣和枯燥, 教师上起来也似对牛弹琴。更何况, 句子的结构、成分, 中文都学得少, 学生对主、谓、宾、定、状、补一无所知, 要想学好英语句子结构、成分, 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那么, 要让学生学会句子的结构、把握句子的成分, 除了注重培养兴趣、调节课堂、活跃气氛外, 关键是将语法知识的教学从浅入深、图示法学习句子成分, 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按常规教学, 学习句子的结构时, 先介绍主、谓、宾、表、定、状和宾补的概念, 哪些词能充当这些成分等, 试想, 对句子成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谈这些, 恐怕会让他们听得昏昏欲睡。而运用人体的图示法展示句子成分会直观、易懂, 如头-主语、脖子-谓语、身体-宾语等, 比介绍动作的执行者是主语、主语发出的动作是谓语、动作的承受着是宾语等概念要形象得多、简便得多。人体图示法的意义在于:图示法的导入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点拨句子成分, 力求高效性

上文提到, 人体图示法可以让学生快捷、简单了解句子的成分, 但只限于表面的现象, 要学会, 适当点拨也不可少。那么, 如何点拨才能促成高效性, 从最基本的、学生最熟悉的句子开始是不错的选择。

1. 例句有趣味性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由每一位学生最熟悉的I love you, 启发学生思考, 这个句子说谁的?说的是I, 那么I就是主语, I做什么?love, 爱就是谓语, 爱的谁 (you) 就是宾语。这样的讲解简单、通俗、易懂。让学生造出这样的S+V+O句子如We love our English teacher.I hate you.We like English.Lily likes playing computer等会脱口而出, 让学生说出这些句子S+V+O的成分主、谓、宾就易如反掌了。

同样, 主系表结构的句子, 如果点拨到位, 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先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自己所造的句子中的动词特点:love、hate、like、likes都是实意动词, 如果是系动词be或半系动词become、turn、look、taste、seem等时, 句子就是S+V+P结构了。如He is a boy.It was Sunday yesterday.等。

2. 形象指出常见错误是句法教学不可忽略的关键所在

日常教学中, 出现I am like English的句子并不新鲜, 作业上、试卷上, 尤其是书面表达中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究其原因, 学生说话、写话时, 通常会忽略谓语的问题而产生错误。于是, 一个简单句两个谓语动词的句子常常被学生“创造”出来。给学生展示人体图片:“一个人一个头、两个脖子是不正常的”, 学生会恍然大悟。提醒学生说句子、写句子、写英语作文时要处处留心, 避免“一人多脖子”的情况发生。然后,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句子正确与否, 不攻自破。

三游戏法造句子, 力求练习高效性

学习了S+V、S+V+O、S+V+P、S+V+IO+DO、S+V+DO+OC等结构后, 教师先写出其中一个句子的结构如S+V+O, 让学生进行游戏, 一位学生写出一个主语S, 第二位同学写出谓语动词V, 第三个学生继续写出宾语O, 让第四位同学判断, 这三位同学写的句子是不是符合所给的句子结构。同样的方法按句式造句游戏,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使枯燥的语法知识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 也促使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游戏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不容忽视。如对于S+V+IO+DO结构不像S+V、S+V+O、S+V+P那么简单, 在S+V+IO+DO中, 难点在双宾语上, 有些动词后要加双宾语, 一个是人、一个是物, 那么人在前物在后。还有就是动词后接双宾语有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由tell sb.sth.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接双宾的动词还有哪些:pass、make、buy、teach等, 然后再做游戏写句子, 就会少走弯路, 为造出准确的句子铺平了道路, 促使学生高效完成。

句子结构的确教起来不容易、学起来更难, 但只要教师采用利于学生接受的方法,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采用活动法、游戏法等让课堂活起来, 句法结构也定会上出精彩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小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8)

让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增值 篇11

关键词:知识结构;增值;经济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学习分为想学、会学与学好(数量与质量),那么课堂学习有如下四种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数量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学习也有增值的问题,面对理论性强、要点庞杂的学科知识,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为其学习增值呢?教学实践表明:层级法,图示法,表格法,逻辑法。这是《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建构的有效方法,借助知识结构变革学生知识学习的被动状态,让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支架,为经济知识的学习增值。

一、层级法,扩展知识的整体面貌,增加数量值

学科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的构成及其内在联系,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的特点。就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言,要对《经济生活》四个单元共十一课书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自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引导学生通过层级法建构知识结构,即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围绕课或单元主题,按照其所包含的内容层层分解,直至扩展出课或单元主题下的所有知识细目。这种化繁为简、层次分明、干支齐全的知识结构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层层深入地将源自一个主题下的知识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各层之间体现隶属和包含关系,便于记忆,易于应用,学生依此知识结构,就可以对所学课或单元知识心中有数。

二、图示法,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加方法值

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死记硬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清楚。就《经济生活》的学习来说,运用图示法,按照综合贯通的方式,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条块分割的格局,对教材知识以新的图示方式重新整合,抓住知识的中心和要领,总揽全局,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活化和深化知识。事实证明,如果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清,且游离于知识架构之外,这样的知识片段既无法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也不能达到有效调用的目标。

三、表格法,区分知识的不同方面,增加意义值

表格法就是把相关或相对应的知识通过列表反映出来,使知识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简明扼要地呈现,形成完整、准确、系统的知识结构。《经济生活》的知识内容纵横交错,脉络复杂,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结构,却又紧密相连,利用表格法能很好地把知识之间的相对独立关系和内在联系充分表达出来,方便学生识别和记忆。

四、逻辑法,彰显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增加综合值

《经济生活》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个相关知识要素的记忆,而应该找出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从总体上构建某一知识的逻辑结构,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全面、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达到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质,进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是逻辑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块状的,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常常显得无从下手,因为教材的知识并不是针对实际问题排列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有些问题如果单纯以教材线索来分析,学生容易因为知而不全的回答而影响得分。如果在学习中能帮助学生建构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逻辑线索的知识结构,活化知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用知识结构作为脚手架为学习增值是可行的,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的被动、低效状态,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经济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增进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毕玉让,女,汉族,北京人,中学高级教师,人事高中课堂教学研究。

论声乐学习者的素质结构 篇12

关键词:声乐,素质结构,积累,修养,艺术创造

歌唱是人们最原始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之一。当歌唱成为劳动情景的再现、娱乐受众的表演, 甚至成为追求异性的“诉说”等等, 歌唱就存在了“好”与“不好”的差别。“好”有很多方面, 当然, 我们的原始先辈们自有他们的评判准则。后来“简单”的歌唱发展为“声乐”, 并最终形成一门专业学科,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从事“歌唱”或“声乐”的人们一直在自我“评判”和受他人“评判”。这种评判归结起来就是对演唱者各方面素养的评判。

声乐学习者的素质结构是指声乐学习者有关声乐学科和相关学科素质的具备状态, 是指一个声乐学习者对于声乐专业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链”, 这种素质链是一种完整而有形的结构, 不是拼凑的链条组合。而且, 一个声乐学习者的素质结构是否完备, 是否“整合优化”都对他在声乐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位声乐学习者的声乐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素质积累的过程”。声乐学习者的素质结构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各种素养方面的储备及积累, 如其中包括:基础知识素养、演唱素养、心理素质素养、生理素质、文学素养等方面。

“素质”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 声乐学习者的素质应该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结构化的综合体现。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强调系统的概念, 但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与系统观息息相通。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 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所谓“体系”, 也就是系统结构。

我认为,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 要想成功, 光有一副好嗓子是不行的 (当然, 先天的生理条件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 , 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科学的内容, 使之协调运作, 使其声乐事业良性发展。这一方面的认识不断在发展, 像青歌赛上有专业分, 也有文化素质分、音乐素质分等。一个歌手想要把歌曲演绎得好, 要能解释出音乐作品的内涵, 直到呈现给听众, 无不渗透个人的综合素质。不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丰富的音乐文化积累, 就不可能完美的解释。

要学会唱歌, 先学会做“人” (这里强调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 。做人——这个学问就大了。但肯定的是, 各种素质结构有机的综合是做人的一个衡量标准。这在另一层面也说明了, 综合素质修养是决定一位声乐演唱者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目前, 在国际声乐 (以美声歌剧为例) 市场成熟的国家中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 一个声乐演员成长的道路中, 必然少不了在歌唱前或者在学习歌唱的过程当中做以综合的准备, 尤其是面对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除了要有天赋的声音, 我们还要完善声乐演唱技巧、全面的音乐素养、较好的表演能力、吃苦耐劳和善于思考的学习精神等等。尽可能完美的准备。为此, 国内外学者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通过在欧洲、美国留学的一些朋友了解到, 有国外有一些专门介绍在学习声乐时的各个阶段, 应该如何去了解的书籍。如美国大都会资深艺术指导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所著的《完美的准备·歌剧咏叹调演唱视听 (应考) 指南》。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以及在歌剧院面试时应该做好的一些准备。在意大利。如果一位歌手尤其是想要成为专业的歌手, 在学习歌唱前所要做的综合素质一定是要很充分的。在声乐导师的指导下, 他们首先会听很多好的歌唱家的唱片还有现场的音乐会, 了解西方声乐的历史、作曲家等等。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和艺术指导配合, 也是很重要的。

演唱修养包括演唱心理、舞台表演、嗓音保健、文化修养等。《完美的准备·歌剧咏叹调演唱视听 (应考) 指南》一书中也提到了,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准备, 因为在学习声乐的人们当中, 大部分人在短期内是达不到演唱一部歌剧的整体要求的。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还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有坚持下来的信心。2003年华乐出版社出版了李晋玮, 李晋瑗的《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告诉我们, 有关演唱心理调节的重要性。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 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 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另外在起初的知识和学习的过程中, 相关的知识积累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要求在欧美一些著名的音乐专业院校是非常严格的。

以上有关于声乐学习者综合素质要求, 国内与国外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在国内这方面的专著很少。能够在一些声乐论文中或一部音乐专著的某一章节中看到有关于此类课题的一些论述。如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显平教授所著的《音乐分析与歌唱表演文论集萃》一书中提到了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技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唱歌前如何调整演唱时的情感变化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的女高音歌唱家周映辰所著的《歌唱与聆听》一书中说到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中外声乐历史以及科学对歌唱的影响等。

综合看来, 在国内外声乐界, 对声乐学习者不同素质方面的研究是很多的, 但大多指向某一方面, 有关声乐学习者综合素质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从一位声乐学习者整体素质结构入手, 浅析声乐学习者的素质结构, 从中为声乐学习者提出一些建议、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美]韩德森著.《歌唱的艺术》, 程淑安, 孙颖译, [M]南京出版社, 2001年.

[2][美]琼·道纳门·契亚切亚著.《歌剧咏叹调视场视听 (应考) 指南》, 罗抒东译,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

[3]李晋玮, 李晋瑗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心理学》[M]华乐出版社, 2003年.

[4]周映辰著.《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上一篇:郁江双线特大桥下一篇:松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