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制约论文

2024-05-24

道德制约论文(通用3篇)

道德制约论文 篇1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下发, 各高校充分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思考、选择、追求、成长, 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进步的观念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具有开拓进取、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 基本上形成了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元化的深入, 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理念。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利益, 对长远目标的追求缺乏见识与毅力;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强, 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淡化;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环境

第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的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更加畅通频繁的大背景下, 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交织渗透, 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以及国内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向,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文化在交流碰撞过程中, 造成了个别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盲从, 资本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受西方注重个人奋斗, 富有冒险开发精神的影响, “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了不少学生的价值追求。

第二, 我国正处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大学生面对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和价值目标的多元化, 暂时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 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不同程度遭到市场意识的侵袭。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利益驱动等意识、观念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第三,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正在极大改变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信念传递的快捷化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性, 提出严峻挑战。以金钱为标准的价值取向, 以及思想内容不健康的精神产品大行于市, 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显等现象正在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 学校教育

第一,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改变原有的思想道德建设思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受学校扩招的影响, 高等学校无论在师资队伍和基础教学设施上, 还是在思想道德的教学方式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对滞后的教育管理理念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二,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队伍薄弱。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 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特别是目前部分高校仍然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全员育人的道德教育体系并未在现实中得以形成。即使在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政策和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 人心思走, 多想改行。同时, 学校的招生规模并未因思想道德建设队伍的薄弱而有所减少, 相反地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思想道德建设队伍数量的劣势与高校逐年扩招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 校园文化单调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不浓, 高雅文化淡薄, 相反的, 商业气息却异常活跃, 这就逐渐地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庸俗化。单调的校园文化无法占领学生的业余时间, 为其他不健康内容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家庭教育

近几年, 随着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 学生主体的教育背景、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的配合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则带有一定的自发、随意和零碎性。这种情况必然使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长更多地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 而相对忽视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 在客观上造成了年轻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强。另外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对子女进行过分的呵护, 使当代大学生少经风霜, 缺乏锻炼, 致使他们的恒心与毅力不足, 自律能力与自觉意识差。

4 学生自身素质

青年学生在受教育的成长关键时期,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更多地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 而相对忽视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就使大学生道德品质良莠不齐。许多在中小学应该解决的问题都带到大学中, 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既艰巨又繁重。另外, 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早期教育, 学生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大学生更加关心自己的权利, 因此,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方式的单一化根本无法适应素质层次存在明显差别的学生。

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学习积极性不高, 政治热情下降。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状况,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机遇, 又充满挑战, 我们在承认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基础上, 也应该清楚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上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认清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制约性因素, 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摒弃旧有教育体制中只重智育, 忽略德育的传统观念, 深入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进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 2000-03-01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B/OL].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

[4]谭贞雄.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5]王永艳.试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 2002 (4) .

道德制约论文 篇2

开宗明义,强者是指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占有优势,并有一定力量能影响社会秩序的人群。弱者则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在社会活动中影响力微弱的群体。道德是指正义和公正,是为了推动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使社会实现相对公平。而何者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体现正义和公正,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更能体现道德的要求。基于此,我方认为,制约强者比保护弱者更能体现道德的意义,理由如下:

第一,制约强者能更加体现道德的公平和正义。制约强者并不是说制裁强者或者打击强者,我们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规范强者来更加促进弱者的进步。人出生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但是由于家庭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个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导致最终出现强者和弱者,保护弱者虽然看似符合情理,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强弱不对等的关系,我们这时制约强者并不是要去打压他,而是通过制约使强者使其沿着合乎道德的道路上发展,不放任其肆意生长,而是赋予他带着责任前行,让其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帮助弱者,使大家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这不正是道德中公平和正义的要求吗?不正是社会主义中共同富裕的要求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弱者不利社会地位的形成从根本上源于对强者限制的乏力,所以弱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更需要的是发展、是进步,是能和强者站在同一平台上同等对话的权利。

第二,制约强者的可操作性相较于保护弱者无疑更强,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弱者不利社会地位的形成从根本上源于对强者限制的乏力。由于强者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护弱者虽然有意义,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强弱不对等的关系。据统计,中国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社会财富,这些人无疑是我们所说的强者,而剩下的99.6%的庞大群体、却只占据了30%的社会财富,让我们仅仅从保护弱者出发想把蛋糕做好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强者制定的潜规则,导致措施的实际效力大大降低。而如果从占社会财富大半的五百万人处着手,通过合理手段促进资源的再分配,无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实施效力。

我们渴望维护道德,让每个人得到相对合理的社会资源,让弱者面对强者时不再感到怯懦与渺小,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公平和正义,保护弱者或许能让其在物质上与强者缩小差距,但在心理上却永远无法消除那一丝阴霾与晦暗,只有制约强者,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我们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稳定。

道德制约论文 篇3

一、行政执法的现实困境与道德构建

1、行政执法制约机制的问题现状及原因

(1)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缺失。以人为本,善治于人,是行政执法的执政理念。行政执法应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执法过程中以人为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达到善治的目的。当前,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中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现象,执法人员在执行权力的时候,若没有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很容易出现违背正当性和公平性违法行为。

(2)执法目的出现偏差。面对违法行为,拥有执法权的执法人员在这个时候执法目的容易出现偏差,例如,为建立规范的道路运输秩序,国家出台了打击“黑车”的相关法规,详细列出了惩处方法,前提是要抓到“黑车”。有些执法人员为了抓获黑车获得更多罚款,为所在部门获取更多的利益,滥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不惜违背原则强制执法,这种行为致使执法目的出现畸形,而针对这种行为,国家并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和法律法规,国家的行政执法建设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3)执法人员素质较低,存在越权行为。有些执法人员和执法部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在利益面前,出现越权行为,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偏要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的人民的利益,违背了合法行政、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职权法定必须坚持的标准。

(4)没有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行政执法本是为民解难的严肃事情,它要求执法者必须按照程序,在人民的监督下合法行使权力,但是执法人员用权力制约人民,为了完成任务取奖励而采取不合理的执法方式行使权力,违背了对公权力行使的要求。

(5)法律法规存在缺陷。交通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约束执法人员的条例,拿“钓鱼执法”而言,由于人口众多,市场对车辆的需求量较大,这个时候一些没有运营证的个体出租车上路,成为这些执法人员行权对象,而执法人员以抓黑车为借口,为获取更多的罚款不惜违背执法原则,私家车本就理亏,只能委屈接受惩罚,而法律对于执法人员的滥用职权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制约。

2、道德观的构建

在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人员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践行者,必须注重塑造执法人员的职业的道德观。首先,要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以人为本;再次,要加强行政伦理对执法人员的约束,建立良好的伦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到的环境;最后,要借助于法律规范道德体系,通过制度的强制力维护道德的纯洁性,对执法人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对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执法者进行惩处。

二、行政执法权的制约机制

1、行政执法权的特点

(1)执法领域广泛,以国家强制力行使。行政执法权存在于国家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国家权力,是国家行政管理权威的体现,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现。

(2)自由裁量度大,具有扩张性。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权的自由裁量度比较大,因此行政执法权几乎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行政执法权本身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行政执法权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其范围和强度便呈扩张趋势。

2、完善行政执法权的监督机制

任何行政执法机关不论拥有多大的权力,都必须明确法律界定,在执法过程中要勇于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使行政执法权得到有效的控制。

(1)制定地方性的法规法章。建立地方性的法规法章,通过地方立法,赋予执法机构较大的职权,以增强执法机关在执法中的权威性。

(2)强化人大的监督机制。强化人大的监督机制,对于约束行政权力,防止权力腐败的现象有很大的作用,是完善行政机关监督机制的保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

(3)完善司法监督体制。司法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人民法院的监督主要从保障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入手,避免在审判中受到地方的干预;人民检察院则是对违法构成犯罪的人员、事件和行政执法机关、人员的职务犯罪进行监督。完善司法监督体系,能促进执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执法。

(4)健全和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机制。随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舆论对于实现社会的民主政治非常重要。新闻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并且具有公开性和及时性等,在新闻上获得的信息也比较真实,舆论影响力非常广。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农夫山泉”事件、以及近期的老鼠肉冒充羊肉的事件,事情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在舆论下得到解决,使人不得不承认新闻媒体在舆论方面充当的重要作用。

(5)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明确职责范围。行政执法机人员是维护社会的正义者,因此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格素养势在必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是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的主体,而执法监督人员同时也要接受监督,不能拿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

(6)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完善公民监督机制。公民是社会的主体,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知情、监督等权利,因此,社会需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许多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法制宣传不到位,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公民的眼皮底下,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只能看着这些事情发生并扩大破坏力。其实事件要得以解决离不开公民的舆论和监督,这就需要完善公民监督机制,明确公民的监督权利,依法保护公民的信访、举报、申诉等,还要保护在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以免图谋不轨的人进行报复。

三、结束语

总之,道德构建在行政执法中非常重要,职权由法定,这是行政执法权得到有效制约的保障,而凡是法律没有授予的,执法机关和人员不能有越权行为,行政执法权也须接受监督机关和广大人民的监督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机制,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自由。

参考文献

[1]唐宏强.从“钓鱼执法”事件论程序正义的实现[J].金陵法律评论,2012(12).

[2]陈新.道德视阈下的行政执法权制约[J].人民论坛,2013(1).

上一篇:WEB服务器下一篇:防治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