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24-09-10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通用8篇)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1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高新区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耕地1.5万亩,下设10个农村党支部,991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876名。村“两委”干部共57人。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有6个村先后被评为远程教育明星村和示范村,拥有标准化站点3处。高新区严格按照“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的原则,围绕“管、学、用”三个环节,把做好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受到了明显效果。

一、工作成效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远程教育,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拓宽了路子,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严格、及时的落实,增强了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自开展远教以来,由于大量信息的涌入,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产生很大的振动,大家的眼光更远了,认识更高了,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得到解放。

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使党在农村的政策及时得到贯彻和深入人心,农民群众学习实用技术,因地制宜,找到了致富门路。蒋庄村民孟庆印通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学习了养牛技术,筹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现代 化绿色环保奶牛场,存栏达200多头,年收入200多万元。王东村种植户王文强通过学习土豆种植技术,解决了管理上的难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今年又新发展土豆面积10亩,预计可增加收入1.5万元,为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带了个好头。

二、主要做法

1、构筑完善的远教平台。健全了工作机构。远程教育工作启动以来,高新区、村两委高度重视,成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小组,小组长为联络员。完善了远教设备。现在的远程教育活动室有电视、音响等接收、播放设备,定期由专业人员调试设备,保证节目的正常收看。近期高新区正在积极筹措资金,拟对10远程教育基层站点设备进行统一更换。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了管理人员。村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远程教育管理员,平时认真做好设备运行维护、远程课件下载、节目预告和组织收看等工作,及时向高新区、村两委反馈学习收看情况和群众的需求。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使用、发挥作用。我们设置了专职远程教育管理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制定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并统一上墙公开,使站点运行和管理达到规范化要求。加强了督查管理。实行村组织委员定期督察管 理制度,保证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电脑运转良好,不发生因设备故障影响重要学习活动的事情。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本村党员干部群众不同的年龄、文化结构及实际发展情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严格规定学习时间。规定每月5号、15号、25号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收看时间,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村里每次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等会议必先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收看教育节目的良好氛围。制定学习考核制度。为确保学习效果,建立了播放收看、设备运行、信息反馈情况记录簿、党员学习点名册等,完善了考勤奖罚制度,确保了党员干部的参学率,现在党员干部的出勤率都在85%以上。

三、存在问题

1、认识不够,工作开展不理想。由于个别村对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抓得不实,措施不力,出现图省事的状况,往往工作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2、管理员素质不高,播放效果不理想。管理员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站点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多,且其他日常工作过多等诸多因素,不能全身心扑在这项工作上,导致有些管理员不能处理简单的故障,不能灵活使用远教设备中的复杂程序,从而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步伐。

3、播放与实际结合不够,教育效果不理想。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有的村播放政策理论的多,农村适用技术的少,播放结合党员群众实际需求的少,仅仅是为了达到播放点击率而播放,不考虑收看效果如何,严重影响了党员群众的收看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

四、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员远程教育给党员群众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对发展地方经济、畅通招商引资渠道都能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提高对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认识,把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当作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抓紧抓好。切实树立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出凝聚力、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出战斗力、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出生产力的意识,将其摆在重要工作日程上,落到实际行动上。

2、建立健全远程教育播放管理员选育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远教管理人员。远程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抓好播放收看,这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播放管理员队伍。一是把好选配关。要严把“进人关”,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挑选一批政治上好、业务上精、责任感强的党员担任播放管理员。二是培训提高。要采取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播放管理员的培训学习,每年至少对播放员进行系统培训1次,使他们尽快熟悉远程教育的方针、政 策和有关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提高其搞好播放收看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播放工作服务。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尽量做到固定集中学习与分散选择学习相结合,让党员、群众随到随学。

3、加强远程教育课件制作,开发引进一批适合农村党员需要的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有乡土气息的远程教育课件,这样做既可用党员身边的人教育党员,用党员身边的事启迪、激励党员,又可丰富当地的片源。制作的教材、课件,要增强地方性、时效性,力求图文直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同时,根据本地实际和农民需求,经常引进、购买一些全国、全省的通用教材和适合本地种、养、加工的科技片,调剂一些优秀党教片、科技片等。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2

加强领导、规范机制, 积极构建普治工作大格局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2006年4月, 在天津市率先启动“五五”普法活动, 建立了区委书记为组长, 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36个单位和5个驻区大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100多个单位也相应建立普治机构。

二是规范机制、强化考核。建立健全了《大港普治工作成员单位职责》等多项工作制度。每年对基层普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并将考核情况, 纳入综治考核。

突出重点、强调实效, 全力谋求普治工作大发展

一是强化国家公职人员法制教育,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完善局、处中心组学法等多项制度, 5年举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活动30多场次, 宣讲法律法规40余部。通过党校组织各类法制培训30多场次, 组织公务员大型法律培训考核5次, 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注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创新普治形式和内容。大港地区65所中小学、5所驻区高校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建立和完善了4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制课堂, 现身说法报告会, 发送法制短信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法制宣传教育网络。

三是深化村 (居) 民法制宣传教育, 探索普治工作新途径。加强村 (社区) 普法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民主法治村 (社区) ”创建。开辟并全面推行律师兼职村法制副主任工作。实施了村“两委”班子和居委会干部的全员法律知识培训, 村 (居) 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水平普遍提升。

四是突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 提升合作共为意识。五大国有驻区企业纳入了大港普治成员单位, 针对企业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 组织公证员、律师和普法讲师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培训和宣传咨询,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五是延伸“法律六进”内涵, 送法“进军营”“进家庭”。与部队签署“双拥共建”协议, 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站, 为军人和军属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并注重法制宣传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 发动多方力量到村 (居) 民家中普及法律知识, 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发展。

创新载体、突出特色, 竭力求取普治工作大成效

一是多种活动筑法治文化底蕴。组织农村 (社区) 居民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 5年累计2000多场次。征集法制书画、法制动漫、法制方面的好新闻作品近500件。法制书画《清莲》获第七届全国法制书画评选活动优秀奖, 《红灯行、绿灯停, 法不阿贵、依法治权》获2009年全国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活动一等奖。

二是突出大港特色打造工作亮点。建立推广普法电子档案和“大港普治工作电子管理系统”, 选派34名优秀律师担任74个村的兼职法制副主任, 组织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课比赛, 制作授课电教片等形成大港特色和亮点。

围绕核心、大力宣传, 努力营造普治工作大氛围

一是大力开展专项和主题法制宣传。5年间成功组织迎奥运, 交通安全治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村居换届选举、《条例》宣传、《城市管理规定》宣传以及“12.4”、“3.15”、“6.26”等专项和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百万份, 组织法律宣讲万余场次。

二是打造“立体化”宣传模式。注重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声像、文字的有机结合, 5年累积刊发法制信息数千篇次。播放法制节目几百期, 法制宣传触角不断延伸。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3

仲恺高新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产城融合互动,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持续向上的发展。

而无论是产业转型,城市建设,还是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仲恺高新区委、区管委会充分认识并发挥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通过教育发展打造吸引企业、留住人才、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软环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全景设计:新思路引领新追求

2012年在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的带领下,仲恺高新区10位校长到台湾走访了8所学校和两个社区,借助这次活动,教育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引导开展了一次教育理念大讨论,各界人士热烈参与、积极献谋献策,经过探究,形成了仲恺教育的顶层设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贯中西、包容开放”。

1.认识到位,把握方向。

仲恺高新区委、区管委会充分认识到,要建设“现代创新型、生态城市型”高新区的“双型城市”,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仲恺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传承与创新、公平与效益、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教育发展原则。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当中,始终坚持以优先发展为原则,保障教育发展;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力促教育公平;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升教育发展品质;以人才发展为关键,增强教育发展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助力教育跨越发展;以接轨国际为方向,拓宽教育发展视野。

2.高瞻远瞩,确定目标。

仲恺高新区委、区管委会围绕建设“现代创新型、生态城市型”双型城市的目标要求,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以政府发展规划引领教育科学发展,宏观调控、科学规划。2010年仲恺高新区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之初,先后制定了《仲恺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仲恺高新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施方案》等战略性文件,对全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提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优美教育环境,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实现“五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力争教育各项指标排在全国高新区前列”的目标。努力实现教育“八化”:即学校建设规范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各类教育协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培养模式多元化,教育视野国际化,教学质量优质化,教育体系终身化。

3.仲恺文化,引领发展。

仲恺高新区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廖仲恺先生的故乡,“仲恺文化”耳濡目染了一代又一代仲恺人。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以三个载体为依托着力打造仲恺文化。首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区内建有廖仲恺先生主题公园、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及廖仲恺纪念碑园,并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园纳入陈江幸福文化产业园一同规划建设。二是以丰富活动为载体。区内设有廖仲恺先生诞辰纪念日,积极开展海内外人士参加的廖仲恺文化大型论坛。三是以社区教材为载体。以“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为核心精神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积极开发和应用《廖仲恺故事》、《情系双清》等社区教育地方读本,全面普及仲恺文化教育。目前,“仲恺精神”已经实现了四个“相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与改革创新相融合,与社会管理相融合。“仲恺精神”已经成为高新区全体市民“三次创业”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仲恺高新区将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科学规划,既传承区域文化积淀,又对接城市发展主张,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一系列敢为人先、亲民惠民的教育改革在高新区闪亮登场……

全面扩容提质:新追求引导新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仲恺高新区的外来人口急剧增长,学位亟待增加;而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社会民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扩容,提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仲恺教育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

1.扩容。

“你看,我们现在的教学楼更高更靓了。”进入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平南小学的大门,一栋U形新建的5层教学楼就矗立在眼前,该校校长魏小明高兴地介绍说。2013年和2014年短短两年间,仲恺高新区投入3.7亿元新建、扩建10所学校,新增优质公办学校学位18000个,其中包括平南小学在内的7所扩建学校已经竣工,2014年秋投入了新学期的使用。

惠环平南小学校长魏小明介绍,以前该校教学楼只有三层半,16个教室,学生700人左右,8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14年新建的5层教学楼共有60个教室,因此去年秋季学校又扩招了300名学生,班级也由以前的12个班增加到了20个班,未来几年,准备增加至36个班,学生人数增至2000人左右,满足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学校副校长林色章说,以前学校操场都是煤渣灰填铺的,条件很简陋,现在全都铺上了塑胶,也有了篮球场和足球场。

据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副主任文玉英介绍,仲恺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不断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大手笔投入教育。

2013年是仲恺的“教育发展年”,仲恺高投入、高效率、高强度保障教育发展,投入3.7亿元新建、扩建10所学校,新增优质公办学校学位18000个,包括仲恺中学初中部建设工程,惠环中心小学迁建工程,陈江五一小学、陈江东升小学、惠环平南小学、惠环中学、沥林中学、潼侨中学、潼湖中学、仲恺中学高中部的扩建工程。

去年,陈江五一小学、陈江东升小学(第一期)、惠环平南小学、惠环中学、潼侨中学、沥林中学、潼湖中学7所学校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陈江中心小学、沥林英光学校、沥林中心小学、潼侨中心小学、潼湖三和小学的扩建工程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今年,又启动了仲恺区第一小学、惠南实验学校、东兴学校3所学校的建设。

2.提质。

学生上课时团团坐,有时还交头接耳,有时还转身和后面的同学说话,而老师对此视而不见——这是在上课吗?是的,这是仲恺中学推出的“三主四环”教学。

记者在仲恺中学高一(一)班看到,学生们分成了七八个小组,团团围坐在一起。历史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走动,正在为大家讲解西安事变。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各小组学生就会商量和讨论,最后还会推举出一位代表小组发言或上台做板书。

该校校长张干丁介绍,这只是学校开展的新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三主四环”中的“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四环”即预习环节、展示环节、训练环节、反馈环节,四个环节的目的分别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和反思总结。

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以前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一味接受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和同学讨论,得出疑难问题,再与老师和同学一同解决疑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呆板枯燥,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而这只是仲恺高新区聚焦优质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

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公民素质。一是注重实效性。仲恺高新区制定了《仲恺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仲恺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面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全区共有3所市级德育示范校和21所区级德育示范校,成功推进了“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建设。二是注重完善体系。坚持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互渗透,校园文化、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开设网上家校沟通网络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家、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三是注重丰富层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现场会和偏常生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聘请惠州学院的教授担任各中学的德育工作顾问,成立高新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与援助中心。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四是注重品牌打造。积极构建现代德育管理运作机制,实施“一校一课题(项目)、一校一特色(创新)、一校一品牌(窗口)”发展策略。全区的“十好养成教育”、“诚信教育”、“艺术德育”等一批集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示范性为一体和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德育品牌脱颖而出。

搭建平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素质领先,全面发展”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三年来,仲恺高新区着力打造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生动活泼的“健康校园”;优雅独特的“书香校园”;高效便捷的“数字校园”;诚信和谐的“文明校园”;多维互动的“开放校园”。近三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1978人次。全区各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课程按要求开齐开足。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新建了仲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了青少年科学院,为青少年丰富的课余生活提供保障。积极探索“一企挂钩一校”的方式,加强校企联系,让学生零距离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

加强课程改革的规划和引领。加强统筹,全面铺开,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严格按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制定并实施《仲恺高新区深化教学改革五年规划》,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自主发展、减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仲恺中学的“三主四环”教学模式、惠环中学的“教学案一体式”教学模式、沥林中学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等。

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发。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程标准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的差异以及在教学中遇到诸多问题,仲恺高新区教研室、片区教研指导中心分别组织本区骨干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区本教研、校本教研等形式指导教师们把握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次,抓好校本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特色、学校传统以及课堂教学等开发校本课程,如沥林中学的《国学经典》,惠环中学的《教学案精编》、《校园文化手册》、《弟子规》,仲恺中学的《日新德育》、潼侨中学的《东南亚民俗读本》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采用受教师欢迎的菜单式、参与式、主题式、案例式、网络式、观摩研讨式等方式开展教师的学科专业培训;抓好科组常规管理、开展校内课例研讨与专题研究、组织区域教研等形式抓好科组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如举办教学擂台赛与各类基本功比赛激发教师竞技热情,成立“仲恺名师工作室”与“仲恺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开展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与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举办“仲恺教育沙龙”与“仲恺教育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学术交流。

优化教学管理,落实过程监控。每学期定期开展校长工作会议、定期对教学行政工作人进行专题培训、举行教学管理现场会等活动,及时交流教学管理经验,优化管理策略;每年举行一次全区中小学教学检查活动,对各学校的课程设置、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学常规等进行调研,推广好的经验,整改不当做法;制订《仲恺高新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每学期组织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到学校开展现场优质课评价活动,加强学科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教学质量检测与教学质量分析,探索多元化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效协调:新政策引出公民办教育新局面

2015年春季学期到了,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分为多个工作小组到学校进行开学工作检查,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今年民办教师的稳固率达93%,是历年最高的一年。其中,陈江、潼侨共有5所学校没有教师提出辞职。近年来,仲恺高新区民办教师稳固率逐年提高。今年,许多民办学校反映新政策出台后,教师稳固率更是得到明显提高。仲恺高新区在全市先行先试,给民办教师提供教龄补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直以来,仲恺的民办学校数量众多,撑起了仲恺教育的“半边天”,不过各民办学校办学情况有较大差距。其中,民办学校教师待遇较低,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民办学校的发展。

为大力扶助民办教育发展,仲恺高新区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实行“五同政策”,即同规划、同管理、同评估、同奖励、同发展,促进公办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并出台了《仲恺高新区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办法》,办法分扶持学校发展资金、教职工补助和学生补助三块。在教职工补助方面,除了已经在全市率先对民办学校教师进行社保补助外,2015年还将对民办学校教师进行住房公积金补助和教龄补助。

上学期开学时,宏业中英文学校校长王永双收到17封教师的辞职信,辞职理由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工资较低”和“另谋高就”。该校教师的工资约3000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这样的收入并不算体面。所以,每年有大量的教师辞职,到更高工资的民办学校或公办学校。

不同的是,今年他只收到3封辞职信,在辞职的3位老师中,2位教师因怀孕等家庭原因,不得不辞职离开学校。也就是说,该校教师的流动率从往年的25%,降低到了今年的2%。原来,仲恺高新区拟于今年开始对民办教师发放每月200至600元的教龄补助,老师们顿时感觉工作有了盼头。

根据仲恺高新区的政策,从2015年开始,该校大部分教师可以获得每月200元到600元的教龄补助。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老师,每年可以收到政府2400元至7200元的“大红包”。

与王校长有类似感觉的光明学校的李乐泉校长说,在往年,该校每年春节期间会流动约10名教师,原因是工资有点低。但在学校逐步提高工资待遇,仲恺高新区出台“民办教师教龄补助”政策之后,该校的教师流动率有所降低,今年约3个老师离职,且原因均是年龄大或回老家工作。实践证明,民办教师教龄补贴可以稳定教师队伍,降低流动率,增强归属感,对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全心惠民:新举措引来新变化

仲恺高新区聚集了近50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37万。据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介绍,目前公办学校在校学生中78%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异地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问题如何解决?仲恺高新区做出了很多努力。

从2010年“双扩”后,仲恺教育环境像坐了火箭般提质提量。截止2015年年初,仲恺高新区公办中小学32所,民办中小学19所,在校学生4.9万人;民办幼儿园44所。扩区四年,除了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外,仲恺区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惠民上还做了许多其他区域不敢做的事情。

电子教育券惠万家。

2012年,仲恺高新区在惠州市率先推行电子教育券。外省户籍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仲恺高新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就读的,发放电子教育券,补助标准为小学300元/生·年,中学400元/生·年,用于抵扣学费。2013年春季,仲恺高新区电子教育券发放对象扩大到就读民办学校的所有学生,受益学生由15000人增加到20500人,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900元/生·年,中学1300元/生·年。2015年春季,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1300元/生·年,中学2100元/生·年。电子教育券抵扣了民办学校平均学费的三分之一,有力地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读好书。

积分入学实现阳光招生。

仲恺高新区制订了《2013年惠环街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分入学工作方案》,率先在惠环街道试行“积分入学”。2014年在全区推行积分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父母社保、居住证、纳税证明、志愿者等相关材料即可参加积分入读学区内的公办学校。积分入学不仅突破了户籍障碍,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等就学机会,改变了依靠人情关系入读公办学校的社会风气,实现了阳光招生,更有助于提高仲恺高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履行社会责任,扎根仲恺,为仲恺做出更多贡献。

扶贫助学救济弱者。

仲恺高新区把对低保、低收入家庭子女的生活补助问题纳入民生实事,形成了“政府为主,民间组织补充,热心人士参与”的扶贫助学格局。2010年,成立了助学助教公益协会,筹措教育基金1091万元;2013年3月,全区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各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岁的白血病患者魏东晨捐款超52万元。

免费体检免费午餐温暖人心。

仲恺高新区关心学生健康及生活,全区4.6万个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学生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建立健康档案,体检费纳入财政预算。2013年,在继续实施免费体检的基础上,为全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免费进行六龄齿窝沟封闭,预防儿童龋齿,增进儿童的牙齿健康。在惠州市率先开展“免费午餐”,对学校布局调整后离家较远的700多名住宿学生(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午餐午休,标准为4元/每生·每餐,补助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在惠州率先实现12年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也免费,你听说过吗?

2014年秋季开始,仲恺区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大动作是实现高中免费教育,使得义务教育在该区延长到12年,领先惠州其他县区。

高一学生海怡介绍,她家里靠养鸽子为生,经济窘迫,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读小学。按照正常的收费,她一年的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要5000多元。虽然学校为她免除了大部分费用,但她仍然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压力。从9月开始,仲恺区以政策的形式将免学杂费固定下来,家里再也不用为费用的事情发愁了。

按照该区物价局审批的收费标准,普通高中学杂费每生每学年为2100元。按照免费教育的实施方案,从2014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该区所有正取的高中生都不用再缴纳此项费用。

全力打造:新变化引生新发展

“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文玉英副主任这样评价学校的特色建设。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各学校通过抓特色、扬优势,提升办学品位,为学生的个性成长留出空间,各个学校遵循“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区域推进”的新策略,充分挖掘各校自身潜力,开展特色教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仲恺教育。

1. 贴近生活,小处着手,彰显德育特色。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需要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感悟,去领会,也只有通过贴近生活,富有特色的活动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沥林中心小学的诚信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展起来的。诚信签名、诚信主题班会、诚信广播等等,这些都是从理论上向学生灌输诚信的意识,而与之相配合的是一系列体验式的活动。

诚信图书——学校在校园内设立了若干个无人看管的书箱,供学生自由取阅,还书完全靠自觉;诚信雨伞——每逢下雨天,学校就会在校门口放上几把雨伞,供忘记带伞的同学取用,还伞同样靠的是自觉;诚信水箱——在沥林中心小学的课室走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装有瓶装水的水箱,这是学校摆出来给学生有偿取用的,说是有偿,却没人看管,标有价格,却没人收钱,一切都是靠学生自觉。

英华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他们提出了“三三目标德育”,即倡导“练三相”— 坐相、站相、行相,“振三声”— 口令声、呼号声、鼓掌声,“唱三歌”— 国歌、校歌、真心英雄,“诵三篇”—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倡三讲”— 讲卫生、讲礼仪、讲秩序,“养三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着力打造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设立了《三字经》走廊、《论语》走廊、《道德经》走廊、《二十四孝》走廊,让学生在老师的倡导中,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日常活动的感悟中,在与老师交往的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搭建活动平台,成就艺术特色。

“真没想到,一所农村学校竟然有如此出色的合唱队”。这是在2013年惠州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上,一位资深评委发出的感概。这所让评委心生感叹的农村中学在这次合唱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其实,同样的感慨在2011年的惠州市首届春蕾杯小戏小品大赛上也曾出现过,当时,这所学校自编自导并由学生演出的反映外来工子女的小品力克包括实验中学、商贸旅游学校在内的强校,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这所屡创奇迹的学校就是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一所农村户籍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90%的镇办农村初级中学。

沥林中学虽然与经济发达的东莞接壤,可在地理位置上却属于惠州的边缘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生源并不突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大潮中脱颖而出,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沥林中学确立了一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学校特色,以特色提升内涵,以特色促进发展”的特色创建之路。利用不少学生喜爱文艺的特点,组建了学校艺术团、美术兴趣小组,开设了语言、合唱、快板、舞蹈兴趣小组,每个年级还设立了艺术班;利用乒乓球和篮球运动在沥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特点,争取到社会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着力发展乒乓球和篮球项目。在沥林中学,文艺、美术、体育训练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有专人负责,艺术和体育的培训工作在人员、资金、场所和时间上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3. 融传统与现代,打造国学特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孕育了中华礼仪之邦的优秀品质,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力量正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惠环中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把国学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写了国学校本教材,开设了国学礼仪课,让学生在国学的海洋中吸取道德的乳汁,在国学的学习中体会喧嚣中的宁静,在国学中体验礼仪之美。为加深学生理解,他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国学为主题的活动,创设了国学礼仪操,让学生在做操中体验礼仪的魅力,掌握礼仪用语和礼仪动作。礼仪之花在惠环中学的校园里灿烂开放。

与惠环中学一样,位于惠环街道的宏业中英文学校也为学生编制了一套感恩操——歌曲“感恩的心”的手语操。与惠环中学不同的是,宏业中英文学校偏重的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他们经常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主题班会,让孩子和父母互诉衷肠,为孩子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还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干家务活,为父母洗洗脚,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一项项的活动打动了孩子的心,也感动了每一位父母。

4. 挖掘乡土人情,传承多元文化。

走进潼湖中学,人们很容易就被一阵阵的锣鼓声所吸引,顺着声音看过去,是几只色彩斑斓的“麒麟”在跳跃腾挪,时而俯身察地,时而跃身扑食,样子煞是可爱,动作虽稚嫩却带着 俏皮——这是潼湖中学的麒麟舞队在训练。

仲恺高新区的潼湖镇,是区内较偏远的镇,当地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其中一项是有着浓郁农村气息的舞麒麟,它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这种逢年过节、走家串户的民间技艺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欢迎,当地的大部分学生对麒麟舞都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潼湖中学依托民间文化成立了麒麟舞队。他们请来了当地的民间艺人,购置了锣鼓、服装,还在当地艺人的协助下制作了几只工艺麒麟,像模像样地开始了麒麟舞的训练。

与潼湖中学的特色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潼侨中学。潼侨镇,与潼湖镇相邻,与潼湖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不同,潼侨镇的前身是潼湖华侨农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在惠州设立的两个华侨农场之一,镇里的居民大多是东南亚归国华侨,他们许多人还保留着东南亚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从异国他乡回到祖国,也把异国的风情文化带到了国内。为体现侨乡的特点,潼侨中学选择了以东南亚舞蹈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学校组建了东南亚民族舞队,请来了擅长东南亚舞蹈的老师,还聘请归国华侨担任舞蹈顾问。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东南亚文化,了解父辈们当年闯南洋的艰辛,潼侨中学还邀请归国华侨到学校向学生讲述东南亚的风土人情,讲述当年在东南亚创业的历程,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闯南洋》,举办东南亚风俗文化展、东南亚美食文化节。这种以民族舞蹈为载体,传播国际文化的形式深深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不少家长甚至主动到学校为学校的活动出谋献策,给予细节上的指导。

如今,潼侨中学的东南亚舞蹈已成为潼侨镇对外宣传交流的一块金字招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潼湖中学和潼侨中学,一个依托本地文化,打“农”牌,一个挖掘侨乡文化,打“侨牌”,异曲同工,同样精彩。(本文图片由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教育局提供)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4

自从今年五月中旬市局组织考察团赴河南焦作学习以来,特别是在全市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学校就正式启动了新教育实验的工作,截至目前大约也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为检验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学校组织评委班子对老师们的实验材料作了认真检查,现就本次检查总结如下:

新教育实验有六大任务,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六大课题跟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距离很近,很容易操作,也很有把握操作好。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验之初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构建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级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一起,集体构思创建了本班的教育梦想,如个性化的班名、环境创设、班旗、班徽、班风等。

1、个性化班名如表达励志精神的,奋飞班、扬帆班、腾飞班;表达爱心的,如积木小窝班;抒发理想畅想未来的,如理想班、未来班;借物寓意的,如小竹笋班等等。

2、环境创设紧紧围绕本班的个性化班名来设计布置。既要照顾总体布局,又要突出主题;既精美又大气:既要因材创设,又要表现本班特色,如有的班级学生善于树叶粘贴画,我们就可以把树叶粘贴画作为班级文化主题进行布置,有的班级剪纸很好,就可以充分表达剪纸主题,有的班级书法很好,我们就可以让整个班级充满墨香等等。

3、各班主任和实验老师充分发挥想象力,精心设计好本班的班旗、班徽。班旗、班徽根据本班的个性化班名来设计,既突出了主题,又寓意深刻,既美观又好理解;班风、口号要响亮,易于集体展示,催人奋进,鼓舞士气。

4、各班在确定好个性化班名、班旗、班徽、班风、口号后利用卡纸、即时贴等材料在教室后面刻题板上做成展板,现已全部完成。

(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我们积极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1、建立图书角

(1)每个班级都摆放一个书橱,一把连椅,放在班外走廊内,统一摆放,固定位置。(2)充分发动学生购买图书,班主任老师在布置学生购买图书前,列好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书名,要求学生每次统一购买同种书籍,分阶段进行,可以每周每人一本或两周每人一本。买来后统一放到书橱内交流观看。(3)各班到图书室借一部分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阅读完一遍后,再换另一批,循环往复。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4)发动学生家长,无偿捐献一部分图书充实图书角。

(5)充分利用学校图书漂流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6)每班安排专人管理图书角,包括图书的出借、收回、摆放、书橱和阅读椅的卫生及财产管理等。

2、晨诵午读的时间和内容设置

(1)晨诵时间为每周二、周五早晨7:45——8:00。晨诵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导处统一规定的必读篇目,要求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全部背熟;二是在完成规定篇目外,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阅读内容,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如遇到学生生日,可以让学生唱生日歌,背诵和生日有关的诗文、诗句,讲和生日有关的故事,送生日卡片等等。(2)每天都进行午读。午读的时间为12:10——12:30。午读内容除复习晨诵内容外可自行设计、规定。(3)每天下午放学前,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老师布置学生暮省作业,对当天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写出感想。低年级学生进行写绘,即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阅读文章的主要意思;高年级学生写出读后感。一天一次收缴,统一用A4纸装订,做好封面,每周检查、展评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近30篇学生的暮省作业,(4)语文教师建立晨诵、午读记录本,记录每次活动过程。每周检查、展评一次。

3、成立读书沙龙

(1)实验教师成立读书沙龙,每周举行一次读书学习汇报会,交流实验经验,研讨问题,共同提高。(2)各班学生也成立读书沙龙,充分利用晨诵、午读、班会时间,通过介绍书籍、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促进大阅读,或者通过博客、红领巾广播等宣传媒体交流阅读心得,介绍读书经验。(3)建立活动记录本,记录每次活动过程。

4、师生共写教育日记

所有教师每周至少要写两篇教育日记(随笔),书写在笔记本上,有条件的青年教师要上传到博客上。到目前为止,教师教育随笔已达200多篇。

5、开展诗文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1)“相约星期四”,每周利用周四中午大课间时间检查学生晨诵必读篇目背诵情况。学生以年级为单位全员参加,统一背诵诗文。(2)举行讲故事比赛,将大阅读活动和“十百千”工程结合起来,以说促读,以读促记,在读书阅读中记住一千个人物或故事。

(三)共研班本课程。

由整齐划一的课程转化为具有弹性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根据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师生共同研发了《可爱的莱芜,我的家》、《花样跳绳与绘画》、《美术技法与剪纸》、《乐器入门》与《武术》等校本课程。而研发班本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班本课程”就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的课程。本学期,我们开展了跳绳课程、剪纸课程、绘画课程、诗文诵读课程、书法课程、武术课程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四)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构建理想课堂。

所谓理想课堂即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本学期,我们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同课同构,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针对共同的教学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让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到整合,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使用共同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素养进行教学。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不同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研组成员进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活动,同备一节课,同上一堂课,共研一节课,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效率。

(2)先学后教,培养自主

提倡学案式教学。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将精心设计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好新课内容,提前自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学案设计自己说出新知识点,教师只起点拨、指导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达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理想效果。教师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学案式教学,学案全部保留到教导处。

(3)兵教兵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注重培养“小老师”,让学生教学生,培养“兵教兵”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明显。今后听课,评价课堂教学,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继续坚持下去。

(4)课后反思

教师养成了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深入的反思,查缺补漏,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益。

(五)让博客成为师生和家长心灵交汇的圣地。

通过撰写博文,及时阅读、评论、回复和留言等,架起师生、家长相互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具体做法为:

(1)鼓励教师、家长、学生积极上博客,撰写教育随笔,通过写博文、评论、回复、留言等形式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教学。(2)各班要建立学生家长日记本。要求每位家长每周至少写两篇家长日记,教师回复,通过家长日记,努力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促进家校、师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检查,发现很多教师都是在用心做新教育实验,特别是年轻教师,从他们的教育随笔中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从学生写的暮省作业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些疏漏,做法稚嫩些。但随着对新教育实验的不断了解,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好。

新教育实验是全市区域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的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在全面探索“六大任务”的同时,抓住某一个课题做精做细,努力做出成绩。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5

根据文件精神要求,重点认真做好思想、组织等各项准备工作。

1、成立幼儿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2、研究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及方案

3、经督导组同意,召开我园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 会议分三项议程:

第一项:海建利同志做动员讲话暨我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宣读。

第二项:督导组组长张滋玉书记做重要讲话。

第三项:参会的老师对我园领导班子和个人进行民主评议。

4、及时做好宣传报道

下周工作计划:

重点抓好中层以上领导级党员教师的学习教育

1、制定个人参加活动方案

2、举行焦裕禄精神集中学习活动

3、开展党支部专题学习

高新区远程教育汇报材料(定稿) 篇6

(2011年9月26日)

2010年以来,在市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稀土高新区工委组织部本着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坚持“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创办、高质量运行”的要求,扎实推进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建管学用情况

一是落实远程教育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远教工作的领导。高新区党工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10个成员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全面指导远程教育工作,并成立了区远程教育办公室,组织部长兼任主任,配备了兼职 工作人员,负责落实远程教育工作;街镇成立了远程教育管理站、农村、社区成立了远程教育管理组,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形成了三级网络工作格局。

二是整合人力资源、不断壮大远程教育骨干队伍。按照“宜专则专、宜兼则兼、专兼结合、分层管理”的原则,把区信息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区级远程教育指导员,帮助基层站点开展远程教育工作。选派大学生“村官”充实管理员队伍,建立起以大学生“村官”为主,村(社区)“两委”成员、年轻党员带头人和致富能人为辅的终端站点管理员队伍。积极推行终端站点管理员AB岗制(每个站点配备一名兼职管理员,还确定一名站点协助管理员),切实抓好终端站点管理员队伍的补充调整、配齐选强工作,确保了站点经常性开放。针对近年来新建站点较多的实际,按照今年4月全市远程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要求,于6月份采取集中授课、实际操作、现场演示、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终端站点管理员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全区培训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50人次,使每位终端站点管理员达到了“会基本原理、会基础操作、会浏览点播、会日常维护、会组织教学”的“五会” 标准。

三是整合财力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为保证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任务顺利完工,按照上级关于加强远程教育建设经费投入的要求,高新区将远程教育办公经费、设施配备经费、课件制作经费、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和管理技术人员工作培训费用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近年来,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为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集中采购了播放设备,大力实施了远程教育升级换代工程,完成16个站点电信模式向卫星模式的转换工作,其中3个站点建成拓展性站点,并按照今年全市远程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整改意见的要求,为所有站点配备了500G的移动硬盘和遮光窗帘,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任务,并结合非公企业党组织示范点建设要求,建成了6个延伸站点,基本实现了街镇、农村、社区站点全覆盖,逐步形成了一个连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地区党建信息化网络,确保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实现“五有目标”:即有办公场所、有活动场所、有文体设施、有教育平台、有维护资金,充分发挥了农村、社区党员活动室“一室多用”的功能。同时,对上级拨付的站点建设经费、课件制作补 贴实行专人专户管理,扎实推进了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整合技术资源,严把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程质量。按照“安装一个、验收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在安装过程中,由随行的区远程办、街镇和村级负责人及时对每个安装完毕的终端接收点进行验收,逐个认真填写《远程教育终端设备站点安装验收表》,对安装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立即整改。同时,协助市远程办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在每个街镇的接收点全部完成后,按照《建设质量自查评估表》的要求,逐村逐点进行自查评估,做到了检查严格、评估准确、整改及时。每个终端接收站点都认真填写站点设备安装验收表和建设质量自查评估表,并及时整理归档。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属于硬件设备准备不足的,要求街镇党(工)委尽快加以解决;属于网络技术问题的,当场指出,积极协调市远程办派人立即解决,直到完全符合建设标准。

五是整合电教资源,丰富区级远程教育资源库内容。为了丰富平台的教学资源,指导基层党组织合作开发远程教育课件。去年以来,结合党员教育计划,制定了课 件开发计划,我区制作了东宝生物公司党建宣传片《党组织是企业的主心骨》,获得了全市首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件评比二等奖。今年确定的1部电教片《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头雁》目前正在紧张的制作中。同时,针对近期检查远程教育站点的情况,提早谋划明年课件开发工作。

六是整合组织资源,加强远程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一是教学管理机制。统一设计制作了站点标识牌和各项管理制度上墙,坚持“每月一课”活动制度,要求各站点认真填写市远程办统一制作的《学习讨论记录簿》,并实行课前预告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二是交流沟通机制。区组织部不定期召开街镇兼职干部工作例会,讨论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三是督查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全市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考评实施细则》,区组织部、街镇远程教育管理站经常对所有站点走访督查,今年还将对站点学、用、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七是整合党建资源,创新区域一体化远程教育学用模式。

1、典型示范带动,提高学用水平。围绕“选得准、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要求,着力打造了稀土路街道 武银福村、南壕村、上沃土壕村的“远教+计算机(多媒体)”的城乡拓展型示范基地,万水泉镇黄草洼村蔬菜种植 “远教+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村学用型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示范点真正成为“可塑、可观、可比、可取”的示范窗口,有力地推动了全区远程教育站点学用工作的开展。

2、创新培训方法,增强学习效果。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学用途径,采取统一组织集中学、专题培训辅导学、突出特点个性学、合理分组定期学、结对共建互助学等5种教学模式,成倍扩大远程教育综合带动效应,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学中受教育、用中得实惠。截至目前,镇、街道所属站点累计开展政策理论、种养技术、科技推广、创业培训等远程培训210小时,下载流量达到2389G,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农村社区党员干部全覆盖。

3、丰富学用载体,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现状、产业发展等实际,创新“支部+远教+协会”学用转化载体,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特别是注重提 高党员干部群众人均参学率、学用转化实效率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率,实现了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绩效最大化。万水泉镇黄草洼村蔬菜运销协会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运用最新蔬菜种植技术后,不断更新和引进新产品,带动周边形成了蔬菜经济产业区。

二、“双创双争”活动进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开展“四创双争”活动的实施意见》(包组通字[2011]36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高新区开展了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创建示范终端站点、创建示范户、争当学用标兵、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活动,三措并举,扎实推进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

一是落实工作职责,突出一个“实”字。高新区及时印发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把“双创双争”活动纳入到了创先争优活动范围,并作为街镇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强化街镇、农村社区党组织抓“双创双争”活动的责任,以此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注重宣传氛围,营造一个“浓”字。街镇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集中开动员会、分散学习等形式,使所有终 端站点和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参与进来,大力宣传推进“双创双争”活动。

三是创新机制,延伸一个“学”字。“双创双争”活动是党的基层组织结合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镇结合实际,在推进“双创双争”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远程教育“三看三比”活动,即“看站点管理人员的技术是否过硬,比谁的业务最精通;看远教站点的管理是否到位,比谁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看谁的创新点子最多,比谁的学用结合得最好”,在全区营造出了建管用的浓厚氛围,提升了远程教育的影响力,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虽然实现了街镇、农村、社区全覆盖,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在站点建设方面,建设任务虽然完成,但仍有部分站点建设标准化程度还不高。二是在学用工作方面,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有待进一步丰富,远程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学用结合得还不够好。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要强化远程教育责任制落实,形成抓远程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要加强终端站点管理。

三要强化人员配备与培训,确保远程教育有人管、管得好。

四要创新远程教育学用模式,推动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7

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实行无烟旅游业战略。这一战略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高度重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就是旅游业。现阶段,旅游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需要从职业教育方面,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保证旅游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职业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西藏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该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但是因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得名。主要包括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截止2002年,共形成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因旅游业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包括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和商场等。特别是旅行社和酒店是重点产业,在就业方面占较大的比重。

我国西藏地区有很多大型酒店。在这些酒店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不到20%,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旅游景区各大酒店经过大量的实践,关于用人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虽然文化层和素质高,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他们的就业状态不稳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职高生和中专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们更踏实,能在基层服务员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是因为他们乐于吃苦的精神,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可以升职,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堂经理,部门经理和副总经理的位置。

因为初中毕业生文化层次低,理解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很难有所突破。根据酒店多年的用人经验,更加注重对这一部分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使其文化层次达到中等层次以上。酒店在这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措施。按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员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提升。这些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有助于我国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中职业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三、西藏地区职业发展前景分析

西藏地区在我国西部大开中属于重要的旅游之地。现阶段,我国西藏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因为受到省内宏观调控和经济规划的影响,省内开发的重点工程就是旅游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经营。根据对西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表明旅游企业还存在员工业务技能不高和文员程度低的情况。在省内旅游景区一线工作的员工,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其中中层管理人数也只占25%-30%之间。根据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缺乏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提高人才素质。通过教育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去各类专业高校招聘。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才能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根据我国国情分析职业教育前景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式现状,各个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深度和机械化程度都属于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从企业的总体发展形势来看,运用自动化高科技的企业还是少数。基于这种情况,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仍然需要初、中级技术人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培养,可以通过讲座,宣传和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劳动者只有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更有机会提高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就是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的掌握情况和文化素质的高低。以我国农业发展为例,我国平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种植都需要较大的科技含量。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拥有掌握科技的能力,才能较快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农村输送大量高科技人才,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西藏地区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大量发展旅游业。但是专业化旅游人才比较欠缺,需要对其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文章首先分析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职业发展现状,再分析西藏地区职业发展前景,最后根据我国国情分析职业教育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经济欠发达旅游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高新区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 滨海新区 职业素质 教育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继续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强调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问题,构建出有效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滨海新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現状

不能否认的现实是,高职毕业生由于生源质量等问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有逐渐走低的趋势,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符。当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很难招到适合、满意的员工。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不主动的现象,不仅是在专业课程方面,人际交往、人文修养等方面更是缺乏应有的训练,在隐性素质上更有较大的欠缺。在对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你认为目前自身最欠缺的职业能力”这一选项时,13. 4%的学生选择“与人沟通交往”,9. 1%的学生选择“岗位技能”,7. 5%的学生选择职业知识, 8. 5%的学生选择职业兴趣,4. 6%的学生选择学习能力。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时,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认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不足、人文修养较差,学习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仅表明高职毕业生的现有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折射出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对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新区在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调查显示,新区内的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定位模糊,过分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再如过于强化就业水平,把高职院校降低为职业培训所,等等。正是由于教育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因此新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体系上也就不够完善,最为典型的是,借“强化技能”之名,很多的高职院校大幅度地减少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除了官方要求必设的“两课”外,多数院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类的课程,有的院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而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又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但同时又限制选修的人数,选上的学生也很少。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必然就会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产生结构性的缺陷,致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明显不符。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

市场人才流动性的增强必然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灵活多样,就业市场的变化已表明,如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具备足够的多样性变化的能力,包括:及时把握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缩小与未来职场之间差距的能力。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却明显不足。而这一结果的产生恰恰是由于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许多的高职院校又存在着偏差,所以大至全国、小至滨海新区,对职业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教育,专注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应对工作岗位变化时能力明显不足,与社会、与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确立适应岗位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往往习惯于闭门育人,缺乏与用人单位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在不能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情况下,盲目制订培养目标,致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四)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情况,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但是,新区内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有不完善之处,“重知不重行,教师处于评价的权威和主体的地位,忽视了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习惯于过多地倾向于学科知识,很少综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多重因素进行考查[1]”。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的评价,不能体现出学生动态发展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既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

(一)强化日常教育环节中的养成教育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养成性的教育。一般来说,职业综合素质通常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职业技术素质等内容构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够使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大大提高。而养成性的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职场情境、职业规范来实现,甚至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来实现。事实上,只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养成性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精神,那么,这种教育就会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用足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技能提升的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与新区内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徑,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拓宽技能提升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教育的空间、教育的效能最大化,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把企业管理者引入校园,让学生有机会在接触企业实际过程中重新认知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评价体系

培养适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以此推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的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考评的形式要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是滨海新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未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英. 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的策略研究.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2012(4):43

上一篇:重拳整治“微腐败”下一篇:读《猴子警长探案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