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方式

2024-07-11

新课程学习方式(通用12篇)

新课程学习方式 篇1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要改变学生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 其所体现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仍是我们目前进行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到新课程实施中, 这自然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因此, 就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何为有效的教学, 亦即有效的教学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 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围绕的中心。就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而言, 至少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 有效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内涵, 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从整体上考虑, 不将它们作为孤立的目标对待, 所以, 新课程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

进步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所进步, 较之课堂教学以前有更为积极的变化。这里的进步还有对学生层次方面的要求, 即我们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不仅仅是眼睛盯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更要从关注全体学生的角度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课堂教学要关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这是对学生进步发展变化的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程度问题。同样的一节课, 由不同的教师讲授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变化是不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教学效益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效益与时间观念, 通过合理的策略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学生发展变化是可测量的。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注重的多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少关注, 这一方面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对于知识掌握而言,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测量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测量, 体现出可测性, 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

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特点

在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学习方式而言,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方式, 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这需要学生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随之转变学习方式。就学习方式而言, 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己有学习的意愿, 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 自然获得情感的良好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 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导学案等方式设置好问题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就课堂教学的实践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 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合作方式, 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多元性, 就一个问题而言,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这也是与培养未来社会的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应的。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策略

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表明合适的目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依据这些理论,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教师应当确立了“分层教学, 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

1. 在集体备课中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充分地分层设计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充分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学的有关要求。

(1) 合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科学诊断和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合适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关键, 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考虑课程目标、考试说明和考点分析, 结合章节和知识重点确立课时教学的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梳理出合适的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标, 进而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2) 充分调研确立合适的学生分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让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既是问题解决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在明晰教学目标后进行学生的分层研究, 对学生分层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的综合性考试、单元测试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进行分层的研究。教师在逻辑分层后, 结合学生当堂预习案的学习情况, 辅以课前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层调整, 进行小组人员的动态组合学习。

(3) 学习问题的分层设计。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 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目标分层和学生分层完成后, 确立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从知识巩固、思维训练、不良习惯的纠正和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课时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类, 并设计出课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设计主要问题的时候, 力求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 只有问题体现出层次性, 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学生的发展实际。问题设计完成后, 以课堂导学案的形式提供给不同层面的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个体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充分发展

(1) 通过作业批改, 更好地诊断学情,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然途径,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后, 学生在课下完成, 然后由学科作业委员收齐后送到教师办公室, 由教师统一批改, 这种做法在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同时, 对学生的自我诊断和反思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针对这一常规做法的缺陷, 可以尝试在课前进行作业批改。课前教师公布作业的标准答案, 学生进行小组互批和合作消化, 期间教师通过观察、个别交流和小组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引领实施面向全体教学。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设置好的导入新课材料, 将创设的问题情境投放出来, 可以从生活情境和教学目标入手, 利用实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旧知识, 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 以及例题 (习题) 、新闻、科学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尔后下发导学案, 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关注基本知识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巡视观察个别同学完成问题的情况, 结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积极准备好突破的方法和针对性的训练题, 在下一环节的互助合作中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3) 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依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的互助活动能够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这也是我们探索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小组长的选择和确立, 关于任务的分工和合作的方式。在此期间教师加强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 采取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递进式发展

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求关注学生的进步, 在教学评价中, 教师往往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 采取统一的评价手段和方式, 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必须转变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发展变化要具备可测量性这一特点, 教师要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结合小组评价、学生自评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 参照学生发展的专业数据量表, 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 并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要求。通过持续的关注学生的微小进步, 构建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在激励中促进每一位学生递进式发展。

新课程学习方式 篇2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转变学习方式 篇3

一、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性是关于个体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题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与实践;其次,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多变。针对上、中、下等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自觉地担任起学习责任,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享受、体验愉快,让他们越学越想学,我会先把奖励放在教学过程的前面,不急于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改进,因为这样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压抑,也绝不强求学生统一。

二、有效改进合作学习的好处

合作式学习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形式,又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策略。它是通过群体活动(个人、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

1进行合作学习,小组间可有效地交流意见,得到他人帮助,分享他人的成绩和来自于同伴的有利影响。

2处理好问题中的冲突,并达到高度求异思维和风险思维,得到同伴的高度信任。

3几乎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学习并承担义务,得到同伴的承认和支持,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减少对失误的恐惧感。

4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竞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中的帮带。

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差异

在教学中,为了尊重差异,学每课时,我都会安排选择学习,让学生针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另外在课文学习时,在对课文有大致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或背,这样一来学生会按不同的程度找自己喜欢的部分。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使他们排除压力。

三、鼓励培养创新

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事物的超越,二是对自身的超越。比如鼓励在学习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

1以一种新方式感觉事物。把各种颜色随意混合后的新颜色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个无生命的东西怎么说话,试穿别人的衣服,感觉别人眼中的世界。

2可以使熟悉的事物更新,用树叶、贝壳等非传统的餐具吃一顿饭;旅行中随意以一个街道或城镇的名称,编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关于地名起源的故事;发明一个节日,与同伴一起庆祝它。

3以一种新方式去做一些你从未见过的事,打破常规做事,创造新事物之前,先要容忍无序和不完整等。

4为自己的“疯狂”念头、好奇心和发散性思想感到荣幸。

5提供促进想象力的活动,不要轻视那些看起来不现实或没有可行性的想法。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我尽量引导学生们括展、改变课本知识并变成对话,提供各式各样的机会,让学生来炫耀、展示、表现出他们的才华。

五、体验成功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成功体验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化的内容加工获得知识、情感、方法、逻辑等一体化的真实体验。它表现于参与行为,又反应为所学、所思、所得、所悟带来的认识与发展的愉悦。成功体验的基点是促进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

1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中介”,对话的材料用于学生认识加工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品质化为“加工”,“自主”的保障、意识、价值、情感态度等加以强化和升华。

2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恰当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能力。

走进新课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4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改革案例分析 篇5

数教102 杨晓燕 10#

选择题:

1.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答案:A

解析:为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奥苏伯尔提倡讲解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精心设计,并提出了两条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他指出:“不论在哪一个学科,要使教材的内容编排成序,有两个原则是适用的,这就是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这两条原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原理,也是讲解式教学的原则。

材料分析题:

1.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解析: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实际上是对课程评价的本质的集中概括,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从取向的维度,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新课程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6

1. 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我在讲到新课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结合正在进行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这一课题的研究,跟学生讲解了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含义和已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求当地地理纬度的有关知识(公式:H=90°-—φ-δ—,秋分日δ=0°),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测量本地地理位置的兴趣,并采取行动测量计算出本地的地理位置(约23°30′N,116°30′E)。在运用公式:H=90°-—φ-δ—时,绝大多数人觉得这道公式比较难记,计算过程太复杂,不如采用画图方法来计算方便,并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高度角是90°,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逐渐降低,纬度相差的度数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差的度数是一致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的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2. 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环境,教学活动除了师生双向交流合作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小组之间的竞赛能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而组内成员的合作又促进小组之间的竞赛。这种竞赛与合作的关系,能使更多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人之智慧,来发现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理解、关心他人的品质,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可以贯穿地理学习的全过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学就把各个班同学分成固定的小组,选取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当组长,课堂组织小组活动后,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从而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当我在讲到新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时,就将这些固定的小组改为测量小组,每组各自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作为本组观察的目标,从开学第一周就开始进行观测。连续观测三周,每周选两天正午,准时观测,测量,记录该物体影子的长度。最后,各小组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该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进而总结出本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活动结束后,我就对整个活动做出进一步的总结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共同总结、思考和分享他们付出努力的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进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3. 探究学习

新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索”活动和“案例研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开展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的素材。我在讲到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充分利用“探索”活动中“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和解释原因。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水和沙的温度都在升高,但沙的温度升得快,温度高,水的温度升得慢,温度低。关掉白炽灯后,水和沙的温度都在降低,但沙的温度降得快,温度低,水的温度降得慢,温度高。从而得出结论: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水的温度比沙变化慢,幅度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的热容量比沙大,因而水的温度变化慢,变化幅度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白了物体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为下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在这个探索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有助于发展其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7

一、用“我要学”代替“要我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把“学数学”转化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学, 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把“权威教学”转化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是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 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去猜想, 让学生去质疑, 让学生去试验操作, 让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去发现, 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 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 定理、法则的发现, 例题的学习和拓展, 问题中的变化规律,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活动等.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 不要怕摔跤, 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 反思, 不断充实自己, 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让实践之树常青.

新课程学习方式 篇8

关键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学生也必须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通过自己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 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树立自主学习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能力,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即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所学内容,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获取的经验去理解、去分析、去解决问题, 并进行反思,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不受干扰。自主学习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即教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并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式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原因, 如原有的基础比较差,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这时合作交流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互帮互助, 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获取新知识。在合作中, 每个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在倾听别人解决问题时, 使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获得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合作交流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见解, 暴露出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没有了恐惧心理, 大家平等地交流, 无论对错都没有关系, 使学生更有信心, 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有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 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

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 相对独立完成发现, 由于探究学习突出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切实处于主体地位, 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先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究, 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后, 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了。刚开始, 教师要设计好探究获得的内容, 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有了探究的欲望, 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 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探究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 逐步认识和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 进而学会如何探究问题, 学会如何发现和创造。等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探究经验、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后, 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自主探究或和他人合作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 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新课程下转变生物学习方式的尝试 篇9

就此,我再生物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转变学习方式的尝试。简述于下,向同行请教。

一、创设情境,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并将之内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他做人的标准。创设的生物情境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①客观性,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汲取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并在学习过程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②愉悦性,情境要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③实用性,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对课程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参观,介绍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如银杏、白果、公孙树、大叶黄杨、女贞、法国梧桐、苦楝、木槿、玫瑰、紫丁香、无花果、龙爪槐、国槐、连翘等。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探索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曾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学习肯定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在生生和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一课是“探究光的鼠妇生活的影响”。要完成这节探究课,教学中必须有数量较多的鼠妇。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去捉鼠妇。这时候就可以按学生分组的名单安排每组需要捉多少鼠妇。其实在学生捉鼠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考虑,什么是鼠妇,在什么地方才能捉到,本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捉鼠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资料的获取和分析、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成果的交流和表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在过程学习中教师要勇于放弃霸权,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积极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的亮点,引导学生争论、探索、创新和实践,实现在做中学。

三、让问题统领学习进程,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心理具有自主性、探索性、求异性、社会性等特征,喜欢挑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讨论、探究和表达,即有较大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少采用一问一答和一问群答方式,这样看似热闹,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的教学中,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与被食关系外,动物和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实验设计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等。在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都要提醒同学注意实验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能说明什么,不一致又能说明什么。从而使学生总是处在渴求的探究欲望中。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实验结论。本实验可能受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妄加批评和斥责,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抓住学生的异常表现,鼓励其表达与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组织多样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长期应用单一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每一种生物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发挥它们的优点,如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具体可见,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内化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在表演、观看和讨论过程中认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一堂课内我们要把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调动各种学习器官,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一直沉浸在学习快乐之中,学习显得丰富而有序。

五、开发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对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方式

目前有些课堂气氛热烈、热闹, 教师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但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边看书边回答。这样的课看似课堂比较活跃, 但好像水面上的泡沫, 学生并没有作深入思考, 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 怎样营造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课堂上, 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动摇的, 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变得“唯师命从”。这种绝对权威和完全服从的师生关系, 明显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民主, 创设和谐气氛, 学生才会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 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才能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因而,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 态度亲切。教师要转变思想为学生服务, 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拔者,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以求得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和合作。一旦形成这种气氛, 就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活跃气氛, 就会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所以要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 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寻找并建立情知融合点, 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以下几点:

1. 以情激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备和自己的激情, 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和期待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 以新、奇求趣。

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新奇感。满足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更新和变化, 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并确保兴趣的持久性。

3. 以疑引趣。

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疑点, 挖掘教材中可质疑的内容而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 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4. 以争促趣。

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和深化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 让学生争论、探讨、辨别正误。促使学生思维火花互相撞击, 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生努力追求新目标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创造参与条件, 提供参与机会

新的学习方式, 要求课堂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展。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量, 老师占用的时间多了, 学生支配时间就少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切记在教学中随意打断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 要确保学生看书、思考、动笔、讨论、表达的时间。教师要精讲,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

2. 让学生扩展空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和自己的需要拓宽想象的空间。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所学。因此, 思维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 要走向社会, 独立思维。

3. 让学生自由发言。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不用举手, 不用点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回答和提问, 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故自由发言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4. 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要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 激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点拔、启发、引导。点拔要精, 启发到位, 引导要活,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 让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淡化教师的权威, 让学生参与评价, 哪怕学生的结论不尽如意, 甚至错误, 教师也不应以权威的身份给予封杀, 而应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商讨, 再让学生相互之间评辩, 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同时, 要鼓励学生评点教师, 与教师争辩, 在争辩中接受知识。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11

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了要改变现行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改变认识,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可是现在的学生大都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打折销售”时,我有意识地将这节课安排在周一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双休日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活动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并进行汇总。在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摄取的打折销售的具体情景,边看边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调查经历。并讨论以下问题:

1.商品打折后,商家会亏本吗?

2.每件商品的盈利是怎样计算的?

3.你在买东西时会还价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成本价、销售价、利润以及利润率这些概念,并且理清了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顺利实现转化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节课后,我又带领同学们到商场实地参与打折销售的各种活动,让他们与售货员讨价还价,并最终用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改变形式,变“权威教学”为“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和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在讲“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先抛出问题:我们每周都举行升旗仪式,你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有同学说放倒旗杆量出旗杆的高度,还有的同学说利用升降机直接测量。在肯定他们的同时继续提问:这样的做法合适吗?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一个个皱起了眉头,我趁机提示,一个人想不出来那不是还有大家嘛!于是有同学要求小组合作。这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甚至有的同学跑到广场实地操作。我也被大家所感染,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段时间后,声音渐渐低了下来,偶尔还有同学写写画画。这时我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方法。每组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上黑板一番讲解,最后总结选出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随后,我又提问,旗杆可以走到它的底部,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呢?课堂再现高潮,学生兴奋地回答。45分钟很快过去了,可学生还沉浸在兴奋中,对高度测量的问题还在讨论,还在延续。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会有学生“捣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三、改变方法,变“单一形式”为“多种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讲“生活中的图形”时,组织全班学生在学校进行了短暂的旅游,不过不是让大家观赏风景,而是让大家发现校园中熟悉的几何体。孩子们兴趣盎然,经过细致的观察后,那漂亮的灯柱、别具一格的凉亭、错落有致的宿舍群、温馨的标识牌、宏伟的教学楼等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形。一个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如此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孩子们爱上了数学,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而是特别的丰富多彩,萌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另外,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新窗口。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特别是融声、图、文字于一体的电脑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如“生活中的旋转”,学生对旋转不能很好地理解,特别是旋转作图,学生很模糊。因此,在教学中我制作了课件,通过在多媒体上观看和操作,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并且是主动地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经过以上三项改革,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惧怕数学,而是觉得数学很有趣,甚至有部分学生以解出数学中的难题为乐。当然,数学成绩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班里的几个学困生也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不再发愁上课,不再逃避作业,相反的,他们现在学习很积极主动,经常能看见他们去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也是突飞猛进。

所以,就学习数学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而打开思维之闸,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

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主要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

[3]吕世虎,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4]李亚男.初中数学教学攻略大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新阶段催生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明确了课堂讲解新要求, 新要求提出了方式方法新策略。 以往教学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究其原因之一, 是由于教者所采取的实施手段, 不能遵循现有教学规律, 不能按照教学实施原则, 不能呈现教学显著特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没有处于科学合理的位置, 师生没有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 素质教育态势下的初中阶段数学工作者需要选择和践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体现教学的内在本质、展示二者的根本作用, 而形成的新型方式, 推动学教协调发展, 学讲活动持续推进, 教学合一、教学互赢目标成为现实。 我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选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一、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双向互动特性, 利于双边沟通交流

教育运动发展学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充满了运动发展的特点, 其中包含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互动、深入探讨、强烈碰撞等双边实施环节和因素。 一切教学方式的设置和运用, 其目标和意图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师生之间深入高效的互动和发展。 因此, 教师开展知识点讲解或者问题讲授等不同实践活动中, 选择和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时, 要紧扣住教学活动的双向双边特点, 设置的教学方式要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讨论和辩论, 从而让师生能够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知识点要义和解题思路策略。 如“二次根式的除法”第一课时新知讲解环节, 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为主要手段探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等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讲解商的算术平方根, 展示其数学形式:。

生:观察商的算术平方根所具有的特征, 并指出其内涵意义, 指出其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本质内涵, 就是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师:组织学生讨论, 商的算术平方根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讨论, 指出a≥0, b>0。

师:组织讨论为什么b>0?

生:通过讨论明确, 因为b=0时分母为0, 没有意义。

点评: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商的算术平方根, 在讨论和分析的双向过程中, 学习了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内涵意义, 同时也有获得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的结论, 并能进行有效展示。

在上述讲解进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群体深入学习和研析, 在深入讨论和相互交流中, 将自己对新知内容的认知观点进行了表达和展示, 让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

二、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时代发展特性, 利于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成果应该助推学校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实效。 现代社会下的学科教育, 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器材开展课堂教学, 已成为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 课堂是现代教学器材的使用主阵地, 学科教学的时代特性和发展特点,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其重要一面。 教师实施教学新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将电脑、电视、课程软件、电子产品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复杂、深刻的数学学科知识或问题案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 便于初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解中, 该节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讲清讲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内容, 同时也是初中生认知掌握的一个难点, 加之函数图像和性质内涵和外延较复杂和丰富, 需要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教材的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等特性, 开展有效深入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在其具体讲解过程中, 借助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器材, 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运用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授过程中, 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软件, 运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图形符号其他相关内容逐步投射在电子白板上, 再通过批注、覆盖、拖拉、标识等手段, 将一次函数的图像运动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初中生面前, 让初中生对其图像特点及性质内容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为初中生有效探究一次函数案例问题提供认知基础。

三、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课标核心要义, 利于学生发展进步

锤炼参与对象的技能、素养、品质, 是新课改的重要核心要义, 同时也是新阶段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 都为了达到发展和提升学习对象能力和素养这一目标。 因此, 教者在使用新方式手段时, 应贯彻落实锤炼和提升参与主体的探知技能和解析能力, 把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使得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与锤炼学生的技能过程同步实施、同向进步, 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 为了追求所谓的新课标、新要求而实施新方式, 为了达到所谓的新要求而开展新手段, 应将新方式的使用建立在促进他们良好数学技能、优秀品质形成的基础上。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要与时俱进, 学习借鉴, 多用“拿来主义”思想, 选用更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手段, 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推动学与教科学、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朝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例谈[J].内蒙古教育, 2007.02.

[2]熊士荣, 肖小明, 苟娇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上一篇:城市规划价值下一篇:CAD技术下矿山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