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2024-06-15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共12篇)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1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等都出现多元化趋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水准和要求。就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对于知识进行传授和交流的平台,探讨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创新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新,以求对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指导作用。

一、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缺陷

1.学生的被动地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难以改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导致学生在整节课中吸收不到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课、做笔记的阶段,课堂的一切都围绕教师而进行,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符合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更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型课堂教育。这样的传统教育使得学生无法培养自学的积极性,也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讲授为主。教师围绕着课本知识,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乏味的讲述,从头至尾,无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师们不能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生动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也更容易忘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单一的传授知识,并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记录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更好地改进,过分分散精力于课堂记笔记之上而不是课堂内容,最后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们在今后的生物学习中,就无法有更高的兴致和热情,也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3.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生物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验课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锻炼,更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记忆和体会的一个过程。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看来,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实验课设置并不合理。许多实验课往往只是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步骤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对于生物实验课堂的管理,但是却使学生无法自己对于该实验思考,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飞培养,更容易造成学生们人云亦云和不思进取的毛病。

二、新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出现

1.教学方式中新观念的出现

随着“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中生物教学也渗透进许多的“人本”观念,以求在课堂中努力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树立与新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新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用这种全新的观念去看待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以人为本”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中,旨在尊重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工作,开发学生们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积极、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坦然面对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并加以指导改正。这样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课的热爱,将生物学科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对于生物课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教学中新科技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声像结合能给予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育,学生们更容易产生劳累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跳动的文字,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生物课产生兴趣。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展现给学生一个更为形象的生物世界。无论从微生物世界,还是宇宙,都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例如,人的染色体一节,知识点较多,组合形式较为复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遗传的特性更为一目了然,并能在一定情况下,明确指出遗传病的诱因和隐、显性基因对于后代的影响。传统生物科单一乏味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无法建立起思维模型,多媒体正是解决了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中更牢固、更快捷地记忆知识点。

3.增加学生生物实验课课时和先进实验设备的使用几率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实践平台。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理解。例如,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索淀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本实验的流程如下:用淀粉酶催化淀粉和蔗糖,进行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实验如何解释淀粉酶的专一性问题,这样就没有理解整个实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准备两支试管,都加入淀粉和蔗糖,或在试剂的量上随意进行添加,导致实验失败,而理解了实验设计思路的学生,自然会从步骤中找出原因。目前高考中的生物实验题,大部分都是通过变化来考察学生对于实验中各个步骤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实验课堂,要求学生正确地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形成标准的操作过程,对于学生激发生物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只有在教育中进行更好地改革,才能保证我国未来人才的需要。从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上来讲,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是中心,增加实验课程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是方法。只有进行多方面同时改革,才能满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教师更应该从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拓展知识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知识,为未来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更好的实施手段和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寓新课程理念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11).

[2]李家龙.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3]田塍.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方法[J].考试(教研),2010,(04).

[4]杨清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探析[J].教育艺术,2010,(04).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2

一、课前认真备课, 给学生制定预习计划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前认识和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概念, 教师在授课时, 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预习时, 通常会出现预习抓不住重点, 这样对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概念并无太大作用。教师在授课前, 可以尝试去制定相关的预习计划, 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预习, 以及此次预习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最后帮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 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与概念。例如在学习《遗传与进化》中的《伴性遗传》前,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概念。预习内容:1.什么是伴性遗传?2.伴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3.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释伴性遗传?并且布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解答以熟悉概念的运用:1.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方式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 , 雌性是 () ;ZW型方式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 , 雌性是 () 。2.小李 (男) 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 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血友病患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 他们就血友病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 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通过以上这些课堂预习和相关练习, 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就已经有所熟悉, 再通过教师课堂的授课以及对例题的讲解, 最终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课堂是学习和掌握知识最有效、最适合的地方。所以,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指定的上课时间, 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 最终完成能力的突破。通过在课前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繁而无趣的教学方式, 用更加有特点、形象、生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尤其是针对《遗传与进化》这种本身就比较难的知识概念,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遗传和进化》中的重难点知识化繁为简, 难点分散, 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中较难的知识和概念, 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学习能力的突破。例如, 在学习《遗传与进化》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小组, 就他们对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解进行讨论, 由每组指派出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去总结与发言。然后,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受精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动画, 学生通过观察精子和卵细胞的集合, 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来了解相关的知识概念, 最后由教师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总结,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观看相关动画发现自己想法中的错误, 并且及时纠正,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遗传与进化》中的重难点内容。因此课堂上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计划来执行课堂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课后练习, 传授相关答题技巧

《遗传与进化》中的许多概念和知识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课后练习去了解和掌握, 特别是有关遗传的基本规律的习题解法以及对各种生物育种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授完课后也需要重视相关的课后练习, 尽可能通过教授相关的解题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和解答相关题目。在解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相关习题时, 教师可让学生牢记一下口诀。因为口诀有着极其重要的音韵押韵, 根据这一特征, 学生在记忆时就能够更加顺利和轻松地背下这些内容, 同时能够把口诀中的知识要点牢记下来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多加创新, 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去学习生物知识,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上来。结合课后练习, 学生如果掌握了口诀, 就能够快速地搜索出其中的信息, 从而运用到课后练习中去。因此, 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与相关解题技巧的传授, 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和熟练地掌握《遗传与进化》中的重难点知识, 摆脱学习生物中的困扰。甚至会因为口诀这类形式的教学更加产生对生物的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新型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国大力普及与推广,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也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加强教学方面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使高中生物教学更具生机,也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同时也应该加强实践性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掌握。为此,本文分析探讨如何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浅谈自己一点看法。

一、加强探究式学案的设计

在开展课堂教学之间,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加强学案设计。学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基础等方面,这样才能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探究式学案在设计过程中,其目的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进入课堂情境,并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主动学习。在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新课标下教学大纲要求,并对高中生物知识点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制定相应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特点,并力求实现学案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为此,学案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弹性特征,具有一定的精炼概括性,并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归纳及整合,最终实现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特点,满足各个基础层次学生需求。

二、科学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授法仍是教学重要手段策略,但应注重讲授法科学合理利用。在课堂实施之前,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对课堂生物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本节课关联的问题进行提问导入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知识讲授,这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方面要过硬,同时应口头表达清晰,让学生都能围绕教师思路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学起到应有的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氛围方面的塑造,这个样才能有利于对学生充分吸引,并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DNA分子结构”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双螺旋结构实际特点,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具体,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而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然而,合作学习必须掌握科学方式方法,否则将难以起到应有实效。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分组。分组的过程中,应注重一定科学性,力求实现组别之间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第二,在实际开展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但不应过多的插入学生讨论,小组成员也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做好彼此之间的分工,讨论内容也应具有一定针对性,不能偏离讨论主题。第三,教师应掌握讨论时间,控制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方面进度,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有的放矢进行,不至于出现合作讨论时间不足或者时间过长的现象出现。

四、加强教学的反思工作

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之后,还应注重加强教学的反思,便于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有利于深化教学。教师应时刻反思自己,及时总结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方面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广泛吸纳学生的建议,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得以贯彻落实实施。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认真听取专家讲座,并充分吸收和借鉴教学专家的成熟经验,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便于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做好教学记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便于随时查阅观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教学水平真正得以提高,使生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实效。

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探讨新课改环境条件下高中生物教学如何顺利开展,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看法。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应在课前加强学案方面设计,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加强讲授式教学的技巧,与此同时,应注重开展合作讨论式学习。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应不断加强教学方面的反思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改善,充分达成高中生物教学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

[2] 龚大洁,王飞.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6).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4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新课改下新的学习方式

作者/ 赵国强

一、授课背景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授课班级: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高二(3)班。

授课教师:赵国强。

授课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科学素养、在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

二、案例描述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都有过感冒发高烧的经历吧,当发高烧时,你有什么感觉?可能有些同学有过胃酸的经历,胃酸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发烧时食欲不振,浑身不舒服,胃酸时,胃不舒服,不消化。

师:这是为什么呢?人体细胞内发生着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体温过高胃液过酸都会影响酶活性。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还接触过哪些现象与酶有关呢?

生:加酶洗衣粉和洗洁精(含脂肪酶)包装上,有使用温度范围。

师:嗯!很好,说明温度影响酶活性。那么,哪些因素影响酶活性的发挥呢?引入课题:“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讨论等形式展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对探究实验有了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1)提出问题(科学地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确定本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①温度是如何影响酶活性的?②pH是如何影响酶活性的?

(2)作出假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讨论交流后确定的假设是:①温度过高过低会影响酶活性,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②过酸过碱会影响酶活性,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3)设计实验。

刚才大家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证明。下面大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①选择教材提供的哪种酶做实验?②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你将设定哪几个不同的温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你将设定哪几个不同的pH数值?④经过讨论,形成小组实验方案。

第一个问题:选择唾液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讨论、交流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自变量是酶作用的温度和pH,因变量是酶活性。但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大多数同学感觉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师:我们无法直接检测酶活性,我们是通过检测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间接反应不同条件下的酶活性(提醒学生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有麦芽糖产生)。

生: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程度,若温度有利于酶活性的发挥,则不变蓝色,若温度有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则变蓝色。淀粉的分解产物中有麦芽糖,而麦芽糖是还原性糖,所以可用菲林试剂检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有无转红色沉淀或砖红色沉淀颜色深浅来判断酶活性。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通过观察气泡的多少或用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程度判断过氧化氢酶活性。

第三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置了0℃、37℃、60℃三个不同温度,pH设置了2、7、12(酸性、中性、碱性)。

第四个问题:各小组讨论、交流结束(教师巡视)。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试验中,有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一:分别取3支试管,先依次加入等量淀粉溶液、唾液淀粉酶、碘液,然后将试管放入0℃、37℃、60℃水浴中,反应一段时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与方案一不同的是将淀粉溶液放入0℃、37℃、60℃水浴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唾液淀粉酶,其他与方案一相同。

方案三:与方案二不同的是唾液淀粉酶溶液在加入淀粉溶液之前,先放入0℃、37℃、60℃水浴一段时间,其他与方案二相同。

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各组方案相同: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将pH调到2、7、12,然后加等量肝脏研磨液(加入前,分别将肝脏研磨液pH调到2、7、12)。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各组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现象明显,在pH为7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pH为2、12的试管中几乎无气泡,说明唾液淀粉酶受pH的影响,过酸过碱会影响酶活性。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方案不同,现象结论不同。方案一,3支试管颜色无明显差别,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影响。方案二,在0℃和60℃两只试管中变蓝色,而37℃试管中无颜色变化,说明酶的作用需要适宜温度,温度过低过高都会影响酶活性。方案三和方案二的实验现象基本相同。

(6)表达与交流。

师:大家想想方案一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实验方案不合理。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加酶后再控制温度已经发生反应了。

师:方案二与方案三哪种方案好呢?大家都用了碘液来检测因变量,想想用碘液检测好还是菲林试剂检测好呢?

生:方案三好。用碘液检测用时短,而用菲林试剂检测用时长,所以我们用碘液检测。

师:是方案三好。保证加酶后不影响原来设定的反应物温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三、教学反思

1. 提前与实验室管理员协调好,充分准备好实验

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多,时间比较紧,再探究的时间少。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能否成功开展,关键在于能否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求。本教学案例教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发烧”“胃酸”出发,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注意事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5

一、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若能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例如,学习“免疫”这一节时恰逢初春,我校出现了9例水痘患者,有两个班级因此隔离,于是课上我就以此为例,谈了水痘的发病症状和传播途径,提到它有很强的传染性,紧接着就质疑: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当水痘流行时,同一个班的同学,为什么有的人会患水痘?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了水痘病毒却不会患病?有什么预防措施呢?

又如,在学习了“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后,我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当手指不小心被刀划破,受伤的部位若受到细菌感染,就会造成伤口局部区域的红肿发炎,甚至伤口处还会有脓。 你认为,病菌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侵入人体?第二道防线主要是什么在发挥作用?为什么?

二、 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对与自己直接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及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认知冲突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例如,学生了解到,脉搏是血管的“跳动”, 用手触摸身体的一些部位,就能感受到血管的 “跳动”,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于是,我建议学生触摸手背上的“青筋”,学生顿时发现触摸不到脉搏,一下子不知怎么一回事,这些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学生就会想:为什么不是所有血管都有脉搏?这时我因势利导,说明血管有三种类型,脉搏是动脉的“跳动”,血管还有静脉和毛细血管两种类型, 每一种血管都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艾滋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很快、危害性极强的传染病,学生普遍认为不能接触艾滋病人,怕被传染。课堂上我用了一张彭丽媛把年幼艾滋病人抱在怀里喂饺子的照片,问: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对人体的感染? 为了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在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后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还懂得要从精神和物质上安抚和帮助艾滋病患者。

三、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考虑思维价值,要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血液循环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仅从识记水平来记忆体循环和肺循环,把涉及的路径背一遍,还常常混淆。其实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前概念,先复习提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师生根据概念画出模型图1。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心脏的结构由哪几部 分组成?每个部分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请你对模型图1进行修改。” 学生根据问题, 经过自我分析、 小组合作修改, 把模型图1进行具体化,逐渐形成模型 图2,这时,血液循环的途径就已经很清晰地 呈现出来 了,教师几乎只是对前概念进行复习、建立模型,就生成了新知识,学生也充分了解了知识的前后联系,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核心知识。

四、把握学生兴趣方向,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由兴趣型向信念型过渡,但初中阶段还是以兴趣为主要特征。因此,初中阶段生物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教学的新颖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鸟类”这一节时,重点要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解决鸟类为什么能翱翔于天空这个问题。平时,我发现学生在课间喜欢玩折纸飞机。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动手做这个实验,并提出问题:“折纸飞机要注意哪几个要素,才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呢?”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折纸飞机,并总结出三个要素:飞机的机头要尖,机翼要大,重量要轻。这时教师补充介绍物理知识:机翼宽大,可以充分利用风和气流,飞机容易被上升气流托起。继而追问:“鸟类要适应空中飞行,同样至少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如何减少空气阻力?如何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如何减轻身体重量?它到底有哪些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五、积极开展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例如,“动物的生殖”这一节,重点要学习鸟卵的结构。我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提出问题: 卵生动物受精卵在体外发育,营养物质来自哪里?这时我安排了学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表面,然后将鸡蛋放到开水中,请学生观察。这时学生发现了蛋壳表面原来是不平整的, 而且在热水中,蛋壳表面会产生很多气泡。学生对这一现象很好奇,虽然他们非常熟悉鸡蛋,但这样的现象之前并未了解,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原来鸡蛋的外表面是有小孔的,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中还要求学生接着再取一枚鸡蛋,将一端向上,小心地将蛋壳的顶端敲碎,剥去破碎的蛋壳,撕破外软壳膜,再用剪刀剪破内软壳膜, 小心地将里面的物质倒入培养皿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动手实验,并积极思考问题:(1)鸟卵由哪几部分构成?(2)雏鸟是由鸟卵的哪部分发育而来?(3)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从哪里获得?氧气从哪里获得?同学们认真实验,认真分析,相互交流,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有学生不小心把卵黄膜弄破了,结果卵黄溢出,教师及时抓住实验中的问题,让大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思考分析,成了主动的探索者。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注意事项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课前充分准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从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作一些浅述。

一、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能长些?腐烂的苹果为什么散发酒味?在学习水、盐、糖、体温调节时,指导学生分析:出汗时喝什么水?高血压病人为什么只能用低盐食品?糖尿病人的症状“三多一少”是什么意思?

2.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使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好奇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内容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过程,大大提高了他们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仅仅顾名思义,容易发生错误,对概念造成误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错误式”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准确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点。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时,教师根据在以往的教学中积累的学生的错误进行提问:“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吗?”学生有的点头称是,有的拿不准,然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查阅教材,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有意创造的“错误式”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

4.利用古代的文人咏物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人格、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吟咏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畅快自然,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5.结合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史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这样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学习许多科学家和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了解到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研究史的一步一步的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当合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觉得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难易适度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但是问题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3.问题要有适宜的跨度

生物学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好铺垫。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7

关键词:生物课堂;合作学习;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方式是我国研究生物教学的主要宣传方式。合作学习对于改变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学者都对合作学习方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虽然引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高中生物课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物课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自主探索、实践分析、合作研究等深入化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对高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升方式进行分析。

一、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设置合理的研究课堂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如,一些具有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点,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都包括哪些东西等,还有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知识,像什么是神经系统中枢,动作指令是怎么传递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专业性讲解,在真正了解后才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从而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更帮助学生解决了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知识点,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课堂。

二、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组织和监控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大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一组最多不能超过6个人。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要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能力、探讨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划分,要注意小组人员的有效学习性。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小組中进行合作学习,还要产生竞争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并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全程掌握但不要事事都管。

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由曾经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换成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但教师的地位依旧是不可改变的。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引导者,是学生更好学习的监管者,掌握着整体课堂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对课堂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控制,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若是任由学生自行学习,就会浪费学习的时间、资源,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没有意义,这样的教学成果是没有效率的。

三、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设置适宜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就是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课堂的知识讲解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进行以下几种合作学习方式:(1)收集资料性的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的生物课堂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与生活相关,收集相关的材料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物知识点。例如,在讲解新陈代谢的知识点时,在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过后,就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收集资料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从提出问题开始,如:生活中你看到的微生物的种类都有哪些?谈谈你对卫生的认识。其次就是收集资料,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最后就是通过小组的展示,加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样就促进了学生更好地从生活当中认识到生物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还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2)研究探讨型的合作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的讲解课堂,束缚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而研究探讨式的合作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对学生提问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有不懂的就一同探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运用。(3)实验型的合作学习。有关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酶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当中,提出问题:酶的活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并通过反复的实验从而得到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现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意识也不够完善,社交能力也面临着考验。而合作学习的模式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孙丽娟.高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曾小玲,女,出生于1983年2月,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江西宜春中学,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8

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从教育的广度、深度上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秉承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以期实现全民素质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物教育事业经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中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但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忽略了操作性教学的重要性。

操作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操作性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主张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旧有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对知识点的分析多于实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生物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知识点的脱节上。有的知识点在高一开始就有安排,但其难度却是高二下期课程内容的难度,许多高中生不能理解相关晦涩的内容,只得“生吃”,不能形成整体性强的知识体系,这也加大了生物课程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无法适从,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中学生物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在高中二年级才开设,在初中时期生物课只在初中一、二年级才有,因此,中学生物课程就间隔了两年时间。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使学生对生物课的重视度大打折扣,同时因时间间隔过长造成的知识点遗忘与脱节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学习不便与学习难度,同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也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新课改的要求使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中生物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即生物科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几点。

(一)问题性。

生物教学的问题性特征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促进探索性学习的顺利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提问式教学,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避免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实验性。

高中生物教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实验是生物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领悟生活之美,利于学生强化对真理的追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更加热爱生活,陶冶情操。

(三)探索性。

探索性作为生物教学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学生在生物实验课程中,转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与观念,在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探索性体现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实验中积极主动地追寻大自然的奥秘,对生活充满热爱。

四、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

(一)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生物涵盖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与生命有关的任何事物。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注重操作性教学,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增进与生物的亲近感,让其认识到生物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生物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从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辅导等方面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当抓住有限的教学时间,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合理安排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

五、讨论与建议

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师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型社会实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该教学观念,抓住教学的每个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也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新课改的被禁改下,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中生物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是自然学科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传授,目的旨在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生物知识,提升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论文阐述了我国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分析了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以此来探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新芳,龚大洁.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2,05:156-158.

[2]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3]翟小番.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J].高考(综合版),2015,05:27.

[4]李红玲.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J].好家长,2015,20:111.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9

一、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应注意的事项

在以“小班化”教学方式的授课中, 我们应该从初中生物的教学空间、教学课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规划策略等方面出发面向全体学生, 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另外,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基础知识的具备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从而灵活地对教学方式做出及时的调整, 让每个学生都能尽自己所长发挥其独特优势。比如:在初中生物中会涉及到有关于人体构造的内容, 我们可以先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 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一种组织方式来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知识差异。

二、初中生物实行小班化教学带来的好处

1. 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成就了学生的自我。

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为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充足的动手、动脑机会, 为他们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初中生物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首次接触的一门实验学科, 它需要学生通过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并在其中充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技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班级人数少, 每个学生能够占有的学习活动空间、教学资源都比较宽泛, 这就为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 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生物的主要授课方式是实验授课, 而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刚好符合实验授课的要求。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 再针对本课时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理解, 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精神散发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教学体制, 不仅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性, 还能在学生之间形成一股亲和力, 为班级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生物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首次接触的一门生物实验学科, 学生初次接触, 难免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小班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减少了授课的学生人数, 这样一来, 教师在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 可以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辅导模式, 相比较以往的教学人数, 小班化的教学让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 根据他们平时的合作、个人的练习, 从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初中生物实行小班化教学给我的体会

1.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实施小班教学的前提。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教材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注意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等事项, 特别是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能否有序有效地进行, 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而课堂环境的制造有赖于我们老师的安排, 特别是在动手这一阶段,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标准化, 使用准确的书面语言, 在教室缓慢的动作和具体的语言叙述的结合下, 让学生从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 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慢慢懂得自主学习的方式, 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勤动脑、多联系。在观察和操作这一部分, 由于小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每个人锻炼的机会也就多了, 针对某一现象,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观察一次, 如有疑问, 教师可当场解答,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气氛良好的环境中与老师、同学互动, 学习效果更佳良好。

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特色。

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参与性都比较高, 对于新的事物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而初中生物对他们来说正是一项新的课程, 生物现象千奇百怪, 学生们的好奇心自然很重。我们在实施小班化初中生物教学中, 利用孩子们这一时期的特征,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勤于思考、自主参与、敢于质疑。在课堂上, 我不会过度拘束学生, 而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 不论问题简单或是容易, 我都会详细解说, 我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提出来, 不要怕出错。哪怕是超出教材以外的生物知识, 都要和学生认真讨论, 因为小班人数少, 学生学习和讨论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当时解决。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 这样一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们培养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小班教学改变了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自主学习, 还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是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对初中生物进行小班化的教学改革, 不仅能更好地将学习资源集中起来, 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还能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最佳的途径。

摘要:在现代教育的提倡与普及下, 成功衍生出一种“小班化”的科学教育方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 主要是以学生人数的缩减作为课体改革的主要方向, 进而形成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模式。从小班化教学方式为初中生物课堂带来优化效率进行分析, 认为小班教学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娜.谈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J].中小学教育, 2012, (4) .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创新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新,以求对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指导作用。

一、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缺陷

1.学生的被动地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难以改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导致学生在整节课中吸收不到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课、做笔记的阶段,课堂的一切都围绕教师而进行,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讲授为主。教师围绕着课本知识,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乏味的讲述,从头至尾,无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对于学生来说,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也更容易忘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

3.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生物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验课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锻炼,更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记忆和体会的一个过程。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看来,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实验课设置并不合理。许多实验课往往只是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步骤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对于生物实验课堂的管理,但是却使学生无法自己对于该实验思考,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飞培养,更容易造成学生们人云亦云和不思进取的毛病。

二、新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中新观念的出现

随着“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中生物教学也渗透进许多的“人本”观念,以求在课堂中努力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树立与新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新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用这种全新的观念去看待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以人为本”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中,旨在尊重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工作,开发学生们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积极、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坦然面对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并加以指导改正。这样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课的热爱,将生物学科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对于生物课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教学中新科技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声像结合能给予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育,学生们更容易产生劳累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跳动的文字,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生物课产生兴趣。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展现给学生一个更为形象的生物世界。无论从微生物世界,还是宇宙,都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例如,人的染色体一节,知识点较多,组合形式较为复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遗传的特性更为一目了然,并能在一定情况下,明确指出遗传病的诱因和隐、显性基因对于后代的影响。传统生物科单一乏味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无法建立起思维模型,多媒体正是解决了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中更牢固、更快捷地记忆知识点。

3.增加学生生物实验课课时和先进实验设备的使用几率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实践平台。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理解。例如,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索淀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本实验的流程如下:用淀粉酶催化淀粉和蔗糖,进行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实验如何解释淀粉酶的专一性问题,这样就没有理解整个实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准备两支试管,都加入淀粉和蔗糖,或在试剂的量上随意进行添加,导致实验失败,而理解了实验设计思路的学生,自然会从步骤中找出原因。目前高考中的生物实验题,大部分都是通过变化来考察学生对于实验中各个步骤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实验课堂,要求学生正确地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形成标准的操作过程,对于学生激发生物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只有在教育中进行更好地改革,才能保证我国未来人才的需要。从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上来讲,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是中心,增加实验课程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是方法。只有进行多方面同时改革,才能满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教师更应该从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拓展知识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知识,为未来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更好的实施手段和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寓新课程理念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10

[2]李家龙.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1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表现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平等、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就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适合学生参与动手的多种交互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教材的绪论部分,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再要求学生举例,然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假设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生物种类。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已经被人类发现的生物类型,也可能会说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生物类型。对于这些答案应当加以鼓励。虽然存在许多不合逻辑的方面,而这正是生物学的特点。学生有了自主的创新意识,也就迈出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不成熟或者是荒诞的想法,给予恰当肯定与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增长,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二、利用已有科学成果,激励学生敢于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的理智情感状态。它既是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所以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发展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青少年善于模仿与学习,常以某些知名人物为榜样。基于此,可适时介绍生物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通过“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分析,从巴斯德和李比希各持不同观点的争执,毕希纳受限于技术因素的困惑,到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斯他林(E.H.Starling, 1866—1927),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这些典范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直观教学的原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对生物实体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去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从而降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获取成功的欲望。

四、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生物园地,充分利用校园的空地栽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特别是培养实验中所需材料,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定期开放实验室、阅览室等,同时配备相应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和实验对象管理等,实验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经老师点评后在班内交流,展览,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创造的潜能,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验(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验(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五、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制造矛盾,设疑问难,让学生主动思考,不过设问要注意“四性”,即准确性、具体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把握设问的“四度”,即难度、跨度、梯度、密度。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引言中,设计了4个问题:a.单侧光照射整个燕麦幼苗与只照射燕麦尖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吗?b.为什么被风刮到后的小麦几天后又会弯向上生长?c.无子番茄是怎样培育出来的?d.果树修剪、棉花打顶为什么会提高产量?通过科学设置问题,不仅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得到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经的过程,发散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死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如讲蛋白质时,一方面应于酶、激素、载体抗体等联系,另一方面还应与化学中有关蛋白质知识联系。生物知识涵盖内容广阔,联系渠道广泛,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的联系,以达到联系综合、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的目的。

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创新研究

G633.91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要求逐渐更新,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善。要想真正实行新课改教学,必须要推翻传统教学所遗留的弊端。对基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得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得到适时地改变,达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由于生物教学的实验性相较而言强于其他的学科,因此有效的改善生物学科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们动手能力加强,更有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与创新,必须要从学校的重视态度,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积极态度进行改善,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脱离实际与生活的生物教学方式进行摒弃,发展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们更快适应新课改从而提高成绩的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二、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现状

1.学校对于生物学科所配备的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存在的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由于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生物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许多高中院校中对实验的重視程度不高,出现课本的辅助与配套和实际教学的需要不符、实验课程的实验设备陈旧老化甚至不齐全、缺乏专门用于生物实验的实验性、利用板书的形式讲解实验过程、教师对实验的过程缺乏经验以及学科创新能力差的情形。因为这些潜在因素的存在,导致生物学科的学习质量明显降低。

2.教师的教学方式老套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

在许多院校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教师对学科教学观念存在偏差的问题。许多教师都存在对课本理论知识过度重视而忽略实验教学的现象。一些教师认识,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量大,时间紧迫,书本知识在讲解起来需要过多的课时,因此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解课本知识,对于书本出现的实验课程,也只是简单的利用黑板用“画”的方式进行传授。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较差,扩展性和实验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改变自身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话,将使得学生们在上课过程中味如嚼蜡,很难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逐渐降低,使得学生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处理能力也变得较差。

3.生物教学的安排时间不连续。

在进入高中院校以前,学生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简单的接触过生物学科。在小学期间,学生们只是简单的了解生物这门学科的基础内容,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初一和初二时期学习了生物学科的更多内容,在初二下学期进行结业水平考试以后也便没有再接触这门学科;进入高中阶段,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班考试后,生物才被正式列为理科课程的教学中,从初中以来,学生们有两年的时间并未接触到生物的学习,对生物课程难免存在生疏感,因此对生物的重视程度较差,为生物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难度。

三、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研究

1.提高教学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提高教学的创新性,首先要对课堂进行创新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思路进行创新,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条件。例如,讲解细胞的内容时,教师要提前对教学方式进行完整的设计,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与细胞有关的各种内容,包括研究历史,细胞结构、属性特征、细胞种类、活动进程、繁殖方式以及化学成分等。根据内容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相同点,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合作起来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些内容找出不足,进一步进行巩固,为学生们提供真实性和体验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营造高效的课堂环境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其次,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设计中来;最后,营造高效学习的课堂环境,找出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总结本学期的内容的方式代替在课下完成此任务的方式,防止学生们之间存在互相抄袭的行为。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学习重点和遗漏点,重点强调可能出现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以教师为榜样,相信他的每一句话,无条件的执行他的要求。”对高中生亦是如此。只有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们无条件的执行他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一味的在单一枯燥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要适当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包含课堂规划、教学方式、批改作业、课下辅助、学习评析和教学感悟等几个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几个方面对教学的影响,有效贯彻到学习中去,通过完善和补充的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学习线粒体时,我们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画出简单结构图,按照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的规律,利用结构联系功能。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被高度重视。对于生物的教学而言,实验的重要性明显凸显,只有注重实验的作用,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具自信心。此外,还应该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现代教学模式更具有创新性,使教学模式更具多样化,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2期

[2]施裕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新课程(教师版)》 .2011年6期

[3]卢瑞燕.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5年56期

[4]范良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年1期

[5]王延玲,王晓红,李晓颖.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25(4):27-28.

上一篇:在以案促改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安质部长简历现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