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原因分析

2024-05-27

制约原因分析(共12篇)

制约原因分析 篇1

摘要:农民生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重视不够, 农村生活建设的物质基础薄弱, 农村的文化建设滞后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因素, 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

关键词:制约,农民生活

当前农民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 但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方面也还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农民中有一定市场,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导致这些消极方面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思想重视不够

尽管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农民生活建设, 并对加强农民生活建设出台和下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 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主要的表现为, 基层领导对农民生活问题重视不够。

第一, 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 在领导农村发展过程中, 对农民生活问题在思想上并没有足够重视。他们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行了, 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把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看成是说说唱唱, 蹦蹦跳跳的单纯娱乐性活动, 是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 于是, 在工作中往往是一手软一手硬, 致使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第二, 未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由于基层领导对农民生活建设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到位, 便出现了在领导制定地方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忽略农民生活建设, 不把其列入地方发展规划等现象。

第三, 对生活建设投入少。由于不重视, 在具体建设农民生活中, 出现了对生活建设投入少, 挪用农民生活建设资金等问题, 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物质基础薄弱

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物质设施不到位, 是阻碍当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一, 经济相对落后使农民无力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的确得到了很大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但是, 这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穷, 农民苦”的状态。相较于已经小康正在奔向富裕的飞速发展的城市, 农村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 甚至还有一些农民还没有摆脱贫穷。物质是基础, 落后的农村经济直接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 在农村其它增收措施乏力的情况下, 大批农民工流向城市。为了生计, 他们常年在外奔波, 挣些辛苦钱, 补贴家用, 但经济收入仍是很低, 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 集体经济的薄弱, 不少农民仅处于温饱水平, 甚至为了盖新房, 娶媳妇, 背有大量债务。一个家庭入不敷出或是背有债务, 就不能对未来生活和从事生产进行适当投资, 生活质量下降, 经济收入降低, 更无从谈起精神文化消费。

第二,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不到位。据统计:2006年我国文体广事业费在地方专款测算中, 直接用于农村的专款所占的比例仅为24.88%。由于经费短缺等问题, 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但是, 特别是村文化活动室里就锁着几张报纸, 几本旧书, 很多农民不知道那是村里的文化活动室, 更没人去光顾。在一些村子里, 文化基础设施许多挪作他用, 致使农民看书难, 看报难, 想搞活动没人组织。村民想自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又没场地, 没音响, 没仪器设备, 也很难成行。农民享受不到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直接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改善。

三、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文化建设不到位, 导致农民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使之不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文化产品供给少。尽管随着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反映农村、农民题材的作品在日益增多。但是, 由于不同年龄段,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当前农村的文化文艺作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要。改革之后的农村, 社会活动中心转向家庭, 电视成为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消遣。但是村一级的农民还看不到“有线”电视, 自然无缘看中央7台的致富经和10台的科教节目, 只好忍受有限的几个地方电视台的广告轰炸。到了冬闲时节, 本应是丰富农民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好时候, 却很少有文化娱乐活动。高雅、健康的文化供给的匮乏, 必然导致落后封建文化的流行。于是, 出现了一些人无事可做, 只好靠过基督教礼拜天、宗族聚会、婚丧嫁娶的大吃大喝, 以及修坟造墓、聚众赌博、装神弄鬼这些格调粗俗、封建迷信的东西来消遣。

第二,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完善。由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重视, 必然对农村精神文化市场管理松懈, 致使低级趣味的精神垃圾充斥文化市场, 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困和危机之中。比如,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产品不断走向商品化、市场化,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各种盗版的反映暴力、色情、鬼怪的书籍和碟片被堂而皇之的摆在货架上, 毒害着人的心灵;在写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网吧里, 时常能见到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的身影, 但是, 对这些现象的存在, 要么是无人管理, 要么是交完罚款后可以平安无事。

四、农民素质较低

一般来讲, 受教育程度较高, 生活方式文明,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生活也会相对较好。而当前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 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 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列宁曾经说:“在旧社会灭亡的时候, 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 它在我们中间发臭并毒害我们”。受封建历史的影响深、时间长, 一些落后的观念意识阻碍了农民追赶时代的步伐, 束缚了农民现代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一是封闭的小农意识。两千多年来,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封闭自守, 养成了农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自给自足、乐天安命、知足长乐的社会心理, 这使他们习惯于把命运教给别人来把握, 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创新观念。二是浓厚的宗法观念。当前农村宗族势力通过寻宗会祖、修族谱、立宗祠、拜祖宗等活动重新集结家族势力, 不仅刺激了农民原有的狭隘宗法观念, 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农民法制观念的培育, 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稳定, 阻碍了农民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

第二,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 农村应试教育体制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脱离农村体力劳动, 培养最好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批“跳出农门”脱离农村的城市工作人员。而多数考不上高中或大学回到农村的学生, 由于知识面窄, 动手能力差, 缺乏劳动锻炼, 成为“农盲”。在农村, 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力量薄弱。农民主要把教育力量放在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上, 忽视职业技术教育, 导致了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处于低层次状态。再加上农民缺乏自学成才的意识, 农村缺乏自学成才的渠道和鼓励机制, 这就造成了农村农民绝大部分都是体力型劳动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2年以上。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 掌握1项~2项实用技术的仅有1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的农民受过职业培训所占比例都在7 0%以上, 发达国家农民中高级技工占4 0%。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着农民迈向现代生活的进程。

第三, 农民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状况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农村, 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管道,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农民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 他们对卫生的态度比较消极, 比如部分人没有刷牙的习惯, 洗澡少, 室外卫生脏乱差, 住房设施不配套, 主要饮用井水。在食物构成上主要是原粮, 农民绝大多数只能强调吃饱, 谈不上吃好, 没有营养意识, 也没有营养结构可言。在副食方面数量少、质量差、热量低。总之, 营养结构还不高, 更谈不上营养知识的普及。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相对滞后, 一些农民担心老无所安, 传宗接代和家族势力观念深厚, 致使早婚、早育、超生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民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巫待解决四大问题.新华日报, 2006.1.10

[2]列宁全集 (第2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版.第467页

[3]戴红梅:对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 2007.6

制约原因分析 篇2

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新形势下,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存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制约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Villagers′ Autonomy

Abstract: Villager autonomy was that farmers directly performed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which was a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administered their own affairs,practiced self-management,self-education,self-service.Chinese democracy w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also existed includ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legal constraints,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r autonomy.Key words: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democratic politics;restricting factors;analysis

村民自治始于20世80年代初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1] ”。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在现实的实践中,村民自治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致使出现村民自治愿望日益强烈与不能满足村民自治的现状构成了基层民主政治体制的一大悖论。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政治发展的第一决定因素。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工 程,同样也不可能脱离我国农村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在80年代初中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形式实现了平稳转换并且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也比较好,农村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被淹没在了大好形势之中。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减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村民自治的推动作用已不如改革初期那样巨大,原本隐藏的许多问题矛盾也日益突出起来,干扰和制约着村民自治和其它多项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

实践证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从许多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政治现象及其形成发展的动因都深深地根植于经济社会之中,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同样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1.1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欠缺

农村集体经济利益的存在是诱使村民参与本村公共事物的重要原因,而村民个人只有从村民自治组织获得利益,才会对自治组织产生向心力。所以村民自治组织要想有效地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许多地方将集体资产分光,形成了许多“空壳村”。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056万个村抽样调查,1993 年底,每个村委会拥有的资金为人均141191 元。这是全国的平均数,如果扣除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所占的份额,那么,中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空壳”的就占绝大多数。在缺乏“集体经济”的地方,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因而凝聚力不强,运作效果不好。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导致了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及农村政治精英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脱离乡村政治,使得农村的村民自治越走越艰难。

1.2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农村市场经济水平比较低,对村民自治实施的支持作用比较薄弱;虽然长期改革开放显著推动了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但却并没有为农村的小农经济基础带来本质性的变化。在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基本实现市场化,但农产品仍然受“定购”等政策的制约难以走向市场,计划经济和商品市场经济并行的 局面使村民自治组织经常面临乡政府的行政干预,使村民自治权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1.3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差别逐步缩小;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相对滞缓。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农民决断的事务较多,民主氛围比较浓厚,使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民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较少,农民较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1.4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分配不公和农民职业分化使农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自己占据的更多的社会资源,在民主选举中谋求政治权力,富者为官成为农村的一种倾向。对此,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部分具有市场经济头脑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富裕农民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富裕农民借助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财富,追求个人的私利。另外,贫富差距拉大使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经济收入低的村民,往往生活拮据,甚至仅还处于温饱水平,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疲于奔波应付,其主要需求是物质,而不是民主。他们不关心村民自治事务,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参与村民自治事务,容易因一些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立场不坚定,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2 政治因素

2.1国家制度供给的制约

我国的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不仅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能力,能够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约束非政府主体的行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国家大力推动的结果。党和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1987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使村民自治走向了制度化运作。乡村民主能否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权力中心是否及时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供给。而权力中心是否提供和何时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供给,取决于权力中心所确立的社会发展总目标和当前的中心任务;取决于对政治稳定 值的判断,对综合国情的分析;取决于现行的宪法秩序,意识形态;取决于权力中心的成本收益和利益集团的约束。推行更高一层的政治民主有赖于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政治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不高,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国有企业问题、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等。冷战后国际环境又出现了许多不利因素。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是渐进的、缓慢的,权力中心的进一步制度供给是逐步的。2.2 现行政治体制的限制

村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民主形式,它是民主政体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结构和社会支柱。基层的初级民主可能比民主的其他方面更有价值。但是,国家形态的民主和整个政治体制的民主是其他民主或各民主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我国,权力结构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大的举措,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还没有成功转换为民主法理型政治体制,这就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民主的发展。2.3 各级国家政权态度和作用存在差异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民主实践活动,其运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态度和组织推动力量。“大致来说,在国家内部组织的层级结构序列中,层次越低的组织对村民自治构成阻力越大;相反,中央政府更多关注和帮助的地方,民主选举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在村民自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利益考虑,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村民自治主要是为了节约对于农村社会的管理成本和重振国家统治能力,并通过乡村自治权利的兴起对地方自治权力进行制衡;地方政权则因为村民自治要求依法办事限制了其权力权威的任意行使,使得一些在农村不受欢迎的国家政策难以贯彻执行,所以对村民自治有些漠不关心甚至制造压力和阻力。以村委会民主选举问题为例,广大村民希望选出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村干部,地方政权则希望那些能够完成政府任务的人当选,地方政权希望任“亲”为用,从中便于自己谋取私利,地方政权的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2.4 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两种相对对立的权力,一是乡镇政权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功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国家行政管理传递到农村社会;一是村民委员会代表的村民自治权力,功能是在有关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农村社会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种权力之间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由于村民自治的实施给乡镇政权权威的任意行使带来了许多障碍,村委会干部为维护群众利益难免就会抵制乡镇政权的不合理要求,因此乡镇政权对于推进村民自治总是持有事实上的抵制和消极态 度。许多乡镇干部纷纷要求缩小村民自治权力范围,将村民委员会下沉到自然村,并在自然村之上设立村公所作为乡镇政权派出机构,以强化对农村社会的行政管理。与此同时,许多村委会干部则对乡镇政权过度千预乡村事务相当不满,认为法律制度规定的村民自治权力并没有落到实处,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权力范围。正是在不同的利益背景影响之下,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这两种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奕关系,并制约着村民自治的运作。

在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矛盾、冲突的影响下,村干部由于同时扮演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乡镇政权希望村干部们能够有效完成国家任务,另一方面,村民们则希望村干部们能够保护和发展本村利益。随着经济发展和需要政府管理的农村事务日益增多,乡镇政权要求村干部完成的行政任务也大大加重,许多村干部实际上已经沦为乡镇政权的“腿”,真正为本村村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特别是在如今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的公务员化趋势日益明显,村民自治组织对国家财政依赖程度加剧,村民自治组织的群众自治性能在弱化,其行政化倾向却越加明显。这种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与开展村民自治的精神实质是相悖的,很不利于村民自治发挥正常效能,客观上对村民自治的发展构成了很大制约。2.5 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尚未理顺

党的领导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关系,落实到农村最基层就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在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和党的一元化领导,村的政治权力主要由村党支部执掌,生产大队只是单一的生产管理组织。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实行政社分开和村民自治,在村一级,除保留村党支部外,还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与生产大队不同的是,村民委员会不是生产管理组织,而是群众自治组织。由此决定了,在实行村民自治的中国农村,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村务管理组织一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即村委会和村支部,并由这两种组织组成农村社区 权力结构,直接影响农村社会。从理论上说,这是两个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组织。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章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其功能是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由村民中的党员组成,承担着对农村的政治领导责任,居领导核心地位,包括村委会在内的其它村级组织都要接受它的领导。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中国人都知道,在当今农村的多数地方,村党支部书记才是拥有实权的领导者,是真正的“一把手”。在广大农村,在相当部分地区和相当长的时间里,党政在组织上分开了,在具体的工作职能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在村一级组织结构中,党组织仍掌握村中大权,村里大小事情还是由村支部决定,甚至是党支部书记说了算。村委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党支部的执行机构。有些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热情不高,关键一点就是村委会拥有的不是实权,无法为他们谋利,因此农民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无用的选举”上。由于村里仍由书记说了算,村委会很难独立地办理自治事务。有的村委会也制定办理自治事务的计划,但工作上没有主动权,经济上没有决定权,办事花钱都要找书记批,有些事想办也办不成。有些村主任干脆裸挑子。据媒体报道:广东省2000年就有807个村主任因无法工作而辞职(羊城晚报,2000年),山东栖霞市有57个村主任集体辞职(崔士鑫,2001年)。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下,村委会自主性的增强也削弱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些村委会干部错误地认为自治就是不要党的领导,甚至要求村党支部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危害村委会和党支部的正常关系,使得党和政府政策难以在农村顺利贯彻实施。2.6 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长远发展

村官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的积极性。从不少报道来看,目前“村官”违法违纪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那些在村里掌握实权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消息:2003年以来,湖南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96件;2004年以来,辽宁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75件。村官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参与者,是村里的“当家人”,是党和政府传达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为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 动“三农”持续发展发挥了下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官”虽小,面广量大,一旦蜕变,危害不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己经成为农村“内伤”,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给正在发展中的村民自治蒙上了一层阴影。时下,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口号;“要想富,当支书;当村长,就是爽,亲戚朋友都沾光。”尽管这话有些偏激,但它从某种方面折射出“村官儿”以权谋私搞腐败的“阴暗面”。村官一旦走上腐败,就会出现理想泯灭,信念丧失,思想退化,立场动摇,导致办事不讲纪律,不讲原则,不讲党性,不公开公平公正,以私利私欲为中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什么“三个代表”、为民谋幸福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村民自治在我国的发展己有2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村民自治的实施,主要靠的是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带头人,村干部行为得好坏、得失,将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和村民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响应态度。自实施村民自治以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村干部精英,带领着自己的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反过来,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这些富裕村的村民自治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新的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另一方面的村官腐败现象,又给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抹上了一层阴影,使得部分社会力量对村自治能否继续进行下去产生了怀疑,无疑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村民自治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文化因素

3.1中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尚不高,农村人口素质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相对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更显落后。虽然我国大力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尤其是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村青年人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现象较普遍,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年龄偏高者,这些人的文化程度相对更低一些。这成为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的滞障。3.2 农民价值观念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紊乱

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的传统观念如自我主义、重人情关系等仍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又滋生了个人主义、放任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严重影响了一些村民自治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稳定性。3.3 农民参与意识淡薄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始终较为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被”管理。从目前农村村民自治的运作情况看,“无论农民的民主参与目标、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程序与程度都与预期理想的直接民主有距离,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很不健全,他们的参与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了解决经济利益,缺乏现代民主‘政治人’所应具备的权利主体意识以及由此决定的权利实现的主动性,他们的参与形式不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团体,而多数是停留于历史上的个体性参与。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使村民往往对自治置若罔闻,无法激发起亲身参与的热情。

虽然文化程度高度不是制约民主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但文化程度较低必然会造成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漠不关心,对自身利益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无知,也就谈不上形成积极的公民资格,不具备村民自治所要求的知识基础和意识前提条件;且文化程度较低,也必然导致农民对村委会性质和职责的不熟悉,将村委会当作是政府机构,而不是村民自治组织,这就影响到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方向,无法正确地看待自身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同时,文化程度较低也制约着农民掌握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不熟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技巧,难于以平等的身份和能力来参与村民自治活动。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以法规、规章和其它规定性文件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制度,一方面为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愿望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另一方面,将村民自治纳入法制轨道,将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功地导入国家秩序允许的范围,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混乱,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总体审视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有 法律体系和制度,我们会发现,在目前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4.1 法律层次断裂,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不是以村民自治为起点并围绕这一原则展开,而是以村民自治组织委员会为起点并由此展开的,使得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表现在:首先,现行法主要是针对自治组织的,而涉及到村民自治的一系列规范很难涵盖进去,如村民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村民会议的性质、权限等;其次,现行法以实体规定为主,强调自治组织的地位、任务及与其它组织的关系,缺少程序方面的规范:最后,缺乏中间层次的可操作性、专门性的行政法规或规章,使得村委会组织法的实施性法规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它的缺位必然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统一性产生影响,甚至成为各地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4.2 步调不一,地区之间村民自治的立法发展不平衡

尽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长期统一、民族认同感极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各地法制建设进程不一,内容各异,发展很不平衡。4.3 内容缺陷,部分法规、规章内容与现行宪法精神相冲突

从国家立法层面上说,现有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行使自治权的方式等规定不够,同时,缺乏对组织或个人任意制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等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为的处罚规定。从地方立法层面上看,在我国一直缺少国务院或民政部基本法实施细则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机关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本地区的村民自治活动,且有一部分也比较完善。但很多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是照葫芦画瓢,内容笼统重复,缺少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实施细则,更严重的是一些规定直接与现行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不一致,如,有的省的实施办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出缺时,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征得村民同意后指定代理人选,在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这实际上赋予乡镇政府过大的权力,必然导致对村民自治权的侵犯,与法律规定的直接民主原则也是直接相悖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试行法作了重大变更和修改,但目前很多地方的立法还是按照原来的试行法制定的,虽然有些地方已 按法律进行了修订,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这一工作,这无疑也是我国当前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4.4 延伸失控,一些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内容不规范

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但它是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在农村最基层单位的延伸。由于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都是由村民自治组织和广大农民直接淑定的,因而在村民心中具有了法律般神圣的地位和权威。然而,也正是由于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由村民直接制定,而我国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又普遍低下,所以,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在很大程度上又存在着问题,有些甚至是明显的缺陷。这势必会对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

结 论

村民自治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履行自己基本民主权利的重要机制,是我国新时期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贯彻实施村民自治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村民自治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个村民自治系统就能更好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富裕、社会安定和政治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李惠斌,薛晓源.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冯毓奎.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夏良文.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治理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6] 王国胜.农民公民意识及其增强[J].理论探索,20l0(1):97-99. [7] 刘志鹏.我国村民自治立法的协调性质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5-147.

[8] 冯毓奎. 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3-75.

煤矿通风安全制约因素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安全;制约因素;措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作为我国第一能源,煤炭的开采量也在不断的增长。由于复杂的开采条件,矿山矿井的隐患无处不在,煤矿通风安全得不到保障,事故就会频发。本文主要分析矿难事故的起因,研究影响通风安全的因素,以便最大程度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升煤矿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1.制约煤矿通风安全因素分析

1.1外界环境因素

因为煤矿相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各地区地形的地域差异,地温、瓦斯压力、地应力等基本物理条件,都会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和开采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导致煤矿的作业效率受到影响。危险的大气状态,违规的保护设备及材料,不健全的预警系统等都是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和预测时需要注意的因素。

由于某些矿井通风水平较低,不能进行有效的通风,导致煤和瓦斯不断突出和涌现,造成的煤尘爆炸、煤矿自燃都是多发事故,不健全的防尘设施会加剧煤尘的堆积,布局不合理的通风设施,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的通风系统及配套设施,会给煤矿作业埋下极深的安全隐患。针对各种装置认真检查和维护,加强控制管理,才能尽可能消除通风安全漏洞给开采造成的不良影响。

1.2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发生矿难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大管理力度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社会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煤炭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转变,没有就整体系统的安全安全性及时进行提升。与时代脱节的管理制度过于被动,未能把煤矿安全隐患的萌芽扼杀在事故发生前,多是在事故发生后问责,煤矿开采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管理。

生产过程控制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控制主体,煤矿管理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尤其是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未能将通风工作放在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为了节省成本,随意使用一些管理水平低下专业知识匮乏的非专业人士从事通风工作,严重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井下环境较艰苦,井下作业压力大,作业人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容易采用走捷径的方式,忽视安全问题,从而增加不安全性。一些煤矿重生产轻安全将生产指标作为激励标准,作业人员为了容易出成绩,也会做许多违章的事情完成生产任务。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足,没有设置专款或人力进行管理,导致不能很好解决安全问题。对从业者安全培训不够重视,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流于形式实际作用不大,职工流动性大,也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

不完善的煤矿应急救援建设,相对匮乏的救援设施和资源,水平较低的调动和配置资源能力,资金不足导致的安全设施性能老化,更新换代过于缓慢,企业救援与社会救援配合不默契联系不紧密甚至会抵触排斥。这些问题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不确定性,不能很好的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

2.关于煤矿通风安全防范措施

2.1提高通风安全防范人员的地位

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应从各方面加大对通风安全防范人员的关注力度,重视相关技术人员,提高他们在企业得地位。优化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按岗位职责来进行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发挥安全防范人员的作用,安全人员工作强度虽低于一线作业人员,但是在煤矿生产顺利有效进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风安全防范人员要及时对影响矿井通风状况的因素进行记录,分析整理不同时段的通风情况,提高日常生产的安全程度。

2.2加上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煤矿企业需要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培训和教育,尤其是矿长、瓦检员、放炮员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要求持证上岗,新员工必须先接受正规安全培训再下井。政府各级煤炭监察机构要加强监察力度,将煤矿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务必保证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的落实,注重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要求。企业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的主动性。安全培训内容要实用有针对性,可以多分析安全事故案例,安全手册人手一份,多组织座谈会,提前熟悉事故的处理应对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理论结合实践,切实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让员工有意识的保护自身安全。

2.3强化技术管理,保证系统运转正常

企业应着眼于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强化技术管理,对矿井通风能力进行核定,按照规定组织生产,严格按照采区和工作区设计进行施工,保证各个部分通风系统稳定有序运行。可以设置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依靠专业的瓦斯监控人员对影响通风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对通风设施进行合理布局,进行顺畅通风,随时巡逻检查井下作业环境,对通风不太顺畅的局部区域进行局部强化,避免产生突发性断电现象,在局部地区安装瓦斯传感器,保证可以及时紧急断电。

2.4建立通风评价体制

通风评价体制对不同特点不同范围不同条件的煤矿通风情况进行了客观具体评价,主要分定性和定量这两种评价方式,对矿井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跟踪检测科学分析,指出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任何生产活动都需通过安全评测才能实现安全准入制2.5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加大监察力度对煤矿通风定期随机进行安全检查,问题一经发现需立即停产整顿,对工作进行整改,问题解决后再恢复生产。提前对矿井危险性进行估算。全面及时排查矿井的安全隐患,各职能部门对矿井有过的重大隐患要及时记录,保证后续跟踪监测。

3.总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煤矿通风安全有许多制约性因素,涉及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需针对这两方面考虑对策,提高安全防范人员地位,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强化技术管理,保证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建立通风评价体制,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加大监察力度,保证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和人员安全。 [科]

【参考文献】

[1]郝书杰.浅析影响煤矿通風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14):52-52.

[2]任明广.分析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对策[J].魅力中国,2014,(1):357-357.

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分析 篇4

现阶段, 不少学者认为土地流转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制度自身的缺陷, 而土地制度最主要的方面是土地产权的残缺。他们认为土地产权残缺包括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晰、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农民没有真正的土地处分权和收益权等, 这些因素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针对他们的分析, 笔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认为现阶段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在于土地制度本身。

(一) 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 这种产权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假如土地不归农民集体所有, 按照现阶段学者的讨论有两种选择:一是归国家所有;二是归农民私人所有。然而, 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可行的。第一, 若归国家所有。如果说集体是一个抽象的不明确的概念, 那么国家则是一个更加不能实体化的概念, 集体所有的委托代理机制是一层或者两层代理机制, 而国家则是一层又一层的多层的代理机制, 集体的代理机制尚且存在代理效率的损失, 试想, 国家所有的多层代理机制将会造成多大的代理效率损失呢?所以, 土地的国有化是不合理的, 特别是在中国还有8亿农民的今天, 土地的国有化只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不安全、不稳定感;第二, 若归私人所有, 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这样的话, 如果出现像封建社会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而失地农民又没有出路的话, 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 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二) 土地使用权不稳定源于农民的行为而不是土地制度本身。

现存土地制度已经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经营权,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然而, 在现实的土地经营中依然存在着大幅度的土地调整, 主要原因来自于农民本身的行为, 即农民在面对土地经营时, 一方面希望得到稳定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家庭人口调整时, 重新调整土地。事实上, 正是农民这种行为造成土地调整过大, 从而影响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 农民已经完全拥有土地的收益权。

自2006年以来, 随着我国农业税的废除, 农民已经完全享有土地的收益权。

(四) 农民不能拥有土地的处分权。

许多学者认为, 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农民缺乏土地的处分权, 使得土地转让过程中必须经过发包方的同意, 才能流转土地。针对此他们提出的建议是, 让农民拥有土地的处分权。笔者认为, 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因为如果农民拥有了处分权可能会使土地资源浪费, 农民对经营的土地任意处置, 比如现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损害土地资源的现象, 农民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建住房, 从而使土地资源浪费。鉴于此, 即使农民拥有了处分权, 促进了土地的流转, 然而同样因此也使土地资源浪费, 那么像这种“拿了西瓜扔桃子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 农民不能拥有土地处分权。

二、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政府和集体部门的“缺位”和“越位”对土地流转的制约

1、从政府角度来说。

土地流转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土地流转中政府作为管理者, 应该承担着保护产权和纠正市场失灵的职能。但是, 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缺位与缺位现象并存的局面。如:政府没有正式的立法和制定完善的规则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和保证农民的利益, “缺位”现象存在。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不顾农民利益强行进行土地流转, 控制土地交易价格, 侵害农民利益的“越位”行为。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2、从集体部门来说。

集体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 享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具体行使这些权利的是集体部门, 所以集体部门承担着直接管理土地和保证土地的保值增值职能。但是, 集体部门的行为也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 集体应当保证耕地的数量和土地的价值, 但是集体部门为了政绩大搞招商引资, 使集体耕地减少, 土地的长期价值得不到保证, 农民的利益也受到损害;其次, 集体的决策缺乏民主, 往往具体到某件事情, 是“村干部说的算”, 农民没有实质的决策权。集体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也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严重的可能导致流转后土地利用效率仍然低下。

(二) 土地流转中的供给不足

1、农民观念上的误区。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而在封建社会中农业居于社会的主要地位, 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把土地视为生存的唯一希望。“民之为农者, 莫不重迁, 其坟墓庐舍桑麻果蔬牛羊耒耜, 皆为子孙百年之计”, “兄弟析炊, 亦不远徒, 祖宗庐墓, 永不为依”, 这些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古代的这种观念对现代农民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传家宝和命根子, 无论是自耕或租赁土地, 都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 除非极端情况, 农民绝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权, 甚至在非农产业高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巨大的今天, 农民宁愿放弃从事非农产业的更多收入, 也不会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事实上,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缺乏供给者, 土地流转率低, 市场化流转困难。从农业部对6个省92个村组86户样本户的调查结果来看, 当前真正愿意转出耕地农户的比例还不到20%, 绝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转出土地的意愿。

2、供给条件不成熟。

土地是农民的传家宝和命根子, 这种观念在中国农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想使农民愿意转出自己的土地,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 农民有土地以外的其他保障方式;二是农民就业渠道广, 能够获得稳定的非农收入;三是土地的转让价格比较高, 能够实现农民的保障。然而现阶段,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除东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达不到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1)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弱化。目前,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还是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再加上我国人口多, 情况比较复杂, 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来保障, 国家负担重。所以, 土地的保障功能依然很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是不愿意、也不可能转出自己的土地的。

(2) 农民就业渠道窄, 且不稳定。虽然我国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并且形象地称他们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为家庭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他们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首先, 他们的就业渠道狭窄。据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 分别占42.1%和36.7%, 二者共占78.8%, 农民的就业渠道狭窄。另外, 农民工的收入很不稳定。一方面农民工维权意识差, 导致经常有雇主拖欠工资和随意开除, 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社会保障体制缺乏, 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 造成农民工务工的短期化, 也给农民工的收入造成一定的不稳定性。

(3) 土地转让价格低。如果前两个条件都不能满足, 但是当土地的流转价格比较高, 能够承担农民的保障和就业, 此时农民也愿意转出土地。针对这个条件, 就现阶段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 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前, 土地流转基本上都是在农户之间进行流转, 转入土地的农户也是将土地用作农业生产, 很少出现像小岗村、苏州吴中区胥口镇那样通过反租倒包实现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规模经营合作, 从而既保证了农民的基本保障, 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既然如此, 试问在现阶段农产品价格相对低下, 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比较高的情况下, 哪一个理性的农民能愿意提供很高的流转价格呢?

(三) 土地流转中需求不足。

在土地流转中, 从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考虑, 需求者愿意转入土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满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中所说的从事农业经营的条件, 即转入户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二是农民对转入的土地有比较稳定的使用权, 可以做长期的投资安排。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 由于土地依然是农民的保障依托, 土地的经济功能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土地的收益低下, 第一个条件是不可能满足的, 但是此时如果第二个条件满足的话, 农户也是乐意转入土地, 因为若农民能获得长期的使用权, 就可以做一些长期的投资打算, 从而发挥规模优势, 实现收益。然而, 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转入户无法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流转环节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现阶段, 土地流转多是农民自发性的土地流转, 而且多发生在同一集体之间。双方在转让土地时, 只要双方同意, 就算达成了土地流转, 在农民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法律的观念, 不会通过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转让期限等。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流转关系, 由于是口头的, 转出户, 今年打工门路比较好, 将土地转出, 然而明年打工受阻, 又会收回土地。这很对转入户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他们难以对土地做长期的投资打算, 比如为了避免洪涝、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而修水渠、打井;为了增收而做改善土地肥力的投资;为了机械化经营而在机械方面做投资等。这些因素的限制, 从而很难实现土地的长期收益, 使得转入户的需求积极性严重受损。

摘要:当前理论界对土地流转的研究很多, 但他们主要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 认为土地制度本身的缺陷制约着土地的流转。但是, 本文持有不同的观点,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现行的土地制度还不能改变, 而且土地制度本身还是有效率的, 并不是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政府的角度、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约因素,供给不足,需求不足

参考文献

[1]印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1.

[2]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的几点评议[J].管理世界, 2002.

[3]陈卫平, 郭定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影响制约创新能力的瓶颈因素分析 篇5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仍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有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2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现有人才评价模式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评审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不易操作、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等问题。同时,又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因素,特别是学历导向严重。在人才评价特别是职称评审过程中,按资排辈、靠印象、凭人缘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职称名不符实,失去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资格证书也不能有效说明持证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这种评价标准往往导致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为科研而做科研,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关注不够,其结果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想出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制:建立自主创新体系重点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各种研发机构;进一步深化国有科研院所改革,提高其科研活力和能力;加快部分军工科研院所向社会科研机构转变的步伐,或开展军民科研机构的合作,尽快将军事科研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上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设立各类民办科研机构,发挥各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或社团研究机构(如研究会、学会等)的作用;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设立一些区域性创新组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其不断升级;大力发展科研中介服务机构等。其次,应该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主要要做好如下工作:从“科教兴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完善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将科技部及其他相关科技管理机构(如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有关职能进行整合,减少内耗,提高效率;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建立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科技管理部门与各类创新主体的联系机制;转变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强化公共服务,为各类科研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共性技术开发的资助机制,使国家财政有限的经费落到真正能开展创新研究的人和机构手中;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科研成果申报、审批和评审制度,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提供保障等。

影视字幕汉译制约因素及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文化背景;双关语;专有名词

字幕翻译的目的在于力求使目的语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能产生与源语言观众相同或类似的体会或感受,译入语所承载的信息量和对观众所产生的效果应与源语言基本保持一致。其不同于其他翻译方式的特性体现在语言的转换,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这种转换必然会引起部分信息的缺失。同时,字幕本身受到影视作品声音画面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鉴于此,字幕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有待商榷的翻译文本。因而,本文尝试以《老友记》中文字幕为本从以下四方面辨析电视剧字幕译文。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因素

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研究即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已经从无休止的关于语言对等的争论中走出,迈向了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各国之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令人费解的字幕翻译文本也出现在相关英美电视剧中。如《老友记》中,钱德勒和女友分手后伤心不已,恰巧女友打电话垂询,好友莫妮卡和瑞秋对他提出建议:

Monica: Oh wait, you know what, I got it. I got it, pretend like you just woke up, okay, that will throw her off. Be sleepy.(我知道了。假装你刚睡醒,这样就可以摆脱她了。睡意惺忪的样子。)

Rachel: Yes, and grumpy.(对,脾气暴躁的感觉!)

Chandler: What are you, stop naming dwarves! (你们怎么……?别数小矮人的名字。)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中西方的观众都是耳熟能详,然而提及七个小矮人的名字,中国大陆观众就不慎了解,而是直接称呼“第一个小矮人,第二个小矮人……”。因而,虽然前两句的翻译逻辑清楚,但是大陆观众很难理解钱德勒的话,幽默点荡然无存。建议采取加注释的方法,如“睡意惺忪(与小矮人名字相同)的样子”,在进一步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幽默效果。文化差异是导致影视剧字幕翻译不到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最大的困难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双关语字幕翻译处理

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条件,有意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关语言在此而意在彼,委婉含蓄,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影视剧中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是影响字幕翻译的难点,甚至有人认为“语言中的幽默语与双关语几乎是不可译的。”[2](刘宓庆, 1998)如第八季第十三集开始处,莫妮卡刚洗完澡走出来,身心颇为舒畅地向钱德勒打招呼:

Monica:Hi.

Chandler: Are you…? Are you high? (你…你磕嗨了吗?)

Monica: I just had the most amazing bath. (我刚刚泡了一个超舒服的澡。)

看到莫妮卡舒服的表情,钱德勒用high和hi的谐音形成双关语。译文“磕嗨”指吸食不良药物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不如将其译为“你…你很high吗?”目的语观众对high非常了解,又与hi谐音双关,幽默不减,文化元素纯粹干净。

三、专有名词的翻译与处理

专有名词基本上是指称人、地方、月份、星期、节日和报刊等的名词,也包括组织机构名、书名、电影片名和商标名等等。一般说来,专有名词不具备普通名词形态上的特征,没有冠词的对比,也没有数和格的变化[3](伦道夫﹒夸克,1992)。在现实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较多的翻译方法是表意法和谐音法。无论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影视字幕翻译都要以目的语观众获得相同或相似的体会为出发点,《老友记》中经常出现的“one Mississippi,two Mississippi,three Mississippi…”如果直译为“一个密西西比,两个密西西比……”等就会使中国观众大跌眼镜。欧美电视剧在中国的观众主要为年轻人,他们普遍具有相应的英语知识,译为“一只羊,两只羊……”,更为中国观众所接受,达到与源语言相同的幽默效果。

在充分肯定情境喜剧《老友记》翻译的基础上,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字幕翻译的相关策略和技巧仍需要深入研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郭建中,2000)字幕翻译作为源语言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同时出现的翻译形式,在受到源文本制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等形式规范的制约。但是译者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影视剧的翻译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力求翻译简洁明了。优秀的字幕翻译应追求字幕与源语言的同步,同意和相同风格,达到音响、画面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92.

[2]伦道夫﹒夸克.英语语法大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91-392.

浅谈权力监督制约对策分析 篇7

一、权力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制定缺乏系统性, 研究和制定监督制度多, 研究和制定权力相互制约关系的制度少;二是制度制定缺乏科学性, 多数制度停留在表面浅层次上, 在发生某一问题时, 注重解决问题, 而忽视“问题之后问题”的解决办法, 制度修定的不及时;三是在权力行使过程中, 有程序不遵循, 许多制度流于形式, 制度落实不到位。四是权力行使过程中, 确保证决策权、执行权落实的多, 强调保证监督权落实的少, 公开透明度不够。

二、权力监督制约几点对策

(一)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约机制, 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要做好权力的合理分工, 重点做好“一把手”权力的配置问题, 党政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依法依规享有合理的权力, 使职权与责任对等, 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大额资金的使用、重要人事任免、合同签订、资金预付款的拨付等关键环节要实行会审会签, 对“三重一大”问题, 要实行集体研究决策, 坚决杜绝重大决策由个人说了数, 防止出现无责之权或无权之责。二要优化权力流程。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程序认真进行梳理, 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 以制度规定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的行使。三要实行风险防控。按照“有权必控、发案首控、风险强控”的工作思路, 对容易发生腐败的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点, 腐败问题易发的风险点, 建立健全相关防控措施和制度规范, 使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得到重点关注和防范, 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二)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首先要突出重点人群行使权力的监控。领导干部是权力运行监控的重点, 对领导干部实行立体式的监督, 做到对领导干部的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会圈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纠正、诫勉和查处并重。推行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公开, 建立公开的具体制度和程序, 使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其次要突出重点领域的监控。在人、财、物、工程管理等重点领域, 积极开展效能监察,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注重过程监控, 做到哪里有经营活动, 哪里就有监督制约措施。同时要强化岗位责任机制, 明确职责, 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实行绩效考评, 对考评不合格的, 要实行退出机制。

(三) 创新反腐倡廉具体监督制度

首先要积极探索完善集体领导和分工制度、信访制度、巡视制度和报告制度、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的规则与程序。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党内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监督制度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健全公开透明制度, 在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实现过程、结果公开, 要不断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厂务公开制度, 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与考核, 严格在权限范围内审批业务, 定期通报财务收支情况, 对工程建设项目、干部任用、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重点业务, 积极推进网上公开和实时监督。四要不断强化源头治理配套制度。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废旧物资处理等关键领域, 坚持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物资采购、不良资产处置等制度。五要健全监督网络, 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建设, 将法律监督、程序监督、民主监督和组织监督有机结合, 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 进一步推进纪委、行政监察、财务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 将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规范地纳入监督体系之中, 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载体, 扩大群众参与监督的范围, 有效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人人参与监督的整体合力, 增强监督实效。六要完善群众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 鼓励职工群众举报,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同时要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并严格为其保密, 避免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

(四) 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控

首先要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明确领导干部在执行制度上的主体责任, 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 促进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 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其次建立健全廉政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学习制度、集中教育制度、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收入申报、廉政谈话制度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 督促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制度、领会制度精神, 不断强化制度意识, 消除权高于法, 情大于法的特权意识, 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三要加强考核评价, 要开展常规性和专项督查,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年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结合起来, 做到奖优罚劣。四要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加大对违反制度的追究力度, 对于在执行制度方面不按程序办事, 甚至利用职权施加压力的要依法从严处理, 造成严重后果的更要严肃查处, 有效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装饰设计效果制约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装饰,效果,达到,分析,最大

装饰设计是建筑工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提升自身实力, 加大管理力度。目前, 我国室内设计与施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材料质量不过关、设计与施工队伍的技术不过硬、没有注重绿色环保设计与施工、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为此, 我们就应该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才会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才能获得最好装饰设计效果。

一、图纸与施工的结合问题

目前, 国内装饰市场上有很多专业设计公司。但是就设计图纸而言, 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设计图纸标注不规范、不统一;一些按照标注的加工的金属器件, 没有具体的加工要求以及加工尺寸, 不利用工程施工人员准备材料;一些图纸采用的标注不统一, 有的使用国标, 有的使用部标, 多种标注参差不齐, 不易于施工与设计的良好结合;有的图纸大小不规整, 图幅不规范;为了减少审核环节, 一些图纸大大减少了审核的过程, 致使图纸里面含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被发现……上述种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施工与设计的结合, 不利于表现出设计师的思想以及实际效果。

为扭转这样的局面, 我们政府相关规范制定部门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 做好规范的审核以及制定工作。设计人员也要做好图纸的设计以及整编工作, 施工人员更要做好图纸的领悟以及施工操作。

二、装饰材料选用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所需要的装饰材料, 设计师的意愿有所难以实现。一些技艺颇深的设计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 鉴于我国目前施工工艺水平较低以及材料质量不高等原因, 有些设计作品不能变成现实。目前, 发达国家在装修施工方面技术提高很快, 新材料不断出新, 包括各种面层材料和各种结合剂、紧固件等连接设备。同时各种配套的材料, 如各种卫生洁具、五金件、灯具以及家具等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我国技术更新较慢、高科技投入较少, 这些方面相对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例如人造石材, 我国国产的人造石材几十年如一日, 很少有什么变化和提高。而国外, 人造石材品种多、样式新、工艺水平高, 并且新产品又不断涌入市场。虽然价格高, 但还是受到人们的喜爱, 装修施工中被大量采用。在一些高档次的装修施工中都用的是进口产品, 有些进口石材的光泽以及花纹更加自然, 贴合真实板材, 更加有质感, 制作精良, 便于施工拼接, 可以达到很好的装饰装修效果。

为避免因为缺少材料而不能设计, 材料质量问题不能设计, 科研工作人员要加大科研力度, 满足设计与施工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环保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 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我们常用的有些装修材料含有有害物质, 例如甲醛就会在很多家具以及丝织物的涂层中出现, 那么就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为了客户的健康, 设计师以及施工人员应该尽量少使用这样的材料, 或者做到不使用。在设计工艺以及加工工艺方面还应该提高, 制造出更多的精品材料, 服务于装饰装修工程。

三、绿色环保设计与施工对装饰效果的影响

1. 注重环保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装饰效果更加追求绿色与环保。绿色与环保的装饰与装修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还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绿色的装饰效果可以使人眼前一亮, 有助于心情的愉悦。注重室内的装饰设计, 应该做到尽量遏制装修污染的根源, 达到低碳装修的目的。装饰设计师应该按照健康、安全、简洁、舒适与节能的原则进行设计。一是要尽量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 了解室内合理的光照要求, 不要一味的追求灯光效果, 而造成光污染、电能浪费。二是要合理搭配装饰材料, 减少人造板材的用量、充分考虑室内建筑的承载力。根据室内的功能、人员驻留时间选配材料, 充分了解每种建筑装修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以免对空间造成污染叠加。三是要考虑室内通风量和新风量的更换效果, 提高室内空间的空气流动, 提高室内环保材料的利用效果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创造出更加健康、舒适、科学的生活环境。在室内设计装饰之前就应该注意室内空间的合理组合与设计, 最大限度地满足自然通风、采光等功能要求, 初步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另外, 设计师还应该提高室内空间布局的实用性以及空间的利用率, 例如利用原有建筑结构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储物空间等。

2. 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装饰设计与施工不仅要考虑设计施工与形式美学相协调, 还要考虑人体工学、行为心理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职业的人对装饰效果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老年人更加侧重典雅、安静的装饰氛围, 年轻人更喜欢活泼、动感以及有激情的装饰效果。总之, 装饰设计与施工效果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品才能展示出人们需要的效果, 才能确实体现出绿色设计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来谈装饰设计与施工而谈绿色环保, 都是毫无意义的。

3. 绿色装饰设计与施工的要点

(1) 选择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和材料

为了做到绿色设计与施工, 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 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的设计, 比如多利用自然光源、选用保温效果好的材料等等。在施工环节要尽量采用无毒、无害、无污染, 或者少污染的施工工艺, 特别是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 一定不要采用。还要选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和程序, 比如板材在切割之后, 及时进行封边处理;木质产品刷油应该要完全, 最后不要漏刷;局部装饰结束后及时进行污染防治等措施, 最大程度上降低有害气体的释放。抓好施工现场的资源控制与管理工作, 要自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降低施工中粉尘、噪音、废气以及废水对环境的破坏。

(2) 选用无害材料

装饰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应该是安全和无害的, 如龙骨及配件、普通型材、地砖、玻璃等传统饰材。有一些有机材料是有害的, 一般会含有苯、酚、醛等物质。刺激味道很大, 严重时会损伤人的器官。所以在装饰材料选择方面, 应该选择环保安全型的装饰材料, 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装饰材料不能做到零污染, 但是我们可以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材料选择的时候, 可以选用那些低污染的材料, 以便降低污染物的释放量, 比如尽量少使用含有甲醛的粘结剂、含苯较多的稀释剂、含纤维较多的石膏板材等等。另外, 对于那些原料来源较为稀缺的装饰材料也尽量少用, 毕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采用别的替代品, 同样可以达到相似或者相同的效果。上面谈到了材料的品种, 控制材料的用量同样也可以取得绿色环保的装饰效果。选用资源利用率高的材料, 用节能、环保、可回收材料替换下了普通材料, 如用复合材料代替实木;选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 如玻璃、铁艺件等。

四、设计效果层次的把握

装饰效果不是一个平面上的概念, 而是综合的、立体的、形象的范畴。先谈第一个“综合”, 设计效果是整个空间的组合, 不是单纯一个效果的抢镜的效果。比如一个办公室设计, 室内办公桌椅颜色、外形、布置是不能脱离这个办公室, 它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为一体的。办公桌椅与室内盆景造型、墙面贴纸、屋顶布置是平行的概念, 也是平等的元素。在设计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 应该达到一个综合的效果。“立体”强调的是空间的融合, 不只是一个面, 而是整体空间物体的视觉冲击。为达到立体的效果, 就应该在颜色运用以及物体空间摆置方面下功夫。“形象”就是设计与施工效果尽量符合设计师原有的构思与设想, 做到最大程度的贴合原有思维。只有做好上面工作, 才能把握好设计效果, 做到完美设计和施工。

五、装饰人员技术以及职业操守行为的控制

装饰人员良好的技术水平以及职业操守可以使作品可以获得美妙的作品。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 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图纸阅读以及理解能力。另外, 还要提高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使他们能细心地完成工作。加大图纸审核工作力度对装饰效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正确、完善的图纸才能够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施工, 才能把设计意图转变成实际的装饰作品。

对于室内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全国经济发展不一样, 各地有所差别, 专业设计人员素质提高包括知识层面的掌握以及对相关规范的掌握。在这些问题方面, 我们的一些设计人员有待于提高。对于改扩建的建筑物, 建筑物室内设计首先要保证的是功能, 然后才能考虑的美学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建筑物原有结构, 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 了解使用者的用途, 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满意的作品。对于新建建筑物的室内设计问题, 有些项目的设计图纸不太完善。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给出了平面图纸以及立面图, 但是往往会缺少剖面图以及局部详图。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为获得良好的装饰设计效果,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设计以及施工方面多下力气, 提升自身实力以及职业素养, 注重绿色设计与施工, 材料研发人员也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力度, 只有这样, 我们的装饰效果才能够更好的体现, 才能服务于人民的工作与生活, 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振华.浅析室内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董顺伟.浅议室内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09.

[3]骆小平.浅谈建筑设计对室内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 2008.

[4]宁海坤, 欧刚军.城市室内设计与装饰效果的延续设计手法分析[J].规划与设计, 2008.

“新农保”参保决策制约因素分析 篇9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底,新农保制度已如期实现制度的地域全覆盖。但是,比地域全覆盖更重要的是人口全覆盖,新农保制度要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就必须系统研究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更要找到农民不愿意参保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新农保”制度实施推进的相关工作,真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长效机制。

因此,对于农民是否参保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最初的研究多将农民的参保行为视作经济理性的过程,普遍认为家庭收入等经济原因是制约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张红梅等,2012;张朝华,2010;黄阳涛等,2011)。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进,对农民参保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也在逐步多元化。吴玉峰(2011)从村域信任的角度解读了农民参保决策的差异。罗遐(2012) 实证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陈滢等(2011)考察了江苏、安徽、福建三省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地区变量所体现的补贴差异因素为最显著因素,说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民参与养老保险意识比较浅薄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的参保率,提高补贴水平是主要途径。林本喜等(2012)利用福建省600多户入户调研数据,对农民参保行为和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的因素不尽相同;对新农保的认识、区域及其他因素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影响效果一致;婚姻状况及家庭收入对农民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实际参保行为中没有得到体现;农民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和老人养老模式对农民的实际参保行为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实证分析影响农民“购买”新农保决策的因素,而最终将落脚点放在探究限制农民参保意愿的障碍,解决“新农保”制度推进难题,为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分析

在研究现实消费者行为问题时,行为经济学将“有限理性”的概念引入分析之中。考虑到活动者信息处理能力限度,赫伯特·西蒙(1978)提出替代期望效用理论的“有限理性”模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偏差对经济行为主体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且常常扮演核心角色。所谓认识偏差,是指在不确定性情景下,决策者偏离了正常认知过程的轨道,造成所掌握信息在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方面有所不足,以致做出的决策不够“理性化”。一个有限理性的消费者,其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和偏好会受参照系统的影响,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他所作出的预期与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二)研究框架

新农保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但农民缴费是享受社会福利的前提条件。这种制度架构表明,农民的参保行为本质上是对跨时期交付商品的消费。根据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CDP模型),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购买决策的核心路径包括动机驱使、信息搜集、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估4个主要环节。

农民的参保动机可以细分为内生需求驱动和外生压力驱动。一方面,决策者对老年风险认知和态度不同导致了其对新农保制度的需求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制度的强制性构成农民被动参保的动机。本文选取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和是否属于被捆绑对象两个方面考察农民的参保动机,并假定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的农民、属于被捆绑对象的农民更有可能参加新农保。

在信息搜集环节,农民首先搜索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寻求有关参保决策的经验或知识。当以前的经验或知识不足时,农民就需要某种外来信息的搜集。本文选取是否知道新农保入口补贴和是否知道养老金待遇标准两个变量测量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并假设知道新农保入口补贴和知道养老金领取待遇将促进农民做出参加新农保的决策。同时,本文还选取了对本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干群关系的评价两变量测量一个地区的乡村治理状况和农民与干部的互动关系,并假设对干部较信任、对干群关系评价较高的农民,其参保可能性更高。

在购买决策环节,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其参保决策是在有限预算约束下,通过比较新农保及其“替代商品”的效用,选择合理的商品组合,以实现终生效用的最大化。本文选取家庭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民所面临的预算约束,并假设随着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选取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两项指标衡量新农保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假设家庭保障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子女数及儿子数)和商业化养老保障水平(是否参加了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对新农保具有替代作用,因而家庭承包地面积较大、子女特别是儿子较多、参加商业保险的农民,其参保意愿会有所下降。

最后,决策后评估的重点是对参保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评估。本文选取是否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预期养老金能否兑现、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等3个指标测量农民对参保后风险的认识。由于现阶段新农保还不能跨地区转移,因而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所面临的转移接续风险较高,其参保意愿将会降低;对保费的管理和养老金的兑现缺乏信心同样会降低农民的参保意愿。

除此之外,本文假设:第一,由于家庭角色的差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第二,从年龄角度看,年长者可能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第三,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风险意识和生活保障的紧迫感都比健康群体略高,参保的可能性也较高;第四,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自我保障意识会有相应提高,也更容易理解新农保复杂的制度设计,更易于接受这种社会化养老方式。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选择

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决策结果只有“参保”和“不参保”两个结果,属于二元离散变量,可以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民是否参保的影响因素。该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p表示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概率,p/(1-p)是农民“参加新农保”与“不参加新农保”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值,故称发生比;Ln(p/(1-p))表示农民参加新农保这一事件发生概率的自然对数值;X(1i=1,2,…,k) 表示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第i个解释因素;β0是常数项,β(ii=1,2,…,k)是解释因素i的待估系数。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所列的农村适龄参保居民,即16~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所用资料来自2010年7—10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情况调研”课题组在河南、河北、重庆、江苏4省展开的入户问卷调查,最终将采集到的920名适龄参保农民列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适龄参保样本中,532人参加了新农保,参保率达57.8%。就样本农民个人特征而言,男性、女性被调查者各占51.2%、48.8%,基本平衡;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将16~60岁的适龄参保群体按15年一个年龄段划分,被调查者以中年龄组(30~45岁以下)居多,占39.7%,年轻群体(16~30岁)样本略少,约为25%,但三个年龄段样本数分布基本均匀;已婚农民占总样本的83.4%;81.4%的被调查者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占7.5%。就样本的家庭特征而言,近70%的农民家庭承包地超过3亩;超过一半的样本农民子女不止一个,并且65.1%的农民家中至少有一个儿子,但同时18%的样本农民没有子女,根据收入分组,中等收入组农民占77.2%。

此外,为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笔者还与调研地县(市)、乡(镇)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乡村干部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这些工作使笔者对影响农民参保意愿的因素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变量测量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是否参加新农保,该变量是一个二分变量,当农民参保时,变量赋值为1;未参保时,变量赋值为0。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新农保制度本身的认知和对经办环节的认知4个层面作为自变量。变量的选取、赋值、预期影响方向及基本统计描述见表1。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模型检验

根据前文的模型选择,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各项指标发现:1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概率p值为0.000,说明纳入模型的解释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采用该模型是合理的;2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574.58,数值偏大,且Cox和Snell R2为0.265,Nagelkerke R2 为0.358,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不特别理想,但模型的H-L拟合优度显著水平为0.540,通过了H-L拟合优度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3模型预测精度为80.2%,说明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较高。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个体基本特征中,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年龄、是否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是否有商业养老保险、是否考虑过养老问题4个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参数值分别为0.035、-0.965、0.567、1.079。此外,在0.1的显著水平下,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参保的边际倾向有显著影响,其参数值为-0.052。上述结果意味着:

其一,农民年龄每增加10岁,参保概率将会提高3.5%,符合前文假设。该结论从调查结果的统计中也可以得到印证:30岁以下的适龄参保农民229人,其中64人参保,165人未参保,参保率27.9%;30~45岁年龄段的农民中,参保与未参保人数分别为183人、181人,基本持平;而45~59岁的324名农民,参保率达62.0%。可以看出,新农保制度明显对45岁以上农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其二,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会显著降低农民参保的可能性。分析该影响因素的发生比可知,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其参保的可能性是未外出且不准备外出务工农民的0.381。在多数地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参保办法、待遇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且两者间转移接续办法尚未出台,因而那些正在外出务工或预期将会外出务工的农民参保意愿就会降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是直接抑制其参加新农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是否参加商业保险的估计系数为正,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民往往风险意识比较强,且对保险产品不会过于陌生,因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农保。从该因素的发生比(1.763)分析得知,购有商业保险的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未购有商业保险农民的1.763倍。尽管本文并不能因此得出参加商业保险反而促进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结论,但该数据足以说明商业保险并未如传统认识一样,对新农保产生替代作用。

其四,养老风险意识对农民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该变量的估计系数较大且发生比为2.942,说明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的农民其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未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农民的2.942倍。

其五,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倾向越低。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参保可能性将降低5.2%。从对不同学历水平群体参保率的统计结果看,新农保参保率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三类群体参保率依次为60.3%、49.6%、28.5%,呈下降态势。

2.农民的家庭特征中,家庭承包地面积(0.004)、是否被“捆绑”(0.000)两个变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参数值分别为0.078、1.817。这说明:

其一,家庭承包地面积每增加1亩,参保可能性增加4.1%。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承包地面积在3亩以下的300名农民中,有110人参保,参保率为36.7%;612名家庭承包地面积在3亩以上的农民中,有335人参保,参保率为54.7%,比前者高18个百分点。该结果与前文土地作为传统保障方式的一种,与新农保形成替代关系的假设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源自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调整和土地比较收益的下降。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土地越多的农民,其家庭收入结构中的农业收入比重相对较大,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从而更需要新农保弥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欠缺。

其二,属于被“捆绑”对象的农民,其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不属于被“捆绑”对象的6.154倍,说明“捆绑”政策促进农民参保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已参保农民列举的参保原因中,“为了父母得到养老金,被捆绑参保”占25.7%,仅次于“为了自己将来得到养老金”,成为农民参保的第二大理由。

3.对制度的认知变量考察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知道养老金数额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两个变量对农民的参保决策均有显著影响。如果将显著性水平放宽到0.1,则对制度的认知的另外两个变量,即是否知道入口补贴和对新农保满意程度对农民的参保决策同样有显著影响。

其一,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显著因素,特别是是否知道养老金数额这一因素。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本身并不了解,对养老金领取办法、标准等相关规定等没有具体概念。仅有30%的农民知道60岁后养老金领取标准,并且多数人只是大概了解,并不清楚确切计算方法和标准。而新农保入口补贴的知晓度更低,仅为5%,其中还包括部分新农保经办人员。

其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是农民关心的重点,也是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显著因素。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参保决策过程也是理性决策的过程,对制度的充分了解,对新农保养老功能的肯定将提高农民的参保倾向。但同时,对样本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只有29人对现行养老金领取标准够养老持有肯定态度,仅占总样本的3%。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行新农保政策本着“保基本”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确实偏低;另一方面也源于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本身并不了解,对养老金领取办法、标准等相关规定等没有具体概念。

其三,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对农民参保决策也有显著影响。由于以较小的数值代表了对新农保试点的积极评价,因此参数-0.305表示对新农保满意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 农民参保 倾向将提 高0.305%。统计结果也表明,超过6成的农民对新农保试点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这一群体的参保率达65.6%,对新农保试点不太满意或无明确感受群体的参保率仅为32%。

4.对经办环节的认知类别中所列的4个变量,即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村干群关系评价、养老金能否兑现和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均对农民参保倾向影响显著,其估计系数分别为-0.738、-0.672、-0.684和-0.699。这意味着:

其一,干群关系的好坏、对干部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农民的参保决策。由于以较大的数值代表了对干部信任程度的降低以及对干群关系较低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干群关系融洽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的参保倾向提高0.16个百分点;对村干部信任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参保倾向提高0.198个百分点。反之,干群关系的恶化,对村干部信任度的降低都将对农民的参保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乡村治理对农民参保的这种影响,从与农民的访谈中可以得到比数字更直观的感受。在干群关系较融洽、村民对干部较信任的村庄,村民比较容易接受新农保,也比较愿意参保;反之乡村治理状况较差的村庄,村民对新农保以及其他许多政策都显得迟疑、冷淡。

其二,养老金能否兑现和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两个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民对经办管理水平的信心显著影响其参保决策。显然,对新农保经办管理机构能力和信誉的认可将提高农民参保的可能性,反之亦然。这也是调查中那些未参保农民怕吃亏、怕被骗的典型心理的体现。

五、结论与启示

回归结果表明,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并不显著。事实上,新农保政策的“低门槛”以及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定增加,使得经济能力并不构成限制农民参保的主要障碍。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行为的影响则更为关键。一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缴费年限、捆绑政策等,二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新农保的了解和信任等,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农民的参保行为表现出较明显的年龄上的逆向选择,年轻农民参保意愿较低。新农保作为养老保险的一种,带有跨期交付的特性,对年长者来说贴现期相对较短,因而从年龄角度看,年长者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根据新农保政策的规定,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只需补齐应缴费用,即可在60岁后享受养老金待遇,而60岁以上老人则可以直接领取待遇。因而,从缴费年限上看,新农保政策对年纪较大、能在较短期内领取到养老金的农民更具吸引力,对年轻人吸引力则相对较弱。此外,由于年轻农民流动性相对较高,新农保无法跨地区转移续接、与城镇职保的转移接续也存在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参保意愿。

第二,对新农保制度稳定性的预期差也是一些农民不愿意参保缴费的重要原因。新农保制度实施之前,我国很多地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老农保及地方性新农保探索,本文所调研的5个县(市)就是如此。农村社会保险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有负面影响。一些农民害怕新农保政策半途而废将导致自己所缴纳的参保费“打水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农民不仅担心政策向坏的方向发展,也担心将来的政策是否会变得“更好”,害怕早参保吃亏。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不确定性预期,形成其在参保缴费中的犹豫和观望。

第三,新农保的宣传、发动主要由村干部和基层政府干部承担,对村干部及基层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低导致部分农民不愿参保。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由于对村干部、基层政府不信任,进而对他们所倡导、推动的事情持怀疑、不配合乃至否定的态度,导致其参保缴费的积极性降低。

鉴于此,在未来新农保推广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破除导致农民不愿参保的障碍性因素。

一是以完善村级服务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认知。了解新农保制度是农民参保缴费的基础,为促进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需要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新农保的经办服务体系。由于新农保的宣传发动工作主要由村干部或村代办员承担,政府应给予其相应的工作经费和待遇。

二是以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切入点,增进农民对政府和新农保制度的信任程度。改变农民对政府及新农保制度的不信任,不能通过说教,而是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农民的顾虑。其中最重要的应该让政策和制度保持稳定和连续,并不断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标准。

三是以适应流动性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新农保与其他保险制度的接续转移。2012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按照该《暂行办法》,此次转移衔接办法适用于在职保、新农保、城居保三种制度中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度的人员。从总的情况看,《暂行办法》有助于解决农民因担心就业地域变化而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顾虑,但仍存在着局限。在今后的政策取向上,应根据“十八大”的要求,以适应流动性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新农保与其他保险制度的接续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意愿。

摘要: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他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他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制约企业营销策略的因素分析 篇10

现代营销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 发现消费者多种相关需求, 企业从顾客的眼光、思想、利益来分析顾客的要求, 并向顾客提供有形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一种组合方案, 是企业提供给顾客的用以解决问题, 创造更高价值的一揽子工具”。

简单地说, 现代营销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问题, 帮助顾客解决问题, 以丰富顾客价值为核心开展营销, 以系统的解决方案来赢得消费者。它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趋向, 制定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 因此, 所谓“解决方案”不只是以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全方位的服务”, 而是在顾客的参与下, 根据顾客的需要, 设计符合顾客特殊要求的超越产品功能利益的个性化服务整合体。它强调了顾客的参与性, 将消费者纳入到营销过程中, 通过消费者的参与沟通, 创造出对消费者来说最具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 从而形成消费者和企业间建立长久联系和相互依赖。因此, 现代营销就是帮助顾客发现需求、创造需求, 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提供相应的一揽子商品。它指导了顾客整个价值链都向下游延伸, 整个现代营销贯穿于顾客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 而不仅仅停留在购买这个层次上。

随着消费者需求更加挑剔, 企业必须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消费者, 不断对他们进行定位和细分, 不断去改善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2 制约营销发展的因素分析

解决现代营销在当今欧美高新技术行业极为流行, 在中国也逐步为中国企业所接受。那么“现代营销”是否适应中国企业的发展呢?实际上, 中国企业实施现代营销有其独特的优势。

2.1 现代营销的特点

2.1.1 中国企业更了解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消费习惯。

著名的经济学家刘光明说:“没有文化涵养的营销是没有生命力的, 它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中国企业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样就能很好的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强化方案创意, 设计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营销方案, 使消费者需求和厂商的生产能更好的衔接。

2.1.2 中国企业拥有外国企业没有的独特资源。

如人脉资源、文化资源、心理优势、民族自豪感等。它可以更好调动起全社会的资源, 为己所用, 可以更好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设计出最符合中国人标准的营销方案。使消费者使用商品时, 能够获得一种自豪感, 而非仅仅停留在商品的表面。

2.1.3 中国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顾客群。

中国企业在本地成长壮大, 使得企业拥有大量较为忠诚的顾客群, 这些顾客群都是企业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忠诚顾客, 如果本土企业能设计出优秀的营销方案, 使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 从中受益, 那么,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中国本土企业就会在“与狼共舞”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2.2 制约现代营销的因素当然, 现代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

帆风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目前而言, 还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制约着现代营销的发展。

2.2.1 现代营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 进行社会

分析, 市场调研, 营销分析等等, 但现代营销收益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发展中战略眼光很浮浅, 他们更多的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因此, 很多企业都是有很好的想法, 但实施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

2.2.2 关于现代营销的理论知识太少, 这样就使得现代营销在

实施过程中缺少“软环境”。现在国内出版市场很热, 可想寻找一本关于现代营销的书就非常困难, 由于缺乏理论作指导, 必然会影响现代营销的整体发展。

2.2.3 专业人才的缺乏同样是制约现代营销的又一难题。

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我国由于现代营销刚刚兴起, 中国企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训和使用机制, 还缺乏大量的具有很高决策力的高层现代营销的决策者。营销人才的缺乏将是中国企业实施现代营销最大的软肋。

3 企业的营销实践

3.1 现代营销的推行2006年, 《电脑商报》举办了以“方案增

值, 协作共赢”为主题的全国中小企业现代营销论坛, 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是这次会议的主题。这次论坛体现了现代营销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 还要针对渠道商、代理商的观点, 这无疑也是现代营销的创新点。这个论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使现代营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可见, 中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现代营销的重要性, 并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中国“海尔”率先实施了现代营销, 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和借签。海尔笔记本在2005年就实施了现代营销这一模式:海尔与中国联通联合推出超值套餐:凡购买海尔笔记本即可获得价值2000元联通CDMA网卡一张, 另加2400元的一年不限流量的无线上网费用。这种将不同行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整合在一起销售的模式, 使本来一款14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经过“现代营销”后就变成了“6500元的笔记本电脑+价值2000元的网卡+2400元的上网费用”。也就是说:“用户在购买海尔笔记本同时, 将得到海尔在企业信息化投入方面的个性化增值服务”, 获得了一个普遍需求的解决方案。2006年, 海尔公司又推出了“一站解决、一次解决”的家电消费观点, 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它针对消费者目前对家居布置担忧的心理, 推出了“家电成套买”, 即“成套设计、成套购买、成套服务、成套升级”。24小时服务热线会根据顾客的需要量身提供专业建议。同时, 根据消费金额的大小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 丰富了消费者的整体价值。海尔的现代营销不是死盯住价格, 而是以创造“价值”为重。从消费者整体利益出发,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让整个服务增值。

3.2 现代营销的发展

3.2.1 培养一种创新的营销文化。

始终以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方案为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营销观念。通过创新营销观念的建设, 培养与企业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念, 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强调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努力发现潜在的市场和创新市场, 以注重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共同利益为中心, 把与消费者的沟通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促使营销观念不断创新。

3.2.2 建立、健全营销创新策略。

以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 向市场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如制定目标市场策略, 使产品和服务突出地理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技术特色。另外向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 不仅仅关注提供有形的产品, 更要关注延伸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 建立科学化的营销方案, 根据地理、人口和市场的特点细分变量, 充分调动一切营销资源, 建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3.2.3 加强营销渠道的创新。

营销渠道创新, 才能真正的把现代营销的益处最大限度的送到消费者手中, 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渠道, 比如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可将商品直接展示在消费者的面前, 回答消费者的提问, 接受顾客定单。这种直接的互动和超越时空的电子购物将成为现代营销最重要的渠道。

3.2.4 塑造一支优秀的现代营销团队。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的团队, 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 应努力培养现代营销的高素质人才, 对营销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便现代营销能更好的实施。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外企业的介入,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将变得越来越理性和个性化, 企业间营销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以顾客需求为核心, 通过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实现了顾客价值最大化, 是中国企业营销发展的一个新模式。

煤巷掘进速度受制约因素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 煤巷 掘进速度 设备管理 人员素质

近年来,随着显德汪矿的开采延伸,煤层的地质条件变化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9#煤地区的巷道掘进中,防治水安全管理,过断层等地质构造明显增多,在机掘的单进和效率水平上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如何提高巷道掘进的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掘进工作面基本情况

(一)围岩条件

11901工作面地面标高283~315,埋深318~473m。工作面煤层结构复杂,含1~5层夹矸,夹矸多为砂质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以亮煤为主,为半亮型煤,大部分为粉粒状,少量有块煤,并富含黄铁矿。工作面中部及里段受火成岩影响,煤厚变化比较大,平均煤厚3.2m。该工作面伪顶为炭质泥岩,质软,破碎,夹1~3层;直接顶为粉砂岩,泥质胶结,质软,易碎;老顶为大青灰岩,中厚层状,有方解石脉及晶体,局部被火成岩侵蚀。

(二)水文及其他重要地质情况

11901工作面掘进中将受到1199采空区水、小窑水、大青灰岩水、本溪、奥陶系灰岩水的威胁。9#煤距本溪灰岩、奥陶纪灰岩较近,目前,奥灰水位为+10m,煤层底板标高最小为-152m,开采水平低于奥灰水位,掘进期间受奥灰水威胁。奥灰顶面至9#煤底板岩层厚度为30~40m,当底板完整时,采掘工程是安全的。若遇断层、破碎带等构造变化情况,奥灰水易于导入工作面。

根据相邻工作面掘进期间揭露资料显示,工作面外段构造较复杂,断层较为发育。同时煤层顶板裂隙发育,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威胁,应加强支护以防顶板事故。局部地段煤层产状变化较大,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三)巷道支护参数

11901工作面掘进期间,巷道为梯形断面,锚网支护。规格均为4.2?.0m(宽紫掳锔撸グ逵脌%o22L2400mm左旋螺纹钢强力锚杆,配金属梯子梁及两卷Z2360树脂药卷全长锚固,间排距为750?00mm;当顶板破碎时,可以缩小顶锚杆的间排距。巷帮用%o16L1850mm普通圆钢锚杆一卷Z2360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间排距700?00mm。顶板打双排%o17.8L9000mm迈步锚索加强支护,间排距为1.4?.5m。

施工过程中顶板与断层等构造或节理發育时,需采取加强支护措施,补打锚索梁及时调整锚杆间排距为600mm,或改为工字钢。锚网要保证质量,确保铺平、网边搭接及联网要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四)施工方法

根据显德汪矿现有设备,选用EBZ-100型掘进机截割,配合掘进机桥式转载机,SD-150型胶带输送机连续作业。

(五)施工组织

综掘工艺流程为:交接班→延长皮带→截割出煤→照线、临时支护、永久支护。

掘进割煤、运煤与准备支护材料平行作业,截割与支护交替进行,工作面采用“三八”作业制,按正规循环作业方式,专业工种与综合工种相结合的劳动组织形式,循环进度1400mm。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机械设备

巷道掘进施工中机械设备是前提,不同的设备决定不同的施工方法与劳动组织。随着巷道掘进进度的进行,巷道长度越掘越远,五部皮带相互搭接形成运煤系统,设备管理难度较大。

该巷道断面4.2?.0m,断面较大,EBZ-100型掘进机在截割循环上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在遇断层过火成岩倾入地区截割中截齿损坏极快,需每隔10分左右更换一次截齿,降低了截割时间,制约了掘进速度。

(二)工序及工艺

巷道设计长度1431m,17跋律骄蚪翰愫穸?.61m。由于巷道掘进属下组煤开采,受奥灰水威胁较大,需每隔60m施工向巷帮施工一钻窝,规格4m?m?m(深卓韤赘撸话阕晡咽┕ば璞谱饕担肆Τ雒海投慷冉洗蟆?

班组长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对掘进工序未能统筹安排,以至出现割煤完毕材料还未准备齐全,支护完毕后皮带不能及时启动,开始延伸皮带准备工作还未做好等情况,工时利用率太低,影响了掘进的速度。

全锚支护的工艺使顶板支护由过去的被动支护变为主动支护,支护效果及安全系数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支护的小工序上还存在太多的不足。

(三)管理的因素

(1)管理制度。旧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奖惩制度不合理,加上对制度落实情况参差不齐,个别班组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差别不大,严重打击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区队在工资分配上有一定缺陷,并且从分配上向优秀班组大幅度倾斜。通过在对工程质量、任务完成、材料消耗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精细化管理使用A、B、C卡计分平台,杜绝了人情分,公开透明的计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了掘进队伍有了较高的积极性。

(2)人员素质的高低及操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掘进速度的提高,操作熟练的掘进机司机在机器的调试、转向、前进、后退、切割等方面操作自如,经实测,每进一循环最快15min就切割完毕,并且巷道成型好,各项参数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不需要二次切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而不熟练的司机完成割煤工序则需25-45min,并且操作失误导致一系列的后续工作需要完善,严重阻碍了单进水平。此外由于司机的责任心不强,发现不了本可避免的机器一般性故障,当故障发生后司机又不能当场采取有效的可行性措施进行处理,也对掘进速度造成严重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快速掘进的因素主要归结为管理、设备、环境、工序及工艺四个方面,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规程;设备有掘进机、带式输送机;环境为地质条件、内部条件;工序及工艺为施工工艺、工序组织,割煤工艺等。

三、主要对策

(1)改进设备,优化工序组织。第一,针对我矿的施工条件,引进大功率掘进机,提高截割能力,增强掘进机尤其是桥式转载机的可靠性,一次性割全底,最大限度降低截割時间,要求极其特点是:机身重,掘进速度快,结构件强度高,设备可靠性好,目前该措施已解决,引进了EBZ160型大功率掘进机,大幅度提高了掘进机的使用效率;第二,迎头人员的站位情况。司机割煤时,一人负责观看截割断面和巷道成型,掘进机转载机后一边站一人清理由转载桥上洒下的煤并负责看护掘进机电缆,一人站在掘进机后看掘进机中间运输机的卸载情况,同时注意皮带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司机停机,截割时其他人员运送所有支护材料,备齐后剩余时间内清理巷道和处理不合格底根,实现一次成巷,即:把巷道施工中的掘进、安全监察、支护等3个分步工程视为一个整体,在同等时间内,按设计及质量标准要求,互相配合,前后连贯的最大限度的同时施工,一次成巷,不留收尾工程。

(2)提高人员素质。第一,加强设备检修的管理,提高所有设备检修质量和维修工技能水平,将由于输送机、掘进机及其他设备故障而影响的掘进速度降到最低。第二,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割煤工艺,培养熟练的掘进机司机,在满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缩短切割时间。第三,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使现场把关人员必须熟悉掘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各工序,各环节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专职人员真正做到懂设备的结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能检修及处理一般性故障。第四,可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机厂等单位进行技能转向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操作水平、

(3)科学管理。引入科学的管理思路,完善和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将掘进班组进行优化调配,保证掘进队伍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重点要将制度精细化与人性化。通过制度来管理人员,明确分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和培训教育制度,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影响煤巷掘进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因素如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差等客观存在,但是可以对巷道布置进行优化,特别是巷道使用期限,围岩情况、顶板变化设计出最有利、最合理的支护形式,以提高掘进施工。

人员的管理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煤矿生产也不例外,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的合理制定,奖罚分明并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以制度管理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队伍的劳动积极性,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有效的提高掘进速度。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目前缩短掘进循环时间的有效手段主要有,采用大功率的掘进机,培养熟练的有责任心的专职司机,强化现场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优化巷道布置的审计,优化作业设计尤其是工序间的平行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矿支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制约我国网络购物的因素分析 篇12

1 网络购物的特点

1.1 风险性

网络购物消费者不能够直接触摸到商品, 消费者在付款之后还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才能够拿到商品, 这无疑加剧了网络购物的风险性。尽管网络购物有着自身的维权渠道, 但是其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消费者必须为自身的网络购物行为承担一定的风险。

1.2 趣味性

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购物行为, 不仅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基础的购物欲望, 还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一定的趣味体验, 比如说与有着同一购物意愿的消费者在购物平台上交流、沟通, 谈一谈对商品的看法、见解, 听一听已经购买商品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这些不仅仅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加了解商品, 还能够因此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等等。

1.3 主动性

通过计算机网络, 消费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搜索商家, 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商家的信息, 例如信誉度、形象以及声誉等等。同时消费者还能够直接挑选商家、挑选商品, 消费者完全具有主动性。

1.4 快速性

在日常的购物模式中, 商品生产商在研发出新的商品之后, 还需要花费运输时间才能够到达消费者所居住的城市, 而在到达之后还有一些对商品的宣传、让商品上柜等环节, 从而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情绪。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消费者接触新商品几乎与商品的推广是同步的。

1.5 灵活性

传统的购物都存在着时间上的限制, 很少有24小时营业的, 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购物上的不便。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购物, 消费者可以毫无限制地开展购物活动, 只要拍下来付款之后, 商家就会及时地发货。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购物具有传统购物无法比拟的灵活性。

2 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分析

2.1 文化因素

不同的文化会造就人不同的性格, 就拿中西方来说, 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比较随意、个性, 所以西方人往往非常喜欢网购, 其采购的范围不仅仅是衣服、饰品等等, 甚至还包括了家里面的日用品、装修服务、清洁服务等等。而对于中国来说, 由于受到比较传统的教育, 所以网络购物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到人们的消费理念当中, 既使是网购, 也比较具有局限性, 更不用说像西方国家一样什么商品、服务都采用网购的形式。

2.2 社会因素

人所处的社会能不能够广泛地接受网购这个理念, 直接地关系到人们通过网络购物的概率, 比如说一些消费者往往会因为身边人不认同网络购物, 就放弃这一购物途径。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网络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第三方评价

第三方评价, 指的是进行过网络购物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体验、经验以及感受, 而很多没有进行过网络购物或者说正准备尝试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就很容易被这种评价所影响。具体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 商品评价。指的是消费者在完成了网购活动之后, 根据所收到商品的质量、满意程度所填写的对商家的评价, 一些有购买该项商品意愿的消费者往往就会直接受到这种评价的影响;第二, 论坛评价、博客评价。指的是消费者在完成网购活动之后, 将自身的购买心得、体验以及感受直接写在网上, 并提供给更多的消费者参考, 这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网购行为。

2.4 网络商家的吸引力

不论是传统的购物模式还是网络购物模式, 都有着同一个因素会影响到购物活动的开展, 那就是商家能不能成功地吸引到消费者。而网络商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价格。价格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物的一个因素, 而由于网络商家能够节省实体店的成本, 所以其价格往往比实体店的价格更加优惠, 而物美价廉对消费者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第二, 信用。网络购物消费者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而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信用比较好的商家, 保障自身的利益。第三, 商品信息。网络商家必须尽可能地完善自身商品的信息, 这样才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加了解商品, 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四, 商家形象。尽管网络商家不是实体店, 但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形象问题。

2.5 感知利益

感知利益是促进消费者进行购物的一种直接因素, 当消费者的感知利益超过了购买成本之后, 购物活动就会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个性需求。消费者在与网络商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会说出一些自身对商品的需求, 而网络商家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具有个性化的需求, 则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感知利益;第二, 价格。网络商家所提供的商品是不是物美价廉, 也同样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感知利益, 如果消费者觉得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这个价格是最优惠的, 消费者的感知利益就会直接提高, 从而进行购买行为;第三, 方便性。比如说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购买的商品能不能够快速、方便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从而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等等。

3 促进我国网络购物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网络商家的经营意识

网络商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体店有所不同, 所以其经营的意识也应该有所不同, 基于这一点, 网络商家必须及时地认识到自身经营的独特性, 进而及时地强化自身的经营意识, 以确保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由于网络购物存在灵活性, 所以网络商家应该积极地发展自身的客服, 以确保能够及时地解答消费者的疑问, 帮助消费者挑选到适合的商品;第二, 消费者在购买付款之后, 网络商家应该及时发货, 以减少消费者等待的时间, 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第三, 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所以网络商家必须严格控制好自身商品的质量, 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3.2 积极地开展创新服务

网络购物模式具有针对性, 比如说有的商品是由商家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 也有的产品是直接与生产商沟通之后所生产的, 而网络商家必须抓住这一特点, 为自身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具体应该是这样的:第一, 多与消费者沟通、交流, 比如说耐心地听取消费者对商品的意见或建议, 然后及时反馈到商品生产环节, 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创新, 从而提高商品的性价比, 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第二, 不断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 比如说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使消费者有不一样的购物感受,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第三, 及时观察市场的变化, 不断地研究、创新自身的商品以及服务, 这样才能够及时做好对消费者的服务, 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3 注重日常的细节管理

网络购物模式中, 消费者与网络商家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 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网络商家应该积极的加强自身的细节管理工作。首先网络商家客服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自身文字使用的艺术性, 善用文字表达, 才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第二, 当交易出现问题的时候, 必须及时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 积极的、及时的售后服务态度也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心理情绪的关键所在;第三, 加强对商品信息的管理, 比如说商品的图片、介绍等等, 必须保障图片、信息与实际商品的相符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 网络购物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 更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趣味性, 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 网络购物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风险性, 所以网络商家必须积极地以自身销售特点为基础, 找到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积极地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网络交易过程, 才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及满意度, 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芳.浅析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2) .

上一篇:物流业与制造业下一篇:补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