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共8篇)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1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第一,铁路疏运能力不足。目前,连云港以铁路作为疏运方式的货种主要是铁矿石、化肥和有色金属。这些货种是连云港港的支柱货种,其经济腹地主要是沿桥地区。这三个货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一方面是沿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上升;另一方面连云港港环境的改善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促使吸引量增加。因此,以上三个货种还将是铁路疏运的主要对象。但从连云港最近五年铁路疏运占全部疏运中的比例变化情况看,铁路疏运在连云港港疏运中的比重2002年达30%,而1998年只有18.5%,五年内增长了11.5%。铁路集运在连云港集运中的比重达54%,从1999年开始,港口货物的集疏运对铁路的运输依存度逐年加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从目前港口货物运营情况看,港口铁路疏运仍然不畅,铁路车皮数量供应不足,铁路陆桥运输之间各货物流通节点的衔接还不完善,港口压货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堆物压力,影响了港口货物通关效率。
第二,公路疏运成本较高。连云港港城之间朝阳收费站十分具有争议性。收费站一方面给连云港市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用来还贷修路;另一方面又减轻连云港市财政压力,但从目前朝阳收费站主要收费对象的情况看,主要是进出港口的车辆,主要货种是木材、粮食、化工原料及制品、集装箱等港口货物。因此,朝阳收费站的设立,从短期看,增加连云港港集疏运成本。增加客户的物流成本,影响港口的发展。
从长远看,影响连云港整体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许多港口城市为了港口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已果断撤消了港口周边的收费站。
第三,深水港建设欠缺。现今世界港口竞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为枢纽港,而枢纽港的发展特点之一是航道深水化。在当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港口水深已成为船公司选择枢纽港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而连云港港水深目前只有-11.5米,只能满足10万吨级船舶乘潮进出港,而20万吨级的原油船舶则无法进出港。青岛港由于航道水深达21米,因而原油运输船舶能够轻易进出港,去年,全国原油进口8178万吨,从青岛港进口的原油达2800万吨。连云港市要想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口,就必须加快深水港建设,加快大型码头建设。第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较低。一是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尽管港口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如已建成港口口岸网,但与现代化港口差距较大,离“数字化”国际性大港差距更大,港口信息网络化、系统化程度低,电子口岸系统建设缓慢,信息传递效率低港口EDI中心应用有限,集装箱单证的传输、报关没有真正实现电子化,部门信息分割,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二是不重视港口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港口的技术装备、技术运用以及标准化建设仍然滞后,物流资源急需整合,现代物流业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港口发展物流应以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为主、扩大增值物流服务的范围、在优势资源上做精做强等问题。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2
1 基本概念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此在造价管理改革中计价模式的改革首当其冲,所以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企业定额是施工企业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而编制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等的消耗标准。它能体现本企业在某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是公司的商业秘密。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就是要打破过去由政府的造价部门统一单价的做法,让施工企业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格和技术优势,不断提高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反过来推动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
2 国内有关企业定额的研究及其发展现状
2.1 国内有关企业定额的研究
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发现国内有关企业定额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1)关于推出企业定额必要性的研究,目前基本达成共识;2)有关企业定额编制方法和编制手段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3)有关企业定额作用及其应用研究;4)有关企业定额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笔者通过知网平台用企业定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1999年~2012年收录的专业论文数量趋势见图1。图中显示,2003年清单计价规范发布以后,有关企业定额研究的文章数量快速增长,而2009年以后,相关研究的文章数量呈下降趋势。从文章内容来看,2010年前后有关企业定额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企业定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2.2 企业定额的实施现状
由于定额计价是我们使用了几十年的一种计价模式,施工单位已习惯于使用行业及地方定额。国家建设部于2003年7月1日颁布的GB 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8年12月1日,修订后的08版清单计价规范开始实施,目前13版清单即将发布。清单计价的思路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加强市场监督”。企业定额是清单报价的基础,也是市场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国家鼓励企业建设自己的企业定额,但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国企特别是重点拓展海外市场的公司在开展相关尝试,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原因只能继续依赖于预算定额进行组价,国内市场上鲜见利用企业定额进行投标的案例。其次,从编制情况来看,虽然有关企业定额编制的研究比较多,但研究成果中所提的企业定额测算方法基本上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般企业都负担不起,所以利用企业定额进行投标报价的情况并不理想。在查阅论文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习晓兰、兰茗等在2003年12月份对建筑市场做过调查,认为有接近10%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编制了企业定额,有不足20%的施工企业正在编制企业定额,大部分处于观望状态,如果数据可信的话,只能说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定额的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在主要从事劳务分包的一些劳务公司承接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些公司的决策过程往往表现得迅速、可靠,他们的报价模式相对而言更加接近市场定价。
3 制约企业定额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编制和维护企业定额的成本过高
由于制定一套完善的企业定额,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去完成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任务。而企业定额的数据采集,主要是企业自己的已完工程资料;企业定额要充分体现企业的个性,但同时又要反映本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特点的各个工程项目的共性。因此,企业定额的编制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企业定额在编制过程中不仅依靠定额测定人员的主持,还需要广大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定额的内容和水平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更新。对于依靠项目施工获利的施工企业而言,编制和使用维护成本过高成了制约企业定额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传统定额计价模式的不利影响
长期的定额计价模式对市场从业人员和建筑行业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造价人员拿到工程量清单后,习惯性的开始用定额计算规则进行算量,然后组价折算为综合单价,表面上看是使用清单计价,究其实质仍然是改进的定额计价。未能体现量价分离、市场定价的原则。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工程造价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带有强烈的定额计价色彩,从综合单价的形成、统一的取费表到工程价款的结算和审定,没有一个环节能脱离传统定额计价模式的影响。现行造价类教材中计量与计价环节在讲授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体会清单计价的真实意义。
3.3 企业定额的使用环境不乐观
无论是现行03,08还是即将实施的13版清单计价规范都对综合单价分析和控制价提出了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表格形式,施工单位依照企业定额投标后还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综合单价分析,对于企业定额的保护措施几乎为零,作为商业秘密的企业定额完全没有秘密可言。辛辛苦苦编制的企业定额可以被其他企业简单仿造使用。市场上常见的拦标价、投标限价、控制价的编制和确定方法、评标规则都对企业定额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4 结语
随着建筑承发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定额终将走到台前并将在清单报价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缩短投标报价周期,降低投标报价书编制成本。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开始考虑统一的地方、行业定额的退出机制;如何依赖加强法制监管来防止恶意竞争而非采用报价限制和要求提供单价分析;如何逐步完善无标底招标,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尽快与国际接轨。
摘要:分析了国内有关企业定额的研究和实施现状,从企业定额的编制和维护成本、使用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制约企业定额发展的因素和原因,指出企业定额能较好的适应清单计价模式。
关键词:企业定额,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
参考文献
[1]王亚晖.建筑企业定额现状和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26):246-247.
[2]饶楚锐.由企业定额引出的定额改革思考[J].建筑经济,2010(10):31-34.
[3]陈宏伟,陈佳.基于数据挖掘的结算备案管理系统设想[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4):77-82.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3
一、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发展现状
(一)港口群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健全
当前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逐步从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转型,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从沿海港口物流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纪70年代末。传统物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沿海港口群物流只集散液体货物和大量散货,提供储存、运输和转运等简单服务,沿海港口只是单纯的“运输中心”。第二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配送物流阶段,这一阶段港口物流开始涉及运输、转运、储存、及加工多种服务,我国沿海港口群纷纷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第三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初步综合物流阶段,我国沿海港口群物流信息化有了初步发展,EDI系统使港口物流更加信息化乃至网络化,沿海港口群已具备了发展全程运输综合服务能力。第四阶段为21世纪以来的供应链物流阶段,我国沿海港口群物流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从订单处理、运输、配送到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代收货款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进一步为客户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同时尽可能满足现代物流活动对于集中控制、即时信息传递和运输便捷高效的要求,以促使港口群物流相关供应链之间逐步实现有效连接。
(二)港口群物流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模式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表1所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航运中心模式。如隶属于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上海港,现已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布局,成为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同时,上海港航EDI中心平台实现了与海关、海事等单位的互联互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上海所有海空口岸、特殊监管区以及长三角、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城市。其二,区港联动—保税港区模式。如环渤海港口群中的青岛港,该港口集聚了梯次开放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多种开放模式,有利的物流载体和便捷的通关检测,最大限度降低了物流成本。其三,网状布局模式。如珠三角港口群中形成了跨区域独资或合作构建港口物流网络的和记黄埔,该港口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其四,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式。如环渤海港口群中的河北唐山曹妃甸港,该港口物流以联营体、共享物流资源、分工合作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曹妃甸形成了5、6号港池为总体布局,主要为临港产业提供物流服务,并逐步形成“前港后园”发展模式。
(三)集装箱成为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主要运输方式
在港口物流运输中,集装箱运输具有“安全性高、方便快捷、成本低”的特点,能够综合利用水、路、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多式联运,在降低港口群物流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集装箱年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国,集装箱运输已成为五大港口群的主要运输方式。据中港网发布2015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显示,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港口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所占比重为69.53%,其中,环渤海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622.04万TEU,同比增长6.29%;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990.19万TEU,同比增长4.10%;东南沿海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70.71万TEU,同比增长8.68%;珠三角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71.05万TEU,同比增长5.56%;西南沿海港口群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4.76万TEU,同比增长16.18%。集装箱巨大的吞吐量说明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港口群的主要运输方式,同时也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物流的主要载体。
(四)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据中国交通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初,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705个,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834个,其中,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截至目前,环渤海港口群共有岸线港口79个,每个港口仅相隔65公里,其中超2亿吨的大型港口共9个;大连港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08条,与全球3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东北地区98.5%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均在大连港转运;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目前拥有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102个、集装箱航线228条,已经实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同时,目前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已完成各自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港口群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货源腹地持续投资,如对宜宾、重庆、南京等港口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成立了配套支线船队,港口群物流设施逐渐趋于完善。
二、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五大港口群进一步可以细分为三个发展层次,各层次开展的物流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第一层次如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上海港、环渤海港口群的大连港、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港、深圳港以及西南沿海地区的湛江港等具有带动效应的区域性枢纽港口。这些港口群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在调度物流作业流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且拥有智能化专业物流装卸设备,部分港口群已经可以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第二层次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群,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此类港口发展物流服务本身无法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且物流企业较为落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广西沿海港口,该港口有着近1600公里海岸线和三个天然良港,但由于广西沿海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大港口腹地叠加、干线相同以及地方利益驱动等因素,集约化、规模化物流发展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第三层次是一般小型沿海港口。因水深条件不足,不适合发展沿海港口物流业等地理条件限制,或者是港口物流业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区域经济战略上制约了沿海港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如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嘉兴港以及地方新建港口之间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基础相对薄弱,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发展的协调性较低
在“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下,大部分地区都在进行港口建设,大力开发自身的行政区划内的港口资源,但因总体规划滞后,导致重复建港问题较多。如环渤海湾港口群中均处辽宁西部的葫芦岛港、锦州港和绥中港,相隔不远,其中绥中港紧邻河北山海关港,距秦皇岛港不足一公里,港口距离过近,加上缺乏集装箱、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港口群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此外,各港口间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港口依托各自腹地,围绕北方航运中心、集装箱、煤炭等的竞争不可避免。如环渤海港口群中天津港受到港口群内其他港口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吞吐量增幅呈不断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增长不足10%,2015年则下降了4%。
(三)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信息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信息系统功能缺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在RFID、EDI及POS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较为欠缺。而且,沿海港口物流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导致各港口群之间物流信息数据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满足国际客户需求。相对而言,发达国家沿海港口物流技术应用广泛,对物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比利时最大海港安特卫普港,不但在港口物流中应用了“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 ”,且拥有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以及物流EDI信息控制系统。同时,物流企业还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SEAGHA)” 建在私营港口,并与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如海关的 “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物流企业研发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在对外物流运输中实现了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另外,鹿特丹港已能提供物流集装箱电子扫描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海关服务。而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在这些信息方面的弱明显,制约了物流业的综合发展。
(四)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沿海五大港口在园区、仓库、港口、机场、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整合力度较为欠缺,尚未建立起快速、流畅、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如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绍兴港,据绍兴新闻网报道,在68家绍兴港口经营企业中,仅有2家规模型港口经营企业,除企业自备外,其他70%以上码头处于较原始状态,靠泊装卸能力低、经营规模小、装卸货种单一。不仅如此,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设施专业化程度同样较低,例如,环渤海港口群的天津港、青岛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上海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的深圳港等,虽然物流实力较强,但其物流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的港口相比,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比如,依托新航道的荷兰鹿特丹港,主要设于主航道两侧,采用挖入式港池,码头按功能划分多用、专用型,现有码头分设集装箱、液货、干散货及原油码头等类型,并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适应港口功能多元化发展,同时还运用集疏运系统,实现了港口管道、公铁水和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连接。而我国港口整体现代化程度较低,深水航道不足,港口物流设施设备也需要加快与国际化建造标准接轨。
三、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发展的提升途径
(一)加强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我国应加大对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立并完善五大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要以港口地理优势为依据,促使港口间物流业之间形成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与规划区域的集疏运一体化特点相结合,将内河港池与疏港高级路网的规划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以10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码头泊位为建设重点,加快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仓库、道路、市政、堆场、查验设施等。同时,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集聚三类相关产业。以适应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的产业为指导目标,将大型生产加工型产业进行集聚;以长途运输为目标,加快国内知名航运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吸引相关物流企业在港口城市集聚,促进港口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引进与贸易、信息、金融相配套的服务型企业。由此推动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的建设。
(二)完善对沿海港口群物流优惠税收政策
政府应加快完善对沿海港口群物流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公益性港口物流群设施设备方面,采用投资抵免方案,给予全额税收优惠。针对其它港口群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具有投资数额较大、回收周期长特点,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对进行新技术改造物流设施以购进固定资产,在增值税方面,政府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港口群物流业务中仓储、分拨等业务的营业税税率,用以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对沿海港口群物流信息平台研发、物流流通加工等具有增值特点的项目,建议设置有利于港口群物流业持续发展的税目、税率。并且,需要明确港口群物流外包业务营业税的差额计算及界定方法,对沿海港口群物流业务各环节实行从低统一税率,参照现行物流运输业税率3%征收,以维护税收公平、合理,促进我国沿海港口群物流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信息系统是港口发展追求的目标,能够实现“一站式”服务,有统一标准数据接口,提供实时追踪查询的港口信息系统,将成为未来港口群信息化主要目标。提高物流新信息平台在物流主体中的利用率,通过互联网、EDI数据处理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将港口与海关、承运商和货主连接,形成开放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加强国际性物流合作。同时,充分利用RFID、EDI、电子订货系统和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港口物流业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具有自动交易功能的资源交换系统;建立辐射沿海五大港口群的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网络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物流发布系统;完善管理机构和物流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物流流通效率。
(四)加快建设沿海五大港口群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形成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可以改善物流业运行状态,推进地区物流合作,促进地区物流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沿海五大港口群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规划布局上,沿海港口物流企业应统筹规划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现象。在物流中心选址上,应选择处于市区边缘和交通枢纽联合节点。如日本东京物流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分别处于东京东、西、南、北的交通交汇点,充分把交通因素考虑在内,由此提高了货物流通效率。在物流中心类型选择上,根据中转型物流、直送型物流等辐射半径因素,选择建立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此外,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完善沿海港口国际物流中心的营销、信息和配送等网等系统,通过INTERNET宣传和发展地方电子商务物流,并严格管理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以此适应“第五代港口”物流发展需要,使国际物流中心成为港口群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汪德荣.“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北部湾港[J].研究与探讨,2015(09):24-27.
[2]杨娜,张潇娴,郑莉.沿海港口物流业统计调查初探[J].海洋经济,2013(06):47-50.
[3]谢虔,沈思远.南通沿海港口开发助推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商轮,2011(02):79-82.
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研究 篇4
冯 长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4期)
【摘要】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因素的制约。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村镇银行信用认可度较低、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我们应当从政策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约因素 改善 对策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发布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宣传,提高自身公信度。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将村镇银行的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以及开展的主要业务介绍给广大农民。村镇银行还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村腹地的地域优势,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农村的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体活动比如庙会提供赞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度,随着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广大农民逐步熟悉其性质和业务后,就会打消顾虑。这势必会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储蓄能力,不断地增加存款。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篇5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1.农艺对农机的制约 现以湖北宜都市水稻种植为例予以分析.近几年来,宜都市大力推广农机农艺高度结合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但由于农民选择的水稻种子品种繁杂多样,给水稻机械化育秧带来极大不便.
作 者:付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农机局刊 名:农机科技推广英文刊名:AGRICULTURE MACHINERY TECHNOLOGY EXTENSION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6
摘要:消费规模偏小、消费层次偏低、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是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基本特征。要实现农村消费的有效开拓,要做到以下几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拓展流通体系,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财政与金融手段有效配合,以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关键词:农村消费;制约因素;对策;消费环境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从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消费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扩大农民消费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尽管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不断好转,但与国外及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总体消费水平提升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消费结构不平衡和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等问题。农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9%以下的较低水平,远低于全部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左右)。从支出结构看,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型消费支出占比高,三者合计占60%以上;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较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探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规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
1.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与工业及其他的产业相比,其劳动力生产率低,因而农产品的附加值较其他产业而言是极其小,同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在很大的层度上是靠天吃饭,自然环境好的情况下能有很好的收成,否则,则可能会颗粒无收。因此,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使得农民基本上形成了存储消费能力的习惯,这极大的制约了农民的消费意愿。
2.农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种植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这就显露出极大的结构性矛盾:首先,农产品中一般性产品多而经济型作物偏少;其次,农产品大多数都直接出售,而未经过加工或深加工,这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农民的收入少;同时,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很容易就形成了扎堆种植,这样的现象在各个地方都很常见,常常是一种农产品前一年的价格可观的话,则在下一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户选择此种作物,而遭受到由于供大于而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消费环境差
1.基础设施落后。近几年来,扩大内需的重点主要是在扩大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使得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资金增加很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曾度上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为农村道路的畅通提供了政策保证,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甚至还有许多农村地区的供水、供电问题根本还没提到日程上来,这相应的抑制了家电的消费需求。
2.市场环境差。农村商业网点少,并且规模小,品种少,这使得农民可选择的商品不多,极大的打消了农民的购买欲望。同时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而农民又都得不到很好的信息来指导自身的消费,这也就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三)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居民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崇尚节俭,提倡“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饿强调储蓄,并且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因而农民需要不今天的钱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消费观念,极大的阻碍了农村居民的当前消费。
(四)政府支农惠农力度不够
2009年,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扩大了良种补贴范围和品种,并且继续实施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渔业柴油补贴,中央财政四补贴规模为123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9.4%。但政府对农村的投入没有达到农村的需求水平,使农村中公共品供给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现今,除了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外,大多数农村仍然没有享受到完善公共服务。政府政策在确定了以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略之后,各项惠农工程得以逐渐制定并实施,并有了多项免税、粮食补贴政策,但是这样的补贴规模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农民的消费状况,并没有实际的转化为消费力,因而政府政策应该在深度和宽度上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切实的服务于民。
三、开拓农村消费的对策探讨
(一)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农民消费的坚实基础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2、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
3、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农民的全而发展。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拓展流通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1、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供应能力。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2、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3、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
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邮政系统要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发挥衔接产销、稳定市场的作用。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恶化的农村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要优化财政支出,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支出重点放在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一是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建设投入、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搞好大型灌溉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二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能力。由过去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向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转移,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重视大型优质粮食基地的建设。三是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篇7
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合理性是指导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根本。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是根据农村实际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的指导, 这样才能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农业生产结构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变化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基于科学和理性发展作为指导和支持。在中国农村的地区, 以政府为主体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必须基于在现实生活的情况下, 给农村经济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的丰富或紧缺的不定因素, 使得人均耕地的数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只有在1957年前国家在不断增加耕地的面积, 之后就形成逐年下降的状况。在耕地资源稀缺,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另寻途径。
2. 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发达国家中, 农民是富人的象征, 而在中国, 农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很长一段时间, 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原始积累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证的, 农业产业出现了经济利益非常低的现象。农产品的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不协调, 工业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 农业投入成本高, 生产效率低, 因此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农业形成的巨大差异, 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 其中包括金融、财务和市场准入,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削弱了农业的积累能力, 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3. 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现代农业的装备与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的发展不断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目前, 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主要表现在, 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生的产力;农业科技人员的组织不够健全, 工作条件差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低, 这些都成为影响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团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4. 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村经济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
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大量的农民都从农村来到了城市, 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人都不断的来到了城市, 在农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缺乏竞争能力的人。这就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低, 思想比较落后, 市场意识不强的问题。同时, 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弱, 不善于利用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生产。这些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知识结构的水平, 很难适应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转型的要求。
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1. 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 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在中国的许多地方, 尤其是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农业科技推广的落后已成为反映农民农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形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科技推广设备简陋、手段落后, 缺乏农村科技推广的人员和知识老化等问题。
2. 人的因素
人力资源的缺乏, 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贫困主要是由教育的贫困引起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 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限制, 很多人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 导致知识资源, 人力资本的极度缺乏, 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缺乏, 特别是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理解市场管理的人才管理方面是相当缺乏的。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非常薄弱,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简单和落后, 农业的现代化对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提高,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逐渐在增加, 但仍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 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农业设施, 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4. 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在国家实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形势下, 逐步揭示了其固有的致命缺陷。具体表现在现有土地制度不可能做出更有效的土地转让方案, 农民耕地一样是和过去一样被束缚的, 根本不可能让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 小农经济的独立管理模式, 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与市场主体进行对抗性的农业体制, 也不能对农产品市场产生长远的影响。
5. 农村财务管理
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解决眼前农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 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提高农村财务管理, 就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民主财务团队, 所以, 农村的财政事务要做到办事公正, 才能让人们相信可以人民参与民主财务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监督作用;会计团队的会计人员实施远程委托系统, 不断加强业务指导,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需要加强领导的作用, 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应该做好四个结合, 即:提交审计与审计下在农村中工作的结合, 加上全面的审计, 特殊审计定期突击审计和审计的结合, 与会计控制相结合, 进行前后账户审计的结合, 严禁审计只是走过场做效果;对各个方面进行纪律检查, 监督检查各级的工作, 调查腐败、挪用和侵占农民资金的现象, 尤其是那些恶性事件加重了农民负担, 要快速进行严格查处。严格党的纪律, 坚决采取政纪处罚措施, 需要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坚决转移处理, 不会容忍包庇和袒护, 让新闻媒体对此进行曝光, 才能给予教育的作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制约中药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略 篇8
[关键词] 中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39-02
中药是中国的传统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如人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但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销售额160亿美元的国际市场,中国只占5%左右,日本占到80%。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其地位极不相称,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中药发展的滞后。现将制约我国中药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1 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1.1 中药资源紧缺
据全国中草药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的中草药种类为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但是近几年,一些国外企业竞相低价收购我国中药材和提取物的现象愈演愈烈,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跨国制药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与巨大的财力,纷纷用越来越低的价格,掠夺性地从我国购买优等药材和提取物或粗制品,已造成某些物种的濒危,如现在野生的麻黄、甘草已很少[1]。中药资源虽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对药用动植物进行掠夺式的采集和捕猎,忽视了动植物的生长和增殖规律,导致了某些中药资源种类的枯竭,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资源的再生量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发展。
1.2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饮片作为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及中药针剂的原料药,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它们总体的质量。由于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入药部位、炮制方法、运输、贮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甘草中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通过含量测定证明,甘草甜素的含量在生长期为6.5%,开花前期为10.0%,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2]。故同一种药材,不同时间采收,或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药饮片质量差别很大,故饮片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剂是一种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将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等制药工艺,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散剂或颗粒剂,它保持了传统用药的特点,可随证加减,运用灵活,安全有效。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即冲即服,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等优点。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患者更愿意选择中药配方颗粒代替汤剂。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无论从提取工艺,成型工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挥发油的保存利用了包合技术,精制工艺采用高速离心技术、絮凝澄清技术、超滤技术,制粒工艺运用流化制粒技术,喷雾干燥干粉制粒技术等,明显节约药材资源。但其作为汤记得改良,却不具备汤剂的共煎优势,如中药“共煎”能改变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改变药物的口感,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增强其疗效,降低细菌的抗药性等。其次,质量标准不一,全国迄今仅有5家厂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各企业使用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企业间生产工艺也不一致。因此,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参数等有待规范统一,这也是我国中药不能被世界其他国家认可的一个因素。
1.4 中成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便于携带,适合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故中成药销售占中药类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60%左右逐渐上升到目前的7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但是我国中成药生产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原料药质量不可控、生产工艺相对滞后、检验方法单一,技术还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加强等。如中成药药品检验标准中,一些化学成分并不代表特定中药,这种缺乏专属性的化学成分标准使得一些检验变得毫无意义[4]。
1.5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缺陷
中药注射剂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产物,虽然诞生只有几十年,但它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确实作出了较大贡献。它具有作用较强、危害程度小、疗效确切等特点,特别是在危急重症的抢救工作中发中药注射剂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而且还引起了世界关注。如青蒿素注射剂以其卓越的疗效在2006年被WHO定为疟疾重症抢救的首选药之一[5]。药注射剂的研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其主要治疗领域是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抗细菌和病毒感染药三大领域。但是由于受药物成分、生产工艺、附加成分等的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存在缺陷,再加上临床使用及中药成分复杂易变,容易受到温度、光线、水分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极易变质,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2007年ADR通报中,中药占17%,但在中药所发生的ADR中,注射剂占60%~70%[6]。所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同样制约了中药事业的发展。
2 解决方法
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将中草药资源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全民对中草药资源的保护意识,严禁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中草药资源的行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应建立植物园等人工保护园区,进行活体引种保存;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子资源库,对中草药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进行保存,增加药用植物自然保有量。
2.2 快速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首先,实施GAP是有效解决原料药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2006年6月,SFDA正式颁布实施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GAP对中药材的品种、产地、种植、采收、加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规范及管理,确保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和可控性,是中药材生产总的指导原则[7]。因此,全面推进实施GAP,发展绿色中药材,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扶持并深入推进GAP认证。
2.3 大力推广红外指纹图谱技术
红外中药指纹图谱可以定义为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是当前符合中药特色的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模式之一。它可以解决中药所需要的重要质量信息如:产地、炮制、采收季节、生长年限等,这些都可以建立特异性鉴别指标;还可以给配方颗粒相同的指标成分不同的品种建立特异性鉴别指标;建立中药配方颗粒辅料加入量的限量标准。实施中药质量控制低成本、高效率,从而全面地反应中药的质量控制。
2.4 中成药
首先,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料药环节中,应该优先购进通过GAP认证的基地生产的药材,因为“药材好,药才好”。其次,中成药生产企业在进行中药材前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对药材进行炮制,提高药材质量,降低药物毒性,从而保证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三,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生产企业的主动性转换为法律的强制性。因为在药品从原料药采购到生产环节中,在管理及制度上仍有“死角”。只有将政府监管的行为前移到原料采购环节,才能真正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落到实处,才能加强GMP认证以后的监管[8]。
2.5 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
明确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并应用新技术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分离,减少无效成分和杂质,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同时注重上市前安全性评价,中药注射剂研制中应严格执行《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GLP)和《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按《新药审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申报一般药理学、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制剂安全性等试验资料。除此以外,还应根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比例高的特点,进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并根据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适宜的过敏试验方法[9]。在使用中注意使用剂量,配伍,溶媒等方面的观察,从而达到用药的安全有效。
总之,只有加强中药基础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药物提取及检验技术,确定中药的疗效,开发出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药,中药才能真正走出国门,造福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高凤清,马英华.中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医药学报,2005,33(4):78-80.
[2] 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0.
[3] 左言富.中药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中医药,2005,26(5):1.
[4] 陈铮,高军.现行中成药质量检验技术面临十大困惑[J].中国药业,2007,16(6): 15-16.
[5] 孙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抗疟药首选沪产青蒿素药品出口猛增[N].解放日报,2006-11-24(2).
[6] 康义瑶.中药注射剂面临大考:使用不规范致安全事件频发[N].医药经济报,2008-11-07(2).
[7] 岳淑梅.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2-63.
[8] 李晓农.从“齐二药”事件谈我国药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国卫生法制,2006,14(5):17-18.
[9] 黄芳华.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浅析中药注射剂研发中的若干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3):11.
(收稿日期:2012-02-26)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推荐阅读:
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11-22
小学英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进措施08-01
多媒体课件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01-06
网络创业的制约因素11-23
制约电子书普及的因素06-09
制约因素分析07-20
开展制约因素07-21
问题制约因素09-12
教学制约因素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