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理论教学(精选12篇)
优化理论教学 篇1
一、职高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职业高中自身状况来讲。在当下,我国职业高中学校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而英语课课时是少之又少。另外,英语教材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对于职业高中英语课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定位都不准确,教材的内容跟不上目前新的形势和变化。
(2)从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来讲。职业高中目前在英语教学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职业人才,对于英语学习,教学目标制定相当高,而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操作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在现行的绩效考核下,教师们也一味追求教学目标而不太重视教学过程。
(3)从职高生的英语学习来讲。首先,大部分职高生基础薄弱,词汇量少之又少,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语法和句法都不清楚,更别提用英语自由对话;其次,因为基础差,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积极性更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最后,一些职高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他们的思想里,只要学好技术,学不学英语无关紧要,能找到工作就是来职业高中读书的唯一目的。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
三、运用建构主义优化英语教学
(1)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来灌输,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来引领,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职高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教师也要合理处理教材,要深入研究教材,理清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得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和意义。合作学习中由于组内分工是根据每个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去完成所学内容的知识构建。在这样开放和谐的小组内,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下,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与学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也构成多层网状关系。愉快活泼的课堂学习按照“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共同研究—体验成功”的步骤进行,最终全面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素养。
(3)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职业高中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更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建构主义下的建构学习是有目标定向的,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对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形成于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可以调整和掌控。当然,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目标。
总之,职业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优化过程。运用先进的理论,可以在多方面对职高生英语学习进行有效的诊断、辅助和引导,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我们当下职高英语的教与学。
优化理论教学 篇2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根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6.创造必要条件
巴班斯基指出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优化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基本理念;优化手段
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它是教育学的一大分支,它既可以归属为理论范畴,也可以归属到应用科学范畴。有效教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率。
一、制订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快感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就目前教育现状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屡见不鲜,还有些泛滥成灾的态势,甚至有一种“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说法,如此这般的现象直接颠覆了多媒体教学在教研员心中的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多媒体已经沦为传统板书的替代品,多媒体课件永远都是文字加图片的样式,毫无新意,面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如此尴尬的境地,教研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重振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之风。那么,如何才能正确且合理地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呢?首先,必须适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处于平衡点的事物会成长得茁壮健硕,一旦超过或者低于平衡点,事物就会朝向滥俗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样适用,因此,必须保持适当;其次,必须有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明确有效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推向前进壮美的未来。当然,这项工作的完满完成,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辛勤努力,更需要教研人员的艰苦探索,毕竟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杨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4
关键词:病理学,优化教学,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 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1]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 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 为上好这门课,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一、优化教师素质
二千多年前, 《史记》中有一段话“君子既知教之有所兴, 又知教之有所废, 然后可以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最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是培养人才的最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科学水平。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创新型和实干型人才, 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教研室理论课授课任务均由教授、副教授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员承担, 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 长期工作于科研及教学第一线, 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传授知识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还把科研思维引入教学,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内容, 为此,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选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由于教材是一节一节编写的, 课是一堂一堂上的。故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进行重新设计, 达到优化效果,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 (本科、大专) , 选择不同教材, 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把握教材, 用好教材, 有的放矢地讲解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将一些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移入实验课讲解 (如几种炎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出现的意义) , 这样既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又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三是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有些内容较简单、易于理解的章节 (如出血等章节) , 以学生自学为主, 这样既保持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故注重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一环。
三、优化教学方法
1.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相结合
疾病过程中, 机体常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三方面的改变。代谢改变是功能改变的基础, 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改变, 形态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因此, 我们在讲述形态结构的变化时应时刻注意与功能、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讲述慢性支气管炎时, 气管的构造发生改变;柱状细胞表面的纤毛脱落、细胞变性坏死;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腺体增生肥大;C型的软骨环是气管的支架, 受炎症影响, 变性、坏死, 气管塌陷。由于气管的结构发生改变, 使气体不通畅;气管自净作用减弱, 防止灰尘、病菌能力下降。通过这种功能与结构改变相联系的讲解,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慢支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的知识。
2.病理学与其它医学基础学科相结合
现代医学正在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科交叉日益丰富, 日益明显。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学科, 病理学也不例外, 尤其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 病理学研究的是人体病变器官的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 这就离不开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提供的人体器官的正常结构, 同样也离不开生理学、生物化学讲述的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和代谢。讲述疾病的病因和机制时, 离不开微生物及免疫学知识等。随着超微病理学的研究, 使发病机理的探讨及未分化肿瘤的确诊进入了亚细胞水平, 病理学与其它医学学科相互渗透, 形成统一的体系。每一学科都是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适当与其他学科联系, 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3.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临床医学实践则是基础医学的深化和目的。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我们既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知识, 也适当地联系一些临床病例。学习病理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诊断疾病, 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既认识了疾病的临床特征, 又能更牢固地记忆枯燥的形态学变化。如讲大叶性肺炎时, 先介绍其肺泡壁和肺泡腔的镜下改变, 然后推理其肉眼可能出现的变化, 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推理可能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教与学互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比较鉴别法与分析综合法相结合
病理学中概念较多, 病变复杂多变, 为了更好地掌握它们, 需进行比较鉴别。其中列表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直观的方法。例如:胃溃疡, 溃疡性胃癌之间的肉眼形态比较 (表)
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顺序性, 也为了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还经常用到分析综合法。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明确其比较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合理的教学应是比较鉴别与分析综合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5.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手段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信息形式多、容量大, 具有图、文、声并茂及有活动影像的特点, 是其它媒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实践证明, 多媒体演示系统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2]传统教学手段具有简单、便利、直观、经济、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摒弃的措施。故在病理学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做到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 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 学生只听不记等。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 还应把本节课的标题、重点及难点内容列在黑板上, 以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6.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 正如俗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课能将病理变化更直观更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能真正去理解书本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 通过标本观察去验证、补充和巩固理论课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的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理论课教学大有裨益。因此加强实验课的学习,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巴斑斯, 等.教育过程最优化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优化理论教学 篇5
篮球教学的优化方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事物的发展不是在单独的条件下发生的,它会有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互相协调下,共同发展。以系统科学为依据,任何一个系统的发展、一个整体的壮大,都需要有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一个部分进行优化,其余的各个元素间都应对此产生积极效应。由此理论作为基础,对篮球教学课程的优化,应从教学目标入手,重点在教学内容上。从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方面入手,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硬件设施,对各主观要素进行严格的分析,减少客观要素对教学的影响,从教育环境的整体进行优化和改革。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对优秀和成熟的课程进行学习,从整体水平上,提高篮球课程的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其次,学校教务可以整体把控,对部分缺陷课程进行改革,稳步发展,稳步优化,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学校整个篮球教学的优化。
2.2从巴班斯基教学优化理论入手
根据巴班斯基理论要求,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优化。(1)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及其优缺点,依照自身经验,选取自身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认真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导方式,在教学上,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2)学生方面。学生应相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配合教师。在学习中,要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思想集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尽最大努力将知识理论最大限度吸收、理解并运用。有机会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对资源充分利用,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3对高校篮球教学知识进行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体系是由教师流向学生,这单一方向,缺少反馈结构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对教材进行讲解,把知识整体灌输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点是对实践重视较少,学生实际接收的知识有限,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学校设定的预想效果。因此,对教学结构的优化,在教学上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践中去。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其他学科不同。在篮球运动实践中,要加深对篮球理论体系的理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篮球理论体系中,要更多讲解篮球战术,在此基础上要更多地进行延伸、更多地进行实践,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逐步将篮球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4加强院校间的交流
高校开展篮球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间的默契。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方面开始提高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由于篮球运动在精神层面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运动使学生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所以,各学校间可通过举办一些篮球比赛等来相互交流,这样可有效加深院校间的友谊,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对像篮球这样运动项目的教学已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发展背景支持下,高校要积极加强对篮球教学发展的关注,使篮球运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高校的篮球教学来说,其首要任务是要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在篮球教学的课程改革中,要把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与篮球教学相接轨。总之,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篮球运动,为了适应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高校需要对篮球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只有把篮球教学理论知识和优选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军.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运动,(17):85-86.
[2]孙大虎.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改革[J].运动,2017(13):95-96.
[3]施发.简论合作意识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重要性[J].运动,2017(14):85-86.
[4]孙大虎.高校篮球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运动,2017(10):88-89.
[5]施发.论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培育[J].运动,2017(16):81-82.
优化理论教学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课堂 情境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5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生动性和真实性。这些特征给学生展示了有用的认知图示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重视学生原本的知识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借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特定的学习情境,学习者之间互相合作,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构建。先前知识经验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去了解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凭借这个基础,教师要把这些视为传授新知识的增长点。然后,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帮助学生把要学的信息内容有效地渗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库里,让学生把新旧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特别是把原有的不全面和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构建更加全面、完整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具体到我们的英语情境教学中来,我们的英语教师要紧密地关切学生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时,跨度要合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设计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把正在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已有的知识点中去。
二、丰富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及环境互动而积极建构的。所以,教师创设情境时,应考虑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应用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在语境中学习,获取比较真实的语言信息。教师设置情境时,一定要鲜明、具体,这样就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关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衣服鞋帽等,可通过实物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示,生动直观。通过实物与英文的直接连接,省略汉语的翻译环节,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图片、挂画、简笔画等教学辅助,都能有效地使教学内容具体、直观,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要教师善于利用一些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和资源,应用到合理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就能收获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三、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有效的评价如何能够融入情境教学中去,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公平、开放、和谐的评价环境。力求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长、进步。评价内容可以采用测试或者非测试形式,并结合个人或小组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要采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形式,让学生、家长都来参与评价。同时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善于发现学生微不足道的进步。当学生犯错,不指责学生,不刻意纠正其错误,可以尝试反复重复正确的语言,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进行自我纠正。教师评价的方式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差异,采用多种形式的具体评价手段:课堂活动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自评;学习档案、调查问卷、交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各种测试评价等等。这些评价基本都是围绕形成性评价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在英语活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态度以及交流情况。低年级形成性评价,要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多与学生交流,以期获取评价的依据。高年级的评价应该有所不同,要侧重考查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适当地采用一些笔试。
四、营造科学的合作共同体
课堂上的社会交往即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有助于他们接触不同的观点,吸收彼此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图式,建构新的知识生长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学对象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等方面有个评估,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让小组的学生能够形成互补。分出的每个组别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相当,这样有利于互相正常地竞争。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生成情况,有效地积极引导,让学生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来学习,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五、推动教师发展专业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以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创设适合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愉悦感,重视学生小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意义建构者,是情境教学的灵魂所在,应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小学教师进行建构主义的理论培训,引导教师掌握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内涵及应用,并针对教师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某些弊端进行引导纠正;从教师个人而言,应尽可能多的阅读与建构主义理论有关的论文、论著,理解情境教学是实质,并能够找准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教学的结合点,尝试探索科学的情境教学,进入科学化的情境教学课堂。
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学时,依然要紧紧地围绕兴趣这个核心来开展教学。
优化理论教学 篇7
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遵循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的一种理论。
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条基本标准,首先是效果标准,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其次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如果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明显表现不足,这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付出不成正比,事倍功半。
1.教学目的把握不够准确
尽管我国各级英语教学均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要求,但在实施教学目的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出现教师要求学生采取强记形式,误导学生考各种证书,忽视语言基础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有着升学的压力,普遍重视英语语法教学,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教学时间长,收效低,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分依赖过级考试显示出许多的弊端,这显然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它毕竟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提供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材料,除了教材上围绕基本词汇语法的有限几篇课文外,就是大量的词汇语法练习,以及针对各种考试用的听力阅读训练。近些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势头,各种教材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有些人把教材凌驾于教学大纲之上,从而使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教材作为实施英语课程的手段之一,要严格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指导。
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精读轻听说,造成了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的局面。各级学校的英语教师习惯于以单一的词汇语法灌输为主,英语老师们仍旧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如何背单词,如何做题目。枯燥无味的英语词汇语法被一遍一遍地重复,学生把单词背了一遍又一遍,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以为只需要以语言符号体系为中心,把语法词汇抓好,英语学习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这违背了语言的学习本质和语言的学习原理。
三、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1.与时俱进,明确教学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把重心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上。“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特别强调英语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英语作为工具的特性正在凸显。
2.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
各阶段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定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加强教材建设。通过选好英语语言材料,使英语语言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完整再现,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产生、传达、接受信息的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接受适合自己的教学信息和教学信息量,自主地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安排学习进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选定既能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又能满足“吃不了”的学生。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一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二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三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巴班斯基认为,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各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也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由此改变教师“劳而无功”的尴尬境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善于应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也是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他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语言的本质及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客观分析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优化理论教学 篇8
一、传统教育观下的教学关系
在中国,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师道尊严是教师与学生关系最精确的体现。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特别尊重和侍奉的。韩愈在《弟子职》中记载“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如此之类的论述早已不绝于耳,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处于权威地位的。
19世纪,西方掀起了教师中心论的思潮,以“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为代表。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育的标准、内容以及方法,必须由教师决定;教师与课本、课堂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中心等肯定教师地位的观点,而且他将这一理论运用在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当中,加深了这一观点的影响,甚至走向绝对化以至于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
由此可知,无论中外,相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的教是处于一定的权威地位的,学生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忙碌的身影和学生机械的表情,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的学习对象,而无法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青年。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把改革的着重点放在了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支配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大大增加,使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但在很多地方,教学关系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这一过程中很难保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就可以达到课堂目标。同时,“广大教师在观念与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之间有落差,教师只模仿新学习方式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结果“自主”变成了“自流”。”[1]
三、教学并重—基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思考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他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观点用于教学论研究,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中,他认为,“为了顺利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2],综合运用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接受性、教与学的统一等原则,来构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二)实施教学并重
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是一种平衡化发展,它所指明的不是单一针对内容、方法或者教学的方法论,而是整合一体的“全面发展战略”,联系到教学双方关系问题上来说,就是统筹各方因素,平衡发展,所以,实现教学并重就需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着手来共同实现。
1. 教师教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鉴于目前教学内容随着各地教学大纲的不同而呈现混杂现状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负担,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依据最优化原则,选定教学内容需要依据下列几个原则:1).教养内容的完整性原则。除了要选择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智力知识,还包括培养道德情操、政治思维、情感表达、兴趣爱好的伦理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康体魄的美育和体育知识等。;2).符合学生年龄的可能性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事先作一系列相关的科学实验,以检验列入教养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我们主张让孩子学习他这个年龄段应该接触的内容,这样才能顺应孩子身心发展顺序,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之后,就要研究使用哪种方法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实现教学任务。借用巴班斯基设计的教学方法性能比较图我们知道,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与独立学习方法相比,理论知识的获得性比较好,而独立性学习的实践性知识、时间和劳动技能、思维的独立性和记忆则要更胜一筹;问题探究法则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抽象独立思维的培养;归纳法更适合在直观教学中进行,演绎法可以更好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方法是具有互补性的,如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与独立学习方法,所以在使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可能性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配合各种方法一起使用。
(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主要包括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
在全班的教学组织下,可以利用讲授、演示法等可以大范围得给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完成知识接受的效率较高,教学进度也比较快;小组形式处于中间状态,各个方面都比较均衡;而进行个别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性来说具有很大裨益。新课改改革的重点就是弱化教师的直接参与为场外援助性质的“帮助型”朋友,以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获得更多关于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从而成为和谐发展的学生。
2. 学生学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相比于单纯靠教师教授来说,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影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不断求知的内在驱动力。依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成为教学的“主人”:
(1)拟定学习活动任务
拟定学习活动任务其实就是确定学习目标。在目标指导下,学习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学习时就会围绕这些任务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进行重点学习,在课后也可以根据这些任务和目的检查学习结果,查缺补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低年级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学生获得制定任务的初步技能,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多,学习技能的增强,学生就应该不断培养独立规划学习任务的能力,结合最优化原则,“以较少的特别重要的练习,取得较大的效果。”
(2)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和积极地领会教学信息
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就是要抛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发生的作用使学生无法发挥的。“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问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学内容、方向、方法等他都已经掌握;而学生尚未‘问道’,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在发展成长时期,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体力和智力都不成熟,他们不可能掌握教学内容、方法等。[3]”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听教师的讲解,不同的是不能再被动的听,而是要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思维去体会教师所讲本质和精华,然后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独立做练习、独立完成建构任务和克服学习苦难
“苏联教育学的出发点是,学生不应当单纯是教学的客体,消极的接受教师传播的教学信息,他应当同时是教学的积极主体,独立地掌握知识和完成可能完成的认知任务。[2]”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和使用的探究法,学生带着事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疑问逐步进行学习过程,结合所学和教师讲解反过来重新省视原先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精力可以较大部分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关注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上,更有针对性,学习的效率也有相当大的提高,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们所要建构的是良性互动的师生。在笔者看来,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师生、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单一强调教师“教”或学生“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力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机制来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人民教育,2005,(9).
[2][4]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优化理论教学 篇9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美术教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片面性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用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使教育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巴班斯基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共有四个基本环节:合理设计教学任务;选择解决教学任务的合理方案;实施所选择的教学方案;评价教学效果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这四个基本环节在当今美术课堂中也十分受用。
一、发挥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使教学目标最优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和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画家、鉴赏家、艺术家。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公民。①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就存在着关乎重视学科本体还是教育功能的两种教育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一味的讲解和灌输,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机械地接受,忽视了对学生各项审美经验和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这无疑违背了美术课程最初的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中的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同样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道德认知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②在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科本体的知识。美术知识和能力是美术教育重要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既应教会学生理解色彩、空间、明暗等学科知识,又要训练学生敢于创新、表现,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强调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最优化
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美术课程要与社会、自然等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向美术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虽然教材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美术各项的学习领域,但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资源。所以教师在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时,还应积极主动当地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间美术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利用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共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依据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优化每一堂课。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尤其是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单方面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时候往往需要老师的亲自示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掌握美术技巧。“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中,如果只局限于让学生在教室观看幻灯片,往往会拉远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美术,感受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微课程”的出现为美术课堂注入的新的活力。微课程是指老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新课程的知识点或某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录制一段言简意赅的小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因材施教解决问题。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强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求疑,体现了师生间的双重主体性和互动性。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开展美术多元化评价,使课程评价最优化
评价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美术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状况的直接表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评价建议部分,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多元评价活动,以突出美术课程学习价值和围绕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而展开。④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的学生在美术表现方面的认知水平、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互不相同的内涵。所以,在评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一概而论、仅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通过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评价环境。同时还鼓励学习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⑤档案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美术综合学习能力的改变。档案袋的记录还可以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保存留档、展示,方便教师、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的查找。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最优”一词并不代表“最好”“最佳”,而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也许在某些学校、课堂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可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或另一些课堂中未必是最优的。
总而言之,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项环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感召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思考、多实践。为实现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
2尹少淳,美术教育: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1
4杨力主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P215
优化理论教学 篇10
一、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
1. 利用白板播放歌曲帮助学生牢记单词。
在课堂上利用白板让学生观看歌谣,Chant,让学生在说唱看中学英文,是一种非常有趣有效的学习方法。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大多歌谣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增强趣味性,而且符合孩子好动及爱玩的心理;把要求掌握的词汇以歌谣、韵文形式,让学生唱,使学生在一种欢快的环境下学习,学习兴趣浓。例如在教学月份的英语表达方式时,我就利用白板给学生播放歌曲:“The month of the year.”学生能很快地记住May,June,August等单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利用白板的绘画功能帮助学生牢记单词。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在头脑中将英文单词与相应的图像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分辨、记忆单词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My clothes时,教会学生各种服装的表达后,让学生做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在白板上画出shirt,sweater,dress,pants,skirt等衣物,与此同时,还让他们根据指令给这些衣服涂上不同的颜色。这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新学的单词,又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建立单词复习系统
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很多词汇混淆不清。实际上“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就意义而言,每个英语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胡春洞,1990)[3]。因此,各个词汇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系统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利用词汇的这些特点,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如:学习副词quick时,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原型和副词形式造句进行对比,让学生阅读后借助于电子白板的提炼拖拉和回放功能,把quick和quickly拖放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明白词的发音规律,还能发现形容词变成副词的基本规律其实很简单,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享受动手带来的乐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白板的重点提炼功能。它让教师可以快捷生动地对所学的重点词汇给学生们进行归纳小结。简单的几个拖拉的动作,可以把教师强调的重难点拖拉缩放到相应的位置,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板书功能、探照灯功能更具体地进行书写的规范化示范,因为电子白板具有现成的四线三格,对规范学生的书写具有很好便捷功能,弥补了传统黑板需要人工划四线三格费时和空间有限的不足。另外对学生易混淆易记错的单词的归纳和辨析都可以通过轻点电子笔来进行保存,以便日后复习、命题和检测时使用。
息激流汹涌澎湃的时代,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尤其是在校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必须学会获取语言信息的正确方法。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的要求与难度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阅读速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并具备一些新的特点:更实用、信息量加大、题型增多。然而高中英语教学因受多年来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仍存在许多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不适应的地方。新课标设置的课程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综合素质目标。阅读教学正是实现培养学生这一
四、提供单词运用途径
学生将词汇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熟练地掌握词汇的发音后,就应该进入词汇运用的步骤。运用是促进学生牢固掌握词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测学生对词汇理解掌握情况的方法。
1. 在情境中运用词汇。
词汇的运用利用白板设计生动、形象、逼真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如:我在教
学动词,playing,painting,drinking,eating,washing,sleeping这几
个词时,利用白板设计了几个模拟游戏室,利用模拟游戏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并且自己去做,把自己融入生活。整个一节课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新单词。在这个情景中,学生理解并非常自然、真实地运用了新学的词汇直接用英语表达自己所做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能力。
2. 利用所学单词编写小故事。
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英语知识通过理解后,创造性地运用。我就利用白板展示了一个小故事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创编一些小故事或创作自己的英语小漫画,等等,达到真正地理解、运用单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学完了play,swim,sleep,go等单词,有些学生就采用画漫画的形式对单词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The story:(配上简单的图画)
以上是我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点体会,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快乐主人,还需教师共同努力、探索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更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鹰.千万不要背单词.http://www.dyl.name.
[2]谭华,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实例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河北玉田林南仓中学英语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5]洪文辉.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N].中国教育报,2004.2.9,(5).
素质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对阅读的认识不足,大量时间花在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障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记的被动局面,课堂气氛沉闷,过于强调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丧失对英语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自然提高不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通常过于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而忽略语篇层次上的教学,造成学生对文章理解深度不够,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材料单一,基本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中的文章,学生可选择的、感兴趣的材料少,阅读量远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无法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难以改变单调和乏味的教学模式。
学生阅读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不良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阅读习惯:指读、唇读、喉读;用手指、笔或尺等依次指着一个个词向右移动。逐字阅读、有声阅读和回视。遇到新词马上停下查词典;反复阅读。这些习惯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不利于对课文整体篇章的理解,也不利于利用构词法知识和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能力的锻炼。
知识面和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的知识面和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亦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取材广泛、样式多样、涉及面广,因此,必要的背景与文化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缺乏阅读技巧:许多学生不注意阅读技巧,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而不善于结合上下文猜词义。不看标题、不善于找主题句,效率很低。
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同时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一个环境因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帮助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建构主义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发现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经历课程改革之后,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总体而言还是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意义的建构。读者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意义,这些知识是在他们引入任务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应用建构主义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改变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研究教法,创新观念,把单纯的语言学习变为通过语言培养素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问的协作学习、讨论等,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章作者交流思维,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模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者的兴趣与材料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选择阅读材料应充分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前期阅读中重点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扫除阅读可能遇到的障碍。为快速有效地阅读做铺垫。教师通过明示、暗示或讨论的方式,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线索的能力,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片段信息对阅读的文章做一个阅读目标推测或预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对一些如文章的标题、有关内容的插图等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类似的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形成对文章的初步判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只有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激活学生适用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教师必须先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经历感知和理解阅读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同时用心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已具有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就要训练他们激活这些知识理解语言,使他们使用背景知识帮助理解语言,同时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开阔眼界和思路。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提高能力。
激发学生思考、预测、推理和判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文章中与学生以往经验有关的信息线索,激发学生思考、预测、推理和判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预设的问题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学会寻找关键词和可能激发学生寻找以往经验的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从上下语句提供的语境背景推测词汇或语句所潜在的语言意义实现阅读目标。因此。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求完成自己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词汇、结构和连贯所提供的语境背景和语言知识结构背景,对话语意义进行积极有效的推理和判断。这样,才能对文章正确理解。
优化理论教学 篇11
地理教学 元认知理论 终身学习 多元评价 地理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即个体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Iavell)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元认知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过程,反馈并评价认知策略的有效性,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元认知理论,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通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元认知知识的掌握与地理知识、能力的获取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则成了课堂的主体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根据个人特点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灵活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理解地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及由此产生的三维目标要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科学的学习目标辅以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以《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取的教学案例不同,但课标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高屋建瓴,通过长江流域的学习,学会流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如流域开发的条件、开发的重点及治理措施等。
2.让学生了解并有意识培养各种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如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压线的走向、疏密,要求学生作出风向图、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推测可能产生的天气特点。(2)充分运用比较、联想记忆,提升记忆效果。如由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联想并比较其自然带、农业类型的差异。(3)发展综合分析思维。如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区位因素一般都要求从自然(气候、地形等)、社会经济(交通、市场)等角度综合考虑,既考虑有利条件,也要启发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元认知策略训练与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凸显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应用元认知策略训练有利于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化:(1)明确问题要求,以及解决问题应搜集的信息。(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评价问题解决方法正确与否,并提出调整、改进措施。
以《热力环流》为例:(1)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可以要求学生从课本、网络及其他教学资源中搜集信息。(2)实验佐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用玻璃瓶和温度计模拟冷热条件下的大气运动。(3)学生总结规律:受热膨胀上升,多雨,地面为低气压;冷却收缩下沉,少雨,地面为高气压。(4)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性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5)拓展延伸。利用热力环流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本节课突出了问题解决、元认知策略训练的过程化,围绕着大气运动,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分层建构知识体系,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元认知监控调节训练与地理学习的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要求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应用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觉培养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监控,不断取得信息并反馈信息,评价每种认知策略的有效性,及时总结和修正学习策略,以增强学习效果。
1.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离不开教师的学法指导,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例如,对于知识体系完善的可以采用结构—建构法,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结构,建构地理知识和原理;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案例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浅入深出”地分析,形成地理思维和分析应用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知悉自己的成功及不足之处,以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利用听课反思、解题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
四、师生互助与地理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演讲、辩论或者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中扬长避短,通过反馈、矫正形成学生的新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比如,在环境问题一节的教学后,我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研究小组以“由PM2.5看泰兴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主题,调查泰兴大气污染物的类型、主要的污染源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我市的大气污染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此外,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
[3]弗莱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优化理论教学 篇12
1 熵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865年, 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 (Rudolf Clausius) 在阐释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首次使用熵来表述热量不可逆转规律。其数学表达式为:dS=d Q/T, 中文词意是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 物理学上是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熵小说明热功转化程度低。在孤立系统中, 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导致熵的总值减少, 即熵总是趋于增大, 直至最大值, 最后朝着最为混乱无序的状态趋近。这就是著名的熵定律。
2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熵理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作为由校内外诸多教学因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校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典型的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因此, 它必然遵循上述熵变化规律。
2.1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熵源
熵源, 即熵的来源。宏观上讲, 一切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因素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熵源。根据熵的来源不同, 可分为内部熵源和外部熵源。内部熵源是指系统内部引发熵产生的因素;外部熵源是指系统外部引发熵产生的因素。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主要熵源见图1。
需要指出的是, 为便于分析, 本文仅对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熵源进行了三级分解。事实上,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熵源广泛、层级众多的巨系统, 还可以在图1的基础上继续细分为四级熵源、五级熵源……
同一熵源, 所处状态不同, 对系统演化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根据熵源对系统演化的不同作用, 可将其划分为正熵源和负熵源。当它促进系统的有序演化时, 称为负熵源, 输出负熵;当它阻碍系统的有序演化时, 称为正熵源, 输出正熵。例如, 一种顺时的教学制度, 在建立之初能对体育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此时它为负熵源, 输出负熵, 但是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迁, 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逐级消弱, 甚至最后沦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发展的因素, 产生制度熵增, 此时它为正熵源。由此可见,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熵源具有流变性, 其输出方向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三级熵源输出方向如表1所示。
2.2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熵变
经上述分析可知,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拥有四种熵型:内部正熵、外部正熵、内部负熵、外部负熵。熵型不同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各异。内部正熵致使系统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摩擦、相互冲突, 系统免疫能力下降, 系统功能趋于崩溃;系统外部正熵致使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失灵, 系统外部威胁增强, 系统功能退化。内部负熵促使系统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关系融洽、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相互协调, 系统免疫能力增强, 系统功能强化;外部负熵促使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交流, 系统整体效应不断提高、有序度增强, 系统外部威胁降低, 系统功能日益强劲[5]。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演化状态是系统四种熵型共同作用后的外现方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 每时每刻都有一个d S值与之对应。据此, 本文在伊利亚·普里高津总熵变公式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描述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演化的总熵变数学式:
3 基于熵理分析的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熵理分析表明, 增加负熵和减少正熵是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的两条根本途径。换言之,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 就是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遏制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正熵源产生正熵, 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学系统负熵源产生负熵, 同时, 还要特别谨防负熵源转换为正熵源。因此, 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略。
3.1 基本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熵源众多, 且输出方向流动多变。任一熵源输出量值及其输出方向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必须强调整体优化, 从“整体性”视域进行综合调度、统筹协调, 从而减少熵源之间的相互摩擦与冲突, 促使系统各熵源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3.1.2 人本性原则
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这里的“人”, 即教学参与者, 不仅包括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教职员工, 还包括学生。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激发所有教学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1.3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坚持创新性原则, 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革的本质在“破”, 创新的本质在“立”。破字当头, 立在其中。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项不断发展、渐进性变革的事业。要不断导入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 打破思维与行为定式,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3.1.4 长期性原则
熵产生是系统“活着” (E.Schrdinger, 1944) 的固有属性。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活着”的长期性, 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的长期性。加之, 熵源流变性的存在, 对正熵的遏制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负熵的激发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优化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具体方略
3.2.1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投入机制
人力、物力、财力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有序运转的物质熵源。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机制, 确保物质熵源的负向输出。首先, 要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切实加大高校体育工作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保障, 并且做到学校体育专项经费不少于教育公用经费的5%。第二, 要采取有效途径, 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出资或投资。第三, 要加强对教职员工, 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培训投入。要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员工培训体系。经费投入中应规定相应的比例用于人员培训, 提升员工的教学管理素养。第四, 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投入。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收一批高素质后备力量, 形成教职员工的“贮水池”和“鲶鱼效应”。第五, 要加强体育场馆器材购置和维护的经费投入, 确保高校体育硬件设施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2.2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 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 借助信息沟通, 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 以有效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列活动[6]。就组织系统而言, 激励机制一旦形成, 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 使组织机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进而促进系统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激励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熵源的激励。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要把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政治升迁、职称评定、分房排名及收入分配挂钩。要通过各种先进、优秀的评定与表彰, 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职员工要坚决予以清退。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熵源的激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与体育课成绩、奖学金评定和毕业工作推荐紧密结合起来。对课程表现不及格的学生要坚决执行重修制度。
3.2.3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监控机制
教学监控是发现并纠正教学偏差的主要举措。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监控机制就是要通过对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熵源加以监督和控制, 确保系统的有序运行。首先, 要不断更新教学管理制度。要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使系统各熵源活动始终置身于制度的合理规范和正确引领之下。第二, 要建立一支有体育教师参与的权威监控队伍。要通过他们日常的教学检查和专门的校外调查, 加强对系统内外熵源输出状态的监控。第三, 要不断完善评价方法。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的教学评价, 实现评价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把“教”、“管”、“学”看成一个整体, 全面评价, 全程监控, 既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 又开展专家评教、同行评教, 还要对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全面评价[7]。第三, 要建立可操作的监控数据库。要充分利用监控数据库中的信息对各熵源输出状态做出正确鉴定、诊断和导向。对教风学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重大问题要分别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和及早预防负熵源的方向转换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庆华, 王凤武.试论“熵”理论的运用和发展[J].微计算机信息 (测控自动化) , 2004, 20 (1) :118-119.
[2]林德根, 鲍晓光.论熵理论的哲学意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 :1-4.
[3]任福珍, 赵玉光.从熵理论的观点看图书馆系统的有序化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8 (5) :125-128.
[4]王伟, 黄莉, 封学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23) :9-12.
[5]张晓辉.基于熵理论的民营企业文化系统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 (5) :9-12.
[6]高善良.试论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N].经济导报, 2011-08-19.
【优化理论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06-29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09-16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答案06-18
优化课程教学05-16
优化阅读教学07-23
优化词语教学08-05
优化习作教学08-14
优化例题教学09-10
教学方式优化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