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2024-08-01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精选12篇)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1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所取代。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

(二)企业整体观念。

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

(三)动态管理观念。

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

三、小结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未来企业要发展必须重视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2

——杨柳井乡初级中学校后勤管理纪实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后勤保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杨柳井乡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学生800余人,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105人。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后勤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坚持以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学校发展的内涵,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强化食堂管理,努力创建师生满意食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2年4月,省教育督导团领导在对该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时,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从上至下形成合力

(一)建立领导小组

2011年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对食堂、宿舍进行科学化管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总务主任、安全专干、德育主任、食堂管理教师、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管理领导小组,重点抓食堂、宿舍规范化的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层层落实责任。

(二)食堂、宿舍工作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卫为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学校食堂、宿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有1000余名师生在学校食堂就餐,食堂服务质量的好坏,宿舍安全、整洁、舒适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健康质量,直接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食堂、宿舍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卫生第一、健康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强有力的监督,为全校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二、坚持以人为本,狠抓食堂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年7月建成了1006平方米的师生食堂,食堂按照要求配置了操作台、粗加工间、蒸饭间、有库房、学生营养办公室和更衣室,配有标准的淘菜池、浸泡池、水产肉类池、洗手消毒池、拖把池等。为了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吃得饱、吃得好,我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食堂管理理念,紧紧围绕学生健康成长,严把 “五道关”。一是严把人员上岗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达到提高食堂管理水平的目的。实行例

会学习制度。每周坚持组织后勤人员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餐饮业卫生工作条例》、《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科学配餐的专业书籍。学校制定有《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后勤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人员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后勤人员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制度。实行定期研究制度。每周坚持开好 4 个会,即校务会、教师例会、后勤人员会、学生代表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学校分别与食堂管理教师、采购员、验收员、操作工、锅炉工,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把后勤人员的福利待遇与目标考核挂钩;为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在每学年的评先表模中,学校专门给后勤组分配一名先进模范指标。二是严把食品购入关。为了保证食品新鲜,食堂物资购进有专人负责,每天做好登记,时刻掌握库存量,做到不积压、不浪费。学校不定时抽查,严禁三无、过期、变质食品流入食堂。学校设有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食品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三是严把加工制作关。坚持按程序、按要求加工食品,实行科学合理配餐。对加工工具和食物实行严格出渣、洗涤、消毒、清洗四个步骤。要求操作人员在接触加工好的食品之前必须洗手消毒;工作中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笑谈、吸烟、吐痰。为了确保食堂饭菜的质量和数量,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轮流到食堂值周。防疾病流行传染,坚持每餐餐具专人操作,采用药物消毒,并做好餐具的保洁工作,防止交叉污染。定期做好灭蝇、灭蚊、灭蟑螂、灭鼠的工作,切断传染源,保证师生健康。四是严把经营理念关。坚持“服好务,不盈利”的经营理念。学校每周编制一日四餐主副食谱,采购员按食谱的需要采购粮油、蔬菜,大批量的物资集体按月一次采购到位,零星物资实行限量采购。食堂伙食帐每月结算一次,核算后再由校长审查,最后向全体师生公布。每餐一种主食,两种配菜,荤素搭配。五是严把监督关。为了加大对食堂食品卫生监督力度,成立了管理机构,组建了学生营养办公室,负责食堂日常管理工作,检查、监督、试尝、留样、填表和食堂档案。设立了师生意见薄,不定期在师生中进行对食堂工作测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定期请防疫部门对食堂进行检查指导。形成了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对学校食堂管理全方位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寝室管理,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舒适的环境

寝室是寄宿制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实际上就代表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建章立制,强化工作责任。为了加大寝室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制定了《寝室管理制度》、《寝室公约》、《寝室卫生检查评分标准》、《文明寝室评比标准》等一系列寝室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学校与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书》,使家长明确了自身责任,并积极与学校配合共同抓好学生安全工作。对教职员工,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分别与班主任、宿管老师签订了《住宿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强化班主任、宿管教师的工作职责。注重寝室规范管理,以清爽、整洁为目标,要求被子叠得有棱有角,被子、毛巾、牙缸摆放的位置、形状、方向一致。

(二)抓好常规,确保学生安全。坚持寝室管理 “三查”、“三报告”、“三登记”制度。“三查”,即宿舍管理员普查、查夜教师必查、领导督查;“三报告”,即室长向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报告、宿舍管理员向班主任和学校报告、班主任向学校报告;“三登记”,即住宿生外出登记、“三查”情况登记、卫生检查登记。宿管员坚持 24 小时值班,负责开关寝室门,清点住宿学生人数,督促寝室内务整理,督查学生就餐纪律,排解纠纷,处理突发事件。实行“五制”,即领导督查制、查夜教师必查制、宿管员坐阵制、室长负责制、学生举报制,提高安全管理实效。同时,学校还配备了宿舍区护栏、灭火器、消防栓等安全设施。通过狠抓常规管理,学校连续 7年无安全责任事故。

(三)关爱学生,营造仁义氛围。寝室是住宿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的爱心温暖每一名学生,感动每一位学生家长。学校为住校学生免费提供开水,保证学生随时都有开水喝,有热水用。学校就像家长一样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对生病的学生,立即联系家人,并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就诊;就餐时间,既维持秩序,又检查每位学生是否都吃饭了,为了丰富住宿生的文化生活,校团委组织周末不回家的学生观看录像和参加体育锻炼。

谈对管理会计的观念更新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 观念 企业价值 决策 实证研究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

(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

(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

三、小结

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管理方法 篇4

一、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

我国的教育发展史, 从古到今, 虽然几经改革和变迁, 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路子,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把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关系演变为单一的从属关系。加之社会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使教师和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大包袱”。在这种状况下, 大部分学生就当了配角,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少数的所谓的好学生也很难担当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 这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 又使教育走进“死胡同”。

因此,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要有明智的主见, 转变思想观念, 深刻理解我国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教育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它体现了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出路决定前途,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 都将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教育思想滞后是当前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校长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特别是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 要改变课外搞素质教育, 课堂搞应试教育, 要有坚定的育人观念, 素质教育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 育人成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也是校长办学的主要目的。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 校长要有立校的良策与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 不应当争名次、保成绩而置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于不顾, 以管理为借口, 而坚持应试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升学, 关键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还是以摧残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这些都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鉴于上述问题,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转变思想观念, 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竞争中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明确工作目标,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标的, 学校工作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长短规划、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协调全校师生的步伐, 使之朝着一个统一的方向努力奋进。

学校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这是一个整体目标, 而每一个学校都要根据这个整体目标和各校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工作目标。学校工作目标的制定必须恰当、准确、具体。目标过高, 不能达到目的, 那是纸上谈兵;目标过低, 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给工作带来被动, 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对工作充满必胜的信心, 不切实际的目标会挫伤其积极性。所以说目标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切实际的。恰当的学校工作目标制定后, 还要大力宣传, 使各科室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行动中协调一致, 避免工作中的“各自为战”。工作协调一致了, 广大教师才能各谋其职, 发挥自身优势, 把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

在工作目标落实过程中, 要奖罚分明, 对先进个人大力表彰奖励, 以先进集体、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带动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对工作不得力、没有效率、缺少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则应及时给予批评, 甚至辅之以必要的惩罚措施, 以防止学校整体工作出现薄弱环节, 影响全局工作, 但这些措施必须以监察、督促、整顿为目标。

三、发扬民主, 听取群众意见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如果单纯地运用权力是不难办到的, 简单粗暴, 家长作风, 行政命令这一套做起来既省事又容易, 但这样做群众往往只是表面的服从, 而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 一个不善于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的领导不是一个胜任领导职务的人。这种人往往会把工作搞乱, 把事情办糟, 结果无法收场, 造成局面混乱。因而一个领导者要想把工作做好, 除了自身的高素质以外, 还要有倾听群众意见、发扬民主的思想, 促进教育民主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论是教育教学过程、还是管理过程, 方方面面都要积极推进教育民主、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超越自己。在推进教育民主中形成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能力及人格影响) , 才是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推进教育民主, 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 各学校都健全了教师考核制度, 结合实际细化考核内容, 量化考核项目, 科学确定项目分值, 把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工作积极性。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对学校管理的作用, 既联系群众, 又发扬民主, 群策群力, 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对关心学校, 善提合理化建议的教职工, 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只有这样, 才能理顺各种关系, 体现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全局工作有质的飞跃。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5

作风,提高效率”大讨论活动实施意见

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司大发展,公司党委决定,在我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开展“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大讨论活动。结合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次大讨论活动,是一次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居安思危,革除痼疾,轻装上阵,加快发展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广大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切实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赶超跨越的雄心和壮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立说立行,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超群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进一步树立“市场为中心,销售为重心,客户是核心”以及“真诚酿美酒,服务聚人心”的超群经营理念;切实提升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客户和消费者是上帝,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全力以赴为销售服务”的超群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二、讨论内容

本次大讨论活动,主要是围绕三个重点内容展开。

(一)围绕更新思想观念,着重解决当前少数管理干部思

想观念与市场竞争严峻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我公司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逐步转化而来的,尽管企业已改制为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但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弊端和幽灵还在我公司若隐若现,表现在少数管理干部身上就是“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略和气魄,缺乏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朝气和锐气。表现在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躺在目前的成绩簿上盲目乐观,失去发展的急迫感和危机感,看不到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不愿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问题,正确判断形势,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从而错失发展良机。表现在行动上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认为成绩不少了,产生了“歇口气”的念头,近两年来,公司发展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全省先进同行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公司大发展的宏伟目标相比,我们仅仅才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我们公司还存在着桎梏公司发展的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营销体系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帮助经销商搬运货物的阶段,市场策划和驾驭能力有点力不从心,市场团队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后勤服务部门也还或多或少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如果上述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就会有在竞争中失去先机,造成被动,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二)围绕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少数管理干部作风飘浮,敷衍塞责,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官僚衙门作风。总体来看,近几年来经过培养和锻炼,我公司的干部作风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中秋节前临沂市场上发生的客户服务方面的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不容许有丝毫放松和麻痹。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少数管理干部中,“自甘平庸”的现象也有相当的市场。工作的事情如同算盘上的珠子,拨一拨,动一动,不拨就不动,领导安排一点就做一点,不安排就等着,或者是见到工作就往后缩。上班时间喜欢喝喝茶,聊聊天,上上网,丝毫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更不愿跑市场,下基层,深入一线,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在工作上不愿动脑子,思考新问题,不愿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没有敢于争先的闯劲和干劲,怕冒风险,怕担责任,工作不敢大胆管理,怕得罪人,怕丢选票,甘居中游。也有的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有的受到表扬则喜,听到批评则恼,缺乏一名干部应有的格局和胸襟。所有这些,制约和束缚了企业大发展的步伐。

(三)围绕“改进服务态度,解决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

我公司曾创造了“----”的辉煌,也曾缔造了中国500强之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荣耀,但后来由于管理混乱、服务低劣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这一深刻教训值得全体管理干部反省和深思。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我们的市场业务员团队和管理团队,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树立与市场竞争新形势相适应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看不

到行业市场竞争的异常残酷和激烈,看不到处于深度调整期的白酒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看不到整个行业竞争形势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看不到超群大发展的历史使命对我们的新要求新期待。不仅表现在工作策略上,缺乏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分管工作缺乏整体布局,系统规划,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表现在服务工作上,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服务意识淡漠,办理拖拉,效率低下;有的不研究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只关心个人收入高低,缺乏干事创业的良好心态。甚至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天聊日,敷衍应付,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诸如服务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全国先进企业——海尔的先进管理服务经验,使我公司成为“创新服务型”的白酒行业的一面旗帜。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的同时,坚决摒弃上述存在的弊端和不良习气。

三、方法、步骤和日程安排

活动时间:2015年10月26日——11月6日

(一)学习提高阶段(10月26日——10月31日)公司党委召开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充分认清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同时,划分若干学习讨论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分管部门中层负责人认真学习陈董事长10月12日讲话精神以及海尔经验等学习材料。边学习讨论,边提高认识;边“照镜子”对照查摆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公司拟组织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相互启发,共同提

高。

(二)自查整改阶段(11月2日——11月4日)公司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要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观念、作风、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分析根源,拟订整改措施,制订整改时间表,限期整改。并形成书面《个人问题自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报告》,送交活动办公室。两份书面报告,要实事求是,问题要找准,不泛泛而谈;措施要具体,不大而化之;落实要到位,不走过场。确实达到“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三)总结评议阶段(11月5日——11月6日)每一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自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报告》都要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亮亮相”,然后,对每一位管理人员查摆问题是否彻底,措施是否得力,反思问题是否深刻,整改效果是否明显,要进行评议和监督,凡评议达不到60分者要“回炉返工”,直到达标合格为止,对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梳理查摆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都要记录个人档案,今后,凡是不能及时整改,思想、行动跟不上公司发展步伐的干部,就要坚决被淘汰。凡是反复出现工作责任问题的,一律淘汰,绝不姑息。总之,检验本次大讨论活动实际效果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是否彻底更新,工作作风是否与市场竞争严峻形势接轨,服务态度是否与公司大发展相合拍,工作效率是否与公司跨越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工作成果是否干部职工满意。

四、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成 员:---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为办公室成员。

五、几点要求:

1、公司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把本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

2、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锻炼和培养一支观念新、作风硬、服务优、效率高的优秀管理团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3、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当前工作,边学习边讨论,边整改边提高,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着眼点,为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附:

一、大讨论学习讨论小组划分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6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统筹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实现以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流程科学化为表现形式的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普遍建成校园网,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无论是信息化的决策者还是应用者都应摒弃那些阻碍信息化进程的错误观念,尽快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思想保证。这些影响信息化进程的观念如下:

一、管理信息化就是业务管理系统的集合

由于对信息化概念认识的限制,很多人认为,购买(或开发)若干个管理信息系统,使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处理系统,这就实现了信息化。这种认识存在于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中,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个业务系统应用后,人们发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困难或根本无法沟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当需要数据传递的时候人们有时不得不返回原始的工作方式,当需要上报数据的时候不同系统得出不同的统计数字,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尴尬”。如果这些问题经常发生的话,人们就会怀疑信息化的效能,甚至会质疑信息化投资的正确性。实际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统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这些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系统间的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信息化的努力可能以失败告终。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涉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而高校管理机构的相对松散化配置又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型复杂,数据源分散,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以点带面、重在应用”的原则展开。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规划先行,特别是数据规划。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校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通过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分析及编码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预先定义各MIS系统间的接口规范,按照“业务分散,数据集中,系统分散,数据统一”的原则建立集中的数据库,并将这一原则在整个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严格坚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信息孤岛”、“信息错位”等带来的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信息化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实用的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模型,比如清华大学的URP( University Resources Planning)模型等,已经在多个校园中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重硬轻软,中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校园网经过几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购买了多个管理系统,这时人们认为信息化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享受信息化的成果了。

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应用。网络等硬件环境建设,相当于修好了“路”,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购买了应用系统,也就是买回了“车”,但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体现在车中的“货物”即数据。系统实施的第一项任务应该是数据建设,基础数据不准确、不确切、不完整、不一致等都会导致后续工作产生严重问题,甚至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在基础数据和公共代码建立后,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策略,保证车中的“货物”准确、完整、可靠。

三、忽视信息系统对管理变革的需求

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管理应用方式有两种,即集中式与分布式,集中式的管理适合于小型的、基于单机的、功能相对简单,涉及业务部门较少的系统,采取专门人员集中管理的模式,易于保证系统的应用效率及质量。而对于一些大型的信息系统,比如企业中的ERP系统,必须实行分布式的管理应用模式,即各业务部门与本部门工作对应的系统模块的使用,并分别相对应的数据负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涉及校园中的每一个教师、学生和职员,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进程,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必然要求全员参与的分布式管理模式与之相对应。

四、重技术、轻管理

信息化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但是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个技术工程来对待,认为技术是硬要素,它是直接创造效益的源泉,而管理则不然,管理因素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因其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而被忽视。信息系统的理论表明,系统投入运行只是系统应用的开始,更重要的工作是系统的管理保障,是如何统筹规划数据、制定应用策略、组织人员、协调机构、划分职责以保证系统发挥最大效能的管理过程,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管理理念。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均具有系统自组织的属性。正是这一共同的属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发展中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它们共同在系统的成功应用中以一种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

综上,决策者应站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的角度去考虑理性的、主动的应用,能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研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信息化管理的美好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7

1. 改变教学管理的形态

1.1 从单一管理到合作治理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 而是从知识培养到教育管理的全面转型,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 因此, 教育领域的改革必须十分慎重, 它需要重新塑造符合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制度规则等, 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促进。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 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着完全自主的控制权, 但是学校教育涉及的利益主体不仅包括学校管理人员, 还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相关企业甚至政府机构, 因此, 教学管理的协同性要求学校不再是教学管理的唯一掌控者, 而应该与多方面人员进行协同合作, 改变其封闭式管理, 积极与家长、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进行探索互动, 实现多层次的资源共享。

1.2 从传统监管到自主化的个性转变

在强调创新, 追求自主化、个性化的当代社会, 职业学院为在发展中谋求突破性进展, 也应该认识到创新自主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多数是学校对学生的单方面要求, 完全将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 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过任何沟通,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下, 这种管理制度, 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收敛学生的心性, 但是毫无特色的教学管理最终只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因此, 鼓励学生发展自我, 树立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是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对此, 各个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尤其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自主创新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1.3 注重培养专业职能

在教育领域中, 每一个职位都有着固定的工作模式, 无法轻易进行转变, 这就要求相关教育人员全面加强专业技能, 在培养方式上有所创新。 专业职能的培养可以针对人性化的管理观念, 也可以针对自主性的管理模式, 发展学院的人性化管理, 从而激发其他教育者的工作热情, 以此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

2. 教育改革中教学管理的转换策略

2.1 建立教师评价管理系统

建立教师评价系统, 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决策,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人员, 也是与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教育人员,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往往会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 教师评价系统应该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 允许多个层面的人参加, 如同级教师、上层管理人员、学生、学生家长等, 从而树立教师的责任感,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建立教师评价系统时, 首先要分析每个教师的个人特色, 不应该制定统一的测评标准, 设立不同方面的考核机制, 对于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和精神肯定, 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师加强培训, 利用教师评价系统激发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工作热情, 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 扬长避短,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下放管理职权, 使各级人员可以及时沟通, 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 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另一改革方向。 将管理重心下移, 不是意味着高层管理人员失去对教学管理的掌控权, 而是将权力进行分化, 充分调动可用资源, 提升基层人员的协调和发展能力, 改变教师被动执行者的尴尬身份, 使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与各组织部门进行协商, 对相关问题进行适当的管理模式调整。

2.3 探索研究富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教育变革对社会发展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对相关教育学者而言是提升自我的全面挑战, 尤其是走在教育第一线的执教人员, 对教育改革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面对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切实的改革行动。 建立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教师有更为扎实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然后对相关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 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 可以学会自主学习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结语: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 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才会使教育事业得以长期的发展, 只有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尝试教学创新, 注重维持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平衡, 才可以使教育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杜芳芳.当代学校教学管理的观念更新与策略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24:80-84.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8

近年来, 甘肃省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坚持依法征收、源头控收、以票管收、规范管理的工作目标, 创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取得了明显成效: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颁布实施;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和征管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 实现财政票据动态管理, 非税收入资金直接进入收缴账户体系, 确立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收缴分离征管模式;整个非税收入收缴过程透明、规范, 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和监管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政府非税收入总量大、比重高、增长快, 2008年甘肃省归口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达262.50亿元, 相当于全省税收收入的71%, 已成为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税收入管理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 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 非税收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非税收入规模及其结构不够合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还不够理想;非税收入征收和使用管理不够规范;与非税收入管理相配套的有关管理不相适应等。因此,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为目标, 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法规, 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加快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非税收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保障非税收入管理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以各地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出台为契机, 尽快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 使非税收入按法定权限进行管理, 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征收。

二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加快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扩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范围, 使所有省本级、市本级的执收执罚单位实施改革, 并向县市积极推进, 形成收缴模式统一、收缴系统统一、收缴程序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规范化运作;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实行非税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 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资源) 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经营等取得收入的管理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的信息化建设。结合金财工程的建设,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非税收入收缴动态监控系统, 基本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四是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惩戒机制。形成以财政、物价、审计、监察、人行等部门为主和执收执罚单位相互配合的监督检查机制, 采取抽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定期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 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五是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制度。结合实际, 健全非税收入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对非税收入的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考核, 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9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 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 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 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 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 (成本) 的必要性、合理性, 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 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 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 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 那末, 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 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总之,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 应对比“产出”看“投入”, 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 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2 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

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一篇题为《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 (cost driver, 成本驱动因子) 的理论, 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 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 (自变量) 合力驱动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着成本, 或者说成本的动因有哪些呢?传统上把业务量 (如产量) 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 (自变量) , 至少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而把其他因素 (动因) 撇开不论。按照这一成本动因思想, 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基于这一认识, 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这虽不失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然而, 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

按照库珀和卡普兰的“成功动因”理论, 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应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 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 按照作业成本法 (ABC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对成本动因的分析, 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 (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 (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 。基于此种认识,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 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 还与采购次数有关, 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销售数量所制约, 还与销售批次有关, 大量销售能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营销费用。对这类问题, 若能分析出各动因 (自变量) 与成本 (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成本函数的具体模型, 即可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确定最优经济规模。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 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 即成本函数可表示为:成本=f (客观动因, 主观动因) 。正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 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 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 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 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 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 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成本主观动因的研究分析, 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比如:

2.1 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 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 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2.2 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

在日常成本管理中, 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 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 (A·Maslow) 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 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 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 实现自主管理, 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 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总之,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 应树立基于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这种建立在成本动因分析基础上的成本管理观念, 往往可诱发产生出企业成本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举措。

3 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 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 ( (制造) 过程,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 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 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 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 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 等等。

摘要:成本管理观念是指人们对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 企业作为竞争主体, 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 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成本,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10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 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 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 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 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 (成本) 的必要性、合理性, 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 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 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 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 那末, 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 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二、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

传统上把业务量 (如产量) 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 (自变量) , 至少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而把其他因素 (动因) 撇开不论。按照这一成本动因思想, 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基于这一认识, 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这虽不失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然而, 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

按照库珀和卡普兰的“成功动因”理论, 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应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 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 按照作业成本法对成本动因的分析, 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 (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 (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 。基于此种认识,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 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 还与采购次数有关, 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销售数量所制约, 还与销售批次有关, 大量销售能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营销费用。

通过对成本主观动因的研究分析, 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比如: (1) 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 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 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三、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 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 (制造) 过程,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 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 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 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 等等。

谈孙中山思想观念的更新 篇11

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奋斗,努力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

发展,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

断更新,能够“顺乎天理,合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

们循着孙中山思想发展的轨迹,对孙中山思想观念的

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做一探索。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

入侵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华战争,把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华民族陷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之中。孙中山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面对国势日危、

民生凋弊的局面,他早就怀有“改良祖国,拯救同群”

的宏愿。但是,早期的孙中山与何启、郑观应等改良派

关系比较密切,在思想上也受到何启、郑观应等改良

思想的影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一开始就走上革命的

道路,而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试图通过改良来改变

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1890年,孙中山致书已退职的封建官僚郑藻如。

郑藻如是广东香山县人,曾任津海关道和出使美国、

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等职,1886年因

病退职在家居住。孙中山信中主张效仿西方国家进行

改革。他提出“兴农会以倡导农桑”,“立会局以禁绝鸦

片”,“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的三点主张。并建议

在香山县试行,然后再推广全国。1891年前后,孙中

山写成《农功》一文,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改良中

国的农业生产,反映了孙中山在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

的前提下,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的愿望。

1894年6月,孙中山约同陆浩东去上海走访郑

观应,并结识了王韬,经王韬介绍到天津求见当时在

清政府里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鸿章,并写了一封长达8000多字的《上李鸿章书》,

想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主

张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发展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制度的

束缚,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使用制度,达到

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强调优先发展农业,指出“农政

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建议开设农师学堂,举办农艺

博览会,派人出洋考察,开垦荒地,集中经营等等。把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作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孙中山认为如能采

用他的主张,“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

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李鸿章

对孙中山的主张并未理睬,也没有接见他。

《上李鸿章书》表明了孙中山满腔的爱国热情,是

一份希望通过改良实现国家富强的政见书,也能看出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改良思想。可贵的

是,孙中山并没有固守改良的主张。在全国维新变法

运动进人高潮,改良思想风靡全国的时候,孙中山毅

然摒弃了改良的观点,选择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革命

道路。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认识到上书请愿等改良方法无济于事。特别是甲午战

争中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清军的节节败退,帝国

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迫在眉睫。

这些情况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

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移强迫”,必须用暴力推

翻清王朝的统治,才是解救中国危机的唯一出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华

侨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并联合20多名关心祖国前

途命运的先进人士,创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在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宣言中,提出

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兴

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

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推翻帝国

主义走狗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反映了孙中山

早期民权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并

修订了《兴中会章程》,把斗争矛头更加尖锐地指向清

朝反动统治。同时孙中山积极联络广东各地会党,准

备发动武装起义,袭取广州。经过充分准备,决定于

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

省城扫墓的机会炸毁两广总督署,在广州举行武装起

义。但因谋事不周,此次起义尚未正式发动即被镇压。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孙中山等人揭开了中国资

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序幕,在中国近

代民主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在欧美期间,

孙中山一方面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一方面大力从

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考

察。他广泛涉猎西方各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法

律、外交等方面的书籍,分析研究欧美的社会政治制

度,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另外,孙中山还

考察西方国家存在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接

触到一些社会主义学说,发现“国家富强,

民权发达”的欧美国家,并不能使人民达

到“极乐之乡”,多数平民受少数资本家压

迫剥削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存在着再次暴

发革命的危机。为避免中国革命重蹈欧美

的覆辙,预防资本主义“文明的恶果”的产

生,他试图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

来,“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形成了孙中山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学说的萌

芽。

1905年,孙中山倡议将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中

国同盟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正式成

立。根据孙中山的提议,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

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之纲领。不久在同盟会机

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把同盟会的革命纲

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样在全国首次

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

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清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

主义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贫

富分化的对立。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不可能真

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它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

民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的真挚同情和关怀,其实质是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最先进的,它基本适应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会变革

的客观趋势,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的愿望。三民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从建立兴中会以来民

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也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

治思想上的基本内容。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崭新的姿态投入革命斗

争中。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同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思想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到更广泛的宣

传,民主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孙中山还多次领导

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

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扩大了革命派的

政治影响,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到

来准备了条件,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

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由于种种原因,

辛亥革命最后失败了,没有能够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地位。但是这场革命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民主共和国的

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仍坚持革命立场,为保

卫共和、保护约法挺身而出,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

运动”等,同封建军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但结果

仍以失败而告终。正当孙中山陷于极度的苦闷和彷徨

的时候,他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不

愧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以敏锐的目光和坦荡的胸

怀热情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

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孙中山虚心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的建议,改组

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

年1月,孙中山组织召开了以改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

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

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统一战线的

组织形式。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

线的建立,也反映了孙中山新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发

展。

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大会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孙

中山根据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

三民主义作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对外免除帝

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新的民族主义具

有了反帝的内容,从而把反清的旧民族主义发展到反

帝的新民族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主张普通和平等的民

权,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专有

的原则,主张实行直接民权,国民不但有选举权,而且

还应有创制、否决、罢免等权,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

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

想,指出:“中国以农为主,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

农民为尤甚”,因此主张“农夫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

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

荒徼,以均地力。”他主张“耕者有其田”,农民辛勤劳

动的果实归己所有,才能真正解除农民的痛

苦。另外,孙中山还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

生。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民族经

济的意义,同时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

求。

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放弃了旧

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在一些基本

原则上接受了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把旧三

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民主

思想的飞跃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这种三大

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二民主义,新三民主

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

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

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

的时代产生的。”新三民主义的各项主张,在基

本原则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主义纲领基本

一致,符合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要求,因此,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

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努力

进取的一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是最先摆脱

了改良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顺应历史发展,实行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革命实践中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观念,为中国的

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那种与时俱进的

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 篇12

近几年来, 我们在社区档案工作试点和实践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 加强社区档案工作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是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服务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做好社区档案工作, 对于加强社区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 维护社会稳定, 塑造城市精神,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市和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社区组织的广大档案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开展社区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努力探索社区档案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社区档案工作。提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以服务百姓为中心, 以推进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特色化建设为重点, 创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国际化大都市社会功能相协调的社区档案管理体系, 努力实现社区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为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各区县档案局和街道办事处也纷纷召开会议, 总结经验, 推广典型, 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档案工作的发展。

2 根据社区建设需要, 抓住重点, 扎实工作, 努力夯实社区档案工作的基础

加强社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是发挥社区档案作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 市和区县档案局以档案规范化、信息化和特色化为重点, 大力推进社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2.1 加强业务指导, 规范社区建档。

市和区县档案局普遍制定了社区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 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明确分管领导, 落实档案人员, 实行归档管理;并确定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文件归档范围, 明确了居委会档案分类整理要求, 统一了“居委会合格档案管理”考评标准。同时, 大多数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规章制度, 并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 纳入创建文明小区的考评范围。在建章立制, 明确规范的同时, 市档案局重点加强了示范点培育工作, 多次前往有关社区指导业务, 协调工作;各区县档案局和街道办事处通过召开现场会, 举办培训班, 开展“居委会合格档案管理”考评活动, 推进了社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目前, 全市97%的街道办事处通过了市级或区级档案工作等级考评, 一大批居委会达到了档案管理合格标难。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大大促进了社区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改变了一些居委会档案长期散存在各干部手中的现象。

2.2 把握重点工作, 形成特色档案。

随着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普遍开展, 基层民主政治的稳步推进, 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实施, 本市形成了大量富有社区特色的文件材料。同时, 由于社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各设区居民群体结构和认同感的差异, 每一个社区形成的材料又各有特点。为此, 我们在指导做好社区常规工作建档的同时, 积极引导建立反映社区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的档案, 形成了一大批特色档案。其中有记录民主型社区建设的居委会宣传档案, 小区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三会”档案;体现凝聚型社区氛围的廉租房档案、“民情日记”档案、护绿队档案以及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的“三解档案”;记载服务型社区活动的就业跟踪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志愿者档案、家庭档案以及社保低保协保等“三保”档案;反映学习型社区风貌的社区学校档案、科普档案。丰富而有特色的社区档案真实记录了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程, 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适应社区发展需要, 探索规律, 创新管理, 努力把社区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区档案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档案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3.1 实施社区档案工作, 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地制宜, 创新管理。

居委会是群众的管理组织, 人少事多, 办公条件十分有限。推行社区档案工作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简便实用的方法, 切忌搞繁琐哲学, 增加不应有的负担。在文件归档时, 应注重文件来源的广泛性和文件内容的社会性、特色化, 不能单一地收集街道和居委会内部管理文件, 也不宜强求书写材料的规定性。在材料整理中, 应当采用简化整理、方便利用的方法。归档文件只要有目可查, 有规可循即可, 不强求装订成卷, 提倡以件为单位进行管理。在档案保管上, 应当允许将档案存入箱柜, 放在办公室, 不强求配备专用库房。在档案服务方面, 应当简化查档手续, 并注重档案汇编的实用性。许多居委会由于简化了文件归档整理, 因此在接受有关部门检查社区工作时, 能很快利用档案灵活组配各种台账, 既减少了过去反复拆卷的麻烦, 又大大方便了利用。实践证明, 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 符合社区实际。

3.2 推进杜区档案工作, 需要采取试点探索、典型引路的方法, 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

社区档案工作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课题, 需要先行试点, 井通过试点, 积累经验, 树立典型, 逐步推广。走进档案馆, 服务在社区;关注社区热点, 及时跟踪服务;纳入创建活动, 促进档案管理;围绕工作重点, 建立特色档案;在活动中建档, 在建档中服务;实事求是, 分类指导;简化整理, 强化利用;协调各方, 齐抓共管等等。同时, 树立了一批典型, 培育了示范点。在此基础上, 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和组织参观交流等形式推广典型, 有效推动了社区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

3.3 强化社区档案工作, 需要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办法, 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社区建设是一种区域性建设, 建设主体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整合力量、协调发展, 社区档案工作也不例外。近年来, 我们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纷纷与民政、劳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联合制发社区档案工作意见和业务规范, 并召开动员会、协调会, 合力推进社区档案工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则积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协调社区档案管理, 共享社区档案资源。实践表明, 离开了有关部门的支持, 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不可能整合社区档案资源, 实行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条块结合, 齐抓共管, 是推进社区档案工作, 实行长效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工程学下一篇:制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