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2024-06-27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精选11篇)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1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做出安排、监控和调节,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合作性——现代学习方式的合作特征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缓和生生和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和疏远的现象,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探究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通过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及表达交流等活动,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实践性——现代学习方式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条件和可能。个性化——现代学习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地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2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分析

(一) 时代发展的应景要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表现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与信息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时空、交往、流通的意识与行为、范围与速度、目标与手段、组织工具与形态等诸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

全球化是当代形态的实质, 并非如有些人所期望或宣称的那样, 是淡化和消解国家、民族, 强化全球、人类, 以实现全世界共同利益和建立世界秩序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过程。全球化也不是同质化、平等化和现代化, 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 推行的是市场原则, 核心强势利益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强国和霸权国家。

信息化包括三种存在方式, 它们是基础性的技术存在形态、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形态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形态。信息化的过程促使了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人类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和看待当前的事物, 诸如知识的本土化问题, 由于信息化而带来的个人时空意识、个人生存方式、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变化问题, 文化霸权问题, 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

(二) 社会进步的应然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 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知识的创新。社会要进步, 国家要发展, 需要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期, 知识的增长速度和更新速度都不是我们每一个体所跟得上的。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体应该在原有的“被动、接受、个人”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 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应用。因为只有自主、探究学习,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乐于钻研、善于发现, 只有乐于钻研、善于发现的学习者才能有创造力, 才能算得上创新型人才。同时, 只有合作式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 个人的才智、能力、知识、空间总是有限的, 只有乐于、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 教育创新的应时之举

“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培养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国大学为何创新不足?”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我们同样认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肇始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完善, 原来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机械学习不可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教育的创新也要诉诸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完善。

(四) 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

当前我国正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应然特征分析

(一) 从数量式学习到“数量式+结构式”学习———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校教育的继承功能和传承功能是永恒的。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是数量式、积累式的。只要“记住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 学习者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甚至某几个领域的权威或者专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英国的培根和罗素, 他们都是多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我们认为, 这些人物之所以成为多领域的大家, 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代的知识数量少, 一个人可以“跨越”多个知识领域。而当今时代, 特别是18世纪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界和社会其他领域确立以来, 知识数量增加速度惊人。知识量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增长速度发生变化, 也就是知识增长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二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 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 知识的生命周期在快速更新。知识的增长速度与更新速度, 使以传统方式学习的学习者无法适应。现代知识学习的危机促使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不断涌现, 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 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我国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 即要从数量式学习转变为“数量式+结构式”学习。

(二) 从封闭式学习到“封闭式+开放式”学习———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人类最早的知识学习是在实践生活之中进行的, 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不断练习掌握知识经验, 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数量不断的增加, 特别是文字的出现, 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产生了“鸿沟”。西方传统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代表, 欧美现代教育理论以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等为代表, 它们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一趋势直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在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论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亦是如出一辙,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他的学生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却轻视知识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劳动的联系。当前的基础教育也存在着知识、教育、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 即在现实教育中存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和明天的社会需要三者的矛盾。昨天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 更不能满足明天社会的发展需要。[2]因此, 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学习者应该从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封闭式+开放式”学习。

(三) 从全盘式学习到“全盘式+过滤式”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可以说是每一分第一秒都在更新和增长, 学科门类也在不断增加。同时, 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 使得知识信息的存在方式也多样化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导致了学习者不能再以原有的、全盘的、不加选择的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获取和应用, 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之前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过滤, 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对学习者个人有用的知识或者信息。因此,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过滤、选择、获取知识的能力) 要比学习者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 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 学习者应该从全盘式学习转变为“全盘式+过滤式”学习。

(四) 从知何式学习到“知何式+为何式”学习———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结果而不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习者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 在这种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下获得的知识是僵死的、生硬的、不灵活的, 在此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教育大环境下, 为了应对中、高考, 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绝大多数都以知识结果本身而非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为讲授重点。而从学习者自身发展来看, 通过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比通过记忆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因此, 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学习者应该从知何式学习转变为“知何式+为何式”学习。

(五) 从存储式学习到“存储式+释放式”学习———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传统学习方式下, 学习者一般通过“预习—讲授—练习—应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大部分就像仓库里的货物一样存储在大脑里, 知识之间没有建构起必然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没有被提取和应用, 这些知识就会被遗忘。这不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因此, 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学习者应该从存储式学习转变为“存储式+释放式”学习。

三、结语

在时代变革、社会发展、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 应然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具备以上五大特征。而在教育实践中, 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变革、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是否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变革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诸多因素之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核心, 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又以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所以,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习方式变革达到应然要求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3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分析

(一)时代发展的应景要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表现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与信息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时空、交往、流通的意识与行为、范围与速度、目标与手段、组织工具与形态等诸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

全球化是当代形态的实质,并非如有些人所期望或宣称的那样,是淡化和消解国家、民族,强化全球、人类,以实现全世界共同利益和建立世界秩序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过程。全球化也不是同质化、平等化和现代化,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推行的是市场原则,核心强势利益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强国和霸权国家。

信息化包括三种存在方式,它们是基础性的技术存在形态、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形态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形态。信息化的过程促使了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人类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和看待当前的事物,诸如知识的本土化问题,由于信息化而带来的个人时空意识、个人生存方式、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变化问题,文化霸权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

(二)社会进步的应然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知识的创新。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期,知识的增长速度和更新速度都不是我们每一个体所跟得上的。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体应该在原有的“被动、接受、个人”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应用。因为只有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乐于钻研、善于发现,只有乐于钻研、善于发现的学习者才能有创造力,才能算得上创新型人才。同时,只有合作式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个人的才智、能力、知识、空间总是有限的,只有乐于、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教育创新的应时之举

“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培养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国大学为何创新不足?”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我们同样认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肇始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完善,原来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机械学习不可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育的创新也要诉诸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完善。

(四)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

当前我国正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应然特征分析

(一)从数量式学习到“数量式+结构式”学习——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校教育的继承功能和传承功能是永恒的。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是数量式、积累式的。只要“记住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学习者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甚至某几个领域的权威或者专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英国的培根和罗素,他们都是多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我们认为,这些人物之所以成为多领域的大家,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代的知识数量少,一个人可以“跨越”多个知识领域。而当今时代,特别是18世纪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界和社会其他领域确立以来,知识数量增加速度惊人。知识量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也就是知识增长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二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知识的生命周期在快速更新。知识的增长速度与更新速度,使以传统方式学习的学习者无法适应。现代知识学习的危机促使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我国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即要从数量式学习转变为“数量式+结构式”学习。

(二)从封闭式学习到“封闭式+开放式”学习——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人类最早的知识学习是在实践生活之中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不断练习掌握知识经验,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数量不断的增加,特别是文字的出现,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产生了“鸿沟”。西方传统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代表,欧美现代教育理论以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等为代表,它们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一趋势直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在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论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亦是如出一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他的学生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却轻视知识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劳动的联系。当前的基础教育也存在着知识、教育、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即在现实教育中存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和明天的社会需要三者的矛盾。昨天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更不能满足明天社会的发展需要。[2]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者应该从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封闭式+开放式”学习。

(三)从全盘式学习到“全盘式+过滤式”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可以说是每一分第一秒都在更新和增长,学科门类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知识信息的存在方式也多样化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导致了学习者不能再以原有的、全盘的、不加选择的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获取和应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之前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过滤,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对学习者个人有用的知识或者信息。因此,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过滤、选择、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比学习者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学习者应该从全盘式学习转变为“全盘式+过滤式”学习。

(四)从知何式学习到“知何式+为何式”学习——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结果而不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习者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这种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下获得的知识是僵死的、生硬的、不灵活的,在此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教育大环境下,为了应对中、高考,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绝大多数都以知识结果本身而非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为讲授重点。而从学习者自身发展来看,通过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比通过记忆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学习者应该从知何式学习转变为“知何式+为何式”学习。

(五)从存储式学习到“存储式+释放式”学习——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传统学习方式下,学习者一般通过“预习—讲授—练习—应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大部分就像仓库里的货物一样存储在大脑里,知识之间没有建构起必然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被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就会被遗忘。这不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者应该从存储式学习转变为“存储式+释放式”学习。

三、结语

在时代变革、社会发展、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应然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具备以上五大特征。而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变革、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是否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变革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诸多因素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核心,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又以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所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习方式变革达到应然要求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4

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不同地点、实时或非实时地、交互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1、Web课程点播方式:学院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登陆网络课堂,选择自已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学院开发的网络课程根据业余学习者心理特征,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有不同特色。

2、网上作业及答疑:通过Internet,登陆我院远程教育网站,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通过作业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提交作业;通过实时交流系统,实现师生之间提问、答疑和讨论;通过BBS,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和交流等。

3、适当的面授:根据教学要求,安排适当的面授课程,教师在双休日或晚上有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答疑、有针对性的重点串讲。

4、名师巡讲:教师将自已的研究成果直接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的形式展示给各位同学。

5、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基于网络的教与学互动,学生在网上学习,因而要求学生首先要懂得一些计算机和网络常识,具备基本的上网操作技能。我院开设了“网上学习指南”课程,使同学们可以更快地掌握基本的上网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介绍网上学习的方法等,为今后的网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专业介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系统开发技能;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计算机学科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动向。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与电子技术、数据库、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编译原理、计算机概论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硬件研发机构、金融、管理机关承担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等业务工作。

2、土木工程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对较复杂的建筑结构具有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土木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建设项目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I,II)、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建筑、路桥设计、房地产开发或者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

3、工程管理

本专业培养掌握牢固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环节,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

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4、物流工程与管理

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手段,能进行综合物流系统策划、设计和承担采购、运输、仓储管理、配送、信息管理等多项物流业务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子商务与物流、商品知识与实务、商务英语、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加工与配送技术、物流技术基础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经济管理部门、外贸公司、工商企业及物流中心从事物流管理工作。

5、电子商务

本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法律等知识,能够从事电子商务及其应用系统管理与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客户管理与支持系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银行、保险、贸易公司、各类网站和IT公司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和实际运行等工作。

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密切结合电气工程领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培养在电能生产、传输、配电和电气设计等方向掌握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电机学、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化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管理;各级电网的设计、工程、调度、维护和生产管理;输电配电线路设计;高级宾馆、酒家、商场、大厦、工厂企业的供电和配电的设计、运行、管理;建筑设计单位的电气设计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7、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公关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市政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政策、人事、计划、宣传、组织部门等工作。

8、工商管理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工业管理、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营销学原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类企事业、金融、证券、银行、保险、贸易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决策、综合管理和专业智能管理等工作。

9、会 计 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会计和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电算工作的专门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国际会计、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企业、事业、金融、外贸、财税、审计等部门的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工作。

10、法 学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术;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的法学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

11、人力资源管理

本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培养具备管理、法律、计算机应用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劳动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方面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及教学、科研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人员素质测评与招聘、员工发展与培训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政府机关、人员培训、教学科研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部门从事人事、劳资、培训、教育管理工作。

12、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专业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并具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经贸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英语等。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5

它有四个基本特征:1、法律至上;2、权力制约;3、人权保障;4、正当程序。

1、法律至上

法治国家里,法律是第一位的,一切人都要遵守法律,违反法律的药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德治国家里,以道德治国,法律低于道德,违犯道德药受到严惩。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权利是人民赋予,让少数人代为行使的,由于权利具有强制性,行使人的素质能力有限,为保证权利的行使是人民意愿的体现,所以需要制约权利。

3、人权保障

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权保障制度和理念持续发展。“人权”先后被载入宪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党章。

4、正当程序

现代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 篇6

2008-8-19 12:32:52 来源: 兖矿集团 【关闭】【打印】 查看评论

1、客观性。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理念和经验的科学反映和凝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实践的融合。做为前者,它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映了企业基本的精神风貌。无论人们对其意识与否,认识到何种程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兴衰;做为后者,它又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与企业实践的结合。

2、时代性。企业不但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这一空间环境中,而且同时也处在一定时间环境这一时代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中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例如:50年代鞍钢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的“铁人精神”和煤炭系统的“石圪节”精神以及原大同矿务局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3、民族和区域性。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地理区域和民族聚居范围内。因此,企业文化总会受到特定国家历史、民族传统和区域习俗的影响,它们会从各方面给企业文化打自己的烙印,形成某种企业文化特定的优点与缺憾。

4、独特性。企业文化存在于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也是自身多种构成因素和条件的综合表现。由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与差异,因此各种企业文化也必然显示出独到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反映出本企业独特的精神风貌。

5、系统性。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象任何一个自然或社会系统一样,企业文化中某一部分和方面的变动,也都会影响和牵扯到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目的性。企业文化学说做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发展中的新阶段、新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的首要一条以及其它一切管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企业文化理论通过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情操、道德标准来统一和指导员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7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中共十七大报告,思想丰富,求真务实,催人奋发。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地、系统地学习好十七大精神,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不断提高运用和创新理论的水平。

一、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对于加快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明确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和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制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工作部署,并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新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必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从政治上、领导上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从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不断进步。

(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新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这是我党在5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树立和弘扬优良学风的根本要求。在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总是把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号召并率先身体力行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报告要求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富于创意地提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探索与把握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明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报告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深化价格改革两个重点。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使它们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有许多资源产品的开采和使用,往往会损害环境和破坏生态,所以它们的价格还要反映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成本。国内外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最灵敏的手段,运用价格杠杆,能最有效地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资源,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还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营销方式转变,培育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国际竞争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增收能力。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当前要特别注意维护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各种商业欺诈活动和哄抬物价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和诚信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建立推进与保证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根基之所在。要建立推进与保证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对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1. 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

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

2. 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推广先进性教育活动阶段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服务群众的经验,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3.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制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二)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1.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报告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2. 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广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区,广西农垦则是面向农业的单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

在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数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我国农业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日益突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

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广西农垦土地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且规模连片,土地承载量相对较低,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使土地资源变成资产、资本。农垦要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在大力发展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农业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工业,把农垦建设成为广西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农垦应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发展壮大自己,增强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促进职工、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垦资源、组织和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向第二、三产业经济转变,国有单一投资主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变,自主发展向扩大开放转变。

随着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农垦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了,思路也越来越开阔。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广西农垦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历史机遇,着手突破资金、人才、文化、机制、产业结构等深层次障碍,为广西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广西农垦更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广西农垦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

1. 整合资源注重开发效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广西农垦将从发展战略出发,在符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开发效益,使农垦从“地主”变成拥有财富的“财主”,再成为拥有产业的“业主”。

产业集群优势是广西农垦的另一大优势。农垦系统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主导产业链,打造了6个专业化集团,培育了2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个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两条年产30万吨精制糖生产线,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剑麻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种猪生产基地。

2. 狠下工夫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所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在产业形态方面,广西农垦将延伸产业链,融合相关产业。制糖是广西农垦的重要支柱产业,农垦将加快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精制糖、酒精、复合肥、纸浆及畜牧业等相关产业,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木薯产业上,将分别建设一个年产30万吨的木薯淀粉厂和一个年产30万吨的燃料酒精厂。

在企业形态方面,广西农垦将与大企业联手,实行股份制改造,促进集资多元化,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筹集更多发展资金,以促进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通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促进广西农垦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众日报,2007-11-02.

[3]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方式;兴趣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趣味性、交互性及网络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教学内容中。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具有文、图、声并茂等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特定的情景,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控制学习进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说,可以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如,在互联网上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内容、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合作除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外,

还有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作的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培养知识建构的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量的获取,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唯教材至上”“唯教师至上”的习惯思维,不能主动收集其他信息,而现代教育的应用可以开拓信息源,丰富学生信息量。

所以老师要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节能形式》,同学们分成了两大组分别进行探究。太阳能热水器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深入小区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及保温原理;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父母、动手解剖暖水瓶、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了暖水瓶的构造及保温原理;活动中期组织了一次交流,两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并生成了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拓展创新阶段,同学们分别对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两种常用热水器进行了对比研究;上网查找了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及收集、利用等知识,并对油田的太阳能资源及利用作了分析、调查;最后,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同学们提出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建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 篇9

现代城市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聚集经济与分散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代城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现代城市已成为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

第二、城市的人工环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适聚性和宜居性空前提高,但城市生态问题对发展提出了新的制约。如果新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聚集空间的形成,基本上摆脱了自然要素的束缚,并且其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卫星城市等的产生就是现代城市聚集空间形态多样化的结果。基于现代城市的特点,不同的学者对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有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第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动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到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化主体共治才能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城市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第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常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 篇10

调查:东营市春晖小学 陈茂琛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评 价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用哪些方式获得了信息

调查:东营市春晖小学 陈茂琛 1.读书:有用的文化知识。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篇11

一、数学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的重要维度

数学学习是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在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反思等思维活动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数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与之适应,课堂教学就需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体验、活动、探究的时空环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概念、定理、性质、法则等的发生过程,以形成具有个人系数的数学体验和主体建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1]此外,《课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认知动词对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进行了刻画,数学体验也因此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重要维度。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1.体验与数学体验

“体验”已经在狄尔泰(Dilthey W.)的生命哲学、胡塞尔(Husserl E.E.)的现象学、海德格尔(Heidegger M.)的存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中得到最早的阐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体验”的内涵和意义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在哲学认识论中,体验是一种对立于学术认知的认识方式,是“主体通过自身直接的活动认识客体,并把对客体的认识纳入主体的身心之中,通过主体的体察、内化来把握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2]在心理学视野中,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与经历,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3]李英综合性地吸收了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学视域下对体验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4]。在数学学习中,数学体验是学习主体在亲历、探究、思考、交流等身体参与和思维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发现、认同、认知以及获得的情感和态度,是对数学知识的个体性、缄默性、真实性的理解。数学体验的意义突出表现为赋予学习的个体性,并获得直观、深刻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2.体验式教学

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不同学者对体验式教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5]有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的进行主要是组织学生体验和引导反思。旨在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的一种教学形态。”[6]就数学学科而言,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内省体念、意义生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等最终内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特别地,数学思想及活动经验作为缄默知识,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获得,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领悟。

(二)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取向

1.关注学习的主体性

一方面,体验式教学适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思维发展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体验式教学关注了教学方式对于思维水平、认知发展的适应性,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学习素材。另一方面,体验式教学注重学习的主体参与性。给予学生直接或间接亲历数学活动的机会,最终实现对数学概念、法则、方法、思想等的自我理解和建构。

2.关注学习的过程性

斯托利亚尔(A.A Cтоляр)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7]。体验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亲历、观察、探究等体验性活动的环境,强调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发现的过程,注重获得新知识的方式及方法。

3.关注学习的活动性

体验式教学有效落实了《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要求,强调了数学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在体验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来自外部活动(观察、实验、交流等)和内部活动(判断、反思、概括、抽象等)所获得的体验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真正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生概率学习中的适应性分析

《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进一步说,“以学定教”为教学方式的有效选择提供了科学思路。因此,从“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教学方式的因素至少包括“学材”(数学本身、知识特征)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一方面,数学学科不同的内容领域及其知识属性决定了数学教学方式的不同选择。欧内斯特(Ernest P.)曾说:“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8]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奥苏泊尔(Ausubel D.P.)曾指出:“如果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我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9]柯普兰(Copeland R.W.)也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而不是相反。向儿童教授新概念应尽可能按其在自发的认识过程中的顺序进行。”[10]endprint

(一)学习主体对于体验式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对于思维发展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式与其思维水平、认知层次的适应性。《课标》明确提出“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强调了数学体验、活动经验对于知识学习及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材、教学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活动、实验、探究等体验性质的主体参与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体验的情境下,学习主体和学习对象之间建立了直接、深刻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认知条件的局限性,形成了更具直观的、情境化的真实理解。这种具有个人系数的真实理解因蕴含着学习主体的身心活动和情感投入,契合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显得弥足重要。[11]落实到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体验出发,让其有机会在亲历数学活动(如课堂观察、数学试验、数学游戏、数学猜想)中形成初步的外部活动经验,再经过反思、概括、抽象等活动,将外部活动经验整合、条理化,形成个人化的内部活动经验,逐步达成对数学概念、法则、方法、思想等的内化建构和自我理解。

就概率内容学习而言,对于思维发展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惯于用确定性思维去思考随机问题。因此,他们要真正认识事件的随机性、可能性等概率知识,需要经历一个由确定性思维到不确定性思维转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儿童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现象是通过大量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活动来获得体验的;第二,儿童对可能性的认识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验。[12]因此,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所经历的生活对于概率判断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等可能性的认识,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建立。此外,有研究表明,直觉是影响学生概率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13]因此,在概率的教学中,要发掘和培养学生概率认知过程中有意义的直觉因素。

综上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学习材料的直观性和学习方法的体验性。“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要经历从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过程,只让学生在大脑中思考,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14]特别是对于概率知识的教学及概率思维的培养,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概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分析和发掘教材,设计富有体验性、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思考、交流的情境下展开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二)概率内容的特征与体验式教学的逻辑自洽性

早在1812年,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 P.S.)就曾指出:“很值得注意的是,一门从考虑机会的游戏开始的科学将成为人类知识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生的最重要的问题中的大部分事实上只是概率论的问题。”[15]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确定性思维的方式出现。作为不确定性数学,概率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然是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段中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特征的角度来说,概率作为刻画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量度,它既不同于长度、面积等比较直观的度量,也不同于温度、亮度等我们可以感知的度量,概率是看不见的、无法感知的,具有抽象性。从认知目标来说,《课标》对概率内容的认知要求在各年级、各学段之间呈现出渐进的、螺旋式的上升。并且,各个学段概率内容的衔接始终是在“不确定现象”这一基础上,由形象直观渐至科学定义。就小学阶段而言,概率内容一直都是在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用“可能性”代替专业词汇“概率”,这一阶段的认知目标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1]这就对概率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概率教学要基于不确定性和随机思想,立足于认知目标的直观性要求,为学生创造生活化、体验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体验,达到对于概率内容、随机思想的感性认识。

四、小学概率内容体验式教学的几个说明

(一)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主动探索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往往较难建立随机观念。必须设计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或游戏,让他们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让他们亲临原始的随机环境,主动地参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感受和探索,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获得数学思考、数学体验,体会随机性及随机思想,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二)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错误经验

学生在正式学习概率内容之前,已经广泛接触到了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实例,对随机性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概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从现实问题、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概率的模型,让学生体验到概率内容的生活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概率教学要关注到学生错误经验对于概率学习的影响。比如,“等可能性偏见”(equi-probility biases)[16][17][18]是小学生概率认知的典型错误,他们对于随机事件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倾向于认为:“既然这几种结果都有可能发生,到底哪个发生是不清楚的。那么,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是50%。”概率教学要分析学生的这些错误经验,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注意外部体验与内部体验相结合

概率内容的体验式教学,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但是,仅仅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是不够的,要避免将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化操作走向“假体验”的误区。“数学体验式教学不只是外化的以‘活动‘探究等为载体的教学行为,更是以内化的‘思想实验‘缄默知识等为载体的‘心灵感知。”[19]因此,体验式教学要有效结合学生身体参与与思想内化,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内部加工,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的思维导向功能。endprint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庄穆.体验的认识功能初探[J].福建学刊,1994,(6):51-63.

[3]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4]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1-5.

[5] 赖学显.体验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4):82-84.

[6] 闫守轩.论体验教学的生命机制[J].教育科学,2006,(3):36-39.

[7](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陞,钟善基,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 欧内斯特 P.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0] (美)柯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李其维,康清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97-215.

[11] 何声清.动态数学观视阈下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70-71.

[12] 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3] Fischbein E. The intuitive sources of probabilistic thinking in children[M]. Dordrecht: Reidel,1975.

[14] 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 COMPA(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数学的原理与实践[M].申大维,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88:340.

[16] Shaughnessy J.M.Research i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reflections and directions[M]. In Grouws D.A (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York: Macmillan,1992:465-494.

[17] Lecoutre M.P.Cognitive models and problem spaces in “purely random” situations.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92(23):557-568.

[18] Amir G.S,Williams J.S. Cultur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probabilistic thinking.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999,18(1): 85- 107.

[19] 何声清,巩子坤.例谈数学课堂中的“假体验”及其归真[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2):6-9.

上一篇:乡基层党建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淡泊名利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