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创新机制

2024-10-01

高新区创新机制(共12篇)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1

1 机制的概念

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应包括构成这一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主体,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即机制是指由基本要素、基本关系、基本规则等构成的一种有规律性的体系。

创新机制不同于自然选择机制,不是随机变异,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1]。

2 机制的构成

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其内部培育出发达的自主创新体系,只有在高新区培育出较为成熟的自主创新体系,高新区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潜力,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正是在创新机制的激发和调节下,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才得以形成并协调运转,进而不断完善。创新机制的作用方式,如图1所示。

在高新区的创新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高新区创新机制的激发和调节,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和支撑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在体系内部,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通过复杂的联系渠道频繁流动,创新机制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中心主体与支撑主体之间合理分配,产生最大收益。体系内的创新主体和支撑体系之间有效互动、相互激发,产生协同作用,进而大大加速了创新的诞生。如此,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高新区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市场选择机制、政府支持机制、自主创新机制、合作竞争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1)市场选择机制创新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因此,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转和完善也以市场选择机制为主。市场机制对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作用在于:①市场机制塑造了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②市场机制为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从而使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③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区域创新网络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2]。市场选择机制的作用方式,如图2所示。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主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创新目标,创新目标确定后,会促成一定的技术经济构想,从而进行技术开发,在此基础上从事经济开发、产业开发等一系列创新过程,随着创新过程的完成便产生了创新结果。创新结果会反馈给前面各个阶段,如果创新结果与市场需求相符,说明创新的目标和过程是正确的、合理的;反之,创新主体需要重新确定创新目标、调整创新过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如此,便形成了市场选择机制的运行过程[3]。

(2)政府支持机制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高新区,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和完善过程主要靠政府的支持、调节和引导。政府应在遵循市场机制调节规律的前提下,对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协调,从而推动整个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协调运转和不断完善,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其作用方式如图3所示。

就其基本任务而言,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处理高新区内公共事务,维护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秩序,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管理好园区内的国有资产。政府应当在高新区中扮演好四种角色,即决策者角色、管理者的角色、协调者角色和监督者角色。

(3)自主创新机制自主创新机制是指自主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表现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自我管理机能和活动协调机能。本文主要指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

从自我管理机能看,自主创新机制是由创新信息管理、创新决策管理、创新计划管理、创新控制管理等环节构成的创新管理系统。从活动协调机能看,自主创新机制是由各种创新活动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机系统。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手段。这三种因素形成一定的创新活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功能,产生一定的创新结果。自主创新机制的作用方式如图4所示。

创新活动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功能的发挥,创新功能又反过来影响着创新的各种因素及其活动结构。创新活动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创新功能的强弱,也决定着创新结果的质和量。创新结果的好坏反映创新活动结构是否合理,创新功能是否发挥充分。创新活动结构、创新功能与创新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形成一种创新活动的机制。

(4)合作竞争机制合作竞争机制是调整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运行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与合作创新机制。作用方式如图5所示。

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将企业全部推向市场,高新区给区内每一个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或开发新产品,保持企业竞争力。

合作机制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还有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业务服务主体等机构的合作。

企业间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迅速把新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不断提高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去开拓新的市场和机遇的能力。

研究机构和高校是自主创新的知识源,企业应积极主动与研究机构和高校行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以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有机结合形成凝聚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联合体。

政府通过直接参与研究、提供信息和环境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政策的制定促进合作机制的形成与完善;通过对研究开发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来对科研进行干预。

业务服务主体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便利条件,包括信息、金融、法律、物流等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5)科技资源区域配置机制高新区科技资源区域配置就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需要,配备各种科技资金资源、科技人才资源、高新技木资源、研发装备资源和企业家资源等。其目的是为增强高新区的科技实力和孵化、辐射能力,实现高新区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快速发展。

高新区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其产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软环境,对科技资源区域配置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新区改革自主权,可以为优化科技资源区域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强化调控配置功能,激活、发挥科技资源区域配置的执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中介服务组织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快速聚集各类科技资源,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

(6)技术创新协调机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系统性活动,是由若干个客体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总系统。为了使这一创新总系统发挥的协同放大效用,必须要协调各个客体子系统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表现为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上的并存性,以及相互的依赖性。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等既有序贯的变化,又有截面的变化。孤立地对待创新的各个客体子系统,容易产生诸多弊病。

技术创新协调机制的构建旨在科学分析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的基础上,调整和矫正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的运作,使客体创新子系统在具体运作中相互衔接与配套,以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5]。

(7)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

当技术创新具有使其采纳者成为垄断者的前景时,对企业家就有着极强的开发创新的激励。对于企业家的激励主要来自企业家精神,以及改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强烈的事业心。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组织,基于企业绩效设计的企业家薪酬制度,给予企业家创新以物质激励。

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高新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承担技术创新的主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针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一方面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宽松灵活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另一方面通过制度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物质与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范云翠.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的协同机制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2]孙劭方,候林春.高新区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研究[J].河南科技,2002(23):12-13.

[3]陈仲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3.

[4]龙裕伟.高新技术开发区运行机制的创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23-24.

[5]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3):22-23.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2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创业孵化事业蓬勃发展,自月在菁蓉汇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以来,极大提升了成都高新区在双创领域全国的地位,完整构筑起“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区域引领版图。此次获选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将更有力地推动成都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菁蓉汇,双创中心办公点▲

菁蓉汇

“菁蓉汇”以培育新经济企业为重点,以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业态、实现新价值为核心,打造中国西部创新创业新旗舰和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名字之中的

“菁”字是精华、纯粹之意,是事物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喻指青年;

“蓉”字指蓉城,代表成都;

“汇”指汇聚、聚集,蕴含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势。

年10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菁蓉汇举行,其中举办包括启动仪式、主题展示等国家重点活动7项,举办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和地方特色活动29项,参加现场活动超过150万人次,@双创周线上服务平台累积粉丝量超10万人,点击量超500万次,呈现出“新高特全”四大亮点。

移动互联创业大厦

10月正式启用,是为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移动互联产业创业企业创建的政府示范性专业孵化器。进驻企业99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3家,聚集留学人员逾100名,基于大数据、移动医疗、人工智能、无人机、游戏开发占企业总数90%,已孵化培育博芯联科、生命基线、白云互动等1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创业企业,锐成芯微、特伦特等8家上规入库企业,佳诚弘毅、泰聚泰等四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国际创业服务大厦

10月正式启用,聚集一批从海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驻企业86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31家,博士30余名,从业人员1200余人,基于移动应用的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占企业总数90%,孵化培育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创业企业9家。中科川信公司研发的北斗智慧云定位与导航通讯系统项目、京工高科(成都)光电公司研发的光纤传感器项目,其技术均属国际先进水平。

高新孵化园

10月正式启用,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公共技术平台的主要载体。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四川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成都基地、天河国家生物医药(成都)基地等国家级专业基地座落园区。进驻企业280家,项目涉及软件开发、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技术、数字娱乐等,孵化培育可为、金本华科技等一批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创业企业,穿越电子、芯通软件、中嵌自动化等6家上规入库企业。

起步区孵化园

11月启用,是留学人员和博士创业聚集区。进驻企业68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2家,博士70余名,基于生物技术、移动应用的软件开发、移动支付、微电子信息占企业总数80%,联星微电子、鱼鳞图、特普生物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西区孵化园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3

其中,《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办法》旨在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主体,支持金融创新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企业上市促进机制,其支持对象主要包括在滨海新区注册的,拟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主要是国内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包括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区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1亿元,主要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贴、资金垫付、专项补贴等方式列’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支持。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设立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四大科技奖项。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设立奖励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对近150项科技成果的奖励,每年评审、表彰一次。目前,该奖励办法已经开始实施。

《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由滨海新区政府设立全国首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新区政府将自今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关于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提出力争用五到六年时间,将滨海新区初步建成服务中国北方、东北亚、中西亚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此,新区政府组织设立“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16条具体的资金支持政策,主要用于加快培育集装箱物流网络,增强东疆保税港区和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对航运产业的聚集能力,提高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吸引航运人才教育资源聚集等方面。天津滨海将投

140亿建立低碳产业集群涉及六类

未来两年滨海新区将投资140亿元力挺节能减排。

体制机制创新翠亨新区开发 篇4

1大力推进新区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创新

翠亨新区规划范围包括中山市的南朗镇、马鞍岛及东部临海区域, 总规划面积约230平方公里, 起步区10平方公里, 从2011年起步开发建设, 在短短3年内取得了良好进展, 其主要做法有:

(一) 积极探索新型管理运行机制。

翠亨新区毗邻建设多年、具有一定规模和成熟运作模式的火炬开发区。由于近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 招商引资非常困难, 因此, 通过挖掘内在潜力和协调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合力推进新区运作, 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山市委、市政府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扩大新区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 为中山市政府派出机构, 从市有关单位选调高素质人员组成, 下设综合局、公共建设局、经济发展局和财政金融局四个局, 主要履行区内优化完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职责。市委市政府赋予管委会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通过简政放权, 使新区建立起与省、市反应及时、协调有力的机制, 减少了审批环节, 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享有市一级财权。新区财政参照火炬开发区模式, 单独核算财政收支和编制财政收支预决算, 由市财政局审查汇总后一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原上缴市级财政的部分税收留给新区统一支配, 增加了新区可支配财力, 提高了其支配财政资金的灵活性。三是建立与火炬开发区结对机制。在领导任职上, 两区党政领导交叉任职, 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同时也任职火炬开发区的领导班子, 这种方式对整合两区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协调推进新区工作、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会行政管理上, 建立起结对工作制度, 翠亨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行政管理、财税收支委托火炬开发区管理, 各项业务和管理实现对接, 运转高效有序。在招商引资方面, 优势互补。火炬开发区利用招商引资的优势, 将引进来的符合《中山翠亨新区总体规划 (2012-2030年) 》的项目落户到翠亨新区, 既为翠亨新区产业集聚发挥了重大作用, 也弥补了开发区土地紧缺的短板。四是打造新区投资开发平台。市政府批准组建翠亨投资有限公司, 由翠亨新区管委会直接管理, 注册资金3.5亿元人民币。公司在整合中山市围垦总公司和临海公司作为二级公司后, 积极开展土地一级开发及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以及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产业开发和投资管理等业务, 为翠亨新区建设资金筹措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财政投入辅之以金融手段加快新区开发建设。

为保障翠亨新区开发资金需求, 中山市充分运用财政手段, 积极配合金融手段, 为翠亨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一是以财政投入夯实新区开发建设基础。市财政和火炬开发区分别投入翠亨投资公司3亿元和500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从2011年开始, 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翠亨新区发展;从2013年7月开始, 市政府将马鞍岛原隶属于火炬开发区的税收全部划归翠亨新区所有, 并允许翠亨新区对其上缴市级财政部分的90%留成;将火炬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临海工业园整体划归翠亨新区所有。二是以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目前, 新区已向中山银行融资约40亿元, 并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工银国际等签署新区综合开发金融服务框架协议;中国交建集团就综合开发合作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280亿, 并与中铁集团、中冶集团等大型央企积极沟通对接;新区在第二届“中国 (广州) 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以专题宣传和推介建设进展及金融产业规划, 吸引广大客商咨询、接洽。

(三) 产城融合构建现代城市格局。

管委会创新思路, 把新区作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来建设。一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新区积极探索以文化服务业引领现代产业发展, 以新兴服务业推动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建设新模式,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着力培育研发设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代生产服务业, 发展壮大以风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和以游艇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 提升发展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生活服务业, 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劳动力就业, 预期2015年新区人口规模增加到35万人。二是积极推进住房配套设施建设。为吸引和留住人才, 新区将在英才培育区和产业配套区建设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优质住宅和居住配套设施。同时, 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中配套建设占总量5%左右的保障性住房, 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三是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新区围绕深中通道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广珠连接线、中顺连接线、中开高速公路等项目立项、工程设计工作, 通过城际铁路或高速公路, 实现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和江门等6个周边城市及港澳地区一小时全通达;新区至主城区及东部组团各区镇30分钟全通达, 各片区上高速公路出入口不超过15分钟, 加快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几点政策建议

目前, 全省各地正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 翠亨新区的创新做法和举措对于粤东西北各市有效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值得学习和借鉴。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 要合理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相配合解决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各市可因地制宜, 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引导基金,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和政府投入机制, 在整合现有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 通过对示范性新区建设和旧区更新改造资金的股权投入, 支持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二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机制, 规范各市城建投融资主体, 对政府的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 依法合规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创新土地储备融资模式和再融资方式, 建立城建投融资主体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平台。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与政府合作投资、政府购买服务, 以及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基金、股票等形式, 参与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二) 要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我省各类开发区、城区众多, 可以借鉴翠亨新区的做法, 管委会和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 在工作上全力支持、在服务上全力保障、在运营上全力创新, 切实推进开发建设工作加快发展;在推进重大平台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通过精简工作机构, 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的管理新机制, 理顺关系, 减少摩擦, 形成合力,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要选派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善于干事创业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参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工作, 优化干部结构, 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工作岗位上。

(三) 要以产城融合理念推进全省重大平台开发建设。中山市改变以往园区、城区互不相干的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模式, 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城市格局。各市在推进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尤其是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应积极借鉴翠亨新区经验, 树立产城融合理念, 合理安排开发时序, 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 园区向中心城区靠拢, 优化产业发展等特色功能区域。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 促进开发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在形成内畅外通交通路网的基础上, 强化与中心城区的有机联系, 推行低冲击型开发模式, 管制性保护各类绿地、水体、湿地;集约高效建设市政基础设施, 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居住区等功能区建设, 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在社会行政管理上, 建立起结对工作制度, 翠亨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行政管理、财税收支委托火炬开发区管理, 各项业务和管理实现对接, 运转高效有序。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2016〕28号)等政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科技创新券(以下简称“创新券”)是指利用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向创新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而发生的配额凭证。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企业是指在烟台高新区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不良信用记录,具备一定创新条件和能力的中小微企业。

第四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创新服务机构是指能够提供科技服务的驻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

第五条 创新券主要适用范围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创新券不支持法定认定、商业验货、强制检测等非科技创新活动。

第六条 烟台高新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以下简称“区科

第十一条 创新服务机构应做到服务内容清晰,价格明确,结果可查,保留原始服务合同。

第十二条 科技服务活动完成后,须在一年内进行创新券申请,逾期不予以受理,起算时间以开具发票日期为准。

第十三条 获得资格的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双方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并履行完成后,由企业通过管理平台申请电子创新券。

第十四条 创新券兑现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提交申请。填写《创新券兑现申请表》,上传服务合同、服务结果、付款凭证、发票等证明材料至管理平台,并打印纸质材料,盖章后报送至区科技局。区科技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核。

(二)审核确认。第三方机构提出审核意见,区科技局会同区财政局确定兑现单位和名单,并在相关网站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三)资金拨付。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区科技局和区财政局共同下达创新券专项资金计划,一次性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 区科技局、区财政局依据科技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创新券资助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6

关键词:高新区;效绩考核;创新;数据包络法(DEA);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79-04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沈阳城区南部,创建于1988年5月,总面积130.6 km2,现有人口10万人。经过20 a的发展,已成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高新技术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先行区以及区域创新文化倡导区。

1 沈阳高新区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底,沈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 300余家,其中810家为外资及合资企业,吸引了包括韩国LG、SK集团,美国通用电气、惠普HP、IBM公司、SUN微系统,日本东芝、贝尔电话网络,加拿大北电通讯等在内的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企业集团,打造出一批以LG电子、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兴远东汽车零部件等企业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的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0%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的生物工程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的新材料产业。沈阳高新区现已汇聚了全市80%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值约占全市总产值的45%,并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现代发展理念、拥有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级创新人才。到2011年底,沈阳高新区有2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2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沈阳市最富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为沈阳乃至辽宁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 沈阳高新区企业集群创新系统创新效绩评价

2.1 创新绩效指标的设计

网络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网络各主体活动在创新空间里逐步实现创新显性化的过程,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系统。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创新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创新产出,而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可以反映系统结构、网络联动性等。根据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产出效果,设计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结果见表1。

2.2 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适于对多个输入与多个产出的系统效率做评价。运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集群创新系统进行创新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是所有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C2R模型规则用以下公式表达:

这些变量决定着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当θ=1且s-=s+=0时,认为相应的DMUj0为DEA有效;当θ=1且s-≠0或s+≠0时,则认为相应的DMUj0为DEA弱有效;当θ<1时,则认为DMUj0为非DEA有效。DEA有效的经济含义是对于任何一个决策单元均达到100%的效率。

3 创新绩效实例分析

3.1 创新绩效计算结果

选定具有相同区位条件和相似创新文化、创新氛围的7个地区(哈尔滨、大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鞍山)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代表,其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见表2。采用DEA方法和lin908.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创新绩效计算,结果见表3。

创新投入资源的影子价格是针对某一具体集群创新系统而存在的相应特殊价格,代表由单位资源投入变化所导致的创新绩效改变。在C2R模型中,R&D经费比例、R&D人员比例、产学研合作项目比例这3个输入的影子价格,能反映系统创新资源投入变化引起的创新绩效改变状况。

3.2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DEA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在东北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系统中,创新绩效评价好的地区为大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和鞍山,其评价值都达到了1,达到DEA有效,且这6个地区的影子价格相对较低,说明这些地区创新投入资源充足,新增投入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影响不大,应对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哈尔滨创新绩效评价值为0.9692,未达到DEA有效。

从投入资源影子价格分析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大庆高新园区的R&D经费比例影子价格较高,说明这两个地区R&D经费投入不足,应加大资金投入;沈阳和长春高新园区的R&D经费比例影子价格最低,说明这两个地区的R&D经费投入较为充足,加大投入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影响不大,应对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长春、大庆和鞍山产学研合作项目比例影子价格相对较高,说明这个地区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大连高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得最好,吉林次之,说明该园区不同主体间的合作频率较高。

哈尔滨和吉林在R&D人员比例方面影子价格相对较高,说明这两个高新园区的R&D人员比例偏小,应减少高层次人才流失,并适当引进人才。大连和鞍山在R&D经费比例方面影子价格也相对较高,说明这两个园区的R&D经费比例偏小,应该加大R&D人员的比重,追加R&D经费。

从数据反映上看,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绩效较差,该园区R&D经费比例影子价格偏大,且R&D人员比例影子价格也偏大,说明该园区R&D经费投入不足,且创新人才缺失,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加强人才引进。

4 基于CAS理论的沈阳高新区企业集群创新提升战略

4.1 培育创新主体,释放创新自由度

政府支持行为对企业创新补偿机制影响很大,因此政府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职能转变环境,加大服务与引导力度,构建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企业集群创新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财政、税收等发展环境,释放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经济自由度、技术自由度与知识产权自由度。靠以往通过一次性技术引进实现系统收益难以达到目标,政府主导的等级性技术转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而言,走模仿—自主创新之路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4.2 完善创新网络,减少内在随机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种由各种性质的网络关系叠加而成的复合网络,各种网络间存在复杂关系,在互相渗透、互为前提、交互作用和协同进化过程中,推动集群创新网络演化与进化。优化创新网络的方法有:一是创新外部效应内部化,降低各创新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和缩短转换时间。二是加强网络协同性,减少系统随机风险。三是优化核心价值网络,实现内部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四是完善代理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集群可控支持网络环境建设。五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强制性和引导性政策机制。

4.3 优化产业链条,增强创新网络适应性

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发所有的技术,而是掌握关键性核心技术。辅助性技术研发可外包,通过多方协同合作,达到最佳创新效果。业务分包有助于减轻创新成本,缩短创新时间,使创新活动更具柔性,效率更高。企业集群既要侧重企业内部分工,又要关注分工与合作,防止单一技术路径依赖所造成的转型风险,实现创新路径的多样化。

4.4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高新园区发展经验表明,发展高技术产业,政府的干预不可或缺。政府是创新网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支持者,在引导集群创新的经济自由度时可以推动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创新网络基础设施服务,促使创新网络内人员流动。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涉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一整套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产业支撑体系。沈阳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及产业园区由初创期走向成熟期,都依赖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创设,需要政府主导作用的助推。

4.5 加强园区管理,提高集群创新效率

规避旧体制的复归,实现新体制的创新,需要在园区内部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从管理角度,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园区方向。二是开展封闭式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三是完善设施管理,推行园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生产环境。四是优化中介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逐步建立起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五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高新园区建设要以长远观点建设环保设施。六是重视文化建设。每个园区都应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个性,展现园区独特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景按,赵玉海,赵路,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董峰.“十一五”时期铁西新区经济发展思路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06(6):1-3.

[3] 康璇.基于产业集群的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以沈阳铁西工业区为例[J].规划师,2006(9):84-86.

[4] 董峰.振兴沈阳铁西工业区的路径选择和基本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7(7):67-69.

[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7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的基本模式, 主要有价值网络型科、企业主导型、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政府主导型[1]。从科技园区创新模式以及各地高新科技园区的实践, 可以发现科技园区创新动力要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足的科技与智力资源。与传统产业依靠大量自然资源不同, 高技术产业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没有科技与智力的高新科技园区是先天不足的。 (2) 良好的创业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环境, 宽松的政策环境, 高效的政府管理, 明晰的产权安排, 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 (3) 发达的创业投资。资金是任何产业发展的保障, 但高技术产业对资金有特定的需求。一是高新科技园区内创业频繁, 在创业阶段, 一点有限的资金可起大作用, 联想、北大方正的发展便说明了这点。二是高新科技园区内小企业多, 小企业没有良好的业绩纪录, 银行对它的信用的评估很困难, 创业阶段的项目大都风险高, 银行不敢投。因此, 必须找到一种为企业创业融资的有效办法。风险投资的出台解决了这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 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与产业多样化。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硅谷的高技术企业就是最有创新力的企业, 这也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5) 产业的集群与网络化。产业集群营造了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 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发生率, 降低了区域内企业创新的壁垒, 促进了区域内组织创新。为什么美国的硅谷得以快速发展, 而128号公路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硅谷的企业是以网络为基础的, 他支持了分散的学习过程, 而128公路则是以公司为基础体系的。

二、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动力机制

1.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多元驱动动力机制。

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园区特色的创新系统, 而创新系统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各动力要素, 更在于各动力要素相关体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界、大学科技界、企业孵化器及投融资机构的共同驱动。政府部门的驱动, 为科技园区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提供了先进的基础设施, 并且为其他驱动元素在科技园区的聚集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甚至为尖端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创造了市场需求;大学科技界的驱动, 形成科技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源泉;工商企业界的驱动, 构建了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孵化器的驱动, 构建了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体系;投融资机构的驱动, 构建了科技园区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2.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综合动力机制。

科技园区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 科技园区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动力主要源于企业利润, 区域创新瓶颈, 地方政府推动。由于内生动力的存在, 促使科技园区创新体系内部各要素主动地积累自身的创新能量, 从而产生创新动力, 导致创新行为。外部动力主要源于市场竞争, 区域竞争, 国家创新引导。由于外部动力的作用, 迫使科技园区产生创新压力, 从而产生创新行为。如果科技园区因循守旧, 就难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获得经济的发展。

3.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多元互动动力机制。

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单一的动力驱动只能是短效的, 多元不能达到协调的驱动也只能是低效的。科技园区创新更重要的是形成基于产业集群的官、产、学、金、孵等多元互动的园区创新系统。只有各个动力要素主体如产、学、研等多元互动,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官、产、学、金、孵互动网络系统, 才能形成园区特色的创新文化, 才能创造适宜创业和科技企业生存的栖息地, 才能减少系统内耗, 形成合力, 达到事半功倍作用, 促进园区稳定持久发展[2]。

在多元互动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而且每一个行为体都与其他行为体相联系, 形成相互协调促进的创新。在这一网络中各行为体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其他行为体的发展变化, 而其他行为体的发展变化又能牵动他自身的发展。个别行为体间关系不仅塑造了他自己的行为, 反过来又对网络的集体行为产生影响。在创新系统中各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 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 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 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 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与合作, 导致一些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产生;政府对共同技术研究的支持, 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 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 孵化器的作为等, 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较容易发生。正是通过多种行动主体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园区互动创新系统。创新网络中各个相关体 (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 在互动中协同效应不断加强,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多元互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园区颇具特色的创业文化, 先进的创业文化是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业文化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创造了适宜于创业和科技企业生存的栖息地。美国硅谷的成功, 一是由于政府的宽松政策, 导致大量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涌入、人才频繁的流动以及容易创业和容忍失败;二是由于大学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及合作, 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三是由于企业的灵活创新机制和合作精神;四是由于特曼教授的孵化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五是由于风险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企业不断走向资本市场;六是多元互动形成的创新系统能使各驱动体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总之, 多元互动理论能够解释成功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动力机制优化

1. 完善多元互动创新系统, 创造创新文化氛围

完善多元互动创新系统。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 区域发展的要素基本齐备, 创新系统基本形成。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它们互动起来, 形成有机系统, 实现系统功能。

多元互动创新系统模式可依各地具体特点, 在以外部市场交易为纽带;以产权为纽带;以政府项目计划为纽带;以大学与企业之间自发产生的项目为纽带;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的互动模式中选择。

创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创新、宽容的文化氛围使硅谷赶超128号公路地区, 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科技园区要在管理上创新, 鼓励企业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 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使每一个员工有一个可以挖掘自己潜力的空间。鼓励敢冒风险、敢于创业、富于进取, 同时也要接受和容忍失败。通过管理创新带动管理文化的形成, 满足高技术人才追求社会承认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 形成一种创新文化氛围, 从而使高技术人才被吸引。

2. 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

通过内部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模式实现多元合作的激励。内部模式是指企业方通过在内部建立技术中心或是指学研机构以自己开发的技术为基础创办企业。股权激励模式指产、学、研等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 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 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 企业的法规健全, 运行正常的情况下, 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等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 只要处理得当, 对产、学、研等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3]。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政府政策激励。尽管产、学、研等合作的驱动力直接来自于市场的需求, 但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产、学、研等合作的市场结构, 也不能创造有利于产、学、研等合作的最佳外部环境。同时, 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局域性, 随机性会使产、学、研等合作行为目标追求发散, 局域性使合作领域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 市场低效区往往通过政府行为来调整。只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 突出政府在产、学、研等合作中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包括人才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传播扩散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才能促进产、学、研等合作向纵深发展。

3. 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

风险投资在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各地高新科技园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风险投资体系, 然而它的风险投资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高新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 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 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

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扶持引导作用。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并非体现在政府向风险投资直接注入资金, 而是体现在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引导。中国科技园区应借鉴这一点, 充分发挥其扶持引导作用, 发挥其权威性的协调作用, 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方面的规章, 扩大减、免税范围, 延长免税期, 解决风险投资公司双重征税的问题, 为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注重培养风险投资人才。首先注重从海外吸引风险投资家, 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风险投资家队伍。要支持具有项目管理背景、金融基础和具有企业运作基础的人从事风险投资实践, 要将理论系统培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要支持风险投资家在区内合理流动, 注重专业化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总之,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建立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企业融资体系。高新科技园区要进一步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对园区企业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股改工作, 通过股改吸引一大批风险投资资金, 支持创新企业实现高速增长。也要组织证券机构推进企业创业板上市, 上市后风险投资可以取得巨额回报, 进而刺激风险投资进入下一个投资循环和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推进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多元主体合作。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等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实现分层次, 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 谁投资多谁受益大, 谁决策谁负责, 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 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 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

总之, 科技园区创新动力是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参与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产学研等主体合作互动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 长远发展乏力。只有建立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 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 鼓励多元互动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推进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多元主体合作, 形成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 并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克服系统内耗, 形成合力, 才能促进中国高新科技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中国许多高新科技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等, 都未成为高新科技园区创新的重要动力源。高新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互动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 长远发展乏力。只有构建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 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 推进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多元主体合作, 完善多元互动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不断优化园区创新动力机制,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新科技园区,创新,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斌, 黄桥庆, 王宏伟.科技园区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4, (5) :18-20.

[2]张忠德.构建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软科学, 2006, (3) :97-100.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8

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引领改革发展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试验示范作用,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印发《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1573 号),要求各新区在全面抓好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共性改革任务的同时,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围绕1-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一年来,各新区着力以创新促转型、以改革促发展,探索形成了不少既有新区特色又具借鉴意义的体制机制创新举措。

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各国家级新区着力优化行政管理架构,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不少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一是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划转18 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形成单一窗口、全项受理,专业审查、团队支撑,严格把控、终身负责的审批运行模式。兰州新区推动组建大综合执法局,集中执行城市管理、规划、国土等7 大领域1791 项行政处罚权。二是大幅压缩行政审批事项。贵安新区行政审批事项从700 多项精简到149 项。广州南沙新区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事项由101 项压减为12 项。福州新区推出“市区同权、多点办理”的政府管理新机制,行政许可事项减少73%。大连金普新区出台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权力的增加、变更或取消程序。三是持续健全法制服务环境。广州南沙新区建立国际仲裁和商事调解机制,组建了广州国际航运仲裁院。福州新区设立福州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院,设立台胞权益保障中心法官工作室。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国家级新区加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快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两江新区组织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以“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为核心的一体化通关模式。滨海新区实施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舟山群岛新区建立“沪浙出口直放和无纸化通关”机制。二是全面拓宽单一窗口服务领域。各新区从不同侧面探索单一窗口服务模式,从内资企业到外资企业、从企业注册到企业变更、从地税到国税、从国际贸易到跨境电商,实施“一口受理、一窗统办”。三是不断优化外贸服务环境。浦东新区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广州南沙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检口岸”试点,率先推出跨境电商质量溯源查询平台。舟山群岛新区围绕推进江海联运推出“出口货物海关电子信息放行”举措。四是深化与港台地区合作。广州南沙新区建立粤港陆空跨境联运中心,将香港空运货站货物收发点延伸至南沙。福州新区推出“对台原产地证书核查机制”等5项针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便利化举措。

树立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

各国家级新区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惠及周边群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贵安新区构建“组团+ 群落”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编制建筑风貌导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指引。西咸新区构建“开敞田园、紧凑城市”的现代田园城市格局。二是加强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南京江北新区明确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规划面积的1/3。西咸新区在各板块集中建成1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在核心区外围依托都市农业、原始村落建设特色小镇。三是采用股权类投资基金统筹城乡发展。贵安新区设立资金募集对象为直管区农民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托管前4200 元增加到8560元。湘江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设立城市发展基金,投向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项目。四是创新征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西咸新区推出“五金”(现金+ 租金+股金+ 薪金+ 保障金)拆迁补偿模式。贵安新区探索留地安置、入股安置、住房安置等多种补偿模式。

探索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

各国家级新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一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环境保护机制。贵安新区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制度,成立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二是严格污染企业清退和遗留用地再利用。湘江新区率先实现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多规合一”,明确所有污染企业加快退出,并以生态修复方式依托废弃矿坑建设冰雪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发展高性价比的绿色产业。西咸新区建设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经济适用的综合管廊,在保证主要功能性的前提下,成本降低为传统方式的1/10 左右,建成全国首个小区干热岩供热PPP项目。

创新配置方式,建立资源要素集聚新机制

推动资源要素在国家级新区高效集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产出。土地方面,天府新区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收购储备暂行办法,从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和灾后重建地区购买建设用地指标支持新区建设。金融方面,湘江新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片区一级开发,探索采取未来预期收益分成模式合作开发;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70 亿元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项目软贷款、存量贷款调整与置换、增量贷款发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科技方面,青岛西海岸新区采取引进科研院所、促进区域内科研机构转型升级、依托优势企业开展主要技术研究攻关等多种方式,推进海洋科技平台发展;大连金普新区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合作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及“国际大学(大连)众创空间O2O孵化加速平台”。人才方面,浦东新区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

目前,各新区探索形成的部分成功经验,已在一定的领域和范围内进行了复制推广。比如,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做法已在天津市其余15 个区县推广实施,为全国开展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提供经验。浦东新区探索形成的全面负面清单制度,已在广州南沙、福州等多个新区推广实施。各新区加强对接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已形成共识并逐步实施,西咸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采取一园多地方式共同建设中俄丝路创新园,贵安新区与浦东新区共建浦东(贵安)产业园和贵安金融港。

2016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第一年。国家级新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方面应该也能够继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进新区发展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新区区域布局,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加制度供给,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新区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局面,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重要平台,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贡献。

浅谈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 篇9

1.1 自我能力提升的要求高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较高,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就要求较高,对企业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将员工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不仅是因为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激励员工的必然选择。

1.2 流动性比较强

受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现代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企业重要的核心资源。员工流动频繁不可避免会遭遇到技术是否泄密、客户资源是否会泄露等问题。一旦出现泄密事件,直接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这是高新技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1.3 团队合作意识欠缺

在目前高新技术企业里,员工年在技术上通常会追求完美,但在团队合作方面经验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最关键的还是通过与员工沟通,实现企业内部上下级、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沟通顺畅。

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单一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太过单一,虽然都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但是没有或未完全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或是简单引进一些并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简单地讲,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人力资源激励就只是一种形式。

2.2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激励对象大多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而对企业的中层管理和基层员工则是有名无实或是无任何激励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时间容易造成使员工产生消极怠慢情绪,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2.3 薪酬制度不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绩效付薪,这种薪酬制度太过单一,难以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无法体现不同工作岗位的价值和特点。由于职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使普通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员工普遍感到内部分配不公平,难以真正发挥每个人的不同能力和潜能。

3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对策

3.1 运用多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第一,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促使员工形成内在追求,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方面。第二,压力机制。压力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 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第三,约束机制。制度是有形约束,伦理道德是无形约束。第四,选择机制。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合同契约关系,但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双方之间都具有选择对方的权利。第五,环境影响机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环境,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也会促进企业经营氛围的改善。

3.2 构建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多层次激励机制是针对不同职位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具体阐述如下。

3.2.1 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

对于经营管理者,在物质激励方面,采用“基薪+ 津贴+ 风险收入+ 养老金计划”的薪酬方案,激励其为企业作贡献。在精神激励方面,把表扬、奖状、勋章、荣誉称号、授权等作为激励手段。

3.2.2 对技术人员的激励

在物质激励方面,薪酬采用“基薪+ 骨干津贴+ 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收入”方案。这种设计将公司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与企业绩效有效挂钩起来,达到激励效果。在精神激励方面,企业要在管理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科技骨干对企业文化认知的目的,实现对科技骨干认知激励。另外,可以采用团体竞争激励,团体竞争可以防止由于过多的监督、控制、约束而扼杀科技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要结合科技骨干的突出特点,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欲望,实现知识资本增值。

3.3 完善薪酬制度体系

3.3.1 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环节多,分工明确详细,传统单一工资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岗位的要求,不能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因此,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分配机制,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2 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决定基础的薪酬机制

根据行业薪酬水平和职位薪酬水平等市场信息,结合企业实际,在薪酬方面采取竞争策略或跟随策略。

3.4 创新企业文化

第一,营造企业创新氛围。企业除了强调员工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应工作,还要在工作中开展适当的创新;第二,企业领导者采取宽容态度对待创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员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要积极支持,并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以激发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10

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机制的内涵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 具有纵向、横向或互补性联系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一起, 在政府和科技中介等相关支持机构的协同作用下, 沿科技和产业价值链集结成合作网络, 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科技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并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集群经济现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一些比普通集群更为显著的特征:集群内知识溢出显著;企业衍生速度加快;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等知识源联系更为紧密;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动更加频繁。这些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开放式创新的联系更为紧密, 更容易实现开放式创新。企业集群与开放式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为:相互需求、适应竞争;技术实践、网络外部性、路径依赖。

根据对学者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机制指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为背景, 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协作为主体, 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模式, 构建实现高新技术集群企业和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支持和保障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发展, 既需要集群环境、企业环境的促进和刺激, 又需要集群风险投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来实现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分为环境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 之间的依存和协作关系如图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环境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环境机制主要从集群环境和企业环境两方面来考虑。集群环境主要从集群创新文化、集群竞争意识和集群合作意识来考虑。集群创新文化是集群创新发展的基石, 会激励和感染集群内的企业去实现开放式创新。集群中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需要加快创新、市场化的速度, 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集群合作既是集群内部竞争的需要, 更是集群企业集聚在集群内部的原因。

企业环境主要从企业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两方面来考虑。创新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企业的整个创新氛围, 是集群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部精神支持。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是企业行为的重要指南, 会深深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转方式。企业家注重创新的实质超过形式, 便会尽可能利用所有的创新资源, 注重自身企业的创新吸收和更新能力, 扩大企业的创新实现和创新利益, 使得开放式创新更容易实现。

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实现机制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源以及开放式从内而外的技术创新要求, 开放式创新实现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集群企业内部开放式创新实现、集群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实现、集群企业与专业技术机构间的开放式创新实现。

3.1 集群企业内部开放式创新实现

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开放式创新实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的协作、企业商业模式和战略目标的普及、内部信息技术交流。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研究部门经理需要了解开发部门的工作, 听取相应的技术和市场建议, 并应该积极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目标, 为自己负责的新技术设计合适的商业模式。内部信息技术交流不仅可以获取专业人士的建议, 更能获得企业内部非研发部门的行政支持和市场建议, 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创新潜力。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一些小型科技企业, 其内部的开放式创新更容易实现。小型科技企业以某项技术为立足点, 公司规模较小, 大部分员工都属于技术骨干, 更容易实现内部的技术交流。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目标更容易被传递到每个员工, 员工们更具有创业的激情和对技术的热爱, 善于抓住所有机会为公司技术和利润服务。因此小型科技企业要善于利用自身规模小、经营灵活、组织结构简单、技术专一等特点实现开放式创新。

3.2 集群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聚集了众多的同类企业, 以及相应的供应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 为集群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近距离可靠的创新合作对象, 以及重要的知识来源。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 本文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的开放式创新的企业来源分为三类:新建企业;同行业竞争企业;供应链相关企业, 具体分析集群内部的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实现。

3.2.1 新建企业。

集群内部出现的新建企业为集群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试水器”, 既可以观察新建企业技术的市场效果, 也可以了解自身没有触及的新技术。对于新建企业, 开放式创新的实施主要有三种方式:投资、技术许可和新建企业, 在获得相应利益的同时, 接触最新技术, 了解最新市场反应, 为企业下一步的技术开发做出贡献。

3.2.2 同行业竞争企业。

竞争企业一方面是企业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却是弥补企业自身资源不足的关键力量。建立战略联盟是与竞争企业共同创新获利的有效方法, 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 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风险, 加快技术市场化的速度, 还可以吸取竞争对手的各种隐形优势, 这种优势包括无形的知识技术、企业文化氛围、创新观念等。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交流, 企业研发人员会对技术创新有新的观点和看法, 甚至可以模仿, 做一个有效“跟随者”, 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需求。

3.2.3 供应链相关企业。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供应链企业对主体企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原料并投入市场, 更在于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所做的贡献。首先, 集群内部的地理临近性有利于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交流, 并降低相应的交易和存货成本;其次, 主体企业应当注重自身的核心价值, 并提高伙伴的价值。比如将某些技术授权与伙伴企业、对伙伴企业关于自身产品的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放手某些边缘化的技术给伙伴企业、将伙伴企业的创新能力纳入到自身创新体系中等。

3.3 集群企业与专门技术机构间的开放式创新

集群中有众多中介机构和科研机构, 包括大学、实验室、专职研究部门、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在开放式创新中, 大学和科研机构由于掌握更多的知识、技术资源因而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于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开放式创新实现, 如图2所示。

3.3.1 人才的交流和培养。

在开放式创新中, 企业和大学应当建立固定的交流机制, 比如聘用学校老师做技术人员、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 在这种固定的交流中, 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隐形知识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 也为学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了实践的证明, 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3.3.2 新企业的建立。

大学、研究机构协同企业建立新企业, 不仅可以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转换为实践, 还能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声望。新企业可以将企业本身搁置的技术变为现实, 为企业现有业务扩展市场基础, 提供“试水”经验, 与此同时将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拓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

3.3.3 共同研发和市场化新技术。

共同研发和市场化新技术, 相当于协作开发和创新,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技术、人力等优势, 接触自身技术无法达到的角度, 获取相应的技术优势和力量。在一般情况下, 大学和研究机构会由于技术进步获取收益, 所以是有充分意愿去共同研发新技术。

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保障机制

集群开放式创新中, 新技术的合作开发、新企业的建立、新成果的市场化都离不开风险投资业的支持, 同样政府政策将会为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实现提供制度、法律等的保障。因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保障机制, 主要从风险投资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考虑。

4.1 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业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支持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1 促进风险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开放式创新就是众多企业内部的“搁浅技术”依靠外力实现产品化、市场化, 一个很重要的形式便是依托特定技术的风险企业的诞生。无论何种形式的风险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风险投资所提供的技术、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所支持的技术是企业可能“忽视”的技术, 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的举动都值得企业去留意和学习。

4.1.2 为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开放式创新实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风险投资可以作为一种中间媒介, 以其自身的技术、市场力量促进集群内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相关利益者的合作, 有助于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大量的高新技术、高风险项目吸引风险投资企业的到来和发展, 并促进企业间、大学、科研机构等的这种重大风险项目合作的实现, 以利于集群内信任的建立, 最终有助于开放式创新的实现。

4.1.3 风险投资有助于开放式创新环境的形成。

集群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实现, 而风险投资的到来, 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和谐、包容、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的形成。风险投资巨大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刚刚成立的企业快速成长, 为集群带来新的技术、市场和活力。

4.2 政府的支持

政府作为整体宏观的管理者, 需要为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提供整体和环境、法律、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等的保障和支持。主要有:形成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创新环境, 营造一种信任、积极的创新氛围, 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活跃集群的创新活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项合作制度, 用法律手段规范集群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开放式创新中的行为, 惩治违法行为;大力发展教育, 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风险投资等集群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开放式创新人才。

5 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 有助于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速发展, 并进一步促进集群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开放式创新机制中, 集群环境和企业环境都需要得到重视, 企业要努力营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培养积极、开放的企业家精神, 集群要建立宽容、开放的创新文化, 并促进集群企业间的交流和竞争意识。在开放式创新实现中, 企业首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力量, 包括内部员工、研发部门和生产职能部门的沟通, 公司技术交流和公司战略意图商业模式的普及等, 充分在内部实现低成本的开放式创新。集群企业要扩散自己的思维模式, 在新建企业、同类竞争企业、供应链企业、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等机构中实践开放式创新, 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的低成本、高效率。同时, 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 为集群开放式创新实现提供支持保障机制。

摘要:对开放式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并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特点, 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机制, 将其定义为:环境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 并对其分别阐述, 得出相关结论, 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高新技术,集群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牟绍波, 黄雷.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 2013 (5) :57-60.

[3]任声策, 陆铭.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中国造船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5) :81-84.

[4]曹勇, 贺晓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59-64.

[5]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3) :47-54.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11

为第一时间让企业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加强政策导向的引导作用。合肥高新区近期组织召开政策解读会,邀请合肥市科技局相关处室领导,对园区约200家企业进行政策解读,传达省市最新出台的政策,并现场答疑。并充分借助大学科技园、民营创业园等孵化器,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全面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

合肥高新区还组织召开了2012年知识产权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就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创新发展等内容做专题报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让更多企业了解专利信息的价值,并现场为企业免费发放专利信息资源数据光盘。同时,组织由管委会分管领导带队、区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服务小分队,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自2008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以来,合肥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四年累计为553家企业兑现知识产权补贴资金337.95万元,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268家,占全市51%;拥有各类创新型企业78家,目前全区80%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以格力、三洋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以科大立安、美亚光电、四创电子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以赛维LDK、晶澳太阳能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合肥高新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

高新区创新机制 篇12

众所周知,以高新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如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的发展[1]。《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实现高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近三十多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领先于全国绝大部分区域,但主要还是体现在量的方面,在质的方面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链中产品研发及销售两端高附加值领域薄弱;产业链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较西方发达国家短;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及软环境均有待改善等。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充满活力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如何提高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如何提升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简述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而协同学是一个由各子系统相互衔接的系统集合,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多方向不同维度不同环节及层次的衔接产生协作效应,使系统保持自我稳定调和状态,最终使整个系统发挥出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协同创新就是要素之间不断整合互动的过程,各个创新主体要素之间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对于系统中的资源、信息等各方面要素进行有序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相互吸收借鉴,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同时,在协同创新进行的过程中,各个主体要素之间要进行及时的互动,以达到创新进程的同步,实现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配合[3]。

协同创新理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两个领域:第一,协同创新要素构成的研究。这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着重针对企业自身,从战略、文化、组织、管理、制度等要素进行分析;外部要素特指产业链之间各环节的协同创新,特别是企业与高校、政府、协会、行业组织及上下游企业等均是外部协同创新的重要要素。而充分构建完善的“企业—企业”、“企业—研究组织”、“企业—中介”、“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对于协同创新网络绩效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第二,协同创新的机理研究。体现在通过不同方法探讨协同创新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如杨楠教授通过构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并由此提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措施[5];彭建国等以系统二象理论为基础,运用DEA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协调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6]。

三、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内行政协调不足

广东各区域之间聚合力不强,各区域及城市由于政绩的非共享性与排他性,区域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达到较高的政绩,在给予本区域较大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会尽力阻止其他地方产业进入本地区,为了各区域发展争夺资源等各自为政现象明显。在广东四大经济区域板块中,即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地区,毋庸置疑,珠三角区域在创新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配套、创新科技人才的吸引、资金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可谓占尽优势。2014 年广东财务资源投入中的R&D经费内部支出,珠三角区域占整个广东的80%。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企业资金方面,珠三角也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板块。相对其他区域,珠三角区域充分发挥其集聚优势,但对其他区域的扩散效应及辐射效应不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区域之间缺乏较为统一且有号召力的行政组织架构,没有建立统一协调并组织分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间的竞合模式。英国著名学者Davies曾提出经典的“负协同”理论,即若区域政府之间行政、制度上的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将会产生所谓的“负协同效应”,系统要素之间呈现“1+1<2”的消极关系[7]。

(二)区域内产业同质现象较严重

早于2009 年,广东提出“双转移”战略(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和出台《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重点解决区域产业发展分工,及由此所衍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分配,明确指出珠三角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东、西翼及粤北依托自身环境及产业现状,以工业强市、服务业旺市的发展方向,主动承接及迎合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但广东区域内各板块行政体系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整体统筹规划方面协调力较差,各板块定位与分工不明确,导致区域内与区域间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呈现较为明显的趋同现象。如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的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等园区内企业的同质化较为严重,盲目跟风投资现象较为明显。

(三)产业协同创新效果质量不高

2014 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5.18 万亿元,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7 万件,工业企业PCT(专利国际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3 万件,但较之于长三角区域及京津冀区域,广东各项指标均不占优势。受限于改革开放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定位,其产业的特点是外向型经济较为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60%为外源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外商投融资带动发展比重较大,在广东的外商投资企业中90%以上研发活动都在境外的公司或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这已是制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效果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

(四)产业协同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主体均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集中体现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等组织缺乏协同精神及创新理念。高新技术各类企业的行业协会力量非常薄弱,部分企业的行业协会仍处于空白现象,已有的行业协会也未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而安于现状,短期发展思维、采用追随战略方针导向的企业比比皆是,长期停留在以价格、数量、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愿望和能力不足。科研院校则偏向于追求研究的学术价值,与行业企业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技术转化水平较差,转化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度合作体制僵硬,其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停留在被动性、短期化、临时性的层面,其面向社会经济发挥主战场的研究动力和能力匮乏。以深圳为例,深圳市科技局对深圳市79 家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1.9%的企业与国际中小企业进行合作,有41.8%的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但与其他对象的合作程度非常之低。

四、构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运作机制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主要由政府、市场(企业及客户)、科研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其中,政府是协同创新的牵头者,负责制订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政策体制,搭建服务平台,调配各项资源等,特别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协同性行政架构(可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地级市分管经贸市长担任组员),对涉及区域性发展、公共事务、地方分工、地方或创新主体间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控。市场(企业和客户)是协同创新的实施者、发源地及实验载体,企业负责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高新技术;客户负责向企业提出理念、技术、产品、服务等需求,并将实际使用效果反馈给企业。科研院校是协同创新的有力支撑者,负责进行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服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活动,并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是协同创新的桥梁,介于政府、市场之间,介于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之间,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中介组织。

(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战略机制

战略协同是广东省区域内及区域间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在理念及行为上达成共识,重点包括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认知、风险与利益共担、竞争与合作共存等方面的协同。战略协同需要区域政府制订并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内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区域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自的预定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解决上述提到的区域内行政协调不足、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的不良现象。通过各区域自身的资源裏赋、比较优势等因地制宜,将最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新兴产业,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财政、税收、土地、政府采购、人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配套人才引进、鼓励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政策体系,引导其他创新主体统一思想,规范企业运作行为。

(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上一篇:多元文化儿童文学下一篇:区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