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2024-06-23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精选8篇)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1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身处偏僻山区, 担心自己成了井底之蛙。井底之蛙尚且有跳出井去的一天, 如果在井底妄自尊大, 才是最最可怕、最可悲的。2013年暑期, 参加千岛湖10天全封闭的“儿童阅读”培训, 我带着困惑已久的问题, 用心聆听专家讲座, 积极参与专家们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活动, 努力在专家众多的观点中找到一个契合点, 破解困扰我多年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难题。如果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 得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启示, 并能带领我的团队让今后的语文课堂有所改变, 让我们孩子的眼界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敏捷, 也就真正不虚此行了。

一、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十年课改, 我们摔倒过, 迷茫过, 修正过, 收获过。十年前, 第一次阅读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 我们欣喜, 我们跃跃欲试, 因为我们都感到这种方式是传统教学所欠缺的。每一位教育者都期望在课堂中能让孩子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但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地咀嚼, 还没有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 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地设计, 只是凭直觉把“自主、合作、探究”生生地搬进了课堂。于是, 我们看到几乎每堂课都有“合作”的环节, 而所谓的“合作”, 要么是四五个孩子凑在一块分角色朗读一段课文, 要么是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细心的观课者会发现, 当孩子还在为谁读哪个角色争持不下时, 老师早已微笑着, 亲切地叫停了。至于讨论问题, 一般是课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 很少能与“探究”一词扯上关系。宝贵的课堂40分钟, 实在不容许让这些微效、无效的教学环节所侵占。就这样, 沦为“摆设”的“伪合作”,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声中渐渐地从课堂中隐退了。我们又回到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上来。听听专家是如何批评语文课堂的: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严重的“四重”、“四忽略”倾向: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 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生交流重一问一答, 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 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 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学习方式?我们还在仅仅“传道、授业、解惑”, 还是不仅教给孩子知识, 教给孩子学习策略, 更教给孩子思维方法?谁说“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好的学习方式呢?但为什么它不能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枝芬芳无比的“梅花”, 看着它年年娇艳地开在枝头, 却只能“望梅兴叹”。2011版的课程标准颁布, “自主、合作、探究”提得更响亮。并且, 优秀的教师采用“中西合璧”, 走出了成功的路子。如深圳李祖文老师的“阅读教室”里, 孩子们一起研讨课文, 分享学习心得, 学习效果特别好;杭州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 课内与课外携手, 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各种专题的文本, 从一篇文章到一群文章, 从一群文章到一群书,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 孩子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还有张祖庆老师用自己创造的“海量阅读, 以读带写”教学方式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微课程。

十年了, 我们是因噎废食继续“心茫然”, 还是整理行装, 重新出发?

二、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长久以来,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深深地刺痛着我的神经, 是理念出了问题, 还是我们漠视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在千岛湖, 台湾小语会理事长吴敏博士带领她的的团队, 带着她的“自发、自学、互学、共好”的理念, 让我亲历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过程, 让我们体验到了合作共学、分享互助学习带来的愉悦。都说“三流教师教知识, 二流教师教方法, 一流教师教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会老化, 旧知识会很快地被新知识替代。有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中只有10%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运用。可见, 让孩子学会学习, 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还是用一个亲身体验的课例来说明吧。老师要我们阅读一篇《瑟鹭与鳄鱼》的科普童话。关于“瑟鹭”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瑟鹭与鳄鱼”的绘本故事, 边读故事边提问:“这是真的吗?你们有没有想提的问题?”来引发我们思考, 但并不需要我们立即回答。

说实话, “琵鹭”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一个名词, 应该和我们这儿的白鹭是本家吧。

老师给我们读完绘本后, 让我们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我听到“雌琵鹭外出抓鱼, 并让幼鸟把嘴伸进它嘴里吃小鱼”的细节, 一下子想到了鸬鹚, 于是我很好奇地想知道, 它是如何捕鱼的呢?

老师并不告诉我们正确答案, 而是给每一组发了一摞关于鸟类的各种文章。有关于鸵鸟照管幼鸟的, 有关于鸟类消化、捕食、繁殖的, 有关于不同的鸟栖息的地方的……每个人拿到的文本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强调, 把你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记住, 并不一定要找到你提的问题的标准答案。

5分钟的时间到了, 大家还在埋头阅读。读完一篇没找到答案的我们不甘心, 又和旁边的同伴交换, 继续读。读得“昏天黑地”, 读得“不能自拔”。老师提示一遍又一遍, 最后又是拍手又是跺脚让我们抬起头来。我感觉那5分钟过得实在太快了。老师让我们交流:学员们有的从文本中找到他们想要的标准答案;有的没有, 但获取了很多原来并不知晓的关于鸟类的知识;有的对信息进行了整合, 推测出了问题的答案。以下是我在阅读前、阅读中填写的表格。

我没有找从文本中找到明明白白写着的标准答案, 但从“我学到的”第2、5点进行统整, 就可以提取我想要了解的信息。这么一堂有趣的课, 我们与同伴交流,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借助于文本资料, 让我们收获到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讯息, 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之旅吗?而老师呢?没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抛向我们, 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 而是微笑着点头, 夸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强, “你好了不起, 学会了把几个信息进行统整, 来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沐浴在老师亲切温暖的话语里。回顾这样的课堂, “唤醒、激励、鼓舞”再次在我眼前跳跃, 这一次, 它不是一个符号, 而是那样鲜活, 那样生动,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作为教育者, 脑子里要多一些“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学生自己能提问”、“鼓励同伴互助学习”、“学生自己监控理解”、“教师只安排时间和素材”、“教师只能陪伴”的理念, 少一些“假、大、空”的灌输。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现代的传媒越来越先进, 专家、教授轮番进行理念轰炸, 在众多的观点面前, 要想不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各种观点的“跑马场”, 我必须阅读更多的资料, 我需要来一次更大的“头脑风暴”。于是, 结合出行前阅读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回来后阅读的《阅读的力量》、《56号教室的奇迹》;浏览李开复的《美国学生如何学习》、《中国学生要改变习惯接受标准答案的传统》;教育专家视频座谈《中美学生学习方式比较》……我问自己:我们的学习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吗?

虽然李开复在《美国学生如何学习》一文中提出:“总体而言, 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用。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 甚至鼓励学生拥有反驳老师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在美国, 平均一个老师教20个左右的学生, 也不存在中国式的升学压力……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 操之过急只会失去更多。李开复同时还指出:“美式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 但是它是人类尝试过程中的教育里最好的一种。我们只要看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有多少价值上亿的创新来自于美国, 就可以知道它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 我们应该能够以东方教育来弥补美式教育的不足, 使其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观点, 我们可不可以看成, 用“美式教育来弥补东方教育的不足”, 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中寻找契合点, 我将之称为“中间地带”。回过头再看我们走过的路, 我们也曾在课堂上让孩子“合作”过, 为什么最终被当做“无效”而挤出课堂了呢?问题的症结在哪?我想, 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之后的开放课堂徒具形式, 但没有开放的教学设计, 没有开放的教育评价系统。真正开放的授课方式, 教师要下大工夫在备课上, 在收集资料上, 设计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单, 而不是仅仅跟某几个优生一对一地交流。

四、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自主、合作、探究”确实需要大力倡导, 但也得传承过去教学的精华。尽管“文学圈”、“WKLQ表”学习活动在美国相当地流行, 原因是能尊重到学习者的疑惑和观点, 让学生专注到文本的某些议题、特征或信息。但是在各种理念、观点面前, 我们需要沉淀, 需要咀嚼, 需要冷静地分析利弊, 需要制定真正能接地气的可行措施。我想, 转变学习方式不是意味着要摒弃、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中, 许多的阅读策略, 如推论、图像化、连结、提问、预测都有机地渗透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而启动先备知识、自我监控、整合资讯三种策略是我们比较忽视的。当下, 我们不是要大刀阔斧地拿现在的课堂开刀, 更不是要进行翻天覆地的推倒重建, 而是每天一小步———只要一小步, 小心地、坚持不懈地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做些许的改变, 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完成课标规定的“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 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 统整信息, 敢于批判, 善于分析的能力。

“教育的终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 它的前提却是有什么样的教师。”一年一次的教师全员培训, 大家都学得很用心, 很投入。今年暑期,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请省里的专家给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作阅读体验, 让老师们以阅读者的身份参与阅读, 亲历“自学, 互学, 统整, 分享”的全过程, 感受另一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冲击。如今, 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他们从学情出发, 细读文本, 紧扣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去学习如何设计, 并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虽然尝试需要智慧, 更需要勇气, 但尝试能促进思考, 就算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我坚信“山高自有客行路, 水深自有渡船人”, 只要大家心里装着孩子的未来, 再大的挫折也难不倒咱。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2

--------课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依据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大课堂改革力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收效颇多: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注重对学生、教材的研究,教师加强学习,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了当前课堂教学的需要。

1、从原来单纯的依赖教材资源,到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生活现象,以及到当前科技的应用。

2、从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到“互动课堂”的建立。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3、师生地位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地位”到学生的“主体、主导”地位的转变。

4、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教师的“教”的作用到“导”的作用的转变。

5、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1、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2、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到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明确评价的目的,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注重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的转变

适应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布置作业需要与时俱进。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要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的不同相适应,尽显物理作业的“个性化”。

1、预习自学类作业

教师对这一类型的作业要有提示和指导,对目的和要求应交待清楚,对预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要做适当的启发。通过学案的形式留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课前依托《新课标同步学习与探究》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

2、观察分析类作业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与教材内容相关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学习《杠杆》后,学生可通过上网、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人们是如何善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创造生活、服务生活的(学生很快找出筷子、扫帚、钳子、剪刀、指甲刀、开瓶器等很多物品)。再如学完“重力”以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世界将„„”为题的小文章。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发散,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重力的身影:水向低处流,空中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等。学生会联想到神州飞船发射的场景,想起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等。

3、情景信息类作业

当今时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很多知识与物理有关。指导学生阅读各种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站,观看电视、报纸等,了解当今科技动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如学习到“超声与次声”时,可以因势利导的让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和印尼海啸的有关资料,并在班内交流发言,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增强了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交流能力。

4、探究开放类作业

探究开放类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材中每一章都有提供的实验探究内容,实验探究报告册中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实验探究的素材。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学习密度后,可以让学生测量费县奇石、沂河水的密度;在学完“力和运动”后,可给学生布置作业“怎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运动成绩”,学生可结合学校的运动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不仅着眼于学校运动会,还可联想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使这一探究性的作业的答案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完成这些探究开放类作业,学生需要充分准备,查阅资料,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5、实践应用类作业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走向社会,多渠道、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去查找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摩擦力、压强”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查找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时,采取了哪些高效措施?这些措施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可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反思总结类作业

学习一个主题后,要组织学生及时反思总结,组织学生交流成功和不足,及时填写《物理学情卡》。让学生谈体会、论收获,交流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习了安全用电后,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和身边的人违反安全用电及浪费用电的行为,提高安全节约意识等等。

7、学生自创作业

改变观念,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篇3

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就觉得头疼,枯燥无味,成绩也很难提高。在十年多农村一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一、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见识少,知识面不广,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另外,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条件差,“读书无用论”的继续存在,都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确实是学生成绩差的客观原因,与其说抱怨学生还不如面对现实。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明知识的重要性,多讲与生活有关,多讲与农村联系较紧的知识,要求放低,每节课从尽量低的起点开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提高课堂气氛。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束缚,基本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打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提不起来,久而久之感到厌倦,不想学,不主动去学。这就要求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上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得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的兴趣高了起来,专心致志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再如,在学习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量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相互交流测量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去。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加强与日常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努力挖掘农村孩子身边的教材,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学“百分率”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种子包装袋的大行动,在农村找出一些种子包装袋再比较各种种子的出芽率,帮爸妈算一算来年应播种种子数,播种面积多大。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百分率”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百分率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作为农村小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怎样理解“纳税”的意义,学生感到一头雾水,蒙蒙胧胧,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问:“我们这学期开学交的钱是不是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用的新课桌凳从哪里来?这都需要很多钱,这些钱从哪里来?”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钱大多是纳税人纳的税钱,既解释了纳税,又说明纳税的用途。

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买东西要用到数学,种植花卉要用到数学,坐车要用到数学……我们每天上学都用到了数学上学到的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数学在生活中学习特别有趣,有意义。如我们喝矿泉水或饮料的饮料瓶、罐都标有刻度有500ml的、有250ml的、有220ml的、有120ml的、还有100ml的。那么多的不同的ml种类,不是也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关于生活当中液体刻度的问题吗?当你帮助家务煮饭时,要称200ml的水,只有500ml和100ml的容器,可以怎么做?(500-100×3=200ml)。还有路程问题,工程问题可以转化我们农村特有田间作业。田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有远近,可以说路程问题,播种面积有大有小,如果同一块地,一个人做或两个人做有什么区别,这里就有工程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懂得了数学来源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面做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绳子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四、注重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4

一、摆脱传统英语教学单向的“培养”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代替了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步,实现教学相长。要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改革单纯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协商式教学,以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明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根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的呈现方法应新颖、有趣、贴近生活且多样化,防止单调枯燥;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得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从而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主要从下面三方面进行论述。

1. 使用电教媒体,优化英语教学。

现代化教学媒体,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模块2的Unit 5“Rhythm”中,我先播一些classical, pop, folk, jazz, rock“n”roll music and disco, folk dance, ballet, pop dance等,还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让学生欣赏赵宏博和申雪滑冰的优美舞姿,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因材施教,贴近学生心理。

高中英语教材选材比较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的都是人类共同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我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图画、讲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作值日报告、办墙报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体育竞赛之类的,我则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学生平时就参加体育活动,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对体育赛事比较了解,让他们讨论,他们有话可说,气氛很快就上来了。

3.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课外活动是中学英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课堂教学紧密相连,是掌握英语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重视英语课外活动,精心组织,认真指导。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进行阅读或翻译训练,可搞一些竞赛活动,如:朗诵、记单词、讲故事、成立英语角,以班或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这有助于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所谓创新就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善于求新、求异、求变,以达到创新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给学生一些开发性的训练,在操作时教师只需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抓好课堂主渠道。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学生创造的地方,在课堂活动中如果教师创设一个轻松平等的气氛,学生的思维就会因此活跃起来,这样创新的灵感就会闪现,课堂教学活动也会随之精彩。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求异创新能力。

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知识、探索语言规律,是新一轮课改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只是在启发示范后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其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努力实践和展示自己。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活动,做到活动量大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活动的安排也要张弛有度、活而不乱。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适时调整活动安排,以此来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课堂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不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如果教师只关心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过于强调结论的正确性,就容易违背小组活动中学习重在参与、重在过程和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原则。学习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和鼓励,或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体验中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恢复学英语的兴趣。也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这样就使得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机会参与、提高。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5

【摘要】本文从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学习要包括“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数学教育评价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数学课程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体会,以求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学习心得

教学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程设计思路、数学课程目标(总体标准、学段目标)、数学课程内容标准、数学教学建议、数学评价建议、数学教材编写等各个具体领域,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一次数学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将对我国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7月《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数学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学习《标准》的热潮。

《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标准》的思想基础,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充分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时代的要求。《标准》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基本理念物化的结果,都与这些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反映在《标准》的“前言”和“基本理念”这两部分内容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本人认真学习《标准》的基本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心得体会,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所掌握,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对数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厌倦与恐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学课程不能单纯从已经是最终结果的那些完美的数学结构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果的方式进行,而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数学课程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工具,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数学学习要包括“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应当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是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与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上的指导和建议。

五、数学教育评价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数学教育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标准》还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六、数学课程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6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延长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动、去演。如: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次考试后,同学们的成绩有高有低,如果按照从低到高分的顺序排列同学们的分数,那么同学们的分数就呈现一个有限数列。如果按顺序去掉一些高分,那么班级的平均分将降低;反之,如果按顺序去掉一些低分,那么班级的平均分将提高。这两个事实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为:若有限数列a1、a2、…an满足a1≤a2≤…≤an,则满足什么数学表达式?

成绩是发生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他们非常感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这些方案的设计可以看出,如果离开了学生丰富的生活或已有的感性材料,仅仅凭在课堂上的抽象的说教,学生是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所以,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勤动手,善于观察,发挥联想,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的数学活动课,以情境、想象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到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让课堂也“动”起来。

二、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记忆、模仿、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要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同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每个新学的知识点都懂,后面的习题也会做,但到了一章学完以后,不仅综合性题目不会做,甚至连做过的也不会做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中出了问题。学习新课时,许多同学只是机械地把基础知识记住,跟着课本的思想搞定例题的每个步骤;至于后面的同步习题,用这些知识一套就灵,仿照例题去做准行。看起来似乎学得轻松,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不少重要的方面。例如,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如何才能克服这一现象呢?

1.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要获得知识的结论,而且更要注重知识过程。数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解决,要用到大量已学知识和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复习已学的许多知识,初步认识和后面知识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重视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对数的运用法则的证明过程,就涉及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的定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等知识,其证明方法是设出式子的值,再进行等式变形,这是数学上的一种很有效的思想方法。再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定理的证明过程,先证特殊情况,再把一般情况归结为已证的情况,使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化了许多。这里用了数学上非常重要的分类讨论和化归思想。

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篇7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 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 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 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 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 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 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 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 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 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 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从观念上改变生存方式 篇8

前几年,我国的期刊社因体制所限,大多依附于政府部门。“吃喝”有人负责,发行有人“安排”,作为期刊社的负责人,只要管好自己社里的人员就行了,至于期刊的运行(通常指的是社会效益),根本少有经济效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期刊社领导可以不顾及人员编制是否超员,更不在乎在编人员水平如何,反正工资由上级负责发放。笔者曾在一家期刊社看到,光稿件收发就安排了三个人。问社长;“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干吗非要安排三个人?”社长回答的干脆:“不这样安排,二个人就没活儿干。”

当然,在期刊社的人员工资及相关费用都由上级“承包”的办刊环境下,期刊社是感觉不到生存的压力的。近几年来,我国期刊社的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除省级以上的党报党刊仍由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外,其余的各类期刊都要与政府脱钩,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了。

正因为期刊的大规模改革首先将经济来源的渠道从原来政府支持改为自负盈亏,这使得期刊社的经营能力突现出来。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期刊要担负起党的喉舌的作用,其宣传方向不能背离党的政策,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首先应当选择的是社会效益,在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期刊社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就给期刊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内容,刊社负责人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到维持期刊社正常运营的方面来。

笔者作为一家经济期刊社的社长,从工作实践中深知,要使经济期刊不因经济问题而影响运营,须从改变期刊生存观念上下功夫。

一、改变期刊社的用人观念

期刊社要敢于在人员安排上有所动作。如将经济期刊社的一部分人员以“待岗”的形式另行安排。现今,经济期刊社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确立用人观念的改变,实现“因岗聘人”。对经济期刊社的超编人员,可以为他们成立独立运作的除工资外其余运作费用都靠自己解决的广告公司,这种依附于期刊社的广告公司,由于广告发布需要期刊这个平台,所以和期刊社的广告业务被某些社会上的广告公司买断期刊广告业务不一样,期刊社为分流人员成立的广告公司可以与期刊社灵活合作,有业务时就可以由广告公司利用期刊社这个媒体平台,无业务时仍可以由期刊社自行安排广告。本社经这种人员安排上的改革后,使期刊社的编辑工作相对集中,对提高期刊社的办刊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另外,期刊社还有目标地安排员工去学校脱产学习,针对经济期刊的办刊需要,参加学习的人员既要学习管理知识,又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期间,社里为其发放全额工资,由自己暂时负担上学时所有的费用,拿到毕业证后,可凭毕业证报销学费和书费,同时还可以参加社里的竞争上岗。当然,在竞争中的失败者既可以选择去上学,同时也可以选择离去另寻更适合自己的单位。由于每次安排学习的人员都需要三或四年时间,所以也保持了期刊社里工作的相对稳定。虽说期刊社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但随时都有一种竞争的压力在无形或有形地存在着。正因为有了这种压力,杂志社的工作这几年大见起色,无论是广告业务还是发行工作,大家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取得的成绩一年比一年提高。

由于有了人员安排上的政策措施,原来有16个人的杂志社仅剩下6个人。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杂志社的合理定员(编辑)并没有必须规定的人数标准,只要社里的工作安排合适就行。实践证明,打破期刊社人员安排上的旧有观念,树立新的人员安排思想,就可以使期刊社的生存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二、改变期刊沟通中的观念

近几年的期刊整顿,使其生存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靠市场生存成了其主要存在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期刊社与社会的沟通也必须改变以前旧有的观念。

前些年,由于期刊社受政府或其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发行工作也同样有政府部门的照顾,所以期刊生存根本不是期刊社的责任人管的事,只要有领导说过话的稿子,期刊社往往都会“遵照执行”,尤其象经济期刊,上级部门又都是管理部门,从上下级关系上说“不发不行”,从经济支持上说“不能不发”,况且经济期刊的稿件往往内容“撞车”的现象很多,这样就让期刊的总编辑常常话语权受到限制。当然,这对整顿之前的杂志社,尤其是经济期刊,都构不成生存的障碍。现在再用这种生存方式延续和发展杂志社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生存环境改变了,所以,做为经济期刊来说,其社会沟通中的观念必须随之改变。

1、必须坚持期刊的文章质量。用高质量的文章保证期刊在读者中的认知度,这既是对广大读者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因为期刊必须起到党的喉舌的作用,为党的事业“摇旗呐喊”。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期刊在发展中结交下真正的朋友,认可期刊的企业在给经济期刊以经济支持时,才会因为期刊的社会认知度而与经济期刊保持联系。那么,是否就此而忽视社会沟通的作用及不再顾及沟通中的相互关系呢?毕竟维系与社会上众多企业的相互交往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在保持期刊质量的同时保持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呢?对企业主动投到杂志社的稿子,安排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若稿子质量有欠缺,由编辑帮助作者将稿子改合格为止。做为经济期刊,应当就不同的内容,结合多年对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有计划地向他们约稿,这样就可以使期刊和关系单位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

2、学会利用经济期刊的无形资产。本来经济期刊做为一种媒体,是通过文章和广告宣传企业及改革经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自然就成了文化产品,其在保持和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的同时,必须体现自己的市场性质,既在自身做为媒体的同时,也要寻找相应的媒体为自己的社会形象做宣传,借此扩大经济期刊的影响,并借这种影响开展自己的社会公关活动。这种活动是可以为杂志社带来经济效益的,这种经济效益是支持杂志社发展的先决条件,不容轻视。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社会沟通观念必须改变。

三、改变期刊社办刊思路上的观念

市场经济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商品的优劣由市场评价,或说是由消费者决定。做为经济期刊来说,它就必须通过让读者认可来完成以刊养刊的生存过程,如何以刊养刊,这就是我们经济期刊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而坚持办刊思想观念的改变,搞经济期刊的大众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大家经常听中央台的广播,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可要问谁能说清楚什么是“房屋指数”、“什么是物价指数”,可能没几个人能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的畅销书中很少有经济类书籍的原因。加之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管理的学者们,十分热衷的是张口闭口的CEO、“核心竞争力”等时髦的管理名词,不少期刊社又常以刊登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充斥着“洋思想、洋经验、洋码子”的文章为荣,甚至比着看哪家期刊社能“挖”来更多的“名人”的稿子为实力。其实,这往往使不少经济期刊离广大读者渐远,不少期刊:甚至还以这种“阳春白雪,曲高合寡”为独特。殊不知,经济改革是需要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的,如果你的经济期刊的文章总给读者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自然就会被众多读者冷落,没了读者,你该如何生存。再者,经济期刊绝不是仅办给少数理论家们看的,而是众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思想、落实管理方法的企业管理者们,这也是经济期刊的定位。同样,经济期刊要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读者,就必须要使经济期刊走大众化的路子。只有放下架子,才能争得更多的读者,经济期刊的生存才会解决的主动。

经济期刊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文章内容要尽量结合实际把理论说透,语言应做到通俗易懂。②文章题目应明明白白,不要用那些让人费解的“洋码子”、“时髦词”。⑧文章不要赶潮流,应踏踏实实做期刊。

相信,经济期刊大众化会极大地拉近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使经济期刊的生存有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下一篇:赋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