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制约

2024-09-21

瓶颈制约(精选8篇)

瓶颈制约 篇1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虽然信息在日日更新、时时更新,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往往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事物依然时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能时时感受到新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存在即是合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持重,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象力萎缩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成为了人类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美国一个著名学者卡勒维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光线充足的方向,再打开瓶盖,看看谁会逃出玻璃瓶?

实验结果是,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在它们的逻辑里,“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拼命撞向瓶底。直到撞死在瓶底上;相反,智力较低的苍蝇对逻辑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乱飞,在不到两分钟之内,它就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出了玻璃瓶,获得自由和新生。

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的模式。蜜蜂之死,是因为它们被自己的智慧和逻辑所误,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规则是得遵循,但不能因此而窒息了创造力。

不只是动物,人类也因未排除“固定观念”的偏差想法,而只能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理所当然地把可能变成了不可能。用僵化和固定的观点认识外界的事物,随时都会带来危害。

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活命。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得冒烟,水成为了最珍贵的东西。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在船上,他们等了很久,但天始终没有下雨。此时,围在他们身边的除了海水还是海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熬不住了,其中的8个人相继渴死。当最后一个人快要渴死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喝了海里的水。当时,他感觉特别爽,一点也感觉不到海水是咸的,反而感觉它很甜。当时,他也感到非常疑惑,于是躺在船上等死。没想到,等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活着。于是他整天以海水为食,最终等来了救援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海水时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泉水。

从古至今,无数事实证明了经验的作用是带有两面性的。在很多情况下,经验的确能启示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然而,有时候,经验也成了人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经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和总结的,并没有对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探寻,所以没有科学性。

另外,还有一个事例证明了经验是不可靠的。老王是一家小建筑公司里的工程师,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一次,在给新楼安装电线的时候,他遇到了难题:在一处直径仅有3厘米且要拐4道弯的管道里将电线穿过去。这是他平时根本就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很明显,按照常规的方法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但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于是就向新来的工程师求救。这名新工程师虽然经验不如老王多,但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分别将一公一母两只白鼠放在管子的两头,公鼠的身上拴上一根线。母鼠在管子的另一端发出“吱吱”的声音,公鼠听到后,便沿着管子向母鼠跑去,身上的线也随之到了管子的另一端。

通过这种方法,这个看似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却得到了解决。老王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很多新问题的时候,往往受到经验的限制,无法想出新的解决办法。

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各方面都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那些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有创造力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专业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广度,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学一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少受限制。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在某些时候必须超越经验去考虑问题,尽最大努力摒弃保守的思想。只有这样,你才能突破制约你成功的瓶颈,才能获得一个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瓶颈制约 篇2

一、贫困文化的内涵

“贫困文化”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它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 使其在思维上、心理上、行为上等都打上特有的标记。贫困者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 目光短浅, 视野狭窄, 且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第一,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贫困者总是满足自己的现状, 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求更好, 只求温饱。“种田为饱肚, 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犁田, 喂鸡喂鸭换油盐。”自足自乐和满足现状的心态, 使他们没有激情和恒心去冲破在小农经济罗网中所编织的安贫乐命的心理保护机制和平衡机制, 没有突破陈规陋习的行为意识。自得其乐的生活使他们在困苦中清闲度日, 追求生活的安逸使他们不愿规划未来, 进而形成认命的人生态度。

第二, 家庭本位, 排斥合作。贫困者一般都持利己主义观点, 以家庭为本, 排斥合作, 并对社区进行区分认同。行为上, 表现为独来独往, 不关心他人。人际关系上的生性多疑和盲目排外, 使他们很难去和他人合作。他们往往是以个体或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坚守自然经济下的家本位思想和生活方式。家本位使贫困者以家庭的力量来谋求生存, 也就难以与他人合作, 并会极力排斥合作。以家为本触及的是贫困者的心灵, 拨动的是贫困者的情感, 也就直接决定着贫困者的外化行为, 排斥合作也就很自然了。

第三, 固守传统, 拒绝革新。“饿死不离乡”,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使贫困者恪守传统观念, 顺应贫困, 拒绝变化, 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贫困网”中。封建迷信使他们节衣缩食, 甚至倾家荡产也乐此不疲。观念上的陈旧、文化知识的欠缺使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死不离乡, 穷死不经商”, 使他们农闲时睡觉、聊天和晒太阳。贫困者从不想做革新尝试, 甚至反对革新, 即使有外在力量抱着善意的愿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也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二、教师群体的“贫困文化”对其专业成长的制约

“贫困文化”虽特指贫困阶层的文化, 但对照教师群体文化特征, 也有类似的“贫困文化”, 且它使教师消极地生存着, 适应着并自我维护着, 阻碍教师成长。

1. 安于现状的心理, 使教师不愿专业成长

安于现状的心理, 使教师表现出育人理念的缺失, 懒散怠惰, 没有职业追求, 没有深化职业情感和专业精神的思想。表现为:第一, 专业信念缺失, 专业情感淡化。专业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是教师执着追求的支撑力。专业信念缺失, 使教师满足现状, 失去对专业的追求和激情, 而淡化的专业情感, 使教师随遇而安。第二, 课程意识淡漠, 教学得过且过。课程意识是教师基于职业生活实践对课程的本质、功能、性质以及课程与自身职业角色内在关系的独特体认;是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有机统整, 走向理性课程实践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和敏感性等专业实践性智慧的集合。淡漠的课程意识, 很难使教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得过且过就行。第三, 满足已有成绩, 消极应对变化。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一些教师满足已取得的成绩, 固守着自我的教学习惯, 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成绩铺就的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追求, 满足当下, 消极应对变革, 不愿打破“自我感觉良好”的专业生活和“自我编织”的平衡心理。

2. 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 使教师难以专业成长

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 造成教师教育信息和文化的贫乏, 导致教师难以专业成长。第一, 职业的封闭性, 使教师之间彼此隔离, 缺乏交流。教师在工作中独立地实现自我, 其成长空间和力量极为有限。虽然对教师来说, 独处有时不仅意味着一种高贵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培养后现代教学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即独立判断能力、自主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缺少集体智慧的提携和帮助, 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艰难。第二, 被动封闭, 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如果说教师职业的个体性使教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艰难地成长着, 那么地理空间上的封闭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设置了一道屏障。尤其是农村教师, 由于艰苦的地理环境, 使教师从群体上与外界丰富的信息隔断。教师数量少, 经费紧张, 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 而学者、专家到农村学校去培训、交流等也很少。农村教师在经济、文化和成长机会三重贫困下, 很难成长。第三, 主动封闭, 充耳不闻外界信息。地理条件优越, 经济发达, 信息丰富多元的城市中小学为追求学校的名气和教学质量, 教师们在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则无暇顾及外界的新鲜信息和变化, 无异于画地为牢。

3. 重视利益的价值取向, 使教师排斥专业成长

人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以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为前提。学校、家长、个体的功利化, 使教师排斥专业成长。第一, 学校关注名声, 忽视内涵发展。名声给学校带来利益, 给教师带来效益。在教育资源不丰富、不均衡, 择校还相当普遍的情况下, 学校的社会声望就是学校的牌子。学校的声望更多来自学校的升学率, 而升学率来自教师的教。教师会运用有把握的方法进行教学, 轻易不敢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第二, 在升学的竞争中, 大部分家长看重的是分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择校和升学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孩子能上名校, 家长不惜任何代价, 但投入和产出是成比例的, 家长的高分数愿望就成为家长为孩子和教师设定的目标。因此教师轻易不会改变学校、家长认可的教学。第三, 部分教师担心运用新方法, 一旦学生成绩下降, 会失去原有的利益和待遇, 失去原有的光环。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相辅相成, 但重视利益的价值取向, 使教师排斥尝试、创新和变革。

三、教师群体“贫困文化”改造的策略探讨

教师群体的“贫困文化”像玻璃罩一样罩在教师的潜意识里, 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贫困文化”不改变, 再完美的促进专业成长的计划也难免流产。因此, 我们必须改造它。

1. 打破封闭, 走向开放, 使教师在互助中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开放的环境, 不仅仅指校内教师之间的开放, 还包括与其他学校的开放。第一, 针对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 以及教师的主动封闭, 学校要采取措施打破这种因个人主义文化而造成的相互隔膜。要营造信息交流氛围, 使教师在互助互动中成长。学校可组织本校教师或校外优秀教师一起自由讨论课程与教学问题, 进而形成常规制度, 并给予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师以奖励, 激发教师参与讨论的愿望;可通过校园网为教师讨论提供平台。第二, 按照评价新理念, 多层面、多方式地评价教师。有新制度必然会有新行为。改造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 必然促进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竞争的良性循环。目前学校层面的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成绩还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要切实改变这一评价标准, 还教师以成长的权力, 使教师在资助中成长。第三, 对于农村教师的封闭处境, 除了营造交流氛围和改革评价制度外,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由外向内输入的方式, 来实现信息的顺畅流通。可通过行政手段, 加大教育投入、不定期的捐书、资助教学设备等, 来实现农村教师与外界信息的互通;可通过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乡村教师在互帮中成长。

2. 改变观念, 吸纳新知识, 使教师在汲取中成长

“教师的转型只有在触及他自身内在隐性的观念体系, 只有在新的观念体系能转化为他的新的行为方式时, 才可能真实地发生。”否则, 任何外在的强制都是肤浅的不彻底的。为此, 第一, 对教师进行校本教育。它是指以学校为主体, 以“解决实际问题, 改进实际工作, 优化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标, 以“强化自主意识, 提高发展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 改善教育行为”为间接目的的教师教育。借助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去触碰教师藏而不露, 觉而不察的隐性观念, 并渗透专业情感和专业信念教育, 使其思想观念发生蜕变。第二, 教师要坚持学习。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一个教师要涵养德性、积淀文化, 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理论, 使教师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学习名著, 使教师在和大师、名家的对话中, 升华自己。学习使教师开阔视野, 增加睿智, 改变气质、精神和品性。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习惯, 且融于生活之中。第三, 立足实践, 坚持反思。实践促进思考, 反思升华智慧。实践使教师接触教育现实, 面临教育问题;反思使教师内化显性知识, 外化隐性知识, 重构和优化知识结构。

3. 营造进取氛围, 引领教师理想, 使教师在追求中成长

教师谋求生存、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想、缺乏愿景。为此学校要营造积极进取氛围, 使教师树立教育理想, 形成教育愿景, 成为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自我、有实力的新型教师。第一, 学校管理者应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 积极创设向上、有为的环境氛围。第二, 校长首先要有思想、善创新、有追求、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教师。第三, 要引领教师树立理想、形成发展愿景。学校要帮助教师使其树立教育理想, 激发成长的意识和愿望, 并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 使教师在追求中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理财.论贫困文化 (上) .社会, 2001 (8) .

[2]赵永勤.马赛克文化抑或合作文化——课程领导转型与教师文化选择.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 .

制约我国技术经济的三大瓶颈 篇3

然而,我国在行政、法规、税收层面的一系列不明智做法像条条锁链束缚着技术经济的脚步,像一只巨大的黑手对本来已经蓄势待发的技术经济来了个釜底抽薪。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面临三大瓶颈。

瓶颈之一:

房价催生技术经济成本

房价为什么会远离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而疯狂飙升?

今天,人们终于明白:房价飙升并不能拉动经济,而只能催生实业成本,抵消技术人力性价比,导致城市白领贫困化,是对包括技术经济在内非房地产相关各行业的大肆掠夺。房价为什么会远离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而疯狂飙升?不久前上海第一财经电视的一次创业者颁奖会上,作为特约嘉宾的一位房地产老总斩钉截铁地说:“2010年房价是否还会涨?只要有投资价值,就一定会涨!”造成房价疯涨的“刚性需求”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令人诧异的是,管理层对这一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在物业税这个惟一有效、安全(技术层面)、易行的措施上至今举棋不定。物业税对于从根本上遏制房屋由居住设施向生财工具的驰走绝对有效。目前实行的所有试图避开物业税的办法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推迟、积累和发酵问题。提高二次房贷首付、增加短期交易成本等措施貌似很奏效,但问题是一部分人(包括地产商)手中已经囤积着的相当数量的非居住性房屋。他们可以不付代价地长期持有下去,可以继续绝缘于城市的居住需求,只要一有机会便可以拿出来再次炒作,让房价又一次地覆天翻。

瓶颈之二:

现行法律对专利侵权的鼓励及对技术资产的歧视

哪怕侵权获利几十亿元之巨,罚款均以100万元人民币为限,中国专利法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是“过家家”;而且,《公司法》规定合资企业中无形资产的股比上限为33%,这是对技术的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的罚款上限为100万元人民币。没有侵权行为属于故意还是无意的区分,哪怕侵权获利几十亿元之巨,罚款均以100万元人民币为限。惟一能够讨价还价的是侵权获利不够大时,罚款可酌情递减。尽管官司失败后侵权行为会被禁止,由于故意侵权的罚款具有可承受的封顶,这项法律规定对有本事大规模侵权获利者来说实为绿色信号。

更好地理解这项法律规定的效果还需了解一下其他国家专利法中的相关条款。美国专利法对于专利侵权行为的罚款没有明确的上限,但有原则:无意侵权按照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赔偿;故意侵权按照被侵权人实际损失的三倍赔偿。相比较,中国专利法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是“过家家”。在研发成本大于生产成本的技术经济领域,若仅以中国国内为目标,原创基本上是赔本买卖。

我国《公司法》规定合资企业中无形资产的股比上限为33%。一项高附加价值的好技术一定是可以很少投入换来很高回报的技术。然而,按照中国《公司法》,在中国组建合资企业生产销售时,“很高回报”的技术估价却必须小于“很少投入”的一半。这是对技术的歧视,是对技术提供方的打劫。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5年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专利法和公司法在这一领域并没有作出一些条款的更改,以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瓶颈之三:

科技评价是制约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软肋?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成长到大学毕业的人们一到国外就成了技术领袖,而在原产地却混得创新能力不如他人了呢?

在美国的技术经济领域一度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理想的科技公司的领导团队应该如此构成:美国人担任CEO(首席执行长),犹太人担任CFO(首席财务长),中国人担任CTO(首席科学家)。从时代、年龄以及美籍华人第二代的职业倾向估计,这些“中国人”中的相当一部分甚至多数应在中国大陆受过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成长到大学毕业的人们一到国外就成了技术领袖,而在原产地却混得创新能力不如他人了呢?

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国内科技人员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情景,便不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当科技评价不能深入技术细节的时候,下列现象难以避免。

一、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是千万聪明人之间的竞争。当一个中国境内的研究者针对其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与那些同样聪明的国际同行竞争时,他如何有足够的精力去构建获取足够研究资助所必需的人际关系网呢?

二、几乎任何领域,对技术制高点的竞争多半会遇到一个或多个久攻不克的技术难题。一个全神贯注于重要技术难题的中国研究者,如何才能面对年年锁定的论文点数和基金钱数的考核指标而首先生存下来?虽然竞争对手们所生活的异国他乡也有考核指标,但彼方没有那么急迫,回旋余地大些。

三、如果目光聚焦于科技行政管理者的案头,也会发现不少苦衷。比如,独立研究者的准入门槛太低,造成科技资源申请者过多;学术水准和学术操守合格的科技评价者严重不足等等。

也许是为了解决上述悖论,各类人才计划如雨后春笋。但是,受现有评价体系所限,各类人才计划在执行中却一再出状况。为了绕开人才评价这块木桶短板,管理层的目光逐渐上移至国际学术机构评价好了的人才,引进的标准越来越高,终于到了名校终身教授(或相应的地位)的程度。大量(而非极少数)的名校教授放弃可以做到70多岁的终身位置,中断优越的退休计划,屈就国内为期两三年的聘任期限,从头计算工龄,而且接受中国式的短期量化考核,落差实在太大。另一方面,大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不容易,保质期一过就要在这块土地上摸爬滚打。届时,是坚守原来的学术习惯和道德底线,还是为了迎合急功近利的考核标准而妥协?无论哪种选择恐怕都不会带来喜剧效果。

瓶颈制约 篇4

加快设备技术改造 减少电力瓶颈制约

江苏法尔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强化企业内部错峰限电措施,合理调整企业产品生产结构,加快进行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确保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将企业因受社会限电而遭受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 者:黄炎  作者单位:江苏法尔胜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支持部,江阴,214433 刊 名:江苏冶金 英文刊名:JIANGSU METALLURGY 年,卷(期): 32(5) 分类号:F273.4 关键词:电力紧张   错峰限电   技术改造   效果  

瓶颈制约 篇5

在国际上,奢侈品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从国际上众多运作成功的奢侈品牌来看,作为完美主义者,与大众品牌的区别在于它必须具备一个无与伦比的特质,一些难于替代、模仿和逾越的特定元素,从而巩固其专有性、稀少性、特色性、神秘性、时尚性的地位。成功的奢侈品牌应具备如下要素:

一、奢侈品牌的构成要素

1.昂贵、非大众化

就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奢侈品牌是富裕阶层的专属品,是贵族形象的标志。标志的意义就是:成功和富裕,而成功和富裕是经济社会中人们奋斗的目标。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因而需要与大众品牌进行区隔,让大众消费者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2.艺术化、惟美化

人们对奢侈品的评价往往是将其和艺术品相提并论,因此奢侈品在设计与质量上要与其尊贵的身价相匹配:包括顶级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考究的用料、以及超凡细腻的手工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并加入艺术元素、以最先进的技术塑造精致而唯美的创新风格。如雷达表引以为荣的是永不磨损的表面、而宾利津津乐道的是英国顶级工匠全手工缝制的真皮座等等。

3.符号化、情感化

奢侈品牌是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主,属于符号性消费,非功能性消费。许多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主要是体验异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满足他们社交及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奢侈品牌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卖产品所富含的、能够带给消费者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百达菲利手表,卖的不仅仅是手表本身,卖的是尊贵和世代的精神传承;万宝龙钢笔,卖的不仅仅是钢笔本身,卖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上流社会的气质。

4.品牌专一化、个性化

所谓品牌的专一化,指的是奢侈品牌只服务于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类产品;对于奢侈品牌而言,跨越两个行业进行品牌延伸,将导致品牌个性模糊,往往难以取得成功。反之,只有赋予奢侈品牌唯我独尊的独特气质,才能够保证其难以被对手模仿、替代或超越,这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才能赢得特定阶层的关注和青睐。

二、制约本土奢侈品牌成长的瓶颈因素

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大约在4年后将达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牌趋之若骛,然而在中国如此巨大的奢侈品市场上,充斥着众多的国外品牌,从中却难觅本土奢侈品牌的身影。笔者认为,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本土奢侈品牌的脱颖而出:

1.本土准奢侈品牌自身往往缺失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作为奢侈品牌,精尖品质并不是全部,其背后的一些元素,比如赋予这个品牌想象力的历史文化内涵、时代感和品牌所代表的国家形象等,是奢侈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讲究时尚和历史并重的行业是企业打造奢侈品的重点领域,国内的这些行业目前很难产生出奢侈品牌,主要是由于对其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尚价值还不够重视。例如中国的高档白酒是具有数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特殊产品,在历史感、传承感方面,与目前所公认国际洋酒品牌人头马、马爹利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中国白酒品牌虽有厚重的历史感,与国际洋酒品牌相比,则显得沧桑有余而时尚化不足。显然在对品牌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无法有效地表现其在时尚性与奢华感上的制造能力。

2.本土准奢侈品牌难以引起国内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现阶段国内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人群结构呈多元化的特点,且在消费人群的年龄上年轻化较为明显,即在西方发达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的消费主力,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的年青人中,这个群体对于奢侈品牌的理解与购买呈现如下特点:首先是大多消费者认为顶级品牌源于欧洲,也相信只有欧洲制造的顶级品才是最好的。原因在于国内社会各阶层公认的顶级品牌奢侈品很多是在欧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带着深深文化烙印的奢侈品牌总是和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人们购买奢侈品更多的是在体会欧洲贵族气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国内消费者非常喜欢在旅游时花钱,消费者在国外旅游时,尤其在欧美国家的购物支出往往比在国内旅游的购物支出多一倍。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市场的需求因奢侈品售价过高而受到抑制,即追逐奢侈品牌的城市白领们对价格仍然比较敏感,同时在国外购物则意味着更丰富的购物体验和更多、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3.国内企业缺乏奢侈品品牌化运作的理念和手段,准奢侈品难以引起国际市场及特定阶层的关注

检验一个品牌能否成为奢侈品牌,就是看其是否能成为特定阶层的标志、能否融入国际市场关注的视野。长久以来,中国并不缺乏所谓的奢侈品,古玩字画、珠宝玉器等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奢侈品。然而,国内的奢侈品牌却鲜有建树,在国际市场也很少有扬名的机会,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内,但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奢侈品品牌化运作的理念和手段。由于品牌运作管理的不足,国内消费者面对的一些准奢侈品如高级茶叶、高档白酒、红木家具等,难以引起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同,也难以成为特定阶层的标志符号。

参考文献:

[1]李雄:探求奢侈品成功密码[J].销售与管理,2006年11期

[2]杨明刚奢侈品牌市场运营规律及演进[R].企业研究,2006年10期

瓶颈制约 篇6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品市场容量一直都在增长,并且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2005年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为47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保健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在6年里并没有得到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或者说从2000年到2006年总体销售额刚好回到了原点。

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从80年代的不到100家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企业极少。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

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到了12.5%。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二、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统计局也预测到2010年,保健品市场份额会到达1000亿。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和企业寿命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其中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企业自身及管理部门等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

1、管理部门瓶颈

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健品企业的发展。这首先体现在产品申报制度方面。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企业不愿意投放资金在产品研发上,而是选择购买或者转让已有的保健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保健品产品申报制度繁琐复杂,企业在产品申报过程中,往往有可能因为时间的拖延而错失商机,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将资金放在宣传推广上,而不去研发产品。其次是体现在保健品审查制度方面,保健品行业频频产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监管部门并没有定期的对保健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导致我国保健品行业居安而不思危,一旦获得生产资质,就可以长期持有,没有被吊销的危险。再次是保健品销售渠道多样化导致监管难度的提高,如现行的销售渠道有直销,普通商店,药店等,药店的营业人员一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保健品有更深的了解,而普通商店的营业人员则较缺乏这方面知识。最后是保健品行业存在“药准字”“药健字”,“食准字”,“食健字”等批号,管理部门不统一,消费者对保健品不能产生统一的正确认知,一些管理条款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2、企业自身瓶颈

保健品行业入门门槛较低,但产品利润又非常高,往往达到10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前已经抱着“捞一笔”的心态,所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如1994年我国电视广告中,保健品曾达到18%的高比例,2002年在全国销售十多亿元的“脑白金”,用于巩固市场的广告投入至少占销售额的30%。在投入大量宣传资金后,为快速吸引顾客,迅速提升销量,收入广告成本,保健品企业往往选择“功能印象强化”、“服用效果承诺”等广告表现手段夸大保健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其亲身体验和期望值产生巨大的反差。广告宣传内容越夸张,消费者体验到的反差也就越大,相关保健品企业也就越快从消费者视野中消失。保健品企业通过巨额宣传费用和夸大事实来开发市场的营销From EMKT.com.cn模式导致两种恶果:一个是保健品企业缺乏资金研发产品和进行企业自身建设,另一个是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

由于巨额的宣传费用和企业自身发展意识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的保健品产品研发并没有形成规模,保健品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仅占其销售额的1.55%,远远不及国外同行业的10%,以安利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有97间技术先进的实验室共聘用超过700名科研人员从事产品的开发研究、改良和品质管理,每天进行超过500项的实验项目,仅纽崔莱一个品牌就聘有100多位科学家,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加速产品研发,安利还将其研发中心迁移至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引发的炒作产品概念和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了。并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保健品功能的申报有限制,而很多保健品企业又是抱着投机心理——哪项容易申报就申报哪项,更加促进了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导致市场上的保健品中申报缓解疲劳和免疫调节这两项功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没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功能申报又充满了投机性,让消费者很难对保健品产品充满信心。

3、推广成本增加的瓶颈

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品牌知名度,然后利用品牌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产品推广困难,而且即使成进入终端,也要面临货款回款困难的问题。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降低,周转资金被销售终端无偿占压。而且由于我国的信用建设的滞后,坏账死帐成为常见的事情,90年代巨人集团的迅速消亡的很大原因就是过多的货款成为死帐收不回来。

4、会议营销的瓶颈

会议营销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曾一度成为中小保健品企业营销模式的首选。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会议营销的熟悉和一些不良会议营销所导致的消费者的抵制心理的形成,许多消费者虽然去参加会议,却是拿完礼品就离开了,任会议营销人员怎么留也留不住,会议营销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而且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会议场地和营销过程的费用在上升,会议营销的成本也在上升。甚至由于会议营销的特殊性,为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限制会议营销,如2005年8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协同工商局正式发文,不允许保健品,化装品等产品在宾馆召开销售会议。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顾客忠诚度一直是保健品企业的心头之痛,对于想着“捞一笔”的企业来说,可能缺乏顾客忠诚度没有大关系,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国内保健品营销和国外保健品营销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在中国保健行业,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而保健品广告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无法产生高的满意度,建设忠诚度也就无从说起。而且由于保健品行业本身不会太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功效更是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6、广告推广效果的瓶颈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亚太地区广告花费检测结果:亚洲十大广告当中九个来自中国,其中盖中盖以8800美元的广告投放量位居榜首,第二位是脑白金。这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费用上面的投入,但是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让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成为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依靠拍脑袋进行广告决策,没有完整的广告投放战略和策略的广告投入只会因此让企业的资金流进巨大的广告漏斗,而且可能导致内部资金紧张等困境。以海王的造牌运动为例,数亿元的广告投入并没有为其赢得多少市场,而深圳太太集团生产的“汉林清脂胶囊”在经历几千万的广告投入之后,只能在上海换来每月十来万的销量。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合理的宣传战略策略和广告诉求,大把的广告投入就只能像石头大海一样,杳无音讯。

7、品牌营销的瓶颈

保健品行业并没有建造起坚实的品牌,这是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很多保健品企业的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投资者的功利性导致保健品企业重视短期经营效果的显现,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保健品企业精于短期的市场启动,而不熟悉长远的企业品牌建立。狂轰滥炸的广告只能建立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品牌美誉度。而且相当多的保健品广告缺乏内涵,只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要其购买其产品,丝毫没有对品牌形象建设起到作用。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没有品牌内涵的广告说服不了消费者,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只能让消费者产生厌恶感。而且即使有一定内涵的保健品品牌,由于保健品牌品牌缺乏创新等原因,也很容易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只有不断为品牌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1、作为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提供行业的门槛,定期审查保健品企业资质,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行业,给保健品行业洗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难度。同时广告发布的规范也是势在必行的。保健品行业是中国广告营销的开山人,但是确没有好好的科学发展广告营销,反而导致了那么多的虚假广告的出现,管理部门有必要严格规范广告的投放,这也是有助于保健品行业信誉的恢复的很好的措施。最后是控制产品质量,引导保健品行业向研发方面发展,只有真正开发出具有科举含量,效果明显的保健品,才能真正让保健品行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再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

2、一个保健品企业应该成为一个系统,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流程,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企业运作和员工服务。首先是要打造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营造一个与健康同行的生产环境,让产品的发源地称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地方。其次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研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产品的定位,开发,上市都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产品的推广宣传也应该是有长期战略指导和短期策略操作的。再次是提供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疗效高的新产品,既提高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品牌形象。最后应建立完整的应急体系,注重“危机公关”。包括脑白金,三株在内的保健品企业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关做的不好,使得危机扩大化了。只有在逆流中还能稳稳挺住的企业,才是能够长远发展的企业。

3、直销立法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另外一种营销模式,创造了另一种渠道模式。首先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摆脱传统渠道模式的巨大推广成本的机会,其次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取代广告+终端的营销模式,摆脱巨额广告费用。以安利公司为例,直销使得其个人经销商遍布全国,将销售的触角伸到了每一个可能的居民家里。就目前来说,中国的保健品直销市场仍然由外资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保健品企业进军直销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就传统营销模式而言,还可以在如下几方面降低推广成本,首先是可以采用网络广告,广播广告等费用降低的广告模式,用低成本投入来取得高回报;其次是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发维护客源,提供亲情服务,沟通和交流,以拉动式的推广模式来推广保健品。最后是可以建立良好物流系统,努力降低保健食品的运输成本,提高各个门店的铺货速度,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资金的整合。

4、虽然会议营销面临种种困境,但是会议营销仍然是一个可以使保健品企业迅速增长壮大的有效模式。针对会议营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是变换会议营销的形式,将会议营销融入顾客和员工的生活,随时随地的进行,比如员工会议,孩子家长会,节庆仪式上,都可以当成会议营销的场所;其次是营销人员团队化,各有各的特长,在一次会议营销中,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职能,扬长避短;再次是建设各种会所,针对主流客户,做到真正关心顾客,建立顾客忠诚度,像珍奥,夕阳美等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老年大学或者康体中心,珍奥还捐资2000万元设立“珍奥亲孝敬老专项基金”。保健品企业务必做到真正关心顾客,使顾客在会议营销过程中,在获得健康的同时,还获得愉悦的心情。

5、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获取一名顾客的成本远比留住一名顾客的成本要高,所以怎样

建立顾客忠诚度也就成了一个企业长久生存的关键。忠诚度的建立可以从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其中建立顾客数据库就是打造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方法。顾客数据库由一系列顾客相关信息组成,这些数据库彼此可交叉查询,读取信息。数据库的结构要便于获取、分析和利用顾客各方面情况,包括偏好、人口学信息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信息。成功的运用顾客数据库,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广告宣传,服务提供等多方面更有针对性,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有效的顾客数据库还能为企业和顾客的良好沟通提供基础,因为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是建立在企业对顾客的了解的基础上,而顾客数据库就是企业了解顾客的重要方式。

在打造良好的数据库后,企业还应该做好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运作。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员工提高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员工,让不同层次的员工了解消费者,掌握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了解保健品行业的相关规定,并掌握服务顾客的专业技能。其次要降低顾客的购买总成本,包括购买产品的成本,时间成本等。

6、消费者的成熟和保健品市场营销的规范让保健品企业的宣传进入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单独依靠巨额电视广告的投入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来抢占市场的营销策略,往往隐藏着各种虚假信息,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其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消亡和整个行业的消费者信任度的下降。保健品行业的宣传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应采取软文、公关与广告等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形成软文领跑、公关推动、广告辅助三剑合壁的态势。避免虚夸,以提升产品品牌、服务以及企业形象为主,让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企业准备树立的整合形象统一。就整个行业而言,保健品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市场,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就保健品企业自身而言,应注重情感营销,做到真正关爱消费者,让消费者感觉到温暖,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时情感营销应给品牌增加新的人性化关爱元素,创导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能力的话,也可以通过聘请合适的代言人来促进广告效果。以民生21金维他为例,通过聘请央视著名电视主持人倪萍,促进企业的正面健康的形象的建设。

7、全球著名的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曾说过: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保健品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强势的品牌。只有丢弃短期营销行为,不过分注重短期目标及营销策略,经营追求长远利益,选择长远营销战略发展模式,才能让保健品企业彻底走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在选择长远的品牌战略之后,企业要考虑的就是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的问题了。保健品不同于药品,不一定有很明确的针对症状,但是这并不代表说保健品不用选择一个合适的市场定位。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后马上便损兵折将败市场,其中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强调从肠胃炎到癌症无所不保,貌似功能强大,但可能哪样都保不好。没有哪样产品可以针对所有人,满足所有人。保健品生产企业在研制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并且做到使自己的产品有某种独特的保健功能,从而为产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定位。而且还要防止品牌形象老化,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首先可以重新定位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形象元素,然后通过整合营销传播重新树立品牌形象,而且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如同一品牌推出新的不同产品,塑造品牌形象。

瓶颈制约 篇7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与速度的竞争, 体现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1]。

1.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是中国特色的概念, 带有较强的行政认可色彩。主要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试验和应用推广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的结果[2]。主要表现形式有论文、著作、专利、技术成果与转让、合同验收、结题报告等[3]。

2.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科研院校、医药企业、中介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众多单位, 同时还需要有关医药、金融、法律、工商、税务等多项政策法规为此提供有效的保障。

科研院校:作为科技成果的提供方, 拥有高水平的创新群体和先进的设备,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医药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联合研究经费的投入, 他们把与科研院校的长期稳定的合作看做是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捷径和技术进步的可靠依托[4]。

中介机构:是科研院校与企业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 是技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因子, 起到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政府部门:主要作用是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各种政策方针和制度, 为科研任务立项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3.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特点

医药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同于一般领域的成果转化,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安全性即只有对人类生命健康没有危害的医药成果才具有转化价值; (2) 有效性即相对于现有临床应用的同类产品或功能相近产品的有效性而言。新的研究成果或在应用效果方面优于现有产品, 或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或通过剂型上的改变较过去的产品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这样的科研成果才具有转化价值; (3) 长期性研发一种新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 相对于其他高科技成果来说其转化的周期要长很多。

4.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现状

科研院校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 科研基础雄厚, 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同时研发出大量高水平的技术成果, 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但是, 从目前现状来看, 科研院校虽然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 许多成果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然而这些成果中真正被企业运用到生产当中产生经济效益的并不多, 成果转化率很低。因此, 如何加快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成为我国医药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5.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因素分析

(1) 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供需矛盾

据统计, 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只有1 0%~20%的成果转化为产品, 而最终真正形成产品的还不到5%。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问题是多方面的, 如果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我想应该是当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有效的供给与有效的需求不足并存。

科研院所作为成果的供给方不能够向企业提供具有实用性强、适应性强、安全性和有效性好、符合企业经营条件、风险性低、经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供给过剩, 实际上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合理的过剩。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院校研究人员成果转化市场意识淡薄造成的。长期以来, 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 轻实践”的观念, 研究和开发成果的目的是为了写论文获奖、晋升职称, 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 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结果造成许多成果获奖后因缺乏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 再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则是成果本身存在缺陷, 一项成果转化为商品最终进入生产过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先进性和成熟性;二是实用性和可行性。近年来, 科研院校尽管成果丰硕, 但是完全具备操作上可行性、技术上成熟性、造价预算上经济性、开发上实用性、推广上规模性和社会上相容性的并不多见。尤其在批量生产中遇到很大困难, 造成长期不能推广应用, 导致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就夭折了。另外, 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也低, 国家审批难, 企业接受难, 转化就更难了。

同时, 作为医药企业却未能获得与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及经济目标相适应的科技成果的意愿, 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我想其主要原因:一是体制存在缺陷, 原有体制以技术引进为主, 从而使技术水平只停留在引进水平上, 没有形成增值创新, 体现不出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二是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开发一个新药需要数十年, 数亿美金, 这又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2) 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因素

传统观念和市场意识的缺乏是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无形障碍。例如:长期以来, 科研院校在评估科技成果时大多注重纵向课题, 尤其是国家级课题, 强调论文数、专著数以及论文是否发表在重点核心期刊上, 致使科研人员不遗余力地去拉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 热衷于立项、报奖、撰写论文和专著, 在项目申报时多数只是重视成果是不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 严重忽视了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进行立项、审批、鉴定等环节上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造成研发出的成果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调研, 往往只停留在实验室成功、文章发表和完成研究报告的水平上, 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 进一步造成成果转让难的问题。

(3) 科研投入机制不畅

长期以来, 科研经费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成果转化的另一个重要“瓶颈”。一项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科学研究 (试验室成果) 、中间试验 (中试开发) 和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 , 其中中试环节有无足够的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低的重要支撑条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应为1:10:100, 而我国却仅为1:0.7:100, 显然我们用于中试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

科研院校受到经费、试验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 所取得的成果一般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小试阶段, 而中试阶段是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中间环节, 它既难以界定为科研活动, 也难以界定为生产活动。因此, 在资金投入上正常的科研经费轮不到它, 企业的生产性投入也不包括它, 使这个阶段成为了科技界与企业界两不管的地带。此外, 由于中试阶段需要的资金相对也较多, 且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制药企业需要的是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市场型产品”, 因而往往不愿意或无力承担这种中试经费投入的风险。另外, 金融机构贷款或借款等常规资金也不敢或不愿投入, 缺少风险基金的支持致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技术不成熟而得不到及时的转化。

(4)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近年来, 我国虽陆续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合同法》和《专利法》等, 但是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类似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 技术市场管理法规中的关于技术咨询、登记、信息及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的规定还存在空白。

以上分析只是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对此类问题的一些看法总结,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涉及的因素很多, 因此, 探索成果转化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仍然十分必要, 这也是我们今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院校成果转化方面制约因素的分析, 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科研院校,成果转化,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辛艳伟, 邓志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J].农业科技管理.2002, 21 (4) :46-48

[2]蒋景楠, 尹邦奇, 吴洁敏, 等.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奖励.2007 (6) :60-66

[3]唐五湘, 周飞跃, 牛芳.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方法与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覆盖范围[J].中国科技论坛.2005, (2) :63-66

瓶颈制约 篇8

关键词:制约;机械基础;教学效果;瓶颈

机械基础课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传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等内容。具有原理性抽象、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对其他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序曲的作用。在如今目标性教育、信息化教学、技能型需求的大背景下,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达不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教学效果没有如预期所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求知欲弱,导致施教困难,效果甚微。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围绕教学环节应从以下几个因素打开突破口: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

调动学生主动出击,对知识产生兴趣,其最大的动力需依靠外在的条件来推动。技校学生在学习初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能动性还是有的。然而,随着教学的深入,知识难度加大,而由于技校学生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基础知识薄弱,教学出现困难。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避开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弱势,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训基地动手操作、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现场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成就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会变得更为轻松和互动。

二、资源配置和教学手段是关键

不同教学手段的实施,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才是关键。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趋势,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图、文、声、象等直观地感受各种机构的动态效果。比如,齿轮传动系统,借着技校生对汽车酷爱的兴致,通过观看汽车变速系统的运行状态来完成对轮系变速和变向的分析,既直观又通俗,在快乐和轻松中完成教学。然而,多媒体硬件设施的配备、维护和管理以及各种软件的有效利用,都不是一句话就能瞬间完成,需要很长一个周期的准备才能得以实现。

2.实训实操教学

操作技能的培养必须依托强有力的平台,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会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学会分析问题,并且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技能才能得以提升。例如,可以租借厂矿退役的废旧设备如减速器等,让学生进行拆装,从而了解轮系的运行状态以及轴、轴承、键、销等轴系零件的结构和安装要求、故障分析等,以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都会极大地兴奋,成就感陡增,让从小就因学习成绩差而自信心不足的技校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来完成,因此这正是导致学生不能参与到实训实操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3.开放型教学

针对本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采取开放型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铰链四杆机构的讲解,可以变“讲”为“做”。在学生制作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使用的杆件长短不一,铰接和固定方式不一,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不同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自然就表现出来了。急回特性,死点位置也会在制作和运行中集中体现。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发现机构运行的不同表现形式,总结其规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同时还有效节省授课学时,使原本需两节课讲授的内容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集中完成,一举多得。然而开放式教学需要大量教具,教学环节又不同于传统教学,具体实施还需多方面保证。

4.现场直观教学

众所周知,到现场实地参观,大型设备中各种机构的运行一目了然。如,冲床的带传动系统、车床进给箱的螺旋传动机构、各种减速器运用轮系变速变向的构造、涡轮减速器内部构造、牛头刨床的急回特性、不同形式的联轴器结构等一览无余。在参观过程中,结合实际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中的原理自然就通俗易懂,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本能而做一些小发明、小改造。这样的教学自然会顺利完成,再不会出现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的状况。然而,去现场不仅会影响工厂的生产秩序,安全也存在颇多隐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三、教材内容需合理整合

对于相关科目的交叉重复教学内容如机械制图课,由于其教学时间安排的先行性,对诸如轴系零件的内容可以集中整合,省略对键、销、轴承结构和分类的讲解,节省课时,重点分析其工作原理及易坏易损的原因,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机械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将大大节约教学周期,实现教材内容科学合理整合。这是一个系统的教学组织整合,需研究论证后方可执行,不是个别任科教师可以随意改变教学计划的。

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保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必须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进行定期适时地更新和跟进。而实训操作的训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在飞速发展的技能需求,一体化教师已成为当前技工教育的主流方向,双师型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能操作。派出教师到现场交流,外出取经,接受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改革的软件支持,必不可少。而这个人才提升工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学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发展。

总之,结合机械基础的学科特点,只要以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强有力的实训实操平台,运用开放型教学、现场直观教学等多种有效手段,同时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形成师生上下长效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势头,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定会完全突显。

参考文献:

[1]张英梅.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等职业教育,2010.

[2]杨胜卫.“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M].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4).

[3]孙大俊.“机械基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上一篇:《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模块化、动态化开发的几点启示下一篇:扬州旅游品牌宣传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