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2024-05-15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精选12篇)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1

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它主要是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入手,以学生获取、分析、整理和应用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语篇学习时会比较轻松,否则在进行语篇学习时,学生会受到单词、句子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很难全面提升语篇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应寻找一些帮助学生提升语篇能力的方法。

一、提趣味问题,吸引学生阅读文章

在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时,很多教师在讲课前往往直接导入课文,如:“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Unit 2。”然后直接让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翻阅课后单词,自己弄明白文章的意思,随后教师会引领学生一句句地理解全文,最后结束整篇文章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句子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有它的实际价值,但却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在语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进行自主语篇阅读。

如在学习课文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语篇教学前为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efore we study the passage. (1)Have you ever met mouse and lion?(2)Can you tell me which is more stronger?(3)Can you believe that mouse can help the lion to do something?”三个问题紧密联系,且都非常简单有趣,并将学生引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很多学生感觉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非常有趣,当讨论完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说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与上述问题有关,于是学生便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语篇学习当中。

二、提细节问题,刺激学生理解文章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篇的自主阅读。在进行阅读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单词和句子画出来,但前提是一定要将文章的理解作为全文学习的基础,即在学习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教师要让学生空着,只要最后能够理解全文,可以将这些单词和语句忽略不计。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设计几个深度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学习A healthy diet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提出以下几道判断题:(1)Mike does not eat cakes.(2)Mike does not drink a lot of water every day. (3)Mike eats a lot of eggs every day.(4)Yang Ling eats some meat every day.(5)Yang Ling eats a lot of rice.(6) Yang Ling does not eat a lot of sweets.

以上6道题目均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细节题, 但由于查找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可以让学生较快地将问题解答出来。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自然会对这些题目进行解答,在解答完后,全篇文章也就基本理解了。

三、提拓展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文章

当教师进行完语篇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拓展类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类似于口头表达的活动,或者一些表演活动,如角色扮演、文章复述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灵活掌握程度。如复述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口头表达能力,加深自身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总结。

比如在教完课文A party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If our class will take a party, which topic do you like best?Choose it and describe it for us. We will take a party using the topic.”这样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在全班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party,首先可以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小组同学自己确定party的主题,并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派代表上台来讲讲自己小组的party计划,在讲解时需要用英语进行表述,随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取一个主题作为本次party的主题。比如某班通过探讨决定开展以“同学友谊”为主题的party,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聚会的布置,并共同参与到主题聚会的活动中来。在聚会中,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口语及语句进行交流,努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语篇教学中,一定要以大局出发,带领学生从语篇的整体学习入手,从学习前的问题引导入手,到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最后通过拓展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2

人类正快步迈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和沃土,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将新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校建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得以运用和实践,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为教学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的教学工作中:

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路。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是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在《“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播放森林里的泉水叮咚声、鸟叫声和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又在他们的额头上都贴上动物的小贴纸,让孩子们进入情境,就把自己当成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于是,引入课文的学习。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他们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又例如在教学《到太空去》一文时,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2008年9月25日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飞上太空,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成功地出舱,全班四十位孩子的心都一下子被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精彩一幕所吸引住了,我趁机揭题:“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太空看一看,走一走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同时,通过媒体影像效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再引导学生设疑,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1、太空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2、吃饭和睡觉是如何的有趣?„„一个个问题接连不断的从孩子的嘴里冒出来。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它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限制,往往抓不到重点,因此,我以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讨论、筛选问题,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带着探究性问题津津有味地读起课文来。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在理解“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时。我先引导孩子们通过词句品味,领悟意思,再让他们有目的地通过多媒体图像感受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样既让小朋友们了解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文明的象征,又深刻体会到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四个愿望》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天的美丽。我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春天,为进一步了解米佳不愿让春天过去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一课,我放了一段录像,将四月桃花渐渐的凋谢,而山里的桃花却开得正艳。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我表扬了他们和沈括一样好问,又鼓励其他学生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课外延伸,导引创新。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一条大蟒蛇》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家一级动物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蟒蛇的信息,举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生态平衡的图画,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 语文 阅读

引言:

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获取外界信息、认识大千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的任务。作为新疆边远农村小学教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立足课堂,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拘谨,小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亟待培养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其教学方式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课桌下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拘谨、呆板,让小学生觉得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不敢提问,压制着小学生的想象力。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范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小学生天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在阅读的海洋中展翅翱翔。

2、教學内容单一

在农村,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就是大量的习题集,老师的教学也是围绕教科书和习题集而展开。课上,他们照本宣科地把教材的知识点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又因为担心学生无法完全接受所教知识,于是又利用大量的课内课外时间去机械地重复着一道道枯燥、令人头昏目眩的练习题。他们无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在他们的心中学生就是一个等待填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更没有语文实践,他们每天重复的只是围绕课本,完成习题。这种单一的教材教出来的孩子必然是营养不良的,必然是与时代不相符合的,甚至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3、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辅导

目前,我国农村家长对教育的关心程度不够重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存的需要,农村地区出现的一大批留守孩就是典型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重视。他们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护人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支持,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至多是形式上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 不饿着冻着, 就尽力了。至于学习教育, 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更不用说辅导孩子了,孩子到学校便似乎与他们无关了。而作为家长,主动到学校找老师交流或者打电话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也不多,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与辅导。在农村,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爱好庸俗,不看书不读报,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更不应说是对语文阅读的辅导。这一点与城市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和教育有天壤之别。

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

1、充分调动农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感兴趣了,才能专心去认真地学好它。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1)利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有好奇之心,轻易被丰富多彩的新鲜世界所吸引,易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

(2)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及启发激励功能

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符合农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熟悉规律,易于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贴近农村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感到教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就来源于农村生活,使他们很容易参与到课堂上来。

2、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获益终身。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的开展,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取更多知识的目的,以提升自行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增强阅读水平。阅读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欣赏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指导课、读书汇报课以及读物推荐课等等。在开展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步骤和方法,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在教师内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定能够让他们终生受益。

3、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仅限于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的读书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遨游在书海之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做家长思想工作,做到家校结合教学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来说有点薄弱,学生的家庭学习气氛缺失,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活动,如家长会或者教师家访的工作,为家长做思想工作,建议家长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成绩,另外建议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学习,或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关于五谷杂粮、四季风景的课文,农村的家长可以与学生共同观察,并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童年回忆,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情。

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会有突破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摭谈[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2)

[2]岳焕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现代阅读.2011年23期

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篇4

一、读中看、思, 加强理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 自由说说画面上的景物。在学生说出了“图上有梨和苹果, 有稻子和高粱”后, 我又让学生读课文,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再细读。就这样由图像信息, 转化为文字符号, 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 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 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特别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 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并以此为突破口, 采用变序阅读法, 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 思考问题的原因, 理解课文内容。

二、读中说、演, 提高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学完《坐井观天》一文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 他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编好后, 再分角色演一演, 说一说。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 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 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 活灵活现, 维妙维肖, 令我非常满意。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三、读中画、写, 巩固运用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 在识字教学前, 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时, 我又让学生画出优美句段;学完课文, 我还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个图片绘画展, 让学生画画想象中的黄山奇石。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写离不开读, 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 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仿照“ () 是 () 的家”的格式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并且观察得挺仔细, 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5

尊重学生个性优化阅读教学绍兴市东浦镇鲁东小学王飞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象能力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针对喜好,选择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

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资料

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二、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者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它可以在多种方式中进行。

1、在阅读中想象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最后还是跑不过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 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阅读中评论,充分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

物的评价能力。如:《黑熊的话》一文中开头写“林刚和张明是好朋友。”第二小节讲在黑熊向他们走来这个危急情况下,林刚不会爬树,就对张明说:“快,拉我一把!”张明说:“你快自己爬上来吧!”请同学们评论一下

张明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们纷纷议论觉

得张明不是真朋友,因为他在朋友危险时没有帮助别人。可有几个学生认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黑熊,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张明肯定也很害怕很紧张可能连拉林刚的勇气都没有了,自己也在发呆打哆唆了,虽然不对但可以原谅。从这里我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有了客观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

3、在阅读中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学生质疑一般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一是零散重觉型,二是广杂发散型,三是立体辐合型。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质疑问题虽然表现出不同水平,但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的学生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几口?有个学生说,肯定打

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而这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但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否则就打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三、启发学生用“心”感受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

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

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十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感情投入进去。学生读到当“我”看到老班长自己吃的是几根草和鱼骨头时禁不住留下了眼泪。最后老班长饿死了。死前还要我们不要为他浪费粮食。此时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就成了课文中的“我”。“老班长,老班长。”一声声呼喊颤抖着哽咽着。而一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则将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我认为 “讲故事” 是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而且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阅读的诱惑。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优化教学策略促进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及综合语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见阅读的重要意义,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并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要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学社能够阅读日常的报刊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这是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要求。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课堂也逐渐走向自主性,人文性和开放性。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对于搞好阅读教学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飨读者。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啊!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或者说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说提高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1、教师教学语言要美。语言美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普遍使用谦语,敬语,还有就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教师优美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是心灵的震撼,这样一来学生被老师有美的语言所感染,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要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形象化,还可以适当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例子,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乐于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3、教师语言还要具有科学性。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中肯,同时还要规范,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要做到语言的科学性,首先教师要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这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其次就是教师要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因为口语便于学生理解,易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来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再一个就是教师要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所谓肢体语言其实就是指身体语言,它包括手势,眼神以及动作等。如果在教学中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辅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还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时的教学内容单凭教师口头讲,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如果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二、巧妙评价

注重激励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那么运用激励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在教学《人生寓言》这课时,让学生体会两则寓言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主人公是怎么想的?在归纳寓言寓意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師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除此之外,教学时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分析,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三、启发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真正起到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阅读。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对阅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阅读某一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改变往常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找一找段落里的动词和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而后思考: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老师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并且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合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体来说,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只有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阅读,才谈得上提高语文水平,提升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搞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深刻钻研教材,课堂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比如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充分进行师生互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建设性人才。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7

阅读教学要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的这一目标,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 即通过导入、呈现、阅读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1. 导入活动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 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按照认知规律和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采取多种方式导入文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呈现活动

呈现活动是导入活动的延伸, 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高效率地阅读文章。呈现活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阅读前要解决的问题。 (1) 根据标题和问题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猜测。不论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最终都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2) 对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单词作一简单的讲解, 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2) 对背景知识的介绍。阅读文章前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对准确理解文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包含有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一些和所读文章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阅读理解上的偏差。

总之, 利用好呈现活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具有方向性, 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3. 阅读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 通过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 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了解课文中的一些语用现象。阅读活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语篇分析活动。语篇分析的方法强调从篇章入手, 分析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中的作用。这就避免了在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讲解, 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做法, 即把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作为独立的部分, 启发和引导学生快速读完一段文章后, 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或找出段落的中心句。读完整篇文章后, 学生就能看出文章的组织结构, 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 理解其中心思想。

(2) 阅读理解活动。分析语篇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回答几个开放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问题的内容包括领悟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作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为了解决阅读理解问题, 可借助略读、扫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迅速搜寻需要的内容, 以便准确地解答问题。

如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引导学生潜心走近文本

纵观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 的确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时, 满眼所见的是炫目的课件, 刻意的表演, 大量的拓展, 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课堂气氛搞得热热闹闹, 但是课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当然, 我们不否定这些活动对学生表达、表现能力的提高富有作用, 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 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 只是专注于活动, 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 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不顾及教育的现实环境, 不管内容的深浅, 为了热闹寻求花架子, 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大忌。

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引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 进行重点研读, 让文本成为主要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 在进行感受、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上, 将内化的文本知识转化成外化的实践能力。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 什么方法最好, 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我们很难有个标准去加以衡量, 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堂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对文本的解读展开的。当学生认真阅读、品味那些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时, 精神、思想、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方面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 立足文本, 深入解读文本, 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更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 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 又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之一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的教学, 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主体, 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语文学习, 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解读文本, 学生只有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高屋建瓴, 学会精巧的设计, 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愿望。

如,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 文中涉及的两个骗子、两个大臣、内臣、市民等都有一定关系, 在教学中, 如果对上述人物加以分析, 当然必要, 可是所需时间甚多, 若不分析, 问题又搞不清楚, 在上课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个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 请同学们思考:皇帝上当受骗怨谁?”

学生读完课文后,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怨两个骗子, 因为他们施展了骗术;有的说怨两个大臣, 他们向皇帝谎报情况;有的说怨内臣, 他们装出了种种替皇帝穿衣、整衣、托衣的样子;有的说皇帝受骗怨市民, 皇帝明明赤身游行, 可他们却赞不绝口, 不说实话, 称赞衣服;有的说皇帝上当主要怨自己, 是他昏庸、愚蠢。

至此, 对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分析已经完成, 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已经揭示, 而对课文的种种分析都是教师在读课文之前提出的那一问题引出来的。这就使得本来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大大精简了, 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从而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引领学生精心品味语言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9

一、美育——思想教育的钥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 还应重视美育教育。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教育与智育之手段, 此为教育者所不留意也。”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的语文课本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有山川河流的壮丽美、花草树木的生机美、名胜古迹的神奇美、震撼心灵的人情美……美不胜收, 耐人寻味。再者, 作家们风格各异, 无论是鲁迅的冷峻犀利、朱自清的朴素清新, 还是老舍的风趣幽默、徐志摩的神思飘逸……都能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受到熏陶。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例如, 朱自清的《春》, 既有散文诗的韵味, 又有画的意境,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时, 我巧用多媒体, 在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 收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二、教法——教学任务的灵魂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所以, 我们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向45分钟要质量, 让三尺讲台创效益。为了优化阅读教学, 我常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 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 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例如, 在讲《春》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使学生易学、爱学、乐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朗读教学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 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 让学生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了解写法, 在读中学, 学中悟。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能够满足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三、创新——教学成果的升华

创新, 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改变观念, 发挥学科优势,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1. 教材——创新之基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载体, 语文教材则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离不开语文教材, 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确地把握教材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 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 (《小溪流的歌》)

材料二:草坪绿得可爱, 像铺上了用纯羊毛织出的最精致的绿毯子。 (《骆驼寻宝记》)

让学生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 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2. 质疑——创新之源

古人云:“学起于疑,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学,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由此可见, 培养质疑的习惯尤为重要。

3. 想象——创新之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 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 让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在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 我让学生突发奇想, 举出课文以外的例子;在教学《钦差大臣》时, 我让学生续写剧本, 学生趣味盎然, 构思新颖,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阅读教学承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 因而充满活力与希望, 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作为语文教师, 应以实际行动去实施新课标教学法, 敢于创新实践, 辛勤的汗水定能滋润语文阅读教学并结出理想的硕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 因此, 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 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美育、教法、创新三个方面对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优化,教学,滋润,色泽

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立足教材, 钻研文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低谷, 尽快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并坚持“以读为基础, 讲清字词句, 启发想, 引导说, 指导写”的阅读教学途径。营造积极探究的文化课堂, 倡导主动言说的自由课堂, 建立开放立体的阅读课堂会拓展生命的空间, 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注重阅读方式指导, 形成整体认识结构

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 是逐步深化的。第一阶段是感知, 即初读课文, 了解字面意思, 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第二阶段是理解, 经过思考文章的内在联系, 理解文中的事物是怎样写的。第三阶段是探究和迁移, 抓住重点研读,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能通过相应的说写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一课书的阅读教学过程来说, 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这也是近几年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即先让学生掌握全文大意, 再进而分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叙述层次, 然后归纳全文, 明确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个中心的。例如《第一场雪》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条理:雪前———雪中———雪后, 事物 (部分) ———联想 (联想部分)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获得总体印象, 然后搞清楚部分具体讲什么;雪前———雪后初晴图;联想———瑞雪丰年图。各部分是以时间为序安排的:天气骤然变化引起的一场大雪, 雪后景色很美, 作者由观雪景引起“瑞雪兆丰年”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对胶东半岛第一场雪的喜爱之情。对部分进行整体分析, 最后再回到整体;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喜爱之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第一场雪, 形成整体的认识结构。这样既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加强读为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字词句,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指导, 针对学生实际, 提示学生, 让学生由浅入深, 反复阅读, 循文求意, 品评领会, 学会理解。我在教学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时, 通过研读知道: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 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 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 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 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 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 放飞爱心, 放飞希望。研讨重点和疑难,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过程, 是高潮部分。一般的是抓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 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克服越俎代庖的倾向, 把解决重要的疑难的过程, 变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反馈, 互相启发思维的过程。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愉悦, 进一步调动他们深钻课文的积极性。

三、整合发展思维语言, 培养思维训练能力

这里的“发展思维”就是前边提到的“启发想”, “发展语言”即“引导说, 指导写”。思维训练是阅读教育的核心, “引导说, 指导写”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要做好“启发想、引导说、指导写”的工作, 引导学生弄清“想”是基础, “说”和“写”是“想”的外在表现, 是“想”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全盘考虑, 精心设计能揭示一定学习规律并有衔接性的辅导题。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 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 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 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 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 而是结合课文内容, 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 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 然后继续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 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这样设计课堂阅读训练, 从理解字词句入手, 以引导分析文章结构为衔接点;深化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有层次性, 有引导性, 学生能想得出, 答得对, 发言积极, 见解有特点,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到发挥。同时,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细读文本,优化阅读教学 篇11

一、反复诵读文本,激活阅读热情

钱梦龙老师曾经感慨道:“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作家创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其思想感情是融于文字中的,而读者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只有通过创造性地还原声调、语气、语速,反复地朗读、背诵,才能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内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学生通过激情洋溢的朗读,仿佛真能看到刘和珍在敌人的枪口下誓死不屈的坚毅神情,眼前浮现出一个又一个追求真理、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民族勇士,体会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决心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朗读、诵读是阅读教学的外在表现,可以帮助读者揣摩文本语言,了解文本内涵,为细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填补言语空白,感受言外之意

文本中的空白指作者未实写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有时候,言语的空白会造成文本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文本中语言的空白,理解作品的隐含意思;在讲课时,也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

如在鲁迅的《药》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华老栓在全文中只说了二十四个字,分别是:

①“唔”,老栓一面说,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②老栓待他平静下来,才低低地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③“得了!”

④“没有。”

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为什么鲁迅让华老栓如此少说话呢?联想到华老栓的人物性格和说话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华老栓的说话情态可以分为两种:主动式和被动式。前两句是要人血馒头和临走前嘱咐儿子,是主动的;后两句是被动的,更为简短,只一句欣喜的“得了”和一句简单的“没有。”从这里我们能够分析出,华老栓是一个极度关心、爱护儿子的慈父,但同时又是一个愚昧无知、极端麻木的人。通过填补语言空白,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华老栓木讷寡言背后的意义。

填补语言空白,要求教师在理解文本时,善于发现作者的言外之意,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入理解文本。

三、还原语言情境,产生移情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复杂微妙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技巧,但是有时文字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人物的很多心理活动是不能直接通过语言表达的,这就需要读者利用想象还原语境,设身处地地体味人物性格和情感。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看难以把握其真正内涵,矛盾点在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做个自由的人到底是“想还是不想”?这是理解作者复杂情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作者当时的处境,假设自己就是作者,对一个负担着沉重生活的中年知识分子而言,放下心理负担,这种“忙里偷闲”的心态,不也正是寻常百姓的生活乐趣吗?思想无拘无束,生活亦无忧无虑,这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自由生活啊!

叶圣陶先生说:“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还原语境,是读者与作家心与心的对话。通过心灵的碰撞与交流,读者便能真实体会作者的喜乐悲苦,从而形成移情共鸣。

四、比较语言异同,品味语言妙处

文本的语言层次是多样的,其中精彩的句段往往就在几个精妙的字眼上,在细读文本时,我们可以有意地变换原文中的词句,让学生比较阅读,从不同语言文字体现的不同质感和不同情调中,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讲《雨霖铃》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之与未定稿做比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是“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学生普遍认为“有千语叮咛”过于直白,不像是恋人之间的分别,更像是日常生活离别时的嘱托,而“无语凝噎”却别有一番风味,情到浓处,万语千言已无意,只需两目相视,对方的心意便可知晓。所以,定稿后的文字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通过语言比较,发现不同语言的特点,品味语言的精妙,才能逐渐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总之,文本细读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文本细读透过对文本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钻研,对语言环境的体味,挖掘出语言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结构的优化 篇12

一、目前我国学生阅读课堂的状况

我国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很多方面,而传授知识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入职不久,资历尚浅,所以在讲授语文知识时没有重点,不知道什么应该重点教,什么应该一带而过,所以把课本中的内容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传授给同学。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年龄都处在7至12岁之间,辨别力与认知力发展都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方法低效单一,而且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而老师大多数只是为了迎合教学目的,而忽略了一切要以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所以导致我国小学生阅读课堂的状况比较混乱,而且教学效率低下。

二、优化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三,分别是强化朗读、探究阅读以及阅读悟理。

首先,强化朗读。所谓“阅读”就是阅与读。阅指的是阅览,读指的是朗读。强化朗读就是将文本有情感地读出声来。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强化朗读呢?首要方法就是坚持早读。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空气清新干净,在早晨读书可以使同学们精神抖擞,与此同时晨读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强化阅读的另一种有效途径是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让同学们带有感情地各读各自的话语,这种途径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又有助于同学们的情感交流。例如:在讲授《找春天》 时,同学们要读出春天要来的欢喜情感,在讲授《桂林山水》时,同学们只有用心地去朗读,用心地去聆听才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那种美。所以老师们要帮助同学们去大声朗读,鼓励同学们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发现、感受,体会其中的情感, 体味其中的意蕴。

其次,探究阅读。探究阅读是一种发挥学生自主独立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方式。探究阅读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大体相似,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标理念的需求,进而科学地把握住学习的主要本质,倡导以独立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与增加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阅读是让同学们在自身的生活实践过 程中,主动独立自觉地去阅读。不仅阅读生活中常见的大小方面,而且阅读国家的时事政治或者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等,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以及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的去积累所获取的知识以及信息,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现如今,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被人们熟知,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学们更加方便地去探索阅读, 去获取相关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自身的综合素养。

第三,阅读悟理。这种阅读方法是指在一边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小学生们动脑筋其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中体会一定道理。所以说小学生阅读所涉及的不单单是看和读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将所阅读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某一部分相结合,从中发现一些价值或者道理。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授完一篇文章之后,常常会问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你感悟出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而同学们也会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陈述自己所得到的什么样的启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时,可以将《储蓄人生》这个主题分为几个不同的小标 题,“青春理想”、“乐观人生”以及“坚守信念”等等。并让同学们阅读其中的文章,写出或者在课堂上说出自身的感受,或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启迪等。如果在课堂上发言,有的同学会说通过《永远都要坐前排》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很多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常常是只说不做。更多的时候人们常把坐在前排当成是为一种理想,所以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但是要成功,实现理想,就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这种阅读悟理可以带动同学们纷纷走进这篇文章中, 并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

上一篇:作为一种教育的摄影下一篇:泛娱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