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班级组织

2024-06-30

学习型班级组织(精选12篇)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1

摘要:学习型班级的核心是以学习来促进个人和班级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运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对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班级,五项修炼

班级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教育单位,它的建设反映学校的整体风貌,影响高等教育的成效。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建立在共同愿景基础上的,能够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创新组织。在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习组织理论和学习型班级的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提出了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主张的学习型组织是“人们自己真心渴望的得以创造;能力可以持续拓展;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养;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不断学会共同学习。”1五项修炼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有强劲的生命力,能持之以恒地创新和创造新知识,团队成员有实现共同梦想的动力,目标一致、勇于探索,在敏锐地保持顺畅、深度沟通的基础上,来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以促进组织整体的共同发展和提升。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高校班级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效能。

学习型班级是指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共同的个人和集体愿景,能激发个人和团体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进而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推动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群体。2

二、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的必要性

1、构建学习型班级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3“学习型组织”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广到中国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手段的更新迫在眉睫。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构建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家的繁荣越来越依赖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4

在学习型班级中,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够具备独立学习、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这种带有明显变革意识的主动式蜕变学习,符合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3、构建学习型班级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班级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载体。在高校班级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符合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的策略

1、指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核心在于建立主动性成长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定个人奋斗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阶段性地制定个人目标、组织实施、及时跟踪反馈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帮助制定个人目标的时候,要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意愿,允许学生试错,以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能力。二是要在班级营造积极鼓励的氛围;“没有人能提高别人的自我超越能力,我们只能创造适当的条件,来鼓励和支持人们提高他们的自我实现能力。”5班主任要相信每位学生内心都有变革的动力,通过各类励志讲座、书籍等,坚定学生达成梦想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唤醒、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要精心组织各项活动,为学生设计和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保持昂扬地斗志,引导他们由本能、被动地追求进步,转变为自觉地、主动地探寻生命的创造者。

2、启发学生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反应了学生看待世界、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眼光和态度。僵化和固定的心理模式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他们在改造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行动与决策。通过主题辩论、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向内探察,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理解和处理问题;纠正原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以达到心智模式的校正和改善。班级每位成员秉持理解宽容的心态,志存高远、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班级整体和谐而奋进,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战斗力也随之增强。

3、合理建立班级共同愿景

共同价值观引领班级成长,具有强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合理建立班级共同目标是打造学习型班级的关键。共同愿景的组织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开发的基础上,经过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倾听、讨论、融合的有机统一的班级目标。这个过程注重让每一位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自下而上地将个人和班级的目标进行科学整合。班级的共同愿景符合个体发展的内驱力,能够让全体成员心向往之,并承诺愿意为之共同奋斗,最终实现班级整体内发式的生态互动发展。共同愿景的打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中要明确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动态地予以监督和调整,以平稳地向着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迈进。

4、精心组织安排团队学习

学习型班级不仅包括每一个成员以提高自身为目标的学习,而且包含以提高团队竞争力为核心、资源共享的学习。从集体讨论开始,班级成员之间充分交流、求同存异、共同思考、达成共识,找出能产生持续动力的学习互动模式。在建立学习型班级的过程中,团队学习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诸如拓展训练、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研小组等团队学习中,集体的智慧远远高于个人的智慧,当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投入学习之后,整个团队就会发挥出超常的实力和水平,团队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成长的速度也会成倍增加。个人在团队学习中克服了单独学习的信息封闭,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与他人亲密协作、融洽相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团队学习,可以培养班级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班级的整体创造力。

5、注重培养系统思考意识

系统思考是“整体地、本质地、动态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又是一种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组织管理策略”。6系统思考的目的就是班级成员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全面、客观、整体角度看待问题的长期思维。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洞察力,提高独立自主、清晰理智的思辨能力。按照系统思维观察、分析、管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会规划长远的人生目标,能形成强大的集体合力,推动班级的良性发展。

创建学习型班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共同配合、不断完善的过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树立前瞻性意识,学生在民主平等、善于创新的班级文化中主动参与班级建设,感悟梦想、超越、合作、责任等优良品质的人生价值,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符合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趋势,对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学习型班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黄红球,何军峰.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发展.2006(1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实践篇[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6]柳思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2

班级的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集体成员的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一切能否变为现实,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威信直接相关。

1.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方面。

班主任的教育主要应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展开。这里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

二是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

三是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

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应在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

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主任在组织、管理班级时,应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和推动班级活动的开展。其教育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班主任应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的其他班级活动,教师都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集体成员参与为原则。

第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班级活动上。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主要包括:与班级任课教师的配合,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争取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与成员、集体内干部与群众、干部与干部、群众与群众的关系;各种组织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四,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班级档案分为学生个人档案与班级集体档案两大类,以记载事实为主。

班级的组织建设 篇3

班干部的选拔

一个班主任从接手新高一的那一天起,就要着手班干部的选拔。班干部的选拔标准无外乎人品、能力、学习等几大方面。从实践上看,省重点高中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其三年后的高考成绩没有必然联系,所以高一选拔班干部时基本上可以暂时排除学习成绩这一因素。

首先班级需要一个或几个临时召集人,以保证班级的基本运转。这个(些)召集人很关键,在同学心目中,他(们)就是以后班长的重要人选。但作为班主任,最好称他(们)为召集人,绝不能称为“代理班长”,因为名称的不同对他(们)及全体同学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不同的,这样,班主任也可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由于召集人的任命时间比较紧,班主任可能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全面地了解他们,那么任命的依据除了看档案、个别谈话外,最主要就是观察他们在开学初有限时间内的表现。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一个有心人。

比如,在开学初的几次劳动时,我故意不说由谁来负责,只说大家分成几组,每组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就开始劳动。在这过程中,我会悄悄地回来观察同学们的表现。你总会发现有几个人主动地担当起了组织者,他们又给自己组的同学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并勇挑重担,自己专挑脏活累活干,而其他同学则表现了对他的认可与服从。那么这个人就是班主任要考察的重点对象。此外,从军训期间的一些小事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积极性与领导才能,比如在我06届毕业的学生中,就有这样一名同学,除了劳动中有以上表现外,有几件小事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军训快集合时,他会提醒周围的同学别迟到;军训休息打篮球时,他俨然是一个场上的指挥者;军训解散时,他会提醒周围的人把场地上的矿泉水瓶带走,并主动留下来“打扫战场”。这样,为期一周的军训结束后,我和他进行了面谈,并任命他为召集人,果然,他后来成为了优秀的班长。

当然,考察的过程中,班主任也许会发现许多的人选,尤其像我们这样的省重点学校,学生在初中担任过班长或团支书职务的,就有一半以上。为了平稳起见,我往往在班委会成立之前,只陆续任命3个召集人。在任命的过程中,我也基本给他们分了工,有负责集合喊口号的;有负责管理班费的;有传达学校和年级相关通知的。当然,这种分工是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量身打造”的,对他们以后所当选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班委会成立前,我一般还有两项必须完成的工作。

让学生填写一张《自然情况登记表》。其中有一栏“高中阶段是否想做学生干部?想担任何种职务?”需要学生填写,这个意愿,我还是作为重要参考的,如果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根本就不想做学生干部,那么一般来讲,他即使选票很高,也不能被任用。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干好一项工作,他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干好。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此,自己都不想去做,那么即使最后勉强接受了个“一官半职”,他也不可能做好。当然,这里还有一类情况,就是有的同学尽管比较有能力,但因害怕高中阶段做干部会耽误学习,就填写了“否”,这样的同学往往是比较自私的,他只想着自己,并没有真正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这样的同学,也是不能被任用的。

在班委会成立之前搞一次“民意测验”。让学生选出一套自己理想中的班委会阵容(这个民意测验一般在开学一个多月后进行,学生之间大体已相互了解),我再根据这个结果进行协调。选票高的同学,是必须要进班委会的,但是否担任班长,则需要根据我对他性格的了解和与他的面谈情况而定。

需要指出的是,也可能会出现开学初任命的召集人的选票并不是很高的情况,班主任该怎么办?我的原则是,那就不安排他做主要干部,可以给一些“虚职”,但决不要“弃用”,因为那样会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容易给他的心理留下阴影,甚至,这个孩子还会因为“没面子”而仇视班主任和新的班委会,在各项活动中起反作用。(而事实上,当初的召集人基本上都被选为班长或是团支书之类的主要干部。)

这样,在全体学生的投票和班主任的意向协调的情况下,我们的班委会正式产生了。这种做法从实效上来看,是比较好的。一年后的重新选举(这次选举则完全是民主的,当场唱票),主要班干部基本没有变动,我带的两届班级都是如此,这很有利于班级的稳定。

许多班级在高一刚成立班委会时就搞竞选演讲,然后同学投票,谁的票数多谁就是班长,我是不大赞成这种做法的,因为这种做法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不足。这种选举往往使口才好的同学和“老好人”占优势,而这两种人未必是班长的最佳人选。口才好的同学未必真有能力;“老好人”常常谁也不得罪,工作没有魄力,管理不好班级。

班级机构设置

为了和学校保持一致,我所带的班级也是把班委会、团支部作为班级的常设机构。

班长、团支书属于班级的“高层”,当然应由能力最强的同学担当。我认为,男女班长各设一人较好,这样有利于分别把握男女生的思想工作,由于性别的差异,两人往往又能互相谦让,不互相“争权”,当然,班主任也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分工。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一些班级班长轮流当,我也试过,效果不好,易导致班委会成员角色意识模糊,不利于班级核心的形成,不利于班级的长期稳定。至于近年来在某些班级流行的全班学生自荐轮流当班长,也有儿戏的味道,更不可取。当然,从普遍锻炼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把电教员、图书管理员、卫生值日组长等职务让更多的同学来担当。

在一学期后,我的班级还会增设一位“副班长”,副班长基本上就从普通班干部中提拔,这一想法我会在班委会刚成立时就告诉所有成员,主要目的是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学习委员是全班学习的榜样、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体育委员担任组织间操的重任,关乎本班的形象,这两种职务属于特别重要的职务,在人员的选择上需慎之又慎。而宣传委员常需要负责出宣传板等,需要足够的人力,如文笔好的、绘画好的、书法好的等等。班主任可以把更多的有此方面特长的同学吸纳过来。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所带的班级一直实行“值周班长”制度。

所谓的“值周班长”,一般由两位班长、一位团支书担当(一学期后新当选的“副班长”也要被吸纳进来)。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班级自习课纪律的管理。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自习课纪律的好坏对一个班级的学风影响重大,必须高度重视。但班主任不能总看着自习,那样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如果把所有的自习课的管理都交给一个纪律班长管理的话,他的工作量太大,也容易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值周班长”一般由三四个人轮流做,一个月左右才值周一次,能让“值周者”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容易懈怠。这种制度的效果也很好,很多领导和老师都夸我所带班级的自习课纪律好,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值周班长”制度。

班干部的培养

无论理想与否,班委会一旦产生了,班主任便立时有了一个新任务——班干部的培养。相对于班干部的选拔来说,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工作。班委会的人员构成不太理想,需要培养;比较理想,也需要培养。能否拥有一个理想的、高度凝聚的、富有战斗力的班委会,关键在于班主任给它打上怎样的印记,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培养。

通常,在新班委会的第一个会议上,我的讲话必有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也就是说,班干部必须先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好,这是在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如果班干部因为做干部,而把学习耽误了,那就本末倒置了,这样的班干部要主动辞职,因为你没有那份能力,你需要回到你的“主业”中去。另外,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做自觉遵守纪律的模范;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做爱校爱班的模范。此外,还要发挥辅助领导作用,即尽自己所能,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协助老师做些同学的协调工作,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

其次,进一步明确强调班委会内部的运行机制。基本原则是分工把口,统一领导,分工不分家。小事自己拍板,大事集体研究。班委会决议须经三分之二(含)以上多数通过,一旦通过,持反对、保留意见者除向班主任、学校积极反映外,须不折不扣认真执行,语言上行动上须与多数班委保持高度一致,绝不能互相“拆台”,而要互相“补台”。

当然,以上是面对全体班委的培养,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对班干部个人的培养。比如指出班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指点一些工作方法等等。

搞好班级组织建设工作,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班级稳定,又要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既要遵循一般规律,也要注重结合班级实际。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班主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时时反思自己: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班级最终大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班级的组织建设工作搞好。■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逐年加大。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使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降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提高。它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它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适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密切贴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深受社会欢迎。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比中专生优”,就业形势很好。但是面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大。如何适应这一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及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共同关注的焦点。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完全颠覆了以往工业时代的管理理念,具有理论的前瞻性,方法和工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各个领域广泛推广。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寻找适合本班的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机制及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现代人才的学生管理模式,使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就业压力与现代企业需要的学习型人才缺口之间的反差能尽量缩小。所以,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建“学习型班级”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及原则

我于2006年10月开始研究创建学习型班级,于2007年9月将数控高职G0608班列为学习型班级创建试验班级,借助学校现有学生评价体系,对该班进行考核,使研究分析更加有效、可靠、可信。在具体操作中,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体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成长。而民主性原则则是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班级组织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进。

(二)创造性和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班级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创造性不可或缺。但同时还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从事任何活动光靠组织内部的资源是不够的,还应向外开放,积极争取组织以外的各种资源,从而信息与资源共享。

(三)坚持团队学习,分层提高的原则。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试验班级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班级学习系统中的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及整个班级学习等三个层面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使团体智商远大于个人智商之和。

(四)坚持系统思考,全面发展的原则。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进步、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应避免分割思考,要整体思考;防止静态思考,要动态思考;防止表面思考,要本质思考,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各问题。

三、主要措施

(一)改变观念,领悟学习型组织理念。

首先,在班级进行动员学习,倡导全体同学深入了解学习型组织原理,深刻领悟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对班级组织(两委会、班级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认真学习《第五项修炼》内容,使其深刻领悟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真谛与特征,基本掌握“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理解学习型组织理论,并要求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于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中,共收到5篇较有质量的学习心得体会。再次,对班级组织成员进行再次培训,全面理解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并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等将创建学习型班级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让每位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想。而后班委会自发进行了“关于创建学习型班级”的问卷调查,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创建学习型班级活动与自己紧密相关或与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表示愿为团队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学生们对创建活动都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且充满期待、新鲜、好奇的心情。最后,在全面理解创建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后,进一步讨论研究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级并着手实践。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班级组织负责人自我超越。

根据学习型班级的理念,让实验班级着手构建“学生个人———团队———班级”学习循环体系,改变以往由班委、团支部指挥班级工作的管理模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即若干个团队,以此作为班级工作的若干个基本单位,并将班级的各项活动都落实到每个团队中,这样班委、团支部则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仅仅作为每个团队开展活动的辅助。为使学习型班级创建活动有序进行,结合班级自身实际制定《团队活动制度》、《团队学习制度》、《团队评价制度》、《团队队长职责》、《团队创建活动激励措施》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机制,把“学习+激励”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始终。同时还要鼓励班级组织负责人立足岗位,立志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自我超越,从而让这些组织领导者的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竞相迸发出来。各个小组的不断自我超越必将带来整个班级的自我发展与进步。

(三)认真制订班级愿景、组织愿景、个人愿景、活动愿景。

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在学习型班级创建中,最关键的就是共同愿景的制定,好比一个人正是有了理想才会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一样。只有班级具备了一个符合本班实际的共同愿景,才能产生凝聚力,使班级中的每个同学都自觉地约束自己,发展自己。我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学期开学初和结束前都做一次本班所有同学的深度会谈,实事求是地对班级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班级、各团队及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然后制定班级目标、各团队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个人目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各团队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共同奋斗。这是因为班级愿景所具有的那股令人深感号召的力量,使全班学生难以抗拒地融入到集体之中。而活动愿景则是连续的,并且时刻变化的。一些校园活动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校园文化节,创新大赛,技能大赛等,对于这些活动,班级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每一学年制定一个总体目标,然后细分到每月、每周要完成的要求,逐步推进。而有些活动则是具有突发性的,比如捐款,或是临时安排到我班的志愿者活动等,就必须要求班主任能在第一时间就该活动与全体同学深度沟通,达成共识,有时候没有办法达成一致,就必须班主任出面,与学校沟通。

(四)开展团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观念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应变的单位不再是个人而是团队,在团队中运用合作沟通,互帮互助,促进每个人的潜力智能都得以充分发挥,使团队的智能与贡献远大于个人之和。因此,班级要经常举行组织内、组织间及师生之间的深度汇谈,深刻地理解班级学习系统中的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及整个班级学习等三个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学习与他人也是息息相关的,使学生们更加认真地进行学习,促进各团队内、团队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利用团队的力量进一步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进行学习,即创新。2008年9月份,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85%的学生认为班级的学、赶、帮、超、竞的气氛浓厚了,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已经尝试着用新的角度、另一个立场看待问题,这些又成为学生们继续再学习、再创新的动力。

四、研究初步结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总结如下:

(一)促进了我班学生观念的转变,树立了学习型班级管理理念,完善了本班管理机制,形成了我班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完善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学习、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本班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四年级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同学自觉地报名参加了专转本和成人高考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提升与自我修炼。

(四)促进了本人的素质提高。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我连续获得校优秀班主任的荣誉。在2009-2010学年被委以年级组长职务,在06、07级全面推广创建“学习型组织”班级。

五、系统思考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班级时,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团队学习的气氛,我们应努力做到:

(一)要积极开展深度汇谈。

鼓励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平等与民主的交流与探讨,人人都参与,敞开胸怀大胆陈述想法,充分发表意见,把个人或少数人所拥有的信息、经验、教训通过召开班会、主题班会或讨论会等,变成群体共同拥有的学习成果,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教训共享,在互相学习中达到共同提高。

(二)要正确处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的关系。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是个人学习的聚焦,也是个人学习的动力源泉,它有利于满足不同成员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形成个体有活力、团体有合力的良好气氛。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一个团队要想成功,只一味强调竞争而不善于合作,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在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才能使个人和团队和谐发展。

总之,学习型班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如何组织班级活动 篇5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在小学,大家应该有共识,就是活动非常多。活动可以教育人,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素养,活动可以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等等,活动带来的好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而且孩子们大多热情高涨,喜闻乐见,积极参与。

那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觉得还应该从下面几点出发:

一、统筹策划,找准切入点

一个活动布置下来,老师不要急于开展,而是想想如何做到高效,学生乐于参加,向老教师请教,向同学要点子等等。寻找较好的活动切入点,少走弯路,增加活动的兴趣,以免浪费了时间,活动到最后还没搞好。

二、安全第一,确保活动没有遗憾

所开展的活动,大多户外活动比较多,而且孩子也愿意走出教室门,甚至是校门。例如校运动会,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之上,加以选拔、适当训练,其中就要做到安全。运动员发挥拼搏精神,其他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安全服务方面的事。例如搀扶等。

三、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有的活动,几名,十几名同学就可以完成。比如征文比赛、出黑板报、朗读比赛、小歌手选拔„„但是如果只让他们参加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成为了少数人的表演,也违背了教育实质。比如小歌手比赛,可以先在班级里搞一个比赛,每人都可以参加,但为了节省时间,先在小组内自主开展。这样学生不仅愿意,还能真正的发现人才,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再例如,出黑板报,可以采取分组竞赛、轮流的形式,每组选拔一两个带头的,做到人人参加,人人有事情。

四、及时总结,提高活动效果

浅谈高校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 篇6

【摘 要】高校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思想道德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班级活动建设,解决如何开展有价值的班级活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经过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总结阐述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几点要求,明确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活动;辅导员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拥有丰富的学识,也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班级事务的灵魂人物,是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人,其肩上的责任重大,除了管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同时也肩负着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不断发展更新,对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论灌输,而忽略在实践上对学生的引导。因而,笔者认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活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思想道德教育都能起到更明显的作用,本文则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组织开展高校班级活动。

一、明确班级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班级活动开展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是课程学习之余的放松,更是一次深入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每一次班级活动的开展应当具有一定的学习意义。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如今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汲取知识更有主观性,由于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生能够自主接收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更愿意结合自己的经验、兴趣,在已经固定化的价值观中主动学习;第二,从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虽然在固化的教育模式中形成了较高的主观性,但尚未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其行事方法较为青涩,遇事易冲动,思虑不周全;第三,当代大学生普遍已经成年,其渴望独立而又尚未完全独立的心态使其思想道德立场难以坚定,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容易迷失自我。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以上特点,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式,其较为轻松、参与度高、乐趣性强的特点是不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方法中较好的一种。同时,如今大学班级普遍人数较少,开展班级活动能够锻炼到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协作能力,使得大部分同学真正参与进来,能够达到更好地教育目的。

二、把握班级活动开展的宏观导向

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其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即扮演“掌舵人”的角色,所以,辅导员的决策与要求是班级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重要导向。首先,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应当具有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作为活动基础,辅导员应当明白什么时候适宜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条件下适宜开展何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其次,班级活动的中心内容应当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们对于社会问题以及政策变更的关注程度;最后,班级活动的开展应该分段进行,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各学习阶段中的教育重点,分为不同的学习成长阶段以开展导向性不同的班级活动。例如,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因为经历从高中到大学的阶段性跨越,其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改变,这一学年的班级活动则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到了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此时的班级活动则应当侧重于对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最后一年,学生们面临考研或者找工作的压力,此时应当开展就业指导、考研指导及心理疏导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三、加强班级活动开展的组织建设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小的一个集体,其中包含班委会、团支部等多个学生组织,若想要开展质量较高的班级活动,必须要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做好组织间的协调工作,使得在班级活动开展时学生干部能够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优点,提升班级活动开展的有益性和创新性。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选拔一支高素质、能里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十分重要,所以在选拔时应该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特长。此外,应对学生干部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语言表达、文案书写等能力,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使他们在协助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学生干部群体作为学生当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其带领其余同学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能够更好地将同学们凝聚在一起,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得学生们更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学到更多的知识,锻炼其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0(5).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7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设想, 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和实验, 笔者吸取“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优点, 借鉴教育家魏书生班集体建设理论和方法, 从高中班级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出发, 对班级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建立以肯奉献更多的班团干部为核心的班级岗位责任制, 使班级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人人当家做主, 事事我优起榜样引领作用。该组织机构具有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明确的学生集体自主权利、职责范围;具有明确合理的自主管理系统和工作程序;在自我管理活动中, 具有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组织能力。该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能根据班级集体的各种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合理、不相重叠, 班内各种工作和活动都能在组织协调下, 既分工又合作, 有条理的展开。

1.就全班而言, 采取“个人岗位责任制”。“个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 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任务由班级财产、学习、生活到思想、行为监督等方面详细划分) , 既是干部, 又是群众;既是 (奉献) 管理者, 更是优秀示范者, 也是 (谦虚接受) 被管理者。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性别即以同组异质的原则, 展开竞争与合作。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 又是娱乐小组, 劳动小组, 同时还担负起“每日看台瞭望”的责任: (1) 班内一日情况总结, (2) “班级之声” (稿件来自班级投稿) , (3) 一日国内国际要闻摘编。这样, 学生个人综合考评成绩除作单一的个体评比外, 还要在各小组中作总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评比最佳小组, 引导学生即竞争又合作, 发扬集体主义。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 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2.班干部方面:“采取一部两委制”。“一部”指团支部, 由全体团员会议产生, 一学期一届, 在班级各项工作开展之前产生。 (1) 他们除搞好学校、班级的一些常规工作外, 还要在班级组建小组时有意识的把团员派到各小组起先锋榜样作用。 (2) 每两周召开一次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学习会议并要求各人员作思想和工作汇报。 (3) 团支部成员负责班级黑板、重大活动 (如运动会) 的宣传等工作。“两委”是指班级干部委员会和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班级干部委员会”由班会产生, 班委会由班会产生。班委一般一学期一届左右, 由班长直接负责, 这届的工作成绩作为下学期是否聘任的依据。班委负责好班级的日常事务, 尤其组织好考评人员对同学们的综合考评。“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成员按该会章程由各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 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 产生后向全体同学宣誓就职, 任期一月, 月后在民主生活会上由全体同学对委员投信任票表决, 如信任票不到总票数的三分之二, 则当场罢免, 同时产生新委员。“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是自我管理监督机构, 是“司法”机构, 它的职责是:审定班长资格, 审定班委会工作, 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 协助值日小组做好“每日看望”, 组织每周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即召开全体学生大会, 监督考评各部分工作的开展情况。全体学生大会是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权力”组织, 行使制订班级目标, 制度 (班级公约) , 活动计划等意识职能。“班委会”是“行政机构”。

摘要:德育常规是指人们习惯上认同的或法令条文上规定的有关德育方面的政策、规则和程序的总和, 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基本规范要求。马卡连柯说过,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学校的德育管理,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德育常规管理来实施的, 常规管理使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

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策略 篇8

一、弄清这些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一个班集体, 一般四五十个人,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爱好、性格各不相同, 所以无论开展怎样的活动, 都不可能全部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因而个别学生为了寻求某种需求, 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小团体, 即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所以它是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另外, 四面八方的学生刚来到同一个班上, 同学之间还比较疏远, 彼此不了解, 加之班主任在选拔, 任用班干部有一段过程, 在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 一些能力较强, 有号召力的学生逐步显露出来, 使得有个别学生围绕在他的周围, 逐步形成一个个小的群体。所以它是伴随班集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再者, 班集体形成初期, 班上的各种组织形式、活动目标等如果不健全、不合理, 满足不了需求, 这种组织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甚至越多。

二、弄清非正式组织的各种形式及对班集体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一般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先进型的小群体, 这种群体, 不背离集体利益, 各成员间互相关心, 共同进步, 用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每个成员。这种组织的中心人物一般能经常与班主任联系、沟通。群体间能较好沟通, 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一般在这种群体中选拔, 任用班干部。第二种是以娱乐为主的小群体, 这种小群体中成员的活动多数在一起消磨时间, 不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去产生积极的作用, 甚至有拉人下水的行为;成员之间相互包庇, 甚至无理取闹, 妨碍班集体的有益活动。这种组织对班集体的工作有或大或小的影响。最后一种是完全与班集体对立的小集体。不管班上搞怎样的活动, 总是持反对态度, 甚至与教师、与集体、与学校对立。他们喜欢传播小道消息, 影响班集体的团结, 干扰与破坏班集体活动的开展, 使内部成员越来越偏离集体。这种组织的中心人物往往是受社会上坏人的利用, 或受媒体、网上等一些不良行为的感染逐步形成的。在这种成员里面, 有“老大”“老二”或其他的称谓。他们对其成员的影响甚至超过学校、教师、父母对其的影响。他们形成的目的一般是在一起不被别人欺负, 然后占着有这个团伙作后台欺负别人, 斗殴及敲诈勒索等违纪行为多数是一个或两个团伙的行为。往往在团伙内部, 诸如某一个人不小心被别人碰了一下, 就占着自己团伙的力量, 在别人已经道歉的情况下仍然大动干戈, 进而造成恶劣的群体斗殴现象。这种组织影响最大, 是破坏型的小群体, 它阻碍班集体的形成, 干扰班上的正常教学, 对班风、学风的形成起着破坏作用。因而班主任、学校应杜绝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三、在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 班主任应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尽快地组织培养班团干部, 形成领导核心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9

为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和主导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明确先进的管理方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的实现也需要不断更新,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本文而言,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转变:在管理任务上,传统的教育将统一性作为主要目标,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在现代管理任务中,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化发展,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从管理转变为引导;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学生的行为组织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现代管理中,重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创新思维;在教育管理评价上,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号召,有令必行,在现代管理中,学生是教育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班务的管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上。

2. 健全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职能机构的核心,对于班级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班级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班主任有必要健全班委会的管理。为此,要严格把握好班委会中的选举工作。如在选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班委会人选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方面、思想方面、身体方面,同时,还需要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将事情放心地交给班委会去处理,真正发挥班委会智囊团的作用。此外,班委会应该定期举行换届选举工作,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无记名投票,让学生参加竞选,结合近期的个人表现,选举出合适的人才。

3. 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指的是让班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班主任则充当幕后指挥员的作用。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在其迷茫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班主任都将权利交给班干部,引导学生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觉,独立开展学生工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班干部在班级中的行政能力。对于自制力稍差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给其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实行自我管理,培养其自控能力。班主任需要从以往的事事包揽的形式中摆脱出来,提升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成为班级管理中的指挥者。如将不同的权利等分给学生,实行卫生专人负责、出勤专人负责、做操专人负责以及默写专人负责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系统应该是人人参与管理,同时又受到他人的管理,而班主任所要做的,就是向着管理系统的目标前进,将权力下放给学生。

4.沟通协调

在管理班集体中,班主任并不是孤立存在,还包括学生的家长以及任课老师等,尤其是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当了解。所以,班主任应该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协调各种关系,化复杂为简单。教育事业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沟通协调中,班主任需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如召开家长会或者是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了解该学生的行为习惯,担任起教育的大任。只有家庭与学习相联合,教育的作用才会越来越显著。

5.激发主体能动性

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反映了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的优劣性。笔者在担任高中班主任的职务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生主体性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一个能动性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组织能力,个体与个体之间团结协作,友好互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活动、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等因素,班主任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肯定学生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他们尊重的表现。此外,在培养学生能动性的同时,还需要采用激励的方式,倡导素质教育,人人争做班级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升管理效率。在现代教育体制的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本领,在实践中提升解决事端的能力,只有多给他们空间,有计划地进行管理,才能够真正发挥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核心,其管理效率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以高中班级管理为例,从转变观念,健全班委会,权力下放,沟通协调以及激发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分析了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主导

参考文献

[1]许幸子.小议班级管理工作[J].青年科学,2011(1).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10

1 高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的班级管理者在管理班级的时候缺乏统一的管理理念,导致了不同的管理者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由此采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也不同。有的强调严格管理,使用管理中学生的方式管理大学生;而有的采用比较宽松的管理方式,强调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有的介于两者之间。这些管理方式都没有结合班级和大学生的特点来管理班级,更没有体现出高校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原因是高校的班级管理方式均是以管理者的自我理解为出发点的班级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班级管理理念而造成的。

1.2“管”有余,“引导”不足。

目前班级管理工作中一般都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班级事务,侧重于“管”,而忽视了“引导”。实际上,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引导”比“管”更有效果。“引导”就是要理顺班级中各种人际关系,讲清道理。很多时候“引导”比严格的“管”的更有效。

1.3 学校过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目前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各种讲座、比赛、文体活动等。很多情况下,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规模和效果,常不顾学生的意愿和个体的需要,采用行政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甚至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比如:某高校规定学生在业余活动时间,每周必须上8课时的活动课等。限制了学生的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自我选择和安排,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逆反心理,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

1.4 忽视对学生心理要求的管理。

目前大学的班级管理主要侧重于事件的管理,有事情就求管理,无事就放任。缺乏对学生系统化的心理变化、心理需求、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与管理。学生心理需求管理在很多高校基本上一个空白,常采取救火的管理措施,出现一个解决一个,不能系统地从根本上解决或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

1.5 班级管理趋于例行化和表面化。

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庞杂,使班主任陷于烦琐事务,疲于应付,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素质、思想动态等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从而使管理趋于例行化和表面化,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高效班级管理问题的本质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一直将班级作为一个正式组织来管理,习惯了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班级,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管理者权力的绝对化,它所强调的是规范和服从,强调统一性,步调一致,这样很多措施的实施或多或少地带有强制性的意味。而在校大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希望自己掌握命运,乐于独立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他人意见不轻信和盲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约束自由、独立的环境和强制性的措施往往感到不满,甚至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反抗倾向。因此,当前高校过多地采用正式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手段管理班级,与上述大学生特点的相背离,是导致高校班级管理问题重重的根本性原因。

实际上,高校班级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学生的管理。尽管高校中的班级是一个正式组织,但是班级的形成不同于企业中的正式部门,班级中成员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具有自发选择的结果,并不是行政手段下的产物。他们是有着共同的专业、共同的学习生活、共同的对未来就业的期望与担忧的群体。因此依靠行政化手段管理高校中的班级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相反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借鉴非正式组织理论来管理正式组织班级,将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非正式组织的理论

3.1 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任何经营组织内都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所谓正式组织是指那些被人们规定好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明确提出各成员权利和义务,并有固定编制的群体。如企业中的部门等。而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正式组织内,以心理因素和社会关系维系,以潜规则为行为方式的松散型的人的集合。它们主要表现在是由于在兴趣、爱好、习惯、志向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致性而形成的松散型群体。它没有固定的编制,其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权利义务和职责范围取决于成员自愿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同行为规范。

3.2 非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

3.2.1 内聚力比较强。

非正式组织内具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要出发,因而对成员具有很强的约束力。非正式组织中成员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常常会遭到同伴们的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3.2.2 领袖人物作用突出。

非正式组织往往具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这种核心人物不是由组织任命的,但成员对他的拥戴程度比较高。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极大,一些在正式组织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中领袖人物的作用能很容易得到解决。

3.2.3 成员归属感强。

在非正式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却又没有明文规定,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人与人之间都有稳定的共同情感,非正式组织信奉的是情感逻辑。成员之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因此成员的归属感比较强。

3.2.4 非正式组织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基于特定的需要由成员自发组织形成的自发性团体,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没有明确的成文制度和规划,它的约束是软性化的,非强制性的,所以它具有不稳定性。

3.3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巴纳德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目标的达成具有促进、限制和阻碍三种作用。

4 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4.1 首先应把学生看作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班级管理者应把学生看作是“社会人”。而不能看作是对于现有的学习条件和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反应的“经济人”。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必须应该遵守现有的教学状况或教学模式、班级管理模式等,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即将走入社会成年人,他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望。因此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不是他们追求的第一目标,而在社会认可、心理需求、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则表现得更强。

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不能单纯地从学习成绩、奖学金和规章制度等行政手段强化对学生的管理,而必须更多地从大学生的社会需要和心理要求等方面来加强班级管理的服务职能,心理疏导职能等。

4.2 班级管理工作应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引导”过程,而不是“管理”过程。

高校班级管理不能只关注对学生的管理与控制,而应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对学生的“引导”,以培养全而发展的人才。首先,“引导”是指班级管理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处理好班级各项事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麻烦、困难。其次,管理者在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应该心平气和地把道理对学生讲清楚,要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避免对学生的训斥。“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帮助他们把利弊分析透彻,找出症结所在,只有有效的“引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的效果。

4.3 班级管理的原则在于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梅奥认为,“士气”的高低决定于企业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程度。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应把满足班级管理目标同满足学生非逻辑的感情的能力结合起来,以此来增强于学生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满足程度。通过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来鼓舞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自我综合素质提高的热情。

4.4 培养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带动整个班级的和谐管理。

高校的班级管理者不仅仅要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而更多地扮演班级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要求班级管理者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师生间的互动,把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注重对核心人物的调查了解、掌握、引导与培养,并将核心人物纳入班委会,给予其一定的身份,以此来带动整个班级的和谐管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5 建立班级成员的行为规则。

班级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应从班级成员的共同利益、情感需要出发,建立明确的班级成员行为规则,使行为规则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约束力。班级成员行为规则建立的关键是:首先,班级管理者不能采取限制性管理,而是将班级管理目标、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注意顺应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抓“大”放“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将行为规则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将行为规则放在隐性的地位,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创新、柔性的班级管理模式。只有这样,班级的行为规则才能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约束力,从而使班级的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超明,潘锦全,张坚强.试论高校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49.

[2]杨冬梅.亲情化模式的高校班级管理[J].商业经济,2007(7):119-120.

[3]屈一涨.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探讨[J].当代经济,2007(3):68-69.

[4]徐红星.柴景山.非正式组织理论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5(3):87.

非正式组织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班级管理;影响

学校班级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群体,他们三五成群,交往频繁,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往往一起行动。此即非正式组织,也称自然群体,它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或其它活动小组等有意识协调的正式组织而言,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在个人相互接触中无意识地自然形成的,以感情、习惯、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未经人为设计和正式规定的松散群体。非正式组织在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正式组织的活动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班级中尤为明显。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关系的情感性

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目标,以相互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不具有功利色彩。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原则,而非正式组织主要是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成员之间以讲信用、讲义气为最高信条,有很强的凝聚力,表现出行为的高度一致性。学生非正式组织一旦形成,就很难解体。

2.共同的倾向性

学生非正式组织既然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自发形成,因此在态度上、行为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密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常常集群行动,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畅通且灵敏快捷,交流内容无所不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自卫性、排外性。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尤其是批评学生时,往往由于所谓的“微波效应”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不满,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落实。

3.核心人物自然形成

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具有完全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可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能力,比如身体强壮,爱扶弱惩强充当保护者,或者拳头硬打架狠,或者成绩特别好,或者体育运动能力突出,甚至比同龄学生成熟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从而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他们在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威信高、影响大,成员对他们几乎是言听计从。值得注意的是,品学兼优、教师欣赏的学生干部,反而很难成为这样的核心人物。

4.群体意识强

学生非正式组织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但其成员在长期交往中产生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非正式组织。这些不成文的规范或约定,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对成员产生极大的影响。成员有可能不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学校、班级的要求或规定,却自觉遵守非正式组织中那些不成文的规范,其心理状态是害怕被所属群体孤立、惩罚或抛弃,丧失归属感。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对班级而言,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非绝对有害或不利。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级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

1.积极作用

(1)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班级正式组织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需要正式的学习、工作交往,更多人更看重的还是非正式交往,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组织中才能获得满足。

(2)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及时帮助成员排忧解难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通过和利用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密切的情感联系,借助他们及时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3)非正式组织成员对其中某些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非常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调整教育目标、方法、手段,搞好班级建设和管理。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学生非正式组织与班级目标冲突时,就容易产生对班级的抵触情绪,妨碍班级的正常活动和运行。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在从众行为发生时,学生个体往往发生去个性化,即在非正式组织意识的影响下,丧失或削弱了自我导向、自我控制功能和责任感,甚至完全丧失个性状态,淹没在群体中而失去自我感。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往往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成文规范,但也相对固定,有自身共同的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在诸如改选班委、成立组织等活动时,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三、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某些特点,为实现班级集体的目标服务。例如: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心理协调、情感密切、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共同提高思想觉悟与学习成绩;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渠道广,传递信息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生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与要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威信高、谈话灵、影响大的特点,信任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无法发挥的作用。(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29页)其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特别要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着重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和转化工作,使他们成为教师的朋友、伙伴和工作助手,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带动和引导全体学生为实现班级总体目标而努力。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人的作用。比如:在物色班长的人选问题上,要注意非正式组织中代表人物的意见,使班长有较好的群体基础。对于沾有不良习气,品行较差的“头头”,要特别注意教育。

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把非正式组织确定为班内的正式组织;也可把某非正式组织中有能力和威信的学生提拔为班干部,成为正式组织中的一员,增强其归属感。同时,对各个非正式组织的“头领”和“核心人物”要多做艰苦细致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成为班集体建设的积极分子,起到转化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使他们的群体意识逐渐升华为集体主义精神,使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逐渐转化为集体主义精神指导下的团结意识。这样就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总之,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是客观事实,也是极为正常的社会现象。教师既不能对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甚至容忍其走向带有江湖义气或类似黑社会的小团伙,成为班级建设的破坏势力;也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统统标以“反班级”的标签,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或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忽视了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社洪,王珍.引导和发挥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8-80.

[2]王建武.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学习型班级组织 篇12

在班级管理中, 最令各位班主任心烦的, 莫过于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宿舍学生闹不和;“老油条”学生日日迟到;班级垃圾桶常被扔得漫溢无人理;饮水机边开出“内流河”······这些坏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真是像耳边的飞虫一样令人困扰!

2 虫从哪里来?从已经腐烂的物中来。

发现自己班级的种种漏洞以后, 各个班主任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努力进行整改。同样的精力投入后, 效果却大相径庭。

经过仔细的观察, 不难发现, 学生整体纪律等表现日益进步的班级里, 窗明几净, 课桌整齐有序, 学生整体氛围融洽。从“班级整改”起, 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觉得此班级焕然一新,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日益高涨。

整体纪律并无改善的班级里, “小飞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班主任疲于奔命, 愁眉深锁。这样的班级里, 会看见地面长期有各种小垃圾分散, 学生小团体感强, 老师教学工作阻力重重, 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到这里,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来, 要解决这些恼人的“小飞虫”, 绝对不可以浅层次消灭——这样只会导致根源“腐坏”日益严重, 最终使班集体彻底失控。

解决了最基本问题, 班风才有好转的机会。

下面, 我们来说一下如何从解决班级基本问题入手, 去除班级的“腐坏”部分, 彻底铲除这种问题的引发根源, 从而使班风焕然一新!

3 解决“自腐”问题, 虫子自然不翼而飞!

3.1 建立师生教育之间的良好而充分的信任关系

班主任为了建立个人威信, 会给学生一些“下马威”, 要求学生一定得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班主任就是这个班的主宰, 学生做每件事之前都必须和班主任汇报, 通过班主任批准方可进行。

这样, 班主任固然可以在短时期收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无形中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开了;并且班主任事事亲力亲为, 虽然累, 却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 觉得自己不被信任, 有甚者更故意违反规定以求班主任重视。

遇到这类情况, 班主任要更真诚地去与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交往。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 进行耐心悉心的引导, 不是着重在批评和否定;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意见, 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和暴露出的缺点、错误, 要予以理解, 尊重, 并对其中正确的思想给予肯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是在真诚的, 是在尊重他们。

这样的教育思路, 才会使学生们对班主任产生充分信任感和亲切感;由于这一份信任的情感, 他们也必然会放心把自己融入进班级中去。

3.2 全力打造自己班级的优生和班干部队伍

优生是班级内学习成绩优异或行为表现稳定突出的学生群体。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骨干, 在班级管理、活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班级最终的品质和高度会有多好, 优生和班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 班主任要着手班干部的民主选拔和开放式培养。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拔一些有一定的班级工作经验的同学组成临时班委会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由全体同学在支持和配合的班委会工作, 并对班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在下半年的班干部选举中, 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班长, 由班长负责从班上挑选出一批学生, 提交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后, 组成新的班委会。

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分工, 使他们各负其责, 不断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团结一致、协同作战,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使他们明白,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 同学们对他们有极大的信任, 因此时刻应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参考期中考试成绩和德育分数, 教师评出班级的“优生队伍”———前10名, 表扬他们成为班级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优生培养过程中, 班主任有辩证的态度, 注意正确地处理管理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并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a.先进与先进互助活动, 有利于先进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团结, 更好地发挥先进层的群体作用。b.先进与后进的互助, 可以有效地防止先进、后进两脱节的现象, 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一起成长。

3.3 在民主的氛围中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爱班“理班”的热情

要想使班级管理真正进入良性轨道, 班主任还必须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理班”的积极性。

“理班”概念上与“管班”有少许不同。

管班, 重在“管”, 即时时以管理者角度去看去思考, 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容易引起“被管者”的抵触情绪。

“理班”, 则是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去对待班级——把班级当做一个大家庭, 学生之间充满“友爱”的氛围;因为对互相的关怀和对大家庭的喜爱, 而自然产生“班荣我荣”的意识。

对于班级的每一件事情,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 班上的事务由同学们民主决定。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各项“奖惩措施”的实施, 都是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由班委会讨论总结, 再由全体学生讨论、质疑、修定, 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则由全体学生表决, 获半数以上方能通过。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理班”的积极性。

这一步走得过程会最长, 工作也最琐碎, 但产生的长期效果也是最最理想。

4 去腐生新, 全体努力, 班级一片欣欣向荣

在遇到各种管理问题时, 教师从根基基本问题开始解决:从建立于学生之间亲密的信任感, 到挑选出优秀合格的班干部及优生队伍, 到充分在班级细节发扬民主作用, 一步一步, 去腐生新, 班级的春天就会在眼前!

最后, 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而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灵活、有韧性、个性良好并且激情四射的学生, 不是刻板守旧言听计从的“小木头”。因此班主任的需要不断的去修正自己已有的实践结论, 保持一颗又探索精神的年轻的心, 以及一双敏锐有洞察判断力的眼睛。并且时刻不忘补充新型教育知识充实自己。这样, 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学生、班级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9.

[2]赵玉英, 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

[3] (德) 拉伊.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

[4]施良方.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2.

上一篇:留白式课堂下一篇: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