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表达

2024-10-11

教师语言表达(精选12篇)

教师语言表达 篇1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一切。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己出色的语言艺术表达, 化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形象、使枯燥变生动。

教师语言表达艺术的三种表现

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是教师语言表达艺术的基础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话务求正确,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含义, 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词, 无异于美术课上不用削好的铅笔而用钉子去绘画。”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 不仅不能恰当地揭示出课文蕴含的意义, 有时还会因此而引起歧义, 造成学生理解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 无论是课文分析, 还是作文评讲, 教师都应该一语中的, 让学生掌握要领。而要做到这点, 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深的理解, 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 然后再通过你精确的表达, 打破和消除学生理解与感悟中的阻隔, 从而进入洞明之境。如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 很多教师习惯用教参上提出的“秋花图”、“秋槐图”、“秋果图”等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幅画面, 这样的概括虽然也符合文意, 但却不能将语言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悲凉之感表达出来, 而且学生如果仅从“秋花”“秋槐”“秋果”的字面去理解, 反而感到一种诗意盎然;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 就改用“破屋蓝花”、“秋日青果”、“落蕊轻扫”这样三个关键词组, 引导学生准确地领悟到郁达夫眼中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对郁达夫通过这段貌似诗意浓郁实则悲凉感伤的文字有了更为深刻地感受。

二是语言表达的丰富生动性。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讲解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能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性。而欲达此目的, 一个好语文教师在讲堂上会激情饱满, 通过自己富有张力的语言, 让学生沉浸在课文的语境之中。比如, 我在讲《葫芦僧判断糊涂案》一课时, 对课文中贾雨村听了原告哭诉冤曲后, 起初也欲拘囚被告秉公判案, 但听了门子一番“护官符”的高论后, 立刻“变色”, 终而循情让元凶逍遥法外, 办了一个糊涂案的所作所为, 我先是给学生讲了契诃夫《变色龙》中那个巡警奥莫洛夫不断“变脸”的故事, 然后结合课文, 用讲故事的形式, 和生动的现代语言, 讲述了一个富有情趣的现代版贾雨村判案经过, 讲述过程中我还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两组词语, 概括总结了贾雨村前后不同的性格心理和两种不同的角色形象:

始则心存良善法不容情一股豪气———没有失去良知前的“人”。

终则为虎作伥循私枉法胆小如鼠———失去良知后的封建“狗”。

这样, 由于自己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引导启发, 学生便与教师产生共鸣, 课堂教学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当然,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前提是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充满激情, 只有在激情四射的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才会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 才会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 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师生才能同时沉浸在“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的情境之中。

三是辞约意丰的凝练性与循循善诱的启发性。课堂上的语言表达, 若过于冗长复沓, 必然造成语无重点, 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凝练性, 努力做到通过自己精练的语言表达, 不仅能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一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还能便于学生能从重点中联想到其他的知识点, 这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不少教师都会用很长的语言文字来介绍屈原的生平遭遇, 这样既费时费力, 还让学生不知所云, 因此,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讲解的:先在黑板上写下“身经三代”、“两遭放逐”、“一颗赤心”三个词组, 然后围绕三个词组进行解释, 这样既使学生很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 这十几个辞约意丰、提纲挈领的字, 却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 语文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努力。

一是注重知识积累,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在知识更新频率极高的当下, 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借鉴与吸收越来越普遍, 语文知识的天地越来越宽广, 因此,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尽管不可能做到无所不晓, 但除了要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之外, 至少还应该在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 甚至在自然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涉猎, 努力在自己头脑里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 努力使自己的语汇更加丰富、更具现代性, 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语言表达的原因而影响了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

二是注重语言新因素新形式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是伴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在社会生活发生激剧变化、学科知识更趋渗透融合的今天, 许多新鲜活泼的新词汇、新句法不断涌现, 因此,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除了己有的语言积累外, 还要密切关注新出现的语言现象, 努力向生活和人民群众学习新的有鲜活生命的语汇、语法, 建筑起自己始终丰富多彩的“语言仓库”来。语言仓库里的东西多了, 教学当中, 教师的语言使用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讲起课来才会有趣、有味、形象、生动。

第三, 勤于学习更要勤于实践。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 语言运用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语言表达的艺术, 就象戏曲演员的表演艺术一样, 必须“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即使是老教师, 也要加强备课, 对自己每堂课的教学语言都要反复琢磨, 每句话都要再三推敲, 只有勤学苦练, 才会技高一筹。

总之,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不仅要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和渊博的学识, 还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以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教学语言的魅力, 用自己激情飞扬的语言“粘”住学生, 让他们在教师充满灵动的语言中, 张开年青的双翼, 在知识的碧海蓝天中自由飞翔。

教师语言表达 篇2

这个周末,学校组织新入职的全体教师进行了名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在线直播培训。吴郁老师用了一天时间,向广大学员们传授了如何进行科学发声,如何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颜永平老师向学员们传授了如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做一场精彩的演讲。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吴郁和颜永平老师的精彩讲解,博得了现场和在线学生的热烈反映,阵阵掌声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高校教师,我在这次培训中收获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

首先,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科学发声的重要性。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在以前的登台讲解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发声训练,加上紧张的情绪影响,使得自己一直在用声带进行发声。这种错误的方式不仅让自己的喉咙受损,声音嘶哑,而且无法长时间保持音量的均衡,更谈不上音色的美感了。听了吴郁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这是自己的呼吸方式、发音方式均不标准造成的后果,我这才知道在呼吸时应采用胸腹联和呼吸才能保证音量的均衡性,不至于心慌气短;要注意吐字归音,科学用声,才能使自己在讲课时吐字清晰,音色饱满;注意因情、因境用声,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没有一定时间的积淀是无法领会的。

其次,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一个课时的有限时间里,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一场演讲中,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让观众听课时津津有味,不再瞌睡,引发演讲现场的良性互动。颜永平老师告诉我们,要训练这种能力,平时要做到“六开”,即打开目光、打开声音、打开手势、打开表情、打开心门、打开思路;在进行登台演讲时,要做到一停三得,注意站姿和手势语;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语表达入理、入情、入戏、入画,才能做到演讲时亲切自然、充满自信、洒脱自如。

教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 言关键期 学习与记忆 语言模仿 儿童发展观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语言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發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例如在下雪的冬天,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一)多看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如《刺猬树》是由6幅画组成。让幼儿按顺序找好每一幅画,看完。再让幼儿看里面有谁?然后让幼儿看它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看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讲述故事。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并讲述他们听到的故事。

(三)多练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一)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班上来了参观、看课的人时,知道问:“客人好”。通过反复的教育,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人称名词,他们逐渐会合乎情理地称呼了。

(二)利用文学作品用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

四、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谈话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五、做一名善听的老师

要细心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9.

[2](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著.刘碧如译.儿童道德判断.五洲出版社.

[3]王杰.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4]冯志坚.学前儿童体育[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97.

教师语言表达 篇4

1. 课堂上你让一同学讲解一个问题, 说了好一会儿也说不出几个字, 你让他在黑板上写过程, 却写得非常有条理和逻辑。

2.你帮一同学个别辅导时 , 讲了半天后问他懂不懂, 他说懂, 你让他说一遍, 结果什么都不会说。

3.在观摩课上 , 你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普通话好, 声音洪亮, 而且思路清晰。

这些体验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愿说和不会说, 想说说不好、说不出的现象, 甚至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冷场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觉得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不能以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数学教师也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 让学生敢说: 表达完整、流利, 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会说:表达清晰、条理性好;巧说:表达富有个性, 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能力谈几点 看法和体会。

一、从教师的言行中形成数学 语言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只要求学生“做得好”, 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事, 与数学无关。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 甚至教师自己出现不规范、不科学语言的现象,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如归纳“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2”, 而教师读成“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加宽括号乘2”。这种不把数学符号文字化、数学化的不规范的言行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 生的表率, 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严谨, 语气要抑扬顿挫, 语速要适中, 使学生能够听清楚、记清楚, 保证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时间, 养成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能主动、清晰、完整、流利地口头表述出数学知识。其次, 要加强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转化, 把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教师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先引导学生看———同学演示“破十” 的过程, 摆———自己动手操作“破十”, 想———回忆操作“破十”的过程, 说———说出“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 最后填———填写出两步口算过程中所缺的数。在说的过程中, 教师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表扬学生参与到说中来, 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9=1, 1+5=6, 所以15- 9=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6=15, 所以15-9=6。”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的、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 进一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和掌握“想加算减法”, 从而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学 习兴趣,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在培植儿童的时候, 若拘束太多, 则儿童形同枯槁;如果让他跑, 让他跳, 让他玩耍, 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披露灵性, 充分展示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敢说、愿说且说到关键处。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时, 我先让参加过游园会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游园会中看到过的情境, 然后再用挂图、课件学习主题图, 并用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入场”,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有序地观察:套圈儿的—踢球儿的—赏鱼的—买风车的—买气球的。深入观察后, 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猜猜图中人物都说了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等等。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愿意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并收集数学信息, 用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实践证明, 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 参加的意识就越强烈, 思维就越活跃, 表达欲望越强烈。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是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 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还能通过合作学习,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 然后将各自所带的人民币介绍给同组同学听, 看谁认得多、认得准。再进行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人民币, 教师适时补充。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民币, 请小组的其他成员识别。师:“识别人民币的时候, 有什么好方法? ”生 :“可以从人民币 上的数字 来识别。”“可以从人民币上的汉字来识 别。”“可以从人民币上的颜色来识别。”“还可以从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等等。这种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 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惧怕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 发言机会远远多于全班交流, 同时也能较好地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增加说话的勇气, 增强准确回答问题的信心。学生在经过自主思考后, 认真交流了自己的思考所得, 表达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

实践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手、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 首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 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 想象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接着指导学生将自制的纸圆柱侧面剪开, 再展开, 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纷纷说:“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请学生大 胆地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 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有条理地口述动手操作活动过程, 丰富了感性认识,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强化。

教师语言表达 篇5

怎样让有效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纲要指出,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怎样的教育行为是有效的呢?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园老师是幼儿的第一启蒙老师,因此,幼儿园环境、老师的观念、教养方式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与环境及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让幼儿多听、多说丰富幼儿词汇

幼儿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如果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幼儿就容易胆小害怕,幼儿就不爱回答问题,教师要培养幼儿交流兴趣,如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同时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幼儿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只有让幼儿多听、多说才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交流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再如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环节,经常练习重复的语言,巩固幼儿语言的基础,并加深幼儿对语言交流方法的理解,让幼儿主动交流所见所闻,并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在各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语言进行指导,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如在用餐前,离园前组织幼儿欣赏阅读图书,每天进行

定时的语言训练,让幼儿尽情的说,在活动中让幼儿自由交谈,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幼儿说的欲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晨谈,每天创设一个幼儿喜欢交流的话题,让幼儿有机会说喜欢说。

二、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感受理解语言,让幼儿在不同的类型的游戏中多看,多听、多讲,使幼儿有表达的机会,在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围绕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引导幼儿不断丰富游戏内容,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创造性的说,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让幼儿勇敢自信起来,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语言教学中,也可运用情景对话,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更有兴趣地练习语言,丰富幼儿语言学习内容。

在语言教学中,竞赛的方式也可适当运用,它可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及说的兴趣。

教师语言表达 篇6

一、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直观、幽默风趣

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中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语言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化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例如,修改病句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学生在修改病句时却往往习惯于运用“肢解”的办法——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这样,句子是通顺了,可其表达的意思却比原句缩减了不少,有时甚至会出现内容迥异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向学生讲: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个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点小小的伤病,大夫给他治病时却砍下了他的一条胳膊或一根大腿,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这样的比喻,学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质量显著提高。其收效比起一味阐述道理,强调概念来要快得多,而且省时省力。

喜欢幽默风趣同样也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风趣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教师尤其不同于一些蹩脚的演员,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有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三、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利于激趣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笔者在教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我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一个“精”字,不但讲解要精,言简意赅,而且还应该极具启发性,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笔者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语言表达 篇7

1. 明确和掌握教师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这是培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依据和标准。口头语言表达要有正确性、准确性、思想教育性、连贯性、简洁性、逻辑性、通俗性、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实用性、启发性、新颖性、清晰性、差异性、道德性; 体态语言表达要用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等来辅助口头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板书语言要正确、清晰、美观、精练概括、周密、布局合理、有条理、重点突出、详略有度; 作业批语要明确,要多表扬和激励,要把教师的关爱融入批语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写在批语中。

2. 认真学习有助于高水平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知识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要想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要认真学习有助于高水平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知识。1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这样可使工作语言带有目的性。2要认真学习语法知识、语言艺术、板书学、美学、表演学、逻辑学。这样可使工作语言具有正确性、准确性、连贯性、清晰性、形象性、逻辑性。3要认真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这样可使工作语言具有道德性。4要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知道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和教育规律后,可使工作语言具有通俗性、形象性、趣味性、实 用性、启发性、差异性。5要多读现代教育类杂志和多看新闻。这样可使工作语言具有新颖性、启发性。6要认真备课,找出教材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这样可使工作语言具有正确性、简洁性。7要学习和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只有知识渊博,才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风趣幽默。8要向所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3. 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认真钻研和学习教育教学语言艺术,才能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和达到伟大的目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教学语言才能注入活力、显示出生机,讲起课来才会神采飞扬,甚至手舞足蹈; 否则,就难免生硬呆板、黯然失色、平平淡淡。

4. 勤练苦练

实践证明,想要掌握某种技能必须经常不断地练习。所以,教师要想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勤练苦练。

5. 多参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活动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促进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

6. 学校要把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

考核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考核能触及教师的自尊需要,教师为了维护其自尊心会朝着考核提出的要求而奋斗。

7. 有学生意识

教育教学语言水平的优劣用什么来检验呢? 不能孤立地看它是否“科学”、是否“艺术”,更要看它是否易于和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语言一定要有学生意识,才是高水平的教学语言。

8. 以教材为依据

教师语言表达 篇8

因此, 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并力求达到规范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努力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谈几点策略和方法。

一、教师示范——展现科学语言的严谨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曾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教师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与否, 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 才能掌握所学知识。

(一) 语言表达需贴切

案例1:种子萌发的一般条件是___。

许多学生在解答时常只答“温度、水分、空气”, 或答成“一定温度、充足水分、充足空气”, 或答“适宜的温度”等。这样的表述或许对学生来说是完整了, 但终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 经不起推敲。教师的表达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学生通过对比和理解, 发现有这些定语修饰与没有这些定语修饰, 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所用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专业性。

(二) 概念解释需确切

科学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应真实、确切。所谓确切, 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 叙述原理, 不能含糊笼统, 更不可胡言乱语。

案例2:在催化剂的教学中, 教师有时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 但往往忽略了催化剂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的教学。学生如果接受了这样模糊的信息, 反馈到今后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时难免会出现错误。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以身作则。有时科学概念很抽象, 教师在教学时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俗语, 但俗语的运用也要体现科学性, 尽量用科学、规范、简明的科学语言表达。

(三) 词语区分需关切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对课文中的用语要反复斟酌, 尤其是雷同词语要加以规范表达。

案例3: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 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 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 所合成的一种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免疫的蛋白质。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或病原体。

此外, 还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生长素和生长激素、溶质溶剂和溶液、热量和热能、凸透镜和凸面镜等等雷同词语均需教师收集整理, 与学生一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并反复向学生强调。

二、情境创设——规范学生口语的随意性

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更多地让语言表达自主权回归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学生讨论, 使学生敢于表达、有机会表达, 促使内部思维与外部语言之间的转化, 从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说

在科学探究中, 要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 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有疑、有惑、有思、有想,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迫切地想动手探究去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大胆地猜测, 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有暴露问题, 才有纠正的机会。

案例4:《大气压强》教学中, 老师给学生变了一个魔术。

首先, 出示玻璃管, 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 然后向管内倒水, 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接着, 左手拿管, 并且用大拇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 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再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此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 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 支撑住了水柱。追问质疑:若此时将管倒拿, 使其开口端朝下, 水会不会流出?学生有的说会, 有的说不会。然后, 左手拿管不变, 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 将管倒置 (倒置过程中, 手指不要松开) , 并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 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教师自言自语:咦,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 (可用左手倒拿着管, 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 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重力了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 “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学生猜想是大气压强的原因。之后演示:在矿泉水瓶中装水, 然后将瓶子的不同位置用粗针扎孔, 水会流出。学生观察现象, 回答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再向瓶子内重新装入水, 并快速的拧紧瓶盖。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呢?从受力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水受到一个孔的外部给它的向内的力, 而现在它只与大气接触, 所以大气应该有压强, 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学生经过教师有意识的设问引导, 能把答案规范完整地表述出来。

因此, 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份信任, 学生才能大胆的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表达也是一种真实思想的流露, 教师创设了情境, 目的在于学生参与并及时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

(二) 利用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说

课堂讨论和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 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把讨论、辩论等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判断上容易出错或似是而非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们将他们的想法尽量的说出来, 通过个人说、小组说、集体说, 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

案例5:力的概念很抽象, 学生比较难理解, 我在课堂上设计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在学生讨论时, 主动寻求生活中可以表现力的事例, 分析这些力产生的效果, 从而感受力的存在。如有学生说:“汽车撞到树上, 树被撞倒, 说明车对树有力的作用。”也有学生说:“用力拍桌子, 手感到痛, 说明桌子对手有力的作用。”马上又有学生跟着说:“桌子振动了, 说明手对桌子也有力的作用。”“用手推窗, 窗被打开, 说明手对窗有力的作用。”……学生在倾听、思考、辩论的过程中, 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思考语言化, 用语言去反驳别人, 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观点的碰撞, 谁对谁错, 以理服人, 你的观点正确与否?能否被其他同学认同?合理的语言表达, 科学的规范用语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三、方案评析——体现科学语言的直观性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是中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之一, 实验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其考查主要表现在:能独立完成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的科学事实的能力, 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笔者对2009年、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分析, 发现非选择题部分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现在很多学生上课对实验是“看完热闹”后却“说不出门道”来。笔者认为:“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说”实验则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的课堂只重视“看”而不强调“说”, 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容易漂浮, 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案例6: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要在葡萄园种植具有“果大味甜”等优良性状的A品种葡萄, 果农没有选择A品种葡萄的种子在园中进行播种, 而是直接剪取A品种葡萄的枝条进行扦插。你认为他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

(2) 扦插时, 某果农先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 再将枝条插入土壤中。他认为这样做能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理由是_____。

学生在分析第一个方案的优点时有这些说法:种子繁殖太慢;扦插比较方便;一次扦插可以插很多枝;扦插的水果跟原先的水果长得一样等等。而准确规范的说法是: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 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学生在分析第二个方案的操作理由时有这些说法:那溶液可以防止插条死亡;生长素溶液是魔药, 沾一沾可以保证生根;沾点生长素溶液, 可以防止落叶, 保证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插条成活等等。而正确的说法是: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因此, 培养学生对实验清晰、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教材上的实验在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反复阅读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学会用规范的科学专业术语表达实验思路。

2.学会设计完善的全新的科学实验, 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好从初一就开始训练, 让学生克服完成实验设计题的畏惧心理, 为良好的文字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科学记录, 科学记录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因为记录需要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形成语言文字、符号等记录下来。做了记录的学生与没做记录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研究更深入些, 语言逻辑更有序。

四、教材依托——注重科学语言的固定性

科学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 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因为教材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可以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科学专业术语, 还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并且可以纠正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性。

案例7:我们整理和积累了一下, 在化学教学中错别字出现的主要原因:

(1) 音同字异相混淆。如将“中和反应”写成“中合反应”, 将“试管”写成“式管”等。

(2) 音似字异相混淆。如将“滤子”写成“滤纸”, 将“汞”写成“贡”等。

(3) 形似音异相混淆。如将“蒸发皿”写成“蒸发血”, 将“冶铁”写成“治铁”等。

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可以适当增加这类型的习题,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每次考试后, 教师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 找出典型失误之处, 分析原因, 通过集体讲评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对语言表达失误给予纠正。在试卷讲评时, 最好创设良好的讲评氛围, 通过讨论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 力争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

对教材中的科学术语, 笔者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归类, 内容见下表:

因此,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熟记教材时, 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在阅读、熟记教材知识点后, 自己用专业术语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在讲完“生物群落”的概念后, 指导学生阅读并识记后让学生复述, 效果非常好。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 如概念、原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应准确牢记, 精确把握。

五、习题精选——巩固科学语言的书面性

课后练习是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的重要措施, 针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培养学生“说”的基础上, 必须进一步加强“写”的训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 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我们选择的训练题, 既要能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规范用语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8:观看日偏食的安全办法之一是间接观看, 可以利用望远镜将光线____后成缩小的实像后观察。

解析:本题答案是“会聚”, 属于专有名词, 也称之为专业术语, 然而学生的答案不规范之处随处可见:部分学生写了“汇聚”, 也有的写了“聚焦”“聚集”等等。规范与不规范之处在于:“会聚”有会合后还会分开的意思;“汇聚”指会在一处, 没有分开的意思。老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刻板机械的记忆, 而是强调一种科学的态度, 即科学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综上所述, 初中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始终,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反复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顺畅沟通, 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是作为一个高素质科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对学生终身发展十分有益。因此, 我们必须把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一环, 从基础抓起, 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57-62.

[2].蔡军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 (6) .

教师语言表达 篇9

一、真正地认识语言障碍学生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大多放弃了语言障碍学生,因而他们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更失去了口语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即使让众多乃至全班学生去自读时,他们也不好好地去读,这就导致其语言障碍现象越来越严重。语言障碍学生真正就语言障碍到了极点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育学家曾断言: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方面的可能性,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笔者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践,让没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与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去故意发生没有任何危险的矛盾,进而让他们去争辩,不难发现虽然他们之间的语言表达悬殊,但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在与没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争辩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说服对方,并在激烈的争辩中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由此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即使是语言障碍学生,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他们的语言障碍也会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扫除的。铲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同样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开发、心理康复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真正地尊重语言障碍学生

于永正先生之所以能够让那些语言障碍学生能够心悦诚服且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并不是他具有特别神奇的功能,而是他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尤其在让学生朗读、进行口语交际时,特别真正地尊重语言障碍学生。比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文时,他首先了解了班里有口语障碍的学生,然后创设适合语言障碍学生进行朗读和口语交际成功表现的氛围,进而在实施过程中,表现的是那样宽容而又耐心,体现了一位教师尊重语言障碍学生的莫大情怀,由此让语言障碍学生也能体会到朗读以及口语表达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了自信心,使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朗读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必须真正地尊重语言障碍的学生。要想达到真正尊重的目的,教师要有一颗耐心等待的心,对待具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尤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让他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提高,耐心地等待着他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提高,也一定要有一颗热情呵护的心。应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内心深处总不希望自己具有语言障碍,当他们经过了训练之后,无论是朗读水平,还是口语表达能力,总会有一定的提高的。每当发现其提高了,则应多多去表扬、去鼓励,而且要有一颗促其提高的心。应当说语言障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极低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提高,多让他们去表现是需要的,放缓坡度让他们去表现也是需要的。

三、真正地训练语言障碍学生

新闻语言及其表达技巧 篇10

新运闻用语最言”, 就鲜明是、闻确最的生文动、字最, 报准语道闻思最内义, 丰容。新富的顾闻新名是言实新报近道发;生语的言事及王□全是民音交义统际一工的其冰晓具具传。有播表信新达闻息事语实客言表和观、通确俗切、的简特洁达点。要想把新技闻动只、有写准老得确鲜、明老感实、人实生, 巧学习呢?学习语言。如何

学习古代有生命的典型

语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上出了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历史名人, 他们的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传世精品。作为新闻记者, 没有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 要想写好新闻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报刊经常出现的新闻标题, 许多都是借用或改动的古诗文的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江南无处不飞花”、“沉舟侧畔千帆过”、“道是无情却有情”……

学习外来风趣幽默的语言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对外来的任何东西, 都不要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新闻写作也不例外。西方语言的精华在于风趣幽默, 写文章很少穿靴戴帽, 更是以短而引人入胜。如“邓小平访美”, 美国从国内外抽回246名一流记者参加报道。刚从路透社抽回来的记者写道:“身高只有一米五九的中国二号人物邓小平访美, 在机场受到美国总统卡特的盛情接待, 从机场到白宫, 在长达几百米的长廊上, 都重新铺换了崭新的红绒地毯, 不远一个不远一个放着乌红净亮的黄铜痰盂, 随时为有抽烟爱好的邓小平吐痰做好准备。”被评为世界好新闻。

学习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语言

人民群众的语言, 朴实无华、简洁明快, 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家熟悉的柳青、赵树理、魏巍等作家, 都是新闻记者出身, 还有知名记者穆青、周原、冯健等, 正因为他们有广泛的古典文学知识, 善于吸收外来语言的精华, 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所以他们的作品, 才成为传世之作。只有长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多看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 才能学好群众语言。下面就讲讲新闻语言的表达技巧。

新闻语言的表达技巧

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不外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对话、说明六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的语言也同样是运用这几个方面的表达, 所不同的是文学作品是塑造典型, 而新闻作品是真人真事。

记叙: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人记事。它包括新闻体裁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调查报告、人物专访和文学方面的小说、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如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不仅有记叙、描写、抒情, 还有议论等综合表达手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和事。不论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 描写的种类有很多, 但最常用的是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心理描写。新闻要想写得生动感人, 必须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

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妈“三仙姑”以及《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都是从正面描写的。

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运用巧妙的表达, 间接而含蓄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如蒋介石的高参秘书陈布雷为什么要自杀一文, 写他同蒋介石一起收听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文章, 还没听完, 蒋介石就气急败坏地把收音机关了。用蔑视的口气说:“布雷呀!你听, 毛润之又发表文章了, 你呢?”陈布雷无可奈何地凄然一笑说:“委员长, 毛泽东的文章都是他自己写, 你的文章都让我写!我啥时候也写不过毛泽东啊!”眼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天天壮大, 国民党越来越不得人心, 更加上自己失宠, 陈布雷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就说明, 毛泽东惊人的才华, 连反对过他的敌人, 也不得不佩服。

抒情:记叙文的抒情,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 都普遍采用。所谓抒情, 就是作家或记者借写人状物时, 来表达自己有感而发的真实感情。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 最后一段写道:“同志们, 朋友们, 当你早晨喝完豆浆, 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 当你坐上班车走向工厂的时候, 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间的时候, 当你坐在办公室静静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 当你和自己心爱的人在林荫大道散步的时候, 当你向孩子们嘴里塞苹果的时候, 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

议论:议论和抒情都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往往议论也包含着抒情的成分。所谓议论, 就是作者站到第三者的立场上, 对人和事予以摆事实讲道理发表议论。

仍以新闻语言为例, 议论是在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法。作者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往往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新闻语言很灵活, 有的在开头议论, 有的在最后议论, 有的在记叙和描写的中间议论。

如《多毛姑娘脱毛论》开头议论道:“人总是爱美的, 特别是正当青春妙龄的姑娘。但世界上的事往往与人们的愿望相反, 偏偏在有些妙龄姑娘的胸前、背后长了一片又一片既浓且密的汗毛。吓得她们夏天不敢穿半截褂和裙子, 有的甚至连对象都不敢找。江西有位姑娘向对方说出自己身上多毛时, 男友甩手而去, 气愤地说:女子多毛, 凶多吉少, 苦恼啊苦恼。”

对话:对话这种表达手法, 不仅适用文学的小说、戏剧、电影等, 同时也适用新闻的写作。请看《纯洁的友谊、高尚的情操》的第一段:

婚礼结束了, 客人各已散尽, 但新郎并没有走进自己的新房, 却向另一间寂静的小屋径直走去。病榻上躺着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兰芝, 我, 我对不起你!”“礼义, 你怎么这样说, 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 你幸福我就高兴!”“兰芝, 我……”“礼义, 你累了, 好好休息吧!”紧接着双方一阵沉默……

说明:实际上就是说明人和事物的特点、性质和社会功能。说明白点就是广告。上世纪80年代, 日本推销丰田汽车, 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过一则言简意赅的广告, 叫“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就是很好的说明。

教师语言表达 篇11

一、通过直接感知,丰富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语言知识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包括周围的人、事物、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现象。孩子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来获取周围环境中的知识,进而丰富语言。语言知识的丰富又提高了其认知水平并扩大了认知范围,对语言知识的丰富又能很好地促进。因此,为了发展语言能力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直接感知,提升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创设各种认知周围世界的场景,在认知周围环境中丰富孩子的语言知识,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孩子们到周围的大自然中认识草木发芽与开花,认识春天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认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这样可以在大脑中有了春天的概念。同样,通过观察和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来建立季节的概念,在大脑中认识四季,建立了四季特有的情景概念。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为语言表达四季景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就拥有了用语言表达来描述四季的基本能力。

二、通过看听说练,发展表达能力

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语言表达特点,听取周围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说各种说话内容,加强其语言表达练习等多种方式来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观察,学习肢体语言

语言表达包括肢体语言和说话交流两种方式。肢体语言为人的语言表达增添了生动形象的元素,使语言表达更多地展示出情绪与信息,提升语言表达的高效性。因此,发展孩子的肢体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注重对孩子的肢体动作的观察,引导孩子们对肢体动作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观看《大风车》、《动画城》等少儿栏目,观察人的肢体动作来配合表达的影像资料,还可以欣赏小歌手在唱歌过程中的肢体动作,通过对各种形式肢体语言的观察,耳濡目染地使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丰富起来,促进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通过耐心倾听,学习语言表达

培养孩子们倾听习惯,可以很好地促进其表达能力的发展。要学会语言表达,必须学会倾听,听懂并理解,然后为学说打好基础。积极创设倾听环境,在各种形式的倾听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和理解各种语言知识,激发语言模仿和词句应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在营造情境中体会语言表达方式,也可以播放歌曲,在优美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学唱歌词,来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可以耳濡目染地增加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说,尝试语言表达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灵感受就是语言表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思维,通过说话或者交谈表达出来,形成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了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说话,在语言表达的不断尝试中,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清晰性、明确性、条理性和层次性。

例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创造机会进行谈话。使其有说话和交谈的意愿,促进孩子们积极地语言表达。和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事物进行对话

4.通过练讲,提升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要求说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以及用词恰当。这些语言表达技巧都需要在语言练习中锻炼提高,这就需要进行强化练习,在讲话中逐渐地积累和提高表达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做一些演讲形式的语言表达练习,如让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准备,讲一则故事,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谈一下自己家里可爱的小宠物等。家长注意在孩子们的学习和准备中悉心辅导,提高孩子们练讲的自信心。通过这种形式的长期系统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会逐渐提高,然后再提高说讲内容的难度和要求,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儿童阶段是人的语言表达发育和能力提高的敏感敏感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携手共同努力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带领孩子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丰富孩子语言知识;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看听说练,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的心理机制 篇12

关键词:语言表达;心理机制;心理素质;性格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往中, 人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很善言谈, 与这样的人交谈, 会有“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之感;或者看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看罢倍受感染, 并能从中领略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有人说起话来则笨嘴拙舌、词不达意, 动起笔来行笔很难。这些口头或书面表达方面的诸多差异, 一方面是与个体的文字功底及相应训练或习惯有关, 另一方面与其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俗话说“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直接影响着言语表达的特色和效果。那么, 言语表达的心理机制怎样?为什么会形成个体间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语言表达的心理机制。

一、不爱言谈者的心理根源

不爱言谈者不爱言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发音器官障碍之外, 还有文化水平低、自小缺乏锻炼、性格内向及心理障碍等因素。其中, 后两种为心理因素, 性格内向是不爱言谈的重要心理根源。这是因为, 性格内向者的心理情感朝向于内, 其思想观点极少表现出来——“潜流奔涌, 外无痕迹”。这种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干不说”。踏踏实实、默默无声地实干固然难能可贵, 但在信息时代, 这种心理特征很难适应形势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用进废退”, 长期的不言, 还会导致言语生理机能的降低, 影响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 对于性格内向者, 应正视自己和现实, 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发扬优势, 弥补不足, 走向社会, 锻炼自己。

不爱言谈者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后天诸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大多数具有不爱言谈心理障碍的人, 并非从小就不爱言谈, 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压抑或遇到挫折, 由不敢言开始逐步发展为不爱言谈的。由于我国封建统治的历史较长, 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上形成了较稳固的心理积淀, 再加上“长官意志”、“家长作风”、“一言堂”的客观存在, 使得很多人坚守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训, 遵循着“沉默为金”、“省言为妙”的原则, 况且在一些人眼中爱言者常被误认为“欲言而不敢言、不能言”的心理氛围, 就会导致言语表达心理障碍的产生, 因此, 要广开言路, 活跃思想, 就必须努力创造一个便言的社会心理氛围。也只有便言氛围的形成, 才能消除不爱言谈者的心理障碍, 使言语有失者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爱言而不善言的心理症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社会民主氛围的逐步形成, 当代社会中青年群体内一味不言或不爱言者正在减少, 并逐渐向爱言转化, 可是爱言与善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从爱言到善言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否则, 只是爱言而言不到点子上, 其结果还不如不言、少言, 也就是说, 日常生活中不善于交往、不善于言谈者, 说的话不是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本意, 就是所言生硬, 不便于对方接受, 其预期效果自然达不到。

俗话说, “成则一言, 败则一语”。现实生活中, 人人都有听顺言的心理需要, 善言不仅便于对方接受, 而且往往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而又使对方乐于接受的话语, 一方而应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需要适应对方的心理要求, 因此, 善言就其心理机制来说, 必须有灵活的心智、开阔的思维、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在日常交往中及时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脉博, 迅速而准确地组织成富有艺术感染力、适应对方的心理趋向, 并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妙语, 使对方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说, 对于那些爱言而不善言者来说, 除其语言功底差、艺术修养水平低而外, 更主要的是因为不注意交往对象的具体特点, 不能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对象的心理动向, 不论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 他们只是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沿着自己的思路, 直抒胸臆。这样必然导致对方的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 交往目的就很难达到。因此, 只有加强相应的训练, 才能保证由爱言向善言的过渡。

三、爱言又善言者的心理素质结构

爱言又善言不仅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训练基础, 还需要有功能互助、健全合理的心理素质结构系统, 大体包括: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 诚实谦逊宽容大度的胸襟, 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以及比较稳定的情绪等, 具有了这样健全完善的心理素质, 再加之深厚坚实的语言功底, 那么, 他表达出来的语言就一定是本意表达十分清楚、形式活泼、对方乐于接受的;就一定是表达恰当、得体, 即使是在讽刺对方, 也非常适度;这样, 就有可能在对方不乐意接受自己要求的情况下而不得不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 难免会有求助于别人的时候。在求助前, 如能审慎全面地思维, 把握准对方的心理脉博, 再认真组织好合理而准确的语言形式, 力求在对话中始终掌握说话的主动权, 就能牵动着对方沿着自己的设计去思维, 求助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样做, 即使由于实际情况的存在达不到有求必应的效果, 也能牵动对方的思维, 给予谦意的解释。如有个学生向一位教师索要一份试卷, 开头第一句就说:“老师, 我听说您还有试卷”。接着陈述了要试卷的目的, 结果如愿以偿。否则, 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心理需求, 说话不当, 即使具有客观条件, 也会使自己在求助别人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目的就很难达到。

在语言表达的进程中还涉及到审美情趣问题。如果具有较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 就能从美的角度去合理地组织语言, 使人听后产生相应的美感体验, 从而使其受到良好情趣的熏陶和感染, 得到美的感受。如一小孩问“妈妈, 这窗户是干啥用的?”妈妈说:“窗户是吸收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如果这位母亲不考虑语言中美的因素, 即使是口齿灵俐, 说出的话也是不美的, 必然会使人产生别别扭扭的主观感受, 很难实现心灵的沟通, 达到相应的语言效果。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要注意审美情趣的训练, 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 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社会活动的效率。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了不爱言谈者、爱言而不善言者及爱言又善言者的心理机制, 认为只有通过创造便言的社会心理氛围, 加强言语机能、技巧的训练, 培养良好的性格等手段, 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性。

上一篇:快速修补材料下一篇: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