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2024-10-05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通用9篇)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1

摘要:《印刷色彩》是中职学校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形成规律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 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平面媒体,印制技术,印刷色彩,教学

《印刷色彩》是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印刷色彩》这门课程的内容繁杂且色彩理论抽象, 以往的教学主要以书本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理论讲授为重点, 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滞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中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如何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印刷色彩》教学,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和评价几个方面, 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1 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思考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 他们刚刚接触专业课, 95%的学生处于“零基础”的状态, 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且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但他们喜欢动手, 对实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样的学情,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课入门教学, 上好第一节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生动讲述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色彩在包装印刷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大量知识内容理解并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简教材, 充分利用有限学时, 把教材变“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于要求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如“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网点与色彩”等, 应该将内容讲透, 反复强调,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对于理论性较强、实际工作中原理应用较少、更多应用其结论的教学内容, 公式推导一律从略, 主要强调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 对于后续学习过程中会专门学习的内容, 则没有必要学习, 如“色彩管理”,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叠。应该删除陈旧的知识, 及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思考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 学练并重,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印刷色彩》作为平面媒体印制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 有其鲜明的特点, 理论知识多, 也比较抽象, 但色彩本身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 贴近生活, 其原理在电脑上通过相应的软件也比较好演示。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符的教学方法, 积极实施启发、引导、参与、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积极融合平面媒体印制技术相关学科知识, 增加应用性内容, 注重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突出平面媒体印制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1 多媒体演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 《印刷色彩》的课程教学常以口述为主, 辅之以板书, 教学节奏较慢, 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且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等, 学生更是听得“一头雾水”, 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教学素材经过整合加工后制成PPT, 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彩色数字图像或人机交互的Flash动画辅助教学, 将各种颜色以彩色图形、图像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进行一些工艺描述, 这种直观的方法, 既能够让学生增强色彩的感性认识, 又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如“套印与陷印”、“分色”等。多媒体教学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自然比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活泼有趣得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将Photoshop/Corel DRAW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引入课程教学及实验中

在讲授颜色视觉现象、颜色描述与表示方法、色彩三属性等内容时, 可以直接采用Photoshop/Corel DRAW等软件直接进行现场教学演示。用软件进行模拟调色, 方便、直观, 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色彩的混合规律, 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中,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调配色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准备纸张、颜料、画笔、调色盘,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配色实验,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它与企业调配色、调墨方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可以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它不再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调配色, 而是将学生安排到机房进行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Corel DRAW软件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绘制十二色环;色彩体验:在各种原色的基础上对其C、M、Y、K其中一项或几项值进行变化, 观察原色值变动之后色彩的变化;调配目标色:教师给出几个目标色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独立调配色彩, 力求跟目标色一致。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实验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色彩的调配色规律, 又可以更直观、更快速地得到实验结果, 还可以为后续的Photoshop/Corel DRAW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且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实验, 更高效。

2.3 采用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承担设计师的角色之外, 还充当激励者, 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 讨论的形式有以个人发言为主的小型分析讨论会, 有角色模拟演练会, 有分组集体讨论会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具体采取的组织形式, 设计、布置好案例教学环境。使用案例教学法时, 精选典型案例至关重要,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问题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案例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如, 在讲“色彩的真实性”这一内容时, 针对印刷行业内对图像质量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给学生展示几套样张, 这几套样张均来自企业生产车间, 其中有标准样张、偏色的样张, 也有套印不准的样张, 还有层次并级的样张, 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小组讨论, 随后分组进行阐述:首先将次品样张与标准样张印刷质量进行比对, 指出每套样张的存在的问题, 然后对每套样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案。实践证明,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实施之后, 效果十分显著。

2.4 注重实践操作

注重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基本包装,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中职教育目标和该课程的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是《印刷色彩》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实验,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多做实验, 在进行颜色三属性认知理论教学之后, 可安排颜色辨认及颜色三属性认知实验, 用打印机输出一张色块杂乱无序排列的印刷样张, 并把各个色块裁剪成独立的个体, 然后指导学生对色块按其三属性的不同进行辨认并有规律在摆放, 这样学生提高了对色彩的精细分辨能力, 同时让学生对三属性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实践证明,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集合, 教学效果很好。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对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的思考

根据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设计好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综合评价体系。应该使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 也应该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将过去单一的理论考试改为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本课程的考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考试;另一个就是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占60%, 实践操作占40%。其中理论考试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理论考试成绩的40%, 主要是对学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提问、作业、测验、实验等环节中的表现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占理论考试成绩的60%, 主要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测试共同考核, 能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4 结语

作为一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印刷色彩》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表明,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武兵.印刷色彩学[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8.

[2]刘浩学等.印刷色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陈虹“.印刷设备概论”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印刷杂志, 2008, (12) :70-73.

[4]刘典, 张淑娟“.包装印刷”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09, (31) .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2

一、传统色彩设计教学的弊端

在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色彩设计教育的观念与形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尽管设计教育进行了多年改革,但目前我国的传统色彩设计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色彩设计的主题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偏重对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色彩构成三要素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也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二,对民族色彩认识不足。在当前的色彩教育上,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色彩教育精华,而且还没有自己的色彩教育思想和色彩设计应用的思想体系,也没有自己的色彩设计及教育的评价体系。其中关键问题是我们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色彩科学的研究与继承。正是因为在色彩科学与色彩教育认识上停滞不前,行为上采用拿来主义,才致使中国的色彩教育与设计研究没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缺乏真正实施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与传统的颜料绘制相比,许多学生表现出更依赖于电脑和彩色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而厌倦、反感传统的训练方法。虽然不能完全否认颜料手工制作的优点,但这种训练只能在课程前期进行,后阶段还使用这种方法,那作业确实费时、耗神。这无形中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课程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

二、色彩设计教学理念创新的途径

1.创新主题性课题设计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作出新的调整。色彩课题设计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思想得到贯彻与执行的重要环节。在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课题设计要讲究方法的运用,要围绕新的课程教学计划来设计训练课题。主题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如题为“来自传统色彩的启示”“流行色的预测分析”等。

主题性课题设计要强调科学性与逻辑性,还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与生动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分析、记忆、表现与创造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形式的表现,增强设计色彩的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训练过程的主动性。

例如,笔者设计了根据绘画色彩三要素变换色调的课题,首先采用把静物、人物的小幅绘画写实色彩作品,掌握把物体复原到画面上的基本方法。其次,选出一张色彩关系强烈的有造诣的绘画大师作品进行临摹,模仿绘画大师的色彩技巧。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力,改变原作的色彩关系,但要保留大师作品中色彩意蕴。最后,让学生转换成自己的方法,发挥色彩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一张有特色的色彩作品。

2.继承和创新民族色彩的设计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缤纷无限,彼此影响和传播着,从配色到图案都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现已成为世界时尚色彩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确实,一个民族的传统必然是这一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照应未来的镜子,传统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民族精神又是民族自立的基础。

引导学生借鉴古今中外的色彩,特别是对我国民间和民族的色彩进行了解和学习。在色彩的表现上,尽量提倡个性发展,借鉴用色,创意用色,使学生对色彩的应用不仅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反映上,而且要具备理性地分析色彩、灵活地使用色彩、创意地设计色彩的能力。在对民间色彩的学习过程中,尽量采取参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去民族地区实地考察,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在对现代设计色彩的应用学习中,体现实践性教学法,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研,去了解不同的民族、地域、年龄对色彩审美的区别,加深对色彩实用价值的认识。在色彩写生课中,尽量从艺术设计的知识需要出发,减少室内的色彩技法训练,多些室外的景观写生训练,要选择不同的景观,如城市建筑、高架桥、园林及传统民居、石桥、平房、竹楼、木楼、石板房等进行写生,锻炼学生的默写默记能力,还要结合环艺、动画的特点,将造型及对景观的色彩表现综合进行教学。

3.创新数字化色彩设计的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观念为色彩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生活总要有所点缀,在这绚丽多彩的数码生活中,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更加惬意。数码产品带给我们的是精彩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是时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样也带来了色彩设计革命。这种革命不仅表现在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也表现在各种崭新的数字媒体设计领域的出现。对数字色彩的认知和管理不仅极大地影响着设计作品质量,而且还影响着诸如数字动画、多媒体、游戏、网页等数字媒体设计特点的把握。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数字色彩是不可思议的。

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数字色彩的基本概念,建立数字色彩在未来设计色彩中主流地位的理念,了解其基本规律。让学生知道,数字化色彩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色彩,它是以电脑等工具为载体来改变图片色彩一种新的设计色彩形式,在色彩原理的构成上数字化色彩与传统色彩是相同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向美术、设计领域的渗透,一场数字化时代的色彩革命已开始了。计算机作为设计创作工具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它已经成为设计必备的辅助工具,对现在及未来的色彩设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色彩就是指由0和1构成的数字信号显示的颜色,它与模拟信号的色彩是两个概念。光盘中的影像色彩、扫描的色彩、打印机的色彩以及各种显示器显示的色彩等都属于数字色彩。而数字设计色彩主要指设计师在电脑视频上看到的色彩。与传统绘画相比,计算机具有独特优点:设计者可以不断尝试,尽情创意,从而更快捷和有更多可能性地表达设计思想,创造出以往无法想象的特殊色彩图像。一个功能强大的编辑软件完全能轻松绘制出超乎手绘色彩的丰富性,达到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和肌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亮之.色彩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学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新模式.美术观察,.9.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不少学生还存在“学而无用”的想法, 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甚至还有些学校因此减少基础色彩课的课时。色彩课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 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教”与学生的“学”都还建立在传统的绘画模式上, 对色彩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导致这个课程形同虚设, 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 这就很容易误导学生, 即把学习色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取得某种好的效果”。色彩课已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标准, 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脱离了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二是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 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 如三要素对比 (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 和视知觉对比 (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 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 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 缺乏新意, 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 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三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 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 由教师评判成绩, 然而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单一的传统模式显得相对机械和枯燥, 如“色环”“明度九调”“色彩推移”等教学内容的手绘训练,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在手工制作上, 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 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 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 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 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 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 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四是我国艺术类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专业有严格的要求, 且考试科目大都为素描、色彩, 所以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据此, 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复的基础训练, 于是把色彩课课时一减再减或武断地取消。殊不知, 现今在高校扩招形式下的美术考生与以前的考生素质已不可同日而语, 许多“速成班”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基础只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结果,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艺术认知, 更谈不上艺术修养。

这样的现状, 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对色彩本质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他们能够恰当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 从而赋予设计对象以适合的色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 应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与写实色彩一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收各种表现形式, 着重研究设计色彩的认识表现及应用, 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色彩体系, 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 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思维空间, 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与设计色彩的原创性审美能力。

(一) 以写生为基础, 培养主观色彩的形成。

基础色彩教学离开了绘画语言特征的可操作性, 教学思路容易出现混乱, 学生也容易失去学习的方向。但是这种以色彩写生为形式的写生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再现, 而是要求学生以头脑和眼睛进行思考, 以再创造为目的写生。因此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中, 必须强调教学可操作性的特点, 采用以自然色彩为基础, 以色彩写生为形式, 有针对性的课题训练做支撑。在培养学生主观色彩形成方面, 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认识规律和色彩写生实践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上, 着眼于指导学生把对于自然色彩的视知觉经验加以整理、发展, 实现学生色彩经验的积累和色彩修养的升华。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研究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和色彩的组构方式, 摆脱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 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 将自然物象的色彩和写生的色彩归纳、概括, 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 从而超越一定的具象、客观的写实色彩, 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

(二) 加强色彩与设计的内在联系。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介于绘画写生教学与专业色彩设计教学之间, 既具备绘画色彩的特征, 又蕴含用色彩进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维, 侧重运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色彩的规律性, 强调对构成色彩、装饰色彩、抽象色彩等的造型规律的研究。在教学中要通过讲解不同的色彩组合与视知觉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所特有的性格和它们作用于人的视知觉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及情感。色彩具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语义, 在形态相同、材质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颜色会表达出或华丽、或朴素、或典雅、或秀丽、或庄重、或热烈的不同表情性格, 从而给人以或喜庆、或舒适、或沉稳、或愉快、或严肃、或欢乐的多种知觉感受。通过教学, 学生会认识到色彩在人的视觉感情中所起的重要调节作用, 并逐步进入主动设计的层次, 达到设计色彩课程衔接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目的。

(三) 对设计色彩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标。

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 并且深入研究色彩的视觉机能和特征。在与绘画色彩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 设计色彩有它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设计色彩写生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表现, 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光色的变化,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认识, 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不局限于三维空间的界定, 在艺术风格上做到多元化、个性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色彩原理理论和绘画技法, 还要向学生强调色彩的感觉、知觉、象征、联想、寓意等各方面的表现;追求色彩的平面、含蓄、简洁、夸张。应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侧重于对客体的表现、写意, 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 强调主观感受;以现实主义作为基础, 用夸张、虚构、幻想、象征、抽象的浪漫主义表现进行写生训练;从自然色彩中提炼、归纳、组合, 采用色彩调和间隔法、空间混合法把绘画与色彩构成理论相结合完成设计专业色彩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挖掘学生的求异潜能,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审美情操, 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机械化、程式化的绘画风格, 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注重借鉴其他形式艺术。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除了掌握色彩原理及色彩的造型能力外, 借鉴传统色彩和对其他姊妹艺术精髓的吸收、借鉴, 是进行色彩学习更有效的途径。借鉴前人的经验及成果, 通过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使之转化为艺术的一种再创造, 依创意所需有目的地选择、提炼、归纳、组构新的色彩形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中外优秀作品, 详细分析其作品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 以及色彩的构成元素等, 使学生根据传统审美规律和从现代大师作品中悟出真谛, 并从中感受审美表现的色彩语言技巧, 在借鉴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激发创作的灵感。同时, 自然为师, 向大自然和多彩的生活学习, 自然界四季变化和动植物变化万千的色彩为我们提供了色彩美的源泉, 激发了遐想的空间, 拓展了新的色彩思路, 将大自然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归纳与重构, 注入新的设计思维, 使自然色彩转化为艺术美。另外, 借鉴和学习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纯真质朴和鲜艳浓烈的色彩特点, 再按自己的想象及构思需要重新组构和表现, 获得新的表达情感色彩。借鉴与重构是一个十分注重分析和再创造的过程, 在借鉴色彩的学习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对其色彩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式学习, 找到色彩的规律性和色彩特征, 重在认识和理解, 培养创造性构想的能力。使学生在色彩借鉴重构练习过程中变成一种有创造性的学习表现, 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色彩重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对色彩的理解及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 指导学生多读书, 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色彩是文化的载体, 不是简单的技巧, 不是表达事物, 而是用形色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如果设计者没有很好的文化修养, 就很难设计出思想深刻、形式感强的作品。形式是传递思想的外在媒介, 是艺术修养的直接反映。技术虽然是艺术不可或缺的, 但终不能代替艺术, 若没有思想, 则作品平淡庸俗。技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 素质是多方面的, 是文化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技术才能得以升华, 作品也才能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极强的形式美。一般的师徒传承与高等设计教育存在最大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高等设计教育能提高学生全面的文化修养。目前招收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相对差一些, 所以, 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 在最初的设计基础教学中, 教师指导性地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有关中外设计史、中外画论和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书籍, 从低年级开始就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能够依靠综合文化艺术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深层的问题, 为将来培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专业设计人才, 拓展和提升他们在艺术上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总之, 设计色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已深入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学。在设计色彩课程探索与研究中, 教师应凸显探究意味, 突破教学传统模式, 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高度,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设计色彩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应用, 着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观色彩表达和运用的设计色彩体系, 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空间。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的长期实践, 学生的色彩设计素养和色彩审美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 2009, 6.

[2]任陶:浅议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色彩[J].美术大观, 2008, 11.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4

摘要:《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是针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置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是讲服装色彩设计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基础的设计原理和知识。为学生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服装色彩设计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该如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创新。所以必须要对《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教学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关键词:《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教学;创新;研究

《服装色彩设计原理》主要分析服装色彩的流程和方法,教学生在服装色彩上搭配。服装的色彩对于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在观赏服装是首先是从颜色搭配上,然后是服装的手工、材质等。所以在服装设计中服装的色彩搭配起着重要的作用。服装的色彩搭配与简单的绘画色彩不同,绘画色彩是在平面设计上呈现出直观的平面效果即可,而服装是立体,不同的色彩变化会具有不同的视觉体现。所以学习《服装色彩设计原理》对服装设计的专业的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教学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从色彩搭配的原理来分析,与具体的服装搭配,服装款式设计上联系较少,所以要对服装色彩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本文主要根据《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教学现状,分析研究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探索色彩设计的实践教学思路。《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教学现状

《服装色彩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学生追求更高的艺术美和价值美,使得学生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课程内容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设置的中讲述色彩理论所占的比例比较多。教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是停留在书面的形式,缺乏实际的锻炼,所以学生在对色彩搭配的程度上把握不是很准确,设计的服装整体效果不佳。[1]在教学的课程安排上与市场的需要不能紧密联系,对市场的动向的发展缺乏调查,导致学生对服装的色彩搭配上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服装色彩搭配的思路天马行空,学生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思维。色彩是服装的三要素之一,服装的色彩不仅仅体现服装本身,而且对服装的艺术性追求要求也比较高。

《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教学创新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色彩运用的属性。然后在教师讲解不同颜色的对比后产生的效果,熟悉色彩的类型。在课程安排设置,讲解色彩的形式结构和重组的,对色彩重组可以培养学生色彩调配的基本技能。学生在了解到色彩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色彩搭配基础之后,再来学习色彩与流行色之间的联系,并能对新季度的流行色预测做出方案策划等。学生在学习色彩搭配时,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市场上的流行色进行研究,结合所学习的色彩搭配进行设计搭配。服装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在服装色彩设计中要做到灵活运用,结合实际情况的需要。

2.2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原理》,一般教师把课程作为纯粹的理论知识讲解,轻视教学的实践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大多以书面的形式呈现。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一种结果,即学生在纸面上的服装色彩设计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服装色彩的设计上必须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市场服装的色彩调研,自己确定服装的主题,从服装的色彩搭配,面料以及廓形上都有自己的构思,亲手实践。可以结合韩国关于色彩设计课程的特点,以色相环作为教学基础,结合当季国际服装秀场中流行款式进行色彩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服装色彩搭配与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在服装色彩搭配上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生活相结合。[2]

2.3 加强市场调研

服装的色彩设计是服装的重要设计因素,要想做一个真正的服装设计师,不仅仅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具被贯彻市场上色彩流行趋势的能力。加强对色彩流行趋势的调研对于而服装的设计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课程的教学中会安排讲解流行色彩与服装色彩之间的关系。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市场上流行的色彩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的形式来了解服装行业的色彩和面料结合,判定色彩流行的趋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服装色彩设计原理》课程的理解。学生在市场调查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纳和整理。

结语

《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教学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色彩是服装设计中的三要素之一。要想成为专业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掌握对色彩搭配的能力。掌握市场的流行元素。在《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对服装色彩设计教学进行创新,首先要优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创新,加强学生对服装色彩设计的敏感度。在课程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色彩概念,然后加强学生对色彩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服装色彩的审美能力。在课堂内容上应该涉及流行色彩趋势与服装色彩之间的联系。此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市场上对服装色彩进行调研的分析,学生通过小组结合,分析服装流行的色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服装的面料、廓形和色彩搭配。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服装色彩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5

1 扬弃传统色彩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色彩教学中经常会以经验技法为主进行教学,通过临摹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各种颜料的认识,消耗了很长的时间,却没有重视到学生自主的去对色彩观察、思考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更别说是培养色彩的设计意识。一味的追求画面模仿的精美表现缺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被忽视了,对色彩运用的自觉感知和思考过程根本没有机会体验。课程结束后,学生还是停留在模仿表现层面,没有办法直接将理论转变到实际的色彩设计创作中去,并且存在大量的色彩关系的规律性问题,为日后的专业设计定下了基础不扎实的隐患。因此,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应该抛弃那种不实际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如何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如何使设计色彩教学课堂氛围营造出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的气息、如何使基础理论对专业设计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培养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2 教材选取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选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必要的。曾经的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有过选择雷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经历,结果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那种过于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办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还是完全依赖于去模仿,套用,甚至是直接搬来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任何创造性思维表现,出现了作业完全一致的尴尬局面。可见,一本好的教材,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教材仅仅只作为参考工具的形式存在。因此,教材选择需要充分考虑适用学生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所要达到的最终培养目标便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使其充分的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思考能力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对于上述观点的陈述,接下来有一实例进行验证。本学期所带班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是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很好的向没有任何设计意识的新生灌输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锻炼方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最恰当的引导模式。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和自己的想法贴切的教材,那就是由林家阳编著的《设计色彩教学》,美中不足的是这是一本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指导教材,不是专门的高职高专教材。不过,我所欣赏的是教材编写中出现的课堂内容呈现,非常的直观,让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灵感。课程内容总体规划从理论到方法到应用,章节理论都配有一定的训练,并且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递进式安排,完全不是拘泥于一味的模仿中,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编排模式。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细致深动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体验。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本教材,也经过了自己的取舍、归纳、拓展式梳理,并且还借助了网络多媒体系统从多方位讲解一个知识点,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3 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增强审美、设计意识

色彩是一切视觉因素中最具冲击力影响力的因素。研究色彩的对比规律,是色彩得知色彩效果增加的主要依据。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可以营造出无穷无尽优美的色调,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相互交错,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想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感官愉悦感。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设计意识,常用的方法便是根据教材的要求,从认识色彩到了解色彩的属性到掌握它们的调和方法等着手,试图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确实是起到一定的审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好的色彩以及配色能力的创意性设计意识培养上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在临摹别人的成果,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发挥作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也不足。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顾讲授、学生只顾听取”的单调性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将课堂的知识结构组织为以下步骤:

1)章节理论知识点讲授。

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欣赏并分析大量中外优秀的作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色彩的直观感受。

2)运用适当的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

主题由教师提出,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各领域,扩展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个人的经验局限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自己去领悟对象,抓住对象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并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出内在的色彩关系。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发挥创造性思维获得个性的色彩表达。

3)成果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评析,老师最后总结评析。师生共同研究通过点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的创意和方法予以肯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构建出“求异、探索、协同、竞争”的共振互动氛围。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思路活跃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设计色彩》课程的探索与思考正在进行中,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对于还是年轻教师的我来讲,要想培养出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学生,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适应更高层次教育发展的需要。

摘要:结合目前社会的应用需求和精神消费要求,针对高职高专《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设计色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取教材和开展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两方面,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教材,多元化主题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行行.对《室内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2010(2):20-28.

[2]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09(5):30-32.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6

一、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及模式

回顾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色彩构成作为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 目的是为了通过训练、分析、研究, 加强对色彩的认知与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 作为教育科目引入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也逐步表现出来。

1. 过于强调基本色彩原理, 理论学习囫囵吞枣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为大班制度, 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示范作业、解答疑惑等。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理解色彩构成体系、色彩三大属性及九大调子等等, 这些均过于强调基本的色彩理论训练, 从原理开始训练, 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 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 学生对于色彩的感悟非常抽象, 生搬硬套的理论学习让他们形成了对色彩的“恐惧感”, 这在将来的专业设计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心里阻碍。

2. 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导, 创造性思维受束缚

“构成”, 是对形态要素、造型语言、视觉原理和心理效应的科学研究, 是现代造型设计的关键。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懂得观察、分析, 对形与色的准确把控及表达, 通过对色彩的感官感受激发思维、训练整合能力、表现创新技能。教学效果在学生的作业上能直观体现。类似色相环绘制、明度推移、纯度调子的作业缺乏实践意义, 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 缺乏主题性设计的作业, 学生对于知识机械化地吸收、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3. 表现形式及效果过于单一, 实现方式受限制

一般的色彩教学课会采用水粉颜料来实现。作为综合院校的招生, 艺术系的生源多来自文理科生, 美术功底薄弱, 大量的水粉技法训练泯灭学生对色彩的灵性, 在对色彩的操控上畏手畏脚, 形成了思想的定势而把自己束缚其中。教学改革首要端正教学概念, 必须先明确:“构成课是认知课而不是技法课”。色彩构成被误会为只有简单对比关系的技法训练, 这些“理论化的公式”反而本末倒置, 花费时间过多但效果并不明显。

综上, 色彩构成应先明确教学概念, 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整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实践主题的研究与探索, 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解构形色之意、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创新改革与探索

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过程”, 是学生发掘生活色彩, 用于尝试大量实验的过程, 在教学的改革中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色彩感知到色彩解构。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 我认为初入门直接讲授理论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因此做了教学调整, 将游戏认知阶段提到第一部分。比如“空间混合”的训练,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长时间的手绘训练, 取而代之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如彩色塑料纸片、糖纸、便签纸、杂志或报纸碎片、毛线、碎布料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综合材料拼贴方式, 重构世界名画, 来直观感受色块之间撞击的魅力, 强调学生对表达内容、形式、技巧的自我选择, 这个认知过程更重要是教师的引导、以及自我的探索与团队的协作。

第二阶段, 从被动理论到主动实践。

上阶段的兴趣萌发与产生, 本阶段正好用理论承接起来:解析色彩原理、了解色彩属性、探讨色彩现象, 尝试色彩搭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对自然与视觉规律在认知基础上做出总结:如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色、互补色等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 举例广州立品设计团队为OCE品牌创作的2016年橱窗设计, 应用构成的法则, 打破常规, 选取宇宙、行星、天体轨迹等元素将其抽象化,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又如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植物的颜色, 收集落叶或花瓣, 将其进行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排列、并运用拾掇来的植物颜色, 进行引申色彩创作, 主动从生活中寻找色彩元素, 从而认识到原本枯燥的色彩属性、色彩调性等理论。

第三阶段, 从课业训练到课题实操。

有很多高校提及“主题设计”是艺术构成基本教学所倡导的环节。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 通过联想或理性梳理寻找“现象”, 进而选择适当的色彩语言去表达, 类似“酸甜苦辣”“男女老少”在课业训练中已老生常谈, 作为教学的实践训练题目略缺创造性。课题实操与课业训练不同的是, 需要增加前期调研, 这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解构色彩的单元中, 让学生以团队形式收集岭南地域的色彩, 学生需要外出考察、实地摄影、图书馆查找资料, 选取的角度各异:探讨岭南地域植物、建筑风格、服饰特征、民俗节日等, 考察的内容不仅包括色彩的提取、收集, 通过整理资料、运用联想, 将色与形创造性以系列主题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了解形和色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尝试用色彩的存在形状表达形的概念。除此“地域”考察的课题之外, 设计了“宗教”“城市语言”三个课题, 这些课题带给我的思考是对于色构美学研究的思考,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操作, 了解各种色彩的性质、特征、含意, 进而驾驭各种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

三、总结

色彩构成教学应该思考从一个体系化来进行改革, 感知教学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来打开思路, 理论教学可以运用生活哲学来将其生动, 延伸性训练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来共同完成。教学思路应该先“活”起来, 课堂氛围才能“动”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发展的今天,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由刻板到自由, 由技术到感觉”的学科教学, 教学模式也应该由传统的以教为主, 转变为以研究为主的教学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小林重顺.色彩心理探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约瑟夫·阿尔伯斯 (Josef Albers) 著, 李敏敏译.色彩构成[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4) .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篇7

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是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单一的授课模式, 追求的是高质量的作业。这种模式忽视了色彩构成的本质与核心。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听完理论之后, 只是“为了应付课程, 而完成作业”;在后期油画的学习中又从零开始, “为了学习油画, 而画油画”, 没有将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来。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学的都是些零散的知识点, 而不是系统的有着前后关联的知识结构。所以, 很多学生在后期油画创作中都存在没有头绪、无从应对的问题。综上所述, 传统色彩构成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一) 偏重理论学习; (二) 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缺乏系统知识间联系的培养。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我们会用水彩或者水粉等介质以装饰图案的形式呈现, 而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老师也会让我们运用不同的介质创作, 创作的结果是一幅画, 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图案;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我们也会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 老师特别强调建立多元化的思维, 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与美, 故“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存在即有他们的必然性”;在以往学习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新技术只是用于辅助教学, 但是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 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与创作中, 使课程更加有趣而丰富多样化。

一、寓教于乐, 运用不同的介质服务于审美思想的表达

这里的介质, 狭义上来讲是指存在于油画中的笔法、肌理与厚薄关系, 广义来说是指油画、水粉、水彩、油画棒等多种材料。我们不仅只是着眼于色彩构成本身, 还要以不同的介质为表达方式, 传递作者的一种情绪与思想, 最终形成一幅色彩和谐的绘画作品。要注重运用油画的笔法:按、捺、点、堆、刷、擦、皴、染、刮等多种手段, 塑造使画面具备凹凸感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笔法”的变化抒发情感, 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 我们对优秀油画作品除了惊叹高超的绘画技巧外, 还对油画表层的肌理有种本能的触碰感, 有时往往会情不自禁想上手去抚摸, 触碰这种笔法和肌理的节奏与韵味, 触碰大师在创作作品背后的精神境界。油画笔法的平滑与粗糙和厚薄肌理, 又是一种对我们生活的再现与反映。如树皮的皱痕, 岩石的裂缝, 石子路的疙疙瘩瘩, 泥墙的斑斑驳驳, 等等, 在表现的时候会用不同笔法、厚薄感和粗糙感, 制造一种相应的符合人们感官认知的肌理感。同时油画的笔法也与中国画的笔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强调“笔断意不断”的绘画理念。通过这些介质使简单的色彩构成变得丰富多彩, 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图案, 而是一幅画, 为今后学习油画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熟练的运用单一的材料创作一幅图案。但是油画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应该从理解色彩构成训练的本质着手:对审美规律中色彩的把握和创造性地运用。强调创新性思维的课程恰恰没有限制运用哪种材料表达思想, 可以运用油画、水粉、水彩、油画棒等多种介质。通过这样的课程, 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不再重视手工工艺, 不再做枯燥、重复的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理, 去探索未知介质带来的愉快, 去探索综合媒介相互间的关系, 去探索色彩间的规律。学生往往一上午可以画两到三张色彩小稿, 最多的可以画到四张。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提高了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体现了幸福教学的理念。

二、注重建立联系, 培养创新性思维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们对色彩审美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实际, 本课程特别强调多元化色彩训练。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同学们打开思路, 既可以从丰富的室内设计找构成, 又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找构成, 还可以从美妙的艺术作品中找构成, 等等。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同学们一起实践、研究、讨论和分析, 形成一种有趣的互动联系, 在讨论与快乐中迸发创意的火花;课程结束后老师会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点评, 气氛融洽和轻松, 进而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在色彩创作中有时会被物象的客观因素所左右, 如通常认为只有绿叶配红花才好看。而通过这种互动联系, 老师会建议学生不一定只有绿叶配红花, 还可以降低颜色的明度与纯度达到色彩搭配的和谐。以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为例, 大教堂的巨大身影在不同的时间段耸立于大地之上, 变幻着曼妙和神秘的色彩。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抒发的绝唱, “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学生通过向大师学习颜色的构成关系, 使学生不再拘泥于物象的客观因素而是追求颜色变幻中的和谐。在传统色彩课程中, 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绘画而产生感觉上的迟钝, 把绘画对象的暗面、反光以及投影的色彩看成是一片灰暗。老师这时会启发学生注意补色和色相, 分析色彩之间的关系, 这样便可找出丰富的颜色。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茅塞顿开, 进而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创作灵感。

三、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以其便捷、快速、高效、准确、规范等优势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新媒体的存储、收集、再创造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不同领域。

创新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互联网和电脑技术服务于作品创作。比如以电脑Photo Shop中的复制粘贴技术为例, 老师会让同学们学习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是一种透过丝网印刷手法表达不断重复的影像, 以此达到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的效果。那整齐单调的、色彩简单的一个个梦露头像, 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老师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影像复制的形式中, 而是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运用《玛丽莲·梦露》作品中的色彩关系。通过分析其中的色彩构成让学生自己认真选取一幅头像作品, 以大师的色彩构成为参考, 借助电脑Photo Shop的复制粘贴技术迅速的形成色彩关系, 从而节省了学生们调色、绘制图稿和涂颜色的时间, 为最终作品形成增加了成功的砝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开拓了思路, 活跃了思维。这种创新也符合把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力上的课程培养目标的主题。

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于让学生理解创新无处不在, 不要以分割的方式看待每门独立的课程, 要建立起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随着信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运用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创作。学生们的思维与创作是无穷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抱着学习的心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中走得长, 走得远。

摘要: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因存在偏离色彩存在的教学宗旨, 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中, 应把传统油画专业的创新思维与色彩构成课程紧密相结合, 以色彩研究为手段, 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目的, 利用多媒体工具重视传统色彩的理解与融合,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油画教学,创新思维,色彩构成,新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2]陈琏年.色彩构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国瑞.色彩构成 (修订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张晓叶.莫奈[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5.

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舞蹈是一门肢体的艺术, 是表演者以肢体为语言来表现人体运动的艺术, 其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 更是育人的方法, 故而, 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 真正地担负起这双重重任。

一、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 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比较多, 分类比较细, 让学生难以选择, 通常会限于“广而不深”的困境。所以要想改革舞蹈教学, 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 将舞蹈选修课科学分类, 减少花哨的门类, 延长课时, 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 更精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 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 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

此外, 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的学习, 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舞蹈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等, 以及一些艺术哲学等相关的学科, 从内到外给学生学习、修养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 艺术修养不同, 舞蹈基础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同,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 让不同基础、悟性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同一化、去个性化,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所学的内容也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有所改变,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尝试着编写各种校本教材, 对非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学校舞蹈队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材内容, 形成学校的校本舞蹈教材体系。在拓宽教材的内容基础上, 要进一步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舞蹈教材可以是课本、讲义, 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自学的光盘、软件等, 所有能够适用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都是良好的教材。

其实, 舞蹈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舞蹈毫无任何美感。所以,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其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来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 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舞蹈教师与舞蹈类型, 进行分支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

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要从这门新科技入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保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教学。具体而言, 我们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 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舞蹈的文化场景离我们的课堂比较遥远, 或者有一些舞蹈形式已经失传, 我们很难通过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来还原, 并多次播放强化学生记忆, 使他们更好地品味那些舞蹈, 理解那些舞蹈的内涵。

此外,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摄像技术, 将学生的舞蹈表演摄制成视频, 反播放给学生自己看, 观摩自己的舞蹈动作, 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思与自省, 从而使之有效地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 舞蹈教学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 也是艺术化的表达, 是情感的渗透, 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很多, 但真正的舞者却寥寥无几, 学生的舞蹈可以展现优美的身形, 却难以传递一种审美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其实舞蹈是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学科, 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 还要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比如, 在《扇舞丹青》的舞蹈表演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 (尤其是草书) 、绘画艺术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 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 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反之, 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接触不多, 在舞蹈中就会比较生硬, 缺乏一定的意蕴。

所以, 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艺术综合课程, 多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领域, 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以便舞蹈表演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力。

五、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课内教学, 是舞蹈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其实,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舞蹈教学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比如,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 舞蹈比赛, 组织学生成立舞蹈社团, 组织学生下基层去进行舞蹈义演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舞蹈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逐渐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巩固舞蹈技能, 学会即兴发挥等等, 这些效果是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以上, 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舞蹈教学的新动态来不断作出调整, 时刻更新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形势, 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12) .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7) .

[3]姚佩.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艺术教育, 2010 (12) .

[4]王海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5]曾晓翔.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0 (01) .

[6]欧阳晓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4) .

色彩教学改革探析 篇9

一、加强学生对色彩原理的认知

对色彩原理的认知, 是美术教学的根本, 也是色彩教学的前提、基础。在色彩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重视色光写生与观察方法等内容的教学, 应引导学生对写生对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然后, 教师应告诉学生在进行色光写生时, 应以物体色及其真实感的色彩关系作为写生的重要依据。由于色彩表现的内容多是具体的、真实的, 作品的色彩及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的, 就其创作风格而言, 多属写实风格, 只有运用生动鲜明的色彩才能创作出形象逼真的作品。最后, 在色彩认知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色彩欣赏属于审美视觉艺术, 是一种主观欣赏活动, 侧重精神世界的感悟。

二、进行个性化培养

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的大忌。缺乏个性的色彩学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单一的或者说单调的美术作品, 是没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的, 其并不能展现出美术的真正魅力。因此, 美术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只有重视了这种差异, 才能充分发挥出美术教学的作用。在色彩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需要教师在备课、指导、评价等教学环节中,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活动。其中, 色彩欣赏对于学生色彩感觉和运用能力的养成非常重要。如, 在指导学生理解不同色彩对人物情感的表现时, 教师可以展示莫奈的《睡莲》《教堂》等作品, 引导学生把握其光影色感的运用特色, 体会画家是如何布置画面, 如何把丰富多彩的色彩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而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自画像》等名作, 更是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情感, 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向日葵》, 更是以浓烈的色彩语言表现了作者的心理活动, 梵高用特有的笔触展现出对色彩出神入化的运用, 这种色彩运用令每个观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

三、完善教学目标

色彩学习为学生整个美术专业的学习夯实了基础。而色彩教学的目标是宽泛的, 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 画出一幅好画,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增强学生未来专业应用与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教师应完善教学目标, 要把色彩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物理研究的色彩科学与视觉情感研究的色彩艺术学范畴, 并不断改进教学目标, 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四、重视写生过程

写生训练是色彩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色彩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写生实践的体验, 并指导学生感受色彩, 运用色彩, 应实行民主化教学, 不能强求统一, 让学生按教师的意志行事。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表现手法和材料上进行创新, 以体现自己的风格特色;传授色彩写生方法, 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不要把创作局限在作业上, 应着力引导学生, 把作业作为一种创作的体验,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写生中;指导学生大胆使用色彩, 激情创作, 让他们学会突出画面的主观色调, 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以色彩体现人物对象的感情, 以色彩展现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创设情境, 进行富于感染力的讲授, 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他们必然能够创作出生动的画面, 就会产生富有生命力的线条, 富有冲击力的色彩, 写生也不再是简单的绘画活动了, 而是学生自身情绪的发泄, 内心情感的表达;强调创作感受, 忽略创作结果, 重视色彩规律、色彩情感与色彩表现三者间的关系, 是色彩教学的重要理念。在写生的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积累色彩知识与色彩表现经验, 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色彩写生的具体实践过程, 使其在面对写生对象时, 能够用心研究, 用眼观察, 用画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学会正确运用色彩规律与色彩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

上一篇: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下一篇:交流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