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惠民政策

2024-06-10

中央惠民政策(精选11篇)

中央惠民政策 篇1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主题,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1]。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利益诉求,近年来制定多项惠及民生的政策,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红利。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我们要保证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依法、依规进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畅行惠民政策。

为全面系统了解中央教育各项惠民政策在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情况,2012 年末,中纪委、监察部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委托甘肃省牵头,西部6 省参与,就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惠民政策的监管体系进行专题调研,甘肃省牵头组建课题组。课题组在甘肃省内的调研包括L市等3 地市,对于地方政府施行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

1.含义与意义

我国学者袁振国将教育政策界定为一种行为准则,即“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2]。张新平将教育政策视为教育权利和利益问题,即“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表现”[3]。孙绵涛则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4]

结合以上定义,课题组将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界定为:国家为了维护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实现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方面的行动方针、政策措施、规章制度。

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质是国家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将国家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将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履行好,政策倾斜于中西部地区和困难群体。追求的是教育的公平与平等,为的是国家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公民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为切实保障百姓利益,制定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主要目标是普及义务教育、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这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在整个国家层面进行,起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也有相关配套实施措施,但从法律层面来讲,地方政府的政策全部都是在中央政策框架之内的具体细化。本文将以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为主,研究起始于2001 年截止到2011 年的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并结合案例地区的实际进行分析。

2.具体政策和特点

统观从2001 年至2011 年的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更多的是涉及西部地区和农村,政策实施以国家的经费投入和补助为保障,涉及了校舍建设、学杂费减免、生活补助、免费提供教科书、营养餐计划。归结到一点便是政府将财政经费倾斜投入到薄弱地区和学校以提升当地义务教育的水平,资助学生上学、改善学生膳食营养,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本质追求和目标。

二、案例的选择与思考

1.L市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一穷”

(1) 多民族多宗教:L市共有30 个少数民族,2010 年我国人口第六次普查,L市少数民族人口117.38 万,占总人口的60.3%;L市境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以伊斯兰教为主。信教群众180 万人,其中伊斯兰教114万人。

(2)整体穷困:受干旱半干旱和高寒的气候条件影响,生活条件艰苦,人均耕地1.07 亩,人地矛盾严重;全市8 县市经济发展整体滞后,人均收入低,农民可支配收入更少,全市贫困人口达90.02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0 万),贫困面达52.04%;劳动者素质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2 年,农村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40%,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更为低下,普遍缺乏致富的办法和技能,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3 年L市财政收入21.91 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71.15 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8%。

2.现实中的思考

L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其教育发展的条件滞后,义务教育的推行工作相当艰巨。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仅依靠当地政府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的。人民尚在贫困线上挣扎,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贫辍学和因学返贫情况比较突出。L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义务教育法定年限,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只能通过教育解决。鉴于L市独特的情况,研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显得尤为必要。

三、L市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实施情况

1.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

得益于甘肃中英基础教育项目,L市4 个民族自治县的校舍建设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06 年已为4 个县改扩建中小学校190 所,修建校舍5.7 万多平方米,占4 县中小学校总数的28%。同时,中央政府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陆续施行,从当地教育局统计得知,目前L市已无危房校舍问题,即便是农村教学点也是砖混结构的教室了。

2.两免一补

2005 年L市农村中小学开始施行“两免一补”政策,至2014 年L市“两免一补”生均经费标准:小学生每年生均600 元,初中生每年生均800 元,寄宿生统一补助生均1250 元,课本费补助每年都在变化,生均经费标准在不断提高。当地教育官员反映: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切实保障了百姓的权益,民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了,入学率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童的受教育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惠民政策对于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起了很大作用。当地政府切实按照省、市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严禁学校变相收费。对于困难生和寄宿生也按照规定补助,上级政府要求建立和完善困难生信息系统,建立困难生档案和学籍信息,严防骗补、漏补情况。目前省、市、县三级已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很大层面上仰仗该机构职能的发挥。2013 年,L市从春季学期开始,全部37966 名普通高中生享受到了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政策。这是地方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延伸和对接,更好地推进了当地义务教育发展。

3.营养餐计划

2011 年秋季,L市所属省列入营养改善计划的58 个国家试点县(区)都全面落实了营养改善计划专项任务。

L市G县利用县财政资金,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配套了馒头机、灶台、冰箱和留样柜等设备。

L市L县为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管理,2012 年先后对480 多名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并督促210 所学校办理了食堂经营许可证、为257 名从业人员办理了健康证。确保了全县学校春季学期40083 名学生、秋季学期41063 名学生开学第一天吃上营养餐。L县教育局建立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专人动态监控,资金专款专用、单科设账;创新“三账十五表一日志”管理模式,编印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手册、食品规范化管理手册;加大督查监督力度,采取领导包片、督学包乡、干部包校措施,先后对学校集中督查8 次。并进行专项考核,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210 个。目前,已形成“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靠实、环节严密、实名管理、多方监管、台账明晰、分班供餐、讲究卫生”的供餐模式。

4.生活补助

L市各县民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对于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积极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学校入学率有了提高,学生稳定性加强,辍学现象减少。免除学杂费、住宿费特别是生活补助为家庭减少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善。学生所在班级按学校分配名额进行选举,学生开具证明后班级选举决定,补助金由银行打到专门的银行卡中供学生生活花费。

四、L市政策实施的问题与不足

L市在实施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过程中,也显现出现实的困境和政策执行的矛盾,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政策的宣传问题

国家一系列义务教育惠民政策颁布下达,地方政府首先就是要进行政策宣传以使民众了解和支持。而在实际调查中,民众对于这些政策大都一知半解,只是学校说不要钱还可以吃营养餐所以便送孩子上学。学校内部的宣传也不是很到位,多半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学校的板报、宣传栏也未起到很大作用。教育部门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对于新闻媒体的运用较少,主要形式为召开会议、张贴宣传画等。政府对这些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就会影响惠民政策受众的利益,民众的口耳相传和学校的倡导鼓励成为政策宣传的“主战场”。要想真正发挥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功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而且要正确引导民众的价值判断,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关乎民族未来和个人发展,应当避免民众的误解、误判和变相利用。

2.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校安工程、营养餐计划、学生生活补助等政策都是涉及经济利益的关键政策,经费资金的下拨和使用尤为关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学校全部改建成了楼房、砖房,但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并未一起建设起来,学校只是拥有了教学楼和宿舍楼,但是供水、供暖设施短缺,校园操场及活动设施不完善;学校卫生室和活动室几乎没有建设,学校食堂建设也参差不齐;校园监控系统未能配备,学生安全没有监督保证。

(2) 营养餐补助资金的下拨时间缺少制度规定,下拨的延误造成学校资金紧张和两难境地,一方面学校无法及时采购发放营养餐,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就要责怪批评。补助标准制定不合理,补助经费过少。营养餐的补助标准一刀切,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段营养需要。虽然国家严格规定每一分钱都要让学生吃到肚子里,但是运输费用和“留样”保管设备、食堂建设和人员聘请都没有相应资金配套,学校在营养餐的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很多教师成为辛苦的劳动者,负责了营养餐的各种具体工作;地方教育部门有事权无财权,无力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但却要承担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中央政府的营养餐计划经费资金在实际使用中的“拮据”,造成了地方的营养餐困局。

(3)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住宿费的免除以及提供教科书和困难补助,这点确实给了老百姓实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极大地提高了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但是困难补助的资助面太窄,有名额限制,对于L市这种贫困面较大的地区,分配的公平性受到极大关注。然而对于名额的选定标准没有一定的依据,各学校依据名额进行分配,然后进行班级评选。我们无法追查每一位受助同学的具体家庭情况,对于资助政策的实施也只能按学生比例分配名额,其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待人深思。

(4) 对于政策涉及经费的使用和监管缺位,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全部与教育经费有关,L市和所辖县虽然都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是人员的配备不齐,缺少专门的财务审计人员。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银行、学校之间权责不清,监管主体缺位。没有一定的监管问责制度,挪用资金和资金下拨延误情况出现时推诿责任,对于惠民政策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方意见的反馈,没有一条很好的渠道,政策的改进机制并未形成。

五、对策与建议

为了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更好实施,结合政策的最初制定愿景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对于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省级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资金充足

面对L市在实施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时所出现的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L市财政自给率低,必须依靠上级财政的支持,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应当予以财政补贴。国家在教育经费统筹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正在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管理机制。学校相关设施和服务人员的缺少是资金的问题,经费补助标准的高低和范围大小也受到经费制约,资金的充足是实施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重要保障。

2.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施行的法律法规

面对国家补助资金和经费的下拨延误问题,L市教育行政部门束手无策。如何保证惠民政策的顺利执行,特别是资金的准确到位?政策的施行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保证,我们呼吁国家权力机关要重视教育立法,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要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我们更要完善教育立法,使政策的施行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违法必究,让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在法律的天空下畅行无阻。这一系列法规要包含行政问责的具体要求和问责主体,要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规范,法律制定经费标准促使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3.完善和配备相关监管机构与人员

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依托教育行政部门,而实际的教育部门人员配备参差不齐,具体执行中主体也不是很明确,即便分配了责任主体,财务审计人才缺乏,对于经费的使用动向不能很好掌握,也会造成政策的施行不畅与混乱。学校内部财务制度混乱、财务人员配备不全,缺少审计监督。惠民政策全部与资金有关,教育部门内部的财务力量有限,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对于下拨经费有效管理是很必要的,地方政府应当合理审定人员编制,保证人员的到位。

4.政策的制定施行要上下通畅

教育政策的制定、施行和管理,必须在实际运行当中去检验和完善,政策的制定与主客观环境存在偏差就需要进行调整改进。国家在制定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时考虑到了中西部和农村的特殊情况,因此政策的推出也表现出地域性和倾斜性。然而,国家在确定具体经费和补助标准时“一刀切”,没有考虑政策在地方施行的实际情况。中西部不同省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差异,在制定补助数额时并未体现地域差异和倾斜照顾。L市属于贫困面很大的地区,补助范围有限使一部分困难学生无法享受到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协调反馈机制,政策受众的意见和期望无法及时上传至政策制定者,政策调整受到滞后,一旦产生社会问题将倒逼政府履行职责,势必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的更好实施需要得到保障:确保经费充足、加强立法监督、建立行政问责、配备人员设施。这不仅是L市在政策实施中所需要的,也是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完善的可能途径。

参考文献

[1]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http://www.js.xinhuanet.com.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4]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5]陈永.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县级监管机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王青逯.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中央惠民政策 篇2

一、指导思想.......................................................3

二、研究背景.......................................................3

三、研究意义.......................................................4

四、喀什主要惠民政策落实现状.......................................4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

(二)“五保”供养特殊政策.....................................................4

(三)低保户取暖优惠政策......................................................5

(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5

(五)公共卫生计划免疫专项补助项目............................................5

(六)老城区建房补助、拆迁补偿安置............................................5

(七)安居富民”工程优惠......................................................5

(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6

(九)国家“内高班”、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中职班政策.........................6

五、存在问题.......................................................7

六、相关建议和对策.................................................7

(一)惠民政策出台的科学性....................................................7

(二)深化思想认识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前提....................................7

(三)加强学习宣传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基础....................................8

(四)规范执行程序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抓手....................................9

(五)突出公开公示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关键....................................9

(六)强化监督检查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保证...................................10

(七)建立健全制度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根本...................................10 结语..............................................................11 如何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宣传好

引言: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执政为民,是党和国家执政的主要方针。2010年以来,中央连续两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全疆按照中央工作会议的部署,在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结合稳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惠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改善民生的方式从借助外部资源向增强内生动力转变。惠民政策事关民生福祉,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抓好惠民政策的落实,事关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5年是新疆第六个“民生建设年”。民生建设对新疆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惠民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最直接的体现在把好事办好、尊重民意,让政策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见到实际成效。2015年是喀什市《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十二五时期》喀什市大力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推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完善社会各项保障体系,要求各族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在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面对惠民政策资金的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坚决、迅速、全面的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人群当中,是摆在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党的惠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同样是今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建设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和对口援疆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研究背景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推进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机遇期。喀什地区《十二五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突破点,集中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切实让各族群众得到实惠,举全国之力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的信心和决心,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参与到推动喀什市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中,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三、研究意义

近年来,全疆按照中央、区、地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得到强化,科技成果逐步显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就业局势持续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民生改善工作不断深入。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时,“安居工程”、“强基惠民”、“民心工程”等一项项惠民举措,让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不论是身在城市,还是边远的农牧区,都能够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惠民政策事关民生福祉,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如何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着力解决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喀什主要惠民政策落实现状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以来喀什市累计按季及时发放农村低保及物价补贴、临时救助等各项补贴资金近8951万元,受益群众达到19189人。

(二)“五保”供养特殊政策

2007年以来,喀什市累计发放“五保”供养各项补贴资金近379万元,受益群众达到678人。

(三)低保户取暖优惠政策

喀市政发[2008]64号《关于加强喀什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喀什市低保集中供热家庭进行50%暖气费减免,2009年至2011年,喀什市累计减免取暖费134.5万元,帮助2201户低保家庭温暖过冬。

(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6年以来,喀什市累计救助城镇困难居民人数15598人,投入救助低收入家庭资金近4011万元。

(五)公共卫生计划免疫专项补助项目

从2004年起,每年3-4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同年9月对新入学、入托儿童接种进行查漏补种;长年开展麻疹、甲肝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免费补种工作。目前,我市各类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93%以上,累计投入金额147.61万元。

(六)老城区建房补助、拆迁补偿安置

从2009年起执行本政策以来,全市已发放补助资金227.19万元,共有922户、26281人受益。

(七)安居富民”工程优惠

2011年国家、自治区和深圳市为我市每户补助建房资金2.4万元,2012年增加到2.85万元,深圳市单独援助6942万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在9个乡镇(场)新建安居房8100户,同时完成53个农村居民建设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11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84亿元。

(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自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以后,2006年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实施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办法),以后分别于2006年、2008年起开始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书本费和免杂费政策,2009年起实施免跨学区费政策。目前,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农村学校小学生500元/生/年,初中生700元/生/年,城市学校小学生144元/生/年,初中生196元/生/年的标准由国家全额核拨。教科书按照“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要求,按需在开学前免费下发到学生手中。

(九)国家“内高班”、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中职班政策

从2000年开始实施,“内初班”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施,内地中职班政策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招生计划以广大农牧民子女为主,并逐年提高招生比例。办学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办班城市财政解决,每名内高班学生家庭每年节省8000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进入“内高班”和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中职班学习的学生达2500名。(见表1)

喀什市主要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惠民政策 金额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951万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4011万 公共卫生计划免疫专项补助项目 147.61万 老城区建房补助、拆迁补偿安置 安居富民”工程优惠 “五保”供养特殊政策

227.19万 2.84亿 379万

受益人数

19189 15598 93%以上 922户、26281人

8100户 678 国家“内高班”、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中职班政策 年节省8000元 低保户取暖优惠政策

注:数据截止到2013年

2500 2201户

134.5万

表1

五、存在问题

我国现在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都凸显了出来,政策的实施会涉及到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主体,也可能会影响部分人和集体的利益,导致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会有阻力。

(一)执行地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地方在结合自己当地情况对政策进行落实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走样。

(二)党员干部对于政策的认同度,决定了对政策落实的执行情况。有些党员干部没有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存在“四风”问题,导致对于啃硬骨头有畏难情绪,落实政策不积极。

六、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惠民政策出台的科学性

做好惠民政策的制定工作,做好前期的调研,广泛征集和听取意见,保证政策本身的科学性。

(二)深化思想认识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前提

落实惠民政策,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惠民政策能否全面、准确地落实到群众手里,既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更是宗旨观念的集中体现。从流坝乡金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乡穷民穷,发展滞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有许多迫在眉睫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来加以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无法维护公平正义,也就无从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政策,无法给群众在政策之外办更多的实事,是客观条件和能力所限;但有了政策,而由于人为因素影响政策落实,甚至借政策谋取私利、与民争利,势必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把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作第一追求,把为群众谋福祉当作为人做官的第一目标,真正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高度,不折不扣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加强学习宣传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基础

惠民政策落实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究其原因,许多就是因为干部和群众对惠民政策认识不清、理解不够。特别是乡村干部,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自身对政策理解和把握的不准,那么很难保证在执行过程中不出偏差。群众作为直接受益者,如果不了解、不懂得政策,就会“不患贫而患不均”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矛盾和上访。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干部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是确保惠民政策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惠民政策的学习,在吃透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开展集中宣讲、专题辅导等活动,使广大群众更多的了解政策,真正把政策宣传的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使各项惠民政策成为群众加快发展的动力,使法律法规成为群众的行为准则。

(四)规范执行程序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抓手

程序,最大的作用是将行政过程纳入确定的轨道,使行政运作保持理性并适度,同时,也使民众能够建立起对行政过程的合理预期和适当监督,从而达到限制恣意、规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目的。过去在惠民政策落实、执行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的问题,虽然使群众享受到了实惠,但由于执行程序的欠缺和不完善,政策的作用和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甚至出现执行政策走样。要把规范程序作为落实好惠民政策的有力抓手,具体到落实过程中,就是将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批、建档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格式化,并严格按步骤执行。通过规范程序,以这种“看得见的方式”把惠民政策落实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

(五)突出公开公示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关键

惠民政策,目的在于“惠民”,就是让群众政策性增收,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项好的政策,如果落实过程中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不到充分保障,群众往往对政策落实的公平公正性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对受惠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对落实情况进行公开、公示,是落实惠民政策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检验工作做的实不实、群众满意不满意的重要依据,更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赋予村民惠民政策知情权。通过公开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及时公开各项惠民政策及落实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严格落实民主评议,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使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得到更广泛的民意认同和支持。要更进一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严格采取县、乡、村自下而上的联动方式,定期如实公开各项惠民政策享受范围、享受对象、享受标准、补助金额和审批程序等内容,实行三级公示、三榜定案,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增强政策落实的透明度,让惠民政策的落实真正在阳光下操作。

(六)强化监督检查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保证

温家宝总理指出,“政策好还得人努力”。就是说一项好的政策要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各级干部的努力将其落实好、执行好。要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依法严肃查处惠民政策落实过程中挪用、截留、冒领等各种“阻碍的力量”,为惠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证。一要加大考核力度。把惠民政策落实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相关责任,并对惠民政策落实实行专项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村两委主要领导换届实施惠民惠农资金落实“一票否决”。二要强化组织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及各项惠民政策实施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加强对各项惠民资金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三要强化民主监督。要从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部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任惠民政策义务监督员,重点对乡村干部落实惠民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四要强化群众监督。要更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监督渠道,通过开通监督专线电话、增设惠民补贴查询点和举报电话等方法,接受群众监督。

(七)建立健全制度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根本

提高落实惠民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仅靠干部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做保证。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工作实践中,要勇于纠正问题,善于总结和思考,一手抓存在问题的纠正,一手抓制度的完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堵塞漏洞的措施和办法,发现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建立一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形成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出台“惠民政策公示、惠民政策监察和违反惠民政策规定责任追究”三项制度,要重点建立和落实以充分体现民意、准确确定对象为目的的民主评议制度,以社村乡三级公示、三榜定案为内容的公开公示制度,以“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补助一卡发、收支一本帐、服务一站办”为要求的惠民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制度,县乡村三级档案管理制度,自查自纠和动态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干部都能按制度办事,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程序操作,达到惠民政策真正惠泽于民的目的。

结语

让低保政策更加惠民 篇3

当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偏远山区病、贫、孤、残的人群数量不在少数,这些家庭中仅有部分成员可以享受到政府每月几十元到200多元的低保金,这些人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要想用这点钱在当前物价水平下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实在是大不易。不少低收入人群未能享受低保补助,一些低保户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低保金标准偏低,低保户生存艰难

以福建省光泽县为例,全县低保户3613户,共7490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587万元。目前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290元,虽比上年增加了30元,但是根本无法应对当下的高物价。农村人均每年补差1800元,每月只能领取40元到150元不等,根本无法保障正常的日常生活,更别谈看病和生产发展。敬老院的五保户除了三餐吃白菜、萝卜外,碗中鲜见荤菜,这些孤独的老人每月只有12元可以支配。对此,下岗职工、残疾人、五保户、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等人群强烈呼吁增加低保金。

患重病或重度残疾的低收入家庭以及有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低保金的补助仅仅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明天更是迷茫。光泽县司前乡长庭村的袁动安家里,父亲为弱智,母亲是哑巴,爷爷年老多病,这样的家庭却要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乡里将其列为低保户,每月发放100元的低保金对这个家庭年收入仅2000多元的六口之家而言已是雪中送炭。类似这样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家庭在闽北十分常见。

■各地的低保户工作不平衡

低保户工作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现行的低保规定使得收入不稳定的低收入家庭无法享受低保。笔者走访中发现,很多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靠做短工或摆摊挣取一点生活来源。这些人收入低,辛苦却挣不到几个钱,但是根据现有政策摆摊的有固定门面的人群不在低保范围之内,对此基层组织也表示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低保户所享受的待遇是否公平主要取决于基层干部的工作,一些乡、村干部工作责任感强,工作细致,能做到应保;也有的镇村干部工作不细,入户调查核实工作不认真,致使一些不该吃低保的人吃上了低保,有的为配合某项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而存在“人情保”、“关系保”。

■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

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年低收入家庭在就学、就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就学方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资助,他们更期待政府能够在就业和脱贫以及大病救助方面能拿出具体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为此建议:

一、完善低保制度建设,强化低保基础管理。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那些低收入或无收入来源者的基本生存权利,解决下岗失业者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的家庭收入审核机制,逐步消除“不应保而保”和“应保未保”的现象;同时要拨出相关经费到村(居)委员会用于上门分门别类摸底、排查、筛选、评估出真正符合标准要件的农村困难户、特困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或人员,为低保对象确定和低保金发放提供翔实可靠的补差参数或依据。

二、注重低保对象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再就业增加收入是低保对象整体生活得以保障的根本途径,政府要重视不断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出台鼓励低保户再就业政策,努力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三、健全监控体系。强化监察、审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建立低保户审核把关制度,突出对调查和推荐人的把关责任,对低保资金运行全过程严格依法管理,做到透明公开。

宁家骏:适应政务惠民政策变化 篇4

2016年伊始,相关政策出台更进一步将信息惠民落到了实处。根据《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划,将在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开展试点.通过两年时间,使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实际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下大力气狠抓“信息孤岛”的处理,消除“数据烟囱”。信息惠民政策会造成哪些影响?面向互联网时代,如何围绕惠民中心提供便民服务?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信息化》杂志邀请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就未来信息惠民政策走势进行了分析。

互联网技术提供支撑

在今年贵阳数博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为“大数据”背书,他指出信息网络发展需要市场活力,也需要政府发挥应有作用。李克强总理强调,使“互联网”和政务结合,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

2015年以来,“政务公开年”、“为民服务年”的提法就没有停止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和当前我国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分不开。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水平在全球排名第70位,这和我国的大国地位非常不符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我国政务发展水平,已经是迫在眉睫。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年初《实施方案》出台,为当前简政放权、信息惠民的政策提供了保障。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副主任宁家骏表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方略。(《实施方案》)出台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一直在落实、督办这件事情,要求将电子政务的发展的重心落在为民服务之上。

为了落实信息惠民,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外部环境和保障措施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发展电子政务提供了方向,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新,包括更加开放,同时更加接地气。

宁家骏进一步表示,从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来看,电子政务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准确地把握需求这两个要素。信息惠民的思路从2014年提出至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要真正做好信息惠民,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互联网技术,要利用互联网提供政务服务。“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商业中已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之所以要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要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政务外网平台的新使命

在互联网+政务和信息惠民的要求下,各有关国家部门、省市机构都需要适应这一转变。在新的形势下,目前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国家信息中心也在承担着一系列新使命,包括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以及基于外网平台构建三个信息平台。

第一,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央行、工商等银行也在发展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相比之下国家信息中心主要是搭建信用信息平台,也就是披露、、发布信用信息的平台,包括银行、企业、公民的各种信用信息,现阶段主要是以企业、社会组织的信息发布为主。目前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是以银监会的个人征信系统为主,但也不完整,未来也有可能加入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中来。

对于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宁家骏表示,过去的社会信用信息主要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因此有关组织和企业的信用信息是不完整的。如果信用信息不能汇聚在一起,将很难建设成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成后对社会组织、企业信用信息会形成很好的支撑。

第二.搭建公用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未来国家公用资源信息的交换、交易、发布都会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完成,包括不动产、动产、水资源、碳排放等,严格来说,这也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公开平台,便于大家来了解和监督。

第三,搭建国家政务信息开放和共享平台。这是一个基础性的信息平台,包含了各种人口信息,目前各部委局都有自己的人口信息库,比如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民政部门有关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婚丧嫁娶等各种信息,还有卫计委的健康信息及各种社保救助信息等。这些信息的集散、交换和共享,将来都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

可以说,电子政务外网和各省市的电子政务平台的未来方向都是为信息惠民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各地在这方面进展比较明显,特别是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推动信息共享。没有共享就没有业务的协同,也不可能方便老百姓办事。

统一电子证照及后续挑战

按照23号文件(《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17年底,各地都要建立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比如在今后电子政务系统中,个人的电子证照可以和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紧密结合,企业也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再去办事就不需要提供大量证件,只需提供一个号码就解决了。电子证照库原则上还是以各个城市为主,但是必须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未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可以为各种证照信息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甚至互认。

宁家骏表示,2016年底之前,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政务服务的跨地域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比如社保的异地办理、公积金的异地使用都要尽快加以实现。“据我了解,各部门都在严格按照要求执行这两项任务,具体的系统规划、建设由各部门负责,金保工程三期等正在大力推进,确保这两项工作要在今年底前完成。而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作用将成为支撑上述工程的主要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相关数据的传输、共享和交换,包括数字证书的认证等等。”

党的惠民政策 篇5

1、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2、取消农业税

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历来十分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终结了。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3、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

近年来,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

架,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4、形成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我国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和服务、社会保险补贴、控制企业裁员等多个方面,既较好发挥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体现了政府在就业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5、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为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自2004年起,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为此,中央在4年间将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2004年7月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分

别与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了‚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立下‚军令状‛。

6、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200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

7、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加快安全饮水设施建设,今年再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8、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养老保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自2005年起到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将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07年8月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有关政策。会议确定了解决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今年和今后三年的养老金调整工作作出了部署。2008—2010年,国家还将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9、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人民币,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45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1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通知》下发各地执行。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预计年底前将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低保金发放到户的工作目标。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城市低保资金补助力度,由2000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亿元,覆盖人数由2000年的400多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十六大以前已决定开展试点工作,2005年卫生部提出扩大试点,2006年1号文件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提高补助标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将得到缓解。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12、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决定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随后,又出台了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4项保障措施。2004年至2006年全国共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390亿元,使7亿多种粮农民直接受益。2006年,为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中央财政新增补贴资金120亿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施综合直补。

13、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惠农政策

陕西镇巴财政惠民政策改革探析 篇6

关键词: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资金安全

陕西省镇巴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20个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有耕地41.51万亩。近年来,各级财政平均每年注入各类惠民补贴资金近1亿元。惠民资金兑付方式在历经了由基层财政所兑付、县级财政集中兑付和省级财政直接兑付“三级跨越”后,2014年陕西省财政厅将镇巴确定为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工作试点县,改惠民补贴资金县级“一卡通”发放升级为省级“一卡通”发放,实现了财政惠民资金“信息覆盖城乡、项目集中整合、资金一卡发放”的省级“一卡通”改革总目标。

一、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改革历程

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后,农民由减税到享受政策补贴,国家先后出台了种粮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惠民补贴资金,一线基层乡镇财政所承担发放兑现补贴资金的责任。随着惠民补贴项目增多、补助资金数量增大,享受对象覆盖到广大农民,惠民资金的发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镇巴县于2004年7月开始探索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建立了以“后台服务、远程核算、动态监管、网络管理”为特点的会计核算网络信息系统,解决了惠民资金发放管理中暴露的管理部门多、制度不统一,发放渠道多、要求不一致,发放方式多、管理不规范,发放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弊端。

2009年5月,推行惠民资金县级财政直接支付“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在坚持“资金性质、管理办法、补贴政策、乡镇和部门职责”四不变的前提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农户基础信息库为载体,以县级预算执行系统为支撑,由财政部门通过“惠民资金零余额账户”,直接将各项惠民资金支付到享受补贴对象“一卡通”个人账户。实行县级财政直接支付“一卡通”兑现,搭建了覆盖全县所有农户惠民补贴发放信息管理平台。

2011年7月,惠民补贴资金县级“一卡通”发放升级为省级“一卡通”发放,即基层镇采集农户兑现基础数据,县级部门审核,县财政局复核上报,省级兑现补贴。升级后,省财政厅通过“陕西省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系统”后台服务器生成数据,传送给相关惠民资金兑付银行,实现省级直接打卡兑付资金。这一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了惠民补贴资金中间流转环节,实现资金惠民资金省级直接支付。

2014年初,陕西省财政厅将镇巴县确定为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工作试点县。同年8月,制定了《镇巴县深化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将全县32项补贴项目纳入省级“一卡通”发放,当年陆续成功上线发放各项惠民补贴资金9400余万元,实现了财政惠民资金“信息覆盖城乡、项目集中整合、资金一卡发放”的省级“一卡通”改革总目标。

二、财政惠民资金省级“一卡通”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出台方案,领导责任到位。按照“职责更明确、资金更安全、服务更快捷、群众更满意”的改革目标,前期组织相关人员广泛调研和考察学习,经过多次修改,制定并印发了《镇巴县深化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为改革确立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应的配套措施和阶段工作任务。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镇巴县深化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全面领导和研究改革工作。

(二)主管部门抓落实,督办跟进到位。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由县财政局牵头主抓,制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综合组、技术组、基础信息组等3个工作组,具体负责“一卡通”改革的整体推进,从工作协调、制度制定到网络技术服务,从软件建设到农户(居民)等基础信息采集,相关工作组落实全责,全方位跟踪,扎实推进。

(三)培训业务骨干,技术支撑到位。组织农业、林业、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和基层各镇共181人参加培训,利用两天时间集中培训业务,从改革工作安排、“一卡通”软件系统及应用、基础信息采集等,进行全面讲解、培训和程式演练,并通过现场学习交流和互动演示,熟练工作技能,为改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建点服务便民,“最后一公里”服务到位。在各镇设立自助取款机或在镇村集中地点安装助农POS机,建立便民取款点,群众可持卡支取现金,实现资金支取不出村。在各镇政务大厅设立查询系统,补贴对象凭二代身份证扫描识别和查询资金信息,专柜、专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加大宣传力度,传递政策到位。通过县政府网站、县电视台、财政局网站、财政局LED显示屏、各镇的农村财务服务大厅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与县电影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制作惠民政策宣传短片,利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平台,在社区、集镇播放电影前,播放10分钟宣传短片,目前已在村级播放1000余场次;制作惠民政策宣传展板,印制宣传单,共发放宣传学习资料1000余册,惠民政策宣传卡50000张,让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六)建立短信平台,惠民政策知晓权保障到位。为了确保各项惠民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了惠民资金发放短信平台。短信内容包括财政惠民政策资讯、财政项目申报资讯、涉农惠民补贴“一卡通”发放兑付信息、社会保障补贴“一卡通”发放兑付信息等。财政部门在跟踪发放惠民补助资金或在清算资金时,立即将相关信息用短信告知各基层镇、项目主管部门领导、相关业务人员和村组干部。收到惠民补贴发放信息后,各镇督促村、组干部及时通知享受补贴对象查询和领取资金。财政等部门在收到上级财政投资和财政扶持项目申报资讯时,通过短信平台迅速告知各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引导其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加快项目编报进度。全县干部群众可通过短信平台,反映惠民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中的意见与建议,财政部门负责对信息梳理归类,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复和处理。县财政局经常组织检查组深入镇、村了解资金公示、发放、兑付情况,及时纠正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因资金发放而引起的上访,保证了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社保政策更惠民,看看变化有哪些 篇7

老婆没工作老公仍享有生育报销

同为湖南人的小李和小张, 同时毕业于福州大学。早在大学时代就已成为情侣的两个人, 毕业后都留在福州工作, 并且结了婚。遗憾的是, 几年过去了, 小李的单位一直都没有为其缴纳生育保险。由于担心高额的生育费用无法报销, 小李和小张一直都不敢生育。现在他们所盼望的就是哪一天小李的单位能够给她缴纳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缴纳生育保险费的, 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社会保险法》给生育保险增加了配偶生育保险待遇保障。许多人不禁有了疑问:难道生育保险不仅仅惠及参保人, 还要惠及非参保人?实际上, 生育保险是男女职工都参加, 女职工生孩子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用以及生育津贴, 而男职工生不了孩子可享受的只有区区几天产假和工资, 现在通过其配偶生育保险待遇, 也体现了一种公平。

“以前生孩子都是个人来负担, 以后不用了, 有国家。”在采访中, 记者碰到了一位“准妈妈”很开心地说。比如你工作了, 参加了生育保险, 但是你的太太没有工作, 如果生孩子的话, 同样能够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其因为生孩子而产生的医疗费用, 将按照生育保险的相关规定进行报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两块, 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而全职太太享受的是生育医疗费用, 其生育津贴这一块并不包含在内。

异地就医可报销

老陈于2009年病危, 从福州转到上海治疗。在上海治疗属于异地就医, 高额的医疗费只能自己承担。当得知《社会保险法》出台后异地就医可以报销, 老陈欣喜地说, 这下再有问题就可以放心去上海就医了。

《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以前参加了广州的医疗保险, 在北京出差生病了, 怎么报, 能不能报, 都不知道。”在采访中一个在广州工作的女士告诉记者。《社会保险法》实施后, 这些就不用担心了。这些都是社保和医疗单位的事, 直接拿着医保卡在北京看病就成了, 哪些是自己支付的, 哪些可以报销的, 直接就用社保基金结算了。“主要是方便参保人, 特别是那些不怎么富裕的参保人。”

此外, 《社会保险法》规定,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 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 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但具体参保多少年, 职工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医保待遇, 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养老保险跨省转移不是梦

1965年参加工作的老王, 之前一直在福州的一家国企工作。1995年, 他调离了原单位, 到背景工作, 并在当地再次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003年, 达到退休年龄的老王面对退休问题却犯了难。因为北京和福州两地的社保局都拒绝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及支付退休金。北京方面的答复是老王在北京缴纳养老保险不到十五年, 无法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金;福州方面的解释是按国务院有关规定, 老王在北京工作多年, 应在北京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金。

《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 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按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而且, 基本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第十九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 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 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法定退休年龄时, 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实施, 像老王这样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外,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难转移接续问题也将获得解决。

同时, 《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 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 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以前一到春节前元旦后, 就会出现大量退保。个人账户其实是养老金的一小部分, 退保受损的是参保人。”一位社保工作人员表示,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个人账户的所有权属于个人, 但不能提前支取, 实际上是保护了参保人利益。

社保机构可申请对不缴社保单位进行财产查封拍卖

小郑毕业五年, 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2010年, 小郑重病住院, 由于单位没有给小郑参保, 高额的医疗住院费用只能由小郑自己承担。出院后, 小郑说:“一场大病, 几年的积蓄都没了。”《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后, 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小郑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将有望得到结局。《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 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 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侯玲玲表示, 《社会保险法》规定, 只要不及时缴纳, 就要按天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逾期不缴纳, 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用人单位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 其账户余额不足又未能提供担保的, 可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社会保险费的财产。

工伤由社保基金支付

基层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了伤, 企业负责人却“没影儿”了, 遇到这种情况劳动者只能自认“倒霉”。但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 基层劳动者即使遇到上述“无德”老板, 也同样可以报销医药费,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这个钱将由工伤基金先行承担。

国内知名劳动法专家梁艳松说, “先行支付”的规定是《社会保险法》的一大突破, 同时也是普通老百姓最能从中受益的地方。此外, “先行支付”在《社会保险法》关于医疗保险政策的规定上同样有体现。比如, 《社会保险法》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 如果第三人拒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 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梁艳松介绍, 在《社会保险法》关于工伤保险的规定中, 明确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 发生工伤事故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

此外, 用人单位不偿还的,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这项政策的改变对于基层劳动者来说, 他们应得的利益得到保障, 因为企业带来的风险转由国家或者基金来主动承担了。

中央惠民政策 篇8

一、合理确定大病慢病门诊统筹支付政策

针对大病慢病 (门诊规定病种) 门诊统筹, 我市实行的是准入制、限额制、比例分担制等政策。最初只确定了2个门诊规定病种, 现在已经扩大到30余个。统筹基金实行限额支付, 根据病种医疗费用高低分设三档, 一档每年由统筹基金支付10000元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等) ;二档每年由统筹基金支付5000元 (如血友病等) ;三档每年由统筹基金支付1000元 (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如一人患多种门诊规定病种, 统筹基金支付限额可以累加兼得。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按定点医院等级设定, 一级医院达80%, 二级医院为70%, 三级医院为60%。

门诊规定病种由2个增加到30多个, 既解决了原先控制偏严的问题, 又没有放弃“量力而行”的控制原则, 在确保基金承受能力的同时, 又满足了更多参保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使制度的保障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适时调整普通疾病门诊统筹政策

针对普通疾病门诊统筹, 根据2009年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09]66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的要求和外地经验, 我市先期出台的普通疾病门诊统筹政策规定:起付标准年累计300元 (不包括大学生) ;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50%;支付限额年累计300元;药品目录支付范围仅限于执行零差价的307种国家基本药物;诊疗项目支付范围仅限于我市制定的73项门诊统筹诊疗目录。

通过一年的运行, 发现上述政策对参保人员的吸引力不大, 门诊统筹基金结余过多, 没有达到最初设计的减轻参保人员 (特别是困难人群) 门诊医疗费用负担的目的。同时, 也让我们看到了调整的空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依据人社部《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1]59号, 以下简称“59号文件”) 的要求, 于2011年将起付标准由年累计个人先支付300元调整为每月20元;将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50%调整为55%;将支付限额由年累计300元调整为每月限额支付80元, 年累计最高支付960元;将药品支付范围由仅限于执行零差价的国家基本药物, 扩大到省卫生行政部门增补的零差价基本药物和《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的甲类药物;将诊疗项目支付范围由仅限于我市制定的门诊统筹诊疗项目目录, 扩大到《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目录》中的甲类项目。

三、创新门诊统筹就医管理方式

居民医保普通疾病门诊统筹启动初期, 依据《指导意见》的要求, 确定了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大专院校医疗机构等434所医疗机构 (含部分二级医疗机构) 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选择一所定点医疗机构作为自己的就医机构, 一年一申报、一年一确定;参保人员在选定的医疗机构就医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运行中发现, 此规定局限性很大, 不能满足参保人员就医需求。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只配备了普通医师, 仅能开展量血压、做心电图、开药、打滴流等一般诊疗项目, 致使参保人员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 也就享受不到门诊统筹待遇。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或乡镇卫生院) 医疗技术水平和检查检验设备相对比较齐备, 基本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需求。为此, 我市于2011年对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就医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 将原规定参保人员只能在选定的单一医疗机构就医, 调整为可在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或乡镇卫生院) 与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自由转诊就医 (即双向转诊) , 使更多的参保人员享受到医保待遇。

四、改革门诊统筹付费机制

初期实行总量控制、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 参保人员持卡就医, 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医保待遇。基金由医保经办机构按参保人数从个人缴纳和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费中按每人每年40元提取, 个人不再缴纳门诊统筹费, 并单独建账管理;医保经办机构每年分两次 (年初、年中) 向定点医疗机构预拨付门诊统筹费用;拨付数额按各定点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员签约人数 (即按人头) 每人40元, 共济使用、专款专用、节余滚存使用。也就是说, 初期的政策, 不论定点医疗机构是否全心全意为参保人员提供门诊医疗服务, 是否将拨付的门诊统筹费用为参保人员支付医保待遇, 医保经办机构都按人头拨付。结果, 定点医疗机构在毫无约束力的情况下出现推诿病人的现象, 致使门诊统筹费用大量结余,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央惠民政策 篇9

按说这是一项针对性十分强的政策, 商用空调受此政策刺激, 会掀起一轮市场活跃的高潮。但是, 截至2013年2月, 政策已经实施了4个月, 市场的总体反应却是相对平静, 没有出现预期中火爆的市场局面。节能惠民工程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 在商用空调市场没有掀起热潮, 可以说是出乎主管部门和业内的意料。此前很多人对此进行过解读, 归纳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政策出台突然, 产品的准备不足。商用空调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个个性化十足的产品, 多数商用空调产品不像家用空调那样为标准化产品, 基本都是用户根据建筑需求而设计, 通过招标采购确定选择产品。个性化产品的特征在于, 产品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很多企业的产品还都属于非标准产品, 而政策补贴则是按照标准产品执行的。因此, 补贴政策出台多数厂家始料不及, 根本就没有做好受补产品的布局。

其次, 个性化定价, 对价格补贴敏感性较差。商用空调个性化突出的特征, 决定了其价格也个性化十足。对制造商来说, 个性化产品的定价比较高, 利润也相对比较丰厚, 5%左右的补贴根本不具有吸引力;对买家来说, 购买中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化需求, 价格因素对购置影响放在了其次。因此, 不论制造商还是消费者, 对价格的敏感度都较低, 补贴资金很难有大的吸引力。

第三, 受制于设计单位, 选择权不在企业与用户。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商用空调, 用户和制造商可以说是被动的, 大型中央空调都是听从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建议, 设计图纸上选定的是什么, 用户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说补贴政策, 与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没有利益关系, 设计人员就会以贯性思维, 推荐他们熟悉的产品。但推荐的产品往往不是政策补贴的节能产品。

第四, 政策实施手续复杂, 操作难度比较大。大多数商用空调企业都是首次享受节能惠民政策补贴, 特别是这次政策实施要求高, 又增加了相关手续环节, 参与享受政策补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资源, 还需要对产品进行梳理调整。企业对诸多操作上的程序不熟悉, 也阻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 担心政策实施时间短, 造成产品布局上的混乱。商用空调虽然是按照订单生产, 全面转向生产节能产品, 还是需要调整生产线或工艺流程, 还有如原材料的采购与储备, 员工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调整生产线或工艺流程, 会打乱企业的正常节奏, 也是引起企业担心的因素。

正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存在, 使得政策出台4个月了, 市场上的反应相对比较冷淡。面对政府实实在在拿出钱来, 促进商用空调的消费增长、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提升效益, 企业要顺应这一政策引导, 尽快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 打消实施政策的一些顾虑, 积极参与节能惠民产品补贴, 使政策能够发挥应有的效应, 为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其实, 商用空调在是否节能上一直为业内关注, 甚至受到一些质疑。此次政府实施节能政策补贴, 是给行业转型提供给了一次契机。具有政策敏感型的企业, 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借力政策的推动, 迅速在市场上占领节能高地, 实现弯道超越。

作为政府应该虚心倾听企业的声音, 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环节, 使好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特别是政府能够明确政策不是短期行为, 可以打消企业的顾虑, 使得企业能够从容布局, 敢于做长期的战略打算。这样政策的落地就有了抓手, 效果也会随时间推移逐步显现出来!

5%

中央惠民政策 篇10

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更好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2014年攀枝花市对农业保险政策进行再次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降低主要种植业品种和森林保险的费率。水稻、玉米费率由5.25%下调为4.5%, 保费为270元/hm2;油菜费率由4%下调为3.4%, 保费为153元/hm2;公益林费率由0.16%下降为0.13%, 保费为9.75元/hm2;商品林费率由0.20%下降为0.16%, 保费18元/hm2。这是近年来第3次下调农业保险费率。二是提高育肥猪保险的保障金额。结合农业保险品种生产成本变化的实际, 将育肥猪的保险金额由每头500元提高至700元, 保险费率、保险责任以及保费分担结构维持不变。

惠民生政策措施的全局性意义 篇11

一、惠民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任务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四个方面的经验,即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会议还特别强调,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围绕惠民生的任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指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实这些惠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更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

第一,惠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持续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存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第二,惠民生是改善总需求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总需求结构中,投资和外需所占比重大,与国外相比较,都明显处于高位。这里固然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上。但是,最近的实际情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我国的总需求结构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这不仅是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启示,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

提高国内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重的主要途径是:其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即通过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收入的比重,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其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率。这两方面的措施都是惠民生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而且最近几年呈现下降的态势。加之我国社保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这些都制约着国内居民消费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保障民生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第三,惠民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力量。需求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性因素。我国的产业结构既受国际需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国内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不仅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水平。这里面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但是,也涉及到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居民的服务消费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背后,除了国际的需求因素之外,国内民生保障水平不高、不均,导致不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受到抑制,是重要原因。

通过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将促进人口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服务需求的增长,并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保障民生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第四,惠民生是不断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争创新的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巨大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新形势下这一条件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一,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工资率,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使然,也是经济发展本身的目的。其二,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总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的数量优势,都在逐渐弱化。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我国15~64岁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口,将于“十二五”期末达到峰值,约为10亿人,之后将缓慢减少。

在劳动力数量优势弱化、劳动成本上升的形势下,保持经济竞争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比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更快。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保持我国的竞争力,争创新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包括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空间还很大。通过民生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惠民生既要提高保障水平,又要重视制度建设;既要授民以鱼,又要授民以渔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结合,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相结合。除了实施短期性的、应急性的各种优惠政策之外,更要重视具有长期意义的政策设计。除了提高现有惠民措施的保障水平之外,更要重视统一制度的建设。这里,义务教育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城乡区域的社保体系的统一化,是我国目前阶段亟待破解的两大课题。完善这些方面的制度,将有效促进人口流动,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并带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带动总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惠民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但是更重要的途径是创造条件,使得人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创业、就业,进而参与到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为此,放开行业准入限制,鼓励和扶持投资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更加长久、收效更大、受益面更广的惠民政策。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一个工作重点,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来落实。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上一篇:响应论文下一篇:Floth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