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2024-08-11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精选12篇)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1

当下, 高职院校大力提倡新的课程体系, 旧的学生观以文学鉴赏为主, 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精神相去甚远, 改变这一状况, 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已经成为优化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1 新课程体系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观

1.1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1) 关注每一个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1.2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2.1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 掌握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规律。

1.2.2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思想, 有情感, 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2)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1.2.3 学生是独立的人。

(1)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 具有主观能力性的人。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不能包办代替。

1.3 新课程如何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

(1)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2) 新课程目标定位于打好基础, 促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3)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2 新课程中,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1 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行为和认识取向。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 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构建和合作学习, 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 这两种学习方式也往往同时出现, 相互融合在一起, 关键是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 哪种为辅。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有关, 就是说,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教育者对学生角色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2.2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和局限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 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被动性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的, 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2) 接受性接受性的学习是很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尤其是一些理解性的学习, 通过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 封闭性所课封闭性, 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缺少合作。教学实践中, 学生为了追求学生成绩突出, 压倒学习同伴, 在完成学业任务时, 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 缺少讨论与合作。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 分享学习的乐趣, 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也不能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2.3 新课程要求确立的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 导致了人的主体性、主动笥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3.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向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要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责任, 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 能否学习, 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反应, 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即在学习活动之前, 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方法, 作好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之中,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 自我审查, 自我调节。

2.3.2 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 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高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的本质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是问题性。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能否提出对不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其二是过程性。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三是开放性、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 其特点是学忌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其目标具有开放性, 过程具有开放性、评价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2.3.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开展, 往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办交流讨论,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全校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

2.4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多方面, 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最后,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4.1 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

学习形式有多种, 其中我国经多年实践, 已基本成形的“研究性学习”, 则是一种很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有两个概念:一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批改变化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采用自主探究和发现式的学习。二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是为了保障自主探究和发现式的学习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而在课程体系中开辟的专门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探究和研究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等, 学习方法有“由表及理学习法”、“由例及类学习法”等。新的学习方式还有法国的“做中学”活动, 美国的“动手做”方案等。

2.4.2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 首先表现在教师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 (合作者) , 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年人, 不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又是被的的, 消化的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的, 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 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教学中本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了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 才能充分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3 结束语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教好他们的方法。多一把尺子, 多一些关满注, 就会多一些好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决定着学习的质量, 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生活、生存方式, 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2004年第4期.

[2]《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途径》2006年第21期.

[3]《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理念的改革》2002年第16期.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2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个性品质甚至成长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而富于艺术性,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方式多样化 1.1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与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1.2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持轻物掷准》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距离的各种害虫,让学生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消灭害虫的距离,教师根据消灭距离的长短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上课会兴趣盎然。2 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案例一:我曾在八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小马”过河》,我就采用了自主合作练习的方法。在《小马”过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河、踏石过河、开船过河、飞马过河等方法,而在搭桥过河的方法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桥。这么多方法,都是回答教师“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小问题的答案;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自主合作的实践成果;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结晶。2.1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2.3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确实,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整堂课,我都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再进行展示,最后集体比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准备活动阶段创编一些生活小游戏,然后让他们在课中轮流带领同学们做。在本课中,我就让学生自主创编准备活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体育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精神一点一滴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3.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主题式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方式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和相关的活动内容,围绕创设的一个教学主题,把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过程是:引导学生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主题情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例如:《植树节》导入情境:植树节,老师带学生去公园,(模仿各种行人的走路);初入情境:公园里同学们来植树让我们比一比,看哪组植的又快又好(往返跑);深入情境:若我们要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就必须认真锻炼(拍皮球),比一比哪能组同学皮球拍得既快又不会碰到小树苗;延伸情境:看着这么美好的公园和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互动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陪伴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创设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练,该方式重视学生首次发现,首次示范,将所学知识、技能“外化”,进行自我反馈,以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其过程是: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老师陪伴学生进入学习程序,陪同学生一起练习;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利用集体练习情境的创设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例如:跳短绳。通过绳操短绳游戏展开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跳短绳,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两种跳法的优劣点,同时用不同节奏,不同信号加强对跳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想象尝试创设不同的跳绳方法;小组学习和讨论,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演进式教学方式:演进式教学以一课一教材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器材、场地、自然条件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地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积极讨论游戏的规则,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其过程为: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自主锻炼;不断地改变同一器材的条件来吸引学生的锻炼兴趣;在小组合作下创设游戏,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个人、小组进行表演、展示;运用综合性评价。例如:《五彩的圈》。找朋友:如何和圈交朋友?拿同一颜色圈的同学为一组;个性展示:一人一圈,你们怎么玩?激情畅想:二人一圈,你们会怎么活动?奥运小主人:用手中的环,如何拼出五环?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始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昂,始终想像和探索的兴奋状态。他们不断地探索,当条件发生变化后,各种新活动法在不断的尝试、发现中收获着。3.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3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4 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给学生创造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各种方式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例如:我有两名学生,一名学生平时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在平时的考核中,成绩总是优秀。因此,这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骄傲自满,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得到了优秀,但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表扬他;还有一名学生由于体育活动能力较弱,在平时的考核中最多能得到良好,但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认真,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只得到了良好,但我却刻意地点名表扬他。又如:某一学生性格内向,身体素质一般,体育成绩也较差,平时上体育课时,无论是跑、跳、投都不是很好,而且在学动作时也领悟得较慢。因此,这位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有一次,我们学习《仰卧推起成“桥”》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是做得很好,但他很努力,于是在结束前的小结中,我特意表扬了这位学生,说他上课专心听讲,练习认真,动作也比以往做得好,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这时,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脸上有了笑容„„。5 当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也应注意存在的问题如: 5.1课堂设计不应流于形式。

教材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课堂上成功体现呢?我在上课时看到,有时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比较透彻,驾驭课堂得心应手,一堂下来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有的教师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这样的话语:“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讨论练习一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紧接下来又听到“快点,同学们抓紧点”“还没好?”有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下来练习,看别的组的展示”。忽忙之中,这一切成了形式,成了教师的“课堂赶场”。新课程倡导是到自主、合作、探索性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当老师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营造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比较喜欢,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太难了。不易于讨论出结论;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长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短了又停留于形式。势必对课堂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有一定的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完成。5.2 技能教学过于淡化

体育课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练和技能学习为中心来展开,离开了远动技能教学也就失去了学校体育学科存在的意义。有些教师有这样的误解;“技能教育学就是竞技体育。”实质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更有效,是体育课同其他学课的区别。假如体育课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当前学生体质严重下降,与我们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运动技能的淡化直接倒导致运动负荷过低。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上好体育课以热闹,趣味为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如此的教学致使部分学生把体育课解为“玩的课”,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因此出现了上课前有学生向教师询问:“老师今天体育课我们玩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出发点,认为学生玩得高兴,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而忽现了体育课的运动量。激发教学兴趣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 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练习,在心情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的.5.3 不可过度强调学生主体

传统体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权威”,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程序”进行,因而教师感到心里比较踏实。有的教师怕学生不懂,总是讲得过多,改变不了教师把持课堂的局面,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于是,课堂又会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的确,“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而老师却不敢“过问”和干预,生怕有悖于学生主体的精神。有的教师只求学生动,而忽视技能、体能的教学和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只求欢快,而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认为堂上活跃,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体现了课改精神,就是成功的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5.4 对待学生不可一味赏识

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我们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形式多样的表扬和奖励,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等,数不胜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上课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几乎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动作,无论正确,恰当与否,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表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课堂上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我们常说“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们如果把鼓励性评价一味地表扬对学生错误技术动作、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和学习中问题不及时指出,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说“伤害学生自尊”那么,必将致使评价缺乏科学性,亦使学生不知所云。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长此下去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式。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上好体育课更加不容易;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还需付出努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上好体育课。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始终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从而无法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新课程改革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体系”向“多元能力”转化,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任务。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摆脱传统知识观的牵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改变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主要是三种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地学习。自主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标准: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钠的用途,如高压钠灯应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钠和钾的合金是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钠可以用来冶炼金属等,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处于亢奋、激动的情绪中。激发学生探索钠的性质的兴趣,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②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的情景与氛围,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当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后,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钠是保存在煤油里,引起学生的疑问;再学生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的钠,然后用吸水纸擦干,放置在表面皿上,观察钠块的变化;再让学生另取一块钠块放在石棉网上加热。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钠发生的反应,并解释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里。这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然后投入一小块钠块,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让学生先汇总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钠的相关性质。例如,学生汇报钠浮在水面上,可以引导学生得出钠的密度小于1的结论;钠融化成一个小球,可以引导学生得出钠的熔点低的结论;溶液变红,可以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结论。自主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放性地实验,给学生一个亲身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学习的开展,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觉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在完成任务后得到了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是高效、高品质的。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尝试。选择这节课作为合作学习的尝试,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的效果不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的效果好;而且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因此,我提前一周布置各个学习小组收集各种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汇总,最后在课堂上由一个组员汇报,根据汇报的情况给各个小组评分。这些学习小组是长期建立的,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自己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一个人收集全部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生一般将这个学习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部分,例如大部分的小组将任务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太刚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然后各自收集一部分的材料。收集任务完成以后。利用课余的时间,小组成员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总交流、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把他们的材料整理成一份学习报告。在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汇报结束后可以由其他小组提问,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展开相互的辩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汇报和答辩的情况,不仅有老师给予的评分,其他各个小组也参与评分,这样使得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和公平。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

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教学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①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我做了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有5mL 0.1 mol·L-1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再加入3mL 0.1 mol·L-1盐酸,学生观察实验后发现两支试管产生气体的快慢不一样,从而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怎么样进行验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我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提出方案后,开始引导学生就如何优化这些实验方案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汇总出几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例如验证浓度的影响,可以用同体积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分别与0.1mol·L-1和1mol·L-1的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③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进行化学实验也成为化学学科实施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让学生四人一组,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④根据实验现象、数据。展开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学生在观察实验后发现碳酸钠溶液与1mpl·L-1盐酸产生气体的速率快。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结论。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总结,进行思维加上,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变为能力。

探究学习比传统的接受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知识的构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精神。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4

我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把握好以下几点,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英语课程改革

1.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些教育学家指出: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活力。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外语是教会的, 过分强调教师的“讲”, 造成“一言堂”、“满堂灌”,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素质教育则认为:外语是学会的, 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任务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英语教学不仅是教语言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开发其潜能。 因此,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他们参与学习的程度越高, 教学活动就越充满活力;反之, 教学活动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实践证明, 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

2.重塑教师角色, 树立 “为学生服务”的师生观。 学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元的、多极的, 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把他们束缚在同一马车上, 向着同一方向同步前进, 而要尊重学习的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张课桌小天地, 一位教师独角戏, 一张课表统全局, 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应试教育。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 尤其是面对新课改, 我们这些站在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 应在备课、上课、评价等各个环节, 始终坚持 “以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 致力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 寻找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3.学习新课标, 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 日前, 我国外语教学已摆脱“语言翻译法”进入“任务型”、“交际化”的教学时代。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我们应当“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 是指教育思想要领先, 新课标精神要真正理解、消化;所谓“立地”, 就是要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 一切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把英语真正当做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用;把语言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阅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入时代活水, 真正把英语学会、学活。

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正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 往往表现出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愿意表现、争强好胜等特点。 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教育者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 我通过四轮驱动, 努力激发学生的乐学之趣。

1.趣味导课, 引人入胜。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电影剪辑、影视歌曲等, 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生日这个话题时, 在教会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on...”这个句型后, 为了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分别把孩子们熟悉的同学和教师的照片打出来。当学生欢呼时, 我问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Do you know him/her?Who is he/she?Do you like him/her?When is his/her birthday?Guess!His/Her birthday is on...引发学生积极参与, 很轻松自然地教会学生问别人的生日。

2.教唱歌曲, 兴味盎然。 针对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唱的特点, 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 创造快乐的学习方法。 唱歌曲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 使其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 思维活跃。 如在学生记忆“一月”至“十二月”这些单词时, 他们感觉好难, 我把这些单词编成歌曲, 通过教唱这支歌, 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这些词汇。

3.组织竞赛。 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以期到达 “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境地。 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用抢答比赛、背诵比赛、表演比赛来复习所学内容, 既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掌握。

4.看英文电影, 扩大知识面, 加强听力。 学生单词默写得好、课文背得好、上课表现好时, 为奖励鼓励他们, 就让他们看看英文电影, 让他们学习许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看“雾都孤儿”, 教会学生自信, 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 看“阿甘正传”, 让学生明白恒心和毅力能帮助自己取得最后成功。 学生还在电影里学到“Cheers! Shut up! Slow down”等一些书上没有的日常生活用语。 显而易见, 愉快教学注意发挥情感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和满足。

三、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先预习后学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实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 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 让其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在预习单词时, 要求学生先自己拼读单词、练习音标, 然后跟着录音读, 改正自己的发音, 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反复朗读。 预习对话和短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一到三遍, 达到理解课文意思的目的, 并且能够翻译成汉语。 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生词, 先根据前后句猜测它的意思, 然后查字典确认。预习中还要求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把它们划下来, 查资料自己解决, 自己解决不了, 再拿到课堂上解决。 预习中还要跟读录音, 反复朗读课文, 力求发音准确, 音调优美。 有时预习还要求学生阅读或上网查询资料, 了解短文或故事的背景,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

2.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或难度, 需要学生意志克服困难,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 “水荡成涟漪, 石击行灵光”。因此, 在交际化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深刻领悟谚语:“He who questions nothing learns nothing.” (无所问者, 无所获)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促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八年级上Unit4 Topic 2“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earthquake?”教学之前, 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 (1) Do you hear of any serious earthquake in China? (2) Which is the most serious of all natural disasters? (3) How to protect yourselves from the earthquake?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3.精心组建好合作小组, 发挥小组自主互助学习的作用, 培养学生在探讨中学习的习惯。 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 (优等生1人, 中等生2人, 后进生1人) 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 小组要重新组成, 保持“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学学习内容,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 主要回答本课的自学目标, 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 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 在小组讨论后, 全班学生一起交流, 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 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而不是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 突出关键问题。 最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的意见。

比如学习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时, 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含有这种形式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 看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这时老师可提示他们看主语及句子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构成, 以及它跟主动语态有什么区别, 这样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扎实的记忆与运用。

四、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 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就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点, 适时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对合作学习要合理评价, 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教师对合作学习要及时总结, 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进教学十分有利。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作分别具体的指导, 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学习和改进, 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与反思, 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和激励的功能, 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其目的在于师生共同教与学进行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矫正, 以顺利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 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因此, 要转变教育与评价观念, 改变过去“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和“一考定终生”的做法。 在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方法过程中, 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 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既重阶段性、终结性评价, 又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 形成集民主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于一体的新型评价体系。

六、结语

就中学英语教学而言, 在新课标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这一教改背景下, 每位教师都面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更适合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极大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关键问题。 实践证明,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依赖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明确提出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索学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兴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5

重视“过程”,揭示现象本质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物理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物理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物理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此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三层,A层为组长,主管B层组员,B层主管C层组员,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可到B到C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为下节铺路搭桥,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物理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可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综述而言: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物理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科学性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基础。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即对新课程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在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并深入细致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深入实践,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保证。

工作态度影响的工作思维的发展。长期工作于旧课程环境中,在旧课程环境中得过且过,必然影响教师工作思维的发展。保守,拘束,循规蹈矩成为旧课堂时候教师教育思维方式普便存在的问题。面对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成果。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重要保证。如何对待工作,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工作,这是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起始。变保守为革新,变拘束为开拓,变循规蹈矩为求异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力量。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两转变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成果通过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课程对于教材作用的理解成为旧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误区。旧课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神化了教材。在旧课程时代,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通常会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或者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义抄写在黑板上,也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等。这些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作用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对于中心思想和词语意义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形成一种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才是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东西。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自学,记录学习成果,感性认知阶段。

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题,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自学,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本上。虽然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基本是模糊的、感性的、零散的和片面的,但这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但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还会产生“我做得到底对不对?”“别人是怎样做的?”等一系列想法,从而产生再学习的期许与热情。

第二阶段,提出学习要求,再次自学,整理自学成果阶段。

上课时,先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要求,分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整理,学生原初零乱的感性材料在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中变得逐步清晰,同时也有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3、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提高学习质量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会产生一种想要得到评价的迫切愿望。第三阶段适时开始。学生按照早已分好的小组和定好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对于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了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首先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其次,学生在阐述自己的学习所得时,不能阐述别的学生己经说过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合作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再次,每一个同学发言结束以后,鼓励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评论,肯定、批评或建议都可以,这样,学生个人的错误的认识就会得到纠正,深刻的认识就会得到推广,浮浅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每个成员评论发表结束后,小组长针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组织进行组内讨论,并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深度。最后由轮值发言人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发言,经大家补充后准备参加第四阶段的发言。

4、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形成知识技能阶段。

第三阶段中,每个人的学习质量因为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提高。为了让这种质量的提高得到延伸,同时也为了让全班同学形成共识,该教学模式设计了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组织过程与第三阶段相似,先让各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接着组间交流,既可以阐述与其它小组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着力解决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相机完成以下任务。一是要解决有分歧的意见的统一问题。第二是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交流的学习成果,把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或学生无法自主得出结论的等必须由教师讲授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6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方式;变革;新课程标准

我国的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的问题,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教与学缺乏融合。尽快的改变这样的状况,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在这场重大的变革中,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的将其实现,全面的进行教学任务的改革是历史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和落实的问题。以下是对于实行历史变革的几个方法的探讨。

一、转变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其学习的状态,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被动式的接受学习状态中,学习的内容以一种直接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主动发现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简洁呈现,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这对于被动式学习中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压制有着很好的开发和释放作用。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解,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指导,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意识并且使之成为习惯,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手段。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向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对于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去体验历史史实,发现历史遗留问题,参与历史问题的评价。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交流表达和得出结论,最后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历史文化水平的一种模式。与接收性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更强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讲解岳飞抗金的内容时,教师对于相关的史实进行讲解后,要求学生对于抗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有人说这是岳飞崇高的爱国思想的表现,应该受到后人的爱戴和尊敬,向其学习。有人则表示岳飞维护的是腐朽的南宋王朝,愚忠的思想不值得肯定。又有人认为金与宋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岳飞的行为阻碍了女真的统一。这样不同的三种观点形成了对峙,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成员需要了解自己的分工,小组学习使得个人学习转变成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有主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竞争的意识。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的时候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历史、语文、生物、地理四组成员分头去寻找资料,然后完成自身的发言,将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地理、环境、古迹等进行介绍。这样的合作促使学生形成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培养其与人交好的良好心态。

二、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

1.转变对于教学方式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的方式,轻视教师教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研究教与学之间的科学关系。其次,教学的手段需要进行一定的变换,在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独角戏。

2.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堂

历史教师应该要根据课程的新标准,在教学中尽量把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通过各种史料的运用、丰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使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中国组,另一组是英国组,分别对于那个时期中英两国的概况进行研究,各组人员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和政治综合对于两国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就搜集的资料进行讲解和分析,对两国的国情进行比较。最后进行资料的展览等。历史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活泼而具有生命力的。

3.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多媒体技术加强了学生对于直观的历史问题的再现,更加具有感染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渲染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传授者,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学习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自己具有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课程开发的能力,计算机使用的能力和相关教学辅助资源的使用能力。这是新课程的标准下对于历史老师的要求,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

三、小结

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要强调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历史文化的同时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会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维.浅谈高中历史教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7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习行为和方式的单一化将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并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发展。根据这一教学经验,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积累、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教学齐白石《虾》的画法时, 让学生对照齐白石笔下的虾与现实中的虾的区别, 让学生心存疑虑, 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了解齐白石画《虾》背后的诸多故事。让学生先从思想上学习绘画, 并通过自己理解来加以反映。这样的绘画表现就会和一味地照搬照抄在绘画意念上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层次。美术教育可以提供很多有比较性的图片资料, 如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的对照;梵高、塞尚的油画作品与写生实景的对照等, 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主动探究之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辨, 自己构建观点, 得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结论。这种将图片信息、文字信息等资料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便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

二、探究学习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 实践参与, 才能促进个性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如毕加索与《格尔尼卡》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了解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然后凭借美术人文背景资料对《格尔尼卡》进行重新审视, 以此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教师启发、鼓励、引导, 真正把学习的主导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独立思考, 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进行不同的尝试和体验, 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创新的氛围中理解美术作品,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才会有精彩的场景。

三、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 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因素, 还有非智力因素, 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沙雕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为在沙雕的制作过程中, 如果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在即将完成的瞬间功亏一篑, 这就要求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紧密团结、高度信任、默契配合的状态。而保持这种状态必须要熟知沙雕制作的步骤, 有明确的分工以及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转换角色,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求知伙伴, 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才能, 而又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 信息大量涌现, 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从广泛的背景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所谓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并与他人合作,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8

而传统的劳技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范式”下的操作实践, 自主性和创新度不足。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首先改变了以往劳技教学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 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问题生成, 和学生民主、平等地相处, 带领学生开展具有操作性和体验性的综合实践。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少数特长生的专有领域, 而是面向每个学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 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 不囿于课本。现有《劳动与技术》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手工艺制作、畜牧养殖技术等, 学生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 选择哪些内容来学呢?当他们看到老师展柜中琳琅满目的小饰品, 展板上的作品, 一个个惊叹不已, “老师, 买的吧?哪里买的?”听老师说是自己动手做的, 学生兴趣高涨, 嚷嚷着自己要做。学生从教师这里耳濡目染, 对手工艺制作异常喜爱。根据学生的喜好、需求, 我们教研组编写了适合学生的内容《手工艺制作》。教材中内容不够详尽的, 我就从课外找资料来补充。半个学期下来, 同学们编一个小手链, 戴在胳膊上能欣赏半天;刻一张剪纸放进自己的艺术成长记录夹, 在劳技教室里展出, 能让他们流连忘返, 在展室流连忘返。从他们难以抑制的创作热情里, 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是在尽情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小组合作和探索性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 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 有些淘气的学生就是不愿动手, 由此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自主地探求发展。

1. 互助合作的小组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 但有的学生还是说:“老师, 您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太好了, 可惜我心不灵手不巧, 什么都不会。”对于他们我并不气恼, 而是指导他们分组合作学习, 每组两个人:其中一个勤于动手, 另一个可能对什么都无所谓。毕竟是孩子, 课上当一个剪纸剪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另一个坐不住了, “我来剪两下, 就两下。”“瞧, 我哪里比你剪得差啊”“你看这里你应该这样就比现在的好, 不信你试试……”时间久了, 这种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不爱动手的孩子也变了!从走廊展板上今昔作品的对比展, 就能看出他们的进步!

从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往往使学生之间的交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 使大部分学生, 包括平时沉默和害羞的同学都能积极活跃地参与。学生互为对手, 互为目标, 互相校正, 也互受影响, 小组学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教的效果还要好。而在此基础上, 小组化的学习评价, 对小组各成员学习的情况、自我的成长发展情况以及平时学习态度、小组活动的参与态度进行的自评与互评活动, 则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教学与评价的参与性, 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因此, 实施小组化的学习、实践、评价的学习方式, 完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 调查走访的探索性学习

如:开展的红红火火的“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走访、上网查询, 亲自实践、市场调查、向爷爷奶奶咨询以及以小记者的身份实地采访农村大妈纳鞋底的制作工艺及种类, 来了解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最后还给市文化馆写了一封信, 信中畅想今后农村大妈们的手工艺制作, 在诸暨这个旅游名胜之地巨大的商业市场。他们告诉我:“现在农村有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 浪费掉了多可惜, 不如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艺制作劳动, 这样既能赚钱养家, 又能让自己活得更充实, 一举两得, 岂不美哉。”亲自体验参与社会活动的感受, 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有多重要。

这次活动刚开始的时候, 我认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和实践, 可是两个星期下来, 这个主题活动收效甚微。教研组的同事们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指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但并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旁观者, 应该共同参与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过程, 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助手和协调者。教师的指导贯穿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包括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和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会获取知识、搜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在问题生成和活动实践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 要关注实践过程, 不必太看重学生活动实践后的“作品”是否精美、“成果”是否丰富, 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充分实践了没有、主动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生成了什么问题, 又是如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 学会与人交流了吗?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个性化的创新表现吗?

问题的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质。实践探究中, 学生会碰到哪些困难, 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需要获得怎样的帮助, 需要得到怎样的引导……我们在活动方案设计中必须有充分的预设, 适时给予信息、知识、方法、线索的支撑,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创新, 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 这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的, 也可能是暂时没有结论的, 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操作技能, 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我们的劳技课中, 几乎每节课的延伸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自己设计操作, 自己创造活动, 自己体验成功。我们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系列染色剪纸图案, 名称自己定, 色彩自己选择。设计中无论哪方面都要有审美、劳动、绘画、动手等活动, 这无疑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实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 比如:色彩怎样搭配才更有民间特色;剪纸纸张如何选择;设计的图案是否有民族特色等。我们没有制定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 而是告诉他们, 有问题找相关的老师解决, 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自己探索、体会。当这一系列的课结束后, 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织了全校性的“个性”剪纸展览, 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 通过评价, 学生正确看待别人, 正确看待自己, 通过评价, 学生品到了成功之乐, 增强了探求创新的乐趣。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9

一、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分析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生大多采取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地背诵和接受老师传递的理论知识,强调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忽视对于知识本身的探讨和研究。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的教育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黑板———老师———口述”,采用填充式的教学方式,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机械化地接受知识,缺少对于知识内在含义和本质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低,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同时,课堂资源以纸质化课本为主,接受知识的方式、效率较低,且枯燥无味,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课题讨论的是小学语文学习,小学生存在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的现实情况,对问题理解不够全面。同时,小学生可塑性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接受机械化教育,从小养成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会导致对于新鲜事物缺乏求知热情。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偏差和差异,容易造成学习过程中出现极端的处理方式,使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纯粹的被动和机械记忆,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阿福童学习理论内涵

阿福童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提出了全新的教育学习方式,旨在构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体系。阿福童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三个重要理念:“以儿童为中心”“生活中学习”及“实践中提高”。

阿福童课程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内容,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解答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填充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阿福童课堂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利用沟通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阿福童课程突出行动,对学生实行小组化学习,结合多种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实践,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体验合作共赢及拥有责任意识的公共生活,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实践中提高”,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的学习方式。

三、推行阿福童学习理论的实践研究

1. 实践指导思想

教师要透彻学习、领悟阿福童课程教学理念及其支持下的优秀学习方式,并将之运用于课堂实践乃至校园文化建设上,进一步提炼、阐释、完善和拓展该课程的视域和内容。

2. 实践步骤

(1)准备阶段。第一,学习理论,提出课题;第二,研制课题方案。根据对课题和一些关键词的界定,确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工作日历;同时,在后期准备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确定该课题的调查问卷式样、内容及操作程序。

(2)实施阶段。第一,调查研究,摸清现状。首先,师生问卷调查进行前期测试。其次,搜集学习信息确立主导方向。第二,健全课题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第三,规范研究制度,开展阶段性研究活动。首先,建立规范的研究、考评制度。其次,实施方式变革,积极开展各类研讨活动,包括观念更新、课堂教学实践、个案研究等。第四,做好阶段性总结反思,促使活动不断完善发展。

(3)总结阶段。第一,收集原始资料并进行归类装订。第二,总结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完善研究过程,充实资料,认真核对各种研究数据,分析统计。第三,完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将教师的优秀个案研究、优秀教学论文汇编成集。

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本课题中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解决农村学生语文课堂“怎样学”的问题。关于“怎样学”,长期以来,受师资水平、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传统教研模式等制约,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从教师处接受现成知识,接受方法主要是听老师讲解分析,总体上是一种被动学习。通过对课题研究发现,实施阿福童课程理论指导后,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对阿福童课程理念的研究以及在教学中的贯彻实施,可以发现,阿福童课程能够为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带来积极改变,证实了阿福童教育理论在教育体系改革中存在可行性,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10

一、体育学习方式的解读

1. 体育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 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 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式学习方式和发现式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对于获取一些基础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学习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教学实际上看, 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全面把握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学习方式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指导者指导的个别化程度, 可以分为个别学习和团体学习两种方式;根据学习过程分为直接学习 (也可以称为体验学习、实践学习) 与间接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二、体育学习方法的解读

1. 体育学习方法是体育教学中学生为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实现体育学习目标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

2.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其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策略, 提高运用学习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不断提高学习有效性, 引导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 更好地提升学练有效性。

三、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学习方式是学生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实现目标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方式中每一特定的步骤就是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性更多地是指心理方面的内容, 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偏爱。可见, 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的概念,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 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 它还掺入学习意识、态度倾向和习惯, 学习方法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组成单位, 并非单纯指向行为操作。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升教学效益, 需要我们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认真对待研究、准确地把握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的实质及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既要重视传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的研究, 更要注重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的探索, 充分发挥每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的长处, 最大限度避免或克服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使每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的利用更合理、更科学、更实效。

2. 联系。

与学习方法相比, 学习方式的内涵更加具体, 更加丰富, 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学习方法则是更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 它不仅是“取向”, 而且是朝某个方向行动的“做法”。学习方式相对稳定, 学习方法相对灵活,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新旧学习方式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 新旧学习方法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融合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 充分整合各种学习方法的长处, 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庞卫华.体育自主学习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7 (01) .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改变以往“教得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有待于点燃的火炬。”因此,课堂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的:先让学生回忆检阅时盛大的场面,再让学生找出观众的议论,“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我话峰一转,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去检阅的台前和幕后去一一寻找答案。当他们自主学习后,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感悟,而我就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点拨,结果一节课下来,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不知不觉间竟然把重点难点突破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妙处,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方式,由“教师讲解”向“自我感悟”深化,尽量做到形式开放。

原来的语文教学似有“满堂灌”走向“问答式”的倾向,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上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明显存在着不足。这种隋感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教师和学生的感受也只是一家之言,难以引起共鸣。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课堂还是尽量地还给孩子们,让我们的教学形式充满开放性。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我们学校教导处组织了一次校内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当时听了一位老师讲的《田忌赛马》,她在课始导入时,让一个孩子们以“讲评书”的形式把同学们带到那次激烈的比赛现场。只见那个孩子轻击讲桌,说起评书来:“上回书说到孙膑受到庞涓的陷害,采用装疯卖傻之计出逃齐国。齐威王那可是个贤德的明君,他把受了苦刑的孙膑接回了朝中,让他与田忌共论国事。一日闲来无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下来田忌皆输。正在这时,好友孙膑过来献计,使田忌转败为胜,这就是流芳百世的田忌赛马。“当时,学生听完这段评书后,读书的欲望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没等老师说什么,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去读了。

3.“兴趣是学习之母。变化是激趣的要素”。

的确,一段韵味十足的评书使学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也为后面的学习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学生喜欢,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已远远超越了语文学习的本身。

还记得我在二年级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正当孩子们对青蛙坐在井底看天空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能理解时,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每人拿一张白纸走到教室外面,卷成纸筒用一只眼睛观察天空,然后告诉我看到了什么;再什么也不拿仰望天空,也告诉我看到了什么。这样一对比,这个难点自然不攻自破了。

4.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实,在一路走来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听到了一种来自老师队伍质疑的声音:“到底是要课改,还是要教学质量?”我想说的是,难道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借助于题海战术吗?就必须借助于死记硬背吗?这种机械式的训练真的管用吗?我想说这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一个教师要明白你应该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而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所要解决的不是操作,而是观念。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课改将是一句空话。现实中,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磨”,所以才会抱着如履薄冰的无奈的心态压制学生,训练他们取得高分数的考试技巧。静下来想一想,那种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喜欢吗?那种受压制的课堂又怎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呢?所以,我认为只有解放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是令人鼓舞的,但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也不断地出现新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比如,怎样实现由大班向小班的转变?怎样才能做到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潜心读书等等。

课改为我们提供的是机遇,更是挑战,不管路上多少荆棘,我们都要摸索前行!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12

物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教师应发挥本学科的特点, 采用典型的实验、趣闻轶事等, 使学生见之生趣、动之生乐、听之有理、思之有味。例如, 在讲“静电感应”时, 可以创设“静电散花”实验。器材是:丝绸、塑料盘、小纸屑、带绝缘手柄的金属盘。实验是这样的:教师用丝绸把塑料盘摩擦一会儿, 再将金属盘放在塑料盘上, 然后手持绝缘柄将金属盘提起, 金属盘上的纸屑向上或四周飞散。分析演示过程, 说明“静电散花”的原因。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开放情境中举一反三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生意识, 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 设计活动方案, 安排学习程序,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例如, 一个电热水壶, 可以从力学、热学、电学的某一个角度创设情境设问, 并针对设问做简答, 由于题目中只给出“一个水壶的信息”, 其大小、形状、容积、额定功率、烧水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均未给出。设问可以从力学、热学、电学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

1.力学角度:

壶嘴能否可以做得比壶肚口低, 为什么? (可从连通器原理作答) 。或壶柄怎样安装才能省力? (可从杠杆原理作答)

2.热学角度:

当水快烧开时, 壶嘴冒出“白气”是怎么回事?或水壶中的水能否灌得太满, 为什么?

3.电学角度:

电热壶烧水时, 为什么不影响其他电器? (并联电路角度回答) 。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尝试、交流,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要精讲、少讲, 要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 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开放的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 处处为学生着想,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新知。

三、递进情境中豁然开朗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深情地说:“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点燃的火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 明确要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教学中, 物理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为此, 可创设递进情境, 让学生逐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 讲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时, 可创设下列递进情境。

情境1, 放映刘翔在国际田径赛场上破纪录的录像。

问:为什么说刘翔是冠军?你是怎么判断刘翔比别的运动员跑得快, 请用一句话, 简单概括你的判断 (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判断:运动物体通过相等的位移, 用时少的快。)

情境2, 放映两辆同时同地出发的小汽车, 在平直公路上奔驰, 经一段时间停下来, 白车在前, 黑车在后的录像或自制动画片。

问:两辆小车, 运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表现?哪辆运动得快, 为什么? (及时肯定正确的判断:用时相同, 位移大的快。)

上一篇:信息惠民下一篇:应用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