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2024-09-18

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篇1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学科,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讲, 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老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更新观念, 建立一种教师为主导, 引导学生学习的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中学思品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更新观念的紧迫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大多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把课本知识不分难易、千篇一律地教给学生, 教师只重视教师的教, 不重视学生的学, 把教和学割裂开来,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忽视了知识的难易和课型的差别。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反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 已成为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减负的必然出路。

二、更新观念, 给力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1. 转变教学观念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在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等诸多现象。素质教学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教师起“导演”的作用。教师应努力改变“讲授者”的角色, 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提供信息, 协调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思维、交流、实践操作等环节上。结合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把握学生个性特征,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 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这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以一年来的教学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教师只是拼命地抓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 恨不能把自己全部知识“拷贝”给学生, 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思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培养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 动脑、动眼、动口、动手, 有兴趣地实践、积极地思考。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自由, 而不能“满堂灌”, 使他们连思考、消化的机会也没有, 而要让学生有时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实践, 以达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还应及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 捕捉他们身上各方面的闪光点,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培养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成为他们再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动力。

3.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各个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不同, 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 因此学困生转化工作非常重要。学困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 理论上谁也不否认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 但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学困生心理往往很娇弱、敏感, 他们饱尝了失败和挫折的滋味, 期望得到温暖和关注。但他们有时努力后, 得到的却还是冷落, 所以就心灰意冷了。他们的故障, 大多出在非智力因素上, 很多教师却往往在智力因素上找原因, 经常指责他们智商低、骂学生笨, 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课堂上应注重提问难度的不同层次, 尽量为学困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设计也应有难易之分, 逐渐让他们提高。在心理上要多关心他们, 找出其落后的原因, 特别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不要让学困生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 而应该让他们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老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 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课堂上师生互动, 教师除了要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之外, 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课堂的规律, 更好地把握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 协调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系统学习方面, 存在不足与缺陷, 现实操作中, 又不知道积极主动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所以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技巧, 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执行) 》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常识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作为当代教师, 我们要更新观念, 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有的时候观点是错误的, 也不要训斥阻止, 要对学生给予肯定, 增加他的自信心, 发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课堂, 这是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新观念有利于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 要构建给力中学, 要进行思想品德改革, 更新观念是关键。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大多是采取“满堂灌”方式, 教师只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了学生的学。通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

关键词:更新观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春林.思想道德修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陈旭远.中小学教学视野中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教学与管理, 2005, (7) .

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篇2

更新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呼唤创造精神。社会学研究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没有创造,社会就不会进步。重视人的创造发展,就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1世纪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机灵、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有推动社会进步能力的人作为重要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创造思维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它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构成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忽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模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桎梏。因此,我们要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篇3

【摘要】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一直是军队院校的优良传统。院校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培养信息化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践中尽管课程和内容的改革已经跟上时代步伐,但教学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学员一方面认为新课很多,信息量很大;但同时感到不解渴,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有遗憾。影响改革效果的两个主要症结所在:一是观念,二是方法,课程设计的流向和组织形式没有聚焦到能力上。所以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配套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育 创新

在任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中,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坚持以“两化建设”为牵引,以岗位任职需求为依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员队伍,注重教学条件建设,全面推进了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突出任职院校学员中心地位,由“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转变

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成为主导战争方向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具有的超强渗透性和快速扩散性,在极大地拓宽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的同时,也强制性地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书本为主渠道、以老师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局面,自主式创新学习研究被历史性地推到了时代前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教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传授式教学向引导式、研究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转变,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的自主式学习转变,建立“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帮助教员由重“讲”向重“导”转变。要求改变围绕教员所“有”来设置课程,以课堂上“讲”为主要表现形式,重在给出答案,给人以“鱼”的传统做法,着眼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以学员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针对未来战争和学员所“需”来设计课程,并通过教员的“导”来指导学员学习研究,不以是否给出现成答案为教学结果,而是以帮助学员掌握方法,真正授之以“渔”为教学目的,让学员在研究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着重帮助教员抓好课程设计、试讲和测评三个环节。比如听试讲,把关注的重点由过去帮助教员讲好一堂课,把握好观点、结论不出错,转到帮助教员设计好一堂课,设计好问题、设计好方法上来。

二是引导学员由“对象”向“主角”转变。针对以往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学员始终是被动的听众,缺乏学习自主性的现象,我们着力引导学员带着情况、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做教学问题的提出者、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让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寻找答案,变“教学对象”为“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好课程设计、课堂引导和全程多元考核三个环节。比如,对学员的考核从过去课终考试的一锤定音,改变为对学员全程学习主动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的质量、讨论发言的水平和课终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压力,也提供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激活任职院校学员潜能,由“单向输出”向“多向互动”转变

任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搭建平台,让教员和学员的优势得到碰撞和互补。以单向灌输为代表的“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方法,已越来越成为开发学员资源的拦路虎、激发学员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绊脚石。针对学员实际,立足培养任务,着眼未来实战需要,我们强调从学员中引入“源头活水”,广泛开展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思想交锋和探讨争鸣,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济、互动提高的良好效果。是要把学员讲座作为学员课程的有机组成进行统一设计,在学员带着经验和思考研究来到学校,通过学习进一步得到理论提升的基础上,请某一战略方向或某一领域有专长和长期知识积累的学员,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学术讲座,教员和其他学员可以提问互答。通过这一形式,使大家更好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交流了信息和思想,增强了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学员讲座倍受学员欢迎,已在所有班次全面展开,尤其是培训班次更为普遍和深入。再比如,小班研讨式教学法,我们根据课程需要,改变过去的大课模式,变大班为小班,由学员围绕教学目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讨思路和实施方案,自己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提炼、寻找答案,自己评议;教员主要充当理论工具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调控者和观察记录者、课程提炼和思维开发的引导者。通过这种形式,学员的思想得到了全面激活,资源得到了更好挖掘。

三、广泛运筹任职院校教学资源,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能力、指导实践。为此,近年来,学校充分开发内部资源,广泛运筹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搭台唱戏”和“借台唱戏”的路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推出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提高能力为着眼点的新方法,為知识与能力的对接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一是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特别是将才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指挥员源于知识积淀后的慧眼识辨和智慧闪现。而我们的军事指挥员由于长期从事和专注于军事工作,对非军事领域知识普遍存在短板。为此,我们在夯实学员军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广集资源,博采众长,搭建学术报告、教员学术讲座、学员讲座、课程内容报告为一体,形式多样、博专结合、灵活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百家争鸣、八面来风的学术氛围,帮助学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厚积”能量,启发思维。

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篇4

一、建立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学生就业工作机制

学院党政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工作的重要议程, 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定期分析就业形势,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同时, 积极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特别是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实习单位联系等方面的作用, 使全体教师都能很好地参与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工作中来, 热心做毕业生就业的“参谋”和“红娘”。

二、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就要依据教学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分年级、分阶段的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培养学生求职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熟悉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搭建就业平台, 最终使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

一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从大学生入校开始, 学院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基地参观、高年级学生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初步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合理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

二年级侧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参加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年级侧重职业定向指导, 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并致力于目标的实现。针对打算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学生, 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针对打算就业的学生, 引导他们通过实习、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培养与自己目标职业相适应的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年级侧重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指导, 帮助学生增强求职实战能力。针对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 学院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让他们在思想上、能力上为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三、强化服务功能, 为毕业就业搭建平台

学院党政领导和辅导员一起坚持深入调研, 认真研究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变“管理”为“服务”的观念,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

1.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搭建锻炼平台。

现在的学生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强化动手能力, 但由于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有限, 很难找到让自己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为此, 学院努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 如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课, 举办系列专题讲座。

在低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高年级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 积极开展就业咨询活动、个性化指导、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3. 举办资源与环境学院专场招聘会。

专场招聘会结合学院所开设的专业, 有规模适宜、针对性强、成本低、效果显著、签约率高等特点, 便于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 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4. 加强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学院指定一名辅导员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目前已建立了拥有200余家企业信息的就业资源库供学生查询。同时, 辅导员还通过飞信、学院网站、QQ群和学生干部“四线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以确保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 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篇5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更新观念,促进教学 篇6

新理念教学自主学习小学语文随着山东省组织的教师研修工作的推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充分利用研修得来的经验,结合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研修中,新理念陪伴着丰富多彩的新知识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如何更好地利用新理念进行新形势下的教学,是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源泉。语文服务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源于生活,学习于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课文上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以教本为圆心,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归生活,在情境中呼唤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的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观念,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我在教《阳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因为这是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因此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积极。有的说:“阳光能帮我们晒湿东西(衣服)、晒做饭用的草,还能使我们屋里很明亮。”有的说:“天冷的时候,在阳光下,会让我们觉得很暖和。”有的说:“有了太阳,我们就能玩踩影子的游戏。”有的说:“阳光照着太阳能,能让我们希到热水澡。”还有的说:“前面老师讲过,阳光能使植物生长、开花”……所有这些答案是多么单纯,多么朴实啊!就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学生就有话讲,还能激发学生收集知识、观察问题的积极性。课后延伸部分我设计时,我采取形式多样,以有利于激发想象,发展思维,便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如《阳光》这一课,我设计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太阳,失去了阳光,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孩子们有的联系阴雨天的情况,有的询问家长,有的查阅资料,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甚至是我们成人都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只要接近于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爆发出惊人的效果。又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课文读到最后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我设计了“谁能帮小松鼠解决这个疑问呢?因为我们深处农村,对农业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这是城市的儿童所没有的经验财富,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小松鼠找不到花生的原因。紧接着我又设计了续编故事:想一想小松鼠又会干些什么呢?有的同学根据自己遇到困难时的生活体验,想到小松鼠可能会去问鼹鼠,问明白之后再去找花生,找到后非常高興;有的想:松鼠一看气极了,把花生都拔了,结果发现了花生原来在地里;有的想:松鼠回去问妈妈,问明白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太少了,得向大家好好学习;还有的想,松鼠没发现花生,可他认为鼹鼠不会骗它,就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花生……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我又设计了:“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或蔬菜是在地里生长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很快说出地瓜、土豆、藕等少数食物,我又根据学生爱表现、好求知的特点,发动学生回家查阅、询问,看谁知道得多,结果又发现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非常高兴。这样学生不再把作业看作一种负担,反而变成了一种享受,成了快乐的源泉,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作为教师的附庸,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扬民主,放飞学生的想象。因此学生必须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

如在初读课文时,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读书的形式,有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共同读,共同指错,共同纠正,然后单独检测;有的学生与同桌互读、互查、互改;还有的自己边读边划出生字、难记字、读不好的地方,然后找同伴或老师请教。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自主的快乐。

在精读时,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可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自由与同桌交流朗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词,突出重语气;进行不同效果的朗读,然后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学习更优美的读法。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我选择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读书,看谁读得美,然后根据自愿起来读,请其他学生评价优缺点,说出好在哪里,结果学生读得很优美,其他学生评得也很正确,使这篇本来很优美的课文锦上添花。

三、结语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生活,抓住学生本身,善于引导,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但可以不那么累,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性格,激发了学习兴趣,起到了以往教学中想不到的效果。

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一、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 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 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 已成为教育家的共识。

(二) 要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 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是出自学生本身, 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 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 妨碍他们的发展。比如, 《打折销售》这一节, 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 然后分析题意, 给出解答过程, 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 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 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 乐于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 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法

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 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

三、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各种能力

(一) 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从阅读开始, 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 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 并指出记忆的方法, 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 让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审题意, 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交流, 相互启发, 促使学生再次阅读, 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 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 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二) 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 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 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 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 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 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 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 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 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 或多题一解。

3. 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 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 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 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 从而开拓思路, 找出解题途径。

四、导、学、练三者合一, 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变向“我要学习”

(一) 导入新课阶段。

授课开始时, 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 深刻挖掘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已得的知识, 巧妙设计好训练内容, 使有关的基础知识聚拢来为解决新问题作准备, 并通过学生的练, 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交接处, 自觉完成知识迁移。

(二) 学生自学阶段。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 如果老师不讲清道理、作出示范, 学生就无法练起。而“导学练”中要求学生尝试练习例题, 大多数学生是能够迁移入新知识的, 这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大有好处, 同时还解决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会在练习例题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这不要紧, 让他先“碰一碰”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有利他们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讨论环节中去。对于同学们在练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先进行分组讨论, 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然后在学生的自练、自思、互启的基础上, 教师针对学生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之处作“画龙点睛”的讲解, 使学生明白了算理, 掌握了新知识。

(三) 课堂练习阶段。

练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分组练习, 也可以让学生板演等,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 教师要组织学生当堂给以评讲。评讲可以由学生进行, 这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是对评讲者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又一次检验;评讲也可以由老师进行, 通过评讲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享受胜利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 篇8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设计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在上课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教学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

1.课文入手,注重学生预习的培养

小学教材学习课文之前首先都是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知识是感兴趣的。所以,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才能在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预习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对课文读上几遍,需讲究方式方法,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熟悉,所以让孩子把课文通顺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增加难度的也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补充生字的组词;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要求。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收集信息的作业。如:《庐山的云雾》也可以事先先做一些功课了解,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视频也可;四年级的《祁黄羊》,学生比较陌生,在预习时布置学生査找一些有关“祁黄羊”的资料,当然像这类描写历史人物的课文,都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课外材料的能力。

2.学生入手,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的动态是核心。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完成教学。如:《东方明珠》、《2008,北京》以及《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动物过冬》等课文中的内容,可能已为许多学生所熟悉。而《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等课文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的学生来说就相距较远,老师就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高瞻远瞩,解决预设生成的问题

兵家有云不打无把握之仗,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我们学生所想不到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一些课文中学生随时会产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设计《大禹治水》时,可以生成预设: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一些可以抛回给学生,一些留到学习课文时再做出解释。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1.教学设计时应增进学生与文本的相互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意义和思维,受情感的影响,个性化阅读的成就。有的课文文质兼美,如《九寨沟》就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进行情感的熏陶、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中年级一些课文可以用来提髙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些比较长的课文采用默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在有些课文中还可以抓住某个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或者读写结合的练习。比如《北大荒》抓住中心句描写一处景物的训练,《雪儿》结尾处的拓展……

2.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才谈得上,也体现了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教材上展示的是文本,但是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投射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文本与生活链接了,学生才真正能学以致用。低年级教材虽没有习作教材,但是“口语交际”“写话”训练是为习作做铺垫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以此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语文能力。而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习作也得有“材”可依。这些写作的题材就来源于学生所在学校经常性开展的丰宫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源于文本中。如:续写、改写故事;大型的比赛活动、外出参观和旅游活动等:各个班级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題鲜明的班队活动等。有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源泉,有了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爱读的书。建立班级“小小书海”,让一些学有余力、爱好文学的学生能更多地阅读到课外书。举办读书展示会。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展示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读书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有效地提髙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渠道多媒体运用已成为教学的常态。多媒体很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的增强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有些语言与环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文本所要描绘的意图的,但是多媒体就能轻而易举地渲染。如教学一年级的《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多媒体展示“一群群羊儿、牧民驰马奔腾”的图片或是视频,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充分体会了草原与学生生活的不同,也对草原产生了向往之情。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活动,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该不断为之探索的,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摘要:在新课标新理念之下,传统的教学设计需改革,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前准备入手为前提,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了解,以及课堂上创造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前,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雅.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成才之路,2007(28).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篇9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究,发现问题,就必须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对待学生,不论是中等生、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时,可适当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的过程中,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其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回答问题错了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决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心中燃起的求知欲就会因此而熄灭。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对一的交流形式,把学生带入一个预定的圈子,求得统一答案。这种教师主宰一切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我在学生座位的编排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同桌合作,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合作交流,打破过去拘束呆板的空间格局。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质疑、争辩评价,使他们在一种自信、成功、创新的体验中主动学习、发展,营造这样的氛围,关键是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三、运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56-22”时,我先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行探究计算方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用计算器算56-22=34,有的通过画图算出56-22=34,有的列竖式计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都参与了这次研究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讨论、交流,气氛活跃,既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创新实践

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捕捉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使数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时,我给学生几种物品常见的价格:商店里有钢笔每支12.4元,书包每个20.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小刀每把0.65元,再出示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各一张,让两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说:“你想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然后要求他们把刚才买东西时拿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这样,学生在参与购物的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再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寻找统计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想法。这时讨论异常激烈,在的说想统计同学们喜爱哪些体育运动,有的说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上什么课,还有的说想统计这次考试中优生有多少人,合格有多少人,不合格有多少人……于是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组自愿统计,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学生交上来的统计内容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的出路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要创新。只有教师的教学创新才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创新。

数学教学观念更新略论 篇10

很多学生以为数学极其枯燥, 谈起数学头疼欲裂, 久之恶性循环, 成绩每况愈下。因此, 要破臼除窠创新教学。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 风度翩翩的举止, 不萧规曹随的教学方法, 不一定按照教材顺序, 不一定要给学生留大量的数学作业, 绝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有压力, 更不能使之“谈数色变”。教师本人需要有很高的语言素养和智慧, 很多优秀的数学家、科学家就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比如, 杨振宁教授初一时背《孟子》, 数学家苏步青教授13岁背下来《左传》, 当然功夫的拥有匪朝伊夕, 须长久锤炼。

二、提高个人魅力

学为人师, 尤其要有感召力、亲和力。一位教师板书漂亮至极, 他徒手画图堪称一绝, 我由此推理, 他的学生数学成绩好是必然的, 经过询问果不其然。也就是说我们数学教师,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给教学不断地增加营养, 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数学老师, 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

三、学习中要让知识有生命力

生活和知识彼此印证、桴鼓相应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才能够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任何知识都来自生活, 如知识不能够生活化, 成为纸上谈兵, 没有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就成为死的知识, 过后也容易忘到九霄云外。成语说“身体力行”, 形象地说明知识在于边学边用, 动手去做、去体验的价值是非常大的。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三者统一。”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学习随即巧妙地应用, 能够促进对知识的感受, 自然地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使之具备数学建模观念

通过回忆, 将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运用自如, 让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感知数学, 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学习数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 启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 以数学眼光看数学, 用数学心理揣摩数学, 依据年龄、爱好、心理特点, 与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条件, 给他们创造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 经久成习, 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走进数学的广阔天地, 进入饶有趣味的数学情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战胜难点。

总之, 教学讲策略, 课堂上会有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 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意识和探索数学的能力与精神, 为一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教学, 首先需要观念更新。以下围绕创新方法和意义展开解读。教海浩瀚, 一蠡之测, 分享同仁。

更新语文观念促进有效教学 篇11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而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使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方法的产生与教学活动相同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缩短实际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种种因素的限制,致使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依然是较为滞后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

虽然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语文教学以高考应试为中心,忽视了这一学科中的人文性,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演变成学习工具,发展成没有思想的人,这不符合现阶段的教育精神,也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入较大。高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来应对高考,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追求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不能充分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考虑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严重悖离,影响了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顺利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走出教学误区

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就要顺应发展潮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陈旧教案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过于落后、教学过程过于机械、教学思想过于僵化,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法,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与实际教学现状不相符合的部分,勇敢接受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质疑。教师还要不断研究学生和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教材内容,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应做到大胆取舍,因时制宜,不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而面面俱到。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各种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性教学,使用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加大他们的参与性。

语文教师要保证自我知识面的广阔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语文教师要关注周边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从而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语文教师要掌握系统科学的多媒体信息,只有掌握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知识。

2改变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

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形式而采用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生的长远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认真对教纲进行钻研,研究阅读、作文以及口语交际等相关优秀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中的固步自封,对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借鉴,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高中语文教师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不可固步自封、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不要认为实际教学过程是自己进行表演的过程,一定要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发挥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作用。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地,更是师生之间对语文实际知识进行探究和交流的实际场所。有的语文公开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华美辞章、动人情节以及丰富想象总是投入超过实际要求的精力,他们一度希望在学生面前扮演知识渊博的师长角色,虽然在短期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较大的反响,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把握实际的教学环节,营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渗透,通过语言、细节、动作以及各种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形象,尽可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主人公的形象。这样的渗透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各种情感上的共鸣。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刘和珍担任“风潮”领袖等各种事迹进行讲解,来塑造刘和珍勇于斗争、追求真理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刘和珍的种种高尚品质。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重点语句实施诵读渗透,有感情地对著名作品进行诵读,让学生能够对名言名句进行诵读,加深对各种语文作品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这类教材有着影响深远的文学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这类优秀的语文教材,教师要抓住其实际内涵所在,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例如在讲授《离骚》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从而来理解屈原的各种理解民意、为民奋斗以及其他情怀。教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各种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交互性、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保证教学手段发挥出实际作用。例如在讲授《琵琶行》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素材、多媒体动画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各种教学氛围,从而体会诗词中的悲凉沉郁的情感基调,为他们鉴赏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系统、相对复杂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定势和思考模式,教师只有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与实际发展不相符合的部分,结合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指导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语文实践 篇12

一、确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在教学中, 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师要改变原有角色意识, 找准新的角色定位, 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二、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标和中心, 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 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生发展, 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三、确立“大语文观”的观念

语文课程的教学, 要确立“大语文观”“大”指的是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在专业课中、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社会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教材内容, 以社会内容、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四、确立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的观念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 一个是以知识为本, 一个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 走创新教育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 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式吸收外界的信息。正处青春期的学生们对外界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老师如果能够利用手中的各种实物或工具, 借助声、光、电等既直观又形象的辅助媒介进行教学, 例如音乐、图片、电影、课件等,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感官反应都充分调动起来, 打破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块黑板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 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成具体,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那么学生将由厌学转化为渴望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在学习一些诗歌和抒情散文时, 老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一些与文章情境相适应的音乐, 或优雅清新、或雄壮激昂、或沉郁哀伤, 再配以文章的朗诵, 带给学生以直观的听觉享受, 不仅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 也使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提高。

2. 突出语文课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决不能以烦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从改变课堂形式入手,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3. 在课堂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就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设立了课本剧剧社, 把《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等课文让学生自主排演成课本剧, 在排演和观看中学习,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课外作品演出。还组织学生成立资料搜索组, 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材料, 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解, 以丰富课堂内容, 调动学习兴趣。我们还在课堂上进行现场采访、辩论、演讲等受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 在活动的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并使他们在实践中校正普通话读音、提高心理素质、改善思维能力。

4.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讲“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 我鼓励学生走出去搞调查收集资料, 做一个本地旅游市场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家都愿意做, 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让语文进入角色, 改变教学方法, 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 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使语文课的能动作用和辅助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但是,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任何改革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见到成效的。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信心, 有毅力, 不能怕失败, 不能在改革实验中有畏缩不前的思想, 要不断地总结, 发现新问题, 找到新方法, 由此循环往复地安插一支支成功的路标, 不断地采撷一朵朵希望之花。

摘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 很长时间以来, 学校语文课有受冷落的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不断反思:在教学上必须积极改进,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 掌握教学新理念;一方面要进行教法创新, 贯彻新理念, 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同时, 学生也要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密切配合, 双向活动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天然气汽车下一篇:核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