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权力

2024-10-06

监督权力(精选8篇)

监督权力 篇1

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与浅析

国家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权力的制衡,但长久的权力便导致了腐败。实践证明,腐败是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的必然结果。权力运行与权力监督始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权力运行是没有边际的,因为人们总是希冀着能够通过一切途径来实现权力的无限延展。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力量去制约权力,让它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行使,而非无底洞。由此,监督便应运而生。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形式,更是一种警示。只有当权力与监督并行之时,才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接下来,就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作一阐述,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厘清权力监督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度,而中国则是中央集权制;美国实行的两党轮换执政,中国实行的则是一党专制制度;美国实行“分权制衡”,而中国则是“议行合一”。美国的权力监督体系来源于三权分立的思想和体制,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保障了公民的权利、法的权威和国家的运行。

美国宪法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作出了明确的职权界定:立法权属于国会参众两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当然,宪法还对他们的权力作出了具体规定。任何权力的运行,都必须以宪法为基准,尊崇法的精神和原则。如果触碰基准线,必将受到严格的违宪审查。

作为行政权一方的总统,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行使自己手中享有的权力,而非肆意妄为。总统及其联邦政府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宪法、法律及议会授权,进行必要的行政活动。任何政府官员一旦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相关机制就会随即启动,国会可以对其进行质询、调查直至弹劾,不留任何情面。行政权体制外的监督,使得官员们殚精竭虑、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总之,制度上的保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障远比自我约束的大口号管用。

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尚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结合法治国家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反腐倡廉的大背景,权力监督体系才渐渐浮出水面,被各方所重视。监督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监督的形式而言,我认为,我国当前的监督体系主要有体制内的监督和体制外的监督两种。

体制内的监督,主要包括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这是目前监督的主要形式。政府由人大任命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人大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途径。其一,没有专门的内设监督机构;其二,没有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这就使得人大的监督职能更多地流于形式,有监督之名,无监督之实。政协属于参政议政,游离于人大和政府之间,无法摆脱“跟着人大走,权力难插手,建议尽管提,监督没人理”的尴尬局面。纪检监察机关是权力监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下大力气,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的案件。但是,这种查处,只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而不是事前的监督和预警机制。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权受到一定层级的限制。举个例子,某一县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审查同级党委某领导同志的违纪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窘境。根据职权,该纪委有权核实审查与案件有关的一切情况。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碍于党委的权威,纪委束手无策。如此一来,纪委反而成为党委的保护伞,对违纪问题视而不见。最后等到省级纪委或中央纪委发现问题时,才会予以查处。机制上的问题,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巡视员的问题以后再讨论。

体制外的监督,主要是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虽然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但近些年来却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报刊舆论监督,我们的新闻媒体紧抓社会热点,对政府行政的监督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对于舆论和媒体的有效监督,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运行进行检查,从而降低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的滋生。例如,每年对相关的腐败官员给予法律上的制裁和媒体上的曝光,如此一来,他们便受到广大百姓的舆论批评,这样可以制约并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让行政权力从真正意义上运行的公平、公正、公开。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和从美国行政权力的运行中借鉴,我可以得出,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必须持之以恒和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体制,做到由内至外受到法律、政策和社会、群众的监督。

监督权力 篇2

一、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误区:监督重点偏移, 被降格为吸引眼球的手段

近年来, 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质量也不断提高, 但是老百姓对舆论监督的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 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社会纠错机制, 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新闻监督的作用被一些媒体误读了, 这些媒体从事舆论监督并不是或者并不主要是为了它的社会意义, 而是冲着它可能吸引来的受众的“眼球”, 进而提高媒体的广告收入。媒体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不对, 也就难免出现监督重点的偏移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猎奇”式监督, 存在炒作嫌疑

要想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效果, 首先要科学选题, 要抓住党和政府重视, 人民群众关心, 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注意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可能, 稳妥地选择舆论监督。而实践中, 常常有媒体不能切中要害, 将重点放在与公共利益并无多大关联的个人私德、私事、私情上, 用“狗仔队”的思维来做舆论监督, 不惜篇幅地大肆渲染炒作。如《新京报》就曾以长篇报道的方式报道“深圳罗湖原女公安局长接受男警员性贿赂被双规”。[1]罗湖区的这位原女公安局长接受所谓的“性贿赂”确有其事, 但她被双规并不仅仅也不主要是因为接受“性贿赂”,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和工作上的问题。《新京报》为了吸引眼球, 追求轰动效应, 采用“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睁着的眼睛只看到监督对象的“生活作风问题”, 而闭着的眼睛则忽视了这位原女公安局长被双规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她的违法、违纪行为。这种“猎奇”式监督以偏概全, 没能处理好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 其实是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在搞负面炒作。

(二) 向下监督, 重点出现偏移

舆论监督最重要的是对公权力的监督, 可是, 一些媒体和记者丝毫没有监督公权力的勇气, 天生的一副“软骨病”和“马屁精”, 只会歌功颂德, 拍政府机关的马屁。这些媒体向上监督乏力, 向下监督却有一套, 他们打着“三贴近”或“民生新闻”的旗号, 将舆论监督的焦点对准小人物和弱势群体, 专门报道像哪里的市民酒后醉卧街头、小商贩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哪里的井盖丢了等, 将批评的对象对准一些普通的小市民, 却不敢去监督政府部门是怎么监管的、是否有出台长效机制来解决等。即便是对政府进行监督, 也只是局限在乡镇、村一级, 一旦涉及到县以上的级别就畏首畏尾, 而对一些更高级别的所谓“监督”, 往往是法院已经判罚了、纪委部门已经公布的案例。这种“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和打“死老虎”的做法, 实际上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是一种监督重点严重偏移的现象。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 本应以公权力为主要监督对象的舆论监督在这里被降格成了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 希望通过博取受众“眼球”来增加广告创收外, 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些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 他们已经忘记了舆论监督最重要的使命是对公权力的监督, 舆论监督也就被降格了。

二、重新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

“舆论监督”一词是我国特有的。多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对舆论监督进行了定义。在这其中, 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对舆论监督的定义比较恰切。甘惜分教授认为, 舆论监督就是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 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 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 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2]

透过甘惜分教授的这一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也就是各级党政机关。为了避免舆论监督“打苍蝇多, 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 打活老虎少”的现象, 新闻媒体应该将监督的主要对象锁定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人物”以及“他们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活动和行为。”[3]而像哪里丢了井盖啦, 哪个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啦这类与公权力和国家工作人员无关的芝麻小事, 都不能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一句话, 舆论监督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应该是对公权力的监督。

三、舆论监督在监督公权力运作方面的功能体现

舆论监督在监督公权力运作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

2013年1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 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这一点从最近几年来查处的刘志军案、雷政富案和刘铁男案等一系列贪腐案件可以看出一斑。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而舆论监督则是法治社会中抵制腐败的一道有效屏障。2000年, 江泽民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指出, 清除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用法治的办法、用舆论监督的办法、教育的办法逐步地把它解决。”[4]而“透明国际”主席彼得·艾根先生在2003年度全球腐败问题报告中更是指出的, 记者在反腐败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光有资讯自由并不足以抑制腐败, 如果没有一个时刻警惕的媒体、公民社会、无畏的调查记者和举报者的监督的话, 不管资讯怎样精确地处理, 腐败问题仍然会继续畅行无阻。”[5]

为了让大家对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笔者绘制了一个舆论监督作用机制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舆论监督在反腐败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就在于任何贪腐行为通过媒体曝光, 可以形成广泛、公开的舆论压力, 从而促进相关部门对贪腐官员进行查处。正如人们常说的:“不怕上告, 只怕见报”。

(二) 舆论监督对制定公共政策和法规的作用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影响社会公众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媒体认为重要的事件往往就会成为大众舆论重要的议题。当媒体集中报道一个事件的时候, 大众就会认为这个事件比其他事件更为重要。而当该事件成为全社会的议题时, 往往会从单一事件变成公共事件, 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公共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2003年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事件”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2003年3月, 在广州打工的大学生孙志刚因未携带暂住证被广州公安局收容。3月20日孙志刚在收容站被殴致死。4月下旬, 随着该事件被《南方都市报》披露, 以及众多媒体的转载和追踪采访, 孙志刚事件很快成为全国新闻热点事件, 并引起了众多法律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6]2003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饱受社会各界诟病和指责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可以说, 正是“孙志刚事件”改变了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 而在这过程中, 媒体的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三) 媒体的监督还可以成为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阀”

笔者从事舆论监督工作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这十多年来, 笔者收到的老百姓寄来的投诉信不下千件。拆阅了这么多信件, 笔者的最大感受就是:老百姓的投诉渠道太少了!按理说, 信访局是群众投诉的地方, 可是, 群众到上一级信访局投诉的结果往往是被直接转到下一级的政府部门去处理, 而下一级政府处理反馈的结果往往是事情已经妥善解决, 可实际上却没有解决!在这些来信中, 不少群众都表示, 他们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找到我们媒体, 如果我们不能替他们解决问题, 他们将组织大规模上访, 甚至将用暴力手段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利益分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等严峻考验, 各种社会不稳地因素层出不穷, 维稳的压力空前巨大, 能否维系社会公正, 给公众一个表达意见、宣泄情感的渠道至关重要。而舆论监督就是一个“社会安全阀”, 可以起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四、舆论监督是对其他监督方式的有效补充

在我国, 对公权力的监督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大类:代议机关监督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政监督、司法监督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政党监督、公民与社团监督和舆论监督。在这六大类监督形式中, 舆论监督虽然排在最后一位, 却拥有其他监督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舆论监督对象更广泛;二是具有更大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三是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四是监督的效果更具威慑性。

当然, 舆论监督虽然优势很多, 却不能代替其他的监督方式。在监督公权力运作方面, 代议机关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政党监督被称为“刚性监督”, 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而舆论监督则是“柔性监督”, 不具有强制力, 只能是通过对监督对象形成舆论压力, 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才能达到监督效果。也就是说, 舆论监督只是其他监督形式的有效补充, 舆论监督只有和其他监督方式配合, 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由“柔”变“刚”。

摘要:舆论监督到底有什么用, 监督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核心论点, 那就是, 舆论监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舆论监督在监督公权力方面的功能体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认为舆论监督是一种柔性监督, 是其他监督形式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舆论监督,公权力,监督形式,作用

参考文献

[1]深圳罗湖原女公安局长接受男警员性贿赂被双规[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12-06/02075131881.shtml.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37.

[3]王强华, 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6.

[4]江泽民主席接受美国记者采访[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0-12/03/content_494826.htm.

[5]转引自展江, 张金玺.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95.

论腐败现象的权力监督 篇3

摘要:在论述了权力监督的重要功能、主体和主要对象之后,分别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工会监督、舆论监督这四个角度分析了腐败的权力监督方式。

关键词:腐败;权力监督;监督方式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公共权力非法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发生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危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主要动力就在于权力过剩。权力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掌权者个人或小集体谋私利。权力的两重性表明,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潜在的可能性。权力的腐败是对权力的滥用。要防止权力的蜕变和腐败,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监督的主体和主要对象

1.1监督的主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只是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意味着全体人民都是监督的主体,都有权行使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行为的监督。

1.2监督的主要对象

《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作了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主要监督对象,是由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以及我党提高执法能力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领导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关键角色,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是保证党和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关键。因此,对他们加以监督,防止他们腐败变质是权力监督的重点。

2监督的主要方式

2.1党内监督

第一,认真执行党内各项监督制度。

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执行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规章和法规,全面加强实行党内各项监督制度。

第二,充分履行纪委监督职能。

党章规定: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对同级党委及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因此,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同时,各级纪委要充分有效地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力和职责,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第三,加强巡视监督。

巡视是我们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巡视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经常性的监督,从而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民主集中制、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干部选拔任用、重要项目或工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群众监督

第一,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群众作为监督主体的素质。因为监督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督成效的好坏。人民群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的差异,各自的素质不一,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必须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执政理念,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纠正自身问题和错误。

第三,落实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推行政务(厂务)公开,对涉及“权、钱、人”以及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能公开的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3工会监督

第一,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工会要代表和反映职工的意愿,维护职工的利益,在企业领导体制中保证他们选出的代表以所有者和主人翁的身份出现,激发职工参与监督的热情。

第二,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凡属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应有职工代表参与,凡关系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和表决,实行民主管理,接受职工监督,使职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三,营造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认真受理、及时核查职工群众举报反映的各种问题,鼓励职工通过评议、批评、控告、检举、揭发、申诉等方式制止权力的滥用,保护自身的权力,为职工营造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

2.4舆论监督

第一,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赋予媒体一定的独立性,有利于媒体排除地方政府干扰,坚持原则,公正报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第二,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新闻舆论部门参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予以公开曝光、揭露,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 篇4

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党内监督条例强调了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监督主要是对权力的监督。权力和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权力未必带来腐败,但腐败显然和权力有关。权力的独占性、排它性和扩张性,决定了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如何监督权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腐败问题发生的各种复杂原因中,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带有根本性,只有抓住这个根本问题,通过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减少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比率,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反腐倡廉既要抓好现有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又要进一步拓宽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领域。反腐败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指建立科学的权力配置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在权力配置机制上关键是要建立起合理的权力结构,权力太集中就容易滥用,权力太分散则难以制约。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党政一把手在集体决策中的一票制机制,这样才能从机制上杜绝“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同时权力也不能过小,过小则不能维持正常的秩序,形成好象大家都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的局面。

首先,在权力结构的设置上,要使各种权力形成相互配合又互相制衡的结构,形成制衡机制。金湾区委、区政府在权力结构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区打击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副区长担任,成员由公检法及各相关单位领导、各镇有关同志组成,形成党政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在村委书记、村主任的设置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村一级可支配的资源有限,如果村管辖的区域、人数较少的村委书记、村主任可以兼任,这样就能够减少因人员过多而产生扯皮、推诿现象,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凡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各项重大决策都应先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决策机制,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权力的监督机制。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以责任制为重点,着力构建反腐倡廉的领导机制。通过责任制的层层落实,从机制上克服权力监督工作出现的监督、管理缺位的问题。二是要以责任分解为途径,着力构建权力监督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权力监督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以党内监督为核心,着力构建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按程序办事,重大问题和决策要集体决定。在现行的监督机制中,镇级领导班子主要受镇人大和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纪检、监察以及区政协的监督。从监督的范围、力度来看,还有待拓宽监督的范围、加大监督的力度;从监督的内在逻辑来看,治国重在治官,治官重在治权,治权重在严法;从监督的对象来看,有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加大党外监督的力度;从监督的方式、方法来看,有行政监督、组织纪律监督、媒体监督等形式;从监督的因果关系来看,要对权力实行全程的监督,即从授权开始就要实行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从工作实践来看,领导干部年度

强化有效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 篇5

一、在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决策程序。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办法,严格决策程序,重大事项决策一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由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对干部调整、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等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党政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决定。

2、落实管理制度,坚决按章办事。我们坚持以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规范人,确保了乡镇机关运行制度化。一是严格效能管理。出台《双河乡机关管理制度汇编》,督促机关干部认真执行“日考勤、季评议、定期考核”等制度。在权力运行中出台了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大病救助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争先创优制度、党政领导负责联系项目建设制度、限时办结制、公开办事制、党务公开工作制度、人事管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备案制度、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信访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

3、深化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大角度的政务公开,真正做到了还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一是抓好全镇性重大工作、重大工程的公开。对********等敏感项目,我们在严格按决策程序操作外,还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信息》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所涉及到的村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全面公示补偿项目、补贴对象、补偿金额及工程招投标、资金支出等事项,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镇纪委主动监督村组道路建设和学校围墙、操场等配套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工作,确保小额工程项目依法依规推进。二是抓好公务性开支的公开。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最大限度节约公务性开支,镇机关建立《机关食堂接待登记表》、《用车登记表》、《办公用品申购表》等制度,将涉及的费用和经办人等内容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质询,保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三是抓好党务公开,对拟提拔的考察对象、发展党员中需公开的事项(如入党积极分子转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确定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和拟表彰的“一先两优”对象均按规定、按程序、按时限进行公开。四是督促抓好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下发《警诫通知书》,督促及时整改,今年来共发放《警诫通知书》27份,有力地促使办事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深化。五是优化民主决策听证制度。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前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完善“三制一监督”(即民主听证事前告知制、事项进程公开制、事后通报制),提高民主听证实效,**村、**村在服务福厦高速铁路征迁安重点项目建设、新村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成功化解了数起群众纠纷,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六是运作好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办制,大大方便群众办事。

4、加强廉政教育,完善监督体系。切实抓好廉政教育,不断创新学习载体,组织学习《**区廉政勤政制度汇编》、中纪委七次全会、党的十七大、新党章等上级廉政建设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会议和制度,组织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建立科级干部勤政廉政档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机关中层干部贯彻责任制、重大事项报告、住房情况、礼品礼金登记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强化“三项谈话制度”,对拟提拔的中层干部如工青妇负责人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切实把廉政教育抓在前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工作运行机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权力运行机制的监督上:

1、相互监督还不到位。在个别村中,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极个别村主干不能自觉执行民主决策、民主听证等程序,在安排、决定工作时不尊重两委成员、群众代表的意见。而有的两委成员原则性差,有的怕得罪人,随波逐流;有的虽

然原则性较强,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无法监督。正是以上原因,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实施,而在推进中引起群众的十分不满,造成工作十分被动。

2、制度监督还需完善。目前,各级包括我镇从各方面都出台了不少加强监督、廉政从政的规定和制度,这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起来到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臵措施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等方面。这些不完善的客观存在,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

3、民主监督还不全面。在工作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一级的权力运行机制参与了解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一般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的参与就更不用说了。加上有的村主干缺乏民主意识,绕开支委会、村两委、村民代表会、民主听证会等,有意回避监督,使群众监督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三、进一步强化有效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实施有效监督是关键。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狠抓工作落实,注重创新探索,才能使我镇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公开规范,使我镇党风廉政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础性的措施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要加强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相互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个班子,如果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没有尽到相互监督的职责,应负什么责任等用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样既能增强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又能突出它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三要讲究监督方式方法。牢固树立相互监督是对同志的一种关爱,而不是得罪人、和人过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关会议上要充分发表意见外,在平时还应相互间多交流、多谈心,对认识不一致而又应该坚持的监督意见,要讲清利害关系,争取采纳,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对班子成员“出格”的行为,要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及时加以规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的有关部门反映报告。四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一是要完善权力规范。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处于有效制衡状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通过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在行政审批中减少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制约、防止审批权力的随意使用。二是要坚持制度创新。要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尽快实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廉洁高效的功能。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实现权力运行机制法制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执行制度要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其次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执行、模范遵守。

4、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一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上级可以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状况。要经常深入下级组织,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也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每年对下级进行一次专门审计,从中掌握下级的廉政情况。必要时还可通过派员巡视、明察暗访、民意测评等办法,能比较客观真实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实际的深层次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二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下级组织虽受上级组织的领导,但对上级组织仍有充分的监督权。上级要在让下级拥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本着从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权力运行监督检查情况报告 篇6

今年是省纪委的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年”,规范权力运行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厅各项反腐倡廉制度落实的监督主体,我们派驻纪检组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更加有效的规范权力运行,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控廉政风险,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此,我们严格按照《黑龙江省文化厅关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度监督检查办法》履行职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按照《监督检查办法》要求,派驻纪检组去年共实施了两次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的监督检查。上半年与纪委检查组的检查合并进行,已向纪委检查组做以汇报,这里就不过多复述。这里着重对去年年底由派驻纪检组独立进行的监督检查做以汇报:

去年年底,我们派驻纪检组利用三天的时间,会同省文化厅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成员深入各职能处(室),通过案卷、文件、记录、谈话了解和走访服务对象等方式对权力运行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一)通过查看制度上墙、制度上网、行政触摸屏、申诉电话等制度公开的事项,检查权力运行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情况。

(二)通过调阅处务会记录,检查审批程序执行情况

(三)检查AB角执行情况,主要看权力制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四)通过查看各处(室)的行权案卷,看是否符合统一的文本格式,是否对行权全过程记录在案,全部责任人是否签字。

(五)通过问询服务对象,检查权力运行是否廉洁、公正、高效、便民。

(六)通过对五个有审批权项处(室)18余个工作人员的问询,检查其对制度涉及的责任人、工作程序、公开形式等环节,以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等应知应会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

通过检查情况来看,我厅的34项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全部纳入了统一监管。运行过程真实公开。网上办件、咨询、查询、表格下载等信息服务真实有效,网上审批过程与公开流程一致。2010年运行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已办结,完成审批程序,运行无误。在全部许可工作中,各处(室)能够使用法制办规定并下发的专用制式表格;使用档案局规定样式的档案盒;申请材料打印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并在办公场所准备了申请材料示范文本供申办者参考。在审批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但推进了制度的规范化,而且促进了行政的公开、公正、透明,并且通过专家评审等方面的制度,使智囊延伸,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廉政建设。

存在问题:

一、部分处(室)负责的审批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如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大多数项目还需专家论证,导致工作流程不能完全统一。

二、个别处(室)人员相对不足,在受理和审查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AB角的权力行使作用。

三、制度下发以来没有行权的处(室)中,个别人对制度的掌握不是很清楚,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011年,我们计划结合“制度执行年”活动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安排,在6月中旬对文化厅规范权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由于检查组的到来,我们先期对情况进行了一次情况摸底。

因为文化厅审批权项并不是太多,所以自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实施以来,5个具有行权事项的处(室)中有3个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审批项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教育科技处、计划财务处)。今年,整个文化厅共运行了9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文物保护与考古处7项;市场管理处2项,全部已办结。通过我们情况摸底和回访行权对象来看,各行权各处(室)均建立了行权案卷,认真填写处务会记录,对行权全过程记录在案,全部责任人签字,并向派驻纪检组送交行权案卷备查。同时每季度能进行自检自查,权力行使公正合理,运行程序严密,权责统一,裁量规范。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以这次检查组检查为推动,克服派驻纪检组人少线多的不利因素,加大力度治理行权处(室)对规范权力运行制度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走过场”的固体毛病,努力在“制度执行年“的半年检查中,使这次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彻底的整改。同时,争取在下半年工作中,整个省直文化系统能够以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成效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登台阶、上水平。

以上情况特此报告

二○一一年五月七日

浅析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篇7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 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 还是群众监督, 均存在缺位现象。

1. 上级监督鞭长莫及。

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 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 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 但无充分精力, 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 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 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 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对部下迁就袒护, 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 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 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 利益攸关, 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 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 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 该警示的不予警示, 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 同级监督软弱无力。

目前, 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 顾忌重重, 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 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 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 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 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 纪委只能触及表层, 不能深入实质。

3. 下级监督纸上谈兵。

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 自恃高人一等, 骄横跋扈, 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 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 明知不对, 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 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 只好少说为佳, 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 甚至同流合污。

4. 群众监督形同虚设。

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 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 该报告的不报告, 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 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 更怕损害自身形象, 于是, 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 另一方面以势压人, 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 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 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 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 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 素质低下, 放纵欲望, 必会腐败变质, 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 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 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 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 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 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实践证明,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 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 但核心是领导班子, 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 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 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 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 克服困难, 再创生机。相反, 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 他想的不会是事业, 而可能是一己之私, 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众人不会再相信他, 失去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 甚至垮掉。

3.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 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 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 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 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 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 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 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 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 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 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 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首先, 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 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 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这是十分错误的, 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 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 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 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 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 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 甚至有错误之处, 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 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 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 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积极参与监督。当前, 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 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 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 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 明哲保身吃香, 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 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 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 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 做到一身正气, 无私无畏, 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被滥用, 以权谋私得以发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 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 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 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进行减事放权, 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 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 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 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 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 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 “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 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 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 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 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 才能真正落实。

5. 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

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 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 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 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 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 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 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 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 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 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 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 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 并签名负责, 以便备查。如, 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 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 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 在干部考察中, 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 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 要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 切实做到惩处一个, 教育一片。

7. 公开行政行为。

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必须拓宽监督渠道, 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 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 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 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 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 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 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 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 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 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 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 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 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 适时公布运行结果, 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浅析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篇8

关键词:权力;监督;制约

温家宝指出,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总是依附于权力而存在,腐败问题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何种特点,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权力的滥用。因此,客观分析对权力监督的现状,探索强化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大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还是群众监督,均存在缺位现象。

1.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但无充分精力,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部下迁就袒护,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利益攸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该警示的不予警示,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同级监督软弱无力。目前,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顾忌重重,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纪委只能触及表层,不能深入实质。

3.下级监督纸上谈兵。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自恃高人一等,骄横跋扈,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明知不对,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只好少说为佳,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甚至同流合污。

4.群众监督形同虚设。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该报告的不报告,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更怕损害自身形象,于是,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另一方面以势压人,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素质低下,放纵欲望,必会腐败变质,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但核心是领导班子,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再创生机。相反,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他想的不会是事业,而可能是一己之私,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不会再相信他,失去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甚至垮掉。

3.影响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環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首先,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甚至有错误之处,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监督。当前,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明哲保身吃香,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做到一身正气,無私无畏,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减事放权,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

5.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并签名负责,以便备查。如,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在干部考察中,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做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

7.公开行政行为。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必须拓宽监督渠道,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适时公布运行结果,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上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下一篇:名言警句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