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2024-10-07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精选8篇)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1

一、村便民利民服务站固定的办公共场所,在村办公大楼三楼设六间办公室,两个会议室,办公室面积约120平方米,配备了必要的设施。

二、村便民利民服务站有专人负责,工作人员由村两委委员兼任,且明确工作职责,标志牌规范,人员工作到位。

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制度上墙,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四、包阳村便民利民服务站负责受理本村委会群众申办的代理事项,审查代理事项资料,并将代理资料传递至办事处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并负责代理事项的回复。负责对办事群众的接待、提供咨询服务、解释代理事项等工作,负责申办事项的受理、转办、督办、答复、陪同等。对权限在上级的便民利民服务事项开展初审、呈报、代理、咨询和一次性告知服务,接受上级部门业务指导,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工作,信息通畅,上报数据准确、规范。

几年来,村便民利民服务站地认真开展本职工作同时,还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当然,村便民利民服务站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工作人员个人业务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学习,悉心接受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提高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2

1 开展全预约等系列便民服务,优化门诊流程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闽西南地区的老医院,有一批患者信赖、家喻户晓的名医。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诊疗量增长很快,而医院地处老城区,用地狭小,交通拥挤,早期建设门诊楼的设计服务容量为2500人,诊区人满为患。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就医流程迫在眉睫。2006年,医院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尝试开展预约服务。2010年初,结合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医院不断扩大预约范围,拓展预约渠道,建成了集挂号、收费、诊疗、检查、取药全环节的信息平台,实现了门诊就医全程预约、全科预约、全天候预约。

所谓“全时预约”,就是全天24小时接受预约,提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自助预约和现场预约等多手段、多渠道预约方式。“全程预约”指的是预约覆盖整个诊疗过程,从医生诊疗到抽血化验、拍片等辅助检查全部实现预约。“全科预约”即所有科室的出诊医生,包括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全部实现预约。实现普通门诊预约,使占门诊量近70%的普通门诊患者得到合理的分流,最大程度地减少候诊时间。为提高“全预约”精细化程度,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病种特点,测算每位医生看病平均耗时,合理设定就诊人次,确保预约候诊时间精确到分。

全预约服务开展使原本设计仅仅可容纳2500人的门诊楼,可承受目前每天7000~8000人的门诊量,3~4万的人流量,有效缓解了百姓就医难题,已成为医院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之一。

在此基础上,医院不断完善全预约配套服务。在门诊大厅设立自助充值机、自助检查结果打印机及自助发票打印机,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自助服务。在预约挂号、检查、取药、交费、查询检查及诊疗结果等全程实现一卡通。来院患者可待就诊结束后,统一结算,初步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的模式。

此外,医院引入辅助检查排队系统。患者可根据排队系统安排的检查时间及诊室,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检查候诊时间,有效节约患者排队时间的同时,减少了辅助科室排队拥挤的现象。目前,医院辅助检查排队系统已覆盖所有医技部门,包括普放、CT、MR、心电、派特、胃镜等。

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为卫生部72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的医院之一,按照卫生部的部署要求,医院新招聘护士180多人补充到临床一线。采取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的护理单元护士给予专项补贴,实行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完善护理人员绩效分配机制,实行月度优质护理服务明星评选制度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建立工作机制的同时,医院编印了《优质护理服务指导手册》,方便护士学习、查阅。实行责任护士包管患者,为患者提供全程、满意的护理服务,扭转由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按照科室临床工作性质和护士的需要,实行弹性排班,使各班次护士配置科学合理。积极与市物价局、卫生局沟通,申请提高护理级别收费标准。据护理部统计,在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病区,患者满意度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提高了6.45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3月,全院31个病区均开展了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3 全面实施首席质控师制度,既控质量,又控费用

2005年,医院开始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实施首席质控师制度,由同行专家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进行监控,重点确保核心制度的落实和患者安全。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现已开展包括医疗、医技、合理用药、护理、医疗费用管理等范畴的全面质量管理。

尤其对合理用药,院长、总质控师杨叔禹教授通过给全院员工短信的方式倡导“好医生应惜药如金”的理念,在全院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医院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控制合理用药的措施:一是利用信息系统强制规范医师特殊使用抗生素处方权限;二是定期发布抗生素使用监测通报;三是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全员培训;四是加大处方、医嘱点评力度;五是对排位前30位的抗生素等药品实行限量供应的措施;六是各临床科室结合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加强对全体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全面培训。近年来,医院的抗生素处方率控制在20%以下,远远低于国内30%的控制线。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院编印了《实用基本药物指导手册》,发到每个医生、药师和护理组。2010年,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在厦门市三甲综合医院中费用最低。

4 领衔医疗联合体,延伸三甲优质医疗资源

近年来,医院按照市卫生局医疗资源重组的部署,先后合并了杏林医院、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思明区医院,接收了9个社区医疗中心,实现了三甲医院、二级分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体化整合,为建立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医院依托“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与所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就诊的患者如需到医院进一步诊治,可由社区医生开具双向转诊单,患者持卡到院本部确认转诊科室即可实现上转。院本部住院或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要长期治疗及随访的患者,可下转到社区继续治疗。同时,将社区检验标本统一由医院检验科检验,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做心电图检查,也由医院心电功能科通过远程心电诊断网络实时诊断,检验、检查报告单通过网络在社区医疗中心打印给患者,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检验、检查服务。

为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医院成立了社区部,专门负责社区日常管理。为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医院先后派出100多名专家到社区中心出诊,并派出管理骨干到社区中心管理;对社区中心的医疗场所进行置换、修缮;对设备进行了更换、添置,对信息网络进行了改造完善,提高了社区医疗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2009年社区医疗中心门诊量91.5万人次,同比增长72.3%,为百姓减免挂号费和药品加价费用达637.88万元。2010年社区医疗中心门诊量进一步增长,达到95.5万人次。目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行一周七天无休息日开诊,同时下午开诊时间延长至晚上9:00,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

同时,全力帮扶县级医院,切实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2007年,受厦门市翔安区政府委托,医院整体托管翔安区同民医院(农村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床位300张),负责翔安医院的经营管理。托管后,医院选派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担任同民医院的院领导,派学科骨干担任同民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常年派专家到同民医院看门诊。通过选派妇产科专家到同民医院任妇产科主任,使原来只是以产科为主的科室发展成为可以诊治子宫肌瘤、宫颈癌,开展腹腔镜手术的优势科室。在派驻管理和临床专家的基础上,医院对托管医院的所有业务科室进行了结构调整,狠抓诊疗规范和核心制度的落实,建立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引进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证公平性,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程序,综合考核、选拔护士长,使护理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两年多努力,2009年同民医院顺利晋级为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门诊量比托管前增长27.5%,出院患者数比托管前增长41%,手术台数比托管前增长36%。

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部署,医院对口帮扶福建省平和县医院、东山县医院。经过派驻业务骨干,建立技术协作、帮助培养医务人员、捐赠药品器械,有效地提高了帮扶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医院选派眼科专家到平和县医院帮扶开展白内障晶体植入术,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平和县医院的眼科成为该院的品牌科室。

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作为大型公立医院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终坚守公益性原则,时刻不忘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改革创新,真正做到惠民便民,为政府解忧。

摘要:按照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部署要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推行全预约、首席质控师制度、优质护理服务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改善门诊流程,严控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并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将大医院优质资源,延伸至基层医疗单位,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3

一、高点站位。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从高位上讲,档案事业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活真实面貌的永恒事业。档案工作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郭沫若《题赠档案馆》的诗诠释了档案的内涵和其深远的社会价值。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史”。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档案在社会各个层次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认真做好档案工作,研究利用好档案,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科技、管理以及知识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服务:可以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载体更加多样,档案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重要,档案的服务功能也更加突出。为此,多年来,我在工作中始终把档案事业服务中心工作的职能放在最根本、最突出的位置,认真思考、谋划和推进档案工作,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总量质量同步提高服务:紧扣“三农”工作要求,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为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服务,使我区的档案工作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为推进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人员、财力、机制“三到位”,保障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为强化档案工作的组织保障,2008年10月,我们恢复了区档案局正科级机构,配备一正两副领导班子,其中档案局局长兼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所属12名工作人员全部落实了公务员身份和待遇,从而调动了全区档案人员的积极性,为档案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就落实档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工作经费,多次做出批示,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硬件建设。仅去年以来。区政府就支出近8万元为区档案馆增配了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购置档案装具3万余套。区委、区政府及其“两办”共出台《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改制破产企业档案接收工作的指导意见》等7个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思路、目标、要求、责任等进行了科学定位和规定,引起了各立档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档案事业的空前关注,使档案工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保障档案工作进一步顺利开展,2009年区政府按照《档案法》“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档案事业的投入要逐步增长”要求,安排专项资金7万多元用于档案资源整合接收工作,使全区档案资源整合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衡水市档案局专发了衡档[2009]9号文件。要求各市、县学习桃城区的做法。在2009年8月5日召开的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我区档案局代表衡水市作了“力促资源整合,实现馆藏翻番”的经验发言,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冯世斌对我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全区共设立档部门75个,去年以来全区新增馆藏档案42333卷1841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档案34587卷1841件,国有改制破产企业档案7746卷,总馆藏量达到10万余卷、册。新人馆档案比2008年底增长80%:总馆藏量比“十五”末的39775卷增长139%:新增馆藏量占到市级年度任务的212%。

三、活化载体建设,努力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多年来,我们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召开档案工作会议、研究谋划档案工作时。区政府有关领导积极参加,必要时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并每年都在政府常务会上对档案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每年都对全区档案工作进行2-3次统一检查、通报、奖励等专项工作,为全区档案工作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省、市会议过后,全区召开档案工作大会,由主管领导亲自安排工作,邀请上级领导到会提出意见,按照领导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突破+创新”的原则和“4221”的工作目标,即:保证全年入馆4万卷以上,狠抓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改制破产企业档案入馆2项重点,创新2步入馆的档案接收机制,实现总馆藏量突破10万卷。为了进一步丰富档案工作载体。我们在创新农村档案、家庭建档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档案工作,在河沿镇及种高村按照“一镇加一村”模式建设了新农村创新试点,河沿镇共整理各门类档案875卷3724件。种高村共整理1985—2009年文书、会计、节水型社会、声像、实物等五个门类档案583卷、件。“一镇加一村”建档模式开辟了新农村档案建设新思路,为农村建档树立了典型。家庭档案工作。我们把试点放在了中心街小学,共完成该校所有28户家庭建档,各类档案152盒1333件、册,包括家庭荣誉、证件、儿童成长、财产、收藏、照片、音像、实物、书信文稿、健康档案等10类,提高了家庭生活品位,促进了家庭和谐,城市家庭建档受到建档家庭的热烈响应。2007年。区档案局被市档案局评为家庭建档工作先进单位、民营企业建档先进单位。2008年,区档案局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宣传工作优胜单位。

四、档案工作直接参与重大活动,确保档案连续性完整性

保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是提高档案服务水平的前提。近年来,只要是全区性的重大活动、重大会议,区政府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到场参加,并组织对相关单位部门进行多次档案资源调研。从而保障了档案的完整性。特别是2009年,全区涉及工业、物资、供销、商务、粮食等5大系统共99家改制破产企业,我们组织档案局人员全程参与了各改制破产企业的档案接收工作,并先后组织了两次行政事业和改制破产企业的档案资源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意见,进行了整改。为接收做好了准备。这些企业共存档案21000余卷,其中完成改制破产企业的档案7746卷,包括文书档案3852卷,科技(技术)档案1102卷,会计长期档案2001卷,其它相关档案791卷,占总量的39%。剩下的1.3万余卷将按照“改制完成一家、档案验收一家、接收入馆一家”的原则,待改制完成后按计划移交入馆。由于工作安排缜密,全区没有一个立档单位因为接续不良、衔接不严、资料不完整等原因而影响入馆。

五、打造为民服务平台,丰富档案工作资政惠民服务功能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构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早在2002年,我们就在区档案馆成立了全市首家“现行文件查询中心”,累计接受法人、公民查询3000余人次。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我区在原“现行文件查询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一年多来,为依法履行向社会提供查阅政府信息的职能,明确了责任部门,设立了专职人员,通过简化并规范查阅手续,编印服务指南,开放文件目录,使中心成为社会公众查阅政府信息的重要服务窗口。目前,中心信息资源包括馆藏档案近10万卷册,政府及区直部门规范性文件1955件,具备了纸质查阅、复印、网上查询、咨询服务等功能。仅去年以来。接待查阅1200多人次,利用文件5000多件,查询内容涉及养老保险、拆迁安置、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房屋确权等20余类。“查阅中心”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拓宽了为民服务的平台,资政惠民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4

为进一步优化我院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老百姓就医的感受,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我院推出十项便民惠民措施。为确保十项便民惠民措施的顺利推行和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控制医药费用,使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真正享受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医疗服务;使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具体措施

(一)实行“无假日医院”。

确保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质量;合理安排功能检查与医技科室的人员,确保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的患者能及时检查,一般的影像、B超检查能在当日完成;保障双休日及节假日期间医院的后勤服务。

(二)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

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对急危重症患者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创建无烟医院,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缩短就医等候时间。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门诊布局结构,改善门诊设施和条件;动态测算就诊流量,了解患者就诊规律,根据就诊病人数量的峰谷,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

(五)实现参保居民即时结报。

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各县级新农合平台无缝对接,新农合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实现参保居民“当天出院,当天补偿”。

(六)开展专家名医下基层。

充分发挥专家名医的社会效应,制订合理计划,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党员下基层送健康”、“名医下基层,为民送健康”等活动。

(七)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全院医护服务质量管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八)控制医药费用。

结合居民保险政策要求,制订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实行医药费用药占比、检查阳性率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方案,与绩效考核挂钩。

(九)提高参保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全镇摸排筛查,建立工作台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等疾病的救助工作。

(十)建立医疗服务行为公示制度。

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配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我院医疗质量、服务收费、平均药费、单病种付费情况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医疗服务投诉处理结果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内容;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医药费用查询制度,推行平均住院费用、处方药品使用量、大型设备检查等项目的院内公示与警示制度;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向社会公开承诺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开展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并做到公平、公开。

三、工作任务

1、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十项便民惠民措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卫生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对公立医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院发展也将发挥重大效力。

2、明确责任。要将实施十项便民惠民措施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医院重要议事日程,院长亲自抓,要组建专门的班子,具体负责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考核检查,要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形成领导组织有力、工作责任落实、分工配合协调、工作措施有效的局面。

3、抓好落实。要将实施十项便民惠民措施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抓好落实,要把握工作实质,突出重点内容,注重工作实效,工作的成效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体会深”。

4、加强沟通。要制订信息通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东平县卫生局医政科以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5、及时总结。将实施十项便民惠民措施中的经验与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指导下阶段的工作,使十项便民惠民措施能扎实稳步推进。

6、加大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和院内各种宣传工具,多措并举,及时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公立医院改革和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十项便民惠民措施的内容、工作步骤与具体措施,并通过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与优秀事迹,激励广大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十项便民惠民措施工作中来。

四、组织机构

长:XX

副组长:XX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5

峨眉山市惠民帮扶中心青少年事务服务窗口挂牌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了软硬件设施,建立了工作网络

青少年事务服务窗口落实了工作阵地,配臵了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硬件设施,确定了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建立了青少年事务档案专卷,工作制度上墙。安排了专人负责窗口日常管理及工作开展,并以镇乡为单位招募了18支227名惠民帮扶志愿者,为困难群众开展送医送药,生产救助及生活扶助等经常性的帮扶活动。志愿者队伍由镇乡机关年青干部、联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团支部书记、驻地企事业单位热心人士等共同组成,镇乡团委书记任该镇惠民帮扶志愿者队伍小分队队长。

二、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服务工作

1、切实维护青少年权益。今年8月,技量校学生黄建因纠纷将同学打成重伤,构成了刑事犯罪。事发后,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情况,多方征求意见,得知黄建确已悔改,且与被害人及其家属达成了谅解,作出了从轻处理的决定,为黄建保留了在校学习的机会。青少年事务服务窗口成立后,主动关心黄建同学在校学习情况,定期和校方联系,掌握其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开展跟踪服务,务求挽救和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关爱农村留守学生。青少年事务窗口联合团市委建成了一小、龙池、乐都三个“留守儿童之家”,分别落实了不小于60平方米的 1

活动场地,统一配臵了电视机、VCD、亲情电话、图书阅览柜、条形桌凳等设施。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每个“留守儿童之家”均落实1至2名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志愿者进行管理辅导,定期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3、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工作。一是通过积极争取,推报了22名贫困生接受“星河家园”助学金捐助,其中小学9人,初中13人,共计7900元。二是动员金钻珠宝利用周年庆典之际真情回报社会,举行了贫困儿童现场捐赠仪式,为我市普兴、沙溪、高桥、大为等9个镇乡11名贫困儿童共捐赠了现金5500元。三是在新学年开学之际,通过“1+1”助学形式,资助了贫困学生26名,共计3525元。

4、其它工作。接待青少年来信、来访两件(次),分别咨询青年创业、志愿者工作相关事宜,服务窗口为其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得到了来信来访人员的肯定和支持。接待青少年咨询团员证办理、补办相关事宜8人次,并通过团市委为3人补办了团员证。

峨眉山市惠民帮扶中心青少年事务服务窗口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6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7日04 版)本报北京11月6日电(记者王珏)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刘奇葆指出,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重心向下,沉下去、扎下来,满腔热情地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在群众中创作,在群众中提高,在群众中赢得市场、赢得口碑。要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项目,加大对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创作贴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多一点小而活,做到符合基层实际、更受群众欢迎。

刘奇葆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服务惠民工作总结 篇7

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截至2012年12月底, 全省共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机构180个1,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97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邯郸市群艺馆) ;公共图书馆机构172个,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101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张家口市图书馆) ;博物馆 (纪念馆) 92个;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2212个, 覆盖了全省乡镇 (街道) 总数 (2224个) 的99.46%, 其中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979个, 达标 (面积300m2) 1652个, 达标率为83.48%。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二五”新建和改扩建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1407个;农村文化室25000余个,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1.2%;社区文化活动室2824个。多数县、乡镇、村都建起了相应规模和功能的文化广场。总投资3.1亿元、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河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馆运行, 总投资1.586亿元的省群艺馆新馆已经立项, 并完成外观设计, 正在进行拆迁建设。

(二) 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推进。

全省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 (技术平台) 和基层服务点45000余个,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服务网络架构。“送书下乡工程”先后为全省40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和435个乡镇图书馆 (室) 赠送农村适用图书60多万册。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 为基层配送了66台流动舞台车。为全省18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价值9030万元的设备器材。各级群艺馆、文化馆 (站) 积极开展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 在全省各地共建立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等各类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355个。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分馆、馆外服务点300余个。扎实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全省各级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 (文化馆) 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实施免费开放。近年来, 我省各级文化馆 (站) 年举办展览5000多场 (次) , 接待观众达240万人 (次) , 年组织公益性讲座1485个, 观众10余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年总流通1000多万人次。

(三)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各级文化部门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依托各类文化设施, 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 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中国吹歌节、中国 (唐山) 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品牌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一县一品”基层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河北省特色文化广场、“基层文化之星”“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河北省百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创评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 各地也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活动, 如邯郸市的“中原民间艺术节”“欢乐乡村”系列文化活动, 石家庄市的“农民文化艺术节”“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 邢台市的“邢襄大舞台”百场惠民演出, 沧州市的“狮城读书”, 唐山市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全省“一县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也已基本形成。

(四)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

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并出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证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 有望年内出台;《河北省群艺馆、文化馆服务规范》正在征求意见中。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薄弱。

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各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使用数量不足、质量偏差, 利用率偏低, 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 一些市、县 (市、区) 尚无两馆。全省11个设区市, 还有1个市没有图书馆 (张家口市) , 2个市没有群艺馆 (邯郸市、廊坊市) ;172个县 (市、区) 中, 还有11县 (市、区) 没有文化馆, 占总数的6.40%, 18个县 (市、区) 没有公共图书馆, 占总数的10.47%;19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尚有327个站舍面积低于文化部规定的最低建设标准300平方米, 不达标率16.52%;达到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三级站建筑面积标准400平方米 (中部地区标准) 的更是寥寥无几。二是评估定级上等级馆的比例偏低。我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两馆”评估中一级馆分别只有21个、12个, 占比分别只有11.66%和6.9%, 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比例较低;在现有的群艺馆、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中, 仍有84个群艺馆 (文化馆) 及71个公共图书馆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 分别达到总数的46.67%和41.27%, 将近半数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还很难为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情况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的馆舍陈旧老化,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馆舍建成年代久远, 有些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挪用现象。公共文化单位没有产权的群艺馆 (文化馆) 80个, 占总数的44.44%;没有产权的公共图书馆70个, 占总数的40.70%;未配置电子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62个, 全部为县级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6.04%。四是服务能力和质量不高。据统计, 2012年全年没有举办过任何活动的公共图书馆 (包括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班等) 52个, 占总数的30.23%;全年无购置新书的公共图书馆89个, 主要集中在县级图书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51.74%, 超过总数的一半;公共图书馆无网站或网站访问量为0的146个, 占总数的84.88%。全年组织文艺活动低于12次 (含0次) 的群艺馆 (文化馆) 24个, 占总数的13.33%;全年无品牌节庆活动的群艺馆 (文化馆) 131个, 占总数的72.78%。全年未组织文艺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 占总数的5.16%;组织文艺活动少于12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420个, 占总数的64.20%;组织文艺活动超过100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13个, 占总数的0.59%。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短板”日益突显在我们面前。五是馆舍闲置, 利用率不高。2012年全年流通总人数为0的公共图书馆19个, 占总数的11.05%;开架书刊为0的公共图书馆49个, 占总数的28.48%;藏书量为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473个, 占总数的21.38%;藏书量少于1000册的乡镇综合文化站339个, 占总数的15.33%。有些地方政府投入高额资金建设的文化设施, 在验收达标后, 后续工作跟不上, 使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只有遇到上级部门检查、视察等情况, 才重新开启场地“亮个相”。个别地方的社区或农村文化设施服务内容单一, 甚至单纯成了打麻将、斗地主或下象棋的棋牌室。

(二) 文化惠民工程资金紧缺。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转投入不足。2012年全省无购书专项经费的公共图书馆97个, 占总数的56.40%;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群艺馆 (文化馆) 82个, 占总数的45.33%;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 占35.5%;业务活动经费在0.2万~0.9万元之间的48个 (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最小额为0.2万元) , 1~9.9万元的1430个, 10万元以上的仅3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虽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架构, 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 各级财政大多数没有配套资金, 仅依靠中央补贴的一半资金, 设备更新、运行维护、专职工作人员保障等经费没有任何来源, 致使相当多的基层服务点建成之日即为瘫痪状态。二是“三馆”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尚未到位。2011年初, 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按级别为省、设区市、县 (市、区) 、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给予免费开放资金补助。根据《意见》精神, 我省属于中部地区, 中央补贴一半, 剩下的由地方财政配套。目前看来, 多数地区, 特别是县 (市、区) 以下单位免费开放资金仅为国家拨付资金和省财政的部分配套资金, 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配套, 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将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交付免费开放实施单位, 甚至挪作他用。

(三)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者多集中在省、市级公共文化单位。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高水平人才奇缺, 并且人员结构老化严重。2012年数据显示, 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1852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 副高级职称168人, 中级职称564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10人, 占34.48%, 副高级职称41人, 占24.40%;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19人, 占65.52%, 副高级职称75人, 占44.64%;160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有4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中级职称。全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共有从业人员2507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 副高级职称231人, 中级职称743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5人, 占10%, 副高级职称16人, 占6.93%;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27人, 占54%, 副高级职称87人, 占37.66%;168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文化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4440人, 其中专职人员2002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5.09%;在编人员1566人, 占总数的35.27%;共有正高级职称21人, 占总数的0.47%, 副高级职称23人, 占总数的0.52%;中级职称400人, 占总数的9.01%。公共文化服务各单位亟需补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人才, 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文化工作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需要具备尽心尽责的工作作风、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较高文化修养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省、市两级公共文化单位相对好一些, 然而县一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而且人员随意性、流动性大, 队伍不稳定。致使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不专职、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情况较为严重。如某县一乡镇综合文化站, 只有一名兼职管理人员, 同时兼管人大、政协、人口计生、妇联、团委等工作, 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文化工作中。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全省仍有11个县级文化馆、5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仍有10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安排专职管理人员, 占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总数的47.51%。三是奖惩激励机制缺失。“铁饭碗”“大锅饭”思想仍然存在, 同时, 对那些想要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文化工作人才来说, 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很难调动起积极性, 导致有限的文化工作队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 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文艺人才分布不均, 大多集中在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文艺人才本来就不多, 而这些稀缺的农村文艺人才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导致农村缺乏文艺团队;已建的文艺团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 人心不稳, 文艺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文化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出台, 全社会形成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良好氛围。但是, 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认识水平等制约, 长期困扰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约因素并未根本消除。一些基础性问题依然存在。现行政策体系与文化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不匹配。国家出台的《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造成很多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拆除后重建没有保障, 有的建成即不达标或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不能发挥其应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此外,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执行不到位, 致使基层文化队伍数量匮乏, 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发展。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人民至上的思想,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设、管理和使用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笔者建议从“建设”“利用”“队伍”“投入”四个方面入手, 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一)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省、市、县、乡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文化设施网络。

适应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 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分年度对那些设施设备落后, 当年又无力新建或改扩建的市、县两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进行适当补贴, 加以维修或升级改造, 尽量适应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全省尚无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 (社区) 文化活动室的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统筹规划, 制定分年度建设规划, 争取早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形成完备的省、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二)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 努力提高利用率。

一是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和政府主导性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坚持公益性原则, 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 完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 精心策划群众需要、扶贫扶智的文化引导活动, 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服务内容, 让广大人民群众“唱主角”,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并不断丰富免费开放内容, 创新免费开放形式。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设置方便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文化生活, 打造活动品牌。以“燕赵群星奖”“冀图讲坛”、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等活动为龙头, 打造和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示范区、群众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项目。三是强化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认知度。重点宣传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本土文化特色及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等。创新宣传形式, 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报纸、电子屏幕、宣传橱窗、流动舞台、文艺团体等资源, 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受众率,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群众了解公共文化设施, 找到并熟悉走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门”。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交流和奖惩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为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运行和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要求, 为各级公共服务单位、特别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二是采取多种形式, 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 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经验,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合理采购社会、企业的人才资源, 用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另一方面, 还可动员企事业单位、学校、党政机关与各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挂钩结对子, 并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单位可派出有一定文艺特长、文艺爱好或有文艺组织能力的人员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 同时, 也可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阵地设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形成共利共赢的局面。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招募文化志愿者, 建立机构, 开展服务。

(四) 加大投入, 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文化事业投入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古籍保护等财政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 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二是引入多种资金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拓宽投入渠道,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全省社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3]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资料汇编.

[4]关于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化馆 (群艺馆) 评估定级结果情况的通报.

[5]河北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情况概览.

[6]关于我省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

文化惠民,图书馆服务先行 篇8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给读者提供所需信息。无论是在过去收费时,还是现在免费的新形势下,服务读者,永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要把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读者满意为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保障读者在利用图书馆中的各种合法权益,尊重读者、关心读者、爱护读者,保障广大读者公平利用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益,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首先,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服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及电子信息资源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服务现代化。其次,特色化服务。要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不断优化信息存贮结构,挖掘和发挥本馆的特色优势,开发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服务更多的读者。三是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咨询解答和书目参考。读者不再满足于檢索出来的文献线索和一大堆原始文献,而是希望提供经过分析加工后的综合性的、知识性的增值信息产品。

二.适应新形势,强化管理

免费开放后,图书馆接待的读者人数必然会有所上升,读者的阅读习惯、遵守阅读纪律等情况会更加复杂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应地会增加。只有强有力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才能保证每一个读者平等地享有自己的基本文化权益。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要建立严格、公正、配套的考核晋升程序,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技能定期实行各项考核评估,将其制度化、档案化,并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职位升迁,公派进修和表彰奖励等的可靠依据。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读者管理制度,在读者走进图书馆申请办证那时刻起,图书馆就应郑重其事地跟读者签订诚信服务公约,公约应明确规定图书馆与读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图书馆其它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待读者仔细阅读并理解公约上所有的服务细则,并表示接受后,方可郑重地签下名字。要建立读者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必须准确无误地记录读者的个人详细信息,即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所在单位的情况及个人的诚信记录,主要记录图书馆借阅文献以及使用其它服务的情况等;通过查询读者借阅记录,掌握其处罚情况。第三,要加强图书馆自身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介与途径,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打造声势,扩大影响,除了让读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规章制度及服务功能外,还要向读者详细解说图书馆的相关规定。例如:借阅权限、借阅期限、书刊保护要求和代书板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三.引导阅读,推进全民阅读

图书馆要在地方城乡居民中逐步树立起推动全民阅读主阵地的良好形象,提高图书馆的阅读集聚力、向心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反馈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架起联系信任的桥梁和纽带。

要坚持普遍服务理念,扩大全民阅读范围。要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主动送书下乡、进社区,每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送图书和致富信息到农村牧区、城镇社区,使广大农牧民能就近享受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给广大农牧民带去文化大餐同时,也营造了本地区日益浓厚的读书环境,推动全民阅读。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图书馆)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上一篇:时尚女装广告词下一篇:金塔县中学违纪学生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