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惠民(共12篇)
信息惠民 篇1
随着万物互联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数据源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其中,又以政府数据和公共数据数量尤为庞大,这些数据又和我们的生活最为相关。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提到,“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
身处大数据时代,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信息数据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效用,才是信息公开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如今,在世界很多地方,政府数据公开已被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小到同样的一块蛋糕在各个不同的超市卖多少钱,大到如何在政府网站上申请身份证都可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站通网站上找到,该网站还公布了人口、水资源、空气污染、实时交通、食物与卫生等12大类、上百个动态更新的数据集。其中,交通信息被市场广泛利用,衍生出多个智能交通应用程序。
其实自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政府在数据公开上已经做出了不懈努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除了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外,还计划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明确了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建设,希望籍此改善社会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和创新驱动等。
2016年5月25日,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更是表示,大数据被誉为新时代的钻石矿,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作用,打破信息孤岛。目前信息资源80%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除涉及隐私之外,其他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和社会开放.形成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的局面。
那么,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公开现状究竟如何?应该怎样才能够让政府数据不再“深藏闺中”?哪些数据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政府数据进一步公开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又会有哪些不同?
信息惠民 篇2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法院的广泛深入应用,法院信息化工作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已从初期的“支持和参与”转变为现今的“促进和保障”,其在“提高审判效率,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强化法院管理、践行司法为民”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由于当前法院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重法院内部服务向重公众服务转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司法惠民中的应用”已成为广大法院信息技术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此笔者就结合常州法院信息化工作实际状况,针对信息化惠民应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观点。
一、法院信息化惠民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人民法院,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解决各类纠纷,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载体,着力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帮助当事人获取信息,了解程序,降低了当事人诉讼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提高法院审判工作效率。因此全面加强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工作,对于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争创便民诉讼服务亮点和构建“便利、有效、低成本”司法救济渠道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
二、当前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现状
近来年,信息化惠民在国内外法院审判实务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芬兰、英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下面笔者就国内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现状作个简要介绍:
如在国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中,奥地利已经实现了通过电子方式传输诉讼文书,启动诉讼程序。该国已经建立了由中央控制的封闭式法院管理系统,律师只要使用电子方式向中央处理系统起诉,中央处理系统接受电子文件并分配到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在起诉第三天系统将自动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德国、日本、比利时、韩国等国已许可使用传真送达诉讼文书。华盛顿东区联邦破产法院可通过因特网查询1997年后的所有诉讼文书。美国、澳大利亚、芬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已实现广泛利用视频会议、网络会议、录像、电视会议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开庭审理和听证程序,诉讼当事人或证人无需实际出庭。日本1996年《民事诉讼法典》支持使用视频会议技术,如证人距离遥远的,可运用视频会议技术询问证人。开庭审理时,证人可到最便利的法庭接受询问。1998年上半年约有50宗案件在询问证人时采用视频会议技术等等。
在国内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中,我国大部分法院已实现了通过电子开庭公告和触摸屏系统,方便群众了解诉讼信息 和相关法律常识;通过人民法庭电子鉴章系统,解决了偏远地区人民法庭法律文书“签章难”问题,减轻了当事人诉累;通过科技法庭系统的多媒体证据展示、庭审音视频信息的管理和应用以及远程庭审观摩等,规范了审判行为,增加了审判的透明性,提高了审判效率;通过司法鉴定系统软件,提高了司法鉴定案件透明度,规范了司法鉴定工作等等。
从国内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现状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的深度、广度与国外法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深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的实现途径
根据当前我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与国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现状相比较,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深化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
一是加强审判职能的网络化应用。既是要以司法为民为立足点、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积极提供全方位、多功能、集约化的网络诉讼服务,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司法审判职能的网络化。
1、提供网上立案服务。对于民商事一审、申请执行、申请再审等案件,当事人只需通过法院因特网站提交申请立案有关的文书和材料,立案法官在收到当事人的信息后,在5个工作日内对当事人的申请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作出答复。对于当事人的申请符合立案条件,由立案法官直接办理相关 立案手续,实现因特网远程立案,方便当事人诉讼。
2、提供网上缴费服务。通过与银行进行数据联网,实现当事人只需网上就可交纳诉讼费、执行费等费用,并可通过立案时获得的密码进行网上缴费查询。
3、提供网上送达服务。对案件受理通知书、传票、应诉通知书、缴费通知书、出庭通知书等诉讼文书,实现当事人可凭立案时获得的密码登陆法院因特网站,查看并下载。
4、提供网上调解服务。网上调解服务包括在线视频调解、诉调对接QQ群调解、调解问题回复和调解案例集锦四个方面。通过为当事人提供网上诉讼调解和诉调对接服务,并公开典型案例,发挥导向作用,由此达到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高调解效率,促进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之效果。
5、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通过构建立案、审理、执行等诉讼信息因特网查询系统,当事人只需输入立案时获取的案件代码和密码,即可查询诉讼信息、案件执行进展阶段和状态等相关信息,方便诉讼参与人了解、监督审判活动。同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申请以监督员身份查询相关案件信息。
6、提供网上联系法官服务。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实现当事人可通过法院因特网站联系法官,反映相关情况或提供相关材料等,同时承办法官也可通过法院因特网站及时对当 事人的留言进行答复和沟通。
7、提供网上证据交换服务。在双方当事人均同意通过电子文本形式交换证据的情况下,当事人即可通过法院因特网站上传相关证据材料,法官审查后认为应予以证据交换的,网站将相关信息和密码发送给当事人,当事人可通过密码查看和下载案件证据材料。
8、提供网上咨询服务。为社会公众就审判、执行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包括实时咨询和网上留言两种方式。实时咨询是指社会公众在服务时间通过法院因特网站,与法院工作人员进行实时沟通交流。在其它时间,社会公众可选择留言方式咨询,法院应在两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9、提供网上信访服务。通过网上远程视频信访系统,实现部门联合接访和现场实时解答的工作效果,避免信访人员奔波劳顿之苦,缩短信访事项的处理周期,提高信访工作效率,有效化解信访矛盾。
10、提供判后答疑服务。当事人对法院生效裁判中认定的事实或者使用的法律存有疑问,即可申请判后答疑。由法院安排承办法官进行网上在线视频答疑或另行通知当事人来法院答疑。
11、提供语音短信查询服务。积极探索利用“12368”法院公益服务电话、短信服务平台等途径和方式,为当事人 及社会公众提供诉讼案件基本信息、法律法规、案件执行进展阶段和状态、信访信息的查询和提醒服务。
12、提供网上执行服务。构建网上执行网,通过在执行网上公开恶意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的基本情况,设置网上悬赏举报执行、责令被执行人立即申报财产、限制其高消费、限制其出境等项目,及时有效地兑现生效法律文书,制止被执行人恶意逃避执行的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与公安、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实现一定范围内案件执行线索的查询与分析,增强执行威慑机制的实效,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
我院已于2010年3月1日,正式启用了司法惠民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实现了网上预约立案、网上答疑、网上信访、网上咨询、网上调解及院长接待,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打官司,很方便地解决纠纷。
二是加强远程审判应用。所谓“远程审判”,是指借助信息网络、音视频传输、多媒体存储与展示等技术,诉讼参与人在远程法庭参加法院庭审、提审等审判活动的方式,目前在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美国、英国、澳大历亚等国相继出现了电子法庭、网络法庭等信息化法庭,我国也有一部分法院在积极探索远程审判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如上海一中院已于2007年底将远程审判首次 应用于金山法院的刑事二审案件,同时在2008年初对民一庭管辖的南汇法院民事二审案件中也开展了远程审判的试点工作。我院也在全市人民法庭均已完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借助法院专用网络,添加摄像机、语音和大屏幕显示等设备,实现了部分民事、刑事二审案件审理中,为涉诉人提供“网上远程审理”的开庭新模式。2009年9月,我院进行了江苏省首例网上远程开庭,一方当事人远在40多公里外的武进前黄人民法庭出席庭审,进行诉讼答辩。
根据远程审判方式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它主要适用于 两种类型案件:一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被告人羁押地与具备远程视频提讯条件的法院距离较近、能够确保提押安全的刑事案件。二是对一些案情简单、法律关系较为明晰、诉讼标的额较小的民事案件,且当事人居住在远郊,来市区法院开庭需要长途奔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类案件采用远程审判方式审理,对于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和减轻涉诉群众诉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予以推广和应用。目前我院在顺利完成首次网上远程开庭的基础上,正在不断总结和完善运用视频系统进行远程开庭的经验做法,同时积极要求相关民事、刑事案件中加大远程开庭率。
三是加强科技法庭与电子卷宗应用。实现科技法庭系统后台海量存储设备的配置,构建庭审数据的本机存储、网络 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存储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法院“每庭必录”和案件庭审因特网直播、点播,从而提高庭审公正性和透明度,规范庭审行为,实现“阳光审判”,同时为案件质量评查和错案追究提供及时、准确的客观依据。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将现有库存诉讼档案形成结构有序的数字档案信息库,实现一定范围内法院电子卷宗的网络化运用,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效率,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安全、方便和快捷的电子卷宗阅览服务。
四、法院信息化惠民应用展望
信息惠民 篇3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江苏省无锡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无锡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1500余家数字企业使“两化融合”更进一步;“智慧工地”为全市百余个工地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首个无线行政区——“无线崇安”让百姓尽情徜徉在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当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前,有线、无线宽带网络的立体化覆盖已在无锡伞面灾现,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日趋旺盛,加速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智慧城市”建设也愈发变得迫切起来。
作为无锡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无锡电信认真执行中国电信集团、省公司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立足无锡,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无锡电信认为: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指导,进行顶层设计;各部门解放思想,打破藩篱,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尤其要重视社会软硬件生产企业进行平台式开放合作,建立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发展基于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电信等三家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组织者,必须确保信息传输的高速、安全。基于上述思考,无锡电信在近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构建智能管道,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基础
无锡电信积极接应“宽带中国”战略,全力打造“光网无锡”。目前,无锡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已达到1T,2015年力争达到2T,电信光纤人户已实现全市覆盖,覆盖率居江苏省首位。当前,无锡电信正着力推进100M宽带进家庭,确保了无锡在全国高速宽带人户建设的领先地位。无锡电信充分利用无锡作为全国互联网节点城市的优势地位,努力为无锡打造了最优等级的“信息高铁”。
为适应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无锡电信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下一代互联网(IPv6),无锡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下一代互联并规模化商用的城市。与此同时,无锡电信大力建设基于未来大数据处理的国际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来全面接应无锡经济转型。目前数据中心一期、二期已全面投运,吸引了淘宝网、盛大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人驻,三期云计算中心建设也即将全面启动。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无锡电信正以国内领先为目标,全力打造精品4G网络。2013年3月,中国电信将无锡列为4G建设重点城市,在投资、设备等资源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无锡电信4G以“FDD+TD”混合组网,全网计划建设5000个基站,实现全市城区和乡镇的优质覆盖。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二期工程有序开展,预计近期将提供服务。
为使民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无锡电信还积极参与并实施政企合作,联合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在无锡市政府的牵头指导下,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正全力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到2015年6月前将向全社会提供4万个公共免费WiFi热点。
2013年6月26日,无锡市政府与江苏电信成功签订了《共建智慧城市合作协议》,无锡电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环境、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
依托精心夯实的优质网络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无锡电信还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全面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在执法监管方面,无锡电信与各行政执法部门合作建设工作执法平台,助力各级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执法效率,如工商e通、城管移动办公、公安移动执法、环保数据监控、工地监管等;在便民服务方面,无锡电信与交通、旅游、民政等部门合作建设了便民服务平台,增强了各部门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提升了服务效率,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网上报税、感知安监、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司法社区矫正系统、救护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以“政府主导、电信支撑运营、多方参与”的方式,无锡电信以“云服务”为基础,建设了教育云服务平台,目前已有410家学校接人了平台,平台出口带宽达3G,明年将达到10G。此外,无锡电信还为中小学打造了3G翼校通平台,覆盖了无锡天一、辅仁等近8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数字企业建设中,无锡电信开发应用了企业翼机通,提供门禁、考勤、消费等功能,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目前共有100多家企业使用该项业务;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无锡电信联合设计开发了诸多实用的远程监控系统,如供电变压器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变压器的状况,减少变压器的偷盗现象。路灯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管理路灯状态,达到了高效、节能等作用。电梯监控系统能确保电梯等特种设备智能化动态监管;在日常办公管理方面,无锡电信建设了如崇安区政府移动OA系统、政府公务车监控系统等内部办公管理系统,方便了各部门的办公工作,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彰显央企责任,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无锡电信始终将信息惠民作为企业发展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社会责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在公共服务信息化方面,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在无锡全面开展了社区智慧信息屏建设。信息屏具有政府通知、实时天气、出行信息、新闻动态、便民优惠、今日菜价、社区动态、PM2.5检测等多种功能,预计两年将共计建设1000个信息屏,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社区;在家庭信息化方面,无锡电信创新整合iTV+OTT模式,通过电视屏将居民关心的时政信息、吃喝住行、健康医疗等信息进行融合发布;在推进智慧家庭建设方面,无锡电信精心开发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和家庭电器管理系统,推出了天翼看家、天翼看店等多场景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在健康信息化领域,无锡电信联合软件企业开发智慧医疗系统,推广“无线医疗箱(血压计等)”、“无线计步器”等信息项目,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此外,无锡电信依托多年积淀的号码百事通资源,通过电话、网络、APP软件的协同服务,为无锡百姓提供了如订房、订餐、订票等周到的生活信息服务;针对养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无锡电信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无锡市民政局、便民中心合作建设了居家养老平台——“虚拟养老系统”,实现了对失智老人的位置监控和救助,并可提供各项便民服务,很好地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作为无锡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无锡电信将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并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依托城市光网和无线网络资源,积极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为重点,为民众提供更加先进的信息化应用,助力无锡成功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梦想。
数据融通成就信息惠民 篇4
北京、上海、咸阳、武汉……越来越多的城市抱着开放的态度利用大数据建立起众多社会化应用,这些应用横跨众多行业,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北京:大数据的统一与开放
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到2020年底,要建成北京市大数据汇聚中心,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单位覆盖率超过90%,数据开放率超过60%。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全面夯实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打通信息“大动脉”,建成城市物联传感“一张网”。
具体来看,北京市将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和大数据资源体系,深化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让大数据发挥自身价值。在依法保障安全、重视隐私保护和逐步分级开放的前提下,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统一汇聚和集中开放。一统一,一开放,北京的大数据就在这一收一放中得以从静止的资源走向动态的应用。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建设战略性公有云服务平台,扩大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行业应用的规模效应,大幅提高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和大数据应用的能力,并大力发展工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提供围绕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全流程的云服务。
在这一份计划中,最让人关注的除了北京市在大数据产业方面的发展,以及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试验,还有公共数据开放将为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构成的影响。北京市将建设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交通、规划、公安、气象、城乡建设、城管执法等跨部门业务协同创新,整合数据开展交通仿真、智能决策等缓解交通拥堵的智慧应用:综合利用物联网自动监测、综合观测等数据,支撑城市的大气、水、土地等资源治理。并不断拓展“北京通”市民卡在社保、卫生、民政、交通、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法人一证通”应用,建立个人、法人主体“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精准化服务体系,完善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便民服务和创新应用。
不少城市管理者抱怨:很多民生领域的原始数据难以直接为普通市民服务,而这些数据在经过加工处理后,就能让更多的市民体验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北京市的大数据开放工作起步较早,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于2014年上线开始交易,同时北京的部分区县已经先后开展大数据开放工作,不少内容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
例如,一氧化碳中毒预警防控系统是朝阳区煤房工作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创新技防手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项举措中,出租屋内的传感器所捕捉到的数据会向村委会、乡政府、呼叫中心、消防等多部门同时共享。一旦出租屋里装配了报警器,通过房东报警显示终端,各个租户家中的取暖安全情况就能尽在掌控之中,一旦哪间出租屋发生一氧化碳泄漏,显示终端就会立即报警,并在几秒内上传到村委会及乡政府,让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便能做出反映。通过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联网,除了本地报警之外还能上传到企业的呼叫中心,上传到村委会和乡里的指挥中心,这样保证了发生一氧化碳报警的时候,企业和相关的村、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救援。完成全部部署之后,朝阳区的出租房屋就基本实现了一氧化碳联网式报警系统的全覆盖,而数据的共享是这套防空系统得以发挥实效的第一前提。
再比如,北京遇到大雨就会有下沉式立交桥下有积水。那么,哪些立交桥下经常有积水?积水多少?这些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就能给市民出行提供帮助。通过部署智能井盖,能够在雨季获得积水点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加工处理就能够为人们的出行以及道路交通管理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陕西:大数据新政全覆盖
早在2012年陕西省工信厅就发布了陕西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四年来,陕西致力于打造“产业基地+行业云+大数据交易所+产业基金+产业研究院+产业联盟”六位一体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如今,陕西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初具形态。
目前,咸阳市通过省级智慧城市综合试点、国家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已基本建成一站通、一号通、一卡通、一网通、一格通和一点通等应用项目。据了解,咸阳是国家智慧城市综合试点、信息惠民试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试点、信息时空云平台试点城市,以“六个一”为载体的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整体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咸阳已建成了5300平方米的信息化管理中心、数据中心、安全中心,基本建成全市人口、地理空间、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成了信息惠民、时空信息云、智慧医疗和公共服务“一卡通”、数据管税等多个有影响的系统平台,并率先启动“互联网+”计划,建设陕西乃至西部领先的“互联网+”示范城市。
同时,咸阳先后整合了13个县区、175个镇办、31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127项业务数据,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咸阳惠民卡,又叫“一卡通”,承载着医疗、财政34项79.3亿元的惠民补贴资金集中兑付等功能,在咸阳建立的信息交换平台和资金清算平台上,市民只需要通过一张卡就能领取惠民资金、在网上挂号就医、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远程医疗、支付公交车费。截止2016年3月,咸阳惠民卡已发放320万张。
下一步,陕西省即将出台《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作为完善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新政,《行动计划》将基本覆盖陕西省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方面的全部规划内容,权利促进山西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惠民项目的落地与实施。
武汉:不一样的政务云
2015年12月23日,武汉市推出全国首张“市民卡+社会保障卡”。据了解,以社会保障卡为“底本”的“云端武汉·一卡通”兼具政务、生活、金融服务三大功能,既是持卡人享有政府服务、领取待遇的电子凭证,也可在公共交通、旅游景点、文化教育等公共领域作为银行卡使用。目前,已有31个部门(单位)的172项业务可凭市民卡办理,武汉打造一座“云端上的城市”的设想就此开始逐步落地。
“云端武汉·政务”实际上是建设了一个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市民想开证明,无需将时间浪费在往返各个职能部门,也将告别“证明我妈是我妈”的时代。目前这一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已对武汉全市41个委办局(包含下属二级单位)的数据及近800项共享交换服务事项进行了清理、确认和登记。截止今年4月,政务云平台计划完成276项服务事项的配置工作。完成前期的大数据开放工作后,在“云端武汉·市民”APP上,用户可在线查询养老保险个人缴存、医疗保险账户余额、公积金余额、公安户政信息,APP还将为用户推送两险一金到账情况。不仅水电、宽带、话费、ETC等缴费充值可一键搞定,预约挂号、买药也能线上进行。同时,市民可通过查询受理编号,随时监督业务办理进度。
在其他领域,武汉交警与阿里巴巴集团高德软件公司合作推出的“易行江城”APP可让武汉市民“一站式”享受行车、停车诱导和交管政务服务。在警民互动版块,市民可上报拥堵、故障、车祸、积水等7种交通事件,审核通过后,地图上会出现相应标注,并且在导航中进行规避,还可通过APP实现一键报警。
无论是北京、陕西还是武汉,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是源于将其视为社会资源加以再利用,而数据资源的开放是其得以实现增值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从一开始的资源持有者,变成了资源贡献者和管理者,甚至是协助实现数据开放的疏导者。角色的转变和开放的意识让大数据得以实现价值的彰显。
信息惠民 篇5
在各级政府和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较好的完成了2012惠民各项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
1、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值班,全面实施“无假日门诊”“无假日检查”。根据群众需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按需安排专家出诊,确保门诊质量;合理安排功能检查与医技科室人员到位,确保患者能及时得到检查,一般的影像、CT、MRI、B超检查结果当日能取;双休日及节假日期间医院的后勤服务确保到位。门诊住院患者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2012年1—11月,医院完成门、急诊量13万余人次,出院病人数同比增长17.4%。
2、加快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公示了我院预约诊疗的途经,对临床科室及国医堂(每周五上午开放)强调预约诊疗与复诊登记,强调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3、实行新农合即时结算。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各县级新农合平台无缝对接,新农合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实现参合农民“当天出院,当天补偿”。
4、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2010年9月我院内2科首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今年新增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室6个,推广包干负责方式,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确保基础护理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各病室护理服务满意度均在
90%以上。2012年我院被评为湘潭市的“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八病室被评为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单元”。
5、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院于2011年8月在医院部分科室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从而降低总体治疗费用和平均住院天数。试点16个月来,我院共计收治临床路径病例122例,膝痹病同比总费用比以前降低了1284.05元,住院天数同比增加了2.4天;肩凝证同比总费用比以前降低了1096.5元,住院(门诊治疗)天数同比增加了5天;桡骨远端骨折同比总费用比以前降低了1700.7元,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1.62天,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6、网上招标采购情况。规范了药品采购流程,我院全年网上招标采购549个品种,总采购金额3395万元。
二、实际工作困难
1、“一卡通”实施暂未开展。因我院电子信息化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暂时无法实行“一卡通”,无法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今年我院准备将加大信息化投入,以后可望逐步改善。
2、推行门诊预约诊疗工作困难较多。因我院回访制度的推广和业务发展部下乡义诊和健康建档工作的广泛开展,很多患者和复诊患者与大部分住院部专家均有联系,来院就诊时,并没有在门诊预约,所以医院门诊部门诊量不是很大,基本可达到随到随诊的状态,就诊不需太长时间等候,很多
患者就诊无需预约,因而预约诊疗推行比较困难。上级要求的专家门诊预约诊疗率达到一定比例,基本难以完成。
贴心医改惠民生 篇6
改硬件,医疗事业基础好
2011年,长武县将硬件设施的改善作为医药卫生体制切入点,“加快标准化县医院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群众就医难问题”就是当年的政府报告中的奋斗目标之一。
該县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拨款等办法,着力抓好县医院标准化、红十字会援建项目巨家、相公和亭口中心卫生院医技楼三个工程、13个医疗单位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建设、农村卫生改厕等项目建设。目前,标准化县医院项目门诊医技楼主体通过了县质监站和设计单位验收,完成了内外粉刷,住院楼工程进展到了三层主体,后勤服务中心已完成“三通一平”。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了就医环境。完成100多个村的改厕任务,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变化。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公立性质的强化是关键。2011年,长武县大胆尝试,将县医院、中医院人员工资和津贴纳入财政预算,将县级3家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和设备维护费,以及员工降温费、取暖费等纳入县财政列支。积极探索出县镇一体化管理办法,由县级三家医院分别包抓3所乡镇卫生院,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连为一体,实行资源共享,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态度明显改善。
改制度,医务人员服务好
医疗条件的改善,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从2010年开始,该县卫生系统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全员聘用制、“双百分”绩效考核制、业务培训长效机制。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共设置正院长岗位13个、副院长9个,公共卫生岗位12个,妇幼保健岗位12个,医护岗位97个,行政服务岗位15个 ,合作医疗岗位15个。目前,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人员在职职工参与聘用189人,落聘16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实现人、劳、绩、酬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充分调动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邀请省、市专家来长开展短期培训20期1100多人(次),外出参加业务培训达1900多人(次)。
通过成立县药品采购结算管理中心,全县卫生系统全部实现了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2011年来,共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116.68万元。开展“进百村、入千户、见万人”新农合工作意见大征询活动,征询到意见5类117条,已全部办结完毕。该县参合群众154446人,参合率为96.2%,筹资标准达到了230元,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5万元,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全县共为16.61万人(次)补助医药费2850万元。目前,全县“孕免”项目办理孕免卡1650人,补助1700人,补助资金110万元。13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标准化妇幼保健门诊和接种门诊的建设任务。
改行风,群众满意口碑好。
为了切实提高群众的就医满意度,从2009年开始,长武县卫生系统先后开展了“清风润患者,廉洁诚服务”四抓一整治、“星级医务工作者”评选等活动。
积极有效的活动开展,使得全县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以来,共接到投诉26件,处理反馈26件;20名医务人员当选“星级医务工作者”。2009年以来获得了全县政风行风测评第三、第二的好成绩。
2010年,洪家镇中心卫生院开展的“两好一满意”活动为2011年咸阳市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奠定了基础,并被省纠风办评为全省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标兵单位,被省卫生厅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单位。县卫生局被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为“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省市县共26项殊荣。
信息惠民 篇7
选择更多样———严防地方保护, 确保农民购机自主选择权
今年《意见》提出, 各省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确定本省具体的补贴机具品目范围。凡是补贴品目范围内并已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的产品都有资格享受补贴。为防止地方保护, 明确要求省域内补贴机具种类保持一致, 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能缩小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改公布各省补贴产品目录为公布机具补贴额一览表, 表中不再带具体生产企业和产品型号, 由农民从支持推广目录中自主选择。
根据《意见》, 今年的补贴对象继续采取公开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 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农民可优先享受补贴。全国补贴种类上保持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 继续覆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及节水灌溉机械设备种类。
标准更合理———定额补贴不得超过本省近3年市场均价30%
针对一些地区个别机具补贴额确定偏高问题, 《意见》要求各省严禁以农机企业的报价作为补贴额测算依据, 而是要以补贴产品近三年的实际市场销售价为基准, 合理测算补贴额, 并加强对补贴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查摸底, 动态跟踪市场变化情况, 对过高的补贴额及时做出必要调整。在继续实行同类产品在省域内统一定额补贴的基础上, 要求各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按照“分档科学合理直观, 定额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科学划分补贴产品特别是非通用类机械类别档次。
《意见》明确, 今年定额补贴不得超过本省 (区、市、兵团、农垦) 近3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30%, 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额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
信息更公开———补贴名单公示到村, 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为进一步促进补贴实施信息公开透明, 今年《意见》对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地点做出了详细规定。《意见》要求, 各地要把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和使用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 在政府网站上公布补贴操作程序、投诉电话以及每名受益人的购买机型、补贴额度等信息, 同时还要通过其他多种形式进行公开, 使全社会广泛知晓。明确要将补贴对象名单公示到村, 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至少每半月公布一次各县 (市、区) 补贴资金使用进度, 有关文件签发5个工作日之内向社会公开。
《意见》提出, 要健全农机、财政、纪检监察等多部门协作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机制, 共同研究确定补贴资金分配等重点工作, 并联合对政策实施进行监管。强化对县级农机部门的内部约束机制, 补贴工作重要事项必须集体研究决定, 必须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
信息惠民 篇8
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 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 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动部门间政务服务相互衔接, 协同联动, 打破信息孤岛, 变“ 群众跑腿”为“ 信息跑路”, 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形势和要求
近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 积极探索创新, 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2 个部门组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取得初步成效。福建省建成了电子证照库, 推动了跨部门证件、证照、证明的互认共享, 初步实现了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一号式”服务;广州市的“一窗式”和佛山市的“一门式”服务改革, 简化群众办事环节, 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了办事效率;上海市、深圳市通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 基本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综合受理和全程协同办理。
但是也应看到, 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造成群众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往返跑腿, 给群众办事创业带来诸多不便。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服务型政府, 亟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总结和推广试点区域的成功经验, 借鉴发达国家依托公民号、社会安全号等开展面向公民社保、医疗、养老、纳税、信用等“一号”管理服务的经验, 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 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二、总体思路
1、基本原则
(1) 问题导向, 创新服务
以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为核心,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 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 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 提高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2) 信息共享, 优化流程
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资源, 推动平台资源整合和多方利用, 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互通和协同共享, 发挥信息共享支撑多部门协同服务的作用, 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 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3) 条块结合, 上下联动
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 促进各层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业务联动, 强化制度衔接, 构建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的联合推进机制。
(4) 试点先行, 加快推广
充分结合正在实施的信息惠民工程以及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基础, 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和领域先行先试, 完善标准体系和政策制度,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确保总体工作有序推进。
2、工作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时间, 在试点地区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 服务流程显著优化, 服务模式更加多元, 服务渠道更为畅通, 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1) “一号”申请
充分发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作用, 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 建成电子证照库, 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 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等。
(2) “一窗”受理
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 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3) “一网”通办
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 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
三、主要任务
1、“一号”冶申请袁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
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 构建电子证照库, 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在群众办事过程中, 通过公民身份号码, 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 作为群众办事的依据, 避免重复提交, 实现以“一号”为标识, 为居民“记录一生, 管理一生, 服务一生”的目标。
(1) 建立居民电子证照目录
结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工作, 全面梳理涉及群众办事的政务服务事项, 逐项梳理基本流程和办事依据, 简化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推行群众办事相关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 形成居民个人电子证照目录。
(2) 建设电子证照库
按照分散集中相结合原则, 以电子证照目录为基础, 启动电子证照库建设, 在城区、街道、社区统一应用, 并逐步向农村延伸, 实现基础证照信息的多元采集、互通共享、多方利用。推进制证系统、业务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库对接联通, 做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以电子证照库支撑各部门办事过程中相关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 一库管理、互认共享”。
(3) 建立跨区域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
为方便群众跨区域业务办理, 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 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异地业务办理。
(4) 研究制定电子证照法规与相关标准
积极开展电子证照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为制定电子证照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实践依据。健全完善电子证照关键技术标准和跨地区互认共享标准, 推动相关标准在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及所在省 (区、市) 的实施应用。
2、“一窗”冶受理袁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前端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后端建设完善统一的分层管理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推动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校验核对, 建立高效便民的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推进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 实现“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
(1) 建立政务服务事项优化管理机制
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全面梳理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 对延伸到基层特别是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统一规范, 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 减少办事环节, 缩短办理时限。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协同办理机制。
(2) 升级政务服务大厅功能, 整合构建综合服务窗口
加快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功能升级, 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分级进驻, 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 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 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
(3) 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统筹整合建设覆盖全国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统一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的联通, 逐步推进各级共享交换平台对接, 支撑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
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已有信息平台, 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完成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 实现相关审批数据、结果同步推送和业务协同办理。推进与电子监察系统对接, 确保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 做到办事过程公开, 方便群众监督。
(4) 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围绕便民服务, 通过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实现对各级政务服务事项从受理、审批到出件的全流程监督管理, 促进政务服务规范运作。拓展自助服务、社区代办、邮政快递等服务渠道, 构建跨区域、跨层级、网上网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3、“一网”冶通办袁畅通政务服务方式渠道
以建设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为抓手, 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 实现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一网”通办。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 做好政务服务个性化精准推送, 为公众提供多渠道、无差别、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
(1) 构建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 结合实名制, 探索运用生物特征及网络身份识别等技术, 联通整合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不同渠道的用户认证, 形成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互认的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实现群众办事多渠道的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缝切换。
(2) 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
梳理整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务领域的网上服务资源, 借助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联通各个网上办事渠道, 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结合不同接入渠道和受众特点, 优化服务界面, 提升服务渠道的便捷性和办事效率。
(3) 以大数据创新网络服务模式
有效整合“一张网”中的群众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 形成为群众服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 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 了解政务服务需求,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丰富服务内容, 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实施步骤
以覆盖各省 (区、市) 的80 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试点单位, 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思路, 统筹设计、稳步推进。
2016 年, 各试点城市开展证照梳理、电子证照库建设及相关标准体系建立等工作, 研究形成与现有系统衔接过渡机制;基本建成电子证照库, 完成与制证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 实现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同步签发;建成统一的综合政务服务窗口、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完成自有政务服务流程的梳理、简化和标准化, 形成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建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实现政务服务多渠道的统一认证。在试点城市内部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017 年, 跨省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全面投入应用, 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基本建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基于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初步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 完善“一号一窗一网”服务模式,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逐步向全国推行。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袁强化协同推进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积极指导、支持试点实施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 推进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加强对有关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强化社区应用等方面的业务指导, 加大政策支持。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研究加快推进“多号合一”信息共享, 并适时推动“多卡合一”改革工作。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推动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
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 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 明确工作步骤, 认真研究部署, 统筹做好政务服务目录梳理与流程优化、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多号合一”改革等工作。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省市两级共享交换平台对接、跨地市电子证照互认共享等工作, 确保“一号一窗一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2、创新体制机制袁健全标准规范
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对现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与“一号一窗一网”服务模式不相适应的规定进行修改, 加快推动制定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网上身份认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抓紧出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范、数据共享交换等相关配套标准, 开展网上办事、咨询服务流程和标准研究, 加快推动“一号一窗一网”的改革与应用。要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 积极利用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 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溯源、可核查。国家标准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和试点城市, 制定电子证照数据格式、跨区域互通技术规范。
3、加大财政支持袁倡导政企合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对“一号一窗一网”相关重点工程给予必要支持。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结合财力情况及“一号一窗一网”建设进度, 通过本级财政对人员配备、信息化建设、日常运维等必要经费予以合理安排。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引入社会力量,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合作等新模式, 合理开放利用数据资源。
4、完善考核制度袁接受群众监督
建立健全效能评估和监督考核制度, 开展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以惠民效果和群众反响来检验考核信息惠民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提高“一号一窗一网”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 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 完善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 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回应社会关切。
5、加强信息安全袁保护公民隐私
“惠民工程”引路中国 篇9
2009年中国正同其他国家一起遭受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侵袭。曾经为中国经济扛起近半壁江山的出口贸易, 由于国际市场的不断萎靡甚至消失, 遭受了沉重打击。工厂停工、工人失业这些只被在书上读到、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一幕, 在中国出现了——但不久, 中国政府就推行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这一工程的目的在于有效融合扩内需、调结构两大国家宏观政策。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那场令世界经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染败落、萧条的金融危机使中国政府下定决心, 抓住这个危机之中的“机会”, 施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闪转腾挪——将中国引领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到2011年5月底,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整两年。政策在调整、完善;惠民工程显示的力量正成为引路中国合力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惠民工程还将进行下去, 自我完善、有效监管将使惠民工程的有机体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力。
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 篇10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任务十分繁重, 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勇于创新, 真抓实干, 认真做好明年各项工作。
要紧紧围绕“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 突出重点, 统筹协调, 加大工作力度, 务必取得实效。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挥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 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力度, 加强职业培训, 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要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及相互衔接, 推进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力推动劳动关系制度创新, 抓紧解决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完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积极有序地推动农民工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 着力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要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量工作直接面向基层, 直接面对群众。要切实做到为群众而思、为群众而为,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要积极妥善地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建设和改革步伐, 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基层队伍建设, 创新服务方式,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工作水平。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011年12月29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惠民有嘉苑 篇11
这就是王水红自结婚后。蜗居了13年的“老家”。如今,王水红通过申请经济适用房并摇号中签。已在惠民嘉苑选中了自己今后的家。
在人们心中,“安家立业”自古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安家”既有结婚生子组成家庭之意,还包涵着人们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可居住,有形的家也就建成了。
但对于现今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要想按部就班拥有这有形的家,其难不啻于攀登珠穆朗玛。
为了解决这些家庭的住房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需求,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以赴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2006年底,抚州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必须同时具备:有市区城镇户籍、家庭收入符合市中心城区当年度划定的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线标准,无房户或现住房(有房屋产权证)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下。未享受过房改政策性购房(含集资建房、购买安居住房)等条件。
2008年3月,第一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小区——惠民嘉苑建成。王水红一家成为首批享受经济适用房的家庭。
以前,在那不到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王水红一家老少三代五口挤住着,最多时挤住了七八个人。老房子又暗又潮,“那个潮啊,看着就心烦,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堆积在心里,无处发泄。为此。常常吵架,甚至连离婚都闹过。哎呀,真是受够了!”
现在王水红和丈夫黎袁细正忙着装修新房。为了省钱,王水红自己挑沙石上五楼。肩膀肿痛得连衣服都不敢压上去。除了水泥,其他装修材料也是他们自己搬上楼。“我站柜台一个星期才赚100多元。请人挑的话要135元。我们花不起。也舍不得。能省就省嘛!”
惠民嘉苑,接纳了像王水红这样的中低收入家庭278户。同时还接住了126户廉租房住户。廉租房向残疾人家庭,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夫妻双方无业的居民(年龄在48岁以上)。家庭收入为低保线以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人群出租。对身有残疾、享受低保的孤寡老人。政府直接配租给他们住。
“感谢政府。是政府分了一套房子给我住,让我有机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政策好啊!”住了十多年板车。靠低保费生活至今,现在已入住政府直配的廉租房里的67岁老人吴同騠激动高兴,逢人就夸。
如今。第二、三期保障性安居工程正在抚州城区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屈指可数的日子,会有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得以实现拥有自己的住房的梦想。
如何让种粮补贴真正惠民 篇12
点评:有数据显示, 中纪委去年10月公布的去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和反“四风”成绩单显示:当前涉农资金已成贪腐高发区, 近一年来, 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问题6000余起, 涉及资金20多亿元。由是观之, 涉农补贴成了各级官员的“唐僧肉”, 极易诱发各种腐败现象。长此下去, 将造成国家资金严重流失。
虽然在种粮补贴方面, 有关部门追究了一千余人的责任, 并追回了大量的款项, 但是这个结果还是令人遗憾, 不仅在于大量的国家资金被侵占和被浪费, 而且让人痛心的是, 这么多的干部因此而栽了跟头, 被处理和追责。所以, 在国家补贴问题上, 扎牢篱笆才是最好的办法。
【信息惠民】推荐阅读:
突出民族特色 推进信息惠民06-21
信息--我局成功举办“关爱农民工子女,精品图书献爱心”惠民助学活动07-22
惠民方法10-26
惠民补贴11-10
科技惠民07-21
旅游惠民活动08-26
文化惠民演出08-29
中央惠民政策06-10
音乐艺术惠民06-14
惠民帮扶个人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