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动原因

2024-09-08

松动原因(精选12篇)

松动原因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造成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原因,总结预防和处理措施,降低其临床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的原因。结果 钢板位置不当,未置于股骨干的张力侧;钢板长度未达到股骨横断面的4~5倍;钢板与骨质接触不良;钉帽受力不均匀;钢板中间钉跟未按要求上螺钉;螺钉误入骨折线;骨缺损处理不当或未处理;术后康复训练不合理等是造成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主要原因。结论 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严格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钢板并合理固定,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是避免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切开内固定,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原因分析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稳定等优点。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导致治疗失败。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率,笔者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在所在医院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8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2例患者,均为2007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患者,其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17~59岁,平均(34.7±5.7)岁;手术后至钢板螺钉松动折断时间2.7~14个月,平均4.6个月。骨折按AO分型,A3型12例,B1型9例,B2型10例,B3型15例,C1型12例,C2型10例,C3型14例。内固定情况:普通钢板29例,加压钢板32例,角钢板10例,解剖型钢板8例,DCS 3例。

1.2 治疗方法

确诊为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后,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治疗措施:75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切开、取出内固定,植骨后改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7例患者给予石膏外固定治疗。

2 结果

经1~2年随访,8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其中6例膝关节功能受限,行膝关节松解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3.1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

(1)适应证选择不当:首先是患者本身情况,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不应该选择钢板内固定,此时螺钉把持力不够,容易发生脱钉、钢板翘起。其次对具体骨折缺乏分析,不考虑适用条件[1]。(2)违反了钢板张力侧固定原则:由于将钢板固定于非张力侧,导致钢板螺钉松动断裂。(3)螺钉钻孔不正确:DCP的加压主要是靠拧入螺钉头在特殊的钢板孔里自外向内(骨折线部)滑行,推动一侧骨折端向对端嵌压。实际上起加压作用的主要是靠近骨折线的两枚螺钉。只要钉已拧入孔底,其他螺钉对骨折端的加压作用已不明显。若将其他也作偏心钻孔,并试图拧入螺钉,势必使钉头不能下降,高出钢板,接触不良,反而影响稳定性。(4)螺钉打入骨折面: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骨断端不规则、有蝶形骨块等情况。待骨折块或断端骨吸收后,此时将失去固定作用,螺钉易松动或滑脱[2]。(5)钢板中间钉眼未按要求上螺钉:钻孔后因某种原因未能拧入螺钉则对骨的强度十分不利。(6)钢板塑形不良:钢板与骨质接触不良或以螺钉强行将钢板固定于骨上,使钢板与骨没有形成钢板-骨整体,应力集中在钢板螺钉,使其承受的弯矩显著增大,易发生断裂、脱钉。(7)违反了钢板对侧骨结构稳定原则:钢板固定既来自钢板的本身性能和固定技术,同时也必须恢复骨折部的骨骼稳定性。(8)术后未能正确功能锻炼和过早完全负重:过早完全负重将导致钢板螺钉松动,甚至断裂,这是造成手术失效的最重要原因[3]。

3.2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的防治体会

(1)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质疏松严重、骨折粉碎严重患者,尽量选用髓内钉固定;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和严格遵守钢板固定原则,术中不要过度剥离骨膜及一味追求解剖复位,防止骨块吸收、坏死而导致内固定失效;粉碎严重患者尽量植骨以促进骨愈合。(2)早期发现:常规嘱患者术后1、3、6个月复查X线片,如X线片上出现骨折断端或蝶形骨块吸收,间隙增宽,周围无连续外骨痂形成是骨折固定不牢固和肢体活动量过大的最早征象,也是危险信号。此时嘱患者减少患肢活动,避免负重。必要时加用外固定,以减少内固定物由松动向失效发展。(3)早期治疗:如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则取出内固定物行髓内钉或动力加压钢板固定,取自身髂骨植骨。术中注意严格遵守髓内钉或钢板固定原则,使骨折端紧密接触。(4)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嘱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及血栓形成。术后1周行CPM被动功能锻炼。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2周可扶拐下地,钢板固定3个月内避免完全负重。

参考文献

[1]王俊江,王晖,董智,等.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分析及处理.中华创伤骨科,2006,8(3):289—290.

[2]闫军,陈德权,朱宝林,等.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探讨.实用骨科,2007,13(11):684—685.

[3]刘福海.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分析及处理.青海医药,2008,38(9):33—34.

松动原因 篇2

有些人牙咬合力量过大或咬合关系异常时出现的牙齿松动,一般经医生调整咬合后,消除咬合创伤,牙槽骨能自我修复,牙齿也可恢复稳固状态。

二、因外伤造成的牙齿松动

对于因外伤造成的牙齿松动,若轻度松动,可服用消炎药(螺旋霉素、林可霉素等),一但炎症消退,牙齿即可自动恢复稳固状态;若松动严重或脱位、移位时,就应把牙齿复位,然后结扎固定于相邻的牙齿上,并服用消炎药,保持口腔卫生,短期内禁用此牙等等,过l~2个月此牙即可恢复正常。

三、牙周炎引起的牙齿松动

牙周炎或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时出现的牙齿松动,治疗主要是控制炎症,一旦急性炎症缓解,牙齿松动情况也能减轻或消失。

“超生儿”落户逐步松动? 篇3

今年2月中旬,山东省公安厅发布通知指出,《出生医学证明》是办理出生人口户口登记的法定证件。对未婚生育、计划外生育、超计划生育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绝不允许随意设立任何前置程序和附加条件,绝不允许造成“黑户”。

南昌市4月1日起也实施新的户籍业务办理规范,只要提供真实合法的出生医学证明及相关手续,新生儿就可办理户口登记,与社会抚养费脱钩。分析人士指出,个别省市公安部门将超生的新生儿办理户口与罚款“脱钩”,这是否意味着其他省市此类户籍政策也会逐步松动?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00多万人没有户口,其中大部分是超生而未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口,因而未能进行户籍登记。这些黑户人口以后面临着就学、就业、出远门、结婚生子等诸多不便,无法享受社会福利。我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该对出生的中国公民予以登记,无附加条件。还有很多地方仍未实施“超生罚款”与落户“脱钩”,主要是担心社会抚养费“征收难”。“脱钩”后,社会抚养费征收将面临更大难题,也会影响到计生部门工作人员积极性。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兰永认为,未来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比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来实现。

松动原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病例均于1995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71岁,包括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5例,髋关节肿瘤5例,松动时间为2周至术后半年不等。翻修术后效果较好3例,其余差。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术后松动病例的临床资料,找出造成术后松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引起松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18例术后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具体原因分析见表1。

股骨头坏死4例患者,其中8例因患者自身因素引起,包括1例因长期卧床髋部肌肉无法维持足够张力而松动脱位,2例因既往手术史周围软组织广泛松弛而松动脱位;1例因手术入路选择不当致使术后松动;2例系术后因素:过度、过早、错误的锻炼引起。

股骨颈骨折4例患者,其中5例因患者自身因素引起,包括1例因长期卧床髋部肌肉无法维持足够张力而松动脱位,1例因既往手术史周围软组织广泛松弛而松动脱位;2例因假体放置不当引起,1例因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引起,1例因骨赘致使假体无法复位引起。

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5例患者,其中2例因患者自身因素引起,包括2例因长期卧床髋部肌肉无法维持足够张力而松动脱位,1例因既往手术史周围软组织广泛松弛而松动脱位,2例因术后过度屈髋、剧烈活动、锻炼不当引起。

髋关节肿瘤5例患者均因多次髋关节手术史造成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松弛、病理形态完全无法接近生理、患髋无法保障髋关节松紧度造成人工髋关节松动脱位。

2.1 原因分析

2.1.1 患者自身因素

造成术后松动的患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1)对于部分长期卧床的患者,其髋部肌肉长期得不到运动而发生明显萎缩,肌力下降,骨质疏松,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无法维持足够的张力而松动脱位,假体设计未将此充分考虑。(2)部分患者有既往髋关节手术史,因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松弛,术侧肢体不能回复原有长度,造成人工髋关节松动下沉,而且时间较早。

2.1.2 手术操作因素

造成术后松动的手术操作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1)手术入路的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入路包括外侧入路、侧前方入路和侧后方入路,其中侧前方入路由于术中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可触及双侧髂前上棘以作定位,所以不易发生术后松动;而侧后方入路术中切断髋部外旋肌群,易使人工髋关节向后侧松动,但侧后方入路出血少,容易显露术野,故也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用手术入路。(2)假体安放位置不恰当,髋臼位置、假体颈干角、前倾角等不理想。手术操作不够精细,准确,假体质量本身存在无法个体化匹配。(3)异物影响假体复位,骨赘、多余的骨水泥均可妨碍人工关节活动,造成假体不能复位,最终松动脱位。(4)规范手术技巧,对个体差异的处理,术前仔细读片,制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已经翻修过的患者,术前长期不能生活自理的患者,将手术难度及意外考虑周全

2.1.3 术后因素

造成术后松动的术后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1)术后搬运不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好发术后松动脱位,首先,术后麻醉苏醒过程中,患者常有精神躁动症状,容易引起松动脱位,其次,术后患者处于较长时间的昏睡状态,此时下肢肌肉张力较低,搬运过程中如患肢未处于外展位,易发生松动脱位。(2)术后体位控制不当,患者术后体位要求依不同的手术入路有所区别,但患者常因相关知识不足而随意改变体位,造成髋关节松动。(3)术后护理不当,患者可因术后不当康复训练或护理不到位而出现髋关节内收、内旋、屈曲等异常位置,可致使髋关节向后方松动,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有助于恢复髋关节正常功能,减少髋关节术后松动。

2.2 护理改进措施

2.2.1 心理护理

髋关节疾病长期困扰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他们在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前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于术前对患者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成功先例,术后并发症和功能锻炼,解释术后体位要求及可能的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畏惧情绪。

2.2.2 术后体位控制

患者术后应保持平卧位,患肢远端应防止外旋位,尤其注意足跟部压疮的可能。术后3个月内应禁止患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不应>90°。

2.2.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练习下地行走的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也无骨折等损伤,术后2~3d即可练习下地行走,如果接受髋关节翻修术,应待术后3周练习下地行走。一般认为,患者第一次下床不应立即练习行走,而应由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练习下床站立,待患者适应站立后,继续练习行走,最好让患者家属学习协助患者练习下床站立及行走的护理技巧,方便患者出院回家后继续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以双手支撑床面或拉紧拉手,下肢健侧屈曲,患肢伸直,躯体转动至健侧床沿,协助者站于健侧,一手托住患肢足跟,另一手托住患肢腘窝部,保持患肢轻度中立外展位,直至患者完成移动。另一协助者搀扶患者,令其健侧下肢首先着地,随后患侧下肢轻轻着地,将助行器递给患者,使其站稳,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此时应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站立10min左右上床休息。上床方法如下:患者双手支撑床面或拉紧拉手,健侧下肢首先上床,协助者托住患侧下肢足跟部和腘窝部,将患肢置于床上,此过程中患肢应始终处于中立外展位,且足尖向上。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肿瘤、晚期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无论哪种原因引起松动,复位成功与否,对患者的后期行走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均会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向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手术技巧和对手术的再认识,指导患者保持患肢正确体位是避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脱位的关键[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髋臼假体的稳定植入,目前医学界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臼杯应固定安装于真臼处[3]。优点在于肢体的延长及外展肌功能的改善。关于骨水泥与非骨水泥臼杯的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但从过去30年的临床经验看,骨水泥型臼较常发生假体固定失败[4,5]。

总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晚期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各种原因引起的松动都可能给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提高手术者的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维持患者患肢正确体位、正确而有效的、积极主动、分期康复训练是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避免手术失败的关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2008年以后经过改进后假体松动发生率下降许多,手术科学更需要多次反思,提高,同样有赖于假体的改进,以及患者对关节置换术的科学认识。

摘要:目的 探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原湖因及其对应的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1995年3月至2008年6月施行的32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8例发生术后松动,分析其松动原因,探究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18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松动患者,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操作技巧及熟练程度因素及术后康复训练因素,相应康复改进措施包括心理护理、术后功能锻炼等。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晚期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各种原因引起的松动都可能给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技能,维持患者患肢正确体位是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关键。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松动,康复,手术技巧

参考文献

[1]马超,赵凤朝,张春才,等.关节囊修补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再脱位[J].中国骨伤,2005,18(5):298.

[2]黄翠丽.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07.

[3]Fousek J,Indrakovfi P.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ost-dysplastic hip arthritis.Can type and position of the acetabular component influence longevity of the prosthesis[J].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2007,74(1):47-54.

[4]Rozkydal Z,Janicek P,Smid Z.Total hip replacement with the CLS expansion shell and a structural femoral head autograft for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ip disease[J].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4):801-807.

松动原因 篇5

近几年,在对塔机进行检查时,好几次发现塔身标准节连接螺栓松动,有的螺帽手都能拧进,用手轻轻一抬,还能感觉到螺栓的轴向窜动,这标明螺栓已松动到了没有受力的地步。最严重的一次是连续6个标准节连接处平衡臂侧螺栓都有松动,轴向窜动最多的约有1mm,想起来就让人后怕。

塔身好比是塔机的躯干,起到支承上部工作部件的作用,主要承受顶部工作部件传来的轴向压力、水平力、弯矩和扭矩,是由一节一节的标准节在工地现场靠塔机自身的顶升装置加节安装达到所需工作高度。前面所说的螺栓松动是针对标准节节间采用螺栓套管连接形式的塔身,目前大多数塔机厂家的中小型塔机(60t?m及以下)都采用这种连接形式,且螺栓均为高强度螺栓。

塔身标准节连接螺栓是不允许出现松动的,其危害极为严重。《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高,极易导致螺栓及连接结构的破损,甚至塔身折断。由此可见,对标准节连接螺栓松动未及时发现或置之不管,是多么地危险!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塔机标准节螺栓松动呢?我们先来分析塔身的受力特点,塔身受力可简化为:垂直于水平面的弯矩M、在水平面的扭矩T、轴向压力N、水平力F,其中M、T对螺栓松动影响较大。当吊臂吊起重物时,M为正值,放下重物后M为负值。回转启动时产生的T为正值,回转制动时产生的T为负值。在正常工作时,塔机频繁地吊起和放下重物,吊臂反反复复地启动和制动,使塔身承受正负交替频繁变化的弯矩和扭矩,导致标准节连接螺栓受力在反复不断的变化,这是螺栓松动的根本原因。塔机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标准节连接螺栓受力特点,这是不可克服的。为此,各塔机厂家对塔机标准节连接螺栓都采用高强度螺栓。有关塔机的规范和各塔机厂家的使用说明书都对这种螺栓连接的安装提出了要求,要求在安装时施加预紧力,对不同规格的连接螺栓给出了不同的预紧力值,如对常用的8.8级M24螺栓,其预紧力为:155KN。要达到准确施加预紧力,必须根据高强度螺栓的扭矩系数计算应作用在螺栓上拧紧扭矩,对上述8.8级M24螺栓,其理论预紧力矩约为700N?m。而目前的成都地区,安装塔机时几乎全是凭操作工人经验拧紧螺栓,很多操作工人连规定的预紧力和理论预紧扭矩的概念都没有,更谈不上用扭矩来控制螺栓预紧力了。还有,拧紧标准节连接螺栓是在高空作业,操作条件不好,要想将实际预紧扭矩施加到500N时,工人劳动强度将大大增加,要想直接靠人力将预紧扭矩拧到符合要求不易作到。

由此可见,实际安装的塔机的螺栓预紧力几乎都达不到规定的预紧力要求,这是螺栓松动的重要原因。还有,塔机顶升加节时,吊臂

侧的标准节连接接触面受拉,平衡臂侧的标准节连接接触面受压,在相同拧紧扭矩作用下,此时两侧螺栓中的预紧力相等。当塔机旋转,吊臂方向变化后,塔身标准节接触面受压受拉情况改变,螺栓中的受力变化很大,特别是将吊臂转到与顶升加节时相反的方向,原吊臂侧的标准节连接接触面由受拉变到受压,其螺栓所受的拉力大大减小,特别当原预紧力比正确值少得太多时,将有可能没有预紧力了,这是螺栓松动的另一重要原因。还有些单位,对塔机管理极不严格,原本配有双螺帽(一颗厚的受力螺帽,一颗薄的防松螺帽)的螺栓,在安装时只装了一颗螺帽,螺栓连接原有的防松措施没有了,又在交替变化频繁的荷载作用下工作,很容易松动。还有对塔机班组的管理不到位,操作工人疏于对螺栓的检查、紧固,一旦有螺栓松动,没有及时发现紧固,使其它螺栓受力状况恶化,引起较多数量的螺栓松动。

针对以上对螺栓松动的原因分析,制定以下预防措施: 1.塔机管理单位应加强管理,督促塔机作业班组(或专门的维修保养班组)经常性的检查、紧固标准节螺栓。根据经验,至少应每周检查一次标准节螺栓,如发现有松动现象,及时紧固。

2.采用合理的方法紧固标准节螺栓。常用旋转吊臂,依次对塔身受压侧的螺栓紧固。日常使用中的检查紧固,在塔机空载状态下,将小车走到臂根处,从下而上地检查、紧固平衡臂侧的螺栓,这侧完后,再将吊臂旋转180度,从上而下地检查、紧固另一侧的螺栓,直至全部完成。每次顶升加节完后,按上述方法将本次新加装的标准节螺栓检查紧固一遍。

3.塔机安装时,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一定要向安装人员讲明标准节连接螺栓预紧力不够的危害,所安装塔机标准节连接螺栓的理

论预紧扭矩(要具体到用多长的加力杆,施加多大的力),以及标准节螺栓的正确地紧固顺序。

4.严格塔机管理,塔机各原厂配件一律不得不合理的省略和代用,特别对功能性的零部件。

5.施工单位的机务管理部门在对塔机进行检查,必须有人上机认真仔细地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向塔机主管单位通报情况,及时整改隐患。

牙齿为什么会松动 篇6

天津市口腔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冯昭飞介绍,正是因为牙根与牙槽骨之间存在这种弹性的牙周膜,在正常情况下,牙齿在咀嚼食物时可以有一定限度的轻微动度,或者医生用器械摇动牙齿时,可以发现牙齿有轻微动度(一般不超过0.02毫米)。这是一种生理性动度,它对牙齿来说,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缓冲一定的外力。但如果牙齿的动度过大,就属于病理性动度了,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

1.外力所致牙齿松动。当牙齿遭到碰撞或硬物硌伤、咬合创伤等,都能使牙齿发生松动。这是因为过大的外力损伤了牙周膜,甚至损伤了牙槽骨,使牙齿发生松动。

2.牙周病所引起的牙齿松动。牙周膜长期受到慢性的炎性刺激,使牙周膜纤维逐渐变性破坏、牙槽骨吸收。当这些支持牙齿的牙周组织逐渐破坏后,牙齿就会产生松动现象。

3.急性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颌骨内的囊肿、肿瘤等均可引起病牙的松动。一些能影响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疾病,如坏死性牙龈炎、维生素缺乏症、糖尿病等,也可出现牙齿的松动。

4.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牙齿松动。妊娠期、经期等可导致女性牙齿动度增加。

另外,对于替牙期的儿童,乳恒牙交替过程中,乳牙随着牙根的吸收,也会逐渐松动,这属于生理性的。

生理性的牙齿动度一般无需处理。对于病理性的牙齿松动,应针对病因进行及时的处理,有的松动可以消失,有的可以减轻。

松动原因 篇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20年矫形外科发展进步非常快的领域之一,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达到稳定无痛、腰体等长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疗效肯定,得到患者好评。目前临床进行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比较普遍,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出院后一定时间内引起假体松动,主要原因与年龄、手术操作、人工关节的选择及患者术后活动有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0月总共16例病例,男7例、女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松动5例,人工全髋置换松动11例;年龄42~78岁,平均64.7岁,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9 d。

2 原因分析

2.1 年龄与体重

连续观察老年人的股骨中段X光片,提示股骨中段内径每5年增宽0.02~0.3 mm,股骨粗隆下骨皮质的厚度,也随着年龄增大而变薄。假体周围难免发生骨溶解、导致假体分离、下沉而松动。身体过重者全髋置换术后容易引起界面微动、假体磨损、液压作用及应力遮挡等,发生松动较正常体重者高。

2.2 人工关节的选择

术前根据X光片和术中髋臼的骨质与外形及股骨髓腔的大小,选择一个匹配合适、固定稳固的人工关节,防止或延缓发生松动非常重要。高龄患者应选用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而肥胖超重者不能作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适于体质较好的患者;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注意头臼匹配、头颈长度及直径比例大小合适;选择进口人工关节,不适合亚洲人髋臼扁而浅的特点,常需要加深髋臼,虽扩大了承重界面,但减少了髋臼的皮质骨量,松质骨裸露,术后易发生骨溶解,髋臼不稳而松动,又不利于翻修。

2.3 手术操作不当

术中强行复位,术后关节张力大、假体界面微动、磨损、引起术后关节痛而假体松动;人工关节安装复位后,麻醉下牵拉患肢,其关节的松紧度在3~5 mm以内,外展不超过20°。否则,应松解关节囊或将内收肌切断;在使用髋臼锉扩大髋臼时,锉掉髋臼的外上缘皮质骨,当髋臼安装位置不当,旋转中心发生外移,使髋臼失去外上支撑点,是髋臼易发生松动的主要原因。故在髋臼安装、骨水泥固化时,压力大小适当,不能有移动。骨组织或假体面最大面积的嵌合,股骨矩处需要用骨水泥加强固定,使该处与股骨柄有增加强度和面积、减少作用于股骨矩处界面的应力;避免发生医源性松动因素。

2.4 患者术后活动

患者未按医生吩咐术后活动过早,出院后患者在不平的路面行走、上下楼梯、乘车等健腿先上,患肢没保持外展中立位、跷二郎腿、做矮凳,引起松动。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1)评估病情: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局部情况,由于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体质衰弱,各脏器机能衰退,应变能力下降,故术前进行健康综合评定,做好术前各项常规检查,了解重要脏器如心、肺、肝的功能及手术的耐受力。(2)心理准备:由于翻修手术为二次手术,较初次置换手术难度更大,而结果亦不如初次置换理想,故患者心中存在较多顾虑,担心手术效果、经济费用等,易产生悲观、沮丧、焦虑的情绪。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尊重老年人,听其陈述并用安慰性的语言进行疏导,让其了解再次手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正确面对。(3)让患者了解深呼吸、咳嗽、咳痰的重要性(坠积性肺炎),教会其深呼吸及咳嗽、咳痰的方法。术前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锻炼,防止因术后不习惯排便而形成便秘或尿潴留。(4)术前纠正营养不良,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增强患者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5)指导患者术前清洁皮肤,术前一天备皮并使用抗生素。

3.2 术后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由于患者年龄普遍偏大,翻修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应备好氧气等急救物品。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脉搏、血压和意识变化。严格计划和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防止心衰。(2)体位:麻醉清醒前,去枕平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足穿丁字鞋,可在两腿之间放一软枕以保持两腿分开。麻醉清醒后可枕枕头,翻身时禁止患侧卧位。各种操作均应将髋部整个水平托起,不可牵引。(3)引流:保持引流管通畅,不可扭曲、折叠、受压,变换体位时不可拖拽。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术后10~12 h内引流量超过300 ml,应立即报告大夫,取消负压或暂时关闭引流管。(4)观察伤口渗血,患肢末梢血循、感觉活动情况及有无局部肢体肿胀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5)疼痛:术后24 h疼痛较剧,作好心理护理,应用镇痛泵或其他药物镇痛,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6)夜间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患者体位和睡眠情况,注意防止熟睡后因体位改变造成关节脱位,同时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3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具有身体素质差、环境适应能力差、机体抵抗力差的特点,加之翻修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1 假体脱出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足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置软枕,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指导患者正确抬臀、使用便器。

3.3.2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引起的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术后3个月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色,皮温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1]。术后患者因为疼痛、麻醉反应、焦虑等因素活动减少或不活动,而全髋置换术后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4 d。而术后早期适度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其成功率可达70%左右[2]。故术后护士应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末梢血运,有无突发的肿胀,剧痛及胸闷或呼吸困难,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术后予患肢下垫一软枕,6 h即可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足背伸屈活动以及健肢的活动。

3.3.3 感染

除术前及时诊治所有感染病灶外,术后保持病室清洁,定时通风换气,防止交叉感染,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做到有痰必排。嘱患者多饮水,同时加强会阴护理。同时注意观察创口及引流管情况,保持术区敷料干燥。更换引流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引流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3.3.4 褥疮

患者为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卧床期间骨隆突处容易发生褥疮。给予患者使用气垫床,建立翻身卡,保持皮肤与床单的清洁干燥,一切护理操作应动作轻柔,避免拖、拉、硬拽等动作。

3.4 功能锻炼

进行功能锻炼时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和不适当的髋关节活动。活动量由小到大,范围逐渐加大,术后1~2 d进行床上锻炼活动,可以开始深呼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跖屈背伸训练,每次5~10 min;2~3次/d。同时从足踝到大腿做环形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3~5 d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外展直腿抬高和外展肌训练,2次/d,10~15 min/次。术后1周开始行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逐渐增加强度,但髋关节屈伸小于90°。将一软枕放在两腿之间限制内收和内旋。由于久坐会引起不适及促进屈曲挛缩,坐起时间的增加要限制在30 min内[3,4]。

3.5 出院指导

由于是髋关节再次翻修手术,患肢恢复时间长,所以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翻修术的疗效,最大程度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具体指导:(1)避免重体力活动及剧烈运动,以防止发生关节脱位和再次假体松动;(2)6个月内避免做内收、内旋、外旋、曲髋大于90°的动作。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平时应坐高凳,不宜坐低凳,不要作下蹲拾物动作,不要作盘腿动作。坐位时,两腿不要交叉,可以用枕头垫着坐,以保持两膝在髋水平以下。不要侧卧于患侧,如卧健侧,两膝间应放一软枕。(3)必须使用拐杖至无痛及跛行时方可弃拐。(4)合理调配饮食,做到饮食有节,注意控制体重。(5)定期拍片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

4 结论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患者平均年龄偏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体位指导等,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手术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伍开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6,(4):42—43.

[2]路丽芬,刘雪芬,王倩.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护理干预.中华护理学杂志,2008,10(5):19.

[3]赵艳梅.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1):84.

松动原因 篇8

关键词:返料堵塞,故障,检修

1 返料风机概述

某热电厂新建两台75t/h中温中压生物质环流化床锅炉。锅炉由无锡华光锅炉厂有限公司制造,型号是WG-75/3.82每台锅炉配两台变频式返料风机(罗茨风机),由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转速为1470r/min,流量为8.92m3/min,全压49KPa。物料循环系统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锅炉安全经济运行,运行中返料器正常工作是实现物料循环的关键,锅炉要达到其额定出力就必须保证炉膛稀相区物料的浓度,因此循环灰量的多少决定着锅炉带负荷的能力。也就是说返料风机出力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锅炉燃料的利用率,同时,返料风机可以带走炉膛中料层的热量防止料层因超温引起的结焦现象,因此返料风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锅炉的燃烧效率。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来说,如果任一返料器突然停止工作,都将会造成循环物料量不足,锅炉汽温、汽压急剧下降,床温难以控制,危及正常运行,如再处理不当,后果严重。一旦返料器运行异常,如堵灰、结焦等,则只有停炉压火处理,严重地影响着锅炉连续安全运行。

2 输送、松动风管堵塞原因分析

2.1 操作员的技术素质问题

电厂运行人员的素质较高可以遇见和避免不必要的启停设备次数,从而更好地提高效益。设备按照合理顺序起停,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管道堵塞,该炉压火后经检查,风管里积满了灰,造成了管道的堵塞,引起了风机等设备一系列故障。

2.2 风管连接设计不当

输送、松动风管与返料风室连接部分设计有问题,如图1。输送、松动风管与风室连接水平段距离几乎没有,仅仅用一个弯头连接(而且弯头的直径明显小于风管直径,很容易产生节流),这样风室内落入的灰很容易漏入风管,造成风管的堵塞。由于是新机组,所以不考虑风帽磨损。此次故障的主要原因就是安装设计问题。

3 防止风管发生堵塞的措施

3.1 提高运转员的技术素质和生产管理

3.1.1严格控制炉膛差压在合理范围内,对于无锡华光锅炉厂生产的WG-75/3.82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差压控制不应超过850Pa。

3.1.2每日定期放出一定量的循环灰,以放出返料器内部的沉积物,防止流化不正常。

3.1.3每班定期对返料小室进行放灰。

3.1.4加强运行调整,严格控制返料温度,防止出现高温结焦。

3.1.5要经常检查旋风分离器内耐热防磨材料是否脱落,堵塞返料器,此次检查没有脱落。

3.1.6运行人员一定要注意的是,当发生返料系统堵塞时,如通过增加返料风压和风量并加强放灰仍无法处理时,锅炉应立即压火,以防时间延长,造成返料系统积灰严重和另一侧发生二次燃烧而结焦,使事故扩大,处理困难。

3.2 将输送、松动风管进行改进(一)

如图2,由于受现场条件的制约(有横梁挡着),将输送、松动风管与返料风室连接水平段向上提升一个角度(约11度),并采用直径稍大于风管直径的弯头,以消除节流,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灰倒流入风管,但是却增加了局部阻力,降低了返料风机风出力。

3.3 将输送、松动风管进行改进(二)

如图3,因为安装的问题,想延长水平段的距离是不可能了,需要把风管调整到风室的对侧,在返料风室的对侧就可以延长水平段的距离了,因为考虑施工的难度,所以建议厂家采取这种方案,但是沿程和局部阻力都增加了不少,最佳的办法是直径在原有的基础上沿长水平段的距离(190mm)。

4 理论支持

风管内空气流动阻力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空气本身的粘滞性及其与管壁间的摩擦而产生的沿程能量损失,称为沿程阻力;另一种是空气流经风管种的管件及设备时,由于流速的大小和方向变化以及产生涡流造成的比较集中地能量损失,成为局部阻力。

a.计算一个弯头增加的局部阻力ΔPm1

b.改进(二)里增加的沿程阻力损失ΔPm2

改进(二)共增加的阻力ΔPm

ΔPm=185+2×38.4=261.8(Pa)

故改进(二)增加的阻力远大于改进一的阻力,但现场情况必须选择改进(二),因此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就是这样,源于理论的基础必须要以现场情况而定。

5 结束语

返料风机变频突然会故障,是因为风管内沉积了大量的灰无法及时排出,造成了风机电流升的很快,但变频却加不上去,为此,提出合理化的整改方案,防止风管内积灰,有效地提高了返料风机的运行安全性和锅炉热效率。

参考文献

机械松动故障的诊断 篇9

机械松动类故障是旋转机械比较常见的一种故障现象, 该类故障的许多特征经常与不平衡和不对中类似, 易造成故障原因的误判断, 给机组的有效维修带来困难。根据故障特征判断机械松动故障的方法能及时有效的识别和诊断出该类故障, 对指导维修、节约维修费用和缩短检修时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 机械松动的故障诊断

2.1 机械松动的故障原因

机械松动主要是指转子支撑部件的联接松动, 即系统结合面存在间隙或联接刚度不足, 造成机械阻尼偏低、机组运行振动过大的一种故障。支撑系统结合面间隙过大, 紧力不足, 在外力或温升作用下产生间隙, 固定螺栓强度不足导致断裂或缺乏防松措施造成部件松动, 基础施工质量欠佳等都是造成松动的常见原因。由于存在松动, 极小的不平衡或者不对中都会导致支撑系统产生很大的振动。机组的振动大小是由激振力和机械阻尼共同决定的, 转子支撑部件一旦松动, 会使联接刚度下降, 机械阻尼降低, 这是松动故障导致振动异常的原因[1]。

如图1所示, 当轴承套与壳体配合具有较大间隙时, 轴承套受转子离心力的作用沿圆周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形, 从而改变了轴承的几何参数, 影响油膜的稳定性;当轴承座螺栓紧固不牢时, 由于结合面上有间隙, 系统发生不连续的位移[2-3]、

2.2 机械松动的分类

机械松动的故障特征的表现形式很多,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结构框架或基础松动:

其中包括的故障类型有: (1) 结构松动或机器地脚、基础平板和混凝土基础弱 (刚性差) ; (2) 变形或破碎的砂浆; (3) 框架或基础变形 (软底脚) ; (4) 地脚螺栓松动。

其故障征兆为: (1) 振动频谱为工作转速频率占主导; (2) 表现为单一转子的高振动; (3) 振动的方向性非常固定; (4) 每个轴承座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差为0度或180度。

由于摇动运动或裂纹的结构或轴承座引起的松动;

包括的故障类型有: (1) 结构裂纹或轴承座裂纹; (2) 支撑脚高度不同引起的摇动运动; (3) 轴承座固定螺栓松动; (4) 轴承松动或零部件配合不当。

其故障征兆为: (1) 典型的径向方向2倍工作转速频率的振动幅值超过1倍工作转速频率的振动幅值的50%; (2) 振动相位不稳定; (3) 不能用动平衡和调整对中的手段降低振动; (4) 振动始终保持工作转速频率和2倍工作转速频率。

轴承在轴承座中松动或两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不良引起的松动。

故障类型包括: (1) 轴承在轴承座中松动; (2) 轴承内部间隙过大; (3) 轴承衬套在其盖内松动; (4) 轴承在轴上松动或转动。

其故障征兆为: (1) 在振动频谱中存在多个转速频率的谐波频率, 有时高达10Ⅹ和20Ⅹ; (2) 趋向于在松动方向上的定向振动; (3) 产生转速的二分之一倍间隔的频率 (即0.5Ⅹ, 1.5Ⅹ, 2.5Ⅹ, 转速频率等) 或三分之一倍间隔的频率; (4) 相位不稳定; (5) 在径向和轴向的相位差接近0度或180度。

上述三类机械松动故障中, 第一类属于基础松动类故障, 第二类和第三类属于转子支撑部件松动类故障, 其中第二类故障劣化严重时就会发展成为第三类故障, 同时伴随着故障征兆的变化。

2.3 机械松动的故障征兆和诊断方法

根据机械松动的独特故障征兆可以方便的判断出机械松动的故障类型, 但是在故障征兆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 一定要注意松动类故障与不平衡、不对中等故障类型的区别, 针对机械松动的独有的故障征兆和振动敏感参数进行综合判断, 从而准确判断松动类故障。该类故障的诊断依据见表1和表2所示。Á

2.4 机械松动的故障原因及治理措施

机械松动的故障原因与治理措施见表3。

3 故障诊断实例:

某石化公司动力厂一台电机驱动的空压机组, 自试车以来电机的两端轴承垂直方向振动就超标, 机组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机组主要参数为:电机功率3000kW, 转速为2995r/min, 型号YKS6303-2, 压缩机原动机功率:3000kW, 主轴转速10887r/min, 型号3MGL526变速箱传动功率3000kW, 主轴转速2885 r/min, 变速比3.649。在机组空载运转时测得电机各个测点的振动值如表4所示, 站在电机自由端面向电机测其地脚振动值如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测得的数据可以看出, 电机的两端轴承的垂直方向振动幅值远高于水平方向振值, 而且同侧地脚的振动值高于轴承的同方向振值, 高振动的方向固定在垂直方向, 电机的左侧地脚振值明显高于右侧, 呈现一种电机基础两侧刚性支撑不一致的状态;从频谱分析仪测得的频谱图可以看出电机两端垂直方向和四个地脚的振动频谱皆为1Ⅹ的工作转速频率占主导, 表现为电机转子的高振动;并且随着机组负荷的增加和运行时间的延长各测点的振值呈上涨的趋势。从相位的变化来看:负荷端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相位在80~125度范围内变化, 基本呈现同相位, 而且相位不稳定, 变化差值在40度范围内;频谱图见图4~图11所示。这些故障特征恰与结构框架或基础松动的故障征兆吻合, 而且由于垂直方向的振动值远大于水平方向, 可以初步确定为转子支撑系统薄弱, 并排除了不平衡故障原因;由于该机组安装时采用了激光对中仪对机组轴系进行了精确对中, 达到了“0-0”, 也可以排除不对中故障导致机组高振动。根据GB10068旋转电机振动限值中的规定:转速在1800~3600 r/min范围内刚性安装的电机振动速度有效值不得超过2.8mm/s;电机的刚性安装要求中还规定:在电机底脚上或座式轴承相邻基座的底脚上测得的速度有效值应不超过相邻轴承同方向测得值的50%, 否则认为安装不符合要求。由上述测得的电机的振动数据明显已超过国标10068的规定限值, 可以诊断出电机振动的故障原因为机械松动中的基础平板和混凝土基础弱 (刚性差) , 即安装不符合要求。检修时将电机吊离机座后发现灌浆层与基础钢结构之间的缝隙最大处达33mm, 如图3所示。经过重新灌浆填实缝隙后安装, 电机的振动值明显下降至2.8mm/s以下, 地脚振值也符合了要求。数值见表6和表7。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械松动的故障原因, 故障征兆, 敏感参数, 诊断方法和治理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论述, 证明了根据故障征兆判断机械松动故障的方法的有效性。机械松动作为旋转机械中比较常见的故障类型, 对其进行准确及时有效的诊断对提高维修的效率, 降低维修费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论述了机械松动造成机组振动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特征, 通过对一台空压机机组的驱动电机松动故障的成功诊断实例介绍, 论证了根据故障特征判断机械松动故障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使用能准确地得出诊断结论, 对指导现场维修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故障征兆,机械松动,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徐敏.设备故障诊断手册[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沈庆根.化工机器故障诊断技术[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松动圈理论应用概述 篇10

随着地下采矿深度的增加, 大型水电站、隧道、地铁、地下储库等的地下工程数量日益增长, 所遇到的地下空间支护问题也越来越多。原有的经验理论公式已不能满足节约采掘成本的要求。自1964年太沙基研究了松动圈并提出了冒落拱理论以来, 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对松动圈理论进行了探索, 如:日本的池田和彦、印度的AIK.Dube等人, 使得松动圈理论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庭、宋宏伟等专家, 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 从研究掘进巷道后围岩的客观物理状态入手, 通过对松动圈力学等性质的研究, 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目前, 松动圈支护理论在多个矿区各类围岩中进行了工程试验。实践证明, 围岩松动圈理论抓住了支护的主要因素, 所确定的支护形式与支护参数更符合现场要求, 节约了支护成本, 经济效益显著[1]。

1 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巷道围岩松动圈是指在巷道开挖后, 巷道周围围岩应力平衡被打破, 应力需要重新分布, 巷道周边应力由原有的三向应力状态变成二向应力状态, 径向力转变为0, 并产生应力集中, 若集中应力小于岩体强度时, 围岩处于弹塑性稳定状态。当集中应力超过围岩强度时, 巷道周边岩石首先发生破坏, 然后向岩体深部扩展, 直至一定深度后取得三向应力平衡为止, 此时围岩已经过度到破碎状态, 这种松弛的破碎带被称为松动圈, 所以围岩松动圈是地下工程中客观存在的实际物理学状态, 松动圈用其厚度进行度量, 一般表示为Lp[2,3,4,5]。

2 松动圈厚度的主要测试方法与理论计算公式

围岩松动圈的厚度的测试技术很多, 并且在不断发展。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法、多点位移计法、地质雷达法、电阻率法和渗透法等。测试原理与主要测试方法等简单介绍见表1, 详见文献[6]。

2.1 松动圈主要测试方法

2.2 松动圈厚度现有数值模型与计算方法

2.2.1 松动圈数学模型通过董方庭[1]的巷道围岩支护研究可知, 围岩松动圈厚度Lp与围岩压力P0和单轴抗压强度Rc存在一定的关系, 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b1, b2均为系数。

结合肖明和刘志明[7]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而得的围岩初始应力值, 采用开挖较理想的溪洛渡右岸松动圈声波测试结果, 统计围岩声波测试松动圈与各物理参数如围岩应力P0, 单轴抗压强度Rc, , 及几何参数的对应关系, 并进行参数相关性分析, 发现Lp与e (P0/Rc) 相关值达到0.90以上, 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得

式中L为洞室的跨度 (m) , h为洞室的高度 (m) 。

2.2.2 围岩松动圈的理论计算文献[8]中提出深井围岩分别处于弹塑性状态、应变软化状态和残余强度状态特点, 对于静水应力状态下的无限长圆形巷道, 假设其围岩近似满足弹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 并且忽略围岩的自重, 松动圈的半径可以用下式计算

因此, 松动圈 (破裂区) 的厚度Lp=Rp-r0

2.2.3 的松动圈数学模型是以溪洛渡右岸地下厂房声波信息为基准的, 实际上综合了一些施工影响, 并不是理想开挖, 并且认定支护对围岩松动圈作用不大, 在大型地下硐室开挖方面有一定理论根据但缺乏验证, 2.22是根据文献[8]提出的围岩松动圈理论计算。虽然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计算方法, 但计算方法的运用存在局限性, 得到松动圈厚度值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仪器测试, 但是现场实测松动圈是无法预知未开挖巷道松动圈厚度值, 而且实测法费用昂贵, 尤其是在裂隙发育, 围岩比较松软时更不好测得松动圈厚度值。许国安, 靖洪文提出智能预测方法, 开发出集松动圈预测系统创建和应用一体的智能预测软件[9]。江权、冯夏庭等根据松动圈位移增量信息提出反分析岩体力学参数[10], 为科学指导设计和施工都提供了良好依据。

3 松动圈厚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3.1 地应力的影响

理论分析表明:巷道在未收采掘影响的情况下, 埋深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从图1可知:随矿井深度H的增加, 松动圈的厚度Lp开始表现为非线性增大, 且增速较快, 往后逐渐变缓, 呈近似线性增大;埋深对围岩松动圈厚度Lp的影响程度与岩体强度关系密切, 强度越大, 影响就越小, 反之则影响大。

3.2 岩石强度的影响

影响松动圈厚度Lp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岩体的强度。岩体强度对围岩的稳定影响比较大, 这里所涉及的岩体的强度主要包括极限强度与残余强度。残余强度对围岩稳定的影响见图2。当岩体的残余强度不到其极限强度的5%-10%时, 随着围岩残余强度的降低, 将导致围岩松动圈厚度Lp的急剧增大。但当岩体的残余强度达到它极限强度的20%以上时, 围岩松动圈厚度Lp减小不显著。

3.3 应变软化程度的影响

岩石的应变软化系数n是表示岩石碎裂后强度随应变增大减小幅度大小的参数, 当其他条件一样时, 软化系数越大, 说明岩体的软化程度越大, 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也比较大, 则表明松动圈的厚度Lp也越大, 见图3。

3.4 支护强度、刚度的影响

由图4可知, 随着支护强度、刚度增大, 松动圈的厚度减小, 特别是这种影响在支护阻力较小, 并且岩体残余强度也较小时尤为明显。

虽然文献[10]中指出巷道的埋深, 岩体强度, 软化程度以及支护阻力对松动圈厚度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实际工程中巷道断面的几何结构对松动圈厚度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松动圈随开挖断面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随开挖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文献[11]中提出影响巷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岩体破裂后产生的体积变形, 因而巷道周围岩石的碎胀系数也影响松动圈的厚度, 并且文献[12]中通过采用声波测试法对某水电站进行松动圈测试, 发现松动圈具有时间效应, 随时间推移松动的范围增大。可见, 松动圈的厚度可作为对围岩强度、支护方式的一个客观指标, 但具体工程中影响松动圈厚度的因素却有很多,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结语

松动牙齿的去与留 篇11

牙齿分为牙冠和牙根两部分,牙冠就是在口腔中所看到的白色牙齿,而牙根则埋藏在被称为牙床的牙槽骨中。正是通过牙槽骨对牙根的支持作用,牙齿才能牢固地排列在口腔中。但患有牙周炎时,由于牙槽骨的破坏吸收,使支持牙齿的力量减少,当这种改变超出一定限度时就会出现牙齿松动。牙齿松动分为3度:1度是指动度在1毫米以内,2度是指动度在1~2毫米,3度是指动度大于2毫米。

虽然引起牙齿松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牙周炎,但其他原因也并非罕见。龋齿并不会引起牙齿松动,但是如果不治疗使病变扩散至牙根根尖,引起根尖炎症,则有可能发生牙齿松动。外伤亦会引起牙齿松动,当牙齿受到剧烈的撞击时,可因牙齿脱位或半脱位而引起牙齿松动,也可因牙周膜的急性水肿而产生松动。另一种引起牙齿松动的原因是肿瘤,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

那么,什么样的牙齿应该拔除?什么样的牙齿可以保留呢?应该拔除的牙齿有:患有严重牙周病的松动牙齿,3度松动,即使经治疗也不能使其再稳固的牙齿;牙体严重龋坏,致使牙冠大部分缺损,且牙根周围骨质也遭破坏,无法再修补的牙齿;长期患有炎症,反复流脓,经治疗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身心痛苦的病灶牙;还有引起反复发炎肿胀的阻生牙,影响正常牙萌出的多生牙、埋伏牙;等。可以保留的病牙有:虽然有些松动,但经过牙周病序列治疗后还能保留的牙周病患牙;可以通过补牙、根管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手段予以保留的蛀牙;有些残根,根尖骨质破坏少且无松动,经过根管治疗加以保留,可在牙根上做牙冠修复的牙齿。

对于松动的牙齿,医生会找寻松动的原因,并根据松动牙的具体状况作出决定,不轻易放弃保留松动牙的努力。牙槽骨(俗称牙床)是牙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牙齿依靠牙槽骨的支持而保持稳固。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常使其支持牙齿的能力下降,造成牙齿松动。一般来说,轻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破坏少,治疗后骨组织的恢复力较强,松动牙的保留价值高;重度牙周炎患者由于牙槽骨严重吸收,松动牙的保留价值低。如果口腔中剩余的牙齿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假牙修复可能不利于松动牙的恢复,也应考虑拔除松动牙。

牙周炎引起的牙齿松动,经牙周系列治疗后,可进行牙周夹板固定,将松动牙固定在邻近的健康牙齿上,使牙周组织得到生理性的休息,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愈合与修复,并使病人咀嚼更舒适。根据病情可选择暂时性牙周夹板固定和永久性牙周夹板固定。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活动-固定联合修复技术,特别适用于重度牙周炎的病人。常用有套筒冠修复,适用于口腔内多数牙(前后牙)均有松动的情况;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已逐渐运用于牙周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有利于余留牙的牙周组织恢复与咬合重建,同时具备活动义齿及固定义齿的优点。

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牙齿松动,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牙齿的松动度会改善;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可用钢丝、树脂等材料将松动牙固定结扎在健康的邻牙上,以分担部分松动牙的咀嚼力,让松动牙得以休息,数周后松动牙会长牢固;对于肿瘤引起的牙齿松动,则应该在肿瘤手术时一并拔除。

有人认为镶的牙比自然牙好,并不全对。不论是真牙还是假牙,都需要有牙槽骨的支持作用,一旦牙齿拔除,牙槽骨就会逐渐萎缩。全口假牙随着戴用年限的延长,使用效果会越来越差,就是由于牙槽骨进行性地吸收所致。

水泥行业新线审批也许会出现松动 篇12

自2010年拉闸限电以来, 我国水泥均价从2010年8月份开始启动, 迅速上涨至高点, 涨幅超过22.5%;之后拉闸限电结束, 需求也进入淡季。短期供应偏紧让各地水泥巨头看到了水泥价格的高弹性, 各地开始广泛实施战略协同进行限产保价, 2011年1~3月价格回调幅度有限, 2011年4月份进入需求旺季的同时, 华东、华中和华南电荒显现, 刺激水泥价格再度快速上涨, 目前均价411.83元, 已接近2010年底的高点, 且涨价预期依然较强。

我国水泥行业总体上仍属于产能明显过剩行业, 由于水泥的同质性和竞争过于激烈, 水泥价格一直在300元左右的低谷徘徊, 国家发改委2009年9月底暂停新线审批, 水泥行业供给增速进入下降通道, 但2010年6月份以后的拉闸限电, 2011年初企业间战略协同和目前各地出现的电荒, 使得水泥行业短期供应偏紧导致价格快速上涨。短期价格飙升引起了发改委的担忧。当前水泥行业的高景气度掩盖了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事实, 水泥协会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协会统计“十二五”新上水泥项目, 上报国家发改委组织论证和核准, 意味着暂停新线审批的政策也许已经出现松动。若后期水泥价格进一步快速上涨, 或许会加快这一进程。 (摘自腾讯财经网)

上一篇:结构在线学习论文下一篇: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