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2024-08-11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篇1

一、新课导入,精巧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一首优美乐曲的序曲, 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一年级《找规律》一课,老师这样设计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看男女同学谁在5秒钟内记住10个图形,女士优先,女同学先来。

出示图(1):

让女生记忆5秒,然后撤掉图片。

提问女生:第5个是什么? 第8个呢? 无论问第几个,女生都轻松对答。

接着男生用5秒记。

出示图(2):

接着,老师撤销图片。

提问男生:第3个是什么?

男生:是正方形。

:。师:第6个呢? 男生答不上来。

于是老师宣布:女生获胜。

这时,男生不服气了:不公平,不公平。

师:为什么认为不公平?

男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女生的图形排列有规律。

师:规律可以有什么好处?

生:让我们又快又准地记住。

师:是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师揭示课题———《找规律》)。

通过简单的比赛,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规律的存在,体会到规律的便捷性。由此展开对生活中各类规律的回顾,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这样的新课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简单巧妙,体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和教学智慧。

二、游戏渗透,简单有趣

把游戏贯穿于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在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常见,简单有趣。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创设了“小明寻宝”的学习情境,首先老师提出游戏规则: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宝物在小明左脚的3米处。然后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学生在这张纸上点一点,这个点表示小明的左脚,要求学生在纸上标出宝物可能在的位置。

接着交流反馈宝物的位置。

师:很多同学表示出了宝物的位置。大家看,认为宝物可能在这儿的请举手。 (出示图1)

师:真棒! 宝物还可能在这儿吗? (图2)

宝物还可能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距离左脚3米处的周边,不断出现点,课件出示图3:

师:还可能在哪儿?生:在斜的地方。课件逐渐出示圆形的点子图(图4)。

学生看到这个点子图,情不自禁地说:圆。

然后教师依次连接这些点,形成了一个圆(图5)。

师:同学们,圆你们都认识吗? (认识)刚才想到圆的同学请举手。那么谁来说说宝物可能在哪里?

这时学生都能说出宝物就在小明左脚3米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圆心、半径、直径。

这样,学生在寻宝过程中经历了由生活逐步抽象到数学,从游戏情境中体验知识的本质,主动建构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不但让人感到设计者的别具匠心, 而且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彰显数学的魅力。

三、操作先行,简明有效

现代数学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在适当的时候动手操作,对知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避免死记硬背。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算出带有方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通过数据并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高。

师:这个公式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犹豫了,有的说适合,有的说不一定。

师:怎么验证? 这时有学生说把它变成长方形。

师: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

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老师引导学生先讨论:怎么剪?

生:要剪高。

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

生: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当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纷纷画出高再剪。有的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有的剪成两个直角梯形。

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转化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亲自操作割—移—拼的每个步骤。

师:转化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系统地看清: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复述,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

经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转化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一目了然。经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能充分理解,终身难忘,效果好,记得牢。

四、问题引领,精准高效

“问题”是数学课的灵魂 ,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 ,应该是以“问题”不断引领思维张力的课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究,丰富思维内涵。特别是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内容时,教师更要提供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问题的精准把握,每次听罗鸣亮老师的课都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区别有了进一步认识后,老师步步递进,提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师:这里还有一个四边形,是我女儿剪的,藏在信封里,一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图形?

老师从信封里慢慢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看谁最先喊出它的名字?

看到老师掏出的是一个三角形,再看看老师滑稽的动作,学生不禁笑了。

问:老师,你女儿读几年级,难道不知道三角形不是四边形?

师:对不起,来的时候,我女儿确实准备了一个四边形,不过已经把它割成两部分了,这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时,学生感到很好奇,开始动脑筋,纷纷抢答。

生:您女儿剪的可能长方形,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怎么想到的?

生:另外那部分应该是直角三角形,因为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

然后,教师慢慢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直角梯形贴到黑板上。

师:我女儿原来准备的是什么四边形?

这时学生学习兴致很高, 纷纷猜测。等学生猜得差不多了,老师请学生上黑板前摆一摆。

师: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摆一摆。

学生跃跃欲试, 一个接一个地上去拼摆。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拼成梯形,甚至还有的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师:现在你能猜出老师的女儿是读几年级了吧?

生:应该是六年级吧,不然她怎么知道得那么多。

教室里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得愉快、充实,课堂所呈现的问题,精炼巧妙,简单高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设计形式简单,幽默风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猜想、拼组、验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的高效。如此巧妙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无不称道。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篇2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进而指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

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图1),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图

2、图3)。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篇3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作三角形,剪下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同学们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从而说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4.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他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5.设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达到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效果,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地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3)解题反思。

(4)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Z].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曹一鸣.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9).

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篇4

一、树立服务意识,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

1.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探索问题中得到发展。比如,利用课件再现课文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热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特别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同时,切不可喧宾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即如何把问题用课件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手段。

3.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 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合作学习。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以4~6人为宜), 安排好合作学习的组长,合作学习的时间,设计好合作学习的问题。

2.创建学生提问的课堂。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被动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3.实践感悟———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

4.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 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 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教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篇5

总结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笔者感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优化整合,能激发习作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我爱游戏”———动画课件,架起兴趣之桥

如果细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他们最热衷的莫过于上网、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为什么这些东西能牢牢吸引学生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多媒体数码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变静为动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写作素材,给作文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虚幻的形象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技巧形象化,从而激活了教材内容,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习作五《动物名片》时,试图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描写小动物外形。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脚”等写作顺序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据此观察,模仿,显得比较生硬无趣。该教师用数码技术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拼图游戏:在碧绿的草地上有一只小兔轮廓,请学生把它画得更漂亮。教师先示范,同时一边有顺序地描述白兔外形,一边点击电脑,依次出现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前腿长,后腿短等局部画面组合成可爱的小白兔形象。鲜明的色彩与有趣的游戏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潜移默化地将写作知识教给学生。接着,教师请了几位同学边玩拼图游戏边口述小兔外形,学生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在游戏进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写小动物外形的一般顺序,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写其他小动物,难度降低了,学生兴趣自然浓厚了起来。

二、“精彩一刻”———数码成像,突破习作难点

为了解决学生不善抓住细节展开描写的问题,笔者想出了形象的比喻———“用你的眼睛拍照”,这样打比方比生搬硬套好得多,但是能领悟老师这种说法的学生依然不多。如果能有一些示范和引导就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过去相机很少有一次成像,立刻观看的功能,即使有立可拍相机也必须到强光下暴晒,并且清晰程度较差,没有鲜明、生动的画面再现,很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而数码相机的诞生却使即拍即看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描写的效果。

案例二:近年来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走进生活,拓宽写作范围的机会。我们组织同学开展设计、制作“我的小天地”室内装饰活动,我用数码相机拍下同学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场面,并转发到自己的网页上,使他们不仅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自己活动的情景,还能与家长一起分享活动的快乐,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帮助他们再次入境。一两张照片并不一定能真正体现活动的全部,但无疑它有着星火燎原的作用,可以启发学生去回顾,去表达属于自己的精彩一刻。这次活动之后,学生开始善于留住精彩,每次有大活动他们会自已向电脑老师借数码相机,或者干脆自己带来数码相机拍摄。我想如果可以做好班级的网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传、发言、评论,使交流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将会更加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

三、“爱拍生活”———数字视频,丰富作文形式

随着数码产品的兴起,网络拍客的`盛行,很多学生尝试用数字视频记录自己或周围生活的小故事。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数字视频的形式新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应立足“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从“以自己为中心”逐步趋向参与校园生活,走进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使学生在丰富人格的同时学用语文。所以,笔者把数字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运用。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在设计教学时,笔者就想到用数字视频的方式来进行。笔者挑选了两位同学分别拍摄朝霞和晚霞,在课堂上,因为它是由同学拍摄完成的,格外引起关注。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和讨论这段视频的优点与不足,接着,启发他们:“如果你也来拍一段视频,你想怎么拍?”“在拍摄时,你要插入哪些解说?”学生兴致很高,发言积极,之后我让他们先写出剧本,再给老师修改,并鼓励他们:“如果剧本非常可行,我们可以给家长看,到那时他们一定会支持你们用DV来拍摄的。”这次活动,也只是一个开始,但是确实很受学生欢迎,今后可以继续深入地开展。

优化导入方式 增添课堂魅力 篇6

【关键词】导入    数学    兴趣     实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在数学课上,如果不讲究导入艺术,日久必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反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把学习数学当成“苦差事”。因此,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方式有很多,在运用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授课目标科学地选择。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利用多媒体动画导入课堂,生动有趣,孩子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新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这一课时,播放著名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了高斯在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

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不服输、自我挑战的精神。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高年级的数学课上,可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植树节到了,小明要在自家门前小路的一边植树,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也要植,帮小明算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当问题提出时,可能有的学生脱口而出“20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不要急于说出对与错,只需说:“自己动手动脑研究一下吧,看谁研究的结果与数学家一样,有数学家的天分。”如此一来,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猜”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通过“猜”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准备5个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分给五个学生,要求学生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告诉大家,让教师与学生们比赛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学生们会发现,三角形像被教师施了魔法一样,教师说多少度,就多少度。学生在多次“失败”“惊讶”之余,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猜得又快又准?”这里面肯定有奥妙。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带着疑问与渴求,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四、可采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入新课

先复习旧知识,再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内,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印象还深刻。如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整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告诉学生小数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启趣谈话导入新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谈话式导入,可拉近师生关系。特别是在低年级上课前,教师可与学生“随意”地谈话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你喜欢吃什么?

生:吃水果、吃鸡蛋、吃蔬菜、吃肉……

师:你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

生: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不知道)

师:老师喜欢吃水果和肉。昨天我买了18元钱的水果和34元钱的肉,你们帮我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六、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直接向学生出示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以唤起对所学功课的有意注意。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有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于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因为,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单洁,杨戈.“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9):23-24.

[2]林芷因.“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07(26):28-29.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 篇7

一、创设激情, 激发兴趣

所谓学习动机, 是指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 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和家庭等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 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而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好, 学习效果也好, 反之, 学习效果差些。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采用设置疑问、增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就会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因此, 体育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 享受快乐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的能动性地、创造性地学习活动。在新课改下,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创造性改革,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学起引导作用, 教应为学服务。尤其在体育活动课上, 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器材进行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 对学生要下放一定的权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供学生选择, 学生选择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内在的、主动的, 目标一旦确定, 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 我把教学内容分成篮球、足球、跳绳、游戏等不同项目, 不同项目下又有多种活动方案, 学生可自主选择并实施练习。这样, 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 玩起来也起劲、忘我, 教学效果甚好。

三、合作学习, 互帮互助

学生的认知顺序是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这一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锻炼氛围, 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 引导学生较快进入角色, 根据计划目标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项目的练习。

例如, 在活动课的开始部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锻炼欲望, 我准备了足够的体育器材 (沙包、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长跳绳、短跳绳等等) , 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和时间内, 以健身为目的, 自主合作, 练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互相进行评价。我在这项活动中, 只是巡回指导, 辅导学生, 提醒安全事项。这样, 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性,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 维护了个别

《论语》中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教师在小组活动中, 让体育优等生来担任教师的角色, 在分配任务后, 由他们来当老师, 引导小组内的活动, 共同完成任务。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为同学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师营造的合作学习氛围, 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让学生能够互相观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 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也在活动中提高了社交能力, 也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抛砖引玉, 主动探究

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 并且内容相关的问题, 以激起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新授课时, 除了讲解教学内容重难点外, 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主动探究,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双手胸前投篮”一课教学中, 我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队, 一个人一个人地持球往篮筐里投。一会就有学生问:“老师, 我投的球怎么连篮筐都碰不到啊?”“老师, 我投的球怎么一出手就斜了啊?”“老师, 我怎么老是投不进去啊?”……然后我把学生集合成讲解队形,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先让大家回答, 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虽然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准确, 毕竟也经过思考了, 我都给予了表扬和鼓励, 最后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同学投的球碰不到篮筐那是因为用力不到, 上下肢协调配合就好了。”“有的学生一出手球就斜, 那是因为两手在投球瞬间用力不均导致偏向一方。”并给学生做了示范动作, 讲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再分组进行练习时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充分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让自主探究伴随学生的成长, 使他们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

综上所述,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合理灵活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观,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教育部基础司

[2].毛振明, 《对十种教学模式的分析》[CP]

[3].成军杰, 《体育课教学内容与体育兴趣》, 2006

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篇8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 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 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它会驱动教师满腔热情, 专心致志, 千方百计, 力求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 完全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在上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 学生在了解了刘涛想要写信给Peter这一前提后, 给同学们提了两个问题:“He wants to write to Peter, what does he need?”“How does he ask for these things?”。面对同学们的拘谨和沉默, 教师微笑着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大胆预设, 同时承诺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有理老师都不会责怪。在老师善意的鼓励下, 学生们开启思路, 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写信所需的一些必须品”信封、信纸、邮票”, 从而有了学习单词“writing paper, envelope, stamps”的愿望, 细心的同学还会考虑到写信时还需要胶水等一些辅助用品, 这时教师可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阅读第一部分对话,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独具慧眼的提问和精彩的回答解决了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收益。

二、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以核心问题为突破口,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探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会提问题了, 并且提出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探究课文的关键, 有的则不是。因而, 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主旨, 归纳出统领全文的问题, 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Asking the way》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How can we ask the way? Which sentences can we use?”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理解了全文, 归纳出了问路及指路的相关句子, 收获很大。

2 . 以关键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深入化探究。以局部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探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面, 学生可能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产生的问题比较多, 那么就以这个局部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口, 进行深入探究, 使之能够连带解决其它问题。比如在学习《Who is younger?》这一课, 许多学生对双胞胎这个话题感兴趣, 找出了许多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双胞胎身高、大小、长相方面去对比了解, 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比较级的正确用法, 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3.以自我评价为发展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性探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总结。这是在探究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的收获, 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在上《The seasons》一课时, 让学生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 并用英语写成天气预报,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聆听和交流的同时理解的天气的相关单词和句型。在学习《Seasons》这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时, 在指导学生理解各个季节的天气特征及每个季节的趣事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诗中的意境, 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More exercise》时, 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合作表演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焦急的心理及面对自身不足能积极面对、设法改进等方面的体会。对于这些探究所得, 我们都很重视, 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并予以鼓励和评价。

三、有效的课后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习课文后, 教师通过读写, 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的读写结合。学完《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后, 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Liu Tao, 你会对Peter说什么, 你会怎么写这封信……通过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完成Liu Tao信件的续写任务, 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登陆真实的笔友网www.penfriend-club, 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友, 并能给他写一封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 学生仅靠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和打开知识金库的钥匙, 他们才能大展宏姿, 畅游知识海洋, 一生一世都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张力的课堂, 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 才会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活世界和梦想家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优化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方式,优化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笔者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想就此谈谈在化学教学中, 应如何优化教学方式,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作为教师, 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更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知识。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理论与实际均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其学习的效果好得多, 不但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趣味,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 在讲解CO2的性质时, 提出是什么使石蕊溶液变色的问题,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传播科学更重要。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习品格。新知识的形成是在前人总结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成的。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力求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顺利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会学,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未来公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发扬民主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互换角色, 锻炼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合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可以理解为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到某共同目的, 能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等信息, 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 以共同完成某任务或行为的一种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交流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形式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学方式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只有有效交流, 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开启心智, 使学习不断进步。

三、转换师生角色,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 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 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教师主宰课堂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 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 也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例如, 我们在讲解题目时, 可以装作不懂,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教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并且为此感到自豪。这种引导更要靠教师高明的教学手段。

改变英语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 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有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要有明确的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意识。为“学”而“教”,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 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 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 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2. 善于创设情景, 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 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生动作词汇时, 笔者叫一些学生表演, 如Play chess, play basketball, fly a kite, etc.让这些动作立体交叉进行, 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些动作词汇, 最后让他们用英语表达这些动作。如在教学生长相词汇时, 笔者特地买了一个棕色的道具卷发, 并让一位女生戴上它, 然后向学生介绍:She has brown curly hair.She has big eyes.etc.另外, 还让一些学生扮演“模特”, 让其他学生来描述他们的长相。有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自行创设情景, 把课文的内容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或根据所学的对话编制类似的商务英语对话并表演。通过创设这些直观教学情景,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得轻松。

3.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适时开展小组活动,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1.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把自己真正置于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课堂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实施。在课堂上, 教师的自主权明显大于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 我们提倡师生互动, 使学生成为教师的合作者。

2. 开展突出语言运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似论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足够量的语言实践。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传授比重较大, 语言实践不足。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语言的实践性特征, 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实际活动情景, 增加语言的真实感, 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进而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3. 以多媒体优化组合,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而又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 通过视、听觉等感官, 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外语文化背景、语言情景, 通过录象、投影、电脑等都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 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 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实践性的大大加强。而多媒体组合更为教学实践、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大量的视、听、模仿语言材料, 并且通过具有审美载体、形象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施对英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在英语教学中, 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评价, 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 要为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要求以学生自评为主, 小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通常采取建立学习档案袋、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自我评比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参与活动情况、测试情况等。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来评价学生, 关注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要提升业务水平

课改, 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教师。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包括指导学生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研制开发课程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把握先进的外语教学思想; (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合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加强教法研究, 优化新教材资源; (5) 加强学法研究,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学效果; (6) 加强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式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8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意识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少”、“差”、“费”等现象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反思传统教育教学的得失,教师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优化。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情绪,创设“融洽”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比较严肃,非常注意和学生保持距离,唯恐学生不尊敬自己,唯恐学生过于活跃,搅乱课堂。在教师的威严下,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许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敢质疑问难。

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融洽”,不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灵的交汇。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对课堂上回答问题等方面表现不理想的学生,不能训斥讽刺,而应耐心地加以辅导,使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话。语文是门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课上都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就达不到教学目标。

还要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自身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学习自信心,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不同层次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他们去积极主动地争取成功,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在备课时,总是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他们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一切从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出发。有时候我甚至在同一个班上布置四五种作业,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做。这样,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能“吃”得饱,能得到提高;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夯实基础,有所追求;成绩偏差的学生能增强信心,不至于放棄。

由此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积极的教学情绪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进而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曾有一个学生和数学老师关系不好,他把课程表上所有的数学课都划掉了,并且一上数学课就故意打瞌睡,数学成绩严重滑坡。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

二、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沟通方式。但是,一堂课教师也不应拘泥于一种沟通方式,有时应该交替使用。一般来说,讲授新课适采用单向、双向沟通;复习课、练习课宜采用

我的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其中知识竞赛可以开展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个人挑战赛等。我也会偶尔给获胜者颁发一点小奖品。这样比赛,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我一上课,就出示了毛泽东的名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然后提问学生:项羽真的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吗?这一问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情绪高昂,都争着回答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

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多地融入语文的情境中去。比如课件画面上可以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影视片段。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因其生动活泼、赏心悦目,不仅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有很好的听觉效果,因而备受学生喜爱,这样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远非以上所述的三两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不断地探索与改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一步一步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切莫边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1).

[2] 教育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 [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8(11).

[5] 杜晓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

[5] 高明辉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 安徽教育,2005(09).

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改革 篇12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进行创新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 使他们被动接受知识、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难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能有效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 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使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出发, 使课堂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 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语文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随着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体。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高效地进行学习。

首先,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 学习能力不强,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任务的激励下,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性, 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

其次, 积极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感受学习的乐趣, 进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中, 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来设计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 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 在进行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关注,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在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扩充教学容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教学方法都融入了创新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结合其生动形象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并跟随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积极思考, 逐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摆脱了用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式, 节省了教学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进行互动。同时,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 激发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同时,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吸引下快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 体会作者创作的深意。

五、打破课堂教学局限, 加强生活和教学的联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 还要结合相关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 同时不能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扩大阅读量,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 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 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 教师要调动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 作为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课后, 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从延伸的材料来说, 可以是音响资料, 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影像资料。从资料的来源来说, 可以是从网上下载而来, 可以从图书馆寻觅而来, 可以从不同学科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 可以打破小课堂的局限, 从而拥有一个学习语文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上一篇:经典诵读教学下一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