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2024-10-12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共12篇)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1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简单的描写,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时,可以选择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 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等,学生们在这些观察训练当中虽然文字表达不多,但学生却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我们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课堂教学活动打造成为开拓学生新思路的教育主阵地。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每名学生对每一篇文章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思想观念不同,所以其艺术视角也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念作为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加以训练,这种写作思维与数理学科的思维完全不同,写作思维因其学科特点,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观念。例如我们每年的高考、中考满分作文当中,学生都是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视角去思考,作文中可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写作个性与创新能力。例如,在高考满分作文《车站一瞥》中,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现实场景: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佝偻着身躯,艰难地向前行走; 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 一个年轻人; 一个身穿西装的人; 一位朴实的农民工人; 还有一个旁观者“我”,这样简单而又普通的六个人就构成了车站的一幕。文章通过对这个小场景的描写告诉人们: 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实质就是一个大的社会,而这一幕中所出现的每个人都在社会现实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角色,而简单的几个场景的描写就把文章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暴露在众人的眼前。文章中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中,只有那位“农民工”的表现让人敬佩,只有他是最善良、最可敬的。这样的作文辩证而客观的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好”与“恶”。特别是在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个令人深思的场景对读者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讲评这篇作文时,一定要以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以国家所大力倡导的荣辱观为方向, 有效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这篇文章写作思维个性的宝贵之处所在。再比如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蜀相》,作品中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是“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作品中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为后人所敬仰。因此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在学生心目中定格。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史实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之后,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探讨: 蜀国是否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致使蜀国后主刘禅不理朝政,昏庸无能。通过学生的探讨,引出蜀汉王室灭亡的原因,刘禅作为蜀汉的国君对于国家的灭亡固然应负责任,但诸葛亮的万事包办、事必躬亲最终导致了国君的昏庸无能,因此对于国家的灭亡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现在很多学生比较懒惰,学生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惯纵所致,家长对学生的“万事包办”,导致了学生自理能力差。通过这们的讨论,学生们纷纷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缺失,都认识到了要自立自强,再也不能事事让父母操心了。至此,语文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写周记等写作习惯都是学生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作文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讲出来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发自内心写出来、练出来的。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针对学生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现阶段的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表现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作文的内容和思想上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作文普遍对人生与社会明显缺乏理性的思考,作文中学生的观点陈旧、总是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文体上大部分学生只选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写作的结构通常也只有总分总式的三段结构, 这样的作文很难给读者好的评价,这样的作文给读者的感受是作文的主旨过于浅显,作文语言表不达意、内容贫乏。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者的观点比较新颖,在作文文体的选择上除了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会涉及到诗歌、故事、寓言等, 学生的作文视角要力求新颖而独特,在写作中作者应该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作文才能给读者主旨深刻的感受,而且文章的写作内容充实,能够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比如,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这个作文题目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呼唤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远离人们视野与内心感受的那种“诗意”般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 生活中每一个朝阳升起的清晨,每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这些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景色,又有谁会在意它所萌发出的那种醉人的诗意! 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时刻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哪怕我们是在喧嚣的闹市中行走,哪怕我们是在不息的人流中穿梭,生活的苦与乐、悲与喜都是我们关注的,这也将会成人我们人生中的财富,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的写作只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想,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找不到真正属于我们内心的诗意生活。

我们的学生都有清澈而透明的心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至纯至真的,同时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他们的生活中充分展露着那种执著和烂漫, 他们在写作时能很好地把自己对待事物的独特见解写到文章中去,这样的一种源自生活的写作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诗意呢? 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要大胆肯定,积极鼓励。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以真实的感受用心去写作,让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如果我们做到了这点,学生的作文才会更具新意。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2

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创新能力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髓.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本人的教学设计,语言特色及个性特点,师生共同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进行了阐述论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个性,勇于创新,那将让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个性张扬创新

关键词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学科研究的浪潮中,做时代的弄潮儿。张扬个性,勇于创新,这才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引言创新--永远是语文教学发展的生命线,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但也仅是浅尝辄止,现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教师要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

1、教师的语言要有个人特色: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真正亲近祖国文字,热爱祖国文字。

教师的语言要有个性,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要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演说语言的雄辩,相声语言的风趣。”要么自然亲切,引发感悟;要么文采飞扬,富于感情;要么生动流畅,幽默风趣;要么妙语连珠,意味深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自身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欲望,模仿老师的语言动情朗读,深深的陶醉于文本其中。

如我在教学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时,我常常给学生指导吟哦讽诵,让学生明白读诗就是吟(唱)诗,并且借助合适的音乐伴奏。因为古诗词节奏感强,讲究韵律,所以读来琅琅上口,容易动情。我在指导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诗词曲三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朗读时,先让学生用“/”划出节奏,然后听我读,之后师生一起读,读后又让学生跟我的2/4手拍唱:“小桥KJ流水KJ人家→”“古道K西风→瘦马KJ”“夕阳J西下K”“断肠人J在天涯J”

集体唱完三遍后,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我趁势就让学生比赛读,这时整个教室沸腾了,人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举手要表现自己:“老师,我来读……”,“我、我、我……”,比赛中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天涯游子那淡淡的哀愁中。一幅秋郊外照图也映入学生的脑海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又再次唱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学生这样乐此不疲,动情朗读,关键就是他们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些文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看来,语文教师借助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与祖国文字亲密接触,亲和力与感染力都特别强。

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别具一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基。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应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领地。

如适合朗诵的朱自清的《春》,可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以情动人,在感悟美中积累美言,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

如适合表演的契诃夫的《变色龙》,可以形神兼备的演示,以情节感人,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表演中学会大胆创新。

如适合绘画的`可以绘制其内容,以图形喻人。如郭沫若的《石榴》,韩愈的《马说》,通过简笔画石榴、画马,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其内涵,并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做画意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善于音乐的尽可以放歌一曲,或老师、或学生,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低沉忧郁或感人肺腑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设计往往在课堂刚开始时很奏效,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小歌手龚阳同学一曲“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唱,引发我班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进而为这篇经典叙事记实散文实现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回报父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如同演员的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技巧演绎剧中的人物。教师更要演练内功,遵循教学规律,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用语文的同时为自己的发展奠基,教师更要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与个人独特的课堂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精彩。

二、自己的个性张扬往往会柳暗花明

以“情感教育”为支点,挖掘教材潜在的经典美和语言美,可唤起学生对爱和生命的珍惜。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塑造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则一刀下去万龙点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感受。

笔者就《背影》一文再谈谈,一曲《父亲》的歌唱牵引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5班学生王柯、杨月在讲与外地打工的父亲车站分别那一步一回头,一回头一把泪的故事时,全班随之啜泣。此时,一种感动笼罩了整个课堂。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亲共入病房的瞬间,我与父亲双双流泪而无言的拥抱,我与父亲那撕心裂肺的人生诀别……我自幼失去父亲又多么渴望得到父爱……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任何东西也没法替代……听完故事许多同学眼中都闪着泪花,我用手也轻轻的抹去泪花。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想对文中的朱自清说些什么呢?显然这是符合孩子们此刻表达意向的,学生顿时纷纷坦白内心。我会说:“请你学会善待父亲,父亲这么爱你,你能辜负他吗?我相信逆境更能塑造你的坚强……”我会说:“嫌弃父亲,你才不是男子汉。”……我又接着问:“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些什么呢?”“父亲,你真勇敢”“父亲,你把爱全部给了儿子。我真感动。”……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文本本身,还应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材的价值。

这时我就表扬了学生,大家刚才说得很棒。还适时把掌声送给了学生,用鼓励这架天梯促使学生永远向上一直是我崇尚并实施的教学法则。接着我就把亲切的语言送给学生:“有没有人想在今天放学后对自己父亲说点什么呢?”

孩子们开口了,“爸爸,我今天才理解了您,我爱你。”

“爸,我长大了,您却老了,我真难过。”

“爸爸,我再也不会嫌弃你没挣大钱。”

“爸爸,远方打工的你一定要注意身体。”

“爸,我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您,因为是您给了我生命……”

“爸爸,特别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明天我一定送给您一个成才的儿子,当我有钱时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

自身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蕴藏着无穷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来感悟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那份情感,从而明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进而使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使他们超越了人的局限,超越现实功利的束缚,懂得了人性美。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更是语文教材自身特有的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具体体现

三、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给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一直很欣赏,因为它给学生自身发展与创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笔者一次走出课堂外,在校内游一圈的尝试至今历历在目。我让学生带上笔和本子,跟我一起到教室外转转,收获甚丰。学生摘记的有:名人名言、宣传语、校训、校风、学校近期及长远目标……这种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积淀校园内到处都有。三十分钟后我们又进了教室,十分钟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举手。之后,我又指导学生:如果让你给咱们的教学区拟写标语,你怎样拟?给花园、水灶、餐厅、厕所、校门口呢?现在啊!我要请大家来当小小设计师。这样便给学生创造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平台,翻看我的积累本,学生心灵迸射出来的创造的火花还在闪光。

教学楼:“轻声慢步走楼道”,“今天勤奋学习,明天报效祖国”,“陵前镇中--今天我以你为骄傲,明天你会因我而自豪”“亲爱的母校,祝福我中考成功吧!”……

花园旁:“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踏时草惊心,摘时花溅泪”,“校园以我美,摘时心何忍?”,“爱我就是爱你自己”……

水灶旁:“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你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像掌上明珠那样爱水吧!”,“让我们做最好的朋友”……

饭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我就是爱爸妈”……

校门:“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进校门请下车。”……

厕所:“这儿的干净靠大家”,“人人献出一点爱,这儿也可爱”,“请文明方便”……

此时,我以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我更无法用语言来品评我们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总之,理想、关爱、环保、安全……,一个用智慧编织的完美,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用心感悟到了未来的力量。这时你还会怀疑我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吗?你还会埋怨我们的孩子笨吗?

真的,语文的触觉如果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同时也给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的课堂也会出现无法预料的精彩。

2、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现实生活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而课本只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范例。这就要求我们以文本为蓝本,促使学生从文本内容去体验,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养成主动体验生活,书写生活的习惯。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一大弊端。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才是现代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我们的办法应是开“源”通“流”。

现在的考场作文越来越重视考生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我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为沉闷的作文教学来奠定基础的。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精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离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让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动植物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后,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学生想象丰富,表达得形象生动。例如:“不必说绯红的辣椒,光滑墨紫的茄子,也不必说浑圆的紫甘蓝,嫩绿的大白菜,单是缠绕在篱笆上的豆角就让人大饱眼福。长长的豆蔓攀上篱笆,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豆味的衬托下,显的越发艳丽,花下隐藏着一簇一簇又长又细的豆角,让人一见就不由产生喜爱之心。”

学生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原因在于学生不但细心观察,而且把所学与生活对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一堂课中抽出三分钟让学生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感受,捕捉自己心里的灵光,我们的学生也能写出慷慨激昂、情满山河、激动人心的文字。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作文头疼的问题会得到快乐解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我坚信:一支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塑造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奠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法》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2、 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市马家街31号12月第5版

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创新音乐教学 展现个性特色 篇3

一、音乐教师要善于做“观众”

在大部分学校,音乐课时都比较少,一般每周只有一节。学生虽然十分喜爱上音乐课,但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往往很片面,以为音乐课就是学习唱歌,开始热情很高,但几节课以后,就觉得枯燥乏味了。还有的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的时间安排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些都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为音乐课也是学知识的课,从而正视、重视音乐课,并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做观众,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笔者在上课时,总是将课堂的最后10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个人才艺表演,笔者做一名忠实热心的观众。时间长了,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地走上“讲台”,将“讲台”变成他们的“舞台”,尽情挥洒个人的才艺和特长。同学们表演的歌曲、舞蹈、魔术等给笔者和其他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音乐教师要善于做“学生”

音乐课也要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时,这时的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其中,做一名“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或处理各种偶发情况。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听完一首乐曲后,笔者让学生谈感受,很多学生谈不上来。于是笔者就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谈论、寻求、探究,积极引导他们,学生很快就和笔者打成了一片,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起来,收效很好。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诚心诚意地当好“学生”,积极向有特长的学生学习。比如,在笔者所教的班级里,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不少,笔者就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将他们的特长也转化成自己的特长,学生也很乐意当笔者的“老师”,师生共学共进,其乐融融。

三、音乐教师要善于当“导师”

新课程所倡导的“不干涉原则”并不是禁止教师进行控制,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原则地自由、活跃,造成散漫的课堂。特别是音乐课,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当“导师”的角色,用各种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从多角度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他们对音乐的感悟程度也是不同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想使自己的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给学生科学的指导,特别是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音乐教师要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启发学生思考乐曲的基本速度及情绪。听完之后,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既让学生领略了音乐的自身美,又让学生了解了音乐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美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音乐教师要善于当“朋友”

在音乐课堂里,教师还要像一位热心、知心的朋友,随时为学生帮忙、服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提供各种便利,为他们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裕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比如,在上欣赏课时,笔者总是把课上要欣赏的乐曲提前告诉学生,并给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资料,从音乐的背景、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等,都让学生提前有个了解,有时候还准备一些和乐曲有关的故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去领悟音乐的内涵。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创新自己的教学,展现自己的个性,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e]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4

本文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了合作教学模式、互动交往教学模式和发现探究教学模式以建立和促进创新大学生个性发展,具体总结如下。

1合作教学模式

强调师生人际交往合理性,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和地位,认为没有教师的创新素养和创新热情,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是不可能的; 同时认为教学并不取决于教师的单方愿望,而是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性质[6,7,8]。辽宁医学院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开展合作教学模式。

1.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食品生物化学每章内容中教师都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欲望。问题情境的设计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可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结合自己科研课题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例如在蛋白质章节中,设计“试设计纯化枣核中11S球蛋白( 种子贮藏蛋白) 的工艺路线和方法”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2小组讨论与评价

根据能力水准,将学生分成4人/组。对于教师给出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先通过小组内部交流与合作,得出小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各小组在课程中再进行大的交流与合作,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进行指导( 合作的技巧) 。教师必须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3食品生物化学作业单以小组形式提交

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合作学习, 最后以小组形式提交作业,教师通过考核作业成绩为其所属的团体加分。

1.4主题讨论

学期末教师将根据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为10个主题,如糖类物质、脂类物质、蛋白质、核酸、酶、 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内容。并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负责,各小组成员各自准备、研讨承担主题的内容,并报告给整体,以报告的质量和相关的团队合作为成绩评定标准。

2互动交往教学模式

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来构建教学模式[9,10,11]。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 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

2.1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化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大量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活动。如在教学“酶”章“维生素构成的辅助因子”,笔者设计如下几个任务: 1) 将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并归类。2) 各种维生素的辅酶分别都是什么。3) 各种维生素分别参与哪些代谢过程,作用机制是什么。 4)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是什么。5 ) 缺乏各种维生素都会产生哪些症状。6) 各种维生素的每日摄入量为多少。

2.2激活语言,使知识具有教学活动化

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1) 活化教材文字为语言: 例如在教学核酸双螺旋结构时,教师利用两条麻绳来展示核酸双螺旋结构,让学生产生感悟; 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活化教材内容为日常生活: 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理解、巩固和运用语言。在学习脂类物质中三酯酰甘油皂化性质时,教师演示日常生活中肥皂的制作过程,深入理解皂化原理和意义,使教学呈现出" 学习活动化" 的崭新局面。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真正达到沟通与互动。

2.3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互动交往的途径

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只有具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多方面的交流、交换、交往以及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有效地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景,向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如学习氨基酸合成代谢时,笔者把20个氨基酸代谢总图展现给学生,见图1。

通过讲解各族氨基酸典型代表的合成代谢过程, 如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讲解谷氨酸的合成,再分别讲解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其他氨基酸合成代谢,学生会发现很多的代谢途径一致,通过引导学生可由自己探索出这一规律,自主学会了很多代谢途径,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激起求知的欲望。

2.4实施全面评价——互动交往的保障

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作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还会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导致思维惰性的产生,影响交往的互动性。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课堂评价只有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对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得出结论后,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结果的评价形式,要以定性描述方式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之进行自我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学院还增加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并记入总成绩中。如关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3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学院要努力改善课堂交往的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交往,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教师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课程内容,并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聂颖.德育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2]向先孟,林延斌,李秋燕.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2(01):4-5.

[3]连桂玉,陈玉文,孟令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43-44.

[4]王升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路径思考[J].科技创业,2013(01):127-128.

[5]樊琳,张翠仙.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4):102-105.

[6]聂颖,曲一歌.德育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发展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52-53.

[7]马壮,杨松.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1):113-116.

[8]郝朝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教育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2(1):5-8.

[9]李嘉薇,李德玉,韩东太.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5):58-59.

[10]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口语交际《个性和性别》教学设计 篇5

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产生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

3.能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产生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常说“男生女生不一样”。首先是说性别不一样,但更多的是指男生女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对待突发事件的胆量上,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心耐心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个性差异与性别差异在为人做事及学习上都有什么表现呢?如果把这两种差异进行比较,到底哪一种差异更大?或男生女生各有什么优势和弱势呢?今天我就们围绕“个性与性别”这个话题,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观察,来讨论讨论吧!

2.课前准备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察,确定发言的主题,写出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

3.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

(1)请先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再举具体事实依据。

(2)要边听边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反驳他人意见时,要拿出自己的`事实依据。

(3)使用文明用语。

4.边总结边归纳(学生可能会从爱好、性格等方面进行交流)

5.学生与老师交流观点

6.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虽然男孩女孩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无论做什么,每给人都是平等的,只要努力,男孩女孩在各方面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对吗?

7.评价在讨论交流后,要评一评谁的发言好,好在哪里。在评价别人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口语交际《个性和性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2.《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3.《商量》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4.口语交际《问路》教学设计

5.《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6.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7.《习作口语交际 》教学设计

8.口语交际《我的奇思妙想》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6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看书,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奈不住了,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这时老师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老师用手势示意,同学们都鼓起掌来,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自信他讲述着相关故事,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老师和学生们又报以热烈掌声,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老师的语言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两次掌声让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例如: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心中的地道结构图。学生一下于高兴极了,纷纷动手画起来,几分钟后,他们跃跃欲试,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画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学生先是一阵吃惊,后来觉得新鲜都抢着举手,于是班上涌现出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甚至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学生也自豪他说自己是未来的设计师,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比例结构不恰当,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他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相信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持桓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7

为此,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 使作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

一、强化观察引导, 积累个性材料

鲁迅先生说:“为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智慧, 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 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以上。”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 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 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 便可解决“无物可言”“无话可写”的问题。

在一次引导学生作文指导课上, 教师就地取材以教室为观察对象, 鼓励学生深入观察教室, 大胆介绍自己所见所想所思。开始交流时, 有位学生介绍道:我们教室前面的讲台边上, 一盆塑料花鲜艳夺目, 好像有芳香四溢的感觉;后面黑板的墙壁上贴着“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几个大字!;教室左边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红花台”;右边有个人工小水池。听到这位学生介绍后, 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能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表达, 同时也及时鼓励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细致地表达, 并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方法——有序、细致并突出重点。接着,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的基础上, 又强化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 边观察边联想曾在教室里发生的而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数分钟后, 学生们纷纷举手畅谈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有一次, 我早早来到学校, 一进教室, 就看见小晖和伟凡在吵架, 两个人互相骂着对方, 我看着嘴上不说, 可心里却很不开心, 心想:同学之间应该友善相处才是呀!”“有一次, 我们班玩吹泡泡大赛。有位女生把泡泡吹得很大, 后来泡泡破了, 就盖在她脸上, 同学们都笑她在做面膜!”“看到红花台, 我想到自己每一次得到红花时, 心里都特兴奋!之后, 我的表现就会更出色了!”“我们班以前有个同学书念得很好!后来因为跟随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而转学了, 同学们都舍不得他, 看着他以前坐过的椅子, 便会想起他, 真舍不得!”……就这样教师不仅拓宽了学生思路, 又引导学生挖掘个性材料, 为个性创作寻找源头。

二、适时抓住时机, 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教学资源随处可见, 教师要懂得适时把握时机给予引导,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激活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 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述。吴立岗教授就主张:“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想象文, 让孩子把文章写开, 把思路写活, 把笔头写顺, 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

记得在一次语文新课教学上, 突然天色骤变, 猛地暗了下来, 接着电闪雷鸣, 随后就大雨滂沱。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学生竟然对这场雨产生了兴趣。此时, 有位大胆的学生立刻尖叫了声:“老师, 老天爷爷发火了!”又有位学生望了望窗外, 惊叹道:“这场雨来得可真猛呀!”也有位学生细语道:“糟糕!雨下这么大, 爸妈又去上班, 家里阳台的衣服可遭殃了!”于是, 我借机引导学生观察这场雨, 并鼓励大家试着用几句话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写下来。几分钟后, 学生们都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以诗歌形式赞美雨丝的, 有以童话形式表现天色变化的, 有以叙事形式记述教室里同学们看雨的情景的, 有以散文的形式抒写下雨的特点的, 还有以日记格式记录自己看到雨的所思所想……由于学生感觉比较随意, 没有任何拘束, 所以他们放开了手脚, 在文中真情流露且表达也较个性化。

三、善用有效资源, 引向个性创作

除了正常的课堂作文辅导训练形式之外, 我还善于利用有效的作文教学资源,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帮助拓宽学生习作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引向个性化创作。

(一) 巧用多媒体网络丰富情感体验

在多媒体作文教学中:

其一, 我善于用多媒体的综合优势, 来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写作兴趣。如选择与作文内容相关的音乐, 各种容易唤起学生知觉的动态画面、声音及相关素材, 努力营造轻松富有情趣而又能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

其二, 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受传统教室限制的情境画面, 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也为学生写作积累更多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

如我在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 因考虑到:如今衣食无忧的孩子, 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熟视无睹, 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及其悄悄的灾难性后果浑然不觉, 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不断发生的可怕后果的担心、恐惧之情, 是无法体会的。若要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 谈何容易?于是, 我便运用课件首先播放录像:碧蓝的天空、翠绿的森林、悦耳的鸟鸣、清澈的河水、美丽的家园……这些自然使学生心旷神怡, 笑容绽放。突然, 出现了刺耳的电锯、倒下的大树, 继而洪水咆哮, 沙尘满天, 人们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 这些又使学生心生惊慌, 担心不已。就这样, 当我们打开话匣子交流时, 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之情, 都纷纷为“环保”出谋献计, 情动词发。这样就使学生认知更加接近自然, 更加真切, 有利于激发起习作兴趣, 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 利用口头作文激发创新思维

口头作文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不仅达到交流的目的,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 参与评判的学生也体现了主体参与的精神。学生从中积累到思维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 有创造性的作文也就由此产生。

为此, 在每一次课堂即将结束时, 我都会先出一个或是议论或可描述的题目, 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 然后利用第二次课前5分钟, 请两位以上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或描述。题目诸如“白纸”“圆”“台灯”等。其他同学倾听, 等候集体参与评价交流。每一次参与学生积极主动, 精彩表现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记得以“白纸”为话题时, 有位学生描述到:“那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犹如一位位刚刚落地婴儿的空白人生。父母给予的是生命, 而她美丽的人生要自己去描绘, 美好的明天要靠自己去创造。每画一笔都是人生的一步, 每画一笔都是成长的一个足迹……”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8

一、以读为本, 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 走出文本, 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 读出韵味, 读出自己的个性, 读出自己的情感, 读出自己的理解, 真正使学生爱上阅读, 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重视感悟、理解字词句, 不要脱离文本

文本对话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 因此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弄明白课文内容的意思, 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通过详细地探究理解、品味, 感受到作者如此运用的目的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引起共鸣, 最终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目的。

三、读书与练笔并行, 架起模仿与创造的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的有机结合, 这是训练学生最有效的途径。读书在于积累语言, 积淀情感。读书的过程也是利用文本的规范语言, 改造自己日常语言的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感受文本的巧词妙句, 接受语言文字美的熏陶。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9

传统的教育中, 由于师道尊严, 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 不敢想、不敢说, 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 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气氛, 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 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 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获得最终成功的。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 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 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 问:“同学们, 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看书, 胆子特别小, 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奈不住了, 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 这时老师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 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 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老师用手势示意,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 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站起来自信他讲述着相关故事, 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 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 老师和学生们又报以热烈掌声, 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 老师的语言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 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 两次掌声让课堂气氛活跃,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例如: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 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心中的地道结构图。学生一下于高兴极了, 纷纷动手画起来, 几分钟后, 他们跃跃欲试, 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画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 学生先是一阵吃惊, 后来觉得新鲜都抢着举手, 于是班上涌现出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甚至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学生也自豪他说自己是未来的设计师, 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 比例结构不恰当, 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他讲解, 绘声绘色地介绍, 相信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相信自己的能力, 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 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 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个个跃跃欲试, 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计疑问, 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 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 投其所好, 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 以“我的偶像”引入, 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 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 讲述一下他的故事, 学生情绪高涨,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 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 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 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开展良性竞争, 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 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 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 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 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 积极商量, 终于在表演时, 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 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 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 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 而且演技都提高了, 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 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 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 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 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 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 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 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 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 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持桓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 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 (困难、挫折) 的阻挠时, 就半途而废了, 这种没有持恒心, 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给学生树立典型, 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10

一、深入观察寻找创作的源泉

观察,即仔细地察看客观事物和现象,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创作就成了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清代画家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指的就是细心观察积累。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是对思维的锻炼和发展,观察使我们从周围世界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物。

在教学活动中尽力提供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实物,指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边观察边思考,深入地挖掘学生的生活感受,是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观察角度及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以《触摸美丽》为题的一课,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动手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对生活中常见的材质进行观察对比,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肌理或质感特性,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用品、边角余料。教学时,教师采用实物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系列优秀装饰作品,让学生观察、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特性。通过观察,学生纷纷发言:“金属材料坚硬、光滑,让人感觉冷冰冰的。”“木材自然质朴,使人感觉亲切。”“棉、丝轻巧,给人以柔和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材质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呢?”“这样表现有什么特点?”在热烈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观察重点、难点,激发、调动学生积极观察的欲望,唤起学生浓厚的艺术创作兴趣。

在探求形式美的过程中,经过观察、体验、欣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生活的美。通过交流、讨论,透过生活中平凡的材料捕捉到更多的新意,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心观察、主动观察的能力。

二、培养自信、勇于展现自己的才能

有个性才更有创造性,创新个性是创造者自信心的表现,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更有创造性。教学通过愉快轻松的形式,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中枢,改变、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增强自信心。在组织学生描画环保抗旱的作品中,只要在画面中出现了绿色,我就加以肯定,大加赞赏,说:“我们的生活有希望了。”有个学生信手涂了一纸的绿色,我就说:“这是我们希望的绿洲!现代派的大师快要诞生了”。对于初中生,要求他们设计出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的作品,实在是不现实。只要是动脑动手作画了就应该给学生以收获感、成功感,因为美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公式。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和思索、创造,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极好的培养。随着自信的增强,他们逐渐冲破自我束缚,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勇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美术作品。

三、关注探究过程 拓展思维空间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智力,形成鲜明的个性,为学生以后在生活、工作中能更好地创造奠定基础。教师应跟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教学前先让学生做市场调查,比较书籍封面的不同设计类型。在学生了解了封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后,出示了几册书籍(儿童读物、杂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封面设计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儿童书籍色彩鲜艳、醒目。”有的学生说:“儿童书籍简洁、明快。”有的学生说:“杂志设计时尚、吸引人。”我鼓励他们讨论、归纳。很快,有学生总结出:“封面的设计,除了要突出主要内容,还要考虑它所面对的大多数读者的年龄、兴趣。”在介绍自己设计的书籍封面时,学生们热情洋溢。一个学生设计的《梦想》,只见封面上淡淡几笔色彩,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由近而远,由大而小。她的介绍也很有趣:“梦想是一种无声的希冀,梦想,我毕生向往,我会为了爱和这遥远的希冀而努力奋斗,直到梦想的实现。”学生们互相欣赏、借鉴,抓重点,扣主题、创新意,把自己的创意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自信;创新个性;语文教学;良性竞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77-01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这一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看书,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按捺不住了,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这时老师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老师用手势示意,同学们都鼓起掌来,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自信他讲述着相关故事,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老师和学生们又报以热烈掌声,表扬他的进步。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落花生》一课中,有位老帅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异众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异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四、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 刘 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课程学

习(上),2011(05).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篇12

的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深知, 社会、家庭、学校都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 随着高考压力的加深, 在语文课堂上越来越见不到创新精神的影子了, 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地做题、评讲。我承认, 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中, 高考很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为了高考不得不放弃很多。但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只懂得分数的人, 而是一个拥有健全人格、懂得去创新、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非常渴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个性化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与老师对话、与文本 (作者) 对话等过程中, 拥有一个平等的平台, 使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 从而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 明白高考的内容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

其实,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中“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旋律。如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更是这种人性化、个性化的体现。只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语文教师常常不得不对教材进行取舍, 只挑考试重点讲, 挑能提高分数的内容讲。既然“应试教育”的桎梏暂时不能摆脱, 那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到分数、创新两不误呢?为此, 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作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同一篇课文, 同一个情节,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尊重并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作出相应的个性化表达。

如我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 就曾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为什么当悲痛欲绝的兰芝“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走得是如此的义无反顾时, 而焦仲卿闻此事后才“徘徊亭树下, 自挂东南枝”。按照我的设想, 多数学生会批判焦仲卿的懦弱, 当然, 也会有人为他抱不平, 因为他是个孝子, 舍不得母亲是很正常的。正所谓:百行孝为先!果然, 讨论不多数久学生就分为两个派别:男生多半理解焦仲卿, 而女生多半认为焦仲卿很懦弱。但是有一个女生说:“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自杀呢?为什么不抗争到底。可以私奔啊?死的勇气都有了, 为什么就不私奔?”

对于这个学生的看法, 我能理解。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她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因为父母反对, 相爱的人就不能在一起, 不能理解为什么当遭受压迫的时候不去竭力反抗, 争取自己的幸福。

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做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就把这个讨论题目留作周末作业, 好让学生回家查看资料后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结。

后来, 我发现, 学生这次作业的质量要比之前的都要好。有一个女生如此写道:“……在那男尊女卑的时代, 有多少人会在乎女人的心思。连圣人孔子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但是, 女人是情感动物, 一旦爱了, 就会义无反顾, 就算死也不怕。而男人却是理性的, 他们必须充分地考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 在爱情面前, 男人要显得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和举步维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曾指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很想也很乐意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作出相应的个性化表达,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二、创设情境教学, 让学生充分地展现各自的特长

文言文的课堂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沉闷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尽量喜欢文言文, 成为很多语文老师心中的难题。的确, 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言文, 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 这样的学习只是机械的学习, 毫无个性可言, 更别说创新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因此, 我认为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文言文, 我们不妨采取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学习, 在趣味的故事中学习。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 把表演引入课堂, 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来增加教学情趣。在学习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后, 我把表演任务指定给了专人来负责, 在交代了基本要求后, 放手让学生去物色人选, 准备道具, 进行排练。等到下一课时, 学生充满期待, 热情很高。

只见一学生嘴上用胶带黏着自制的胡须, 手拿垃圾铲作盾牌, 扫把做佩剑, 在众目注视之下出场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樊哙。虽然这只是课堂表演, 但参演的同学热情都很高, 表演得很精彩, 尤其是当“樊哙”侧其盾撞入帷帐中时,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边看表演边逐字逐句对照课文, 不知不觉中, 该段文字就耳熟能详了。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促进了学生背诵课文的进程。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不必正襟危坐, 取而代之的是笑声, 掌声不断, 寓教于乐, 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又不失严谨。最重要的是,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地展现各自的特长。

三、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应用自己最真实的, 敢于张扬的个性, 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 敢于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表达出来, 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我就曾在一次考试后的作文讲评中表达我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那次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为:“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 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 你就改变自己。’”

结果在这次作文中, 离题作文虽没有, 但许多学生都在抱怨, 抱怨这个社会太冷漠, 抱怨世界的不公。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只懂得抱怨, 而不懂得去改变自己, 改变别人, 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温情, 不会有进步了, 纵使拿了高分也是枉然。

针对这种情况, 我用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教育学生:“我们的社会的确发生了一些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如你们所说的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 或许你们会就此认为我们的社会很冷漠, 而不断去抱怨。但这又能怎样?能改变吗?不能。但试问自己,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 你会袖手旁观吗?会坐视不管吗?我相信我们同

合作学习

文/孙

实施新课程以来, 广大教师都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去研究、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样, 我在课堂教学中, 也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 加之课堂准备有限, 教学效果往往与教学愿望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在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体会颇深。

在设计教学时, 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100以内的数, 并能根据数的大小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数数。我准备了六个透明的饮料瓶, 分别装入了不同数量的花生米, 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请你们仔细观察, 估计这六瓶花生米哪瓶数量最多, 哪瓶数量最少?

生:四号最多, 六号最少。

师:那你们的估计正确吗?想不想验证一下?怎样验证?

生:数一数。

师:可以怎么数呢?

生:1颗1颗地数、2颗2颗地数、5颗5颗地数。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分工合作, 组长来领一瓶数一数。数之前, 请各小组先讨论, 根据你们瓶子里花生米数量的多少选择数的方法, 然后自己分工合作, 看哪个小组数得又对又快。如果一种方法数好了, 可以另换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各小组长领取了瓶子, 然后小组合作开始数。

让我没想到的是, 一年级的小朋友, 让他们去分工合作是那么困难。你看吧:在数的过程中有各管各数的, 有抢着数的, 还有的把花生米掉在地上, 教室里乱糟糟一片。过了好长时间, 才完成任务。但是汇报结果, 六个小组竟然只有两个小组正确。本来我是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没想到得到的却是这样混乱低效的结果,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100以内的数数学生在学前班时就已经会了, 看来还是合作出了问题。于是, 我赶紧调整思路, 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 (举起一瓶花生米) 小朋友, 仔细观察, 猜猜瓶子里的花生米有几颗?

生1:20颗。

生2:15颗。

生3:16颗。学都是有良知的, 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对吗?”当我说这话的时候, 台下的学生都在沉思, 他们在反思了。

“如果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 尽力去帮助该帮助的人, 你们认为我们的社会还很冷漠吗?至少我们学校这个小圈子不会。如果再由我们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 再把这种影响扩大, 正如我作为一名老师, 站在讲台上, 把我的信念传达给你们, 影响你们, 再由你们去影响你们的父母, 影响你们的朋友, 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不再冷漠。你们说, 对吗?其实改变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

其实,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 我明白“应试教育”的桎梏暂时不能摆脱, 但我将努力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到分数、创新两不误。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

师:哪个小朋友猜得最正确呢?怎样验证?

生:数一数。

老师把花生米倒在实物投影上, 先1颗1颗数, 再2颗2颗数, 得出16颗。

师:现在这16颗花生米摆放得很凌乱, 我们能想办法让人一眼看出这里有16颗花生米吗?

生:一堆放10颗, 另一堆放6颗。

生:一堆放5颗, 放3堆, 再单放1颗。

老师把10颗的一堆用水彩笔圈起来, 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6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生:16是由一个十和六个一组成的。

师:把16颗花生米再次放入瓶中, 再拿起另一瓶花生米比较, 再猜猜, 这瓶花生米有几颗呢?

生: (略)

师:这瓶花生米的颗数较多, 你们认为怎样数比较好呢?

生:5颗5颗地数。

生:10颗10颗地数。

师生一起用不同的方法数, 结果54颗。

师:5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生:54是由5个、十4个一组成的。

师:请小朋友们再合作一次, 先估计瓶中花生米的数量, 再选择最佳方法数数。由小组长数, 其他同学做好监督, 表现最好的下一次合作时可以当组长的小助手。

这一次, 效果非常好, 每个小组都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真是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教学思路经过如此修改, 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也让学生明白了数数方法的多样化, 学会了根据数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 同时把数的组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使教学有序高效。

上一篇:服装业文化营销下一篇:中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