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方式

2024-10-20

组织学习方式(共12篇)

组织学习方式 篇1

一、引言

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经济贸易全球化为企业制造了一个更加动态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快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学习的支持。加强组织学习可有效提高企业运用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能力, 而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则是组织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的重要部分。组织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使组织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本文对已有的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 发现原有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不是完整的动态系统。于是, 作者对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分析, 建立了组织学习过程修善模型。

二、组织学习模型回顾

(一)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经典四阶段模型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组织学习模式:单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 、双环学习 (double-loop learning) 和再学习 (learningaboutlearning)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 (如图1) :

“发现”是组织通过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 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细微的观察。“发明”是在发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组织发明一些方法或策略来解决问题或实行一些策略来抓住市场机遇。“执行”是组织对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施的过程。“推广”是组织学习对知识的扩展, 从个人扩展到组织, 从单层面扩展到多层面。然而, 经典四阶段模型却是一个间断非连续的过程。它没有反映出组织学习是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融合到组织原有知识, 并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 没能体现出组织学习动态性特点。

(二) 陈国权和马萌提出的改进的组织学习模型

陈国权和马萌认为Argyris和Schon的组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组织学习过程。为实现组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陈国权和马萌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对组织学习模型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加入“反馈”阶段, 反映了组织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二是通过知识库连接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各阶段。然而, 该模型忽略了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 它处在一个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同样, 该模型所展示的组织学习模型中五阶段的过程是单向的, 没有体现组织学习各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

(三) 陈国权进一步提出的“6P-1B”模型

陈国权提出的“6P-1B”模型较中的模型主要有两点改善:第一, 在发明与执行中间加入了“选择”阶段。第二, 考虑到组织学习的系统环境, 该模型表示出组织知识库的知识不但能从外部环境中直接获得, 而且也会向外部环境溢出。“6P-1B”模型突出了组织学习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组织的选拔机制, 无论对方法还是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学习的效率。然而, 该模型中, 组织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箭头是单向的, 且每个阶段是通过知识库的知识流达到双向的。不存在直接反馈的过程。在实际组织学习过程中, 企业作为一个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 其各部门分工职能不同, 其任务目标也必然不同。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简单的把“反馈”阶段和“发现”阶段放在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中某个环节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贯穿于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过程1”到“过程4”中包含着反馈与选择的过程, 具体分析如下。

(一) “过程1”:“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与“发明”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在“发现”阶段, 组织通过收集大量的内外部信息, 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或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组织需要对要解决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权衡选择, 将资源分配到对企业更重要的地方。组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 来帮助企业完成这种选择。组织带着选择的机遇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到“发明”阶段。在企业找出方法和策略来应对企业通过“发现”阶段分析到的变化时, 企业要考虑企业实行的对策是否解决问题的本质, 而不是表象。

(二) “过程2”:“发明”到“执行”的选择过程与“执行”到“发明”的反馈过程

“发明”阶段到“执行”阶段的选择过程。组织针对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会制定几套方针和策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对方案进行选择分析和评估, 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合适方案的选择。“执行”阶段到“发明”阶段的反馈过程。在进行评估选择后, 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方案进行执行。在企业对方法和方案进行实际运作和实施时, 会遇到先前无法预计到的问题, 将其反馈给“发明”阶段, 使其更完善。

(三) “过程3”:“执行”阶段到“推广”阶段的选择过程与“推广”阶段到“执行”阶段的反馈过程

好的组织学习来自分享和推广。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且容易推广, 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但推广较困难。对于组织而言, 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都进行推广, 应该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推广学习,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推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推广和扩散可加快组织学习的速度,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广”阶段的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阶段, 也是对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的阶段。

(四) “过程4”:“推广”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将组织的方案和方法进行推广后, 得到了组织学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组织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方法进行探讨甚至对整个学习系统进行剖析。

(五)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反馈”过程和“选择”过程将组织学习的四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又通过“知识库”将组织环境内部的知识进行综合, 使组织的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综合体。组织的外部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将信息输送到组织的内部时, 组织对信息进行判断。所以企业要结合组织外部环境所传达的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改进, 从而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提出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认为, 要想通过提升组织学习效率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包含发现、发明、执行、推广之间的选择或反馈过程及知识库与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基于该模型,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选择和反馈过程, 使组织学习更具动态性。首先,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部门间的反馈和有效沟通。其次, 企业应注意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最后, 注意内外部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彭晓东, 陈荣.基于知识的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4) :68-71.

[2]A rgyris C, Schon D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Reading, M A:Addison-Wesley, 1978.

[3]Argyris C, Schon D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M].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96.

[4]陈国权, 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3) :15-23.

[5]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6]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7]徐建中, 谢晶.组织学习过程对制造企业国际化成长绩效影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34 (11) 1471-1478.

组织学习方式 篇2

青州市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实效

一是“请进来”传经送宝。开设了“海岱书院大讲堂”,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就行动学习法、读书、国学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让干部群众及时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培训,已举办34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阔视野、激活思路的“大学堂”。二是“送上去”高位嫁接。开展“领导干部与高校面对面”活动,与高校、党校建立合作培训关系,对部门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企业厂长经理进行培训。今年以来组织100名党政干部,到北大、浙大等进行“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级研修班”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走出去”拓宽视野。组织到寿光、诸城进行异地采访,20多次组织到江苏沭阳、昆山、常熟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掀起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四是“沉下去”实践学习。建立机关党员干部驻村、驻社区、驻项目锻炼等制度,选派3000名机关干部深入756个村驻村开展工作,建立了干群沟通的良好机制;在城市拆迁建设中,形成了以指挥部为龙头,指挥部、项目部、党支部和行动学习小组“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在重大项目先后成立了68个重点工程党委、316个项目党支部;在物流、旅游、花卉等重点产业链上建立产业党工委,每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学习集体,实现了组织形式优化和团队素质提升,以行动学习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创业教育中的组织学习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方式

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30万,加上2009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近90万人,需就业人数达700万以上。目前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0.3%,与发达国家4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很大[1]。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分析创业教育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创业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让学生自觉探求社会需求,进而结合自身潜力,形成与社会需求和个体相契合的知识体系。创业教育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掌握方法,形成与环境互动的学习能力,达到自主学习。

自1973年Donald Michael引入组织学习的概念以来,引起广泛关注。2000~2009年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键词为“组织学习”的文献达1609篇,研究重点集中在复杂、变革的环境中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组织学习是通过群体互动和共享对知识进行应用、组织和创造的建构过程,强调知识与环境的适配性。大学生就业难是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研究创业教育中的组织学习方式对改进创业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中的组织学习方式分析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包括:明晰的目标和愿景、领导承诺和授权、探索创新和激励、知识共享和团队工作解决问题[3]。要进行组织学习,必须形成学习型大学。其次,需要能够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因而,创业教育需要改变对大学和教师评价体系,将生产力从课题、论文等评价指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构建创业型人才的组织学习方式。

Kolb认为学习包括四个阶段:直接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践。Kim的“OADI——个体心智模式循环模型”,把学习环节分为概念式学习和行动式学习。传统教育注重抽象化概念环节,即概念式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创业教育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4]。基于以上的分析,将创业教育中的组织学习方式分为四个阶段:经验学习、反思学习、理论学习、实践学习。

2.1经验学习

学习的起点来自实践经验,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学生的学习方向相关,目前很多创业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程互不融合,基本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传统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的实践经验很少,教学内容往往纸上谈兵。经验学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应注重实践型师资建设,可以聘请一批有丰富工作经验、具备较好沟通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实际经验。经验学习的期望目标是学生能够结合个体的知识基础是对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改进,通过主动实验在新环境中验证新的方案。社会快速发展使得许多问题既没有标杆,又难以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直接联系,这需要培养对已有经验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经验学习有助于从具体经验中培养复杂多变环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2.2反思学习

创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质疑精神是创新的前提,要适应不断创新的要求,必须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已有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反思进行优化。反思是反映学习中自主管理的一个关键的认知过程,能够促使学生结合环境变化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足,进而主动寻求解决策略,确定恰当的行动方案,产生发自内心的自我提高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反思学习需要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行动特征,可以运用成长档案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在学习型组织中,反思学习常以团队形式进行,团队成员感受并验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反思自己的定位,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使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相容,达到提高在动态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3理论学习

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应注重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者,其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应用逻辑、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经过反思后的经验进行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的理论知识背景基础上进行概括,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获取源于对经验的升华和理论化”,理论学习是在理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巩固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归纳能力。

2.4实践学习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特别是与具体工作实践的联系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学习是来源于现有经验,经过反思,形成新的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实践学习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学习必须有实践环境,这需要校企携手,结合学校的专业和企业的经营特点,建设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二战之前,斯坦福大学只是一所边缘大学,但采用了MIT模式之后,斯坦福大学里教授的研究成果参与到企业中,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在发展中获得双赢,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的产值占硅谷产值的50-60%。在硅谷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经济、技术和社会网络;优胜劣汰的系统以及风险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成为创业教育的共同体,创业教育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结论与展望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潜在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以传授技能和知识为主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建学习型高校,培养创新型师资。经验学习、反思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贯穿其中的内在联系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类组织广泛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保障编辑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劳动保障,2009(4):11.

[2]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83-87.

[3]陈国权.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绩效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107-116.

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 篇4

组织学习的概念首先是由March和Simon于1958年提出的[1],1965年Cangelosi和Dill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的“Organization learning:Observations toward a theory”一文则是开始组织学习实证研究之先河。1977年Argris(阿吉瑞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1978年他又与Schon(熊恩)出版了《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即《组织学习:行动透视理论》)一书,该著作正式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标志着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系统化研究的开始[2],也由此,Argris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直到20世纪90年代,组织学习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此后,国内组织学习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组织学习方式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用来区分组织是以何类知识为学习客体,以何种学习行为为手段,以何类学习成果为目标,又可以用来说明组织使用什么样的学习工具及方法来开展学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早期国外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的深度上将其划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方式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由表1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从组织学习深度上对组织学习方式的划分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只是术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从横向上来看,最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类型划分是Argyris&Schon(1978)从学习深度进行的分类,将组织学习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这三类。他们认为单环学习是在现存框架内的改变,双环学习不仅包括在现存框架内的改变,还包括对组织目标、本质和价值观等基本假设的检验[3]。从纵向上来看,可以将这些学者提出的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发生在组织既定的假设领域,即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既定,学者们称这种学习为单环学习、维持学习、低阶学习、适应性学习、线性学习和前期学习等。通过这类学习,组织可以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使组织运作的效果能够符合组织的各项要求。因此,这类学习往往是致力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检查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是否恰当,其目标是使组织适应环境,在变动的环境下维持稳定。第二类学习是指组织对既有的假设产生质疑,即对既有的组织规范和要求产生质疑,学者们将这类学习定义为双环学习、创新学习、高阶学习、非线性学习、后期学习和危机学习等。通过这类学习,组织不仅可以检测和纠正错误,还进一步对现存的组织规范和要求方面进行质疑与调整,通过转换组织运作模式来提高组织学习的绩效。与第一类学习相比较,第二类学习涉及的范围更广,操作难度更大。第三类学习是指组织成员对过去组织学习的模式和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对组织学习有利或有碍的因素,进而提出新的策略,用以提高组织学习的绩效,学者们将这类学习定义为再学习、三回路学习和期望学习等。这类学习相较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学习来说,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影响组织学习的绩效,而不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此外,许多国外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划分。Dibella和Nevis(1995)认为从知识来源与学习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将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纠错、创新、适应、引进。Moody(1983)认为从学习方式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组织学习方式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层次,并认为各种学习方式分布在处于顶层的抽象层次的学习和处于底层的具体体验式的学习之间,顶端倾向于用书面符号或语言符号等抽象媒介进行学习,同时对应的是主体状态的被动性。偏向底端的是实践性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实验等实践性方式进行学习,对应的是主体的主动性状态。A.K.Yeung(1998)等基于March对组织学习方向的研究指出组织学习有两个学习取向:学习来源(亲自经验和他人经验)和学习方向(开发新领域和利用既有机会),进而按这两个学习取向将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四类:(1)实验学习,即企业通过鼓励员工尝试或实验新的构想、产品、流程,甚至经营方式,来达到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学习方式;(2)提升能力,即企业通过向他人学习、招募关键人才或购并掌握特别技能的企业、机构,或与之合作,以达到吸纳或培养新的知识、技能的目的的学习方式;(3)标杆学习,即企业通过了解、分析其他企业的成功的营运方式经验,并应用于改良本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学习方式;(4)持续改良,即企业利用内部资源持续改良既有产品、技术、服务及流程的学习方式。

国内学者们也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分类。芮明杰等[3]将组织学习方式分类为:(1)干中学:通过行动来证实和改善知识的确信度;(2)学中学:其目的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化和系统化;(3)学中干:通过将实际问题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显性知识)的确信度。贾文玉[4]通过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的活动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五种组织学习方式:(1)温故知新,即学习组织过去的经验,用以发现新的知识;(2)他山之石,即借鉴外部的丰富知识,使组织获益的组织学习方式;(3)解决痛点,即企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或通过外部咨询公司寻找并解决问题,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4)试验与随机尝试,即组织及其组织人员在解决痛点问题时,会进行多次尝试,在尝试中获取并积累大量的经验和知识。(5)扩散共享,即组织学习要求所有成员和部门协同工作,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快捷流畅的传播。五玉法和李敬良等[5]根据知识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学习的关系,将组织学习方式分为三类:(1)显性知识的学习;(2)过程学习,即向经营活动学习;(3)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2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创造、演化、转移和应用的动态过程,是企业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含义相当丰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成本节省方法的创新等都属于组织的知识创新。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是:组织内外有大量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整理得出相应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组织的行动,并获得行动的经验,然后在组织内实现检验的协同与共享,最后实现知识的创新。企业的知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做起,最终达到知识创新。

在众多知识创新的研究中,影响较广泛且体系较完整的是Nonaka(1996)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理论[6],该理论核心是“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他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实体。它们通过人或团体的创造性活动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这是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的关键。更确地切说,新知识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Dr Wenger(1998)提出了基于实践团队的知识创新,他认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实践团队可以分享和创造重要的知识。Unilever(联合利华)是这方面的典范,它鼓励将实践团队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战略中,鼓励把车间和相关的人员结合起来(通常10-12人,有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利用生产车间提供的数据、信息和相关的知识来分享和创造新知识。这些实践团队为Unilever带来大量新东西,从缩短停工时间,改进投资决策,到推广最佳实践的模式,跨越部门和企业界限协作的知识创新等。Johannessen(1999)等人开发了一个基于愿景的知识创新模式。与SECI过程不同,他们认为,愿景给出知识管理的方向,它包括促进知识的开发、集成和应用。应当关注对知识创新起关键作用的知识,也就是在组织内保持知识的记录,强调知识的所有类型(包括系统、显性、隐性、隐藏和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需要建立有助于思想的流动,有利于新知识开发、集成与使用的个人和团队网络(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这种网络的构建依靠建立新的信息和沟通结构。新的信息结构包括Internet、Intranet和Externet等。然而,这些虚拟的系统只限于传送显性知识。创造沟通结构是必要的,Mouritsen[7](2004)基于知识资本提出,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挖掘个体蕴含的知识,更是集成知识资源来产生和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关注于价值创造而忽略知识的分布式效应。Maria(2006)认为,个体间通过共享和整合其隐性和显性知识来实现行为的改进,并产生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与革新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创新关注于产生和应用知识,能够增加企业新的能力;而革新则关注于如何让这些新的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以便为企业带来收益。

贾文玉[4](2003)提出了知识创新的七个体现(包括最佳实践提升、经验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性、专家网络、对客户的透彻理解、知识共享意识和知识利用)和四个要素(包括核心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芮明杰[3](2004)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张志鹏[8](2005)认为,常规化知识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上的创新,表现为投资的回报;另一类是组织内部创新,表现为持续的工艺与管理革新。何绍华和曾文武[9](2007)认为,在企业中,知识创新指的就是将产生的新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它涵盖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利用的整个过程。员巧云和程刚[10]认为知识创新的实现由多要素组成,包括知识创新的战略规划、目的、要求、知识资源基础、员工的创新意愿或动力等,知识创新不仅是知识员工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知识转化,更多的是在组织支持和管理下,完成组织知识创新需求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贯穿于企业各个层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创造、团队的知识整合以及组织的知识制度化与创新的,各层次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运用转移又是每一层次内知识创新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许多文献提出知识创新来源于某些形式的学习。Baets[11](1998)认为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新的知识不断地产生、积累和有效运用,从而推动了组织的知识创新。Bennet[12](2006)认为在新知识的开发中,组织学习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Adrian等(2007)认为学习包括信息查询、讨论和请教问题,知识创新是学习的结果。何绍华和曾文武[9](2007)认为,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组织学习对知识创新产生影响,知识创新也会对组织学习产生影响。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有新知识的产生,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也包含着组织学习的过程。可见,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组织学习方式对知识创新存在影响。

Mc Kee等(1992)以Foster的模式为基础,指出不同组织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形态,宁钟和闽雄军[13](2005)提出了基于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研究。张志鹏[8](2005)提出了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他认为通过对企业文化认同度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而且能够有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知识创新。陈晓静[14](2009)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组织学习方式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认为:(1)干中学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2)从经验中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3)反思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4)忘却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5)学中干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知识冲突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7)交互式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8)试错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

4 结束语

组织学习方式 篇5

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摘要:自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以来,我行始终把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助推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支行和少数党员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农商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员性质和宗旨的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现状问题建议

近几年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成为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在新的形势下,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更好地发挥好自身优势,从不断求实创新中求得更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必须加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创建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将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自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以来,银行整个系统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激发了员工热情、鼓舞了干劲、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和谐,为推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党委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实施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加强培训,加大交流力度,加强监督,从严管理干部,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加强。二是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目前全行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量化考核,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支部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三是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自我行建行以来,各级党委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明确党委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没有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和案件。此外,我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团结和谐、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助推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重庆农商行创造了我国金融史上的一连串奇迹,从改革前的2003年到挂牌上市的2010年,7年内资本金扩大35倍,存款余额增长7倍多,贷款余额提高4倍以上,净利润增长近百倍,资本充足率从-7.09%猛增至10.93%,不良贷款额下降83.33%,不良贷款率从近50%剧降至2.06%,拨备覆盖率、拨备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指标均极大改善。2010年11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4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1%,比2008年6月成立时增加了192亿元,增幅65%,涉农贷款居全市第一,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行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支行和少数党员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农商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员性质和宗旨的问题。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重业务经营,轻党建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经营与党建工作没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同奖惩,有工作计划、有工作安排,有工作总结。二是业务经营工作会议多、制度多、文件多、培训多、活动多、费用投入多、花的精力多,而党建工作则少。三是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些支行没有党建工作机构和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四是不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支部一年到头没有活动,没有培养和发展一名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几乎处于滩涣状态。

2、作风建设“与己无关”。作风建设是全行员工的共同的责任和任务。然而,有些党员和员工认为“作风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与我们没在什么关系”,流露出一种作风建设活动参加与否无关紧要的想法。

3、党员表现不如一般员工。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加强学习,安于现状、畏难情绪严重,不积极拓展业务。二是有职不履、有责不尽,在其位不谋其政;怕担责任,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不抓、该管不管的问题。三是工作不实、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不认真执行上级行制定的制度规定,变相授意、指使、强令下属

违反规章制度办理业务,违规办理金融业务,案件防控措施不落实,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揭示和严肃处理的问题。四是少数党员加班讲报酬,不给钱不做事,缺乏奉献精神。五是少数党员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落实不够,对上级布置的工作,不保证质量、不按时完成,强调“工作忙”、“事情多”、“不会做”等,找借口、找理由。六是少数党员服务态度差,客户投诉现象时有发生。七是少数党员不学文件、不守制度、不讲效益、不合规办理业务,致使业务差错事故时有发生,给农商行经营和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4、党支部活动不正常。长期不召开党支部会议、不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知识、不组织党支部活动,有些党员竟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支部。

5、造假现象严重。有部分基层党支部存在假学习、假开会、假培训等现象,为应付上级行党建工作检查,组织人员补记录、写材料、拟文件、建档案,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等。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有些行领导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二是上级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检查考核少,组织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少,致使有些行的党务工作人员对党务工作感到“无从下手”;三是支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兼职过多,无力思考做好党务工作;四是营销业务产品有报酬,而写材料、文章,做党务政务等有关后台服务工作无报酬。

二、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1、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基层党组织要把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理论依据和内在联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金融工作中去,增强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鼓励员工更加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大胆负责,扎实工作,自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结合金融工作实际,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方针和重要工作部署的全面贯彻,确保各项金融工作的完成。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要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真正落实到金融工作的各个方面。

3、要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和干部自觉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指导思想和行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党员和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带头实践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确立高尚的情操,清正廉洁。要带头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一切腐朽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努力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二)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和推进各项业务经营工作,“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必须“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一方面,党建工作要为业务经营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不断促进业务经营的发展。这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业务经营要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和彰显先进性的平台,并作为根本标准来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促发展,调结构,控风险,强基础” 这条主线,走持续、有效、安全发展的道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三农”工作,提高支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确保服务“三农”取得更大成效,真正把“三农”办成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品牌业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业务结构、信贷结构、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定不移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和精细化管理,完善各类风险防控

机制。做好这些工作,要求各级行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科学发展上来,统一到总行党委的工作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作风建设,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层党支部的工作,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同时,还需要一套过硬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是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它是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四大”建设之一,也是我们党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克敌制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基层支部的作风建设。一是倡导真抓实干,大力治“浮”。各基层分理处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浮躁,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促进农商行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弘扬励精图治,大力治“懒”。当前部分员工存在相当严重的懒、散、松、垮现象,有些员工不加强学习,安于现状、畏难情绪严重,不积极拓展业务,责任心不强,许多工作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三是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大力治“假”。当前有部分基层党支部存在假学习、假开会、假培训等现象,为应付上级行党建工作检查,组织人员补记录、写材料、拟文件、建档案,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等。所以,针对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整个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作风建设,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就制度建设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间题:其一,要制定一套好的党内学习、工作、生活制度,保证党支部学习、工作、生活正常化、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二,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严格地按照《党章》和上级党组织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行实际进行,但具体的细节、方式要因地制宜,以避免由于地区差别、时期差别而引发制度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现象。其三,制定基层支部工作制度,要紧贴业务经营实际,不能空对空,更不能把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甚至以党建压业务。制度建设必须以增强堡垒作用、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四,要严格地执行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其五,要加强制度执行的检查与监督力度。支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制度找差距,开

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面对面的监督。同时,还要在党外自觉地征求和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深入浅出、灵活机动、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观点要鲜明,道理要讲深讲透,但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死搬教条。这样才能消除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心里,自愿地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参与党支部活动。第一,思想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少一些说教、多注重艺术,把教育融于娱乐活动之中,融于员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之中,增强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第二,思想工作要深人浅出,要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贴近员工,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化解他们思想中存在的“疙瘩”,解除他们的疑虑,做耐心仔细的思想工作。第三,思想教育要与各种“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用树典型的办法加强引导,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员工在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都是由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关心员工切身利益人手来解决员工思想顾虑,消除消极倾向,理顺情绪,增强信心。领导与员工应多进行思想上的沟通,经常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谈心交流来稳定员工的思想,舒缓工作压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催化人的作用。

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探析 篇6

关键词 微博 信息组织方式 信息获取行为

分类号 G254.1

Abstract Taking the micro-blog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icro-blog’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user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wh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ims to use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 guide the micro-blog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so as to get and use the micro-blo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Keywords Micro-blog.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access behaviors.

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微博使用户可以用最简短的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一个表情来表达自己,随时随地地发布和转发感兴趣的话题。据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 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1]。微博已经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规模成为网络舆论传播中心,重塑着社会舆论的生产和传播机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新浪、腾讯、搜狐三个国内主流的微博网站及其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调查研究,总结微博信息的信息组织方式和用户的行为特点,分析了目前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未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因并给出了优化建议。

1 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

通过对国内主要微博平台的调查分析,目前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

1.1 微博的分类组织

1.1.1 主题列类

按主题列类一般采用等级结构,一个主题作为一个类目,按照字顺或其他人为顺序排列。每个类目又可分为若干子目,从而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全部集中在一起。

例:腾讯微博——微频道[2]

微频道是基于腾讯微博每天产生的海量用户内容,使用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再辅以人工运营,筛选出微博里最精华的内容。目前设置有8个基本大类、60多个二级类目(详见表1),每个二级类目下又细分若干个三级类目,从资讯到星座,从美女到时尚,涵盖了微博全方位的精彩内容。微频道的类目设置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话题的热门程度动态调整。

微博按主题列类的信息组织方式注重从不同角度设置类目,强调类目设置的针对性,具体来说有如下特点。

(1)类目设置不求覆盖全部知识及信息领域,而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时尚、娱乐等作为重要类目列出,侧重满足微博用户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个性需要。

(2)类目设置的动态性较强,针对讨论热点随时调整类目。例如,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及救援的情况受到了微博网友的密切关注,微频道及时增加了“心系芦山”的类目(见表1),方便网友查找和讨论地震相关话题。这种类目设置的方式符合微博关注热点话题,微博信息传播即时、迅速的特点。

(3)类目命名通俗易懂,尽量采用自然语言,没有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从而符合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如草根声音、各种萌等类名,均为网络用语,适合时尚青年的表达需要,而财经、军事、娱乐等类名是网站类目命名惯常采用的,容易被大多数用户理解和接受。

然而,在肯定微博类目设置的有效性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不足。

首先,类目划分略显粗糙,只针对用户感兴趣的少数主题设置类目,过度强调类目的生活性、娱乐性,知识导向性不足,从而加大了以搜集信息、查找知识为目的的用户的搜索难度。

其次,类名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往往仅从使用习惯出发,随心所欲地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纵观活跃在互联网上的诸多微博平台,采用的分类标准不一,通常都是自成一家,各自为政,在类目的划分、命名、结构设置、排列等方面差别很大,造成用户往往只能习惯于一个平台,从而人为地限制了信息获取渠道。

1.1.2 关键词聚类

在微博中发布“#话题词#”,即生成一条包含该话题词的微博,点击带有超链接的“#话题词#”,就可进入该话题词的话题页面,参与该话题的讨论。同样,发布{关键词},则生成一条包含该关键词的微博,点击{关键词}的链接,则与该关键词相关的微博均被搜索显示在同一页面。微博通过“#话题词#”汇聚相同热点的微博信息,通过“{关键词}”把发布者的兴趣、关注点分享给其他微博用户。

可见,无论是发布话题词还是关键词,都要求发布者对自己的微博内容进行概括,用整齐明确、字数简短的关键词进行标记。如此,不管微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都会被聚集在一起。微博通过用户的关键词聚类,将相同主题的微博汇聚,成为组织微博信息的有效手段。

微博平台提供的另一种关键词聚类,是针对微博用户。在个人设置中,可以设置自己的个性标签。标签是个人的标示,博主通过标签标榜自己,用描述自己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关键词呈现个性的自我介绍。每个标签后面都隐藏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通过标签这种关键词聚类的方式,将更多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一起,不同的分类使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找到自己的圈子。

nlc202309040906

微博的这种通过用户自定义关键词、加标签来参与信息组织的方式是信息聚合的有效手段,然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式并没有看透用户的真实欲望与需求。首先是动机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主动去加关键词?用户完成这一被动动作的动机何在?答案是不确定的。事实上,很多用户并没有认识到加关键词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是知识背景问题。由于用户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内容的理解能力各异,因而定义的关键词在贴切程度、规范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内容,往往由于用户自定义的关键词不同而无法组织在一起,造成了数据冗余,降低了查全率。

1.2 个人微博的自我组织

1.2.1 博主为自发微博加标签(以新浪微博为例)

每个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主页。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都会按时间顺序显示到这个主页上。微博平台提供了全部、原创、图片、视频、音乐、标签、心情、查看权限8个类别,方便用户按不同的类别浏览自己发布的信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加标签的方式。新浪微博允许用户设置最多5个标签来标记自己发布的每一条微博信息。标签一般采用2~4个字的词语,能够概括所发微博的内容、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使用户通过自己加标签的方式更好地分类、管理、查找所发微博信息。

1.2.2 博主对好友微博的分类管理

微博用户通过相互关注、回复、评论和转发等功能,可以和微博平台上的任何用户之间产生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信息获取平台。关注的用户越多,个人首页上显示的微博信息越多,这些实时增加不断更新的微博内容,给用户查找信息带来了困难,有时候往往需要花费数小时才能将所有关注好友的信息浏览完毕,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为此,搜狐微博、新浪微博等设置了对好友微博(本文将博主所关注的所有对象的微博都称为好友微博)的分组管理。博主将自己的好友微博分为若干组,针对每组好友的特点定义一个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名字。通过对好友微博的分类管理,将相同特征的好友微博组织在一起。

个人微博的这种自我组织方式,将用户作为信息组织的主体,体现了微博信息组织不同于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新途径。通过为自己发布的微博加标签、为所关注的微博按所需分类分组的方法,组织微博信息,从而达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进一步查找、利用的目的。

1.3 微博的信息自组织

所谓自组织,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曾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他说:“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责任来生产产品,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自组织”[3]。把自组织的理论引入网络传播,则信息自组织是指大量信息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条件下,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信息源之一,微博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信息自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聚合和推送。

1.3.1 信息聚合

微博平台对用户所发微博的内容进行筛选、分类,从而将相同主题的微博汇聚在同一主题或分类下,并将热议主题聚合在一起,比如新浪微博的“热门主题”。同时,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中,针对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所关注的话题,将相关内容的微博聚合在一起。可见,通过平台的自动分类、筛选以及个人用户间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同主题、同类别的微博被聚合在一起,从而使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的状态。

1.3.2 信息推送

用户的每一条微博发布,他的粉丝都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主页上看到。同样,这个用户的个人主页也会显示自己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通过@用户、加关注、发私信等功能,用户将所发布的微博、消息推送给自己的粉丝,通过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微博在相同兴趣、圈子的用户间传播。微博平台也会通过“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感兴趣的人”的形式向用户推送信息。这些信息推送的最终完成完全是用户依照自己的需求决定的,信息通过用户的自主选择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从而使微博信息趋向于结构化,使微博系统有序运转。

1.4 微博搜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信息搜索技术越来越丰富,并具有界面简练、便捷易用的特点。如今,一提到查找信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使用简单易操作的搜索方法。为此,微博平台专门设计了搜索引擎。

以新浪的微博搜索[4]为例。它具备简单搜索和高级搜索两种形式。简单搜索通过输入关键字查找微博、微博用户、图片等信息,高级搜索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信息,同时设置了排序方式、微博类型、用户昵称、发表时间、所在地五种信息筛选方式,提高了查准率,在界面设置的友好合理、操作的简单易用性上满足了用户的检索需求。

2 用户的微博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无论是分类还是搜索,信息组织总是为用户更有效、便捷的检索、利用信息服务的。因此,研究微博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有利于发现和改进信息组织方式上的不足。

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将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较易接受新鲜事物,了解微博,对微博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调查者会先询问被调查对象对微博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以减少无效问卷的数量。通过邮件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8份。问卷的调查内容包含四个方面:(1)用户是否将微博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2)用户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3)用户采取怎样的方式获取所需微博信息;(4)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2.2 研究过程及结论

2.2.1 微博是否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问卷设计的五个选项(门户网站、BBS论坛、Google等搜索引擎、微博、其他)中(可多选),80人选择微博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占被调查对象的74.1%。其他四种信息获取渠道所占比例见图1。可见,微博已经成为用户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nlc202309040906

2.2.2 用户所关注或需求的信息内容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用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按重要程度依次为:(1)与自身工作、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资料,内容涉及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89.8%);(2)新闻资讯类,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股票房产等经济资讯类信息等(82.4%);(3)生活服务类,包括旅游购物、体育健康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65.7%);(4)休闲娱乐类,包括幽默笑话、游戏休闲等(46.3%)。可见,用户最需要和关注的还是和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2.2.3 用户获取所需微博信息的主要方式

依据微博的特点,可以将微博理解为基于强关系“人脉社交”体系和基于弱关系的“话题”体系两个方面[5]。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交”体系仍是用户获取微博信息的重要方面。因此,微博的信息获取模式以浏览为主,分类的方式比搜索更加获得用户的亲睐。

2.2.4 微博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否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返回的108份问卷中,39.8%的用户认为通过微博获取信息能够或者基本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60.2%的用户认为微博无法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由于许多微博信息都是基于倾诉和表达的愿望,是对琐碎生活和情感的描述,这种碎片化的语言使得垃圾信息增多,对用户的查找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微博系统现有的组织方式,信息量大且分类随意,并且由于微博发布信息的即时性,使得用户很难搜寻到历史信息,未能满足用户对信息全面的需求;(3)微博注册和发布信息的门槛很低,很难判断信息是否属实,一些虚假信息降低了微博作为查找工具的可靠性。

3 分析及建议

前文通过对微博网站及其用户查询行为模式的调查分析,总结了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及用户的微博信息获取行为,可以看出,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及其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偏重于技术和内容特征的分类和搜索仍然是微博信息组织的主要方式。由于微博用户范围广泛,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同,搜索能力各异,传统的按类查找和搜索引擎的方式是他们较为熟悉且容易掌握的,因此,依然作为主流的微博信息组织方式而存在。

(2)偏重于人文因素,由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方式逐渐为人们所接纳,成为不同于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新方法。用户可以随意为自己所发微博加关键词,可以通过分类、加标签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个人主页,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和发送哪些信息,这种方式增加了系统的开放性,成为微博信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条件。

(3)随着微博的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微博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微博信息本身缺乏组织和秩序,微博平台对用户的了解不够,对微博信息的分类和组织不足,单靠信息自组织必然导致微博信息无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在肯定现有的微博信息组织方式的同时,还需针对微博的特征及不足予以改进。

3.1 优化功能 满足用户需求

微博平台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入手,优化信息检索功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他们也许不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成功人士,但他们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知识积累。而一旦将这些知识积累发布在微博上,对其他人来说将是有益的信息和财富。微博基于社交网络的模式将这些有相同关注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使知识最大化地发挥效用。这也是用户最重要的需求所在。然而,遗憾的是,用户很难通过微博平台现有的分类、搜索等功能,查找到这些信息。因此,建议微博平台改进现有的信息分类方式,优化检索功能,发挥微博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作用。

3.2 构建科学的分类体系

将传统的学科分类和体系分类法与微博的特点相结合构建微博分类体系。关注生活性、娱乐性,缺乏知识性是目前各大微博分类所共有的弊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博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因此,建议微博平台借鉴传统分类法的优势,结合微博信息自身的特点构建分类体系。增强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适用性和覆盖性。一级类目的设置,除了用户关注率较高的主题外,还应将社会科学、专业技术、经济、教育等学科分类共同的知识领域纳入进来。在类目命名上,既要规范精炼又要符合微博用户的阅读习惯。类目的层次以三、四层为宜。建议分为经典主题、个性主题、学科专业三个部分。经典主题包括新闻资讯、信息技术、经济财经、教育就业、社会文化;个性主题包括娱乐休闲、体育健康、旅行时尚、生活情感、视觉幽默、美食星座;学科专业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于时事热点,可动态增减类目。

3.3 加强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

微博的自组织现象以及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使得人们常常对微博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并且由于这种弱化,很容易使微博中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即,我是A的粉丝,那么A所述的内容大抵都是真理,A所反对的大抵都是谬论。这样描绘出的结论就会造成人们的非理性判断,从而很可能形成具备较强攻击性的集群效应或人浪效应[5]。事实上,微博作为信息传播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相关管理机构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最近热议的微博实名制,将是对这种监管的有益尝试。

3.4 完善搜索引擎 满足个性化需求

从前文的调查可以看出,分类浏览的模式比搜索引擎更能获得用户的亲睐。这是由微博的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所决定的。那么,搜索引擎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突出搜索引擎的个性化。Facebook推出的社交搜索工具Graph Search的设计理念可以为我们抛砖引玉。根据Facebook的介绍,Graph Search是基于用户、社交关系和用户创造内容的个性化搜索工具。例如,想请某位朋友吃饭,可以在Facebook上搜索这位朋友“喜欢的餐馆”,Graph Search就会告诉你答案[6]。除了能提供购物、餐饮和商品建议外,Graph Search还能帮助用户求职,助力猎头挖角。例如Mark(Facebook的CEO)希望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就可以直接搜索“在北京‘喜欢’过Facebook的Google雇员”,非常有个性。

nlc202309040906

4 结语

回顾网络时代的发展,从信息内容而言,门户网站时代用户只能获取编辑选择的有限内容,搜索引擎时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搜索获取个性化的内容,而发展到社交网络时代,用户却可以通过选择信息源自行订阅并接收该信息源发出的符合自身需求和个性的非定向信息。而从功能角度,无论是门户网站时代还是社交网络时代,都有着功能的相似性,例如邮件服务。可见,功能容易复制,而对信息内容的占有和导航才是各家竞争的核心。从用户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来看,微博信息内容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微博内容本身的有效性以及用户获取该内容的便捷性。这就要求微博平台鼓励用户自由地贡献和有效整合信息,并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微博的信息组织方式并提出优化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途径。

参考文献:

[ 1 ]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5-1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 2 ] 腾讯微频道[EB/OL].[2013-05-10].http://c.t.qq.com/k/default?pgv_ref=web.wide.page.nav.text.

[ 3 ] 林锡奇.自组织概念的哲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1988(06):85-88.

[ 4 ] 新浪搜索[EB/OL].[2013-05-10].http://s.weibo.com/?leftnav=1&wvr=5&loc=newapp.

[ 5 ] 郭鹏程.如何引导微博中的话题.[EB/OL].[2013-05-10].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189.html.

[ 6 ] Eason. Graph Search能成为Facebook的杀手锏么?[EB/OL].[2013-05-10].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363.html.

[ 7 ] 柯芳.微博客的信息自组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 8 ] 朱爱菊.从对人的关注和浏览中获取信息:新浪微博中的信息组织与信息获取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5):161-164.

侯汝秋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天津,300204。

王雨卉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员。天津,300204。

(收稿日期:2013-10-17 编校:刘 明)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创新 篇7

1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问题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 是科技出版机构在开展科技出版活动中所采用的内容资源组织和存储的方式。当前主流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从个体内容的组织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主要以文献为单位进行组织。HTML网页资源或是成为了事实标准的PDF格式文档资源, 改变的都是科技出版资源的载体, 而其内容组织方式则仍是以传统的专著或者论文形式存在。从海量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是基于信息的组织方式, 即以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 如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出版者、出版时间、参考文献等内容特征为基本单元的组织。

在信息资源规模及其增速尚未呈现爆炸式发展之前, 基于文献和信息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科学交流的需要。但是随着技术环境的改变以及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 科研信息已经越来越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传统的科技资源组织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科研人员方便、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要求, 以及科学交流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足够的语义揭示。当前, 学术期刊数据库普遍采用元数据, 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DC) , 来对出版资源进行标识。但这些元数据仅仅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词汇, 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语义关联, 论文中大量的实体中蕴含的语义关系及其属性, 也没有被标识出来。计算机在面对这些没有进行语义标注的信息时, 就像人类面对一门用几乎看不懂的语言拟写的文本, 是难以处理的。当读者 (特别是非领域专家的普通读者) 查找相关的资源时, 计算机很难提供精准的检索信息, 更不用说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这些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科学创新点。语义信息的匮乏还使得当前出版资源的组织方式停留在静态的水准, 无法满足个性化重组和动态更新的需要。

2) 组织粒度过粗, 难以满足碎片化知识获取需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研究人员为了深入研究, 往往需要完整地阅读某篇文献, 但研究人员也很可能只需要了解论文中的某一部分, 如其中的一个图表、一个结论或者相关数据等。当前, 基于文献的科技信息组织使得研究人员借助搜索工具得到的只能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献资源, 研究人员想要获得细粒度的知识信息, 必须逐一浏览文献。而且在搜索工具搜索能力不高的情况下, 很可能读完搜索到的所有文献还是没能找到所需的信息。由此, 不仅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进度,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效率。

3) 仅关注内容的线性层面。当前, 科技出版物内容呈现的线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一般而言, 单个科技出版物的内容往往分为若干章,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节, 节里面还有若干段落、句子, 其中还会插入图表和公式等。如此, 文章的逻辑结构往往隐藏在文章内容中, 使得读者很难获取内容深层次的语义信息及内容本身之外的补充信息。但事实上,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跳出内容本身的框架, 查找相关信息, 如论文中相关术语的解释信息、某个观点的补充论证等。这些很可能是这种线性结构的内容本身无法提供的, 需要读者自身花费大量的额外时间查找。这不仅增加了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时间成本,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时效。

2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

良好的资源组织能够极大促进科研人员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诸多不足阻碍了高效的科学交流的形成, 这也促使部分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思考、探索种种改进之法。在这些探索的过程中, 一些新的出版资源组织方法也得以尝试和实验, 其中, 基于本体的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等全新出版模式, 得到了极大关注, 并显现出了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数据的语义匮乏, 计算机不能准确识别用户的需求, 是致使科研人员无法快速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将内容的组织由信息的线性结构层面深入其语义结构层面, 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像人脑一样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甚至进行自动的推理计算, 提升信息的获取效率及精度。而本体则能够描述某一领域范围内的核心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和属性, 为人机交流 (对话、互操作、共享等) 提供一种语义基础[1]。通过本体来标识资源, 建立资源的本体化描述, 计算机就能够准确识别内容资源的相关语义信息, 进而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自动化处理。正因此, 近年来本体技术被引入到出版资源尤其是科技出版资源的组织过程中来, 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如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已经将本体技术纳入其语义出版工作计划之中, 通过引入生命科学领域的本体对其旗下杂志《分子生物系统》的论文中的重要术语进行标注, 实现了当点击论文中出现的这些术语时, 就会自动链接到这些术语在本体中的定义等, 有效地提高了研究人员资源查找和吸收的效率[2]。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能够推动内容组织由信息深入到信息的语义。通过本体来组织资源, 能够赋予资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 建立不同系统、不同应用程序、人与计算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 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人的需求之间可以自动地形成多方位的语义关联。如此, 计算机对海量资源找到用户真正所需资源的能力将会极大提高, 并进而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正如有学者指出, 语义标记之于科技出版, 就如同基础设施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作用。而本体则是语义标记得以实现的基础工具。因此, 探索基于本体的语义标引手段和出版资源组织模式必将是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模式革新的一个方向。

2.2 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当前, 基于文献的资源组织方式是一种线性的、粗粒度的方式, 计算机很难根据人们的偏好自动地完成对它们的重组和复用, 严重制约了科学交流的效率。为此, 知识管理学界与学术出版界均在尝试打破资源粗糙、线性的组织方式, 实现文献资源的细粒度分割与非线性重组。

其中, 概念网络联盟 (Concept Web Alliance, CWA) 就于2009年提出了一种“纳米出版物” (Nanopublication) 的新的资源组织形态的概念构想。所谓纳米出版物, 按照nanopub网站的定义, 是指最小单元的可出版信息:一个可以唯一识别和拥有作者归属的断言[3]。它主要以概念或实体作为基本元素, 描述科学文献中的基本结论、科学事实或大量实验数据中的实验结果, 并提供唯一标识, 描述结论的出处、原文作者、纳米出版物的创建者等背景及语境信息, 是科学文献在细粒度上的语义表示、组织和出版形式[4]。纳米出版物可以单独出版、引用、采用标准的格式表示, 还可以用RDF图和本体进行序列化表示, 由此叩开了机器可读数据和互操作的大门, 使得基于海量、异构、分散数据的关联发现变得简单, 获得远远超过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正因此, 纳米出版物自提出之后, 已在一些项目中得以应用。如Open PHACTS项目将纳米出版作为用于表示实验数据和科学结论的标准格式;Queralt-Rosinach采用现有本体及可控词汇集将基因疾病数据库Dis Ge NET的数据由关系数据库转换为纳米出版模式的RDF数据;等等。

目前, 对纳米出版物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外, 国内鲜有相关的研究发表, 但另一种同样致力于实现细粒度资源表示的方法——知识元出版模式在国内得到了重视。

按照温有奎等人的定义, 知识元是具有完整语义的最小的知识组成单位, 是构造知识结构的最小元素 (基元) [5]。如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等。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方式, 能够对现有数据中的细粒度知识单元进行表示和抽取, 同时建立不同知识元之间以及知识元与原始文献之间的语义链接。这一方面, 目前, CNKI已经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于知识元库的知识元搜索平台, 能够实现对学术定义、新概念、表格、图片、数字等知识元的直接搜索, 并且提供翻译助手、学术趋势、分析、热点统计分析等功能, 较好地满足了科研人员碎片化、个性化需求。

纳米出版物模式和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模式突破了文献组织方式粗粒度、线性化的局限, 试能够在更细粒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 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在此种模式下, 科研人员将不仅可以获得基于文献的粗粒度资源, 也可以获得基于知识元或者纳米出版模式的细粒度资源, 极大的增加了信息的可发现性与计算机可读性, 增强了知识交流高效率。

3 结束语

从手写到印刷再到在线, 人类科学交流的形式几经变革。但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 过去的几百年来, 科研成果一直都是以文献的方式呈现在科研人员面前。数字化浪潮下, 信息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庞杂, 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过程却变得繁冗不堪。突破纷繁信息的遮蔽, 让有价值的信息更精准地被挖掘和发现, 成为一个日益凸显价值的新课题。而改变传统线性的、静态的、语义匮乏的文献组织方式, 实现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有志于此的出版机构已经先行在路途上, 尽管长路漫漫, 但至少它们已经向我们指明了方向。

摘要:分析了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归纳探讨了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的两种趋势——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并阐述了其意义。

关键词:科技出版,内容组织,本体,知识元,纳米出版物

参考文献

[1]杜小勇, 李曼, 王大治.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04 (10) :45-48.

[2]Shotton D, K Portwin, K Graham, M Alistair.Adventures in Semantic Publishing:Exemplar Semantic Enhancements of a Research Article.PLo 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9.

[3]Nano-Publication in the e-science era.h t t p://w w w.w 3.o r g/w i k i/i m a g e s/4/4 a/HCLS$$ISWC2009$$Workshop$Mons.pdf.

[4]吴思竹, 李峰, 张智雄.知识资源的语义表示和出版模式研究——以Nanopublication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7) :102-109

地铁客运组织方式及安全分析 篇8

1 地铁客流组织的原则

安全、及时、有效是地铁客运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亦需遵守能疏导和不可控的原则。地铁站管理人员应根据本站的客流特征和设备安排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地铁客流组织预案, 确保进出站客流顺畅。首先地铁单站应严格按照由下至上和由内至外的基层原则运用三级客流控制举措。在突发大客流的情况时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客流控制手段以实现有序和可控的目标。其次地铁换乘站应以安全、可控和统一作为其客运组织原则。在换乘站应选用经验丰富的值班站长承担客流指挥任务, 其客流控制原则是由内之外, 由下至上, 先控人闸客流, 再控换乘客流, 以此保证地铁站台的安全性, 避免出现客流失控状况。最后应严格遵守地铁线网联控组织原则, 优先满足主控站内的客流疏导期, 进而有效缓解高满载率区段之中的客流压力。

2 客运组织方式

2.1 正常情况下的客流组织方式

地铁站的客流组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进站组织、出站组织以及换乘组织。进站组织是指乘客进入出入口、楼梯、站厅、付费区、候车区的一系列组织, 在这个客流组织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保证乘客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有序乘车。

出站组织是指与进站组织顺序相反的一个过程, 乘客按照导向标示寻找相应的出入站通过闸机后出站。

换乘组织是乘客在到达换乘站下车后不经过出站闸机, 直接根据换乘导向到达另一目的线路的站台进行换乘, 一般情况下换乘站人流量较大, 客运组织难度较高。

2.2 紧急情况下的客流组织

地铁车站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疏散、隔离以及清客等组织方式展开工作。隔离一是指车站内乘客发生性质较为严重的争执或者打架等无法控制的局面时尽快将其隔离, 疏散乘客以避免误伤, 保护现场。二是指在流量过大而发生交叉干扰时在闸机、出入口、楼梯等关键点应用伸缩铁围栏、铁马等设备隔开人群以保持客流畅通。三是指发生乘客伤亡、恶性传染病人时采取隔离措施。疏散包括车站疏散和隧道疏散两种情况, 前者是指在车站内发生危及乘客人身安全的情况时将其疏散至车站外;后者是指在隧道内发生同种事件时将乘客疏散至车站。清客主要包括列车清客和车站清客两种情况, 前者是指列车发生突发事故时由行调指定车站值班站长担任负责人组织工作人员将乘客疏散至距离列车较远的车站或者安全区域;后者是指末班车终到站清客时要求车站内的所有乘客离开车站。

2.3 大客流组织

大客流是指在节假日、大型活动以及突发等情况下产生的大量乘客乘车情况。可预期的大客流控制组织工作应做到早预想、早准备、早控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对本站的具体组织方案、控制措施以及关键点有充分的了解;阵型分布应做到快速、准确;人员应快速到达关键点;进行控制时应及时进行广播宣传告知乘客。

3 地铁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3.1 出入口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合理应用出入口的空间进行客流组织, 不能关闭出入口闸门。客流量过大时应放置铁马进行控制, 并根据客流增加情况对入站的乘客进行分批组织, 并安排工作人员合理引导, 减少客流的对流和交叉现象, 进而才能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组织乘客分批进入客运站时应合理增加引导人员, 在关键点安排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把手并由专人指挥控量与放量。控制客流时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放客流是应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避免出现踩踏事件。完成客流控制的时候应尽快回收客运物资以避免干扰到客流的合理通行。

3.2 扶梯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扶梯客流控制点应为距离楼梯口或扶梯2m以上的缓冲距离。控制口宽度应小于楼梯口宽度或者扶梯宽度, 在客流量较大的楼梯口或者扶梯口应安排专人及时引导乘客, 避免出现挤踏情况。应密切关注扶梯运转情况, 若需关停扶梯则应提前通知乘客, 在保障扶梯上的乘客疏散完毕后方可关停扶梯。最后应使用扎带固定控制点的铁马, 根据渐进缩小的原则将铁马摆成斜口或者喇叭口, 禁止垂直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的设置控制点以缓解流量过大时的冲击力。

3.3 入闸机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控制客流时应保证每组至少开放2台进闸机, 可采用回形阵的方式或者分批进入的方式控制客流, 尽量避免应用直接关闭闸机的客流控制方式。在客流控制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乘客开辟绿色通道, 帮助其快速进站。

3.4 站厅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在进行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时应将车站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尽量扩大乘客等候区域。在控制客流流向时应安排职工引流或者设置栏杆, 在降低客流对流与交叉的可能的基础上保障客流顺畅。在进行站厅客运组织时应将铁马依据阵型摆放整齐, 并用扎带固定两铁马的连接处。在安排铁马阵型时应合理应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等阵型提升稳固性, 避免在乘客推挤时推到铁马。

3.5 站台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进行站台客运组织首先要加强对乘客后撤的指导工作, 主要目的是保证乘客能均匀的分布在多个站台等候车辆, 主要方式有放置栏杆、增加工作人员、安排引导方式等。其次应安排孕妇、老人等特殊乘客等爱心候车区域上车并维持好上下车秩序。再次是密切关注乘客上下车的动态信息, 维持好上下秩序, 避免出现抢上、抢下的情况以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最后应在保证乘客正常上下车的前提下在站台屏蔽门处设置伸缩带等保证上下车秩序的安全监护设施。

3.6 客流换乘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地铁换乘客流组织原则是保证站内的乘客可以按照规定有序地进行乘将与进出。地铁换乘是人流高度交会的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应结合地铁站的具体布局进行科学的组织以保证客流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首先应在时间上保证换乘的有序性, 换乘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换乘旅客的时间规律有所了解, 并根据实时条件对客流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估, 以保证客流量突增时能妥善处理。其次是应该保证客流组织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序性。当客流量突增时地铁站的客流组织系统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 从而影响了客流信息的有序传递, 进而影响了客流组织工作的安全有效实施。

4 结束语

地铁的建设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为促进了地铁运营公司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客运组织与安全管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和乘客的人身安全, 地铁运营公司应该注重地铁客运组织的管理, 不断强化组织和调度工作, 应用多种措施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 从而促进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摘要:地铁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 地铁站的客流量极大, 甚至在高峰期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因此做好地铁旅客的组织服务工作是保证地铁安全、正常运行的必要环节。首先论述了地铁客流组织的原则, 其次分析了地铁客运组织的主要策略, 最后对总结了客运安全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望对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客流量,组织方式,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甄利贤.大型高速铁路车站客运安全风险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李玉华.广州地铁大客流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J].科技风, 2014, (19) :255, 257.

[3]吕立丹.城市地铁换乘枢纽行人交通组织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 2014.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方式研究 篇9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虽然每个地铁公司都制定了相应的行车规章, 但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程序和方法千差万别, 而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 这样很不利于正确的组织列车运行, 特别是对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时机、组织过程、细节及规定更是不尽相同, 员工也缺少相应的经验。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的列车追尾事故, 造成295人受伤, 究其原因就是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对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掌握不牢、经验不足。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制定统一的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的研究, 虽然交通运输部2014年4月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但这一规范没有对具体的行车组织方式作出具体规定。因此, 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研究正是当务之急。

2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方法

2.1 改按电话闭塞法行车的情况

行车调度员应熟悉行车组织规则,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改按电话闭塞法行车: (1) 集中站发生CBI、DCS故障 (仅车地通信故障时除外) 或全部计轴故障; (2) OCC及车站工作站上一个或多个联锁区均无法对线路运行车辆进行监控时; (3) 停车场、车辆段及其衔接车站的信号联锁设备故障失效时。

2.2 对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定位

当车站HMI灰屏、黑屏、无显示, 区域内列车紧急制动等异常情况, 行车值班员立即将故障现象汇报行调。行调接报后判断是否联锁故障, 从而确定是否启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当判断出是联锁故障, 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启动电话闭塞法, 而是将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全部定位, 车站的任务是配合行调确认在站停车位置及车组号。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准确定位后, 由行调向车站发布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具体位置, 车站通过线路示意图等做好登记, 发布对象:全线故障时为全线车站, 某个联锁区故障时为联锁区车站及相邻两端车站。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准确定位后, 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听候行调命令组织至站线, 为启动电话闭塞法做好准备。

2.3 接收启动电话闭塞法命令

所有列车组织至站线后, 行调将发布启动电话闭塞法命令, 发布调度命令时应实行主任调度员、行车调度员双确认制度, 以确保调度命令的准确性, 相关车站做好接收复诵工作。

2.4 组织电话闭塞法行车

折返站、集中站原则上安排两人在车控室共同确认进路准备、办理闭塞、填写路票等关键环节。

2.4.1 办理闭塞

目前多数地铁借鉴铁路电话闭塞行车组织方法, 闭塞区段为每一站间区间及前方站接车站线, 只要这一区段空闲即可, 但地铁站间距离较短, 列车在人工驾驶模式下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因此电话闭塞接发列车应确保两站两区间空闲, 接车站同意闭塞的条件:接车站及前方站进路准备完毕、同方向前次列车出清前方站站台或折返列车完成折返作业。

中间站办理闭塞程序:办理闭塞时, 甲站为发车站, 乙站为接车站, 丙站为乙站前方车站, 如图1所示。

(1) 发车站甲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2) 发车站甲与接车站乙共同确认甲、乙站间空闲。 (3) 发车站甲向接车站乙请求闭塞。 (4)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5)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6) 接车站乙联系前方车站丙, 得到丙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7) 接车站乙与前方车站丙共同确认乙、丙站间空闲。 (8) 接车站乙同意发车站甲闭塞请求。

折返站办理闭塞程序:办理闭塞时, 甲站为发车站, 乙站同侧站台为接车站, 丙站为乙站另一侧站台, 如图2所示。

(1) 发车站甲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2) 发车站甲与接车站乙共同确认甲、乙站间空闲。 (3) 发车站甲向接车站乙请求闭塞。 (4)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5)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至折返线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6) 接车站乙确认折返列车已完成折返作业, 到达另一侧站台停妥。 (7) 接车站乙同意发车站甲闭塞请求。

2.4.2 进路准备

(1) 进路的准备须按照由远及近、双人确认的原则。 (2) 能在车站工作站上操作的道岔, 须将道岔开通正确位置后用“单独锁定”命令锁定。 (3) 当进路上的道岔不能在车站工作站上操作时, 车站须安排两名站务人员到现场准备进路, 其中一人岗位职务必须是车站值班员及以上, 另一人岗位职务必须是站务员及以上。人工准备进路人员穿上荧光衣, 戴好手套, 携带对讲设备 (800 M和400 M无线便携台) 和工具包按照规定赶赴现场。工具包内须有:红闪灯、信号灯 (红/绿) 、信号旗 (高架站需携带) 、手摇把、钩锁器、尖嘴锤、锁具及其钥匙、手电筒。手摇道岔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手摇道岔六步曲”, 即一看、二开、三摇、四确认、五加锁、六汇报。

2.4.3 填写路票

电话闭塞法的行车凭证为路票。发车站须查明区间空闲, 发车进路准备妥当并取得接车站同意接车的电话记录号码后, 方可填发路票;路票作为行车凭证有一定严肃性, 不得随意涂写、撕毁, 作废路票需写明作废原因做成记录连同废票交接保管备案。路票填写如有增添字句及涂改, 均应作废, 须重新填写。

3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演练

故障发生都是随机性、突发性的, 行车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均会对后续的处置效率及安全质量起关键作用, 所以加强日常行车业务学习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非常重要。为此, 地铁运营分公司制订完善的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专项预案, 并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预案包括:电话闭塞法行车作业标准, 即电话闭塞前准备作业标准、中间站电话闭塞法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列车折返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入段 (场) 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电话闭塞法行车演练指导书;电话闭塞法行车演练记录等。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演练可采用桌面演练和现场演练方法进行。

(1) 桌面演练, 组织行车有关人员担当不同角色, 按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演练作业流程和配合程度, 演练内容包括:故障判断及信息通报、列车定位及行车调整、组织电话闭塞法行车、故障恢复正常运营。此种演练可由站务中心组织部分车站进行, 每月进行一次。

(2) 现场演练, 夜间施工期间利用工程列车的运行, 演练电话闭塞法行车的实际办理过程, 可使全线车站都参与进来, 每个车站每次演练一次接车和一次发车过程, 此种演练每个夜班都进行一次。

地铁电话闭塞法是一种非正常情况的行车组织方法, 对地铁员工来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遇到一次。因此, 必须加强电话闭塞法行车的演练, 提高行车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应急能力, 才能在真正办理电话闭塞法行车时不会出错, 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GB/T 30012-20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2]费安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探微 篇10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儿童从出生起, 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获得发展。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并非占有同样的地位, 在某个时期, 某种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组成儿童本身生活的基本内容, 制约着这一发展时期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重要变化, 这一种活动在这个时期是重要的, 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与尝试。

1 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 对游戏的研究, 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 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 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幼儿游戏。而后两个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 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 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方法。因此, 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

首先, 幼儿游戏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 周围事物环境, 现象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条件, 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挖掘现有的资源, 拓展游戏内容, 扩大游戏领域, 形成多种游戏活动方式。游戏是幼儿自主控制的活动, 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确是幼儿游戏的典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和自发练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 我们可以发现, 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探索性行为的频繁率是极高的, 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 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 他要了解物体的性质, 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 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自发练习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 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和活动的倾向, 如听故事, 喜欢听过无数遍的, 甚至同一种玩具也要反复摆弄等, 很清楚, 这种重复活动的价值就在于练习, 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他力所能及, 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 孩子就是在这种自发练习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其次,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具有娱情性。表现为情感补偿与情绪宣泄, 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而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 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 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所以前苏联的阿尔金说,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第三,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具有假想性。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这是在描绘幼儿游戏的实质内容, 描绘幼儿游戏的内在矛盾。我们知道, 游戏的假想性帮助幼儿解决了迫切想参加真正的成人实践活动与其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在逻辑上, 事物的实质内容应该是体现其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 假想性是游戏的本质属性。

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情感多方面的发展。它是教师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

2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的策略

2.1 国内对幼儿游戏的经典分类

在我国的幼儿园中,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2.1.1 创造性游戏

此类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由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 创造性地进行的。它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

2.1.2 有规则游戏

有规则游戏是指成人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游戏。这类游戏都有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 其中的规则是此类游戏的核心。游戏规则决定着游戏结果的判断和游戏目的的达到。智力游戏是其中的典型。

2.2 幼儿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2.2.1 创造性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它们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

角色游戏———模拟现场方式———“小小商场”

所谓模拟现场方式就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开展一定的活动, 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性,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节奏化的大城市中, 孩子们衣食不愁, 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 也不了解农村生活的方式。这样,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开展模拟现场的活动, 设置各种商场、报亭、医院等简单的现场, 让孩子们扮演其中各色人物, 有的扮演的是商店售货员、有的是报亭卖报人、有的是医生等等。感受不同职业的责任,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体会父母的艰辛, 并设置特殊的货币, 让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消费, 感受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乐趣, 懂得消费感受付出,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老师可以扮演消费者, 到医院看病的病人, 卖报纸的人等等。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游戏环节, 了解安全知识, 树立安全意识。

(1) 游戏的各项准备。a.带幼儿到商场实地参观, 让幼儿仔细观察商场布局, 认真观察工作人员的活动内容, 并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b.收集材料, 自制玩具和道具。教师组织幼儿收集材料, 用平时学到的剪, 贴, 画等美工技巧来制作道具。共同完成游戏所需要的背景, 衣服等等。

(2) 引导幼儿构思游戏的主题。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主动引导幼儿游戏的主题。例如, 开展“小小商场”这个角色游戏,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展开对这个游戏的讨论, 共同确定游戏的内容和规则。让小朋友自己根据实际的参观和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会, 布置“小小商场”。

(3) 学习扮演角色, 掌握表演技能。“小小商场”游戏是以表演为主的角色游戏。“小小商场”的角色有营业员, 顾客, 还有其他的服务人员, 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仅是凭幼儿在生活中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来完成。教师调动幼儿本身的生活积累充实到表演中去, 使故事情节体现得合理、真实。

(4)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扮演角色和角色过渡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幼儿学会角色的相应转换, 使幼儿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在游戏的王国中尽情的发挥。

(5) 游戏结束, 应做小结, 充分发动全班幼儿一起进行。教师应有所提示并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发现这次游戏中的问题, 共同做出结论。要在游戏中注意对个别幼儿的培养。在游戏中, 老师既以全局的眼光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活动, 又常以角色的身份出现, 以间接指导的方法加强个别教育, 启发幼儿克服困难。

2.2.2 有规则性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智力游戏———观察实践游戏方式———“纽扣回家”

“纽扣回家”这个游戏是一种感知觉游戏, 感知觉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1) 游戏材料准备。此游戏适合2.5--3岁年龄段的儿童, 根据特点提供大小、颜色不同的各式扣子, 每种3—7颗。 (2)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 引导幼儿,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首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 让幼儿辨认出纽扣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其次, 根据大家对游戏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分组, 让幼儿自己学会分类, 辨认, 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感知觉还培养他们相互协调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锻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训练幼儿的触觉, 做好小结。

通过“纽扣回家”这个游戏, 幼儿对纽扣的颜色、大小、形状、都有了基本的认识, 教师在此基础上, 让幼儿学会进行分类, 培养他们的感知觉能力。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3 结束语

总之,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幼儿游戏组织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游戏对幼儿也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 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 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 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给予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以上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的阐述和分析不是独创, 也不是刻板实用, 是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思考和结果。然而游戏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存在, 还取决于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与理念, 还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等。因此还需要更广泛, 更深入, 更持久的开展下去, 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谷淑梅.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5.

[2]朱文彬.人的思维与创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8.[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出版社, 1996, 14.

[3]曾素清.幼儿幽默感初探[A].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杨芳菲.世界儿童幽默画[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2, 2.

[5]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9.78, 79, 86——89.

[6]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86——89.

[7]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468——469.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C].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1995.

[9]唐敏.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J].1994 (3) :5.

组织学习方式 篇11

A_宗教慈善有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一般的社会慈善超越了这种立场,一般来说,宗教慈善的组织形式是基于宗教组织或者宗教场所。

Q_如何看待慈善活动中宗教的特殊性?

A_宗教慈善的宗教性、公共性、社会性的边界问题一直都有争议。宗教慈善大都是基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社会理念来进行,难免带有宗教信仰特征。但从人道主义原则来说,宗教领域从事社会慈善服务,是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地位,一视同仁的。这个原则下,有些宗教慈善做得比较好,有一些则需要改进。宗教在从事慈善服务的时候,最好不要强调服务的宗教背景,或者把宗教慈善视为宗教发展的过程。

Q_在东林慈善当中,有一部分慈善活动是面向大众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带有鲜明的宗教特色,比如基于净土思想的临终关怀和临终助念。

A_临终关怀是慈善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临终助念则是基于自己的宗教教义,对死后的问题、灵魂的问题给予解释,使人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这和一般的宗教慈善应当不一样。近似于信仰治疗。这可能是一种特点,宗教性和公共性需要另外一种处理方法。

Q_台湾慈济功德会就不谈宗教,谈慈善。

A_大陆的宗教慈善很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是慈济功德会的运作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基于佛教的信仰,用会员制的方式组织起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一个NGO,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管理规则来运行,所以它的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包括资金管理都比较合理。这是用现代理性方式来做的慈善公益事业,基于佛教,但是又超出了佛教信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进入社会,在服务社会上能够建构公信力和影响力。

Q_慈济的这种模式是否利于规避政治风险?

A_我要纠正一下,一般情况下,宗教慈善与政治风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某些地方基层,某些人对宗教慈善不理解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风险。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慈善,它是服务社会,服务需要帮助的人,基于人道主义予而给予,有时候难免带一些宗教信仰特征,但构不成政治风险。

Q_寺庙里的功德箱和大街上的捐助箱有什么区别?

A_社会的捐款箱直接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对象,完全基于人道主义,或者大家互相帮助、公共服务的理念。功德箱大多数在佛教和道观,是说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基于宗教教义,由此形成一个人心净化的阶梯,逐步累积起来而成为功德,因此,做功德和社会慈善的捐助是很不一样的,所谓功德是基于宗教信仰对自己的要求而做的善行。

Q_寺庙财富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A_主要有香火费、门票、旅游项目、护法居士捐献、商店、素食馆、法务流通处等这几大块。现在的佛教寺庙,尤其是在风景区的寺庙,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有了门票收入、香花券、居士基于功德给寺庙、佛教团体的捐献,也不排除有些寺院或佛教僧团做一些商店、素食店的经营,这部分经营一般是免税的,因为这部分收入需要拿来做社会公益,也是寺庙经济的收入。

Q_这些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A_寺院财富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主要是寺庙僧团、常住的基本生活费和寺庙运行费用,还有一些弘法活动、佛教文化活动(法会、讲经等),再就是宗教慈善。目前的情况不是很透明,只能这样估计。

Q_这种不透明是否会影响公信力?

A_作为公益型、社会型的活动来说,应该所有过程都是透明的。但因为我们还在转型过程当中,很难完全做到透明。如果真正能够透明,而且有宗教团体和信仰团体的互相监督,在很大情况下会增强宗教组织的公信力。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宗教信徒对制度化的宗教组织信任度很低,管理方式、不透明等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我觉得透明的管理方式肯定是公信力提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Q_目前,大陆宗教慈善发展遇到了哪些障碍?

A_关于宗教慈善的社会政策比原来要好得多。目前来说,大陆宗教慈善要发展的话,最需要做的有:首先,要有一部慈善法规。其次,要给宗教脱敏。如果出台一部慈善法规,规范、完善社会团体的管理,我想,宗教慈善发挥的正面功能就会大得多。现在,一些相关政策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慈善团体有政策支持,另外一些却没有;某一些宗教可以做的事,另外一些宗教却不能做。宗教要平等,宗教慈善才能同样发挥作用。

如何创新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篇12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通过自身活动和经历为主要渠道来实现的。我把活动的组织形式定位为: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育活动形式, 鼓励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为幼儿创设一个“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机会”的适合的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幼儿终身能力的发展。

一、可伸缩的弹性活动时间

以往的教育活动, 都以课时为单位, 一个教学活动几分钟、一个游戏几分钟规定的清清楚楚, 给教师的组织和幼儿的活动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有些活动孩子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完成, 因为时间到了, 不得不打断。孩子学习、活动的动力, 主要来源于兴趣, 只有感兴趣的事情, 他们才能做好。孩子的兴趣是不持久的, 不可能打断了感兴趣的活动再来弥补。而且, 这样做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和良好的做事习惯。因此, 我们的教育活动时间完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的需要来安排的。有些活动用一个上午来进行, 有些则用一个教学活动时间来进行, 有的则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只要活动需要、幼儿感兴趣, 我们就要创造条件让活动得以延续。

二、从“导演和演员”到“节目主持人”的教师

教师的角色转变非常重要,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教师都知道“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但怎么样去做并不太清楚。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说教、背教案、以教师活动为主, 幼儿的活动、回答有标准模式的教育方法, 习惯了演讲、演示、表演, 一下子要退居幕后很不习惯。但如果教师是演员, 那么孩子永远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如果教师是导演, 那么孩子只是教师的“傀儡”, 他们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如果教师成了主持人, 把发表想法、参与活动的机会让给孩子, 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上一篇:专才教育下一篇:北京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