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制约因素

2024-07-21

开展制约因素(共12篇)

开展制约因素 篇1

2002年9月, 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体育课程应“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成熟的户外体育运动, 充分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非常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要求, 因此在全国高校迅速开展起来。目前笔者学校也开设了定向运动课程, 分析和研究定向运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为新课程全面实施以及结合石油院校特色开展定向运动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北京市体育教师定向运动培训班的高校教师20名,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定向运动选项课的学生共计156人。

1.2 研究方法

此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市高校定向运动教学开展基本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市高校2007—2014年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学校有9所, 基本为选修课, 开课比例很少。从开课年限和持续性上来看, 各高校开设时间较短, 平均为8~10年, 并且有的高校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开设此课程。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得较为缓慢。

2.2 制约因素

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有教学场地的选择和确定、定向地图的获得和制作、教学器材包括电子打卡系统以及上课期间的交通和安全等。

2.2.1 教学器材是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与其他体育课程相比, 定向运动需要的器材相对较为复杂, 需要指北针、地图、电子计时设备、点标旗等。在调查中得知高校开展定向运动所需器材普遍不足。很多学校自开课以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未能购置电子计时设备, 给教师教学造成不便。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 例如可以用粘贴打印的字来代替点标并可以提高找点难度等。

2.2.2 教学场地和地图的制作与获得是制约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开课的高校中, 教学场地基本为校园和学校附近的公园。其原因主要为:其一教学中的安全要求;其二是学校的地图比较容易获得。很多教师在开课时可能只有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并且没有制作专业定向地图的能力和精力。最好能够有经费请专业的人员制作一张校园定向图, 如果没有在谷歌上截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课场地可以选择居民区, 新建的规划合理的小区都有图纸, 而且地物地貌丰富, 教学效果都不错。

2.2.3 交通和安全也是制约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一个因素

安全是教师在开展定向运动教学过程中最担忧的问题。其一是在定向运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其二是去往教学场地的交通安全。因为定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上课的地点较为分散, 学生要搭乘交通工具前往教学场地。调查中发现在定向运动教学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在人烟比较稀少的公园或野外上课时, 可以采取男女生几人一组找点的方式, 要求学生分组集体出行搭乘交通工具前往上课地点。

2.3 对策

2.3.1 调整上课时间培养教学骨干

定向运动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 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设计和制定运动路线、放置点标, 课后还要回收器材。教师要花费数倍于上课的时间布置教学场地, 工作量大大增加。笔者建议:第一, 培养骨干或者将运动队的训练与教学相结合, 让骨干学生或运动队训练的学生去布点,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 将上课时间调整为周末, 将几个班合班上课, 布点一次可以几个班一起上课;第三,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定向运动比赛, 比赛地点基本在各高校或公园中举行, 参加比赛可使学生对定向运动有最直观的了解, 对定向运动教学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2.3.2 加强宣传力度、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宣传力度, 加强各高校和户外俱乐部及公司的交流和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是定向运动在高校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拥有大量喜爱定向运动的学生群体, 但缺少固定的野外运动基地, 缺乏专用定向地图。而各种户外俱乐部和公司则拥有较多的地图、户外训练基地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 但是他们缺乏定向运动师资和积极参与定向运动的群体。将两者结合起来, 以高校众多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结合俱乐部的技术和物质资源, 促进定向运动的迅速发展。

2.3.3 各种师资培训是推动定向运动在高校发展的动力因素

在调查中得知, 大部分从事定向运动教学的教师原来都没有接触过定向运动, 他们的教学和训练理论都不系统。作为一名定向运动教师, 除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训练方法与手段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使用专业定向地图和路线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培训增强理论知识, 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实现资源的传递和共享, 推动定向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2.3.4 发展具有高校特色的定向运动道路

北京市高校云集, 各种自然和人文公园众多是发展定向运动的有利资源, 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为定向运动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户外运动的快速兴起为定向运动走入高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已经率先进行了定向运动跨校选修课的尝试, 并且效果良好。各高校应借助自身的优势探索和尝试有利于自身学校的发展模式。笔者学校有石油勘探、物探、土木等专业, 学生对于定向运动课有很大的需求和兴趣;笔者学校又处于风景优美的昌平区, 周边自然环境优美, 山峦众多, 并且周围又有政法大学、化工大学等校区, 具备了开展定向运动的最佳资源。

3 结论与建议

(1) 北京市高校定向运动教学与训练开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受教学器材、教学场地、地图的获得以及安全等问题制约。

(2) 定向运动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大, 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将上课时间调整为周末, 培养学生骨干或与运动队训练相结合, 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3) 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加强各高校和户外俱乐部的横向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周边的资源, 推动定向运动在高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安.中国学生定向运动发展进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101-103.

[2]曾金明, 张清涛.定向越野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16 (5) :82-85.

[3]彭中东.高校定向运动教学问题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22) :72-74.

开展制约因素 篇2

第一,铁路疏运能力不足。目前,连云港以铁路作为疏运方式的货种主要是铁矿石、化肥和有色金属。这些货种是连云港港的支柱货种,其经济腹地主要是沿桥地区。这三个货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一方面是沿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上升;另一方面连云港港环境的改善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促使吸引量增加。因此,以上三个货种还将是铁路疏运的主要对象。但从连云港最近五年铁路疏运占全部疏运中的比例变化情况看,铁路疏运在连云港港疏运中的比重2002年达30%,而1998年只有18.5%,五年内增长了11.5%。铁路集运在连云港集运中的比重达54%,从1999年开始,港口货物的集疏运对铁路的运输依存度逐年加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从目前港口货物运营情况看,港口铁路疏运仍然不畅,铁路车皮数量供应不足,铁路陆桥运输之间各货物流通节点的衔接还不完善,港口压货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堆物压力,影响了港口货物通关效率。

第二,公路疏运成本较高。连云港港城之间朝阳收费站十分具有争议性。收费站一方面给连云港市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用来还贷修路;另一方面又减轻连云港市财政压力,但从目前朝阳收费站主要收费对象的情况看,主要是进出港口的车辆,主要货种是木材、粮食、化工原料及制品、集装箱等港口货物。因此,朝阳收费站的设立,从短期看,增加连云港港集疏运成本。增加客户的物流成本,影响港口的发展。

从长远看,影响连云港整体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许多港口城市为了港口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已果断撤消了港口周边的收费站。

开展制约因素 篇3

排球运动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在高校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排球运动在大学生中更好地普及和推广。

1.排球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1.1排球教学器材和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排球教学器材和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排球教学在高校中能否正常有效地开展,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正常地开展排球运动。有的高校对用坏的排球和球网更新不及时,学生上课时不能保证每人一个排球;有的高校排球场地太少,不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有的高校使用的排球皮质很硬,打在学生身上疼得受不了,甚至会打得皮肤起疙瘩或变红;有的高校给学生用的是弹性很差的排球,影响动作技术的发挥。所有这些对排球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的教学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使部分高校里从事排球运动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1.2排球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课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如果选择排球体育选项课的话,上一个学期有36节课时,这36节课时里除去考核的课时,除去放假或天气原因耽误的课时,可能还有其它原因不能上课,这样一个学期下来真正用于上课的课时并不多,排球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往往只上一个学期,在一个学期里要想系统地掌握排球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是不可能的。

1.3排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处理不当对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排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有的高校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安排的几乎都是排球技术的练习,很少安排或几乎不安排理论教学的内容,造成学生排球理论知识的欠缺。或者在教学中没有比赛的内容,造成学生技术不全面和没有比赛的经验。有的高校的排球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多少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讲解、示范,还是讲解、示范,无法吸引学生。

1.4大学生的排球基础和技术水平不一样影响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因为所受的教育水平和地域影响不同,所以排球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各不相同。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才开始接触排球,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和技术水平;有的则从小就接触排球,比如享有“排球之乡”美誉的海南文昌或广东台山的大学生,他们的排球基础和技术水平就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排球技术水平不一样,一个班上难以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

1.5排球教师的后续培训缺乏

排球运动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排球运动的规则变化更加明显,有的高校针对排球教师的后续培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后续培训,因为没有及时组织排球教师进行集体学习,更新排球运动方面的知识水平,加上一些高校的排球教师也没有自己主动地去更新知识结构,所以造成教学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针对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制约因素而采取的对策

2.1采取各种方式改善排球教学的器材和设施,满足排球运动开展的需要

排球的器材和场地设施是影响排球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个最大制约因素,相对于篮球和足球而言,排球对场地的要求更高。对篮球场地或足球场地来说,半个场地就可以开展比赛,而排球就不行,半个场地没办法比赛。因为排球的场地比较大,高校也不可能建很多排球场地,所以这对排球选项课教学来说,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高校领导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体育教学器材和设施的资金投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在自己经济能够承受的前提下,自行解决排球体育器材方面的问题,就像学生上文化课要自己买书一样,上体育课也可以尝试自己买器材。

2.2采取措施为大学生的排球运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鼓励大学生课外自主练习

为了解决学生排球选项课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可以尝试将排球选项课由选一次上一学期改成选一次上一学年,或者把每周的体育课由2课时增加到4课时,这样学生排球选项课的教学时数就能增加一倍,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排球的技能和知识,体验排球比赛的乐趣。大学里学生的课外时间往往比较充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排球技能,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进行排球技能方面的自主练习,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排球方面的书箱和杂志,了解和掌握排球的理论知识。

2.3从改变高校排球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推动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在教学内容上不能简单地重复以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加深排球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排球技能和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有主有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发现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游戏法等等。有条件的高校应尽量用多媒体展示排球的动作技术和重难点,播放排球比赛的录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排球技术及应用。

2.4实现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

每个排球选项课班上的学生,由于身体条件、排球基础不一样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对同一个时间段里的排球选项课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分班,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个班里学习,也就是分层次进行排球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排球教学的开展。当然,这种分层次的教学不能把层次分得过细,班分得过多,否则受器材场地和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可能无法开展。

2.5从提升排球教师队伍水平的高度出发推动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排球运动在高校的良好开展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只素质优良的排球教师队伍。如果教师队伍的水平得不到提高,排球运动就不可能在高校得到很好地开展。所以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排球教师队伍的建设,多请专家到高校来做讲座,多安排校内的教研活动和交流讨论,定期将排球教师安排到专业学校进行在职进修或脱产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切实提高排球教师队伍的水平。

作者简介:

开展制约因素 篇4

关键词:准备活动,定向越野,体育教学,意义

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在准备活动中, 学生的身体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同时, 学生通过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 克服一定的惰性心理, 对提高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身体机能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的基础上, 同时获得了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锻炼。但在学校进行定向越野活动的过程中, 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 影响了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 理论课的比重远大于实践活动的比重, 学生没有获得较多的乐趣体验, 因此, 削弱了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定向越野活动的教学质量, 成为定向越野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1 活动在学校中的开展现状调查

通过对某地区的定向越野活动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 发现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中, 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意义没有明确的认知。有大约12%的学生对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认为定向越野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 达到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双重锻炼的目的。另一方面, 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形式在不同的地区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慢跑为主的定向越野活动占整个活动的57%左右, 以徒手操为主的定向越野活动占了总活动的1/4, 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趣味性的定向越野活动的举办次数较少, 只占了总活动的12%。甚至还有部分班级对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甚至没有相关的活动进行。 (见表1)

2 影响定向越野活动开展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对定向越野活动进行调查与研究, 影响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活动设计单调枯燥

在对教学活动的形势与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 在实际的定向越野活动安排中, 对定向越野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 导致活动的趣味性较低,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从而降低了定向越野活动的质量。在学校准备的定向越野活动中, 大部分内容以慢跑为主, 活动单一, 对学生的组织形式较为单调,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很少有学校在定向越野课中融入体育游戏, 以致于在定向越野课的教学中不能进行有效地准备活动。使得准备活动不能够很好的在定向越野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准备活动缺乏创意, 多以循环式的运动为主, 缺乏趣味性教学[1]。

2.2 学生对定向越野的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虽然部分学生对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教学环节的活动的趣味性的缺失, 学生将定向越野活动当做任务来完成, 没有对定向越野开展深入探究,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定向越野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丧失。同时,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惰性, 在准备活动中以及活动参与的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定向越野活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学生在准备活动时机械化的运行, 使学生乏味运动没有积极性。

2.3 教师对定向越野的创新性与重视程度不足

定向越野课中准备活动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在安排准备活动时, 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兴趣, 安排的准备活动的内容总是千篇一律, 这是为老师省去了许多的时间。但是, 如此下去就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烦感, 出现排斥准备活动的现象,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甚至会出现学生去应付准备活动。因此, 在进行准备活动时应当适当的变换准备活动的形式, 不应该过于单调。可以把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加入到准备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还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提高上定向越野课的效率[2]。

3 提高定向越野课程开展的有效方法

3.1 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 积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定向越野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与组织者, 因此, 更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能力, 通过阅读国内外对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相关书籍, 对优秀的教育方法加以借鉴与研究[4]。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定向越野活动, 科学有效地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适当在准备活动中加入适量的竞技元素来加强学生的竞技意识[3]。通过鼓励学生的方式创造出更加具有乐趣的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活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3.2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力度, 提高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 开展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定向越野活动, 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因为锻炼活动的枯燥而失去对活动的参与兴趣。对定向越野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 一方面能够适应与学生身心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与简单的掌握定向越野活动的技巧。在树立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5]。

3.3 学校方面要强化对定向越野活动的监督与评定

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教师积极拓展活动形式,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结果, 同时在学校也要加强对定向越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只有学校的领导重视活动的开展, 为定向越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才能使定向越野得到更加的良好的发展。可以将定向越野开展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对定向越野的评价作为评定教师教育成果的标准, 对教育活动开展良好的教师予以表扬, 加强教师教学手段与措施的相互交流, 促进共同进步。

4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高校的定向越野教学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 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场地较为缺乏、设施于设备等也不够完善、教材的编写也不统一、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等,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定向越野教育活动受到影响。通过对学生的定向越野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兴趣较为浓厚, 在活动中也依然有一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定向越野在学校中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 更应该加强未来体育教育中的定向越野活动教育, 增强活动教育的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1]肖正.浅析定向运动在贵州省大学校园的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视角[J].文化学刊, 2015 (2) :34-35.

[2]杨焕海.定向运动进入高校校园的实践探索[J].科学时代, 2015, 4 (3) :75-78.

[3]陈为群.高校校园定向运动教学场地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 (1) :567-569.

[4]谭军辉, 黄正喜.浅析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6) :157-158.

企业债券制约因素对策论文 篇5

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例则明显偏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发展很不协调。底,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远远低于美国27.61%的水平;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企业债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政府债券及准政府债券,20企业债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11.15%。可见,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总体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债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1.2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大部分债券本质上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这种现象被称为企业债券在发行上的“非企业化”现象。受我国现有有关政策的影响,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垄断性较高的基础性行业。

1.3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

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仅无法与股票市场相比,较之债券其它市场也逊色不少。另从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的交易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对于美国平均200%的换手率要低得多。与其他品种的对比来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也明显低于同期国债市场100%的流动性水平。交易稀疏、换手率极低使得企业债券丧失了其作为金融产品应有的充分流动性。

1.4企业期限结构较短

我国发行的债券期限结构总体上偏短。从上半年发行的债券来看,其中1年以下期限的.债券占发行总量的82.26%。从发行次数的期限看,以下发行次数占97.89%。较长期限的企业债(10年以上)在20才出现,为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发行的固定利息债券。从在债券期限的选择上来看,由于资金成本和发行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公司债券期限不宜过短,3年及3年以上的品种较为可行。债券期限过短,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的时间过短,造成短期内大量兑付需要,从而弱化了投资者的交易动机,也不利于债券的转手流通。

2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投资者方面

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债券市场参与者少,投资品种少,导致企业债券流动性差,换手率低,无法实现机构投资者快速合理调配资金的要求。

2.2发行主体方面

按照《公司法》有关债券发行主体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申请发行公司债券。这一规定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合理界定债券发行主体,必须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不论“出身”,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2.3监管方面

我国监管部门对公司债券市场实行的严格管制,内容涉及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限制、利率管制、投资规模管制等方面。尽管市场的交易主体单一,但顾在监管多头、交叉、重复和空白。在债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政府应让位于市场,让其成为主导者,政府只需做好监管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建立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发债企业的负债状况、资金运转效率、偿债能力、企业所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信息,化解企业信用风险;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债企业定期公布中报、年报。同时加大企业违规造假处罚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大其市场参与责任,变政府单一监管为政府、社会双重监管,政府有关部门行使宏观政策监管职能,社会中介机构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使全过程监管具有连续性、预警性。

2.4债券市场方面

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推动柜台交易市场和做市商制度,形成以交易所为主、柜台交易市场为辅多层次的债券流通市场。证券交易所和监管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债券上市交易,放宽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限制条件,简化批准程序,加快审批时间,大力培育企业债券流通市场。首先,要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其次,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的柜台交易形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

2.5法律制度方面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来看,主要有20新修订的《公司法》和1993年8月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来管理企业债券。要加快企业债券的发展,要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限定筹资形式,明确发债条件,强化评级与担保方面的规定,明确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细化法律责任,尤其对罚则要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定;同时要加快在立法、交易制度、税收政策和企业制度方面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映磊.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策略选择,财会通讯.理财第5期.

[2]赵继民.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第8期.

[3]许军,李新.发展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中国金融,年第7期.

[4]王克.中国债券融资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7月.

[5]齐敏.扩充企业债券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理论前沿,第2期.

[6]赵淑敬,张伟.企业债券发展透视,.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第6期.

开展制约因素 篇6

关键词:呼和浩特;全民健身;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前言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也是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的称号,被誉为“中国乳都”。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时间增多,不同阶层的居民开始逐渐追求不同形式的全名健身。全民健身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各个阶层的居民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关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制订了《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在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拥有着广泛的参与人群和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受到呼和浩特人民的喜爱,并随着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开展也在不断的普及,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着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全民健身积极健康的生活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辖4市辖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了大量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地理学,国外大众体育以及关于全民健身工程以及社区体育等方面论著和文献。查阅了国家体育局颁发的有关群众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体育工作文件汇编等,利用中国知网以全民健身为题名检索相关信息进行参考。

1.2.2 实地考察法

在呼和浩特市对各个社区健身配置的器材年份,数量,种类,生产厂家以及经费来源,还有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实地考察社区居民健身的真实现状。

1.2.3 问卷调查法

对呼和浩特体育局群体处,回民区教体局、玉泉区教体局、新城区教体局、赛罕区教体局进行访谈,以及对每个社区进行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将实地调查的问卷收回进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呼和浩特全民健身活动现状

2.1.1 体育参与意识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城乡居民总体参与健身运动积极性不够。在将近500人的调查中仅有22%的群众非常愿意加入到健身运动中,约34%意愿较强烈,不愿意参与运动的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3%。分析得出,居民因为客观工作原因和主观健身意识较差等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

2.1.2 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及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掌握一种锻炼方法的人为17%;学习途径有74.77%的人选择了“学校”; 11.03%的人选择了“电视”;只有6.68%的人选择了“通过体育辅导员”。看出学校体育是居民健身主要途径,其次是通过电视。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电视逐渐普及,人们通过电视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见,社会体育网络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大力普及电视体育教育是必要的。

2.1.3 场地设施不足,个体投入差异明显

根据近40个城乡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好于乡镇,差距明显;个体用于健身费用整体不足且地方差异大。城市当中有包括学校、公共场地、以及医院拥有体育设施的高达75%,城市个体健身投入费用达到自身年收入8%,说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不足。

2.1.4 全民健身工作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

调查发现,:政府对于全民健身的监管职能薄弱,没有比较全面、准确和科学的体系来评价全民健身的开展效果和效果,而且在调查的社区中80%器械安装不合理。

3.2 制约全民健身开展的主要因素

3.2.1 经济是体育工作的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发水平是影响和制约呼和浩特实施全民健身开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决定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体育消费以及改善体育设施和锻炼环境。然而,就呼和浩特的情况而言,虽然国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的方针,但是政策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针对内蒙较大的地区来说,实施过程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要充分解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自治区人民的全面发展这一矛盾,是呼和浩特乃至全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3.2.2 道路观念和传统习俗对体育参与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参与意识对呼和浩特实施全民健身开展的影响列为第二位。这就明呼和浩特市体育健身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正在逐步提高,这对呼和浩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的良好基础。但是,我们看到呼和浩特市民参加体育锻炼人不是很多,原因除了与经济因素之外,还和人们的道路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呼和浩特政府应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正确引导和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意识。

4 结论

1. 通过本研究调查,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良好,积极落实了《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的工作要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因为自治区历史原因,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场地紧缺,设施不完备,体育指导者数量严重不足。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相对较少,活动的频率和时间也相对较少,活动项目大都是选择对场地、时间要求不高的项目,现有健身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

2. 通过本研究调查,改进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对策是从长远健全完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组织和人群加入进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从近期要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加大全民建设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及维护力度。

参考文献

[1]谢林海,彭小澎.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5,26(6):36-39.

[2]杨烨.全民健身理论与實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开展制约因素 篇7

1 影响普通高校拓展训练发啊治安的主要因素

1.1 拓展训练项目自身的特点制约其发展

拓展训练具备着挑战极限、强调团队合作以及主张个性的特点, 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 所有的项目都和体能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从体能活动出发, 引导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进行转变, 同时还会对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交往活动提供指导, 训练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流程, 这就需要学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全神贯注的状态投入其中, 最终很好的实现挑战极限的目标, 这些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这种新事物必须要经过比较漫长的过程。

1.2 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制约

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等等在观念上相对处于落后的状态, 他们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对拓展训练的开展不能接受, 内心的抵触情绪也非常浓烈, 尤其是在一些普通高校当中, 这种现象就更加的明显, 体育教学知识低年级才开设的一项课程, 所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改革的动力和热情, 因此也很难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方式的禁锢, 无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1.3 教学主体不了解拓展训练, 所以也存在着很强的恐惧心理

说到拓展训练。无论是高校的领导还是学生的管理人员都不是非常的陌生, 很多人对拓展训练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认识上缺乏必要的全面性, 过分的强调了项目的难度, 和对身体的要求, 这样也使得很多的人员对拓展训练也存在着非常大的畏惧心理, 这样也使得拓展训练在发展和普及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1.4 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专业水平需要提高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 提高师资建设的水平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拓展训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有相关的资格正式, 同时还可以掌握运动的技巧, 还要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 在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调整心态和情绪, 在拓展训练结束之后还要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指导, 但是当前, 很多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还停留是在技术层面导航, 但是对拓展训练的认识深度也明显不足, 在专业技术和培训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很好的实现其预期的效果。

1.5 项目对场地的器材有要求, 高校在配套设施投入上明显不足

拓展训练项目对场地和器材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其建设的标准也无法和普通的体育器材相提并论。在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比较完善的专业技术和制度作为重要的指导, 设备和器材是开展拓展训练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尤其是一些野外的拓展训练还需要随身携带很多的装备, 学员的数量比较多, 所以其需求量也相对较大。例如在野外生存是需要帐篷和防潮垫以及睡袋等, 登山的过程中还需要登山包和登山鞋, 这些设备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 但是很多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无法很好的满足相应的需要。

1.6 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保障措施亟待解决

拓展训练因为其挑战极限的性质, 所以受到了很多社会人士的青睐和喜爱, 但是必须意识到其在刺激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风险, 一些研究人员也认为拓展训练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这种说法, 这一论述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调了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而实际情况是很多的高校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因此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安全隐患, 所以安全保障的缺失也成为了高校进行拓展训练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性因素。

2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拓展训练的策略

2.1 推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进行不断的创新, 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 它也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 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所以在教学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驾驭学习, 让体育锻炼真正的能够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还有一点就是要给学生传输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 拓展训练以其丰富的形式可以充分的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 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的热情, 也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2.2 持续加大资金资源投入

从科学发展来看, 在高校体育教学推进拓展训练课程, 其进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拓展训练项目繁多, 创新性强, 高校应该先引进操作性强、投资不大、安全隐患系数较低、对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的地面项目, 并首先在高校社团、运动会、工会趣味竞赛、新生军训、新教师入职等活动中尝试, 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和设施保障基础。在条件逐渐成熟后, 可考虑适时引入难度较高、挑战性较强的拓展训练项目, 并加大配套设施经费投入, 进而建设拓展训练专用场地。训练项目的场地建设、器材设计选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标准, 提高拓展训练的安全系数。

2.3 切实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问题是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拓展训练项目操作中, 要求教师和学生始终保持高度警觉, 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绝对安全。因此, 在操作前, 所有拓展训练项目都必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与反复试验, 及时发现并处理好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在训练过程中, 拓展教师必须监控学生认真按照安全程序指导参与训练, 合理组织训练过程, 按规定程度和要求操作, 并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 杜绝不安全因素, 把安全隐患及时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3 结语

拓展训练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但是其普及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 很多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不是很乐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就更有必要了, 因此, 在高校的教育中, 应该对这一内容予以重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对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大的变革, 它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非常大的冲击, 本文只要分析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郭育实.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J].才智, 2011 (13) .

开展制约因素 篇8

1、定向运动的现实意义

定向运动是非常健康的、提升智能的体育项目, 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对现代体育课堂有着很高的意义和价值。定向运动是对人体力和智力的双重开发, 是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定向运动, 知道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和野外安全知识等, 可以为以后的户外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而在当今社会, 大力提倡环保的形式下, 更能教会中学生在大自然中把握自己, 自觉的爱护环境。

2、定向运动在中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的原因

在定向运动中,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的发挥, 同时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而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就是定向运动更加符合中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征, 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环境, 要比教学时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答案更重要”。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定向运动在中学生中受到欢迎的原因。

3、对于中学开展定向运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传统观念的制约

中学的体育老师一般都是固守国家正式规定的体育课程, 不敢把学生带到公园中或者野外上课, 同时也是因为害怕把学生带到公园上课会给自己带来管理上的难度, 因为这种情况, 也就导致了体育课的改革没有创新和发展。

3.2、中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较差

定向运动虽然看起来极为简单,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只需要一张定向地图和指南针, 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就表现出来了, 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工具相对于别的活动来说较少, 而且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 实践能力较差, 对于地图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识别和应用。

3.3、体育老师对于定向运动缺少相关经验

由于定向运动在我国是新兴起来的体育项目, 所以还没有对体育老师进行过专门的培训, 所以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给定向运动的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 老师们只注重传授技能,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采取传统的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智能的培养。同时体育老师也缺少相关方面的经验, 这也给定向运动的教学和训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多中学的体育老师, 只是根据自己对定向运动的理解, 带学生进行名义上的定向运动。

3.4、资金、场地的问题

定向运动中需要大量的器材, 虽然说器材比较简单, 像指南针、打卡系统、电子计时器还有地图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且从目前的形式来看, 电子打卡系统和指南针等很多器材都要从国外进口, 这也同时造成了资金投入大的问题。

4、对中学体育开展定向运动的建议

中学体育要开展定向运动, 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积极的配合, 努力做好与适合开展定向运动的场所的协调工作, 学校还要主动的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 公园方面也要改变原来的管理模式, 为中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向运动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老师的能力, 所以还要定期的举行定向运动的学习交流班, 组织相关的人员到开展较好的地方进行交流, 吸取相关的经验, 不断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 还要注意收集学生对于定向运动反馈的信息,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开展定向运动的同时, 还要做好推广和普及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媒体、广播等多种途径来宣传定向运动在学校中发展的意义, 或建立专门的网站来加大宣传力度。

总结:

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制约因素有很多, 要想定向运动能够很好的在体育教学中发展, 就要不断的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并加强对定向运动的宣传, 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定向运动的学习和交流, 同时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全面的开展定向运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6. (02) .[1]张红霞.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6. (02) .

开展制约因素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对福建省高校排球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出福建省高校开展排球联赛的制约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撰写课题之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撰写课题之前,对研究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 实地调查法

对部分研究内容进行了实地调查。

1.2.4 专家访谈法

针对研究课题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专家访谈。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法对课题的调查问卷统计的有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福建省高校开展排球联赛的制约因素分析

2.1.1 省各级排球主管部门对排球联赛的主观意识行动

要想申办一个项目的竞赛,应该得有个人或部门来组织,然后逐级上报上级部门审批,这是筹备比赛的先期工作。高校省级体育赛事的审批过程应该是省教育厅、体育局来批办,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承办,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协办。那么福建省高校排球联赛的开展应该由以上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才能开展起来。如果上级部门不支持联赛的开展,联赛一定是开展不起来的,如果各级部门都大力支持联赛的开展,那么,联赛一定会顺利开展。所以说,福建省高校开展排球联赛是受省各级排球主管部门的主观意识行动的影响和制约的。

2.1.2 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就实地调查得知,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领导对排球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极少部分对排球有特殊情节或有排球发展计划的学校领导,还是很重视本校排球运动的发展的。事实很多学校的领导,只有上面下来文件,才能引起他们的短暂重视,这种短暂的重视也是基于任务所迫;有的高校领导也只有在省规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年度里重视一下,比赛过后又开始对排球项目不闻不问;还有大部分高校领导几乎都以比赛耗时、集体项目不容易拿成绩、体育经费不足等理由拒绝参加排球项目的比赛,有极少数高校不是缺少经费,只是怕参加了拿不到好的名次,也拒绝参赛。问卷调查显示,三大球中,最受校领导重视的是篮球,其次是足球,最后才是排球。各高校领导对排球的漠视,是制约高校排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1.3 福建省高校排球项目发展经费来源单一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项目发展经费都是由各自学校在规定时间下拨的体育经费,有极个别的高校,在赛前会找赞助单位,赞助部分经费。其中只有体育院系有专门的排球项专项发展经费,而公共体育院校,没有专项的排球发展经费,只有每年固定的体育经费。而公体院系的领导为了压缩体育经费开支,防止经费超支,能不参加的比赛就不参加,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排球联赛的开展。

2.1.4 福建省部分高校排球场地设施不健全

为了该课题的研究,笔者对38个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据调查数据统计得出,目前福建省有接近60%的高校没有室内排球场馆,这其中有部分高校的排球场常年失修,场地线断断续续,球网破旧不堪,球网周边没有保护网,加上台风天气,导致本来对排球很感兴趣的同学因此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场地环境很影响排球项目的开展,当然更影响排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2.1.5 运动员、教练员基本条件和奖励办法

经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在小、初、高时期,有少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排球这项运动;有大部分学生有上过排球课,但水平不一;有极其少数学生虽然参加过排球比赛,但技、战术水平普遍偏低。大学期间,各高校排球课设置的差异,是进一步导致高校学生排球水平不均衡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选拔的运动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不利于高校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联赛优秀队员的选拔,对联赛的开展极其不利。

几乎所有教练员,都是赛前由领导任命的。教练员队伍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有排球专项的和非排球专项的,有的从来没有带队经历,据统计被调查人中只有36.7%的教练员有过带队经历,但执教能力普遍偏低。

大部分高校教练员的训练补贴是按照训练次数或者训练时间来补贴的,一次2个小时补贴30~120 元不等;少部分高校给教练员的训练补贴是算在课时里的,有的学校训练2 个小时算1 或2个课时,有的学校不管训练几个小时都计1个课时。几乎所有高校都是根据比赛成绩来给教练员相应的奖励,奖金因校而异。学校给学生的训练补贴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有部分学校给学生的训练补贴5~20元不等;有部分学校学生没有训练补贴,奖励办法是在学期末文化课考试成绩中加相应的分数,作为奖励;有的学校平时训练没有补贴, 只有比赛拿到名次才有补贴; 有的学校既有文化课成绩加分,又有比赛奖金。由此看来,各校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补贴和比赛奖励的差距,会大大挫伤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的积极性,对排球联赛的开展起到消极作用。

3 制约福建省高校开展排球联赛因素的解决方案

(1)福建省排球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高度重视高校排球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联赛发展周期和联赛积分奖励办法。有规律地组织全省高校之间的排球比赛,通过比赛使各参赛队伍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减小差距。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参加高水平的排球比赛。建立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与低水平排球队就近地区的帮扶政策,对实施帮扶的高校给予相应的联赛积分奖励。

(2)定期对福建省高校的排球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地业务实战培训,让教练员在比赛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各高校可对现有运动队教练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再培训,尤其要加强专项运动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竞技排球的发展动态和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他们在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的条件下逐渐成长为“学者型”教练员,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1]。建议竞争上岗机制,实行聘任制,打破行政任命制,提高高校教练员的收入和奖励制度,激发他们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高校排球事业的蓬勃发展[2]。

(3)重新调整高校排球教学模式对推广排球联赛效用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教学模式三要素中,排球教学指导思想应当突出竞技性;排球教学过程应分组教学与训练教学方法上应当因人而宜,区别对待;教学评价方式应当以竞技争先与健康促进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3]。有意识地培养班级“明星”球员,让其带动整个班级排球运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

(4)把高校排球场馆设施建设作为教育部评估的一项硬性指标,让不符合场馆要求的高校,利用最短时间来改善排球场馆设施建设。

(5)赛事组织者和福建省本土体育品牌建立长期合作意向,让本土体育品牌的负责人意识到,生源众多的高校这个大环境是体育品牌很好的消费场所,也是体育品牌很好的代言场所,让本土体育品牌汇集校园,为其排球联赛提供赞助,同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体育品牌宣传销售活动,用以回馈赞助的支持。这样可以解决部分高校经费紧张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

摘要: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福建省高校排球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制约福建省高校开展排球联赛的因素,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排球联赛的开展,受省各级排球主管部门的主观意识行动的影响,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联赛的经费来源、各高校教练员执教能力、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场地设施、竞赛奖励办法等密不可分。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联赛开展的主要问题。

开展制约因素 篇10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

1.1 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 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操场上, 身处自然环境中, 进行奔跑, 能够使学生的精神负荷与身体负荷相互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肌肉有机的进行松弛和紧张的替换, 这时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得到极大的锻炼。定向运动的开展, 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运作能力, 为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保障。近年来, 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运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肯定, 定向运动则能够有效的将强身健体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的结合,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最终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定向运动,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并且从中体会运动的价值, 从而在达到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 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进而培养出学生以体育事业作为未来规划的兴趣, 这符合中学生对体育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1.2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根本, 而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则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定向运动收到现代教育的青睐, 主要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画面, 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活动, 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经受锻炼与考验,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决定,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也有着同样的作用, 定向越野由比赛的开始到结束, 均需要学生自己或小组、小队独立完成, 途中的遇到任何困难都需要自己克服, 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 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 消除紧张感与焦虑, 逐渐去适应自然环境与困境, 战胜困难便可抵达终点。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学习到多种野外生存的技巧与知识, 了解、掌握应对处理野外险情的能力。通过周期性的学习, 学生能够形成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总之,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 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才能够适应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1.3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同时还可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 能够将体育运动的诸多内容融合至自然环境中, 通过不同的自然环境体现运动美, 锤炼学生的健康体魄、智慧思想、坚毅品质。学生体验艰辛的经历过程, 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定向运动, 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情绪体验, 激发其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 还有助于学生克服优柔寡断、半途而废的散漫处事作风, 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风气, 为校园的文化创造美的意境、注入新的色彩, 在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 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制约因素

2.1 学校与社会尚未形成紧密的服务关系

定向运动, 通常需要在旅游区、公园等相对较为宽广、有障碍物、带有一定景点的室外环境中进行, 活动范围直径约为3~4公里。目前, 我国多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中学, 都将公园作为定向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然而, 我国许多中学与公园的经营、管理部门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 对于定向运动过程中的服务、管理、配合行动、收费标准等问题均未能达成共识, 同时也缺少可供参考的范例。因此, 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 迫切需要学校与公园建立稳固、紧密的协作关系, 具体商讨、研究细节问题, 以促进定向运动的开展, 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2.2 活动场地与设备的限制

定向运动虽然依靠自然的环境创造不同的活动内容, 但也需要一定的设备、器材与场地。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 通常需要拥有足够的空间、距离、自然与设定好的障碍物, 以及具备越野环境与奔跑难度, 活动的环境必须不易于学生直接发现点标, 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配备相应的电子计时器等。然而, 就我国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情况来看, 多数中学并不具备此些条件, 只有少数几所中学配备了专用的电子计时打卡系统, 而多数器材都依赖于进口。此外, 我国多数中学还无法自行建立、绘制活动地图。

2.3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束缚, 我国多数中学的管理者、负责人都不愿让体育教师将学生带到公园、野外上课, 其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难以保证、管理难度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 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是固守国家明确规定的课程进行知识传授, 而不允许体育教师待学生去学习受欢迎的新课程, 从而造成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难以创新、发展。

2.4 体育教师工作经验的不足

目前, 定向运动在我国仍属于新兴的体育项目, 并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在相关教师资质的培养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 我国多数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定向运动专业知识, 通常是在各种零散的学习、培训班中获得, 而其个人并未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加上此类教学经验的不足, 从而提高了定向运动教学、训练的难度。此外, 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此项体育课程存有异议, 指导思想尚未统一, 由此便造成实际教学中的抵触、消极情绪。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中学体育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发展, 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 彻底满足了这一要求, 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用与价值,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努力做好推广、普及工作, 而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必须加强认识, 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 配备完善的活动设施, 以保障定向运动的顺利展开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强, 冯德学, 许宝林, 等.安康学院定向运动课程开展的必要性研究与可行性分析[J].考试周刊, 2009 (37) .

[2]谢恩秋, 滕亚文.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相关问题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3) .

[3]蔡春霞, 杨月敏, 郭华英.定向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5 (02) .

[4]赵开尔, 黄永良, 王玉瑛.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发定向运动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1) .

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篇11

一、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不足

要形成自由竞争,首先必须有足够的供需主体,即供需市场上主体多,任何一单独主体退出或加入都不会影响地产供求价格,每一个单独的主体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决定者。目前,农地市场的供给主体和需要主体都不充分。

(一)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供给竞争不足

1.农民获得承包地时,不仅仅得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同时也取得了部分收益权。农民是否愿意供给土地,这取决于收益权的实现。第一,有偿流动是基础。土地供给者将土地交易出去,他就放弃自己经营,而获取的是土地地租的机会。因此,地租的大小是转让地产的年收益。如果政策允许,而且转让金能顺利实现,那么失去的直接获取收益得到补偿,所有权就可以实现。如果不允许有偿转让,地产流转就受阻。第二,一次性农地转让的补偿机制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有能力在城市中居住生活,他们想把土地交给集体或转让给其他农民,这时,他放弃的是无限期的地租受益权,补偿也应以无限期计。这种做法应类似于现行政策中的征地,不同的是集体所有权未变,土地用途未变。目前,这种流转采取无偿或很低的补偿形式,是前三年平均收益的3—6倍。就连《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也是如此,征地的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这多归集体),安置费用4—6倍。这种状况根本不能调动地产流转的积极性。第三,转让时不能充分考虑其增值,也是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农民尤其是城郊农民对土地增值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对城郊地产的增值印象深刻。地产所有者在地产增值中受益,因此转让地产时未来增值也应得体现。前几年有大量的农转非人口,而近几年来,因为农民看到农地增值的巨大潜力,因此农转非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对这方面补偿不足。既不足额补偿,也不计价入股待以后分红,这阻碍了地产流转。

2.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虽然地区差异大,但总体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基本融于地产制度之中,有了土地就有收益,有了收益就有保障。正是这种逻辑的发展,农民即使无力耕地,也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我国农村鳏寡孤独老人低效使用或荒芜土地的现象就是有力的证明。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承担这种社会责任,限制了农用地的流转。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机制没能从承包土地中剥离出来。

3.非农就业难

非农就业难是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关键,也是阻碍地产市场发育的主要原因。农民如果从事土地经营,其劳动力价值得到实现,设期望值为V1,其安全系数为f1;如果能找到非农就业,其劳动力价值实现的期望值为V2,安全系数为f2,这时他面临两种选择,在挑选时,他首先进行两种工作的收益比较。两种工作的收益大小存在三种关系,当V2>V1,取决于f1与f2的大小比较,一般而言,f1=1,而f2的不确定性很大,这时,如果V2f2越大,就越有可能转让地产从事非农产业。但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庞大的非农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f2很小,即使V2大,V2f2仍小,这时就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村地产市场交易量。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需求竞争不足

农地对农民而言,表现为多重效用,即:土地的生存机会效用、提供就业效用、获取利益效用、社会保险效用、以免重新获取时支付更多的费用之效用、地产的增值效用。目前由于劳动力平均土地面积狭小,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劳动力平均生产率较低,因此投资流向农业的很少。这样农地流转时,仅仅以获取直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为目标的竞争投资就不会激烈。

(三)供求竞争的不足造成地产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部分农民通过核算认为,在小面积土地上经营一年也不能获得多少收益,还不如将地租给别人而自己从事第二、三产业,因此有供给土地的意愿;另一部分人家里人口众多,劳力也有,但耕地不足,有获取土地的愿望,但事实上即使双方均取得对方的信息,交易仍不能达成。因为供给方只供给土地转让权而不能满足需求方对土地所有权的需求,以及需求方得到受让权仍不能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由于供求竞争的不足,造成地产市场竞争机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非市场行为的干预

(一)基层政权组织的非市场行为阻碍了地产市场竞争

第一,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乡政府在出让或租赁土地时,有些干部徇私舞弊,出让或租赁土地没有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受让方或承租方不是一般人,而是他们的亲戚朋友,私下交易,出让金不是市场竞争达成的,而是领导说了算。第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优先发展,或领导在任期内干一番“业绩”,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为此,他们压代地价,越权审批,批少占多,批劣占优,甚至给土地管理部门下达创收计划迫使土地管理部门设法进行征地投机。

(二)不规范的税费扰乱了地产市场竞争

一些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征收多种税费,对于有关系的可以减免,没关系的严加征管,甚至乱罚款,严重影响了地产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由于农民的自身问题,导致流转产生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国家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由于土地的零散,若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所涉及的需要进行谈判的农户就多了,一些农户乘机抬高价格。还有一些农民“恋土”情节,他宁可抛荒也不转让,这些都给土地流转设置了障碍,从而使土地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

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分析 篇12

现阶段, 不少学者认为土地流转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制度自身的缺陷, 而土地制度最主要的方面是土地产权的残缺。他们认为土地产权残缺包括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晰、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农民没有真正的土地处分权和收益权等, 这些因素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针对他们的分析, 笔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认为现阶段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在于土地制度本身。

(一) 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 这种产权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假如土地不归农民集体所有, 按照现阶段学者的讨论有两种选择:一是归国家所有;二是归农民私人所有。然而, 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可行的。第一, 若归国家所有。如果说集体是一个抽象的不明确的概念, 那么国家则是一个更加不能实体化的概念, 集体所有的委托代理机制是一层或者两层代理机制, 而国家则是一层又一层的多层的代理机制, 集体的代理机制尚且存在代理效率的损失, 试想, 国家所有的多层代理机制将会造成多大的代理效率损失呢?所以, 土地的国有化是不合理的, 特别是在中国还有8亿农民的今天, 土地的国有化只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不安全、不稳定感;第二, 若归私人所有, 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这样的话, 如果出现像封建社会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而失地农民又没有出路的话, 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 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二) 土地使用权不稳定源于农民的行为而不是土地制度本身。

现存土地制度已经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经营权,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然而, 在现实的土地经营中依然存在着大幅度的土地调整, 主要原因来自于农民本身的行为, 即农民在面对土地经营时, 一方面希望得到稳定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家庭人口调整时, 重新调整土地。事实上, 正是农民这种行为造成土地调整过大, 从而影响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 农民已经完全拥有土地的收益权。

自2006年以来, 随着我国农业税的废除, 农民已经完全享有土地的收益权。

(四) 农民不能拥有土地的处分权。

许多学者认为, 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农民缺乏土地的处分权, 使得土地转让过程中必须经过发包方的同意, 才能流转土地。针对此他们提出的建议是, 让农民拥有土地的处分权。笔者认为, 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因为如果农民拥有了处分权可能会使土地资源浪费, 农民对经营的土地任意处置, 比如现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损害土地资源的现象, 农民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建住房, 从而使土地资源浪费。鉴于此, 即使农民拥有了处分权, 促进了土地的流转, 然而同样因此也使土地资源浪费, 那么像这种“拿了西瓜扔桃子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 农民不能拥有土地处分权。

二、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政府和集体部门的“缺位”和“越位”对土地流转的制约

1、从政府角度来说。

土地流转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土地流转中政府作为管理者, 应该承担着保护产权和纠正市场失灵的职能。但是, 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缺位与缺位现象并存的局面。如:政府没有正式的立法和制定完善的规则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和保证农民的利益, “缺位”现象存在。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不顾农民利益强行进行土地流转, 控制土地交易价格, 侵害农民利益的“越位”行为。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2、从集体部门来说。

集体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 享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具体行使这些权利的是集体部门, 所以集体部门承担着直接管理土地和保证土地的保值增值职能。但是, 集体部门的行为也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 集体应当保证耕地的数量和土地的价值, 但是集体部门为了政绩大搞招商引资, 使集体耕地减少, 土地的长期价值得不到保证, 农民的利益也受到损害;其次, 集体的决策缺乏民主, 往往具体到某件事情, 是“村干部说的算”, 农民没有实质的决策权。集体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也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严重的可能导致流转后土地利用效率仍然低下。

(二) 土地流转中的供给不足

1、农民观念上的误区。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而在封建社会中农业居于社会的主要地位, 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把土地视为生存的唯一希望。“民之为农者, 莫不重迁, 其坟墓庐舍桑麻果蔬牛羊耒耜, 皆为子孙百年之计”, “兄弟析炊, 亦不远徒, 祖宗庐墓, 永不为依”, 这些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古代的这种观念对现代农民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传家宝和命根子, 无论是自耕或租赁土地, 都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 除非极端情况, 农民绝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权, 甚至在非农产业高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巨大的今天, 农民宁愿放弃从事非农产业的更多收入, 也不会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事实上,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缺乏供给者, 土地流转率低, 市场化流转困难。从农业部对6个省92个村组86户样本户的调查结果来看, 当前真正愿意转出耕地农户的比例还不到20%, 绝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转出土地的意愿。

2、供给条件不成熟。

土地是农民的传家宝和命根子, 这种观念在中国农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想使农民愿意转出自己的土地,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 农民有土地以外的其他保障方式;二是农民就业渠道广, 能够获得稳定的非农收入;三是土地的转让价格比较高, 能够实现农民的保障。然而现阶段,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除东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达不到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1)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弱化。目前,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还是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再加上我国人口多, 情况比较复杂, 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来保障, 国家负担重。所以, 土地的保障功能依然很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是不愿意、也不可能转出自己的土地的。

(2) 农民就业渠道窄, 且不稳定。虽然我国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并且形象地称他们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为家庭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他们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首先, 他们的就业渠道狭窄。据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 分别占42.1%和36.7%, 二者共占78.8%, 农民的就业渠道狭窄。另外, 农民工的收入很不稳定。一方面农民工维权意识差, 导致经常有雇主拖欠工资和随意开除, 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社会保障体制缺乏, 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 造成农民工务工的短期化, 也给农民工的收入造成一定的不稳定性。

(3) 土地转让价格低。如果前两个条件都不能满足, 但是当土地的流转价格比较高, 能够承担农民的保障和就业, 此时农民也愿意转出土地。针对这个条件, 就现阶段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 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前, 土地流转基本上都是在农户之间进行流转, 转入土地的农户也是将土地用作农业生产, 很少出现像小岗村、苏州吴中区胥口镇那样通过反租倒包实现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规模经营合作, 从而既保证了农民的基本保障, 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既然如此, 试问在现阶段农产品价格相对低下, 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比较高的情况下, 哪一个理性的农民能愿意提供很高的流转价格呢?

(三) 土地流转中需求不足。

在土地流转中, 从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考虑, 需求者愿意转入土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满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中所说的从事农业经营的条件, 即转入户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二是农民对转入的土地有比较稳定的使用权, 可以做长期的投资安排。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 由于土地依然是农民的保障依托, 土地的经济功能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土地的收益低下, 第一个条件是不可能满足的, 但是此时如果第二个条件满足的话, 农户也是乐意转入土地, 因为若农民能获得长期的使用权, 就可以做一些长期的投资打算, 从而发挥规模优势, 实现收益。然而, 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转入户无法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流转环节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现阶段, 土地流转多是农民自发性的土地流转, 而且多发生在同一集体之间。双方在转让土地时, 只要双方同意, 就算达成了土地流转, 在农民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法律的观念, 不会通过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转让期限等。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流转关系, 由于是口头的, 转出户, 今年打工门路比较好, 将土地转出, 然而明年打工受阻, 又会收回土地。这很对转入户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他们难以对土地做长期的投资打算, 比如为了避免洪涝、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而修水渠、打井;为了增收而做改善土地肥力的投资;为了机械化经营而在机械方面做投资等。这些因素的限制, 从而很难实现土地的长期收益, 使得转入户的需求积极性严重受损。

摘要:当前理论界对土地流转的研究很多, 但他们主要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 认为土地制度本身的缺陷制约着土地的流转。但是, 本文持有不同的观点,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现行的土地制度还不能改变, 而且土地制度本身还是有效率的, 并不是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政府的角度、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约因素,供给不足,需求不足

参考文献

[1]印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1.

[2]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的几点评议[J].管理世界, 2002.

[3]陈卫平, 郭定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上一篇:现代科技思想下一篇: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