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结构论文

2024-09-09

品种结构论文(共7篇)

品种结构论文 篇1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畜牧业紧紧围绕“两个加快”, 以农民增收、行业增效、产业升级为目标, 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 以丘区三市现代畜牧业试点和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为抓手, 依托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畜牧扶持政策, 优品种调结构, 加快转变畜牧生产发展方式, 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 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畜牧业已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如何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 确保畜牧业持续发展, 确保农民增收。总结近年来畜牧业优品种调结构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十分必要。

1 基本情况

1.1 生产总量稳步提升

据行业快报, 全省全年出栏生猪、牛、羊和家禽同比分别增长了3%、4.5%、4.5%、和6.5%;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7%、5%、3.8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3.7%。其中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075.83元, 占全省畜牧业产值比重64.81%。

1.2 生猪良种面和适度规模养殖比重显著提高

截止2010年9月, 全省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69.2%, 其中外三元杂交面39.2%, 同比分别提高了14和19.4个百分点。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面达到47%, 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0余万头。

1.3 家禽生产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9月, 全省肉鸡、蛋鸡、水禽出栏同比分别增加了6.8%、6.5%、5.5%, 家禽良种面达84.1%。其中, 50个重点培育县家禽规模养殖户达到50679家, 规模养殖面达49%, 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省蛋鸡、肉鸡、水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88%、84.1%、84.1%, 同比分别提高3%、2.6%、2.6%。

1.4 草食牲畜生产持续发展

截止2010年9月, 全省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出栏同比分别增长了4.1%、4.2%、3.9%。其中, 50个重点培育县牛羊兔规模养殖户达到10.43万家, 规模养殖面达42%, 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省牛、羊、兔良种化率分别达到39.9%、86.6%、87.1%。同比分别提高7.4、6.6、和5.6个百分点。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布局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基础上, 2007年我局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了四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根据规划, 88个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52个生猪调出奖励大县、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和2个牧区试点县, 在巩固和发展生猪优势的同时, 依据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品种质量, 逐步形成了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优质肉猪、禽兔优势产区;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优势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川东北地区优质奶牛优势产区;川西北高原和攀西地区特色畜产品优势产区。

2.2狠抓良繁体系建设

全省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施“良种工程”为重点, 依靠科技, 加快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截止2010年9月, 全省共建成各类种畜禽场4327个, 基础种母畜禽数量分别达到猪2.57万头, 禽51.49万只, 牛3.07万头, 羊88.61万只, 兔192.53万只。种公牛站1个, 年生产牛细管冻精50万剂。猪规范化供精站2864个, 建立完善牛改良配种站 (点) 1164个。不断完善的良繁体系建设, 大大提高了全省优良种畜禽的供种能力, 加快了畜禽改良步伐。

2.3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全省畜牧部门紧紧抓住转变生产方式这条主线, 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 加大对畜禽圈舍改造、水电路、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 探索出了种养业有机结合、养殖业与农村能源有机结合的“畜-沼-菜”、“畜-沼-果”、“畜-沼-鱼”等多种畜禽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提高了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2.4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造出了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优、辐射广、带动强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二是大力培养多元化产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 加快了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多元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培养多元化经营主体, 不断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3 存在问题

3.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区域发展上, 受产业基础、资源和区位条件的限制, 全省各地区之间产业发展仍不平衡。在畜禽养殖结构上, 生猪产业占畜牧产业的56%, 牛、羊、兔等草食家畜发展相对缓慢, 总体上仍然是“一猪独大”。在品种结构上, 生猪三元杂交良种化比例只有69.2%, 以DLY、PIC等配套系为主的外三元肉猪比例仅为39.2%, 远低于河南、山东等省, 肉牛良种化比例只有39.9%。在畜群结构上, 能繁母猪比重达10.5%, 高于正常值7%~8%的2~3个百分点, 而繁殖母牛所占比例只有30%, 母牛所占比例较低, 加之牛繁殖速度较慢, 种群数量一时很难迅速扩张。

3.2生产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目前, 全省传统的散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 相当部分养殖户生产环境差, 圈舍设施简陋, 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一些养殖小区 (场) 尽管在圈舍、设施等基础条件方面有所提高, 但在执行饲养、防疫、管理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方面滞后, 畜禽粪污污染在一些地区仍较突出。

3.3品种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外良种大量引入, 畜禽品种在不断进行改良的同时, 造成我省一些地方良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等一批有着优良特性的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四川白兔、四川麻鸭、彭县黄鸡、金阳丝毛鸡、建昌鸭等一些优秀的品种已濒临灭绝, 优质的地方品种资源正逐渐减少。

3.4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畜产品生产与加工不协调。目前我省虽然已拥有双汇、雨润、四海、金锣, 高金、美宁等一大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但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滞后, 符合加工企业标准的畜产品产量不足。二是肉食品精深加工“短腿”现象突出。例如作为生猪产业大市的资阳市, 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已达到500万吨以上, 主要以生产初加工分割肉为主, 生猪精深加工能力只有3万吨, 2009年实际加工0.66万吨。三是养殖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表现在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度、广度不够,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足, 在维护养殖者利益、引导生产方向、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4 政策建议

4.1进一步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范围和受益面, 继续实施省级生猪良种补贴项目, 并启动省级肉牛、肉羊良种补贴项目, 不断提高我省畜禽品种质量。

4.2加大对种畜禽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和畜禽育种攻关的投入力度, 对牛、羊、兔等草食牲畜种畜场建设应予专项扶持, 大中型沼气项目应优先安排种畜禽场。

4.3支持建立完善省级和市 (州) 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 县级建立改良配送中心, 乡镇建立改良站 (隶属畜牧兽医站) , 村级建立人工授精站 (点) , 形成完整的畜禽良繁体系。

4.4尽快启动省级秸秆养畜示范项目,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 实施以秸秆换肉奶战略。

4.5依法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 优先对列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品种给予支持。在支持保种的基础上, 推进合理开发利用。

4.6进一步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标准的制 (修) 定。规范饲料、兽药的使用;加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认证监管, 加大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 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畜禽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 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

品种结构论文 篇2

品种特性:属中早熟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坚硬不倒伏,叶色浓绿,叶片中等,结铃性强,结铃集中,吐絮肥畅,容易采摘。生育期125天,铃重5克,衣分38%~40%,纤维长29~31毫米,品质优。抗棉铃虫,耐抗枯萎病、黄萎病等,属抗病性品种。纤维品质优良,各项指标符合纺织工业用棉要求。2001年参加黄淮流域抗虫棉品种区试,无论是大田平播,还是麦棉、果棉、棉瓜、棉菜(矮生蔬菜)等间套作均获成功,一般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400~500公斤,高产可达550公斤。经全国各大棉区试种推广表明,GK—10棉花是一种优质高产抗虫棉新品种。

播种时间:4月10~20日,每667平方米播种1公斤。(见环插四图7)(中国农业科学院217信箱吴朝军邮码:100081电话:010-62111809)

二、夏棉鲁890

品种特征: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890,是由山东省农科院培育而成的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短季棉,全生育期106天左右,比中棉30早熟2~3天。叶片较小,株型紧凑,果枝上冲,上桃快,开花结铃集中,铃椭圆形,铃壳薄,吐絮畅,高抗棉铃虫,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1999~2000年在短季棉新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中棉30增产20%以上,霜前花率90%以上,衣分达40.1%~40.2%,单铃重4.6~5.4克,籽指9.5~11.4克。2000年河南省夏棉区试霜前皮棉每667平方米比对照中棉27增产12%,居六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在供试品种中是全生育期最短、霜前花率最高的一个。纤维品质2.5%,纤维跨长28.8毫米,比强25.2,麦可隆值5.0,每667平方米植3000~4000株。

三、美棉千斤抗

品种特征:该品种是中国农科院引进的最新双抗基因杂交抗虫棉,在全国各地进行区域试验,其抗虫、抗病、丰产性状都优于中棉29。其生长势强,结铃性强,成铃率高,吐絮畅,单铃一般重5.5克,大铃6~7克,生长期在128天左右,株高110厘米左右,果枝15~18枝,果枝较长,每条果枝结铃4~5个,一般每株结铃40~60个,最多每株可结82个。铃大,呈卵圆形,4~5室,衣分40%,籽指11.5克,衣指7.2克,霜前花率86%,中等肥水地块每667平方米产籽棉400公斤左右。高肥水地块最多可产500公斤籽棉。

品种结构论文 篇3

茶树是叶用作物,叶片不仅可以供人饮用,更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特征是帮助植物育种者选育适宜品种的重要标准[1]。国内外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发现了作物产量与叶片解剖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

近年来,我们已选育和引种了一些茶树新品种,这些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适制高品质绿茶、乌龙茶,为茶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本实验测定茶树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点,为绿茶和乌龙茶的制作提供生产材料。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时间

试验分两个季节进行:春季(2013年4月)和秋季(2013年9月)

2.2试验地点

采样地点:越南茶叶研究和发展中心(越南北方山区农林业科学院)。

2.3 材料

茶树品种来源:这些茶树新品种是由越南北方山区农林业科学院选育而成,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已承认为试生产种。其中:PH8品种是茶树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利用Kim Tuyen品种与TRI777品种之间的杂交,2009年已确认试生产种。PH10品种从中国引种,2010年已确认为试生产种;Kim Tuyen品种从中国台湾引种, 2008年确认为技术进步种。

茶叶取样:从PH8、PH10和Kim Tuyen品种采集30-35日龄的茶树叶片,在季研究中进行测定,样品信息详见表1。

2.4 研究方法

上午9点采样,用显微镜解剖分析,方法参照阮霸的植物研究的测量方法[3]。

观测指标:茶树叶片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腺鳞(多毛)密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茶树新品种叶片形态指标

由表2可知: 不同品种 有不同的 形态特征, 如PH8和Kim Tuyen品种的叶形为椭圆形,但PH10品种的叶形为长椭圆形;PH10和PH8品种叶长大于Kim Tuyen品种;PH10和Kim Tuyen品种叶宽和叶面积小于PH8品种;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具有不同叶脉对数,如PH10品种(6 - 7叶脉对数), PH8品种(7 - 9叶脉对数),Kim Tuyen品种(6–8叶脉对数)。一些品种特征评价指标,能够有助于判断叶片适制的茶叶类型。根据阮建云等基于芽叶颜色特征和萌发期[4],以确定适制茶类适应性的研究,3个茶树新品种叶片都是深绿色,但Kim Tuyen品种的芽叶绿中带紫且其茸毛少于PH10、PH8品种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Kim Tuyen、PH10品种适制乌龙茶,绿茶; PH8品种适制绿茶。

3.2 不同茶树新品种叶片解剖特征

叶片是植物的重要部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器官。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不同品种茶树叶片解剖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3和图1表明:不同品种的茶树在不同季节,其叶片的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都是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大的,最小的是第一叶,最大的是第三叶。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如下所示:

第一叶: 不同品种 春季叶片 厚度:PH8 > Kim Tuyen >PH10,秋季结果与之相似;不同品种春季上表皮厚度:PH10 >Kim Tuyen > PH8,秋季结果与之相似;不同品种春季栅栏组织厚度:PH10 > Kim Tuyen > PH8,秋季结果与之相似。

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变化更为稳定,叶片各指标在各品种间都是温度上升的趋势。叶片的厚度的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评判植物抗性的指标,叶片越厚,蓄水能力越强,抗旱性也就越强【5】。表2显示了:3个茶树品种的平均厚度:春季的为第一叶248.78μm、第二叶 为296.22μm、第三叶 为335.78μm;秋季的为 第一叶237.00μm、第二叶 为274.78μm、第三叶为304.22μm。在春季 表明: 最高的第 二叶为Kim Tuyen316.67μm,最小的为PH8 283.67μm,两个不同的品种有差异达到值为33.00μm。根据品种叶片厚度可以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Kim Tuyen> PH10>PH8。

值得注意的是:PH8品种的上表皮厚度在春秋两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都有降低的趋势,而PH10和Kim Tuyen上表皮厚度逐步增加。这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能力,影响茶叶的质量,即影响到用于加工茶叶的品质。



3.3 腺鳞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腺鳞是叶片的表皮转化的,根据植物的类型承接不同的功能。茶树中腺鳞含有的功能流体能够体现鲜叶的味道,因此腺鳞密度对茶叶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腺鳞密度越高,鲜叶茶的滋味越能表现出来。不同品种茶树的腺鳞密度,见表4。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茶树在不同季节腺鳞密度有变化,总体而言,茶树的腺鳞密度在秋季一般高于春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

在春天, 第一叶腺 鳞密度最 高的Kim Tuyen (13.80毛 /mm2), 其次是PH10 (13.50毛 /mm2), 最低的是PH8(13.33毛 /mm2)。第二叶和第三叶腺鳞密度最高的是PH8,依次10.33毛 /mm2 、9.13毛 /mm2,其次是PH10(8.43毛 /mm2及8.27毛 /mm2),最后是Kim Tuyen (8.73毛 /mm2及7.37毛 /mm2)。

在秋季,腺鳞密度从第一页到第三叶,从PH10品种KimTuyen品种都呈下降趋势。三个品种第一叶的腺鳞密度都非常高,分别是PH10(33.13毛 /mm2),PH8(29.20毛 /mm2) 和KimTuyen(26.17毛 /mm2);但是各品种第二叶腺鳞密度只有第一叶的一半左右,分别为17.47毛 /mm2,15.83毛 /mm2和12.3毛/mm2),然后在第三叶稍有下降(依次是10.47毛 /mm2;8.7毛/mm2和6.57毛 /mm2)。

各品种第一叶的腺鳞密度秋季约为春季的2倍,第二叶为1.5倍,第三叶略有差异。PH10品种第三叶的腺鳞密度在秋季高于春季(依次10.47毛 /mm2 和8.27毛 /mm2),PH8种和Kim Tuyen种第三叶的腺鳞密度却是秋季低于春季(PH8是8.7毛/mm2 和9.13毛 /mm2 ;Kim Tuyen是6.57毛 /mm2 和7.37毛 /mm2 )。

总之: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腺鳞密度。茶树品种(PH10、PH8和Kim Tuyen)都是中国茶叶变种,在春季不同叶片腺鳞密度从7.37毛 /mm2变动到13.80毛 /mm2,秋季从6.57毛 /mm2变动到33.13毛 /mm2,这与阮氏玉平【6】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腺鳞密度茶叶品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3.4 鲜叶解剖结构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树鲜叶解剖结构与茶叶品质有关,我们选取了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三个指标进行研究评估。评估结果见表5。

* P < 0,05; ** P < 0,01

据对3个品种鲜叶解剖结构的测定,叶片厚度为274.56–292.43μm;上表皮厚度为16.42–21.45μm;棚栏组织厚度为105.00–117.67μm且不同品种间鲜叶解剖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将对乌龙茶品质产生影响。将3个品种鲜叶的解剖结构与所制乌龙茶品质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5),结果表明,品质得分与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或棚栏组织厚度,一般叶质较硬,叶色深绿,主要是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在做青过程中有利于叶缘细胞破损,达到正常的红变要求,而且便于塑造扭曲、紧结的外形。PH10、Kim Tuyen品种的棚栏组织厚度与PH8相比有显著差异,因此成茶品质也就相差悬殊(表5)。这也符合杨伟丽有关乌龙茶的研究结果[7]。

3.5 不同茶树品种造制性分析

栅栏组织内的叶绿体贮藏着胡萝卜素、叶黄素,分解后可产生β- 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栅栏组织层次多、栅海比值高的品种制出的茶叶香气高,适制绿茶和乌龙茶【8】。杨伟丽等研究发现,叶片厚度250-380μm,上表皮厚度32–35μm,栅栏组织厚度75-125μm,造制乌龙茶【7】。棚栏组织发达不仅抗性好,丰产性高,制出的成茶品质优异【9】。严学成等【10,11】对适制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的不同叶位叶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随着叶位的增加,叶片的叶绿体分化出芽产生原质体,这是适制乌龙茶品种所特有的结构。

对3个品种相关指标的测定和分析(表3)后发现,PH10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叶片叶片厚度范围是226.67-320.08μm;PH8品种是246.34–310.33μm;Kim Tuyen品种是236.67380.67μm;PH10品种不同季节栅栏组织厚度范围是103.08μm144.50μm;PH8品种为14.21μm-18.75μm;Kim Tuyen品种是16.75μm-21.01μm。PH10和Kim Tuyen品种栅栏 组织厚度高于PH8品种,说明PH10和Kim Tuyen品种茶叶品质优于PH8品种。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PH10和Kim Tuyen品种适宜造制绿茶及乌龙茶, PH8品种适宜造制绿茶。

4 结论

据对3个品种叶片解剖结构在富寿富户条件中,我们得出一些评论如下:

不同茶树品种有不同叶片厚度,叶片的平均总厚度(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是最高的Kim Tuyen(292.43μm),其次是PH10达到277.74μm,最低的PH8(274.56μm),这表明品种叶片厚度越大抗旱性可能越好。

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 PH8品种上表皮厚度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而PH10和Kim Tuyen品种呈上升趋势。

不同品种茶树在不同季节腺鳞密度有变化,总体而言,茶树的腺鳞密度在秋季一般高于春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春季腺鳞密度变动从7.37–13.80毛 /mm2,秋季变动从6.57–33.13毛 /mm2。

不同品种鲜叶解剖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表明: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品质得分对于乌龙茶品质评估及结果分别为:r(叶片厚度) = 0.8142**,r(上表皮厚度)= 0.6962*,r(棚栏组织厚度)= 0.6981*。

根据叶片 解剖于评 估3个品种的 造制性认 为PH10,Kim Tuyen品种适宜造制绿茶,乌龙茶;PH8品种适宜造制绿茶。

摘要:本实验对三个越南茶树新品种的叶片解剖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观测了茶树叶片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腺鳞(多毛)密度。结果表明:抗旱最好的茶树品种是Kim Tuyen,其次是PH10,最后是PH8;品种抗旱性与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2**,P<0,01)。初步结论:PH10、Kim Tuyen品种适制绿茶和乌龙茶;PH8品种造制绿茶。

品种结构论文 篇4

1 江西柑桔良种选育、引进及示范推广

1.1 江西柑桔主要栽培品种

江西境内柑桔品种资源丰富, 有枳属、金柑属和柑桔属的宜昌橙类、大翼橙类、枸椽类、柚类、橙类和宽皮柑桔类等三属五大类, 目前种植有一定规模的主要区域品种群有遂川金柑、寻乌蜜桔、赣南脐橙、南丰蜜桔、新余蜜桔、新干红桔、靖安椪柑、广丰马家柚、南康甜柚、井冈蜜柚等。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1.2 柑桔新品种选育

近年来, 各地通过柑桔自然芽变选育, 选育了一些适合地方栽培优良新品种, 目前正在示范和推广的品种有:

1.2.1 龙回红脐橙。

是赣州市科技人员从南康俊萍果树示范场选育的纽贺尔脐橙株变品种, 与纽贺尔相比, 叶片向上凸起, 较大叶片反卷, 吸光强, 产量高、耐旱性更好, 也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果皮光滑细嫩、橙红, 外形美观, 果实11月上中旬成熟。2012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3年已开始试验示范, 已示范推广面积133.33hm2。

1.2.2 赣南早脐橙。

是赣州市科技人员从纽贺尔脐橙中选育的早熟脐橙品种, 10月上旬就能成熟, 成熟时果皮橙红色, 果肉细嫩化渣, 固形物含量10%~12%, 2012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3年已开始试验示范, 已示范推广面积200hm2。1.2.3南丰蜜桔小果SS-7。是南丰柑桔研究所、南丰县蜜桔产业局科技人员于2005年从市山镇翠云村韩家堡韩老细桔园选育的优良单株, 2007年通过鉴定。果品肉质细嫩化渣, 无核, 品质极优, 丰产, 至2013年南丰县种植面积1000hm2, 正在申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2.4 南丰蜜桔小果SS-28。

是南丰柑桔研究所、南丰县蜜桔产业局科技人员于2005年从市山镇坪埠村船罗嵊彭小明桔园选育的优良单株, 2007年通过鉴定。果品肉质细嫩化渣, 无核, 风味浓甜, 富有香气, 汁液多, 可溶性固形物15%~17.72%, 至2013年南丰县种植面积400hm2, 正在申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2.5 丰江红柚。

品牌名广丰马家柚, 系柚中熟品种, 由广丰县大南镇马家村实生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果实10月下旬成熟, 梨形或高扁形, 单果重1500g。外果皮黄绿色, 中、内果皮淡红色, 果肉淡红色, 肉质细嫩, 酸甜适口, 品质上等。目前广丰县栽培面积达1.25万hm2。

1.3 柑桔良种引进示范与推广

近年来, 江西为调整品种结构, 提高果品品质, 改善熟期过于集中问题, 加大了柑桔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力度, 引种栽培比较成功的主要品种有:

1.3.1 红肉脐橙, 又名卡拉卡拉脐橙。

是委内瑞拉从华脐中发现的芽变品种, 2000年农业部“948”项目引进, 目前栽培面积266.67hm2, 年产量约0.5万t, 分布于信丰、安远、寻乌等县 (市) 。

1.3.2 晚棱脐橙。

是澳大利亚L.Lane地区发现的华脐芽变品种, 2000年农业部“948”项目引进, 在安远、寻乌、龙南、定南等县栽植面积400hm2, 并已开始挂果, 目前产量100t。该品种成熟期晚, 于次年4月份成熟, 表现为高糖、适酸、浓香的特性。

1.3.3 不知火。

为清见与中野3号椪柑杂交育成, 2000年农业部“948”项目引进, 成熟期2~3月份, 该品种具有多次开花、多次结果特性, 因此有春、夏、秋三季果, 目前在安远县栽植面积333.33hm2, 产量0.1万t。

1.3.4 赣南蜜柑 (甜春桔柚) 。

为八朔柚与上田温州蜜柑杂交选育的桔柚品种, 赣州市于2008年引进, 在会昌、于都等县栽植面积2000hm2, 部分已挂果, 表现较好。

1.3.5日南1号。

系日本选育的特早熟温州蜜柑, 2000年农业部“948”项目引进。果实9月下旬成熟, 果肉脆嫩化渣, 酸甜适口, 无核, 品质上等, 目前在赣州、吉安有关县种植面积533.33hm2左右。

1.3.6 强德勒红心柚。

2000年“948”项目引进, 主要栽植在安远、信丰、南康等县, 面积约333.33hm2, 产量近4000t。

1.3.7 HB柚。

原产美国佛罗里达州, 为文旦柚与葡萄柚天然有性后代的实生变异, 2000年农业部“948”项目引进, 主要栽植在大余、信丰、安远等县, 目前栽培面积133.33hm2, 产量约0.05万t。

正在观察试验的新品种主要有:默科特、秋辉、诺瓦桔柚、脐血橙、红夏橙、克里迈丁红橘、鸡尾葡萄柚、耐湿脐橙、西柚等。

2 柑桔良种选育及品种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2.1 选育技术比较原始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60余年, 江西省柑桔品种选育一直采用自然芽变选种的方法, 即营养系选育, 新的选育技术如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生物技术从未得到应用, 很难发现与我们选种目标一致的突变单株。

2.2 单个区域种植品种结构单一

赣州市脐橙种植品种95%以上为纽贺尔, 其余5%为朋娜、奈沃林娜、奉节72-1。南丰县南丰蜜桔面积近4.66万hm2, 品种几乎全部为南丰蜜桔 (含广桔) , 其它柑桔品种只是零星种植, 南丰蜜桔品种几十年来没有很大变化。新余蜜桔、靖安椪柑也是如此。

2.3 品种熟期结构过于集中

目前江西省柑桔品种主要为纽贺尔脐橙、杨小-26南丰蜜桔, 本地早新余蜜桔、靖安椪柑等, 熟期基本集中在11~12月, 熟期结构过于集中, 给果品贮藏、加工、运输、销售造成很大的压力。

3 加快江西柑桔良种选育及品种结构思考

3.1 创新选种育种方法

要利用江西省现有丰富的柑桔资源优势, 在自然芽变选种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中国柑桔研究所、华中农大及江西省科研院所人才、设备优势, 有目的地应用辐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等育种新技术, 进行柑桔新品种选育。南丰蜜桔要重点加快培育高糖低酸化渣及短枝类优良南丰蜜桔品种, 以提高果园作业的劳动工效, 降低劳动强度。赣南脐橙要加快早熟脐橙、晚熟脐橙的优良品种的选育, 以调节品种结构, 缓解集中上市压力。

3.2 完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应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 科学设计全省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规范苗木运行程序。一是由江西农大、省农科院、赣州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 (教学) 单位牵头, 依托华中农大或中国柑桔研究所等国家级鉴定和脱毒中心, 建立省级柑桔无病害鉴定和脱毒分中心, 负责对全省原始母本树、采穗树和出圃苗木进行病毒病鉴定、脱毒处理和检验检测, 以确保品种的纯正度和无毒化。二是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 建立省级果树无病毒品种原始材料网室保存圃、无病毒母本园和采穗圃, 负责向有关市、县提供果树优良品种接穗材料。鉴于我省柑桔黄龙病发展蔓延, 建议省级良种圃、母本园及采穗圃建在北纬28°以上, 即抚州市以北的位置。三是兼顾地理位置和品种布局, 选择已有较好育苗基础的县、市建立苗木良繁场和示范园, 并在一定辐射范围内提供生产用苗。四是加强苗木生产注册管理, 由各地行业主管部门对繁育体系各个环节进行强制性注册管理, 发现苗木生产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行, 对不及时整改或整改不达要求的单位取消育苗资格、尽可能保证良种苗木的安全。

3.3 加快优新品种示范推广

当前, 柑桔优新品种很多, 杂柑类有春见、天草、不知火、濑户香、南香、清见桔橙、诺瓦、津之香、阳香等;温州蜜柑有日南1号、山下红、大分1号、市文等;椪柑有台湾椪柑、太田椪柑等;甜橙类有卡拉卡拉、塔罗科血橙新系、夏橙等;柚类有强德勒红心柚、HB柚、奥洛勃朗柯葡萄柚等;其它还有尤力克柠檬、香水柠檬、澳柑、樱桔、脆皮金柑等。各地在引种时, 要根据本地的生态条件和市场前景综合考虑, 在新发展区域品种结构大调整的地区, 对品种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 综合性良好, 不同成熟期良种按比例发展。同时, 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选择国内目前还未在生产上大面积发展, 而经近年栽培观察, 其性状优良, 市场前景诱人的品种。二是要选择国内在极少的地区起步进行生产栽培, 但面积极小, 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品种。三是要选择一些知名的名贵品种因多方原因未能形成规模而市场又供不应求急需发展的品种。四是要选择具有特殊性状,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而需求大增, 但现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

3.4 合理布局区域品种结构

品种结构论文 篇5

近几年来, 丰城市因地制宜, 注重果品开发, 突出抓了果树品种结构调整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种类结构上, 早熟梨与其他水果的面积比为7:3, 产量比为3:1。二是在熟期结构上, 以柑桔为例, 早、中、晚熟品种的面积比为1:40:9, 产量比为2:17:10, 其中早、晚熟品种比例很小, 中熟品种比例过大, 在市场销售上存在一定的弊端。三是在优质水果比例上, 优质水果栽培面积少, 只有100hm2, 约占总面积的10%左右。综合表明, 丰城市果树品种结构较过去有一定改善, 但仍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早熟梨面积和产量占果树总面积、总产量的比例偏大, 多种水果比例小, 造成果品经济效益不理想。二是柑桔的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 中熟品种的面积和产量的比例过大, 造成卖果难和柑桔过剩的假象。三是优质果所占比例过小, 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经济效益较差。

2 丰城市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思路与目标

为了改变丰城市果树品种结构不合理状况,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必须加大力度调整结构, 优化组合, 促进发展。具体调整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以质量为核心, 发展良种, 开发名、特、优、新、稀品种;以效益为目的, 依靠科技, 实行优质高产集约化栽培, 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到2016年, 实现水果栽培面积2万hm2、总产量20万t、优质果10万t的目标任务, 并将果树品种结构调整为:柑桔与其他水果的比例为10:6, 柑桔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3:6:2, 优质果的比重提高到水果总产的60%以上。

3 丰城市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措施

3.1 提高认识调整水果品种结构

实现良种区域化, 使丰城市水果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提高水果产业整体效益, 将水果产业真正建设成丰城市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就必须加速品种结构调整, 优化品种组合。市财政每年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农业部门也要将品种优化组合工作作为今后长期性工作来抓, 以确保丰城市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3.2 合理布局抓好区域开发

根据丰城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点, 从当前实际出发, 应以巩固现有果园为主, 适当扩充面积, 调整区域布局, 逐步实现良种区域化。其具体规划是: (1) 在袁渡、白土、曲江等乡镇, 建立优质柑桔商品基地, 形成柑桔拳头产品; (2) 在丽村、蕉坑、铁路、洛市等乡镇, 主要开发翠冠梨及葡萄、优质李、桃等多种水果; (3) 在董家、梅林、湖塘、隍城、泉港等乡镇以落叶果树梨、李为主要开发对象, 并积极发展板栗、核桃、柿、猕猴桃等水果。有条件的地方, 积极引进火龙果等最新良种, 增添花色品种,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建立良繁体系切实加强种苗管理

在上级支持下, 丰城市狠抓了良种母本园和苗圃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 丰城市已建立良种母本园12hm2, 育苗基地24hm2, 为丰城市果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要切实组织好种苗的生产和调剂工作, 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 逐步在丰城市范围内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脱毒优系母本园和苗圃。进一步落实种苗“三证”管理, 杜绝乱引、乱调、乱育和危险病虫苗木的传播。

3.4 建立商品基地提高规模效益

增大优良品种和优质果品的比重是实现调整结构的重要途径。丰城市水果总量10万t, 年产优质果品约2万t。由于优质果所占比例小, 影响水果整体效益的发挥。各地要严格按照优质水果基地试行办法和技术方案实施, 规范建设, 规模发展, 力争到2016年, 良种面积达到100%, 适龄投产率由40%上升到80%, 幼年树平均667m2产量500kg, 成年树667m2产量1500kg以上, 良种比重90%, 商品率80%以上, 其中优质果占60%以上。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果生产水平

目前丰城市果树生产管理水平较低, 在一些地方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的境地。因此, 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 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果品质量, 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果树生产的重点。要大力推广“果园覆盖、简易修剪、疏花疏果、保花保果、果实套袋、综防病虫、合理施肥、适时采收”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到2016年, 投产面积由目前的60%提高到85%以上, 大面积单产由800kg提高到1500kg。

摘要:近几年来, 丰城市在果树品种结构调整中存在一些弊端, 品种少、熟期结构不合理, 以及优质果所占比例过小。为此从5个方面阐述了改进的具体措施, 加大调整结构力度, 优化组合, 促进果树快速发展。

品种结构论文 篇6

2008年起, 古田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茶树品种结构调整, 在上级部门支持和县业务部门努力下, 通过与农科院茶科所、福建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单位协作, 在我县开展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5年来全县建立6个新品种示范点, 带动全县茶区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全县累计新植和换种茶园1.5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促使我县茶树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形成绿茶、红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等多茶类发展格局。

1 品种结构现状与分布

全县当家品种还是福云6号为主, 面积为1.25万亩, 占总面积37.8%, 本地菜茶、福安大白和梅占0.55万亩, 占总面积16.7%。经过几年的品种结构调整, 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动, 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种植铁观音、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水仙、肉桂、梅占等品种1.5万亩, 占总面积45.5%。

全县新植换种的高优品种主要分布区域为:大甲镇、杉洋镇、鹤塘镇以铁观音、金观音为主;凤埔乡、凤都镇、吉巷乡以闽北水仙、肉桂以及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为主;卓洋乡、大桥镇以提纯复壮原有当家品种梅占、福安大白和本地菜茶。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茶园种植分散, 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我县现有茶园分布在大甲、杉洋、鹤塘、大桥、卓洋、凤埔、黄田等乡镇, 种植较为分散, 大多茶农是兼业, 管理粗放, 科技含量低, 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弱。

2.2 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还不够合理

全县当家品种“福云六号”的种植面积“品改”前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 而且茶园绝大多是70年代发展建成的, 茶树品种老化, 近几年虽然新发展了一批优新良种茶园, 但尚未全部投产, 名优茶生产比重小, 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2.3 企业整体实力弱, 龙头企业缺乏

目前古田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程度总体不高, 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粗放经营等问题, 加工基本上是粗加工, 精加工比例少, 深加工尚未开展。

2.4 县域茶叶公共品牌尚未形成

对产品的宣传投入少, 推介仅限于参加一些展览展销和名优茶评比活动, 虽然全县茶叶企业注册的商标不少, 但缺乏知名品牌, 存在“有好茶不知名, 有金牌无名牌”的现象, 茶叶知名度难以提高, 影响了产业效益。

3 开展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3.1 因地制宜,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按照茶叶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结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 制定了2010年—2013年茶产业发展规划, 将全县规划为三个主体发展区域:以古田东部大甲镇、杉洋镇、鹤塘镇为第一产茶区, 在名优品种铁观音种植基础上, 搭配引种适制性强的金观音、金牡丹、梅占等品种, 开发闽南乌龙茶为主, 兼顾红茶、绿茶生产;以古田中东部卓洋乡、大桥镇为第二产茶区, 提纯复壮原有当家品种梅占、福安大白茶和本地菜茶品种, 开发名优绿茶、红茶为主;以古田北部靠建瓯方向的凤埔乡、凤都镇、吉巷乡为第三产茶区, 重点发展高山茶, 引种闽北水仙、肉桂及金观音、黄观音等品种为主, 开发闽北乌龙茶 (岩茶) 为主产品。经过5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和改植, 更换效益低下的中低产茶园, 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使名优茶生产得到发展。

3.2 出台政策,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优质茶生产的积极性, 进一步调整茶树品种结构, 做大做强茶产业, 古田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县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从茶树苗木、加工厂改造、品牌建设、茶机购置等方面实行补助, 进一步加快茶产业结构调整。

3.3 以点带面, 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全县共建立5个标准化名优茶示范基地2000亩。其中2012年与福建省农学院联合在鹤塘镇东际村建立300亩金观音、金牡丹优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2013年与省茶科所合作在峦垅村建立500亩新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带动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

3.4 强化服务, 提高茶农的科技水平

一是要严把茶树品种质量关。在茶树品种、茶苗调运、茶树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二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编写技术材料、制作加工技术工艺流程光盘等分发给茶农,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 办进村庄;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组织茶企, 茶农到安溪、武夷山茶叶加工厂进行跟班学习, 参与茶叶制作, 掌握加工技术;聘请福建省茶科所专家和安溪、武夷山乌龙茶加工技师到现场进行授课、指导制茶。让广大茶农和企业掌握加工技术, 全面提高茶叶产品的加工水平。

3.5 树立品牌, 扩大产品知名度

全县共注册翠屏湖、剑溪、引月、鑫峰、五蕴、闽丰、闽艳、马腰峰等商标8个, 其中翠屏湖、剑溪是县茶叶公共商标。对公共商标“翠屏湖”制定完善的茶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品牌管理办法, 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卫生标准、统一包装风格基调、统一对外宣传、统一产品监管。为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知名度, 鼓励企业申报“三品”认证, 积极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展销会、茶王赛评选等茶事活动。政府对取得QS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等分别给予奖励。

3.6 引进龙头, 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化环境, 引进厦门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宁德五蕴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强、技术新的企业来我县发展茶产业, 培育本地企业, 形成不同生产经营规模和不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局面。其中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

3.7 队伍建设, 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队伍事关茶产业发展的成败, 抓好茶叶产业企业家培养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企业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 取得的成效

4.1 优新茶树品种面积增加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 加快乌龙茶, 红茶的生产, 形成了多茶类生产的格局, 绿茶产量从70%调到54%, 乌龙茶 (闽南、闽北) 占20.8%, 红茶占25.2%, 名优茶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28.6%。

4.2 茶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13年茶园面积3.3万亩, 毛茶产量1680吨, 产值9850万元;名优茶产量480吨, 产值4950万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28.6%和50.3%, 分别比2010年增长22%和36.3%, 经济效益显著。新品种茶青的价格与同期福云6号茶青的价格高出7-10倍, 铁观音毛茶年平均价格每公斤为220元左右, 水仙、肉桂毛茶年平均价每公斤为240元。发展名优茶已成为古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3 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增强

通过基地规模化、经营生态化、加工专业化的带动, 5年来全县新植和换种名优茶茶园1.5万亩, 其中连片种植500—1200亩的企业有5家。

4.4 品牌效益初显知名度提高

2012年“翠屏湖”茶叶商标获得市知名商标称号, 2013年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古田红”“翠屏湖”铁观音分别获得宁德市第四届、第五届茶王赛红茶类、乌龙茶类金奖。“古田红”“闽丰”肉桂先后获得省优质茶称号。

5 品种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5.1 以市场为导向, 以群众自愿为原则, 开展结构调整工作。只有通过品种结构调整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品种结构调整工作才能算是成功。

品种结构论文 篇7

2004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茶叶品种结构的调整,蕉城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新增新优茶树良种茶园面积4万多亩,产量增加4247吨,产值增加3亿元,比增191.1%。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区产量、产值的27% 和46.4%,经济效益显著。

1 蕉城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1认真规划,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蕉城区是福云六号的主产区,通过引进高香优质和绿乌兼制的茶树品种,与原茶树品种的提纯复壮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改植换种、改造品种形状差、低效益的中低产茶园,切实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蕉城区茶叶发展水平。

1.2 采用多种补贴方式调动茶农积极性

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发展茶叶列为农民增收的“一把手”工程。相继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信用社贷款、茶农连保、财政贴息等金融财政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安排2000多万元茶叶开发性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茶业结构调整、加工能力提升、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

1.3 加强科技支持,提升“品改”质量

茶叶综合开发茶技人员实行分片负责。从茶园开垦验收、苗木质量把关到栽培技术以及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茶技人员都必须到场,进行现场逐块验收,具体指导茶农、服务茶农。主动加强与省茶科所的合作,依托省茶科所对引进新品种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抓好农民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区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农村举办茶叶科技培训班,提高广大茶农产茶制茶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茶企、茶农前往省茶科所、安溪等地培训学习,同时,聘请省茶科所和安溪乌龙茶加工技师现场巡回加工技术指导,多渠道、多层次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

1.4 内联外引,带动发展

一方面,开拓内地市场,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村,建立“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农村茶叶产销合作社的作用,重点扶持茶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购、销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招商,吸引有实力的外地茶企落户蕉城,带动茶叶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2 取得的成效

蕉城区以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中心,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通过引导鼓励新品种种植,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1 茶树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按照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品种早中晚合理搭配的原则,引导茶农种植高香型的茶树品种。重点推广早芽、高香绿茶品种早春毫、春波绿、福鼎大毫;绿乌红兼制的高香型良种金牡丹、金观音、丹桂、黄观音、台茶金萱;乌龙茶品种铁观音、台湾软枝乌龙、青心大冇等。目前,新优茶树品种占茶园总面积的42%,茶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名优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改变了2002年以前我区茶树品种以福云6号为主的单一局面。

2.2 茶类结构调优调高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成功调整,我区在降低绿茶产量、提升绿茶品质的基础上,加快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的多茶类生产格局,促进茶叶原料利用最大化,适应了市场对茶叶多样化的需求。多茶类并举我区新优茶树品种比例已上升到42%。根据气候和区域布局,全区已建立宁古线天山绿茶基地、霍童溪沿线明前茶和多茶类生产基地和高山乌龙茶基地。全区形成区域分明,品种优良,基础良好,生态优美,品质优异的茶叶生产基地。目前,我区蕉城区绿茶产量从总产量的90% 调到55%,红茶、乌龙茶各占20%、白茶的产量为5%。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50.2%。

2.3 经济效益日益提升

2009年,我区开始实施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茶树品种示范项目,今年,新品种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黄玫瑰、紫牡丹等茶青价格比主栽品种福云6号高出8 - 20倍。茶树新品种种植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茶农种茶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以霍童坑头村为例,其金观音茶树亩产秋茶鲜叶200kg以上,年平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 亩;经济效益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3 品种结构调整中的几点体会

3.1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合理搭配茶树品种

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了解品种适应性,因地制宜,加强引导。茶树品种种植要早、中、晚合理搭配,还要选择一些适制性广的品种。品种结构调整时应结合低产茶园“三改一补”,变低产茶园为高产茶园,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3.2 强化茶叶安全,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

通过强化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卫生质量。一要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茶农的标准意识和产品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广大茶农和企业的自觉行为;二要加强培训和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三要严格按照相关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3 加大工艺研发,提高新品种加工技术

新品种需要相应的加工工艺,才能发挥其优质特性,形成高香浓味新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应指导和引导企业和茶农做好新品种原料的加工配套技术,根据新品种的产量、发展模和茶类加工需求,配套相应的加工设备。在了解高香优新茶树品种性状的基础上,探索制作工艺技术的研发,使新品种能发挥其优良性状,开发出相匹配的新产品,这样才能确保新选品种的经济价值,才能进一步加以大力推广。

3.4 发挥我区多茶类优势,多元化开发特色产品

【品种结构论文】推荐阅读:

标准品种论文07-11

烤烟品种06-03

早熟品种06-19

品种概述07-10

玉米品种07-10

地方品种07-28

加工品种07-30

不同品种08-08

肉鸡品种08-13

品种试验08-13

上一篇:美国的保险监管下一篇:教育科研的选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