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方式

2024-10-16

优化学习方式(共12篇)

优化学习方式 篇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 注重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一、注重情境创设, 让学生主动学习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 创设认知情景, 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创设“阿姨分饼”的情境:幼儿园阿姨要分饼给小朋友, 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饼的个数:8个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4次.) 4个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2次.) 2个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1次.) 1个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这时, 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饼, 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 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 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强化自主探究, 让学生主动学习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 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呀, 教学是一个过程, 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 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 学生已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课前, 可以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学具包, 让学生利用学具, 动手操作, 自己去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纷纷汇报了各自的发现.生1: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图1) , 这样, 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2: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开 (图2) ,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生3:我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图3) , 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生4:我能把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 (图4) , 这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2× (高÷2) ×2=底×高÷2……真是不能小看学生, 他们分别用拼、折、移、剪等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面积的计算公式, 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 达到了同一个目的, 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关注情感发展, 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在学习时, 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 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能让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并从学习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例如, 教学“认识方向”一课时, 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我决定带孩子们到学校的大操场上课.

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时, 孩子们欢呼雀跃, 操场上的数学课, 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呀!于是, 50多个孩子, 排着整齐的队伍, 兴高采烈地来到操场, 一路上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眼光.

孩子们按我的要求, 分成了四个大组, 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席地围坐在足球场上.我坐在孩子们的中间, 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小朋友,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方向?你们组所在的位置是哪个方向?”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孩子们回忆起了上学期所认识的方向:东、南、西、北.在此基础上, 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东南、西北等新的方位, 一张张的笑脸写满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 我们在操场上分小组开始了活动:辨一辨, 操场的八个方向;用新学的方位词说一说操场的情况;在校园里任选一个地点, 先确定一个方向, 再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

孩子们四人一组地四散开来, 有的在喷泉旁, 有的在假山边, 有的在球场上……他们或仔细地辨认, 或热烈地争论, 或静静地倾听, 10分钟后, 孩子们重又聚集在一起, 交流各自的发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的,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本课时, 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热爱的活动场地———操场, 将“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 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新颖, 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观察、猜测、交流、探究、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从东、南、西、北拓展到东南、东北……等方位,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起一个正确的方向体系, 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方位关系的相对性, 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活泼、有效, 使数学课堂更加有灵性、有生命力!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注重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从注重情景创设、强化自主学习、关注情感发展这三方面, 阐述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景创设,自主学习,情感发展

优化学习方式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优化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以下是我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点粗浅经验。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做一下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powerpiont演示文稿制作这一模块后,设计了“电子板报、电子小刊物制作评比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投入,分组讨论,然后制定主题、进行内容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后期制作。很快,在学生充满激情的分工协作下,一组组风格、主题各异的作品就制作完成了。马上我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评选,并选择优秀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进行了展示。我感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真参与的,特别是在分组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协作优越性,提高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教学模块有它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创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板报,大多是根据我们的节日为内容。如植树节、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为主题)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刊物,有描述我们的校园、介绍我校的学校课程、学科学习等主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多媒体作品模块时,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元素和构成,让学生设想如何来表现主题。然后针对“我最爱的……”这一主题,可选音乐、美术、科学、旅游等各方面内容。教学只提供处理的方式方法,教师提前针对某些的技术要点准备资源,组建小任务。这样案例更灵活、更易分解。这样的任务诱导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体现了“信息素养”的要求。

再如,学习完多媒体信息处理模块和演示文稿模块后,让学生分组设计“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制作。学生的作品综合运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演示文稿图文并茂,有学生还加上了配音及背景音乐。

还有学习完电子表格模块,正值学校举办校运动会,我就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表格的函数对各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处理、计分和排名,利用图表对成绩进行分析等等。

有了真实的环境,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还十分积极地相互讨论设计运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会注意到真实运用中的各种细节情况的处理,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张照片是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后,学生踊跃发言的情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心得交流、信息技术小论文撰写、“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这组照片有我校举行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心得”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

四、及时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评价,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在课堂上,师生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生生评价可以放在课上和课间,课堂上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可以让全体同学通过鼓掌或者说一句鼓励的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课间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家长评价放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把打印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掌握了哪些知识,增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和感情。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2012年3月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顾 攀 修

优化学习方式 重构语文课程 篇3

经过六年级一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阅读速度普遍很快,阅读感受普遍丰富,阅读之后衍生出了许多写作成果,比如读书笔记、随笔创作等。七年级开始,我校实行选课走班制,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延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教学,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而快乐的语文世界。

重构学习主题花园

主题教学是根据国家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以语文的核心能力为抓手,确定主题系列,以主题为线索,对学科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开发。每个系列重点研读一至两篇文章,按照目标、方法、探究、展示、解疑、评价等基本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从教师引领示范到教师提供拓展素材学生自主探究,再到学生完全自主地去选择素材。开展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我校语文教学遵循“六·三·三”的原则,即构架六个单元、铺设三个系列、激活三重整合,形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体系,完成“54321母语教育任务”,即50小时聆听讲座、4小时脱稿演讲、320篇诗文背诵、20万字笔记习作、1000万字的拓展阅读。

1.架构六个单元

围绕“人本”这个中心话题,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确定自然、艺术、情感、寻根、思想、游学六个单元教学主题,每个教学主题分别设立小主题——自然:山水寄情、生态和谐、游历探索;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艺术人生;情感:亲友情深、爱情如歌、成长感悟;寻根:爱国爱家、民俗文化、国学经典;思想:科学精神、人生哲理、生活浪花;游学:文化之旅、交流之窗、发现之路,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侧重,能力训练层级化。

2.铺设三个系列

系列一,诗词歌赋:编辑北京中学语文读本《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学期分成5个专题,每个专题10首诗,共50首诗,配上适当的说明、师生的配图及书法作品。系列二,名家名作:每学期举办专题讲座,每次讲座由一位作家引领一种文学样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讲解和研讨。六年级上学期:李白(诗歌);六年级下学期:莫泊桑(外国小说);七年级上学期:苏轼(词曲);七年级下学期:曹雪芹(古典小说);八年级上学期:鲁迅(现代作家);八年级下学期:莫言(当代作家)。系列三,名著导读:推荐启蒙、思想、文学等类名著的阅读,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三年共读24部中外名著。每部书安排导读和助读,分成走近、赏析、领略三个层级,逐级推进。

3.激活三重整合

前后整合。综合梳理人教、北京、苏教、鲁教、鄂教、沪教、北师大、粤教八个版本的教材,根据单元主题,确定讲读篇目(分精讲篇目和略讲篇目)、群阅读篇目,形成单元主题文库。单元主题重点研读课的基本流程:整体目标与框架—学习计划与任务—自主学习与研讨—对话交流与展示—适时讲解与答疑—效果检测与评价—新问题与新任务,建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

内外整合。在第一重整合的基础上,师生精选与单元主题教学在主题、写法、内容等方面相关联的其他文章,拓展学生阅读的量和面。主要有三种方式: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印象深刻、颇有感触的文章;教师推荐每月共读的一本书;学生平时阅读的其他书籍。

学段整合。大学段教学与小学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学校四年游历西北、中原、齐鲁、江南等地方的课程整体设计,推荐相应的文学读物,形成唐前文化、大宋风情、古都韵味、醇厚积淀等专题,延展语文学习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赏析的过程就是师生齐心协力、携手成长的过程,这个主题花园只有方向,没有边界,花开花落是形式,花艳花香是主旨。

践行互动学习方式

1.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3-4人为一个小组,作为日常学习和交流展示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考虑性别、性格、特长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小组内有分工,重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过程及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指导,从“教”学生的教师向“导”学生的导师转化,落实探究、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2.丰富交流展示形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学习内容的高效完成。学习查找、搜集、选择、整合信息的方法,善于将不同的信息归纳整理,为我所用。六个单元主题讲读文章主要采用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激活思维,交流体会。学生通读群阅读文章,选择最有感触的文章做较为详细的批注,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然后,每名学生再自荐一些读过的与之内容、风格等相近的文章,制成小报在班级推介。诗词歌赋通过诵读、朗诵、背默等方式,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聆听专题讲座,主要通过写感受或研究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反馈。每月共读一本书,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展示独特感悟。学生平时阅读的其他自选书籍,主要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阅读过程,积累阅读智慧。制定小学段学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用学习单的方式,真实体现语文与生活外延契合的特点。另外,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利用约课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等。

3.融合选修自修效果

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的课程,可以多选,也可以少选,但不能不选。开设三个系列的选修课程,选修Ⅰ供需要夯实基础的学生选修,主要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习作训练等。选修Ⅱ供需要提升技能的学生选修,主要包括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及时事新闻的述评等评论能力的训练。选修Ⅲ主要包括社团、表演、创作、专题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结集出版。其中,专题选修指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讲座研讨类的课程,如“《水浒》人物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成语(俗语、格言)趣谈”“生活中的语言”等。自修则是给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

实施多元学习评价

1.学分导引

学分包括基础学分、拓展学分、荣誉学分等,根据必修、选修、自修等课程的课时、内容等赋予一定的学分,按照学生的完成情况评定不同的学分,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2.星级评价

按照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参与评价与实效评价、成人评价与学伴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积累运用、主题阅读、美文鉴赏、笔下生活、阶段调研、特色加分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按照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全程记录,适时点评,给予相应的币值,每项积够10个币值,可授予一星,以此类推,直至五星。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23,获得五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20,获得四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15,获得三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10,获得二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5,获得一星评价。

3.奖励助力

我校开展朗诵、演讲、辩论、征文、汉字听写大赛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行个性提升。每项比赛都有细致的评价标准,聘请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会,在获奖学生的引领下,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总之,高度重视学习内容对兴趣的有效激发,学习流程对学习状态的持续吸引,学习方法对习惯的有效培养,学习结果对思维的深刻启迪,努力营造自由而快乐的语文世界,让语文真正成为陪伴、激励、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优化数学学习方式 篇4

一、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乐于探索, 在探索中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 是内心需求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在教学“不等式”第一课时, 由物理实验室的天平, 给学生展示“等”与“不等”, “大于”与“小于”的直观实验, 让学生明白本章所学的“不等式”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 学好本章知识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从而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开始上课就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学生主动学习必将推动着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 必将推动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和需要, 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生敢于探究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 通过质疑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我们要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 让学生大胆质疑, 把体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让学生敢问敢发言;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质疑的机会。例如, 在讲究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平行四边形”第三课时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平行四边形时, 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或特殊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也得到平行四边形吗?”我首先让学生探索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对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课下让学生自己探索。

探索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能力, 更是创新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探索式学习能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是开放的而探究式学习正是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道路, 并将学到的知识, 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三、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 我校深入进行了“4+1”自主教改模式, 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觉学习, 自己探索, 在问题探索中形成思维。在学生交流环节中分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教师对各小组分配目标内容,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组长检查督导等方式, 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识, 教师巡视整个课堂, 及时指导、点评、监督各小组学习进展情况。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优等生充当了“小先生”。相对落后的学生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从而增强学习的上进心。全班学生都感觉有了展示自己的小天地。在这样的小组交流中, 上等生为当好带头人, 积极准备发言的素材, 动脑思考, 力争在同伴中展示一些高深见解。他们自觉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在这样的小场合中, 也能争得发言机会, 逐渐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求知过程中, 同学门之间相互商讨, 共同分析, 取长补短,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 教师成为每个组的“旁听生”, 或者临时加入到一个组的学习过程中, 蹲下身子, 细心聆听每一位同学发言, 或稍加指导对积极参与交流的同学及时提醒。

通过在课堂上推行合作教学, 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和个体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

四、改革习题课的讲解模式, 改变学生的解题模式

习题课从一定角度上, 能反映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 习题课上教师讲授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应该注重学生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讲。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在习题课中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课堂创造积极主动探索、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营养。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线的教师, 我们首先应改变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摘要:新课程改革, 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课堂创造积极主动探索,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营养。

学哲学与优化思维方式 篇5

学哲学与优化思维方式

从学科内容、研究方法、问题视野三个方面看,培训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重要功能,只有把学到的哲学理论转化为思维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促使知识向智慧转化;检验知识是否转化为智慧的.唯一途径是看能否创造性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优化思维方式,必须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把握思维方式变革的时代走向、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刻意锤炼思维方式的网上纽结等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作 者:高文武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16(3)分类号:B026关键词:哲学 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方式

发挥网络作用,优化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中阐述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利用和发挥网络作用,优化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边教学边研究,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很有效果。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教材的情境全为平面的静止的画面,与真实情境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兴趣不大。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色彩丰富的逼真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一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利用网络环境模拟性和操作强的优势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计算机上放一段小鸭子赛跑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三只小鸭运动的路线,找出哪只小鸭绕池塘刚好跑了一圈,起点和终点在哪,用鼠标点击出来。这样就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了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获取知识,与以前教学时用平面图加语言创设的情境相比较,学生的求知欲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二、开发合适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网络环境能巧妙地创设出探究某种数学情境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便快捷地进行操作;可以自主探索和与同学交流,通过思考、操作和交流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通过点击长方体各个面的展开图和收拢图,自主探究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表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能看图用语言进行描述。在计算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小组合作完成后,利用局域网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步认清本质,发现规律,深化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学生在进行以上探究性学习活动时,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在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能保持记忆效果,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有助于回忆。网络环境下进行这样的探索只需给学生10~20分钟就可以完成,而在传统教学中要剪、摆、贴、画才能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再加上交流和再次探究,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三、构建分层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利用网络资源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构建出自主分层的学习模式,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并使教学空间得到充分延伸,学习内容更为广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同一班级内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开发并实践的《小小口算王》学习软件,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功能,能真正地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顺序,把握学习时间。使“快生”在课堂上的步伐走得更快,并借助网络让学去查找更多的,关于本课知识点的内容;“慢生”则可依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学生都能把知识点吃得更深更透。在教学《口算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使课堂练习有难有易,★题是口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题是口算两位数退位减法,★★★题则是两位数减法发展性练习题,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练习题目。此环节“慢生”可做较低层次的练习,“快生”就有时间去研究较高层次的问题。所有练习题配有讲解分析,如果在完成时遇到困难,则可向计算机请教或举手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讨论解决。进行分层教学和练习,能让所有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自己的发展,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题的练习还能鼓励人人思考和探索。

四、制订积极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他人对小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越积极,越容易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自信心。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再者大班教学中,老师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交流的时间极其有限。

网络环境有着实时交互功能、监控功能,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支持,记录学生交互练习的进程、成绩与时间,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还可以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在网络环境下,在局域网的支持下,这样及时地积极地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确实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郭铁成.学习策略教学与指导的理论建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 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 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它会驱动教师满腔热情, 专心致志, 千方百计, 力求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 完全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在上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 学生在了解了刘涛想要写信给Peter这一前提后, 给同学们提了两个问题:“He wants to write to Peter, what does he need?”“How does he ask for these things?”。面对同学们的拘谨和沉默, 教师微笑着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大胆预设, 同时承诺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有理老师都不会责怪。在老师善意的鼓励下, 学生们开启思路, 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写信所需的一些必须品”信封、信纸、邮票”, 从而有了学习单词“writing paper, envelope, stamps”的愿望, 细心的同学还会考虑到写信时还需要胶水等一些辅助用品, 这时教师可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阅读第一部分对话,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独具慧眼的提问和精彩的回答解决了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收益。

二、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以核心问题为突破口,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探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会提问题了, 并且提出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探究课文的关键, 有的则不是。因而, 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主旨, 归纳出统领全文的问题, 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Asking the way》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How can we ask the way? Which sentences can we use?”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理解了全文, 归纳出了问路及指路的相关句子, 收获很大。

2 . 以关键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深入化探究。以局部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探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面, 学生可能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产生的问题比较多, 那么就以这个局部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口, 进行深入探究, 使之能够连带解决其它问题。比如在学习《Who is younger?》这一课, 许多学生对双胞胎这个话题感兴趣, 找出了许多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双胞胎身高、大小、长相方面去对比了解, 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比较级的正确用法, 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3.以自我评价为发展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性探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总结。这是在探究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的收获, 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在上《The seasons》一课时, 让学生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 并用英语写成天气预报,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聆听和交流的同时理解的天气的相关单词和句型。在学习《Seasons》这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时, 在指导学生理解各个季节的天气特征及每个季节的趣事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诗中的意境, 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More exercise》时, 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合作表演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焦急的心理及面对自身不足能积极面对、设法改进等方面的体会。对于这些探究所得, 我们都很重视, 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并予以鼓励和评价。

三、有效的课后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习课文后, 教师通过读写, 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的读写结合。学完《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后, 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Liu Tao, 你会对Peter说什么, 你会怎么写这封信……通过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完成Liu Tao信件的续写任务, 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登陆真实的笔友网www.penfriend-club, 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友, 并能给他写一封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 学生仅靠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和打开知识金库的钥匙, 他们才能大展宏姿, 畅游知识海洋, 一生一世都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张力的课堂, 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 才会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活世界和梦想家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挖掘教材优势 优化学习方式 篇8

一、对优化数学学习方式的理解

数学新课程提倡三大学习方式, 但很少有人追问:我们为什么提倡这些学习方式, 或者说, 何时使用效益最大化?其实,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形:教材在计算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 中, 通常会让学生先摆小棒, 再说算理, 但往往会有个别学生举手说, 老师, 我会了, 不用摆小棒。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干扰, 会置之不理。遇到这样的动手实践你如何处理?如何理解学习方式的优化?笔者认为, 把握学习方式的实质,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才是优化。

1. 动手实践的意义和优化

动手实践的意义是借助外显的动作来引发儿童自身的数学思维, 并通过数学化的过程, 把外在表现的操作过程用数学的方式抽象表达, 从而建构形成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的过程, 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不必让已掌握知识的学生回返到动作操作层次上。

2. 自主探索的意义和优化自主

探索的意义是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 而应当激活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让孩子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自身有意义的认知建构, 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知识。苏教版教材提供很多的时机, 供我们发展学生的这种素养。如四年级的运算律教学, 从一道算式开始, 寻找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 最终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

3. 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优化

合作交流的意义是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 通过比较的丰富合作交流过程, 切身感受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价值, 进而获得自己认识自我和不断改正的机会与体验。合作交流的定位是:丰富、引思。丰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引发深入的思考。如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中, 有一个操作活动, 先折长方形纸的, 再折圆形的……交流时应当和学生探讨什么问题呢?是怎么折吗?我们觉得教材在这里的安排颇含深意。

二、教材中优化学习方式的优势挖掘

笔者发现, 推进课程改革, 最终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还是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对新学习方式的本质把握和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和超越。这就要求教师对材料深入地理解, 创造性地发掘、运用,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 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一共分这样两个步骤实施:一是“明确是什么”, 确定用什么学习方式;二是“把握怎样做”, 活化成鲜活的教学过程。

1.明确是什么。苏教版教材依据新的理念编写教材, 提供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探索机会。教材通过插图、人物语言等直接提示该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 教者要把“内隐”的学习方式“外显”, 并明确。

2.把握怎么做。 (1) 由“附加”到“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会上指出, 除了继承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 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由传统的双基变成四基。徐斌也说, 合作学习首要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 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再次作为一种体验来经历。教材在练习设置等许多环节都给出了这样的教学时机。如三年级教学24时计时法后, 教材设计了阅读列车运行时刻表后回答问题的题目, 题目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这张火车的运行时刻表上, 你还能知道什么?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组合和处理信息的空间。

(2) 由“静态”到“动态”。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总是静态呈现的, 需要教师准确地进行还原和激活。如一年级教学统计, 让学生感受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统计的优越性, 如果静态的呈现主题图, 问: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学生只要先分类, 数一数就可以轻松地解决, 用画“√”法并不是最佳的统计方法。教师应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应当动态地展示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能直接数出结果, 只能一个一个地记录, 这样用画“√”法的优势得以呈现。

(3) 由“形式”到“实质”。我们最终应当从转变学习方式这种形式向掌握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转变, 才能真正推动数学教学的改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三年级教学解决问题, 可以设置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问题。教材中呈现了这样的习题:一个学生说, 我们共有42人, 坐小船每条5元, 坐大船每条6元, 你准备怎样租船?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 自主探究, 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优化策略 篇9

一、学案编写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 学校大都要求老师编制学案。而老师编制的学案又存在教案化和习题化的毛病。学案的内容与教案的内容一致, 名义上是学案, 实际上还是老师的教案——是提前告诉学生, 并要求学生围绕自学的教案, 其内容基本上就是习题。如果围绕这样的学案来教学, 课堂教学基本上也就演变为习题课——交流展示课前做好的习题答案。比如:学习目标是认读本课生字词, 学案将其转化为习题, 又不可能把本课中所有生字词列出来让学生注音, 都是老师选择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加以讲解。这一转化过程, 实际上缩小了学习范围, 降低了学习要求。

优化学案编写, 应该把学案的编写权交给学生。因为学案设置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 对于阅读来说, 也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老师编写的所谓“学案”规定了哪些字词是重点, 哪些句段是关键, 学生在老师这样的“学案”牵引下学习,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真正的自主阅读是没有老师牵引也能找到学习重点、提出学习难点的阅读。那个引领学生找到阅读重点、提出阅读难点的东西, 才是学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案。老师的作用应是先行组织者, 也就是根据阅读的特点, 组织阅读中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观念和原理, 是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 其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高于学习材料的阅读纲领。而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实际上是在老师阅读纲领指引下的自主阅读, 到底做了哪些事, 先做了什么, 后做了什么, 这就是学生编写的学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案。

在我们语文老师编写的所谓的语文“学案”中, 往往把课堂互动探究的问题也罗列了进来, 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去完成, 这实在是难为学生。后果是学生见到学案如同见到老虎, 谈“案”色变。怕学案, 学习的兴趣也就逐步丧失。所以, 优化学案, 应该把课堂互动探究的问题清除出去 (如果印出来的话, 也不应该让学生一定要完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 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需要的是享受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而不是失败的痛苦。

二、时间安排

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现在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在时间上全部安排在上课前。其实, 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办法是很不妥当的。

首先, 学生课前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现在国家普遍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课外作业量有严格的控制, 初中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最多不得超过90分钟。如果各科都要求学生课前围绕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并且完成学案的话, 学生每天每科都要做学案, 还要做课后的巩固性练习;而各门主科都是这样, 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在90分钟之内完成这么多作业, 一般学生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是不能完成的。优化时间, 就要减少学案内容。老师可以只给出学生学习的纲领, 让学生围绕纲领来自学;即使老师要印发练习让学生做, 也要精简, 把可有可无的内容删除。另外, 还可以把原来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提到课堂上来, 当堂练习巩固——因为没有谁规定练习巩固一定要在课后进行。在课堂内完成作业, 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也就更充裕了。

其次, 有些内容学生实在没有能力完成。在老师编写的学案中, 有的老师把需要互动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独立完成, 是不妥当的。这些内容有难度, 有的甚至可以说个人无法完成 (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 所以不应该要求学生完成, 最多要求学生提前思考一下。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就要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的应是一些比较容易的、基础性的学习任务, 而把比较难的学习内容安排到课堂上, 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学习, 这样的时间分配更合理一些。

三、动力调动

教学的本质是要把学生带到学习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而学生的学习要能够找到并进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不仅需要老师阅读纲领的指引、自主学习时间的历练, 还需要自主学习的动力调动。自主学习是需要动力的。我们现在一方面强调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就要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才能取得成效。现在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协调一致, 致使所谓的“自主学习”成了老师逼迫下的强制学习, 实际上是“不自主学习”。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就要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措施有:

首先, 留一部分自主学习的内容到课内。让学生课内自主学习, 既符合减负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课堂上, 老师在身边, 这时学生自主学习, 心里会觉得有依靠, 更踏实一些 (虽然老师可能也没有告诉什么) , 即使遇到比较难的问题, 至少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事实上, 课前什么内容都学过的话,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课堂上没有多少可写可记的东西, 反而会无事生非。所以, 课前没有必要什么都让学生自主学习, 留一些内容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而且还有兴趣。

其次, 解放学生。课堂上, 解放学生的大脑, 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 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就会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更浓, 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语言学习 篇10

一、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教英语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教语法,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以新教材Unit 3 Travel j our nal为例, 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通过br ai nst or m激活学生有关旅游的词汇t ransport at ion, rout e, dest inat i on.2.通过任务型阅读, 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3.通过略读、跳读等练习, 使其获取材料信息。4.通过小组合作在黑板上绘制地图。5.以旅游路线为线索介绍旅游过程。

活动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语言文化环境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实际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例如, 在班里设计一个朋友聚会的场景:1.课前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交际用语的文化知识。如播放英美原版的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 以及其说话的表情、手势等。2.让学生们选择自己的角色。3.任务要求:在聚会期间要求每个人互相打招呼和问候, 对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谢, 赞美朋友, 在活动中使用交际用语, 如:对朋友的称呼用Mr.Miss, Mr s也可用Mr、Mr s.或者Mi ss与人打招呼:“It is a long t ime since we last meet.”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用“Would you like somet hing t o eat/dr i nk?”用“Yes, please”或“No, t hanks”表示同意或拒绝, 面对别人的赞美应该说“thank you”或“thanks”, 此外,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报纸杂志和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重任。教师要敢于面对新的挑战, 转变观念与角色, 不断学习与实践, 认真思考与总结, 改变滞后的教学方式,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观念与角色, 不断学习与实践, 保证我们的教学效果, 实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目的。

优化学习方式 篇11

【关键词】主体;主导;拓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将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共同学习的过程,并将教学的重心从学习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将过程、实践、感悟都融洽统一的方法,它既要求有丰厚的内容,又要求有趣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将会是非常有益的。因而,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是提高小学小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主要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进行启发。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角度为基点,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精神得到放松和满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交互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

课堂上,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或对某一内容进行详尽的解说、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于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提问,这都是非常好的表现,这代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接受,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土壤,是学生从依赖学习走到自主学习的表现。作为教师,要从当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的好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对学生的不对的想法要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同时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讲解,而非强词夺理、打击污蔑。长期如此,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其次,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提倡学生“标新”、采用正面的评价语言等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妙语点拨巧主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性学习将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自主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历程,这更需要教师巧妙的指导。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看了有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堂纪录,对支老师的精致构想,感慨颇深。在讲《西门豹》这堂课时,支老师首先安排学生全文阅读后,然后给出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阅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到痛快?你是否佩服?你心中有没有愤恨?你心中有没有同情?文章中是不是有稀奇的地方?它可以慢慢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引擎,为学生的独立学习产生指向的作用。特别值得注重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感悟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发展留下了情感、思维发挥的余地。

(二)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创造学生相互探讨机会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彼此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小组学习打下根基。其次,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拓延时空融课外,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语文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教室,囿于教材,闭门造车,而应增强和教室外的联系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交汇”。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

(一)向课后读写开放

课后延伸阅读,凭借课内“例子”,要大力进行联想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语文领域。如学习完《少年闰土》以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故乡》;读完《飞夺泸定桥》后,可阅读反映红军战士看淡个人得失和不畏牺牲的故事等等。同时,要适当安排课外的作业,如:仿写和扩写、见后闻、读后感等

(二)向各科教学开放

语文课内容体系非常广大,和其他课程的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充分认识语文课基础性这个点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将各学科有机地融入大语文的学习教育中,实现相互提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三)向校外世界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类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教材,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中去体味语文:带学生野外体验生活,在野外学习语文,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了解实情;体验生活、丰富知识等。其次鼓励家长带学生出去看看,增加学生感悟生活的途径。

四、注重发展优选择,提高学生独立探究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是一个渐变、长期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方法、进度等方面的自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一)鼓励学生选择“内容”主动阅读

在通常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的结构是很固定的,而且内容的理解难度也不大。在这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从自身的语文理解知识水平和对内容的兴趣出发,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二)鼓励学生选择“理解”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因为一些文章的特定内容、表现的意思是模糊性的,学生可以对这部分进行多维度的理解、阐述。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的语句有差异的理解,支持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悟文章,在文章的各处关键点,用自己的逻辑串起来,将书的化为我的,实现个性色彩的阅读。

(三)鼓励学生选择“学法”主动思考

学习心理学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各有特色的。这本质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系统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在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选择“练习”主动适应

学生之间存在差别是不容教师忽视的,在课堂练习时,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因材施教。在把握教学要求中“底线”的同时,又追求教学要求的更高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委颁布.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崔峦,陈先云.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杭宁,女,1989年生,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教师。

浅谈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篇12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1]为了顺应世界学习变革的潮流, 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学习方式的主张, 诸如“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现代化”“学习方式革命”“学习方式引导”等。当前关于学习方式的论述以“学习方式转变”居多。明确提出“学习方式转变”的文本资料出现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前后。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原所长钟启泉教授主张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这一主张旨在转变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传统学习方式现状, 因为“学习的窄化和过度形式化的结果, 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的人为阻滞”[3], 其本意并未有全盘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之心, 亦无排斥传统学习方式之意。此后, 有学者针对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 并提出了“学习方式引导说”。该学者认为这一提法有不妥之处, 即“学习方式转变说”容易造成学习方式的二元对立现象 (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对立) , 产生学习方式绝对化的误解。[4]究其原因就是对“转变”意义的误读, “转变”是指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 后者之于前者而言是独立的, 前者与后者之间并无关联, 没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一提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理念相违背。由此, 该学者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学习方式引导说”。而我们认为这两种提法都有不妥之处, “学习方式转变说”容易造成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二元对立, 使新的学习方式绝对化, 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详实的论述, 在此笔者不再赘述。我们认为, “学习方式引导说”亦有误解之嫌, 引导是一个行为动词, 不能体现学习方式变化的最终目标与结果, 在字面上并不能体现出我们将学习方式朝向哪个方向引导 (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转变学习方式本身, 而是转变窄化和过度形式化的传统学习方式现状, 针对学习方式而言, 我们认为, 应该用“优化”一词更为贴切。之所以用“优化”一词, 是因为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优化”一词更适合于描述当前学习方式的发展变化之情形。原因有二:其一是“优化”的涵义是指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们必须吸取传统学习方式之精华用来学习未来发展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也必须吸取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之精华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高级思维能力;去除传统学习方式被动、他主和压抑人性之糟粕;去除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放任自流、过分依赖和效能低下之糟粕。其二是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10年的光景, 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变化, 只是并非那么理想。我们认为, 不理想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没有妥善地体认和处理好新旧学习方式的关系, 没有体悟到学习方式转变的真谛。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其优势和时代性, 传统学习方式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亦不是万能良方, 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因此, 我们提出要在认清传统与新课程倡导之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 针对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 , 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二、新旧学习方式的学理性剖析

本研究中旧的学习方式 (亦有的学者称其为传统的学习方式) 是指新课程改革之前那种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新学习方式是与旧学习方式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

我们之所以用新旧学习方式这一提法, 并非存在个人价值判断, 而只是以新课程改革为时间结点来划分新旧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是否适当之别。某种学习方式只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选择的学习类型、学习模式和学习渠道。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 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但是新的学习方式并非万能良方, 也有其不足之处。旧的学习方式虽然已经不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但是对于一些初级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新旧学习方式的关系, 我们从效率、系统性、认知结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适用范围这七个维度对新旧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见表1) 。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 新旧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知识掌握的效率方面, 旧的接受式学习主要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并不需要学习者亲身实践和探索, 因此其获得知识的效率远远高于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新学习方式。在系统性方面, 由于旧的学习方式所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经前人总结和归纳而获得的, 因此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而通过新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主要是依赖学习者亲身实践而得, 所以系统性差并且零散。在认知结构方面正如学者奥苏贝尔主张的一样接受学习也必须有意义, 接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相比较而言, 由于新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大, 因此导致认识结构的缺失。从个性发展角度来看, 旧学习方式主要以接受为主, 十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忽视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而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学习方式则恰恰相反, 它十分重视学习者个性的发展, 强调学习者学习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从学习者全面发展角度来看, 旧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形式, 主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阻碍了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与之相比, 新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主动精神、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信息选择和收集能力的培养,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旧的学习方式只适合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初级知识的学习, 不适合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思维水平知识的学习。从这一点来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亦可以发现新旧学习方式之间并没有谁取代谁的关系, 新学习方式只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与旧学习方式之间是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旧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初级思维水平知识的学习, 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学习方式适用于高级思维水平知识的学习。而初级思维水平的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级思维水平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促使学习者选取最适切于其本人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式最优化之原则

通过对新旧学习方式进行学理性的剖析, 我们基本上已经了解了新旧学习方式的内涵、优势、不足以及适用范围。但只对学习方式在理论上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用以指导实践。最优化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切性原则

所谓学习方式最优化的适切性原则是指在选择和应用学习方式时, 要准确把握不同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第一, 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 根据学习者的年龄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难以获得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小学低年级不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即使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也是只重自主、合作之形, 轻自主、合作之实的“伪自主”“伪合作”。第二, 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 我们亦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旧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只有在选择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新学习方式兼顾旧有学习方式的优势来实施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第三, 学习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学习方式的选择。例如, 化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化学实验, 但是在我国西部一些极为贫困的地区, 学校实验室极其简陋, 做化学实验对那里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 因此那里的孩子只能通过化学教科书学习。第四,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们也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 针对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学习, 旧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倘若是一节科学探索课,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再合适不过了。因此, 在最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方式选择的适切性原则。

2. 相对性原则

所谓学习方式最优化的相对性原则是指不存在一劳永逸、绝对的适合于一切学习者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的学习方式。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原则是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一现象, 即有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 只要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就是好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那么传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有意排斥旧的学习方式, 一律实行新的学习方式, 产生了为了自主而自主、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某一种学习方式只是在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具体的学习模式、学习类型、学习渠道。学习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学习方式针对具体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情境而异, 学习方式是相对的, 并非绝对的。因此, 在最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学习方式的相对性原则。

3. 灵活性原则

所谓学习方式最优化的灵活性原则是指掌握和应用学习方式时不要把它当成有关学习过程的程序或模式, 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情境灵活处理学习方式的实施。杜威曾经指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 如果认为向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的模式可以在获取知识和解释问题时照着做, 那就陷入自欺欺人的行为, 会产生可悲的后果。”[5]反观当前课堂, 实践中学习方式已经存在模式化的“自欺欺人”现象。例如, 探究学习要遵循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者发现问题—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这一探究学习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因此, 我们在最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灵活性原则。

4. 多样性原则

所谓学习方式最优化的多样性原则是指学习者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选取单一、机械的学习方式, 要注重新旧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水乳交融”。例如, 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首先必须受到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以获得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接下来才能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倘若产生疑问, 就必须进行单独的研究性学习, 如果自己独立探究不能完成, 就必须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 解决疑难问题, 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 我们在最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务必要采用多样性原则。

参考文献

[1]BIGGS J B.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M].Hawthorn: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ch, 1987.

[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广君.我们怎样理解学习方式的转变[J].天津教育, 2003 (8) .

[4]周兴国.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上一篇:薪酬设计下一篇:受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