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共12篇)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1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计算机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教育者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计算机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自己多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工作实践,谈一些粗略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1 分析学生情况,抓准认知水平
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因材施教的准绳。了解中职生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不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任课教师必须要做的教学准备工作。因此,开学初,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了解和分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比如每年我在带一年级新生时,都要给每一位新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情况调查(如图1)。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设备配置不完善,所学内容不相同或要求不同,甚至没有开课。只有少部分学校开了2-3节打字课,45位一个班的学生,有四分之三的家庭没有计算机,虽然有一半的人接触过计算机,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过internet网,并且是用来聊天。通过预备周的了解,发现学生计算机基础总体水平不理想,学生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而中职计算机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制而成,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课本所述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论述较多,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因此第一学期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初等层次,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师应采取“重基础,多实践”的原则。在理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点,能理解实践操作的含义;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 深入分析教材,设计有效策略
分析教材是教学设计的起步,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分析教材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又与教材的重点有关,教学难点也是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只有明确了教学重点,才能较为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也只有找到了难点之所在,才设计好重点、难点的有效策略。
2.1 联系实践法
从日常生活中实践知识入手,推理出计算机知识,既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书本中的知识。如在学习《文件夹》知识时,我将知识点设计与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联系,形成逐步深入的认知阶梯。用生活当中的“商品房—箱子”实例来讲解很有效果,首先把“我的电脑”中的“硬盘”比喻为商品套间房,“C:盘”为客厅(活动场所),其它盘比喻成相应的房间。而文件夹比喻成放在房间中的箱子,当然箱子中可以放箱子。如要拿箱子12中的物品,应该打开商品房门,再打开储藏室门,再打开箱子1,然后打开箱子11,即可(双击硬盘,再双击F:再双击一级文件夹,再双击二级文件夹)。(如图2)
2.2 学科结合法
从已知学科知识入手,引导出未知计算机知识,既突出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又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学到了计算机知识。
在学习用IF Then Else End编程语句时,可从学生知道的中文条件语句及中英翻译来讲解,让学生们逐步掌握编程知识。例:以学生学业成绩是否达标(数学成绩是否达到60分)来引入,首先我用中文表述其含义:如果数学成绩小于60分,那么显示为不及格,另外显示为及格,再用关键词“如果—那么—另外—结束”(如图3),然后将各关键词中译英转换成编程语句(如图4)。课件制作时,将图3和图4内容制作在同一画面上显示,先显示中文语句,再逐个关键词替换显示编程语句中的关键词和条件。
3 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及是兴趣”“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求知。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有权威地位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在网上下载《eflashMTV》软件制作自己的MTV放影给学生欣赏并且讲解MTV的制作过程:1)启动并导入自己的照片;2)选择MTV模板;3)生成MTV;4)flash播放,然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制作并演示。此时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增,都想有自己的MTV,这时我积极给予学生鼓励(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MTV制作过程)。这时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1)网络信息检索;2)网络信息的下载。当然也可利用、图形、教学演示光盘、课件等教学手段,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地剌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2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尽量利用真实或创造较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周围的生活跟学计算机密切相关,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嵌套编程语句时,引入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把故事渗透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在学习网络检索时,向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按目录查找计算机基础知识参考书的过程;在学习Windwos操作系统桌面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办公桌的布置及桌面的工具的用途来讲解;在学习二进制数时,向学生介绍灯泡在开关的闭合与断开的现象,同时与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及同学学过的十进制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十分亲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
4 分组互助学习,营造轻松氛围
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你我将有二种思想。一个团队给予一个人的帮助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在于精神方面,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鼓舞每一个人的信心。计算机应用是一门新兴专业,许多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又是非常陌生,分组协作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开学两周后,我根据《新生计算机知识调查表》及学生基本素质情况,将学生按3或4人为小组,确定负责人安排实践活动。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文字排版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好幻灯片:1)展示成品;2)需要排版的原文;3)给出重点、难点的问题设计;4)给出知识点,在上课时,我先展示成品和问题设计,由负责人安排小组长(小组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同学坐在一起,共同预习,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共同找出或得出知识点,共同回答或操作课堂的课题,这样同一组的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同时不同组互相竞争,用最快捷的方法完成课题,可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可开展不同组之间应用比赛活动,如在学习文字处理之前,制定电子手抄报活动,在文字处理课题结束时,每组必须上交电子手抄报参加评比、展示。这样,分组互助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5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实现计算机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应吉康.信息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岳鸿.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彪.PowerPoint应用案例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比及教学实践,探讨一种课堂教学新方法“引导、自主、协作”,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自主、协作、信息化教学设计、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目标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划,“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现阶段的计算机教育要紧密围绕这个目标,就要对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做出必要的改进,加强以辅助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逐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要。
两种模式
目前中学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存在突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处于应用层次的知识,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将由以往单纯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上升为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通过语言、传授、记忆学习的重在“结果”的学习逐渐过渡到通过实践积累、亲身体验的重在“过程”的学习。以下是两种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所要教授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通过演示、讲授、课件演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由于目前采用的是大班式教学,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程度好的学生认为操作十分简单,感到乏味或“吃不饱”;与此同时,程度差的学生往往看或听一两次仍不明白,这样,教师的演示和讲授收效甚微。演示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个别学生认为无事可干,另一些则犹“云里雾里”,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即使这样学生们仍然只是学会某种操作技能,可谓“依葫芦画瓢”,而没有培养起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会进行延伸性学习,不会探索性学习,也就难以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依托信息也依赖技术,因此,这门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具有信息化的特征。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多的计算机知识,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探索,自由创新。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要拟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查找尽可能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当然;上课时先展示学习任务--有些老师称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告诉学生资源的路径(如有条件上互联网,可让学生在限定的网站范围内查找信息,但要注意学生上网时容易迷失方向或偏离主题)。学生可以从教师、多媒体网络资源那里收集到一定的信息,提出一些问题,把以往直接讲授的内容转变为问题形式,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及某些辅助材料或某些软件的帮助系统,围绕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变大班教学的劣势为优势,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充分调动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有秩序地协助基础稍差的同学,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最后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补充。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共同完成。
应用
笔者曾尝试抛锚式教学,整个步骤如下:引导--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自主--自学、答疑,协作--讨论、咨询。
笔者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同样的知识内容课:一个班采用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教师演示讲解知识点和操作过程,并让几个学生演示他们的做法;另一个班则让全班选举出“学生顾问”,上课时先花几分钟时间提出与这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问题交由全体学生思考预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并鼓励非“顾问”学生演示过程。对于某些不完整或较难的问题,则由全体学生向“学生顾问”提出这些问题或自身的疑难问题。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补充学生的不足。例如,我在上“画图软件使用”这节课时,我先展示一张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结合课本介绍分析这幅作品采用了哪些工具,让学生讨论研究回答,接着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自行设计构思,并鼓励学生超越原来的样画。结果在作画过程中,一位学生向“学生顾问”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将背景改成其它颜色?这位“学生顾问”恰好没有碰到这种问题,虽然他用“画图”作过几张得意之作,但从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我就让全班讨论这个问题,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又进一步提问:“能否将背景改为透明?”进而讨论到软件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一种教学方法,将大部分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基础差的学生能从其他同学那儿通过交流协作获得知识,基础好的同学又不至于觉得重复学习无聊,而是从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思维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部分同学能从以往的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地有目的的学习,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信息资源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丰富的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更多想象考虑的空间,更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当然,教师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以免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在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时迷了路。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任务提供不同的资源。例如:我在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 软件时,布置学生做“贺卡”。由于贺卡的性质和对象的不同,我尽我所能收集了一些祝词(中英文)、动物图片、明星图片、卡通动画、风景画以及一些音乐等等,并指引学生不要局限于目前的贺卡对象和形式,结果有的学生就作出不错的动物贺卡--送给某种宠物,有的学生设计了送给未来征服沙漠的人的贺卡……可谓“天高任鸟飞”。同时鉴于个人能力有限,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工作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也让部分学生自己寻找其它资源(有的学生自己上网寻找,有的则动用了自己家的扫描仪、数码相机……)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以高度的热情,已经自觉地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去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同时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这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打下好的基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有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知识的四种类型中前两类--“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它多属于记忆的知识;后两类知识--知道怎么做,知道谁有知识通常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获得知识,与个人的体验经验紧密相关,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常常不是通过接受获得,而需要个人自身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主要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隐性知识的形成更多的是靠学习者本身,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而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怎样、从哪里获取知识,这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形成。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正逐渐步入新的轨道,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传统的单纯的显性知识教育中解脱出来,也让学生从以往单纯的识记学习中解脱出来,从学习“临摹画”走向学习“抽象画”,把隐性知识汇入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潜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让新世纪拥有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优化计算教学 提升计算能力 篇3
一、创设情境,增强动力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仅仅是计算,只要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计算教学时,教师总是先出示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示范计算方法,强调注意点,再让学生运用之前示范过的计算方法去计算。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这也是为什么计算题很简单,出错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们要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计算情境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整合自己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中的例题(见下图)。
题目中只是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根据教材的提示计算12×3与15×4。教材已经把计算过程列好了格式让学生填,如果我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来教学的话,虽然学生经过强化,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进行加、减、乘、除法计算时,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太明白。所以在教学这一道例题时,我实地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我让班中的两位同学模拟购物情境,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3副中国象棋,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4副围棋。我让学生算一算他们一共要付给我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就知道应先把每一个人付给我的钱算出来,然后再把两个同学所付的钱数加起来就可得出两人一共要付多少钱了。这时,我追问:在计算12×3+15×4时,为什么计算过12×3=36后不是先加上15后再乘以4呢?学生经过刚才的情境创设,已经明白了这一道题的计算过程,所以都齐声回答道:因为12×3算出来的是买象棋的钱,15元是一副围棋的钱,而不是4副围棋的钱,所以不能先加15再乘以4。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要先算15×4了。接着,我再强调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由于学生已经融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中,所以都能自觉地听我讲解计算方法,并且能自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二、口述过程,梳理算理
学生明白算理是他们计算正确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白算理,那么即使有时候做对计算题,那也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很多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算理。所以,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学生梳理算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计算内容时,我们要经常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或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脉络,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1页“想想做做”(见下图)。
当学生做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因为有了第一题的格式做例子,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计算第二、三题时,当乘到十位上的数字时,也都能与十位对齐,而不是与个位对齐。他们口述算理时,也都能很顺利地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做第二题时做错了,他们得出的答案是310,而不是2542,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其中的一位学生口述他的计算思路,并出示他计算的竖式。没想到这位同学出示的竖式是这样的(见右图)。该生说:“当时我拿62乘以十位上的4时,也想把2乘以4的积与十位对齐,但是后来我发现下面拿6乘以4时,得到24,一看这个24都得写在十位的前面,感觉不对。你看前面无论是例题还是‘试一试中的题目,当乘到十位上的数时,一般结果只是在十位前面多一位,哪有多两位的,所以我就想可能是把2和4的乘积8与个位上的2对齐吧。”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马上明白了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发现了问题,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所有学生理解为什么与十位相乘的时候一定要与十位对齐。如果我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而只是简单的以“对”或“错”来进行评价,即使学生按照我的方法纠正了算法,他们也还是没有明白这道题的算理,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就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三、重视口算,强化估算
口算是学生进行笔算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确保自己口算迅速、正确,那么也就不能保证笔算的速度与正确率。而估算是学生及时预测自己计算是否正确的基础,当学生笔算出一道算式后,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在什么取值范围内,就可以大概知道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了。像前面计算62×41这道题时,如果学生对于20以内的计算不能一口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可能出错。如果学生养成估算习惯,那么在计算62×41时,就可以把62近似为60,41近似为40,62×41的结果就一定比60×40的结果大,也就是说计算结果一定要比2400多,而那位算出答案是310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计算错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口算与估算教学,经常训练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让口算与估算充满数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时,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144×15,让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小组交流算法。我在教学这一道题时,融入口算与估算教学,把口算、估算、笔算教学融为一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5=1500,40×15=600,4×15=60,最后算1500+600+60=2160;估算时,可以将144看成150,然后计算150×15=2250,也就是说144×15一定小于2250,比250少6×15=90。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笔算练习。这样,通过前面的口算与估算练习,学生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这道题的算理与大致结果,这为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四、养成习惯,确保准确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保证。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时,竖式上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一抄到横式上就抄错了。比如24×14,竖式上计算结果是336,但是一抄到横式上就写成了363。也有的学生明明计算的是24×14,但是一列竖式就列成了42乘14。还有的学生书写马虎,数字写得让人看清是几,特别是在脱式计算中,前面写出来的数字,下面再计算时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从而造成最终计算结果的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而造成的。所以,在重视教学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与细心检查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出现笔误,保证计算准确。
总之,计算能力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计算教学,让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优化语文课堂 篇4
一、凭借多媒体, 丰富想象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 有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在课堂上加以运用, 让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五官感受效果, 突出了对学习对象的观察, 能直接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音像是多媒体的一种呈现形式。在教授《天安门广场》一课时, 因为部分学生没去过北京, 如何让他们想象广场的热闹呢?我用多媒体课件, 无论是天安门广场上的雄伟建筑的近景和远景, 还是适时插入的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的影像资料, 都使文字变成了图像, 无声变成有声, 直观形象, 情景交融, 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 他们兴致勃勃地看着, 或兴奋、或感动、或陶醉,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广场上热闹沸腾的景象, 表达感情的欲望就很强烈。
二、形象再现, 升华感情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的。”而借助于多媒体形式, 就恰恰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变理性为感性, 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视听的不足, 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亲临现场的直观效果,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升华感情。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 有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埋怨”, 因为没有生活的场景渲染, 学生很难体会作者苏轼的情感, 所以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中秋月夜情境图, 望月抒怀, 此时的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主人公, 与他同呼吸、共感叹。再配上合适的音乐, 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之日, 自己一个人背井离乡, 思念亲人的感情尤为强烈, 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绪了。
三、图文结合, 活跃思维
在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把夏天满地都是五颜六色鲜花的迷人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配以音乐、语言,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处都是鲜花的景象。接着把画面移至左侧, 把与画面对应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并将“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几个重点词进行处理, 使其一闪一闪由绿色变成红色。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结合, 让学生感受夏天地上花儿之多。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出示“星星”那段, 让学生感受夜晚星星的多。通过这样两个画面,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鲜花和星星的多, 也感受到了作者为何把“鲜花”和“星星”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辅助教学, 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 诱发想象
创新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文情境, 运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学《秋天》一课时, 在学习“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紫袍, 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一节时, 我用多媒体赋予苹果和葡萄娃娃的可爱形象,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苹果和葡萄娃娃, 大声地嚷一嚷,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可爱形象, 兴趣盎然, 畅所欲言, 根据提供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 还有哪些水果娃娃也来凑热闹了, 他们又会嚷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设计练习, 发展语言
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密度, 加强课堂进度, 不仅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多种资料, 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课外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堂上, 教师可以把预先设计好的文字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让学生就问题回答、思考、想象、记忆, 又能用动态、闪烁、变化等特征发挥事先设计好的图形显示, 既方便讲解, 又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比如, 《槐乡五月》中第一段描写“槐花”姿态的句子写得非常形象、生动。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五月槐花飘香的画面, 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 边欣赏画面, 并展开想象, 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 感受到五月槐花婀娜多姿的独特、奇美。在出示一幅幅槐花的画面后, 引导学生想象练习:有的槐花 () , 像 () 。运用多媒体, 合理想象, 把形象转化为具体的语言, 开发了大脑的潜能, 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5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教学模式单一固定,毫无新意。上课就遵循固定的模式进行操练。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教师讲授,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理解之后巩固练习的模式是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另一种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导,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难免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自制力等问题,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再一种便是任务型,分配学生做任务,从各种任务当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这样虽然有利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却容易造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水平有较高要求。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得学生计算机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忽略学生兴趣,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作为专门促进社会就业而存在的社会群体,其生源数量并不如大学那样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学生在选择这类学校的时候,更多地是注重技能的高低和名声的大小。因此,使得高职院校教学不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这一结果很容易造成学生因为学习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很难跟上学业进度而丧失学习兴趣。例如,计算机中最难学的便是C语言,各种繁杂的编程等枯燥的反复动作极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同时,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积极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去, 这些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理解企业需求,不符合企业需求标准。
许多高职院校,出于某种盈利性目的开办,并没有与企业需求挂钩,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由于投资基金等的限制,学校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并不如普通高等学校那么足,学校并不能提供给学生完善的学习设备,这些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自身由于计算机学习难度、软件不足等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缺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培养,且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难以实现就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固定模式。
如若想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创痛的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必要和必然的。尽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和教师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往往都是实践出真知,实践中得来的东西,往往是最印象深刻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当今社会计算机流行趋势具有充分的了解,在课程当中,慢慢渗透给学生现代社会计算机经常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且动手解决。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例如进人企业实习等,实时的参与到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当中去。
(三)了解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主要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就业离不开企业需求。因此,教师只有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授给学生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同时, 高职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联系,或者合作伙伴关系,安排学生进人企业实习,帮助企业提供人才,如此,企业也能保证自己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可谓一举两得。
结束语: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4-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现代化人才,而且要教育本身也要现代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现在面对学生的“减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事对他们来说不感到负担。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4个苹果和2瓶水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多少?”生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
二、利用直观演示,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显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设计展示这样的演示环节:先出示4捆零5根小棒表示45,再出示3捆零8根小棒表示38,这时画面显示整捆对齐整捆,单根对齐单根;接下来动态演示:把13根单根中前10根要捆成一捆,放在正捆下面,其余3根但根的仍保留在但根处,这样的演示过程使得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满十进一”这一很难抽象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融合图、文、声、像等功能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直观地显现在学生们面前,帮助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并完成了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是否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关键看数学是否突出了“过程”。引入多媒体课件,使“过程”比传统数学展现充分。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数学“1~5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借助书上的插画或挂图来讲解,但它是静止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的课堂里,我将教学情境图“野生动物园”图制成多媒体动画课件:“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飘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玩,1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方向走来;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然后画面定格,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并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学生很快地说出人和物各对应的数,并会认、会读这5个数。再如,教学“分类”这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去商店购物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商店的物品为什么要分类放置,怎样分类放置,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整理冰箱”的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分类活动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理由,从而理解分类的思维方式,掌握分类的方法。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7
一、创设情境, 进行有效预设
创设课堂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解决的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课堂情境,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实践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合作情境、游戏情境等。
二、创设悬念, 引导有效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由提出问题开始。有疑问, 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才能开动脑筋,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疑”, 教师就要激“疑”, 激“疑”就要设“疑”。精心设疑, 制造悬念, 有意地把一些计算机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启发学生思考“叭”和“只”两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教师的逐步设问引导下, 学生逐渐找出问题所在:这几组汉字都是编码相同, 但“叭”和“只”两字字形不同, “叭”是左右型, “只”是上下形;“洒”“沐”和“汀”三个字字形相同, 但它们的末笔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字根相同, 字形不同的汉字, 补上“字形”信息, 就可以正确输入了。这时, 教师适时引导, 进一步提问:“字形信息怎么加?”“汉字的笔画有几种?”“字形有几种”“它们的代号分别是什么?”, 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后, 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创设活动, 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计算机操作活动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掌握的才牢固。比如:给出一组需要加末笔字形识别码的汉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 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适当讨论和相互求教指导, 掌握得较好的小组成员指导和帮助掌握较慢的小组成员理解和掌握。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抢答,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位识别码步骤。
四、创设练习, 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 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各种类型的汉字作为练习内容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 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 促进有效生成。例如:给出“栈、伐、仇、男、回、句”等一系列汉字, 学生在练习时, 会发现“栈”和“伐”这两个字在输入的时候, 末笔是点还是撇非常关键。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不能一下子就能精确输入, 但是通过自己的尝试, 会正确录入所给出的汉字,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五、创设比赛, 促进有效巩固
俗话说:水激石鸣, 人激则进。学生具有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他们的这种心理, 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超水平发挥。为了本组取得最后的胜利, 组内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在为本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 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欲望, 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应将计算机课堂比赛进行到底。
六、创设疑问, 引发有效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 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之一, 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并逐步完善提高, 打造精品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步伐的迈进, 实施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优化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实现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前提;优化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试图为实现计算机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计算机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职中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科技创新导刊, 2008 (24) .
[2]杨云.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大科技, 2010 (5) .
优化计算机教学之我见 篇8
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了职校计算机教学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现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如果按部就班照教材顺序进行讲解, 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例如, 在学习第一章计算机基础时, 如果按照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机房安全及病毒防治、计算机键盘操作、中文输入法等一一讲解下去, 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考虑到这一点, 笔者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 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入教学, 直接和学生一起到机房对计算机的主机进行拆装, 让学生在拆装中自发询问各个部件的名称及存在的问题, 结果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接着, 笔者告诉学生装好计算机后, 可以开始玩你喜欢的操作了。而实际上,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全部没有安装过, 学生虽然打开电源了, 可是就是没办法让计算机运行。学生自然就迫切地希望了解软件系统及系统盘的安装操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 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调整教学顺序, 选择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学有所乐, 学有所悟。
二、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前,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通过上机实践, 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通过实践教学, 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 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 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 教师在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 (单击、双击、拖动) 时, 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趋于平淡, 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鼠标的操作后, 让学生玩一下Windows里的扑克牌、扫雷游戏, 在娱乐中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 可让学生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 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 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 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殊途同归, 学会多种操作路径
不论是理论知识, 还是实践操作, 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 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时, 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例如, 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 也可以用Backspace键, 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 也可以用相对路径;打开资源管理器可以从“开始”单击右键, 再单击“资源管理器”, 也可以从“我的电脑”单击右键, 再单击“资源管理器”, 还可以从单击“开始”到“程序”再到“附件”再单击“资源管理器”。学会多种操作路径, 全面掌握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 是迅速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必经途径。
四、竞赛活动, 掌握操作技能
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 都有较强的荣誉感, 针对这一特点, 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操作竞赛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活跃了学习气氛, 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操作技能。
五、学以致用, 培养解决实践问题能力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9
1 当前技工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一些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不平等的,能力有强也有弱。另外,一些因为中考高考落榜的学生在进入技工院校就读后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厌学和缺乏自信的问题上。而这些问题也给技工院校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1.1 学生角度分析
任何一门课堂的主体都是学生,而教师作为辅助,只有当所有学生主动并且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带动全班的学习效率。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教学的利益,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实操的兴趣。通常情况下,传统课堂上的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演示自己的操作方式,学生在下方模仿练习,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呆板、枯燥,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造成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计算机的运用严重脱离[2]。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了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1.2 教师角度分析
教师虽说在课堂上作为学生的辅助,但充当的也是一个领导者,是学生开启知识的一把钥匙。但是,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完整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体系,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生搬硬套,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这在长期的教学中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最终的教学质量也不理想。这种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对这种传统的实训课堂失去了新鲜感,课程整体表现也缺乏积极性,造成大量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就业困难。
(图1是近几年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需要借助他人帮助的统计)
2 传统计算机实训课程的创新和优化
作为一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找到该章节的重点知识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扩充,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随机提问和有目的性的操作,让学生整个人的身心沉浸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中。但由于所有实践操作都是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而传统计算机课程没有办法给学生展现更多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由此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在接触计算机课堂时产生的浓厚兴趣,这种脱离性质的教学该怎样解决,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2.1 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技工院校的学生有以初中为起点的,也有以高中为起点的,那么这样一种生源起点不一致的学校,基础的文化落差也是相当大的。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从两种方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不但要让其掌握书面上的知识,还应该更多地去鼓励其学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教师是需要去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从而做到课堂上的掌控全局[1]。由于教师已经知道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那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和实践。
例如,教师在讲到一个知识点时,采用现实事例进行分析,由这一个知识点展开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带着听故事的心情融入到学习的氛围里,能够更快地吸收知识,了解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拥有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能达到图、文、声、像四步同一的多媒体科技进行演示或模拟实物形成的过程,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强学习知识的趣味性。诸如此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课堂,还能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
2.2 创新教学的形式
据统计,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前期为学习部分,后期为考试部分。正是因为学生知道考试成绩只算试卷分数,所以才有了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这在当今各大学校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学生心理,假设教师在前期的教学部分充分发挥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资格,不仅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一旦到了后期的考试部分,仍会有学生出现类似于恐惧考试的症状,这样一种只算试卷分数的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忽视了前期教师的对计算机在实践生活中应用的教学。而将学结考试和平时计算机运用实践能力相结合去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知识【[3],比如,教师可以设定实践能力占总成绩的60%,这种考试成绩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技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
2.3 教学理念的创新
如今已经不再是让学生去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去创造的时代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摆脱呆板的教学材料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环节中这一传授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训操作的环节也不可忽视。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学科,而技工院校更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好的工作去培养学生,在这种基础上,学校更应该把心思放在学生的实践运用课程上。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只是知识要点,更多的是生活技能。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和专业能力。计算机更新速度快,并且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当中,这就非常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心理准备,只有教师本人跟得上知识时代的步伐,学生才会在教学里吸取得更多。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更给学生的实践生活融入了新的知识和内容,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2.4 搭就学生的实习机会
当学生通过最后的学期考试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企业选择,那么技工院校该如何给学生排除不靠谱的企业,加强学生就业的把握。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让企业透彻到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生活应用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以及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才能给企业和学生共同提高一个质量保障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从而达到一个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互利互赢的合作生涯。(图2是2013-2015届技工院校毕业生单位流向趋势)
3 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的意义
3.1 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有助于贯彻合理的教学理念
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在时代的演变上,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做出相应的转变,完成对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点和生活技能基础。在保障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使得合理的教学观念得到落实并进行推广,提高我国技工院校整体的计算机教学水平。
3.2 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强化学生整体专业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甚至延伸到学生未来就业的问题[4]。可以说,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更能为学生未来打下坚硬的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心理和包含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的就业考试,无一不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念,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社会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3.3 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呆板的计算机课程并不能满足现实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这也是当今社会企业工作的客观要求。然而针对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已经不再单单指对教学内容优化,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的培养,做到全方位的提高。从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将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坚持到底,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在生活中实用,教学效果才得以体现,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创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计算机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这样科技发展飞速的信息化时代里,技工院校应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各种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以此来推动我国向未来实际的发展。如今的教育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停滞不前的教师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社会又在不断地创新中壮大,那么作为技工学院里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可见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多么的需要得到优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培.探究如何创新技工院校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教学[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5):92-93.
[2]孙予波.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研究及发展方向[J].中国新通信,2015(12):25.
[3]杜玮.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职业,2015(27):37.
运用VB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0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主要考查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操作分为中英文录入、Windows操作、文档排版(Word)、数据处理(Excel)等,面对大量的操作类试题,老师逐一检查操作结果或手动阅卷,再统计分析成绩,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长此以往,势必会给老师增加相当多的工作量,使教师不堪重负;作业批阅缺乏准确性,一般只能对总分数的结果进行大致分析如分数段统计、平均分计算,不能做到更准确的分析,如信度、效度分析等难以有效实现。
综上所述,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使计算机基础操作服务于教学,经多方面思考,萌生了用VB开发计算机基础操作教学批阅软件的设想,下面介绍用VB开发的、采用数据库技术实现的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2 需求分析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很多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而且都以操作为主。那么,作为教师,怎样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怎样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因此,开发具有试题阅卷和成绩反馈功能的教学软件是十分必要的。对教师来说,减轻了教师工作量,方便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如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所以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他们还可以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试。
3 总体设计
3.1 界面设计与文件结构
界面设计:按照软件结构图设计好界面。
文件结构:设计好每一套试题,并建立好相应的目录。
题目少可以用文本文件来存储。为保证文本文件中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学生打开直接查看,可以改变文本文件的扩展名、改变文本文件中答案的顺序、或对答案进行加密等。
题目多可以用Access数据库来存储。这样只要给数据库设置个密码就可以保证题库的安全性了。
开发工具采用VB,一是因为VB适合快速开发,相对于VC等开发软件更易于上手,而且开发的效率高、周期短。二是因为Word、Excel等office软件里的宏都是VBA,而VBA是VB的一个子集,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而且利用宏可以帮助快速有效地写出阅卷程序。
3.2 选题
设计好界面和题目后就可以编写各功能模块的代码了。当学生选择某一套试卷后,就要执行选题操作。选题也就是根据学生的选择将软件目录下的题目复制到考试文件夹下。主要是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复制。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操作需要使用FSO(File System Object)对象模型,FSO的功能非常强大,它能创建、改变、移动、删除文件/文件夹;能检测文件/文件夹是否存在,文件/文件夹的路径;能获取文件/文件夹的信息,如:名称、创建日期等。要使用FSO,首先必须在工程中引用Microsoft Scripting Runtime。采用与题库中各库表对应的试卷表———理论试卷表、操作系统试卷表、文档处理表等。下面以抽取单选题为例说明其组卷过程如下:
(1)考试要求库。
(2)取出单选题题量。
(3)从单选题库中筛选符合要求(范围)的题目。
(4)判断题数<题量,若是则显示错误信息,退出。
(5)抽题数=0。
(6)判断抽题数<=题量,否则进入下一大题抽取。
(7)产生在1——题数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8)判断该题是否抽过,若是则返回(7),重新产生。
(9)抽取该题入理论题库。
(10)抽题数增加1,返回(6)。(11)抽取下一大题。
选题主要使用了FSO复制文件和复制文件夹这两个方法,及CopyFile和CopyFolder。部分代码如下:
因为每一个选题按钮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惟一不同的就是所抽取的试题名称不一样,所以可以将选题按钮做成按钮控件数组,以提高程序开发效率,也便于以后的源程序维护。这样,将试题的文件名用数组变量来表示,就可以用一段程序来实现所有按钮的选题功能。
上述主要以复制Excel试题和网页试题为例,复制其他试题方法类似。软件中还有一些其他地方也会用到选题操作。
继续答题:比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小心关闭了软件,那么下次进入之后当然希望继续答题而不是重新答题。所以这种情况需要判断考生文件夹中试题是否存在,存在则不选题;不存在则选题。判断文件或文件夹是否存在通常使用fso的FileExists()和FolderExists()方法。
重做:及从考生文件夹中删除要重做的试题,然后再选题。删除文件或文件夹主要使用fso的DeleteFile()和DeleteFolder()方法。
3.3 阅卷功能的实现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需要点击“阅卷”按钮来反馈成绩。计算机教学中常见的操作试题类型有:Windows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Internet操作题等。下面分别介绍每一类操作题的阅卷原理。
3.3.1 Windows操作题
没有编写过练习软件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很难,怎么知道学生有没有对文件执行新建、复制、剪切等操作呢?其实根本没必要去知道,不可能去写大量的代码来截取捕捉鼠标和键盘事件,看学生有没有执行这些操作,这样有些小题大做了。其实Windows操作题的阅卷非常简单,原理如下:
新建、删除、重命名、复制、剪切、创建快捷方式就是判断该文件或文件夹是否存在,如表1所示。
3.2.2 Word、Excel操作题
Word文档排版题,在考生文件夹下生成Word文档与相应图片文件,并写入相应文字内容;系统采用在程序中用OLE技术调用Word的生成等处理文件。
对于Excel练习题的阅卷其实就是VB在后台打开Excel工作表,并使用内置的VBA函数对Excel工作表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为了能在VB中调用Excel对象,首先必须在VB工程中引用“Microsoft Excel 11.0 Object Library”(如果是Word,则引用“Microsoft Word 11.0 Object Library”)。一般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的顺序来对Excel文件进行阅卷。
例如:判断C:作业1.xls文件Sheet1工作表中的A1:D5单元格中的文字是否为宋体:
Workbooks.Open("C:作业1.xls")
Sheets("Sheet1").Activate
Range("A1:D5").Select
If Selection.Font.Name="宋体"Then score=score+5有几点需要说明:
(1)最好设置Excel应用程序对象为隐藏,否则每次打开学生的Excel文件均会显示出来,影响阅卷速度;而且用户能够关闭Excel,从而使VB程序产生自动化错误。
(2)某些属性值可能会有很多形式,如果考虑不全,可能阅卷的结果就会有错误。如单元格的数字格式保留两位小数,在Excel内部可以表示为:(“0.00”、“0.00_”、“0.00_);(0.00)”等形式,学生如果选择了其中的任一类型,都应该是正确的,所以在设计程序时应该周密一些,尽量多测试测试。
(3)如果没有引用Excel对象库,那么定义Excel对象变量时应写成如下形式:
Dim xlApp As Object
Dim xlbook As Object
Dim xlsheet As Object
否则就会出现“编译错误:用户定义类型未定义”。当然,如果引用了Excel对象库,则两种定义形式均可。
Excel对象属性很多,记忆是很困难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所需属性名称。
(1)在Excel中录制宏,查看宏程序,大多数属性名称都能找得到,这是最方便的一种方法。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属性与对象库中的名称是不一样的,当然就不能用了。
(2)打开VB中的“对象浏览器”,并在对象库中选择“Excel”,就能找出所有属性名称了。
(3)利用VB软件的代码提示功能,也能找到相当一部分的属性名。
(4)通过调试中的“监视”功能获取属性名。方法是在程序中设置断点,并在“监视”窗口中添加Excel对象变量,最好是比较顶级的Excel对象变量,如上述程序中的xlSheet、xlBook、xlSheet,然后运行程序,当执行至断点时,便能看到该Excel文档中的所有对象及其属性值了。实际教学中几个常用的属性主要有:
(1)隐藏或显示Excel进程窗口:xlApp.Visible
(2)工作表的名称:xlbook.worksheets(1).name
(3)单元格的值:xlSheet.Cells(1,1).Value;
(4)单元格中的公式:xlsheet.Cells(1,1,).Formula
(5)单元格的数字格式:xlsheet.Cells(1,1).NumberFormatLocal
(6)列的宽度(单位:字符个数):xlsheet.Columns(列数值).ColumnsWidth
(7)行的高度(单位:磅):xlsheet.Rows(行数值).RowHeight
(8)边框线宽度:xlsheet.Range(“A1:H10”).Borders(2).Weight
(9)字体名称、颜色、加粗、下划线等属性,分别为:
(10)是否启用了自动筛选:xlSheet.AutoFilterMode
(11)筛选的条件是什么:xlSheet.AutoFilter.Filters(1).Criteria1
(12)图表的类型:xlSheet.ChartObjects(1).Chart.Chart-Type
(13)图表的标题:xlSheet.ChartObjects(1).Chart.Chart-Title.Text
(14)图表的数据源:xlSheet.ChartObjects(1).Chart.SeriesCollection,当然,在实际软件设计中,最好把批阅“字体”、“单元格格式”、“图表”等所有的功能都定义为函数,以简化代码,也便于日后改进。
了解了工作表、单元格、区域的表示方式后,就能写出Excel中各种常见操作的阅卷程序了。可是Excel中的对象以及它们的方法、属性都非常多,怎能都记住呢?其实完全没必要都记下来,可以借助对象浏览器来查看Excel对象的方法、属性(在VB中选择菜单[视图]-->[对象浏览器]-->Excel库)。这样,以后要用到哪个属性或者方法只需要到对象浏览器中查找就可以了。
下面再介绍一下Excel里常见的两个操作(公式/函数、排序)的阅卷方法。
(1)公式/函数
单元格公式/函数的表示:
表2中G3单元格的求总分公式和函数可表示为:
了解了G3单元格的公式和函数的表示后,其他几个单元格是否也要一一列出呢?其实可以直接用一个for循环来实现:
(2)排序
将上面的学生成绩表按Windows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Excel里还有很多的操作,比如:数据筛选、分类汇总、建立图表等,这些操作的阅卷程序也相对复杂一些。其实没关系,可以利用Excel的宏来帮助快速地写出阅卷程序。首先打开要写阅卷程序的Excel文件,并录制一个新宏,然后把所有的试题做完,完成后停止录制并查看生成的宏。这时会发现,做题的过程已全部被录制到宏里面了,现在只需要把宏里自动生成的VBA语句稍作修改就能直接复制到VB程序中使用。对于Office里的其它的软件(如:Word、PowerPoint)的阅卷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3.3.3 IE操作题
下载图片、文字、文件的方法与Windows操作题中文件操作的判断类似,也就是判断这些图片、文本等文件在该目录下是否存在。为使阅卷更加精确,也为了防止学生在做题时投机取巧,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判断该图片的大小和文本文件里的文字内容,从而判断出这些图片和文本文件是否来自该网页。
设置IE主页、历史记录天数通过读取注册表里键值来判断,方法和屏幕保护、墙纸的判断类似。
判断IE主页是否是“www.163.com”就是判断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ainStart Page是否是“www.163.com”。
3.4 收卷程序
在VB中新建“工程”,并设计好用来显示学生成绩的界面,并添加一个Winsock控件(Winsock1),设置其传输协议为UDP协议,并设置Winsock1的本地端口(此处的本地端口应和学生端中的Winsock1的远程主机端口一致)。
定义全局变量数组用于存放接受到的消息。总共能接受200人的成绩。
当有消息来临时,会触发Winsock1_DataArrival事件。在Winsock1_DataArrival事件里输入如下代码用来接收并显示相关的信息:学生机器名、IP、姓名、分数。
教师端程序之所以要接收并显示学生机机器名和IP,是因为常有学生会不小心写错名字,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机机器名或IP地址来确认并作修改。
保存成绩分为两种格式:.txt文本文件和.xls电子表格文件。将成绩保存为.txt文本文件其实就是创建一上文本文件并向其中写入数据。
.xls电子表格格式的成绩表可以方便教师统计分析成绩,具体实现为:
3.5 自动评分
评分中理论评分较易实现,只需要将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即可快速完成评分。下面主要说明操作考试的评分:
3.5.1操作系统评分
检查考生文件夹下是否有要求的文件或文件夹或是文件属性。下面是判断复制文件部分一段程序:
3.5.2文字录入评分
逐一比较录入的文字与标准文字中匹配字符数即可。
3.5.3 文档排版和数据处理评分
这是本系统开发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基本思想是:在VB中调用Word或Excel打开对应文档,再利用VBA编程完成对操作对象的选定、返回选定对象的属性值、及与试卷中对应要求相比较,从而判断考生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下面给出判断段落对齐的一段代码:
4结语
运用VB优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教师从繁琐的教学环节中解放出来,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题目的科学性建设中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钻研中。
参考文献
[1]Brown S,李凤华,等译.Visual Basic开发指南-Win32API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2](美)Eric Brierley,Anthony Prince,David Rinaldi著,王建华,陈一飞,吴炳林等译.Visual Basic6开发人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1999.
[3]北京博彦科技.Office VBA编程高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林.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J].现代计算机,2003,(1).
如何优化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评价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中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开设最为常见,学习内容主要以基本的电脑系统知识,网络知识,办公软件为主,附带电脑打字,上网等。中职生普遍对计算机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仅仅局限于上网、游戏、视频,那么如何利用他们的兴趣,同时又更好的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传授给他们,值得我们认真去考虑。下面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我们如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引导
如何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纯粹的玩到学以致用,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正确的调动起来,课堂才会更加的有效。那么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中的相关工作进行说明,如我们为什么学习EXCEL,因为企业中工资的核算,报表的制作,员工信息的统计都离不开它。我们为什么学习WORD,因为任何材料,信息,甚至一份求职简历,一张名片,都需要它。这样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在以后是会使用到的,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起来。
2.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对自己教授的计算机基础感兴趣,我们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和学生沟通交流,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措施。让学生以我们为朋友,喜欢上计算机课程,而不是对该课程的排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自然的会建立起来。
3.在教学中穿插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方面的名人典故,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故事等。通过这些学生更愿意倾听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只要从基本的做起,计算机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计算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恰当的课堂管理
一个课堂它的好坏,能否让学生掌握知识,除了和学生的状态有关系外,更多的是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对应的课堂管理是分不开的。我们教师可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是否在跟老师的步骤也至关重要。例如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本来是可以形象快速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途径,但是假如多媒体教学时,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那么他的作用就没体现出来。下面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几个常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和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
1.多媒体教学。教师要逐渐的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声情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传达较多的信息量,同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影响,让学生快速的接受知识。但多媒体课堂的管理上则比较困难,学生能快速接受知识,同样也会把它忘掉,所以多媒体课堂的互动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讲解传授内容,另一方面查看学生状态。老师不能只顾课件,不顾学生。当然课件的制作上也要下足功夫,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做学一体,发挥练习的作用。计算机的相应操作技能必须学生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整个课堂要充满实践练习环节,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学生马上示范演示,然后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尽量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让学生多操作。同时加强练习的管理,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的练习有章可依。而不是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3.分组教学的使用,由于计算机课程主要以上机为主,故在计算机教学时分组教学十分必要,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尽量要做到分组的均衡性和分组的有效性,每组有一个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其他成员每个人又各有其特点。要做到充分的发挥组长的作用,让组长去引导本组学生,反映本组的情况,协助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分组教学要注意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确定的练习目标。
4.竞赛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进行一定的知识比赛,如基本的打字练习,一级考试模拟。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知识的不足,自发的进行学习弥补,但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不能因为竞赛引起学生间的矛盾。
5.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大致可以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不需要的知识尽量不讲。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要做到能说,能做,深刻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其中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拥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老师的教学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分析。
1.老师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演变成过程性评价,打破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注重学生的德智礼等方面的表现。例如我们把学生的上课的态度,每天的出勤,阶段性的测试,作业的情况等一起作为考查的标准。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否定了那些积极向上的同学,转变老师心目中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标准。
2.学生自评。采取自评表格的形式,把每一阶段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学生通过知识梳理,检验自己学习的情况,从而进行查缺补漏,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共性不足和个别不懂。這样学生可以加强相应练习,老师对共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小组互评,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是分析学生过程表现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学生进行分析,使评价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4.理论和操作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水平分别进行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这两个方面的掌握情况。
四、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高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只要我们引导好学生,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管提升自身素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中职学校不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人才,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潘曼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2008.
如何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学习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任务驱动。
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 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 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 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 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2. 使用多种辅助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 而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 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 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首先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 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变形、声像同步、动画效果、人机会话等多种手段, 有利于营造恰当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提供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 有着其他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 (图片、语言、文字) 远远不及的优势,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采取循序渐进、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 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 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 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 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促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应用能力。
3.“个性教学”展现教师魅力。
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 他们好奇心强。老师上课如果做到既不枯燥, 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上课必将很受欢迎。学校要督促老师在创新教学上有所作为。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 以引导性教育, 悟性教育为依托, 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 学有收获。
4.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 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 通俗且还图文并茂, 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 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 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 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 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给予充分的鼓励, 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 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 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并可以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 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采取考试手段, 但这是一种量化的简单评价, 它不能为提高和改善课程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来促进计算机教学。
1. 认知理论评价。
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课堂考查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 通过提问: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 并能根据多数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 做出适当的补充。 (2) 通过作业考查。
2. 上机操作的评价。
上机操作评价的重点不只是成果与水平, 同时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 应用能力的评价。
此处测评的重点在于动作的标准化、定型化, 要求实践操作熟练、迅速。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有在不同时段的评价记载, 从而通过过程评价的结果来激励学生努力实践, 提高成绩。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小组的方法, 让学生从初始状态就有接受评价的心理准备。另外, 在评价练习中适当配合游戏和小组之间的竞赛, 能使枯燥的内容更加有趣。
4. 创作能力的评价。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是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发展, 软件的使用方法已趋于简单, 但对软件的应用, 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
5. 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
评价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是根据课程内容要求, 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旨在评价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可以选用多种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文稿演示等。评价在班际间、小组间进行, 学生既是受测试者, 也是测试者, 评分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其他同学优点的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加强,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 但教无定法, 全靠我们自己去把握和创造。在计算机教学中, 贵在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真正培养,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 使之终身受益。
摘要: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 既要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 又要培养其动手和实践能力, 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合适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 浅谈了如何优化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计算机教学05-23
计算机优化控制07-01
计算机编程优化10-06
计算机硬盘的优化方法08-02
自动优化计算05-08
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化论文06-09
智能优化计算论文06-13
优化课程教学05-16
优化阅读教学07-23
优化词语教学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