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2024-10-15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共5篇)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篇1

自1988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至今全国共有145家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直接带动了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和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技术创新是高新区发展动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区域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离不开技术创新及其扩散,高新区技术创新与扩散已成为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高新区共有7118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最多的有15455家(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最少的也有14家(榆林高新区)。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必然拥有各自的高新技术,非高新技术企业也可能拥有不同的创新技术。在高新区的大家庭内,多元创新主体势必包含多种技术,即使是同一企业并非只有唯一的创新技术。在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既有各个创新主体发起也有中介机构参与;既有有形的产品销售也有无形的技术扩散既有企业创新技术的主动扩散也有隐性知识与技术的被动溢出;既有从外界吸收技术也有从内部扩散创新。因此多元技术创新扩散是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一个典型特征。

理论与实践证明,创新扩散的作用比创新本身更加重要,创新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创新扩散来实现的[1]。技术创新扩散促进了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2]。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扩散不仅促进本身的创新与发展,而且通过扩散与辐射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长沙高新区是湖南高新区发展的标杆,是推动长沙乃至湖南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本文以长沙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流向的视角,探讨其多元技术创新扩散的路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创新扩散路径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在知识扩散和技术扩散两方面展开研究。

1.1 知识扩散路径

游静[3]以多个主体参与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各主体之间知识扩散的路径了进行研究。杨菊萍,贾生华[4]研究发现龙头企业知识扩散的路径与吸收其知识的企业的吸收能力应当匹配。苏长青[5]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研究知识溢出的扩散路径、动态冲突与激励政策的选择。于海东[6]运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一个社会网络下的知识扩散路径优化模型。缪根红等[7]实证研究知识扩散路径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认为知识扩散的路径要与员工的知识吸收能力相匹配。

1.2 技术扩散路径

Greve Henrich R和Seidel Marc-David L[8]认为创新成功来自创新质量的差异———早期的机会事件和随后依赖的扩散路径。栾贵勤等[9]分析了各种技术扩散的路径并结合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建立了一个低碳技术扩散的四轮驱动模型。张红芳,郭立宏[10]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与创新相互决定的反馈激励模型,从市场化的角度解释陕西省技术创新扩散的路径。周丹,郭万山[11]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对象,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多元技术扩散的路径。张海洋[12]基于技术扩散行为主体的视角研究外资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促进外资技术扩散和加快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李平[13]探讨了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以及各种可能的方式。伍江[14]构建了一个以Spengler纵向一体化模型为基础的技术圈定模型,研究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技术扩散的条件。王永强,朱玉春[15]以农业技术为研究生对象,对其技术扩散路径中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夏维力,孙晓菲[16]从微观角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创新路径。荣鹏飞,葛玉辉[17]研究了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策略,提出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扩散和技术创造实现新产品开发。Gulati Girish J和Yates David J[18]在研究宽带技术扩散时提出根据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策略,以广泛的可用性和使用宽带的路径。

综上所述,研究创新扩散路径的文献并不多,而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的研究文献尚未发现。

2 长沙高新区多元技术创新扩散现状

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0月,是国务院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长沙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14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4位,综合创新能力名列第9位,在中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经济实力名列第2位,7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9年以来,长沙高新区先后获批9个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之一,3个国家级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高新区之一,15个国家级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园区之一和湖南省首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底,以长沙高新区为龙头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标志着长沙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一方阵”。长沙高新区目前已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和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

2013年,长沙高新区入园企业共6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46家。全年总产值32071632万元,其中技术性收入1624637万元(表1)。从表1可以看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年总产值连续8年增长;出口额除2009年外7年连续增长。但技术性收入波动频繁且幅度比较大,2009年最少。技术性收入占总产值的比例依次为3.91%、2.44%、0.98%、0.51%、2.59%、1.51%、3.25%和5.07%。该比例说明,长沙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主要是通过产品扩散,纯技术扩散所占比例相当低。在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为了高新区及其企业的发展,应解放思想、拓展技术创新扩散渠道,进一步加强创新技术的扩散。

数据来源:2007-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 长沙高新区多元技术创新扩散主要路径

长沙高新区目前多元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途径包括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扩散、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扩散以及人员流动导致的技术创新扩散等。

3.1 园区内企业的自主扩散

技术扩散可以是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对于前者,因担心助长了竞争对手,企业总有所保留;对于后者,因为创新产品的销售能够带来利润,企业乐于扩散。所以企业会通过网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和公益活动等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推广其创新产品。随着产品的销售,附加在产品的技术随之扩散,这是企业技术扩散的最主要路径。

企业自主扩散是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最主要途径,其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在搜集市场需求信息开展研发的同时,有部分其他企业的相关技术会被引进,有部分隐性知识被吸收,同时包含某些技术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零部件被企业或其分、子公司采购。其次,企业研发部门研发成功的技术流入本企业的生产部门及其分、子公司。再次,园区内企业生产部门与园区外分、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或零部件相互流通,技术自然相互扩散。最后,园区内企业与其分、子公司生产或组装的产品进入市场,创新技术随之扩散到目标市场。

3.2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扩散

任何一个高新区,周边都有多所高校或科研院所。长沙高新区内汇集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高新区,科研机构的技术扩散有其独特的路径(如图2)。首先,产学研合作。众所周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强大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能力。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与园区内企业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与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是他们和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随着合作的开展,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技术随之扩散到园区的合作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后,相应的创新技术随之扩散到市场。其次,企业经营。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在的单位或个人,在园区内成立自己的企业,将自己的研发技术及其产品商业化后扩散到市场。在长沙高新区最为成功的有博云新材、隆平高科、山河智能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以及光琇高新等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当然,园区内的自己企业与园区外的他人企业之间可能属于同一产业链的上下端或者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自己研发产品的零部件而存在产品流动,或者二者之间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技术创新扩散在相互之间进行。

3.3 人员流动导致的技术创新扩散

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还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都离不开人的操作。虽然各个企业对于技术管理严格实行保密制度;对于关键的人员实行股权激励等优厚待遇以保留在企业继续努力工作。但是由于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冲突或者个人职业规划的需要等原因,部分研发或生产岗位核心人员的离职,自然将无形的技术或者隐性的知识带走,从而使创新技术扩散到园区内外其他企业。首先,因企业技术骨干离职导致技术创新扩散。这里有两种比较典型情形:其一,到园区外另起炉灶;其二,任职新的企业。企业技术骨干离职使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技术很快流入市场。其次,普通员工的流动导致技术创新扩散。虽然普通员工对技术扩散影响没有核心人员影响那么大,但也会引起创新技术的扩散。第三,口头传播扩散。因为园区内企业高度集中,不同企业工作人员间各种形式的接触与交往不可避免。这种正常的人员交流以口头传播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这些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从企业的角度将是不利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从整个园区乃至整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发展来看,是有利的,有利于地区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

4 长沙高新区多元技术创新扩散新路径

长沙高新区为了进一步创造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应转变思想。企业对于创新技术总是爱不释手。然而当今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技术寿命非常短。笔者认为在产品扩散的同时伴随适当的技术转让,不仅可以快速回收技术创新成本,还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技术创新。具体做法就是,类似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企业应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将相对落后的技术转移出去,并进一步开发新技术以升级换代,从而带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今,人际关系和网络在知识转移与技术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供给方的因素显著影响扩散路径[19]。高新区在继续优化现有的创新扩散路径外,还可以探索一下通过建立或整合各种创新平台实现多元技术创新扩散的新路径。

4.1 通过高新区创新扩散网络综合平台扩散

高新区作为一个小的区域系统,技术创新是其生命所在。正因为如此,高新区管委会及其区内企业,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同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各级机构对于技术创新扩散重视程度不够。正如前文所论述,技术创新扩散有利于技术创新。作为高科技技术创新的高新区应该在一手抓技术创新的同时,另一手抓技术创新扩散。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扩散通过大众传媒与口头传播。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形形色色的广告随处可见。长沙高新区自然也开展包括网络宣传在内的各种广告与宣传,比如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然而,现有的网站包含的栏目及内容看,主要介绍相关政策、新闻等,对技术创新扩散似乎意义不大。例如,高新区现有6000多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846家,但长沙高新区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网仅有23家高新区企业网站链接。为了促进整个高新区技术创新及扩散,作为高新区管理者的管委会,应充分协调政府、园区内所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并调动其积极性,建立一个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网络综合平台。这个平台依托在高新区门户网站,包含六大板块:创新需求信息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主体交流平台、创新成果展示平台、政府政策支持平台以及中介机构服务平台。

4.1.1 创新成果展示平台。

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整个高新区企业的创新成果,是一个成果数据库在网上的对外展示。它是一个活广告,不仅用事实与数据说明高新区的整体实力,而且有利于高新区多元技术对内与对外的扩散。同时,它是一张光荣榜,对园区内的所有企业是一种鼓励与鞭策,促使这些企业不断创新。

4.1.2 创新需求信息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或多或少都需要外部企业相关技术。企业一方面自己寻找相关技术与合作伙伴,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需求信息平台向外发布本企业创新需求,有利于外部技术的及时吸引进入。因为任何企业创新成功后,自然也想利润最大化,推销自己的产品及技术。技术供给企业不必一家一家上网查询,在一个高新区综合信息平台就可以查询多家企业的需求,这对需求双方都是有益的。

4.1.3 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企业在进行创新过程中,需要人力资源、相关科研资料等。建立创新资源共享这个平台,可以整合整个高新区的各类技术人才数据库,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研究人员数据库。购置科技论文数据库,方便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也让溢出的隐性知识流扩散到高新区内。

4.1.4 创新主体交流平台。

知识外溢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在科技园的位置影响创新扩散与研发合作的效果[20]。在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为此建立一个类似“人大经济论坛”之类的交流平台,供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就某一具体问题讨论,可以分成不同行业或领域板块,如长沙高新区分六大重点产业加其它等七大板块。内部科研人员的具体问题的交流,使得隐性知识与技术在高新区内相互扩散。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吸引外部人员参与讨论与交流。

4.1.5 政府政策支持平台。

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高新区及其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扩散有诸多优惠政策,各高新区管委会为了本区的发展也制定一些激励机制与措施。长沙高新区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与措施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诸如多任务锦标激励机制[21],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平台之上建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22],加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力度,同时规范各种路径的扩散行为。因此,在这个平台上,及时公布国家、湖南省、长沙市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以及长沙高新区管委会技术创新扩散的激励措施等,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扩散。

4.1.6 中介机构服务平台。

管委会在整个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起到推拉作用。其中推是指推动高新区创新成果在高新区内的扩散以及向园区外扩散。所谓拉是指帮助高新区吸收各种隐性知识、相关技术,促使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技术创新扩散很多时候离不开中介机构,或者,通过中介服务,能够很快实现预期目标。因为它们专业从事技术创新扩散中介服务,熟悉业务流程、相关政策与法规以及供需双方需求。当然,这种中介服务机构既包括属于高新区管辖的,也包括园区外的。管委会审核资质加强管理,企业和中介机构双向自主选择,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

4.2 通过园区内产业集聚扩散平台扩散

长沙高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园区内集聚6000多家企业并形成多个产业群,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六大重点产业。每个产业内有多个企业形成的企业群体。例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威胜集团、金杯电工、日立电器、中冶长天、安淳高新、湘电水泵、金岭机床、有色重机、长沙机床厂等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涵盖新能源与环保设备、高压输送电设备、精密机床、大型水泵设备等高端装备与设备行业;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威胜集团、湘邮科技、长城信息、拓维信息、Cisco、Motorola、Nokia、富士康、三辰卡通等软件研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动漫原创制作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新材料产业形成了硬质合金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区内汇集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科技开发院和长沙矿冶研究院等新材料科研单位,并建立了诸如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储能材料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电池材料工程中心等研发结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九芝堂、三诺生物、双鹤医药、康尔佳、隆平高科、光琇高新、大邦生物、惠霖生命等众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并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聚集了科力远、科霸动力电池、红太阳光电、潇湘神光和神州光电等重点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威胜节能、恒宇节能、远能电力、中联环卫、佳宇环保、凯天环保、安淳高新等规模企业,逐步建立起环保技术、节能装备生产研发基地。

从上述重点产业聚集的企业来看,都具有扎实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扩散促进各自整个产业的延伸。技术创新扩散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技术的溢出与创新技术的吸收两方面。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主要获取方式由自主创新逐步转向外部获取,而产业技术创新势与部门技术溢出能力相关[23]。高新区管委会在激励企业自发自主技术创新扩散的同时,考虑到高新区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独立性[24],可以充分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为园区这些产业建立各自的产业集聚扩散平台。高新区借助这些平台促进园区内产业的技术创新扩散。一方面,管委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如组织同一产业的内部研讨会、外部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推介会等。产业内企业根据各自需求,主动模仿、引进吸收相关专业技术同时将自己创新技术适时扩散。另一方面,企业借助这种平台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得创新技术在相应的园区产业内进一步扩散。此外,专业的产业聚集扩散平台作为一个整体,和园区外的企业和市场进行信息发布,进一步促进创新扩散的加速。产业内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可能通过合作创新或者引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这样技术从市场扩散到园区内产业平台中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后通过产品销售或技术转移,使创新扩散到市场。

4.3 借助园区联盟对接扩散平台扩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孤军奋战很难屹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各种战略联盟与互惠合作等层出不穷。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战略联盟式技术扩散模式[25]。长沙高新区为了进一步发展,建立园区之间战略联盟与互惠合作,实现技术对接扩散行之有效。

首先,长沙高新区自身是一区多园的架构。由于产业布局的设计,不同园区的产业不尽相同。对于企业而言,所应用的技术包括专业技术和具有共性的通用技术,其来源要么自己创新要么外部吸收。基于自身科研实力和研发成本的考虑,有相当部分企业选择模仿与引进吸收。同一园区产业群内的专业技术扩散主要通过企业以及上述产业集聚平台进行。在本高新区内的通用技术是可以在各个园区之间互通的。因此内部的园区-园区的共性技术扩散便可以进行,从经济的角度,内部交易可以让交易成本大为降低。

其次,湖南高新区较多,合作空间巨大。目前湖南省有五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二个省级高新区,其他地州市还有很多各种级别的高新区,长沙高新区是湖南高新区的领头羊。每个高新区都非常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当然,长沙高新区内的企业一方面可以直接在各级高新区内设立相应的分、子公司;另一方面,和当地企业合作,包括业务外包、合作经营、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活动。高新区鼓励园区企业这种技术扩散外,如果长沙高新区与湖南其他高新区之间建立区-区技术创新扩散战略联盟或者互惠合作关系,类似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强有力的整体实力基础上与外部开展合作,势必能够获得更多的优惠,从而惠及园区内所有企业。这样,园区企业技术扩散将园区产业链外延,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5 结语

技术创新如果不扩散,不能给创新者带来效益,更不能带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在产业群内企业的扩散能促进吸收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企业通过产品销售、业务外包或合作经营以及技术转移,便产生了技术扩散。随着一个产业集群的崛起,逐步带动了该产业链前向和后向的延伸,最终带动了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高新技术创新的火车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实践证明,其技术创新扩散不仅能够促进高新区自身技术创新,而且能够带动长沙与湖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应通过政策支持、激励机制等措施,协助相关企业进行创新技术的扩散。在优化现有的扩散路径的基础上,管委会应整体规划、整合资源,设计网络扩散综合平台、园区产业集聚扩散平台以及园区联盟对接扩散平台,借助这些平台扩大高新区创新技术扩散。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篇2

大家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来,在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承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理念,积极探索、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省级高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粤西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及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示范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坚实基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设立国家高新区意义重大

(一)在**设立国家高新区符合国家战略要求

1、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新构想的要求。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新构想的实质就是构建中国开放新格局。**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现代重要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航程最短的口岸城市,是**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具有区域开放合作的天然的战略优势。在**设立国家高新区,有利于发挥**的区位优势,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深化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探索共建国际创新基地的可行性,带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科技创新、港口物流

和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典范。

2、符合国家南海战略布局的要求。经略南海、开发南海、捍卫南海主权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是驻地,是支撑国家南海战略的大后方;同时又是海洋经济强市和海洋科技创新强市,全国三所海洋综合性大学之一的**大学凭借其强大科研实力,已经成为辐射海洋经济圈的创新源头。**设立国家级高新区,放大海洋经济的特色优势,加快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提升南海战略大后方**的实力,助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国家南海战略布局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3、符合国家区域经济联动大发展要求。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均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是**与上述三大国家战略的联动融合区,是**位于北部湾的唯一大城市,其在国家区域联动大发展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基于此,2014年7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和广西自治区区委书记彭清华在**考察,就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粤桂**—北海跨省经济区建设进行交流。在**设立国家高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东联西融”的区位优势,有效吸引粤港澳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转移,大力推动粤桂琼三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分工协作,加快实现区域共赢发展。

(二)在**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1、利于粤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决定》,要求粤西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篇章”和新经济增长极。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推动**东西

两翼经济起飞,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不仅需要把珠三角地区这一增长极继续做优做强,还需要把粤东西北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共同支撑**经济长远发展。目前**省的国家级高新区均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缺乏国家级高新区的带动示范,**设立国家级高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家级高新区在**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带动后发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效吸引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的落户,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环北部湾地区加快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起来了,**经济发展就增添了新的“发动机”,才能全面增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华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在**设立国家高新区,就是为粤西这个“发动机”装上创新引擎,使粤西真正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2、利于**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四区”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海洋大省**寄予厚望。**是**省海洋经济大市,海岸线长达1243.7公里(占全国的7%),管辖的海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40多个,海洋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居第三位,在全省地级市中居于首位。在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粤西经济的龙头和 3

粤桂琼经济合作圈的桥头堡。“龙头和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海洋大市**寄予厚望。因此,海洋大市**的发展事关**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成败。在**设立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

3、利于探索重大项目循环示范模式,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力支撑

随着广钢环保迁建、中科炼化一体化两个国家级特大项目落户**,以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产业为特征的粤西经济板块加速崛起。未来,依托重大项目延伸和建设优势产业链,同步构建临港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将对**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巨大挑战。**设立国家级高新区,有利于高起点、高标准引导粤西临港重化产业集群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搭建起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为重要宗旨的创新交流前沿平台;探索以高新技术推进国家石化、钢铁等重大基础工业的优化布局和上下游资源的高效整合,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齐抓、发展与环境共赢的科学发展新路,落实汪洋副总理提出的**在发展工业同时,“守住蓝天白云碧水底线”的要求,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典范。

(三)设立国家高新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各沿海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之争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市是我国的海洋大市,如何实现科研机构、人才、产业的集聚发展,面临 4

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此,**市2014年初提出强化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海洋科技要素集聚,打造“南方海谷”的重大战略决策,希望通过“南方海谷”建设,促使**实现从全国海洋经济大市向全国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在**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将其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孵化转化和科技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南方海谷”核心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市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以申促建”工作。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申报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科技部、省科技厅汇报高新区“以申促建”工作。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促进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扎实推进**高新区建设,**市以市委常委兼高新区主要领导,授予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市一级的管理权限,高新区管委会全面负责高新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极大地提高了高新区管理机构的行政效能。

(二)创新管理体制谋发展。**高新区设立之初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东海岛实验区两个板块构成。近年来,随着**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石化两大项目落户**带来的溢出效应,**科技产业建设的主战场已经从原来的主城区转到了东海岛。为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重大调整,将整个东海岛交由**高新区管理,同时决定调整**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地域范 5

围,即仅以省级东海岛实验区为主体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这一重大调整也得到省科技厅的支持。

(三)推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市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一是大力支持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和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意见》,扶持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二是推动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大力支持高新区产学研工作开展,推动高新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整合全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高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支持以高新区科技企业为龙头成立海洋生物科技、电子信息产业联盟;三是扶持高新区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为高新区引进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金融担保等科技企业服务机构,极大推进了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

(四)推动项目资源向高新区集聚,把高新区打造成**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东海岛片区确立为**工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南方海谷”的核心区,一是有效发挥高新区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直接带动钢铁产业园、石化产业园等周边园区的建设,实现“以园区带动周边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周边区域发展服务园区发展,为园区拓展空间和为入区企业提供产业和生活配套”的目标,进而带动**市工业化进程,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投资590亿元的宝钢环保迁建**钢铁基地建设项目和投资455亿元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等特大项目和投资76亿元建设的**冠豪高新特种纸产业基地及投资6亿元的**双林医药产业园高新技术项目均落户高新区,另外还有一批投资总额达千亿元的科技新项目及钢铁、石化配套项目也陆续入区建设。二是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群为基础,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科技研发、孵化转化、科技服务等功能的“南方海谷”核心区。

三、**高新区“以伸促建”成效显著

自申报国家高新区以来,**市“以伸促建”,为高新区升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高新区经济保持总体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5.06亿元,工业总产值267.12亿元,税收23.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 %、13.9 %、14.2 %、24.13 %。

(二)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新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投资590亿元的宝钢环保迁建**钢铁基地建设项目已累计投资108亿元,今年计划投入116.5亿,预计2015年9月份可以出钢水;投资455亿元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总体设计已全面完成,长周期的大型设备即将开始采购,已完成含主厂区的场平工作,预计炼油部分2015年竣工,2016年投产;投资76亿元建设的**冠豪高新特种纸产

业基地第一期已建设完成,年造纸能力12.5万吨、涂布16万吨,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投资6亿元的**双林医药产业园已于今年3月份建成试产。另外80万吨重胶沥青技改,30万吨丙乙烯、智能电网、南药基地等一批科技新项目及19个钢铁配套项目也陆续建成或动工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疏港公路、园区主干道陆续竣工,东海岛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污水处理、鉴江供水工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融资取得显著成果,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完成公司化改制,以其为主体发行的8亿元企业债券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全市乃至粤西率先走出企业发行债券的新路子。与中铁建合作投资300亿元开发东海岛石化园区,创新了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个数达19家,企业设立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22 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91亿元,分别占全市比例的37 %、24%、26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特种钢铁、特种纸业、生物医药、机电设备、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海洋高新科技七大产业集群产值已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

(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区拥有**省特种纸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血液制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水产动物饲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8家省级工程中心,占全市比例的38%;1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占全市比例的47%。大力打造高新区研发基地,全面开展与 8

本地高校以及市级研究机构的研发合作,先后吸引**海洋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等3所高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市水产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现代通讯技术实验室、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等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汇集了一批涉海研发机构(基地),包括863海水养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海洋生物中试基地、水产养殖/深加工工程中心、海洋产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园区不断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近三年来,园区企业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6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39项;2013年,专利申请量489件,授权量325件(其中发明专利110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8%和83%,大大领先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园区企业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形式与中山大学、**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20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园区政府不断牵线搭桥,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院士**行”,大力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连续举办3届“海洋经济论坛”,并组建了**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五)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区内企业70%以上的设立了研发部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派往企业的科技特派员13人。建立了区内首家企业院士工作站。以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了**市海洋产业联盟、**市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合作平台。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孵化器建设初具规模。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面

积15000平方米,主要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研制、开发和成果转化等项目孵化,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创业孵化企业200家以上。重点实施“自主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专门设立“重点项目技术改造扶持基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基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等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变。科技中介服务逐步完善,集聚了一大批科技服务机构。

四、**高新区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新起点,围绕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发掘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资源条件,紧抓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速、区域竞合拓宽深化、重大项目密集布局的新机遇,进一步夯实沿海开放城市的坚实工业基础,勇担引领粤西地区振兴、培育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重任,确保全面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开放创新的国际化发展环境,稳步构筑起产业特色鲜明、内生动力强劲、绿色低碳和谐的跨越赶超新优势。

(一)构建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紧抓炼化、钢铁两大项目落户高新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与钢铁新材料两大产业,做大做强特种纸材料。全力打造**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创新核心与高端园区;借助宝钢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筹建**钢铁研究院,承担钢铁行业重大、前沿、基础性项目研究与开发,为**省钢铁行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依托冠豪高新进一步强化特种纸产业发展。依托**海洋大学和南海舰队的专业科研实力,有效整合区内外海

洋科技研发资源,积极争取海防军工相关军工院所落户,在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总成、海防军工装备研发与信息化、海洋水产良种培育、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探测与作业等方面提供研发服务。力争到2016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二)构筑为海洋经济服务的创新高地

搭建海洋生物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全市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资源协作共享;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检索、统计分析、信息咨询、预警服务、专利信息管理等服务。依托**海洋大学、**医学院,冠豪纸业、双林制药等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重点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等“三大技术创新平台”,启动“共性技术开发计划”,重点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和产业关键技术。实施“技术创新载体集聚工程”,优先在四大行业领域筹建各类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以及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与服务载体。加快构建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深化“**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联合行业龙头、高校及科研院所,增建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实施“高新区产学研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引驻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领域院所,优先筹建“海洋产业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加快孵化加速载体建设进程。以专业孵化器建设为导向,扎实推进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期、双林生物医药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计划用五年时间重点培育和扶持

200家海洋科技型初创企业。构建高新区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建立专业融资服务平台,发展和引进具备创业投资、投资管理、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等服务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加快构建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三)建设绿色低碳的循环示范园区

打造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高新区积极申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节约与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的提升作用,并为中科炼化一体化、广钢环保迁建两大项目相互衔接、实现“同期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实施及管理支撑。通过与周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在产业层面的链接共生,合力打造精品钢、炼化一体化、海洋生物制品加工、海水综合利用、特种纸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起生态化管理机制,积极引入设施集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型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加速形成园区内部与周边地区在能源、供水、环境等重大基础领域互供共享的良性循环。

(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科技新城

以“功能集中、产业集聚”为发展原则,有序推进高新区空间布局优化,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形成起步区、拓展区、联动区三大圈层,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全力创建现代化科技新城。

(五)提升政策保障服务能力

1、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管理体制

成立**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推动部署海洋经济强区建设相关重大事宜,园区内部管理机构加强

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积极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服务型管理体制。增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升园区建设重大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建设项目等论证决策水平。

2、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倾斜

进一步深化《**高新区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区的意见》,加大园区财政的倾斜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创新与科技创业各个环节的政策资金引导能力。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鼓励优惠政策,围绕研发资源集聚、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人才引进和培养、创业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等关键领域,全面完善自主创新配套政策体系。

3、深化区域合作,共谋经济发展

加强与茂名、阳江等毗邻地区的创新合作力度,围绕粤西港口群的开发建设,同步构建临港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建立临港重化产业集聚区绿色共建机制。申报设立东海岛综合保税区,共建国际创新合作基地,提升与东盟双向互动投资合作水平。

4、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创业精神

充分发扬“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人精神,大力发掘、激活本地文化中有利于开放、创新的文化内涵。由**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牵头,定期筹办**创业论坛及“海洋经济创业嘉年华”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代表、杰出天使投资人等作为嘉宾,为本地企业创造更多的创业经验交流分享机会。重奖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理念及创新思维的成功企业家典范。

5、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利用土地

扎实推进“三旧改造”,挖掘土地潜力、盘活现有闲置土地存量,进行“二次开发”。鼓励工业项目使用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继续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向东海岛新区集中,实现工业项目高效、集约发展。严格园区的准入标准与项目审核制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投资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完善入园项目控制指标体系。加大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力度,建立企业能进能退、优进劣出的推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动态配置。

6、完善考核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参照科技部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评价指标》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以企业自主创新、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对科技创新、产业特色发展、绿色循环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与管理,并逐步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注重与园区中长期发展紧密衔接。

**高新区如能获批准为国家高新区,这将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争当粤西振兴发展龙头,有利于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成为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为此,恳请科技部大力支持**高新区申报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谢谢大家!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篇3

国家级高新区具有重要的产业带动性、技术扩散性和经济辐射性,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管理机构和学术界的重视, 使得各地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1]。实践证明, 管理体系对高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管理体系能够融合高新区内各主体的发展动力, 减少高新区发展的系统内耗, 激发区域内的创新动力和发展能量, 从而有效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2]。当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在管理体系方面还存在角色不明、结构不良、运行不畅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3]。

如何分析问题, 找准差距, 明确目标, 推动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升高新区的竞争力, 已成为摆在所有高新区面前的重要课题[4]。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 关于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研究还比较零散, 多是就高新区的某一个方面如竞争力、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缺乏从宏观层面对高新区管理体系的体系深入研究[5]。因此, 深入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定位, 对于促进国家级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对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规范性分析, 进而构建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框架, 阐述了不同要素的角色定位、功能职责等。最后, 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视角论述了管理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是指为了提高园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规范和明确园区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在环境管理、技术创新、投融资等关系到高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的角色定位、分工协作、职责权限, 以实现园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

2.1 政府

主要是指高新区工委会、管委会及其下属职能机构。通常, 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高新区日常管理机构, 可以行使省 (市) 人民政府所授予的省 (市) 级财政、土地、基建、工商、税务、财政、劳动人事、外事审批等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 对高新区的各项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高新区政府的基本任务是:处理高新区内公共事务, 维护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秩序, 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 管理好园区内的国有资产[6]。高新区政府应当在园区中扮演好四种角色: (1) 决策者角色, 科学、有效的决策是高新区健康发展的基本的前提; (2) 管理者的角色, 要管市场管不了、无法管的事情, 直接管理园区内基础性、公益性的事情; (3) 协调者角色, 通过协调, 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新区内企业、人才的内在潜力; (4) 监督者角色, 就像球场上的裁判一样, 时刻关注园区内社会经济发展,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

2.2 企业

本文所指企业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企业, 即高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一是因为高新区本身的使命就在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孕育与成长,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占高新区企业数的比重大, 是高新区经济体系的核心力量。目前, 我国各地 (包括国家高新区)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依据, 基本上是以2000年7月23日新修订的国家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所规定的“四个标准”: (1) 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企业人数的30%以上, 且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 (2) 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 (3) 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应占总收入的5%以上; (4) 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6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区孕育、成长的基本细胞, 是以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富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人员为主体, 智力密集度高, 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 资源和能源消耗低, 往往容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7]。

2.3 大学和科研机构

大学不仅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培养人才的摇篮, 而且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地。高新区设在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 有利于智力和资金的结合, 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大学在园区建设只能够具有培养人才和输送技术的双重功能。科研机构主要是指高新区内或附件的各类科学院、研究院、技术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研成果, 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中心, 科研机构是从事技术开发, 新产品研制的基地, 科技企业与两者的联合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主流和重点是发展高技术[8]。目前, 发达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作为企业争夺优势、巩固地位、称雄世界的一种战略。高技术企业发展成效和快慢将影响一个高新区、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因此, 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高新区的支持至关重要。

2.4 金融机构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和提供风险资本的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是高新区经济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存在为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的日常运营活动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效益是以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代价的, 这种特性决定了除了提供一般性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 还必须要考虑风险投资机构的存在。风险投资机构一般由专家管理且专注与投资高风险、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权益或类权益资本[9]。

2.5 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高新区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一个特殊行业。主要是指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高科技贸易中心、科技交流中心、进出口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专利机构、税务、海关驻园区机构、商检部门驻园区部门等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

中介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市场的体系功能, 通过综合性的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 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发挥“通道”作用[10]。中介机构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担政府规划、创业服务、调控市场等职能的政策性服务机构, 如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创业服务平台, 这类中介普遍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色彩;二类是为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信息等服务的代理机构, 如信息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这些中介往往不提供公共产品, 而是靠提供特定的服务。

中介机构的存在, 大大加强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联系, 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相关技术成果在企业的转化等环节缩短了时间、节约了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对接, 加速高新园区的技术创新过程,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本文构建的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呈“五位一体”结构, 如图1所示。

3 基于管理体系总体框架中的要素角色定位

3.1 政府—环境管理主体

在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中, 政府的核心功能在于公平有效地提供各项廉价、齐全的公共产品, 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在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中, 省 (市) 人民政府授予了高新区政府在财政、土地、基建、工商、税务、则政、劳动人事、外事审批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 赋予了高新区政府的环境管理主体地位。

3.2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是推动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源, 没有技术创新, 大学和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的成果就会被束之高阁, 科研成果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高新技术企业无法生存与发展, 即便高新区政府营造再好的软硬件环境也无济于事。

3.3 大学和科研机构—知识创造主体

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主体在高新区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不断的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 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产生一方面可以构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高新区内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 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高新区管理体系中, 还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企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第三, 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一方面, 大学和科研机构直接融入到高新区的发展中, 与企业密切合作, 促进技术的扩散;另一方面, 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起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依托学校的科研条件, 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互相融合。

3.4 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创业期的中小企业, 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往往十分有限, 显然只有依靠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注入资金。风险资本机构通过设计、创立和运用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与手段, 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提供融资、财务、科技及法律等咨询服务, 使企业获得足够资金得以发展。此外, 除去融资需要, 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的财务结算、咨询等服务也离不开金融机构, 高新区管理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包括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也都需要各种金融服务。所以, 金融机构在高新区管理体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主体作用。

3.5 中介机构—中介服务主体

中介机构作为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而从事沟通、协调、公证、评价、监督、咨询等服务的个人和组织, 是高新区管理体系的中介服务主体。显然, 中介服务机构属非政府机构, 它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中介机构的存在, 加速了高新区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体系内部资金、技术和知识的流动。一个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且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新区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中介服务体系的帮助, 高新区各要素可以有效提升运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推进科学管理。

4 基于政府和企业视角的要素关系分析

政府在高新区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规划、咨询、调控和政策导向等角色, 是环境管理的主体, 企业是高新区经济体系的细胞, 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的主体, 因此, 政府和企业这两个要素在整个高新区管理体系中起着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政府和企业是国家级高新区这个系统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下面分别基于政府和企业视角可以较为充分的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各要素关系

作为高新区管理体系中的环境管理主体, 政府与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等其它要素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1)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两大类型。一方面, 政府对企业的间接管理是指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内部事物, 有时候甚至不与企业发生直接的联系, 而是通过管理市场来影响企业, 具体来讲, 政府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间接管理企业:①建立市场, 适应高新区经济的发展, 提出和建立各种层次和各种功能的市场;②制定法律,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政府在这一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建立一个体系配套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是实现政府规范市场基本关系和主体行为等宏观职能的重要手段;③监督管制, 政府运用强制权通过行政机构和行政法规对市场进行干预, 以求达到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④政策引导, 政府运用产业政策、经济计划、财政税收和信息等手段来引导市场, 从而影响企业的行为。另一方面, 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则是指政府按照法律或契约的规定直接干预某些企业内部的事物, 这种管理形式通常只涉及那些国家投资或者与政府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主体, 而政府进行直接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国家所有者的权益, 具体的手段包括:①组织控制, 通过设立董事会和任命管理者的方法来对企业主体实现具体的管理;②财务监督, 针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 一般包括预算、投资、价格、工资等方面的监督;③经营指导, 虽然政府在原则上不应干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但可通过计划、采购和承包等方面的合同来影响企业的经营。

(2) 政府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关系。

政府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和科研的资金支持上, 同时政府作为资金的投入者对研究成果享有所有权。长期以来,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经营和科研经费绝大多数是依靠政府的经费,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始变得紧密起来, 而政府对于高校和创新机构研究经费总量增加的同时, 开始集中于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项目, 以提升其知识创新能力, 构建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基地。

(3) 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 因此除非是一些在技术、市场方面有卓越表现或潜力的企业, 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轻易给它们贷款。这样一来, 就需要政府介入鼓励、推动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要规避高风险, 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 政府能施加的政策影响有限, 因此, 政府只能更多的依靠风险投资机构, 推出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措施, 以更好的为高新技术企业输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各国政府鼓励、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 极大地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催生了一大批卓越的高新技术企业, 进而推动了整个高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而言, 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 尤其是没有创业板市场, 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推出渠道, 因此, 政府要真正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 不能停留在小恩小惠的几个政策, 而应解决这些机构真正关注的问题。

(4)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

中介机构也是高新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鼓励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 能够极大的促进高新区经济的发展[11]。具体来件, 政府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中, 把应由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创新服务功能从政府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 政府则主要从事为其他各要素的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对中介机构要运用政策手段管理和大力扶持, 一方面加强对各层次中介机构的管理, 另一方面协助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4.2 基于企业视角的各要素关系

(1)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首先,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区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 其各项经济行为需要政府的法律规章加以约束, 在这一点上其和高新区以外的企业并无区别。其次, 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也需要政府制定法律加以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在于技术创新, 但若技术创新不能被法律保护, 其知识产权任人侵犯, 所生产的产品轻易任由他人仿制, 则会大大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若政府的法律服务完备, 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设计出快速申请专利通道, 推行企业产权明晰化, 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

(2) 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智力资源。企业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内部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重视其工作、生活和文化等环境的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自身研究能力有限, 必须向高科技的重要源泉—大学和科研机构寻求合作。高科技园区的环境宜人, 思想活跃, 内部往往有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 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丰富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人才, 较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12]。

(3) 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引入或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需要高投入, 这就意味者很高的初始投资—高投入。而高新技术企业多为私人拥有, 资金有限, 资金的缺口使得这些企业天然对金融机构有着迫切的需求, 但是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的高风险, 尤其是一些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难以成为金融企业信贷的客户。另一方面,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熟、市场前景看好, 潜在投资回报率高, 可能产生坏账的风险小, 这些企业往往又是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先信贷对象。

(4) 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新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资金短缺、创业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 市场开拓能力也有限, 存活率普遍不高。高新区内部的孵化器具备了企业生存与成长所需的服务机构与环境, 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孵化, 帮助企业成长。另外, 其他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则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中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13]。

5 结论

本文依国家、省级课题为依托, 根据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实际情况, 构建了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五位一体”总体框架, 阐述了各构成要素的角色定位、功能职责, 经研究指出政府是环境管理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造主体、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主体、中介机构是中介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结构, 最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视角探讨并梳理了管理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分析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对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实践意义。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篇4

11-10-25

为了贯彻落实我市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四次座谈会精神,积极启动和推进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申报工作,在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亨华同志安排下,9月上旬,开发区向省发改委做了汇报,争取省发改委支持。9月27日至28日,由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匡烨同志带队,赴荆州、孝感开发区考察学习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的经验。现将学习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荆州、孝感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主要做法

荆州开发区于2010年初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无望后转向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2011年7月通过国务院批准。孝感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时间基本与荆州同步,省政府已向国务院呈报,国务院已批转科技部。由于孝感开发区土地利用、园区规划、投资强度等硬性指标目前还达不到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审核要求,为了不被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一票否决,目前相关工作没有向前推进。他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对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荆州市成立由开发区、财政、发改委、国土、规划、统计、经信、住建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一位副市长负责牵头。在申报关键阶段,书记、市长亲自赴省、进京做工作,争取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孝感市成立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牵头,全市召开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进行申报,营造市直部门支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氛围。

(二)正确定位。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定位,对能否成功申报十分关键。荆州和孝感基本同时申报高新区,荆州感觉到难度太大,报批无望,迅速转而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获得了成功。孝感开发区由于申报高新区得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支持,同时已在全市造势,只能选择坚持申报高新区。目前由于条件苛刻,希望渺茫,申报工作暂停。

(三)捆绑申报。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都注重块头,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省级开发区前三位,考核指标均要达到申报标准。为了增大经济块头,荆州开发区实行捆绑申报,把开发区辖区扩大到64平方公里,把辖区内的企业(包括活力28)全部纳入开发区统计。使开发区申报时的产值规模由100多亿元增加

到220亿元。

(四)专班跟踪。荆州开发区和孝感开发区都明确有一名得力领导负责申报工作,抽调笔杆子和公关干将,组成精干工作专班。组织申报材料和国家部委、省厅公关都需要做大量工作。特别是负责跟踪、联系、公关的领导,历尽酸甜苦

辣。

(五)不吝投入。申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荆州开发区和孝感开发区都投入大笔经费。申报费用高的达到200至300万元。

(六)以申促建。荆州开发区和孝感开发区都以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争取市委、市政府更多、更好的支持政策,以申促建。荆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支持申报,对开发区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倾斜,新增加开发区范围20余平方公里。孝感开发区设立了一级财政,同时新成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科技发展服务机构(增加编制)。

二、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主要优惠政策

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最重要的是一块金字招牌,对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企业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和各地对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发展有更多的倾斜政策。

(一)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政策:

根据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5号):

1、规划方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实行统一管理。符合条件、确有必要扩大规划面积或调整区位的,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建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的规定报批。

2、土地方面,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和供应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按城市分批次用地形式单独组织报批,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荆州开发区获批后,用地指标上较以前宽松。以前一年2000至3000亩,今年预计可以达到5000亩。

3、金融方面,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等。继续实行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政策,适当增加贷款贴息规模。

4、出口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

(二)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政策:

1、税收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开发区企业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核定,减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开发区企业,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投产起,二年内免征所得税。

2、海关方面,海关认为必要时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设置机构或派驻

监管小组,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管理。

三、咸宁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所具备的条件和困难、问

(一)具备的有利条件。

1、具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战略地位。我市面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崛起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实验,把湖北打造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大机遇,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实验区核心城市,同时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武汉新港建设重要港区,还位于有望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经济开发区顺势而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对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2、具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经济基础。咸宁经济开发区组建时间虽短,但是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后来居上。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省充满生机开发区”、全省先进开发区、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2010年全省省级开发区税收、投资及增幅综合考核第三位,税收、投资总量排名第一位。我们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有四个方面作为经济支撑:一是有一个大的规划。开发区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二是有一个大的建设。园区完成征地拆迁、地面附着物补偿、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建成一期“三横六纵”、二期“三横五纵”道路39公里。园区主干道与市区干道、107、106国道全面对接,铁路货运专线正在规划之中。开发区具备很强的配套能力。三是有一批大的项目。引进光宝、捷迈、统一世界500强企业3个,红牛、南玻、皇明等中国行业100强企业8个,南玻、光宝、今麦郎、桑德、洁丽雅等上市公司11个。广东咸宁工业园、武汉园外园、台商工业园、创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常熟工业园正在规划之中。四是有一批逐步壮大的产业。园区已形成以红牛饮料、今麦郎饮品、统一茶饮料、黄鹤楼酒业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光宝、能一郎、伟盟、麦新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洁丽雅家纺、天化麻业、元田制衣为龙头的纺织服装;桑德合加、三环方向机、北辰汽车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南玻玻璃、蒲瑞科复合材料、晶博无机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美国捷迈(沃尔克)、惠生药业、中山厚福、绿雪生物为龙头的医药医疗等六大特色产

业,产值规模过50亿元。更重要的一点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咸宁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关心和支持,对开发区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必将得到省委、省政府支

持。

3、具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部分硬性指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考核指标共18项,达标和基本达标10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税收、专上就业占人口比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项目环评执行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单位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污染事故率、社保覆盖率、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接近和通过调整可以达到的指标3项:人均工业增加值、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近期无法实现的指标4项:进出口总额、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拥有专利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面积过小。咸宁经济开发区组建前,由于原咸宁温泉经济开发区在国家清理审核开发区时,上报审核面积2.4平方公里,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后被作为公告面积,与开发区4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不符。如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以公告面积为依据,我开发区将难以具备申报条件,难以进入申报门槛。

2、经济总量还有相当差距。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量虽然未纳入18项考核指标,但是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的门槛。荆州开发区2010年申报时,上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220亿元,预计按2011年申报水平,需达到280-300亿元规模。同时,进出口总额、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考核指标都存在相当差距。

3、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竞争激烈。据荆州开发区了解的情况,国家为了控制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规模,指标分别控制在100家左右。目前,国家级开发区已达到128家,国家级高新区已有68家。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排队的有

80多家。

4、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条件尚未成熟。一是我开发区由于起步较晚,经省科技厅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不多。二是园区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必备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科研机构尚无实体。三是省政府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没有备案(省内其他开发区亦同),国家科技部没有户口。四是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省位次居后,将难以得到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支持。

四、建议

1、申报方向上,建议优先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申报门槛相对较低,审核工作自下而上,资料数据逐级核实上报。而国家级高新区申报条件苛刻,审核工作由专家自上而下,实地考核。我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难度虽大,但有省发改委支持,成功希望较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大。

2、申报时间上,建议2011年12月底以前,进一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年报统计口径上做出调整,为申报工作奠定基础。2012年3月份

前正式申报,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争取省政府支持,插队申报,力争2013年7月份申报成功。

3、申报力量上,建议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领导挂帅,开发区、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委、经信委、人社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开发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以申报工作为主,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具体跟踪协调工作。在申报关键节点,请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

面做好省政府、国家相关部门工作。

4、申报指标上,建议:一是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对开发区规划面积进行调整。开发区已向市政府报告,代拟《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咸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的请示》,争取尽快得到省政府批准。二是借鉴荆州做法,市区捆绑申报。长江产业园、市直、咸安凤凰工业园纳入申报统计范围,壮大申报块头,共同争取国家级开发区申报成功,为我市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赢得一块“金字招

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 篇5

国家高新区武汉共同宣言

创新驱动从国家高新区开始

科技日报武汉11月8日电 (记者刘志伟通讯员杨烁李小克) 今天出席第十届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的代表共同发声:“创新驱动从国家高新区开始!”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联席会上说,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连续视察国家高新区, 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新区前期工作和发展成效的充分肯定, 也对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殷切希望。习总书记明确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要从高新区开始。这是新的发展历史阶段赋予国家高新区新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义无反顾地完成好这项任务。

曹健林说, 国家高新区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们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始终存在, 高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高新区发展模式依然处于依靠招商引资, 外延扩张, 与国际一流科技园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出席联席会的105家高新区的代表, 在武汉深入探讨了如何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表了《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宣言》。《共同宣言》认为,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勇于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面对变革、机遇和挑战, 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 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 全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引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上一篇:影响和措施下一篇:广播音乐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