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

2024-06-23

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共7篇)

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 篇1

引言

山西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适应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小杂粮生产。部分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已初具规模,优质产区已具雏形,从事小杂粮深加工的企业也有较快发展,小杂粮品牌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组织部门已经意识到小杂粮产业建设的必要性。但小杂粮品种退化现象严重,深加工比例低,龙头企业较少,品牌过杂、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流通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龙头企业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2011、2012年小杂粮的发展面临着新机遇,这为山西小杂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1 政策方面

1.1.1 山西省“振兴小杂粮产业计划”

从今年起,山西省将实施“振兴小杂粮产业计划”。该计划重点扶持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红芸豆、绿豆和高粱七种优势杂粮种植,同时提高杂粮种植补贴标准。按照规划,杂粮产业振兴将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杂粮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建立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健全完善杂粮产品流通体系。(资料来源:山西新闻网:我省将实施振兴杂粮产业计划,2012年4月13日http://www.daynews.com)

1.1.2 山西振兴杂粮产业电视电话会议

2012年4月9日上午,山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振兴杂粮产业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郭迎光在会议中指出,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杂粮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省杂粮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方式,真正使杂粮变成我省的优势品牌。(资料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省政府召开全省振兴杂粮产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2年04月10日http://www.shanxigov.cn/)

1.2 新型有效的产销对接平台的出现

1.2.1 洽谈会、博览会的兴起

1.2.1. 1 洽谈会

2012年8月9日上午,由山西省粮食局和晋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2山西粮食(小杂粮)交易合作洽谈会”在晋城召开,有800多名嘉宾和代表参加,有来自北京等地的12个省(市、区)和一批省内外企业参会,招商引资项目达124个,项目总投资72亿元。该洽谈会以“安全、健康、合作、发展”为主题,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原则,重点突出发挥我省小杂粮资源优势,促进小杂粮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健全完善杂粮产品流通体系,从而拉动小杂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资料来源:晋城广电网:《2012山西粮食(小杂粮)交易合作洽谈会》2012年8月9日http://zt.jcbctv.com/xiaozaliang.html)

1.2.1. 2 博览会

至今为止,山西已经举办过两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主办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该博览会以“特色、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为特色农产品的产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资料来源: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csapte.com)

1.2.2 网络销售平台

在2012年的山西粮食(小杂粮)交易合作洽谈会中启动的小杂粮网上交易平台以及微博的广泛普及使用,提高了小杂粮的产销对接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2 新机遇下小杂粮产业发展

2.1 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1 发展小杂粮产业可解决小杂粮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从“粗粮—细粮—杂粮”的调整,对小杂粮的需求不论从质量上、品种上、口味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山西省小杂粮虽然在品种和质量上都比较上乘,但近年来品种退化和不重视品种改良等情况普遍存在,致使小杂粮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高层次需求;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实现11年连增,杂粮种植面积缩水,不利于杂粮产量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发展小杂粮产业才可以解决小杂粮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2.1.2 发展小杂粮产业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山西的气候和地势决定了主粮在山西作为不大,小杂粮却可以大展拳脚。山西小杂粮的生产原本可以为农民带来颇丰的利益,但由于小杂粮生产受到的重视不够且没有符合其优势的相应引导,致使农民把小杂粮作为自给自足状态下的生产,生产积极性不高。只有发展了小杂粮产业,才可以依靠小杂粮为农民增收,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1.3 发展小杂粮产业可解决小杂粮的多样化需求

1)小杂粮是一种“医食同源”的食品,不仅可以满足人体对多种元素的需求,而且可以当做药物来调理身体,而亦食亦药这两项功能的发挥完全建立在对小杂粮深加工的基础上。山西省小杂粮的深加工程度低,主要销售原料或者初级加工品,没有充分发挥小杂粮的食用药用价值。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素质大不如以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但是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所以养生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养生。小杂粮的初级产品种类单一,不能达到个性化养生的目的。

3)由于不同地域的人的口味不一,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山西小杂粮很难占领大面积的国内、国际市场。深加工可以将小杂粮做成不同口感的特色农产品,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而且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见,不论从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还是解决流通等问题,发展山西小杂粮产业势在必行。

2.2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2.2.1 生产方面

2.2.1. 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山西小杂粮存在着品种退化现象,应加大力度进行符合现代人的养生或食疗标准的新型品种研究,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品种改良,这些都要靠高技术水平的科技队伍的研究成果才能实现。

2.2.1. 2 建立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山西省小杂粮的优质产区虽已具雏形,但具有示范作用的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发展却并不良好。急需重点发展一些无论规模上、运作上、生产技术运用上、生产组织化程度上都应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小杂粮生产基地。

2.2.1. 3 促进小杂粮深加工环节的发展

小杂粮面对的是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深加工环节下功夫。首先,应在小杂粮的附加产品研发上投入资金和技术;其次,培育一批小杂粮深加工的人力资源,确保小杂粮的科研队伍和技术人员稳定;最后,大力扶持一批专门进行小杂粮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起到带头的示范榜样作用。

2.2.2 流通方面

2.2.2. 1 建立特色小杂粮品牌

随着小杂粮市场需求的扩大,山西建立了很多小杂粮品牌,但品牌的知名度和特色并不凸显,杂而多的品牌并无力于小杂粮附加值和影响力的提高。山西小杂粮要想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更大更持久的影响力,必须建立特色品牌。特色品牌的建立有两大优势:第一,可以成为某一类小杂粮的代表产品;第二,无论在产品本身质量特色方面还是在影响力方面都易于做大做强。要通过两种途径建立特色品牌:第一,无品牌的山西小杂粮应通过各方面的提升来建立品牌;第二,现有的品牌应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2.2.2. 2 充分利用各种产销对接平台进行小杂粮营销

政府、龙头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定时定期举办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为小杂粮的营销和销售提供各种可能的机会。产品知名度的提升会直接促进产品销售,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会反过来刺激产品的生产,进而形成小杂粮产业的良性循环。

2.2.2. 3 加强小杂粮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

山西小杂粮在流通中所经过的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不仅不利于小杂粮合理价格的形成,不利于小杂粮安全隐患的监控,而且不利于小杂粮交易方式多样化的发展。小杂粮产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应在山西省政府的指导下、相关部门的参与下完成,并采用试点单位重点先建设的原则,在此过程中应以专业小杂粮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前提。

2.2.3 认识方面

要从上到下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政府应给予农民种植小杂粮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更多的补贴,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在政策文件、相关法律制度上应给予小杂粮产业的充分支持;更要让农民充分了解小杂粮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本文从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和新型产销对接平台两个大方面的机遇出发,有针对性地讨论了山西小杂粮在生产方面、流通方面和认识方面的发展对策。这几个对策虽然不全面,但却是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山西的小杂粮质优品高,应该抓住机遇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山西省小杂粮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可.山西小杂粮寻求大突破[J].中国粮食经济,2012(9).

[2]程黔.我国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8(4).

[3]杨洋.艰难生长的山西小杂粮[N].科学导报,2012-03-19(1).

软件产业新机遇 篇2

在惊叹于互联网的巨大威力的同时,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时代,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即使是在地球另一端很小的一个角落,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各种接入设备:PC(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并据此获取互联网后端的“云计算资源”。

云计算将成为IT产业继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整个IT产业将逐步进入云计算时代。如今,各行各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转型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其中一个核心的方向就是向平台型企业发展。但要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需要有合适的技术系统和服务方式支持,云计算就是这样的技术,云服务就是这样的服务方式。

经常有人问我:云计算时代到来了,传统的软件行业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不能被狭义的“软件”二字限制,不能被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技术和模式所困,软件业本来就是“软”的,我们必须也能够与时俱进。就像很多软件企业最初甚至是从BASIC、DBASE的小软件包起步,但今天还有哪家软件企业会受制于此呢?

云计算对于软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云计算对软件行业所造成的冲击非常明显:现在,一些成功的网络公司(当然成功的比率很低)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原有模式的软件企业。的确,在云计算模式下,整个产业分工的模式在重构:原来产业分工分层清晰,做芯片的、做服务器的、做集成的、做IDC 的、做系统软件的、做中间件的、做应用软件的、做IT 服务的,各自为政,在传统IT产业分工中慢慢形成比较清晰的分层。现在,很多主流的云服务提供商可能把原来有些其他厂商做的一些工作都做了,由于新的云计算模式是服务驱动的,面对最终客户的服务和应用提供商反倒成为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主导者,而在过去,系统软件、底层软件和芯片厂商才是主导。这也导致一些品牌设备商、系统软件商感到云计算浪潮对他们的冲击和危机。

但我认为,越是在产业分工重构的时候,对于那些能够全力拥抱云计算的软件企业而言,越是机会。原有模式的软件企业,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遇就完全可能实现超越发展,如果不能把握必将逐步滑向衰败。

云计算对于软件企业的机遇在于:云计算将改变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提高盈利水平。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所以盈利水平比普通企业更高,就是和商业模式有关:两者的规模扩张方式不一样,互联网公司扩张是加服务器,传统软件企业扩张是加人;但服务器越来越便宜,人越来越贵。

从客户的角度而言,云计算可以增加软件企业特对客户服务的价值。原来传统软件模式上不能做到的一些应用和服务,比如支付、报税和客服等,云模式下可以实现,还能帮助企业加速市场拓展。而且,传统做应用软件是一套一套卖软件,而云模式在客户规模扩张上不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

更大的视角来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这次新的产业浪潮中,成就一批世界级的软件企业。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客户基数和市场规模优势,在这个新的产业格局重组的时候,各个层次的代表性厂商也可能会重新洗牌。一些新的代表性厂商会起来,原来的一些老牌可能会陨落下去。原来在系统软件,底层软件,中国软件企业机会不多,基本被欧美垄断了。新的技术浪潮下,产业结构重构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

就用友自身而言,过去作为一个管理软件厂商,很难有机会染指系统平台和硬件,只能被动选择;而现在,云计算来了,这是我们的机会。

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新一代IT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并明确把云计算作为重点研发和示范应用领域。去年年底,用友发布了“用友云战略”,明确了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战略框架(S+S)、战略定位(PaaS+SaaS)。用友将积极与IT公司、主流运营商、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为中国的云计算产业贡献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

绿色通信产业迎来新机遇 篇3

对此,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在今年进一步扩大节能工作的规模, 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常规考核进行管理。在技术方面, 运营商专注“云”化数据中心和逐渐增加的基站等领域的节能, 采购众多节能设备和配套节能设施, 给产业链带来新机遇。

节能工作面临新挑战

通信业并不是国民经济领域中的高耗能行业, 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在千分之二以下, 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但随着3G网络发展建设和互联网服务市场的兴起, 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移动基站的能耗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张峰司长在2012年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

据了解, 随着2012年云计算从概念到落地的迅速发展, 运营商在建设新数据中心的时候, 都趋向建设“云”化的大规模数据中心, 如何让这些大规模数据中心实现全面“绿化”, 也是需要运营商仔细考虑的问题。

2011年, 通信行业企业在取得自身节能突出成绩的同时, 通过ICT技术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也进一步加大。迈入2012年以来, 通信行业节能进入精细化运作的常规发展阶段。目前, 三大运营商正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通信网络和服务增加, 能源费用却不同步增加, 经营压力大;专项资金投入少, 难以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节能效果难以评估和预测, 一旦失败, 风险太高等。

运营商节能动作频繁

运营商基站数量陡增, 能耗压力巨大, 促使三大运营商高度关注节能减排, 尤其是基站配套设备节能, 如采用节能空调技术、一体化电源、智能通风系统、电池恒温柜等。

从去年北京通信展算起, 一年来, 运营商对节能新技术的试点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如中国移动联合新奥集团、上海贝尔等在河北廊坊部署了风、光为主要能源来源, 氢为储能系统的基站用绿色能源系统。该站点完全离网, 无需市电引入, 可实现自循环、零排放, 并能快速部署。中国移动对该新能源项目的目标是完善目前的廊坊单站, 为2013年启动100基站试点做好技术准备。

中国流通产业:新机遇、新挑战 篇4

关键词:现代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现代流通更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 在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 引导生产、促进消费, 使之成为带动经济的“新引擎”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8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提出到2020年, 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 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如何进一步转变流通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 深化流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等, 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2年11月24日, 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 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等中外流通、物流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理论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300余人相聚北京, 对此进行了深层探讨,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其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成因

流通环节多、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 是中国流通业的顽症。其病根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期。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网络布局不合理, 城乡发展不均衡, 集中度偏低, 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 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既有流通生产力的问题, 更有流通生产关系的问题;既有现代化水平的制约, 更有体制性的约束, 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效率低、成本高。

二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生产与流通互相制约、互相决定、互为媒介, 是矛盾的统一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物流实物配送阶段还没有完成, 批发体系不完善、不规范, 从而造成流通环节多, 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商业运作模式与大市场接轨, 带来的必然是高成本与低效率。

三是现代物流起步晚、水平低。物流费用高、效率低是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一是物流企业并没有完全融合到制造企业, 物流企业功能单一, 物流成本降不下来;二是没有形成综合运输体系, 多式联运水平低;三是物流装备落后, 货物损耗大, 特别是农产品物流损耗更大;四是物流企业集中度低, 散、小、差现象十分严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经营, 拼物力、人力、财力而不是依靠科技力, 同时,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服务业欠发达, 比例过低。如果不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很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四是传统的消费方式。生产性与生活性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流通的速度、方式与成本。就生产性消费而言, 中国不论是建设项目还是生产单位, 库存量过大, 周转慢, 必然抬高流通费用, 加大流通成本。就生活性消费而言, 城市居民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日益增强, 带来的是进货的小批量、多批次, 而我们在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并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流程, 影响着流通的效率, 推高了流通成本。

五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商品市场推动着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 要素市场的发展影响着商品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人力资源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等。劳动力成本的波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商品交易中的支付方式、货币流通量的增减、信息化程度、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都直接影响着流通的效率与成本。

二、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无论在流通形态、流通方式, 还是在流通结构、流通流向、流通未来的组织状态等方面,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跳出流通,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 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大的战略背景下, 现代流通将发生六个方面的重大变革, 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第一, 开放性。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国际化, 就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对接。过去是引进来, 现在是走出去;过去是被动的局部的开放, 现在是主动走出去全方位的开放。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引领世界市场的一个先导性力量, 开放性将成为现代流通体系革命性变革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第二, 集聚性。我国的新一轮区域战略布局, 导致了新的商业集聚、市场集聚, 也将导致从东部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转移, 进而带来了流通的改变、物流生成地的改变, 因此它将使整个流通体系重新再造, 形成新的市场集聚。

第三, 共享性。除了区域结构调整之外, 城市的存在方式也由单体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落, 这就要求流通更多地体现出它的共享性, 如信息共享、物流体系共享、运输工具共享等等。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已然开始, 整个流通体系的共享性将不断增强。共享就是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就是要通过流通体系再造提高效率, 降低消耗, 节约成本, 减少碳排放。

第四, 融合性。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流通相互融合, 使整个现代流通延伸到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生产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很多生产企业, 包括制药企业、汽车企业等, 整个生产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

第五, 生态性。绿色流通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运输、装卸、保管。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将导致整个流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流通更多地要考虑减少碳排放, 减少污染, 减少消耗, 提高流通的速度、效率和质量, 因此绿色流通将成为主要方式。

第六, 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与对接。现代流通发展到当代, 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人力资源的流通完全分离, 只有各自遵循其流通规律, 才能提高流通效率。当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有了各自的存在形态、各自的运行规律之后, 流通正在出现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以适应这两种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二者在一个节点上的统一, 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崛起也就成为必然。现代流通的本质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缚流通、限制流通的障碍, 实现顺畅流通、便利流通、自由流通。

三、真正确立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地位

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从宏观到微观有四个层次, 即社会经济层次、流通产业层次、流通渠道层次和企业层次, 无论哪个层次, 都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当前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第一, 消除“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 在国民经济中真正确立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地位。

第二, 确立流通也是生产力的意识。生产创造价值, 流通同样创造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流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 流通过程创造的价值更高。

第三, 要把流通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一盘棋中进行运作, 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互相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 只要有一个环节跟不上, 其他三个环节都要受到影响。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第四, 流通产业要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 创新流通方式, 苦练内功, 提升科技含量, 提高职工素质, 淘汰落后流通业态与流通模式。

第五, 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顶层设计, 明确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组成部分及每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阶段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标本兼治, 发展流通产业。

四、优化市场匹配机制提高流通效率

流通效率不高, 与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匹配能力低下有关。如果不优化和完善市场匹配机制, 供求平衡就很难实现, 提高流通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当前, 提升市场匹配能力, 应从10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避免抽象地讨论流通中是多环节好还是少环节好, 而把能否有效实现市场匹配当作选择环节的重要标准。

其次, 既要注重有形市场建设, 为购销搭建低成本的交易平台, 也要重视构建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乃至稳定的合作机制。

再次, 要高度重视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不能把减少中间环节等同于排斥中介组织, 要充分肯定合法中介组织在媒介购销中的定位和作用, 大力推动经济信息、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

第四, 要尽快培育能充当作市商的大型流通集团, 既可以成为市场中的买家, 也可成为市场中的卖家, 国家应当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必要的储备设施, 发挥淡储旺销的作用, 充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第五, 要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大众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拍卖网和滞销商品的尾货网, 发挥匹配撮合功能。

第六, 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 鼓励建立各种生产和消费组织, 建立健全农民生产合作社, 增强其利用市场信息能力和谈判能力, 建立消费者合作组织, 减少消费风险, 降低采购成本。

第七, 创新交易方式, 增强供求对应空间。

第八,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不断提高市场的搜索和撮合能力,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第九, 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组织, 特别是流通企业的贸工农一体化或产+销经济组织。

第十, 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 鼓励支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物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合作, 乃至兼并重组, 实现供应链整合。

同时, 政府也要有所作为, 除了创造好的市场环境,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外, 还应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增强和优化市场匹配能力, 但是不能长期充任市场匹配的直接组织者的角色, 以免市场对政府直接匹配形成依赖。

五、创新流通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要真正实现流通成本降低, 必须进行流通模式创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使之进一步普及、深化, 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 实现了商品交易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减少了对中间商的依赖, 提高了信息和商品的流通速度, 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要实现《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 一要虚实结合。一方面, 要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店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体店以消费者体验为主, 交易以网上商店为主;另一方面, 要将商品与品牌结合起来 (商品为实, 品牌为虚) 。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应与传统流通模式一样, 严把商品质量关, 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与商品相比, 品牌则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以商品质量及服务为基础的, 不能本末倒置。

二要加快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社会化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需要优化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物流设施的规划布局, 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以商流促物流, 共同协调发展。

三要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尤为迫切。电子商务的诚信状况决定着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态度、投入力度及相关行为, 决定着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未来发展。积极营造诚信为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在部门指导、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参与下制定电子商务自律规范, 大力推进企业和行业自律;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 开发利用合同履约等信用信息资源, 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开展商务信用评估, 为交易当事人提供信用服务。

六、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

我国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 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2011年3月发布的《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初步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 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的工作目标。

一要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 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把生产、流通、消费有机地连接起来, 以最快速度、最佳时间、最优组合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 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

二要加强冷链设施投入, 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食品仍处于常温物流状态, 仅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和少量的牛奶、豆制品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 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比例。由于缺乏先进的仓储和冷藏运输设施, 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达25%~30%, 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 每年仅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就超过1000亿元。此外, 由于标准缺失、信息不畅, 物流各环节的协调运作水平低, 导致冷链不冷、冷链不链,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成。因此, 抓好农产品冷链设施投入, 改善管理是农产品物流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要抓好城市配送体系建设, 解决“最后一公里”货车进城难问题。要通过改善城市物流节点规划布局、科学确定零售网点卸货时间、加强城区货运车辆管理、发展共同配送和统一配送等措施, 解决“最后一公里”货车进城难、组织化程度低、配送成本高、交通拥堵等问题。

四要加强物流标准和信息化工作, 促进物流各环节高效衔接。物流要实现多功能的一体化运作, 要实施跨区域、跨国界的高速运转, 必须将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当前, 要大力推动标准托盘的租赁和共用系统建设。加大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力度, 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流程可跟踪、动态可视化。除抓好企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 还要抓好社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搭建工作, 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要推进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积极发展智慧物流。物流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包括智能仓库管理, 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 运输工具及货物的可视化管理, 冷链食品的温控管理等。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 可实现物品出入库数据的自动收集和仓库管理高效、准确, 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件周转速度和流通效率。政府部门可启动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推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物流发展, 布局全球物流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全世界, 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因此, 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物流扩展到全球物流,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 在世界主要市场布局物流节点, 通过战略性布局逐步构建与全球市场贯通的物流网络, 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七、优化供应链, 打造仓储业核心竞争力

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的竞争。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供应链能否得到控制, 资源和产品能否无障碍流动。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更需要优化供应链, 改革计划、组织、流程和管理, 创新业务, 打造核心能力, 粘住上下游客户。

线路、节点、信息是供应链的三个基本要素, 任何供应链规划都离不开仓储节点。仓储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要尽快更好地融入供应链, 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

第一, 仓库要迅速转变为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要联网。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仓容, 用好仓容, 有效拓展管理空间;提高作业效率、响应速度和周转速度, 缩短管理时间;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 提供增值服务, 做好综合服务。

第二, 要与供应链上的各种资源协同, 如与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制造企业、信息企业等各种企业协同运作, 突破上下游 (延伸一级活动) , 服务产业链。

第三, 要尽快转型。思想转弯、业务转型、增加库房、减少货场、服务消费、盯住电商、商贸一体、精细发展, 依托仓库但不依赖仓库。

第四, 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 使之达到支持各业务模块集成、全程管理、与客户信息技术对接、各类物流资源高效利用、可视化管理的理想状态, 做到一次录入全程使用, 方便客户查询追踪, 消灭孤岛, 联网互通。

第五, 要做好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库存控制 (需求预测、安全库存、仓库分布) 、网络改进 (节点优化、配送优化、方式优化) 、商品包装 (商品设计、简单包装、集装作业) 、仓储管理 (空间时间、调度分拣、回收利用) 、运输管理 (司机管理、线路优化、外包优化) 、人力资源 (组织优化、人员培养、减少流失) 、绿色物流 (能源节约、修旧利废、绿色驾驶) 、信息改革 (电脑管理、自动采集、辅助决策) 、科学评价 (指标体系、台帐科目、统计财务) 等方面。

同时, 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明、企业经营环境变差、整个社会防范成本增加的情况下, 要注意防范风险, 将防范成本降到最低直至为零。

八、物流要超越流通, 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

现代物流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全面、广泛、深入、细化的阶段, 物流必须超越流通, 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物流在生产、流通、生活、军事领域广泛存在, 而不仅仅是流通的子系统。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的物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军事领域的物流。对于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活动而言, 物流是重要的支持活动, 事关军事活动的成败。因为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活动是大量消耗资源的活动, 而从军事物资生产地向战场转移, 必然是大面积、大数量的转移, 而且还有严格的军事物资种类、时间和数量的要求。

二是生产领域的物流。根据一般的估计, 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和制造过程, 除了在加工和在生长的时间以外, 全部都是物流过程的时间。在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 加工的时间仅占5%左右, 而物流时间占到90%以上, 很长的生产时间和很大一部分生产成本是消耗在物流过程之中的, 生产领域的物流对于生产的成本起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制造领域发展现代物流, 挖掘这个领域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 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中国渔业五大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篇5

为实现这一目标, 下一步, 农业部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调优养殖布局。科学划定养殖区域, 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科学布局海水养殖, 稳定近海养殖规模, 调减近海过密的网箱养殖, 拓展外海养殖空间;调整优化淡水养殖, 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规模, 稳定池塘养殖, 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 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县创建活动, 积极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加强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 逐步替代冰鲜幼杂鱼直接投喂。

调减捕捞产能。加大减船转产力度, 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 逐步压减国内捕捞能力;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开展限额捕捞试点;积极推进重点内陆水域捕捞渔民退捕上岸;规范渔具渔法, 明确各类渔具准入标准, 清理整治“绝户网”等违规渔具。

支持开展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等多种休闲业态, 引导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制定完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和标准, 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加强渔业重要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

强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并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完善水域突发污染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等。

绿色节能及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篇6

“携手同行”——2015房地产业与门窗幕墙行业高峰论坛第一站定于2015年6月12日在广州南丰朗豪酒店举办。广州站活动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全联房地产商会共同主办, 北京中德建联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总策划。

广东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也是最为重要的门窗幕墙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汇集了:200余家五金配套件生产企业, 其中不乏坚朗、合和这样年产值过20个亿的行业翘楚;100余家铝型材企业, 集中了华昌、坚美、亚铝、伟业、豪美、广铝等中国铝材企业中坚力量;更有以白云、安泰为首的100余家门窗幕墙密封产品企业;以金工、信元为代表的100余家大大小小的门窗幕墙深加工设备企业, 可以说是中国门窗幕墙的三大产业集中地之一。广东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涵盖生产、技术、物流、信息交流及国际合作平台的完备产业链体系。然而由于产业粗放扩张、原材料及加工成本上升、能源有限、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增速下滑等因素,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013年1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区, 广东在绿色建筑行动中率先垂范, 提出从2014年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并分阶段对全省的绿色建筑总量设定目标, 发展绿色建材,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以说为门窗幕墙的革新, 尤其是铝型材企业的产业升级开启护航模式。

系统门窗作为绿色节能高性能门窗, 成为很多企业关注和转型的主要方向。其中有部分“走在前面”的铝型材企业早就开始着手“系统门窗”的研发, 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一些走在节能地产前列的地产开发商, 也已经将目光投向“系统门窗”, 并对此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北京中德建联作为此次“携手同行”活动的策划者, 特地走访了当地的南海铝型材协会和南海区铝门窗五金装饰行业协会, 征集了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自己特色的贝克洛、坚美、伟业、白云等成功案例, 并对在绿色建筑方面有突出建树的方兴地产、招商地产进行了专访, 期望给大家呈现出“广东铝材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全貌, 尤其是在系统门窗方向”, 供业内人士揣摩参阅。此外, 北京中德建联还邀请到当地知名的门窗幕墙企业与地产商、建筑师一起, 在6月12日广州南丰朗豪酒店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门窗幕墙行业新理念、新技术。

融合为信息通信产业带来新机遇 篇7

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的提高以及用户对信息个性化的需求促使各种信息通信朝宽带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如图1所示。对于网络传输来讲,这种趋势使得语音、数据、视频信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趋势使网络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广电网络运营商)看到了利用网络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全业务的可能性,为此网络运营商开始了对其所拥有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力图在向融合网络过渡过程中抢占先机。

20多年前,融合还仅仅是一个概念;目前,融合正在走向现实。在不远的将来,先前分离的通信(语音通信、数据通信、视频通信等)领域将开始融合,界限变得模糊并走到一起来。融合将是全方位的,包括物理或基础设施(系统和设备)、功能性(信息处理)、组织、管理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融合。融合主要体现在:

·在数据处理(计算机)和数据通信(传输和交换设备)之间将不存在原则上的差异;

·在数据、语音和视频通信之间不存在原则上的差异;

·单处理器计算机、多处理器计算机、本地网络、城域网络和长途网络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这些趋势的一个结果是计算机产业和通信产业———包括产品、设备乃至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逐步交叉重叠,另一个结果是传输和处理所有类型的数据和信息的集成系统不断发展。随着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将能够集成所有通信方式,并使得世界上所有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的接入。

2 融合促生新的通信交流方式

2.1 四种通信交流方式

发展信息通信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人对信息和交流的需求。最初的通信手段的提供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方式包括下述4种(见图2)。

(1)语音交流(一对一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使用双方能理解的语言,两者之间的交流便可以进行。这种交流方式对应于点对点的电话交流方式。电话通信系统具有交换功能,以实现电话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一点与另外一点之间的交流。

(2)广播方式的交流(一对多交流)。该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一个集体中领导对员工的讲话、教师课堂中的授课方式,其特点是单一的信息发出者对众多信息接受者。相应的通信中的交流方式包括电视、广播通信。根据广播网络所覆盖的范围和同时接收相同频道的用户数决定接收信息的数量。

(3)咨询方式的交流(多对一交流)。该种交流方式通常为某种商品的用户与提供该种商品的厂家之间的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交流方式。对应于通信领域的交流方式为多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呼叫中心业务方式,互联网络上厂家网站上的FAQ等。

(4)会议交流(多对多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机构在工作中都采用会议讨论的方式进行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的交流对应的通信业务便是电话会议和电视会议业务交流方式。

2.2 融合扩展了交流方式的内容

在通信网络和业务发展初期,通信网络和通信业务之间是绑定关系,如广播电视网络主要以广播方式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等业务;电信网络主要以交换方式提供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电话业务、传真业务、会议电视业务等业务;互联网络主要以非实时方式向用户提供如电子邮件、Web业务等数据业务等业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三种网络所传输的信息均是由采用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和数据形式所表示的各种内容信息。三种网络的业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基于IP技术的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其他通信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都可连接到互联网,或者成为互联网络的接入网络。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借助互联网网络平台开发出用户可以将用户生成的信息上传到网络并提供服务的技术和平台,从而改变了内容信息仅由专业的内容提供者提供的格局。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使得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之间可以进行无缝通信。例如,通过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的相关接口,或者将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手机可以直接上网使用互联网络。视频信息压缩效率的提高、用户生成视频信息的便捷性及廉价使得用户之间的交流趋向多媒体化。传统的采用文本、语音和视频形式的内容均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体形式。多对多通信变得简单而便宜。

上面所介绍的交流主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随着传感器网络、RFID等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变为现实。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由人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使用通过物与物之间的自动通信或人与物之间的通信而获得的信息资源。

2.3 融合业务的应用促进工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统一通信”作为融合业务中的一种应用于企业信息化之中,客观上可以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方式,甚至可以改变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方式。

传统的服务业需要借助已有的各种通信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如作为服务业的代表之一旅游业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电子商务、呼叫中心、视频点播、即时通信等通信业务为用户提供包括景点介绍、客房预订、餐饮服务、旅游线路安排、售后服务等服务。融合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提供综合便捷的服务,从而促进相应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改变人们使用服务业的方式。

3 融合加长了信息通信产业的产业链

信息通信业的逐步融合使得传统上不归为信息产业链的环节成为了融合后的信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融合使得信息处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以及信息存储设备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通信网络犹如一台计算机可以方便人们生成信息、处理信息、查找信息、存储信息以及使用信息。无论是文字媒体、图像媒体、声音媒体,还是视频媒体等传统的媒体创作,无一例外地要使用由电子产业制造的计算机设备。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将创作出的媒体内容传送到出版机构(出版社)、节目制作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内容提供机构(如互联网络内容提供商)、个人博客服务器等,对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播出或发布前集成和打包,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各种形式的服务,通过通信分发网络以广播方式或互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为此,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产业也可成为新型信息通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由于服务方式、集成方式以及用户使用方式的不同,内容创作者或者媒体机构可以根据内容提供方式的需求创作出受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广告等)的限制所不能提供的媒体内容,如交互式广告、定点投递广告等。图3给出了融合过程中增长的产业链示意图。

4 融合促进不同种类终端之间能力的趋同与互补

无论用户使用何种信息通信业务均离不开接收业务的信息通信终端。目前,终端主要包括电话机、电视机、手机和计算机等。这些终端在其诞生时是为满足某一种业务形式的需要而出现的,而目前作为通信终端的计算机是为了满足互联网应用而发展的。随着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不同业务之间的融合的深入发展,各种终端,特别是电视机、手机和计算机在功能上逐渐趋同。例如,除了具备传统的电话通信功能外,手机可以用来接收移动电视节目,可以上互联网使用互联网业务;电视机除了可以固定或移动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外,在支持IP协议和无线接入的机顶盒辅助下,还可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上网浏览互联网上信息、下载视频节目内容甚至可以进行电话通信或使用会议电视业务。虽然这三种终端在功能上有趋同的特征,但由于它们在显示设备尺寸、输入设备尺寸以及便携性等方面各具千秋(见表1),因此会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5 把握融合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加长了信息通信产业的产业链条,为传统上不属于信息通信产业的媒体产业等产业与传统的信息通信产业合作共赢提供的新机遇。同时信息通信产业自身的融合促生了新的业务或服务提供方式也为媒体产业创造出创新型的媒体内容提供了手段。处于传统信息通信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依据新形成的信息通信产业可能提供的业务和服务方式提供新型的设备、具有新功能的软件、为用户提供新型的信息服务种类。同时为实现不同种类终端之间功能上的趋同和能力的互补,会产生三种终端互补终端(如上网笔记本电脑)、互补设备(如增强电视机输入能力的虚拟键盘)等相应设备的机遇。同时新型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的产生将促进为更好地提供这些新型服务或业务而对网络功能的增强或补充(如重叠网络)等等。

6 小结

上一篇:数字化X摄影下一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