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2024-07-14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共11篇)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1

0 引言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是防治腐败的关键。对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一套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高效的工作机制筑牢内部制约防线;不断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以有力、有效的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1 要用制度规范用权行为

用制度对权力进行规范制约和控制,是监督权力、制衡权力,防止公权私化,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加强制度建设,必须把加强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摆在首要位置。要进一步深入到生产施工的热点领域、经营活动的关键部位、权力集中的关键环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及时掌握和研究滋生腐败的新情况、新特点,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堵塞漏洞、有效规范行为。总体上讲,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改进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等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创新;着眼于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抓好具体制度、程序性制度建设,保证制度可行、管用;着眼于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解决制度执行不严格、形同虚设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增强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放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重要位置,遵循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努力使所制定的制度立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落实中的问题,对违反制度、规避制度的行为,要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使制度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目前,中原油田已建立完善了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廉政谈话、责任追究、民主评议党员干部、信访举报、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并建立了一套制度执行情况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坚持定期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较好地做到了权责明晰,团结和谐,共谋发展。

2 要用监督保证用权正确

加强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措施,努力实现监督的多元化、经常化、及时化,确保监督到位。要突出监督重点、优化监督机制,做到关口前移,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通过制度制约、流程控制和民主集中、推进厂务公开、落实职代会制度,努力实现“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目标,有效克服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的现象,确保权利在阳光操作中得到监督。中原油田针对单位分布点多、面广、战线长、队伍高度分散的实际,在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网络、落实监督责任、加强责任追究的同时,侧重于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及早发现问题,提前介入“纠偏”,做好防范工作。重点做好了招标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资产处置、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效能监察工作,通过效能监察,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监督,防范权利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做到了“立项开展一个项目、修订完善一项制度、治理规范一个领域”,促进经营管理规范有序,使效能监察真正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融入了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确保了监督到位不越位,促进了日常管理而不代替日常管理。

3 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

党内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主体在监督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由于力量分散、缺乏有效协调,有时对一项工作反复督察、交叉督察,有时一项工作又无人问津,存在监督死角。中原油田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监督作用,坚持对“三重一大”等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实施公开制,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代表成立了定位监督组,由过去的泛泛监督转变为一对一、点对点的监督。近年来,油田又把推行招标公开工作,作为加强源头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立项开展效能监察。油田7个招标小组和54个单位全部制定了招标公开管理办法,设立了公开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5万元以上的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对外支出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公开范围。对于不招标项目,除将谈判结果和不招标原因、不招标最终审批人在本单位公开外,还在油田专门的公开网站进行公开。油田成立了专项检查组,定期对各招标执行小组、对所属单位的招标公开情况进行检查,促进了招标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注重发挥职工群众的作用,组织职工代表对项目招标公开情况进行巡视,发动职工群众对违反招标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油田上下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合力。

4 要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也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讲,惩治就是最好的预防。对于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大案要案,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要通过查办案件、公开处理、情况通报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批,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同时,要发挥案件检查的超前预防作用。认真研究违纪违法案件的新情况新特点,总结查办案件的有效方法,树立“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科学政绩观,着力提高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真正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确保国家稳定、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要在案件查处的基础上,针对案件中暴露的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制定加强管理的措施,做好预警防范;注重对案情的剖析,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针对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放宽视野,创新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构筑“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制约机制、“不敢腐败”的约束机制,确保党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为促进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2

关键词: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圣洁”的“象牙塔”。然而,近些年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大学校园不再是一片净土,单单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建设腐败案中就挖出了24起案件,其中,涉及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6人。诚然,随着高校拥有的资源增大、自主决策权扩大,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而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却相对滞后,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因此,加强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积极规范高校权力的运行与行使,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和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反腐倡廉的制度已相当健全和完备,但在实际上,人们对高校权力运行监督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首先,当权者缺乏自我制约与监督意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控制力很强,但到了实际当中,尤其是涉及利益时,往往就没有了自制力,就会将自己置于监督之外或凌驾于监督之上,对监督持反感和抵触态度,阻碍了监督的进行。其次,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者缺乏主动实施制约与监督的意识。高校师生员工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主体,他们或因怕得罪领导,当老好人,或因不知情而难以实施制约与监督。三是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隶属的高校监管不力,通常是只停留在组织学习上,而没有真正实施对下属单位的监督。四是有的宣传教育是一种形式,甚至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没有真正收到宣传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想效果。

(二)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1.从高校党内权力结构上看,党内权力配置失衡。高校党员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但由于受到开会时间和次数的局限,高校党代会很难起到实际的领导作用,同时党内监督机关也是在它的领导之下。这样一来,高校党委就集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于一身,成为一级党组织的唯一领导机关。2.从高校行政权力上看,权力配置不合理。有些高校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岗位设置不科学,存在互相扯皮和推诿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有的部门职权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同时,高校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行政权力泛滥,严重挤压了学术权力的发挥空间。这就导致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又一失衡。

3.从监督制度完善程度上看,监督制度尚不完善,监督弹性比较大。制度建设是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权力运行的保证。近年来,高校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如广东省教育纪工委牵头制定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制度共58项,这为加强广东高校依法治校提供了强力保证。但有些高校,由于缺乏对权力运作的研究,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有的制度没有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制度比较原则和抽象,缺乏严密程序。

(三)检查和监督不到位

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不到位。从权力治理结构而言,高校的所有者是国家,高校是受国家的委托来开展教育活动的。因此,高校对资产的管理和内部权力的运作,必须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然而,近些年,由于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还未完成到位,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总识和能力还不强,造成所有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及高校内部的权力职责监督不到位。

2.受益主体监督不到位。高校的直接受益者是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和对高校有教育要求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按理说,高校的受益主体应该成为高校权力运行监督的最强监督力量。但由于教职员工代表、大学生代表及社会群众代表都没有进入高校的决策层,信息严重不对称,所以,大多数师生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是不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的。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3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淡化

一些地方、部门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监督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监督是软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监督得罪人,监督是纪委的事等。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导致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监督意识淡薄。

(二)监督软弱无力

上级监督不及时、不到位;同级干部或班子成员间或因维护班子团结的要求或受庸俗关系学的影响,监督软弱无力,没有真正有效发挥出作用;同级人大、纪委、监察等监督机构在隶属关系上受制于同级党委,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同级党委、政府监督乏力;下级因怕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报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由于权力运行中的神秘化、隐蔽化,使权力以外的人对权力的运作难以全面了解,造成群众监督往往无处下手。

(三)监督环节脱节

由于对权力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备环节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监督制约部分环节脱节。一般情况下是事前、事中监督少,或者是根本无监督,通常是案发后为了“查错纠偏”才去监督,存在事实上的监督真空与虚化。

(四)权利对权力的监控不足

为了保证权力行使的合理正当,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当前我国权利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手段,如在公职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考察、权力违法的遏制以及权利受到侵害的救助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严密的权力参与和保障制度。

(五)制度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建立、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原有的制约机制日益与现实形势不相适应,致使权力制约乏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我國现有的法规还不系统、不全面,比较原则不够具体,操作起来弹性大、“刚”性不够。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权力配置不科学、不均衡,权力设置有失恰当

有些地方和部门权力设置有失恰当,权力配置不科学、不均衡,导致一些部门、一些岗位或某些人权力过大、过分集中,甚至形成了权力垄断,出现权力的滥用。

(二)权力授予上民主程度不足,缺乏群众实际参与机制

理论上讲,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民权利应制约国家权力。但现实中,各级干部职位产生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上级对下级进行任命,而群众对其职务升降则作用不大,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一些领导干部从不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以及形象工程等权力滥用行为。

(三)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乏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权力运行规则不严密、不规范,对滥用权力者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监督体系、监督氛围没有形成,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等形不成合力;三是监督机制不大科学合理,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监督客体领导着监督主体的状况改变不了,监督制约难以收到满意效果。

(四)权力运行公开不够,缺乏权力运作的公开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机制,国家还没有硬性措施规定权力运行的公开程度。由于审批事项多,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法制不健全,对滥用权力者缺乏完备而有力的惩处手段

当前一些权力主体为什么敢于明知故犯滥用权力?原因有三:一是法制不太健全,打击滥用权力行为有时无法可依;二是惩处率低,滥用权力风险小;三是打击力度不够,滥用权力行为成本低。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一要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教育,使其学法、知法、守法;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和权力观教育,使广大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的问题,实现自我约束;三要通过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式,把思想道德教育长期抓下去,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

一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消除制度空档,堵塞政策漏洞,确保对滥用权力者的惩处有法可依;二要坚决贯彻执行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违犯者严惩不贷,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官代罪、移位代罪、换域隐罪的现象等;三要大幅度提高对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的查处概率和打击力度,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三)科学合理配置权力,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

一要不惜人力财力进行权力配置专题研究,科学界定权力范围、法定权力运行规则,适时调整不合时宜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二要对权力进行科学划分,形成职权边界明确、彼此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框架;三要积极探索权力运行法制化、程序化的途径,制定权力运行的程序和规范,使权力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改进改善授权方式,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

一要在授权时就要对权力建立监督制度。当权力机关对下级机关或个人授予某一项权力时,应及时建立对这项权力实施监督的制度,形成有权力就有监督的机制;二要真正落实群众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选任的领导干部不只是对上级负责,也真正对群众负责。

(五)规范权力运行,建立科学民主公开的权力运行机制

一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科学决策;二要建立权力民主机制,重点应放到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上;三要建立权力运行公开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除涉及安全、保密等事项外应尽可能公开。只有这样,公共权力才会在公开的轨道上运行,滥用权力行为才能得到有效制约。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

一要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削减行政行为,要从过去主要是定指标、批项目、分投资,转变为主要搞好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监督;二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审批环节的管理漏洞,减少对经济、社会事务的审批事项,把政府及公职人员掌握的稀缺资源压缩到最低限度;三要对一些管理部门因受利益驱动而造成的部门职权的自我扩张与行政不作为并存、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采取措施实行部门职责界定的法制化,并加强监督。

(七)强化权力责任追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

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如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

(八)整合各种监督制约资源,进一步发挥各种监督制约主体的合力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4

一、政治文明与权力制约监督

政治文明即权力运行的文明。对权力现象和权力控制进行法哲学思考和实证研究, 不仅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没有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不会有文明的政治。加强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制约监督研究是人类对政治权力认识理性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要探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性问题, 必须厘清一些相关认识问题。

(一) 权力的内涵及权力的制约监督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对权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权力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国家的运行而发挥作用。权力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的同时, 也曾给人类社会造成过灾难。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鸡在《论法的精神》中深刻揭示了权力的本质特征:“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是“权力乃是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处于某一社会关系内的一个行动者能够不顾抵制而实现其个体一直的可能性, 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2]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 “权力是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力量”[3]。基于不同的视角, 权力的理解不同, 共通之处在于: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 支配权力的主体利益迫使客体服从自己, 无论客体认可与否。

所谓权力制约与监督, 就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监察和督促, 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确保权力正常运行, 防范和矫正权力偏离正轨。制约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 主要通过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来限制和约束权力主体的行为, 刚性较强;监督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 主要是通过在权力运行机制外部进行监察和督促, 来实现对权力主体的约束, 弹性较大, 存在监督主体作不作为、监督客体接不接受的问题。对权力的制约, 其核心是权力度的问题, 规定好每一种权力的边界, 对有可能超边界的权力要限制它行使的范围, 以权力制衡权力。

(二) 权力的制约监督是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

合理的权力制约是公共权力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廉洁、高效, 历来是公共权力所应达到的目标, 也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公共权力高效运作是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 只有这样, 才能摆脱人浮于事、机构臃肿、财政不堪重负的窘境。而公共权力高效运转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这既包括一种权力体系对另一种权力体系的制约与监督, 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合理制约权力, 保证公共权力运作的规范、合理、高效, 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要通过建立对政治权力的约束机制, 确保公共权力的运作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政治文明的大敌, 就是权力的专横和滥用。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产生以后, 如何合理划分和行使国家权力, 防止权力异化的问题, 一直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问题。主张对权力实行制约和监督, 是人类对政治权力认识理性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经验和有益成果。如果没有另一种力量的约束, 大多数行使公共权力的人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滥用权力,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破坏社会政治文明, 甚至使政治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政治文明和社会转型为权力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 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尤其是权力滥用、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从而损害社会的政治文明。从腐败现象看, 与我国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只有建立切实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对公共权力实施真正的制约与监督, 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的滥用, 回归公共权力为公众服务的本来目的, 促进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人民对公共权力施加约束、控制和监督, 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题中之义, 也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或蜕化的有效手段。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 人民监督公职人员规范运用手中权力,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逻辑。权力的失范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腐败现象使得政府管理成本增加, 资源浪费严重, 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降低人民对党和政府权威的认同和尊重, 影响社会的稳定。正是这一系列原因, 使得权力制约更显迫切和必要。

二、我国现行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党和国家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工作不断探索、大胆实践,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权力制约和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真空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 权力配置不合理, 权责界限不清

按照分权原则和我国的国情, 权力应按照基本职能从宏观上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分别分配到三个独立职能机关行使, 互不交叉, 规范运行。但目前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三权相互交织融合, 导致横向上将各种不同性质的权力集中于党内, 纵向上将基层权力集中于高层, 集中到各级的“一把手”, 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真空”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权力监督机构一般受同级党委或政府和上级监督机关的双重领导, 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 使得监督从源头上弱化, 这也正是“一把手”容易出现权力异化行为的原因。监督机关没有明确的制裁权、处置权, 只能是软性监督,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权力结构中, 权力主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位势差别。决策权对执行权和监督权具有很强的支配力, 并直接参与到执行权和监督权之中, 行政权对市场配置权具有很强的支配力, 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的现象经常发生。

目前我国各权力主体之间职责界限不清、职能交叉重复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 导致各权力主体之间不能相互协调, 甚至互相抵触。有些权力运行越位、缺位、错位, 处于混乱状态, 严重影响了权力运行效率, 导致特殊利益集团为逃避市场竞争、实现高额垄断利润, 企图通过谋求领导干部权力的特殊保护, 产生寻租行为;以某种公共利益需要为掩饰, 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各权力主体越界行使职权, 直接参与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由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权责界限不清, 客观上造成了权力主体依照趋利原则履行职权的倾向, 利于自身利益时越界履职, 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便放手不管, 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明显。

(二) 监督主体权威性不强, 监督信息不对称

我国实施监督的必要权力条件分散于各个监督主体, 对单个监督主体来说存在授权不充分的问题, 导致监督主体的权威性不强。比如, 目前的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事实上由于纪检监察机关的人财物权都掌握在同级党委和政府手中, 主要还是以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为主, 特别是大案要案的立案和侦查须由同级党委和政府讨论决定, 因此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实质上是在同级党委政府主导下的监督。这在客观上使得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监督机构独立性权威性不强。

社会监督参与机制不完善, 监督信息不对称。在我国, 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 权力本源性决定人民群众应当享有充分的监督权, 也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监督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 还是党政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都比较淡薄。各种利益主体难以独立自主的群团方式对领导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施加影响, 公民的利益诉求难以很快转化为国家的政策, 公民享有的参与权就无法转化为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力量。尽管国家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群众监督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权力部门往往把公共信息作为保密内容, 仅在系统内部传递, 使得人民群众获取的信息与公职人员不对等;甚至有些权力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 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暗箱操作, 使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监督难以从信息上得到保障。

(三) 监督主体多元化, 程序性制约不规范

一般来说, 只有在权力监督制约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才能达到制约监督的目的。目前, 我国的监督主体比较多, 既有党内的纪委监督, 也有政府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还有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信访监督等等。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各监督主体因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职能交叉重复, 权限不清, 又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去协调统领各监督主体的工作, 难以有效整合各监督主体的力量, 致使监督工作既存在重叠, 又存在盲区, 没有真正形成监督合力, 浪费了行政监督资源, 造成了在行政监督中的空白领域, 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制约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弱化。

我国现行权力结构中, 一些权力责任还没有被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围中, 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缺失, 事后追惩法律多于预防立法。我们现在的监督往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 而忽视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这两个环节, 存在着事后监督审查多、日常渗透少, 对执行情况监督多、对决策失误监督少, 专项监督检查多、全面系统控制少等现象, 没有形成惩治和预防相统一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在我国, 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长期以来对权力运行程序的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 无论是制定法规制度还是在权力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普遍存在, 许多权力运行的程序不规范透明, 造成权力运行的效率低下和随意性过大。

三、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构建的相关探索

解决目前权力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从以权治权、以民治权、以法治权、以德治权的角度, 深入探索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构建, 推进我国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

(一) 优化权力配置, 公开权力运行

权力过度集中, 必然导致权力制衡失灵和权力滥用。要合理配置权力, 必须以权制权。从形成合理权力结构的要求而言, 当前亟待解决权力配置问题。首先, 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须分离, 执行权对决策权负责, 决策权、执行权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监督权的监督。保持决策部门与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分立, 只有部门和机构具有独立性, 才有可能使权力分离。其次, 分解“一把手”权力, 使其与副职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之间, 各自享有正当权力。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把手”、上级的手中, 而副手、下级处于权力的缺位状态;进一步缩小权力运行的空间, 促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适度控制权力, 以减少政府权力市场寻租的机会。再次, 正确处理权力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权力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都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现在科学合理配置与分解之中, 让权力分散适宜, 集中适度。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现代社会各类信息复杂多变, 政府和民众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把政府的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通讯平台向社会公开, 可以减少民众对政府的神秘感和盲目性, 减少“寻租”的空间。让权力运行的信息公开, 增加国家和政府机关运作的透明度,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等事项外, 政府机关应公开行政信息, 把政府机关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立法活动、政策制定、财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工作规则、办事程序、审批条件、收费标准等行政信息如实公布于众。对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做出制度安排, 建立信息查询制度、公开听证制度、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权力运作透明度。

(二) 规范权力运行程序, 健全民主决策监督系统

合理设定权力运行程序, 健全运行程序规则, 按照规范和公开的原则对行使权力的方式、顺序和时限做出具体、明确、严密的规定, 防止超越、减免甚至改变规则和程序。加强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相应的时限制度、审批制度、办事制度等;使权力运行程序变成法定程序, 使权力的赋予、交接和行使等都更加规范有序。权力运行程序应当逐步形成凡是符合条件和规定的事情进入程序, 可按时保质地完成;凡是不合乎条件和规定的事情进入程序, 使其无法通过。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监督系统, “以民治权”。对组织权力运行中的决策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 实现对行政决策的监控与制衡, 是规范行政决策过程、纠正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科学性的重要环节。首先, 强化舆论监督, 发挥新闻媒体、新兴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作用。其次, 依法确保监督机构具有独立的监督权, 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 更加注重民意和公认度, 引入候选人竞争机制, 切实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依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决策者进行有效的监督, 使监督不断规范化、程序化、合理化,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高效性和制约力。再次, 推行民主评议等监督形式, 落实干部选拔任前公示制度, 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学科的智能系统, 为决策及其评估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

(三) 坚持“以法治权”, 强化道德约束机制

在权力的运用上, 行政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依法行政。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前提和依据, 凡是法律没有规定授予的权力, 一律不得行使。既要贯彻“一把手负责制”, 又要完善少数服从多数的重大事务协商制。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对权力进行制约监督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来保障如何进行制约监督, 确定制约监督对象、内容以及有效方式, 明确制约监督的权利和责任, 完善官员问责和惩戒机制, 使监督和受监督都有法律依据。党的纪检机关应实行垂直管理,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 直接向上级纪检机关负责。法院、检察院应摆脱地方党政机关对其人财物的控制, 实行彻底独立司法, 以充分体现党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根除权力的滥用。

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同时, 还应强化道德约束机制。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在我国, 关于干部道德方面的制度和规定不少, 但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没有制定出来。因此, 我们要加紧制定和健全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行政道德的立法, 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进行权力的约束, 从制度化、法制化的角度筑起道德防线;不断加强公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塑造, 努力做到自省、自警, 强化道德内在约束力, 增强廉政用权的自觉性。

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权力和控制的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 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面临诸多问题, 只有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运行机制, 才能保障国家权力体系健康高效地运行,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张雁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81.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5

(理论征文)

摘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反腐倡廉,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关键词:健全 权力运行 制约 监督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反腐倡廉,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由此,产生如下问题:什么是腐败?为什么要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或者说,为什么要靠制度反腐?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三百年前,洛克说,统治者无论有怎样正当的理由,如果不以法律而以他的意志为准则,如果他的行动和命令不以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以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情欲为目的,那就是腐败。在国际法上,腐败是指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当一个掌握一定公共权力的人同时是一个具有私人利益的个体,角色的冲突让他在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腐败行为。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政府任何时期都重视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现

1在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和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那么,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反腐?

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和权力是一双孪生姐妹,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中国的传统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和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信人性是本善的,提升掌权者的道德素质,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可以有效地抑制腐败。“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自自律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愿望是美好的,但如果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如果机会允许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暴君,每一个掌权者都是潜在的有可能成为的腐败分子,那些落马的贪官,在其拥有巨大的权力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品德尚好的人,但一旦拥有了巨大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一切都变了。由此而言,国人呼唤清官,单纯希望各个级别的清官,挥舞铡刀,惩治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贪官污吏,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这种延续了数千年,需要借助强势群体或圣贤人物的完美人格来实现社会稳定的愿望,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却经不起欲望之水的冲刷。靠什么保证,每一名政府官员都是海瑞?假如每一个人都是天使,那么,法律将是一堆废纸,毫无用处。

我们不能只是奢望掌权的人都是道德君子和清官,期望

这个好官能用好手中的权力,反腐败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任何人的自我监督和完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限制人性恶的一面,必须依靠制度建起一道道反腐败的栅栏。制度,是反腐败的最有效手段;只有依靠制度,才能剑指腐败的深水区。

2008年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作工作报告中说,5年来,高检立案侦查的省部级干部35人,厅局级干部930人。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反腐成绩单无论是长是短,应声落马的贪官无论是多是少,却总让人难以心安。如何保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缺失,比腐败本身更为可怕。一系列大案要案的爆发,使我们再次意识到,制度设计缺漏、监督机制失灵、干部权力过大、约束惩治太弱,是腐败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我们没有建立反腐败制度吗?有!从现实来看,我们说创新反腐制度,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制度,而是说我们有的制度已经陈旧过时或落后。据悉,早在2006年,我们就有1200件反腐败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形势发展太快,也由于贪官搞腐败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狡猾,我们有的制度的漏洞与缺陷已经凸现,一些制度程序被贪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同“牛栏里关猫”,成了摆设。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一、严格而完备的法治制度。任何权力都不能高于法律,任何部门都处于其他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下,而所有部门、任何高官,在法律面前都不得逾越。即使是最高行政长官如果有违法行为也一样要受到严格追究。法治的威严能使大多数官员不敢起贪污之心和违法之念。

二、强大的舆论监督机制。无论是香港还是欧美的经验都一再证明,成本最低、最有效力的监督利器就是舆论监督。香港在九七回归时民众最关心的也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否能继续保持,经过几年的验证,香港人民放下心来,而这些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香港的廉洁指数不断提高。在国内,网络监督,即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正在成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从南京的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到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韩峰,等等,他们的落马无不与网络监督有关。

三、有效的制衡机制。公、检、法互相制约,各相关权力部门互相制约,使各方轻易不敢做违法之事,即使有错发生了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纠正。另外,通过制度设计,政府部门的权力主要用于监管和服务,应该很少涉及资源分配,所有权力边界都有严格的划分和认定,权力运作的过程也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官员都象玻璃鱼缸内的金鱼,腐败行为怎么能产生?即使产生,也能立即予以铲除!

四、充分的公民监督机制。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是最合理也是最有力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强制度建设,拓宽百姓的言路,出台具体的政策对民众积极参与反腐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和回报,在官员的任免上加大群众投票的有效性。

五、加强对权力授予过程、权力行使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把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顽强、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干部选拔上来。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大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的整治力度。

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制约和监督。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

加强对权力运行结果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切实改变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强化组织手段,使干部不敢松懈。及时调整工作懈怠、不负责任、不讲原则的干部,使干部对职务、权力和责任心存敬畏,不敢懈怠。

相对而言,“高薪养廉”机制,个人认为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以香港为例,1974年前,香港高官的薪金已非常高,但仍是贪官遍地。现在内地也有相当多国企高管年薪几十万、上百万,但由于权力大、约束少,各利益方“攻关”不断,一些高管在拿高薪的同时,对各种贿赂仍来者不拒。

总之,变革制度设计,以降低腐败机会和腐败利益,增大腐败成本和腐败风险,是构建一个国家防腐体系的基本要素。只有把这些基本要素融入反腐败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使制度设计真正形成互相制约与多重监督的格局,才能从根源上去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在防治腐败中起到标本兼治的深远作用。

如果我国在反腐败和法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摘除了社会肌体上的最大毒瘤,我国的经济才会高效运行,民众的满意度才会大大提高,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党的威望也会更高。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6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工作探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都在致力于打击腐败、肃清党内腐败分子等工作,针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和即将萌芽的腐败思想,应采取两种不同办法针对解决,一是坚决查处,二是制约和监督。而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号召之下,企业的内部调整也将作为工作的重点,如何对企业内部重要领导人的工作范围和权力进行调整是企业权力控制和制约的重点工程。党内腐败现象和企业领导集团的内部萎靡是导致企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企业领导集团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是改变企业内部领导集团萎靡现状,壮大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

1.监督和制约工作以领导干部为对象向以权力为核心转变

任何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首先内部组织不能混乱,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或者企业工作者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正当的竞争能够在积极的工作热情带动下使企业业绩蒸蒸日上,而不正当的竞争则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心涣散、萎靡不振,通常不正当竞争一般都是围绕着“权”、“钱”展开,权利和利益的趋势导致企业出现裂痕,而企业制度监管部门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整治和查处时,往往以处置相关人员为重心,导致问题没能从根源上得到制止,因此,在企业新的监督工作开展之时,应当将权力的控制作为预防相关问题发生的根源,从而控制企业相关人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1监督和制约工作重心放在领导干部身上治根不治本

从表面上看,企业遇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只要针对相关涉事人员进行查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但是,一个岗位不能长期空缺,当其他人走上这个岗位,如果没有权力的制约,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自行控制,一样或有人重蹈覆辙,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力和对自我的判断力都将失去控制。而这只是企业中一个职位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多个领导人都犯相同的错误,那么,不断地对企业相关涉事人员进行查处并不是明智之举,简单来说只有对事故进行处理的能力却没有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这样的制约监督机制只是在等待滥用职权者的出现,而不能时刻给予警醒,这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固发展。

1.2工作重心转向权力约束,制约和监督工作由个性向共性转变

企业职能部门或者相关领导人走向损害企业利益的方向,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给予相关领导的权力造成的,权力给了人更大的能力去做有价值的事,但也同时给予了人满足自己私心的能力,在自我约束力和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不严密的情况之下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因此,权力是把双刃剑[2]。而企业的制约和监督部门要想对这样的事件得到有效控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对企业利益的维护和企业相关领导人的监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权力的监督上来的主要表现包括企业商业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定、企业重要制度的制定、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坚决摈弃个人独裁主义。

2.分权管理,权力牵制

实现企业领导集体的权力制约的最好方式是在领导集体中间进行权力的分化,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个人手中,权力的分散本质上牵制了领导人的决策权,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要实现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就要实行分权管理,实现权力制约,而在监督方面,不仅仅要受到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企业领导人之间在这一制度下也实现了相互监督,企业领导人要做到“一岗双责”,在“其位谋其职”是第一“责任”,同时还要对相关工作岗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换句话说,企业领导人不仅仅要严格审视自我,还要监督同单位的其他人,形成自省和互相监督的局面。

2.1避免权力集中于个人,重大决策由企业领导集团商议决定,权力相互牵制

权力集中于个人手中一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二是企業内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个人身上,决策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分权管理不仅仅是牵制了相关决策者的权力,也降低了企业领导人的犯罪率和企业经济风险,也使企业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和重大事件的决策上更加科学。

2.2通过权力的制约实现相互监督

企业内部容易出现腐败现象、滥用职权现象,另一个原因要归结于企业的监督不力,然而通过分权管理实现企业领导集体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牵制权利的同时也是利益的牵制,从而在企业领导人之间形成无形的监督机制,权力的牵制表现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商议决策代替的独断专行和个人主义。

3.从以惩慑为主到惩防并重的方式转变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企业人员权力的运用上,难免会出现越权、滥用的现象,这时的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制止事态恶化,或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时刻控制和预防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惩戒制度的运用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而不能对未知事故进行预防,惩戒制度一旦实施,说明问题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最终结果要么是人才的流失,要么是企业利益的损失。因此,能够提前预防好过惩戒,因此运用惩防并重的方法能够进一步实现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遏制问题,并在事态没有恶化的情况下及时得到控制和改变,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减少人才流失和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设立,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企业的稳固性,企业领导集体和个人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之下开展工作,一方面能够通过自我约束和制度约束两种力量进行自我权力使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资金、人才上的损失。因此,企业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控制权力的使用实现其监督效果,其监督制约效率明显大于将监督制约放在个人身上,通过这一改革创新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曹伟.权力制约监督的制度功能与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1,09(11):59-62

[2]蔡佳媛.创新与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若干探索[J].福建论坛,2014(9):113-115

论政治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篇7

一、政治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必要性

1. 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

权力具有二重性, 即能动性和腐蚀性。能动性表现为:政治权力是实现政治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同时, 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腐蚀性表现为:人在权力过久的掌握过程中有腐化变质的可能性。政治权力的二重性决定了必须对之进行行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决定。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 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治权力的构成问题。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程度越大, 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也越大;反之亦然。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提供保障。

3. 党的执政能力所决定。

党的执政能力随着执政环境、执政目标和执政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拥有执政权, 执政权在建设时期主要表现为领导权。党的领导权也要接受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的制约与监督,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必须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有效地约束政治权力以减少腐败。

二、当前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道德对权力的约束力下降。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官员出现了大的理想的迷失和人生价值的错位, 出现一系列的权力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大力加强政治伦理建设, 以德倡廉, 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约束, 使得政治行为主体从内心深处不愿贪腐, 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 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实施的对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方面所必需的法律、法规、条例尚不完备, 表现为: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从而造成实际监督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3. 权力结构不合理、运行程序不规范、监督体制不完善。

一些不均衡的权力分配势必导致权力不受制约, 运行受阻。权力的运行虽进行程序的制定却不依程序而运行, 甚至随意更改程序规则或是减免程序, 同样会使得权力机制无法得到强有力的监督与制约。严格缜密的程序制定和运行是对权力运行最基本的要求。另外, 监督依然是制约腐败的有力措施之一。当前, 我国一些部门监督缺乏实际权力、监督偏于事后监督、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监督和制约方向单一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

三、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主要对策

1. 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化建设。

思想建设很重要。一方面, 要营造社会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整体氛围与环境,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法律意识;另一方面, 要切实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 从内心深处做到公正、廉洁、自律, 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 从而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 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2. 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确立宪法与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是重中之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组织调整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运转的根本依据,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活动。以法的形式明辨是非, 公正客观, 量化明确, 可以客观地衡量出国家公务人员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清正廉明、是否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杜绝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提供现实依据。

3. 完善权力结构、规范运行程序、加大监督力度。

主要从完善权力结构、规范运行程序、加大监督力度三方面入手。权力过分集中的结构, 组织运作过程中个别领导独揽大权, 势必难以开展有效的集体性的权力制约与监督, 因此要合理配置权力资源;权力运行的程序化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强大威慑力有效而直接地制约着权力的运用。因此, 完善权力结构、规范运行程序、加大监督力度, 缺一不可。

总之,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的必要手段, 不仅对党提高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肖华茵, 毛细荣.试论权力制约的理论及监督制约的基本方法[J].求实, 2005, (5)

[2]李英田.合法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长江论坛, 2004, (6)

[3]徐京跃, 周英峰.习近平强调: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高层声音, 新华社, 2013-1-2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

浅析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篇8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 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 还是群众监督, 均存在缺位现象。

1. 上级监督鞭长莫及。

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 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 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 但无充分精力, 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 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 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 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对部下迁就袒护, 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 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 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 利益攸关, 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 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 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 该警示的不予警示, 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 同级监督软弱无力。

目前, 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 顾忌重重, 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 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 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 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 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 纪委只能触及表层, 不能深入实质。

3. 下级监督纸上谈兵。

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 自恃高人一等, 骄横跋扈, 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 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 明知不对, 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 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 只好少说为佳, 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 甚至同流合污。

4. 群众监督形同虚设。

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 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 该报告的不报告, 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 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 更怕损害自身形象, 于是, 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 另一方面以势压人, 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 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 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 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 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 素质低下, 放纵欲望, 必会腐败变质, 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 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 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 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 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 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实践证明,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 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 但核心是领导班子, 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 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 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 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 克服困难, 再创生机。相反, 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 他想的不会是事业, 而可能是一己之私, 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众人不会再相信他, 失去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 甚至垮掉。

3.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 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 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 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 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 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 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 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 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 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 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 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首先, 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 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 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这是十分错误的, 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 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 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 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 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 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 甚至有错误之处, 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 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 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 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积极参与监督。当前, 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 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 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 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 明哲保身吃香, 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 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 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 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 做到一身正气, 无私无畏, 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被滥用, 以权谋私得以发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 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 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 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进行减事放权, 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 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 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 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 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 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 “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 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 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 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 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 才能真正落实。

5. 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

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 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 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 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 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 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 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 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 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 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 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 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 并签名负责, 以便备查。如, 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 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 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 在干部考察中, 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 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 要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 切实做到惩处一个, 教育一片。

7. 公开行政行为。

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必须拓宽监督渠道, 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 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 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 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 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 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 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 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 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 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 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 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 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 适时公布运行结果, 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9

1.1 防止权力滥用、腐败滋生

孟德斯鸠说过,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公共权力如果缺乏监督与制约就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拥有公共权力的人容易认为权力是自身的, 他可以凭借权力来达到满足私欲的要求, 为自己谋取私利, 而不是真正的利用权力为人民办实事,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可以带来一定的压力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公共权力当前主要掌握在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手中, 这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决不能用来谋私利, 干部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有些人就抵挡不住权力带来的诱惑从而滋生腐败的种子, 如果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就会有所顾忌, 一旦运用公共权力来为私人牟利, 人们就会对他产生应有的制裁, 这样当人们手中掌握公共权力时在运用时就会时时尽心, 真正的发挥手中权力的作用。

1.2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肩负着改革开放来的重大使命, 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状况, 所以党的建设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加强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以外部力量来牵制公共权力的行使,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公职人员自己产生忧患意识, 自觉地能够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从而真正促使权力掌握者能够发挥公共权力的作用, 真正的运用权力为人民做实事,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的做到让人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 充分体现人民公仆的职责, 这样人民就会真正信任政府, 明确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知道党始终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各级人员之间的关系, 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安定, 这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原因

2.1 价值取向偏差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但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偏差, 拜金主义、金钱至上, 个人利益为主的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当前社会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屡屡发生, 为人民服务在这些官员看来只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公共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没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让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影响自己, 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 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2.2 责任意识不强

身为公职人员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 作为人民的公仆,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明确身上的责任, 但是当前许多官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不能做到自律, 所以需要外部措施来制约其权力的行使, 如果自身能够很好的运用权力, 真正发挥公共权力的作用, 那么就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了, 而他们不能恰当行使权力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强, 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以至于发生以公谋私、以权谋私的现象。

3.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措施

3.1 提升价值取向, 强调自我监督

当前许多官员出现腐败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到个人利益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牺牲国家的利益,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提升其自身素质,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作用, 而不是作为谋取自己利益的手段。可以通过定期的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实践教育活动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责任意识培养工作, 使其形成自我监督意识而提升官员的思想水平, 明确其价值取向, 能够促使其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 提升群众的监督意识, 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共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充分体现民意, 真正为人民办实事,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但是当权力真正掌握在公职人员手中的时候由于私欲等原因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民意, 这时就需要我们充分的监督, 但是当前许多人民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 不能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 殊不知这正是攸关自己利益的时候, 所以要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认知, 充分明确其真正的意义, 这样就会自觉地去关注公共权力的行使状况, 是否有不当的行为,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3.3 加强网络监督,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在当前网络普及的时代, 网络监督明显已经成为公共权力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有许多官员都是由于网络曝光才被揭开腐败的面纱, 例如雷政富、李春城等原政府官员都是由于网络曝光才被审查, 可见当前网络监督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上的事件并不一定全部属实, 但是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一种凭证, 网络时代为我们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它。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人民出版社, 2012.

[3]梁小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推动农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解读[J].中国妇运, 2009 (7) .

[5]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卫灵.《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前沿, 2003 (4) 22一24.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篇10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权力,制约,监督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意义

“有权必有责, 权责必相应”, 权力的背后是厚重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管理职能, 必然要成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代表, 对国家负责, 对人民负责。这种公共受托关系的确立, 促生了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的出现。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 (系统) 、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推动本地区、本部门 (系统) 、本单位科学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业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科学、依法履行职责,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对领导干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客观反映和揭示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科学民主决策、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二) 促进廉政建设

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 在履职过程中, 通过被赋予的职权掌握责任人经济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对责任人违反廉政的行为可以及时发现, 相关证据可转移给纪检监查部门, 从而震慑违纪违法分子,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 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与管理

多年的审计实务告诉我们, 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过程中, 收入不入账、坐支收入、日常支出超范围、项目支出与资金管理混乱, 违反“三重一大”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这些问题都要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予以披露, 促使责任单位纠偏改错, 达到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作用。

(四)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要把财政资金用到实处, 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关注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问题, 而且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这些审计内容都间接促进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几点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自产生以来, 对于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履职、民主理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亦为规范领导干部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各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审计理念相对落后, 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目前, 大多数审计机关受传统审计理念束缚, 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仍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资产负债的真实性作为主要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受到思想意识、业务水平的禁锢, 沿袭以往固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 拘泥于账册、报表呈现的财务数据审计。对于“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等方面关注不够, 没有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促进地区和部门事业发展情况开展审计工作。不能充分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重点, 很大程度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果, 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

(二) “先离后审”使审计查出问题难以有效整改

现今基层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大多仍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为主,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广泛开展。这种“先离后审”的审计模式, 不仅由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长, 审计工作量大, 加大了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 而且由于被审计领导已经离任, 继任者往往是“新官不理旧账”, 这使得离任审计查出的问题难以得到积极有效的整改, 从而降低了审计效能。

(三) 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由于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领导进行评价时, 往往是以组织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结合被审计领导的述职报告进行评价。这种片面且带有审计人员主观色彩的审计评价必然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不恰当的审计评价一方面导致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责任界定, 另一方面还影响着组织部门能否正确评价、考核领导干部, 甚至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问题。

(四) 全力配合、通力协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专业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行业、特殊部门或是存在问题的单位还要进行问效追责和督促整改。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 仅凭审计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深入有效开展工作, 也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审计效果。

(五)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

随着一些部门、单位年度预算向社会公开的实行, 审计机关同级财政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也开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告。这一举措, 对于促进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执行人大批复的年初预算, 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还未能向社会进行公开, 不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合力, 难以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

(六) 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大多出身于财务会计专业, 知识层面的局限, 加之没有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工作中往往只是凭借经验, 通过审阅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 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要事项决策、重点工程建设、重大项目投资审计缺乏应有的深度。无法全面评价公共资金使用产生的综合效益, 无法挖掘隐藏在事件表象之后的深层次问题, 难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更无法从健全体制、完善机制的层面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业务量、资金量也在不断扩大, 如果审计人员只凭肉眼和手工查账的方式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巨大的审计工作量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虽然随着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推广实施, 审计机关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开发研究了先进的辅助审计软件, 但是由于大多数审计从业者计算机水平不高, 无法最大限度的利用审计软件开展数据分析、疑点查询等功能, 极大的浪费了审计资源, 更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七)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有待加强

现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些地方还只是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离任的一道程序, 并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威慑作用。

三、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 转变传统理念, 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

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打破传统审计理念, 突破固有审计模式, 转变目前工作中主要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进行审计, 依靠会计资料分析做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方法以及就会计论审计的思维模式, 紧紧围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

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事项、重点建设工程, 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决策机制和程序以及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审计, 反映和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严格督促整改落实, 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民主决策, 最大限度实现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二) 推行任中审计, 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审计机关要大力探索和推行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比例, 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把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 为国家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起到提前预警作用, 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长期有效机制。

(三)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科研机构, 要汲取先进经验, 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指导一线审计人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使审计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单位或部门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目标完成及经济效益指标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等。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量化指标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非量化指标如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可以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对重大经济决策可以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规范性评价指标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 有效性评价指标分为有效、基本有效、较差三个等次。

(四) 建立联动机制, 推进审计整改和问责问效制度建立执行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道远, 单靠审计机关一己之力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审计机关要与人大政府、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机构通力合作, 职能互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 共同推进问责问效和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尤其要注重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用, 联席会议应就审计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将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以审计要情、信息简报的形式向党委、政府作出报告。对被审计部门或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及其他违法违纪等问题, 要依法给与必要的惩戒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 推进审计结果公开, 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

审计机关要尽快探索在法定范围内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采用适当的形式、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告。通过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 一方面可以促使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以及处理处罚意见更加严谨, 从而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查出问题及审计建议的重视程度, 积极整改落实。另一方面, 只有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布于众,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合力, 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一项阳光工程。

(六)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各级审计机关要注重工程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绩效审计等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充实壮大审计队伍力量。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开展信息化建设, 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迅速建立起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审计队伍, 提高审计机关效能。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公共资金卫士的重要作用, 为社会经济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七) 强化成果利用,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震慑作用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强审计成果利用。一方面要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任免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而不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另一方面对于审计发现的重大或突出问题要实行问效问责。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领导干部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时刻保持自警、自省、自律。充分发挥防微杜渐、反腐倡廉的震慑作用, 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制约和监督权利运行的长效机制。

诚然,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审计质量永远是其永恒的生命线, 如果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高质量, 就很难谈到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各级审计机关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强化效能、恪尽职守、不辱使命。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构筑起一道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坚实防线, 切实担负起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源.经济责任审计监控权力运行的风险积聚效应[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8)

[2]黄子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4, (02)

[3]徐姿文.经济责任审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途径探讨[J].审计园地, 2014, (07)

[4]熊濯钊.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01)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干部的监督 篇11

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干部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70-01

权力制约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任何社会形态下的权力都需制约。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认真抓好对权力的制约和干部的监督这个关键。如果对权力的制约失出监督,必然导致干部腐败。因此,要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对干部的监督。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健全法制以法制权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规制国家权力运行的法律。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而且能让掌权者和监督者把握一个统一的尺度共同遵守。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总体上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距离建立一套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还相差很远。

二、明确重点管人束权

大家知道权力是由人来掌管的。人民把权力授予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手中所以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具体来说要切实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监督关口前移。加强事先监督从源头上加强监督治理。二是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就是对其运行过程特别是重要事件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这样做可及时发现、纠正权力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使干部依法用权,为民用权、正确用权。在工作中必须规定权力运行过程中具体的监督标准制定严格的程序规则,进行监督制约并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三是对权力运用后果的制约。所谓后果制约可分为阶段性的大事、要事和卸任时的监督和检查。对后果的监督要褒善惩恶,并作为对其升降的重要依据。这种监督现在虽未全面运用。但已出现了的良好势头今后要更好的探索运用。

3.完善机制加强民主监督

实行民主监督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国家政权稳固的根基。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各种渠道,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逐步形成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结合的“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巨大作用。

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第一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对全体党员加强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第二要加强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好日常性的监管和监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加强党纪检查,严格执行党纪党规,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接受监督,时刻把自身置于党组织的监督、党员群众的监督、党的纪委监督之中。

二是接受党外监督。定期举行民主协商会,有关人员座谈会通报交流情况;进行专题讨论,开展谈心活动,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收集、接纳、办理提案,参政议政;让他们担任特约监督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通过民主人士的建议和提议使我们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找到克服错误和改正缺点的办法。

三是发动群众监督。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用法律的制度确保人民群众有知情权、议政权和对干部的评判权撤换权。首先,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办事的透明度,不搞暗箱操作,使老百姓了解各级干部的职权和他们的职业活动过程及政绩。其次要建立传达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检举、揭发。第三,采取各种措施、多种形式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对于部的考察、评议、述职,真正使人民群众的意见成为评价、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是搞好舆论监督。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舆论具有覆盖面大、公开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舞弊受贿或以权谋私的问题及时爆光。这种新闻监督使官员们处处小心谨慎从事,在促使为官清廉中愈来愈发挥监督作用。

上一篇: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下一篇:纵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