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乐

2024-08-11

阅读之乐(共12篇)

阅读之乐 篇1

阅读之乐是人生难得的乐趣。在今天这个市场与消费的时代, 获得阅读之乐是越来越难了。阅读或是增长生存技能的方式, 或是宣泄焦虑和不安的方式。它是我们匆忙的人生旅途中的不可少的路径, 却越来越缺少那种平和安逸的乐趣, 一种悠闲和无伤大雅的氛围, 一种“不无益之事, 何以遣有涯之生”的没有功利目的的阅读。我们太被人生的竞争和简单的放松所限制, 以致缺少了超然的阅读。如何重建一种超然的阅读, 确实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性太强, 要求太单纯和直奔主题, 以致忘却了体验一种“不切题”的阅读。但其实阅读里面最为纯粹的就是这种“不切题”的阅读。什么时候这种不切题的阅读真正兴旺起来, 我们的读书生活的丰富性才会越来越大。

车辐先生是抗战时期就已成名的老报人, 我1986年曾经和他同游过敦煌, 那时我是个二十四岁的研究生, 涉世未深, 也是初次接触这样的老报人, 感到当年张恨水或者李每人小说里的人物出现在面前, 让我惊奇。

他每天和我们谈掌故, 说趣闻轶事, 让我们的旅程充满了乐趣。他的兴趣之广, 知识之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不过读到他的随笔《川菜杂谈》 (三联书店2004年) , 觉得有了一次和他“如面谈”的机会。

又可以听老先生的龙门阵了, 的确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也让我体验了一次难得的“不切题”的阅读。老先生谈川菜, 不是以烹饪专家的视角来评价、研究、分析。而是从一个人人都有兴趣的“吃”的角度, 美食的角度来欣赏美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文夫写《美食家》, 展示美食家的“知味”能力之余, 也嘲讽美食家的百无一用。

但今天看来, 陆的小说其实预言了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 美食家其实在一个消费支配生产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大有作为的, 当然他可能不能成为超级厨师, 但他无疑将吃美学化了, 将它从果腹求饱转变、升华成为一种艺术。

这是一个丰裕的社会取代匮乏的社会的标志, 其实当年的“美食家”的风靡, 有中国人的对于消费的渴望的大欲存焉。

车辐对于“吃”也有这样的兴趣和品味。他是川人, 对于川菜情有独钟。但他的川菜里有“人”呼之欲出, 也就是和四川有关的风土人情、名家掌故都随着“菜”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曾经在张大千家里领略过“烧鸡尾”, 与杨宪益和周而复一起去吃名厨易正元的“大同味”, 品评了众多作家文字中“吃”的奥妙, 和许多川菜名厨都有交往, 也评点了甚多的成都名馆。他是一个成都这样具有高度地方特色的城市的一个“游走者”, 到处去发现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文化。这里的文章都是悠哉游哉, 充满了生活在都市的乐趣的文字。这种趣味, 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日常生活时代来临的标志。一百年来, 中国人经历了艰辛的奋斗和艰苦的人生, 终于有了一个能够追求平常乐趣的时代, 当然有人觉得这样的乐趣无聊乏味, 缺少英雄气概, 但意外的是, 这种平常的物质性的追求却带来了中国的和平发展。

让我感到最亲切的, 是车辐先生多次写及的北京的白石桥国家图书馆院内的“东坡餐厅”。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的名馆, 由于深藏北图院内, 不是熟客难知门径, 却也少了市井的喧闹。这家饭馆当年也是我经常请客的所在, 想不到车辐先生对于这家馆子评价甚高, 也经常在这里吃饭, 他谈到了和京城许多老文化人在这里聚会的情景, 让我忆及我当年和朋友们在此小聚的时刻。可惜这个有趣的饭馆如今已经不知所踪, 让人感慨。车辐老先生的这部“不切题”, 没有什么宏大叙事的书给了我一种难言的复杂的感情。

另一本有趣的书是约翰·伯格的《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当年他的名作《观看之道》以《视觉艺术鉴赏》之名由商务出版社出版时, 由于这个书名太象坊间的俗书而被埋没了。如今《观看之道》也有了新版, 《看》也出版了, 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伯格的书没有高头讲章气, 只是娓娓谈来, 从作品即兴引出诸多联想, 却和当代理论不隔不离, 在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上别有心得。伯格总是将艺术看成自己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产物, 看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多重作用的结果, 他其实总是深入到我们看成“纯”的艺术的深处, 看到纯中的不纯, 高雅中的不雅。伯格文字清晰, 思路机敏, 对于问题的看法没有多少浪漫渲染, 而是明达地穿透种种神话, 伯格其实真的非常通达。他的书其实也是“不切题”的, 不会让你盲信, 而是思路明晰。

阅读之乐, 其实就在这些看起来没有用处的书里。

阅读之乐 篇2

阅读的乐趣主要有三种。

这第一乐,是好奇心的满足之乐。当我们阅读时,会有某些事情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终会因阅读满足好奇心而获得乐趣。例如,我们看侦探小说时会被故事情节吸引,读完后,一切事件缘由都呈现在你面前,好奇心自然得到满足。

这第二乐,是获取知识之乐。可能有人会说知识需要学习,而学习就是我们的负担,这有什么可乐的呢。如果你这样想,就请注意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爱的事物,想要拥有他们,利用知识才是根本。因为这些知识是你所爱的,所以学习和获取知识又怎会是负担呢?

这第三乐,是与作者思想碰撞之乐。我看过一本叫《时间之墟》的书,介绍的是一个时间不停循环、只有人的意识能够延续的世界。这本书中,作者提出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我被它深深吸引。其实,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时刻都在与作者交流。因此我们阅读时,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有可能发现埋藏在深处的秘密,也一定会激发出乐趣。

这三乐是有前提的。第一,此书应是经典;第二,此书应是自己喜爱的;第三,此书是自己认真阅读后就能理解的。有了这三点,阅读的乐趣才会体现出来。

多角度提高能力,畅享阅读之乐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词汇;朗读;概括;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足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阅读所用课时多,耗费教学资源最大,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而在长期的教学中,往往受已有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采取“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而效果却不大理想。而影响阅读质量,探究原因无外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阅读量少、缺乏生活体验,同时在阅览书籍的选择上过去随意和盲目性所影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中,我将就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入手,谈谈提高语文阅读实踐教学效率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理解词句的训练

掌握词语及一定的句量,是发展学生阅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理解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词语和句子,进而熟悉读物蕴含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使用所掌握的词语组织出成段落的语言表述,更好地表达出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这也意味着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引导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教学中的词语训练要尤为注意三点:①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②要培养阅读与理解文章的能力。重视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使用常用的词语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对基本句子形式的掌握和运用。③重视丰富学生理解词语教学的方式和模式,尤其是指导学生掌握词、短语和句子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学会阅读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就是要坚持“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以读为基本,体现语文教学特点。读的次数多样、内容多样和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积累,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具象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小学阶段各年龄段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感进行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去理解课文。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为什么这么想,具体想什么和怎么想。在这个过程中,背诵是关键,是学生自我语言储存和积累的有效方式之一。要提倡学生多背诵、多运用已学过的古诗、优美词句等,不仅能够有益于当前,还能够受益终生。

首先说一下朗读。朗读是基础。能够准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是学生提高阅读质量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有效理解内容,利于体会作者写作中心思想和感情的最常用的方法。目前语文教学教材中已对朗读提出了的具体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多读少讲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提升,通过自主朗读,入境入情;通过读懂课文,有所感悟;通过朗读实践,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其次是默读。小学语文的默读练习在不同的年纪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一、二等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默读;三、四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浏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善于提出疑问;五、六等高年级要求快速默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默读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指导阅读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会默读。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 ,有部份略读课文实际上也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默读去理解、领会内容和中心思想。此外,在课后思考练习中也强调学生认真默读。应该说,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有个训练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默读时,要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默读课文,进而能够认真思考。这也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采取默读的方式去阅读课文时,决不能囫囵吞枣,要特别注意检查效果,避免默读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最后一点是背诵。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一定方式去引导他们背诵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通过要求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达到一定语言积累。保证学生经过读背等相关训练后,能够培养出语感,达到感悟课文情境美、文字美的教学要求。

三、寓教于读,教会学生概括课文的本领

教学中单纯的照本宣科、照书宣读,如同日常教育中家长的反复唠叨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样,是学生最反感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考虑尽量做到多读和精讲。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传授概括的方法,集中在引导孩子们去理解重点句和段落。那些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可以放手去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通过反复读和念,读出感情、念出含义。特别是新基础教育下的阅读教学,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理解的句段,先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点拨辅导。既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最终促动学生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升华,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可以轻松愉快的完成。

1.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生语言功能发展、写作规范养成和阅读能力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实现手段就是通过有目的计划地反复训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提高语阅读能力,对形成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语文阅读学有余力且作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了解,这些优秀的学生往往都养成较好的读书习惯,如主动预习的习惯,如阅读过程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如预习中主动寻找参考资料的习惯,如课堂学习中善于抓重点啃要点的习惯,主动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有利于建立起游刃有余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有利于建立一种心理优势和阅读定势。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起到了保证和促进的作用。就算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对其良好读书习惯培养的作用下,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善于活学活用和现学现用各种阅读方法

曾国藩指出:“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等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培养学生三种阅读技能。

精读,重在培养感受、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领会语言,去感受作者所欲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对文章的语言和写法有所感悟。

略读,即粗略的、不作深究的阅读。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

浏览,是指大略地、一日十行地看。

在三种阅读方法中,精读是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精读的训练,要有意识地整合阅读资源,扩大阅读量。除了要求学生逐步掌握方式外,还要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去熟练使用,并举一反三。三、四年级要开始培养学生学会略读,让学生阅读速度逐渐加快,逐渐提升粗知大意的能力。瀏览是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带着目的进行浏览。通过学会扫读、跳读,提高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3.要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要求过深,容易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求过浅,容易导致孩子学习浮于表面。因此,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一年级可以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二年级要求则有一定提高,要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求能够初步准确地理解,学会断句。三年级则要求能够把句、段联系起来,读懂段落,进而是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针对不同年龄段提出差异化又递进化的阅读要求,再通过一定强度的联系,相信学生们基本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逐步通篇理解和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增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通过积极主动教学,授之以渔,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课堂学习中,要有意识设置教学场景,引起学生认知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发问,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独到的见解。

阅读过程中,哪怕是学生的一知半解、一点怀疑,只要是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独立思考,都是难得可贵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抓住学生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积极搜集查找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答案和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最后,从中得出答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才是语文课堂阅读的目的,即教师赋予学生自由创新的阅读方式,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通过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也是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推崇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自主阅读方法,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才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充分发挥,在阅读之海中尽情畅游,享受阅读之乐。

参考文献:

[1]周克兵.谨防用另外方式代替学生阅读实践[J].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03期

[2]商德远.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Z2期

[3]魏书生.引导学生自学文学常识[J].课外语文(小学).2005年10期

[4]穆月玲.鼓励学生自学、竞争、创造[J].宁夏教育.2000年Z1期

[5]王松竹.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J].河南教育.2003年04期

[6]陶忠华.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支点[J].云南教育.2003年13期

[7]王维生.阅读教学要落实阅读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8]平舆县古槐街道办第四小学 张宁.谈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创新[N].驻马店日报.2007年

[9]沈志媚.创设情境诱其情 加强实践促积累[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张淑景.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N].济宁日报.2007年

丰富阅读方式,享受阅读之乐 篇4

一、充分诵读, 以境激趣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 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 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 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 教学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所以, 读书之前, 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个导入过程, 用简洁生动的导语, 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看菊花》这课时,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境, 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 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 再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 进入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朗读的方法, 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 采取开火车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掀起朗读高潮。这时, 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

二、媒体辅读, 以美激趣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 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 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 吸引学生注意, 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

在学习《大海睡了》这课时, 未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风平浪静的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中, 问学生:“读了这首小诗, 看了刚才的画面, 深夜里, 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答道:“我觉得深夜里, 大海很安静, 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 海浪声轻轻的, 听起来很温柔。”我就接着问学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朗读后, 让其他学生评一评刚才的小朋友读得怎样。有的小朋友说:“他读的声音太响了, 大海睡觉了, 应读得轻一点, 温柔一点。”“那你能读一下吗?”通过学生的朗读、评析, 学生明白了大海已经睡了, 我们要轻轻地读, 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句子的优美、形象, 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动作助读, 以乐激趣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那么动作助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时笔者用了加上动作助读的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读好《东方明珠》中的“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 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 还出示了图片, 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 还叫学生加上动作, 读“头顶蓝天”时, 把手向上举, 读“脚踩大地”时, 跺一下脚, 读“像一个巨人”时, 双手向前伸, 摇一摇身体, 并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第一句, 女生读第二句, “刚”“柔”结合, 在动作及角色的配合下很好地读出了“东方明珠塔”的气势。又如在教《冰花》这课时, 冰花的形状“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 像丰满的牡丹”, 学生总也搞不清, 有的颠来倒去的。在教“像宽大的树叶”时, 笔者让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大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时, 双手合并向右侧轻轻一摆, “像丰满的牡丹”时, 叫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个大圈再做花朵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兴趣盎然, 在朗读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 问题也就不大了。

四、读背结合, 以本激趣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 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增长知识, 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例如, 在指导背诵《秋姑娘的信》这课时, 先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秋姑娘现在已经写了几封信了呀? (四封信) 分别是写给谁的?写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看着书自己读一读这四封信, 等一下老师请你们到上面来看着图介绍, 可以加上动作。学生先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上台看图介绍, 在此基础上一起介绍。

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 没有提到背诵二字, 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却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这样, 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 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 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了语言模式。

五、续编故事, 以思激趣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课文续编故事,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延伸,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 教《坐井观天》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想象青蛙会在什么情况下跳出井口?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故事续编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和精彩, 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六、内外结合, 以阅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 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 笔者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 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 纷纷购买借阅。笔者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 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如此的课外阅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他们的知识, 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效果颇佳。

阅读之乐作文 篇5

牙牙学语时,我便爱上了绘本。听妈妈说,那精美又易懂的图片让我着迷,总缠着她为我读上面的字,自己就盯着图片看,时不时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时候的绘本,便是我智慧启蒙的关键,它带我找到了人生道路的起点。

上了小学,我渐渐地对童话书产生了兴趣。那时候的我,天真、可爱、爱幻想,童话书里发生的故事,正如我幻想的.一样,幸福又美好。我沉浸在《白雪公主》的故事里,又和曾想过《长发公主》的无奈;感受《青蛙王子》的幸福,却未曾感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艰辛;为《海的女儿》惋惜,又对《阿里巴巴智斗四十大盗》的勇敢和智慧所敬佩…………

现在,我又被小说、散文、诗歌吸引。那些荡气回肠的文字,展现出大无畏的气概;那委婉含蓄的笔调,透着现代诗人优雅的气质;那剖跟刮骨般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一种不满…………从朱自清先生的《春》里,我感受到了春的温柔与美丽;《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人要解放”的理想;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群楚楚动人、风流袅娜的红楼女孩…………

嗑瓜子之乐 篇6

嗑瓜子,有人形容为“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用牙齿舌尖辛苦半天,就为内里那白白的薄薄的一小片。付出的时间心力与回报,照今日经济效益讲,完全不成比例,难怪当昆曲评弹显得弦鼓寂寥之今日,嗑瓜子,也似已淡出都市生活。在高消费讲究外包装的时代,花生瓜子小核桃都剥好壳,一时就少了份“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心境,还有静静地体会生活的情趣。

西方生活讲究节奏效率,难怪我的属五四时期新青年、作风西化的外祖父,规定有两样东西不能入家门:瓜子和麻将。他的理论:手捧一把瓜子,一副麻将,必是好闲之手,再者,瓜子一上口、麻将一开始,舌头就开始不安分,是非就是这样惹出来的。

无独有偶,妈妈就读的以培养淑女为目标的中西女中,严禁带瓜子入宿舍,也严禁学生嗑瓜子,皆因觉得,但凡嗑瓜子的女人,必属小家碧玉或亭子间嫂嫂一类小家子女人,非上海小姐应有的仪态。

其实想深一层,人生一世,道道都是风景,处处都是生活,何必人为地划出许多框框条条将人分层别类?小家女人有许多生活乐趣,也是公馆太太或写字楼女白领无缘享受的。

想象一下一个70年前的夏日傍晚,家开煤球店的小家碧玉出浴后,穿一身碎花布方领衫裤,挟着阵阵浓艳刺鼻的明星花露水香气,瞅着父亲老板外出的间隙,趿着大红漆皮木拖板踢踢嗒嗒地走进店堂,手捧瓜子边磕边吐。小伙计也要嗑瓜子,她扔了一把过去,小伙计要她给嗑开,她不让,就这样打情骂俏,瓜子撒了一地……浪漫之情不一定要在咖啡室或舞池中,只要年轻,就是嗑瓜子也可嗑出一段情怀。有小调为证:“瓜子嗑了三十个,胭脂点点染白玉,片片都是奴家心,红纸包好藏锦盒,送与我那情哥哥……”那份浓浓的心态和相思之情,怎是今日的九十九朵玫瑰或一餐烛光晚餐所能表达的?

先生在写字间做小白领的“亭子间嫂嫂”,其实不一定住亭子间,一间方方正正的通厢房收拾得窗明几净。下午三点来钟闲来无事,床底下摸出只饼干箱捞出把瓜子,独在西窗下干嗑。即使安坐家中,也身穿紫罗兰色夹花线呢旗袍,在旗袍下摆开岔处,风骚地露出一截花袜带。自己用火夹烫得曲曲卷卷的头发上,别着只粉紫色的赛璐珞发夹。亭子间嫂嫂与公馆太太职业女性一样都爱打扮,玩不起貂皮大衣绿屋夫人时装,只好碎玻璃冒充金刚钻,在廉价小饰品上翻翻行头,就让刁钻促狭之辈,套上个“亭子间嫂嫂”诨名!

房门口二房东太太晃过,与亭子间嫂嫂打了个照脸。

“吴师母阿要进来坐一歇?刚刚买来的冠生园奶油瓜子阿要剥剥?唷,侬今朝迭只头发烫得灵光……”

贵为二房东太太,在势利的社会人眼中,仍属“亭子间嫂嫂”一类,在自己圈子里打发时日,也乐惠得很。一歇前楼的娘姨王妈也踅进来;三个女人一台戏,从如何泡发大乌参聊到六号的大小姐与弄堂对面酱油店小开的花边新闻……不觉间西窗已是一片通红,小方桌上的瓜子壳也堆成一堆小金字塔。

“日脚真是好过来,又要淘米烧夜饭了。”大家抖拍了双手,各作鸟兽散。

日脚就是这样淌过去,平安就是福!

70年过去了,亭子间嫂嫂所在的弄堂要拆了造高架,一间通厢房换到两房一厅、一房一厅两套房,儿孙个个笑得见牙不见眼,惟亭子间嫂嫂日夜淌眼泪。

小家女人,自有自己过日子的乐趣,那些个在他人眼中俗不可耐的嗑瓜子的时日,蕴藏着她们念念不忘的好光阴!

嗑瓜子有点如逗女人;家花哪有野花香?自家瓜子总想不到嗑,人家的瓜子粒粒香。

在中学做教师时,最开心的是学生大考完毕,教师闭门阅卷的那几日。校园里难得不见学生,为人师表的老师也可以略略放肆几分。那时的消闲就是嗑瓜子吹牛皮。但凡有孩子插队落户的必多香瓜子,各人美美地炒了带来给大家做评比——哪家炒得最好。一时间办公室在下午三点来钟下班前,大家围坐一圈吃瓜子。原来吃瓜子可以吃得很豪气——将壳直接吐在地上也不用理它飞去哪,届时扫帚一扫,足足可有一畚箕!

至今仍怀念那个吃瓜子的好时光!

辛辛苦苦嗑开瓜子壳的同时,舌头也没有闲。

“上次工资调整,硬碰硬是给××撬脱的……”

“我婆太太就是偏心女儿……”

“阿拉楼下那家人家,公用部位全给他占了……”

鸡兔之乐 篇7

一位住一楼的农民,在自家阳台的荫蔽处建一鸡埘,养母鸡两只,家兔一对。在山里,鸡兔是不同笼的,但到了楼宇之后 , 因无隙地,也只好随遇而安。它们处得很好,各自行止,互不打扰,就像这里的居民,虽同楼而栖,却像陌生人,兀自生息,不相往来。

小兔好养,城镇的菜叶子总是多的,如果主人能放下身价 , 邻人遗弃的,也能捡回来,即便不储备,也不至于饿。母鸡更好养,粗粮身贱,花有限的钱就能从农贸市场买回旬月所需。那母鸡的叫声能勾引童年的记忆,所以特感亲切。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家的小杂粮拿给这家居民, 他们也不推辞,只是从此亲热起来,喜欢唠几句家常。鸡似乎比人懂得感恩,因为吃得好,就拼命给人下蛋,一只母鸡,有时一天里会给主人下两枚鸡蛋,最后那枚蛋,竟往往还带着缕缕血丝。

只不过,小区的管理者前来干预,说这是楼宇,不可饲养, 既扰民,又污环境,不仅要拆除, 还要接受罚款。鸡兔的主人很委屈,找我求助。因为我是区里的干部,说出的话,能占位置。小区居委会的主任,正是我的一个酒友,我对他说,鸡兔安静,并不扰民,即便是母鸡时有咯咯声, 也是喜人语调,让人热爱生活。 至于饲养带来的粪便,可令主人勤于打扫,环境之污也会迎刃而解。他说,我倒无妨,就怕居民不允,若众人皆怒,会成为事件。 我说,这你也不要担心,因为这栋楼房的居民成分我了解,除新搬来的住户,老住户基本上是离退休机关干部,尚在职者唯我一人。新住户都是草民,他们疲于为生计奔波,不会计较细节;会计较的,主要是这些干部,但这些干部我都熟,他们不会更多地反对,因为去职的干部都比较隐忍,身上的浮火已渐渐熄灭,与一般百姓日渐趋同。他说,既然这样,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说,这就对了。在我的观念里, 自我意识太强,喜欢多事的人 , 多是权贵,而这是个平民小区 , 居民多自卑、悯人,不会鸡蛋里挑骨头,更不会节外生枝。

于是,鸡兔无恙,得以平安生存。

但是,小区的居民生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甬道冷清,很少见到人影,而现在我每一下班归来,都能看到鸡兔的笼旁总有数人簇拥, 他们有说有笑,不是品评小兔的长相,就是夸赞母鸡的产蛋之勤, 都觉得鸡兔给他们带来生气与乐趣,让他们又见到土地上的生活。

由于鸡兔,居民有了自然的来往,陌生的人们也渐渐相识 , 再见面,都能礼貌客气地打招呼, 小区多了人声与人气。

更可喜的是,居民多了对鸡兔的牵挂,好像鸡兔活得好不好, 都跟他们每个人有关。于是,他们主动把多余的米谷和菜叶拿给鸡兔的主人;到河畔遛弯儿,也留心柳树的新芽和可食用的野菜, 适时地采回来,也交给鸡兔的主人。有时鸡兔生病,许多居民不仅问询,还拿出医治的建议,甚至从动物医院买回相关的药剂, 殷切地叮嘱鸡兔服下。鸡兔虽然不是人,却比人更牵动人的情怀, 大家关切在一起,彼此都亲近了。 同时,这情景还大有深意,起初的鸡兔,属于“私人饲养”,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公共饲养”,虽然鸡兔不为自己所有,却比实际的拥有 , 更具有 “ 拥有 ” 意识———凡俗的小区,居然很有哲学韵味。

由鸡兔的启示,这之后,一个小区的居民,竟有了多余的心思,不仅居住,还要居住得符合自己的心意。纷纷找我,说:我喜栽桑,能否栽桑存茧?我喜植杏,能否杏挂东南枝?我都是允的。于是,楼前楼后,都有了随性的栽植,渐渐地,虽居住的是楼宇,却居然一改刻板,有了山林模样,葳葳蕤蕤,兴盛得一如山间形态。桑熟,我能看到抽丝之难;杏黄,我能尝到儿时的滋味;香椿长成,我能品到既往的幽香———虽与乡土隔绝,却也如还在垄亩上耕耘;虽生活于市井, 却也如亲炙于旧时桑梓,一举一动好像都对应着出身的来路。大家都有同感,生者熟 ,熟者近, 你我与共,一片和谐。

如是,鸡兔虽小,却也有大牵引,生态的善化 ,从兹展开 。 可谓,无心者,怨处境,有心者, 顺时势,便居小看大,俗处看雅, 乘势而为,渐进佳境。不是我等心胸开阔,而是现实不可拂逆 , 一旦顺生,鸡兔健旺,人心归一, 孤独之我,也融于众人,乐在其中,心地就阔大了。

“天伦”不等于“天伦之乐” 篇8

文中“尽享天伦”一句说得含糊其辞, 令人捉摸不定。“天”的一个重要义项是天然的, 天生的, 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 天资、天赋、天险、天堑、天性、天分、天生等。“天伦”是指父子、兄弟等关系。这种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不管你是“享”还是“不享”,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要说“尽享”的话, 那就必须“乐在其中”。如,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诗中写道:“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若在“天伦”一词后面加上“之乐”二字, 文中的这句话就会变得通顺了。天伦之乐是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具体包括:长辈慈祥, 晚辈孝顺;平辈互敬互爱, 互相关怀;夫妻关系和谐, 互相体谅;家庭和睦, 家人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俗话说:反目成仇, 六亲不认。六亲指的是什么呢?《春秋左传正义》云:“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六亲包括在家庭亲属之内, 天伦之乐则包括母亲、妻子及儿媳在内。这是现代、广义的天伦之乐。

“孔颜之乐”与企业“幸福管理” 篇9

在企业这一组织内, 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给员工提供物质报酬外, 还要给员工提供精神报酬, 这是对企业管理者更高的要求。毕竟,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员工的外在表现, 而要想做到幸福管理, 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 在企业中用儒家文化管理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员工幸福管理, 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物质之上的,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家, 均把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人生幸福的最终追求, 把道德和气节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之一。中国的文学作品把神仙的生活往往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富足者, 物质只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生活需求, 这其实与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图”是相一致的。马斯洛把对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生的最终需求, 他只说出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部分, 中国人更多的是在意自修, “心外无物”是修的最高境界。

儒家经典故事——“孔颜之乐”其实是中国人幸福观的集中体现。《论语·雍也》里有一段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碗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的实际意图并非是要人们刻意追求清贫, 而是通过对颜回的赞扬, 表达了儒家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孔子认为, 幸福与快乐与否和物质没多大关系, “安贫乐道”就是儒家的幸福观。孔子认为, 一个人即使居住环境简陋, 吃着粗茶淡饭, 只要精神富足, 人生也能乐在其中, 仍能孜孜好学, 仍能感到幸福, 而且这种幸福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孔子在《论语·述而》对这种幸福哲学理念做了进一步阐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意思是, “即便是吃简单的食物, 喝白水, 弯起胳膊就能当枕头, 快乐自在其中。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 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孔子这种对快乐和幸福的论点和阐述被后人称为“孔颜之乐”, 这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 人最大的追求与幸福就是“乐道”, 这里的“道”就是人生理想。只有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对理想的追求上, 这个人就能“安贫”。而人生的理想源于每个人内心的追求, 每个人的理想又不一样, 但人生理想绝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 而一定是泛众的, 每个人的理想不一定多高远, 但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上。

回到企业组织, “孔颜之乐”告诉我们, 在企业组织中要想做到幸福管理, 首先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让员工有理想和追求, 要改变员工的心态模式。员工的心态模式很重要。只有员工有了一颗超然的心态, 才能对人生有幸福感。要让员工明白幸福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感受, 来源于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而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物质。如能建立一种像“孔颜之乐”一样“安贫乐道”的幸福观, 员工就能经受物质利益诱惑, 减少虚荣带来的内心折磨。无论面对如何复杂多变的环境, 都能保持一颗恬淡、安然的内心。这样的企业就会形成一个人人都能感知的幸福环境和氛围, 幸福管理就会开花结果。

在革命战争时代, 许多家境优厚的知识青年奔赴西北的小镇——延安, 甘愿过清贫的日子, 并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他们却感到很幸福, 只因他们有理想、有正确的幸福观。解放后那些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 他们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 但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没有抱怨, 脱下西服穿上粗布中山服, 马上变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 并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今天的企业员工无论在什么企业, 比起他们, 艰苦程度和所处环境要好得多, 却为什么一些人没有幸福感?关键是没了理想, 没了追求, 更没了正确的幸福观。所以, 幸福管理的关键要从员工的人生价值观入手。

幸福管理还要培养员工建立乐天豁达的包容观。孔子和颜回之所以在任何环境都能有幸福、喜悦的感受, 是因他们不但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更因他们有乐天豁达的包容观, 对当下的环境和处境有一颗乐观的包容心态。从不挑剔环境, 而是用强大的内心世界去包容和接受当下, 每时每刻内心与外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体, 不批判、不抗拒, 贫乏就享受贫乏, 疼痛就享受疼痛, 简陋就享受简陋, 在乐天的同时, 他们也积极去改变环境和不利氛围。如果在一个企业中, 我们的员工能像孔子和颜回一样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岗位, 都能在每时每刻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谐相处, 安住当下, 少一分幻想、浮躁, 多一分专注、钻研, 自然就能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喜悦的力量, 并以积极心态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当下环境, 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忧人——这便是幸福管理的目的。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而不是靠别人得来的”理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成功与幸福从来都是光顾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的人。人生在奔向幸福之路上的种种奋斗历程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有时是一个结果, 有时也是一个过程。历史和现实中, 任何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有一部酸甜苦辣的奋斗史, 却没有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幸福。幸福管理要教育员工树立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 有幸福感定要知足常乐。每个人由于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 客观上造成一些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公平, 但如何看待这些, 也是每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能改变的积极去改变, 不能改变的顺应它, 但在心态上须有一颗知足的心。知足并不是让员工不上进, 幸福管理就是既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创造幸福, 又要让他们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 这样, 员工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质朴、自然就是幸福的理念。孔子想做些平天下的大事, 但一生都不太如愿, 过着“丧家犬”般的生活, 但从他的谈话中除了有一些报国无门的无奈外, 并没有不幸福的感觉。原因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环境的条件, 在简朴自然中寻求生命的质感, 不被虚荣所累, 简单生活同样能承载厚重情怀, 在箪食瓢饮中享受快乐。现代人之所以离幸福越来越远, 是因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 认为“幸福是繁荣, 幸福是别人的崇拜, 幸福是自我的高人一等”, 因有这个错误理念, 人们在不断的追逐中难以满足虚荣心, 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幸福感荡然无存。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 放弃一味追求外在身份的标签, 树立质朴且自然的幸福理念。

玩水之乐 寓教于乐 篇10

关键词:玩水,节水,幼儿个性发展

生命起源于海洋, 万物的生长都依赖于它, 水流动不定的特质在风、光线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变化, 往往会使其具有独到的审美特征。水的独特性使得孩子的每一分用心、每一瞬灵感都存留在它之上, 有着永恒的个人印记。每一朵水花都饱含着孩子们此时此刻的欢乐、惊诧、懊悔、遗憾, 没有比水更具有生命力的玩具了, 它的生命力在于你永远可以改变它, 不同的容器, 不同的形状, 它永远处于创意之中。对孩子来说, 玩水的游戏过程其实是创造艺术的过程, 因此他们的游戏也会显现出许多审美特征, 这二者的交替融合在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上表现得越是明显。水在游戏中的位置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如果儿童专注的不是游戏本身, 而是水的质感和表现形式特征, 那么这样的活动便更倾向于发展成为较为严肃的艺术活动了。由此可见, 玩水对孩子的艺术创造力的开发, 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规程》中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游戏。玩水是孩子喜欢的室内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提高双手的协作能力。比如用各种容器舀水、倒水、灌水、洒水, 并用同一个容器盛等量的水灌入不同体积和不同形状的容器内, 从而在亲自操作的实验中感受并建立容量、容积以及守恒等概念, 让孩子在玩水中探索和发现, 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提高动手、观察、比较能力。

幼儿的游戏来源于生活, 发展于生活。水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但天生的好奇心总会使他们对各种形态的水一探究竟, 这时便应抓住时机, 进行引导, 让孩子自主观察:水是怎样流动的?怎样快些?怎样慢些?孩子也有可能注意到洗衣机、洗手盆中水漩涡的形态变化。这样便可引发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进一步探索, 以玩水为中心的各种主题自主产生, 一改过去教师安排游戏内容、主题的做法, 可以促进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玩水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 不容忽视。在孩子游戏开始前, 进行中, 结束时, 老师都要进行必要观察和适时指导, 有两件事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一件是安全教育, 另一件事便是珍惜水资源。

首先是安全教育。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 才能谈得到教育, 谈到多种模式, 只有安全, 幼儿才能在幼儿园健康成长。由于幼儿年龄较小, 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因而发生意外伤害的机率较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 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必不可少,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应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观念, 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孩子来说, 在进行游泳之前, 我们应当给孩子们详细讲授一些游泳方面的必备知识与自救技巧, 准备好防护措施, 并且进行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孩子们嬉戏时, 当我们看到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 应当及时提出来进行批评教育, 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举动错在哪里。对于老师来说, 我们应当自己学会游泳方面的知识, 比如孩子们溺水时我们应当怎样救援。还要学会自救技能, 比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法。并且,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好, 遇到突发的情况能够临危不乱、井井有条, 快速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孩子们脱离险境。对于学校来说, 要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讲座、开课等。对游泳课程的开设也要进行深思熟虑, 要有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设备, 邀请一些专业的游泳老师来指导孩子们并且监护孩子们。同时也要对教师们做好一定的安全部署, 形成一个合理有效、迅速敏捷的监督救援团队。同时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应当成为幼儿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无论老师、家长或是幼儿时刻都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 做到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如果能将以上的事情做得全面到位, 那么孩子的安全风险将会降到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游泳课, 将会给孩子们最大的安全保障, 也会让孩子们学到技能, 更加安心, 更加自如地嬉戏玩耍。

再者, 便是珍惜水资源的问题了。节水的方式有多种, 如果以节水为借口, 阻碍孩子个性的发展, 这才是最大的损失。幼儿园时的孩子们正是价值观萌芽和塑造的重要时期, 身为幼儿园老师, 我们应当教授给孩子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等。所以我们应当教会孩子们懂得勤俭节约, 所以在游泳时, 我们要教会孩子们珍惜水资源。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 占全球水资源的6%, 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在世界上名列121位,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 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 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 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们应当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有些残酷的现实, 让孩子们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水的珍贵, 懂得要珍惜水资源。我们可以组织一个班会活动, 鉴于幼儿园学生的接受能力, 我们可以不用说太多的大道理, 不用给他们看太多的文字,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直观地表达给他们, 激发他们的情感, 让他们知道现在水资源稀缺的现状。让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些图片与视频, 让孩子们抒发他们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但价值观的塑造更加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孩子们每天接触的人除了老师和同学以外, 就是家长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们的价值观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之下塑造出来的。所以父母们要以身作则, 在家中的时候父母们要节约用水, 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水, 并且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水, 不要浪费水资源。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 而它们涂抹上什么样的颜色, 也许第一笔是父母, 第二笔便是老师。所以家长与老师必须互相协作, 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第五条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生来都爱玩水, 这是一个孩子的特质, 尊重孩子, 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个性的发展与主体有着密切联系。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就提出了“主体是人”的命题, 当儿童个性获得了发展, 确立了在能力、动机和价值等方面的独特模式, 以独特的方式对实践中的各种情景和变化做出反应就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自由地发挥自身主体地位的作用。

准许孩子玩水是促使孩子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 而个性也恰恰是孩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发展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 注重一个人的能力, 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个性研究成果表明, 幼儿期同样也是个性形成、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因此顺应自然, 尊重天性, 发展个性在幼儿的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

玩水事虽小, 然其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鼓励并帮助孩子玩水是中国幼儿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与中国不同的, 发达国家儿童教育观强调, 儿童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亲身实践, 应鼓励儿童在尽可能够多的实践中感知世界, 承受知识, 并从外部而不是外部构成本人的价值体系中获得发展。这种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与中国“一元化”的成功标准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鼓励孩子玩水实则是打破了固有的早教界限。

我国的早期教育过于注重认知, 练习, 无视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 在认知过程中又只注重知识接纳, 儿童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而这次的主动让孩子玩水不如看作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 多元化的选择, 广泛的爱好以及丰富的体验比详细的知识更重要。

面对有人提出的质疑, 如此玩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节水意识, 其实孩子的节水意识在幼儿园中可很好地由老师进行引导培养, 可将其置于游戏规定之中, 以教导孩子要珍惜水资源。比如对待小班的孩子, 因其自我意识薄弱, 当孩子在盥洗时, 老师在一旁提醒孩子要节约, 或是通过故事让孩子了解水的重要性, 从而唤起孩子的节水意识。然而, 节水意识的培养, 更重要的还是家园合作。

德国非常重视家园合作, 德国的相关法律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规定。并且我国的《纲要》中也指出: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 家园活动, 家长是幼儿园老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 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家长应当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

水是孩子永远的玩具, 生命之源的另一面, 承载的是一代代人不可被剥夺的欢乐权利。也只有寓教于乐, 才能使玩水的益处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享受助人之乐 篇11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仁爱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高尚的情感,不论贫富,不分年龄,只要你能给人真诚的帮助和友爱,你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这样做不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和高贵品质,同时付出者也会从助人中享受到心灵的欢愉和快慰。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的研究报告,他发现长寿者中,95%以上者都有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于是,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

有一个50岁的女人,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痛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心的邻居带她去找亚弗烈德·阿德勒,阿德勒问清情况后,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一个50岁的单身女人能做什么呢她过去喜欢种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都荒芜了。她听了亚弗烈德·阿德勒的劝告后,开始修整花园,施肥灌水,撒下种籽,很快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从此,她每隔几天,就将亲手栽培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温馨,换来了一声声“谢谢您”的感恩的回报,这美好的“谢谢您”,像一股暖流,轻柔地流入了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贺年片、感谢信,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一句句美好的祝福,使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喜悦。

爱的表现是毫无保留地奉献,而其结果却是得到无偿的回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多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全身心投入到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你就能去忧愁,排孤寂,广胸怀,高情操,尽享助人之乐;你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让生命充实,使晚霞生辉!

苏轼在黄州的饮食之乐 篇12

苏轼在黄州时经济非常窘困, 他被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所领的一大串官衔都是虚授之职, 没有任何的实权,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形同流放的罪人。作为被贬之人, 按当时朝廷规定, 虽仍可领取俸禄, 但是不再是直接发放钱币, 而是折支——即以实物折价。宋朝惯例, 官吏俸禄, 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实物折价抵算, 个人拿到这些不切实用的东西之后, 自己再折价变卖, 而被贬的官员则被全部“折支”。宋初官员杨忆说, 这些折支物品在市场上变卖的时候“十裁得其三”, [1]不仅如此, 如果朝廷暂时没有这些折支物, 就累年不发放。苏轼作检校官, 朝廷用造酒后废弃的退酒袋子——压酒囊抵薪俸, 而苏轼本人性格豪放, 对钱财不甚留意, 入仕后俸禄随手用尽, 没有什么积蓄, “初到黄, 廪入既绝, 人口不少, 私甚忧之”[2], 尽管黄州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是很高, “鱼稻薪炭颇贱, 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 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 随手辄尽”[3], 微薄的积蓄只能勉强维持一年, 于是苏轼决定“但痛自节俭, 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 断为三十块, 挂屋梁上, 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 即藏去叉,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 以待宾客”。[4]

苏东坡曾经在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 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皆可以饱。此类也, 吾安往而不乐。”[5]怀着达观的心态, 贬谪之所黄州在苏轼的眼中有了别样的光彩。黄州三面临江, 著名的武昌鱼就是产于附近, 而大江两岸青山连绵, 风景秀丽, 素来以产竹闻名。宋初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中开篇就道, 黄冈之地多产竹。在初贬到黄州的时候, 风尘仆仆之中, 东坡尚未安定好一颗惊魂, 但是黄州的风物已然带给了他意外的惊喜——看到绕郭的浩浩长江而思鱼之鲜美, 望漫山之修竹而觉笋之清香, 美味的食物带来对未来的憧憬, 使得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的饶有趣味的事情, 其实前者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 他们所经历的事情都意味深长, 而这一点正可以归于他们的禀赋, 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饶有趣味的事情, 对于一个有着浮浅庸俗的头脑的人来说, 同样的事件之只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乏味的一幕而已”[6]。虽然黄州生活条件窘迫, 但是苏轼善于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来为生活创作出美好的享受。东坡没有了官场应酬, 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支配, 而且他喜欢亲自动手, 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于是东坡变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 一位独特的品酒师、酿酒师。他喜欢自己做菜, 也善于做菜, 在黄州, 他创作出了几个流传至今的菜肴, 东坡肉, 东坡羹, 东坡酒, 还发明了做鱼的方法。

一、肉之味

东坡肉至今仍广为流传。黄州的猪肉甚是便宜, 但是富贵者觉其鄙俗, 穷困者不知道如何烹调, 苏轼在几次试验后发明了一种蒸煮的方法, 按照这种方法做出的猪肉味道鲜美, 甘怡可口。为此, 他还写出了一首类似快板风格的介绍猪肉做法的短文:

净洗铛, 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辰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7]

元祐四年 (公元1089年) , 苏轼到杭州任知州, 组织民工疏浚西湖, 工程完毕犒赏, 动员家人, 又组织官府人员一齐上阵, 亲自传授烹调方法, 指挥大家把肉切成大方块, 然后架起大锅, 将洗净的肉块文火煮成八分熟, 打捞起来晾干, 再放在油锅中炸黄, 最后加上葱、姜、盐、糖, 再用文火炖半个时辰, 浓浓的肉香味就散发开来。东坡命人将这些红酥香软的块肉发放给浚湖民工, 人们觉得这道菜肥而不腻, 味道鲜美, 取名为“东坡肉”。直到今天, “东坡肉”仍是杭城的一道名菜。

黄州在大江边, 鱼产相对于猪肉更为丰富, 但许多人不善烹调, 做出的鱼带有腥味, 东坡经过多次试验, 又自创煮鱼法, 做出的鱼鲜美无腥味。他特地撰写文章《煮鱼法》记之:将鲜卿鱼或鲤鱼放在冷水中洗净, 擦上盐, 鱼腹中塞入白菜心, 置入煎锅, 锅里放几根小葱白, 不用翻动, 一直烹煎, 半熟时, 放几片生姜进去, 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 最后再放上几片橘子皮, “其珍食者自知, 不尽谈也”。[8]

吃过了鱼肉, 雅洁的东坡先生当然不会放弃天然素味的菜蔬, 于是有了“东坡羹”。“东坡羹”的原材料不用鱼肉, 因而有自然甘甜之味, 无论从原料还是作法, 都比较适合经济拮据的人, 大约这也是东坡当日经济困难的写照。因为其属于素食, 东坡把它还推荐给和尚吃。其“菜谱”——《东坡羹颂并引》中说, 可以用菘苦蔓青、若芦菔、若荠为料, 若无这些菜, 用瓜、茄亦可。从文中可以看出, 其实东坡羹的做法就是先用生油涂抹在碗底或者锅边, 待水沸后, 将洗净的白菜、萝卜、蔓菁、荠菜、油菜等下入锅中, 放少许生姜和生米, 上面用瓷碗倒扣住, 再把饭甑架在上方一起蒸煮。用汤的热气蒸米饭, 饭菜齐熟, 一举两得。这种汤就是后人所说的“东坡羹”, 东坡还作诗夸其中有天真味, 但“想来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普通菜羹罢了”[9]。

尽管精打细算, 但俸禄微薄, 还是难免饥寒之忧, 东坡故人马正卿为苏轼向黄州州府申请了一块废弃的营地, 营地位于黄州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 元丰四年 (公元1081年) 春天苏轼带领全家开垦荒地, 经过辛勤劳作, 终于获得了丰收。收获粮食后, 夫人王之做了二红饭, 并做文章记之: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 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 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 啧啧有声, 小儿女相调, 云是嚼虱子。日中饥, 用浆水淘食之, 自然甘酸浮滑, 有西北村落气味。近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 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10]

短短的文章传达着东坡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 即使是普通的米饭, 他都能以幽默的心态品出独特的滋味, 让日常的生活充满了快乐的气息。居黄期间, 东坡好友巢元修来访, 课东坡二子甚严, 东坡经常亲自下厨, 并颇得意的将这写进了家信。“常亲自煮猪头, 灌血精, 作姜豉菜羹, 宛有太安滋味。”[11]他常常“亲执枪匕, 煮鱼羹以设客, 客未尝不称善”[12]。东坡虽然喜好美食, 但绝非饕餮之徒, 他并非是追逐口腹之欲, 而是从生活中追寻创作发明的乐趣, 在《与孟亨之书》中东坡写道:

今日斋素, 食麦饭笋脯有余味, 意谓不减刍豢。念非吾亨之, 莫识此味,

故饷一合, 并建茗两片, 食已, 可与道媪对啜也。[13]

寥寥数语, 体现了东坡淡然自乐, 以茶蔬悠游岁月的旷达, 食物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载体, 正如他致信千里之外的巢谷, 以求得到元修菜的种子, 元修菜何尝不是故乡之思的载体呢?他在黄州的时候思念元修菜, 后在惠州同样思之甚深。这些食物经过东坡情感的净化, 已非纯粹的口体之欲, 而对待真正的口体之欲, 他的态度是节俭惜福。他偶读《战国策》, 见处士颜蠋说“晚食以当肉[14]”, 不禁欣然而笑。在东坡先生看来, 菜羹菽黍, 差饥而食, 其味和八珍相同;而吃饱饭之后, 即使是大鱼大肉在前, 感觉却是难以下咽, 于是苏轼感叹说, “美恶在我, 何与于物”[15]。

综观苏轼那些描写日常饮食的诗作, 可以看出尝佳肴、饮美酒、品香茶给他带来的心灵愉悦, 在其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是其它方面难以替代的。这些食物使得日常生活中洋溢着欢乐与美。元丰七年 (公元1084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 苏轼作《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 纪南山之游, 其中有“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16]之句, 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一样的春蔬一盘, 不仅表达出了悠闲高雅的生活之味, 还从食物中洋溢出了春天的明快和绿意, “蓼茸蒿笋”, 蓼芽与蒿茎, 是立春的应时节物。以樽俎之间的微物入小词, 本是很难作的, 因为这些供人口腹之欲的物品严格说来不是精神范畴的审美对象。既而这一切, 被东坡的慧心一转化, 成为了洋溢着时序转变宇宙生机的画面。

二、酒之乐

宋代, 乐酒好饮是带有普遍性的风气, “文人尤其是诗人如果不与酒发生关系, 其作品不带点酒味, 那么其人其诗的品味是要打折扣的”。[17]苏轼在《洞庭春色赋》中提到“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 名之曰洞庭春色”[18], 据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 杨万里退休后喜欢饮酒酿酒, 并把酒性温和的称之“金盘露”, 把酒性猛烈的叫做“椒花雨”, 并言之“吾爱椒花雨, 甚于金盘露”。[19]东坡虽然酒量不如人, 但是对饮酒有着独到的认识, 在《书东皋子传后》中苏轼写道:

予饮酒终日, 不过五合, 天下之不能饮, 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 见客举杯徐引, 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 落落焉, 酣适之味, 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 客至, 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 亦无在予上者。[20]

苏轼曾自言“饮酒虽不多, 然而终日欲把盏为乐, 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也”[21]。东坡饮酒寻求的是一种境界, 一种从酒中得到乐趣的方式, 正如他寄情日常饭蔬一样, 寻求的只是适意而已。自己虽然不善饮, 饮一盏而醉, 但是醉中味与别的人狂饮后的无异, 不也是值得羡慕的吗?苏轼的饮酒是点到为止, 他不喜欢狂饮, 认为酒醉后虽然暂时的忘记了一切烦恼, 但是酒醒后那些烦恼就会像草一样纷纷冒出来, “醉时万虑一扫空, 醒后纷纷如宿草”[22], 不仅解决不了问题, 更伤身体。饮酒最好不论酒量, 但求适意, “君看今古悠悠, 浮宦人间世。这些百岁, 光阴几日, 三万六千而已。醉乡路稳不妨行, 但人生, 要适情耳。”[23]

苏轼在诗文中记下了自己喝过的酒, 种类繁多, 在他初到黄州的时候谢客杜坐, 以酒交愁, 有“饮中滋味老更浓, 醉里狂言醒可怕”[24]、“穿花踏月饮村酒, 免试醉归官长骂”[25]之语, 东坡饮于武昌王氏兄弟家, 饮于经营酒店的潘丙家, 好友朱寿昌更是遣人送酒, 但是这些远不够东坡所需。州酿既少, 官酤又恶而贵, 这对于每天都需要饮一点点酒的东坡来说真是一种煎熬, 于是他试着自己酿酒。

酿酒是一件技术要求较高的事情, 需要人会鉴定煮酒的各个关键的时刻, 现当代作家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曾有记叙:“走到缸边屈着身听, 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 好象是螃蟹吐沫 (儿童称为蟹煮饭) 的样子, 便拿来煮就得了 ; 早一点酒还未成, 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 别人仍不能知道, 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 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26]东坡很早就开始尝试酿酒, 知密州的时候, 他就曾用“土米作酒”[27], 可能因为酿酒的技术不是很精通, 结果酿出的酒皆无味。元丰五年五月, 四川绵竹道士杨世昌来看望东坡, 当时正是黄州禁私酒甚为严格之时。杨世昌的到来对东坡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杨世昌不仅会酿酒且酿出的酒“绝醇酽”, 杨将酿酒的方子给了苏轼东坡因而作蜜酒歌, 东坡绕有兴趣的介绍了酒的色香味, 以及酿酒的过程:

一日小沸鱼吐沫, 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 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 甘露微浊醍醐清。[28]

不过很遗憾, 蜜酒和他在密州所做的酒一样不甚成功。喝过蜜酒的人大多闹肚子, “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 不甚佳, 饮者辄暴下”、“二方未必不佳, 但公性不耐事”, [29] 苏轼本性随和, 不刻板, 因此在酿酒时没有精确地按照杨道士所给的配方来做, 很多时候都是“差不多"、"大概如此", 结果蜜酒不是发酵, 而是腐败了。“苏东坡在做酒方面, 只是个外行中内行, 而不是个真正的内行。做酒只是他业余嗜好而已。”[30]

虽然酿酒不甚成功, 但是东坡仍然乐在其中, 蜜酒、桂酒、真一酒、松醪酒、天门冬酒他都饶有兴趣地试验过, 在定州的时候, 他酿松醪酒, 在酿真一酒时, 东坡还津津乐道的将酿酒的方子写进诗中, “米、麦、水三一而已, 此东坡先生真一酒也。[31]在酿酒的过程中, 他能得到莫大的快乐, “拨雪披云得乳涨, 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 器洁泉新表里清”[32], 酿酒过程是新奇的, 酒熟了之后是快乐的, 东坡会兴致勃勃地把酒装坛入瓮, 然后怡然自乐地慢慢品尝, 有一次他就在酒缸旁喝自酿的天门冬酒而喝了个大醉, 事见《庚辰岁正月十二日, 天门冬酒熟, 予自漉之, 且漉且尝, 遂以大醉二首》一诗:

自拨床头一瓮云, 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 曲米春香并舍闻。

菜圃渐疏花漠漠, 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 吹面东风散缬纹。[33]

东坡饮酒, 饮的是个中真味, 在黄州的时候, 徐知州会常常派人送给他州酿, 黄州乡邻也常送酒给他, 雪堂落成后, 东坡将各种不同的酒都混合着放在一个大酒樽里, 称为“雪堂义樽”[34], 这雪堂义樽所散发出的浓浓情意比它的味道更为悠远深长。

三、茶之趣

宋代文人大多对饮茶情有独钟, 皆有脍炙人口的著作留存于世, 而苏轼的篇章尤多。如果说酒是苏轼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那么品茶则是他不能缺少的精神享受, 茶里有生活的惬意, “临风饱食甘寝罢, 一瓯花乳浮轻圆”[35], 道出了品茶之乐, “一瓯谁与共, 门外无来辙”[36]描述出了自掩柴扉独倚修竹的落寞和自得, 正如张元干所写“夜阑茗碗间飞觞, 坐稳蒲团凭几, 熏余纸帐掩梨床。个中风味更难忘”[37], 他们在茶与酒中享受着难以言叙的人生风味。东坡对茶可谓一往情深, “移栽白鹤岭, 土软春雨后”[38], 讲出了种茶的乐趣,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39], 记载了东坡的烹茶之乐, “磨成不敢付童仆, 自看汤雪生玑珠”[40]写出了磨茶的雅趣, 可以说, 茶在东坡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里, 东坡直接将佳茗比作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41], 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仙山之上, 被清风露水洗得干干净净, 宛如冰雪佳人, 茶在杯中翩然起舞, 绿色染开, 让诗人闻到了春天、清风、青山的气息。全诗充满了翩然的仙气和不然纤尘的草木气息, 此句流传甚广, 成为千古传颂的评茶佳句;同时苏轼又以君子喻茶, 认为茶“一一天与君子性”[42]

苏东坡雅爱喝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 尝尽溪茶与山茗”[43], 茶就像是他的老朋友, 个中味道欲辨已忘言。因为喜欢喝茶, 所以苏轼喜欢种茶, 在黄州他还种过桃花茶。同时苏轼对煎茶很有研究,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构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44]。他利用了唐人煎茶的经验, 用缓火炙, 活火煎, 俨然一个精于茶道的茶师。

苏轼一生交友广泛, 性格豪爽的他喜欢和朋友一同把盏赏味, 共享人生的乐趣。苏轼诗文中有很多关于他和友人互相赠茶的记载, 他认为自己独享, 不如与他人共享, “旧藏龙焙, 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 闭门独啜心有愧”[45]。在黄州他还将上好的茶叶寄给朋友周安儒, 所赠的茶“灵品独标奇, 迥超凡草木”, “香浓夺兰露, 色嫩欺秋菊”, 饮后“意爽飘欲仙, 头轻快如沐”[46]。东坡还送徐君猷家侍妾胜之建溪双井茶和谷帘泉。双井茶是宋代著名的贡茶, 谷帘泉位于江西庐山, 陆羽的《茶经》称其水为天下第一, 可见东坡不仅善知茶, 也知水。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九, 为苏轼生日, 王子立以诗为庆, 东坡回赠诗歌, 同时赠其茶二十一片。

元丰五年三月, 东坡去大冶桃花寺向长老求桃花茶栽种东坡。桃花寺有甘美的泉水, 用来泡茶, 和之桃花茶, 清香淡雅, 号为桃花绝品。东坡得茶后, 作《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并作诗遥想“他年雪堂品, 空记桃花裔”[47]。

元丰六年二三月, 东坡在会友的顺道上, 上了蕲春的天峰麓, 领略了山圃上的春风, “昨日散幽步, 偶上天峰麓。山圃正春风, 蒙茸万旗簇。呼儿为佳客, 采制聊亦复。”[48]蒙茸万旗簇, 自然是品尝了蒙茸的团黄茶。《茶谱》记载, 蕲州团黄茶油一旗二枪之号, 言一叶二芽也。所谓一旗二枪, 是一枝三叶, 尖端一叶为旗, 左右两叶为枪。[49]

东坡爱茶至深, 以致烹茶之事入梦。元丰四年 (公元1081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大雪始晴, 东坡梦中见有人以雪水烹小团茶, 佐美人清歌以饮。在梦中自己作了回文诗, 醒后记得其中一句云是“乱点余花唾碧衫”[50] , 于是续之为二绝句。记下了梦中“红焙浅瓯新活火, 龙团小碾斗晴窗”[51]的场面, 烹茶之事入梦, 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东坡对茶的情有独钟。

“苏东坡是诗人, 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52]在热爱生活的苏轼这里,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俗世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 散发着生活真实的乐趣, 充满生命力, 更能从中提取出高度的审美品位, 他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 去品味。经过东坡的灵巧之思, 平凡的饮食生活显示出了不平凡的雅的意蕴, 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 形成了东坡所特有的渗透着强烈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的饮食观。

摘要:苏轼在被贬黄州之时, 生活面临经济上的窘困, 精神承受着巨大的打击, 但他以达观的心态融入生活, 从一蔬一饭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快乐, 形成了具有鲜明东坡特色的渗透着强烈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的饮食观。

上一篇:灵活阅读下一篇:信息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