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生产

2024-08-01

制约生产(通用9篇)

制约生产 篇1

蚕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超过5 000年, 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全国分布范围广, 经济效益较好, 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户收入增加有重要意义。 徽州区地处安徽省的南部地区, 光照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良好, 十分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 饲养的蚕体健壮, 产出的蚕茧品质佳。与周边地区相比较, 蚕茧在市场上的售价一直较高。近年来, 由于多种原因, 徽州区的蚕茧市场发展陷入低潮, 单价的降幅较大, 很多农户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当地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现结合徽州区蚕桑产业的现状, 将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总结如下, 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1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专业人才缺乏

虽然蚕桑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 但大部分都是农民按照祖辈传下来的经验进行生产, 技术较为落后, 缺乏对该行业专业知识及当前市场需求等情况的了解。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在农村从事蚕桑生产的多为年龄较大或者有残疾的农民, 其综合素质不高,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不强, 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不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1]。

1.2规模较小

当前桑农普遍经营规模不大, 很多是以户为单位,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平均每户桑园面积仅为667 m2左右。饲养蚕的数量也少, 一般不超过2张, 不仅在市场上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 且获得的收益在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中占比很小, 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 农户从事蚕桑养殖的积极性不强, 很多仅仅将蚕桑养殖当成副业。为了促进蚕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目前很多地方建立了相关的合作社[2], 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技术操作不规范、管理松散模糊、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 在产销运行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其功能, 效益不明显, 农户加入的积极性也不高, 很难在大范围内得到普及。

1.3布局不合理

在蚕桑生产中, 很多桑园的布局不合理。一些主要产业为蚕桑业的地区, 布局较为合理, 有大面积的桑园分布;而作为黄山市工业基地的徽州区近些年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原先蚕桑发展水平较好的养蚕专业村, 大多是地势平整、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现基本上都被厂房覆盖, 桑园面积快速减少。新发展的蚕区, 由于种植地较偏、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重、交通条件差等问题, 导致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低下, 易形成快速发展、快速萎缩。

1.4种养技术不规范

当前栽桑养蚕过程中还存在着桑园混种粮食作物, 桑树修剪采取刀劈, 施肥单一, 掠夺式生产, 桑园产量低, 退化快, 桑叶质量差等问题。在养蚕过程中, 为了保证蚕体强健, 需要多次消毒。而有些地区在前期布局时并未设立单独的蚕室, 而是将仓库或储物间用来养蚕, 消毒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增加了蚕体感染病菌的机会。

2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科技含量

蚕桑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措施即为培养具备蚕桑相关知识、责任心强、觉悟好的专业人员。首先, 可以通过专家授课、短信、广播宣传等多种途径, 在农村大力普及蚕桑相关知识, 增加农户对蚕桑生产的认识。其次, 对现有的专业人才, 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3], 促使其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结合各地人才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以对其知识进行充实和更新;还可以鼓励其参加学历教育等, 达到知识层次提高、知识结构更新的目的。再次, 专业人才要经常参与到实践中, 以确保理论知识得到运用, 促使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优化布局, 促使规模化生产

对新建的桑园要科学进行规划布局, 将零散的桑园整合起来, 尽可能地实现连片种植。对产量低、年代久远的桑园要做好改造、更新工作, 以确保桑园内林分结构合理, 实现高产。桑园周围不可种植粮食作物, 且与工厂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防污染。对于一些地区存在的蚕桑生产规模小的问题, 可以通过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桑园, 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户扩大养蚕规模, 实现规模化生产;也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 共同承担风险, 共同分享利润, 有效降低单户养殖的风险。

2.3加大扶持力度,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对蚕桑产业进行大力扶持, 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建议将蚕桑产业纳入其中。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县专项资金以及个人或企业的投资用于蚕桑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对蚕桑产业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职能部门跟踪指导工作, 适当发挥其行政干预作用, 规范蚕桑收购市场, 促进徽州区蚕桑产业的发展[4]。二是重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等在生产中的推广利用, 以实现桑园的高产化、品种的优良化,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蚕桑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基地, 提高蚕桑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户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江红莲.徽州区蚕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23) :162.

[2]郭辉.金融危机下的安徽蚕桑业发展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298-299.

[3]黄德辉, 孙家羿, 王磊, 等.安徽蚕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6117-6118.

[4]魏明玉, 朱定宏, 汪强.安徽省蚕桑业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 2012 (4) :514.

制约生产 篇2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需求 供给 制约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从企业生产职能部门分离和独立出来的,直接或间接提供中间服务的新兴服务产业,它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Grubel和Walker(1989)指出生产服务是服务业的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并认为生产服务是传送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载体;我国学者程大中等人(2006)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作为各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能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率;郑吉昌(2005)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社会分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研究如何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但总量较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由2003年的13%增加到2009年的27.5%,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36.5% ~38%之间。

(2)生产性服务业初显现代服务经济的特点,但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虽已呈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趋势,但是整体结构仍表现为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高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偏低。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约为1.1%,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5.8%,明显高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3)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较低。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总投资额的12%,远远低于房地产投资比重23%,说明大量资金都投向具有投机性的房地产业。

2、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层次因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存在问题,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上规模小、水平低,又难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引发需求和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工业生产方式落后造成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发展方式的落后使得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需求。从内资企业来说,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并且大多数企业仍采用的是传统生产模式,外包服务不多,整个生产流程基本由企业内部完成,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这样既造成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又抑制了对外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从外资企业来说,一般外资企业本国生产性服务较为发达,大多生产性服务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对本地金融信贷服务、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未形成稳定的有效需求。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没有需求又造成生产服务企业发育不良、服务成本高,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状态,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鼓励外包服务、增加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体制性障碍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我国长期存在政企合一、政府垄断经营等体制问题,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管制过多、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这必然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从而弱化了竞争机制配置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低市场化程度还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健全的制度环境是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活力的基础。我国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也缺乏配套的行业规范,一些行业的政策执行缺少透明度,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如中介组织。由体制障碍带来问题的严重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3)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集聚。城市化水平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由于服务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受到需求的制约,必须以空间和时间上的密集需求为前提。只有当对服务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供给才会产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且有利于形成集聚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集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也使得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一定的矛盾。总之,城市化水平低阻碍了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形成,制约了生产性服务总量的增长。

(4)人才缺乏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低水平供给。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信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人才与技术主要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角度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性服务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技术设备和手段落后、专业服务技能差、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致使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只能在低端服务上盲目进行重复性投资和恶性竞争,更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更需要高水平生产性服务,技术落后和人才匮乏使高水平生产服务供给成为空谈。

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通过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如何促进有效需求和高水平供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应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体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健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应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市场。政府应根据市场规律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增长,通过政府规制引导培育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以要求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由专业化的独立公司来完成,同时通过引入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三是应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制度环境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个性化、特色化、智能化和知识密集化的特征,使其更需要制度和规范化发展环境。要逐步健全一整套利于机制运行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资金引导,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四是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行业协会能通过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2、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

制造业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而制造业企业又通过生产性服务提高了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应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突出核心竞争力,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这包括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同时可以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将企业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则应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3、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密切相关,城市经济活动多样化,生产性服务就更专业化,城市空间越大,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就越发容易。城市规模的建设能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资源、交通、居住、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并且给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政策扶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生产性服务技术创新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对信息技术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而我国技术水平落后,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稀缺,这无疑是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改变现状,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创造性地完善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通过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面向国内外吸引人才,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空间集聚,发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要切实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专门技能的培训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管理人才,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建设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应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 [M].Vancouver:Fraser Institute,1989.

[2] 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文汇出版社,2006.

[3] 郑吉昌: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制约生产 篇3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现状 ;制约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大连市应该紧紧抓住这个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大连市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形势良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信息产业,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都为大连市的经济增长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并解决了相当部分的就业压力。下面来分析一下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1.1占GDP的比重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和占GDP的比重除了2004年有了一点小小的回落以外一直都在稳步增加。在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0%,而占服务业已经接近50%,这样的比重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越来越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1.2行业的现状

大连市就目前来说软件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稳步与其他先进城市靠近,成为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正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段;金融业蓬勃稳健的发展,东北亚地区国际结算中心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物流仓储业也正稳步走向正规化,国际化;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水平已经挤进国内发展前列;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继续保持以往的优势地位并积极吸引外国人士来参观旅游。

1.3人才的引进

大连市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鼓励各类人才以不同方式到大连工作或创业而因此出台了《大连市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这一政策的实施,实现了人才柔性流动,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地域、身份、学历、职称等方面的障碍,并且对高学历人员给与落户费、安家费等待遇上的支持,从而消除了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

1.4政策的扶持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至十六大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订了沿海五点一线的发展策略。在十五规划以来,大连市紧紧抓住国家要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契机,从而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策略和宽松政策,使各行业发展的阻碍非常少。由于这些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植,足以说明大连未来几年的发展前途将是非常光明的。

但是,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低于其他先进城市,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虽然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还有其他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了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这都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门人才还是不能够弥补缺口,依然是专业人才缺失严重,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生产性服务业能够走向正规化,专业化。

2.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

人们往往不愿意真正去专门学习关于服务方面的理论,认为根本不用学习也会做得很好。社会舆论导向使得公众对一些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贡献存在认识偏差,比较典型的是保险营销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员以及直销促销员等,认为他们仅仅是“说客”而不会卖真正货真价实的东西,从而忽视了他们作为经济运行“润滑剂”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他们对于我们经济所做的贡献。这些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造成其发展缓慢。

2.2有些行业存在进入壁垒,政府监管不力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发展动力,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较强,因此造成很多行业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如电信,金融,铁路,航空等部门,由于国家对他们过于保护,所以减少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就会导致发展效率底下,发展空间不大,许多行业几乎已经达到完全垄断,所以其所定价格往往高于国际价格水平,就比如说打国际长途在国外就比国内便宜得多。

我国的政府部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这样的产业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政府的各项政策,部门都没有做到透明化,很多事情处理都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并且办事程序比较冗繁,很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3 研究结果与实践有偏差

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大学里研究的东西和企业里真正实际要用的东西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就是高校的毕业生很难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就像软件业,高校里所学的编程语言到软件园的公司应聘时具有很严重的滞后性,往往已经过时很久,没有公司在用了;再有,在高校里研究出来很多新的成果,可是由于没有好好的和企业沟通,大批成果无法付诸实践,造成了资金、人才和时间的严重浪费。

2.4高技术专门人才的缺失

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需要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如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专业技术服务、研究与开发等。而大连市对于这方面人才的专门培训机构较少,造成人员的多而不精;再有,大连市是一个高消费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就需要高的工资,而大连市的普遍工资与实际消费水平相比相对偏低,所以很多人选择相对工资高的城市工作从而造成了高技术人才的流失。

3.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日后的发展目标

鉴于大连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应该以向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加快制造业等产业升级的步骤,提高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服务业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以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增加软件销售收入和出口收入,争取建成国家级的软件基地,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加大扶持培育具有与其他城市相竞争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物流企业、依托港口和新发展区域建设,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现代物流基地;金融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新项目,增加个人金融产品的设计、销售、结算等工作,尤其应重视客户资源管理的建设。

其次,应该建设诚信社会,完善市场的环境,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我们只有建设诚信社会,投资者才会更加放心的与我们进行合作,那么整个社会的诚信之风就会盛行,市场环境自然也会更加完善。

最后,还应该积极引进国外的高端服务业,大连市有效地人力资源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引进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我们可以向其学习先进经验,逐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层次与水平。

参考文献:

[l]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l0-25(2).

[2]熊珊,高岩.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09,(4)

[3]张瑞琴,王和山.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24)

[4]刘重,王保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与发展的新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08,(3)

[5]张季.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J].辽宁日报,2008,(009)

[6]吴高飞.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连日报,2007,(B03)

制约生产 篇4

潘二矿18218综采工作面下顺槽坡度大而且变坡点比较多, 当皮带运至变坡点处时, 尤其是在大的变坡点, 皮带极易弹起 (悬空) 与顶板“U”棚摩擦, 不仅容易洒煤而且容易撕坏皮带, 皮带机扣运至变坡点时, 此种现象更为突出, 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变坡点处安装一个“压带轮”, “压带轮”由两个Φ600mm的轮子和两个加工特制的“角铁”组成, 两个轮子分别压住皮带的两边, 特制的“角铁”由普通角铁和“U”型卡焊接而成。“压带轮”通过特制的“角铁”上焊接的“U”型卡代替顶板上的“U”型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固定“压带轮”, 使之不晃动、不歪斜, 从而达到了压皮带的作用。

2 当下顺槽坡度较大时, 煤流落入皮带机尾易打滑, 拉不掉煤问题的处理

我们18218综采工作面下顺槽坡度较大, 而且皮带是以前用过的旧皮带, 表面比较滑, 当煤流稍微有点大时, 皮带机尾就拉不走煤, 造成转载机头带回头煤, 直接制约生产,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 在皮带机尾固定架的承载粱上增加垫块, 使转载机头尽可能的抬高到45度, 以不晃动为准, 根据抛物线原理知:物体从45度角上抛, 它的水平距离是最远的,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出煤顺畅。

(2) 皮带机尾“3-2-1”工程。

在皮带机机尾滑靴和机尾两米的纵梁之间加垫铁的方法来抬高皮带机尾, 减小机尾的坡度。具体的方法是:在皮带机尾两侧连续的三个滑靴与纵梁之间加垫铁, 垫铁的厚度从里向外依次为300mm、200mm、100mm。垫铁厚度不一样的原因是为了使机尾缓慢的提高, 避免出现鼓包的现象影响生产。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平时在滑靴下方垫料的工作, 提高了劳动效率, 增加了生产进度。

3 皮带机跑偏问题的处理

(1) 皮带机机尾跑偏问题的处理。

落料点位置不对会引起皮带机尾的跑偏, 这类故障的特点是皮带空载时不跑偏, 一经加上物料就跑偏。原因是物料的水平速度分量对皮带产生的侧向冲击造成的。若物料偏到右侧, 则皮带向左跑偏, 反之亦然。问题的处理:将转载机落料溜槽 (溜煤道) 改为可调式, 根据煤路随时调整它的方向和倾角。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加大两条胶带机的相对高度。为减少或避免胶带跑偏可增加挡煤板阻挡, 改变煤炭的下落方向和位置。

(2) 皮带机机身跑偏问题的处理。

皮带跑偏的规律是“跑紧不跑松”、“跑高不跑低”、“跑后不跑前”。所谓“跑紧不跑松”, 即皮带两侧的松紧度不一样时, 则皮带向紧的一侧偏;“跑高不跑低”, 就是说如果皮带两侧的高低不一样, 则皮带向高的一侧偏;“跑后不跑前”, 是指如果托辊支架没有安装在与皮带运行方向垂直的截面上, 而是一端靠前, 一端靠后, 则皮带会朝后的一端跑偏。

皮带跑偏现象及纠正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皮带空载时发生跑偏, 加上物料就能得到纠正, 这种现象一般是张力太大, 造成皮带太紧而引起的, 对于这种情况, 可适当放松拉紧装置或减少重锤块。

(2) 胶带改向滚筒与驱动滚筒歪斜造成胶带跑偏

在综采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 随工作面不断的推进, 胶带机尾也需不断的前移, 但在移动过程中, 可能会造成胶带机尾偏斜, 从而致使胶带跑偏。如图一, 假设胶带机尾滚筒如图所示方向偏斜, 我们对胶带左侧一点进行受力分析可知, 胶带左侧各点将会受到一向外的分力Fy和胶带所受到的摩擦力f。

当滚筒歪斜角度不大时, 胶带在滚筒轴线方向所受到的摩擦力f将会与Fy保持平衡, 此时胶带不会跑偏, 但当胶带倾斜到一定的角度时, 胶带在轴线方向上将会受到一向右的合力 (此时Fy>fmax) , 从而导致胶带向右侧跑偏。

为此, 我们应及时对胶带机尾滚筒进行调整, 使机尾滚筒与胶带运行方向保持平行, 从而可解决此类原因引起的跑偏现象。在图中可看出, 如需将胶带滚筒调正, 只需将左侧滚筒轴承座向前移动或右测滚筒轴承座向后移动便可达到目的。如驱动滚筒发生歪斜, 也可引起胶带跑偏, 原理与机尾滚筒 (改向滚筒) 歪斜造成跑偏的一样。调节方式与其相反, 如人面向胶带运行方向, 则当机头驱动滚筒偏斜, 造成胶带向右跑偏时, 右侧滚筒轴承座应当前移或左侧后移。如向左侧跑偏, 则左侧滚筒前移或右侧后移。

(3) 承载托辊偏斜或机架歪斜会造成中部胶带跑偏

由于承载托辊组的安装精度问题, 带式输送机中心线的垂直度误差较大, 出现歪斜现象, 从而导致胶带在承载段向一侧跑。如图二所示, 胶带向前运行时, 给托辊一个向前的牵引力Fq, 这个牵引力分解为使托辊转动的分力Fz和一个横向分力Fc, 这个轴向分力使托辊轴向窜动, 由于托辊支架将托辊固定, 无法轴向窜动, 它必然会对胶带产生一个反作用力Fy, 使胶带向另一侧移动, 导致皮带跑偏。为此, 胶带在整个带式输送机的中部跑偏时可调整托辊组的位置来调整跑偏;具体调整方法见图三具体方法是胶带偏向哪一侧, 托辊组的哪一侧朝胶带前进方向前移, 或另外一侧后移。如图三所示胶带向上方向跑偏则托辊组的下位处应当向后移动, 托辊组的上位处向前移动。

根据不同胶带型号, 对应的胶带托滚调节方式也不一样, 在18218工作面通过改变托滚固定长销与胶带支撑架的相对位移来进行调整的, 一般托辊调整从跑偏点开始, 每个托辊调整最好在一边调整, 以免搞乱, 对于个别托辊调整量比较大, 一边调整不够时也可两边调整, 如下图所示。

也可安装调心托辊组对胶带进行自动调整。调心托辊组有多种类型如中间转轴式、四连杆式、立辊式等, 其原理是采用阻挡或托辊在水平面内方向转动阻挡或产生横向推力使胶带自动向心达到调整胶带跑偏的目的。一般在带式输送机总长度较短时或带式输送机双向运行时采用此方法比较合理, 原因是较短带式输送机更容易跑偏并且不容易调整。而长带式输送机最好不采用此方法, 因为调心托辊组的使用会对胶带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机架的歪斜及不稳定, 也会导致胶带跑偏。如果机架歪斜, 胶带会在重力的作用下, 偏向一侧。为此应当对机架进行矫正或固定。

参考文献

[1]韩桂芹.胶带输送机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J].煤炭技术, 2009, (3) :9-10.

制约生产 篇5

1 玉米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玉米做为口粮的比例逐渐减小, 而做为饲料消费的数量在我区出呈刚性增长。同时, 随着工业深加工技术的进步, 销往省内外做为工业加工原料的玉米数量也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 玉米需求数量越来越大, 价格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加之玉米种植技术简单, 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提高, 房前屋后的河滩、荒坡农民垦荒种植玉米, 甚至一些荒废的果园也改种玉米, 使得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2 玉米单产水平年际间波动较大

连山区玉米播种面积80%分布在丘陵坡地, 耕层浅, 有机质含量低, 保水保肥能力低, 抗旱能力差, 又没有灌溉条件, 靠天等雨, 所以玉米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 在风调雨顺年份, 平均亩产能达到650~750公斤;而遇到干旱年份, 平均亩产也就400~500公斤, 甚至更低。尤其2014和2015两年, 气候干旱严重, 坡地玉米大幅度减产, 2014年平均亩产458公斤;2015年平均亩产440公斤, 甚至有部分绝收地块。

1.3 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逐渐普及

近几年来, 随着连山区阳光工程项目的开展以及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农民接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通过培训, 农民了解玉米品种的更新, 及生育特性的多样化, 如玉米品种有高秆大穗型、矮秆耐密型, 有鲜食型、青储饲料型玉米等。每一类型玉米, 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如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施肥特点等。通过培训, 农民懂得不同种类肥料的施用方法, 如播种时一般的复合肥及一次性缓释肥如何施用;追肥时普通尿素及缓释尿素如何使用, 根据地力情况如何配方施肥等。再有, 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已开展3年, 连山区有100名技术员承担了包村到户任务, 不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 辐射带动了全区农民提高科学种田的意识, 总之, 现在有80%农民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有所掌握, 这是连山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

2 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几项主要因素

2.1 干旱

连山区位于辽西走廊气候带, 常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 春季风大, 地表返浆水蒸发很快, 降雨量较少, 经常有春季抗旱播种大田玉米的现象发生, 致使出苗率低, 难以达到苗齐苗壮。生长中后期干旱缺雨, 伏旱秋吊现象时常发生。2014~2015年, 两年6~8月份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现象, 降雨量较常年少八层以上, 导致玉米抽穗困难或不能正常授粉, 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2.2 耕地质量较差

连山区玉米种植80%分布在坡地, 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长期以来, 玉米生产缺少农家肥的投入, 单靠大量施用化肥来提高产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板结, 水土流失, 农田保水保肥能力差, 致使玉米抗旱能力下降, 遇到干旱年份, 就会严重减产。另外, 在化肥的施用上只注重氮、磷肥, 而忽略了其他微量元素, 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 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 同时还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2.3 种植密度偏低

辽西地区光照充足, 风力较大, 高密度栽培能更好地发挥光能利用率, 玉米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并且在玉米生产中, 密度是最易人为调控的栽培因子, 因此, 在连山区推广种植耐密品种玉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产途径。但是,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 即使选择了耐密品种或中密品种, 玉米种植密度始终偏低, 中密品种密度在3000株/亩左右, 耐密品种密度在3500株/亩左右, 如果能将玉米种植密度在此基础上提高10%~15%, 那么玉米产量将提高10%以上。

2.4 品种选择不合理

长期以来, 连山区玉米生产一直以高秆大穗型品种为主, 这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个体繁茂、单株产量高, 种植密度一般在2600~2800株/亩, 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 而连山区玉米80%分布在坡地、二坡地, 土壤肥力中等, 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适宜种植一些抗旱、耐瘠薄的玉米品种, 并且连山区风光条件好, 光照充足, 是辽宁省高密度栽培玉米最适宜地区。所以, 应因地制宜选择种植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耐密品种玉米。

3 改善制约因素, 提高玉米产量

3.1 提高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首先要从提升土壤有机质做起, 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 应号召鼓励农民增施农家肥、增施商品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注意平衡配方施肥。

3.2 依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条件、品种特性, 合理安排玉米的种植密度, 在连山区现在的播种密度的基础上, 增加10%~15%, 即稀植大棒型品种, 播种密度增加到2800~3000株/亩;中密型品种玉米, 播种密度增加到3300~3500株/亩;耐密型品种玉米, 播种密度增加到3800~4000株/亩。总之, 根据地力条件, 遵循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3.3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保护地蔬菜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 篇6

1. 多年连作不倒茬

保护地地址相对固定, 加之一家一户种植面积较小, 所以很难进行轮作倒茬。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常常一年四季生产, 从不安排歇茬。在品种选择时, 往往只顾及市场需求, 而不考虑重茬与迎茬问题, 更谈不上轮作倒茬。

2. 病虫害发生严重

保护地内通风透光不良, 导致温度高、湿度大, 为各种病虫害滋生蔓延特别是各种病害流行提供了条件。由于保护地内病虫害发生严重, 因此, 人们在病虫害防治中常采取不正确做法, 导致病虫抗药性大大增强。

3. 产品农药、化肥残留超标

为了迅速消灭病虫, 人们常常加大用药量, 随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不仅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而且污染保护地环境, 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杀死了大量的天敌。此外, 在保护地生产中, 化学肥料的投入量过大, 尤其是氮肥用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土壤及农产品的化肥残留量超标, 土壤板结, 污染土壤及水源, 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

4. 产品质量下降, 效益降低

由于农药和化肥残留量超标, 大多数保护地蔬菜产品已不符合绿色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 市场竞争力减弱。同时, 防治费用和其他投入的增加, 导致农民收入逐年降低,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对策

1. 用养结合, 合理耕作

保护地蔬菜生产是一种高产出的生产方式, 必须注意用地与养地结合, 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生产。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 避免重茬、迎茬。

2. 科学合理施肥

在肥料施用上必须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原则。要重视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施用, 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用量 (尤其是氮素肥料的施用量) , 减少肥料浪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不同的地块、土壤及养分情况, 有针对性地合理施肥, 既有利于减少肥料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又减轻化肥残留和环境污染。

3.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经常保持棚膜清洁, 增强透光性, 保护地内要经常消毒。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滴灌或喷灌, 节约用水量, 降低保护地空气湿度, 以便把保护地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范围内,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地内的枯枝落叶要及时清除, 发现有少量病株时及时拔除并立即带出室外进行深埋或烧毁, 以切断传染源, 防止再次侵染。必要时可对病株进行小范围的施药防治。

4. 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按规定用药, 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可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增加施药次数, 保证最后一次用药与采收之间的安全间隔期。在农药类型的选择上, 尽量使用烟剂或熏蒸药剂, 以降低保护地内的湿度。

5. 实施土壤消毒

制约生产 篇7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法

福建省药品生产企业共有79家, 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较深入地走访13家产值排名居前、有一定影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

1.2 数据收集法

从福建省医保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取2009—2012年医保患者药品使用数据, 包括使用费用、使用量等。

2 调查结果

2.1 福建省药品生产企业及地产品在福建省销售现状

2.1.1有代表性药品生产企业专业人员少, 研发投入少

对福建省知名度较高, 生产状况较好的10家企业进行数据分析 (见表1) , 发现这些企业的药学专业人员占比较少, 平均不到15%;研发人员平均少于8%, 而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研发人员可达到1/4, 有的甚至达到1/3[2]。发达国家的制药工业研发费用一般在15%~20%以上[3]。福建省制药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在2%~5%, 处于偏低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许多企业的研发费用大部分用于购买短平快的成熟品种, 自身品种研发投入很少。

2.1.2 在省医保中销量排名前10位的地产品多为技术创新品种

省医保中门诊销量排名前10位的地产品包括心舒宝片、茵胆平肝胶囊、阿德福韦酯、软脉灵口服液等, 住院销量排名前10位的地产品包括鼠神经生长因子、安多霖胶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八宝丹胶囊等 (表2) 。排名前10位地产品在省医保的住院使用总金额占地产品使用总金额的69.7%、门诊用药的49.6%。在几百个地产品中, 仅10个地产品在省医保的使用总金额占比过半, 可知地产品销售集中度较高, 新产品、有特色的品种销售额高, 而普通药品销售额低。

(%)

注:研发费用占比:指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注:上述品种排名只针对地产品使用金额排名。

2.1.3 技术创新落后的地产品, 中标率较低

福建省根据《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及医院需要的采购目录组织政府招投标工作, 目前, 医院使用品种主要为第七批、第八批药品集中采购品种。其最终被医院选用须经几个环节:首先由政府组织集中招标, 参与招标品种经筛选, 符合要求被选中为中标品种, 中标后根据各片区医院具体使用情况确定使用为确标, 但确标品种需医疗机构最终确定购买, 经备案后才能进入医院。表3显示医院实际购用率分别仅占中标品种的33.98%、79.63%。查看具体品种, 发现技术创新低的品种被医院选用少, 如第七标许多基药廉价品种虽直接中标, 但医院不购用。

2.1.4 价格低、市场容量小的许多老产品停止生产

对10家企业的地产品生产、销售及进入省本级医保、新农合目录情况进行统计 (表4) 。2011年在产品种数只占取得批准文号品种数的37.02%, 说明有许多企业有能力生产, 但未生产。经调查, 不投产的品种主要是老产品, 价格低、市场容量小的品种。

2.2 药品生产企业发展瓶颈———技术创新

2.2.1 国家宏观环境要求创新, 地区宏观环境制约企业创新发展

药品生产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新医改鼓励药品研发创新, 根据药品创新程度, 对销售利润实行差别控制, 并在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中对药物创新水平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但福建药品生产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无龙头企业等历史陈因, 药品创新氛围不浓, 领军人才缺乏, 高效快速了解市场行情及相关科技发展创新的信息机构缺乏, 药物临床前研究机构较弱, 2010年福建省才建设第一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 至今还无通过国家认证的药品毒理研究机构, 且政府对药品临床前研究没有经费支持等, 区域宏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药品生产企业的创新发展。

注:七标参加招标品种主要是基药, 所有廉价药纳入直接中标品种, 八标参加招标品种为第七批招投标目录外医药需要的品种。

2.2.2 社会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技术创新

地产品在省医保的使用少, 除了本省医药产品生产总量少外, 究其原因是福建医药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 大多是普药, 且价格在同类品种中偏低, 竞争力弱, 本省公众对地产品不了解或不看好等, 致地产品即使中标, 也未能被医院确标、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本省招投标参考全国最低中标价, 价格被迫一降再降, 导致价格本身偏低的药品中标价过低, 与产品原辅材料、动力能源、运输费等生产要素及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不相符, 有的产品在福建众多医院无法销售, 市场的销售份额直接受影响, 有的企业甚至弃标。若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 不断开发新产品, 这些困惑将迎刃而解。

省医保数据显示省医保人群药品使用量大, 使用金额高的基本为新产品及有特色品种, 即药品生产企业有无新产品或特色产品, 决定着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只有走技术创新, 企业才能迅速发展。如厦门特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团队建设、品种结构等特别优秀, 在短短二十年时间, 陆续开发研制上市新药, 并通过多国GMP认证并走向国际市场;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视新产品研发, 十几年时间, 从年销量一百多万元的小企业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三大抗乙肝病毒一线用药的企业, 连续三年成为柘荣县第一纳税大户等。

(个)

注:表内生产、销售的品种均指2011年在生产或销售的品种。进入医保、新农合目录数均指现版目录内的品种数。

2.2.3 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走创新之路难度大

“是药三分毒”, 药品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等特殊性, 决定药品技术创新为高风险、高投入行为, 不仅受许多政策的影响, 还必须花费高昂的代价做临床前实验和临床实验, 并提供临床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 新药即使上市还将面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及退市风险等。福建省药品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企业规模小, 研发投入费用少, 缺乏创新能力, 想走创新之路难度较大。

3 加强药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建议

基于福建省目前状况, 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吸引医药投资, 形成后发优势, 追赶医药大省。

3.1 营造良好的药品技术创新环境

建议政府重视营造企业药品技术创新环境。首先, 政府加强宣传及政策引导, 让企业有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其次, 集中力量建设和完善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如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的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这样的公共开放实验室、建设国家认证的药品毒理研究机构、设立药品技术创新信息查询机构, 建设和完善药物临床前基础研究机构等。第三, 加大药品研发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药品研发专项基金, 如临床前专项基金、关键技术研发基金;确立重点企业的培育及加大重点发展品种的投入, 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关键技术予以重点支持, 使企业规模增大, 新产品开发增速。第四, 进一步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 通过专业孵化中心、科研平台和企业集成, 同时鼓励省内外药品生产企业合作, 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提高竞争力。第五, 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鼓励技术创新中间服务机构的创建, 面向社会开展创新资源配置、科技评估、成果转化、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信息查询等。

3.2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

3.2.1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研发产品

首先, 企业领导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观念, 重视新产品创新, 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投入, 同时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其次,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企业必须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第三, 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需求, 调整品种结构, 寻求最佳产品组合, 不断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如从规格、剂型、给药途径上对现有产品线进行改进, 或开拓新的产品线来适应消费需要。目前, 利用当地丰厚的资源从健康保健方面着手研发新产品不失为一个方向。

3.2.2 加强营销力量, 打造强势品牌

在现代社会, 对新开发的产品, 企业要加强品种宣传, 重视药物的广告支持, 建立并拓展产品品牌效应;培养一支面向医院销售的强大队伍, 建立销售量奖励的工作绩效评价模式, 努力提高地产品在本省的市场占有率, 进而向省外辐射, 把企业做大做强。

3.3.3 重视优势资源利用

建议利用自身优势, 进行企业重组, 扩大产业规模, 增强投资力度;或依托医药产业园区, 集群研发新品;或企业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将企业的资金优势与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有效结合, 形成新药研发的合力。

相信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通过企业努力, 抓住机遇, 就能顺势发展赶超医药大省。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李闽榕, 高燕京.“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李学农.国内制药企业新产品研发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 (1) :106.

制约生产 篇8

一、南江水稻生产的制约因素

1. 耕种面积逐年减少

(1) 基础建设的占用。随着城镇建设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 修路、建房、修堰筑塘占用了部分稻田; (2) 退耕还林的增加。由于实施生态保护, 退耕还林面积基本逐年增加, 减少了部分稻田; (3) 改旱力度的加大。每年都有部分高山区低产稻田和旱山村稻田, 改种植旱粮作物, 减少了稻田面积。截止2007年底, 全县水稻面积已下降到18.2万亩, 比1998年减少了5.2万亩。

2. 生化技术应用较慢

(1) 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慢。根据《种子法》规定, 未经审定品种不得经营推广, 现在一个品种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一般要5~6年, 真正到能够合法推广时, 有的品种已经开始退化; (2) 化控措施运用面积小。特别是前期使用多效唑促进多蘖壮秧和后期根外叶面追肥的到位率还较低; (3) 科学施肥技术不到位。肥料品种单一, 偏重氮肥, 轻视磷钾肥、微肥及农家肥, 单纯注重浅施而忽视深施, 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能够做到早施、足施, 贫困户则往往迟施、少施甚至不施。

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是影响

水稻生产的关键因素。南江地形地貌复杂, 沟深谷狭, 山高水凉, 南北温差大, 风、雹、旱、涝、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 “倒春寒”发生频率为75%, 夏旱发生频率为75%, 伏旱发生频率为54%, 秋淋发生频率为46%, 对水稻播种育苗、拔节孕穗和灌浆饱籽构成严重威胁。最为典型的就是2003年的“金优928”因阴雨连绵导致稻瘟病大发生, 造成5000多亩田块颗粒无收。

4. 技术到田难度很大

(1) 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都是从农技队伍开刀, 一部分人员岗位被挤占被逼跳槽, 一部分人员嫌待遇低主动跳槽, 导致农技推广网断、人散。全县48个乡镇农技人员编制从154个减至54个, 现在还有8个乡镇没有技术干部, 有12个乡镇是半路出家的农经干部在干农技推广工作, 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少专业培训, 生产中一旦发生技术性问题时就束手无策。 (2) 技术推广对象素质差。当前, 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 留守在家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观念守旧、接受力弱, 往往导致技术贯彻不彻底, 很多农艺措施不能直接到田。 (3) 技术传输方式不适应。以前农村广播的声音传遍田边地角, 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学习先进技术的最佳窗口。但随着电视的普及, 忽视了原有广播设施的维护, 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面和到位率。

5. 管理水平相对偏低

一部分是经济活跃户重栽轻管, 不靠种粮为生, 种点水稻仅自给自足, 只要把秧苗栽上就很少过问田间管理, 收多少算多少;一部分是缺劳户和贫困户想管无力, 希望种好管好, 多种多收, 但是缺乏劳力、资金, 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部分是守旧派想管不懂, 总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 育秧用火烧, 小苗搞密植, 栽秧傍田弯, 经常出现秧苗弱小、僵苗、死苗。特别是在病虫防治上, 不是药剂不对路, 就是防治不及时, 或者过量用药, 造成药害甚至绝收。

6. 农田基础设施较差

我县水利资源虽然丰富 (约5000万m3) , 但农业可利用水资源仅2000万m3, 且原有水利设施分布不平衡、渠系不配套, 加之年久失修, 渠系老化、损毁, 蓄水量严重不足, 保灌面积小, 导致全县稻田整体抗旱能力弱, 能抗御50天以上干旱的稻田仅30%, 抗御30~50天干旱的占50%, 还有20%的的稻田抗旱能力不足30天。同时全县冷浸、烂泥等低产稻田有4万多亩, 亩产不足350kg, 比全县水稻最高单产低400kg。

7.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虽然国家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 但对农业建设直接支出少, 农民可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少, 对农技部门技术推广设备投入基本为零。无救灾备荒种子储备, 对农产品品质改良、重大病虫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优质水稻加工和稻草向养殖业开发途径未得到很好利用。

二、促进南江水稻生产发展的措施

1. 充分挖掘耕地潜力

(1) 确保耕种面积面积是增产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耕种面积, 所有优质品种、高产技术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所以必须确保水稻生产基本面积。一方面, 政府在耕地的使用中要实行征地和造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严禁以减少耕地和破坏耕地为代价的掠夺性经营生产;另一方面, 政府要积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耕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 对造成土地荒芜的农户进行经济制裁, 减少土地撂荒, 保证耕种面积。

(2) 改善耕地质量耕地质量是提高产出的基础。一方面, 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对低洼、冷浸、烂泥田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 田外修渠, 田内开沟;另一方面, 实施沃土工程, 通过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生物菌沤制、食用菌转化和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措施, 使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进一步改善, 土壤有机物含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再一方面, 要加强基础建设, 建库挖池开渠, 改善水利工程排灌系统, 加大对病险水利设施的改造维护, 增加有效蓄水和有效灌面, 增强抗灾能力。

2. 充分挖掘技术潜力

(1) 选择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关键, 要因地制宜, 选用高产、优质、高抗且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坚持试验示范多头并进, 对品种抗性进行模拟实验, 将该推品种在两年内推广普及, 将大面积推广品种控制在5年内。同时在引种、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合法。

(2) 培育多蘖壮秧坚持适期播种、苗床稀植的原则, 运用好南江自己摸索出来的“10cm× (10~8.3) cm网格双株定位寄栽”, 辅之“少肥多餐、盖膜护苗、浅水助长、化控促蘖、晒田增温、化学除草”等措施, 搞好多效唑、草木灰、壮秧剂的施用, 在秧母田培育适龄足蘖壮秧, 利用秧母田秧苗分蘖栽入大田直接成穗夺高产。

(3) 坚持平衡施肥坚持“以土定产、以产定肥、缺啥补啥、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注重微肥、配制水稻专用复合肥的合理施用。加强肥水调控, 增大秧田用肥量, 确保秧田分蘖早发、大田稳长、灌浆成熟期叶健不早衰。在具体运用中, 为充分发挥水稻的施肥效应, 除施足基肥外, 还必须追施好分蘖肥、穗肥和粒肥, 用磷酸二氢钾补施好破口至灌浆期的增源肥, 促进花芽分化, 防止颖花退化,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4) 狠抓科学栽植水稻基本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实行双株、大宽窄行、大中小秧三带配套栽培, 提高每窝单株第5个分蘖以前的数量, 争取穗大、粒多、粒重。保证宽行40~47cm、窄行17cm、窝距13cm的规格栽植, 大苗亩植18~23万, 中苗亩植8~12万, 小苗亩植3.3~4.5万。同时积极推广杂糯间栽,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病虫害。

(5) 加强田间管理在化控技术上, 前期重点抓好多效唑使用, 后期抓好叶面肥使用。在病虫防治上,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 带药栽插。秧田期重点抓好稻瘟病、稻飞虱等重大病虫防治, 同时推广黄板杀虫、生物农药、杂糯间栽、稻鸭共养, 杜绝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在抗灾上, 主要采用盖膜保温、施抗寒剂防寒灾, 采用带泥栽植、增施钾肥、润湿浸灌、根外追肥、激素保穗、施抗旱剂等措施防旱灾。

3. 充分挖掘综合利用潜力

(1) 扩大绿色生态种植规模南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境内林地和草地多、雨雾多、污染小、耕作区环境优, 是绿色食品最佳生产区, 适宜优质稻的生长。我县翡翠米1992年已远销法国、古巴, 2001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在同类产品中, 位居巴中第一、全省第三。要充分利用这一品牌优势, 扩大绿色水稻生态种植面积, 建立优质米基地保护区, 提升优质稻规模和档次。

(2) 开展用养结合综合开发把发展水稻同养鱼、养鸭、养蛙、养鳝、养鳅、养虾、养萍、栽笋、种菇结合起来, 把种植油菜及晚秋结合起来, 把发展饲料、绿肥、蔬菜轮换培肥地力结合起来, 建立稻鸭共养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生产体系。

(3) 实施轻型简化节本栽培针对目前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实际, 大力实施抛秧、强化栽培、稻田保护性耕作等轻型简化节本栽培技术, 逐步推广机械耕种、机械脱粒等新型农机具, 省时、省力、省工、节资, 以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

4. 充分发挥服务潜力

(1) 深入培训指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广播等传输工具, 采用开培训会、讲技术课、建示范片、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 把种子消毒、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要领传授给千家万户, 落实到田间地头。

(2) 加强支农帮扶优选诚信企业组织优质农资进村入户, 在水稻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 深入生产第一线, 为贫困户送种、送药、送肥。帮助缺劳户和劳弱户抢种抢收, 协调用水、用油等, 保证满栽满插, 应收尽收, 颗粒归仓。

(3) 开展农业保险把水稻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实行低额参保, 高额赔付, 保证灾年减产不减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联:四川省南江县农业局635670)

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长度:m (米) 、cm (厘米) 、mm (毫米)

2.面积:m2 (平方米) 、667m2 (亩) 、hm2 (公顷) 3.体积:m3 (立方米) 、L (升) 、ml (毫升)

4.质量:t (吨) 、kg (公斤) 、g (克) 、mg (毫克)

制约生产 篇9

一、制约因素

总体上讲, 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是影响我市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 种子质量差, 品种多、乱、杂, 主导品种不明确。

目前, 呼和浩特市玉米生产在专用化, 优质化以及在产量效益上总体水平不高。种子生产和销售市场混乱, 种性变劣, 优势不强, 产量潜力小, 专用化程度底, 已不适应玉米生产的发展要求, 较为严重地制约着本市玉米生产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二) 种植玉米投入不足, 播种粗放, 出苗质量差, 施肥技术落后, 肥料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农民种植惯性影响, 一直以来, 粮食价格偏低, 农民对新品种接受慢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播种、施肥等都是传统作业, 致使单产水平不高, 生产总量不足。

(三) 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

(四) 农田基础建设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低, 大型农业机械利用有待加强。

二、发展策略

(一) 围绕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 优质专用玉米品种

增加,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呼和浩特市农区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特别是奶牛业的飞速发展, 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始终围绕奶业的发展, 坚持“以专用玉米为本, 秸秆先行”的发展思路, 为养而种, 为牧而农, 加快了优质专用玉米的建设步伐, 促进了优质专用玉米利用和农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 推广部门筛选推广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长城799、长城706、承3359和青贮专用玉米品种科多8号、科多4号、多田12于2007年已进入全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二) 引导农民科学地增加投入。

目前呼和浩特市农民种植玉米投肥、投水、投入地膜的投入仍需加强, 与玉米本身喜水、肥、热、的生育特性相差较大, 玉米作为高产、高光效作物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 据测算, 如果在现在玉米生产投入基础上, 肥料再增加50元投入, 增加一项灌水即25元, 地膜平均数增加10元投入, 总增加85元投入, 那么玉米单产在目前500千克的基础上一般年份可提高到750千克, 即增加250千克籽粒, 折现金250元, 纯增收165元, 同时秸秆产量还可增加500千克。现有的16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籽粒总量可增加40万吨, 扩大50万亩新增面积, 又可产出37.5万吨。

(三) 增加玉米种植的科技含量。

我们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良种配套法来实现, 优良品种本身就包含了育种家选育当中诸多的知识和技术, 有推广过程中配套适宜品种种性的综合技术, 即“良种良法”, 可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能力和潜力, 如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地区推广的玉米新优品种长城799、长城706、承3359, 按照我们推广部门的测土配肥、叶龄管理、宽窄行合理密植 (3000~3500株/亩) 、氮钾配合追肥, 正常年份再加雌穗吐丝时浇第二水追氮肥的技术, 在中等地力条件下大面积亩产平均可达900~1000千克, 个别地块可达1200千克的超高产水平。总结近几年来的推广经验和成果, 建设者生产指导示范展示科技园区是较好的一种增加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和技能的办法。比如土左旗兵州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由市、旗两级农技推广中心主抓, 镇、村协助2005年、2006年两年每年建设良种良法结合的生产指导示范田2500亩, 将近几年筛选的新优品种并配套整合的综合技术切入其中, 以农技推广人员加农户的办法在农民的田中由技术人没按技术规程指导, 农民操作互动式的示范带动下, 2006年, 不但该村农民认识掌握了测土配肥、宽窄行、叶龄管理、合理稀植技术要领, 周边乡、村农民也纷纷效仿, 推广速度较以往的其他方式明显加快,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高出一般水平11个百分点, 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期末要达到55%的预期值。科技园区办成了农民学、用科学技术的田增加种植业科技含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孵化器”。

(四) 加快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

在劳动力转移、玉米收获秸秆保绿期短的人力及气候条件下, 确保奶牛、肉羊的主要粗饲料玉米秸秆营养最大化, 必须提高收获效率, 缩短收获时间, 唯一的出路是走机械化的路子。有两种形式可以采用:一种是推广小型收获机械用于种植面积较小、养殖牲畜头数较少的农户;第二种是发展玉米收获社会化服务队伍, 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 果穗和秸秆分离, 而且秸秆可以就地粉碎, 青贮损失营养最少。

(五)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 杜绝质量不合格的种子进入市场。

在玉米主产区建设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对新育成的优良新品种进行展示与筛选, 重点进行种包衣、精细整地、精量播种、肥水运筹、化学药剂除草、主要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六) 加大政府投入, 施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制约生产】推荐阅读:

制约作用05-16

资源制约05-24

行业制约05-26

休闲制约06-03

制约方法06-25

社会制约06-29

制度制约07-25

制约理论07-25

制约效应07-30

优势、制约08-14

上一篇: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下一篇:党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