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评价

2024-09-27

馆藏评价(共12篇)

馆藏评价 篇1

摘要:本文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概念, 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及馆藏的学科结构进行了阐述, 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馆藏结构,馆藏体系,动态均衡分析

高校图书馆,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 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各类专业书刊为主要需求对象,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大学生的文献需求主要受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影响。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集中性, 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对读者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书刊文献需求的规律及特点。

1 基本概念

1.1 馆藏结构构成馆藏体系的形式。

所谓馆藏结构是指图书馆馆藏在内容、数量、种类、实践跨度等方面的配比。经过研究归纳的馆藏结构框架可以作为描述馆藏体系的模式;结合某一图书馆的方针任务而确定的馆藏结构是该馆馆藏体系的组织法, 馆藏建设的蓝图。

1.2 馆藏体系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

从本质上说, 馆藏体系是图书馆经过长期的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任务, 搜集、筛选、整理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 构成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依赖、互相配合, 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整体, 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馆藏体系所反映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活动, 既有输入 (收集) 又有输出 (剔除) 。因此, 馆藏结构既相对稳定, 又是可变的。

2 馆藏体系与结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977年, 美国J.C.鲍曼发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 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 (需求面) 、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 (学科文献关系面) 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 并从科学学的研究出发, 指出文献静力学和文献动力学对馆藏结构的作用。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源与技术工作部馆藏发展委员会在总结许多图书馆具体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讨论, 于1979年公布了题为《馆藏发展方针规范指南》。其中重点规定了藏书密度与搜求深度的级别 (五级) , 并划分人类知识体系为约500个学科, 还考虑了语文、搜集的时间、地点以及文献类型的限制, 实际应用了结构方法。

中国图书馆界长期使用“体系”、“整体”等概念来描述和要求藏书, 多采用经验的方法, 逐本选书, 奉行“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等采购方针。1981年肖自力发表《试论藏书结构》一文, 在中国首次系统介绍和阐述了藏书结构的理论, 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图书馆还进行了试验和实践。对馆藏结构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实用方案也开始形成。

3 馆藏的学科结构

学科和专业的划分在不断变化, 图书馆应尽力反映教育、研究和职业分工的新进展, 馆藏的学科结构处于知识面 (学科分类) , 使用面 (职业和专业划分) 和藏书组织 (实质即图书馆对知识记录即文献的分类、组织) 的结合点上。从用户的专业出发, 可以将学科与专业划分得很细, 但结合文献的特点和实用的需要, 通常是采用粗分的大类来表示收集文献的范围。由于中国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有关专家目前正以它为基础, 结合文献资料生产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表。

3.1 馆藏的等级结构。

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 根据目的与功能的要求和使用者的水平, 可以将馆藏划分若干等级, 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 完备程度, 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各国对馆藏等级划分的标准与层次不尽相同, 同一国家的不同图书馆的做法也不一致。在美国将藏书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 (包括高等学习级和初等学习级) 、基础级、最低级。中国图书馆界多倾向于划分为以下5级:甲级 (完整级) :努力搜求某学科 (专题领域) 所有的文献, 不管其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 以搜集齐全为准。实际上不一定都能搜集到, 但对某一种特藏来说则应竭尽全力达到这个等级。乙级 (研究级) :以满足独立研究的需要为目标, 因而必须收集该专业领域的各学派有代表性的全部著作, 包括主要外国文种的著作、论文集、会议录、核心期刊、参考工具书等。科学研究单位所定的研究领域, 大学中承担科研任务或招收研究生的专业, 其藏书应达到这个等级。

丙级 (大学级) :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学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 应当搜集全部基础著作、重要作者所写的全部著作和有关评论、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书目资料, 范围比较广泛的基础期刊。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 大学中招生或准备招生的学科, 以及一切打算帮助青年自学达到大学水平的图书馆, 其有关专业领域的藏书, 应该达到这个等级。

丁级 (基础级) :是经过精选的藏书, 以介绍人们认识专业领域为目标, 应搜集公认代表性的著作, 基础教科书、参考书、代表性期刊, 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研究单位和大学图书馆在其可能有关的领域, 应该达到这一等级。戊级 (最低级) :是指收藏范围之外的专业领域, 只选收少量很基本的著作或工具书, 以备不时之需。

上述五级中的乙、丙、丁三级大致反映了藏书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水平, 基本上适应中国目前专业教育和工作人员需求状况 (高、中、初级) 以及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完整级和最低级也各自反映一种特殊的需求状况。

3.2 馆藏的时间结构。

是按文献资料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 它反映了知识记录源远流长和推陈出新的纵向关系。知识有更新的现象, 记录知识的文献也因此有其“生命”。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著作, 各有不同的价值, 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 藏书的时间范围对利用图书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应当在馆藏结构中予以明确, 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搜集的起止时间。

3.3 馆藏的语文结构。

文献所用的语言文字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 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反映图书馆收藏水平、用户的需求水平和需求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在馆藏结构中予以反映, 通常以常用语种的缩写字母代表某种语文, 不常用的语种则径直注明。

3.4 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

文献的编写、出版发行、载体等各不相同, 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献类型, 且各具特色。用户常把文献类型作为查询的目标, 图书馆也常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划分和管理文献, 并以某些文献类型作为馆藏特色, 所以馆藏结构也有文献类型这一重要方面。

一个图书馆如能按学科将自己的收集级别时间语文、文献类型逐一注明, 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即可形成馆藏结构一览表。它可作为利用馆藏的指南和搜集文献的蓝图。

4 意义和作用

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 使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认识上将藏书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可以克服文献收集中的盲目性, 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 有助于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从工作实际出发, 馆藏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一套切实的方法, 其模式与框架可以作为藏书规划和馆藏评价的工具;在开展馆际协作, 实行资源共享活动中, 馆藏结构又可以方便地成为各馆之间的接口和交流语言。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正在继续深入, 其成果将可能促进文献收集的规范化, 促进文献收集工作和供应系统的自动化, 从而大大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贵富, 龚旭, 周萤.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8.[1]刘贵富, 龚旭, 周萤.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8.

[2]雷润等.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及其动态无效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 (2) .[2]雷润等.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及其动态无效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 (2) .

馆藏评价 篇2

3.1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由信息拥有、信息检索、信息揭示、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与信息利用6方面指标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附图

3.2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链接级与代理级)网络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免费数据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配备及布局;

・允许上网远程查询专业数据库的人员范围;

・网络开通的时间;

・网络的带宽与速率;

馆藏评价 篇3

关键词:馆藏资源;馆藏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2-03

馆藏评价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馆藏评价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及微观方面全面掌握馆藏信息资源的建构与利用情况,而且能够充分掌握来馆读者的需求和偏好,乃至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特点和资源质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拥有充分具体的了解。馆藏评价有利于图书馆管理者在掌握馆藏建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建设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更加优化与完善,使之更加严谨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来馆读者的需求。各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基本构成为印刷型的文献信息资料和数字型信息,根据载体不同又划分为印刷型馆藏和数字型馆藏两大部分[1]。其中数字馆藏又可细划为图书馆完全拥有管理与使用权的实体型数字馆藏和仅有使用权限的虚拟馆藏两大部分。这里对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评价,既包含对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料的评价,也含有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

一、网络环境下馆藏评价内容与发展

印刷型文献资料——图书和期刊等构成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主体。对馆藏的评价通常将图书馆藏书数量、藏书构成、藏书信息知识含量高低、藏书使用情况、藏书资源被开发利用情况、藏书对来馆读者文献需求的能力高低等,作为馆藏评价的重要标准。其中,馆藏图书的信息知识含量高低是馆藏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考量藏书中信息知识含量高低的比较可行的评价标准是考察核心书刊的拥有率。通过对馆藏文献使用与流通分布情形的研究表明,藏书的25%提高了流通的75%,藏书50%的提高了流通的90%。鉴于绝大多数的来馆读者需要集中在少数核心书刊上,因此核心书刊事实上就是科学信息价值高、知识含量大的书刊。通过衡量核心书刊在藏书中的占有率,就能够比较客观精确地评价馆藏图书的信息知识含量比例。同时,藏书结构也是藏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可从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网络环境使图书馆“馆藏”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馆藏评价的标准与传统的评价标准相比,内容要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2]。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品牌。数字馆藏评价是在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图书馆方通过自建、采购、租赁、镜像、URL链接等方式供给来馆用户的拥有一定贮藏功能和使用价值并且能够提供较为稳定服务的数字信息资源及其服务的评价。对数字馆藏的评价不仅包含对单个资源供给前的内容和检索功能进行评价,而且包含供给后的使用和服务绩效评价,以及数字馆藏各构成元素内部及其与传统馆藏资源之间结构合理性(数量、内容、质量及其使用方式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合理分配、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发挥整体馆藏效用方面)的评价,还包含对数字馆藏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评价,对数字馆藏存取能力和保藏功能的评价等等。

二、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

馆藏评价是一种规范评价,它是在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下进行的。选取的原则与标准应该对馆藏优化与发展发挥显著的导向作用,标准从规定图书馆馆藏发展的基本模式入手,进而直接作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作用于其功效的发挥。数字图书馆是从传统图书馆中脱颖而出的,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图书馆的全新形式,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藏评价仍可沿用传统图书馆馆藏评价的一些标准和原则。当然较传统而言,信息技术的变迁使得数字馆藏评价也存在一些全新的标准和原则,因此,数字图书馆藏评价需要开拓和完善新的评价理论,以便规避传统馆藏评价方法与理论在进行数字馆藏评价时具有的局限性[3]。

盛小平(2003)认为,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应该基于可靠性、合理性、可用性、全面性、权威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几个原则[4]。这里,是否可以将“合理性” 、“可用性” 、“权威性” 、“全面性”分别更改为“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系统性”更好些呢?同时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共享性”、“可获得性”和“特色化与协调性”三个原则。数字图书馆馆藏事实上就是图书馆服务器中贮存的所有数字资源,是馆藏数字信息资源的集成。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信息资源不受限于时间与地域,随时随地,时时处处可得,即方便地使用;数字信息资源检索容易、易于下载复制,也就是具有可获得性;相较于传统的纸版文献而言,不仅购买费用低廉,而且存储费用和利用费用都较低,这即是经济性。同时因为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分布多个地域的众多不同的图书馆中,在进行数字馆藏评价时无疑更加需要科学合理布局和充分协调。综合而言,本文认为对数字图书馆进行馆藏评价时,需要遵循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可获得性、特色化与协调性、时效性、共享性和经济性等十个原则。十个原则中经济性作用最为突出,它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突出性有三:一是大幅度降低图书资源的取得成本。在数字馆藏资源里,来馆读者可用运用最优的时间和资金比例获得比传统印刷型文献更多的信息。再者经济性也表现为降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费用。我国现行印刷型文献的购买成本通常较高,而数字资源的购买成本仅是传统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不等,如果进行数字资源的核算时将资源存储成本与服务设备成本列入成本核算,其建设成本仍然远远低于传统馆藏。第三,在经济适用上,电子数字资源存储比传统纸张存储更加经济、更加适用。1987年开始,CD-ROM上存储文档的成本就已明显低于传统图书馆存储纸质书籍的成本。

数字馆藏的质量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购入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比如相对质量评价通常是对图书馆资源与数据库收录范围的相关度进行分析。现今大多数数据库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均较有限,因为各校图书馆缺少自主权,无法从自身需求出发,按需订购和选择,以至于图书馆所订资源仅有部分资源是本校所需的,无疑将对馆藏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此外,还有一次文献信息(一级文献信息)的数量。数字图书馆馆藏一般含有两大部分,一为元数据库,一为一次信息库。一次文献在整个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所包括的新鲜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数字图书馆吸引人之处恰恰在于,来馆人员通过一次文献库可以获取自身所需的一次信息,因此如何保证数字图书馆藏中一次文献信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非常重要。譬如EBSCO中ASP收录期刊2 929种,其中全文期刊1 379种,占期刊总量的46.98%。BSP收录期刊2 349种,其中全文期刊1 686种,占期刊总量的72%。此外还有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优越性等,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不同,它必须辅以一定的电子系统才能使用。数据检索的效率高低,检索界面适用与否、方便性几多等都会因检索系统平台的差异而存在不同,这些方面将对直接读者的使用带来影响,也必将会影响数据库效用的发挥。第二,自建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各个不同类别的学校图书馆都存在带有自身学科倾向色彩的特色馆藏,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升级加工成为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时,必须首先对文献建设的新颖性、针对性和特色性进行考量;同时要对系统数据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描述的系统性、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分析;对馆藏管理系统的优越性、方便性,可维护性以及效益性进行评价。第三,开发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此种质量分析通常指的是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为:权威性,准确性,新颖性,客观性,针对性,覆盖面,切题性等,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美感等也应较为适合对这部分馆藏的评价。第四,数字馆藏的整体评价。数字馆藏评价(Digital Collection Evaluation—DCE)就是对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系(Digital Resource System—DRS)的使用现状、数字资源功能发挥程度及其利用率高低进行的一种检测和评价[5]。事实上,对数字馆藏质量的评价也就是对馆藏数字信息资源馆藏质量如何的客观评价。其评价除上述有关指标外,还应将相关性以及完整性涵盖。馆藏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是从来馆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的,是对各个数字资源与图书馆收录范围进行相关度分析。如果数字资源是多元的、多集合的,尚需对各种数字资源之间的交叉度进行整理分析。数字馆藏的完整性则可以理解为数字资源体系作为一个信息集合,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科结构,必须是各资源类型的结构组合。同时在对数字图书馆馆藏进行评价分析时,还须明了单个、单独种类数字资源的质量,与整体资源质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比如,当评价标准为10分制时,如果资源A的质量为5,资源B的质量为2,那么资源A+B的质量C不等于5+2,而是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5。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数字资源难免存在重复或交叉现象。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北京书生数字技术公司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重复。相较于传统馆藏资源的评价而言,对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的评价要更加复杂,这里需要考量的不仅有数字资源的质量,而且还要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配置如何,也就是馆藏数字资源的系统性如何、结构的合理与否、数字资源利用率高低和读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三、国内外学校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实践及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又被称为网络导航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类型。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其中存在着大量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而日益发达的网络空间在为我们提供和呈献更多信息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困惑和不便。“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作为国家“211”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及“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应运而生,项目诞生的理念基于作为信息资源和其读者之间的桥梁,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有组织地进行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省读者的检索和甄选时间,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项目基础为教育部正式发文归类的学科分类系统,力图通过该项目,建设为高校学子提供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专门供给重要学术网站的导航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十五”期间CALIS导航库子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承建,共有54家高校图书馆参与导航资源的建设,共涵盖78个学科。在CALIS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和项目管理组以及各参建馆的共同努力下,“十五”导航库项目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06年6月在北京通过CALIS专家组验收,历时两年多,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和建设任务,成为率先在网上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CALIS子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内容广泛,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规范搜集、分类、组织和序化整理,而且对导航信息展开多路径内容分析,同时形成相关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标准等。

因特网侦察项目ISP(Internet Scout Project),这一项目从1993年开始,其主要任务是侦察、搜索网络上最好、最有用的资源,经过筛选、过滤和注释后,提供给用户。项目研究组为教育人员、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研究目的在于建立和传递基于网络的信息和软件解决工具。目前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威斯康星大学等6个机构对ISP项目进行资助。该项目的报告(Scout Report)每周五出版,目前为止,仍然是因特网上最古老和受欢迎程度最高的资料通告。该项目在进行网站资源选择时遵从的标准有,内容性、权威性、数据维护良好、整体表现良好、可得性易、费用低廉等等。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已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时间探讨,并构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从国外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来看,进行网络数字资源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还不完备,尚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网络资源种类,而且现行的指标体系结构还不尽科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重复和交叉。从国外研究者的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看,某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非常难以获取,甚至根本无法获取。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今后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实践方面,将会更多地呈现出多方参与、联合协作的特点,需要加强各个学科、各个地域专家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是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无论是评价理论研究还是评价的具体实践都必须具有相对充足、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当前,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展开研究与服务的最为重要主体是文献信息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而且这些机构的相关研究基本都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相信,信息因特网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众多研究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不断地被关注和重视,相信我国政府将会逐步加大馆藏评价科研领域的科研立项和资金投入,对馆藏评价分析将会逐渐深入。

参考文献:

[1]代根兴,周晓燕.信息资源类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76-78.

[2]索传军,张怀涛. 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62-66.

[3]张李义 . 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66-69.

[4]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3,(5):40-50.

[5]康微. 网上图书馆导航体系评价[J]. 情报科学,2004,(4):495-498.

馆藏评价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评价指标

1特色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顾名思义,特色资源是指本身具有独特的内涵、风格和形式,能够显著区别于其他个体属性的资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特色资源是针对用户的需求,以某一学科、专题、人物,某一历史时期、地域特点等为研究对象,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评价,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组织、管理,使其成为该馆独有或他馆少有的资源[1]。特色资源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权威性(人有我优)的显著特点。

2特色资源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20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献收藏和交流功能受到挑战。知识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海量信息的发布、搜索引擎和一些商业信息机构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了图书馆固有的信息服务地位。图书馆只有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再造重获新生,才能保证立足于信息服务的前沿阵地而不被边缘化。

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改革中实现资源再造、 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为建而建,则只能是劳民伤财,毫无价值。图书馆需要实现以下4项功能,才能真正体现特色资源建设的实际意义。一是认真选题,切实论证,量入为出,量需而建,聚少成多,聚沙成塔,保持资源与服务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保持图书馆鲜活的生命力。二是有效地整合图书馆资源,并在建设的过程中挖掘文献的知识内容,将其合理地揭示与组织关联起来,在节约读者时间成本的同时,将图书馆的服务拓展到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新境界。三是将传统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有效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四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与搜索引擎的契合度,体现特色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3国内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现状

3.1特色资源的称谓

特色资源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有:馆藏特色资源、特色馆藏、特藏文献、本校特色资源、本馆自建数据库、自建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特藏、特藏资源等。

3.2特色资源库常见类型

特色资源库常见的类型有:随书光盘、博硕论文、师友文库、多媒体点播系统、机构知识库、教参数字化平台、各类专题数据库等。资源库中的特色资源类型多样,除常见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还有图片、地图、手稿、信札、口述资料、书法绘画作品、照片等。表现形式有题录、全文、音频、视频等。

3.3特色资源的主要内容特点

1) 学科及馆藏特色:展示本馆的藏书特色、 本学校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或是为特定学科或重点研究方向奠定文献基础。如清华大学的 “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北京大学的 “古文献资料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的 “汽车工程信息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的 “解放前中小学教科书”。

2)地域及文化特色:展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如吉林大学的 “东北地区地学文献数据库”、四川大学的 “巴蜀文化数据库”、安阳师范学院的 “殷商文化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的 “河洛文化专题数据库”。

3)学校及高等教育特色:展示高校图书馆为高等教育提供文献保障的特色或展示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历史、传统等。如中山大学的 “校史文献室”、北京大学的 “北大名师”、天津大学的 “高等教育信息专题数据库”以及各大学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机构典藏、教学资料等。

3.4特色资源的建设模式

1)自建模式: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均是自建模式,主要包括学位论文、教学参考资源、师友文库等。往往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给特色馆藏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

2) 合建模式:图书馆与其他单位合作模式。 比如,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的 “中国—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与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共同策划建设;中国矿业大学的 “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是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文献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与超星数字图书馆合作开发。

3)政府资助、共建共享模式:由政府部分资助,多馆共同建设、服务公开的一种建设模式。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 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 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2]和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即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 ciative Library,CADAL)[3]。

3.5特色资源的服务形式

1) 服务功能以浏览、检索(跨库检索)和全文下载为主。

2)公开:外网可以访问。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7个特色数据库可供校外网访问[4];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向CALIS成员馆提供二次文献的Web方式公开免费检索和一次文献的部分公开服务。

3)权限受限: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局限于校园网用户内部的IP登录或IP和用户名双重限制,外网无法查询。据抽样调查,在30个学校的46个特色数据库中,只有14个可直接浏览题录,占总数的30%;6个可通过E-mail申请传递全文,占总数的13%;其余数据库均需经过本校用户身份认证才可使用[5]。

3.6特色资源的数量

截至2012年7月30日,国内844所普通本科院校共建设了1 091个特色数据库[5]。数据库的资源类型多样,资源揭示层次较全面,但多为书目检索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数量十分有限,呈现 “头重脚轻”的现象。但CALIS对其立项资助的专题特色库在全文数据量方面有明确的要求。

4国内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特色资源的建设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库的情况也已很普及,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称谓五花八门,体现出特色资源的概念混淆。二是门类单一,人云亦云,为建而建。三是各自为政。四是缺乏统一的建库标准,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兼容,影响共享。五是可持续性差,有始无终,管理混乱。六是重建轻用,缺乏推广,权限受控,利用率有待提高。七是评价标准缺失,不注重社会效益的衡量。

5评价指标的作用

由于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上弊病,因此当下的特色资源建设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不乏有人质疑:特色数据库还能走多远?也有人积极想对策并付诸行动,如CALIS三期,对建库平台、数据库内容、著录标准都有统一的规定,亦实现共享(开放)。2013年度全国政法院校图书馆馆际协作会议也将法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评价指标研究作为其会议征文主题之一。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建立特色资源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意识到了要想通过特色资源建设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注重特色资源的建设质量,保障其可持续性发展,并进行效益评估,从而可以了解特色资源的建设使用情况与建设初衷是否吻合,是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理性的评价,提高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建库质量,促进特色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设立评价指标,一是可以为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库指引方向,消除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二是可以规范建库行为,如平台的选取、数据录入的标准等,为数据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可以促使领导层提高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此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四是可以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研究特色资源建设, 加大特色数据库的宣传使用,从根本上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利用程度,实现其社会效益。

6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所述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 《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申报指南》,从建库条件、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科学管理4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6.1建库条件

1)有无馆领导协调主管,有无专人负责,负责人是否可以适应该岗位的要求。

2)有无列入预算,是否按预算执行。

3)软硬件平台评价:要具有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用户界面友好,检索路径简便迅捷。

6.2资源建设

1)资源内容评价:是否符合特色资源的特征, 即独特性和权威性。是否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是否是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否是独有或稀缺资源(即只有本地或本馆独有的, 或散在各处、难以收集和利用的,且商业数据库或其他公开渠道难以获取的资源)。

2)资源类型评价:数字化的程度如何,数据库是否涵盖与选题有关的各种类型文献,包括题录、文摘、全文、图像、音频、视频等。

3)资源数量评价:数据库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如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规定, 其中数字对象比例应不少于30%,对确属独有、稀缺、内容有限的特色资源,数据库不做限制。

4)规范性评价:著录和标引遵循何种规范要求。如CALIS有专门的 《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描述元数据规范》,该规范中对书目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元数据著录有明确的标引细则。

5)科学性评价:数据组织规范、标引广深适宜、导航清晰、链接方便,可以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是否具有互动服务,用户参与情况如何。

6)可持续发展情况:数据库维护是否能够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数据更新率是否符合标准。

6.3读者服务

1)宣传、揭示、报道情况:数据库在图书馆网页的位置,与搜索引擎的契合度,是否易于用户发现并利用,有无用户使用培训和推介工作。

2)资源共享情况:版权问题是制约特色资源推广使用的一大因素。特色资源建设单位针对版权问题有何举措,是否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设置访问权限,是否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

6.4科学管理

1)可行性报告: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是评估内容的重中之重,可避免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盲目性。首先要选定服务对象,充分分析与论证用户的不同需求(最低需求、现实需求和预期需求), 明确建库目标(要为谁服务,采取怎样的服务方式,要收到怎样的服务效果);其次要做相同或类似服务情况的调研,避免重复建设;再者要严格控制成本,建立成本-效益评价模型,合理分析与评价,认真论证本馆是否有能力保证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以及该项服务可为图书馆带来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投入与产出是否平衡。

2) 完善规章制度: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明确数据库建立的各项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标准、 数据录入标准、建库软硬件条件、后续建设与维护条件、管理人员、运作方式、资料发布方式等;还要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评价数据库的各项指标,检验数据库的建设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避免出现背离初衷的情况。

3)读者利用情况分析:对数据库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看有无达到可行性报告中的预期目标, 验证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如何,适时调整对策。

7结束语

在目前资讯发达、读者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的背景下,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提升形象、巩固文献信息提供者地位的途径之一。研究如何科学选题、有序建库、持续有效地提供服务,将有利于发挥特色资源数据库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伶.香港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现状调查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3(8):36-44.

[2]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EB/OL].[2013-11-20].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3&class=5.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EB/OL].[2013-11-16].http://www.edu.cn/gao_xiao_zi_xun_1091/20060323/t20060323_26162.shtml.

[4]易淑琼.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还能走多远?[J].情报杂志,2010(10):154-156.

雷州市博物馆藏 篇5

在清代的10位皇帝当中,咸丰(1851-1861)皇帝是第7位皇帝。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占半壁江山,造成清廷财政吃紧,铸钱混乱。因而咸丰朝的钱币具有币值、币名、钱文、材料等组成复杂的特点。钱币种类繁多,钱币品种丰富多彩,多年来受到钱币收藏界的重视。

雷州市博物馆馆藏传世“大清镇库、咸丰通宝”铜钱,黄铜质,直径 14cm、内穿边长 2.5cm,重1050g,双面文。正面“咸丰通宝”四字为楷书,顺读;背面“大清镇库”四字亦为楷书,也是顺读。钱文书法精美,刚健有力(如下图)。该铜钱收入当代收集中国古钱图录最全面的书——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一书中(一共4册),经有关专家鉴定,价值为120万元(实际上此钱不定价更客观些)。因为钱币词典里对此类钱的评价是:“盖清钱中无价之宝也。”

“大清镇库、咸丰通宝”为国内罕见,堪称咸丰铜钱之王。它与钱币辞典“大清镇库”大铜钱拓片对比,雷州市博物馆藏品的这一钱币,其规格完全一致、吻合,且品相绝佳,应为同时期同类珍稀铜钱。

馆藏玺印选释 篇6

玺印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玺印出现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印、私印都称作“玺”,“玺”是中国印章的最早名称。馆藏玺印时代最早的是春秋时期的“壬兵戎器”铜玺(图一),其玺面呈菱形,有交叉界格,半圆形索纹钮。玺文书体为战国古文,内容为“壬戎兵器”四字,可能是封缄军中发放兵器的文书用玺。其文字与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上的铭文形式基本相同。从纹饰及字体判断应属春秋时期的秦国官玺,也是迄今所见的传世玺印中唯一的一件春秋铜玺。

馆藏数量较多的是战国时期的玺印,时代特点鲜明,各具地域特色,很多玺印的内容可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馆藏的“勿正閘鉨”铜玺(图二),窄边半圆形鼻钮,印体痛平,方形印面,印文为阳文大篆“勿正閘鉨”四字。玺文中的“勿正”即“勿征”,古代“正”“征”二字通用。“閘”字从“門”从“串”,可释为“关”,意为关卡。“嗣”字的写法与安徽省寿县出土的楚国青铜器“鄂君启节”中的铭文“嗣”字相同,具有楚国文字的特征,故此玺当断为楚国官玺。据陈邦怀先生考证:“‘勿正关’者,谓此关只讥异服,识异言,而不征税也”。玺文内容也可与《管子·小匡》所载货物通关时不征税的内容相对照,是通过关卡时免征货税的官方凭证,此方玺印是研究楚国税制的珍贵资料。馆藏战国时期的玺印,形制工整,工艺精湛,文字笔画纤细劲挺,布局参差不拘,颇得自然意趣,代表了战国时期玺印铸造的高超技艺水平。馆藏此时的玺印内容除了官职、私人姓名外,还有很多箴言、吉语,如“士君子”“敬身”“日有千万”等文字和一些动物、器物图案。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规定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私印则称“印”。馆藏的秦印多为铜质、鼻钮,印文书体为秀丽的秦篆。“右司空印”即具典型的秦印风格,方形印面,有田字界格,界格只右侧见边框,凿阴文“右司空印”四字。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有左、右司空。”“司空”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春秋、战国时期沿置。此印为秦时掌管营建的官员用印,秦代因年份短官印传世少,史料价值极高。馆藏一件秦代“文路、路”两面印(图三),是秦代罕见的白玉质穿带私印,印身扁薄,侧面有一椭圆形穿孔,可穿带佩于腰间,方便使用。长方形印面,一面阴刻“文路”二字,有日字界格,一面阴刻“路”字,有方形边框。秦代穿带玉印极为少见,此印玉质润白,镌刻文字笔画优美和谐,颇具时代气息,是秦印中的精品。

古代的玺印制度发展到汉代,已经形成了严格的使用及管理制度,朝廷百官用印的材质、形制和印绶的颜色各有定制,井然有序。馆藏的汉代玺印数量很多,无论在印钮形制、印文的铸造和内容上都极具时代特色。

西汉初期的印章沿袭了秦印的风格,官印印面上仍带有“田”字或“日”字界格,而字体则较秦印苍劲方整,处于过渡时期。官印主要是方印和半通印,铜质,钮式有鼻钮、瓦钮、蛇钮和鱼钮,蛇钮仅流行了很短一段时间。馆藏的“左礜桃支”铜印,蛇钮,印体扁平,有“田”字界格,印文为阴文汉篆“左礜桃支”四字,布局疏朗。其形制因袭秦官印,制作改凿为铸。《秦封泥集》收有两枚“左礜桃支”“右礜桃支”封泥,下注:从“左、右磐桃丞”。“桃支”是“桃丞”的下属。蛇钮印只出现在西汉建国之初,使用时间很短,传世极少,较为珍贵。

经过了过渡阶段,汉印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印面已不见界格,摹印篆得到大发展,字体结构力求和谐匀称,笔力雄健流畅,加上纯熟的铸造技术,使得汉印具有典雅雄浑的气韵。馆藏“上林尉印”铜印,瓦钮,凿阴文汉篆“上林尉印”四字。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林尉系水衡都尉属官。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初属少府。《后汉书·百官志》云:“少府属官,有上林丞、尉各一人。”“上林”即上林苑,是为皇帝饲养禽兽以备狩猎的园囿,“上林尉”是保卫上林苑的武官。

处于两汉之间的新莽时期是玺印史的一个特殊时期,王莽当政后,附会《周礼》,托古改制,依《周官》《王制》等更改了许多西汉的官名和地名,并制定了五等爵制和四等封地制。新莽官印中有其所特有的官名,如馆藏“中垒左执姦”铜印(图四),龟钮,凿制,印文为细阴文汉篆“中垒左执轰”五字。《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又《王莽传》云:“天凤四年置执法左右刺姦。”翟中融著《集古官印考证》认为:“‘左执轰’即王莽所置执法刺奸之官”,此左执印为中垒校尉之属官。“姦”字独占一列,使得印面布局独树一帜。此时的玺印字形工整秀丽,笔画圆润饱满,铸造水平高超精湛。

东汉时期因政局不稳,铸印技术有所衰退,官印笔画渐粗,印体普遍加厚,将军印章及其属官之印和封赐少数民族的官印最多。如馆藏“君侯之玺”铜印,龟钮,印文为阴文汉篆“君侯之玺”四字。“君侯”一词有两种解释:《汉书·刘屈牦(氂)传》注引如淳曰:“《汉仪注》列侯为丞相,称君侯。”而颜师古则认为,“君侯”是对列侯的尊称(列侯为爵位名,秦制二十等爵之最高极,汉沿用),印文称玺应为列侯用印。

除了这些特征明显的官印外,汉代在私印方面也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不仅材质、钮制多样,且在文字上出现了各种书体,后世印章皆遵循汉法发展出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书体。馆藏的“阳成婴”玉印(图五),覆斗钮,横穿孔,印文为阴文小篆“阳成婴”三字,笔画纤细挺拔。印文由三个字组成,布局本不易平稳,但将“婴”字上下两部分加长,与“阳成”二字对应,显得流畅匀称,且意态生动,是汉代私印的典型代表。在印文题材上汉代多了一些带有道教修仙内容的吉祥用语,这与当时社会崇尚道教文化有关,并且有些吉语印的内容还与此时的铜镜铭文相呼应,如馆藏“赵诩子产”三十字铜印(图六),薄边瓦钮,印体扁平,印文为阴文汉篆“赵诩子产印信。福禄进,日以前,乘浮云,上华山,飤玉英,饮禮泉,服名药,就神仙”三十字。此印为汉代韵语印,用于殉葬,印文属道家学道求仙的内容,是迄今所知文辞最长的的一枚汉代铜印,弥足珍贵。

nlc202309041245

汉印中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官印,是汉代中央政府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如馆藏的东汉“汉匈奴破虏长”铜印,此印是东汉朝廷颁发给归附的匈奴首领的官印。驼钮俯躯跪卧,头回缩,颈部时见用刀刻划出来的鬃毛,驼腹下有孔,骆驼是少数民族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驮畜,此体态寓意该民族已经归顺汉王朝。

魏晋时期流行一种六面均有文字的印式,印文结体较松散,随意性强,但自然率真,颇受后世印人青睐。如馆藏的“曹氏”六面铜印(图七),印体呈凸字形,上面凸起缩小铸成印钮,钮上有穿,凿阴文“曹氏”二字。底面为阴文“曹氏印信”,印体四面为“女言疏”“曹新妇白疏”“官”和“印完”。除“官”字为汉篆,其余印文书体皆为悬针篆。悬针篆印文上部笔画结合紧密,下部体势伸展自如,收笔尖细,形成疏密有致的结体特点,其书体与魏正始年间的三体石经中的篆书相近,是研究玺印字体流变的重要资料。

隋唐以后的官印印面加大,唐代规定政府颁发的官印在官员卸任后均要上缴销毁,所以官印传世不多。隋唐玺印除了传统的铸造形式外,一部分印章采用了一种新的铸印形式,先铸好印体,再将烧红的扁细铜条按字形笔画的长短、形态来进行剪裁、弯曲,然后拼连成字焊接在印面上,称为蟠条印。印面呈现出回环弯曲的形态,布局并不统一,字法也屈曲缠绕,这为后世九叠篆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馆藏的“观阳县印”铜印就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

五代时期铜质缺乏,印体较薄,官印略作长方,出现了以隶书和楷书入印的新局面。馆藏一方五代时期的“元从都押衙记”铜印,印体扁平,印钮扁薄,楷书阳文。“元从”始于唐高祖的“元从禁军”,凡被授予者,皆享有一定的特权。“都押衙”是官名,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皆擅设衙官,于是衙将、衙官、都押衙等官名日渐繁杂。“元从都押衙”系军帅亲重之官,多见于五代史书。此印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用官印,五代时期官印传世极少,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价值。

北宋官印形制基本承袭隋唐五代时期,南宋亦同,但也作了一些变革,一个主要特点是印背开始刻有楷书年款和铸造颁发机构“少府监…‘文思院”等字样,如馆藏北宋熙宁三年“永和县印”铜印、南宋建炎四年“建炎泾原路第七将印”铜印,印背皆有刻款记载铸印年代及机构。《宋史·职官志》载:在宋代“凡车辇、饬器、印记之造,则少府监、文思院隶焉”。北宋时期“凡进御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彩工巧之事,分隶文思院,后苑造作所,本监但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当时文思院隶属于少府监,是其下属五院之一,铸造印记是由少府监直接负责的,并不归文思院。但到了高宗“绍兴三年,诏少府监并归文思院”。之后,文思院就继少府监成为国家专门的铸印机构了。从现有的实物看,至少是在真宗成平年之后所铸官印的背款上,基本上都刻有“少府监铸”。南宋官印上大多刻有“文思院铸”,说明南宋时期少府监的铸印职能被文思院所承袭。馆藏有一方南宋建炎四年“建炎泾原路第七将印”铜印背款有“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字样,显然不合乎宋代印制,对于这一情况,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南宋初年,时局动荡,政令不行,个别机构擅自越权为下属铸印;二是因统一铸印不便,朝廷允许一些机构暂时便宜行事的结果。

宋元时期流行一种签名式的“押印”,馆藏此类印数量很多,铜质,印身扁薄,以长方形为主,元代押的形状更加丰富,有葫芦形、聚宝盆形、各种动物形等。

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印文有金代国书如馆藏的“和拙海栾谋克之印”铜印(图八),矩形直钮,钮顶铸一“上”字以决正倒。钮右、背凿“大定十八年八月”,钮左凿“礼部造”。上侧面凿“和拙海·谋克”,皆汉文楷书阴刻款。印文为宽边朱文九叠篆书“和拙海栾谋克之印”八字,印左侧面凿女真文款一行,译文为“和拙海栾毛毛可(谋克)”。此印是金代兵民合一的政权机构“谋克”的印鉴。“和拙”即“合扎”,是金语“亲军”的意思。“海栾”是驻地,即今图门江支流海兰河。带有女真文边款的金代印章极少,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我国金代兵制、政治组织等各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此外,天津博物馆藏的少数民族玺印还有辽契丹文印、西夏文篆书印,元代八思巴文印等。

天津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皇亲使用过的玺印,如“祺皇贵太妃之宝”银印(图九),此印为嫔妃用印,蹲龙钮,龙体刻画精细,威武庄严。方形印面,铸阳文满、汉两种篆书“祺皇贵太妃之宝”。“祺皇贵太妃”原本是清咸丰皇帝的端恪皇贵妃,系满洲镶黄旗头等侍卫裕祥之女,咸丰八年(1857年)进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穆宗封为“皇考祺妃”,卒于宣统二年(1910年),宣统皇帝尊她为“皇祖祺皇贵太妃”,此印是清宣统皇帝为皇祖重制玉册,改镌玉宝时所制。

明代开始私印多取材于石,石材较铜质软易于镌刻,随着石章的广泛采用,文人治印之风盛行。明清两代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篆刻艺术呈现出百花争妍的繁荣景象。如馆藏清寿山石山水人物山子形“如南山之寿”章(图十),质色纯净细润,章体随形雕刻仙山楼阁、祥云、灵芝、仙鹤、神道人物等祥瑞图案,章身刻“紫气东来”等吉祥语。底刻阳文“如南山之寿”五字,寓意长寿,与印体纹饰相互呼应。浮雕、浅浮雕技巧并用,工艺高超,是难得的寿山石雕作品。

馆藏玺印大部分来自收藏家的捐献,主要包括两部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玺印大多来自周叔瞍先生的捐赠;明清时期的流派印则是来自徐世章先生的旧藏。这些印章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丰富了天津博物馆的收藏,并为研究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还为明清时期制印流派与篆刻艺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阮富春)

谈企业档案馆藏结构优化 篇7

一、如何认识馆藏结构优化

其一, 优化馆藏结构是个动态的认识过程, 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进行再认识和再提高, 把握主动性。在新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化, 企业档案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档案工作者在这些变化面前, 应适时转变观念, 转变管理理念。其二, 优化馆藏结构是动态的实践过程, 需要不断进行阶段性再调整、再适应。需要企业档案工作者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动探索, 主动运用制度、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其三, 优化馆藏结构是企业档案馆建设的客观需求,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企业档案载体与存在形式会多种多样, 内容会更丰富。企业档案馆的保管条件与管理手段必须超越常规形态, 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如何认识现有馆藏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 企业档案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馆藏不足、范围不广、种类单一、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 门类比较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是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较大, 反映党群、各机构、部门职能活动的档案的比重较大, 而企业其他门类档案有的还没有纳入正常管理轨道, 有的从形成开始, 就没有系统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形成了文档独大的现象。其次, 载体比较单一。走进企业档案馆库房, 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 而其他载体的档案都比较少。再次, 内容比较单一。文书档案成为馆藏档案的主体, 其内容的单一就在所难免了。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 这部分档案的基本内容是:党政会议纪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任免、员工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在科技档案中, 以蓝图、竣工图居多, 施工更改、变更文件、施工过程形成的文件却并不完善。大量涉及企业员工“人”的档案资料并不在企业档案馆保存, 有些档案还在形成部门保管利用。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现象, 面对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员工对档案的需求, 笔者认为, 企业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 根据企业实际, 统筹安排, 真正建立起馆藏丰富、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优化馆藏结构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 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对策之一:走理念转变之路。理念一变天地宽, 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坚决纠正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 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勇创一流、积极有为的氛围。树立起“法制”理念, 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理念, 依法推进企业档案工作, 实施档案资源优化, 解决企业档案工作中的问题, 学会用法处理问题, 解决矛盾。树立起“质量”的理念, 改变单一的“数量”理念, 馆藏优化坚持结构合理、保证质量前提下的增加数量。树立“大服务”理念, 馆藏档案既要为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服务, 又要为满足企业员工的各种需求服务, 开阔视野, 扩大进馆范围, 以“服务”的理念统领馆藏优化。

对策之二:走特色之路。馆藏档案既要全面揭示本企业的面貌, 还应着重反映本企业的特色,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文化。企业的主体或是科学研究, 或是产品生产, 或是文化教育……, 把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源收集齐全, 就是这个档案馆的特色。事实上, 一个档案馆的“独到之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 企业档案馆必须及时跟进企业的变化, 调整思路及对策。如有的企业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企业照片档案, 有的拥有齐全的企业生产专业档案, 有的馆形成了人物档案全宗等等。在实践中, 企业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 二者互为依托, 互相补充, 在突出企业特色的同时, 自然也就突出了馆藏特色, 反之亦然。

对策之三: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馆藏档案质量要高, 目前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对企业现有档案进行鉴定, 坚决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根据企业实际,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馆藏进行鉴定, 消除“鱼目混珠”现象, 使馆藏案卷“货真价实”。抓住企业档案实施数字化、信息化契机, 与计算机录入前处理工作同步运行, 在审查档案保管期限的同时, 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时, 界定其价值的高低, 对确应调整保管期限的及时调整, 对确应销毁的按要求、按程序造册登记并报请销毁。第二, 严把进馆档案质量关, 把档案资料重份、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的问题在进馆前解决。第三, 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数字化、信息化后, 可以自动生成参改资料, 弥补案卷质量不足, 又可自动进行检索, 有助馆藏信息的开发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探讨 篇8

1.1 图书馆资源现状

1.1.1 现 有资源不能满足读者信 息需求

根据《甘肃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调查》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所调查的21所甘肃省高校购买文献资源数据库256个。平均每所高校拥有14.75个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3.83个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其中兰州大学共计拥有数据库为56个, 约占文献数据库总量的1/5。

然而图书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除去重复建设的数据库, 我国面向高校的文献数据库近150多个。即便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兰州大学也不可能将所有数据库全部收录, 对于省属、市属的普通高校因资金、人员、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就更不可能有能力建设全面面向读者的文献资源保障系 统, 只能将有限的力量集中于重点学科领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文献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以中国知网 (CNKI) 、维普资讯 (VIP) 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中文文献数据库为例, 几乎每所高校图书馆都有购买。

1.1.2 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的转变

应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状况, 应采取区域性、行业性集团采购的办法增强与数据库厂商的议价能力, 以降低文献数据库采购成本。更应采取更深入的文献资源合作, 如calis文献传递、开放存储等文献服务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目光转向互联网络, 将以藏为用的文献服务思想转变为以用为找、以用为组织、为加工。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就是图书馆利用一切办法为提供给信息用户的非自有网络资源。网络是信息资源的汪洋 大海, 其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数以万计, 如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组织起来为我们的信息用户服务, 不但能够极大地节约信息资源采购经费, 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 更能够为图书馆工作开辟新的领域, 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1.2 网络资源现有组织方式不足

信息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不满 (信息富矿的挖掘能力不足、反馈过度 (影响查全率、查准率等) 、竞价排名机制使信息无法按照信息关联程度排序。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个人门户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其中57.9% 的互联网信息用户表达了对搜索引擎结果中冗余信息多的不满, 居各类不满因素的第一位。艾瑞通过网络调研和街头访问获得的1809份有效样本中, 网络信息用户对搜索引擎不满意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冗余信息多、死链接太多/网页打不开、找不到足够的资料、有价值信息太少等多个方面。这些 过多的冗余信息降低了互联网信息的查全率。

2 网 络信息资源馆藏化对图书 馆的利与弊

2.1 有利方面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可以采取收录互联网文献信息, 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网络文献数据库或者网络文献资源指南目录。文献信息通过图书馆信 息加工人员采集、分类、统一格式、文献标引, 纳入数据库后就可以提供给读者使用。这种网络信息资源整理工作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非常重 要的, 它是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的典型形式。这样图书馆可以从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中有选择精华部分, 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网络文献指南数据库以供读者使用。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 图书馆可以将节约出来的人员, 资金加以合理利用, 适当增加人员培训经费将文献信息服务向着信息咨询的方向深入开 展, 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2.2 有弊方面

网络信息资源加工是图书馆新的工作方向, 因为网络信息质量差异大, 如何鉴别信息质量是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以网络信息馆藏化对图书馆信息采集人员信息标引人员提出的要求非常高。首先, 应具备较强的网络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其次, 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以及专业水平。再次, 对网络信息分析、捕捉、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这种既掌握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能又精通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只能根据需要进行 培养, 因为以图书馆的待遇条件很难招聘到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3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问题的解决

3.1增强认识配套人员、资金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是未来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使网络信息资源对广大读者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 图书馆届应该转变观念,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 虽然购买数据库是一条简单、省事、省力的便捷途径, 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没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式, 读者享受到的信息资源也就毫无特色, 只会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之路越走越艰难。

其次, 应该高度重视网络信息馆藏化, 从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成立起专门的部门对网络信息资源加以专业化的甄别、收集、标引、本地化等,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能在图书馆人的工作下去伪存真, 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网络信息资源。

3.2 法律问题

网络信息馆藏化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版权和使用费用两个方面, 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变通办法解决。

首先, 针对不需要授权的资源可以采用直接收录的办法, 如历年英语等级考试试题、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以及政府公开发布的统计年鉴、 行业标准等进入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 都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解决。

其次, 针对有著作权的信息资源, 可以采取争取授权并且付费的办法, 但这样的工作在实践中受时间和金钱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另一种方法就是图书馆只建立起网络信息资源检 索目录, 对资源本身做超链接处理。并不实现网络资源的本地化, 这样虽然可以避免法律方面的问题, 但是受到网络环境的限制会造成信息资源的健康度下降, 出现大量的死链接。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国家法律的宏观层面入手建立起图书馆免授权收录, 然后按照使用次数向著作权人付费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尹晓莉.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J].医学信息学, 2005 (8) :936-937.

[2]徐岚.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的法律问题[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 2008 (4) :18-22.

优化馆藏,提高房产档案利用价值 篇9

按登记种类的产生不同, 房地产档案一般有产权、灭失、注销、拆迁、抵押、查封档案等类别。优化分类就是根据登记种类所产生的各类档案, 分别进行管理, 按类进行存放, 改变以前同一坐落的所有房产档案集中排列在一起存放的状况。分类不是分割, 只是表面上的物理分离, 而逻辑上通过关键字 (如:唯一的丘号) 是相关连的。一处房屋的产权交易登记形成了一份类别为产权交易的档案;当该房屋发生了他项权利登记, 则又产生了一份类别为抵押的档案;当他项权利注销后, 又产生了一份类别为抵押注销的档案;而当该房屋拆迁注销后, 又产生一份类别为拆迁的档案。分类管理既可以直接体现出房地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又便于对档案的管理及各种登记的业务量进行统计。

二、科学合理地排放馆藏档案

要使馆藏档案合理排放, 档号的合理编写很重要。以前, 许多地方的档案号主要采用的是丘 (地) 号, 是合二为一的, 其编制主要采用六位编码或六位编码加室号的方法, 后转而主要采用十二位编号方式。档案号采用丘 (地) 号具有较为简单易行的特点, 但由于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房产不断的发生转移、变更, 尤其是新建商品房的剧增, 房产档案的动态性日益显示出来, 采用丘 (地) 号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因为新增的档案都要经装订、整理后, 把档案放回到库房的密集架上, 但我们对其行政区域所预留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当预留位置不足时, 为了避免整个档案库房“大搬家”, 通常是“见缝插针”或调整相邻的档案, 这样就会使档案拥挤不堪, 取放不便;或者重新调整档案位置,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管理的不稳定性, 使档案工作一直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被动局面。二是随着产权的转移变更, 同一坐落的房屋形成的新档案又要整理归档, 此时的归档就必须将装有老档案的档案盒取出, 并在档案盒上编写检索目录后, 再把新整理的档案放进去, 档案的经常性变动, 增加了档案的磨损, 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而且也会打乱某些档案的顺序, 破坏了原有的排列。三是档案放错了位置更不容易寻找。四是12位数对于人的眼睛识别和大脑记忆稍微过长, 在各道工序中易发生错误。而如果每种分类档案都采用流水号的方式进行编号, 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 也为无丘号、拆迁注销等档案的上架、查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可以使馆藏档案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集中的管理系统。其编号规则可采用:类号+架 (排) 号+列号+层号+盒号+卷号, 其编号由档案馆设定专职人员编写。

三、科学设置工作流程

档案馆目前虽然设置了几种岗位, 但部分岗位的操作流程还可细分, 如传统上整理档案是将核对、剪贴、编目、装订、入盒、上架等一系列过程由个人独自完成, 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极高的责任心, 不能有半点差错, 一旦出现问题, 很难发现和查找。应该结合分类管理和编写档号, 将整理档案分为两个大的流程, 即真正意义上的整理档案和库位管理。整理档案人员只负责资料的核对、剪贴、编页等前期工作;而库位管理人员负责对整理分类后的档案通过计算机进行编写档案号、检查、编目, 然后根据所编档号对应入库上架。

四、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

高校旅游特色馆藏建设之探索 篇10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馆藏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在文献资源建设新颖上多做考虑。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牌,应当围绕学校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主题做文章,根据本单位原来的藏书条件,围绕某一领域特色学科,集中力量自建数字化地方特色旅游文献库,同时加强精品特色旅游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以高校图书馆为例,以本校的人文特色、学科特点为基础建设一个特色馆藏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如何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目标和待建项目,需要制定一份确实可行的特色馆藏发展规划。

旅游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支柱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二十世纪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地和旅游客源输出国。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馆作为文献信息储备与利用中心,如何开发利用本地本土旅游文献信息,切实地为当地旅游经济服务,已成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急待解决的课题。旅游和图书馆关系较密切。图书馆是文化旅游基地,构建当地旅游特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加快推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旅游资源就文献来源途径类型等分别整合加工。为教学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图书馆是信息枢纽,应该建立适当的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库。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讯,并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当地恰如其分的旅游咨询,地处旅游区域的高校图书馆就要整合大量的体现当地旅游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时效的、丰富的、专业化的信息资源。

依托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吉林市旅游特色馆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特色馆藏建设要完善信息服务结构体系。吉林市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国历史名城。早在清代,“吉林八景”就已享誉关东,吉林陨石为世界之最,吉林雾凇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松花湖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有吉林的冰雪旅游得天独厚,被誉为“滑雪圣地”、“冰雪香格里拉”。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吉林市有许多独特的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文化艺术、地方建筑,如吉林文庙、北山古庙群、天主教堂,都是吉林市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如今我们要利用多种方式,把能够涉及地方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宗教、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等文献资料集结到特色旅游馆中。以保证图书馆有专题的特色地方文献专题旅游数据库,收集地方文献的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吉林市还是满族文化遗存最丰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镇之一,其中的满族文化是甚为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满族文化中特别的语言艺术、民间历史萨满文化更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多角度展现。满族传统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活化石”有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和满族乌拉陈汉军旗香文化。还有吉林乌拉满族镇的传统满族风俗文化都很有代表性。吉林乌拉街满族婚嫁文化的古风流传至今,其节庆文化也颇具特色,还有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乌拉火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浓郁的满族文化精神内涵,通过其对满族传统文化的整合,把满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出来,使游客身心得到传统文化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收集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同时,应关注到提升吉林市的满族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且有力推进吉林满族文化的振兴和继承。旅游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具有办好旅游专业特色的条件和优势,建设特色馆藏也是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旅游学科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美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多个相关学科。构建旅游特色馆藏也可带动我校多个学科的提升。

其次,根据特色馆藏设立特色数据库。特色化和数字化是图书界馆藏发展的一种趋势。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把旅游特色馆藏的建设推上新的层次。对游游特色馆藏文献设立的资源数据库,不仅要能突显特色,为读者提供多方位的检索系统,还能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切实的服务。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合和分析、整理与加工,让它转换成二、三次文献。如编辑旅游类的图书书目、文摘、专题述评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等。

第三与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互补实现共赢。高校图书馆要更新观念,要建设好传统型旅游文献资源同时,要认识到旅游信息服务不但要有社会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信息行业的前沿导引优势,为旅游部门提供旅游市场的预测、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线路的开辟等等最具实效的信息支持,帮助旅游者及时调整旅游规划。北华大学图书馆作为吉林市一所综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能系统、全面详实地向社会提供相关旅游信息。北华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300多万册,纸质文献20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包括CNKI中国期刊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数据库等等。馆藏的中外文期刊六千余种,涉及旅游专业的图书近万余册。要充分把这些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对接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同时还拥有具备图书专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图书管理员。而且还掌握图书馆先进的服务手段为读者服务。他们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高效快速为旅游者获得所需信息。我们也可以组织旅游咨询员到我馆,为其介绍我馆的旅游馆藏文献,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增添助力。

总之,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本地区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任务。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收集,如接受捐赠、信函、等方式收集各类文献,积极拓宽文献收集渠道。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高校的学科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文献资源储备原有优势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引,深入开发旅游信息文献资源,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推介服务。推动指导吉林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吉林地区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提出是深入挖掘与利用旅游文献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充分利用长吉图发展同时,快节奏发展吉林市特色旅游经济,高校图书馆应与各旅游协作单位强强联手,助力政府企业搞好旅游文献收集整理工作,为吉林旅游经济发展腾飞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琳.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馆藏塔式罐赏鉴 篇11

馆藏“种类丰富”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丰富,塔式罐共计约72件(套),基本造型由塔形顶盖、圆腹罐和喇叭形底座三部分组成。装饰特点绝大多数以灰陶白衣彩绘装饰为主,少量有贴塑,此外还有三彩塔式罐、白陶塔式罐等。根据具体时代以及地域的不同,其造型及纹饰又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下面选取馆藏几组精品进行介绍。

一、灰陶彩绘塔式罐

1985年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出土两件塔式罐。标本“八六30”(图一),高62厘米,口径9.5厘米,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灰陶质地,通体白衣彩绘。罐盖上部为常见的塔形多层钮,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肩和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罐身由凸出的弦纹将其分为六个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第二区为覆莲瓣彩绘;第三区,团花;第四区面积最大,为盛开的牡丹造型;第五区为云纹;第六区彩绘脱落殆尽,不可辨识。底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为水波纹;第四区为连续的花骨朵造型。标本“八六29”(图二)与标本“八六30”造型纹饰相似,略有区别。高63厘米,口径9.5厘米。

1955年薛莫夫妇墓出土塔式罐,标本07802(图三),通高66.5厘米。盖:口径11.5厘米,高23厘米,圆形,子母口,中空,口沿处有一圈波浪形花边装饰,上部为多重塔刹,每阶塔刹又由多级重檐塔刹构成,顶端为一水滴状钮。罐:口径11厘米,底径12厘米,高32厘米;重唇,直颈,圆鼓腹,平底,最大径在腹中部。装饰极尽繁缛。周身贴塑丰富。在罐的肩部塑有一圈动物造型,分别有展翅飞翔的瑞鸟、鱼、狮子、猴等,姿态生动活泼。在罐腹部由泥条围成的椭圆形将其分为六部分。在每个椭圆的上切线部位竖起五组莲花蕊叶各3枚,枝干粗壮,高出口缘;每个椭圆的下切线部位贴塑五组花叶,已经不甚完整。此外,在每个椭圆的中间部位贴塑铺首衔环或象头各3组。座:口径13.7厘米,底径18.5厘米,高15.5厘米,座呈罐形,平沿束颈,鼓腹,腹呈莲瓣形,喇叭圈足。中空且无底,整个贯通。标本“07803”,与标本“07802”造型纹饰基本相同。通高66.5厘米。

1975年陕北靖边白城子唐墓出土塔式罐两件。标本“七五197”(图四),一套3件,高40厘米、口径12厘米,分罐身、底座、盖三部分通体白衣彩绘。罐口微侈,短颈,颈部一圈有锯齿状凸起,肩和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腹部彩绘四组联珠纹。底座顶部为莲瓣纹,下呈喇叭足,镂空云纹。标本“七五196”,一套2件,通高44.5厘米,口径13.5厘米,分为罐与底座两部分,其余部分与标本“七五197”相似。

1972年西安市郊区出土的象座塔式罐(图五),红陶白衣,由盖、罐、莲瓣及底座组成。盖钮塔形,平沿,子母口;罐腹部为椭圆凸起,罐身被泥条等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正中贴塑象首,象鼻长伸,大耳张开,怒目圆睁;莲瓣由一层仰莲瓣及三层覆莲瓣自上而下捏塑而成;底座为双目圆睁低首行走的大象塑造。

西安市郊区出土的塔式罐,标本“塔1”(图六)。通高70厘米。通体白衣彩绘,由三部分组成:盖、罐和座。盖为圆形,盖底层为镂空,即三个拱形开窗和三组镂空交替装饰,塔形顶;罐为直口,鼓腹,平底,腹部对称四组铺首口衔环贴塑,肩部绘莲瓣纹,腹部绘宝相花;底座为束腰喇叭状高足,束腰部分堆塑五莲瓣,座底镂空。其中在盖顶庙宇建筑房檐、盖口沿、罐口沿、束腰喇叭座上部均有波浪形捏塑。

二、三彩塔式罐

西安中堡村唐墓中出土了两件三彩塔式罐,标本“M2:3”(图七),通高54厘米,为白色高岭土胎,本来可分为四部分,顶盖遗失,现在由喇叭状底座、莲瓣装饰和圆腹罐组成。底座为喇叭状,底上端为一扃球体。通身饰数道凸弦纹。球体施黄釉。喇叭状下座施黄褐色彩釉,中间夹有黑色斑点及少量绿色流彩。中间一层为圆形凹底托盘及附在托盘上的三层仰莲花瓣。托盘凹底朝上放于扁球体上,上托上层罐体,罐体底部四周莲瓣簇拥,犹如盛开莲花。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在腹上部近颈处,腹下斜收,平底。从颈外到肩部饰四瓣莲花,花瓣由白、黄、蓝三色饰染,有垂流釉。标本“M2:4”,造型与标本“M2: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圆腹罐的肩部贴塑有象首及兽首各三。

1955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小土门村三彩四孝塔式罐。标本“九一734”(图八),通体施黄绿釉,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罐和底座连为一体。圆形盖,中空,最上部呈迷你塔形,下部呈半圆形,上贴塑山川造型。罐为鼓腹,高圈足,腹部堆塑二十四孝人物图,同时腹部刻有:“曾子口渴口水,曾子至孝教得枯井出水潭其母渴孝也,曾子父乐恒口口曾子恕口悔志口口悦父之情,郭巨为母生埋儿敢得天赐共黄憎之也。董永至孝得口口口下常债了却口口口去也。”即:曾子汲水济母、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以及董永卖身葬父四则故事。腹底部堆塑覆莲纹,覆莲纹上部吊挂四个花结纹。标本“1380”与标本“九一734”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四则故事占的位置相对大一些。

nlc202309091059

三、白陶塔式罐

标本“7768”(图九),口径11厘米,通高43厘米,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盖为圆形,顶部凸起,塔形钮;罐口微侈,圆唇,短直径,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喇叭形底座呈束腰状,中部为凸起的扁球形,上部的喇叭形将罐体套和,保持整体的稳定性。通体为白陶素面,可见制作痕迹。

造型“极尽繁冗”

塔式罐的基本造型为三大部分:塔形顶盖、圆形罐身、喇叭形底座。馆藏塔式罐中,绝大多数为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两件组、四件组的。其中两件组的主要是三件组的简化,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圆形罐和喇叭形底座塑造为一体,如标本“八六30”和标本“九一734”,圆形罐身和底座喇叭形联结为一。

四件组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除了基本造型盖、罐和底座之外,在罐和底座之间多了一层莲瓣。如标本“M2:3”和标本“M2:4”,除了塔形顶盖、圆形罐身和喇叭形底座外,在喇叭形底座和罐身之间多了一层莲瓣由三层莲瓣叠压装饰,还有标本“七二305”,在底座和罐身之间也有一层莲瓣装饰。这种莲瓣造型将罐体烘托出,既保证塔式罐整体的稳定性,又突出了美观的特点。第二类是在喇叭形底座之下还有一个底座(也可称为盆托、覆盆)。如馆藏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由上至下为:喇叭形座、盆托、陶罐、塔形盖的四部分组合。这件特殊造型的塔式罐,尺寸极高,据墓志记载,薛莫曾经被封雁门县开国伯、开国公,且在雁门县时间较长,即“景云元年至十三年”长达十三年之久,期间屡建战功,受到皇帝的不断封赏,“宴设赐马”“金银器皿”“丹青图为”“将以功最”等。他墓中的随葬品就与山西大同地区塔式罐在造型上相似。以此类推,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应该也是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特点的继承和反映,从而体现出“礼失而求诸野”的味道。与之类似的还有节愍太子墓出土的塔式罐,共四件。均由座、身、罐、盖四部分组成。座呈覆盆状,底周边略外卷。座身一周等分成8格,格内贴有模制的浮雕象头及怪兽相间排列,各占四格。座上为束腰形,外饰仰覆莲瓣,并贴饰三个浮雕象头。其上为罐。罐口微侈,束颈,鼓腹,平底。罐身上同样八等分,分布有象、怪兽浮雕头各四。罐上为塔式盖,盖顶为塔形钮。节愍太子墓的塔式罐造型豪华,主要原因在于李重俊属于皇室贵族,其墓葬是依礼而葬,随葬品自然比较豪华。

塔形顶盖,一般是圆形子母口罐盖上装饰塔形螺旋向上的盖钮。也有例外,标本“塔1”,罐盖上方为完全模拟殿堂的形制,中空,圆拱形门,顶部又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塔的形制制造成简化了的螺旋上升的钮。也有博山炉式的顶盖,主要为三彩塔式罐,如标本“九一734”,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顶端又塑造出庙宇的形象;标本“1380”罐盖上装饰除了博山炉形外,最上端为一般常见的螺旋形塔钮的简化。还有完全模仿塔的形制,盖顶呈塔形建筑屋檐逐层上升的造型,如标本“七五196”和“七五197”,盖呈三层中空塔式。此外,还有简化了的完全成一宝珠钮造型的,如1958年西安市西郊三桥南河村出土的塔式罐。

塔式罐底座多见平顶喇叭造型,还有束腰喇叭形的。标本“7768”,底座为束腰喇叭形,而且束腰部分塑造出凸起的造型。薛莫夫妇墓出土塔式罐的底座,类似于高足罐,罐腹凸起,下呈喇叭形。除此之外,还有动物造型的,如标本“七二305”,这件塔式罐的底座由一头低首行走的大象取代,大象低首,象鼻下垂、象牙前伸、双目圆睁,一幅任劳任怨,活泼亲切的姿态。与之相类似的有刘自政墓出土的塔式罐,罐底座是由一只乌龟的造型塑造。

总之,塔式罐造型独特,一方面体现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无论怎样变化,塔形顶盖、圆形罐身和喇叭形底座的基础造型不变;另一方面,也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基本造型基础上工匠们又别出心裁,塑造出了束腰喇叭形和动物造型等各种特殊的底座,体现了唐代活泼多样的精神面貌。

装饰“变化多端”

塔式罐的装饰素材,根据目前可见的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一是动物装饰;二是植物装饰;三是几何纹装饰;四是文字装饰。

动物装饰以大象为主,馆藏塔式罐中,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和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上,罐腹部均装饰有象首贴塑,象鼻长伸,象目圆睁;标本“七二305”,可谓将象形运用到极致,不仅底座为大象造型,在罐身也贴塑出象首。标本“塔1”,在罐身贴塑的为神兽,兽口中衔环。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罐身除了贴塑象首外,还在罐肩部贴塑有其他动物造型,主要有鸽子等。还有标本“M2:4”,罐肩部贴塑有象首(图十)及兽首(图十一)各三。除此之外,在陕西铜川黄堡窑发现的黑釉塔式罐上,还发现有猴子的造型。

植物装饰中,莲瓣纹最为常见。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塔式罐,在罐身肩部,喇叭形底座底部都呈现出莲瓣造型。还有标本“八六30”,罐身有黑、红彩描绘出的卷叶荷花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有李知宴先生《大唐盛世的艺术瑰宝——彩绘荷花塔形罐赏鉴中》提到的塔式罐,灰陶,表面施洁白化妆土,上面彩绘荷花,白色垫底,黑彩勾边,矾红填绘细部。荷花艳丽夺目,姿态天然。还有团花,1957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的彩绘塔式罐(底座缺失)(图十二),灰陶质地,白衣彩绘,团花由两层四瓣花朵组成,中心圆形花蕊用黑彩,外面一层花瓣用红彩,最外面花瓣为白彩,黑彩在边缘处勾勒,仅用三种颜色,却形成绚丽的色彩。标本“八六29”,由六瓣花瓣组成的小团花,用黑彩点缀,其余部分用红色涂满。

1985年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出土标本“八六29”和“八六30”可谓是将几何纹和塔式罐完美结合的代表。在两组塔式罐上,为了体现几何纹装饰的特点,工匠专门将塔式罐分隔成横向的条带状,每条区域用不同的几何纹和花朵纹装饰。归纳起来,主要有“W”、“X”、“//”等类型。几何纹装饰陶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等出现了装饰丰富多彩的几何纹彩绘陶罐;在唐代的纺织品中,经常会出现以同类的几何纹样装饰花边的例子。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描绘的地毯上,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纹样。有人曾对敦煌壁画地毯上的几何纹样进行整理,将地毯纹样分为毯心和边饰两种纹样,其中“边饰纹样的构图形式为几何形二方连续,骨法构成单一,采用一或两个带有连续性的单位纹样向左右做有条理的反复排列,没有方向性。”根据以上的总结,塔式罐身所装饰的几何纹样,应该是地毯边饰纹样的简化。

nlc202309091059

文字性装饰,即两件三彩塔式罐。标本“1380”,罐身由凸起的山峦分隔成四部分,分别书写二十四孝中的四则故事,分别为:曾子抚琴悦父(图十三)、曾子汲水济母(图十四)、董永卖身葬父(图十五)和郭巨埋儿养母(图十六)的故事,前两个故事发生在周朝,是说明曾参(孔子学生)对父母的至孝;后两个故事发生在汉朝。标本“九一734”与之不同之处在于文字占的空间略小,完全成为一种点缀。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长沙窑首创在瓷器上题写通俗的诗句与民谚,后来被磁州窑继承。在塔式罐的装饰中,刻写“四孝故事”与长沙窑可谓异曲同工,是一个不小的创举,同时也丰富了塔式罐的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所见的塔式罐均以繁复迤逦著称,在馆藏众多造型独特,装饰华丽的塔式罐中,一件白陶塔式罐独树旗帜,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没有复杂的装饰,绚烂的色彩,其胎质细腻,造型端庄大气,也不失为唐代塔式罐中的一件精品。与之类似的是陕西省铜川市黄堡窑黑釉塔式罐,通体施黑釉,不同之处是这件黑釉塔式罐在造型上又显得特别复杂,似乎为了弥补在装饰上的简朴。

用途“万法归一”

关于塔式罐的用途,之前学者也多有讨论。袁胜文的《塔式罐研究》提出塔式罐来源于一种金属佛教器具,是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明杂交的产物,其功用在于帮助亡人在冥界的饮食以及来世的超生,也可以称为五谷仓。付春玲认为塔式罐的用途一是陪葬明器,二是高僧死后,为了使灵魂能早日升入西方极乐世界,而将遗骸装入罐中埋于地下,即骨灰罐。

实际上,无论是五谷仓还是骨灰罐,塔式罐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器物,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首先,塔式罐的命名,是因为器形类似于佛教的塔形建筑而来。盖顶普遍存在的螺旋状钮,象征着逐级上升的塔檐;有的盖顶为庙宇建筑模型,是仿照寺庙建筑而成。圆形的罐身,是率堵坡的象征。其喇叭形或者动物造型的底座,将整个罐体支撑起来,其中的动物造型也多用佛教动物大象等。同时,从塔式罐的装饰上来看,塔式罐装饰华贵,题材丰富多样,其中运用最多的莲花以及大象的造型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其次,上述塔式罐多出土于唐墓中,作为随葬明器,是传统丧葬文化的体现。多变的团花、独特的几何纹样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特点,还有别具一格的诗文故事装饰。

以上这些都说明塔式罐的风格既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又大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既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又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耿坤)

立足地方文化 建立特色馆藏 篇12

关键词:地方文化,遵义,特色馆藏

遵义, 古称“播州”, 是国务院首批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地方历史文化久远, 丰富深厚,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文化。如汉代有盛览、舍人、尹珍“三贤”;清代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儒”;长征中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辉煌篇章, 著名的“遵义会议”更使遵义成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而扬名于世。可见遵义地方文化的博大丰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遵义地方高校图书馆, 要实现“建立特色馆藏, 服务全校师生”的办馆宗旨,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遵义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资源, 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

一、特色馆藏的内涵及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1. 特色馆藏的内涵。

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馆藏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遵义师范学院, 地处遵义市区, 所处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图书馆不仅要有一般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共性, 还应具有遵义地方文化特色。所以,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要建立特色馆藏, 应立足遵义地方文化, 以地域环境为基础,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遵义的历史、人文、民族、资源等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笔者认为, 建立特色馆藏可以从遵义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沙滩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等方面搜集文献资源, 充分展示遵义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地方高校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地方政府经济的支持。这就要求作为学术文献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为前提, 围绕特色文化, 建设相对集中、完整的特色馆藏。从实际来看, 开发建设“地方性”特色馆藏, 既能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平台, 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还有利于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有本地区特色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进而提升所在高校的影响力, 更是弘扬当地文化、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1) 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诸多事实证明,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 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的人文教育资源丰富, 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因此, 建立特色馆藏, 是遵义师范学院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完善人文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研究体系的最好选择。

(2) 能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收藏功能。建设特色馆藏, 必须突出地方区域性特色。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就围绕“遵义地方文化”来展开文献的收集、整理。收集范围主要以遵义市所辖区域为主, 以沙滩文化、民族村寨、历史遗迹等为重点内容, 力求通过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达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秉持“我有人无、人有我特”的原则进行收藏, 力争形成独有的办馆特色。目前, 已经与市图书馆、市方志办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希望互通有无, 扩大文献收集范围和增加馆藏量, 并以紧密结合本校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重点展开收藏工作。

(3) 是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前提。遵义, 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 山地垂直差异明显。特殊的气候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山河地理, 孕育了古老辉煌的历史文化。汉三贤、清三儒等著名人物就诞生此地, 中国中世纪的古军事城堡海龙囤、杨粲墓等遗址则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史上留下的“遵义会址”等遗迹更提升了遵义文化。身处其间的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 不但有地利之便, 而且还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与丰富的馆藏优势,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遵义相关地方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传承的责任, 将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地形地貌、物产特产等传播出去, 真正起到弘扬当地文化、促进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 从而使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成为遵义市的文化汇集中心。

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应当突出的特色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 在充分利用原有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选择性地收集地方文献资料, 形成带有自己“地方性”特点的特色馆藏。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前提下, 建立特色文献采购体系, 以保证特色馆藏文献的“特色”。综观遵义地方文化, 笔者认为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等。

1. 建立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一般来说, 地方高校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曾经影响过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的名人。遵义在汉代就有“三贤”留名史上。位于遵义县东部的新舟镇沙滩村,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 方圆仅2.5公里的沙滩在历史上出现了数十名举人进士, 是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及外交家的摇篮。在清代, 沙滩文化蜚声海内外,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郑珍和“全才君子”黎庶昌与莫友芝被誉为“清三儒”, 素有“贵州文化在黔北, 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更享有“中华全国文化第一村”的美誉。直到今天, 沙滩文化发展成为黔北地域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贵州文化史上的奇迹, 对遵义乃至贵州文化的影响都很大。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建设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文化。

2. 建立红色长征文化特色馆藏。

“红色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目前建设特色馆藏的主题。在伟大的长征历史上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强渡乌江等。尤其是遵义会议, 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因其历史上特殊的意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于1961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 并在1996年首批被命名为“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 遵义会议纪念馆先后修复开放了“秦邦宪 (博古) 住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及“遵义会议陈列馆”。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研究红色长征文化, 对弘扬长征精神, 让伟大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对于培养青年一代, 意义极为重大。

3. 建设土司特色文化馆藏。

土司文化, 指唐乾符三年 (876) 至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 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 传承历史时间最长, 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过程, 是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及中国历史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遵义土司文化遗存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 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 主要以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南宋雕刻艺术的杨粲墓、蕴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义老城与杨氏墓葬群等遗迹、遗址为代表。土司文化, 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引起学者的关注, 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 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是重要的新课题。

4. 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

遵义, 山、水、林、洞皆有特色。其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现在, 初步纳入旅游开发规划的历史景观遗址有13处, 其中遵义会址、海龙囤、杨粲墓是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 (镇) 5处, 其中红花岗区为国家级。“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赤水桫椤被誉为“生物活化石”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水大瀑布被誉为“丹霞第一瀑”等久负盛名。尤其是杨粲墓,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艺术观赏价值大等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应加强保护, 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红色旅游更是重点, 长征主题是红色旅游中最耀眼的亮点。后人景仰红色遗址, 感悟长征精神的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体现了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的社会功能。

除了上述之外, 遵义地方文化还有国酒文化、茶文化、杂技文化等, 既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历史性, 又存在着自身长期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正是由其特殊性的存在而使其文化独树一帜并充满个性魅力。为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整合和服务工作, 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影响力。无疑, 建设具有遵义地方特色的文献馆藏, 不仅有助于凸显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办馆特色, 同时也将成为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精彩平台。

参考文献

[1]熊焰.数字下地市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管见[J].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12) .

[2]屈爱红.高校图书馆开发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29) .

[3]彭跃宏.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几点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

[4]王喜梅.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8) .

上一篇:营造数学课堂下一篇:端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