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2024-10-18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共4篇)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篇1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713 更新时间:2007-7-17 16:19:53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仅仅是为了防止腐败吗

张晓燕(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之所以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主要是因为权力具有扩张性,如果不对掌权者的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或监督,掌权者就有可能利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权力还具有腐蚀性,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载体,有权力就容易实现自己的意志。而人是有欲望和有缺陷的,不受制约或监督的权力会放大人的欲望,会使人的缺陷得不到弥补,容易出现决策重大失误或长期失误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甚至容易产生腐败,对国家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认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仅仅是为了防止腐败,这是不够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是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防止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或长期失误,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

制约和监督都是对对方权力的限制,对于这一点,我们长期以来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那么,两者是否就是一回事呢

张晓燕:制约和监督的对象——“权力”,是指国家公共权力,即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权力。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领导体制所决定,在讲我国的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时,权力还应包括执政党的执政权。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首先,应该明确监督与制约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都是对对方权力的限制,对于这一点,我们长期以来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那么,两者是否就是一回事呢?当然不是。权力的制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限制与约束的关系。权力制约有以下特点:第一,权力制约关系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第二,权力制约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第三,在权力制约关系中,各种权力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隶属关系,因为具有隶属关系的国家权力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的监督则是指对国家权力的监察、检查或督促。与权力的制约不同的是:第一,权力监督是纵向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两院”进行的监督;第二,权力监督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即甲权力对乙权力有监督权,但乙权力不能反过来监督甲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监督不存在什么“互相监督”的问题,如果非要求各权力主体之间进行“相互监督”,结果只能是谁也监督不了谁;第三,在权力监督关系中,监督权与被监督权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监督权处于主导地位,被监督权处于从属地位;第四,监督权与被监督权的主体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一旦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这时候两者之间实际上只能形成包庇与被包庇的关系,这样的监督必定是无效的。

侯少文(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关于权力的监督,这里有必要强调,民主监督与专制监督不能混为一谈。一是,主体不同。民主监督的主体是人民。而专制监督的主体就是君主,国家的权力包括监督权都为君主所独享。二是,路径不同。在民主制下,监督与选举是同向的,基本路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监督也是以自下而上的授权与监督为前提的。而专制的监督则就惟有自上而下的管道。三是,范围不同。民主政治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人,下到最小的“芝麻官”,都无例外地要接受监督。专制监督则不然,君主可以监督任何“命官”,而他本人则不受任何监督。四是,保障不同。民主监督靠法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实施监督。专制的监督是人治,监督的办法和结果以最高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以最高统治者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为什么说不能有效防范权力出现变异和腐败,肯定不是有效的监督?为什么说把被监督的权力管得死死的,使其缺乏应有的活力,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监督

侯少文:理想的监督,应该是既能防止权力被滥用,又能保证权力有效行使的监督。不能有效防范权力出现变异和腐败,肯定不是有效的监督。但如果把被监督的权力管得死死的,使其缺乏应有的活力,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监督。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监督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呢?从权力运行机制的设计上,至少应该满足这样一些条件:

一是,以权制权,即用权力监督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当然有多种手段,但最重要的是以权制权。监督对象的性质决定了监督手段的性质。这大概也可以叫做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监督权大致又可以分解为知情权、审议权、问责权(质询权)、弹劾权和罢免权。这些权力都是构成监督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这些具体的相互关联的权力设置,监督权就会因其空洞而苍白无力。

二是,监督权与被监督权适当分离。如果监督权和被监督权由同一机构或者个人掌控,或者如果监督权与被监督权形式上虽是分设但两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甚至前者就是隶属于后者,监督权就必然会软化、虚化,不可能对被监督权实施严格的监督。

三是,监督权与被监督权效力相当。权力有大小强弱之分。假如我们要实现以权制权,即用权力监督权力的目的的话,那么我们所设置的监督权的大小强弱即它的“权力量”,应当与被监督权大致相当。就是说,监督权所占有和能够使用的各种政治资源、强制性影响力之充分,足以阻止和纠劾被监督权所发生的违规行为。一个弱小的权力是难以抗御比之强大的权力的滥用的。当然,监督权的“权力量”过大亦非理想的设计。因为,监督的目的是管好被监督权,而不是管死被监督权。监督权设置中的常见问题,并不是监督权设计得过分强大而是过于弱小,以至于形不成真正的监督机制。

四是,监督权不替代被监督权。政治权力有所分工、各司其职,是现代国家权力配置的一般要求。监督权是控制权力的权力,如果监督权越俎代庖,包揽被监督权的职能,那么监督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民主法治的国家里,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受限制的权力,监督权作为限制权力的权力本身也应该受到限制。监督权的泛用、误用和滥用问题,尽管在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中还不突出,还未形成一种普遍性的倾向,但同样是我们在健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加以警惕和避免的。

在应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张晓燕:国家实行的政治体制不同,决定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美国,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平行分立,三者共处于一个平面上,没有最高权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约的关系,而不存在权力监督关系。在中国,按照现行宪法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不是平行分立的,也不都是共处于一个平面上,而是既有平面(制约)关系,也有垂直(监督)关系。立法权与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因此,在我国权力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政治体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孙志勇(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当前,针对权力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采取何种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还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只有建立多党制,实行异体监督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有的认为把党委的权力分立为“立法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党内实现所谓“三权分立”,才能达到权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有的希望建立独立的、垂直的纪检监察机关。这些设想有的偏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的貌似新颖实则无坚实的法理基础,有的超越了执政党的党情难以实行。监督要有效,政治要进步,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的政治条件和环境,脚踏实地,一项制度一项制度地抓贯彻,一个措施一个措施地抓落实。当前,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第一,实现党内民主的具体化。民主是集权、独裁的天敌。无民主则无监督,民主不够,则监督无力。绝不能把民主放在“神龛”上顶礼膜拜,民主只有具体化,变成制度和措施,才能形成一种现实的力量。贯彻党内民主的制度和措施,要做到成熟几项,就坚决推行几项。

就目前而言,一要稳步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二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备、具体的党内选举条例,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拓宽选举人了解候选人的渠道,完善差额选举办法,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在直选村支委会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步扩大,最终做到用选举制逐步取代组织委任制。三要普遍实行“票决制”。去年7月党中央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实行“票决制”,使重要干部任用的决策权收归常委会和全委会。这是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党委议事原则的具体化,充分发挥了党委集体领导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情况的发生。

第二,要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把有关监督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贯彻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作为一种强制性活动,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予以保障和规范,才能达到监督目的。目前,在权力监督制约方面既存在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监督制度、措施的问题,又存在对现有的监督制度、措施不落实的问题。因此,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尽快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逐步建立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核心的监督法规体系,健全规范监督活动的各种规则程序,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活动在规定范围内和方式中有效进行。二是要一丝不苟地抓好现有各种监督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

第三,在双重领导体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的监督机关,必须立足现实,坚持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认真履行党章和党内法规赋予的监督职责,充分挖掘潜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好党内的监督作用。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篇2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 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 还是群众监督, 均存在缺位现象。

1. 上级监督鞭长莫及。

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 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 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 但无充分精力, 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 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 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 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对部下迁就袒护, 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 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 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 利益攸关, 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 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 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 该警示的不予警示, 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 同级监督软弱无力。

目前, 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 顾忌重重, 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 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 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 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 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 纪委只能触及表层, 不能深入实质。

3. 下级监督纸上谈兵。

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 自恃高人一等, 骄横跋扈, 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 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 明知不对, 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 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 只好少说为佳, 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 甚至同流合污。

4. 群众监督形同虚设。

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 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 该报告的不报告, 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 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 更怕损害自身形象, 于是, 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 另一方面以势压人, 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 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 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 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 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 素质低下, 放纵欲望, 必会腐败变质, 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 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 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 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 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 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实践证明,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 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 但核心是领导班子, 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 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 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 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 克服困难, 再创生机。相反, 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 他想的不会是事业, 而可能是一己之私, 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众人不会再相信他, 失去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 甚至垮掉。

3.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 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 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 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 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 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 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 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 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 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 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 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首先, 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 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 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这是十分错误的, 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 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 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 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 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 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 甚至有错误之处, 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 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 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 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积极参与监督。当前, 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 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 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 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 明哲保身吃香, 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 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 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 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 做到一身正气, 无私无畏, 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被滥用, 以权谋私得以发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 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 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 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进行减事放权, 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 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 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 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 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 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 “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 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 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 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 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 才能真正落实。

5. 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

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 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 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 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 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 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 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 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 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 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 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 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 并签名负责, 以便备查。如, 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 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 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 在干部考察中, 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 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 要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 切实做到惩处一个, 教育一片。

7. 公开行政行为。

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必须拓宽监督渠道, 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 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 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 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 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 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 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 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 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 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 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 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 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 适时公布运行结果, 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篇3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工作探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都在致力于打击腐败、肃清党内腐败分子等工作,针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和即将萌芽的腐败思想,应采取两种不同办法针对解决,一是坚决查处,二是制约和监督。而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号召之下,企业的内部调整也将作为工作的重点,如何对企业内部重要领导人的工作范围和权力进行调整是企业权力控制和制约的重点工程。党内腐败现象和企业领导集团的内部萎靡是导致企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企业领导集团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是改变企业内部领导集团萎靡现状,壮大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

1.监督和制约工作以领导干部为对象向以权力为核心转变

任何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首先内部组织不能混乱,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或者企业工作者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正当的竞争能够在积极的工作热情带动下使企业业绩蒸蒸日上,而不正当的竞争则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心涣散、萎靡不振,通常不正当竞争一般都是围绕着“权”、“钱”展开,权利和利益的趋势导致企业出现裂痕,而企业制度监管部门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整治和查处时,往往以处置相关人员为重心,导致问题没能从根源上得到制止,因此,在企业新的监督工作开展之时,应当将权力的控制作为预防相关问题发生的根源,从而控制企业相关人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1监督和制约工作重心放在领导干部身上治根不治本

从表面上看,企业遇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只要针对相关涉事人员进行查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但是,一个岗位不能长期空缺,当其他人走上这个岗位,如果没有权力的制约,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自行控制,一样或有人重蹈覆辙,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力和对自我的判断力都将失去控制。而这只是企业中一个职位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多个领导人都犯相同的错误,那么,不断地对企业相关涉事人员进行查处并不是明智之举,简单来说只有对事故进行处理的能力却没有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这样的制约监督机制只是在等待滥用职权者的出现,而不能时刻给予警醒,这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固发展。

1.2工作重心转向权力约束,制约和监督工作由个性向共性转变

企业职能部门或者相关领导人走向损害企业利益的方向,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给予相关领导的权力造成的,权力给了人更大的能力去做有价值的事,但也同时给予了人满足自己私心的能力,在自我约束力和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不严密的情况之下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因此,权力是把双刃剑[2]。而企业的制约和监督部门要想对这样的事件得到有效控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对企业利益的维护和企业相关领导人的监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权力的监督上来的主要表现包括企业商业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定、企业重要制度的制定、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坚决摈弃个人独裁主义。

2.分权管理,权力牵制

实现企业领导集体的权力制约的最好方式是在领导集体中间进行权力的分化,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个人手中,权力的分散本质上牵制了领导人的决策权,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要实现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就要实行分权管理,实现权力制约,而在监督方面,不仅仅要受到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企业领导人之间在这一制度下也实现了相互监督,企业领导人要做到“一岗双责”,在“其位谋其职”是第一“责任”,同时还要对相关工作岗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换句话说,企业领导人不仅仅要严格审视自我,还要监督同单位的其他人,形成自省和互相监督的局面。

2.1避免权力集中于个人,重大决策由企业领导集团商议决定,权力相互牵制

权力集中于个人手中一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二是企業内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个人身上,决策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分权管理不仅仅是牵制了相关决策者的权力,也降低了企业领导人的犯罪率和企业经济风险,也使企业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和重大事件的决策上更加科学。

2.2通过权力的制约实现相互监督

企业内部容易出现腐败现象、滥用职权现象,另一个原因要归结于企业的监督不力,然而通过分权管理实现企业领导集体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牵制权利的同时也是利益的牵制,从而在企业领导人之间形成无形的监督机制,权力的牵制表现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商议决策代替的独断专行和个人主义。

3.从以惩慑为主到惩防并重的方式转变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企业人员权力的运用上,难免会出现越权、滥用的现象,这时的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制止事态恶化,或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时刻控制和预防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惩戒制度的运用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而不能对未知事故进行预防,惩戒制度一旦实施,说明问题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最终结果要么是人才的流失,要么是企业利益的损失。因此,能够提前预防好过惩戒,因此运用惩防并重的方法能够进一步实现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遏制问题,并在事态没有恶化的情况下及时得到控制和改变,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减少人才流失和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设立,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企业的稳固性,企业领导集体和个人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之下开展工作,一方面能够通过自我约束和制度约束两种力量进行自我权力使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资金、人才上的损失。因此,企业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控制权力的使用实现其监督效果,其监督制约效率明显大于将监督制约放在个人身上,通过这一改革创新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曹伟.权力制约监督的制度功能与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1,09(11):59-62

[2]蔡佳媛.创新与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若干探索[J].福建论坛,2014(9):113-115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认识尚有哪些误区 篇4

腐败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监督制约,运行失控、失衡所致。因此,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保障。本文就加强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进行探讨。

△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缺乏监督制约的主要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相监督太难。互相监督实际上就是同级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虽然领导机制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但由于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造成权力过于集中,集体领导基本流于形式,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言堂”的现象较为普遍。

◎制度监督太软。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多,长效治本的少;正面规范行为的多,违反规定的处置少;抽象、笼统、弹性大的多,可操作的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

◎组织监督太弱。由于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监督往往是非连续性和非全面性的,实际监督效果不够理想。虽然企业的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监督重任,然而其隶属于本企业,人、财、物等均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

民主监督太虚。无论是纪检监察部门,还是职工代表,对权力监督的层面都不够深、不够广。由于监督的主体对“三重一大”决策,尤其是权力的运作缺乏了解,使监督主体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致使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加强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对策

首先,要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利用教育这只“无形的手”,使企业领导人员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把拒腐防变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为自觉行动。其次,要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这张“有形的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次,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企业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使企业领导人员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深化教育,增强监督约束意识

1、强化廉洁从业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企业领导人员的学习意识。

2、丰富和拓展反腐倡廉教育内容,着力培育领导人员权力制衡意识。

3、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着力突出教育效果。

4、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贪为耻”的廉洁文化氛围。

◎完善制度,规范从业行为

1、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合理配置董事会成员,实行外派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二是明确股东会、董事拿、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三是完善外派督察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督察的监督作用。

2、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强化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二是完善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制度。三是加强招投标管理,规范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交易行为。四是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防止滥用权力。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完善企业领导人员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4、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产登记制度、收入申报制度、礼品登记上缴制度等。

◎优化企业管理架构

1、彻底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具体制度,明确划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

2.深化厂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赋予职工群众“知情权”、“发言权”和“评判权”。

3.发挥财务总监在监督制约企业权力运行中的“防火墙”作用,让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企图望而却步。

◎健全领导人员正确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

1、整合监督资源。建立由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工会、宣传、审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等部门组成的反腐倡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

2、深化效能监察。重点对企业资产重组、资本运营、产权交易、工程招投标、营销采购等领域开展效能监察。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上级监督检查与自查相结合,专项监督检查与综合监督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抓住关键,突出要害,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严查案件,增强监督的威慑力

一方面,建立健全查办案件工作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建立市场诚信机制,营造国有企业良好的商业市场环境。

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又要健全组织体制和程序规则,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做到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顺畅、监督更加有力,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公园绿化养护合同下一篇: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