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2024-07-15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精选12篇)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1

摘要:新课程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每位学生进行“适应个体”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由每一个个体组合而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体育兴趣, 特点与需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与生俱来的天赋, 发挥其个性, 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 使学生在原有掌握的最基础内容和要求上, 培养丰富的个性与社会性, 锻炼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从而提高其它方面的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化教育

一、体育教学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背景

强调个性发展, 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是许多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人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个性化教育

(一) 个性化教学概念

顾名思义,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 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 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 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创立与发展

近年来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论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十五”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课程素质教育辅导课题组、北京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涵义包括“个性化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法。“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最早是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 在《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例子。

(三) 体育教学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1. 心理学基础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其个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而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不同, 又会造就每位学生有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特点、动机、需要等。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目前的教育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什么都是“一刀切”和“齐步走”, 学校与老师很难去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所以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

(二) 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共性, 老师喜欢那些听话的、服从的学生, 对那些个性敢于怀疑、不惟命是从的学生则不大喜欢, 甚至认为这样是缺点。而且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组织仍然是班级制, 学生体育兴趣多不相同, 体育素质水平差异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发展的关系。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但是也不要任其自由发展, 不能在强调个性时, 忘记了共同前提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四、体育教学中形成学生良好个性的策略研究

(一) 体育教学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 是为了不要教”。传统教育内容重复、方法呆板, 受教学大纲制约, 导致灵活性不足, 使学生缺乏个性风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能够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有效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特点得到全面提高,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 制定差异性目标, 满足不同个体需求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就应预先建立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 再依此进行目标的设定。个别的学习规划和目标设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 特别是传统教育模式下, 那种超负荷的职责使教师难以顾及全班每一个同学, 就会出现相同的任务完成水平上的差异, 即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 有的同学觉得太复杂。

(三)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优化社会环境

1. 创造良好体育教育个性化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教育环境是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基础。不同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成果和性质, 所以要创设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环境, 为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不像在其他教学中一样, 被固定在课桌前, 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 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 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他们的思维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 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所以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2. 创造良好体育教育个性化环境的方法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切感与神圣感, 不可以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课堂教育上来, 也不是说没有空间的局限就没有了课堂的纪律而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在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到课堂制度的管理, 避免造成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其次, 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 适合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一些内容死板枯燥,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教材会造成学生的抵制情绪, 学生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去学, 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懒散无趣的状态, 使运动能力下降。另外, 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共创整个社会的和谐。

结语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提高主体能动性, 并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提供更多的自由,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追求, 多组织团体比赛教学, 增加激烈与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团体荣誉感与集体合作的愉快性, 引导学生对集体与个性关系的正确认识, 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 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程洲.《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应个体”教学探讨》.

[2]黄小平.《关于学校体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3]中国起点教育中心网.

[4]杨坤生.《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2

区特校 王春梅(2014年4)

一、“个性化教学在培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的背景: 我校招智障生已经有七年了,每年进校的学生残疾程度不一,以全纳教育为宗旨,随来随收,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班教学的,每个学生又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学习和生活需要。他们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相符,同一年龄的智障学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龄也不同,并且同一类的学生的缺陷差异也是各不相同的。以前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也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项。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也就是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这种方法尤其是适用于培智教育。培智教育是促进智力残疾人全面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以提高他们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确立目标,家校合作。

首先任课教师对培智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生活需要,针对每个培智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生的学年、学期发展目标和循环周康复目标。把目标细化,并制订出相应的实施计划的手段,然后请家长根据自己的要求,在教师制订计划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也可以修改或建议。这样,共同制订出合理的个别教学计划。(如下表,每生一份)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康复和教育计划(学年、学期、循环周计划均参考此表)学生姓名: 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康复和教育目标 训练内容 1.运动能力: 2.感知能力: 3.认知能力: 4.语言交往能力: 5.生活自理能力: 6.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内容

1、生活语文

2、生活数学

3、其他常识 家长签字:

第二:康复和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根据康复训练计划,以生活化的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教育,今天就以我的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说一下我在教学中是怎样运用个性化教学的。

1、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大家都知道,弱智学生在卫生、礼仪等常规行为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我就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前5分钟进行师生问好、点名答“到”、(生与生之间互相点名),纠正学生的站立姿势,检查手、脸、衣服的卫生情况等,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做手指操、齐唱儿歌或表演手指谣。如:《食指拇指碰碰》 这是集中教育,目的是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口语又锻炼了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也就是运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这是一节课的重点,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生活需要和个性特点分配学习任务。因为顾修坤喜欢上网,上网搜索东西需要打字,我就教给他学习打字的本领,先以打出本班学生的姓名为练习内容,一边拼读拼音一边在电脑上打出来。让他练习的时候,我再给另外的学生布置任务。汪瑞涵和武若楠上节课学习的是记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这节课就让他俩继续学习,先让他们在本子上写出来,再到黑板上去写,边写边读,强化记忆,为以后学习打电话打基础。刘潇涵和刘新雨识字量大,书写得较好,就让她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刚刚学习的五种蔬菜的名称,并给她们明确任务要默写下来。这样这五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了,我就对剩下的三名新生进行口语发音方面的教学,我利用贴在墙上的水果、蔬菜和本班学生的照片,让他们看图说话,以“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句式进行提问式教学,并且让他们到相应的图片和同学那里指出来,并说句子“这是﹡﹡﹡”。反复练习,多次强化,一边练习了发音一边又认识了多种事物的名称及班内的同学。这样训练十几分钟后给他们相应的积木各自去排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说一说自己排的是什么。这时每个人就都有事做了。接下来我就开始检查刚才那几名学生的练习情况:顾修坤已经打完全体学生的姓名,有个别错误指导其改过来,然后教给其新词语(以教室内的物品名称为内容)的打字方法;检查汪瑞涵和武若楠的记忆情况,还没记住,我再一边提醒一边帮助其记忆,通过读、说、写等方式来反复强化;让刘潇涵和刘新雨默写五个词语,写得较好,这时就教给她俩学习两个新词,学说两句话。

4、总结结束。下课前五分钟以一个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总结。这个游戏的名称是《击掌传球》,全体学生围成圆圈站立,一人拿球准备,老师有节奏的击掌,学生开始传球,等老师说停的时候,球在谁手里谁就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汪瑞涵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指一指范姝雯在哪?”等等,这样学生兴奋度立即上升,在轻松愉快的的游戏氛围中巩固了所学内容。(期间穿插适当的教学评价,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适当的抚摸、口头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保护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第三:教学康复训练与教学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培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个性化教学计划,是因学生个人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进度的快、慢也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来体现的。培智学生有识记慢,遗忘快的特性,已经完成的目标也会经常产生反复,因此,在个别化教学中,除了具有知识和能力的短期目标外,还有临时性目标,这就为可能出现的反复或突发事件预留了空间。在整个计划中,学生的康复和受教育是由低到高,朝最近发展区的方向发展,后一个短期目标一定要在前一个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对于培智学生的教育应是循序渐进、迂回曲折的。

第四:及时评价,动态多元,鼓励到位。

每一个短期目标结束后,都要对其进行评价,由教师先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每循环周一次),给出相应的成绩,然后把评价结果带给家长,并教给家长如何进行测试,让家长来测试自己的孩子,评价这一阶段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同时也给出相应的成绩。测试的形式是多样的:口头、书面、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等等。结合教师和家长的评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和家长重新制定或修订下一步教学目标,及时更换教学策略,不断修正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例如,有垂振同学,家长一直以来对他期望过大,要求过高,总闲自己的孩子进步慢,说出话来有打击孩子的念头,要让家长知道,这样不好,容易磋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在制订计划时要说服家长降低要求,要让家长多发现孩子的小进步,一有进步就鼓励、就表扬,要给孩子建立信心。

第五:个性化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的训练和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已经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1、日常行为得到了规范。学生每天都能做到按时起床、洗刷、整理个人和班级卫生,能够听懂上下课铃声,知道哪个时间段该做什么。

2、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会唱儿歌、学会了向老师问好,向同学打招呼,利用外出买东西、看病的机会学会了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等等,不但懂得了很多礼貌用语,还学会了表述一件完整的事情,如顾修坤能够自己去买方便面、烧饼、火腿肠;刘潇涵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现在也能主动和老师说话了。

3、身体机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手眼的协调性、手指的灵活性、身体的平衡性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是罗光钰和范姝雯,手指短而粗,刚到校时拿件东西都很费劲,这几年,我们通过捡拾豆子、穿珠子、搭积木、利用各种康复器材进行训练,已经使他们的手指变得比较灵活。崔子巍第一次去沿街三楼的时候,是由她奶奶和另外一个学生架着上去的,经过这三年的训练,现在一个人已经上下自如了。

4、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现在每个班里都有几名能够认字、写字的学生,如刘潇涵、顾修坤、尚冬雪、有垂振;个别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网上搜索,玩游戏、看动画、听儿歌等等。随着年龄、学龄的增长,学生的班级意识也逐步形成,能够积极打扫自己的卫生区,特别是入秋以后,东操场上的树叶一落一大片,每天早上来到学校,都能看到学生们跟着老师在那里捡、拾、扫,整理干净并能做到时刻保洁,现在正逐步从原来的垃圾制造者向环境小卫士转变。

第六:总结与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个性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学生学到了应有的生活常识,增长了经验,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1、教师现场教学的思想、观念存在陈旧现象,应该及时创新;

2、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于再提高;

3、家长专业知识欠缺,应该建立家长培训学校。

谈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个性化教育 和谐人格

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都要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形成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站在培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高度去实施。而个性化培养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作品是学生纯真无瑕思想的自然流露,虽然稚拙、简单,但表现出的想象力是那么大胆、真诚。天赋每个学生都有,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的领域不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怎样学习。”“教为不教”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个性化培养的真谛所在。传统的中小学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领域,对中小学生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更不能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作品。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呢?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重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人的个性是在气质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性发展,气质是个性的遗传的生理基础。个性形成的另一遗传生理基础是潜能。但潜能不能直接形成个性能力,潜能的显露、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相应的社会教育环境和个体的实践活动。人的潜能是多样化、多向量的组合,某些才能很快被发现了,而另一些才能(潜能)则将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随着教育和实践慢慢地被发现、被认识。所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显露个性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在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会显示出与其气质特点相对应的美术语言,从而具有某种心理测验的意义;在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气质掩盖的一些现象,看到一些与平时行为不同的更为内在的气质;通过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鉴别、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潜能;可以显露、鉴别学生的非美术方面的潜能,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所表现的个性化能力,加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化能力形成。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方略

1、精心设计个性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形成。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一味地灌输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个性化和谐发展。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环境,让教学环境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如把传统的讲台高高在上的位置改成让学生环绕讲桌而坐,形成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更好地互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美术氛围;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课堂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那么学生掌握得就会越快,越全面。

3、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尝试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的方法,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学生边画边听,这样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学生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自然释放。(2)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基础不同,进行不同要求的艺术教育辅导。(3)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改变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状况。(4)指导学生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像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发展

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复如此。评价并非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评价等级可表述为优秀、良好、较好、有待努力;知识性评价可以表述为结构造型美、个性风格美、色彩协调美等等;评价内容可综合参与能力、合作能力、鉴赏能力、探索能力、创意能力等方面;评价呈现方式要情感化,如对自己的作业满意吗?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你的这幅作品真切地把握了事物的实质,很有表现力等等。

韩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性化探析 篇4

关键词:韩愈,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韩愈, 一生分别以教师、名家 (文学家) 和家长三种角色进行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韩愈从事学校教育主要是在唐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一生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子监博士、国子监祭酒等职;在不任学官期间, 不辞辛劳奖掖指导后进;在家庭中对儿辈的读书学习也亲自“教示”。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 韩愈不仅形成了重要的教育理念, 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从现存文献与韩愈的诗文可以想见, 韩愈是当时年轻人所心追力摹的对象。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人们“耻学于师”的当时, 很多人向韩愈学习治学与为文之道, 他敢于抗颜为师, 教学也大受欢迎。韩愈之所以受学生的欢迎, 除了任国子监祭酒时延请名师、严格管理、整顿校风学风成效卓著外, 用现代教育眼光来看,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能不受唐代的教育制度和前人教育观念的束缚, 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 是一个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韩愈在文学创作和弘扬儒学上都是以复兴古道为旗帜的, 而在实际操作上却充分体现着时代性和开创性, 在教育教学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韩愈在教育上提倡以古道、古贤人为师, 作文要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能相当大程度上张扬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 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人性”在教学法中的体现。一方面, 它包含了人的创造性以及由创造性带来的独特性, 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学知识内容的开发、加工和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 相对“工具性”而言, 它追求教学过程与教师个体生命实践的合一, 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主体情趣和人生追求得到充分的实现。[1]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 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 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方面, 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韩愈的教育教学实践其实已经在这方面有了重要的探索和开拓。

韩愈的教育思想学术界已经有重要的整理, 本文试图从现代教育视野的角度, 对韩愈的诗文和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探索作为教育家的韩愈在教育教学上的个性化特征, 以期对现代教育有所启示。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韩愈重视对人仁义礼智的全面培养, 强调知识的深探力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立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扬阐明儒学道统, 教化人民, 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他指出了办学的原因:“孔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 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 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 百十年间, 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 耳未尝闻鹿鸣之歌, 忠孝之行不劝, 亦县之耻也。”要使人民具德礼而免于无耻, 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有学校教育。

而根据唐代的科举教育制度, 学校是与科举紧密相连的。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指出:“从唐代开始, 学校教学的目的, 就是为培养合格的科举应试的人才, 学校成为科举的后备队, 官员的养成所。”“中央各学的目标, 就是为了培养科举的人才, 入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生员, 一进学就分为举进士或是举明经 (广文馆则是专为培养进士科举子的) 。……由此可见, 国子学等学馆的教育, 主要目标并不是在于所谓进德修业, 而是有着极其现实的目的, 即是应科举试。”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无不与进士、明经等科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 《诗》、《周礼》、《仪礼》为中经,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 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 大经皆通, 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进士科自中唐后又特别看重诗赋, 因此中央的这几个学馆, 除了学习经书外, 还很重视诗歌的学习和创作。”[2]中央学馆外的村学, 也是以中央学馆为标杆的, 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

韩愈作为学官都是在国子监任职, 明确中央的教育教学目标, 贯彻教育思想, 落实教学内容, 是一个称职学官的职责所在。因而韩愈“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人们批评其过于功利的地方, 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然而, 韩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受科举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韩愈现存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是专门针对科举试所要求的经典进行注解或讲评的, 也没有一篇是谈如何应科举试的。他是用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内容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教育与培养, 贯彻自己的教育主张的。《答陈商书》以齐王好竽, 而求仕者善鼓瑟, 立齐门三年不入的故事, 来说明“今举进士于此世, 求禄利行道于此世, 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文虽工不利于求”, 说明写文章并不是谋科举的, 而自己却乐于向学生传授此道。也就是说, 在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韩愈强调和追求的是“学而优”, 而不是单纯的为“仕”。

首先, 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上, 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这样阐述:“木之就规矩, 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 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 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 贤愚同一初。……文章岂不贵, 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 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 况望多名誉。”[3]他强调读书学习对人的塑造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最初并没有贤愚之分, 读书与不读书最终使其有不同的修养和命运。而读书的内容就是诗书, 必须以经训为根本, 同时还必须读史学, 这样才能使人腹中不空虚而能行仁义。而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教育的内容, 韩愈认为最重要是“道”, 就是用“先王之教”来教育人。“夫所谓先王之教者, 何也?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 其法礼乐刑政, 其民士农工贾,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其服丝麻, 其居中宫室, 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 而其为教易行也。”[4]这其实是儒家的教育规范, 也是韩愈所理解的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教学内容, 体现为对人仁义礼智、政治伦理、生活生存和人际关系的全面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方面, 学生问写文章如何学习古人?韩愈指出:“师其意, 不师其辞。”文章“无难易, 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 非固开其为此, 而禁其为彼也” (《答刘正夫书》) 。可见韩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是得其根本而融会贯通, 重视人本身的培养, 绝不是为应科举试而使学生遵循教条, 在辞章上亦步亦趋, 束缚学生的天性和个性。

其次, 在学习态度上, 韩愈一再强调为学首先必须勤奋,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不勤腹空虚”, 要自主地学习, “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 自我磨砺,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于穷年……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进学解》) 。勤奋学习才能求得学识渊博, 同时必须讲求学习方法, 抓住要领, 探究奥秘, 在此基础上求得学问的精深。学习态度除要勤奋外, 还须持之以恒, 戒除浮躁心理, 要做到“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竢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答李翊书》) 。韩愈《答陈生书》一文就是针对一位“所问者名, 所慕者科”的汲汲于科名学生的正确引导:“今之负名誉享显荣者, 在上位几人。足下求速化之术, 不于其人, 乃以访愈, 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虽其请之勤勤, 教之云云, 未见其得者也。”虽然如此, 韩愈仍对其进行谆谆教诲, 指出这是一种迷惑的学习态度, 为学一定要有平常心, “贵贱穷通之来, 平吾心而随顺之, 不以累于其初”, 要坚持初心志向, 一以贯之。韩愈还强调做学问写文章要养学养气, 即使有一定的成就, 也“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 游之乎诗书之源, 无迷其途, 无绝其源, 终吾身而己矣” (《答李翊书》) , 要有正确的方向并坚持终身学习。

另外, 韩愈教导学生学习应能“深探力取”, 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精神。在《答刘正夫书》中, 他借作文之道指出:“用功深者, 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沈浮, 不自树立, 虽不为当世所怪, 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若圣人之道, 不用文则已, 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 能自树立, 不因循者是也。”韩愈还强调学习必须有自信, “待己以信者, 己果能之, 人曰不能, 勿信也;己果不能, 人曰能之, 勿信也。孰信哉?信乎己而已矣” (《答陈生书》) 。同时, 对于“学而优”者的出路, 即人才的生存问题, 韩愈提出:“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 行己有方, 用则施诸人, 舍则传诸其徒,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 其亦足乐乎?” (《答李翊书》) 这也是教导受教育者自立自为之道。

以上是韩愈在科举制度下对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实践, 体现了对人的培养和立人的精神, 是教师个性化特征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的重要体现。

二、教学角色与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师个体生命实践相融合, 重视生命本真的体验和情感的渗透, 在师生主体生命情怀的融合中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培养, 同时完成文化的传承。

在科举制度下, 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校和教师作为一种教育体制的代表, 体现教育过程以外的社会意志”。[5]教师把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和规矩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 过度的功利教育很容易培养出像周进、范进这样的人物。在功利的教育制度下,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者在课堂中展示的只是工具性角色的一面, 其‘情感角色’被遗忘, 从而导致教师生命本真的歪曲, 教师的情趣、爱好、个性等被严重遮蔽”。[6]可是,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 韩愈深谙过分的功利和机械的知识传授、说教是不能培养出具备德业行思全面素质和健康情感的人才的。因此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况, 韩愈在向学生阐明一种观点或传授一种学问时, 总是将抽象、纯粹的理论引入到人生实践中, 以自身生命本真的体验和情感的渗透, 用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主体生命情怀的融合中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授。

韩愈的人生道路是曲折坎坷的, 三岁丧父, 十岁兄死, 赖嫂郑氏抚养长大。他的求仕道路也充满艰辛, 曾自述在京求仕的苦况:“仆在京城八九年, 无所取资, 日求于人以度时日, 当时行之不觉也, 今而思之, 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 不知何能自处也。” (《与李翱书》)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上宰相书》) 最后只得从幕僚开始仕途, 功成名就后也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屡遭贬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韩愈有意引入自己的这些经历作为人生实践的示范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强化情感渗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培养了受教育者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韩愈的这种教育实践大致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韩愈示范自己的学习经历向受教育者传授做学问的方法。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就以自己二十余年读书作文三个阶段的经验, 向李翊阐明要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 必须“养其根而竢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的道理。第二, “通过示范自己在遭遇各种哀伤不幸时的积极心态与行动来教育后进如何面对人生挫折……这一方面的内容与今天教育中提出的‘挫折教育’是有共通之处的”。[7]在名篇《进学解》中, 韩愈借太学生之口道出自己的遭遇, 勤于学业, 攘斥佛老, 著书立说, 宦海沉浮和家庭苦况, 指导学生增进学行的方法和如何对待人生挫折, 提出国家量材录用、惟器是适, 学生首先必须成就自己, 才能被录用, 才能有较平坦的人生道路。第三, 激励受教育者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示儿》一诗写自己的奋斗和成功:“始我来京师, 只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 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中堂高且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 玉带悬金鱼……嗟我不修饰, 事与庸人俱。安能坐如此, 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 其无迷厥初!”韩愈告戒儿辈, 如果自己以前不自修饰雕砺, 哪来今日的成功, 意在激励后辈进取向上。另外, 韩愈在教育中以自己曲折的经历和曾经痛切的感受来打动学生,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悲悯之心。一般来说, 能对他人怀有悲悯、同情之心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能真诚地关心、尊重他人, 因而更能与他人达到一种和谐、团结的关系”。[8]

总之, 韩愈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 引入自我的人生体验, 至少可取得以下教学效果: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感情的共鸣中充满情意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答胡生书》开篇云:“雨不止, 薪刍价益高, 生远客, 怀道守义, 非其人不交, 得无病乎?斯须不展, 思想无已。愈不善自谋, 口多而食寡, 然犹月有所入, 以愈之不足, 知生之穷也。”韩愈为鼓励胡生在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坚持道义, 先对胡生的处境深表理解和同情, 再推己及人, 把自己穷困的生活情况向胡生道出, 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引起感情的同鸣, 接下来对胡生处世原则进行引导。因为有了充分的感情铺垫, 胡生就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建议。二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处于生活之外的知识传授者, 冷静地进行知识的输出, 而是将自己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参与到教学中, 将教学过程作为人生实践的现场, 融会知识于人生体验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处世生存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角色的转变中, 教师避免了育人的机械化, 让‘人性’始终充盈于教学过程, 最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国家生活与自我个性生活的完美结合”。[9]韩愈这种人生体验和情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是让人消极悲观, 而是引导人奋发向上、积极有为”。[10]

三、教学方法个性化

采用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审美教学, 充分展示其才华、个性, 在课堂上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学生潜能被充分激发,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教学效果显著。

韩愈教学方法的灵活与讲课时的风采, 可从他的得意弟子皇甫湜的描述中得见一斑。在《皇甫湜正文集·韩文公墓铭》一文中, 皇甫湜说, 韩愈“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 怠以为枕, 餐以饴口。讲评孜孜, 以磨诸生, 恐不完美, 游以诙笑啸歌, 使皆醉义忘归”。可见韩愈平素勤奋读书的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上课时耐心细致地讲解义理, 孜孜不倦, 惟恐不够完美, 为了使讲课更加精彩, 他诙谐幽默, 谈笑风生, 或吟唱诗歌, 气氛轻松, 学生如沐春风, 沉醉在他的讲学中。这表现出作为老师的韩愈, 授课极其灵活生动, 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 其教学之成功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个体生命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激发和调动, 师生皆处于愉悦满足的审美境界之中, 可以说, 这是教学中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在师生关系上, 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说》) 老师不是绝对的权威, 不必完全服从, 谁先闻“道”, 谁有“术业”的专攻, 谁就是老师。这显然是打破了儒家“天地君亲师”伦理关系中“师”神圣地位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师 (柏拉图) , 吾更爱真理。”韩愈的民主教学思想与其是暗合的。这也是韩愈教育教学理念中极具个性化的地方, 体现了韩愈尊重“道”尊重真理、知识和在知识、真理面前人人 (师生) 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教学理念, 老师与学生完全超越了外在的身份。因而韩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这在当时是极具开拓意义的。《进学解》虽以赋体问答形式作文, 实际上也写出韩愈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 在相互问答中实现知识和见解的交流。

另外, 韩愈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向国家大力推荐人才, 但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人生选择, 如从《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可知李愿不愿在官场, 要保持人格的独立而隐居盘谷, 韩愈特写书序为其送行。

这些方面都体现了韩愈的教育教学极具个性, 在当时应是无人能企及的。

《新唐书》本传载:“ (愈) 成就后进士, 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 皆称‘韩门弟子’。”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也说韩愈“平生奖掖后进, 开启来学……故‘韩门’遂因此而建立, 韩学亦更缘此而流传也”。由以上记载可见韩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也是成功的, 在当时颇有声誉。

四、结语

韩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性化, 不仅发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和主导作用, 而且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韩愈所弘扬的儒家思想, 即自孟子承孔子指出的仁义礼智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 体现了中国文化重立人的精神。李汉评价韩愈的教育:“日光玉洁, 周情孔思, 千态万貌, 卒泽干道德仁义, 炳如也。洞视万古, 悯恻当世, 遂大拯颓风, 教人自为。”[12]其中“教人自为”是韩愈个性化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其实就是用儒家思想培养中唐代社会所需要的充满人性和能自立自为的人才, 以现代教育视野来观照其实就是对人本身的培养, 这与现代教育目标是相契合的。相比较现代教育中因过于追求高升学率和质量评估达标而教师很多时候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的情况, 韩愈的个性化教育教学实践对现代教育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6][9]黎平辉.制度化教育下教师教学个性的困境及出路[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2) :51-55.

[2]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466-491.

[3]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011.

[4]韩愈.原道.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

[5]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5.

[7][8][10]陈秋琴.韩愈“哀情”教育思想探析.江淮论坛, 2008, 2.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5

我校被确立小班化教学学校以后,根据我校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制定小班化教学实施方案:一是小班化个性教学;二是小班化教学学生学习评价。

小班化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一、小班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索问题,让每位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达到某种完善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

我校初步构建了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平台:从课堂教学出发,把“两独两自”(即独立、独创、自律、自信)的培养作为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目标;把个性化教学分解为支持型的教学环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开放型的评价机制、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四大要素;并以“开放课堂,以学定教,发展个性,注重创新;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差异发展”作为个性化教学的主题。

二、小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要依据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教育的功能从选拔性转为发展性,即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发现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三、实施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基本内容

小班个性化教学研究是我校深化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切口。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1)构建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平台

该实施平台由教学环境、教学模块、教学评价三块构成。具体如下:

“动态—交往”型学习环境小型化 “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块 “两独两自”班教学 “多元—互动”型教学评价

(2)小班个性化教学模式 ①“发现探索型”教学模式 ②“个人指导型”教学模式 ③“同伴辅导型”教学模式 ④“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 ⑤“人机交互型”教学模式 ⑥“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 ⑦“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⑧“于美霞互助式”教学模式

2、通过小班个性化教学,预期达成以下目标及成效: ①学生“两独两自”得到明显加强。(“两独两自”指能够独立掌

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创: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善于发表独特见解,善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养成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习惯;自律:能够有效地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和习惯,初步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自信:相信自己的学习潜能,善于总结和改进学习方法,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自己学而有成。)

②初步完善个性化教学的平台,探索多种小班个性化教学的模式。

四、基本步骤及人员分工

1、基本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制定《小班化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方案阶段:围绕实施方案,积累相关的资料,举行小班化个性讨论会,各班制定相应的小班化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收集资料总结。

2、人员分工

组长:杨荣福(校长,全面负责)组员:各班班主任

五、小班化个性教学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组成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共10人,全部大专以上学历,6人为市

优秀教师和县级教学能手,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2、资源配置:各班级中配备(展台、微机、电视机)电化教学角;学生图书角;器材玩具角;教师办公角;作品展示角。

3、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小班化个性教学以小班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切入口,同时,我校前期课题《于美霞互助式教学》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本课题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小班化教学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在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后,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着想,制定了小班化教学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小班化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把这种兴趣一直保持,使他们能受益终身。

(一)、教学评价的内容: ⒈健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科学性、具体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⒉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① 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思路、说原理、说公式推导过程、说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等;笔试主要内容为考查学

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主要内容为考查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②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评价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学习,增强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能力。

③ 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多元评价,诸如学习的态度、情感、思维品质、作业的正确率和学习的方法等。

⒊采用多角度的评价形式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师可根据不同科目和不同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小组评价、鼓励评价、参于评价、个案评价等方式。

⒋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考试内容应加强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不出偏题、怪题。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分析,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

(二)、学生评价策略: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2、形成“学科学习评价体系”

3、改进“学业评价考试方式”

具体研究步骤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教师学习“小班化教学”的有关教育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小班化教学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2)、落实研究成员。讨论“实现小班化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

(3)、确定学生学习评价班级,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研究、指导、实施。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收集有关“小班化教学中学习评价”材料,加强评价理论的学习,提高认识,了解和分析现阶段学生学习评价状况,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建立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有关内容,营造学生学习评价的环境。

(3)、制订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操作体系,形成较有本校特色、又便于学校、教师操作的学习评价管理方法、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4)、按照评价方案,进行学生学习评价操作,做到点、线、面结合,做到指导、自主、选择的结合;做到阶段性、形成性、经常性 的结合。

(5)、积累有关资料作出总结。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完善和小班化教学学科学习评价方案、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三)、已有成果:

1)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重视发展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学习档案袋。对于《于美霞互助式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我校教师已有初步研究教学评价成果。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6

一、农村学校个性化作文教学对审美的呼唤

从农村作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农村学校作文教学模式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个性化与审美性两个方面。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目前的困境一方面与农村学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有关。农村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最终造成农村学生在个性发展和审美情趣建立方面较为落后。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强化农村学校作文个性化教学,在个性化作文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当前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个性化作文中的审美特征

(一)亲历性

宏观教育环境的变革使得素质教育被推向前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使得学习过程具备了较强的亲历特征。同样在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审美体验的获得离不开客观形象和情感的经历与感悟,并且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其在作文过程中亲历性的审美体验不可或缺。审美是个体对事物的感知、感悟,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因此审美具有亲历性特征。

(二)个体性

审美的个体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发生体验时所产生的审美感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是其内心世界对事物个体理解的外在表露,具有独立性特点。从作文的内涵来看,作文是个体独自完成的、个性化的真情流露,是将自己的审美理解运用文字、以自己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作文过程中的某些观点、主旨、文笔、语言等都是自己的主观表达,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这无疑体现了个性化作文审美的个体性。

(三)情感性

学生在个性化作文中的审美体验是其在审美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投入情感的参与,即主体对自己情感的觉察和认知。作文本身是一种体验转化形式的过程,而体验本质是一种情感性的经历,因此说作文没有情感投入就不是真正的体验。审美的体验则是个体对美的追求而合理引导情感的投入和发展,并将其融入到作文之中,这体现了个性化作文审美的情感性特征。

(四)直觉性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对审美的直觉性有过这样的描述:“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直觉时的特质。”由此可见,审美体验无疑是具备直觉性的,它在人思维中通常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直接领悟本质,这说明审美是直觉而非反省。

(五)创造性

从审美的本质内涵来看,审美感悟是产生于自由、开放、抽象的世界中,是人实现创造的心理过程。个体对事物产生的审美情趣是与众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感悟也非循规蹈矩,而是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的。从某个方面来看,审美可以看做是个体对事物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跟着感觉走动,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创新体验、迸发出的新奇灵感,最终这些以文字形式形成的作文就具有了个性、审美性与创造性,最终形成一篇好的作文。

三、农村学校个性化作文中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确立主题与个体观察中培养审美能力

农村学生相对而言在生活经历方面较为简单,见识到的新奇事物较少,因此在农村学校个性化作文的审美教学中,可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获得更为丰富的形象感悟。通常语文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教导学生更多的审美学习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观察法、比较法、自我发现法等。此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体观察来丰富学生内在意象的储藏,在观察中让学生进行自由想象。通过观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观察感悟为基础实现作文立题,在确立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是非、真假、美丑等情感价值。

(二)在互动选材中培养审美能力

凡是用来提炼、表现主题的事物和观念都可称之为作文材料,材料是构成作文的重要素材,因此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应重视素材的选择。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真实的材料,激发真情实感,通过真实材料培养学生具有个体化的审美情感;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典型材料,鼓励和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选择新奇材料的个性意识,常用的方法有联想法、多角度思维法、借鉴法;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而从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感觉。

(三)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言文字是构成作文的重要因素。作文是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抽象的思维和情感转换成为具象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固然重要,但语言不可或缺。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个体的不同必然使语言不尽相同,而且情感表达亦不相同,这不仅能够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而且还在个性化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真实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审美语言的教学引导中,着重从语言的意蕴美和色彩美两个方面进行。

(四)在个性阅读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

从语文教学来看,作文并非孤立环节,其与阅读相辅相成,因此在农村学校个性化作文的审美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首先在审美中阅读,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去阅读,获得美妙的体验;其次在阅读中体验,针对不同的阅读素材,语文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最佳阅读方法来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会;再次在体验中表达,通过阅读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并将其转变为个性化的文字语言,最终在一定的要求下构建成为作文,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丽.学生审美体验与学生作文训练的有效整合[J].作文教学研究,2015,(5).

[2]邵秋霞.初中生个性化作文的写作思维定势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6).

[3]刘宗林.农村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2,(4).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7

一、设计“开放问题”

课堂问题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标, 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课堂问题还应该突出开放性的特点。问题的设置, 旨在养成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引导学生多维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所以, 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具象, 必须能够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不要将作者的感受、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应对能力。

开放性问题强调答案“不断趋于完善”, 更看重探索的过程。正如卡尔特所说, “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身探索发现的, 他们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学会了学习。”因此, 对于开放性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而不是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获得答案。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 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 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去钻研, 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譬如,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之后, 可以安排这样一则开放性想象说话练习:“晚饭后, 赵氏又提起要借两位舅爷赶考盘程的二两银子, 严监生__________。”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展开丰富的想象, 精心组织语言,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这, 就是教学的个性化。

二、鼓励“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维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语文是多义的, 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的不同, 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产生的感受可能千差万别。如“树木”这个词, 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 它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柏, 或是细枝飘柔的河边垂柳, 或是满天飞雪中傲然挺立的翠松, 或是春风斜雨里竞相绽放的玉兰……

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与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 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 感悟语言文字符号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学生只有真正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建构起来。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有别, 自然会导致阅读感受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所以,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去合理地剖析与解读文本。例如, 教学《包公审驴》, 在阅读第一自然段后, 可以请学生围绕“这可真是一头怎样的驴”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是丰富多样的:健壮的驴、漂亮的驴、管用的驴、珍贵的驴、心爱的驴……

三、实施“差异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 每一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身心素质、兴趣爱好等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倘若用同一个标准, 同一把尺子去量出学生的高矮长短, 判断他们的学习状况, 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 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比如, 对于一次考试来说, 同样是得70分的学生, 有些可能是因为基础很好, 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 但是没有作出努力, 而得了这个分数;还有一些学生原本只有60分的水平, 经过自身的最大努力终于获得了70分。那么前者应该提醒甚至批评, 而后者是值得大大表扬的。所以, 如果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来评价所有学生, 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 优等生因其成绩不错而沾沾自喜, 中等生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安于现状, 而一部分后进生则会因离距离太远而丢失信心。

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发展, 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课堂评价, 尤其是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应充分重视对每位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情感关怀:要关注学习基础, 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差异;要关注学习过程, 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时的“产出比”;要关注学习效率, 正确衡量学生获得知识的“难易度”。

无疑, 实施差异性评价是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而最关键的是建立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例如, 对于朗读的要求, 教师应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优等学生要做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中等学生, 要做到正确、流利;后进生只要求做到读正确。

四、布置“分层作业”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布置不同的作业, 增加作业的层次性, 供学生自主选择,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得到展示和提高。

分层作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追求的是“基本达标”。就拿课文背诵来说, 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指定篇目, 而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则可以要求他们更多地积累一些精彩片段。二是作业难度分层。可以确定“基础、发展、创造”三级作业目标, 要求全体学生实现“基础目标”, 大多数学生完成“发展目标”, 少数学生达到“创造目标”。三是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课堂上要求背诵的段落, 允许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加工, 直到背熟。对于隔天就要完成的作文, 基础较差的后进生可以延迟一两天上交。

分层作业较多表现为“作业超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 这样可有效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如学完《卢沟桥的狮子》之后, 学生可以从以下四道作业题中选择两道来完成:①摘录文中描写石狮形态各异的句子。②背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③你能想象出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吗?试着用“有的……像……, 有的……像……”的句式写一段话。④上网查阅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形成100字的整理材料。

五、彰显“课堂风格”

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兴趣特长和教学能力不同, 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时, 都会有选择的倾向性, 都会采用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 这是每个教师教学个性的一种反映。例如, 有人喜欢用散文化的形式上课, 构思精巧, 流畅自然;有人擅长用讲故事的形式上课, 情趣迭出, 引人入胜;有人以形象思维见长,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有人以逻辑思维见长, 思路严谨, 入木三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从自身实际出发研究教学艺术, 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在求同的基础上存异, 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能力, 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课堂风格。

课堂风格至少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艺术性, 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 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 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 充满着一种艺术感染力;二是创造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具有独特性, 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三是实效性, 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技能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四是稳定性,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一贯坚持和追求的, 体现着教师个人良好的教学品质、鲜明的个性风格。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篇8

一、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在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外更应关注个体发展, 突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内在潜能才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以上都是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根据现实情况可知我们目前并没有达标。过于游戏化、放羊式的课程让学生觉得体育课就是玩乐与放松, 重视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体能不好的学生更不爱运动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轻视体育课。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以“新”治心, 体现体育教学特色。

二、小学体育教学特色之途径解析

1. 以“新”促学

传统教育理念中并没有把体育作为重点培养科目, “副科”“休息课”等思想深入人心。不仅学生轻视体育训练, 学校也任意侵占体育课时, 形成了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传统思想。新课程标准突出的重点并不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而是思想意识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及课程理念摆在了优先位置, 可见思想意识对课程内容起统领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视体育对青少年未来发展的长远作用, 摒弃“成绩第一, 体育无用”的错误思想才是体育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 以“趣”促学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式的革新都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和天生好玩的个性使其无法接受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内容, 枯燥的理论课程及重复性的规范姿势纠正往往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 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笔者认为,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途径有三:首先, 教师主动亲近。其次, 内容多样。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最后, 训练手法不僵化。教师应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该同学的训练手法, 统一呆板的规范性动作不利于小学生对体育技巧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 发挥学生主动性需要将小学体育课变成一个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平台。

3. 以“特”促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集体主义的固有思想使我们的教育偏重整齐划一而忽略对个性的培养。一味跟随他人脚步成长起来的孩子终将被社会淘汰, 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二规定:体育课程应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因此, 建立自由分组、自定内容及自我评价的整套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比如耐力训练上, 大部分教师让学生重复地围绕操场跑步, 其枯燥乏味极易引发学生反感情绪。对此可让学生自由分组, 耐力训练内容可包含跳绳、定点跑、投篮等, 之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监督机制, 课程结尾时向教师报告对方训练情况。这种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制订基础的小学体育课堂更具适应性与创造力。

4. 以“乐”促学

笔者认为, 阻碍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释放个性的重要因素在于环境。首先, 体育教师通常比较严肃, 高大威猛的形象让学生有所畏惧;其次, 体育教师一般不注重烘托课堂气氛, 交代完规范动作就让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达不到任何课堂效果。因此, 构建一个宽严相济的和谐体育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愿意听且乐于学。

这是一个提倡个性张扬, 发挥创造力的时代,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个体需求为教学根本的时代已经来临。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 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并增加对个体的帮助与辅导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视野变得开阔, 个性得到张扬, 这样的体育教育才显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健勇.以过程为中心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多媒体专业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篇9

一、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 实施分层递进式的基础课程教学, 为个性化教育打下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传统的多媒体专业教学往往偏重于技术操作, 忽略了设计文化、设计理念在技术上的应用, 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探求异化了设计创新, 造成重技术、轻设计的局面。因此学生在低年级时, 应该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就完成所有基础课程和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专业的学生保持同步, 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二年级开始就在传统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由部分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或是实训单位的高级设计人才以限选和专业讲座的形式开课, 引导学生形成专业思维。在三年级上学期结束时, 以寒假为起点, 安排学生开始实训课程。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单位, 也可以利用学院实训单位, 开始实训课程。

2. 以赛带训的实战化教学, 体现学生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的独特性。

多媒体专业在设计观念上与市场具有同步性的特点, 为了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了解当前流行的设计趋势和理念, 参加各项设计艺术大赛就是对前沿观念理解的最好方法。2006年作者带领学生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 参加ADOBE公司举办的全国设计艺术大赛, 获得优异成绩;又于2008年, 带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作品展, 与艺术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学生一起竞赛, 取得第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参加校内外各项专业比赛, 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 也倡导了一种良好的学术和学习氛围, 扩大了学生的眼界。

3. 外出考察的专业化, 体现学生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

外出考察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尤其是多媒体专业的学生, 需要不断汲取先进的技术和创意。将外出考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都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带队外出, 例如与多媒体专业相关的展览、同类职业院校、对口的公司企业等。考察结束后,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每个学生都要提交考察报告和考察成果, 学院还组织举办展览, 评选出优秀作品。通过有目的的外出考察学习, 学生在三年读书期间, 增进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同时对国内的重要地区专业领域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都有很深的体会。

4.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角度检验个性化教育的效果。

实施个性化教育, 需要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形成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的内容, 除了对其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外, 还需要对其思想道德、学习态度、拓展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评定。因此在考试形式上应注重多样性, 可采用口试、专业性论文、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逐步实现公共课考教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 可根据课程特点, 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效果图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 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除此以外, 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竞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 取得成绩者, 都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

5. 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搭建个性化教育的硬件平台。

个性化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和投入,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更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工具, 才能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

二、个性化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 个性化教育不是自由化教育。

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的个性化教育要求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里强调的个性, 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及不负责任等, 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 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学生各自的特色。如在专业选修课的管理上, 如果全凭学生的兴趣, 只要修满学分就行, 而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这样的个性化泛化会带来教育“自由化”, 不但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反而会使个性化在“自由化”的状态下被忽视和抹杀。因此, 个性化教育必须遵照适度性原则, 按层次给学生安排专业选修课, 让学生结合基础课程来进行选择。这样在鼓励个性化教育的同时, 还可以强调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规范教育, 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2. 个性化教育与多媒体专业教学的关系。

特色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同样, 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专业特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个性化教育强调了学生对专业、课程、进程、教师等方面的选择权, 如果专业的特色与社会当前就业热点, 或学生的个性需求相吻合, 学生的自由选择会强化专业已有的特色;反之, 会弱化专业特色。为此, 要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对专业特色的选择。例如, 制定学分奖励政策、奖学金评定优先政策, 并认真做好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宣传引导工作, 等等。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10

一、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1.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立的品质, 不仅包括他的优点和长处, 而且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 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价值的人, 值得尊重的人。

2. 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为了学、教服务于学的观念, 坚持教学的民主性。

要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要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要让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3. 教师要努力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使人愉快的活动;

一种具有丰富和多样性的活动;一种受教育者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对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最优化有基础性意义。

4. 校本个性化教育, 还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放得开, 不要患得患失, 不要老是用“绳子”将学生困住, 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创造力、竞争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 不教方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 然后交流经验相互评价, 体现个性的价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遇到这种情况对学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二、要改变学生的角色

1. 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 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种问题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同样的道理,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就能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从而主动地练习。因此,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的各个小节。例如教授“单、双脚跳”这一内容时, 可采用小青蛙学本领的线索, 开始时, 引导学生成为一只可爱的小青蛙, 在学本领途中 (课的准备部分) , 遇到许多动物, 指导学生听音乐做各种动物的模仿练习; (基本部分) 在小青蛙掌握动作要领下, 引导小青蛙利用“荷叶” (小圈) 进行跳跃练习, 练习中让小青蛙创造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 (结束部分) 本课把教材中低年级的课文《比尾巴》作为放松。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 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惊喜, 从而引发学生体验过程的快乐、学有所获的快乐, 调动学生学习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创造平台, 展现自我。

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舞台和机会,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不同学习方式都有其自身特色, 教师应该积极倡导, 让各种学习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巧妙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例如:合作类活动中的往返接力赛, 允许一些成绩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不参与跑步, 而是代表他们小组作为裁判监督其他小组的比赛情况, 让他们避开弱项, 不觉得会出丑, 又能体验到自己带着小组重托和裁判公正、公平的职责参与到活动中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使他们潜意识里产生“我是这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能行”、“我可以和大家做得一样棒”的感觉, 带着这样的心理体验进入活动角色, 并把这种心理效应移到其他体育活动中, 使他们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都能找到重要的角色, 充满自信地融入集体活动, 展现自我价值。

现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只有丹心一片, 才能心心相印。”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营造温馨的活动氛围, 要时刻关注那些不同层次的学生, 加强技能训练, 提供展示平台, 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活动的信心。

三、开发课外体育资源, 实施创新教育

除体育课以外, 还应注重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课外时间远远多于体育课时间。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 它为创造性个性化体现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情绪与环境。学校要拓宽课程资源分享渠道, 提高利用效率, 对民族、民间、休闲、娱乐和新兴的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和引用, 作为课余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

一所学校有无生机, 关键是看其体育活动组织得好不好。大课间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能力的有效场所。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提高技能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条件。学校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师生喜欢,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 但不是说学生的所有课外体育活动都需要教师指导, 而是要鼓励学生学会进行课外活动或锻炼。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独立自主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张扬,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1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无数事例和经验证明,创新能力以至创新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个性的培养。个性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空间和自由思想的驰骋,这对正处于思维能力塑造和知识体系初步形成阶段的初高中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因此,以强调思考和探索的高中地理学习为例,在对其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通过给教师更多地松绑,给教学营造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对个性化教育的定义因为认识不同,有着多种解释,但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摒弃传统的、大众的教育模式,依据个体的特点来灵活地采取教育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教育具备的特征应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这些特征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接调控着个体行为。

以高中地理教育为例,传统的地理教育是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地理课程要求来培养学生,教材的单一性和教学进程全国同步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学生提供释放个性潜力的机会。当然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课程的安排,自由发挥的时间也相应的被压缩了,或者干脆无形中被“禁止”。好在目前高中地理教材打破了全国一个版本的现状,相继出现了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等四个版本,其中湘教版因突出实践活动和阅读量而与个性化要求最相契合。本文以湘教版为例来对个性化教育展开论述。

二、个性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多元化

我国初高中课程教学长期坚持一种全国统一的单一课程模式,这不仅忽视各个地区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环境,而且大大束缚了教育工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个性的发挥被行政力量主导给压制了。从课改的角度来说,中学地理课程模式的革新应呼应当今教育理念对个性化教育的强调,以课程设计适度的多元化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以地方出版社湘教版为代表的教材在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施展平台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湘教版活动课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三个版本教材,而且更加强化案例分析,如对某一个典型案例分组讨论,并就问题展开正反辩论,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激发的他们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要体现个性化

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针对的是课堂组织和教学主体而言的。从课堂组织上看,小规模授课和分组授课有助于个性化的开展。如讨论发言时,人少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时间和发言机会,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参与度。适宜个性化教学空间的营造,为课堂讨论和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范围,如自然地理章节,老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样式的地球仪,在教室墙壁挂上详细的地图,或者投影仪授课等等,尽量使授课环境与地理元素结合起来。还有就是突出学生本位,将学生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尊重学生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如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疑问,对自然带的好奇等等,教师都要尊重并给予回答。

基于教学环境实际,高中阶段课程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干预和影响最为深刻,因此从教材设计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两方面出发来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是确保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最优途径,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菲,单宏志.个性化教育浅说[J].吉林教育,2011(9).

[2]郭艳玲.个性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1).

[3]魏玉珠.浅谈影响高中地理教育有效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学课程资源,2008(12).

[4]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湘教版)为例[J].高中教学,2008(2).

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 篇12

一、当前小学作文的现状

1. 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 套话、假话连篇

展示自己的人生阶段和张扬带有强烈时代气息, 富有鲜活生命的个性, 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特点。然而, 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与实际生活严重偏离。例如, 运用中等身材, 小圆脸, 大眼睛和其他的术语来描述自己的母亲, 当描写看望病入膏肓的妈妈时, 却利用狂风和暴雨, 以及长途跋涉等词语。此外, 套话是写谎言性作文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 总是用老师批评, 或者用老师摸着我的头, 语重心长地说: 老师会给我讲一个伟大的故事来描写一个人在犯错误时的情况。通常情况下, 学生会用一个令读者有气无力的统一的口号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2. 小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

由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具有强烈表达愿望的体现, 所以作文不仅能证明一个人的心态, 而且能将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展示出来。然而, 现在大多数学生处在僵化的教学环境中, 导致学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热爱写作, 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写作。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 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而写作, 仅有极少数学生认真对待写作, 一丝不苟。

二、实施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锻炼自己的修改能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由于语文教师经常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老师辛辛苦苦修改好的作文不屑一顾, 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 以致不是进步甚微, 而是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

作为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修改个性化作文, 是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重要方法。“有权修改自己的写作”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与此同时, 语文教师要实事求是, 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和模仿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从而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儿童语言和心理特征, 而不改变其中心思想是修改的前提。

事实上, 像上文中所提到的, 通过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让学生尽力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发现自己需要修改的地方,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开放性讨论和老师点评,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 如何修改, 如何思考写作以及修改的幅度。

2. 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仅是开展教师写作教学时应该首先想到的, 也是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关键。换句话说,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尝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表达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从而达到学生自愿而快乐写作的目的,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曾经说过: “什么是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接触到新的事物时, 好奇和表达出自己对其好奇的情感状态是小学生所表现出的。在这一趋势下,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和学生进行聊天谈话, 让他们彼此相互了解。以此为契机, 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并组织学生探讨有关本次活动的主题。

拉锯战意味着, 同样的事情, 有的学生可能谈他们的感受, 有的学生可能谈它失败的缘由, 并发表意见。然后, 老师在黑板上将学生的意见一一写出来, 并将学生回答的重点勾画出来, 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用“移民法”努力观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并提高写作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次, 新学期, 很多学生都购买新的学习用品, 作为老师也应该买一些学习用品。现在以买学习用品为话题, 让同学们对自己买的学习用品的功能与作用作简单地介绍一下, 对买这个学习用品提一些建议, 这个学习用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帮助, 怎样将自己的学习用品推出, 所有这些争论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使自己的口才和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学生对各种书籍都很用功, 也很努力学习, 成绩也很好, 但就是动手能力差, 创新不够。”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将中国和外国学生进行比较后所提出的, 提高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创新, 不是学生缺乏创造力, 而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思维习惯定势思维所造成的结果。

作文教学在小学的教学中, 如果采用相同的逻辑进行教学, 不仅会禁锢学生的思想, 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影响。所以, 必须强调学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以独特的视角看法发表见解, 探索学生发散性思维, 是语文教师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因此, 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和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沿着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扩散思维, 推导出不同的结果, 是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具备的, 这会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且还会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将个性化的训练融入到学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摘要:当今社会不断发展, 学校和社会已经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所以语言教学逐渐成为写作上主要关注的方面。在写作教学上, 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保持宽广的想象空间, 并将写作的处置要求降低, 使学生乐于写作, 从而使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应该尽量做到的事情。提出了在个性化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

参考文献

[1]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易立新, 张红燕.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考试制度改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1) .

上一篇:NC仿真加工下一篇:行为会计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