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2024-10-11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精选12篇)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1

院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独特的作用, 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学院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于引导师生坚定、准确的政治方向,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应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正确导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从和服务学院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 以育人为根本目标, 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

一、院校文化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院校文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此即可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于院校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近年来, 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院校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 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观点。

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认为院校文化是在学院教育环境下, 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课外活动说”:认为院校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 作用是娱乐、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

3.“第二课堂说”:认为院校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与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即“院校文化从狭义上讲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

总的来说, 院校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 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学院人为主体, 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院校文化重在建设, 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这两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院树立起较为完整的文化现象。

1.院校物质文化建设。

在院校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目的, 物质文化则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院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 属于院校文化的硬件。院校物质文化为实体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院校设施将为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场所, 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 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 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 激发学院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 有效促进学院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院历史传统和被学院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学院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院人际关系上。

(1) 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院校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学院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 使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好的校风具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 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院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能够有效地排除不良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 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良学风对院校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充分发挥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院校精神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产生影响的, 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谈一些见解。

1.创建健康优美的学院环境, 发挥院校精神文化的熏陶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一般情况下, 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 其效率和积极性都比较高。学院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 并加以美化, 建筑物尽量做到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滋生蓬勃向上的动力, 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在院校环境建设上, 各院校要打破静止的模式, 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我们的理解就是首先要赋予校园里的建筑设施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 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特长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其次, 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 各有特色, 相互辉映。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 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 要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等, 让不同的功能区有着不同的精神愉悦。最后, 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 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 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2.营造奋发向上的风气, 发挥院校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 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 首先, 领导应以身作则, 通过理论学习, 统一认识, 端正办学方向, 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 为促进良好学院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 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 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教育;要利用各种载体宣传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从而在师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精心开展精神文化活动, 发挥院校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

精神文化活动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 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 而学院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 发展个性。各种活动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发展兴趣爱好, 发挥特长, 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 充分认识自我。组织丰富多采的学院文化活动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 如升旗仪式、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教育系列。各院校应通过一系列活动, 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 陶冶学生情操, 锤炼学生品格。此外, 学院还应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 如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开展演讲、百科知识竞赛;组织文学、艺术、科普小组等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各院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院文化活动,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能净化学院的精神环境;既能使学生增长才干, 施展个性, 又能使学生接受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一句话,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院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和全面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 精神文化建设是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院校教育的载体, 也是学院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具体体现。学院的发展要有院校精神文化的定位。因此, 强化院校精神文化建设, 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新颖的形式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是新形势下院校实施推进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努力的奋斗目标。

摘要: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于引导师生坚定、准确的政治方向,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和全面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摘要:文化发展必须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来串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凝聚人心,传播文化主旨,推动文化发展。职业院校紧贴市场办学,书香文化活动有其特点,同样应当重视品牌行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书香文化品牌培育中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综合性的有益探索,对推进文化品牌的发展创新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书香文化;品牌;图书馆

市场经济中品牌的作用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受到市场某些行为与规律的影响,同样要重视品牌建设。近年来书香社会与书香文化建设中,许多组织者逐渐认识到,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育了不少品牌。职业院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同样需注重品牌建设与培育,并以此推进整个校园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育人。

一、品牌的作用与文化的发展

狭义的品牌是一种有一整套识别标志与价值理念的产品或服务,也可指公司或其它组织。广义的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指外在的、抽象化的、特定内涵的形象。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品牌的重要性与作用越来越为更多人所肯定,品牌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发展。当品牌达到很大名气或价值极高时,就是名牌。名牌植入人心,在市场有极强生命力[1]。文化,包括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与市场密不可分,也使得很多文化行为渗入了品牌的运作。例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代代相传,这有品牌的脉络与传承方法,而一些市场文化产品如传统的“文房四宝”或现代的好莱坞、迪士尼影视等,乃至地方有特色的文化工艺品、节庆行为等,不管何种类型文化,都存在大量的品牌行为[2]。这些文化现象与市场行为的结合,基本上是通过一种定期的、连续的主题活动与商品推销模式,来彰显文化内涵,在固化形式与文化价值后,就成为了众多的文化知名品牌。培育品牌有一定规律与路径,既需要内在价值与品质保证,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文化品牌与市场品牌既有相通性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比经济价值更强的社会价值,因此文化品牌往往得到政府或公权的支持。文化品牌的初期培育并不特别难,作用也明显,在运作中需合理借鉴市场规则,紧抓文化内涵魅力,还要政府重视,组织得力,民众广泛参与。这样文化品牌就会越来越深入人心,价值不断提升,文化也得到发展。

二、书香文化的品牌培育与职业院校书香文化建设

书香文化是传统图书文化的升华,是以全民阅读为基础,发散图书蕴意、倡导读书价值观的一种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书香文化既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聚合行为。当书香文化活动形成一种全民性的集体行为时,必然会有一个中心节点或统一平台来运作归集与之相关的行为要素,并以此串联许多活动,让人识别,聚集人气,传播文化。这个节点或平台完善成熟后,就是书香文化品牌。我国近年持续开展书香社会、书香城市与书香家庭等建设活动,实则是一个培植书香品牌的过程。坚持有余的“全民阅读”工程,本身已成为一个品牌,成为政府推动、大众参与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其品牌形象与成效值得肯定。在全民阅读中,国家性的书香文化品牌推出不少,如“书香中国”晚会、“书香之家”全国评荐、“农家书屋”工程等。更多的是地方书香活动,遍地开花,坚持多年渐成品牌,如“北京阅读季”“书香江苏”“书香荆楚”“三湘读书月”“三秦书月”“天山读书节”“南国书香节”“深圳读书月”等,呈星罗棋布之态势[3]。一些省市品牌已切入到基层,形成地区联动。湖北全民阅读活动呈现全员参与、全年开展、全省覆盖趋势,各类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阅读品牌达160多个,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000多项[3]。这些品牌活动延续时间长,覆盖人群广,项目内容多,推动了书香文化发展。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紧贴市场办学,以市场为导向。现代人才的定义也使得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强化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培育。因此,职业院校重视技术技能育人的同时必须文化育人,学生进实训室的同时也要多进图书馆,在实践动手的同时也要多静心读书。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职业文化培育,也要加强书香文化建设。从长远来看,技术技能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只有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文化素养高、复合式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与未来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在职业院校中,书香文化的建设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工程,图书馆是一个主体一个重要平台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师生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凝聚这些力量,可以借助定位准确的品牌。以品牌为坐标,以品牌为推力,串联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书香文化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大舞台,切入文化育人主战场,全力推进职业院校的书香文化建设与人才培育[4]。

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书香文化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新兴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并不长,但现在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现代书香社会或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看,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书香文化是一个短板,必须高度重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是我国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学校近年来着力推进“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系统改革,致力于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围绕“文化育人”,深职院开展了书香文化品牌培育与一系列书香校园建设活动[5]。

(一)培育两大书香品牌:以品牌串联系列活动深职院利用图书文化资源与平台开展以书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逐渐形成了两大书香文化品牌,即上半年围绕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形成“校园悦读季”,下半年围绕11月深圳读书月形成“深职读书月”。这两大品牌持续上下学期,分别确立主题、重点,举办各类活动大约15项左右。全年的书香文化活动基本由两大品牌串连起来。系列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专题展览、读书讲座、经典好书推荐、读书俱乐部与读者协会阅读分享会、图书造型大赛、读书征文大赛、图书过期“大赦日”、微信微博读书互动竞赛、书中寻宝知识竞赛、诗文朗诵、经典影视展映、读者沙龙、书签设计制作大赛、借阅排名榜等,尽显书香文化魅力,展现书香迷人气息。两大品牌已坚持多年,品牌内涵与运作方式基本成形。

(二)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让书香文化更专更精重点大学或科研系统实行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习以为常,但在职业院校实行专业图书情报服务还不多。深职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建立了专业服务馆员制度。专业服务馆员不同于学科馆员,结合高职办学特点,更重视专业服务。每个二级学院都有对应的专业服务馆员,建立有对应的专业服务馆员网,为相关学院专业提供针对性的量体裁衣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开展个性化、多层次的图书情报专题服务,在资源需求、情报分析、教学科研等方面,服务一线教师,为专业读者提供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特别咨询、课题专题文献检索等专业服务。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特别强调与一线教师“无间道”开展书香文化建设,与教师建立深层联系,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与专业需求,推介不同的.专题资料、数据库,帮助教师开展专题科研,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与各专业紧密结合、针对性强的书香文化建设更有精度、深度。

(三)特色资源共建共享:让书香更厚实更耀眼深职院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中,对内积极挖掘潜力,开发建设特色专题资源库,对外积极走出去,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在加强图书馆常规资源建设同时,加大了自有特色资源建设,陆续开发了14个特色数据库,如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深职文库”,介绍本校高级人才的“深职学者风采”,介绍深圳主要高新企业的“深圳市高新企业数据库”,针对学生爱看原版电影开发了“看电影,学外语”资源库。与校内二级学院合作开发特色教学成果数据库,如与艺术学院、建工学院合作开发了优秀学生作品库,与法律专业合作开发了特区法律文献特藏室。此外还有留学指南专题资源库、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库、优秀动画电影库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深职院还与深圳本土多所高校联手共同建立“深圳文献港”,结成资源联盟,使得专业用户享受到共建机构购买的庞大的数据库资源。这些举措让书香文化体现出了本校特色,又扩大了书香文化服务范围。

(四)加强社团建设:推进校园与民间书香文化建设书香文化的推进,个人力量有限,需要读书组织、师生社团一起来共同努力。深职院利用图书馆资源与场地优势,在教师中牵头成立了读书俱乐部,在学生中指导成立了读者协会。俱乐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团结了一大批读书爱好者,每月一次的读书会友,谈读书感悟,叙看书情怀,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此外还举办诗歌朗诵、影音欣赏、作者见面会、古琴雅集等活动,受到教师欢迎。读者协会是一个团结爱书喜欢读书的学生社团,分布在四大校区,并且开始在部分学院设立分会。协会经常开展书香活动或举办与读书相关的宣传推广、知识竞赛、趣味游戏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五)引进师生艺术作品:美化优化书香文化环境环境优美的图书馆本身就如同一本打开的书,熏陶人美化人引导人。深职院不断对图书馆内外环境进行“书香”化改造,在装饰的细节中突出书香的特点,营造出科学、文化、知识的书香氛围。馆内大量引进师生艺术作品,展览、宣传、收藏,在书库、走廊、门口等处,挂上本校师生书画作品或摄影作品,低矮书架上摆放雕塑、手工设计作品,阅览室增置了学生园林设计与花艺作品。图书馆成了一个很好展示师生作品的窗口。软硬环境的改善与艺术品、专题片的展示,拉近了读者与图书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彰显了书香文化品牌的亲和力。

(六)馆中馆建设:放大书香文化平台功能传统图书馆的结构与功能都比较单一。随着书香文化建设的深入,深职院打破观念,大胆创新,着力对图书馆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改造和拓展,以“图书馆+”和“跨界融合”思路,在馆内形成多样馆藏、多种平台、馆中馆、主题馆等新结构与新功能。首先是改造图书馆大厅、公共走廊、书库等公共区域,常年举办展览,或展示艺术作品,增加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的功能。其次是试点建设主题馆,启动建设“汽车文化主题馆”。这是一个全新的“馆中馆”,以汽车为主题,介绍汽车历史,普及交通知识,展示最新技术,倡导文明驾驶,感受独特的汽车文化。同时有汽车图书、期刊杂志、数据库,保持书香服务功能。在主题馆,还有部分设施可以亲身体验,动手制作创新产品,在一角开设了咖啡吧,可以休闲阅读,并引进书院活动,成为学生交流活动基地。整个主题馆集展示、收藏、科普、交流与休闲于一身,具有展览馆、图书室、创客空间、书吧等新功能。再次是图书馆经常举办阅读推广与其他社团活动,设置了讨论室、独立自修室、放映室、音乐欣赏室等空间,使得图书馆有了文化馆、学术报告厅、影视厅、音乐馆的部分功能。

四、书香文化品牌的积极意义与路径反思

深职院书香文化品牌的培育与系列书香文化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职业院校只重视技术技能教育轻视文化教育的倾向,有力地助推了校园文化大发展与文化育人工作,完善了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与途径。从校园到社会各地从上到下一系列影响大小不一的书香文化品牌建设,其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书香品牌建设使得基础文化设施得到大大改善,民众读书环境有很大改善。在书香文化品牌熏陶下,社会逐渐形成了人人爱看书、以读书为荣的良好风气。通过品牌活动使得大多数人分享文化成果,民众与学生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全民文化权利、文化自觉、文化消费、文化追求的意识大大提高。特别是书香文化融入到整个文化事业中,使得人人尊重知识,提升了文化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为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我们也应看到,许多社会书香文化品牌热闹有余但内涵不足。大多书香文化品牌活动由政府牵头,依靠政府强力支持,但太过官方太过表面的热闹并不一定有持续好的效果。从规模数量看,现在全国书香品牌数量明显偏多,有点泛滥成灾。在运行中也出现了活动形式相似、内容相近、简单追求形式与场面热闹的问题或隐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品牌需要长年细心呵护,有时是偶尔的一件小事没做好,就有可能伤害或诋毁品牌的形象。而品牌形象一旦受损,再恢复往往要花相当大的力气。长远来看,书香文化需要培植有核心内容的特色香味,有坚定的中坚力量引领的组织基础,更要注意持续培养全民读书爱书藏书的良好风气,建立长效机制。职业院校的书香文化建设是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品牌之举有其功效与好处,但品牌运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既要扩展品牌活动的外延空间,也要不断增加新鲜内容,培植核心价值,增强吸引力。这对品牌持有者与运营者来说是个持久的挑战,丝毫不能大意[6]。

参考文献:

[1]高鑫,董志文.品牌价值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11):17-21.

[2]叶杰.浅谈文化活动品牌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4(5):24.

[3]吴尚之.十年阅读开创新局面全民参与点亮中国梦[J].中国出版,(24):3-10.

[4]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9-121.

[5]杨东铭.弘扬书香文化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营建书香校园的尝试[J].图书馆,(2):132-134.

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学过程不能替代的。加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给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化熏陶,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职业院校建立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使其提早适应企业氛围的重要基础。构建融入了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对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由“职院人”到“职业人”的转化、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引导,形成特有的融入企业文化的、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如笔者学校是一所因铁路而生、倚铁路而长、随铁路延伸而不断发展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传承铁路精神、融通校企文化、培育铁路先锋的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对于提高笔者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功打造出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是实现与企业对接、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笔者学校作为一所铁路行业的职业院校,想要得以长足发展,就势必要针对铁路企业用人特点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坚持“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将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相应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孕育师生对于铁路行业的亲和力和归宿感。

这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只有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才能更快地被接纳,才能留得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才具有吸引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需要

铁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运行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优秀企业文化,铁路企业职工具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服从命令的优良传统和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素养的获得,不仅需要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形成,更要通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实现。根据我们的调研,铁路企业各部门普遍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是否具有严格的职业纪律等职业素养。而笔者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法制纪律观念淡漠、吃苦耐劳和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意识不强,不能适应铁路企业“高、大、半”职业特色要求。我们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塑造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般泛指校园中物质、观念、行为诸多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如果从表现形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隐性文化、行为文化。显性文化主要通过活动进行,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社会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实践活动等。隐性文化,大到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环境美化、净化;小到教室、宿舍,各个活动场所具体布置;学校、班级群体活动的组织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班级、学生的管理,学校的好传统;校风、教风、学风、校纪建设等。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建设,突出行业企业特色。如笔者学校根据企业对用人标准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各专业课程依据企业调研中的学生职业素养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据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诚信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的排序,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环境文化为平台,发挥特色环境熏陶人的功能。

学校制订了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提出了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目标,合乎育人的要求,学校的景观、板报、标语具有教育意义,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反映时代风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铁路企业文化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观、生活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作用下,传承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从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引导出来。树立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理念,吸收和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实施和企业一致的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在运行和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也就逐渐得以呈现。

2.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搭建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平台

笔者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铁路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目标要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目标相适应。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竞争力的冲击和洗礼,还得要看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是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合格专业技能人才时,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企业环境为保证、以企业形象为重点、以企业创新为动力的系统理念。

一个企业脱离了企业文化,就不能长远发展,就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前行。同样,一所职业学校不能依据企业精神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它也终将被淘汰。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依据。

3.以制度文化为抓手,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只有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校园有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校得以长远、稳足发展。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要促进学校发展,必须进行系统的制度安排。

在制度建设中,突出行业、职业特色。一方面是融入企业制度文化所构建的校园制度文化,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校内部用于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比如对照企业纪律、规章对学生的行为纪律要求设立学生个人量化考核,对宿舍施行宿舍量化评比等制度来完善和规划制度文化。

4.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优美校园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或者说教能起到的,而是立体的、多彩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立更应立足于职业特色,吸取企业文化的精神,在硬件设施设备中创设,让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笔者学校坚持“厚德精技,包容创新”的办学理念,继续探索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精神文化为平台,融入铁路企业文化,发挥特色环境熏陶人的功能。通过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强化校园文化中的铁路企业元素和职业特色。

笔者学校继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统,注练“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校风建设,将企业、职业、职工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相应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孕育师生对于行业、职业的亲和力和归宿感,以良好的校风影响人、陶冶人、塑造人。

笔者学校根据调研得出的企业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学生日常言行文明度、劳动态度端正度、社会活动参与度、校纪校规执行度和课程考核合格度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五个维度,构建并实施了五维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将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实际要求,融入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将企业与学校的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

定期参加、举办各级各类技能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等具有企业、职业特色,强调技能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展示学校办学成果和学生实践技能、文艺才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学校与企业联合培训,组织参加自治区、国家级技能大赛,取得名次后,学校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重奖,并向企业重点推荐,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一个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2.制度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使铁路企业精神更具文化力。我们在铁路工作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制度、规范等,统一服务用语、服务流程、服务行为,并对各项制度进行整合。实际上统一的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就是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符合铁路企业和跨越式发展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工作职责。

实施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将铁路企业制度文化融入学生养成教育中。借鉴和引入铁路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职业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纪律严明、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作风和品质,使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近铁路企业发展需求。具体包括: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条例;建立军、企、校合作方案;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制度;操行分评分细则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3.教学和学术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科研氛围。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继续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德育和素质教育在各专业、各学科的渗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切入点,结合职业、专业特点,不断完善学生活动项目库建设,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

4.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在育人的诸多因素中,形象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学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职业特征明显、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具有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笔者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校园实训铁路线路与兰新铁路正线接轨,接触网、变电站、高速铁路线路一应俱全,仿佛置身于企业之中。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校园硬化,在戈壁沙滩上建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优美的环境对学生起到了明事、悟理育人功能。

在教室、演练地、实训场所悬挂格言警句、标语、学校、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当中,走近和了解学校和企业的文化理念。同时,加强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等建设工作,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统一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命名。学校的各条道路均以铁路线路命名,诸如“兰新路、京广路”等,在校园中设置了具有铁路特征的雕塑、宣传栏;教学楼的每间教室均按共性加个性的方式,分别悬挂主题标语和规章制度;增设校内大屏,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宣传;兰新线上列车的鸣笛声和铁路文化元素覆盖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处处能育人的氛围已取得成效。

四、小结

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业院校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市场、企业所接纳和承认,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特色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职业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职业院校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姚延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浅议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4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作用

1.校园文化 的教育 作用在于 熏陶 。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功能, 也不同于以强制性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 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是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 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 从而带上特定校园文化的烙印。它能避免单纯的正面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 达到单纯性正面教育所不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 平均年龄偏低, 更应该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因此, 建设良好的、催人上进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显得很重要。

2.导向与 激 励 作 用 。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在具体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人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 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规范师生的言行。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 具有巨大的导向力量。

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动力, 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 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合格人才。

3.凝 聚与辐射 作 用 。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上。其强大的内聚力和感召力, 把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力量和智慧资源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上, 把师生团结起来, 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辐射功能主要是使学校的风貌得以向外界展示、产生影响,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并对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吸收, 校园不但会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 而且会在树立标准、展示楷模等方面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

二、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和建设校园文化已成为各院校在办学的重要课题, 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创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1.致力精神文明建设 , 形成师生凝聚力 。

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 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个部分组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又称“学校精神”, 是一所学校思想理念、传统精神、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 是学校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 对学校各项工作都应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地不断宣扬这些核心价值文化,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领导垂范、实践锤炼、教改提升、活动培养、制度规范、环境熏染等方式和手段化“无形”为“有形”, 让学校精神无处不在 ,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从而不仅让教师了解它、认识它, 还让全体师生认同它、实践它。一旦全校教师有了共同的信念, 就会迸发出无限的教育创造力和创新力, 形成强大的师生凝聚力。

2.对接校企文化 , 突出职校特性 。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但要具备校园文化的共性, 还要体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应该体现在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气息, 使学生坐在教室、走在校园甚至住在宿舍里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和职业文化的气息。因此, 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精心设计和策划, 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从教学、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校园活动等各方面将相对应的企业文化渗入其中, 从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感、对职业的认同感及对专业的光荣感, 发挥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独特的教育功能。

3.传 承 校 史 文化 。

每所学校都有办学历史, 尤其是办学历史悠久、成果辉煌的学校, 更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充分发挥校史的文化功能, 推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 通过对校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可以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员工等提供学校历史沿革和现状的真实面貌, 传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 发扬优良校风、学风和优势特色, 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另一方面, 通过对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优秀人物的事迹的挖掘, 升华群体的思想境界, 是将校史中的精神树立为共同理想的必要条件。将高尚品格作为学校群体凝聚力的精神内核, 既可以统一思想促进学校的发展, 又可以避免群体的精神凝聚力向僵化的方向发展, 对促进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建设有重要意义。

4.与 时 俱 进 , 扬 弃 与 创 造并存 。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既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又要排斥和抵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学校不应该成为校园文化隔离学校和社会的围墙, 校园文化应该与时俱进, 并努力使其成为“过滤器”。社会上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 在经过这样一个“过滤器”后, 消极、负面的元素被过滤, 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元素被发扬光大。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校园建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才能的人, 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 只有创新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创造性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呈现出既有高雅文化又有通俗文化的多姿景象, 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 而且能够促进师生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独立性和创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维持校园文化的新鲜与活跃。

参考文献

[1]蔡宗松.致力深层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办学动力[J].中华职业教育, 2012 (2-3) , 月刊总第17期.

[2]张雪.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EB/OL].http://www.cdvtc.com/cdvtc07/Item/3070.aspx, 2007.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5

[论文摘要】文化基础课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业发展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界的现状,笔者提出从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改革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制定适应文化基础课教师职业发展的措施制度、形成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氛围等几个方面关注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职业生涯规划

自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下发后,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教育部、财政部的直接支持下,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推进:由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各层次、各专业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首先在各地陆续成立,各级各类的培训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展开。这虽然让老师的假期忙碌了一些,但正是在这忙碌中,老师们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所有的参加者从中体会到的多是收获。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热烈景象中。笔者却遇到了另外的情况:翻遍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与教指委师资培训计划>,找不到几个针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内容,再看看上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下到本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秘高[2008]1号)……几乎所有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内容的文件,针对的教师素质内容涉及的都是专业课教师,似乎文化基础课教师在职业教育中不存在,或无需再培训提高了。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专业骨干教师紧缺,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当然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激励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是迫切的需要,笔者只是从一个长期在职业院校从事一线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角度,体会到关于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需要统筹兼顾的问题:统筹兼顾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提高,统筹兼顾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院校各类教师比例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4月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截至底,全国共有3801所,比上年增加103所;招生297.29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在校生781.63万人,比上年增加55.79万人;毕业生2O2.27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教职工38.85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4.9万人,比上年增加1.9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达到1168所。

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成果,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那就是现有的各类职业院校往往由普通高中或当年的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发展而来,这一历史轨迹决定了目前职业院校的一些现状,以各岗位教师比例来说,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以本省职业高中为例,专任教师11165人中,文化课教师占64%左右,专业课教师占36%(见下表)。

再从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的职称情况来看,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现状(见下表)。

因此,在目前的职业院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占据相当的比重较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合格的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成为受行业欢迎的劳动力,还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健全的社会人的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绝不能是仅掌握生产技术却对职业以外的世界孤陋寡闻,不会交流,不懂审美,情感淡漠的机器。在职业教育中以“语文”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正是从“以人为本”的大原则出发,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手段,夯实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的基础的。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形成个人人生高雅志趣,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生存技能等方面具有极大价值。

三、关注文化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关注文化基础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文化基础课教师在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中比例大。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文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协调,这当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公共关注,但针对历史形成的现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基础课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提高与发展同样影响着我们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2.文化基础课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根据有关调查和心理研究,人们在不受重视或长期无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由于文化基础课教师往往来自于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有些年长的教师更是有着长期的从事基础教育的背景,职业教育理论相对缺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理解不深,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不强;另一方面,部分老师认为,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谋生的手段,因此,专业课是绝对的主课,而将语文等一些文化基础性学科视为“鸡肋”。于是,在各校争相扩张办学规模,重视专业建设的情况下,文化基础课教师却置身事外,职业倦怠情绪蔓延。

3.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校园隐性课程中的作用更大。职业院校中,专业课明确列入教学计划,排在大课表中,但学生与专业课、专业课教师的接触往往止步于此,局限在教室、实训室里,相反,学生与文化基础课及其教师的接触则更为广泛:各类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元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基础课教师自身的资历与年龄结构等情况,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很多职业院校管理层,文化基础课出身的教师往往占据了多数,他们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关注文化基础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文化基础课教师自己加强学习改变观念。任何的改变都离不开人自身,因此,身为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自觉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自身只是“副课”的错误观念,主动出击,积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2.改革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在职业教育界应当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职业教育绝不仅是面对一次就业的能力教育,而是关乎学生长期发展的终身能力教育。仅有某个岗位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教育,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综合的能力体系。因此,所有的课程教学都统一在“就业”这面旗帜之下,协调互补,并各司其职,共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贡献力量。文化基础课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充分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纳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中去,切实发挥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有的作用。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6

【摘 要】分析农类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农类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探讨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类职业院校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78-02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社会信誉度,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工作做好,这是目前各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打造出“农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经过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玉林农校、柳州畜牧学校等9所农类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与分析,试就农类职业院校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思考与探索,提出打造“农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农类职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对于提高师生凝聚力,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有着重要意义。有专家说: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建设,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的确这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社会信誉度,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广西9所农类职业院校的师生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总体不太满意,只有近三成的学生和教师认为本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一半以上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本校“校园文化氛围一般,要加强建设”。因此,建设内涵丰富、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农类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发展农业高度重视,农类职业院校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农类职业院校作为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农业文明、促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的重任,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农类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

当前,各农类职业院校虽然都在逐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自身特色。因为社会对“农”的偏见,一些农类职业院校刻意“避农”或“去农”,导致“农文化”逐渐流失,而且过多地模仿和借鉴其他类型学校的建设经验,导致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校园文化的趋同性强。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4%的学生和34.8%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校园文化“很有农业特色”,有58.7%的教师和6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农业特色”。又如校训,它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范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对办学特色与风格的追求,它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各校的校训是否具有特色?是否被在校生们所熟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7%的学生认为本校校训“很有特色”,高达46.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特色”,14.2%的学生认为“没有特色”,还有20.6%的学生不知道本校的校训内容。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的需求,一些农类职业院校开设了很多非涉农专业,如2015年招生计划中,广西农职院48个专业(或方向)中,涉农专业有21个,非涉农专业有27个;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4个专业(方向)中,只有13个是涉农专业;广西钦州农校18个专业中,只有8个涉农专业;广西玉林农校19个专业中,只有3个涉农专业。学校专业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农”的特色的淡化。

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以“农”为突破口,挖掘农业优势,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非常迫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职业院校,才能在职业教育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就这四个内容论述农类职业院校打造“农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精神文化凸显“农”。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它反映了师生的理想、信念、追求、风范、行为等,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各农类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农”,将“农”的理念、“农”的技能、“农”的感情、“农”的态度、“农”的优势等理念灌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是办学理念坚持“农”。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是学校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农类职业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所建设和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才能被称为是农类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因此,虽然很多农类职业院校开设了很多非农专业,但应该还是要认清自己的学校定位,不能丢“农”弃“农”,而应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打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二是将“农”的理念灌输于校风校训校歌等。校风校训校歌都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体现,它们体现着师生精神状态和行为准则。各农类职业院校可以将“勤劳”、“笃实”、“质朴”、“奉献”、“尚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这些体现农业精神的词引入校风校训校歌中。如广西农职院的校歌所写的“绿色摇篮,绿色梦想”、“振兴农业看我英才”,广西柳州牧校校歌所写的“敬业勤奋,自强不息,为祖国畜牧事业奋斗到底”,广西钦州农校校歌中所写的“农夫身手,工匠心智,莘莘学子,成就梦想”,这些都凸显了农业文化和农业精神。

(二)物质文化展现“农”。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里的一楼一室、一草一木都是物质文化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农类职业院校应充分打造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首先,对校园道路、办公楼、教学楼、实训基地等进行命名设计,可以用农业专家名字、农业专业术语或农业企业名称命名,也可以用树木命名,如桂花路、芒果路、玉兰路等。其次,很多农类职业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可以发挥这个优势,把校园美化绿化交给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并给校园内的一些主要花草树木制作标牌,标出它们的名称、特征特性、树龄等,把校园环境打造成具有美化和教育功能的“田园文化”。再次,建造一些代表“农”文化的雕像,如借鉴一些职业院校为职业始祖或代表人建造雕像,农类职业院校可建设农业鼻祖(炎帝神农氏、后稷、嫘祖)及养殖业、渔业、兽医业、花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祖师爷及杰出代表人雕像,从而展现农业的历史文化。最后,设立固定的校史展览室,重点展出学校的历史、学校获得的成果、事农校友的光辉事迹等内容,让学农的学生深入了解农,真正爱农、尚农,崇农,培养“从农”的自豪感。

(三)制度文化源于“农”。制度文化是学校发挥教育和管理职能的手段,是校园师生员工进行文化活动的准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长期以来,农类职业院校对制度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各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但制度文化建设仍处于成长期,需不断完善。

各校在完善制度文化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制度文化。如农类职业院校普通招生比较困难,生源的不足使得学校对于招到的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开除,在处理一些同学严重违纪行为时,没有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对于违法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农类职业院校应做到有法必依,以确保校规校纪的监督实施。又如,农类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为了更好地保证和鼓励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休学制度等都可以修订更完善,更人性化。

(四)行为文化围绕“农”。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规模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作为农类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当地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服务三农”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有的“农业文化”品牌。比如,定期派教师及学生到学校所在区域的乡镇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切实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各学生社团也应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服务于农村农民。

目前各农类职业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是比较丰富多彩,但偏于追求数量而忽视学生需求和学校现实的情况,而且各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名称很多雷同,如艺术节、十大歌手比赛、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取悦学生,而活动内容本身没能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收获和感悟。笔者认为,农类职业院校开展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结合“农”,打造具有“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以把一些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日,如“填仓节”(祭谷仓神节日)、“龙抬头节”(祭龙神节日),“腊八节”(祭农神庆丰年节日)等引入校园内,也可以引入当地少数民族的农业节日,如壮族的“五谷庙节”、“敬蛙节”和“十情节”,苗族的“芦笙节”、“杀鱼节”和“祈禾苗节”,瑶族的“赶鸟节”和“过半年”、广西毛南族的“分龙节”等等,选取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当然,这些传统的节日中有些有着浓厚的宗教或巫术色彩,各校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在活动中进行农业科普展览、举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开展趣味性的文体竞赛及技能大赛等,使学生感受到农业文化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何玲霞.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J].文学教育,2010(1)

[2]徐勋光,石国兵.略论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3)

[3]赵东明,王静.用特色校园文化丰富高职院校的内涵[J].技术与教育,2010(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广西农类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调查与对策研究”(LX2014588)

【作者简介】黄献红(1974—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教学;陆 琦(1966—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许文林(1962— ),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7

关键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 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积极参与, 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 成为中国职教界的年度盛会。

2008年以来, 大赛的规模与内涵不断扩大。至2011年, 大赛的主办单位由11个增加到了16个;赛项数目由24个增加到了55个;年参赛选手由不足2, 000人增加到5, 000余人, 支持企业超过2, 800家。2011年, 大赛除了设置了现代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护理技能、农业等16个专业类别的55个技能竞赛项目以外, “赛、展、会、演”4大板块联动, 还同期举办了技能交流、德育宣传、文化展示、作品展洽、才艺展演等12项活动。参与大赛活动的国家达到9个, 学生近200人。

由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30个部门、行业组织共同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5月25日开幕, 大赛共设14个专业大类100个比赛项目。

2013年5月25日至6月28日, 100项比赛在天津主赛场和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等15个分赛区同时举行。同时, 大赛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013年预计邀请5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代表参与大赛。

和往年大赛相比, 2013年大赛更强调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 近九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大赛以创新、发展为主题, 赛项中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10%、40%、50%, 与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吻合。2013年新增的26个赛项中, 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22个。

天津作为主赛区承担34项比赛, 于6月26日至28日举行, 为了引导大赛服务学生就业平台的作用, 天津主赛区还在大赛期间举办求职招聘活动, 还出台了一个三等奖以上的选手跟企业签约后工作2年即可办理天津户口的新政策。回顾近几年的比赛可以看出, 大赛举办方正不断完善和改进, 使得大赛更成规模, 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更优的平台。

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精神文化的构成

大赛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可以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 心理状态, 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 包含三个方面:宣传文化、场所环境设置文化与移动文化。移动文化即在场内场外来往活动的参赛选手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方面所反映出的大赛文化。

(一) 宣传文化。

宣传文化即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工作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宣传力度广、宣传时间久, 宣传范围逐年增大的特点。其中包括很多方面, 如会徽的设计、大赛服装的统一与否等;宣传途径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徽标识主体由一个抽象的青年与一个齿轮相结合, 象征着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体现出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齿轮之上抽象的青年又好似一本展开的书, 寓意职业院校的青年学子在认真研修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实际能力和技能的提高, 象征着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迅速地成长为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识上端的橙色好似朝阳, 象征着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兴旺, 同时也寓意着全国的职教事业正在生机无限的大环境中协调有序地全面发展。标识以蓝色为主色调, 象征着大赛的公正、公开与公平, 更是希望选手们能在技能大赛这个宽阔的舞台上实现的自己的理想, 展示出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事筹备组商议, 赛事服装可采取购买、赞助或设计制作等方式准备。基本原则如下:一是符合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 体现职业特点;二是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三是突出技能大赛标识;四是环保节俭。无论是通过购买、赞助或设计制作等方式准备的服装, 均需要在服装上统一设置大赛标识和中文名称。

(二) 场所环境文化。

场所环境文化指的是会场内出现的口号、横幅等象征大赛精神方面的环境布置和空间设计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场所环境整洁有序, 各个工种车间特点显著, 赛场上的横幅也体现出赞助商和场所布置人员的别具匠心。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高职组) 的两项比赛是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其电子工程系和生化系的设备优良, 教师素质与能力兼备, 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典范作用。其中包括啤酒制作工艺、蛋糕制作、食品或药品检验等。设备齐全, 为培养一级的技术工人提供了场所和动手实训的机会。该校的印刷实训基地包括三个部门:印刷、装饰装潢、影视动画。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标准是学校的灵魂, 只有实训基地的设备与时代发展相匹配, 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 移动文化。

在场内场外来往活动的参赛选手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方面所反映出的大赛文化, 我们称为移动文化。移动文化的特点尤其突出大赛的精神内涵, 选手各个整装待发, 指导老师认真观看, 裁判们公正严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裁判都是工信部、教育部、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裁判小组。现场秩序井然, 裁判组、教练组、参赛选手、赛场周围的服务人员以及礼仪小姐都各有统一服装, 既能便于辨认, 又给人整洁庄重之感, 大赛的精神文化随处可见。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赛场上, 赛场外的指导老师更是大赛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院校的师生都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全国比赛, 老师们乐于参加, 学生们乐于学习, 大赛使得职业院校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加大赛不只是为了获得荣誉取得成绩, 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全国同类院校的师生交流经验, 通过大赛了解企业发展动态, 接触更新更前沿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需求, 对学生, 对教师, 对学校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精神文化建设不足与建议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精神文化建设调研分为:宣传文化、场所环境设置文化以及移动文化。从宣传文化上看, 虽然宣传工作做的不错, 但是仍有许多不足:

(一) 宣传范围应避免单一化。

大赛的宣传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当中, 而这些院校又大多是参赛院校, 在其他高校我们很难看到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宣传。想要扩大技能大赛的知名度就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学校中, 而应扩大范围, 多向外校师生介绍大赛价值所在, 多邀请他们参观比赛, 跳出职业院校的圈子, 从更广大的高校群体中寻找发展突破点, 拓宽职业教育建设路径。

(二) 大赛的宣传内容应充实化。

由于并非是完全对外开放,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大赛的直观宣传力度, 只有在大赛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赛的精神所在。宣传文化方面也有所欠缺。将凝练成的“大赛精神”通过多种途径, 让广大非参赛单位知晓, 提升大赛在职业教育乃至教育领域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不仅仅是在何处宣传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以何种方式宣传的问题。宣传途径一般包括电视新闻、期刊广告、网络网页等, 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宣传途径虽然也涵盖了主流媒体, 但却依旧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原因在于, 许多宣传新闻只是作为宣传一条消息的方式去做, 而忘记在宣布消息的同时更多地介绍大赛的魅力与价值, 采访更多的师生, 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

(三) 赛场地点应“走出去”。

自2008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 每年的大赛都是在职业院校举办, 这么做本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职业院校, 扩大宣传职业教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赛的场馆应该选在与外界有紧密联系的地方, 比如, 周边的普通高校, 只有自己走出去才能引进来, 与周边的高校对口合作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更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的机会与表现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校企合作, 那么技能大赛为什么不能办到企业中去,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下企业的发展需求, 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技术所需, 真正地走出去, 才能引进和发展实用的技术和知识。

精神文化中的移动文化不容忽视。让参赛选手“走出去”, 现场观众“走进来”。在场内场外来往活动的参赛选手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方面所反映出的大赛文化, 我们称为移动文化。移动文化的特点尤其突出大赛的精神内涵, 选手各个整装待发, 指导老师认真观看, 裁判们公正严明。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观比赛, 参赛学生也需要有相关指导老师的单独指导, 这对各个院校的要求更高。观众与大赛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对于选手的操作其实很多观众是很感兴趣的, 如果可以在赛场外或是另置一个赛区, 让观众亲自感受技能的乐趣, 让更多的观众通过了解技能、认识技能, 从而认识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以便进一步提升移动文化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赛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上。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 大赛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要围绕这个总目标, 以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 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陶冶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品位,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向东.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若干认识与建议[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4, 1

[2] .刘增安, 池卫东.试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7, 26

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研究 篇8

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提升人才本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力。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能力、职业理想, 既包含基本素养, 又涵盖具体职位所需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情感和价值取向。

职业素养是环境影响、教育和自身训练提高的结果, 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强调后天的教化与培养, 强调动态养成的过程。高职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能就业、能发展。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是职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同时, 职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校企合作, 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对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性, 使得其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 学校文化具有行业、企业特定的文化内容, 与行业、企业相融相生。因此,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是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而重要的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 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生学习与工作、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对接, 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向学校文化的渗透、融合、内化。

1. 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 要按照职业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将职业要素、职场要求及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融合起来。如将职业要素、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使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对接;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合作开发项目化、案例式的教学内容, 通过引入工程实际项目、案例, 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融合;按照职场要求, 构建基本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开发创新性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与创新的能力, 使之适应以后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等。

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 实行开放教学, 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采取“职业融入”培养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职业活动、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相互渗透、融合。如广泛运用基于真实工作项目、案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并通过真实的或再现生产场景, 改变课堂形态、改善课堂生态, 创建职业化的课堂文化;全面推行生产性实训、岗位实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将专业课教学主要放在企业完成、将企业兼职教师作为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学的主力军, 有效促进职业文化向学校文化的渗透。

总之, 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工程化、学习过程工作化, 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内化。

2. 教学建设

在课程建设上, 课程设置、开发的着眼点不应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 而应更多地从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要大力推动课程与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相对接, 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及职业发展需求, 构建由基本素质培养、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构建要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拟定。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融通职业标准”的项目化课程开发,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 整合形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要求, 实现由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同时, 目前工艺、技术、管理、市场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课程开发一定要跟上技术、工艺、市场等的变化。

在教材建设上, 要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要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编写实用性教材, 包括工学结合教材、案例集、培训包等, 同时要重视素质教育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类教材的开发建设。实用性教材建设, 重在引入企业生产典型项目、案例, 将任务、典型工艺、行业产业标准、规程规范等物化成教材内容, 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于一体。同时要注意紧跟行业、企业技术进步, 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要求, 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体现时代特征。

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上, 要实现学习规律与工作规律的融合、现代教育与现代企业的融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教学观念上从以技能训练为主向技能训练与素质训导并重转变, 在应用观念上从以学生实训为主向学生实训、社会培训、企业服务并重转变。按照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的“三真”建设方针, 引进企业设备、生产项目、质量标准、工艺规范以及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如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投资共建实训室, 为学生创建生产性实训环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则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区校友会等社会资源, 按照互利互信的原则, 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实现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融合, 从而建立起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教育教学环境。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 其职业文化素养即职业文化意识、知识、态度和情感以及教育教学行为、能力对于学校职业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学校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一, 大力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专任教师, 同时完善师资培养培训机制;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实施“产教结合”“产教合作”战略, 以企业实践、科研与技术服务、职业培训为纽带, 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制度, 推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其二, 积极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其来源主要是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兼职教师使用中, 不仅要将他们作为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学的主力军, 还要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多从他们身上挖掘行业、企业文化资源。

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是需要规章制度作为支撑的,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规则、制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 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被动要求到自觉接受、自我培养, 进而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即通过从制度层面逐渐向行为层和精神层发展, 将制度、规则化为自觉行动。制度建设是职业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建设中要深度融入企业元素, 通过引进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理念, 将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规范要求对接,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培养职业素质。

在质量体系建设方面,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 要按照职场要求, 以职业技术内涵与素质要求为基本标准, 采取项目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不仅要有教师、学生, 还要有企业的参与。对于专业评估, 则要建立校、企、政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要加强专业与行业、产业的融合, 校企合作不仅应落在学校层面, 更应落在二级学院和专业层面。作为学校, 要主动接受行业、企业的评价、指导和监督, 按照企业用人要求, 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嵌入职业文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具有文化传播、深化认识与促进认同的功能。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要凸显高职教育气质, 将行业、企业外显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的重要元素和文化标签。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处处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 要着力体现职业美、发掘职业美、深化职业美, 传递正能力。如在校园里、生活区、校园网等设置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宣传、知名企业文化展示、能工巧匠展示、校园精英展示、职业文化理念展示、职业理想教育等内容, 通过这些信息的输入,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熏陶、浸染,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职业情感, 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

4. 加强就业文化建设

职业文化中就业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它包括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要建设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 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指导能力。与行业、企业合作,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和具体培训、指导工作, 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主要任务和内容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和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成熟度。创建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包括校友中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担任指导教师。创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高职学生正处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期”, 学校要建立相应的防范、预警、帮扶机制, 重视和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助工作, 向学生灌输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使学生保持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态度, 能正确看待和处理求职就业中的困难和问题,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保证就业安全与稳定。

就业服务。与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以产学合作为纽带, 加强校企交流与沟通, 为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搭建平台。开展“订单式”培养, 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均从中获益;与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实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联系,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经常性组织现场招聘会、市场信息发布会以及政策咨询会、报告会, 及时、准确地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开拓就业市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 包括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及跟踪扶持等服务。构建延伸服务体系, 为毕业生就业与再就业、创新创业提供“持续性”帮助,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开发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 整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

调试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 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与专业发展直接关联, 为政府决策、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依据,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5. 提升服务职能, 进一步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高职院校要在人员交流、科研与生产、教学与培训等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广泛服务。如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创建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实施送教入企, 校企合作办班、合作教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包括为企业开发“专项技术培训”项目;组织、承办各级各类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比武赛事等。这样, 进一步增强了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度,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 这必将有力促进学校职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的力量源于文化的作用。”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要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 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价值追求。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是职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而重要的途径, 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理念, 在如何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向学校文化渗透、融合、内化上做好文章。

摘要: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 学校文化建设除了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外, 还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涵蕴和目标指向, 建设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职业文化。文章主要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角度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文化,职业素质,对接,融合

参考文献

[1]陈跃华.两型社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 2013, (4) .

[2]朱应煌.吴兴.制造类高职专业建设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5) .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9

所谓班级文化,实际上就是在班级内部,注重全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班级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引导整个集体的价值取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只有坚持管理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职业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更应该作为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且确实对学生的行为、心理等产生重要意义。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制定约定俗成的班级制度,更有利于实现班级制度的个性化与针对化,符合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班级文化的传播。通过多方努力,必然会将这种文化与思想深深贯彻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的思想当中,进而形成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一)进行文化传播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进行文化传播。整个班级,担负着班级成员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使命。班级成员在这个大环境当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相应的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班级文化也必然会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二)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

在职业院校班级中加大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比如,班级制度的制订,实际上就是帮助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基础的行为准则,也是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底线。故而有着这样的内容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确保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进而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

(三)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是靠一种思想结合起来的。因此,要想有效增强职业院校各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出发,以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精神号召全体学生,从而使学生都愿意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严于律己,为班级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各班级成员都努力表现自己,严格遵守纪律,凭借优良的表现,为班级赢得“优秀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样的行为就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转型期职业院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方法

(一)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职业院校若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把学生的需求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且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班主任可以选择利用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在班干部的选择上辅导员也应该严格把关,这样才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组成班级管理队伍,为塑造整个班级文化与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作出贡献。此外,除了班干部要管理班级事务外,其余学生也应该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才能有所凸显。

(二)领导给予足够重视

职业院校领导需要在思想层面给予关注和重视,且将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全校范围内努力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环境与条件。此外,还应该针对该院校自身的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建设计划。明确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且结合校训、校风,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的文化打造。还可以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班集体的结合,在学校设置一系列评优体系,比如,先进班集体、优秀个人等奖项,以激发教师和学生打造班级文化建设的兴趣,从而提高班级文化建设水平。

(三)辅导员积极引领

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辅导员,要具有严于律己的意识,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感染与影响学生。作为当今转型期的辅导员不仅要仪态端庄,更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平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开展中,要礼貌待人,且对待任何事情亲力亲为,以身示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辅导员与自己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同时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故而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的引领将是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的直接决定因素。

职业院校当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政策对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都使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综合性人才培养能力。加强职业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各班级之间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且国家加大了对职业院校办学力度的投入。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确实做出了较大贡献,符合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针对当前这一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以及班级文化的作用进行简单分析,且提出了相应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以期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转型期,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錞,郭李红.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8-80.

[2]孔令柱.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1):36-39.

[3]刘艳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139-140.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10

职业院校青年人较多,他们渴望便捷的沟通工具和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新媒体以其良好的互动性、丰富的传媒形式和个性化等特点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也给职业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体验。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延伸。 新媒体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院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新的媒体引领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2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2.1 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开放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阵地,迫切需求在专业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与社会文化发展保持一致。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传输快捷、信息丰富、知识面广、相互性强等特点,使校内师生获得更快捷了解社会、 接触社会的途径;同时,校园内的各种事件、科研创新等也通过新媒体在社会上快速广泛传播,成为共同关注的对象,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渠道,也为开放校园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

2.2 新媒体延伸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视野

新媒体可以将校园内的信息以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快速广泛传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和更为广泛的素材,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性,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新媒体使得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得以多向发展, 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空间更加广阔, 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蓬勃的朝气。

2.3 新媒体提供了及时的舆情预警。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校园一旦发生负面事件,不管真实与否,通过网络转载后会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负能量或不实的信息更容易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 便捷性的特点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学生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第一时间发布正确信息,及时传播学校和社会正能量。

3 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3.1 传统的校园文化的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

新媒体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让学生们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 这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产生部分错位, 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 自顾自己,目光短浅,不讲原则,只讲实用,不重视理想,不敢承担社会责任。另外新媒体每天传递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信息。 职业院校的学生社会阅历少, 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欠缺。 一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其陷于迷惘、 随波逐流甚至堕落。 这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3.2“沉默的意见”不能再受到忽视

依据德国学者诺埃勒·诺依曼的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传统传媒有一定的权威性,大多数个体害怕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孤立,从而形成“意见气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被多数人赞同的观点,漠视少数同学的利益诉求,使其逐渐成为 “沉默的意见”。 新媒体使人们的从众心理受到削弱,人的心理状态更接近他的“自我”。 这些“沉默的意见”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潜在不安因素,加上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以前“沉默的意见”会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发酵和放大, 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3.3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得力的管理队伍

在新媒体时代,大家都是信息源,每个人或群体都具备信息传播和分享功能。 这些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使校园舆情环境更加复杂化,对不良信息和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困难。 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管理队伍。 校园网络管理比较混乱,部门网络职权混乱,造成多头管理和责任不明等问题。

另外职业院校在技术、管理成员能力素质等方面也有明显不足。 管理者往往是一些行政人员或专业老师兼任网络监督人,缺乏新媒体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新媒体信息的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4职业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积极构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空间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建立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新媒体信息服务。 如传播校园新闻资讯、发布选课公告、教室空课情况、学术报告通知等各类信息动态,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打造特色的网络社团文化,用特色的校园社团文化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 职业院校还可以发挥资源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建设移动课堂,开展移动学习,建立积极的网络学习氛围。 学校管理者充分挖掘新媒体优势,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4.2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一流的管理队伍

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工作机制,应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等。 学校应成立新媒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要权责明确、分工合理。 建设小组应囊括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各院系等相关部门人员。 要不断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

另外, 还要对新媒体管理的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素养进行培训和提升。 管理人员应具备新媒体应用技术能力, 充分运用技术优势将校园主流文化融入学生各项网络活动中,并在线上与学生加强互动。 面对校园的突发事件时,不要遮遮掩掩,要及时发布相关说明信息,并可与学生在网络中开展适度讨论,在网络空间中逐渐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4.3 依托职业院校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体素养

职业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偏低,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职业院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的媒介环境,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

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性强,与企业交流广泛。 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应加强专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塑造,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适当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 强化学生对网络及媒体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鼓励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传播校园网络文化的正能量。

5 结束语

新媒体丰富了职业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也给校园文化的管理带了全新挑战。 职业院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和研究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构建有本校职业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

摘要:新媒体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论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在校园网络文化中遇到的困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旨在促进职业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能适应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构建更加接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网络文化,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继夏,何雨韩.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福建:东南传播,2014(5)72-73.

[2]王楠,杨创.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5(7)上26-27.

[3]张帆,贺拥亮.自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引导[J].科教文汇,2014(10)上194-195.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文化 企业文化

一、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职业院校校园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职业院校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下,由职业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何让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尽快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一直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严竣挑战。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来说,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从体育文化着手,把企业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熟悉和吸收企业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快地从职业院校毕业生转变成企业的合格员工,这无疑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捷径,同时也是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的良方。

二、企业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分类

1.企业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说是特指企业在长期发展经营活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企业体育文化的分类。按照企业体育文化要素的不同,企业体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企业体育的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开展体育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2)企业体育的制度文化,是指企业为开展体育活动所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

(3)企业体育的精神文化是企业体育文化的核心,开展有益于企业员工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对形成企业员工的趋同性群体意识、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情感和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1.教育功能。企业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行为,严密的组织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与者和观赏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体育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教育,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身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和意识。

2.社会功能。企业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由于市场经济对体育的不断渗透和影响,体育运动已上升为一种文化娱乐形态。通过开展企业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该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调适功能。企业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调适作用,因为从体育本身的特征来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具有消遣、调适和娱乐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中的大强度和超负荷运转,带给员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良好浓郁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能在很大程度释放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压,通过体育运动舒畅其心情,放松过于紧张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好的缓解和消除长时间大强度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迅速恢复精力,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旺盛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4.交流与公关功能。企业之间由于工作业务需要和各种职能需求,各种联系和相互往来是一项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交流的手段已从传统的餐桌酒文化形式向运动场转移;一些新潮时尚健康的现代运动项目,与传统的锻炼方法相结合,已成为现代公关的重要平台,乒乓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游泳及爬山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已经进入公关和社交的范围内,预示着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在生活水平上的提高。

四、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入终身体育的理念,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在竞争中保持强健的体魄,也可以让企业减少医疗投人和人才流失。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凝聚力

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入相互交流的内容,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之在工作以后,无论是在与人交往时,还是在与企业进行沟通时,都能更加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3、利用体育比赛培养进取精神

体育比赛是在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下,运动员运用各种战术和手段去克服困难、战胜对手、赢得比赛以后,是会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的。

4、与企业进行体育比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学校各个专业组织学生运动队,定期与相关企业的员工进行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抗比赛。一方面让学生在赛场内外与企业员工进行充分的交流,体验毕业后可能进入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更深人的了解,从中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结语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管理优势、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对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对将来学生进入企业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增加,职工素质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2]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9-20.

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12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起到重要作用, 更牵动着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同时,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能较好地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 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 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 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 一个学校优秀校园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需要在学校精心的培育下逐渐形成。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就要对校园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下位概念, 具有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客观实际和校园文化中最突出、最具体的内容反映, 还可进一步的拓展, 将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

(一) 校园环境文化。

其不仅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环境文化, 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文化, 也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招生就业制度、行为规范等制度规章文化, 还包括校园内体现的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基础, 它体现着办学理想和人文精神, 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二) 校园文化活动。

其主要是指校园人为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和自身的发展完善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 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 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是师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 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三) 校园精神。

其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广大校园人的实践活动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 是校园人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表现尤为突出, 日益被当代校园人所认同。它是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深层表现和高度概括, 是校园文化当中最本质的内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 是学校的灵魂。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 是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应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 其核心是提高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的功能。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感染学生, 陶冶师生, 使校园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并转化为信念。它作为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意识建设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对校园生活, 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主要通过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的发挥来实现。

(一) 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盆, 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 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 校园文化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使全体师生与学校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向既定方向努力。

(二) 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 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在师生之间学生尊敬师长、教师爱护学生。这种氛围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把师生的个人思想感情和命运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促使师生员工团结起来, 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

(三) 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 一所好的学校是以创造社会的优秀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校园文化的使命。良好的文化氛围,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 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及时得到赞赏, 做出的贡献都能得到奖励, 由此形成一种激励环境, 激励广大学生为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刻苦学习, 不断进取, 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己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 乐于奉献。

三、校园文化的主体和客体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营造、参与校园文化的校园人。这些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营造、参与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行为作风,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 他们的综合素质会折射到校园文化中。后勤服务人员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主体,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客体的组成部分。当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时, 他们是主体, 当他们受到校园文化影响时又成为客体。校园文化的客体就是指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校园环境。社会大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社会风气等。校园环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 也包括学校校风、学风, 教风、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教学、科研活动等。

四、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内容

(一) 政治思想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所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

(二) 学术科技文化建设。

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激发广大学生面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崇尚科学, 追求真理, 勇于实践, 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锻炼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迎接挑战, 奋发成才。强化文艺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 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 以传统文艺体育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

五、结语

总之, 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 是创造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 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 一定要建设好校园文化, 为学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2004, 12, 13

[2].陈慧.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6, 2

上一篇:教师语言表达下一篇:用爱心关爱留守儿童