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分析

2024-10-20

馆藏分析(共12篇)

馆藏分析 篇1

摘要:本文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概念, 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及馆藏的学科结构进行了阐述, 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馆藏结构,馆藏体系,动态均衡分析

高校图书馆,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 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各类专业书刊为主要需求对象,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大学生的文献需求主要受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影响。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集中性, 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对读者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书刊文献需求的规律及特点。

1 基本概念

1.1 馆藏结构构成馆藏体系的形式。

所谓馆藏结构是指图书馆馆藏在内容、数量、种类、实践跨度等方面的配比。经过研究归纳的馆藏结构框架可以作为描述馆藏体系的模式;结合某一图书馆的方针任务而确定的馆藏结构是该馆馆藏体系的组织法, 馆藏建设的蓝图。

1.2 馆藏体系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

从本质上说, 馆藏体系是图书馆经过长期的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任务, 搜集、筛选、整理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 构成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依赖、互相配合, 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整体, 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馆藏体系所反映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活动, 既有输入 (收集) 又有输出 (剔除) 。因此, 馆藏结构既相对稳定, 又是可变的。

2 馆藏体系与结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977年, 美国J.C.鲍曼发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 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 (需求面) 、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 (学科文献关系面) 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 并从科学学的研究出发, 指出文献静力学和文献动力学对馆藏结构的作用。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源与技术工作部馆藏发展委员会在总结许多图书馆具体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讨论, 于1979年公布了题为《馆藏发展方针规范指南》。其中重点规定了藏书密度与搜求深度的级别 (五级) , 并划分人类知识体系为约500个学科, 还考虑了语文、搜集的时间、地点以及文献类型的限制, 实际应用了结构方法。

中国图书馆界长期使用“体系”、“整体”等概念来描述和要求藏书, 多采用经验的方法, 逐本选书, 奉行“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等采购方针。1981年肖自力发表《试论藏书结构》一文, 在中国首次系统介绍和阐述了藏书结构的理论, 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图书馆还进行了试验和实践。对馆藏结构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实用方案也开始形成。

3 馆藏的学科结构

学科和专业的划分在不断变化, 图书馆应尽力反映教育、研究和职业分工的新进展, 馆藏的学科结构处于知识面 (学科分类) , 使用面 (职业和专业划分) 和藏书组织 (实质即图书馆对知识记录即文献的分类、组织) 的结合点上。从用户的专业出发, 可以将学科与专业划分得很细, 但结合文献的特点和实用的需要, 通常是采用粗分的大类来表示收集文献的范围。由于中国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有关专家目前正以它为基础, 结合文献资料生产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表。

3.1 馆藏的等级结构。

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 根据目的与功能的要求和使用者的水平, 可以将馆藏划分若干等级, 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 完备程度, 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各国对馆藏等级划分的标准与层次不尽相同, 同一国家的不同图书馆的做法也不一致。在美国将藏书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 (包括高等学习级和初等学习级) 、基础级、最低级。中国图书馆界多倾向于划分为以下5级:甲级 (完整级) :努力搜求某学科 (专题领域) 所有的文献, 不管其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 以搜集齐全为准。实际上不一定都能搜集到, 但对某一种特藏来说则应竭尽全力达到这个等级。乙级 (研究级) :以满足独立研究的需要为目标, 因而必须收集该专业领域的各学派有代表性的全部著作, 包括主要外国文种的著作、论文集、会议录、核心期刊、参考工具书等。科学研究单位所定的研究领域, 大学中承担科研任务或招收研究生的专业, 其藏书应达到这个等级。

丙级 (大学级) :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学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 应当搜集全部基础著作、重要作者所写的全部著作和有关评论、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书目资料, 范围比较广泛的基础期刊。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 大学中招生或准备招生的学科, 以及一切打算帮助青年自学达到大学水平的图书馆, 其有关专业领域的藏书, 应该达到这个等级。

丁级 (基础级) :是经过精选的藏书, 以介绍人们认识专业领域为目标, 应搜集公认代表性的著作, 基础教科书、参考书、代表性期刊, 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研究单位和大学图书馆在其可能有关的领域, 应该达到这一等级。戊级 (最低级) :是指收藏范围之外的专业领域, 只选收少量很基本的著作或工具书, 以备不时之需。

上述五级中的乙、丙、丁三级大致反映了藏书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水平, 基本上适应中国目前专业教育和工作人员需求状况 (高、中、初级) 以及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完整级和最低级也各自反映一种特殊的需求状况。

3.2 馆藏的时间结构。

是按文献资料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 它反映了知识记录源远流长和推陈出新的纵向关系。知识有更新的现象, 记录知识的文献也因此有其“生命”。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著作, 各有不同的价值, 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 藏书的时间范围对利用图书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应当在馆藏结构中予以明确, 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搜集的起止时间。

3.3 馆藏的语文结构。

文献所用的语言文字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 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反映图书馆收藏水平、用户的需求水平和需求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在馆藏结构中予以反映, 通常以常用语种的缩写字母代表某种语文, 不常用的语种则径直注明。

3.4 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

文献的编写、出版发行、载体等各不相同, 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献类型, 且各具特色。用户常把文献类型作为查询的目标, 图书馆也常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划分和管理文献, 并以某些文献类型作为馆藏特色, 所以馆藏结构也有文献类型这一重要方面。

一个图书馆如能按学科将自己的收集级别时间语文、文献类型逐一注明, 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即可形成馆藏结构一览表。它可作为利用馆藏的指南和搜集文献的蓝图。

4 意义和作用

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 使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认识上将藏书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可以克服文献收集中的盲目性, 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 有助于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从工作实际出发, 馆藏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一套切实的方法, 其模式与框架可以作为藏书规划和馆藏评价的工具;在开展馆际协作, 实行资源共享活动中, 馆藏结构又可以方便地成为各馆之间的接口和交流语言。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正在继续深入, 其成果将可能促进文献收集的规范化, 促进文献收集工作和供应系统的自动化, 从而大大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贵富, 龚旭, 周萤.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8.[1]刘贵富, 龚旭, 周萤.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8.

[2]雷润等.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及其动态无效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 (2) .[2]雷润等.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及其动态无效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 (2) .

馆藏分析 篇2

1 元结构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兼具地方性、民族性两大突出特征,因此,地方文献结构态、民族文献结构态是其元结构(即最基础结构)的两大支点。

从理论上讲,地方文献专指以任何载体形式记录有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各方面知识信息的文献。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地方版文献、地方人士著述一般也纳入广义地方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如图1。

民族文献的结构形态与地方文献有些类似。一般说,凡是记录有关于一民族的某种知识信息的文献均可视为民族文献,而不论其作者、文献类型、语种等,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一民族常用或多民族共用特殊文字版文献,民族人士著述也被纳入广义民族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类似于图1,故从略。这里仅设定其标识代码:M――广义民族文献,M1――狭义民族文献,M2――民族文字版文献,M3――民族人士著述。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总是与一种甚至多种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中,仍有很多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宗教信仰,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的藏传佛教信仰等。因此,记录有关某一民族地区知识信息的宗教类文献也一直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点之一,亦当视为其元结构的另一大支点。这里我们将宗教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将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1。

馆藏分析 篇3

1979年聊城市博物馆(原聊城地区博物馆)收藏了一铺由茌平县广平乡出土的背屏式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比丘尼行儒造弥陀像(见图1),国家一级文物。

造像通高52厘米,宽33厘米,背屏厚5厘米,下部基座厚11.5厘米,石灰岩质地。造像刻高浮雕三尊像,主佛高18.2厘米,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之上。主佛磨光高肉髻,面形长方,容貌清癯,双目细长微睁,额头明净,双眉舒展低垂,面露微笑,上下唇角轮廓明显,表情和悦平静,脖颈刻蚕节纹两道,身着敞领袈裟,右侧袈裟覆肩从胸前垂下搭于左臂。上身为斜纹单线刻衣纹皱褶,腰部以下为双线刻打磨呈圆弧状衣纹皱褶,袈裟下摆外侈,搭于莲座之外;内着僧祗支,上束帛带,腰部系带,衣纹细密。左手置于腿上,掌心向上,右手上举至胸口处,拇指与食指相捻做环状,施“说法印”。背有圆形头光,头光浅刻两同心圆,内圈饰莲花纹,外圈饰火焰纹。背屏上端略残。莲座为仰莲束腰式,束腰处雕力士两躯,下为覆莲基座。

左右两胁侍菩萨高18.7厘米,头带花冠,前额梳刘海发式,宝缯垂肩,神态肃穆恭顺,脖颈刻蚕节纹两道。左胁侍菩萨配圆形项圈,璎珞结于腹前下垂过膝,帔帛搭于右臂,从右臂弯自然垂下至腿部复随璎珞提于左手,左手向下,帔帛在腿部形成优美的弧线,右手向上,执一莲蕾,左右手各佩环形腕钏,跣足立于覆莲基座上,基座下为束腰莲台。右胁侍菩萨除花冠、面目、项圈几处不同外,大小形制相同于左胁侍菩萨,如同镜像(左手持莲蕾,右手提帔帛)。

造像底座为长方形平台,正面开长方形小龛,龛中线雕化生童子顶托博山炉,两侧以浮雕形式刻护法狮一对,鬣毛卷曲,身体蹲踞,张口瞪目,颇为凶猛。发愿文刻于小龛两侧,共六行三十五字:“显庆五年四月卅日比丘尼行儒敬造弥陀像一铺为口皇帝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咸同斯福。”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发愿文为楷书,书写规整俊逸,线条细劲道婉、轻灵飞动,颇具唐初书法大家褚遂良“清远萧散”之美(见图2)。内容为女尼行儒为皇帝、师僧、父母及众生祈福而造像一铺。

“佛教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开始于十六国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达到全盛。这时期僧徒活动频繁,建寺、造像、造塔等活动遍及山东各地。其中,济南、青州和东平以其遗存较多而成为当时的中心”。所以山东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唐代造像不在少数,但背屏式造像并不多见,显庆年间造像则以济南柳埠干佛崖造像(以下简称干佛崖造像)为代表。干佛崖造像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神通寺遗址内,原有造像220躯,现存210躯,造像题记40余则,其中有纪年者10则,包括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5个年号,前后延续约60年。像主有唐皇室成员,如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众,造像绝大部分为唐初雕造。由此可见,干佛崖造像多为皇家所造,造像样式应和当时主流雕刻技艺同步,研究显庆时期造像多以此为参照物。

干佛崖显庆时期造像与茌平(唐代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偏隅)发现的民间造像相比较,虽大小形制相差悬殊,雕刻工艺迥异,但在风格上还能管窥一二,也正是这种差异凸显出这铺弥陀造像的雕刻艺术及时代特征。分析如下:

一、“据初步统计,隋唐两代的佛像以阿弥陀像为多,与北朝晚期崇拜弥勒和观世音有明显不同。阿弥陀信仰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其原因,一方面,佛经所宣扬的西方净土,十分美丽富饶,唤起人们信仰和崇拜;另一方面,佛经中宣传的阿弥陀佛信仰,修行方式简单,只要口宣佛号就可积功德,得报应,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在组合造像内容方面,多为一佛二菩萨像,组合简单而统一,这是唐代组合造像的一般特点。”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崇拜对象,他或以独尊形象,或与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同组成“西方三圣”,行儒造弥陀像属后者,符合初唐时期组合造像的特点。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北朝及隋唐发愿造像主尊佛像多以施“无畏印”和“与愿印”为多,而施“说法印”并不常见,这大概与发愿人的身份有关,平民百姓信奉佛教是希望它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疾苦,寄托诸多愿望,所以佛以施“与愿印”为多,而行儒造像的发愿人为出家的比丘尼,四大皆空,惟愿芸芸众生(皇帝、师、僧、父母、法界众生)聆听佛法,脱一切苦,咸同斯福。

二、行儒造弥陀像主佛“右侧袈裟覆肩从胸前垂下,搭于左臂”袈裟穿着方式不同于济南地区显庆年间造像袈裟穿着方式(见图3)。

如图所示,唐显庆年间干佛崖造像多为双领下垂式袈裟,两肩衣领自然下垂至腹部,再上绕裹双臂,衣纹多为垂直,少斜纹。行儒造弥陀像袈裟的穿着方式却在北朝及隋代造像中常见(见图4)。

如图所示,此像亦着敞领式袈裟,右侧袈裟从胸前垂下,搭于左臂,衣纹刻法相似,虽造像大小有别,但似曾相识的气息跃然纸上。

三、行儒造弥陀像主尊佛像磨光高髻,面容长方清癯,五官较小,脖颈呈梯形;三尊造像皆上身较长,躯干呈筒状,体态较僵硬。上述特点传承了隋代造像的某些特征(见图4)及隋末唐初武德时期的造像风格(见图5)且有北朝“秀骨清像”的意味。

“济南柳埠干佛崖的几躯显庆年间的造像均头结细密螺发,脸型长方,五官较大,面部肌肉结实,颈部肥硕挺壮,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为等距平行垂纹,衣纹刻法与千佛崖贞观十八年造像相似,呈漫弧形下陷状。干佛崖结跏趺坐的几尊造像膝盖部均有三角形衣角,两腿不分,腿部衣褶呈囊状,这些特点虽不是该地所独有,但却是该地造像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见图3)通过描述,我们发现行儒造弥陀像不符合上述特点且差别很大,这可能与该造像为民间造像有重要关系,茌平在唐代位于东平郡边隅,消息闭塞,造像样式跟不上时代,造像规制多依北朝及隋代样式。

四、造像下方小龛内护法狮颇具唐代风格,个体不大但造型饱满,大气雄健,头部造型夸张,鬣毛卷曲,前肢直挺,后肢蹲踞,张口瞪目。“‘十斤狮子九斤头’的夸张变形手法,已高度地概括了唐代民间石狮的造型变化特点,要特别提及的是早期石狮的那种原始狂野不羁、耀武扬威的霸气,已肃然收敛变为蹲踞,使狮身整体构成一个倾斜向上的锥形体……巧妙地将后肢屈踞所积蓄的后坐力以及向上的运动感,和缓地、沉厚地、富有人情味地吸收、消融,让其位于固守的、自足的、含威不露的仁圣精神”。从雕刻工艺来看石狮与三尊造像相比更显圆熟,由此我们推测初唐时期民间匠人对镇门守户、辟邪赐福的石狮制作较多,雕刻规制和工艺手法都“与时俱进”。

通过上述几点我们发现行儒造弥陀像在内容上符合唐代佛教净土宗流行的普遍现象,在雕刻风格上与济南千佛崖同时期雕刻风格迥异,有着北朝和隋代的鲜明印记。由此可见,初唐时期在山东西部佛教宗派流行上紧随时代,但在雕刻风格、表现形式上却比较滞后,地域艺术文化差距颇为明显,而正是这种差距给这铺石刻造像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高校图书馆馆藏分布调查分析 篇4

一、调查情况

(一) 遵义医学院图书馆。

该馆总面积10, 634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60余万册, 电子图书42.1万册;藏书结构以生物、医学类图书为主, 同时兼顾学校新办学科和专业。现有馆藏期刊6, 640种, 其中外文期刊1, 732种;现刊1, 374种, 其中外文现刊131种。经过多年的发展, 图书馆构建了以16台服务器、52TB存储阵列以及586个信息点为支撑, 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280余台的自动化平台, 并引进各类数据库29个, 自建特色数据库7个。该馆是“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成员馆, 同时还与CALIS全国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交流关系。现在该馆已经建立了能够满足该校广大读者基本需求的馆藏资源体系, 并为学校教学、科研、医疗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馆藏资源分布大致如表1所示。 (表1)

(二)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

该图书馆现有独立馆舍14, 770平方米, 纸质藏书70余万册, 电子图书30万册, 年订报刊820余种。从2007年新馆投入使用后, 就建立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局域网, 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和开架借阅服务, 拥有160台客户机电子阅览室一间。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藏分布大致如表2所示。 (表2)

(三)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由原遵义卫校图书馆和原中医学校图书馆合并组成, 分布在汇川校区和桃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汇川校区图书馆1, 315.06平方米, 桃溪校区图书馆315.4平方米。两个图书馆藏书大致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四) 遵义航天技术学院图书馆。

学院图书馆按高等学校办学要求设置。图书馆分为两个校区:总馆在学院本部 (延安路314号) 、419分馆在新蒲419实训校区。馆舍建筑面积:总馆1, 270平方米, 419分馆944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现有纸质图书20余万册, 报纸62种, 期刊262种。其中, 较为完备、时效性较强的应用型职教图书资料是馆藏特色。图书馆始终坚持“服务育人, 读者至上”的宗旨, 广泛征求读者意见,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表4)

二、调查分析

馆藏文献的分布主要指馆藏文献在空间上的划分。合理的馆藏分布, 有利于读者对文献的利用和文献的保存。笔者认为馆藏文献分布的构建要依据以下原则:1、馆藏文献利用方便;2、功能明确且实用;3、运转灵活。通过以上4个表可以看出, 遵义市四大高校图书馆, 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安排和布局, 基本上满足了以上几点要求。其中, 遵义医学院是一所老本科院校, 该校无论是从财力还是物力上, 对图书馆的支持都要强得多, 因而其图书馆的构建在遵义市的高校中是最好的。

(一) 馆藏文献的主要布局空间结构。

1、水平布局, 主要是把常用书和呆滞书放在一起, 处于一个水平面;2、混合式布局, 也就是把最常用的书放在同一水平面, 使这部分书能直接被读者利用, 将呆滞的书放在另一个位置上。

通过调查得出, 遵义市四大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按照水平布局, 因为各校图书馆由于财力有限, 没有多余的地方放置呆滞书, 最后只能把常用书和呆滞书放在一起。

(二) 书库的划分方式。

1、按学科划分, 如按社会科学、文学、历史等划分书库;2、文献的载体划分:如按纸质类型、光盘类型等划分;3、按语言划分, 如中文、外文、少数民族文字等;4、按功能划分, 如外借、保存、阅览、参考等。

可以得出, 遵义医学院图书馆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主要是按照学科和功能划分书库, 遵义航天技术学院图书馆主要是按学科划分书库, 而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由于条件的限制, 书库的划分就没有那么具体, 图书馆就按大类大致分布一下。

三、对馆藏文献分布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 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特藏室。

遵义市属于革命根据地, 有许多红色文化值得保存, 再加上四大高校里一部分老师有研究红色文化的课题, 对地方文献尤其是红色文献有大量需求, 因此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特藏室势在必行。

(二) 建立剔旧书库。

建立剔旧书库的原因。1、馆藏文献内容老化, 破损严重是馆藏文献剔除的根本原因;2、图书馆藏书空间紧张, 这是进行剔除文献的最直接原因。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 图书馆根据各学科的发展需求要不断购进新图书, 这就使书库藏书空间紧张。并且一旦老书被新书所代替, 这就使得一些旧书成了零利用率, 剔除这类图书势在必行。当然, 图书馆藏书的剔除也要依据图书的利用为参考, 建立剔旧书库是必要的。

(三) 建立导读室。

读者到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查阅所需文献资料, 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要能够借到所需资料,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借到自己最满意的图书资料。如果图书馆在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导读室, 由专业人士专门为一些不会找和找不到图书的读者服务, 能更进一步体现图书馆具有一个人文关怀的大环境。

(四) 馆藏文献集中分布。

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 节约时间对于每个莘莘学子来说尤其重要, 图书馆能把文献集中分布, 这就大大减少了读者查找文献的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一些高素质人才, 他们对文献的查找要求既快又精, 因此这使得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在向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发展转变, 并且要合理布局馆藏文献, 大力开发网上资源。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常书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11.

[2]黎英.谈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馆藏布局与收藏管理[J].思想战线, 2010.36.

市场营销馆藏图书 篇5

市场营销原理(美)菲利普·科特勒...[等]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F713.50/306

市场营销管理编著韩德昌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F713.50/160 市场营销研究 应用导向(美)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F713.50/307

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美)科特勒(Kotler, P.),(美)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G.)著华夏出版社 2000.1F713.5/52

营销学经典 权威论文集(美)本·M.恩尼斯(Ben M.Enis)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F713.50-53/1

市场营销学教程纪宝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F713.50/25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美)彼德(Peter, J.P.),(美)奥尔森(Olson, J.C.)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5 F713.5/60

市场营销学经典教材习题详解陈胜权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F713.50-44/1

英语词汇检测原著Liz Greasby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5 H313/280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篇6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 少数民族文献 西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027-04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ublic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document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ollection policy making,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inority nationality literatur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torage and archives application should be highly cooperated with long-term and medium-term policy design by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y administrator,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ocu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sive reading resources 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c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library is labeled by the medium of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aption of current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l resource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the library in Northwest China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规划馆藏发展、合理安排经费的基本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符合读者需求的适当的馆藏[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馆藏发展政策也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不同而各有不同。迈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文献出版形式日趋多元,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深入人心和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无论是载体形态还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都有着不同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新变化。据此,各个图书馆都根据自身的馆藏发展目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从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来看,特色化与协调性是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协调性是指图书馆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图书馆间的分工合作,特色化则是对单个图书馆入藏文献主题的有意限制,以使其藏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本馆读者的真正需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献资源,为西部各级各类图书馆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少数民族文献数量繁杂,类型多样,各图书馆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又各有不同,造成在这一类型文献资源在馆藏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错位。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在分析西部图书馆地域文化传承和文献资源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基于特色馆藏构建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馆藏沿革

地域文化因素在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目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代居住在西部地区,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目前全国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共有地市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77个,其中74个在西部;县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698个,其中637个在西部[2]。截止201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5亿人,其中少数民族881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6%[3]。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西部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与西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表现明显,一些图书馆自建馆之日起,就将民族文献的收藏纳入馆藏范畴,积极采访搜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馆藏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体系。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是中国藏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资料版本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有馆藏210万册(件),包含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文、锡伯文等文献,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文献及新疆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4]。西藏图书馆虽然1996年才建成开放,但馆藏藏文古籍达1.8万余函、12万余册,其中善本有1.5万余册[5]。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以民族学和藏学文献为特色馆藏,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个特色资源数据库。一些省市级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民族院校图书馆还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研究、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基地。

nlc202309040715

2 少数民族文献传承的社会环境分析

作为记录、传播其知识的载体,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对推进各民族的相互认知、民族文化研究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社会影响力,探寻图书馆在民族文献传承中的作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事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1 出版状况

目前,我国有38家民族出版机构,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共出版23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按照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大致有四种:综合性出版社,如民族出版社,是我国少数民族读物的权威出版机构;高校附属出版社,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专门领域出版社,如中国藏学出版社;民族文字版教材出版社,如蒙古教育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7593种,4925万册;期刊207种,850万册;报纸82种,19846万份,出版数量比2009年降低11%[3]。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版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名列前茅,分别达2691、1578种,中央级出版社中,民族出版社一支独秀,共出版992种[3]。

简单地以出版物的绝对数量看,其数量与民族人口的比例不相协调。相关数字显示,我国2011年出版图书已达36.95万种77亿多册[2]。对比之下,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出版物的出版总量偏少,普及率低,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有限。据调查,在近几年出版的民族类图书中,教材的比例超过50%,其余的大多为整理和抢救民族文化类图书,普及科学技术的图书和日常生活实用类图书都十分稀少[6]。民族图书产出与受众需求脱节,出版成本高、发行少,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2.2 存藏与利用状况

2011年,我们曾对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文献情况的进行过调研,内容涵盖收藏情况、提供读者利用情况、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文献整理出版(含二、三次文献)情况等诸多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回收问卷数量少,不足以支持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从反馈的部分信息和现有公开资料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其它市县一级图书馆的收藏都较为有限。

多年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利用,提高社会认知度,一些图书馆、文献研发机构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推广民族文献。如《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委会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2000年5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黔东南民族师专图书馆编制的《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目录》、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张海惠等编纂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等,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多的图书馆则是通过建立机读目录和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早期成果如四川省高校图工委建立的《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研制开发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新疆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民文书目数据库》(多语种检索),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制完成的《羌族文献信息数据库》等等。目前的应用则以专业的民族文献图书馆管理系统下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为主。据2010年7月15日内蒙古大学主办的“蒙古文文献管理系统”馆长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大学自2001年即开始蒙文数字化尝试,已完成馆藏1.6万种,7万册普通蒙文图书的数据录制工作,建成了蒙古文图书全文数据库、蒙古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甘珠尔经数据库等。其研发的“耶里巴”蒙文图书管理系统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赤峰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党校图书馆、鄂尔多斯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成功应用,其开发并建设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是蒙古学信息资源整合库,是目前最大的蒙古学学科信息门户网。

3 基于传承与利用的特色化馆藏发展政策

分析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发行与利用现状,不难看出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状况:一方面是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生存,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文献传承与利用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地域等其它的社会因素之外,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无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相关馆藏有限、所提供的服务呈点状特征、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等。作为图书馆的四大传统职能之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是其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而少数民族文献因其使用人群有限,受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承更为不易。西部地区各级图书馆有责任在当前馆藏发展政策的调整中,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意义,以特色化馆藏体系建设为目标,安排合理的经费与人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采集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扩大受益群体。

3.1 短期目标

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要引起西部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其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就短期目标而言,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首先,是要确定少数民族文献收集的范围、种类、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如对少数民族文献范围的界定,学术界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需在馆藏采选方针中予以明确;同时,还需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准确定位,集中优势,对重点特色资源尽可能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并通过特色馆藏的联合建设来消除文献重复和短缺并存的状况,使文献资源的布局更趋合理。其次,应列入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对少数民族文献的采购分配一定的购书经费比例,形成制度化采购模式。在经费的使用上,应考虑文种、载体形态的合理配置。同时,制定带有鼓励性质的捐赠与交换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特色化馆藏建设。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保各类民族文献能够被指定的图书馆(一般为省级图书馆)所收藏。第三,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成立少数民族文献部,开办少数民族文献专题阅览室,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和研究者利用馆藏。 3.2 中长期发展规划

nlc202309040715

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馆藏发展政策的延伸和深化,事关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与弘扬,包括文献宣传、文献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要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考虑到当前民族文献出版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当前民族交流中出现的新局面,恪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避免某一具体时期中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1)推动民族文献的网格化资源建设,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平台。民族文献对于及时宣传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图书馆丰厚的民族文献馆藏则可为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最好的素材。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读书会、演讲比赛、征文、讲座、展览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最佳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因此,一旦将民族文献确定为馆藏组成部分,系统性、连续性都要成为基本要求而以一贯之。

面上来说,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是发挥西部地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期间不仅要解决好由于数字鸿沟、语言文字障碍而造成的信息不平衡等问题,更需要通过一个网格化的服务体系来提供完备的实用信息和学习条件。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通外联的服务网络,并利用专业知识指导阅读,提供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阅读服务。这个服务网络的建立,要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与服务能力,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考虑到老、中、青、幼等各个阶段对象,要与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尤其是要结合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阅读活动模式,积极参与网络阅读指导工作,正确引导网络阅读,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公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资源提供保障性的服务支持。因此,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要素是对个体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协调,是个体图书馆馆藏政策和区域文献保障的有效统一。

(2)制定少数民族文献保护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的开发利用。此项工作,既是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补充完善,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存量巨大,除图书馆之外,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宗教寺院、私人机构都有珍贵文献存世。如藏文古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寺院及档案部门存有4.6万多函,甘肃省甘南州拉卜楞寺藏经卷6万多部,青海省塔尔寺除《甘珠尔》、《丹珠尔》外,另有藏文古籍3 341函,编为2.55万多条书目;敦煌莫高窟则出土有数量不菲的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献,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专文另述);此外,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古籍也非常丰富。汉文古籍中也保留大量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献,总数约在7 000种左右。据记载,保留下来的民族古籍有30个文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文字文献共有26个文种10多万册件[7]。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一样,这些存世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献,亦需要通过实施由各级文化部门牵头的惠民文化工程,藉行政手段,举全社会之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献保护措施,为传承后世和社会公众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3)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馆藏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其特殊性, 无论是采访编目,还是推广利用,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少数民族口碑文献、历史文献,都必须由懂得少数民族语文的专业人员去搜集、编目、整理。馆藏少数民族古籍的研究开发,必须由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背景且少数民族语言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员去收集、整理和研究。而此类专业人员在图书馆内还十分缺乏。因此,西部图书馆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培养计划,形成区域范围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的社会教育中心,还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同时,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倡导文化多样性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献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非常符合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民生环境日趋改善的大背景下,强化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建立学习型、阅读型社会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筱青.法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84-87.

[2]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7].http://www.xjlib.org/index.html.

[5]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0].http://www.tibetlib.com/.

[6]中国出版年鉴(2012)[Z].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

[7]包和平.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J]. 图书馆建设,2003,(4):28-29.

作者简介:陈军(1969-),男,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党燕妮(1970-),女,博士,甘肃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萍(1966-),女,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馆藏分析 篇7

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现有的经费难以应付上涨的出版物价格和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 图书馆正面临着纸质、电子类馆藏资源缺乏的困扰, 面对这种局面, 图书馆需要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文献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具体手段, 可以通过图书馆联合体中的共享资源来弥补本馆馆藏资源的不足, 有效地满足读者需求。

一、农业高校图书馆馆藏现状分析

1.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现状:

⑴外文纸本刊: (1) 现刊400多种 (2) 过刊1000余种 (3) 有不少外文期刊是从创刊就订购的没有间断。在这些期刊中生物科学中的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以及农业科学中的园艺 (S6) 、畜牧、动物医学 (S8) 、植物保护 (S4) 、农作物 (S5) 、农学 (S3) 等文献馆藏最为丰富, 此外还包括:食品工业 (TS) 、环境科学 (X) 、自然科学 (N) 、经济 (F) 、医药卫生 (R) 等馆藏。⑵电子资源: (1) 全文电子期刊有:Elsevier、Wiley-Blackwell、Nature系列、Springer LINK, (2) 全文数据库有:EBSCO host、proQuest等, 这些期刊和数据库涵盖了1.6万种外文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CALIS农学中心馆自2004年6月起至2010年1月为全国各农业高校完成文献传递7135篇, 特别是从2007年至2009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先后为全国近30所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提供了近5000篇文献。

2. 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

每个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各有特色:有的图书馆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文献为主, 有的是以昆虫类文献为主, 有的是农业生物技术文献为最为丰富, 还有的是以农林学科文献为主等。虽然馆藏各有侧重但有共同特点:主要是以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馆藏为主, 在文献申请中也是反映出对这两大学科的需求量远高于其他学科文献的需求。

3. 我馆馆藏不足之处。

本文随机从CALIS馆际互借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从2008年到2010年1月的各农业大学图书馆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文献请求1034篇。 (1) 科学院系统 (NSTL) 图书馆满足242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23.75%;其他高校图书馆满足113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11.09%。由于NSTL系统满足的文献与其他高校满足的文献都是PDF格式以邮件形式发来无法统计, 发来的文献来源:是由纸本期刊扫描还是原本是电子版期刊直接发来的, 没有进行纸本刊还是电子期刊的统计。由外馆满足文献335篇, 占被满足文献34.84%。 (2) 无馆藏 (无馆藏文献:是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其他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以及NSTL系统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的文献) 文献15篇, 占总文献 (1034) 1.45%。向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1034篇文献请求来自于19个学科, 说明这些农业高校图书馆相关学科文献缺乏, 需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文献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虽然能满足1019篇文献中的664篇文献但355篇文献是由外馆文献保障, 说明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还是存在馆藏不足。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请求中各学科馆藏统计的需求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外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医药卫生 (R)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天文科学 (P) 、化学工业 (TQ) ,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相对薄弱, 外馆满足的文献高于本馆满足量, 还有5个学科的文献虽然申请量少, 但是百分之百由外馆满足的文献, 本馆没有馆藏。 (2) 环境 (X) 、数理科学与化学 (O) 这两个学科的文献, 由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量很接近, 说明这两个学科内的不同种类文献馆藏不完全或者有间断, 丢失情况。1034篇文献需求量比较大的学科:生物科学 (Q) 、农业科学 (S) , 学科的文献中具体需要的各类文献的数量和在各个学科中所占的百分比, 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从中了解各馆学科需求的具体方向, 做好馆藏建设, 提供更有效的文献保障。

从生物学科中文献馆藏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外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动物学 (Q95) 、细胞生物学 (Q2) 、普通生物学 (Q1) 。⑵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三个学科中的期刊国内收藏不连续、有间断, 有的期刊不能满足, 出现无馆藏现象。农业科学内文献来源分析可得出:⑴植物保护 (S4) 、农业科学研究理论 (S-) 两个学科文献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数量相近。⑵林业 (S7) 类文献很薄弱, 需要外馆补充馆藏的量比较大。

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情况及问题分析

1. 文献总体保障分析。

由图1-1可以得出: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纸本期刊满足文献452篇, 占满足文献 (1019) 44.36%,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满足文献212篇, 占总文献 (1019) 20.80%, 中国农业大学本馆馆藏满足文献664篇, 占文献总申请量65.2%。

2. 各个学科的文献保障分析。

本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生物科学类 (Q) 、农业科学 (S) 类、食品工业 (TS) 、自然 (N) 文献的馆藏比较丰富, 满足率在67%以上。由表1-2可以得出:本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园艺 (S6) 、畜牧、动医 (S8) 等学科的文献满足率高于68%。

3.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对文献保障的情况。

⑴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生物科学 (Q) 中满足率高的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⑵由表2-1中可以得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农业科学 (S) 中满足率高的是:水产、渔业 (S9) 、园艺、畜牧动医 (S8) 、农学 (S3) 等学科的文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率在68%以上。

4. 存在问题。

(1) 生物科学文献缺乏的原因的分析。 (1)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需要的文献是与地域和研究方向、植物品种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比较适合中国南方种植, 中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学也同样适合南方农业大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因地处北方, 对南方植物研究较少, 这方面馆藏相对薄弱。 (2) 有些期刊, 虽然订购但不连续、中间有间断, 期刊在流通过程中有丢失现象。这些原因造成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文献中有一部分由外馆文献补充馆藏。

(2) 林业科学 (S) 文献缺乏的原因分析。 (1) 林业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要学科, 本校读者对这类文献需求很少, 馆藏相对很少。 (2) 有一些基础学科的期刊中间有间断或者期刊丢失, 文献由外馆满足。

(3) 图书馆馆藏缺藏原因分析。 (1) 经费不充足。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同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相比较有丰富的馆藏, 有大量的外文期刊纸本刊和涵盖了1.6万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 但是这些资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各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读者对这类学科文献的需求, 如果经费充足, 就可以满足各学科发展所需文献资源需求。 (2) 学科发展地位。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购入的外文期刊和资源, 首先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的各学科发展的需求, 其次才是用来满足各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每个农业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所设置的专业, 研究的方向不同,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所需的文献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相对馆藏也薄弱。这需由外馆馆藏来满足文献的需求。 (3) 学科薄弱。有一些学科是各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同样也是薄弱的学科, 这个学科的发展慢, 文献需求量少, 用途范围窄、费用高的外文文献需要以文献传递方式由外馆馆藏来补充。 (4) 管理因素。有些学科期刊的订购缺乏完整性, 中间有间断现象, 还有些期刊管理上有欠缺, 有丢失现象, 造成由外馆补充馆藏。

三、改善措施

一是增加原版全文电子期刊数量:外文电子期刊不但方便本校读者使用, 还可以方便、快捷为其他农业高校读者提供文献, 方便文献传递。二是加强对生物科学 (Q) 中薄弱学科:动物学 (Q9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细胞生物学 (Q7) 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三是加强对农业科学 (S) 中薄弱学科, 如林业 (S9) 和农业科学理论 (S-) 的外文期刊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四是加强对医学 (R) 学科, 环境学科 (X) , 经济学科 (F) ,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与天文科学 (P) 等学科外文期刊的关注, 这些学科虽然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 但随着科研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学科发展, 而是多学科交叉的发展, 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相互交融的, 所以这些学科的文献资源和馆藏的建设应当引起图书馆的关注。五是减少利用率低费用又高的期刊订购, 如果有需求可以通过文献传递满足。六是保持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与重点学科期刊订购的持续性。七是经常根据外文期刊的利用率进行期刊订购的微调。

参考文献

[1]尚文娟.农业高校文献传递与馆藏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0.

[2]范丽莉.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探讨[D].武汉大学, 2004.

[3]赵晖.对高校图书馆传递服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35) .

馆藏分析 篇8

一、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的价值剖析

存载于档案客体之中的档案内容、形成者、形成时间和载体形式等都影响档案的价值。省档案馆自1962年建馆以来, 相继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及其他省市档案馆、公安机关、银行、铁路部门等接收或征集属本馆管理范围内的档案。馆藏历史档案数量多, 形成时间久远, 载体形式多样。

1. 从档案内容看, 涉及政务、军事、司法、外交、财

政、科学、社会、金融、宗教、民俗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部分独立形成全宗, 每个全宗下面又分若干个目, 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部门的职能范围和基本活动情况。如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档案是保管至今较为完整的清代地方军事机关的档案全宗, 该全宗共有43 809个案卷, 不仅反映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旗务、民政、司法、财政经济、人民斗争、气象、邮电、外交及社会风情民俗等方面情况, 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国内有影响的一些重大事件。该全宗案卷数量之多, 内容之丰富, 史料价值之大, 居全国14个将军衙门档案之首。这部分档案对研究黑龙江地区开发史、中俄关系史以及边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等方面活动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2. 从档案形成时间看, 馆藏最早的历史档案形成于

1684年, 距今已有320余年历史, 有的全宗档案甚至延续到1964年, 横跨清代、民国、日伪等几个历史时期, 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3. 从档案载体形式看, 馆藏历史档案大部分为纸质

载体的公文档案, 有少量的胶片、徽章等特殊载体档案。纸质载体档案又有敕书、邮票、商标、钱币票样、地图、信函等形式的档案, 这些档案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物价值。馆藏历史档案形式多样, 风格独特, 有中国传统的折子式、筒子式、两者兼有式及一般形式等。不同时期的档案在公文格式及公文用语方面也有差别, 且大多为手工书写, 是研究清代、民国、日伪时期公文程式及其演变的极好材料。

4. 从形成者看, 黑龙江省档案馆收管的档案包括本

地区具有最高职能部门及所属机构的档案, 反映了本地区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 主要职能部门的中心工作和基本情况。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档案语种涵盖中文、满文、蒙文、俄文、日文、英文等不同语言形式, 满值, 而且又是研究语言学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二、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

要把历史档案资源开发贯穿于档案馆各项工作之中, 并有规划有重点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历史档案价值鉴定及编研。由主管局长任组

长, 历史档案保管处、编研处处长等任副组长, 再选派3到4名熟悉馆藏、业务能力强、有丰富档案鉴定实践经验的同志为成员, 组成鉴定开发小组, 本着服务第一、效益为重的原则, 制定开发整理计划、史料编研计划、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计划、围绕时事热点开发馆藏信息资源计划等, 为利用者提供有效服务。在历史档案鉴定小组对馆藏历史档案调查研究和社会利用需求调查研究基础上, 编研人员要加强需求研究、盘活历史档案信息资源, 不仅搞资料汇编, 还要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 介绍重大历史事件、本地区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提高档案的影响力。因为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实现历史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

2. 加强馆藏宣传,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每

年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之契机, 宣传馆藏资源。 (1) 抓住申报机遇。根据鉴定开发小组制定的申报课题计划, 选派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承担课题, 做好申报工作。 (2) 瞄准宣传时机。对已经申报成功的档案文献主动向媒体撰稿, 及时宣传。 (3)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档案。充分发掘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 为热点问题提供档案史料。如可根据馆藏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档案同电视台联手制成电视文献短片。另外,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宣传馆藏、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让市民参观优秀展品, 发挥档案的文件、文物价值, 宣传历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乡土文化, 扩大社会知名度, 扩大宣传教育效果。

3. 加快馆藏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数字化档案

馆藏分析 篇9

一、基本概况

笔者对本馆2010—2014年共五年的图书流通量进行了统计,数据(见表1和下页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4年本馆图书流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总借书量为34.7万册,到2014年借量下降到22.8万册,5年共下降了11.9万册,年平均下降2.38万册。

从表1和下页表2中各项数据的变化趋势,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借书量与馆藏量增长成反比。2010—2014年,本馆藏书总量以每年增加8万册的速度递增,在校生总数也略有上升,而借书总量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网络休闲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大学生对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失去兴趣,他们的业余生活被各种娱乐活动、社团、人际交往等活动所占据,阅读时间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率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态势令人担忧。

2.各类图书借阅率总体下滑(个别图书除外)。从下页表2中不难发现,在2010—2014年五年间,A~Z类22个类别图书借阅率前三位的是文学、经济、语言三大类别。文学最高,每一年都达到20%以上,语言类均在15%以上,经济类均在16%以上。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也大量吸取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之大学生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很少,文娱休闲的书籍可以让他们放松,统计显示大学生喜欢文学、历史、地理方面图书的也不少;另外哈尔滨商大大学本身就是以经管为主的高校,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经济类图书的借阅量也相应随之增加。然而至2014年,借阅率最高的文学、经济和语言类的图书,也仅仅达到28.76%、16.54%和13.21%,但文学类图书仍占主体地位。

3.社科总论、政治法律和艺术类图书总体呈上升趋势。艺术类图书 借阅量从2010年的1.85% 上升至2014年的2.55%,增长了0.7个百分点,这说明现代大学生对建筑、哲学、艺术、审美和一些操作技能的书籍有了更大的兴趣,阅读此类图书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在互动中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操作技能的熟练,让人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图书馆采编部门可以适当考虑增加此类图书的订购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图书利用率。

二、提高纸质图书利用率的措施方法

面对日益进步的网络信息资源,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等纸本资源,以发挥它本身的最大效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必读书制度,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考核。根据本馆现有资源,为各学院学生开列不同的必读书目,并在毕业时针对学生借阅图书的阅读情况填写评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课外阅读,通过写读后感或阅后报告等方式获得好评,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就业筹码,并使他们在未来个人发展中受益。

2.提倡创新服务理念,提高馆员业务素质。提高馆员业务素质,培养馆员主动学习的精神,以读者为中心,加强馆员业务素质培训和教育。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馆员外出学习和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定期对流通岗位的馆员进行考核,实行竞聘上岗,以促使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优化购书比例。根据本馆实际,对文学、语言、经济、艺术、哲学等借阅率高的图书加大购买力度和范围,以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涉及专业建设的图书,如F类经济图书,则应该选择专业性较强、最新出版的权威图书,以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的需要;而对于航空航天、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科普类图书,因需求不大,最好购买普及读物,适当减少购买量。

4.建造共享空间,开辟精品阅览室。遴选一些精品图书建立“精品阅览室”,以共享空间的形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汲取知识精华的乐园。由精品藏书、宽敞环境构建的精品阅览室,既可以时刻激励馆员的责任感、危机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胜任服务工作,也可以让大学生在精品阅览室优质的环境中,产生全新的阅读体验,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三、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内,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且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由于纸质图书的知识更具系统

摘要: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的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对纸质图书的阅览与借阅情况,并对逐年下滑的纸质图书借阅量进行分析,给出相关建议。

馆藏分析 篇10

天津医科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现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肿瘤学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科研人员2010-2014年发表的肿瘤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引文的数量、类型、年代、语种以及保障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本校肿瘤学学科引文特点和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为推动肿瘤学学科文献资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数据采集与整理

2010-2014年,本校教师共发表肿瘤学论文628篇,其中中文期刊论文463篇,SCI论文165篇。提取引文的方法如下:中文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取自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参考文献列表逐条提取;SCI论文的引文数据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以EXCEL格式保存“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即可批量获取相关引文信息。对于一些不清楚、不规范甚至缺失的关键信息,笔者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尽量保证引文数据的完整、客观。

二、引文数据分析

1. 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统计,可以衡量科研人员搜集、利用已有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科文献的基本需求动向[1]58。如表1所示:本校教师发表中文期刊论文从2011年大幅度提升之后,每年的发文量相对稳定;SCI论文在2014年有较大增长。中文期刊论文463篇,单篇最高引文量52篇,最低引文量0篇,篇均引文量14.21篇,高于国内科技论文11.33篇的平均水平[2]II;SCI论文165篇,单篇最高引文量188篇,最低引文量1篇,篇均引文量37.64篇。可见,本校肿瘤学教师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对文献的需求量较大,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总体水平较高。

2. 引文类型分析。

分析引文类型可以了解科研人员所需文献的来源,确定不同载体文献对科研的参考价值,帮助图书馆调整文献建设重点、优化馆藏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期刊在各类型文献中占有绝对优势,中文期刊论文引用期刊比例为97.64%,SCI论文引用比例高达99.36%。这表明期刊是本校教师研究肿瘤学领域最主要的信息源,这与肿瘤学的学科性质和期刊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图书在本次统计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可以帮助读者对本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同时,科研人员对学位论文、标准等也有一定的需求。

(1)高频引用期刊分析。中文期刊论文共引用期刊文献6426次,期刊2025种。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含5次)的期刊有279种,引文量共计3749次,即13.78%的期刊集中了58.34%的引文。SCI论文引用期刊文献6171次,期刊1255种。被引频次大于等于5次的期刊共计214种,引文量达4625次,即17.05%的期刊集中了74.95%的引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外文期刊论文高被引期刊的相似度很高,在各自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种期刊中,有8种同时出现,这表明期刊引用与作者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而与文章发表的范围、级别没有特定关系。另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种期刊均为国外出版,不难看出该学科教师对文献质量有很高要求。

(2)被引期刊馆藏保障现状分析。低频被引期刊对研究馆藏保障率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本次统计只选取被引次数超过10次(含10次)的期刊作为样本。中文期刊论文引用期刊选定116种,SCI论文引用期刊选定102种,去掉重复出现的61种期刊,最后对157种期刊的馆藏保障情况进行分析。

①中文期刊保障现状。157种期刊中,中文期刊27种,依据北大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进行统计,有16种为核心期刊,占59.26%。在本校购买的CNKI、万方医学网两个数据库中27种中文期刊可以检索到全文,保障率为100%;同时22种本馆有纸质馆藏,可见本校图书馆肿瘤学科相关中文期刊的保障情况很好,能够满足该学科教师的需求。

②外文期刊保障现状。在统计的157种高被引期刊中,外文期刊130种,有114种可以在本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中检索到全文,保障率为87.69%。纸质刊有9种,但由于纸质刊和电子刊完全重合,实际保障率并未改变。另外,130种期刊有129种被SCI收录,通过检索2014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可统计出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有107种,占到82.95%。

以上数据说明,本校肿瘤学科教师引用期刊,更为集中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和国外的高质量期刊上;本馆对肿瘤学期刊文献的保障主要依靠电子期刊;中文期刊保障率要高于外文期刊;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存在重复订购问题。

(3)图书引用及馆藏保障现状分析。本次统计中,肿瘤学教师引用的中外文图书比较分散,总引用次数为113次,共计105种,其中外文图书32种,中文图书73种。32种外文图书中,4种有纸质馆藏,1种有电子馆藏,保障率为15.63%。73种中文图书中,44种有纸质馆藏,40种有电子馆藏(含数据库平台本身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去掉26种重复图书,中文图书的总保障率为79.45%。根据实践调查显示,当文献的满足率大于90%时,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较高[3]45。本馆中、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均低于该水平,尤其是外文图书,长此以往势必形成图书利用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3. 引文年代分布统计。

分析引文的年代分布可以了解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为确定文献保存时间、调整馆藏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因日、德、俄等语种的引文量不大,没有明显规律,因此只统计中、英文献的年代分布,除去无法查证时间的7条文献,其他12742条引文中,中文文献分布于1977—2014年,时间跨度为38年,英文文献分布于1925-2014年,时间跨度为90年。

同时数据统计发现,中文文献的引用主要集中在近15年,占全部中文引文量的96.07%;引用的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近20年,占全部英文引文量的95.04%。显然英文文献的衰减速度相对较慢,利用周期更长,图书馆应做好英文文献的长期保存和服务工作。2000年以前的中文文献和1995年以前的英文文献引用率很低,在有电子文献保障的前提下,对纸质馆藏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剔旧工作。

4.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对引文语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科研人员对不同语种文献的需求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对图书馆合理分配中、外文文献的购置经费具有参考价值。在628篇科研论文中,引用英文文献11248篇、中文文献1501篇、其他语种文献43篇,占全部引文的比例分别为87.93%、11.73%和0.34%。国内“211”院校重点学科科研论文的平均外文引用率是75%[4]110,我校肿瘤学科教师利用外文文献高于这个水平,表明本校教师非常关注该学科的国际权威成果,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时要加以侧重。

三、结论与建议

1. 重点保障高被引文献资源,尽量保证学科文献建设的广度。

本校肿瘤学教师对文献的需求比较集中,高被引文献主要以英文期刊为主,可以确定为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的主要目标。目前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基本可以满足肿瘤学科教师绝大部分的文献需求,以后要坚持系统采购。对于暂无全文的高被引期刊,应当纳入下一步的采购计划。另外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存在重复订购的现象,若无特殊需求,可以适当减少重复纸质期刊的订购,形成以电子期刊为主、纸质期刊为辅的馆藏期刊结构。本次统计中,还有一部分引用次数较少的文献,这些文献涉及的品种很多,表明肿瘤学科教师涉猎的文献范围较广,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文献的被引次数,适当扩充文献资源建设的种类。

2. 实行“学科馆员”协同服务,建立与各学院联系的供需沟通渠道,优化采购流程。

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与重点学科科研人员之间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与文献需求,可以协助图书馆高效完成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引文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但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学科馆员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研人员,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调整馆藏。对于利用率低的文献,要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形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采购方向,提高采购质量。

3.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平衡各类型文献的保障情况。

从图书、期刊的馆藏保障率来看,各类型文献的保障情况并不均衡。图书,尤其是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偏低。尽管此次统计中图书在全部引文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仍然是除期刊之外,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一种文献,因此,图书建设也是肿瘤学科资源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议进一步加强图书荐购工作,鼓励学科教师向图书馆推荐图书,合理配置图书购置经费,促进图书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相符合。鉴于图书引用相对比较分散,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遵循多品种少复本的原则,使学科文献收藏达到较高的完备程度。

4. 充分利用联盟优势,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馆藏资源绝对满足所有文献需求的理想状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充分利用地区联盟优势,开拓区域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文献保障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成立于2004年,天津市19所高校图书馆全部以成员馆身份参与该联盟的建设。本校电子期刊资源的高保障率与联盟集团采购数据库不无关系。在联采模式下,各高校图书馆可以节省部分经费,去购置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特色数据库,从而增加数据库品种,扩大文献保障的覆盖面。同时,19所高校馆还开展馆际互借工作,此次统计的105种图书,本校图书馆有纸质和电子馆藏63种,综合保障率为60.00%,此外还有5种图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从天津其他高校馆借阅,实际保障率可以提升至64.76%。因此充分利用联盟提供的资源,是本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

摘要:对天津医科大学科研人员2010-2014年发表的肿瘤学论文以及引文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发现该学科教师的文献需求以英文期刊为主。从馆藏保障率来看,本馆对肿瘤学期刊文献的保障主要依靠电子期刊;图书,尤其是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偏低。对此,图书馆要从重点保障高被引文献资源、实行“学科馆员”协同服务、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利用联盟共建共享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读者满意度。

关键词:肿瘤学,引文分析,重点学科,文献需求,馆藏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良璧.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透视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情况[J].图书馆建设,2010(4).

[2]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4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3]续玉红,颜蕴,王鹜飞.基于引文分析的农业科研人员外文文献需求保障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5).

馆藏分析 篇11

“走出去”与海外图书馆

中国图书“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央大力推行的重要文化战略。让海外读者接触、阅读到更多由中国出版或者与中国话题有关的图书,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更为完整和真实的中国。这种了解将不仅限于想象中迷人又带有神秘色彩的传统中国,更包括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一其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面貌,以及鲜活的人和思想。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具体方案,都是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那么,经过多年来细致而务实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是否有所回报?要衡量“走出去”的效果,只看到输出的图书版权的总量还不足够,更需分析海外读者实际接触中国图书的渠道和接受情况。前者的日益增加,是“走出去”的基本保障;而后者则反映出目标是否达成。

如果对海外读者获得中国主题书籍的渠道加以考察,不难发现主要有三类:使馆文化处等官方渠道、实体与网络书店(包括电子书下载)等图书市场、向公众或研究者开放的图书馆。第一类渠道中主要是官方立场的外宣制品,种类相对较少,海外读者接触得也不多。第二类是纯市场行为,海外读者究竟购买了多少种书,总量如何,有何观感?均具重要研究价值,但统计起来有难度,本文暂不涉及。第三类,图书馆馆藏中的图书,首先经过了负责藏书的馆员的把关,体现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馆员的遴选标准及其对广大读者的趣味的认识。同时,馆藏图书向所有人开放,任何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借阅,实可谓每个人的书架。因此,对海外图书馆中的中国主题图书馆藏情况进行分析,由此了解海外读者所能真正接触到的中国书籍的状况,不失为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英美两国最重要的图书馆,对其所收藏的中国主题图书情况进行分析,借此作为了解“中国图书走出去”有何成效的一个侧面。本研究中的“中国主题图书”,并非“国外出版的与中国有关的图书”’,而是由中国的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图书。

两大海外图书馆中国图书馆藏的历史与现状

要论英美两国最重要的图书馆,非英国的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莫属。

大英图书馆为英国的国家图书馆。因马克思曾在此从事阅读、研究以及《资本论》的写作工作而广为国人所知。大英图书馆将自己定位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研究图书馆之一”,“作者、科学家、电视电影制作人、商人、学者、系谱学家和本地历史学家每天都在使用大英图书馆的馆藏及专业知识”,大英图书馆“对英国的知识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在英国访问时了解到,大英图书馆不仅向所有持有效证件的人开放办理阅览证,是全英(乃至旅英)民众的免费书架;更向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开放图书送递的服务。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自己所在高校的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一段时间后便可在本校图书馆拿到大英图书馆送递过来的图书。这一举措十分有利于提高大英图书馆馆藏的使用率。

国会图书馆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联邦文化机构,因收藏了海量图书、图片、手稿等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它既是美国国会从事研究时的臂膀,又是全美人民均可借阅的公共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正积极从事数字化工作,使美国广大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共享其资源。它虽未将自己称作研究型图书馆,但事实上也是美国学者十分倚重的研究资料来源。

通过考察两所图书馆对中文图书及资料的收藏史,不难发现,这两所图书馆均有着收集中国图书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开端,或许只因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大国,有其收藏的必要性;因其是一种遥远陌生的异域文化,又有其新奇性。当时的特使或传教士乐于收集一些当地的典籍回国,其中一些便在之后捐赠给了图书馆。这些典籍,不仅具有图书本身的意义,而且也和同时被收藏的丝绸制品与青花瓷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浓缩和代表。当然在这收藏的过程中不乏非法的勾当与巧取豪夺。此后,这一藏书传统的延续或衰弱,乃至当下的再度兴盛,则与中国的国力变化以及国际地位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来看大英图书馆。该馆对中国图书及资料的搜集由来已久,最早的馆藏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大英博物馆初建时。早期收藏主要来自前往远东地区的各色人等合法或非法的收集捐献,包括香港殖民官员、传教士的收藏以及斯泰因的收藏。这些图书,虽不丰富,却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藏本,比如说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又或是45卷《永乐大典》。

目前,大英图书馆的15个部门中有5个按地区划分的部门,分别为美洲、亚太与非洲、欧洲藏品、当代不列颠和当代爱尔兰。中文的书籍便收藏在亚太与非洲部门中,其中也藏有中国出版的西语书籍,涵盖人文社科与政治领域。

大英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保持了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国图的专家与大英图书馆的专家频繁地互访、商谈合作。而大英图书馆自2006年起即开始接受“中国之窗”项目的赠书。据报道,大英图书馆迄今已经接受赠书3500册,其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领域。从关于当代中国经济的《中关村的创新故事》,到关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中国社会保障》,再到文学作品《傅雷全集》都受到英国读者的欢迎。

对我们而言,这是“走出去”的一步;而对于大英图书馆来说,这与他们本身的“国际合作”及“数字化进程”规划有关,这也是他们在过去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因中国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英图书馆更看到了新的合作可能。就其资金走向来说,英国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于2008年4月启动了一项300万英镑的专项资助,而大英图书馆从中获得了30万镑,专注于对四个地区的图书收集和相关交流活动。这四个地区中中国名列首位,其次是印度、非洲和中东。

相对于大英图书馆而言,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收藏中国图书及资料方面具有更为深厚的传统,收藏的范围与数量也更为丰富。国会图书馆对中文书刊的收藏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自1869年始的早期收藏,包括同治皇帝赠书、清廷特使赠书,以及美国传教士与外交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文献。1928年中国文献部成立时,中文典藏曾十分繁盛。丰富的藏书活动一直贯穿至二战前后。但由于内部人事任用不妥,亦有文化政治之原因,该馆亚洲部里的中文组自80年代以来日益老化僵化。

国会图书馆认识到,这样的馆藏情况

跟不上世界形势的变迁。正如他们的专项研究小组“中国个案研究组”于1995年所发现的那样,“对于与当代中国有关的藏书,人们既褒扬有加,也提出批评”。批评的根本在于,“对于历史研究来说,馆藏足够丰富多彩;而对于需要近期而可靠的数据的研究者来说,馆藏严重不足,这些领域包括商业、法律、国家安全、人权、政治”。针对这一不足,研究组找到几个内外部的原因,包括: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主要参与者,相关的研究增多,也对馆藏提出要求;中国的出版物和与中国有关的出版物出现了急剧的增长,人们需要更好更及时的资料;而与前述需求不符的是,相关图书馆预算乃至馆员人数有所减少;以及与中国馆藏相关的馆员之间缺乏协调。随后,国会图书馆制定了发展中文馆藏的战略事项,在设法增加馆藏的借阅频率、加强馆内协调之外,更重要的是“广泛搜集有助于研究当代中国以及历史上的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资料”。

针对这一情况,国会图书馆终于在2003年延聘了新的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来重新管理中文藏书事宜。李华伟在演讲中也这样谈到,“在过去十年,因中国在亚洲崛起,中文藏书受到各方重视”。也由于“国会对中国问题的重视”,“中文组加强了有关现代中国书籍的收集”。对中文图书的收集,“范围扩大到商业,财政,法律,科学技术以及环保等方面,并特别专注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的美国研究,国际关系,经济改革,军事国防等出版物”。

据介绍,目前国会图书馆的中国藏品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覆盖中国内地、台湾和海外华人的著述。这些藏品中,专著有99万之多,另有近1.5万种丛书,更有大量期刊、微缩胶卷、报纸以及在线资源。这些中国藏书成为了在中国国境之外最大的中文书库。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方面,我们正努力想打开这两所图书馆的大门,希望它们多收藏一些中国主题的图书;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都在近期有意识地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比如与国图之间的互访、接受“中国之窗”赠书活动等,以及逐步扩大其在亚洲部门和中国部门中的馆藏。对方图书馆的这些举措,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密切相关。正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研究者们对中国问题才越发关注,也因此促使两所图书馆尽可能去满足研究者们的需求。

当然,从目的来看,我们更多地希望海外民众通过中国主题藏书来更好地了解中国,并且理解我们的视角和观点;而这两所图书馆则希望搜集到更多角度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图书来供民众选择以及供研究者选用。此外,两大图书馆的收藏规模归根结底取决于从他们图书馆本身和读者的需求的角度出发,藏书的规模也受所能获得的基金会或者项目资助限制。双方目的并不完全相同,但可以求同存异,各取所需,将我们的愿望与英美两国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愿望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此外,两大图书馆馆藏的图书类型中,尽管古籍珍品的收藏是亮点,但对当代图书的收藏已成为近期的重点,并且聚焦在经济与科技发展、政治与民主现状等客观国情上,而非仅仅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与我们近年外宣工作中推动国情展示图书的方向调整亦不谋而合。

近年大英图书馆收藏中国图书的情况

既然大英图书馆近年来在加强对中国图书的收藏,也是“中国之窗”赠书活动的主要接受单位之一,那么在过去5年中,大英图书馆所收藏的中国出版的图书的数量是否在逐年增加?而读者能够借阅的中国图书的规模究竟如何呢?本文就此稍作了一番研究。

普通读者一般通过大英图书馆的集成书目(jntegrated catalogue)来查阅图书,通过此书目可以获得该馆收藏的1993年11月之后出版的所有中文图书。也即近20年来较新的图书。此前出版的包括古籍在内的中文资料,部分需要通过专题阅览室中的纸质书目等方式查询。

本研究使用集成书目中的高级查询选项,以“出版地”(place of publication)以及“出版年”(publication year)作为筛选条件,对馆藏进行了查询。因出版地应为具体城市,而非“中国”,因此笔者根据2009年中国出版业百强出版社的主要所在地排序以及进行对外出版的出版社的主要所在地,选择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长沙”、“杭州”等地作为“出版地”的关键词,另外增加“香港”与“台湾”两地,盖因港台也是英美图书馆定向搜集图书的重点地区。出版年则选择从2005年到2009年这5个连续年度,并以1995年和2000年作为参照。另外,查询范围局限在国书(books),不合期刊等。查询结果如表1所示。

需要解释的是,表中显示的是被收藏图书数量最多的出版地,而其他国内出版业较发达城市因被收藏图书总量少于50种而未列入此表格。如:杭州:48种,广州:44种,合肥:40种,沈阳:28种,长沙:16种。此外,出版地模糊的中文出版物在集成书目中显示其出版地为“中国”,也加入表中。台湾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绝大多数为英语读物,也即最容易被海外读者阅读的形式。

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中国出版又被大英图书馆收藏的英文图书的总数并不很多。大致估计总量以数千计。

2)馆藏中台湾与香港出版的书总量大致接近。

3)中国内地出版的图书中,尤以地处北京的出版社对外输出数量最多,上海次之。与其他各地出版社被该馆收藏的量有较大差距。

4)关注近5年来(2005--2009年)被收藏图书的数量,很难看出其具有递增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出版的被收藏图书总量甚至在总体上略低于2006年和2007年。这可能是因为图书进入馆藏需要一定的时间,出版年度近的图书尚未完全到馆或是被编目上架。但是即使将近5年的藏书与2000年比,也看不出存在飞跃。

这个调查结果难免令人小有失望,显示出我国图书“走出去”的路途仍旧漫长。

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2009年北京出版并被大英图书馆收藏的86本图书中的70种英文书进行主题归类。令人惊讶的是,在这70种书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及手机技术的书便有1 5种左右,几乎占总数的1/4,其出版单位主要是一家国外出版公司O'Reilly在北京的分公司,而非国内出版社。其余的图书则分散在各个领域,尤以文化/传统故事类和艺术品/工业艺术类居多,其余经济、社会、医学、商业、工程、语言等领域各有数种。

为避免个案的偏见,笔者再对2007年北京出版并被大英图书馆收藏的146种图书中的1 13种英文书进行了主题归类。结果大致相同。对当代中国方方面面的介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推介,很容易就淹没在图书的海洋中。

与前述中国出版的英文图书情况所不同的是,中国出版的中文图书在英国有着大量的收藏。因为一方面英国的图书馆致力于收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另一方面中国每年都出版大量中文图书,很容易购买与收藏。但限于语言,能阅读这些图书的人主要局限在汉学研究者,以及懂得中文的爱好者中间,读者面相对较窄。

我们也可以通过大英图书馆所提供的在线“英国中文图书联合目录”(UK Union Catalogue of Chinese Books)一瞥分布在英国各地的几大重要研究型图书馆所收藏的中文图书馆藏。在大英图书馆之外,另几个图书馆分别是牛津图书馆、剑桥图书馆、利兹大学图书馆、杜伦大学图书馆、亚非学院图书馆以及爱丁堡大学图书馆。以图书标题中包含“中国”一词以及各个年度为检索条件,交叉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解释的是,表内的数据的单位是“页”,每页平均有10条记录,即10种图书。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1)这几年来大英图书馆对当代中文图书的收藏量虽然不敌对中国出版的英文图书的收藏量,但英国从总体上来说具有丰富的中文图书馆藏。2)牛津大学、利兹大学和亚非学院(SOAS)在中文藏书方面统领各大图书馆之风骚。笔者曾走访利兹大学图书馆,至今还记得行走在地下一层中文书库中的惊喜之情。在一架架的馆藏中,可以找到许多我们熟悉的书籍与期刊,以及并不常见的图书。3)近3年来,各大研究型图书馆对于中文国书的收藏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4)2009年度的馆藏总量同样为历年来最少,可能同样是因为入库编目需要时间。

谈企业档案馆藏结构优化 篇12

一、如何认识馆藏结构优化

其一, 优化馆藏结构是个动态的认识过程, 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进行再认识和再提高, 把握主动性。在新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化, 企业档案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档案工作者在这些变化面前, 应适时转变观念, 转变管理理念。其二, 优化馆藏结构是动态的实践过程, 需要不断进行阶段性再调整、再适应。需要企业档案工作者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动探索, 主动运用制度、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其三, 优化馆藏结构是企业档案馆建设的客观需求,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企业档案载体与存在形式会多种多样, 内容会更丰富。企业档案馆的保管条件与管理手段必须超越常规形态, 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如何认识现有馆藏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 企业档案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馆藏不足、范围不广、种类单一、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 门类比较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是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较大, 反映党群、各机构、部门职能活动的档案的比重较大, 而企业其他门类档案有的还没有纳入正常管理轨道, 有的从形成开始, 就没有系统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形成了文档独大的现象。其次, 载体比较单一。走进企业档案馆库房, 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 而其他载体的档案都比较少。再次, 内容比较单一。文书档案成为馆藏档案的主体, 其内容的单一就在所难免了。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 这部分档案的基本内容是:党政会议纪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任免、员工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在科技档案中, 以蓝图、竣工图居多, 施工更改、变更文件、施工过程形成的文件却并不完善。大量涉及企业员工“人”的档案资料并不在企业档案馆保存, 有些档案还在形成部门保管利用。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现象, 面对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员工对档案的需求, 笔者认为, 企业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 根据企业实际, 统筹安排, 真正建立起馆藏丰富、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优化馆藏结构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 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对策之一:走理念转变之路。理念一变天地宽, 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坚决纠正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 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勇创一流、积极有为的氛围。树立起“法制”理念, 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理念, 依法推进企业档案工作, 实施档案资源优化, 解决企业档案工作中的问题, 学会用法处理问题, 解决矛盾。树立起“质量”的理念, 改变单一的“数量”理念, 馆藏优化坚持结构合理、保证质量前提下的增加数量。树立“大服务”理念, 馆藏档案既要为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服务, 又要为满足企业员工的各种需求服务, 开阔视野, 扩大进馆范围, 以“服务”的理念统领馆藏优化。

对策之二:走特色之路。馆藏档案既要全面揭示本企业的面貌, 还应着重反映本企业的特色,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文化。企业的主体或是科学研究, 或是产品生产, 或是文化教育……, 把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源收集齐全, 就是这个档案馆的特色。事实上, 一个档案馆的“独到之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 企业档案馆必须及时跟进企业的变化, 调整思路及对策。如有的企业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企业照片档案, 有的拥有齐全的企业生产专业档案, 有的馆形成了人物档案全宗等等。在实践中, 企业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 二者互为依托, 互相补充, 在突出企业特色的同时, 自然也就突出了馆藏特色, 反之亦然。

对策之三: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馆藏档案质量要高, 目前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对企业现有档案进行鉴定, 坚决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根据企业实际,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馆藏进行鉴定, 消除“鱼目混珠”现象, 使馆藏案卷“货真价实”。抓住企业档案实施数字化、信息化契机, 与计算机录入前处理工作同步运行, 在审查档案保管期限的同时, 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时, 界定其价值的高低, 对确应调整保管期限的及时调整, 对确应销毁的按要求、按程序造册登记并报请销毁。第二, 严把进馆档案质量关, 把档案资料重份、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的问题在进馆前解决。第三, 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数字化、信息化后, 可以自动生成参改资料, 弥补案卷质量不足, 又可自动进行检索, 有助馆藏信息的开发利用。

上一篇:重症监护室下一篇:学习方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