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模式

2024-08-30

组织学习模式(精选12篇)

组织学习模式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企业间的技术竞争日趋加剧,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降低技术威胁、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技术创新按照其对现有主流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1]。颠覆性创新是对现有主流市场进行颠覆并对在位企业的竞争力产生破坏作用的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提升做出贡献的创新, 这两种创新模式都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1]。但是, 众多研究显示, 颠覆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 在同一家企业内同时开展两种模式的创新是十分困难的[2]。

现有的文献表明, 在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众多因素中, 组织学习因素尤其受到理论界的关注。March[3]根据组织学习的内容及方式的不同, 将学习活动划分为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由于两种类型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风险特征、获取的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两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然而, 学者们在探讨两种学习活动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时, 极少考虑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作用, 这是该领域研究的另一个局限。Eisenhard和Martin[4]认为, 与渐进性创新一样, 颠覆性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运用动态能力的方法。因此, 本文将从动态能力的视角探讨两种组织学习活动与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联系, 通过整合相关研究成果, 建立“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动态能力—颠覆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概念模型,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285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 利用回归分析来探讨组织学习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 为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组织学习与两种创新模式

探索性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探索、变化、承担风险、试验、尝试、应变、发现、创新”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具有显著的冒险性和试验性导向[3]。Chandy和Tellis[5]从技术和市场视角阐释了探索性学习的作用, 认为探索性学习可以为企业开发崭新的技术并为新的顾客服务, 这是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必要条件, 但并不利于渐进性创新。

March[3]认为, 利用性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提炼、筛选、生产、效率、选择、实施、执行”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活动。利用性学习强调对现有知识的重复利用、精炼与提升, 其目的在于强化现有技术以满足现有的顾客需求。因此, 对现有顾客的高度关注是利用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这个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企业开展渐进性创新而阻碍颠覆性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综合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1:探索性学习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探索性学习对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利用性学习对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利用性学习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1.2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Easterby和Prieto[6]对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认为“通过组织学习可以提升动态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并指出, 无论是探索性学习还是利用性学习, 对于动态能力的强化都具有积极作用。Levinthal和March[7]的研究也显示, 动态能力的演化依赖于知识的演化,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是实现知识演化的两个重要途径。

此外, 一些学者还对两种学习活动与动态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适应能力的关系方面, Staber和Sydow[8]认为, 适应能力是通过战略柔性来体现, 而要提升战略柔性必须要对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进行有效地强化与平衡。与吸收能力的关系方面, Lichtenthaler[9]基于175家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对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方面, 创新能力是企业开发新产品与市场的能力, 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而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是企业获取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两个重要途径。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5:探索性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利用性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动态能力与两种创新模式

关于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 尽管研究视角各异, 但总体上认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0]。例如, Winter[11]指出, 动态能力可以为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环境, 新产品的成功开发有赖于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的整合, 而这种整合的有效实现需要依靠动态能力。Danneels[12]的研究表明, 动态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组织能力, 它能促使企业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的资产组合并建立新的能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然而, 上述研究大多局限于渐进性创新的范畴, 而关于动态能力与颠覆性创新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现有的研究中, Eisenhardt和Martin[4]认为, 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活动需要建立颠覆性创新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建立要克服许多困难与障碍, 这些困难与障碍的有效克服需要运用动态能力的方法。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7:动态能力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8:动态能力对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创新模式选择关系的概念模型。

2 数据与变量测量

2.1 研究样本与数据

为对前文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所调查的企业主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达的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南京等5个城市。本研究的问卷发放主要是通过浙江省某科研机构和电子邮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012年6月, 共发放问卷550份, 收回366份, 其中有效问卷285份, 有效回收率为51.82%。

2.2 变量与测度

本文使用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 (Likert) 7级度量方法, 根据不同的题项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从1~7进行选择打分。7分表示非常好或非常满意, 6分表示好或满意, 5分表示比较好或比较满意, 4分表示一般, 3分表示较差或较不满意, 2分表示不好或不满意, 1分则表示极差或极不满意。以下是本文对各个变量测度的描述。

(1) 探索性学习 (ErL) 和利用性学习 (EiL)

由于现有研究并没有对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量表形成一致的观点, 本文采用Zahra等[13]开发的量表。从量表的内容看, 探索性学习 (ErL 1-ErL 5) 可以用“将全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产活动”、“产品开发知识与过程是行业里全新的”、“将全新的管理与组织技能应用于创新活动”、“将全新的技能应用于研发融资、建设研发队伍等”和“强化与先前经验无关的创新技能”等5项来刻画;利用性学习 (EiL 1-EiL 5) 可以用通过“为熟悉产品与技术提升现有知识与技能”、“为提升现有创新活动效率而强化对成熟技术的投入”、“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顾客问题”、“基于现有经验提升产品开发技能”和“通过强化项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来提升创新活动效率”等5个条目来衡量。

(2) 颠覆性创新 (RI) 和渐进性创新 (II)

本文采用Dewar和Dutton[14]在界定两种创新模式时提出的量表。因为从孙永风等[15]的研究看, 该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中体现出良好的信度。该量表显示, 颠覆性创新 (RI1-RI4) 可以用“在企业和市场中引入全新的产品”、“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引入全新的理念”、“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引入和开发新技术”和“通过创造全新的技术和工艺拓展现有市场”等4条来描述;渐进性创新 (II1-II3) 可以用“创造和引入新的产品类型”、“改进现有的产品和工艺”和“开发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能力”等3条来衡量。

(3) 动态能力 (DC)

本文之所以采用Wang和Ahmed[10]提出的量表, 因为该量表是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经归纳得出的, 目前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该量表表明, 适应能力 (DC1-DC3) 可以用“利用产品与市场的业务能力对外部机会做出反应”、“扫描市场、监测消费者与竞争对手, 并分配资源于营销活动”和“对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3条来描述;吸收能力 (DC4-DC7) 可以用“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等4条来衡量;创新能力 (DC8-DC11) 用“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内容创新”、“产品生产与服务提供模式的创新”、“关键执行人的冒险精神”和“搜寻非常规的、新颖的解决方案”等4条来体现。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因子分析与信度效度检验

本文首先对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运用SPSS15.0软件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 本文剔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4测量条目ErL 4、EiL 2、DC10和RI2, 形成了表1中的7个主因子的测量条目。KMO样本充分性检验值为0.831, 大于0.70, 球型检验统计值为612.423, P<0.000, 表明样本非常适合因子分析。本文利用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值来分别检验问卷的效度与信度。表1显示, 本文各个变量的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均超过60%, 显示了问卷的良好效度;各个变量对应的值均大于0.70,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因此, 本文研究采用的量表是适用的。

3.2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模型分析之前, 本文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表2的结果显示, 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动态能力与两种创新模式之间存在不同显著程度的相关关系。

注:*表示P<0.1;**表示P<0.05 (双尾检验)

(2)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 探索性学习 (, P<0.1) 和利用性学习 (, P<0.01) 对适应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两种学习活动对适应能力的总体解释程度达到40.10%;探索性学习 (, P<0.01) 和利用性学习 (, P<0.1) 对吸收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2种学习活动对吸收能力的总体解释程度为42.30%;探索性学习 (, P<0.05) 和利用性学习 (, P<0.05) 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两种学习活动对创新能力的总体解释程度为40.95%。这些结果表明,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对动态能力的3个构成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无论是探索性学习还是利用性学习, 总体上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因此H5和H6成立。

注:1)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双尾检验) ;2) 表中回归系数均为标准值

(3) 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两种创新模式的关系

表4用8个模型描述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两种创新模式关系的回归结果。模型1描述了两种学习活动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效应, 结果显示, 探索性学习 (, P<0.01) 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利用性学习 (, P>0.1) 对颠覆性创新虽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因此, H1成立, H4不成立。

模型5描述了两种学习活动对渐进性创新的回归效应, 结果正好与模型1相反:探索性学习 (, P>0.1) 对渐进性创新虽有负向作用, 但不显著, 而利用性学习 (, P<0.01) 对渐进性创新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 H2不成立, H3成立。

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反映了动态能力各个要素对两种学习活动与颠覆性创新关系的中介效应。首先, 模型4表明, 适应能力 (, P<0.01) 、吸收能力 (, P<0.1) 和创新能力 (, P<0.01) 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因而动态能力总体上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成立。其次, 随着动态能力的各个要素的逐个加入, 模型的调整拟合系数 (Adjusted R2) 从模型2的38.47%上升到模型4的42.96%, 且都大于模型1的36.39%, 这表明逐个加入动态能力的3个要素是合理的。最后, 在逐个加入动态能力要素的过程中, 探索性学习对颠覆性创新的回归系数逐渐变小, 显著水平也逐渐降低并在模型4中完全消失 (, P>0.1) , 表明动态能力完全中介了探索性学习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效应。

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反映了在逐个加入动态能力要素的情况下, 两种学习活动与渐进性创新关系的变化。首先, 从模型8来看, 在加入动态能力的3个要素后, 只有吸收能力 (, P<0.05) 和创新能力 (, P<0.01) 对渐进性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适应能力 (, P>0.1) ) 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因此H8只能得到部分支持。其次, 与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相似, 随着动态能力3个要素的逐个加入, 模型的调整拟合系数从模型6到模型8逐步提高, 表明了加入变量的合理性。最后, 在逐个加入动态能力要素的过程中, 尽管利用性学习对渐进性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逐渐变小, 显著水平也有所下降, 但最后的模型8表明利用性学习对渐进性创新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动态能力在利用性学习与渐进性创新之间只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注:1)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双尾检验) ;2) 表中回归系数均为标准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提出的假设大部分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对获得支持的假设的整理与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对动态能力存在有差异的显著正向影响。 (2) 探索性学习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利用性学习对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动态能力对颠覆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 (4) 动态能力对探索性学习与颠覆性创新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而对利用性学习和渐进性创新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这些研究结论, 本文可以为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如下政策建议: (1) 根据不同的创新战略, 强化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2) 根据不同的创新战略, 有针对性地加强动态能力建设。 (3) 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创新模式”匹配关系, 发挥动态能力的支撑与协调作用。

尽管本文的研究能为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本文没有考虑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样本类型单一且来源集中,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与建议的适用范围。因此, 后续研究可以在考虑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不同企业特征与地域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

组织学习模式 篇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这是一门不同于以往学科课程的全新课程,它给了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发展的广阔空间,其本质特征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对课程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在选题、开题和实施阶段。因此,我们在这门课程的管理、组织和实施中,必须从课改科研的高度,坚持开拓、创新、实践、发展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

一、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或项目)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所以,我们确立了由“学生学习目标”“教师培训目标”“学校管理目标”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学生学习目标

1.丰富学习方式,在积极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并运用已学知识,尝试将其与自我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了解并体验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艰辛和快乐。

3.培养自主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师培训目标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参与,自觉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努力拓展学科知识,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加强民主意识,在参与、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共同研究中,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学校管理目标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2.在研究性学习的管理、组织、实施中探索、重新整合并完善示范高中的课程体系。

3.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科研。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改变。

3.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改和教育、教学科研。

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实现该课程目标,我们组建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依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结合我校学生状况,开发、自编了内容包括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本校学生研究个案5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四个主要方面,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校本教材(试用本),9月开始试用后,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管理、指导和协调系统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新课程,在管理、组织与实施中有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开设这门新课程,我校成立了由1名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和高一年级57位任课教师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教研室,同时还组建了由校长、教务主任、学生处主任、总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和研究性学习教研室主任组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发展委员会,它和主管校长共同领导、负责课程的管理、组织和实施。

1.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指导系统(见图1)。

2.建立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协调系统(见图2)。

我们在各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代表,他们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一起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协调工作,他们由研究性学习教研室和学生处直接领导,坚持每周一次的工作及交流、协调会议。各班课代表在组织本班课题初报、正式申报和开题评审等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中担任主持人,这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在,他们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热心组织者和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构建“师生共同协调启动”的实施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或项目)的确定过程至关重要,它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意义直接决定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和成败,也影响学生诸多能力,尤其是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效果。因此我们构建了“师生共同协调启动”的实施模式。具体包括培训--初报--宣讲--申报--指导--开题评审六个步骤。

1.培训。开学后,由年级组和研究性学习教研室共同组织学生,结合校本教材,通过五次专题讲座和系列科技报告,进行互动式培训。

2.初报。由课代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方向初报,学生自愿结组并确定拟聘请的指导教师。经汇总分类后及时反馈给各任课教师。

3.宣讲。教师集中进行宣讲,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用各种形式介绍自己所能指导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分支,然后汇总。将其分类后按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科技、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专栏在教室走廊展示教师的课题意向表,供学生选择时参考。

4.申报。学生根据自己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参考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按活动计划自愿结组,选举课题(项目)组长,自己正式聘请指导教师,双方磨合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评议,然后收集汇总(如下表)。

学生申报课题汇总(总计147项)

序号 研究课题(项目) 课题组长 人数 指导教师

1 二附中新教学楼甲醛含量的测定 ××× 5 ×××

2 公益广告社会效应的研究 ××× 7 ×××

3 北京流行汉语的研究 ××× 5 ×××

4 节水装置的设计 ××× 4 ×××

5 关于老北京门墩儿的研究 ××× 4 ×××

6 22路公交车拥挤问题的研究 ××× 6 ×××

… …… …… … ……

5.指导。各课题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资料查询、搜集等前期准备,然后从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分支、任务分工、活动计划、研究方法、所需支持、预期成果等八个方面完成本课题开题报告。

6.开题评审。分批分类、分班通过多种形式的开题评审会进行正式立项。由课题组成员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本,课题组长主持宣讲并演示开题报告。

四、建立自主、开放、多向、过程化的评价体系--过程档案评价

从课题的选题申报开始,我们就为各课题小组和各班建立评价档案和相应的管理平台。从学生选题申报、开题评审、阶段小结汇报到结题成果展示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评审,评审组由各课题组组长(或成员)、相关指导教师、外请专家组成。这样,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也有他评。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指导教师进行评议。这种自主、开放、多向的等级过程档案评价,突破了原有学科课程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组织学习模式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讨论学习;教学意义;具体应用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靠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教学应该变得活泼生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应有所提高,学

习方式应有所改进。本文将深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讨论学习组织模式引入课堂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采用讨论组织模式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在课前,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本,查阅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看书、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对高中生来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他们学会如何学习,要比教他们学习什么重要得多。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平等、自由、互动的交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语言与思维的协调性。这种讨论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使其个人思维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内心中的那个自我。另外,还可以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获得大量的信息,逐步构建和丰富自己强大的知识宝库。

二、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素质教育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教师“讲课”是不行的,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组织课堂上的“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来实现。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氛围中直接而自由地进行讨论、探索,让同学们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1.注重讨论题目的设计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在确定讨论的题目时,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

教师应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特点,确定难度适中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题目。问题的设置不能过难或过易,要有一定的思维度,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域,可以超越学生现有水平但又不能超越太多。

(2)层次性

题目的确定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前面的题目必须要为后面的题目作铺垫,逐步加大难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设计如下的讨论题目:①“冷战”政策是什么?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是怎样实行的?③美国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④“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层讨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由现象上升到本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科学性

教师在确定讨论题目时,必须做到表述科学、准确,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模棱两可,决不能使学生面对讨论题目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同时问题的提出必须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讨论,掌握这一系列的知识。

(4)趣味性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比较了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对一些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在选择讨论题目时,应该更多地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添加到课堂教学中,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枯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2.注重讨论的实施过程

当设计好讨论题目,把讨论学习组织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

时,教师要设计全面而周密的讨论学习教学策略。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可出现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很强的控制能力,统领全局,尽量让课堂气氛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问题的讨论之中,并且时刻掌握着讨论的大方向。在讨论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协调性

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在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使学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使整个课堂笼罩在热烈而又融洽的氛围中。

(2)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基于全体学生的,因此,在实施讨论学习组织模式时,应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感受,面向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有些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教师应采取鼓励的口吻,并且给予适当的夸赞,及时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树立自信心。

总之,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能让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去了解、感知历史,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讨论学习方式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综合提升。

试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模式 篇4

一、学习型组织

戴维·A·加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 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 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个定义兼顾了思维和行动两个方面, 同时也述及了知识的几个不同侧面——“创造、获取和传递”。国内学者邱昭良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在彼得·圣吉的理论中, 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1)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 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2) 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 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 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 主要有四点含义, 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此外, 约翰·瑞定提出的“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 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 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 应强调学习与准备、计划、推行同时进行。

(4) “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 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 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 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

(5)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 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 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6) 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

二、学习型领导的内涵

学习型领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领导的重新定义。彼得·圣吉将这一崭新的概念定义为:“我们将领导艺术看作是一个人类社团塑造未来的能力。具体来讲, 领导艺术实际上是来自于拥有创造性张力的能力, 也就是人们陈述一种远见而且以他们最大的能力将现实的真理说出来的能量。”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海菲兹从不同的角度将新时代的领导定义为:影响力及权势乃是调适过程中的基本元素, 而改变既有价值观念, 则是领导的精髓所在。国内学者张鼎昆教授制定了学习型领导评价标准, 他从个人层级标准、团队层级标准、组织层级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代环境下领导的本质, 从中也可以看出领导模式发展的明显趋势, 这一趋势在很多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领导, 如表1

三、学习型领导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对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领导不仅仅依赖许多微妙的个人品质和各种技巧, 而且需要诸如被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称为“远见”相类似的东西。因此, 学习型领导需要具备以下四种重要能力。

1、发动变革的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革的价值是如此之重要, 以致于它本身就已是潜在的资源。在一个组织中, 领导者应当是革命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领导者发动变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系统思考的思想将组织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 能够自我成长和延续, 变革只是这种自我成长的一个方面。领导者不再是指导者, 而是传播人, 传播思想和理念, 使变革成为组织有机体的自发过程。因此, 学习型领导者需精通说故事的艺术, 利用“使命故事”帮助组织成员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 帮助众人了解形成改变的系统力量, 而非只在行为变化形态和事件这两个层次运作。领导者变革的艺术还涉及判断每一状况中, 需要做什么与谁最适合, 以及研拟适合的时机与环境进行变革的策略。

2、推动愿景的能力

所谓愿景, 就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是人们心中的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领导者是组织愿景的召唤者, 他本人首先要为愿景热血沸腾, 甚至热泪盈框, 要为它彻夜难眠, 为它产生一种热情, 一股冲动, 想将它与员工分享。共同愿景能为组织学习提供焦点与能量, 使组织由“适应型的学习”变为“创造型的学习”。

愿景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但必须是鼓动性的。例如迪斯尼, 它刚建立时的目标就是要把欢乐带给世界, 从当时实际情况分析这种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它确实激励着组织成员那样做了。

3、整合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领导者重要的设计工作包括整合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以及心智模式这些项目;更广泛地说, 就是要整合所有的学习修炼。所有修炼都很重要, 都必须进一步发展。领导者必须小心不要滑入仅依赖某些修炼的一种安适的“沟槽”, 因为单独运用各项修炼都会造成自我限制。能使组织在学习上有所突破的, 是那份从整合各项学习修炼所获得的综效。

同时领导者还需要整合组织的各种硬件, 比如团队、知识网络、规章体系、物质保障等等, 形成有生命力的有机组织架构, 以“创造性张力”重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4、自我批判的能力

现在的组织学习浪潮让我们想起二十年前全球企业对杰克.韦尔奇全面质量管理的学习热潮。在中国, 二十年过去了, 又有多少组织完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改造呢?如果没有对组织改造行为适时的反思, 谁能保证它不会成为另一次管理的流行热潮而已?组织学习这个名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它需要的是深入、精微而周全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 领导者们必须不停地追问, 我所推动的变革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我构建的愿景能否召唤所有成员一起努力?我设计的组织架构是否有助于组织成员的有效学习?

因此, 彼得·圣吉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法则之一是, 必须不断反思目前认为最正确的想法, 回到原点重新确认事情的真相, 否则无从产生有效的学习。

四、如何修炼学习型领导

学习型组织理论描绘了未来领导的图景, 也为领导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项修炼既是组织的修炼, 更是领导者的修炼。

1、转变观念

这是领导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只有将终身学习和系统思考的理念以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 组织的领导者才有可能成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推动者, 才能能为改革的发动者和播种人。

2、终身学习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修炼。那么领导者应当学习哪些东西呢?尽管领导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十分繁杂, 笔者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个体技能和组织技能。

所谓个体技能就是领导者必须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身能力, 才能作为工具作用于领导过程的技能。所谓组织技能就是领导者只要觉得某项方法或工具将有益于组织的运行或发展就可以将其引入并在组织中推行, 而本人并不需要掌握的技能。

3、管理工具的使用

圣吉十分重视通过工具的使用来培养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和系统思考习惯。比如他和其他研究者透过一种系统动力电脑模拟的“组织学习实验室”, 能让他们所辅导的企业主管在其中尝试各种可能的构想、策略、情境变化, 及其间种种可能的搭配, 进而产生深进而持续的企业创造力。圣吉将之视为组织创造与学习的演练场。这种电脑模拟可用以研究许多与人有关的变数。

4、U理论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于2004提出了一种关于组织学习和领导力提升的全新理论——U理论, 为学习型领导者的修炼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U理论是关于人类、团队、组织等社会主体学习、创新与变革的深层次过程与源泉的理论。U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类学习与创新的深层次生成过程, 它在领导力开发、组织变革以及组织学习、创新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

总之,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要从培养学习型领导者——学习型组织的设计师开始, 走出对学习型领导的误区, 牢牢抓住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深刻领会领导者新角色的内容和含义, 重视五项修炼的平衡发展, 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提升领导力, 使学习型组织真正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 加里.哈梅尔 (Gary Hamel) , (美) C.K.普拉哈拉德 (C.K.Frahlad) , 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成都:昆仑出版社, 1998.

[2]、 (美)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3]、 (美) 戴维.加文, 高层管理—过程与行动[M].邵冲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邱昭良,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挑战与对策[J], 培训, 2006, (11) .

[5]、连明玉, 学习型领导[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6]、张鼎昆, 学习型领导评价标准[J], 中国行动学习网2005-04-26.

[7]、理查德L.达夫特, 领导学原理与实践 (第2版) [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辨析 篇5

探讨了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两个术语在内容及概念等各个方面的不同,指出了组织学习只是存在的过程,而学习型组织则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作 者:冯建民 于鹏 作者单位:冯建民(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于鹏(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100000)

组织学习模式 篇6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一、建立“扁平化”现代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并非指企业和员工获得更多的资讯,而是培养如何实现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使当今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内在要求。彼得·圣吉指出:“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 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当今世界息息相关、复杂多变,只有企业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应变能力不断增强,才能适应全局。推动企业改变传统的金字塔控制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学习型企业”建立的外部动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科技革命的速度加快,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大批涌现,进一步缩短了产品和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企业家要了解和掌握科技发展的前沿状态,就必须使自己的企业管理具有很大的弹性,具有灵敏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无法做到这一点,必须加速实现企业管理机构的“扁平化”。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迫使企业在世界市场这个更广阔的领域展开竞争,这就需要增强掌握大量市场前沿信息的企业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减少来自上层的制约和控制,这也需要实现企业的“扁平化”。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要求企业增强学习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克服权力控制型组织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员工受教育方式等影响企业学习能力的障碍。

国有企业要实现由“金字塔”向“扁平化”的转变,管理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管理层次。国有企业“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的管理结构,使得上下级之间信息反馈出现“棚架”现象,渠道不畅,速度滞后,造成大量信息失真;管理人员过多,管理费用过高;机构之间相互摩擦、相互推诿增多,管理决策的贯彻受阻,致使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减少管理层次,以适应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应对全球化的竞争,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建立了一种扁平式的“无边界”管理模式,一种对人的热情关注以及一种非正式的、平等交流的风格,帮助GE这个庞大多元的商业摆脱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韦尔奇入主GE20年时间,砍掉了25%的企业,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使通用电气市值达到4500亿美元,提高了20多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与国际大公司论伯仲、比高低,也需要进一步压扁管理层次。目前中国石化所属企业一般都是五个管理层次,即局—厂(公司)—矿(大队)—队(站)—班;按照“学习型企业”的要求,至少可以减少三个管理层次,即局—厂(公司)—队(站)。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精简管理人员。精简人员是改革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工作。按照“学习型组织”要求的“先乘后减”法,就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即首先通过培训和自学,让员工由一人只会一门技术,只能顶一个岗位,变为一人会数门技术、可以顶多个岗位,从而达到精简人员、精干队伍的目的。近年来,中原油田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全能员工”,对247个工种兼什么岗位作出了具体规定,到2003年底兼岗达标率达到85%以上。目前,全油田取得3个岗位资格证书的员工达12000多人。员工技术素质的提高,使油田队伍更加精干高效,过去一个钻井队80多人,现在不足30多人,实现了同国际接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被称为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奥林匹克赛场”的沙特,中原油田的“中国一号”钻井队在钻井极限挑战赛中,一举创造了5项新纪录,施工和管理水平跃居40多支钻井队前列,赶上了“美国钻井队在沙特40年达到的技术和施工水平”。

二、培养“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精神,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美国一位经济管理学家曾尖锐地提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也不是其他的战争和瘟疫,而是全球60亿人的智力没有完全开放出来。作为在市场上激烈竞争的企业更需要开放员工的智力,更需要让员工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企业才能产生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使基业常青。目前,国有大中型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不能做到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企业中员工“混日子”等现象仍普遍存在。成功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最大的创造性张力。因此,必须按照“学习型企业”的要求,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全体员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

三、培育企业的“共同愿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所谓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指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被全体员工一致认可,并调动一切自身潜能自觉地为之而奋斗。企业“共同愿景”的形成与否,是一个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无往而不胜,就是因为军队全体指战员从上到下都具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新中国”的“共同愿景”。现在,部分国有企业之所以存在凝聚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恰恰是因为全体员工缺乏为企业兴旺发达而贡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培育企业的共同愿景,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让企业的核心理念成为员工共同的追求。核心理念是企业的基本准则,是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摇摆,不因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福特公司的“人员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波音公司的“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等,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激励着公司不断发展。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员工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重大使命和经营目标,并使其成为员工自觉的追求和行事准则。二是要制定远大的目标。一些企业实现辉煌后,往往进入低潮,缺乏动力,甚至陷入困境。企业要保持持久的动力,就要制定明确、动人、具有挑战性的远大目标,使之成为一代或几代员工的不懈追求。像通用电气提出的“在服务的每一个市场中成为数一数二的公司”,福特公司1907年就提出的“让汽车大众化”等等,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宏伟目标,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达到。通过这一远大目标,可以建立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激发全体员工的学习和创造力,促进企业不断进步。三是积极探索职工持股的经营方式。按照人力资本的管理理论,实现员工在企业持股,可以有效地解决按岗设酬的问题,解决按贡献获得报酬的问题,解决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要由所有者和经营者操作。

四、搞好“系统思考”修炼,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实践已经证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的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项错误决策,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是灾难性的,无法估量的。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对事关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重大谋划,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动态的思维,作出科学决策,把企业带入良好的发展轨道。这既需要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也应当按照“学习型企业”的要求,进行“系统思考”的修炼。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系统,都受到息息相关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果从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一个片断来认识问题,得出的结果往往与事实相搏。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作深入思考,才能使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应对变化,开创新的局面。“学习型企业”强调的系统思考,其根本是整体观念。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动态思考”。即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思考,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更不能只看眼前,不看未来;决策时不能只看当前的“燃眉之急”,而不顾及它的前因后果,思考缺乏系统性。二是要本质的思考。即能够透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才能避免决策片面性,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要联系地思考。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一个事物的结果也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注意一事物的变化,会引起这一事物“链条”上其他事物总体的变化。只有这样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上述三项基本理念,是判断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的思考是否“系统思考”的根本标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的思考具备了这三个特征,就是一种“系统思考”。在古今中外的创业史上,由于领导者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进行“系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先例是非常之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可是,要在纽约这座繁华的都市购买建立联合国总部庞大楼宇的土地,需要一大笔资金,而刚刚起步的联合国又面临着资金困难。洛克非勒听说这件事后,经过分析和思考,看到了联合国总部建立后会出现巨大商机,立刻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地皮,并在人们的惊诧中无条件地捐赠给联合国。联合国大楼建起来后,四周的地价飚升。洛克菲勒在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的同时,也买下了与这块地皮毗连的全部地皮。后来,没有人能计算出洛克菲勒已获得了几个870万美元。可见,洛克菲勒收获的“满园果香”,只缘他种下了一粒谋略的种子。这是睿智,也是胆识,更是“系统思考”的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特别是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中原油田已经站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国际经济的脉动与国际油价的起伏,都直接影响着中原油田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油田领导班子站在全局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思考油田发展的定位,作出了两项重要决策:一是不断扩充油气资源,加快油气主业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中原油田勘探上打破了13年徘徊不前的沉闷局面,年探明油气当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进入了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开发上扼制了原有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天然气产量以每年1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出现了油稳气升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用发展的手段、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措施,把存续部分建设成开放型、市场化,具有生产经营、资本经营两种功能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实现集约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总体部署时大力实施“四个全方位”,即在体制、机制、科技上全方位创新,在管理、装备、队伍上与市场全方位接轨,在油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上全方位扩展,在优势产业、企业文化、生活质量上全方位提升。这一战略决策必将增强存续部分的发展活力,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当然,由于领导者违背“系统思考”的原则,或不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而盲目决策断送企业的例子也不少。这些企业的失败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但在思维方式上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问题不做全面分析和系统思考。毋容置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来源于“系统思考”,而“系统思考”习惯的培养又来自于“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的长期学习和修炼。因此,国有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必须长期进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的学习和“系统思考”的修炼。

组织学习模式 篇7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方面[2-9], 很少涉及对于高校中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探讨。因此, 本研究尝试从学生党组织这个微观角度来探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模式, 以便更好地从事学生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鉴于以往的较少研究中关于学生党组织的建设都是关于理论的探讨, 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学生党员、学生党组织管理者的访谈, 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来探索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模式, 将以往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际管理过程中。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特点

1、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源于学习型组织这个概念,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的, 他认为,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处于运动状态, 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正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高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它包括相互关联的五项技术, 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此基础上, 所谓学习型党组织, 是指党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 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党组织。

2、学习型党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党组织的核心包括: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观念创新。

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除了具备一般学习型党组织的特点外, 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 高校学生党员较之其他群体具有更浓厚的学习欲望,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天性就更加凸现出来。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 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使他们逐步树立自觉学习意识, 从而提升他们的党性意识。

其次, 高校学生党员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观念创新是是高校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创建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 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党员拥有更高、更强、更持久的创新功能, 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

最后, 高校学生党员具有更完善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学习型党组织自主管理可由大学生党员自己去发现学习和工作中问题, 共同进行分析, 并进行评价总结, 从而形成共同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愿景, 以开放求真的心态相互交流, 使得大学生党组织不断发展和成熟。

二、高校学生党组织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座谈, 我们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中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是好的。他们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他们思想解放%求真务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事业心强, 具有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但我们在充分估计大学生党员积极向上的基本素质的同时, 也应看到他们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 加之大学生

党员思想活跃, 有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西方那一套, 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难度。

2、当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大学生党员生活其中, 也受到很大影响, 他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动, 在这些变化中, 既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积极观念的形成, 也有迷失方向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 如理想信念的退化、宗旨观念的淡化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等。

3、学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 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处于弱化状态。

近年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比例上升,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数量与工作任务的要求矛盾空前突出。目前大学生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重党课学习, 但是党员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走访过程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党员能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对“党课的学习方式”上, 95%以上的学生党员是听老师或者支部书记讲解, 主动讨论发言和查阅资料的党员仅在5%左右, 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同时, 大多数学生党员 (访谈的学生党员中90%以上的党员) 认为党课内容太枯燥、学习形式太死板, 故而学习氛围不浓, 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对构建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的走访调查, 我们发现虽然高校学生党组织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但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特点, 构建高效的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势在必行。

1、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营造良好的、具有创造性的环境

氛围, 尊重学生党员学习主体性, 鼓励全体党员参与学习、交流思想、建立共同愿景。学习型党组织以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鼓励他们积极理智地参与团队学习。全体党员不仅要交流在大学的学习心得、对现实事物的看法, 而且要主动探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履行社会责任, 创建美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党组织中形成一致性认识, 确立所有党员认可的共同目标, 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能支持。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要结合实际, 努力提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效果, 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自身修炼, 着力提升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2、大学生党组织中的领导者要带头学习, 这是大学生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推动力。

要求大学生党员重视和参与学习, 领导者首先要带头学习, 带头自我超越、重塑自我。大学生党组织的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范, 以自身个人愿景、核心价值观的提升来引导全体大学生党员建立共同的组织价值观。大学生党组织的领导核心要树立素创新理念, 要认识到只有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党纪国法、作风纪律等教育, 才能使广大大学生党员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 把握时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

3、党组织要善于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党员的专业特点加强党的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特别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要求, 解除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理论困惑。让大学生党员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有用性, 形成良性循环。首先, 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 尤其要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等体现基本理论的最新成果, 把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其次, 要树立、应用创新观念。通过不断学习, 逐步把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转化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 把各自专业的理念与党的理论结合起来, 使得知识创新在实践领域发挥出来。

4、改变以往的枯燥呆板讲授的党课学习形式, 充分利用

各种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党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广大的学生党员。比如, 可以到革命圣地调研, 使学生党员能在实践中更容易更深刻地接受在他们看来很“枯燥”的知识;或者通过建立学生党组织网站, 定期开展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使得党的理论知识更深入广大学生党员的内心, 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2]王龙建:《对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21 (4) :93~96。

[3]黄红球:《对加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党史文苑》 (学术版) , 2007, 7:31-32。

[4]陈红艳:《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6, 6 (8) :36-38。

[5]天津工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天津日报》, 2009.10.26第009版。

[6]钱亮华、秦飞飞:《高校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2 (23) :30-31。

[7]李国、陈宇、粟道平、张晓刚:《高校学生党员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探索》, 2008, 4:53-55。

[8]史庆华:《高校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8) :654-655。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模式探讨 篇8

“三边模型”的核心要素包括方法边、经验边、信息边三方面, 是现代社会各级干部在成长、发展及实践工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三类问题。“三边模型”中以三角形的底边来代表方法边, 核心内容是探讨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优化问题;以三角形的一斜边来表示经验边, 探究在实践工作中经验的科学总结与概括问题;最后一边为信息边, 主要研究在现代社会针对各级干部工作做出决策支持中的信息化问题。“三边模型”以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 底边的牢固度、支撑边长度等指标对信息、经验和方法的相互协调, 匹配程度进行衡量, 在实践中通过工作方法、实践经验、信息支持的有效融合来提高领导干部的办公水平。学习型党组织, 是针对一批具有相同价值观、共同目标的组织成员, 通过学习的模式进行管理、运作、发展, 在不断获取新知识, 相互砥砺、相互学习中实现各自的人生追求, 进而形成有能力创造未来的党组织。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者彼得·圣吉 (1990) 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 并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吉尔 (McGillM.) 、斯洛克姆 (J.Slocum) 等学者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 能通过修改、加工和评估信息的程序来应对新的信息的组织;戴维·加文 (GarvinD.) 认为, 学习型组织是进行创造、获得、传递知识的组织, 并擅长改变自身行为来反映新的知识和见解;邱昭良、蔡宏、秉赋 (1998) 发表了《学习型组织:即将到来的组织革命》一文;杨茂椿、陈春生 (2004) 针对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进行了理论思考;王兵 (2006) 针对如何创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进行了思考;赵挺 (2006) 对创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匡霞 (2008) 研究了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万红慧、肖俊 (2009) 针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柯益群 (2010) 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了仔细研究;庄丽榕 (2010) 研究了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苏志超 (2011) 阐述了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其改进对策进行了研究;何祥林、张静 (2012) 基于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 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王喆 (2012) 提出并论述了干部工作的“三边模型”。本文试图探究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机制, 分析“三边模型”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以期为推进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符合基层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 建立拥有自己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鉴于世情、党情、国情、校情的变化形势,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应以“学习型”为主, 通过良好的党组织建设运行机制, 严格的组织制度与体制来构建学校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新时期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设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从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上研究, 首先建立领导责任人机制, 通过领导带头学习, 将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各负责人, 同时实行统筹监督;其次,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确定学习型党组织的运行标准, 规范组织人员考核评估, 加强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进步的觉悟性;再次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 实行各方面争先创优, 在基层内部形成奋发上进的良好气氛, 与此同时提高组织成员的自觉性、创造性、主动性。从管理模式上研究,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严格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学习, 新的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系需在管理模式上加以创新, 加强管理体系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 关注基层全体师生的生活细节,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活动与激励机制, 培养师生自主研究、团队学习的学习习惯, 深入挖掘人才的潜能, 实现基层人员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基层实际角度研究, 结合各基层自身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群体, 带动弱势群体, 通过开展制度建设、干部廉政建设, 举办争锋创优活动来加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实效, 树立典型, 将管理模式方法、优秀人员的思想理念、实践经验以及信息化的决策支持进行有效的融合, 坚决杜绝一切活动的空洞化、形式化。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分析, 要注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评估与反思, 针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机制、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的阶段实施效果进行数据分析, 实行阶段总结、年终总结, 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估体系,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 完善、创新考核评估体系。

三、三边模型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 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内涵、发展目标、教育层次, 决定着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三边模型”的内容实施成为整个基层良性发展的原动力。从工作方法上研究, 管理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管理干部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工作方法的整体优化是破解工作难题的新途径, 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 积极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工作水平。从工作经验上研究, 实践决定理论, 在探索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 统计经验数据使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进而揭示整个基层运转的规律性, 各级干部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 经过系统的总结研究后, 探索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性认识, 使其在各种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从信息支持决策的角度分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各级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掌握信息, 找到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核心要素在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处理及利用创造, 信息作为重要的资源, 管理干部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信息资源优势, 透彻了解事态发展的具体形势, 制定符合实际、具备针对性、时效性的工作策略。基层学习型组织在信息边模块上要围绕组织系统信息建设规划, 积极稳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组织工作服务, 努力提高组织工作成员的效率和水平, 推动组织工作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三边模型”要素的实践应用程度成为考核一所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在标准, 将“三边模型”中的工作方法、经验技巧、信息支持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是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建议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当前基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为完成国家使命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推动时代进程、激发基层党 建活力等 方面均起 到了积极 的作用。“三边模型”中工作边、经验边、信息边三要素在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针对“三边模型”的课题应加大研究力度, 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三边模型”体系, 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及基层师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创新基层运营理念,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倡导优秀校风、学风, 营造较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科学设计学习载体, 加强政治理论研讨。建设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学习理念的转变, 管理模式的创新, 激励体制制度的健全, 工作方式、方法的更新, 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信息化途径的完善, 实践学习阵地的综合拓展等各个方面。在政治理论学习上, 基层管理干部与师生要科学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党建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党的建设辅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 在如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高屋建瓴, 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在实践工作上, 基层学习型组织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每个管理干部的创造性能力, 使组织成员、基层师生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 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 优化学习路径, 创造新经验, 增强自身建设的能力。

摘要:信息化时代, “三边模型”的思想理念在干部成长、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三边模型”内在含义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 探究如何高效建设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分析“三边模型”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以期为我国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三边模型,学习型党组织

参考文献

[1]王喆.论干部工作的“三边模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63-66.

[2]何祥林, 张静.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求分析——基于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2) :96-99.

[3]马建绪, 牛飞飞, 鲁明智.弘扬三边文化构建精神家园[N].陕西日报, 2008-05-13 (007) .

[4]苏志超.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胡静, 珙县.搭建“三边模型”, 助推干部能力大提升[J].现代人才, 2012, (1) :28-29.

[6]庄丽榕.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116-120.

[7]柯益群.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 (5) :550-553.

[8]杨茂椿, 陈春生.创建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若干理论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105-107.

[9]田娟.从校园稳定视域审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1, (2) :40-41.

[10]万红慧, 肖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4) :30-32.

[11]匡霞.建设学习型政党[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组织学习模式 篇9

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来说, 组织特别是关键环节组织的协调与职能发挥是企业生命力所在。而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 其特殊的特征决定了组织内的知识与技术层次都较高, 同时, 对于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极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型组织不失为一种符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组织模式通常需要采取虚拟团队化的运作模式, 而每一个虚拟团队的效率就构成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效率与运行。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 虚拟团队化组织能够通过“无上级约束”和“少领导”来实现其自组织效率。当然, 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相对于流程化组织而言具有较高的效率, 因此, 普通的团队化的运作模式可能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 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团队化运作模式相匹配的团队化运作模式就是学习型组织, 基于此, 本文需要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内的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进行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内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的研究就可以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组织流程与运作提供很好的支撑和解决方案,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对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进行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界定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扁平型的纵向自组织现象。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界定, 学习型组织主要是指在企业组织中, 根据企业员工的不同特征与偏好等, 对于该组织跨职能与跨组织进行知识、资源与技能的集成, 并赋予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与执行权, 从而自主地在学习与创新中完成企业的目标。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与运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企业赋予该组织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因此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并同时使学习型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才能够保证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顺利运行。

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 由于通常采用不同的团队化运作模式, 因此不同团队通常是实际的现场决策者, 需要给予这些团队极大的自主决策权。因此, 学习型组织作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的通常的运作模式, 可以满足这种要求。通过采取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模式, 能够很大地发挥各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解决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作过程遵循一般的组织运作过程理论, 因此, 根据组织运作过程的一般理论,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作过程模型主要应该包括基本形式、要素、运行条件等, 具体的学习型组织运作过程模型见图1。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作过程分析

(一)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为:流程化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两者之间结合的方式为:流程化组织旨在实现组织中基础性工作的运作效率改善与提升;学习型组织则旨在实现非程序性工作的运作效率的改善与提升。其中, 基础性工作主要是指组织中的程序性工作。这种流程化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就构成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 这种形式的组织既能发挥流程化组织对于基础性工作的解决, 也能发挥学习型组织对于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工作的解决, 从而使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效率更高。

基于以上的分析, 本文认为,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可以设计为:流程化运作为基础, 学习型运作为辅助。运作过程为:企业层级化组织中第一层级为顶层团队, 第二层级则为以学习型组织为主的职能团队, 见图1。

(二)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分析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基本形式的分析, 结合其界定, 可以对其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其基本要素主要由顶层团队、主体流程、学习型团队和信息技术平台四部分组成。

1. 顶层团队

顶层团队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中占据主要的地位, 他们是学习型组织运作目标、发展方向、基本模式、运作保障等各个层面的重要控制者和决策者, 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最核心高层。通常情况下, 顶层团队由战略、组织、运作和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 他们的能力对于企业运作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主体流程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主体流程主要是指运作流程与服务流程。其中, 运作流程主要是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运作的过程;服务流程则主要是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服务业务的流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主体流程的建立与重组需要企业对于主体流程进行分析, 确定主体流程的目标, 并使得主体流程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同时, 进行系统分析, 对于企业主体流程的基本工作完成度、工作瓶颈消除度、流程环节增值性和与目标之间一致性。通过这些步骤, 对于企业主体流程进行优化,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目标完成。

3. 学习型团队

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团队运作过程中, 主要需要通过学习型团队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常同时进行多种服务和项目的运作, 而每个项目需要的团队成员、流程、目标等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型团队的组建。通过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习型团队依据项目特点进行分别组建, 可以大大提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效率, 同时有助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根据不同的业务发展需要组建不同的团队, 促进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因此, 学习型团队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升知识与技术层次以及改善运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4. 信息技术平台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作的第四个基本要素就是信息技术平台。在目前的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 企业的运作与信息技术平台的运行息息相关, 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 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支持, 将企业各个层级 (包括顶层团队与职能层、团队层等) 有机联系起来, 使企业集成成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 为企业的健康运作与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通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 一方面, 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有机整合在一起, 使得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中;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 对于企业顶层团队的决策提供支撑, 使得组织各个层级的沟通与协调更加顺畅, 因此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行条件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运行的较为高效的运作模式, 因此, 需要企业中不同条件的支持。根据文献与基本形式、基本要素等的分析, 认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行条件主要包括: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

1. 技术条件

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基础设施等两类。

(1) 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学习、沟通、改进、协调等的机会, 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所有成员均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得到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信息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对于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为企业顶层团队的决策提供支撑。内部的信息包括企业运作信息、技术信息等;外部信息则主要包括对于市场、竞争对手、外部技术等信息的搜集与分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高效运行的基础, 也是其不断发展与升级的基本支持, 因此, 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运营的重要技术条件。

(2) 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运行的另一个技术条件是基础设施。在这类企业中,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工具、技术平台、工作设备与设施、工作环境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好坏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良好运作与发展, 是其重要的必备技术条件。

2. 管理条件

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顶层团队及其战略决策支持、组织文化环境等三种管理条件。

(1) 制度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良好运作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 主要包括奖惩制度、培训与招聘制度、团队建设与运作制度、评价制度等。良好的制度建设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良好运作的辅助与补充, 是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 顶层团队及其战略决策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良好运作同样需要顶层团队及其战略支持, 它们是学习型团队发展目标、运作方式以及支撑条件等的决策者和指导者, 对于学习型团队需要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因此, 顶层团队应能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提供战略性的、具有远见的并能够充分发挥其运作效率的战略性决策支持, 以使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良好运作。

(3) 组织文化环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良好运作需要建立创新性的、自由发挥的组织文化环境, 它不仅能够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效率, 也是其积极发展的动力, 为其提供软环境, 使其不断发展。

结论

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内部, 运作模式的选择与决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内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的分析, 可以看出,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进行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运作, 有效地适应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对组织发展的要求, 是企业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型组织运作模式来提高企业的组织运行效率, 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对于组织中的职能与协调非常关注。本文经过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组织模式的分析, 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概念, 并从基本形式、要素和运行条件三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模式进行研究, 论证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型组织的运作过程及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影响。本研究是对于组织理论的拓展, 在实践中可以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组织运作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园园, 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科研管理, 2013 (1) .

[2]黄艾舟, 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3) .

[3]戴俊.团队组织的知识交流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 .

[4]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Meta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6 (11) .

组织学习模式 篇10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给我国现代流通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帮助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使流通企业尽快化“危”为“机”,求得生存和发展,抓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发展的机遇,走出危机并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更快的发展。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创立。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0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发展趋势。该理论还带动了美国经济近10年的高速发展。《第五项修炼》于1997年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创新。其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扁平化,自主管理,和谐的组织气氛。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现代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应用的意义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创建学习型组织能够增强企业持续的适应能力、变革能力和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 流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需要

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流通业有很多不利影响。在“2009流通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专家们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减缓、购买力下降、消费者信心降低,流通业增速放缓,消费衰减,“多米诺骨牌”从制造业向链条的末端传递,使以零售业、物流业、住宿餐饮业、会展业等为代表的流通业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帮助流通企业打破思维的惯势、开拓思路、创新改革、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2. 是我国现代流通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创新的基础

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模式中占主导地位、起统帅作用,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设计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帮助我国流通企业树立组织和管理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3. 可以增强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由于不如制造业那样具有核心产品优势,优秀的流通企业往往更注重在企业文化上彰显实力。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倡导的“五项修炼”的原则,可以帮助流通企业加强文化积淀,不断完善组织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增强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可以提高流通企业的应变和适应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倡导的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的理念可以帮助流通企业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保持竞争优势。

5. 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组织绩效。

而学习型组织结构的优势就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即管理幅度增宽、层次减少,成员积极性提高;组织内的信息畅通、易于沟通;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提高。

6. 可以帮助流通企业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

金融危机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推进商贸流通业变革、提升企业整体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可成为引导和促进流通业调整的有利时机,达到促进流通业转变发展模式、拓展新市场、增强竞争力的目的。2009年我国社会商品流通总额实际增长达到16.9%。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帮助企业系统地思考和把握当前面临的危险和机遇,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具体应用

流通企业可以按照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原则来创建学习型组织。

1.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成员不断学习、去除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理想。这要求流通企业的管理者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

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子商务。在此环境下,传统流通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传统流通企业流通模式必须变革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墨守成规的企业一定没有前途。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走向成功。如位居世界500强第三位的沃尔玛借助信息技术,在全球第一个实现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化监控,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

2.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这要求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作出正确决策。比如流通企业不能一味把眼睛盯着大城市,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农村消费、挖掘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服务设施、使城市现代流通企业和流通方式加快向农村延伸。同时,要积极探索农产品“农超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2009年,商务部在15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我国农村消费的增长首次超过了城市0.2个百分点。

3.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组织集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流通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地向员工公布企业的重大决策、中长期奋斗目标。以此把员工团结在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4.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从发展战略角度上,流通企业要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学习,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思路,科学地分析内外部形势,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奋斗目标,形成团体的合力、增长集体的智慧,使企业走向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之路。

5.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我国流通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以及众多外国流通企业的激烈竞争,管理者必须对本企业的现状、优势、劣势、发展方向、外部环境等有系统的思考,妥善处理企业管理与改革、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符合本企业情况的长远发展战略,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百联集团为跻身国际消费品市场,构建全球战略,于2009年8月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百联·欧洲零供贸易对接会”。欧洲18个国家近127家生产商超过3000种商品在沪直接与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华联、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华联罗森和快客便利等超商企业和百联股份、第二食品公司对接,通过这些实体网络进入全国市场。同时,百联集团旗下的超商企业联华超市还通过遴选组织旗下的中国著名生产加工企业组团到国外,包括到欧洲诸国进行“中国特色商品巡回推介”活动,主动跻身国际竞争,把更多的“中国制造”推向国际消费市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流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流通企业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创新性地应用。只有这样,流通企业才能达到战略管理的境界,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张成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褚晓亮.流通业应适时加快结构调整[N].中国信息报,2009-09-09

[3]伍海平.对更新完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9(8)

[4]王绚皓,栾港.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独立学院进行战略管理的研究[J].时代经贸,2008(6)

[5]王绚皓.组织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探索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 篇11

一、自我管理的构建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影响,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①目标引导。通过召开班委会研究具体的评价内容和各项子目标的要求,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把评价内容和具体要求挂在教室内。②个人认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照目标要求自我定位。③小组认同。个人在小组内的学习活动中,哪一项达到目标要求,得到组内其他同学认同的就打对钩。④全班评价。课堂学习结束后,全班学生对照“创新奖”“杰出奖”“进步奖”和“合作奖”的不同标准,对优秀者进行评价,并且在教室后黑板上绘制小组学习评比图,每周总结评比。⑤竞赛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现状,择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教学“三棱柱”时,教师拿出一个教具提问:谁能给它取个名字?学生A回答:“它是三棱柱,因为它有六个棱,三个面是矩形,两个底是三角形。”学生B接着答:“它是正三棱柱,因为上下底面是全等的两个正三角形、侧面是矩形、侧棱平行且相等的棱柱。”这时,学生C质疑:“只凭目测,怎么能确定它是三棱柱还是正三棱柱呢?”此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三位同学谁说得有道理,我该表扬谁?”这时,学生认为应该先做一做、量一量,这样才知道结果。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请全体学生按照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回答者打分,并做出简短的评价。

二、激励评价的构建

激励评价,是指通过精神鼓励等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行为。我把激励评价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学生在回答、交流、作业及小组学习活动中,集体评价其中一项优秀者可获1分,满5分奖一张卡片,集满10张卡片获1枚一级肩章,以后每集满10张卡片,相应的卡片肩章上升一级。②在提问、交流、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书签1张,集满5张书签,自然课教师单独教会其一项手工制作作为奖励。③每周在班会上颁发肩章和卡片,并记录存档。具体实施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奖励卡片的设计上,有的卡片印上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肖像,有的印上了国家保护动物、植物的介绍。这样的卡片深受学生喜爱,大家都积极行动,比着看谁能先集满一套。除了奖励卡片,我们还设计了精美的唐诗宋词书签。小学生大多崇拜英雄,对获得军衔肩章、提升肩章等级也兴致盎然。学生都希望通过军衔的提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收获一份信心。这些小道具应用于教学中,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调节了学习气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自我管理+激励评价”组织模式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学生在学习方法、过程和态度上的变化尤为显著。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增强,愿意自主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积极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我管理+激励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有益的变化,但由于教师的执行情况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这种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将认真总结实践成果,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让“自我管理+激励评价”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组织学习模式 篇12

(一)无边界学习理论概述

无边界行为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它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8 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原理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企业各部门、上下级之间虽然存在边界“隔膜”,但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应该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过企业的“隔膜”,像是没有边界一样。根据以上原理,企业必须对现有的一些组织结构边界进行重新定义。该理论提倡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广泛的相互学习,汲取新思想。这种“无边界”的推广,使得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更好的方法和思想上,促使企业发展不断升级。无边界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边界突破。

1.垂直边界突破。无边界组织将能力放在第一位,把权威、地位和职位放在第二位,打破权威与地位、职位边界,以谁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为标准,只要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都会受到重视和采纳[1]。

2.水平边界的突破。旧的水平边界是指,在企业内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产品系列或经营小组之间,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需要和标准行事,往往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各个部门都不顾企业的整体目标而片面夸大自己的目标,从自身专业或部门的立场来评价公司的政策,难免“政策的制订或计划的编制通常是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协商的后果,而不是根据公司全盘需要做出的反应。”水平边界的突破就是要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和结构,使信息和资源工作进程在部门之间顺畅流动和快速交接,把被分割的职能重新融入一体[2]。因此,所谓无边界并不是组织外延没有边界,而是打破组织内部垂直和水平边界,促进企业各级间的可渗透性,使企业能聚集所有职工的智慧,从中得到上佳的决策。

(二)企业管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异同

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学家针对企业类型而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学习组织就是学习型企业。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根据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的阐述,学者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随着这一理论影响的逐步扩大,学习型组合组织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不在局限于企业这一范畴。在教育学理论中构建学习组织与企业管理学中的学习组织有所不同。就企业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使企业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 就课程教育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知识、技能教育与实践、“三创”结合。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无边界学习型组织的界定

本文所提倡的无边界教学指的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中,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别主要采用3 种教学方法与2 个实现手段的紧密结合,打破以往教学空间、时间、内容的人为割裂,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组织、学习平台无边界融合,从而建立本门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平台,有效地实现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3]。其中,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管理信息系统无边界教学核心内容和组织基础。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构建无边界学习型组织是将无边界原理从企业管理学中引入到教育学中的重要的课题。

二、构建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无边界教学组织的目的和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决策、人- 机系统、综合性、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它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果。作为一门课程,它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信息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面向管理决策的综合系统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三大要素,形成了系统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理论抽象、先进性高和实用性强等特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又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专业9 门必修课之一。课程体系设置上,以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经管类院校为主,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具有文理基础不一、总体技术薄弱、动手能力不强,既不应该培养他们成为程序设计员,也不应该培养他们成为信息系统分析师或计算机专家。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调整课程核心内容并进行及时更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经管类学生在实际系统研发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系统操作使用能力,了解开发过程,而且具有能够准确地向分析人员表述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需求,能够对分析人员提交的分析资料(含各种流程图、模型等)进行审查分析、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使学生真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具有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见解的能力,真正能够为国家输送创新型的经管类高级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二)构建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要解决的问题

1.垂直边界的打破与垂直无边界教学模式。(1)解决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高校行政化的影响,高校的层级化日益严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边缘化,教学方式、内容、时间和实习实践等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渐消失殆尽,被动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充斥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首先要打破教育行政化的束缚。只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应当以此为标准灵活地增加和减少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形式,灵活地安排相关的实习和教学的内容。其核心是打破教务管理机构、学校院系行政机构、学生管理机构、教师学生考核系统和教师教学的不合理的层级体系,构建无边界的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2)转变思想,重构学和习的地位。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还要打破学和习的层级关系,传统的边界中学和习一个是先学后习,以学为主,在无边界教学改革中学和习并行,以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和习并行是指,在教学中学习将实践的应用和技能的练习同时进行,而不是将二者割裂,通过学和习并行,以习为主,不仅打破过去不可逾越的知识和技能分割式教学边界,而且可以将学生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机械记忆,变成学生行为记忆和行为技能,从而彻底改变教学中应试教学和教育。

2.水平边界打破与水平无边界教学模式

通过主要的3 种理论教学方法和2 个实现手段的紧密结合,实现在黑板和课件无边界结合时,提倡以课件演示标题、定理、定义和图表(以会计专业为例:实时演示计算机处理条件下的会计单据与会计信息格式的变化),以黑板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使用无线教鞭,使教师体位不受限制,课堂教学更灵活;通过一种类似“头脑风暴”方式的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评判,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吸收,促进课堂讲授的知识在学生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无边界相互转化、充分流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分析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案例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时实现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情景模拟和互换角色的“无边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流程的分析和设计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把实习基地真正作为学生学习的思想库,建立本门课程的学习型组织。

三、构建无边界教学组织的主要措施

(一)以网络为平台的e-Learning学习模式的构建

e-Learning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中,“E”除了代表电子外,还代表学习者的体验(experience)、现有学习方法的延伸(extension),以及学习机会的增长(expanded)。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特性,提供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自我计划管理的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学习机会和资源。e-Learning不同于传统的电化教学,也不同于电视教学和远程教育。e-Learning正是通过共同学习为创造这种知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因而成了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的最佳模式[5]。

(二)以能力为基础,以成果为成绩

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要看学生的技能掌握得如何,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无边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中,要建立以能力为基础和标准,以最终的成果为成绩的教学模式。其中,最终的成绩不仅仅限于实践实习的成绩,还包括学生通过无边界学习将多学科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产生的心得设计、构思及其相关作品或产品上,只有这样的成绩才是一个最高的成绩,才是在无边界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结果。

(三)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管理信息系统无边界教学模式教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自我不断探索、融合各方面参与主体的自发性系统。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培训机制,把相关主体特别是教学组织系统人员工作纳入培训的整体计划,根据各教学层次、模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办班、短期实践、学习考察、专题论坛、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和综合教育。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行培训学分制,将教育培训与年终考核、评先选优相挂钩,对按时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按时、不积极参加培训的责成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最为重要的要规范激励约束机制。积极保障和提高各相关教师合理的权益,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通过制作职位说明书、履职手册、岗位责任书等多种形式,明确基层职责和重点任务目标,按照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强化落实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考评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激发教师教学的教学热情。

(四)协助成员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无边界教学改革中,各参与主体彼此构成了相互学习的最大资源,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内容,在组织中需要善加运用,则往往在提升教学效能基础上可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在这方面,可先经由成员的自我学习目标和任务,以深入反思其本身的各项能力与专长,再经由小组资源目录的建立,以帮助成员了解彼此的才能,并据此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服务型教师塑造中领导的职能完善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谛在于:为了实现个人与学习、实践的真正融合。

结语

上一篇: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下一篇:生态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