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资源图

2024-09-30

馆藏资源图(精选9篇)

馆藏资源图 篇1

数学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配图, 这些配图除具有数学教育的价值外, 还有丰富的附加值, 即人文性教育功能。但在教学中, 其附加值却容易被老师一笔带过, 挖掘不深, 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配图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就如何挖掘这些配图的教育资源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新知学习, 都配有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活动图, 配图呈现出来有的是自主学习, 有的是探究学习, 有的是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形象生动。配图中的男生女生都是小学生, 是学生的同龄人, 学生对配图中的人物有亲近感, 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配图就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起到引导和熏陶作用。老师对这些配图不能视而不见, 应对这些配图加以利用, 用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强化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配图同时也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 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配图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教材中有些配图给师生在教法、学法上以提示作用。五年级上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 没有给出具体的推导方法, 也没有告诉学生公式, 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仔细去审图, 学生是会从图中得到很多启发的。原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多种方法, 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在五年级下册《容积》一课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例题6中, 例题给出两幅图, 一幅是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水, 另一幅图是将西红柿放入烧杯沉没水中, 求西红柿的体积。这两幅图很清晰地告诉了学生实验方法, 中下层次的学生对水面上升的部分就是西红柿的体积的结论推理, 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即使老师照本宣科、反复说明, 那部分学生也还是无法弄懂。如何扫除学生这种逻辑思维障碍呢?解铃还需系铃人, 教师给出实验所需素材, 让学生做做实验, 就很容易理解。像以上这些教法和学法上的指导, 课本中不胜枚举。

这套教材虽为数学课本, 其实不亚于一部大百科全书。系统的数学知识是书中的一条明线, 而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健体教育、科普教育、理财教育、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等则是书中的多条暗线, 明暗交织, 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暗线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通过配图来渗透的, 如果老师没有一双慧眼, 是难以发现配图中蕴含的潜在课程资源的。如学生在学习《位置·前后》时, 配图中学生排队依次上公共汽车, 既学习了什么是“前后”, 还可以对学生渗透在公共场合讲秩序的品德教育。又如, 学生在认识时钟时, 老师就应利用课本中的情景图重点突出对学生进行作息习惯的养成教育, 什么时候起床, 什么时候上学, 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什么时候收看少儿节目, 什么时候用晚餐, 什么时候睡觉, 每天学习、锻炼、休息多长时间, 各占几分之几……这些内容都可以因势利导地用来对学生进行守时、惜时、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教材还通过学生回收旧电池、捡拾垃圾、种植树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活动配图, 将环保教育融入数学知识中, 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所有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在书中并没有明显的说教, 需要教师敏于观察, 善于挖掘, 巧于点拨, 进行二度开发, 才能把相互兼容的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化说理于无形、寓教育于课堂, 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馆藏资源图 篇2

这件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是由易元九先生于1982年捐赠给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986年经市文物工作队移交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至今,为国家二级文物。

易元九(1911-2000年),字家勋,号元九,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精通诗词书画、篆刻,同时也是一位鉴赏家和收藏家。他的多次无偿捐献为长沙市博物馆文物字画库房增色不少。

朱土瑛(生卒年月不详),字文友,明末画家,传世作品少,有《西园雅集扇》现藏故宫博物院。其《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纵17厘米,横51厘米,纸本设色,为写意兼工笔画。扇面描绘了雨后的湖光山色,远处山峦如黛,云霭浮动,近处陡壁嶙峋,瀑布飞泻,跌宕起伏汇入平湖。船工撑蓬舟,载一文士仰面观景。岩上有虬树棘枝,姿态犹倔。款署“癸酉春日写似冰老先生,朱士瑛”,钤“文”“友”朱文联珠印。

画面是以山水为主体,人物、小舟作点缀的自然风景画。在方寸之间山间云雾缭绕,大雨过后的积水汇聚成瀑布从险峭的岩石上滚滚而下汇入平湖,湖面水波荡漾,表现出明媚的春光,辅以人物泛舟,更显春意方浓。画面灵动且富于传神,别有意境。

画面以清润湿染的笔墨画出了雨后石质水性的润泽潮气,虚景远山的云雾朦胧;运用干枯的笔触画出了虬树棘枝的苍郁挺拔、充满生命力的形象,树干与树枝的粗细、浓淡及疏密穿插将近处岩石嶙峋自然地联系起来,既完整又统一,笔力刚劲;运用工细的笔墨,画出了人物泛舟的神情动态;运用潇洒灵动的线条和明快的笔墨描绘出瀑布飞流而下、跌宕起伏的气势以及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扇面景物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布局和谐统一。

画面的用笔、构图、造境都别具一格。景物山水雨过天晴,小舟载人逆水行舟,人物神态自若,特别是山水和人物能结合巧妙、互相呼应,更使画面增添生气,节奏韵律感油然而生。笔墨运用自由如意毫不生硬,笔墨和线条疏密有致、苍润兼备,设色淡雅朴素。通过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巧妙处理,创作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引人入胜。

画面富于起伏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山水景色秀丽,人物、小舟动态优美而又神完气足,景象美轮美奂,整体上很有气势。体现出画家饱览名山大川,一发胸中之所积,将精神性的深邃与物态自然的深邃浑然一体,抒发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思想情境。使观者神情震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在书画艺术史上是一个海纳百川、包容并举的中央王朝,历史上画派林立,画家无数。明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明代山水画家一向重视宏观和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并非机械照搬,而是靈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这件明代山水人物图折扇面作品在构图、笔墨、气势、色彩等运用上都很有讲究,很有章法,重在表现情与景的交融,情感与想象的融合,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质,具有很高的意境美和明代山水人物画的特点。这件明代扇面虽历经漫长的岁月和动荡不定的年代但依旧保存完整,品相良好,实为明代山水人物图折扇面中的一件精品。

馆藏资源图 篇3

1 利用工具箱抠图

Adobe Photoshop软件的工具箱共有50多种工具, 其中可同时用于图像抠取的有:规则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魔术橡皮擦工具以及钢笔工具。

1.1 规则选框工具

规则选框工具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利用该工具可创建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缘带圆角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椭圆形、圆形以及宽度为一个像素的单行或单列。

操作步骤:

(1) 选中规则选框工具的任一工具, 在已建立好的工作区上按住鼠标左键, 并根据所要抠取的图像的外形进行单一方向的拖拽。

(2) 在图像周围出现形状、大小合适的蚁形线选区时, 方可松开鼠标左键。

(3) 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因为受到工具所产生的选区外形的约束, 必须确保所要抠取的图像外形为规则的矩形、椭圆、正圆形或单行单列。

1.2 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包括3种不同类型的套索工具:自由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利用该工具可创建出任意性选区、多边形选区以及与图像边缘紧密相贴的选区。

1.2.1 自由套索工具

操作步骤:

(1) 选择自由套索工具, 按住鼠标左键, 在需抠取图像的工作区中进行拖拉。

(2) 随着鼠标的移动, 可形成任意形状的选择范围, 松开鼠标后即可产生封闭式的蚁形线选区。

(3) 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能否准确创建出贴合图像外形的选区, 是最为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步骤, 而且使用该工具时讲究一气呵成, 如果在鼠标拖拽过程中手指离开了鼠标左键, 选区将自动闭合。

1.2.2 多边形套索工具

操作步骤:

(1) 选择多边形套索工具, (也可以在选择自由套索工具的同时按Alt键后变成多边形套索工具) , 单击鼠标左键, 在需抠取图像的工作区中形成多边形直线的起点。

(2) 移动鼠标, 拖出直线, 松开鼠标左键然后再次单击鼠标, 即确定直线的下一个起点。

(3) 以此类推, 当第一个起点和最后一个终点工具图标的右下角出现一个小圆圈时, 代表两点重合, 单击鼠标即可形成完成的多边形选区。

(4) 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规则选框工具和多边形套索工具, 均能创建直边形状选区,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规则选框工具所创建的选区为几何矩形或圆形, 而多边形套索工具则可创建出边缘虽为直线但造型多样化的选区, 在图像的抠取中可灵活操作, 如果图像的边缘为直线, 多边形套索工具则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工具。

1.2.3 磁性套索工具

操作步骤:

(1) 选择磁性套索工具, 在紧贴需抠取图像的边缘处按住鼠标左键。

(2) 根据图像的边缘走势拖动鼠标, 在拖动的过程中自动捕捉图像的边缘, 当鼠标运动到图像起点时, 工具图标的右下角则会出现一个小圆圈, 松开鼠标后形成与图像边缘形状一致的选区。

(3) 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当点击磁性套索工具时, 会在软件菜单栏的下方弹出其工具选项栏, 除了“羽化”和“消除锯齿”这两项与其他工具的操作一致外, “宽度”、“边对比度”以及“频率”的设定需要特别注意。通常来讲, 设定较小的“宽度”和“边对比度”, 会得到较准确, 最为贴合图像边缘的选择范围, 反之会比较粗糙;而“频率”是用来控制磁性套索工具生成固定点的多少, “频率”越高, 越能更快地固定图像的边缘。

1.3 魔术棒工具

魔术棒工具被初学者称为最简单的选区创建工具, 通过操作, 可便捷地创建出与图像边缘较为贴合的选区。

操作步骤:

(1) 选中工具箱中的魔术棒工具, 在需抠取的图像的工作区中点击鼠标左键。

(2) 由于魔术棒工具是基于图像中相邻像素的颜色的近似程度来选择的, 所以颜色相近的图像周围会出现蚁形线选框。

(3) 再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在使用魔术棒工具抠取图像时, 在其选项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 即“容差”。此数值的大小决定所抠取图像边缘的精确度。“容差”数值越大, 表示可选图像的相邻像素间的近似程度越小, 选择范围也越大, 精确度越小;反之, “容差”数值越小, 所选范围越小, 精确度以及和图像边缘的贴合度也越高。同时按住Shift键, 用魔术棒工具单击图像, 便可扩大选区, 或按住Alt键, 可缩小选区。

1.4 魔术橡皮擦工具

应用魔术橡皮擦可根据图像颜色的相似程度来确定范围, 并将图像背景擦成透明, 从而达到抠图目的。

操作步骤

(1) 选择魔术橡皮擦工具, 在所需抠取的图像操作区域中点击鼠标左键, 工具会自动将所有颜色相似的像素变为透明。

(2) 在去除背景后, 留在操作页面中的图像即为所需抠出的图像。

在使用魔术橡皮擦工具时, 除了选项栏中的“容差”和“消除锯齿”命令按照常规操作外, 所需注意的是“邻近”选项。如果选择该选项, 所去除的是图像和鼠标点击相似并连接的部分, 如果不选择该选项, 则不管是否和鼠标点击的部分连续, 所有相似的像素都会被擦除。这个工具也是迄今为止所介绍的工具中不依靠产生蚁形线选区对图像进行抠取的工具。

1.5 钢笔工具

钢笔工具所绘制出的是路径, 操作者可根据对于路径的编辑, 来进行下一步的图像处理操作, 抠图也是如此。

操作步骤:

(1) 选择钢笔工具, 在所需抠取的图像边缘点击鼠标左键, 生成一个锚点。锚点即为定义路径中每条线段开始和结束的点, 可以通过它们来固定路径的走向和位置。

(2) 根据所需抠取的图像边缘形状, 分别在其周围点击, 生成第二个到最后一个锚点, 直至路径闭合。

(3) 按住键盘中的Ctrl键的同时, 在路径上点击鼠标左键, 路径的每个锚点变成空心的方形小块, 代表路径被激活, 即为可编辑状态。此时的路径为直线多边形, 我们需要将其变成贴合图像边缘的曲线。

(4) 按住键盘中的Alt键的同时, 对路径中的任一锚点点击鼠标左键, 鼠标箭头变成转换点工具的造型后, 即可对每一条直线路径和锚点进行编辑, 直至每一条路径与图像边缘完美贴合。

(5) 最后同时按住Ctrl+Enter键, 图像边缘的路径转换为蚁形线选区, 再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如果用路径生成的选区对于图像进行抠取时, 所选的图像边缘走势不能太复杂, 否则会对下一步的路径编辑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 利用菜单栏抠图

Adobe Photoshop软件将所有功能在菜单栏中分类, 分别放在9个不同的菜单中, 单击一个菜单名, 就可打开其下拉菜单命令。对于抠图来说, “选择”主菜单下的“色彩范围”以及“滤镜”主菜单下的“抽出”, 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1 色彩范围

“色彩范围”命令的基础在于可利用图像中颜色的变化制作出蚁形线选区。

操作步骤:

(1) 打开该命令对话框, 可看到一个黑色的图像预览区。移动鼠标到预览区内, 鼠标光标变成吸管的形状。

(2) 用吸管光标在预览区中任意地方单击, 此部分便会变成白色, 其余部分仍为黑色。

(3) 单击对话框中的“好”按钮, 原预览区内的白色区域, 将会在图像中被蚁形线选框所包围。

(4) 再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在使用“色彩范围”命令进行图像抠取的操作过程中, 不同色彩区域的图像边缘要求要较为清晰, 然后再利用对话框中的各个调节命令进行操作。

2.2 抽出

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的九个主菜单中, “滤镜”是该软件制作图像特效最为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之一。在“滤镜”主菜单下的“抽出”命令, 也是抠取图像时较为便捷的工具之一。

操作步骤:

(1) 点击“抽出”命令, 出现一个带有图像预览区的对话框。点击对话框左边的“边缘高光器”工具, 将所需抠取的图像边缘围住。

(2) 点击对话框左边的“填充”工具, 在图像上点击, 则图像被颜色填充。

(3) 在保证所需抠取的图像外形准确无误时, 可点击对话框右边的“预览”按钮, 对其操作后的效果进行观察, 如无需改变, 点击“确定”按钮后, 原图像中多余的背景即被去除, 只留下需要进一步编辑的图像。

利用“抽出”命令抠取图像时, 如点击“确定”按钮后, 多余的背景被彻底删除, 如果需要返回到上一步, 则需按Ctrl+Z键, 返回到上一步, 重复所有的操作步骤。所以, “预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3 利用浮动调板抠图

浮动调板是Adobe Photoshop软件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图像编辑操作和设置各种参数。默认状态下, 浮动调板分为4组, 每一组由数个面板被分散组装定制在一起, 它们总是浮动在活动窗口的最上方。对于图像编辑中的图像抠取操作来说, 可利用“通道”浮动调板中颜色对比度的不同产生选区, 进行抠图。

操作步骤:

(1) 打开“通道”浮动调板,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 红、绿、蓝3个通道中所显示的图像, 哪一个图像与背景之间的黑白对比最为强烈, 即复制该通道。

(2) 按住Ctrl+L键, 打开“色阶”对话框, 对该通道中色彩进行调整, 继续拉开图像与背景的对比度。

(3) 用画笔将所需抠取的图像内部涂白, 点击该浮动调板最下方的“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命令, 白色区域外则形成蚁形线选框。

(4) 回到“图层”浮动调板, 再将选区中的图像移动或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或工作区中, 以便下一步的编辑处理。

利用“通道”浮动调板进行图像抠取时, 需先选取对比度大的通道, 再复制该通道, 通过进一步增大对比度, 再用选区把对象选出来。此操作适用于色差不大, 而外形又很复杂图象的抠图, 如头发、树枝、烟花等等。

摘要: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应用资源上可分为工具栏、浮动调板以及菜单栏3部分, 这3者功能各异, 又相辅相成。就Adobe Photoshop软件图像编辑中抠图这一环节, 结合3大资源各自的特点, 分别阐述操作过程, 力求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馆藏资源图 篇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 张斌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此次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工程深圳会议,专门围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充分表明部里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视。此次座谈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交流各地特别是东部省市在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二是针对目前公共实训基地在软硬件建设、运行机制、日常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三是部署安排下一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工作。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2005年12月召开的东部工程上海会议,第一次专题研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出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和运作模式。200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多方筹集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15号文件的要求,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1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7]1号),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模式和资金来源等问题,为各地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几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各类公共实训基地30余个,在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基地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是实施东部工程的重要成果,工作中培育的新理念、探索的新经验、取得的新突破都值得全国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了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的新理念。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建立面向社会的公益型的实训平台,为全社会提供“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技术的实习实训机会,满足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解决单个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能力有限的问题,同时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目标。这是职业培训事业的一项重大创新,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是探索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从目前东部地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看,主要探索出了三种建设方式:一是政府单独出资建设,由政府管理,面向社会(包括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实训活动。二是政府依托院校或培训机构,由政府与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出资(或政府单独出资)、共同管理,院校、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实施运行,面向社会开展实训与技能鉴定。三是经过政府认定,确定现有的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通过这三种方式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功能相似,但在运行管理等方面却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在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多种参考借鉴的版本。一会儿各地还要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在听了之后能够有所借鉴。

三是积累了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事业发展的新经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东部地区率先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在布局规划、运行管理、资金筹集等诸多方面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面对新问题,东部地区积极研究解决办法,为全国不断提供新鲜经验。比如,在布局规划方面,上海市成立了由发改委、教委、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确定规划布局等问题,改变了以往由劳动保障部门为主的模式;在运行管理方面,苏州市建立了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完善基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流程。这些都是各地根据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的有益探索,为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事业提供了新经验。

四是扩展了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功能。与普通办学实体相比,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先进示范性、公共公益性和复合功能性等特点。从各地运行情况看,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高新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和价值。上海市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提供培训服务280万人次,全市1/3的鉴定任务在基地完成。深圳、苏州等地实训基地还承担了技能竞赛、师资培训等任务,无锡、上海等地还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训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公共实训基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

总的来看,通过各地的努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对于促进高技能人才建设、创新职业培训工作模式、推动高精尖职业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速度:一是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另外,由于工作推动力度和推动工作的思路不同,东部省份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二是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政府专项资金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有限,开辟资金渠道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三是运行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全国已建成30余个基地,积累了一定的运行管理规范,但据我们了解,公共实训基地在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探索、摸索阶段,基地的运行管理的制度、规范、程序以及基地的人、财、物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今后的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方向

4月底召开的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近年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的经验、认真分析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础上,提出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四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服务就业的需要,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高端引领,带动技工教育的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拓宽职业培训的发展领域。同时提出,要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体系、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技能人才成长的选拔激励和技术支持体系,以及有利于规范管理的法规规章和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认为,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一方面,要站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稳定就业局势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通过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东部地区要按照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四个坚持”和构建“五大体系”的要求,以及东部工程启动时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继续实施好东部工程,促进职业培训取得新发展。

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创新。根据工作发展要求和地区实际,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资金筹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多种模式。二是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加强内部人财物和运行机制的管理,明确人员职责,完善设备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流程,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在功能上要进一步拓展。在完成好培训和鉴定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承担订单式培训、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四是在定位上要进一步明确。明确公共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设置的培训专业和项目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配备的师资和设备必须与“高新长前”的要求相适应。五是在服务上要进一步提升。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建立公众满意度调查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我司将会同部内指导中心等相关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做好统筹规划。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规划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依托地市级城市),建设200个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形成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使之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服务窗口,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域产业布局和现有技工教育资源状况,在全国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建立功能定位不同的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水平、多层次、功能齐全、利用率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引导社会培训和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服务。

三是推动各地加强实训基地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运行。指导各地在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自身的组织管理,促进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同时,积极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推动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承担全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各类实训任务,进一步提升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效能。

四是进一步规范国家级基地认定工作。随着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数量的日益增多,一些地方积极申请将基地纳入国家级基地。针对这一情况,按照部领导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标准(试行)》,重点从实习基地的功能、实训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实训条件、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今后,我们将严格规范挂牌认定程序,对于各省申报的实训基地要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审核,达到条件的才能冠以“国家”或“中国”字样,以保障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

五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协调,争取中央财政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中组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在规划文稿中,已经吸纳我部意见,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支持的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馆藏资源图 篇5

1.1 煤田资源遥感地质调查的层次

依据研究范围和深度, 以遥感为先导的综合找煤模式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

其一, 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 确定含煤远景区。

其二, 对主要含煤远景区开展1:100 000~1:250 000的遥感地质调查, 初步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和煤系发育特征, 确定重点调查区。

其三, 对重点调查区开展1:50 000~1:100 000的遥感地质填图, 调查了解含煤盆地和聚煤规律、含煤地层分布、构造演化与控煤构造, 确定有利含煤区。

其四, 选取有利含煤区开展1:50 000煤田地质填图、布置二定量的电法和地震等物探工程, 以及槽探等山地工程, 调查了解煤系和煤层赋存特征, 对资源潜力较大、赋存有利的区段布置适量的钻探工程验证。

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资料, 对煤炭资源潜力做出总体评价, 确定有利勘查区, 为进入勘查阶段 (预查或普查) 提供依据。

1.2 煤田资源地质调查流程

在每个层次的煤炭田源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又可以划分成以下步骤:准备工作、图像数据处理、初步地质解译、野外踏勘与地面地质工作、详细地质解译、野外调绘、综合分析等 (图1) 。

2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流程

2.1 收集资料

应收集的资料包括:填图区已有的矿产、灾害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比例尺不小于填图比例尺的填图区最新地形图资料;相应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2.2 遥感影像图制作

目前, 用于1: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2.5m (如国产天绘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等卫星遥感图像) , 1:5 000比例尺填图的遥感影像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0.6m。影像圈应达到下列要求:层次丰富、影像清晰;色调 (色彩) 一致、均匀、反差适中;遥感图像控制点和地形图对应点误差≤0.4mm;遥感图像与地形图所对应的经纬度网平面位置中误差≤0.3mm影像图图廓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误差:边长误差在±0.2mm之内, 对角线长误差在±0.3mm之内;影像图图幅应与地形图图幅相一致。

2.3 初步解译

在分析以往地质工作和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地物的形状、色调、色彩以及不同的图案纹形、地貌、水系等影像标志组合, 进行概略地质解译, 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 划分填图区内不同类别可解译程度的区段。

2.4 踏勘

初步了解地质体影像特征及影像与目标物的相关性;初步确定实测地层剖面位置及山地工程位置, 预计施工工程量;修测概略地质解译图;初步建立填图区地质体影像解译标志。

2.5 地质填图

2.5.1 实测地层剖面

填图区内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应不少于1~2条:全层实测地层剖面时, 应对区内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实测地层剖面时应采集岩石、矿石、化石标本, 进行室内鉴定。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的所测层位从含煤地层基底开始, 到含煤地层之上500~700m的上覆地层为止, 以能控制煤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原则, 同时应重点了解各剖面间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剖面间距参照表1)

实测地层剖面分层厚度为2m。岩性标志层、重要化石层、主要煤层以及解译标志层不管厚度大小, 都要单独分层。编录中对重要地段的煤层, 应量测厚度。1:50 000~1:2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1:5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2 000。实测地层剖面必须按照行业标准编录。

通过实测剖面, 建立工作区内岩性、地层、构造及其他地质体的解译标志。在实测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揭示地层、构造的特征, 在条件许可时, 需要开展一定数量的探槽。

2.5.2 详细解译

详细解译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 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单因子到多因子地质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解译到定量解译的过程。

2.5.3 野外验证和调绘

野外验证和调绘的方法:图像解译为主, 验证调绘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Ⅰ类和部分Ⅱ类区段。验证调绘为主, 图像解译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Ⅲ类和部分Ⅱ类区段。全野外调绘,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Ⅳ类和部分Ⅲ类区段。

参考文献

[1]谭克龙.基于遥感技术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 2012, (05) :18-19.

[2]吴玉章.矿井地质勘查的特点及技术手段[J].科技与生活, 2012, (08) :63-64.

馆藏资源图 篇6

甘特图又称线状图, 是以线条图的方式形象地表示出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它直观地表明项目在什么时候进行, 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情况。管理者由此图可直观地了解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 并可评估项目进程。

甘特图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项目。图表内以线条、数字、文字代号等来表示相关参量, 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 具有形象化、简单化、易于理解等特点, 因此在项目管理的进程控制中被广泛运用。随着甘特图的不断推广, 将其中的参量进行变化, 甘特图还可以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二、甘特图的创新

(一) 参量的扩展

甘特图中往往用纵轴表示项目 (工作) , 为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 可以将甘特图纵轴的参量用职位、岗位或者具体人员来表示。

(二) 线段的表示

传统的甘特图是用相同的线段表示工作进程, 并不能反映出每项工作的重要程度, 通过用粗细不同的线段可以有效地表明某项工作在不同时间的重要性。

(三) 间断线的表示

甘特图中一般用线段表示, 且往往都是连续的线段, 这只能表明该项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是连续进行的。但实践中的每项工作会有间断进行的情况, 所以可以在甘特图中用间断的短线表示工作开展的计划。短线可以只是一点, 间断的距离可以有长有短, 这样可以有效地表示出工作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

(四) 箭头线的表示

一项工作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 只有通过箭头线的衔接, 才能充分形象的表现出不同人、不同部门、不同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 特殊标记的使用

每项工作的完成可能对整个项目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甘特图中,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完成后采用不同的特殊标记, 可以清晰地表示出该项工作在整个宏观项目中的重要程度。

(六) 甘特图的跟踪

一般情况下, 甘特图多为计划所用。管理行为中, 总要通过跟踪方式对计划进行有效控制。若重新做出甘特图的跟踪图, 比较起来不直观, 若在原甘特图中进行跟踪, 即简便又直观, 可增强对比度。

三、甘特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组织中, 一项工作的人力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干系人分析表、组织结构图、岗位责任书等方式表现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安排。当然, 更为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就是“甘特图”。例如, 在一个公司里, 有甲、乙、丙三人工作, 各自承担不同的岗位和工作职责。三人各自的工作进程、持续时间、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的逻辑顺序可能表现为下图。

甘特图分析:

1.该图的纵轴是甲、乙、丙三个员工, 也可以表示为三个员工所承担的岗位职责。

2.该图通过线条粗细的不同, 表现出甲和丙在粗线条的时间工作任务在全年中是非常重要的, “万事开头难”能够反映出粗线条的重要程度。在丙的最后一段时间里, 线条越来越细, 表明丙的工作在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越来越容易, 重要性越来越弱。

3.从图中可看出, 乙在4—7月一直在间断的进行某项工作。

4.图中箭头线表明, (1) 和 (3) 的工作内容都是为 (4) 打基础、做铺垫的, (2) 与 (4) 代表的工作同时进行, 表明二者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乙的工作完结后, 甲的工作也彻底完成, 可以直接为丙的结束工作提供保障。

5.图中使用“▲”、“○”和“★”特殊标记, “▲”起到提醒的作用, 表明甲的工作比计划提前完成了。“○”表示乙的工作在7月份左右的时候才完结。“★”表示本年度甲、乙、丙三个人工作完成的标志性里程碑, 且“★”所在的位置表明提前完成。

6.图中在每个员工对应一行的下侧有长短不一的细线, 表明管理者对甲、乙、丙的工作进行跟踪和控制, 有的工作提前完成, 有的工作延迟完成。

甘特图虽然简单易行, 但对于涉及关系较复杂、涵盖内容较多的管理活动还是具有局限性的。在甘特图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 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今后, 如果能将更多的参量加入, 使甘特图表现为二维、三维的立体图, 可能表现更为直观和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耀斌.项目管理——原理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祖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馆藏资源图 篇7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控制图作为一种统计过程控制方法, 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自休哈特博士提出第一张控制图以来, 针对控制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控制图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类方法:控制图的统计设计和经济设计。控制图统计设计是在满足一定的统计约束条件下确定控制图的决策变量, 如误报率、漏报率等;控制图的经济设计是通过构建控制图监控过程的费用函数, 最小化控制图监控过程时产生的监控费用来确定控制图的决策变量[1]。

1 问题描述

1.1过程的质量周期以及费用

过程的一个质量周期从生产过程开始到排除异常原因为止, 主要包括受控、失控和修复过程三个阶段。在过程的一个质量周期中由于产品质量而产生的费用 (Cquality) 主要有几部分组成:过程处于受控、失控阶段生产出不合格品的费用;过程处于受控阶段针对误报警而产生的费用;过程处于受控、失控阶段的采样成本;查找和剔除异常原因的费用。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相互独立且相同的质量周期组成, 即整个过程可作为更新过程, 修复过程结束即为更新的开始。根据更新理论[11], 单位时间的期望费用可以表示为一个质量周期的期望费用与期望时 间的比值。一个质量周期的全部过程可用图1表示。

2 费用函数模型

2.1费用函数模型中的假设

(c) 当生产过程中异常因素产生时, 系统不会自动修复, 且在搜索异常原因或者修复过程期间, 过程停止运行。

2.2费用函数模型中的参数描述

2.3费用函数模型

由图1可知, 一个质量周期的期望时间如下:

根据一个质量周期的期望时间, 可以得到该质量周期中由于产品质量而产生的期望用:

由 (3) (4) 可知, 单位时间的期望费用函数如下:

其中N*为正整数, M为分配人力资源的最大值。

3 算例分析

4 灵敏度分析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引起异常的原因不同, 导致系统偏移大小会有差异。表2中给出了在不同均值或标准差偏移下最优 控制图的决策变量、人力资源分配以及总的费用。这里主要讨论几组常见的均值、标准差偏移情况。费用函数模型中除了偏移变量的取值不同, 其他参数与上述算例分析中一致。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当标准差偏移量不变, 仅有均值偏移量增加时, 人力资源分配减小, 控制图的决策变量中控制限系数增加, 样本大小和采样间隔减小。由于均值偏移量的增加, 使得过程失控时更容易检测出异常因素, 所以分配的人力资源减小, 样本大小也相应的减小, 而采样间隔的减小使得过程失控时候的平均报警时间减小, 花费在失控阶段以及采样的费用减小, 使得总的费用减小。

当均值偏移量不变, 仅有标准差偏移量增加时, 分配的人力资源、样本大小和采样间隔均减小, 而均值控制图的控制限系数有增加的趋势。由于方差偏移量的增加, 使得过程失控时更容易检测出异常因素, 所以分配的人力资源减小, 样本大小也相应的减小, 而采样间隔的减小使得控制图能更快速的检测到异常因素, 过程处于失控状态的时间减小, 花费在失控阶段以及采样费用的减小使得总的费用减小。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的结果, 在生产过程中, 采用 控制图监控过程时, 根据偏移量不同, 需要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以及选择控制图的参数, 这样才能节省更多的费用。

由表3可以看出, 检测率以及单位时间人力资源费用的小范围变化基本不影响控制图的决策, 检测率的增加会使得分配的人力资源和费用略微减小;单位时间操作工的人力资源费用增加会使得分配的人力资源和费用略微增加。随着参数增加, 异常因素产生的期望时间减小, 采样间隔和失控之后的平均检测时间都减小, 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到异常因素, 而分配的人力资源、总的费用均增加, 由于采样间隔的减小, 所以分配的人力资源增加, 而总的费用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异常因素的发生更加频繁。

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时, 随着每小时由于生产出不合格品的费用增加, 采样间隔、过程失控之后的平均检测时间以及总的费用均增加, 过程失控之后的平均检测时间以及总的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采样间隔的增加而引起的。过程处于失控状态时, 随着每小时由于生产出不合格品费用的增加, 采样间隔减小, 采样更加频繁, 使得失控之后的平均检测时间减小, 且采样间隔的减小使得分配的人力资源以及总费用均增加。

随着处理每次误报警费用的增加, 控制图的各个参数、分配的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均增加, 主要由于误报警费用增加, 要尽可能减小过程处于受控阶段的误报警数, 所以样本大小、采样间隔以及控制限系数均增大, 而分配的人力资源以及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样本大小的增加引起的。随着每次采样的变参数费用增加, 样本大小、控制限系数、分配的人力资源均减小, 采样间隔、过程处于失控状态的时间以及费用均增大, 主要是由于样本大小的减小、采样间隔的增加使得分配的人力资源减小, 过程处于失控状态的时间增加, 引起总的费用的增加。

5 结论

参考文献

[1]Lorenzen T J, Vance L C.The economic design of control charts:a unified approach[J].Technometrics, 1986, 1 (28) :3-10.

[2]Saniga E W.Economic statistical control chart design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and R charts[J].Technometrics, 1989, 31 (3) :313-320.

[3]Costa A F B.Joint economic design of and R control charts for processes subject to two independent assignable causes[J].IIE Transactions, 1993, 25 (6) :27-33.

[4]Rahim M A, Costa A F B.Joint economic design of and R charts under Weibull shock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0, 38 (13) :2871-2889.

[5]De Magalhaes M S, Moura Neto F D.Joint Economic model for totally adaptive and R char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2005, 161:148-161.

[6]Chen H F, Pao Y K.The economic statistical design of and R charts for nonnormal data[J].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2011, 27:269-280.

[7]Wu Z, Shamsuzzaman M.Design of control charts with optimal manpower deploy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6, 11 (44) :2119-2132.

[8]Shamsuzzaman M, Wu Z.Design of control chart with optimal manpower deployment[J].Computer&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9, 56:1589-1596.

[9]Castagliola P, Celano G, Costa G.Constrained economic design of S control charts for random process shif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11, 28 (3) :298-316.

[10]Celano Giovanni, De Magalhaes M S, Costa A F B.A Stochastic shift model for economically designed charts constrained by process stage configu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 132 (2) :315-325.

馆藏资源图 篇8

关键词:操作系统,死锁,死锁检测

1 引言

操作系统从单道程序发展成为多道程序, 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但是如果并发执行进程 (线程) 的同步关系不当, 就会产生一个严重问题——死锁。死锁是一组竞争系统资源或互相通信的进程间相互的“永久”阻塞。当一组进程中的所有进程都在等待一个事件 (例如等待请求资源的释放) , 而只有在进程集合中的其他阻塞的进程才可以触发该事件, 这时这组进程死锁[1]。死锁问题最初是由Dijkstra提出的, 它的发生会对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分布式系统中, 死锁问题比单机系统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死锁甚至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确运行, 因此是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 针对死锁处理的策略有三种:1) 检测并恢复;2) 仔细地对资源进行动态分配, 以避免死锁;3) 通过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互斥、占有且等待、非剥夺、循环等待) 之一, 来预防死锁的产生。

策略2) 和3) 都是试图防止死锁的产生, 如果在系统中采用死锁预防和死锁避免策略, 会降低系统的并发性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昂贵的系统开销,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采用这两种方法。死锁检测和恢复策略比较灵活, 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高, 这种策略代价相对较小。

2 死锁检测算法

常见的死锁检测算法是基于资源分配矩阵、资源请求矩阵而形成的资源分配图和请求资源图的。可以从如下定义中生成相应的状态图。

假设系统中有n个进程, m种不同类型的资源, 则有:

Wealth= (W1, W2, …, Wm) Wi (1≤i≤m) 表示系统中每种资源的数量

Available= (V1, V2, …, Vm) Vi (1≤i≤m) 没有分配给进程的每种资源的总量

每个进程对每种资源的需求数量

当前资源分配情况

算法的思想是将没有死锁的进程标记出来后, 进程集合的补集就是处于死锁状态的进程——当然, 空集表示没有死锁进程。算法如下:

1) 寻找一个没有被标记过的进程Pi, 它的第i行R向量要比V小;

(定义向量A≤向量B当且仅当Ai≤Bi, 其中0≤i≤m)

2) 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进程, 那么将A向量的第i行添加到添加到V中, 标记该进程并转到步骤1) ;

3) 如果没有这样的进程存在, 算法终止。

可以看到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 (N) , 而且如果考虑到向量间需要比较元素的话, 其时间复杂度是O (N*M) 。现代的操作系统进程数目越来越大, 例如, 基于2.4版内核的L i n u x操作系统在一台拥有IA32体系结构的CPU、512MB内存的机器上, 其最大进程数可以达到3 2 K, 同时, 系统资源数目也必然增大, 可见, 死锁检测的代价相当大。

何时检测死锁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 每当有资源请求时就去检测, 这样会占用昂贵的CPU时间;其二, 每隔K秒去检测一次, 或者当CPU的使用率降到某一阖值时去检测。

3 改进的死锁检测算法

上述算法的死锁检测量相当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对死锁检测发起的时机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下面探讨一种基于阻塞进程检测的死锁判定算法。

3.1 程序运行模型

对于多道程序系统, 操作系统都实现了进程的地址空间保护, 每个进程都运行在自己的内存空间。程序一经编译连接, 会转换成机器码来执行 (很多语言在编译链接时直接转成机器码, 但目前流行的Java、.Net技术是先编译成中间语言, 在实际运行时再将其转成机器语言执行) , 程序的运行依托于进程, 进程将所运行程序 (机器码) 调入内存, 并在自己的逻辑线性地址空间运行。

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是由一组保存在存储器中的指令组成的。按最简单的形式, 指令处理包括两步:处理器从存储器中一次读取一条指令然后, 然后执行每条指令。程序执行是由不断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组成的。一个单一指令需要的处理称为一个指令周期, 如图1所示。

在处理器中, 在取指令后都会将程序计数器 (PC) 指向下一条执行指令的地址, 取得的指令则存放在指令寄存器 (IR) 中执行。

3.2 基于程序执行模型的进程状态检测

进程调度中, 调度程序将会存储被挂起或阻塞进程的运行环境, 会保存程序计数器的状态。如果系统希望检测到该进程是否被执行过, 就可以通过相隔一段时间检测一下程序计数器的值, 如果两次检测的值不相等, 就说明该进程在这段时间内肯定执行过。

由于跳转指令和循环逻辑的存在, 可能使间隔两次的检测值相等而影响判断,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时间间隔大小的选择以及多次检测的方法来降低这种可能性, 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3.3 检测进程执行状态在死锁检测中的应用

死锁检测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 (N*M) , 通过进程状态检测可以找出一个用于检测死锁的最小进程集合。找到可能存在死锁的进程最小集合算法如下:

1) 根据设定的检测时间间隔对所有因等待信号量而阻塞的进程进行两个周期 (或更多) 的监测, 并记录结果;

2) 找出未曾有执行迹象的进程;

3) 找到后将检查其是否占有资源, 如果没有占有资源, 则重复2) ;

4) 记录找到进程请求的资源和占用资源类型和数量以及该进程ID, 重复2) ;

5) 将记录的进程ID以及其请求和占用资源类型取并集后可得到死锁相关的进程集和资源集。

由此可得到进程子集和资源子集, 并据此从资源轨迹图中抽出子图来进行死锁的检测。不妨设得到的进程集合记为P, 资源集合记为R, 下面根据请求和资源分配情况构建一个邻接矩阵。

Resource Request Matrix

其中RR1和RR4为0矩阵, RR2和RR3分别是请求矩阵和资源分配矩阵。接下来利用拓扑排序的方法检查是否存在环, 如果不存在, 就说明没有死锁进程, 如果存在, 说明存在死锁进程。算法描述如下:

(1) 找到一个没有分配到资源的一个进程, 并标记它, 或者找到一个没有被请求的资源, 并标记出;

(2) 从图中删除该进程的请求边, 并从进程集合中删除该进程, 或者从图中删除该资源的分配边, 并从资源集合中删除该资源;

重复上述两步, 直至集合中全部进程和资源都已被删除;或者, 当前图中不存在未被请求的资源或未被分配资源的进程为止。后一种情况则说明该有向轨迹图中存在死锁环。

4 小结

本文提出的死锁检测方法降低了时间复杂度, 如果设进程的请求和资源的分配之和数目为边, 并记为e, 找到的进程数和资源数为定点, 并记其和为n, 那么时间复杂度为O (n+e) , 降低了其时间复杂度。

参考文献

[1] (美) WilliamStalllings.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M].第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3

[2]陈莉君.深入分析Linux内核源代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20-25

[3] (美) Stalling, W.操作系统—内核与设计原理[M].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6-10

[4]蒋静, 徐志伟.操作系统原理—技术与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0-52

[5]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4-26

[6]TanenbaumA.S.结构化计算机组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2-48

[7] (美) 帕特森, 亨尼西.郑纬民等译.计算机组成和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1-165

[8] (荷) TanenbaumA.S.陆丽娜等译.分布式操作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2

馆藏资源图 篇9

关键词:理论依据,实施程序,激发兴趣

在低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把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应用于看图作文教学中,逐步形成了“创境激趣———指导观察———口述作文———打写成文———评议修改———检测评价”的看图作文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构建多媒体环境下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想象空间,培养创新精神,注重个性发展,是消除写作神秘感,奠定作文基础的需要。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于深化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模式实施程序

1. 创境激趣。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的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更能激发学习口语、习作的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

2. 指导观察。

看图作文的材料首先是从图画中来,因此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观察呢?(1)按照顺序观察。观察图片要按照从总体到部分再到总体的顺序,才能形成对图片内容的准确认识。看图写话通常包括单幅图和多幅图两种类型。观察单幅图,首先要让学生在画面中找到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形成整体的印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细节进行认真观察,写景状物的按方位顺序观察,每一个方位有什么,一个方位一个方位写过去,借助多媒体按顺序逐一呈现;写人叙事的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多媒体把细节放大,以便学生仔细观察。最后回到整体画面上,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形成整体性的了解。观察多幅图,首先借助多媒体连续放映的技术,像看动画片一样浏览全部图片,弄清楚几幅图连起来描述了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整体的内容。再按照事情发展或时间的先后顺序逐张图片进行观察,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还要引导孩子比较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最后把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明确这几幅图画讲了什么内容。(2)抓住重点观察。在孩子懂得了按一定顺序观察后,还要教会学生抓住重点仔细观察。看图作文一般按照题目或提示性关键词确定观察的角度,要能在图上众多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在图中许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对主要事物或主要人物要仔细观察,这也就是在文中需要进行具体描写的地方。教师在观察指导上要突出细节剖析,用“放大镜”等多媒体工具把经典的细节凸显,如图中的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避免平均用力。在观察多幅图的画面时要注意不能每一幅图写得一样长,重点画面要写详细。多幅图一般来说,它描绘的事情较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其中描绘经过的图就是重点。要学会从几幅图中确定哪一幅或哪两幅是重点,然后把这一两幅重点图的画面看仔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重点画面写详细。其他几幅画面,不必都写得十分详细,有的可以简略地写,做到有详有略,才能重点突出。(3)展开想象观察。图片是静止的,画下的总是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即使是多幅图,图片与图片之间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观察,就要利用这些空白处,想象几种不同的经过,不同的结果,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单幅图:单幅图只有一个场面,要想象出这个场面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也就是想想这幅图的前因后果,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画”出几幅图来,想象前因后果要合乎事理,顺理成章;观察多幅图:虽然有比较完整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但它总是挑事情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几个场面画出来的,一幅图与另一幅图之间有时会留下一段“空白”,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想一想:两幅图中间还发生过什么事情?要在自己脑海里画一幅没有出现的画面,有了这幅画,就可以把前后两幅图连起来,使故事更完整、更连贯。在低年级看图作文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动画演示,或看着图片配音,或补上必要的生活场景,使静止的图像在学生的头脑里像动画片一样有形有声有色地放映,让图片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信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3. 口述作文。

新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其目的是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口述,是检查构思,促进构思深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外,另一个主要作用是促进构思的深入,帮助学生较顺利地从思想观念向书面文字表达的转化。在口述作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能有条理地、准确地口头表达简单的思想和感情。(1)词义辨析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学过的词语并能运用;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学过的近义词与反义词。(2)用词造句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词语造出通顺、流畅的句子,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3)连句成段能力:教会学生把相关联的句子组成段落,以表达较复杂的、完整的意思,使学生能正确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4. 打写表达。

指导观察、口述作文这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已形成符合主题要求的、比较完整、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把表象所反映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以内部言语形式保存下来,完成写作构思过程,通过“想打”方式,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这样手脑并用,人人参与建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化资源能记录、储存大量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与本次写话相关的好词好句制作成资料库辅助学生写作。同时,在学生口述过程中,利用写字板等输入工具,及时记录下学生现场生成的精彩词句,及时添加到资料库中,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打写作文应遵循“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存储功能、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教师通过网络监控功能,对中差生及时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打写表达。

5. 评议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打写好作文初稿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改。修改好的作文发送给教师,教师利用网络监控功能,进行个别学生的作文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传递信息方便快捷,便于操作的优势,由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教师利用网络监控和广播功能,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评议和修改,实现人机互动交流,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6. 检测评价。

看图作文最大的不足是图片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时空,教师指导得越是细致,越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表达,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容易出现众人一词、千人一面的现象。新课标特别重视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看图作文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师指导的那一幅图的写作上。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在学生完成一种类型的看图任务之后,教师应该另外安排几张与本次写话训练点一致的图片检测学生的写话水平。教师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类型的图片,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图片打写表达,才能真正地检测出学生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体会

上一篇:承载力层下一篇:单相智能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